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生态伦理思想初探

摘要:

天人关系问题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基本问题,也是我国传统哲学的精

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伦价值理论,也凸显出浓郁的生态伦理观念。本文

从道家“天人合一”学说中“道法自然”的思想出发,探析当中蕴含的生态

伦理思想,并分析其利弊,同时提出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可对当代可持续发

展战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生态伦理思想

生态伦理学作为伦理学的分支,是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界道德关系的科学。其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工业化国家,主张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际领域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把“伦理公正”扩大到对生命和自然界的关心,把“道德权利”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尊重生命和生存的权利。作为有着悠久农耕文明的民族,早自先秦始,先哲们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认真思考,且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生态道德观。这对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起到了相当显著的作用。现以道家“天人合一”学说中的有关生态伦理思想做一探讨。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以其博大精深的思辨内涵,经过几千年的传承繁衍,已辐射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崇尚自然,自然无为的天道观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原则,也是生态伦理传统的理论基石。

一、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核心是它所提倡的人属自然的自然和谐观。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的物质本源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与人皆由共同的终极——道所生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1]并指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2]肯定了人为宇宙中之一大存在,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人、地、道、天四者的关系来看,归根到底,人应法地而师天,师法自然。这是老子创造性的贡献,建立了宇宙大道本体论,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早的一种“天人合一”论。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天道与人道是统一不是分裂的,是多元不是一元的。它不承认有主宰者,“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3]人既离不开天地,也离不开万物,因此,人应当“系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这样就达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至德之世”。

“道”不仅是天地万物创生的始源,而且生养万物,造化万物,推动并参与万物的流行变化。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总体上概括了宇宙万物的形成过程。由此可见,作为产生万物的根源和运作万物的动力,“道”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其普遍性指虽然万物在形态和性质上千差万别,但它们有“道”所决定的共同本质和遵循的共同法则;其整体性则指万物的变化都是道的运行过程的一个部分,只有道才是流变过程的整体。正是道的普遍性与整体性才使天地万物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通晓这种普遍性和整体性,就能把握万物的有机联系和共同本质。

二、“道法自然”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道家以“天人合一”的哲思玄想为基础,提出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态理论原则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实践法则,对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和环境保护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态理论原则

“道家古老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属于一种深层生态学,而不是一种浅层的环境论。它建立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整体之学的基本上。”[5](P49)道家“天人合一”坚持人属自然、人性自然,那么人就要服从自然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6]“道”作为万物的本原和基础,又内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成为制约万物盛衰消长的规律。人应效法天地之道,按天地本来的状态生存。只有尊重自然,认识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做事,才是明智的行为。故“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7]意即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生灭变化都有其自然的理由和规律,作为万物之一的人,也理应顺万物之理而无为不作。因为“无为”才能使万物滋生,繁衍昌盛,源源不断,用之不尽。“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8]一旦有为(即人类刻意用外力改变这种状态)就会失去其纯真的本性(即自然状态),必然会造成“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9]以及“灾及草木,祸及止虫”[10]的灾难性后果和生态危机。老子用“道”的范畴来统驭天之道和人之道,并认为,“道”虽是不可道不可名的终极实在,却可以通过现象中的具体事物来显现,来推动天地间的一切变化。

老子不仅用“道”表达对世界的看法,而且主张从“道”到“德”。如果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内在动力和运行法则,“德”则是天地万物产生之后内在于所有事物之中的“道”,“德”即“得道”。“物得以生谓之德。”[11]“德”是“道”在创造万物的活动中赋予事物的存在根据,是“道”的作用和显现。老子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12]如此,“以道观之,物无贵贱。”[13]至展翅万里的鲲鹏,小到蝼蛄,形体虽有大小,生命虽有长短,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14]这种尊重万物,包容万物的情怀,应是“德”的极至。

“自然无为”是由“道”推演出来的道家生态伦理观的基本立场。如果说“自然”是指“道”与天地万物依自己本性而自由发展的过程和状态,那么“无为”则是指人类依照天地万物的本性所采取的适应行为,是“道法自然”的行为方式。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地不作为,而是不妄为,即不做违反自然的事。

道家还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和谐完美的有机系统,这种和谐由“道”所生养、和合与协调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15]“大”、“逝”、“远”、“反”是循环演变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状态,也是自然系统的和谐之本和秩序之源。老子以其深刻敏锐的直觉洞察到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循环及其形成的天地万物间和谐秩序的重要性,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16]老子劝诫人们,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是自然界本身的常态,它是“道”循环运动所造成的,人类取法于天地自然之道,也应当顺应这种循环的法则,去维护自然界的和谐秩序。这样,便能做到“天和”,进而做到“人和”。

2.“知足”、“知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

“老子认为,道是和谐的,它不追求过分的完满,不发展到极端的地步,天地万物效法这

一性质才变故迎新,实现新旧循环。”[17]( P79)庄子也说:“知止其所不知,至矣。”[18]并认为人的最高明的见识,就是明白自己的行为应当止于所不知道的地方,不随意改变已经接受的使命,不勉强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

道家认为,“天地是一大宇宙,人身是一小宇宙,地球也是一个有生机的大生命,不可轻易毁伤它。”[19]( P101) 同时自然界也存在着自身的极限,因而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超过自然界的固有限度,必须遵循适度发展原则,防止人类因超越自然极限给自己带来威胁。老子认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20]且“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21]在这里老子向人们发出了珍惜自然资源,合理克制欲望的忠告,并指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22]显然,“知足”是“知止”的前提,要做到“知止”,就必须对物质财富的享受有所节制,对自然的行为有所收敛。

