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自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已经20年了。在此期间,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公有制和市场经济是矛盾的,进而认为难题就在于如何克服这种矛盾,使二者兼容起来。笔者认为,这个观点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逻辑,所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假问题。

其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历史上,经济的市场化与生产的社会化是同一件事情、同一个过程,是对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否定。市场经济越发展,表明生产的社会化越发展,而生产的社会化越发展,就越要求资本的社会化,财产的社会化,因而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即以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没有财产为必要条件的极少数人的私有制,在这个历史趋势中就不可避免地要被扬弃、否定。马克思所说的“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的历史必然性就在这里。

其二,在马克思那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最终将达到这样的程度,使社会能够简单地以劳动时间为唯一尺度,直接计算社会的总劳动及其在各种产品上的分配,从而任何个别劳动都直接表现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已不再存在,因此市场关系也就自然消亡了。反过来说,只要社会能直接计算总劳动及其分配这一条件、这一假定前提(我称之为“马克思条件”)不是或还没有成为现实的存在,市场经济就不会消亡,就仍是社

会配置资源的基本方式,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就仍是生产社会化不断发展的表现形式、实现形式。

其三,在这种情况下,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作为对资产阶级私有制的否定,其实质在于恢复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自主财产权,在自主财产权基础上实现自由的联合。任何时候,离开这个实质,所谓“公有制”就只能是一个空洞的抽象。而真实的公有制如果与“马克思条件”相联系,财产、财产权范畴就会与市场关系一起不再存在,公有制就表现为社会即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而不是占有财产);如果不具备“马克思条件”,市场经济就一定存在,财产、财产权也就一定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按照马克思的理论逻辑,真实的公有制就一定并只能表现为劳动者、社会成员在自主财产权基础上的自由联合。

其四,只要市场经济仍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组织方式,仍是生产社会化不断发展的实现形式,那么,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不仅越来越要求与生产社会化相适应的资本社会化、财产社会化,即必然要求上述意义的公有制的生长发展,而且它也必然地、自行地不断创造出能够实现资本社会化、财产社会化的组织工具和组织技术,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股份公司及与之相配合的一系列制度,从而为“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提供有效率的实现形式。

其五,一旦实现了公有制的本质要求,即普遍确立了劳动者、社会成员的自主财产权,他们就会在经济效率目标的引导下,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生产社会化发展的不同程度,以与之相适应的财产组织方

式、工具和技术,实现不同范围、不同规模的自由联合。这就是为什么会形成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原因。这个趋势是由客观的经济必然性决定的。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真实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多种实现形式)是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是外在于市场经济,人为地强加于市场经济的东西。这里的真实关系不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而是市场经济越发展,公有制就越发展,社会主义就越发展。反过来说,离开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就不能获得由市场创造的资本社会化的组织工具和技术,公有制就会因缺乏有效的实现形式而难以真正发展。

那么,什么样的所有制才是与市场经济相矛盾的呢?笔者认为,在生产社会化的条件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马克思所批判的“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因为它是以社会上十分之九的成员没有财产为前提的;一种是苏联模式以强制集中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单一所有制,因为它也排斥了劳动者、社会成员自主的财产权。由此,这两种所有制都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矛盾,即与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的发展要求相矛盾,都将无可避免地被扬弃、否定。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所有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其基本精神、原则和方向恰恰是把自主获得并支配财产的权利、条件和机会向社会开放、向广大民众开放,是确立劳动者、社会成员的自主财产权。这是对苏联模式的所有制形式的否定,但决不是对马克思关于所有制的基本理

论的否定。正相反,它是真正贯彻了马克思理论逻辑的切切实实的社会主义步骤,是按照公有制的实质为公有制的发展开辟道路的巨大的历史进步,也是中国经济空前发展的最深刻的原因之一,它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意义是无可置疑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不足,但导致这些问题和不足的原因恰恰是上述所有制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指向在一些领域、一些地方未能得到切实的贯彻,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途径是坚持推进改革,而不是在改革的半途上倒退。

