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打官司》中政府和秋菊的逻辑

《秋菊打官司》中政府和秋菊的逻辑
《秋菊打官司》中政府和秋菊的逻辑

三、秋菊的说法:官员行为的政府责任

提起民事诉讼的上述设想显示了,人们易于将秋菊要讨的“说法”

等同于民事法律上的“赔礼道歉”。[9]这是不对的。秋菊要讨的

“说法”,不是寻常意义的“赔礼道歉”,而是让一个“公家人”,让一个“干部”给她赔礼道歉。让公家人给老百姓赔礼道歉,这是

秋菊讨说法的要害。

因此秋菊从始至终都是在向“公家”讨说法。包括最初向村长本人

要说法时,秋菊找的其实不仅是“王善堂”这个自然人,而且是

“村长”这个公家人。只是普通百姓没有使用区分“公务行为”和“私人行为”的现代法治概念。所以村长不给说法的时候,秋菊向

李公安委屈地告状“你是村长,你还打人,你就是不对么”,庆来

父亲也气愤的说,“他政府的人,他不管!”同样逻辑,既然村长

这个公家人不给说法,就只能继续向公家讨说法,如庆来说的,

“他[村长]不管,有管他[村长]的地方”。

但是,秋菊能够一次次上路,恰恰说明她始终相信这个体制。她相

信“公家”会给她一个说法:“我就不信没有个说理的地方”。这

也是当代“讨说法”这一流行语的基本含义:找政府评理,让公家

主持公道。在秋菊一家的眼里,之所以“官家人”是“公家人”,

是因为“官家”就应当是“公家”。正是因为抱有对“官家”主持“公道”的坚定信仰,庆来一家才会觉得,村长是官家人而不主持公道,那就是“欺负人”;李公安和严局长作为公家人不给说法,这样的结果秋菊“就是不服”。明白了这些,“秋菊的说法”意思也就清楚了:要让“官家”/“公家”给自己做主,管管欺人太甚的“官家人”/“公家人”。用学术的语言来说,就是要求政府兑现约束政府官员的政治责任。

所以秋菊要讨说法,“民告民”不行,非“民告官”不可。她和村长之间真正的纠葛,根本不是两个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是官民之间的地位关系。所以不难想见,即使秋菊熟读《民法通则》,即使秋菊选择的就是民事诉讼,要解决的也还是同一个问题:让村长这个“公家人”给自己赔礼认错。同样道理,即使秋菊提起了并且打赢了民事诉讼,村长也还是不可能乖乖地执行这一判决。其实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针对政府官员的“民事诉讼”,都不是为了什么民事权益,而是和秋菊打官司一样,想要借着国家的力量管教管教为所欲为的公家人。这和他们到人大政协、找媒体记者的用意没什么不同。他们和电影里的秋菊村长一样,都知道这根本不是个“钱”的问题,不是什么“民事”问题。打“官司”,说到底,打的还是“官”司。

所以《秋菊打官司》片名中“打官司”的意思,不仅仅是指最后诉

诸法院的那个“法律诉讼”,而是从行政调解开始的整个“民告官”的过程。这个过程从秋菊走进李公安的办公室就已经开始了。忽略

了“民告官”这个最直观、最基本的主题,就会把“秋菊打官司”

仅仅理解为——正如其英文片名——“秋菊的故事”。

《秋菊打官司》讲的绝不仅仅是“秋菊的故事”。中文片名的奥妙

在于,虽然只是点出了主人公“秋菊”的名字,但是“打官司”的“打”字暗示着“对手”的存在,意味着这不是一场秋菊的独角戏,隐含地指明了“秋菊的说法”的关键:“和谁打官司”。而“官司”二字则隐含了影片中一再强调的“公家人”这一意涵,隐含了“村长”在这个故事中的特殊意义。而村长,这个秋菊打官司指向的

“对手”,正是整个“故事”一再试图解决但却始终未能妥善解决

的核心问题。可以说,影片的每个情节都是为了解决“村长问题”

而产生的“连锁反应”。村长这个“问题制造者”,无疑是整个故

事的关键所在。“秋菊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村长

的故事”。

因此只听懂“秋菊的说法”还不够。依照法律人兼听则明的信仰,

还应当耐心听听,什么是“村长的说法”。进而设身处地想想,究

竟村长为什么不肯给秋菊一家低这个头、认这个错,究竟低头认错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究竟村长有什么无可退让的“要命的地方”。

四、村长的说法:行政执法的政治条件

村长的说法有三层含义。李公安第一次来村上调解,村长讲了他为什么不给秋菊说法的第一个“说法”:“俺是按你们发的文件办事。”在接受了现代法治理念的人看来,村长打人完全是出于个人私愤,是他和庆来之间由于个人情绪引起的私人冲撞。这和“按文件办事”,和执行公务,扯不上半点关系。人们会像秋菊一样向李公安辩驳,“文件上也没写打人这一条”,会和李公安一样反问村长,“文件上又没说让你打人!”

可是,村长显然也不能接受现代法治理念的这个批判。村长所以强调“俺是按你们发的文件办事”,有个潜台词,就是他并不认为自己打人和执行公务无关:要不是为了按你们政府——公家——发的文件办事,庆来怎么会骂我,我又怎么会踢他?!他对秋菊说的话

也适用于我们:“有心有肺的想一想,我为啥踢他?!”——有心

有肺的想一想,庆来为啥骂我?!是啊,庆来和村长没有个人恩怨。庆来之所以骂村长,就是因为村长要“执行公务”和“依法办事”。这是问题的关键。所以在他看来,被骂和打人,都是执行公务的一

部分。李公安并没有反驳这一点。他承认,这的确是村长面对的实

际问题。

既然这是村长面对的实际问题,政府要是不体谅,那他的工作就没

法干,政府的文件也就没法执行。这是当县公安局的行政裁决下来,李公安让村长“回去给秋菊两口子说些面子话”的时候,村长给出

的第二个“说法”:“我大小是个干部,以后我在村里没法工作么。”换句话说,不给秋菊的说法,是他这个“干部”“在村里工作”和“按公家发的文件办事”的必要条件。李公安也默认了。他

承认,这是村长工作的现实处境。

而且,村长的说法其实还有一层弦外之音:我是咱公家的自己人,

公家当然得给自己人撑腰。所以,当市公安局的行政复议下到村里,虽然多赔了五十元钱,反而坚定了村长的信心,相信自己的说法没错:“秋菊,我跟你说,官司打到天上,也就这样了!我跟你说,

我不怕你们告。我是公家人。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上面都知道。他

不给我撑腰,给谁撑腰?”这个说法和秋菊的说法一样,也是关于

公家应当如何对待公家人的说法。双方针锋相对的冲突恰恰在于,

秋菊相信,是“公家”就得主持“公道”,总会给自己一个说法,

而村长则认准了自己“是公家人”,“公家”肯定会给自己“撑腰”。这就是村长的第三个说法。

总之,村长的三层含义合在一起是说,政府保全“村长的面子”,

是村长替政府执行公务所必须乃至应当获得的政治条件。至少其中

的前两层意思,并不是以一种“契约”方式和政府讨价还价,而是

客观地讲了一个道理,一个不论是谁放在这个位置都得遵循的道理。那么,李公安和严局长在听了秋菊和村长两人各自的说法之后,为

什么默默认可了“村长的说法”,就是不给“秋菊的说法”呢?显然,与吴律师和无名法官代表的现代法律(人)不同,李公安和严

局长不是没听懂秋菊的说法。他们都既不是大善也不是大恶(这一点,使我们可以把问题的讨论集中于政治逻辑本身),并且都对秋

菊充满同情。理解和同情“秋菊的说法”,却支持了“村长的说法”,必定有特殊的缘故。看来,听懂了秋菊和村长各自的说法之后,还得从李公安和严局长的说法做法中,耐心听懂和看懂他们代

表的“公家的说法”。

五、公家的说法:公私兼顾的官方逻辑

乍一看,李公安和严局长代表“公家的说法”,认同的正是“村长的说法”。李公安不仅把这一点理所当然地讲给庆来一家:“人家[村长]是干部。总得给他留点面子”,而且直截了当地用来说服村长:“刚才县上裁决你又不是没看么,你不丢面子么?”