道家认为,人类满足物质享受欲望,应建立在人的正常而自然的生理需要的基础上。“量腹为食,度形而衣”、“食足以接气,衣足以盖形,适情不求余。”[23]老子还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祸令人行妨。” [24]总之,凡是过分过度的,都必然招致祸患。

道家“知止”、“知足”的思想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相当程度的现实意义。反省当今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局面,一个十分明显的原因就是人们不懂得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面对此种种问题,道家的“道法自然”生态伦理思想显得尤为可贵,给人类如何对待自然界提供了一种积极可取的态度三、余论

道家的天人合一,是一种至高的生存理想和生存境界,即达到人与自然本身合一。其强调人的自然性的一面,把人的存在当作一种自在自为的行为。说到底就是通过人的自我超越实现,达到自我与自然本体的合一。道家还把天的自然性形上化,当作一种不可言说的终极存在。因此,道家的天人合一,就是要通过体验宇宙过程的自然本性,认识到自然之化是生命之本源和宇宙之精神的最高体现,从而依循自然而为,祛除一切对天地万物的人为的有意加工和改造,把人的生命融入自然生态的大化过程中,自然地返回生命之源。可见道家的天人合一是以宇宙论作为基础的。毋庸置疑,道家哲学从自然状态理想化前提出发,强调人对自然规律的适应和顺从,追求人的自然化,却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特殊力量,不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具体内容,取消人类改造自然、谋求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致对一切人文创造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这表明道家未能正确看待人类历史文明进步过程中的矛盾性;只追求出世超脱,希望人们放弃文明,以便能够回到“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中去,表现出一种消极的倾向。但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也包含着多方面、多层次的现代价值意义。它批判和反省了人类文明进步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相分离的现象,努力寻求一种人与自然重新契合的生存方式,构筑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道家还主张万物平等,反对以人类为中心的态度对待万物,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人的“贵已贱物”的态度,并提出“爱人利物之谓仁”[25],“爱人”和“利物”结合起来。总之,对于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中存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我们应该辩证地去分析。

[参考文献]

[1]《老子》第25章.

[2]《老子》第25章.

[3]《老子》第34章.

[4]《老子》第42章.

[5]佘正容.《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老子》第25章.

[7]《老子》第64章.

[8]《庄子·天道》.

[9]《庄子·在宥》.

[10]《庄子·在宥》.

[11]《庄子·天地》.

[12]《老子》第51章.

[13]《庄子·秋水》.

[14]《庄子·齐物论》.

[15]《老子》第25章.

[16]《老子》第55章.

[17]佘正容.《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8]《庄子·齐物论》.

[19]南怀谨.《老子他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0]《老子》第44章.

[21]《老子》第46章.

[22]《老子》第44章.

[23]《淮南子·精神训》.

[24]《老子》第12章.

[25]《庄子·天地》.。

09经管系国本2班学号:200941118071 姓名:孙一震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要吃饭靠大地,地要生长靠天下雨,天下雨刮风有规律,这个规律是自然平衡。 我们的建筑是横平竖直的,我们的世界自然却没有如此的,哪一颗大树都是有弯度的,而我们就是跟大树一样是自然的产物,所以我们眼中的美丽家园,现代的高楼是永远比不上精灵的世界之树的。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但因为机遇精力等等原因,达到的境界不一样而已,有的人可以画画千古流芳,有的却只在演唱会中体会一点点感官的短暂刺激,是的我曾经不理解这些人为什么那么痴迷,恩现在我解释了,给我自己的解释而已。 功夫在诗外,说的是应该去接触世界体验社会……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说的是我们的快乐,应该以别人的方式实现,呵呵,我好像站着说话不腰疼吧……^_^但下面有两个生活的例子: 老婆减肥,用很多方法,节食、减肥药、不睡觉……没成功,但是去工作了,10天瘦了好几斤。 有个长寿的老者把我们的人生比喻蜡烛,而人的寿命好比蜡烛燃烧的时间,有的放在风雨中很快就熄灭,有的放在罩子中可以燃烧很久,关键看摆放的位置。注意哦,人不止身体,

应该是身心的保养哦。身体与心灵都要保养,这个没有蜡烛比喻那样的简单了: 身体与心灵都要保养。 对于普通人来讲,不用讲什么保养,因为,我们经常会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们的普通百姓——身心疲惫,是的我的你的父辈祖辈,辛苦的劳作,发现世界跟我们头脑中的世界不一样的时候,已经年过半百,只有把希望寄托下一代,然后周而复始。 而对于很多心灵强大的人,往往有更好的注解,叫做英年早逝,或者天妒英才,如此等等。比如,王勃。这些人往往因为才华的出众而忽略了身体的保养,常常使得我们在读他们的传记的时候为之扼腕(这样的人如果多活几年那该多好啊),比如,王守仁同志。 但是,第二种人毕竟是少数,在当今这个保健学满天飞的时代,相信他们可以读到很多,想到很多,而且绝对会去伪存真。 对于,身体保养很有条件的家伙,而心灵相当脆弱的人们呢?现在我们似乎都有了肉吃,平时都可以拿一些保健的书籍看看。但似乎在其中并没有获得什么?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在于心灵,心灵的不健康,压力,焦虑,等等情绪左右着思想,即使知道保养也懒得动。这些人如果想长寿,而心灵又不够强大,怎么办呢?答案出来吧,答案在于,“功夫就在心灵外”,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前世今生 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第一就是反抽象,比如古人写诗,好不好太抽样了,很难理解,抽象的理论视为不科学,所以今天我争取用简单的语言来讲道的本质,道我们把它叫规则、运动、变化,你们叫规律也好,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原文大家看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现在就先按你们原来接受的方式,来解析一下。