(作者为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教授)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自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已经20年了。在此期间,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公有制和市场经济是矛盾的,进而认为难题就在于如何克服这种矛盾,使二者兼容起来。笔者认为,这个观点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逻辑,所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假问题。 其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历史上,经济的市场化与生产的社会化是同一件事情、同一个过程,是对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否定。市场经济越发展,表明生产的社会化越发展,而生产的社会化越发展,就越要求资本的社会化,财产的社会化,因而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即以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没有财产为必要条件的极少数人的私有制,在这个历史趋势中就不可避免地要被扬弃、否定。马克思所说的“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的历史必然性就在这里。 其二,在马克思那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最终将达到这样的程度,使社会能够简单地以劳动时间为唯一尺度,直接计算社会的总劳动及其在各种产品上的分配,从而任何个别劳动都直接表现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已不再存在,因此市场关系也就自然消亡了。反过来说,只要社会能直接计算总劳动及其分配这一条件、这一假定前提(我称之为“马克思条件”)不是或还没有成为现实的存在,市场经济就不会消亡,就仍是社

会配置资源的基本方式,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就仍是生产社会化不断发展的表现形式、实现形式。 其三,在这种情况下,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作为对资产阶级私有制的否定,其实质在于恢复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自主财产权,在自主财产权基础上实现自由的联合。任何时候,离开这个实质,所谓“公有制”就只能是一个空洞的抽象。而真实的公有制如果与“马克思条件”相联系,财产、财产权范畴就会与市场关系一起不再存在,公有制就表现为社会即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而不是占有财产);如果不具备“马克思条件”,市场经济就一定存在,财产、财产权也就一定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按照马克思的理论逻辑,真实的公有制就一定并只能表现为劳动者、社会成员在自主财产权基础上的自由联合。 其四,只要市场经济仍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组织方式,仍是生产社会化不断发展的实现形式,那么,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不仅越来越要求与生产社会化相适应的资本社会化、财产社会化,即必然要求上述意义的公有制的生长发展,而且它也必然地、自行地不断创造出能够实现资本社会化、财产社会化的组织工具和组织技术,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股份公司及与之相配合的一系列制度,从而为“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提供有效率的实现形式。 其五,一旦实现了公有制的本质要求,即普遍确立了劳动者、社会成员的自主财产权,他们就会在经济效率目标的引导下,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生产社会化发展的不同程度,以与之相适应的财产组织方

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经济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指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旨在满足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需要。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是指社会用以调整个人与个人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从理论上讲,经济与道德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在实际生活中,它们都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比如,在一个社会内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制定环境保护条例、缩小地区差别、男女同工同酬等,都涉及到了道德标准或道德价值的问题。 很多具体的实际问题也是如此。比如,某贫困地区得到的一笔贷款,是用来建一所小学或医院,还是建一家夜总会或大饭店?把电子游戏室建到小学校旁边,对不对?给失业人群发放补贴,多少才合适等等,即是经济问题,也是道德问题。而且,如果我们仅仅根据经济原则或所谓市场规律办事的话,就很难作出公正的选择,因为“公正”本身就是一个道德价值问题。 所以,任何只提倡道德而忽视经济或者只强调经济而放松道德的观念与主张都是片面的。许多事例证明,我国社会的经济与道德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即经济上去了,道德却下降了,对于两者的关系,可得出如下结论: 1、经济条件和地位是决定道德水平的物质基础。我们只有继续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个人生活水平,缩小三大差别,才能不断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 2、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的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是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包括家庭的经济利益应当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任何忽视甚至损害个人与家庭利益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不过,同时也必须补充的是,这种个人利益的前提是不损害“公利”或“公德”。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中的个人利益是一种具有利他因素和目的在内的个人主义。 3、在市场经济中,道德并不是无用之物,它是一种需要保护和积累的宝贵的“社会资本”。因此,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是否强大的标准,固然离不开GDP、家电产品普及率或者人均住房面积等表示物质财富的指标,但是,它同样也离不开犯罪率、离婚率或者拾金不昧的件数与见义勇为的人数等表示社会状况的指标。如果一个社会仅仅在物质上发达,同时在道德上“不发达”,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值得人们深思和警惕了。 总之,虽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各国榜首,但遗憾的是社会道德水平并没有出现相应的提高,在某些方面或某种程度上(如政府官员的廉洁程度或劳动者的职业道德等等),甚至可能还不如从前。如果我们对这种状况视若无睹的话,不仅可能葬送中国经济改革的成果,而且,也势必会进一步加剧整个社会秩序的动荡和不安,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可能出现偏差,所以,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的方针,依靠积极的政府行为和人民大众的广泛参与,解决市场经济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