甚至,李公安的工作每次都先从村长那里做起,凡事一定是村长在先,秋菊在后。在调解的时候他要和村长单独谈一下,后来县公安局的行政裁决下来,他也是先找村长做说服工作,再后来,明明是秋菊千辛万苦从市公安局那里讨来的复议书,却被李公安交到了村长手里。这微妙的先后次序,秋菊都那么敏感,村长自己肯定更清楚,村民也都能从中识别出基本的“信号传递”(signaling)。[10]但李公安这么“做”,显然不是因为在个人好恶上偏心村长,而是始终在“讲”他的那个说法:“人家[村长]是干部。总得给他留点面子”。接下来,秋菊在行政系统的层层上诉,得到的都是县市公安局用维持原判的“做法”一遍遍认可和重复的李公安的也就是村长的这个“说法”。县市公安局的决定甚至也遵照这个说法的基本精神,同样给李公安留了面子。

公家对村长面子的维护之所以如此重要,归根结底,是“公家”已

经取代“长老”,成为了基层政治秩序的载体。虽然是山沟沟里的

一个小村庄,可是这里也不再是费孝通先生描述的那个“长老统治”了。[11]庆来的父亲年纪更大,但远远没有村长在村里的影响力:儿

媳难产,他自己叫不来人,只能去央求村长。可见“长幼之序”不

再能够产生权力,年老的人不再“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看戏的年轻人也不再认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服从于这种权力”。[12]在村子里真正起到权威作用的已经换做了国家的也就是公

家的面子。

换个角度说,这和秋菊只能走出村外“打官司”,其实是一个道理。“秋菊的说法”在村里讨不到,正是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和国家权力

的基层延伸联系在一起,和“官”联系在一起。原有的乡土秩序之

所以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是因为这里没人能管得了“公家”,也

就没有人能管得了这个“公家”的人——“公家人”。秋菊当然可

以选择不上告,不打官司。但如果她不想受村长的欺负,她就必须

走出她的“伊甸园”,到乡土秩序之外遥远的公家那里,到那个能

管得了公家人的地方,讨个公道。总之,秋菊和村长在乡土秩序中

的生活已经是现代社会的一部分,已然无法脱离国家权力这一政治

基础。因此他们之间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都必须从公家那里,也就是从现代国家那里,找到原因和结果。

但是,如果我们只能理解到这一步,那还是没有完全听懂李公安和严局长的说法。因为进一步的问题在于,既然村长在法律上不是公家人,为什么乡里、县里和市里的政府部门不能只是依法办事,只是保全公家的面子?为什么还要在公家的面子之外给村长“留点面子”?以及,为什么在村长留有面子的同时,他们又都一次次帮着秋菊层层上告,级级上诉?

李公安和严局长没有直接回答这些问题。但是《秋菊》结尾处“救人的村长”和“打人的法律”对比鲜明,让我们再次理解了前述“公家的说法”中包含的另一层深意:无论是公家的“文件”,还是秋菊的“性命”,都离不开“村长的面子”。李公安和严局长对村长面子的处处照顾,最终是对公家和私家双重利益的小心维护,反映的是“村长的面子”对中国行政体制运作和基层秩序维护的双重意义。

有句俗话说得不俗:“别拿村长不当干部,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苏力先生在《送法下乡》一书中分析了村干部对国家权力支配地方秩序的重要:“在各类干部下乡办事时,村干部在每一个这类具体

场景中都几乎不可或缺。[公家人]……进村首先要找村干部,获得他/她们的配合,然后再开始工作。”[13]影片同样暗示了这一点:如果村长叫不来人,秋菊和孩子难产而死,村民们不仅是瞧不起王善堂,而且会瞧不起“公家”和所有“公家人”——包括李公安和严局长。那就不仅是村长“没法在村里工作”,而是所有公家人都没法“按公家发的文件办事”。村长和公家因此通过“面子”凝成了一股绳:村长的工作离不开公家的面子,公家的工作也离不开村长的面子。

不仅是国家权力的有效运作,这个村庄的安宁幸福同样离不开一个“有面子的村长”。影片中最为鲜明体现“村长的面子”的,是“秋菊难产”这段情节。与打官司的长路漫漫相比,虽然也要走过同样遥远并且由于雪夜而会更为艰难的道路,但是影片处理得极为干净利落:接生婆和庆来到村长家敲门,村长边说边出门,到了乡里叫上几个年轻人,抬着秋菊上路,紧接着就是第二天大早一起吃面,借庆来之口交代了母子平安。影片处理的干净利索,恰恰体现了村长在村中说一不二的雷厉风行:庆来在自己老婆孩子命在旦夕时都叫不来人,只能放下所有面子,求告已经形同仇人的村长;但是村长一到,便如快刀斩乱麻,三下五除二解决了问题。尽管影片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让村长丢尽了面子,但这短短的三十秒,把

村长的面子,把村长的面子对于这个村庄的意义,淋漓尽致地呈现

出来。

村长的面子与国家权力和基层秩序的双重关联,使我们看到了村长

身上的双重角色:村长一方面被政府和村民都视为国家权力的代理人,“大小是个干部”,另一方面,他也是这个地方秩序的维护者,是秋菊难产时庆来要找的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村长身上这双重角

色的相互纠缠。正是由于村长不仅是国家利益的代理人,也是村民

利益的代表,处罚村长的任何一个角色都会使另一个角色牵连的利

益受损。因此法院拘留村长,实际上处罚的是整个村庄,也包括秋菊,乃至政府本身——“村里的工作”和“公家的文件”,今后势

必都行之不易了。

因此无论于公于私,李公安和严局长看似偏心的做法,其实维护的

并非是村长本人的而是公家和私家的双重“面子”。对李公安和严

局长来说,秋菊母子的平安不仅是秋菊一家或者这个村庄的大事,

也是公家的关切所在。尽管影片没有直接交代,但是我们很容易看

得出来:公家一再给村长面子,是知道这个村庄和这个国家离不开

一个有面子的村长。他们回护的不是村长个人,而是村庄的并且因

而是公家的利益。这和他们帮助秋菊层层上告和级级上诉并无分别。

这和“公家的文件”不让秋菊在自己地里盖辣椒棚是一个道理。李

公安讲给秋菊的道理虽然简单朴实,但却堂堂正正:“这承包地是

让种庄稼的,都在里头动开土木了,那咱吃啥”。这个公家的道理

不是针对秋菊一家,正如维护村长的面子也不是为了村长一人。所

以李公安和严局长的说法看似是赞同了村长的说法,其实更深一层

来看,真正认同的是秋菊的说法:公家不是公家人的公家,而是所

有人的公家。

是的,“村长的面子”绝不是村长一个人的面子问题。村长的面子,是政府、官员和百姓三者的共同利益所在。一旦“撕破脸”,“一

点儿面子也不给”,受伤的不仅是王善堂,还有秋菊和庆来,最终

还有全体村民和公家本身。正如苏力先生看到的,这对村长,对秋菊,对整个村庄乃至遥远的公家,都意味着一个空前的“危机”。

这并不意味着也不需要李公安和严局长具有清醒的理论“自觉”。

他们也许和嘲笑秋菊一家的村民们一样,只不过凭借的是多年来工

作生活中积累的“本能”——对中国政治自身逻辑的心领神会。这

个本能和由此产生的“老理”,让他们具有基本的“常识”,懂得

做人做事的“分寸”,彼此留有“面子”,保存生活的“余地”。[14]

因此影片虽然戛然而止,但是影片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完结:如果村

长被拘留期间又出现了“冬梅难产”,这时候冬梅的丈夫要去找谁?谁又能立刻叫来戏台前的年轻人把冬梅送到山外的医院?就算村长

被释放回来,再有“春桃难产”的时候,那些村里的年轻人还会买

他的账么?如果没人再给村长面子,丢了面子的村长今后怎么“在

村里工作”?今后“公家的文件”又怎么执行?所有和秋菊难产一

样的困难问题又要由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需要回答。这些问题本

身就意味着,这就是公家原本的为难之处。“村长的面子”,正是

村长、秋菊、村庄和公家共同的“要命的地方”。

这个道理,也就是李公安、严局长所代表的“公家的说法”。理解

了这个说法,我们就能够明白,公家一方面一再地追加罚款,另一

方面却始终没有强迫村长道歉,正是希望秋菊和村长都能体谅他们

的苦衷,为公家更为自己留住这个“村长的面子”。影片最后的悲剧,如果让他们来看,不是因为现代法律(人)没听懂秋菊的说法,而是因为没听懂他们默默言说的“公家的说法”。如果秋菊、村长、吴律师和无名法官,都能从李公安和严局长看似不公的“做法”中

听懂他们的“说法”,彼此“留点面子”,那就不会有结尾时的悲剧,更不会有那警车内外悔之晚矣的“村长的困惑”。

六、法律的说法:形式理性的法治逻辑

可是,公家的说法未必能让法律人信服。法律也有不同于公家说法

的自己的一套“说法”——法律之为法律的说法。这套说法尽管在

影片中显得过于强暴,在现实中往往扮演“大写真理”,但是在批

判之前,也应该像对待先前的各种说法一样,听一听法律自己的这

番道理。《秋菊》这部影片同样没有让吴律师和无名法官直接给出

法律的说法。和公家的说法一样,法律的这说法也只能从人们的做

法中看懂。

法律的说法,其实不必吴律师和无名法官来表现,而是首先表现在

严局长这个人物行为的内在冲突上。把秋菊引上“向法院直接起诉”的这条法治不归路的,正是严局长。但严局长的做法却实在奇怪:

一方面,他并没有试图在原有体制之内作出任何改变,依然在市公

安局的行政复议里默认了李公安的说法,“维持县公安局的行政裁决”;但是另一方面,他却帮秋菊把自己告上法庭,对自己的复议

决定提起行政诉讼,帮助秋菊转向了《行政诉讼法》确立的新的官

僚体制。[15]严局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如果他不认同秋菊的说法,

为什么又要帮助秋菊找吴律师,还亲自到法院应诉?如果他认同,

作为行政体制的最高领导,为什么不直接在行政复议里否定或者更

改县公安局的决定,让村长给秋菊赔礼道歉?