道的本质,《道德经》这一章到底是什么意义呢老子找了一个新的概念,用“大”字来阐述道的本质,所以道的本质就是“大”,他告诫人们不可以自以为是,要与天地而一,要学习大道包容万物的胸怀,与大自然和平共处。 这个“大”为什么叫道的本质呢道现在长出一个“大”出来,这个大在宇宙就有四大,人大、地大、天大、道大,然后才能向往自然,人如果没有边界广阔地运行,一直不停止、不停顿,那么你就到得了很远的地方。 举一个例子,比如你远处看天空,天空好像和大地合一了,就变为一条线了,但你一直往前走,前面又合一了,所以大家到草原去,在开高速公路,要知道这种境界,天地好像一根线,尽找尽有,无边无际,甚至遥远,其实遥远又返回了本源,化为一个“一”字,这就叫自然。

我们怎样来翻译这一段呢我们可以这么讲,有物混成叫做有一样东西浑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先天地生嘛,听不到它的声音,很寂静,也看不见它长的怎么样,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便可独立长存而用不衰减,循环运行而用不停息,它可以被看作宇宙万物的根本,我也不晓得它叫什么名字,勉勉强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就叫“大”了,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停,运行不停而生者遥远,生者遥远又返回本源,所以说道很大,天也大,地也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只居其一,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法于自然。

道法自然试题

第六单元《道法自然》题目 一、《老子五章》(选择题10题,判断题5题,共15题) 1.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A.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怀抱 B.道可道,非常道常:永恒的 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文:文字 D.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居:居住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无,名天地之.始 B.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涉 D.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3.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C)☆☆ A 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无,名天地之始 B 天下莫柔弱于水仕宦于台阁 C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D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A.《老子》第一章提到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具有不可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源。 B.第二章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C.第七十八章说”受国之垢,是社稷之主”,只要能够蒙受国家的屈辱,就可以做君主. D.第八十章里.老子认为,让百姓不用各种器具, 不去冒险,只要满足他们的温饱需要,就可以使国家太平发展. 5.下列名字不是指陈老子的是(C)☆ A.李耳B.重耳C.李子D.李聃 6.下列有关老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 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人 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C.老子是中国最早的古儒 D.《老子》是法家思想的经典 7.老子的人生论包含深邃的哲理,下列论述不是表达事物之间辩证关系的是(C)☆☆ A. 大成若缺 B.大直若屈 C.大辩若拙 D.大盈若冲 8.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道”论较早地提出了天地万物的起源。下列论述不是反映这一思想的是(D)☆☆☆ A.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B.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C.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D.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9.有关老子所论之“道”不准确的解说是(C)☆☆

道法自然究竟是什么意思

“道法自然”究竟是什么意思? 丁玉新 千百年来,众多大学问家和道教大师对“道法自然”作过重要的解释,并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中产生了深厚的影响。然而,笔者认为,他们的一些解释并不合理。 “道法自然”的出处以及通俗解释的不合理性 “道法自然”这句话出自于《老子》一书。通行本《老子》第二十五章的原文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对于这段话,很多人往往在三处解读有误:一是把文中的两个“名”字直接解释为“名字”的意思。其实,这已经让“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的意思出现了自相矛盾的问题。老子既然已经勉强把这个事物叫做“道”了,怎么会再给它命名为“大”呢?我把两个“名”的字义解释为“形状、形态、形容”,就避免了这句话自相矛盾。读者可不要小看对“名”字的解读,因为这个“名”字在《老子》第一章中出现了六个,这些“名”字的取义难倒了古今中外很多人。二是对文中的三个“人”字不作深究而取字面意思。其实,这已经让“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句话失去了可信度和真理性。难道这句话真的可以解释为“人也很高大”吗?老子岂能出口吹嘘人的伟大呢?我认

为,这里的“人”字应该取“人类、人类社会”的意思。如果把“人亦大”解释为“人类社会也分布广大”,就让这句话没有歧义而更具有真理性了。那么,“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句话则可以解释为“宇宙之内存在广大,而人类所办的事情与那三个一致吗?”其实,这是老子故意隐晦的意思。三是对文中的四个“法”字统一取“效法”的意思。这当然也是一种误解。现在,很多人都把“道法自然”理解为“道效法大自然”。三国时期的王弼就是这样认为的,他说:“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老子道德经注》,见楼宇烈的《王弼集校释》,第65页,中华书局,1980年。)应该看到,这种解释与上文中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强字之曰道”是矛盾的。既然道是先于大自然产生的,而且是大自然的创造者,那么它怎么会反过来效法大自然呢?本该“自然法道”才对! 剖析“道法自然”的含义,需要遵循“解老法则” 现在已有上千种解读《老子》的著作问世。然而,古今众多的解老者很少论述“解老法则”。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其中有两条原因:一是真正解读了《老子》的人都认为“法则”就是“天机”,根本不可以外泄。二是没有真正读懂《老子》的人则是一知半解,根本没有领悟到这些“法则”。我今天把本来属于秘密的法则告诉给读者。 所谓的“解老法则”,其实就在《老子》这部书里。如果我是从别处得到的,那么广大读者就有权怀疑我是假借圣人之书、实述伪造之言。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伪书是屡见不鲜的。然而,我是不干那种事的。