市场经济的结构及一般规律

市场经济是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并在出现了权利本位、契约自由、法人制度等重要的法权关系和法治状态的情况下正式形成的。从封建专制体制下的义务本位进展到权利本位,重视人权、自由、民主、平等,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伟大进步。 权利本位、契约自由是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法治条件,也是市场经济对法律之需求的深厚基础和源泉。它们并通过民事责任制度中的过错责任原则而得以强化,使对个人人格的绝对尊重和个人意志的充分自由成为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的宽阔天地。近代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还得益于法人制度的产生和确立。因为生产要素商品化,法人以商品交换为纽带形成交换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法人制度有利于确认和保护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地位和权利,有利于确认和维护市场经济关系中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它把法律的保护领域和规范范围从经济活动中的自然人个体扩大到社会组织及其行为,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市场机制的社会化程度和进程。 健全法制体系和完备法律手段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有机构成。法律对经济运行不仅起着规范和保障的作用,而且起着调节、引导、组织、管理、预测等作用,它为市场交易行为和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一种稳定、明确、普遍的准则和模式,提供一种平等、自由、公正、公开的空间和条件。这正是市场经济发展所极为需要的。因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规律即价值规律所体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以及商品交换的等价原则和竞争机制决定了商品和市场都是"天生的平等派",都是自由、民主的载体,都要求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而且市场经济最需要有序化运转,任一方面和环节脱序,都会造成交易行为和经济运行的紊乱。只有法律才是保障经济有序化的最权威的武器,因为法律权威为全社会所共识,法定的权利为全社会所共享、法律规范也必须被全社会所普遍遵行。 市场经济具有二重性,既具有利益原动力和竞争机制所驱使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规律所蕴含的一定自我调节能力;又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等非有序化倾向和强调本位物质利益的消极方面,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因此,适度的计划调控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也是应当的,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所不可缺少的。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关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政府对市场事务的直接干预越小,政府机构的职能越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就越高。法治经济需要有限的政府权能和受控的政府行为。计划调控和市场调节,二者纵横结合,成为市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经济法治运作中的两翼。 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市场领域和规模都空前扩展,市场机制也更加成熟,而且国家调控手段也相应完善,尤其是法律手段和法治条件被予以高度重视和强化。 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主要呈现五种模式:(1)美国模式,人称"分散型的市场经济",有的又称为"宏观需求干预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微观经济由市场导向,政府通过法律条文和执法程序来保证市场竞争,同时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这样,投资者就敢于冒风险、把资金投入高科技产业,资金流动也比较灵活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2)英国和北欧等福利国家模式。企业和家庭由市场维系,政府作为第三者调节社会福利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3)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微观经济自发调节;宏观关系政府控制,实行"尽可能多的竞争,最必要的计划"。同时实施提供社会保障、社会公正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福利政策,但它们都不能妨碍市场机制作用的发展,主张使带来效率的市场和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结合起来。(4)法国的指导性计划模式。生产和交换等由市场组织;由政府制定中长期规划进行指导。(5)日本的国家发展导向模式,或称为"协调型的市场经济"或"社团市场经济"。注重经济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前提下,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进行引导,限制过度的市场竞争,并与企业巨头紧密协作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着力解决宏观经济体制的互相约束与彼此协调。 可以看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市场机制或是国家的宏观调控都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如何使市场机制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机契合,只有靠法律,关键是实行法治。经济调控手段法制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法律手段是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的基础和效力依

商品与商品经济

一、商品与商品经济 1.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以家庭生产为基础,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总和.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 简单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生产和出卖商品的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其从未处于支配地位 发达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市场机制在全社会内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式.未来的基本经济形式是产品经济. 思考题: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有何关系?经济类型(形式)经济运行体制、配置资源的经济方式思考题: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如何? 经济制度: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规定着这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区别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经济制度反映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经济体制:一定社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采用的资源配置方式。 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可实行类似的经济体制,相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实行不同的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的主要模式: 美国的消费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市场机制发挥主要的调节作用);法国、日本的行政管理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的调节干预相结合);德国、北欧国家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自由竞争与国家调节相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2、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同一劳动的两种属性)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它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建立的坚实基础,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 3、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也就是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 二、货币与货币流通规律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当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金银等贵金属这种商品上时,商品就成为货币。 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现代经济学的本质_下_田国强