严局长虽然没有给秋菊、也没有给我们一个“说法”。但他的做法

也就是他的说法:行政体制内部已经无法改变“人情面子”的实践

逻辑,只能依靠外在的“法律程序”。影片处理手法的非同凡响之处,是在现实效果充分显露之前,就以严局长两面为人的奇怪行事,鲜明呈现出这一历史转折的意味深长。严局长之所以不再能像李公

安那样一手调和,只能两面为人,正是由于行政体制内的“潜规则”和《行政诉讼法》的“新规定”是两套逻辑,两者之间水火不容的

制度差异和理念张力,不再是私人的“情面”可以弥合。

因此一旦转入“法律程序”,吴律师和无名法官们的一言一行,体

现出的都是当代法治转型所试图追求的治理目标:强调程序,注重

证据,冷漠无情。这一目标当然不会在乎李公安和严局长的担心,

因为法治从来不把谁会去管“秋菊难产”当作中心问题。因此,正

如旅馆老板的预测,行政系统内部从李公安到严局长对村长面子的

刻意照顾,在《行政诉讼法》颁布之后,不再被法院系统所奉行和

延续。

《行政诉讼法》的设计宗旨,是要求村长的行为方式和从前来一个

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一方面,村长在执行法律文件的时候要规规

矩矩,客客气气,只要“文件上没说让你打人”,就绝对是骂不张口,打不还手,即使执法对象说出“抱一窝母鸡”这样“戳心窝子”的恶毒言语,也仍然不会用头把对方顶倒。不会。法治下的理想官

员绝不会是王善堂和齐达内,而是那种毫无个人情感、只会“依法

办事”的“套中人”。而且,就算出了踢人下身和顶人胸口的事情,法律也绝不会给任何人“留面子”,不管是一村之长还是一队之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警车拘留,红牌出场。另一方面,村长没有

法定义务要管别人难产的事儿,那不属于村长的法定工作范围。退

一步说,就算平时有这个义务,可是当时正值过年(法定假日),

还是深夜(下班期间),也超出了法定工作时间。所以别说和秋菊

一家结下了梁子,就算和好如初,村长也没有法律上的义务管这个“私事”。同时,那也不属于他的职权范围。因此即使他想管,也

管不了,因为看戏的村民不会理他,他也没有任何权力和权威强迫

村民们和他一起顶风冒雪,翻山越岭。

因此,秋菊要的说法,恰恰是法律所不能给的,村长和李公安的说法,也恰恰是法律所不能听的。因为法治的目标,正如冯象先生看

到的,就是要摒除政治过程中的人情关系,改造“秋菊的说法”,

打破“村长的面子”,[16]建立一种新型的政治治理模式。[17]法院和前面的行政机关之所以不同,就在于其决定不能基于村长个人的劳苦功高、基于对村长个人威信、人格的考虑,而只能基于法律的形式理性和内在逻辑。[18]否则就不是“法治”,仍然是“人治”。[19]不给“秋菊的说法”和不顾“村长的面子”,根除有法不依和徇情枉法,恰恰也是法治的底线,也是法治“要命的地方”。这就是“法律的说法”。

由此,我们伴着影片情节的故事展开,已经聆听了所有各方的“说法”——秋菊的、村长的、李公安和严局长的以及吴律师和无名法官的种种说法。《秋菊》的出色之处,恰恰在于,在作出终局判决之前,已经让观众充分了解了全部利害关系方的理由陈述。这样,在展示了基本事实和全部各方关于“村长困惑”的主张之后,观众就被置于了一个“上诉审”的位置:给出最终裁决。影片正是通过这一方式,向所有观众和他们代表的各方利益群体,再次提出了这个“村长的困惑”,要求所有这些置身事外的观众最终评一评理,做一个客观中立的判断:究竟各方的观点谁是谁非?——究竟关于中国官民关系和政治伦理的何种理解,应该成为我们判决“官司”的最终根据?

影片本身没有给出答案。相反,影片通过故事结尾的巨大转折,进一步强化着这一问题,更加尖锐地提出着这个“村长的困惑”。这一独特的叙事结构,不断追问、不断回答、再将所有问题和所有答案最终一股脑地摆在我们面前,使得这个“村长的困惑”,定格在了那个最强音上!

《秋菊打官司》影评范文

《秋菊打官司》影评范文 《秋菊打官司》影片讲述的是,秋菊的丈夫讥笑村长没有男孩子,村长把其丈夫踢成重伤,秋菊为得到村长的道歉逐级上告,其间村长却因送难产的秋菊去医院感动秋菊。最后村长被公安局带走,秋菊很迷茫。 原先只是想:我要一个说法。现在,秋菊的困扰在于告还是不告? 一方面中国传统的息诉的主流主张要求她不撕破脸皮不得罪村长,不得罪政府“官差”,不能不听丈夫大事化小的意见,不能不顾自己付出的强大的成本,不能不顾整个村子对她家的嘲笑。另一方面秋菊本身对于公正的追求正符合了中国正在建设中的法律的精神。秋菊主张权利保护,法律体系立即会自动启动保护功能。公民要求惩处恶霸,那么法治的要求必然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适用,不论你是不是村长是不是“公家的人”是不是长辈。 秋菊虽然赢了官司,但失去了对于她而言整个世界的人情世故的支持。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种是西方的法治文明。这就是这个影片也许是无意但却深刻触及到了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冲突。总的说来,这无疑是一部超越时代的作品。这无疑是一部深刻到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作品。这无疑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这无疑也是一部让中国法律群体思索最多的电影。这部电影里的角色,无疑是中国演员塑造的最朴素但是最为成功的角色群体,朴素到好像是在演自己。 初看《秋菊打官司》,在剧情刚刚进行之时,我就武断地做了一个电影主题方面揣测:一根筋地揪住中国90年代权力结构的压制性不放,用一种反抗意识衬托百姓群众主体的存在现状,并以此来制造一个位居政治象牙塔底层人们的解放寄托。 于是我开始佩服张艺谋的勇气:因为拿历史说事,毕竟有种时间的模糊性在里面,批判和讽刺在各种各样的记录和记忆空间中游走,以使人们抓不到它过于反动的辫子;而《秋菊打官司》却直接揪住时事,拿当时最具争议热度和标识民主进程质变的《行政法》说事,借“民告官”的社会激荡效应上演了一场属于自己也属于所有百姓的反响戏剧。这已经够了,已经足够让张艺谋名垂千古了。 但是好戏还在后面,这带给我一个措手不及的判断转折——这里不只有“民告官”。 在秋菊不断地上访,不断地进行权利上溯的同时,她与她的“战争”对象,也是真正的诉讼被告——村长,之间却总是有着一种基于乡里、邻里、村带性和普通人情的交往关系。