谈理解道法自然的奥妙

——道法自然 佛家所谓的“六道轮回”,是指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修罗道、天道。 此六道众生在六道里轮回转世,多生多劫根据生前所造业因的不同,或升或降地在六道中循环,但无论如何升降,始终难出六道。 六道如同一个难以逾越的圆圈,六道众生长期循环在这个难以突破的圆圈之中。 六道为什么如此难以突破呢?这也是一个难解之谜。 从前面的“宇宙生命层次概况表”中可以看出,六道基本上属于四维以内的生命层次。 由肉眼可见的长、宽、高三维组成了四维空间。 五维是时间, 六维是速度。 畜生道的低级生命,如微生物、蚂蚁等只能感知到两维的平面;高级动物及人只能感知到长、宽、高三维; 天道属于四至六维之间的生命层次。 他们已经完全突破了四维空间的概念,空间对他们来说已经无任何障碍和阻挡,再大的星球都可以穿透运行,他们的运行速度已经超过光速。 相对人类三维生命层次来说,四至六维的天界,其运行速度和时间差已有天壤之别。 但是,他们仍然尚未突破时间和速度的极限,虽已超空,但尚未超时,他们仍然生存在时间和速度的范畴之内。 因此,神仙在天界无论享乐再长的时间,时间一到,仍然下旋在各道中。 阴性的灵体和天界的神仙,其运行速度虽已超过光速, 但是,由于六道最高的天界也没有突破五维的时间和六维的速度, 因此,六道众生尚存时间概念,是时间之界限定了六道在空间中的轮回。 因此,我们可以把六道众生判定为四维以内的生命层次。 由于时间是一个很难突破的界限,因此,六道众生长期在四维空间里循环,这就是六道轮回的奥秘。 宇是空间,宙是时间,宇宙就是由时间和空间组成的。 由于六道众生尚未突破五维时间之大界,因此,在宇宙的不同生命维层之间,就形成了“四舍五入”的规律。 我们人类的数学中,巧夺天机地运用了“四舍五入”的宇宙法则,看似偶然,其中都包涵着必然。 不知道发明“四舍五入”的数学先躯们是如何发现的,原理依据是什么?但是,“四舍五入”正是宇宙生命旋回中的一个奥秘。 五维时间与六维速度密切相关,呈现反比趋势,速度越快,相对时间越短,速度越慢,相对时间越长。 时间和速度只要突破其一,二者皆可突破。 罗汉、缘觉、菩萨、佛所谓的四圣法界,均是六维以上的生命层次,他们已经完全突破了时

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问题。道教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 一、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道教对于理想仙境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于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一种向往,也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借助力。这种追求,一方面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之中和对自然的态度上。 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首先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早在《山海经》中就有万神共住的昆仑山,山上有西王母和黄帝等神仙居住。山中有各种神兽,有不死树和掌管不死药的仙人,还有壮如蜂、大如鸳鸯的鸟,有无核仙果和吃了不疲劳的草。《庄子?逍遥游》中描述的仙人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此外,还有大量的典籍中描述了道教的神仙洞府,如《史记?封禅书》载:海上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列子《冲虚真经》载:海上有五神山,一叫岱舆,二叫员峤,三叫方壶,四叫瀛洲,五叫蓬莱。东汉时道教正式形成以后, 又逐步形成了以“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为主的人间仙

境,成为道教徒修道和举行宗教活动的神圣殿堂。道教所描述的 这些仙境和洞天福地,皆为道教神仙居住之所,同时亦为自然环境保护最好的地方,也是自然世界最为和谐的福地。 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还反映在神仙信仰之中。道教的根本信仰是“道”,道生天生地化生万物,是宇宙的本原。老子也是道的化身,《圣母碑》说:“老子者,道也”。所谓“聚则成形,散则为气。老子一气化三清”。道教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从“无”到“有”的化生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有三十六天,地有三十六地,天地之间五岳四渎、十洲三岛、洞天福地等,皆有神仙圣真主理。道化生宇宙天地万物,神仙也是道气所化。所以,人对神仙信仰的背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道教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之中,人为最灵,能够认识掌握自然之道,所谓“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遵循自然规律而不妄为。因此,道教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表现在神仙信仰中就是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崇拜,进而对自然万物的关爱和保护。 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还体现在对自然的态度上。道教所追求的理想仙境,实际上就是人们所向往的一种“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逍遥境界。道教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存在和 发展都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性,无不遵从一定的自然法则,所谓 “天地之性,万物各自有宜。当任其所长,所能为,所不能为者,而不可强也”。②《庄子》认为,天地、日月、星辰、禽兽、树木都有其内

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道教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与追求的短文

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道教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与 追求的短文 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问题。道教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 一、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 道教对于理想仙境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于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一种向往,也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借助力。这种追求,一方面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之中和对自然的态度上。 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首先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早在《山海经》中就有万神共住的昆仑山,山上有西王母和黄帝等神仙居住。山中有各种神兽,有不死树和掌管不死药的仙人,还有壮如蜂、大如鸳鸯的鸟,有无核仙果和吃了不疲劳的草。《庄子·逍遥游》中描述的仙人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此外,还有大量的典籍中描述了道教的神仙洞府,如《史记·封禅书》载:海上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列子《冲虚真经》载:海上