当代中国学术:探赜与平议 现代经济学的本质(下) 田国强 摘 要 改革开放以降,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目标的逐渐确立,现代经济学在中国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显 学,为中国市场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然而,学术界和思想界对于现代经济学 及其意识形态性还存有不少认识误区,亟待厘清。为此,本文主要探讨和阐述了现代经济学的本质, 包括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内涵及其视野下的市场制度,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假设与要点,以及如何正确 看待理解现代经济学等内容。现代经济学由假设、约束条件、分析框架和模型以及若干结论(解释 和/或预测)组成,其中一个核心假设是利己性假设,这些结论从假设、约束条件和分析框架及模 型中严格导出,因而是一种具有内在逻辑的分析方法。现代经济学提供两类理论,一是提供基准点、 参照系及明道的基准经济理论,二是提供更贴近现实的实用经济理论,两者相为促进,并且均可用 于内在逻辑的推断和预测。市场经济孕育了经济理论,又得益于经济理论的发展。一个成熟的现代 市场制度和好的治理只有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互动互促的综合治理框架下才能运作有效。 因此,唯有正确认识和理解现代经济学的本质及其视野之下的市场制度,才能有利于推进中国深化 市场导向的改革,真正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长治久安的包容性制度。 关键词现代经济学的本质 现代市场制度 核心假设和关键要点 国家治理 作者田国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 中图分类号 F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39-8041(2016)08-0005-11 二、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假设与要点a (一)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假设 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需对个体的行为作出假设,将个体的行为作为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因此我们在这里做较为详细的解释。如前所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最本质的差别就在于,社会科学往往需要研究人的行为,需要对人的行为进行假设,而自然科学不研究人,而是研究自然世界和事物。经济学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它不仅要研究和解释经济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同时还要研究人的行为,以便更好地作出预 a 在《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未刊稿)中,笔者以一个行为假设、两个约束条件、三个制度安排、四个基本原理、五个分析步骤、六个研究 技巧,对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进行了介绍。本部分,笔者将通过新的分类方法对前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进行介绍。

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关系

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关系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在于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因此,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怎样结合,就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在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单独讲解公有制经济、市场经济这部分还不够,如果仔细思考,有许多问题还没有解决,主要的问题就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如何认识。对这个问题,不少学生也非常重视,提出很多疑问经常和老师探讨,对此,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回答。确实,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理论以来,国有企业进行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改革,但国有企业至今仍然活力不足,难道是市场经济不能容纳国有经济吗?因此,必须讲清楚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这是讲好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关键,也是解决学生对此问题困惑的关键所在。 一、从理论入手,说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理论依据 在讲解邓小平经济理论,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象时,必须结合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以加深对所研究对象的认识。有些学生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能结合,其依据之一是:马克思认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即不存在商品经济,所以他们认为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结合也就成为不可能。马克思受其所处时代的限制,其设想与我们今天所处的实际不可能完全一致。我们应当告诉学生不应教条地理解马克思的这一设想,而是应当全面分析马克思在这一问题上的整体思路。其实,马克思、恩格斯设想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是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社会,那是指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经济,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实行的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不再需要保留商品经济,而不是说公有制与商品生产是互相排斥的。因此,我们并不能得出在某一社会主义国家或其某一发展时期就绝对不需要商品经济。我国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的,能够硬把这个特殊的情况套用到马克思的理论里去吗?显然不行,如果非要那样理解,就是教条化、简单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仔细研究马克思的有关理论,我们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完全否认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社会分工和不同的所有制(或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生产经营单位)。马克思所 讲的所有制不仅仅是财产归谁所有的问题,它还包括在归谁所有的基础上,谁是生产主体的问题,生产资料如何与劳动结合的问题,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收入、利润和新增资产等属于谁、如何进行分配、如何再生产问题等。在目前我国所有制的发展阶段上,还普遍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还存在着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形式。在国有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劳动者还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们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共同的所有关系使他们产生利益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依靠劳动谋生的劳动者,由于劳动还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还具有质的差别,这就决定了劳动者之间存在着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物质利益差别,从而要求劳动者和各经济单位也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必然要求通过劳动力商品化来实现。国有经济的运行必须承认并体现劳动者经济利益的差别性。另外,在国有经济内部各企业之间还存在着财产关系、人力资本和经营权益上的某些差别,也需要通过商品交换即市场机制发生联系。过去我国对国有经济实行“国有国营”的方式,片面强调社会主义劳动者作为生产资料共同所有者的经济利益的一致性,而忽视劳动者因劳动的质和量的差别而客观上存在经济利益的差别性,甚至对国有经济单位之间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等方面搞无偿调拨,极大地挫伤了国有企业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所以在公有制条件下,同样存在市场经济发挥作用所需的条件,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