4.电影《秋菊打官司》之法律解析

电影《秋菊打官司》之法律解析 一、影片背景 《秋菊打官司》是一部关于现实农村生活的影片,围绕农妇秋菊想要讨一个说法而展开,着重刻画了她不断的奔波的过程,对农村生活状态和人物关系以及伦理进行了真实的表现,简单直接地表达了人对自我权益的觉醒。影片拍摄手法朴实,并有一些偷拍的实际生活场景,给予影片无比强烈的真实感,并且把秋菊坚强、朴实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巩俐在张艺谋这部纪实风格的作品中,将秋菊这位性格执拗的农妇演绎得十分到位。影片借一个“民告官”的故事,赞颂了农村女性的自尊、自强、自信以及法制观念的觉醒。 二、案情介绍 案件发生在中国陕西凤翔县。秋菊的丈夫万庆来与村长王善堂因为盖房子发生争执,万庆来被村长踢中下体并造成肋骨骨折。秋菊怀着身孕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以为意而不肯认错。秋菊不服,要讨个“说法”,前往乡里公安局上访。乡里的李公安与村民们都有交情,决定用调解处理矛盾并赔偿秋菊一家二百元结束此事。村长口头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心里则认为不应该赔钱,将钱甩在空中。秋菊觉得人格受到侮辱,没有捡钱,而是到县公安局去上访,县里公安局复议书维持原判。秋菊还是不服,来到上级城市。秋菊向市公安局长送礼,市公安局长没要礼物,并亲自把秋菊送回旅店。市里的复议书仍然维持原判,只是要求多加五十元钱赔偿金。复议书直接交到村长手里,村长仍然不以为意。万庆来从村长那里拿了钱,但倔强的秋菊又把钱还给了村长,重新去了市里。市公安局长建议他走法律程序,并推荐给她一个律师,帮忙起诉村长。而法院则判决市公安局处理得当,维持原案裁决复议。秋菊不服,向市中级法院上诉。在秋菊孩子满月之时,中级法院判决拘留村长十五天。 三、角色介绍 1.原告:秋菊,被害人万庆来之妻。 2.被告:王善堂,陕西凤翔县某村村长。 3.调解员:李公安,乡公安局民警。 四、法理分析 1.调解制度的应用价值 我国目前还处在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这一法制现代化过程的主要内容就是移植西方法律制度。不过在对待调解与诉讼的关系方面,我国还是更多地继承了调解传统,确立了独特的现代调解制度。原因在于,调解制度对于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另一优先选择。 (1)我国现行的调解制度 我国现行的调解制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法院调解,亦称诉讼调解,是指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通过说服教育,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活动;二是行政调解,是指在具有调解纠纷职能的国家行政机关主持下对纠纷进行调解的活动;三是人民调解,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依法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说服劝解、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下面着重介绍一下法院调解制度。 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第6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着重进行调解;调解无效的,应当及时判决。”与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相比,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虽然淡化了调解,但是仍然将法院调解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其第9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一 《秋菊打官司》这部九二年的电影,可谓张艺谋巅峰时期的经典作品。可是,我到现在才真正一饱眼福,有点囫囵吞枣。不过,直到十几年后的今天来看这部电影,倒是让我体会出了另一番东西。 《秋菊打官司》所拍摄的十几年前的陕西肯定和现在是天差地别,所以这部电影在不经意间记录了那段历史的画面,楼房,服装,民俗。。。。。。种种。也许这个道理我早就应该懂的,可是,直到看秋菊奔波在乡县市的路上时,我才深深的明白了电影的这一伟大价值--一部好的电影就跟一部好书一样,记录的是一个时代的典型特征,而这些典型都可为后人做借鉴思考之用。 电影中秋菊挺着肚子,在荒凉的雪地里蹒跚,在陌生的闹市里徘徊,在人丛中孤独的要讨个说法。在南方人普遍的观点里,北方人性子直,拿得起,放得下,言出必行。这一切已经明明白白地从秋菊的言行之中发散出来了。秋菊不讲情面的层层上告,虽然有点过犟,但从好的方面或大的方面来说,这体现了她对真理的执著。这种是非分明的性格已经深深地溶化在她的骨子里,血液里了。以至于,催化出来的东西是那么的纯净,那么的不著痕迹。也许张艺谋设计的冬天的雪就是秋菊那种要讨个说法的单纯念头的物质表现。

甚至秋菊这个名字也是这一性格的文字表现。 就因为村长的不肯认错,秋菊的不依不饶,使得局面僵化,两个人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如果是鸡蛋碰石头,那必定是一塌糊涂;可这次是石头对石头,注定会产生花火。影片的亮点和高潮就是两块石头碰撞最激烈的时候,也就是秋菊把村长告上中级人民法院,而碰巧秋菊又难产,村长帮忙把秋菊送到医院,恰恰秋菊又生了个村长求之不得的男孩。这个过程在电影叙述中实在是显得很平淡,紧张的气氛似乎被冬天的寒冷给凝固了,音乐也消失了。而人性的善良却仿佛是一碗热面条下肚给人的温暖,这里面没有激烈的心理斗争,也没有无端的言语,有的只是默默地行动。其实,我们如果把视角放到村长的身上,或许会发现更多的感动。在这件事上村长根本不是思考着什么“以德报怨”的宽阔胸襟,而是想着作为一村之长的责任和一个人性的光辉。从这点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性的善良与否并不能用性格来判断。 最后阶段,导演把满月酒的喜庆心理和警车响过后,秋菊焦急的脸庞作对比,形成的高低有致的情景,序幕缓缓拉下,耐人寻味。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种种矛盾,有时候只是因一时间的冲动(往往是面子上的事)而造成,中国古人有句话叫“解铃还须系铃人”,讲的没错,一切的恩怨(无论大小)都只能

电影《秋菊打官司》观后感论文

电影《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通过观看电影《秋菊打官司》,我感触颇深。它让我看到了很多有关乡村生活的风俗与法律知识。每当看到秋菊挺着个大肚子颠簸在凹凸的公路上的时候,我就为她的执拗而捏一把汗。多大一点事情呀,也犯得着告到县里市里去?可是秋菊硬是要为了讨个说法,把市公安局局长的车都坐了。 中国人好面子。秋菊的不依不挠其实只为村长的一声对不起,可是村长毕竟是村子里的头面人物呀,那么容易就低头认错了,以后在村子里说话还有谁听呀?然而秋菊说:“我就不信没有一个说理的地方去?”双方都有自己的坚持,于是官司就打起来了。 要说当地的执法部门还真是耐得下心来,芝麻大一点事,告到哪一级公安局都没有懈怠,依法办事的结果却总是难得尽如人意。为什么?法律只负责给秋菊赔偿,却并没有保证要给个说法。中国的乡村社会还是个人情社会,而司法却是只讲法理不讲人情的。到最后,村长救了秋菊母子,秋菊盛意邀请村长去吃孩子的满月酒,两家恩怨一笔勾销了,村长却被公安局拘留了。这样的结果,既不是秋菊原先所要的说法,也不是她现在所能理解的。可见,人情和法理的冲突,在中国的农村,还是很明显的。 印象深刻的还有传宗接代这一观念在中国农民那里的根深蒂固。当时应该是刚推行计划生育不久,村长耿耿于怀自己没有儿子,秋菊也一再强调村长踢人可以,不能往人要命的地方踢,害怕的也是自己头胎生的不是儿子。及至儿子生出来了,大家欢天喜地,纷纷跑来道喜,足见大家对儿子的喜爱了。另外值得一提就是秋菊进城的见闻和遭遇,也体现了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差距以及中国的农民迫切的要改变现状追求美好的一种心态。第一次看完《秋菊

打官司》后心里没有太多的感触,看这部电影的最初动机也相当单纯。之前刚连续看完张艺谋的《活着》,《我的父亲母亲》,有种莫名的感动,于是就有一口气看完张艺谋所有电影的欲望。结果等真正看到《秋菊打官司》时却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整部电影的叙事语言基本上全部都是清一色的陕西方言,更巧合的是这部电影拍摄地点是在我的家乡宝鸡,于是看电影过程中一直在琢磨电影中的话语技巧,以至于整部电影看完之后,对于其中的故事架构不甚了了。后面又看了一次,终于感觉有些收获。 故事很简单,简单到很多人看完之后都会问:就这样完了?秋菊是中国西北一个很普通的农村妇女,丈夫庆来跟村长发生冲突被村长踢伤下体,为了替丈夫讨会公道,秋菊毅然拖着怀孕之躯,颠着大肚子开始四处告状,在先后找了乡县市各级公安局后,各级裁决都判村长给予秋菊医疗赔偿,村长非常固执,虽然答应了赔钱但拒不道歉,但是他遇到了比他更加固执的秋菊,就在秋菊一再告状时,影片出现戏剧性的一幕:在除夕夜,秋菊难产,村长不计前嫌,组织村民连夜把秋菊送到医院,使秋菊顺利生产。秋菊以为她与村长之间的官司就此了结。所有观众也以为故事就此了结时,不料市中级法院此时判决下来,村长因伤害罪被捕入狱。而那天刚好是秋菊孩子满月的日子。影片至此戛然而止,留下不知所措的秋菊以及回不过神的观众若有所思。 很多人看完电影后都会想:秋菊到底为什么打这场官司?当秋菊挺着大肚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四处告状时,很多人不解。其实这也是我最初的困惑,第一遍看完影片后很想知道张导到底想说些什么。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误解,秋菊打这场官司劳心费神无非就是为了所谓的面子,因为爱面子所以她近乎执著地非要向村长讨一个公道,回过头我们看影片,当法院判决下来村