有五神山,一叫岱舆,二叫员峤,三叫方壶,四叫瀛洲,五叫蓬莱。东汉时道教正式形成以后,又逐步形成了以“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为主的人间仙境,成为道教徒修道和举行宗教活动的神圣殿堂。道教所描述的这些仙境和洞天福地,皆为道教神仙居住之所,同时亦为自然环境保护最好的地方,也是自然世界最为和谐的福地。 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还反映在神仙信仰之中。道教的根本信仰是“道”,道生天生地化生万物,是宇宙的本原。老子也是道的化身,《圣母碑》说:“老子者,道也”。所谓“聚则成形,散则为气。老子一气化三清”。道教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从“无”到“有”的化生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有三十六天,地有三十六地,天地之间五岳四渎、十洲三岛、洞天福地等,皆有神仙圣真主理。道化生宇宙天地万物,神仙也是道气所化。所以,人对神仙信仰的背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道教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之中,人为最灵,能够认识掌握自然之道,所谓“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遵循自然规律而不妄为。因此,道教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表现在神仙信仰中就是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崇拜,进而对自然万物的关爱和保护。 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还体现在对自然的态度上。道教所追求的理想仙境,实际上就是人们所向往的一种“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逍遥境界。道教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自身固

《道法自然的智慧》阅读答案

《道法自然的智慧》阅读答案 导读:《道法自然的智慧》阅读答案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汤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此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进而使人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如此,儒道两种不同的价值路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运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身。它揭示了人之所以应效法“道”,是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道”本指道路,引申为本源、道理、法则诸义。总体来说,“道”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道家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点。冯友兰指出,道家学说可用“复归自然”一言以蔽之。据汤用彤考察,“自然”一词本为形容词,“自”指本身,“然”指如此。“自然”就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自然”后来才用作名词,

具有了自然界、物理定律和本心自性等多层含义。“自然”的今义,从形而上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从形而下角度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界、由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道家把宇宙看成和谐的生命共同体,是在“道”支配下相互依存的有机系统,维持整体性平衡,使万物协同发展。老子认为,“道”之所以尊贵,在于它对事物不妄加干涉,这样人与自然就和谐了。庄子提出“太和万物”的观点,认为万物天然处于和谐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应该“顺之以天道,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即以天道来规范人道。在这种系统观中,和谐的人生与社会应是“自然的和谐”的一种再现。照此思维看,从“自然的和谐”出发,健全社会模式的各环节方可依次得以展开。由此,“道法自然”便从自然领域转进到社会领域。 “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要求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最基本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必须首先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因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是处理天人关系的基础,若不及时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就连常见自然灾害也无法抵御,生存条件没保障就谈不上天人和谐,所以人与物的关系是“道法自然”的基本问题。对于儒道两家在此问题上的差异,陈寅恪说:“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故吾国之

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

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 一 在读着马克思的《资本论》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近年来,人们对自然资本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界和政界对自然资本投资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中国21世纪议程》这样一份具有广泛影响的文件清楚地提出要“衡量环境作为自然资本的来源以及作为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副产品的承载体的重大作用”,足可见自然资本及自然资本投资已经不是少数学者的“前沿”议论,更不是翻译家刚从国外贩来的洋货。 学者们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分析自然资本,研究自然资本的核算、估算、分类,寻找鼓励自然资本投资的办法等,这些努力是积极的和富有成效的。在开展这些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没有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即自然资本是一个新词,它实际上是在“自然资本投资成为必要”,也就是“自然资本逐渐取代人造资本而成为生产的限制性要素”的时候才为人们所“发明”的。美国学者戴利也曾指出这种限制性因素的出现。他说:“随着人类事业的继续扩张,由地球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稀缺,自然资本正在迅速成为制约因素。”这是一个或一系列苦涩的发现。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的一份报告写道:“物种正在被推向灭绝,其速度比新物种进化快成千上万倍。在美国历史上,有500多已知物种已消失(其中一半发生在1980年以后),原因很多,其中包括人类活动或入侵物种导致的栖居地破坏。每一个灭绝物种与上百个其他物种相关,它们大部分还没有名称,还没有受到调查,它们完全或部分地依赖灭绝物种,所以消失的生物形式数量实际上要大得多。”“地球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为什么会“越来越稀缺”?报告列举的生物灭绝这个事例给出了结论——是“人类活动”“导致”的(现代社会发生的物种入侵也都是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报告称,“我们造成了巨变,这种变化相当于甚至超过自然生物学和地质学过程所引起的变化”,“美国社会的各种活动集合起来,正在改变土地、水和大气的化学成分,其剧烈程度比自然过程大得多”。这份报告告诉我们,不是别的,正是人们“造成”“巨变”的过程“正在影响”“自然资本”及其“持续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这是一份反映美国情况的报告,但它同时也是自然资本概念和自然资本投资需求产生过程的写照。它给我们两点认识: 第一,历史上并非不存在自然资本,之所以过去人们没有使用过自然资本的概念,没有提出过进行自然资本投资的要求,是因为那时“地球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并不稀缺,不具有资本意义。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自然资本,或者说是自然一直忠实地向人类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但它被当做免费的午餐被人类享用却没有被人类当做资本来看待,更没有唤起人类进行自然资本投资的愿望。