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

关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辨析 李抗美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合肥230053) 摘要: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如何认识和理解二者关系,人们的看法不尽一致,理论界也有不同意见。本文通过对适应与超越、一元与多元、法治与德治辩证关系的剖析,阐释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并得出如下结论:1·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应当既适应市场经济又超越市场经济,体现出广泛性与先进性的统一。2·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道德价值导向一元化并行不悖,在道德建设指导思想上不能搞多元化。3·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法治与德治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二 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关键词:适应与超越;一元与多元;法治与德治 中图分类号:B82-053;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如何认识和理 解二者关系,是近年来我国伦理学界研究讨论的热点,也是有待深化和解决的难点。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亦是思想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澄清并回答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种种模糊观点和错误认识,事关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适应与超越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首先需要解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中的定位问题,即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仅仅定位在简单适应市场经济的层面上,还是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完成对市场经济的某种超越,在新的基础上实现适应与超越的统一。对此,人们的认识不尽一致,理论界也有不同看法。其代表性的意见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适应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主题,是对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在道德领域影响的切实纠正。因此,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就是“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另一种观点认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只能在经济领域的特定范围内起规范和调节作用,市场经济道德不能成为全社会的普遍道德规范。因而,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应该“既适应市场经济又超越市场经济”。(参见《求是》1997年第3期,第37-38页)市场 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是适应还是超越?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溯根求源,看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给道德建设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认真总结 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基础上作出的历史性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引起社会道德观念的深刻变革,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传统道德中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受到挑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逐步确立,广大群众的道德面貌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蔓延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蚀人们灵魂,污染社会风气,已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及时把握我国社会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努力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当前我国道德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市场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关系

市场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关系 2005年《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汉文综合版)Ju1.2005第25卷第三期璺笙塑市场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关系 魏珍爱 (湘潭大学哲学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本^,通过对市场经济本身所蕴含的道德因素的分析,主张 趋利避害,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调控体系,并坚持以经济和伦理相盒竺发展观作指导.L关键1司J 市场经济,伦理道德,新发展观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一方面是大 规模的市场运作,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人民的 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各项规范尚未 完善,产生了"道德沦丧","生态环境恶化"等新的社会问题, 弓l发了一场深刻的文明危机.人们不禁要问,市场经济的发展 是不是要以道德的滑坡来作为代价?对于目前道德腐败是不是 因简单的归咎与市场经济与个人的利欲呢?对以上这些有关到 市场经济和伦理道德的关系问题,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 观点,立场来对其进行冷静,客观,细致的分析.本文通过对 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进行梳理,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 有坚持经济与伦理道德,生态相结合的新发展观作指导,趋利 避害,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调控体系,才能解 决以上困境. 一 ,党的十四大明确的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四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

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 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及时协调".这里,虽然阐述的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就一般意义上的相对于计划经济的市场经济的运行特点来:市场经济是一种不同于计划经济模式的经济体制,它是一种能根据供求规律和价格机制来自发的对有限资源,在社会各部门进行有效配置,能容纳,促使"经济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平 竞争的经济运行机制,有着其内在的道德意义和价值尺度,兼具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的辩证特性.下面就市场经济的运行特点进行分析,来看看市场经济到底有哪些新的道德因素. 第一,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具有自发性,能灵敏反应信息. 在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和供求规律的领导下,生产企业必须根据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来决定增加生产,根据日益减少的社会需求来决定减少生产,当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商品的价格才控制在一个买卖双方能接受的水平上,这时的价格既反应商品的边际成本又反应商品的边际效用,买卖双方才各自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的追求,生产和需求就达到协调了.所以,生产企业必须把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道德观念根植于自己的经济行为之中,也只有把私人生产置于社会需求基础之上,商品才能实现其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企业才能达到 追求自己利益的目的,而有效的资源也使社会达到了较高的满足程度和普遍富裕.亚当斯密称,"经济人"这种利已和利他的行为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承 认经济人谋求自我利益的合理合法性,市场经济中没有谁愿意做亏本买卖,个人先发财致富符合道德要求,是值得提倡和鼓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使学生了解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含义、存在条件及基本类型,掌握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方面: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觉悟方面: 学好商品经济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经济现象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育学生树立商品意识,为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好理论上的准备。

第一框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教学重点】 商品的概念。它是经济常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以后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教学难点】