秋菊打官司

法律何以深入乡村 ——从观看《秋菊打官司》说起

摘要:从《秋菊打官司》这部影片出发,剖析农村中不成熟的法制思想,由此引发对法制与人性接轨,法制环境创建的条件的感想。在农村中,应使村民明白法理与法律的不同,发挥司法部门的作用,并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得法律思想能在农村中深入发展。 关键字:送法下乡法制与人性理与法律 一.从《秋菊打官司》谈农村法律现状 (一)故事梗概 《秋菊打官司》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女人为寻求心中的公道而不断上诉的故事。秋菊的丈夫万庆来与村长王善堂发生了争执,被村长踢中要害。秋菊怀着身孕去向村长讨个说法,村长不肯认错。秋菊又到乡政府告状,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状路途。秋菊先后到了县公安局和市里,但是都败诉了,秋菊不服,最后决定向人民法院起诉。除夕之夜,秋菊难产。在村长和村民的帮助下,连夜踏雪冒寒送秋菊上医院。秋菊顺利地产下了一个男婴,秋菊与家人对村长感激万分,官司也不再提了。可当秋菊家庆贺孩子满月时,传来市法院的判决,村长被拘留。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二)故事感悟 首先,这部影片反映出农村的法制建设并不成熟,村民们乃至一些下层的政府工作人员很大程度上并不懂法。 虽然秋菊有上诉的请求,这说明她知道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她还是不懂法的。从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们家要在自己的承包地建辣子楼,村长不同意,他们就认为是村长从中作梗,跑去跟村长争吵,这说明,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旧社会,认为自己的土地自己可以随意使用。而且,我们可以看到,秋菊混淆了理与法律的观念。整个影片以秋菊讨说法作为主线,经过了重重部门,结果秋菊想要的说法只是村长的道歉,她并没有意识到,当案件到了法定程序时,就必须按照法律程序来执行。当村长在秋菊难产挺身而出时,秋菊已没有了讨说法的想法,但在她已经差不多要忘记这场纠纷时法律给的结果却来了,村长被拘留了,秋菊感到茫然与失落,这不是她想要的结果。法律自然没有错,凡是有法可依的,就应该依法行使,不容许有人情世故掺杂。可是在农村,这个人情世故占大部分的地方,法律的冰与人性的暖,法律的硬性与人性的弹性就有着尖锐的矛盾,如果依法行使,利用强制手段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还会带来一些其他的问题。 这是法律与人性的矛盾,在我们送法入乡的过程中,倘若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引起的必然也是法律在农村中普及的失败。在这个事件中,法律的介入除了指引、强制、评价、保护外并没有给这个村子带来和谐与温暖,秋菊一家势必在将来一段时间内遭到村民们的冷眼。人们看到了法律的力量,但是可能没有人再敢利用法律来解决问题,因为法律带来的副作用不是每一个人都承受得住的。 其次,我觉得这部电影反映了法律在中国农村的失败,因为法律并没有解决秋菊的问题,也没有满足秋菊的意愿,它留给秋菊的是一个模糊的背影,是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国产电影秋菊打官司观后感范文1200字三篇

国产电影秋菊打官司观后感范文1200字三篇 过去的20年以来,甚至在未来的20年以内,秋菊打官司可能是我遇到的最能反 映中国人情关系文化和外来西方法制文明冲突的影片。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 国产电影秋菊打官司观后感12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关于国产电影秋菊打官司观后感1200字<一> 这部电影反映的两个主题:一是中国正在走向法治,人民群众已开始越来越多地 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二是描写一个传统概念中的弱者(怀孕的农村妇女)对抗 强大甚至邪恶的势力(踢伤人死不道歉的村长)的坚强意志和不出精神。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秋菊是很希望通过诉讼来获得正义的,并且在我们看来她也确 实获得了正义。但实际上最后她能获得什么呢,也许这对于秋菊来说更是一场“人道主 义灾难”,她获得的大概也只能是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在农村,人与人之间基本上都 是和睦相处、互助互爱的,这也是中国绝大部分农村成百上千年来形成的良好道德传统。比如秋菊丈夫与村长发生矛盾后,在秋菊生孩子时还得到了村长村民们的帮助。 而秋菊希望通过诉讼讨“说法”的做法,却把曾经帮助过她的村长送进了监狱,在村民 们甚至她的家人看来秋菊实在是太没有人性了。而且笔者坚信在农村,像秋菊这号人 物是永远也的不到人们的认同的,她肯定会遭到遭到村民们的唾弃,而像秋菊这样子 带来的新的法律观念将使得农村里面邻里互敬互助的传统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 至是瓦解。相信经历了这次惨痛的教训之后,秋菊今后也许再也不敢通过法律手段来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了,而面对这样的法治,还有几个人敢上诉呢? 秋菊把村长送进监狱也许又是我国的法治的进步的一个体现,但是试问一下,这 到底是不是秋菊希望得到的结果呢?也许这就是法律与传统的道德观念的冲突,这更是法治的无奈。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也只是社会规范的一种,法律既不是全部社会 规范,也不能代替其他社会规范。而就道德来说,它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准则,它不仅 关乎人的行为,而且连接人的内心。法治要想离开道德而独自存在,那只是一种空想。法治不仅不会排斥道德,而且还是以道德的存在与作用的发挥作为社会基础的。法治 如果超出自己的范围而要将其他社会规范所取代,那就只能是空想,就可能引发灾难 性的后果。 因此可以说秋菊打官司的结局就是法治的无奈,而法治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无情 的法治只能使人望而生畏,避而远之。法治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秋菊打官司影评

乡土文化与法律体系 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西北的一个小山村里,村妇秋菊丈夫因与村长争执,被踢了下身,秋菊为要一个说法,将村长层层上告。出人意料的是,就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前,秋菊难产,村长不计前嫌,热心相助,两家本就此冰释,然而,就在孩子满月酒当天,村长被公安局拘留了。法律最终是给了秋菊一个说法,但秋菊是不解的、困惑的——“我就是要一个说法嘛,我就没让他抓人,他怎么把人抓走了呢?” 到此,我们就有了这样一个疑问:在影片所描绘的这样背景下,这样的时代,这样的一个人情社会里,乡土文化和法律体系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法律是否真的能有效而合理地解决社会矛盾? 首先,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在一个落后的小山村里,人们的法律意识是极其淡薄的,法律知识更是极其匮乏,根深蒂固的是传承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 秋菊在上告村长的过程中,一直在重复这样一句话:“他是村长,踢了也就踢了,但不能往要命的地方踢”。可见,当时,人们的观念中,根本就没有法律所宣扬的“人人平等”的思想,更没有所谓的一等一的公平、正义与民主,他们认可现有的乡土村规:他是村长,他就可以打人。秋菊之所以选择了上告村长,并不是要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村长受到法律的制裁,她仅仅只是为了“面子”而已,只是为了追求她所认为的“公理”。也正是因为这样,她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更无法理解法律给她的说法的,她只想让村长认个错、道个歉,为什么公安局就把村长抓走了。 其次,中国的法律一直推崇调解,多数人不到万不得已是绝不上法庭的,然而中国的调解机制是不是真的能给民众一个想要的说法,真正地解决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不一定。中国式的调解,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清楚地认定当事人的对与错,最终,普遍地,只是通过经济手段疏通双方关系,以为通过经济赔偿就能“和谐”了。 秋菊要向村长讨一个说法,但村长不予理睬。秋菊不服,将村长告到了李公安那里,在她的观念中,法律、公安是可以解决她的问题的,可以调解他们家和村长之间的矛盾,可以还她一个“理”字,但是李公安的处理结果是让村长支付经济赔偿200元。此后,秋菊又上告到市公安局,得到的仍是一样的结果。然而,秋菊要的是否就是这个结果?显然回答是否定的,就像秋菊自己所说的“我不是图个钱,我就是要个说法”,她只是想要回她的面子,让村长道个歉。她并没有意识到,也不知道:在她所生活的圈子里,她们所看中的东西——面子,法律里面是没有的,法律可以给秋菊那些城市里的人们所认为的重要的东西——钱,却不能给她想要的公理。 再者,中国社会里本就存在着两套体系维护着人们的关系、解决相互间的矛盾,一是乡土人情,一是法律体系。在农村,传统的乡土文化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人情是联系人们关系最大的纽带。而在现代的法律体系中,法律保护的是公民的利益,利益是似乎才是最关键的东西。然而,在人情社会里,法律似乎是“败给”了乡土人情,它不能给人们想要的说法,也无法维护人们要的利益——面子,而且它似乎没有这个社会里自有的调解功能来的更加的实效。 在一个人情社会里,情是重于理的。影片中,执拗的秋菊一直在追求一个“理”字,以为政府(公安局)、法律可以给她想要的说法,但是,她并不懂法,更不知道当这件事若走