道与事物的自然_老子_道法自然_实义考论_王中江

·中国哲学· 道与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实义考论 王 中 江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思想中非同寻常而又往往得不到确切解释的一个论题。在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老子》版本──郭店楚简本《老子》(根据竹简形制分为甲乙丙三部分)中,这一论题就已经有了。在通行本《老子》中,这一论题是属于第二十五章。与这一章相对的竹简本说 :“有状混 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 。通行本、帛书本中这一段话同竹简本相比在文字上基本上是相同的。①这里我关注的是如何理解和解释“道法自然”这一论题才算确切和得当。现代的《老子》注释者和研究者,通常将这一论题解释为“道自己如此 ”、“道无所效法”,这种解释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一开始,我也接受这种解释,但后来我对它产生了疑问。 ②它不仅在语言文字上不容易说通,而且在义理上也同《老子》、早期道家的整体思想构造相左。蒋锡昌、池田知久、王博等人对老子的自然与无为关系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参见蒋锡昌,1988年;池田知久,1993年;王博)经过对《老子》和早期道家哲学进行细致的研究,我认为这种解释确实是有问题的。下面,本文先简要回顾一下通常解释及其源流,进而根据《老子》文本(简本、帛本、传世本)及其思想构造两方面,对这一论题的真实意义作一比较细致切实的探讨。 一、“道法自然”通常解释的源流及存在的问题 在《老子》的注释和研究中,现当代的一些学者都做过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大都一脉相承地认为老子的“道法自然”是说“道自己如此”,“道”无所效法。如,冯友兰认为“道法自然”的“自然” ,只是说“道”生万物没有目的和意识:这并不是说,于道之上,还有一个“自然” ,为“道”所取法。上文说,“域中有四大”,即“人 ”、“地”、“天”、“道”。“自然”只是形容“道”生万物的无目的、无意识的程序。“自然”是一个形容词,并不是另外一种东西,所以上文只说“四大”,没有说“五大”。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跟目的论说法鲜明地对立起来。(冯友兰,第254页) 张岱年认为 ,“道法自然”,即是“道以自己为法”。(张岱年,第79页)任继愈直接将这句话翻译成“道效法它自己”。(任继愈,第56页)童书业认为道的本质是自然,说:“《老子》书里的所谓‘自 · 73·①② 不过,其中描述“道”的词汇“状”传世本作“物” ,这为重新认识老子的“道”提供了新的可能。1994年,在河南鹿邑召开的老子会议上,我主要依据王弼的解释,对河上公的解释和今人的因袭提出了疑问。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谷老师 人法地:人的法就在地球上。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单位都有每个单位的规章制度,入乡随俗。到了哪就守哪的规矩,不然就会受到惩罚。 地法天:地球的法归天管着呢,地球的运行是按天的规定来运行的。 天法道:天的法是什么.各个星球都按上天规定的道走。不能乱来的,乱来就会... 道法自然:不管什么都有大自然管着呢。请问我们的身体是不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呢?即然大家都是修行人,就要真修实炼。网上的讲修行讲的很多了,理论的东西大家在网上都能找到,相信大家的理论都比我强,我就不多说了。 我只讲一个问题就是:修行就是先做个好人,先把人做好了再说做佛的事。如果连人都没做好怎么可能做佛去呢?修的就是:起心动念。每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是好是坏,全都是心知肚明的,人要有自己的正知正见。每天做善事。不以善小而不为,也不以恶小而为之。积善行善就是涤荡心灵污垢的灵丹妙药。 太上感应篇上讲的好,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即然大家都是修行人,都明白这个就是宇宙的法则,那就要真修实炼。 借用阿弥陀佛开示《阿弥陀经》上讲的: 2007年4月3日(星期二) 修行不是让你坐在屋子里打坐念经,无所事事,或者到庙宇出家。修行事要你做

实事,做好事,做对社会有益有用的事。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出家出世,而是入世修行。在社会中,在人群里做应该做的事。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影响周围的人。有人说,这和修佛有什么关系?过去修佛都不怎么作,最后一句话说对了。过去修佛是依照那个时代的条件和需要进行的。今天的修行与过去的修行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解决人类生老病死的困惑,求得恒久的新生命的。但形式确实大不相同。因为时代变了,教条主义行不通了。过去的修佛形式解决过去的问题,而今天的修佛则是为了解决今天的问题。过去的人没有今天这么复杂,寺庙是清静的场所,成为学佛人的基地。今天不同了,寺庙的性质也变了,拘泥于过时的形式反而阻塞了修行者上进的努力。请想一想,不愿担负社会责任、只图个人解脱的人能成佛吗?学佛的本质是利他的行为,佛祖为解救终生的苦厄,才抛弃王位去修行。假如他贪恋王位,对黎民的疾苦不闻不问,他又何必去修行,再后吃尽了苦头,才找到了修行的正法,建立起众人对佛的信仰,创立了佛教。佛教事实上并非迷信,而是治国平天下的保障。人心思善,人心思变,变得纯净真诚、崇高伟大,这对于社会来讲是不用教化的教化,是化解社会矛盾的上上法策。如果连个好人都做不成,又怎能成仙成佛呢?这是多么简单明了的道理!所以修行首先是自己的事,也是关乎大家的事。人人都学佛,人世间的种种丑恶还能存在吗?没有丑恶,社会才和谐。人间大同到来的时候,就是佛的宗旨实现之日。 阿弥陀佛 纪元夏历伍仟陆佰叁拾贰年肆月拾日午夜12时30分 下面我讲一下这个功的事,其实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了,只是机缘