商品的概念【教学方法】举例法,讨论法,阅读 法,讲解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首先,老师请同学们看一样东西(展示道具:钥匙 扣),这是朋友送给我的小礼物,下面请同学们回 答:这是什么?(提问)好,同学们回答的都对, 它既是钥匙扣、小礼物,也是个小东西、小物品。 试想,如果我把这个钥匙扣拿到市场上去卖,那它 又是什么?答:(商品教师:商品是经济常识中 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所以我们第一课就来学习有 关商品和商品经济的知识。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节第一框:一、商品和商品 经济的含义(多媒体) (二)讲授新课一.商品的定义。 提问)曾经有个学生问我“凡是用钱买来的东西就是商品”吗?那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怎样的? (教师)“凡是用钱买来的东西就是商品”,这只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现象上看问题,我们要求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给商品下个科学的定义。大家知道现实生活当中有人用钱买官,搞权

钱交易,也有人为了金钱出卖自己的名誉和良心,照这么说,人的名誉、权力、良心、官位都也是商品了吗? 师:看来同学们不认可人的名誉、良心、官位、权力是商品这一说,确实,这些东西不是商品,也不应该成为商品。看来大家对“凡是用钱买来的东西就是商品” 这句话有疑问,我们来做个比较,例如:你们所用的学习用具(书、笔、纸、墨)、身上穿的衣服等是物品,而名誉、良心等不是物品,是不能买卖的,所以他们不是商品,因此,商品首先必须是物品(教师)那么,物品是否也都是商品吗?像大自然空气中的氧气,水就不是商品,但是医院里给病人输的氧气和超市里卖的矿泉水在某种条件下实现了从非商品向商品的转化,那么这个条件又是什么呢?(只有经过劳动加工的物品,才有可能成为商品)小结:现在我们可以对上面所学的内容进行一次小结,就是说:经过劳动加工的物品是劳动产品,即劳动产品是消化人的体力和脑力创造出来的。所以说,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是不能成为商品。例如:空气,未开发的矿泉水等。