浅谈秋菊打官司中行政法的问题

浅谈秋菊打官司中行政 法的问题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浅谈《秋菊打官司》中关于行政法的有关问题“秋菊打官司”这部影片的背景是行政诉讼法开始实施不久,电影上映后,在我国社会上尤其是在法学届上欣起过一阵讨论的热潮。电影主要讲的是秋菊的丈夫因与村长发生口角而被村长踢了一下,秋菊在村长家讨要说法,村长不肯认错,于是秋菊便到乡派出所告状,后来乡派出所作出了赔偿的调解,但村长赔偿时不肯认错而且态度傲慢。于是秋菊又申诉到了县公安局,结果县公安局的处理不变。秋菊继续申诉到市公安局,市公安局也只是裁决增加了赔偿的金额并没有要求村长道歉。最后秋菊在市公安局局长的建议下请律师打起了官司。律师就市公安局的裁决提起了行政诉讼,结果败诉而归,秋菊不服又上诉到了市中级法院。最后,在诉讼期间公安局重新进行了调查,经过对秋菊丈夫伤势的鉴定后,认为伤害已达到了轻微伤,于是公安局对村长作出了行政拘留15天的处罚,但此时的秋菊早已因村长在她难产时的帮忙而原谅他。 该影片中涉及到的行政法领域的,主要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以及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等方面的问题。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行政救济途径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方法。行政复议有以下四个特点:(1)提出行政复议的人,必须是认为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法人和其他组织。(2)当事人提出行政复议,必须是在行政机关已经做出行政决定之后,如果行政机关尚没做出决定,则不存在复议问题。复议的任务是解决行政争议,而不是解决民事或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一): 《秋菊打官司》的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的一个小山村,农民王庆来与村长发生冲突,被村长踢伤。王庆来的妻子秋菊忍不下这口气,找村长论理,村长不肯认错。为了讨个说法,秋菊带着六个月的身孕,踏上漫长的告状之路,她从乡里告到县里,又从县里告到市里,最终向法院提起了起诉。除夕之夜,秋菊难产,村长组织村民连夜把秋菊送到医院,使秋菊顺利生产,保住了****性命。秋菊感激万分,官司也不再提。可正当秋菊家庆贺孩子满月时,传来法院判决,村长因伤害罪被捕入狱。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这部电影反映的两个主题:一是中国正在走向法治,人民群众已开始越来越多地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二是描述一个传统概念中的弱者(怀孕的农村妇女)对抗强大甚至邪恶的势力(踢伤人死不道歉的村长)的坚强意志和不出精神。 从影片中能够看出秋菊是很期望透过诉讼来获得正义的,并且在我们看来她也确实获得了正义。但实际上最后她能获得什么呢,也许这对于秋菊来说更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她获得的大概也只能是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在农村,人与人之间基本上都是和睦相处、互助互爱的,这也是中国绝大部分农村成百上千年来构成的良好道德传统。比如秋菊丈夫与村长发生矛盾后,在秋菊生孩子时还得到了村长村民们的帮忙。而秋菊期望透过诉讼讨说法的做法,却把以前帮忙过她的村长送进了监狱,在村民们甚至她的家人看来秋菊实在是太没有人性了。而且笔者坚信在农村,像秋菊这号人物是永远也的不到人们的认同的,她肯定会遭到遭到村民们的唾弃,而像秋菊这样貌带来的新的法律观念将使得农村里面邻里互敬互助的传统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至是瓦解。坚信经历了这次惨痛的教训之后,秋菊今后也许再也不敢透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了,而应对这样的法治,还有几个人敢上诉呢? 秋菊把村长送进监狱也许又是我国的法治的进步的一个体现,但是试问一下,这到底是不是秋菊期望得到的结果呢?也许这就是法律与传统的道德观念的冲突,这更是法治的无奈。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也只是社会规范的一种,法律既不是全部社会规范,也不能代替其他社会规范。而就道德来说,它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准则,它不仅仅关乎人的行为,而且连接人的内心。法治要想离开道德而独自存在,那只是一种空想。法治不仅仅不会排斥道德,而且还是以道德的存在与作用的发挥作为社会基础的。法治如果超出自己的范围而要将其他社会规范所代替,那就只能是空想,就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能够说秋菊打官司的结局就是法治的无奈,而法治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无情的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影评5篇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影评5篇 《秋菊打官司》的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的一个小山村,农民王庆来与村长发生冲突,被村长踢伤。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秋菊打官司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1 《秋菊打官司》是由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于1992年拍摄。此部电影拍摄手法算是简单朴素,故事也是稍有波澜,但是这其中所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 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一个小山村。秋菊的丈夫王庆来与村长发生了争执,被村长踢中要害。秋菊怀着身孕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肯认错。秋菊又到乡政府告状,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状路途。秋菊先后到了县公安局和市里,最后决定向人民法院起诉。除夕之夜,秋菊难产。在村长和村民的帮助下,连夜踏雪冒寒送秋菊上医院。秋菊顺利地产下了一个男婴,秋菊与家人对村长感激万分,官司也不再提了。可当秋菊家庆贺孩子满月时,传来市法院的判决,村长被拘留。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作为初学法律的一名大学生,我也许不能很深刻的理解某些情节,也不能很好分析影片的意义,我只能就我所知,发出些浅薄的感想。秋菊是西北农村的妇女,是将村长等村干部视为不可抗拒的力量,但是秋菊能够反抗,我想她是勇敢的,当时中国应当是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时期,这样影片的出现所引起的轰动,我便可理解,而更细致的看,秋菊状告村长不是因为村长踢了她的丈夫,而是踢中她丈夫的要害,说明有关权利的问题上,秋菊并不了解,这便提醒我们这些学习法律的人为全面实现、真正实现法治社会而努力。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2 上周我们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电影《秋菊打官司》。我从中发现许多值得感慨深思的地方,特作观后感如下。 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秋菊的丈夫王庆来因骂村长王喜堂“断子绝孙,抱了一窝母鸡”而被村长一怒之下踢中了下身要害。之后,怀有身孕的秋菊决定为夫讨个说法,而发生了一系列争执。村长同意赔偿经济损失,却偏偏要秋菊低人一头,不服气的秋菊因对相关部门的处罚不认可,而不停的上告。故事在秋菊生孩子的时候发生了转折,在村长的帮助下,秋菊得以母子平安。孩子满月时,被邀出席满月宴的村长却被警察抓去做15天的牢。影片在秋菊遥望被抓去的村长时嘎然而止,发人深思。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2000字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2000字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秋菊打官司》的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的一个小山村,农民王庆来与村长发生冲突,被村长踢伤。王庆来的妻子秋菊忍不下这口气,找村长论理,村长不肯认错。为了讨个说法,秋菊带着六个月的身孕,踏上漫长的告状之路,她从乡里告到县里,又从县里告到市里,最终向法院提起了起诉。除夕之夜,秋菊难产,村长组织村民连夜把秋菊送到医院,使秋菊顺利生产,保住了母子性命。秋菊感激万分,官司也不再提。可正当秋菊家庆贺孩子满月时,传来法院判决,村长因伤害罪被捕入狱。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这部电影反映的两个主题:一是中国正在走向法治,人民群众已开始越来越多地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二是描写一个传统概念中的弱者(怀孕的农村妇女)对抗强大甚至邪恶的势力(踢伤人死不道歉的村长)的坚强意志和不出精神。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秋菊是很希望通过诉讼来获得正义的,并且在我们看来她也确实获得了正义。但实际上最后她能获得什么呢,也许这对于秋菊来说更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她获得的大概也只能是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在农村,人与人之间基本上都是和睦相处、互助互爱的,这也是中国绝大部分农村成百上千年来形成的良好道德传统。比如秋菊丈夫与村长发生矛盾后,在秋菊生孩子时还得到了村长村民们的帮助。而秋菊希望通过诉讼讨"