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道教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与追求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丁常云 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问题。道教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 一、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 道教对于理想仙境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于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一种向往,也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借助力。这种追求,一方面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之中和对自然的态度上。 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首先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早在《山海经》中就有万神共住的昆仑山,山上有西王母和黄帝等神仙居住。山中有各种神兽,有不死树和掌管不死药的仙人,还有壮如蜂、大如鸳鸯的鸟,有无核仙果和吃了不疲劳的草。《庄子·逍遥游》中描述的仙人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此外,还有大量的典籍中描述了道

教的神仙洞府,如《史记·封禅书》载:海上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列子《冲虚真经》载:海上有五神山,一叫岱舆,二叫员峤,三叫方壶,四叫瀛洲,五叫蓬莱。东汉时道教正式形成以后,又逐步形成了以“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为主的人间仙境,成为道教徒修道和举行宗教活动的神圣殿堂。道教所描述的这些仙境和洞天福地,皆为道教神仙居住之所,同时亦为自然环境保护最好的地方,也是自然世界最为和谐的福地。 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还反映在神仙信仰之中。道教的根本信仰是“道”,道生天生地化生万物,是宇宙的本原。老子也是道的化身,《圣母碑》说:“老子者,道也”。所谓“聚则成形,散则为气。老子一气化三清”。道教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从“无”到“有”的化生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有三十六天,地有三十六地,天地之间五岳四渎、十洲三岛、洞天福地等,皆有神仙圣真主理。道化生宇宙天地万物,神仙也是道气所化。所以,人对神仙信仰的背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道教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之中,人为最灵,能够认识掌握自然之道,所谓“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遵循自然规律而不妄为。因此,道教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表现在神仙信仰中就是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崇拜,进而对自然万物的关爱和保护。 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还体现在对自然的态度

三棵树企业文化 道法自然天地成

三棵树企业文化道法自然天地成 七个关键词:健康速度无忧人才文化营销社会责任第一 文化本源: 企业家哲学道法自然天地成 文化内核三棵树企业健康学 文化渊源三生万物生生不息道法自然 文化愿景和谐生态:健康竞合进化循环 文化概念生态文化 文化宣言树德树言树行 企业品格: 企业使命创造健康生活 企业愿景成为中国健康第一漆 核心价值观诚信责任学习执行卓越 企业战略: 发展理念唯有做强才能做大树百年常青树 战略规划做中国涂料发展最快企业做最佳雇主企业做最受尊敬企业 战略思路资本X 品牌X 文化 经营理念: 管理理念钢铁般的纪律 用人理念尊重员工唯能是用 福利体系人本止于至善 保障体系呵护无微不至 创新观天天突破快人一步 团队观独树不成林 工作观工作是创造工作是快乐 安全观保持万分的警惕防止万一的发生 成本观成本就是利润 品质观品质是生产而不是检验出来的 人品观先让客户接受你的人品再让客户接受你的产品 廉洁观树直不怕日偏身正不怕影斜 处世观诚实做人公正做事先做人后做事先付出后回报 感恩观不爱父母不爱家庭不自爱者不可能成就事业 危机理念警惕高增长下的负增长 品牌营销: 品牌观文化是根品牌是叶 品牌主张三棵树下健康人家 营销观精耕细作决胜终端是经销商盈利的根本经销商盈利是企业生存的保证合作观发展力品牌力团队力实力能力主力

市场观不抓鼠标抓目标 产品理念健康性能领先队友 服务定义顾客是总裁 服务理念经销商是父亲消费者是母亲 服务目标超越顾客期望 社会责任: 共享理念源于社会归于社会 文化法则: 健康文化身体健康心态健康思想健康产品健康企业健康 平等文化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 读书文化每天读三份报纸每周读三本杂志每月读三本好书 培训文化培训是员工最大的福利 党建文化积极响应号召凝聚团队力量 开放文化董事长办公室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 效率文化日事日清工作不过夜 委员会文化出谋划策指导监督解决问题 家丑外扬文化设立曝光台警醒他人告诫自己 零权力文化摒弃权力观念以身作则共同奋斗 爬山文化善登者立巅峰 草根文化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批评文化倡导文明温和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免礼文化廉政为企不假公济私不贪污受贿 透明文化制度透明组织透明沟通透明意见透明 成功法则目标诚信敬业学习付出 八戒法则戒贪戒偏戒夸戒欺戒懒戒虚戒骄戒怯 问题法则方法总比问题多 时间法则要事第一 矛盾法则内外矛盾以解决外部为主外部矛盾以解决客户需求为主 四化法则老板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终端文化 伯乐法则人人都是伯乐上司应该成为下属的伯乐 民主法则大事从贤中小从众集中意见民主决策 会议法则五年规划年度季度月度周会晨会 种子法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森林法则新老员工和谐包容竞争取代 树叶法则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落叶归根要有甘当绿叶的平常心 人才法则判断企业核心人才的标准:是否不可替代 八二法则员工出错领导承担80%的责任员工承担20%的责任 融智法则融资更要融智 目标法则给自己制定的目标越高所能够实现的成就就越大 无忧法则员工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和过不去的坎公司承诺全部由企业协助解决