行业本质

行业本质:不懂你就输了! 行业的本质不是你如何懂得做产品,很多时候,行业的本质压根就不在产品身上,而在产品与消费者的连接点上。 我们的企业有时候像是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头是原材料的涨价,另外一头是终端的诸多条件也在变相加高成本。非但如此,消费者在情绪上也不接受你的涨价。 怎么办? 让产品更贵! 简单地讲只有两个方向上的努力:要不设法降低产品成本,要不就让你的产品看起来一点都不贵。 第一个方向,通过控制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降低成本,在行业内苦练内功,我们称之为内家功夫。这种操作思路往往是通过对产业链内的整合来控制运营效率,仰赖“规模经济”降低成本。 像娃哈哈就是通过对地方食品企业的收购,从而降低运输半径,提高运营效率,再加上对渠道的控制以及增加产品的曝光率,最终提供给消费者“平又靓”的产品。 这种操作模式,用形象点的比方就是船比较大,抗风浪能力较强。但是现在多数企业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娃哈哈的成功模式有其时代的特殊性,时过境迁,到了今天并不是每个企业可以模仿的。 第二个方向,正是我们要重点介绍的,就是在原料成本逐渐上涨、终端条件越来越苛刻的恶劣市场环境下,如何让你溢价的产品看起来没有那么贵? 终端一定是唯利是图的,要不你的产品利润率丰厚,要不你的产品流转率很高,当然最好是利润丰厚外加流转率高。货品的高流转率并不是中小企业能达到的。既然是这样,我们只有朝溢价的路子走。 做为一家中小型企业,或者一家新企业,这种操作思路非常重要,只有卖溢价的产品,企业才能吃饱,才能活下去,终端才愿意卖你的产品。可问题是让消费者接受溢价谈何容易?贵得有道理:抓本质 我们有什么可以让消费者觉得我们的溢价产品看起来不贵呢?答案是让你失望的。但你还得给个说法,毕竟你要卖贵产品,你得给消费者一个可以让他信服的理由。 真正的溢价要发掘产品的潜在价值,而发掘产品的潜在价值,必然要对行业本质有深刻的理解。 汉堡王的汉堡比麦当劳的大而且好吃,性价比相对要高,但为什么更多的消费者愿意到麦当劳吃东西,而不去买更实惠的汉堡王呢? 因为麦当劳对于快餐的行业理解比汉堡王深刻,汉堡王对快餐的理解是产品本身——汉堡、薯条类实实在在的产品,而麦当劳对快餐的理解是基于产品,却远远超越产品的消费体验——“欢乐”。 一个是卖汉堡,一个是卖欢乐,到底谁更成功呢?显然是超越产品的那一个。我们发现行业的本质不是你如何懂得做产品,很多时候行业的本质压根就不在产品身上,而是在产品与消费者的连接点上,可惜的是多数企业在根本的方向上就弄错了。 当有了方便面的工艺和设备后,企业把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了方便面上,弄出一大堆配料来,牛肉的、大骨的、海鲜的、辣白菜的,差不多弄得满汉全席都有,可问题是方便面的行业本质是什么? 从来没有哪个企业认真思考过,只有发明了方便面的日清最清楚,就是“饥饿”。 我吃过日清杯面,老实说不比我们国内的方便面做得差,甚至要好吃得多,但日清杯面为何没有说自己如何好吃,而只说那个最原始、最朴实的“饥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作者:————————————————————————————————日期: 2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我记的邓小平同志有这样一句话“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所谓风气就是说的思想道德建设,所以说如果思想道德建设搞不好,那么市场经济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下面将从三方面理解它。 (一),社会市场经济建设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一方面,作为市场经济,它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运行规则上有相通或相似之处。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属性和一般规律,是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起在一起的,它要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市场经济只是一种手段,它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过去,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是为资本主义服务并同资本主义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们的市场经济建设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2), 坚持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的反映。为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把发展、扩大和巩固集体利益作为我们道德建设的重要目的。 3),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及其基本要求和一系列规定,正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出现的新问题出发的。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又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理论,使其能更有效地调节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的关系,提出了在我国人和人之间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的美好前景,指明了提高全民道德素质的新途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 第2/4页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的双重影响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道德建设。因此在本质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准并不矛盾。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在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促进我国思想道德建设所起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弱点:市场经济的重利性,容易诱发人们见利忘义、惟利是图的金钱拜物教思想;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和自发性,容易诱发人们的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和短期行为这就容易诱发人们的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行为。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和弱点,要求我们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建设。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集体的利益,是全社会一切人活动的最根本的要求。因此,任何个人利益,都必须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人民利益。因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实要求,也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道德建设的双重任务。 3),要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离不开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没有本质不同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没有本质不同》读后感 雷亚星 计科1202 12281194 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其运作结果的好与坏取决于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是不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即国情)相结合。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 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 划的经济体制。由于几乎所有计 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 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 济。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 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 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 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是资源的配置方式。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 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 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 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 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 组织的效果。市场经济的支持者 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 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我认为上述两篇文章不是真正从学术方面在解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本质,两者其实共同的表明了一个思想:在现代社会,结合中国国情发展经济,单一的

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不是最有效的,我们应该走两者相结合的道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各有优劣,市场经济从来不反对计划。正如周其仁先生所说,计划经济的失败不在于它的计划性,计划经济最大的问题是强制性,不恰当的运用了国家权利深入到消费细节当中。但经济活动是有目的的,计划性是其基本特征。我们要发展经济,既需要有一个相对明细的计划性目标,但又不能强硬的抵制个性化发展,应具有灵活性,根据市场的变化,微调计划。世上没有绝对的计划经济,也没有绝对的市场经济,在这两者中间的某一点上,效率才是最高的。 谈到文中提及的苏联的例子。大萧条中,迷信自由市场的西方国家损失惨重。苏联确能基本避免大萧条的冲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行了前无古人的五年计划。苏联当时处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相结合的阶段,却获得成功。然而,苏联后来却错误地总结“经验”,走上单一的计划经济道路。而西方国家则加强了国家管制,逐步在经济发展上超过苏联。 苏联总结出的错误“经验”:斯大林执政前期的苏联,本不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但苏联后来却很少提及对外经济关系对“一五”计划的重要作用。1960年,苏联社会经济出版社出版的《苏联国民经济史讲义》就突出表现出这种倾向。该书总结说:“苏联不能指望资本主义国家的帮助。资本主义国家竭力阻碍和破坏我国的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资金的唯一方法是依靠内部源泉的资金积累。”于是,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下面结合经济学理论谈谈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一、?????? 市场决定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对市场定义:“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以及交易数量的机制”。市场经济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机制是市场有机体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市场运行的形式和手段,是由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行为决定的供给,由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行为所决定的需求,以及价格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整个经济体制顺利运行,并达到均衡的作用机制和调节功能。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即政府和市场,我国改革实践中对市场作用的认识有三次飞跃,计 划经济的政府配置、基础性作用、决定性作用。 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亚当斯密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在调整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这种自发调节机制通过价格起作用。价格作为资源配置的引导所发挥着信号作用,即价格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较高的价格趋于抑制消费者购买,同时会刺激生产;而较低的价格则鼓励