说法"的做法,却把曾经帮助过她的村长送进了监狱,在村民们甚至她的家人看来秋菊实在是太没有人性了。而且笔者坚信在农村,像秋菊这号人物是永远也的不到人们的认同的,她肯定会遭到遭到村民们的唾弃,而像秋菊这样子带来的新的法律观念将使得农村里面邻里互敬互助的传统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至是瓦解。相信经历了这次惨痛的教训之后,秋菊今后也许再也不敢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了,而面对这样的法治,还有几个人敢上诉呢? 秋菊把村长送进监狱也许又是我国的法治的进步的一个体现,但是试问一下,这到底是不是秋菊希望得到的结果呢?也许这就是法律与传统的道德观念的冲突,这更是法治的无奈。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也只是社会规范的一种,法律既不是全部社会规范,也不能代替其他社会规范。而就道德来说,它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准则,它不仅关乎人的行为,而且连接人的内心。法治要想离开道德而独自存在,那只是一种空想。法治不仅不会排斥道德,而且还是以道德的存在与作用的发挥作为社会基础的。法治如果超出自己的范围而要将其他社会规范所取代,那就只能是空想,就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可以说秋菊打官司的结局就是法治的无奈,而法治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无情的法治只能使人望而生畏,避而远之。法治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法治是工具,人是目的,法治必须以人为本,人性化的法治才更有威信。但在法庭庭审中法官也只能就事论事,根据当时人的诉讼请求来依法作出判决,一旦法官在判决中作出一些人性化的判决内容(比如按照传统

浅谈《秋菊打官司》中关于行政法的有关问题

浅谈《秋菊打官司》中关于行政法的有关问题“秋菊打官司”这部影片的背景是行政诉讼法开始实施不久,电影上映后,在我国社会上尤其是在法学届上欣起过一阵讨论的热潮。电影主要讲的是秋菊的丈夫因与村长发生口角而被村长踢了一下,秋菊在村长家讨要说法,村长不肯认错,于是秋菊便到乡派出所告状,后来乡派出所作出了赔偿的调解,但村长赔偿时不肯认错而且态度傲慢。于是秋菊又申诉到了县公安局,结果县公安局的处理不变。秋菊继续申诉到市公安局,市公安局也只是裁决增加了赔偿的金额并没有要求村长道歉。最后秋菊在市公安局局长的建议下请律师打起了官司。律师就市公安局的裁决提起了行政诉讼,结果败诉而归,秋菊不服又上诉到了市中级法院。最后,在诉讼期间公安局重新进行了调查,经过对秋菊丈夫伤势的鉴定后,认为伤害已达到了轻微伤,于是公安局对村长作出了行政拘留15天的处罚,但此时的秋菊早已因村长在她难产时的帮忙而原谅他。 该影片中涉及到的行政法领域的,主要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以及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等方面的问题。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行政救济途径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方法。行政复议有以下四个特点:(1)提出行政复议的人,必须是认为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法人和其他组织。(2)当事人提出行政复议,必须是在行政机关已经做出行政决定之后,如果行政机关尚没做出决定,则不存在复议问题。复议的任务是解决行政争议,而不是解决民事或其他争议。(3)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不服,只能按法律规定,向有行政复议权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4)行政复议,以书面审查为主,以不调解为原则。行政复议的结论做出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只要法律未规定复议决定为终局裁决的,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仍可以按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请诉讼。中国《行政复议法》第6条采用列举和概括相结合的方式,对申请复议的肯定范围作了详细的正面规定。 行政诉讼法是规范行政诉讼活动和诉讼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规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影评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影评 《秋菊打官司》是张艺谋拍给外国人看的片子,里面花了很多功夫表现中国传统社会的风貌。由于他对风俗的重视,他对中国社会的描述倒是很真实。这部电影给了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秋菊的不断上诉。此间表现出的我国的地方治理状态令人深思。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秋菊打官司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1 《秋菊打官司》的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的一个小山村,农民王庆来与村长发生冲突,被村长踢伤。王庆来的妻子秋菊忍不下这口气,找村长论理,村长不肯认错。为了讨个说法,秋菊带着六个月的身孕,踏上漫长的告状之路,她从乡里告到县里,又从县里告到市里,最终向法院提起了起诉。除夕之夜,秋菊难产,村长组织村民连夜把秋菊送到医院,使秋菊顺利生产,保住了母子性命。秋菊感激万分,官司也不再提。可正当秋菊家庆贺孩子满月时,传来法院判决,村长因伤害罪被捕入狱。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这部电影反映的两个主题:一是中国正在走向法治,人民群众已开始越来越多地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二是描写一个

传统概念中的弱者(怀孕的农村妇女)对抗强大甚至邪恶的势力(踢伤人死不道歉的村长)的坚强意志和不出精神。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秋菊是很希望通过诉讼来获得正义的,并且在我们看来她也确实获得了正义。但实际上最后她能获得什么呢,也许这对于秋菊来说更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她获得的大概也只能是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在农村,人与人之间基本上都是和睦相处、互助互爱的,这也是中国绝大部分农村成百上千年来形成的良好道德传统。比如秋菊丈夫与村长发生矛盾后,在秋菊生孩子时还得到了村长村民们的帮助。而秋菊希望通过诉讼讨\"说法\"的做法,却把曾经帮助过她的村长送进了监狱,在村民们甚至她的家人看来秋菊实在是太没有人性了。而且笔者坚信在农村,像秋菊这号人物是永远也的不到人们的认同的,她肯定会遭到遭到村民们的唾弃,而像秋菊这样子带来的新的法律观念将使得农村里面邻里互敬互助的传统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至是瓦解。相信经历了这次惨痛的教训之后,秋菊今后也许再也不敢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了,而面对这样的法治,还有几个人敢上诉呢? 秋菊把村长送进监狱也许又是我国的法治的进步的一个体现,但是试问一下,这到底是不是秋菊希望得到的结果呢?也许这就是法律与传统的道德观念的冲突,这更是法治的无奈。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也只是社会规范的一种,法律既不是全部社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5篇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5篇 《秋菊打官司》的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的一个小山村,农民王庆来与村长发生冲突,被村长踢伤。王庆来的妻子秋菊忍不下这口气,找村长论理,村长不肯认错。为了讨个说法,秋菊带着六个月的身孕,踏上漫长的告状之路,她从乡里告到县里,又从县里告到市里,最终向法院提起了起诉。除夕之夜,秋菊难产,村长组织村民连夜把秋菊送到医院,使秋菊顺利生产,保住了母子性命。秋菊感激万分,官司也不再提。可正当秋菊家庆贺孩子满月时,传来法院判决,村长因伤害罪被捕入狱。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这部电影反映的两个主题:一是中

国正在走向法治,人民群众已开始越来越多地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二是描写一个传统概念中的弱者(怀孕的农村妇女)对抗强大甚至邪恶的势力(踢伤人死不道歉的村长)的坚强意志和不出精神。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秋菊是很希望通过诉讼来获得正义的,并且在我们看来她也确实获得了正义。但实际上最后她能获得什么呢,也许这对于秋菊来说更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她获得的大概也只能是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在农村,人与人之间基本上都是和睦相处、互助互爱的,这也是中国绝大部分农村成百上千年来形成的良好道德传统。比如秋菊丈夫与村长发生矛盾后,在秋菊生孩子时还得到了村长村民们的帮助。而秋菊希望通过诉讼讨“说法”的做法,却把曾经帮助过她的村长送进了监狱,在村民们甚至她的家人看来秋菊实在是太没有人性了。而且笔者坚信在农村,像秋菊这号人物是永远也的不到人们的

认同的,她肯定会遭到遭到村民们的唾弃,而像秋菊这样子带来的新的法律观念将使得农村里面邻里互敬互助的传统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至是瓦解。相信经历了这次惨痛的教训之后,秋菊今后也许再也不敢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了,而面对这样的法治,还有几个人敢上诉呢? 秋菊把村长送进监狱也许又是我国的法治的进步的一个体现,但是试问一下,这到底是不是秋菊希望得到的结果呢?也许这就是法律与传统的道德观念的冲突,这更是法治的无奈。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也只是社会规范的一种,法律既不是全部社会规范,也不能代替其他社会规范。而就道德来说,它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准则,它不仅关乎人的行为,而且连接人的内心。法治要想离开道德而独自存在,那只是一种空想。法治不仅不会排斥道德,而且还是以道德的存在与作用的发挥作为社会基础的。法治如果超出自己的范围而要将其