道法自然_中国古典园林的绿色启示_谭芳

摘 要:本文从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自然观出发,剖析了“道法自然”的朴素哲学理念所体现的古代生态伦理观,从古典园林遗产中汲取精髓,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当代景观艺术设计。 关键词:道法自然;古典园林;景观设计 Abstract:This text is from the natural view of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ing art, and it analyses the ethic view of ancient ecology, which is from a plain philosophy called “magic arts nature”. We can absorb the essence from the legacy of the classical gardens, and create the modern landscape art design that can be ? 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magic arts nature;classical garden;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0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2-0066-02中国古典园林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滋养中,经历了萌芽、发展、全盛、成熟时期,达到了世人瞩目的艺术高度。然而,园林艺术也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遭遇着全球化的影响,古典园林在近百年来出现了断档。如何发掘古典园林艺术的精粹,使其融入当代园林景观艺术,服务于现代社会,成为当代设计师苦苦求索的命题。本文仅从古典园林的自然观这一点进行初浅的探讨。 1“道法自然”的古代造园艺术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古代哲学家就提出遵循自然,顺依自然的思想。古代各家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虽互有异同,却构成了一条互为补充、互为深化的重要思想发展线索,影响了整个古代中国的文化史、哲学史、美学史和造园史。儒家的“ 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董仲舒《春秋繁露》),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佛家的“天上地下,云自水由”(《永平广录》卷十)等等……都是坚信人与自然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尽管包含有一些唯心神秘的色彩,但它们认为人与自然不应该相互隔绝相互敌对,而是能够并且应该彼此互相渗透,和谐统一的,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乃是中华民族思想的优秀传统,并且是同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不可分离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永续生存”是颇有启发意义的。 作者简介:谭芳(1976-),女,湖南师范大学后勤管理处建筑经济师、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两千多年前就曾有关于世界观的言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主张万物复归其本色根源,造作的人类和社会必须复归其原始状态才能实现万物和谐的境界。道家美学哲学原则直接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没有规整的行道树,没有绿篱,没有花坛,没有修剪的草坪,树木花卉的种植依照大自然原始植被分布方式。三五成丛,自由散聚,水池或山石、野趣横生,景色苍润。在设计建造上完全是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自然布局。甚至建筑物本身在园林中,也是按山水总体风骨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量体裁衣、烘云托月、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这种自然式的中国古典园林不同于西方规则几何式的园林(图1,图2),原因就在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艺术和营造手法是由道家思想决定的。 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保全生命、避免损害生命。这是隐士们通常的做法:逃离社会、遁迹山林,因此才有了私家园林的长足发展。“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这一观念之上。道家的“道法自然”,是古典园林的造园法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其造园境界,将造园者寄情山水、林泉高致的易趣附着于园林之中,将人的审美心理与人工 道法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的绿色启示 Tao Follows Nature ——Green Inspiration from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谭 芳 TAN Fang 图1-自然式的中国园林图2-几何式的西方园林图3-塑料仿真椰子树图4-大片草坪需自来水灌溉 66

论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对和谐社会构建的现代意义(一)

论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对和谐社会构建的现代意义(一) 摘要]“道法自然”思想是老子哲学体系的内核,其要义在于遵道之本然状态、本然规律。这一思想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在于遵无欲、无争、无为、无兵、无私这五种社会本然运行之道,来解决己、人、物的失和问题,从而实现社会和谐。 关键词]道法自然五无三和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张敏(1965-),女,安徽寿县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哲学和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张道立(1963-),男,安徽寿县人,淮南联合大学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目前,我国正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家学派创始老子以其深邃的哲思,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现实不和谐之音 “和谐社会”在本质上应实现“三和”,即“己和”、“人和”与“物和”。 (一)“己和”和谐社会的起点 “己和”,即每个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这是和谐社会的起点。人的身心和谐首先是要正确处理好心与形、理与欲的关系,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里,用金钱衡量一切的市场价值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越出市场范围的拜金主义的盛行,追求高效率、快节奏、利益最大化已为现代人奉为圭臬。人类凭借科技力量和高效的经济运作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而自我却在物质财富创造的神话里迷失。心为形役,理为欲惑。不仅身心疲惫,甚至道德沦丧,人格分裂,心理疾患和自杀现象大增。人类已无法像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希翼的那样“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上。”1](P20) 因此,没有人的“己和”,和谐社会无从构建,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人和”和谐社会的根本 马克思指出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67)。人在生命的运行过程中,必然编织着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链,必然置身于复杂多维的社会结构中。“人和”是多向度的和谐,从左右平行关系而言是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和谐,从上下垂直关系来说是管理者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官民和谐,从内外部关系而论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国际和谐。 “人际和谐”不仅指个体生命之间的和谐,而且涵盖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群体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P32)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经济基础的剧烈变化导致生产关系的剧烈变化和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原来较为单一的阶层发生了分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在分化过程中,有些阶层的经济社会地位提升了,有些阶层却下降了,出现了不同的利益主体和利益集团。由于利益主体占有的社会资源不同和利益的差别,相互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甚至冲突。而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二元结构并存的局面,阻碍了社会阶层之间公正、合理、开放的流动,进而加剧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此外,“效率优先”的经济增长战略,的确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获得空前持续的效率与速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财富积累的同时,社会人群分化迅速,贫富悬殊加剧。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超出了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0.4的警戒线,社会公平问题凸显。孔子不无深刻地体认道:“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4](P215)贫富悬殊正在割裂社会成员的共识,瓦解人们之间的互信,加剧群体之间的对立,成为社会和谐的最大威胁。“官民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中枢。官民失和主要是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大政府、小社会”这样一种体制性构造在当今市场经济未成熟机制下的滋生物。在政府独大局面下,民众往往缺乏自由、充分地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空间与渠道。在缺乏来自公众有效的压力机制和监督机制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