消费,同时抑制生产,价格在市场机制中起平衡作用。当市场平衡了所有影响经济的力量时,市场就达到了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均衡(market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下面通过图示来说明: 在均衡价格水平上,市场不存在短缺和过剩,如上图所示,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点E处的价格)时,就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过剩局面,于是供给方迫于需求不足的压力,自动降低价格;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短缺局面,于是需求方迫于需求过度的竞争压力,只好接受供给方提价的要求,从而价格上升,最终达到均衡价格。 三、市场、政府都不是万能的 斯密所说价格达到资源最优配置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的:交易者是完全理性的、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信息是完全的、产权是明晰的。而现实生活中,以上条件并非完全具备,从而价格机制的作用要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即资源配置处于低效率或无效率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代表的市场势力、外部性、公共物品与不完全信息。凯恩斯在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经济危机和萧条的局面,提出政府必须参与经济,这就是看得见的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提高效率、增进公平以及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政府也有失灵,表现为政府不务正业---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和区别

怎样认识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和区别?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集中体现在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等范畴上。就市场机制而言,商品经济是通过价格、供求、工资、利率、竞争等市场机制来运行的,而市场经济的涵义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两者有着共同的机制。就市场体系来说,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范围必然扩大,不仅有商品、物资市场,而且有资金、技术、劳务、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的形成,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表现,二者有着共同的内在要求。市场机制、市场体系范畴属于经济运行的机制和手段,而市场经济属于经济运行的体制和模式。但这些范畴都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并且在总体上体现着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因此,是否按社会通行规则搞市场经济,检验着这种商品经济的真假性及其发达程度。 然而,商品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原始商品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虽然也是一种商品经济形态,然而却不是市场经济。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 二,以小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不是市场经济,只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才能成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三、在发达的商品交换中,经济关系货币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运行,才能形成市场经济。可以说,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 四,一个国家的商品经济不能搞封锁垄断,闭关自守,而应全面开放,参与国际交换和竞争,把自己融汇于世界经济之中。只有在开放条件下,才能与世界经济接轨,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起来,形成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与犯罪

市场经济与犯罪 摘要: 市场经济的本质涵义可以概括为:“以维护产权,促进平等和保护自由的市场制度为基础,以自由选择、自愿交换、自愿合作为前提,以分散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为特点,以市场机制导向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的优势有利于调动众多的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把经济搞活;有利于及时地实现社会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较快地提高社会总的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它影响这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犯罪学领域我们要研究市场经济对犯罪的积极影响,也要研究它对犯罪的消极影响,研究市场经济与犯罪是为了进行犯罪预防,为了寻求有效遏制犯罪和防范犯罪的对策,市场经济使人民生活富裕、社会稳定这间接遏制了犯罪的发生,同时社会由于市场经济也滋生了很多犯罪,同时对犯罪的主体、犯罪的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青少年犯罪、经济犯罪、职务犯罪、流窜犯罪等。这也体现了我们研究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犯罪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市场经济犯罪影响经济犯罪犯罪类型 一在控制犯罪方面的积极意义 1 市场经济使中国的经济发生了飞跃,人民的生活显著改善,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社会福利救济体制逐步完善,各地的民政机关加大了对贫困弱势群体的救助,各地也相应的建立了社会救助站,国家的立法机关也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救济法律的立法,例如,《国家补偿法》的提出,依照这部法律国家政府将对那些因为犯罪行为受到损害但又得不到犯罪人赔偿的受害人进行国家赔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被害方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保护犯罪,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得益于社会救济体系的完善,一些潜在的犯罪人不会因为吃不饱穿不暖而走向犯罪,像解放前后一些地方出现的土匪强盗现在已经不复存在。 2 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使得中国的保险事业从无到有,并得到了飞速发展,当今社会保险体制为降低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风险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为预防犯罪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例如,在交通事故中,如果肇事车辆买了保险的话,那么发生肇事后逃逸的可能性是非常少的,从而也就相应的减少了交通肇事罪的发生。 3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使得法律在某些行为的定性上发生了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的“投机倒把”罪现在已经被取消,为保护市场经济的“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应运而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