《秋菊打官司》中政府和秋菊的逻辑

三、秋菊的说法:官员行为的政府责任 提起民事诉讼的上述设想显示了,人们易于将秋菊要讨的“说法” 等同于民事法律上的“赔礼道歉”。[9]这是不对的。秋菊要讨的 “说法”,不是寻常意义的“赔礼道歉”,而是让一个“公家人”,让一个“干部”给她赔礼道歉。让公家人给老百姓赔礼道歉,这是 秋菊讨说法的要害。 因此秋菊从始至终都是在向“公家”讨说法。包括最初向村长本人 要说法时,秋菊找的其实不仅是“王善堂”这个自然人,而且是 “村长”这个公家人。只是普通百姓没有使用区分“公务行为”和“私人行为”的现代法治概念。所以村长不给说法的时候,秋菊向 李公安委屈地告状“你是村长,你还打人,你就是不对么”,庆来 父亲也气愤的说,“他政府的人,他不管!”同样逻辑,既然村长 这个公家人不给说法,就只能继续向公家讨说法,如庆来说的, “他[村长]不管,有管他[村长]的地方”。 但是,秋菊能够一次次上路,恰恰说明她始终相信这个体制。她相 信“公家”会给她一个说法:“我就不信没有个说理的地方”。这 也是当代“讨说法”这一流行语的基本含义:找政府评理,让公家 主持公道。在秋菊一家的眼里,之所以“官家人”是“公家人”,

是因为“官家”就应当是“公家”。正是因为抱有对“官家”主持“公道”的坚定信仰,庆来一家才会觉得,村长是官家人而不主持公道,那就是“欺负人”;李公安和严局长作为公家人不给说法,这样的结果秋菊“就是不服”。明白了这些,“秋菊的说法”意思也就清楚了:要让“官家”/“公家”给自己做主,管管欺人太甚的“官家人”/“公家人”。用学术的语言来说,就是要求政府兑现约束政府官员的政治责任。 所以秋菊要讨说法,“民告民”不行,非“民告官”不可。她和村长之间真正的纠葛,根本不是两个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是官民之间的地位关系。所以不难想见,即使秋菊熟读《民法通则》,即使秋菊选择的就是民事诉讼,要解决的也还是同一个问题:让村长这个“公家人”给自己赔礼认错。同样道理,即使秋菊提起了并且打赢了民事诉讼,村长也还是不可能乖乖地执行这一判决。其实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针对政府官员的“民事诉讼”,都不是为了什么民事权益,而是和秋菊打官司一样,想要借着国家的力量管教管教为所欲为的公家人。这和他们到人大政协、找媒体记者的用意没什么不同。他们和电影里的秋菊村长一样,都知道这根本不是个“钱”的问题,不是什么“民事”问题。打“官司”,说到底,打的还是“官”司。

浅析《秋菊打官司》

浅析《秋菊打官司》 2010914328梁夏 《秋菊打官司》这部影片给我一种纯朴、怀旧的感觉,让我想起来儿时身边环境的一些人和事,也是我能坚持看完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部电影另我印象深刻的是秋菊的一个词:“说法”,这个词在片中反复出现。包括秋菊自己说及他人对秋菊“说法”的转述。我认为“说法”这个词紧紧抓住了主题,贯穿整个影片,推动情节一步步发展。 本片矛盾的开始是村长王善堂踢了秋菊丈夫下身。第一次出现“说法”是秋菊带丈夫从医院回来后,去村长家找村长谈话。村长不管,秋菊“总得给个说法吧…..”此次谈话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推动情节发展:秋菊到乡里,找到了李公安诉说。 第二次出现“说法”是李公安和秋菊一起到村长家,他们个别谈完后,李公安向秋菊说明调解的结果是:医药费、误工费由村长负责,一共200元。秋菊“我不就图个说法,我就是要个说法….那还是没个说法”。村长把钱撒在地上让秋菊拾一长给他低一回头,秋菊没拾,因为这不是她要的说法。 第三次出现“说法”是秋菊回家后和丈夫在床上的对话,谈白天去村长家的事情。秋菊“….钱不钱不是个问题,我就是要个说法。”情节进一步发展:秋菊踏上了去县里讨个说法的路途。 李公安在给了村长看县上的裁决书后,村长放不下面子给秋菊夫妇俩道歉,李公安“她就是要个说法…..”李公安买点心到秋菊家,说是村长买的,算是村长赔礼道歉“秋菊,你不是说要个说法…”,秋菊后来知道是李公安买的,觉得还是没给个说法。推动情节又进一步发展:秋菊踏上了去市里讨个说法的路途。虽然被骗,还好遇到好人旅店老板和严局长。 市里的复议书下到村长那里,秋菊对市里的裁决维持原样还是不服,把钱退回给村长后又去市里找严局长。严局长给她介绍了吴律师。吴律师答应全权代理这件事,秋菊“那你到最后就给我‘说法’了”。说明秋菊还是担心结果是一样,律师答应给她“说法”才肯走。看着官司的第一场对秋菊一方是挺有利的,故事情节到这又是一个高潮,结果还是输了,律师答应给她“说法”还是没有实现。故事情节又进一步发展:秋菊上诉到中级法院。 中级法院到秋菊家了解情况并叫再拍个片子,秋菊“领导重视,这次就有个说法了吧”。秋菊还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希望这个说法能在这次得到。 最后故事出现转折,村长不计前嫌帮助秋菊,使得能顺利产子。秋菊家也很感恩,请村长过来她家吃满月酒,前面的矛盾也想着就这样化解的。可是这次法院真的给了个说法,把村长拘留15天,不能来了。秋菊追赶出去,无奈地望着远处,似乎这个说法不是她想要的….. 可见,“说法”一词一直贯穿整个影片,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围绕着“说法”展开。虽然说本片的主题是借秋菊这位性格执拗的农妇,就为了“说法”,不惜告到乡、县、市里、法院、中级法院,赞颂了农村女性的自尊、自强、自信以及法制观念的觉醒这一积极的方面,但是不可否认,有些事情还是能协商和解的就解决好,吃点亏也没什么,只要能保持邻里、村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要太计较,人总有求于他人的时候。太过于固执、坚持一些事情反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要学会衡量,正确把握吧。

电影秋菊打官司观后感九年级5篇

电影秋菊打官司观后感九年级5篇 电影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秋菊打官司》是1992年由张艺谋执导,巩俐、雷恪生、刘佩琦等主演的一部剧情片。 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陕西凤翔县一个小山村,秋菊丈夫王庆与村长王善堂发生了争执后被踢中了要害,而后村长的不认错和对秋菊的侮辱秋菊将其告上了法庭。但当除夕夜秋菊难产村长和村民将她送到医院的这一行为使她感动。但最后法庭的判决下来村长受到拘留使秋菊又是茫然和失望。 秋菊并不是人们传统观念中国的农村妇女大都是一幅任劳任怨的形象,秋菊成功颠覆了人们的观念,她十分固执要强,以至于在她软弱的丈夫面前反而她更像一家之主。 在这样一个大众法制观念普遍淡薄的大时代背景下,秋菊打官司这是要有相当大的勇气的,毕竟对于农村来说这样的坚持和不放下是十分难得的。 另外值得一提就是秋菊进城的见闻和遭遇,也体现了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差距以及中国的农民迫切的要改变现状追求完美的一种心态。 电影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第一次看完《秋菊打官司》后心里没有太多的感触,看这部电影的最初动机也相当单纯。之前刚连续看完张艺谋的《活着》,《我的父亲母亲》,有种莫名的感动,于是就有一口气看完张艺谋所有电影的欲望。结果等真正看到《秋菊打官司》时却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整部电影的叙事语言基本上全部都是清一色的陕西方言,更巧合的是这部电影拍摄地点是在我的家乡宝鸡,于是看电影过程中一直在琢磨电影中的话语技巧,以至于整部电影看完之后,对于其中的故事架构不甚了了。后面又看了一次,终于感觉有些收获。 故事很简单,简单到很多人看完之后都会问:就这样完了?秋菊是中国西北一个很普通的农村妇女,丈夫庆来跟村长发生冲突被村长踢伤下体,为了替丈夫讨会公道,秋菊毅然拖着怀孕之躯,颠着大肚子开始四处告状,在先后找了乡县市各级公安局后,各级裁决都判村长给予秋菊医疗赔偿,村长非常固执,虽然答应了赔钱但拒不道歉,但是他遇到了比他更加固执的秋菊,就在秋菊一再告状时,影片出现戏剧性的一幕:在除夕夜,秋菊难产,村长不计前嫌,组织村民连夜把秋菊送到医院,使秋菊顺利生产。秋菊以为她与村长之间的官司就此了结。所有观众也以为故事就此了结时,不料市中级法院此时判决下来,村长因伤害罪被捕入狱。而那天刚好是秋菊孩子满月的日子。影片至此戛然而止,留下不知所措的秋菊以及回不过神的观众若有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