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人力资源指数研究及应用现状综述

国内人力资源指数研究及应用现状综述
国内人力资源指数研究及应用现状综述

国内人力资源指数研究及应用现状综述

国内人力资源指数研究及应用现状综述

【摘要】人力资源指数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效益评估的主要方式之一,得到国内研究者和企业的青睐。本文主要探讨人力资源指数在中国本土的研究和应用状况。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效益评估,人力资源指数,研究,应用人力资源管理效益评估已成为现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研究

领域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多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效益的方法。人力资源指数(Human Resource Index,简写HRI)作为其中的主要方式之一,已建立起了对应的国际和地区标准。因人力资源指数能够充分考虑组织中各个方面的情况,从整体上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益进行评估,得到了研究者和企业的青睐。在中国,人力资源指数取得了进一步的本土化研究和应用,并在某些特定行业中有了深入探索,本文将对此进行归纳总结。

一、人力资源指数产生背景

人力资源指数兴于国外,在国内引入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指数维度和评价标准。早在20世纪60年代,Rensis Likert试图通过财务等客观数据来对人力资源管理效益进行评估失败后,尝试从组织气氛的评价就提出了此概念。1997年,Frederick E.Schuster将人力资源指数进一步发展,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出人力资源指数问卷调查表。人力资源指数通过企业员工对15个维度的人力资源工作的满意度分析,使用五点量表法让员工填写对每个陈述语句的同意程度,并在问卷最后有两项开放性问题,要求填答问卷者写出其对所在企业最喜欢的一点和最想改变的一点,以此来评估人力资源管理效益。

二、人力资源指数内涵

人力资源指数是在组织气氛研究理论和Schuster“A战略”理

论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多维度指标体系。赵曙明教授指出,人力资源指数是测定企业人力资源实际状况的量化指标体系,它采用问卷调查表的形式对企业各层次管理人员及各类员工进行调查,并结合系统

而深入地访谈,获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真实情况。Schuster还作了下述两点阐述:1.人力资源指数能够对企业组织气氛进行调查,反映企业优劣势,有利于建立比较标准;2.人力资源指数的调查方法的效用在许多企业得到了证明。值得说明的是,人力资源指数问卷是通过对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一万多人的应答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而得出的。由Alpha标准系数确定每项因素的可靠性,范围在0.757 ―0.929之间,均超过了满意值。现今,国际人力资源指数的15 个大类的样本标准分值为3.31,可与具体企业人力资源指数对比进行分析。

三、国内人力资源指数维度和结构研究

国内人力资源指数维度多以赵曙明教授的设计为基础,后期根据行业特点、企业发展的不同背景、或企业的不同性质进行了修订。

(一)赵曙明教授人力资源指数维度和结构

赵曙明教授是国内人力资源指数研究的代表人物。1999年,赵曙明教授在Schuster的研究基础上,将人力资源指数进行了适应中国实际情况的修订。问卷包括75个问题,从15个维度测评人力资源管理效益。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修订:1.将工作群体、群体协作两个维度做了替换,代以用人机制、员工精神与期望的评估。Schuster 人力资源指数量表通过工作群体维度考察企业员工对自身日常工作中最接近的同事的感情,以及群体协作维度评估各独立群体间相互协调,并能有效地完成共同工作目标的能力。赵曙明教授则把重点转移到用人机制、员工精神与期望的评估两方面,二者分别评估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内部机制是否正常与健全,是否适应市场经济,以及员工精神状况和对未来的期望。2.赵曙明教授在部分相同维度中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如在报酬制度维度,增加了对住房和劳保等的评估,即问题“公司有良好的住房条件”、“公司有比较完善的失业、工伤、医疗、养老保险保障制度”。量表符合中国现实情况,后期国内学者的研究多以此为基础。

(二)不同行业人力资源指数维度和结构

人力资源指数在多个行业进行了“因业制宜”的行业化的细化发展。

1.高校人力资源指数维度和结构。如何评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效

益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多位学者通过人力资源指数对此进行了评估。滕玉成(2008)以济南市选出山六所大学为样本,编制了大学人力资源指数调查表,包括了激励制度、绩效考核、沟通参与、战略与规划、人际关系、归属感与自豪感、个人才能的发挥及其与组织目标的关系、组织氛围、对管理者评价、工作满意度十个维度。李俊(2009)将高校人力资源分为领导、教师及职员三大类,运用了上述十个维度。之前,牛蔚林等(2005)、沈晓等(2006)、吴鹏(2007)将人力资源指数分别运用到学校层面进行评估,但修订不大。

2.IT行业和科技行业人力资源指数维度和结构。宋艳(2006)对广州、长沙等地IT企业进行的354份问卷数据,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进一步验证 IT企业人力资源指数是由多个维度构成,包含有7个因子为报酬制度、参与管理、管理质量、关系取向、鼓励创新、沟通协作、职业发展等。周晓虹(2010)以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区域20家科技企业为样本,发现科技企业人力资源指数多维度的结构:人际关系、鼓励创新、职业发展、员工参与管理、报酬制度、信息沟通、内在满意度、和关心员工等,其中人际关系贡献值最高。同时,研究也证实了八个因子与企业投资收益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该研究还特别注重测量企业对创新和高新技术的态度和激励措施,抓住了科技企业竞争的核心。随后,常玮(2010)在周晓虹教授的基础上,对此类型问卷进行了完善。

3.煤炭企业人力资源指数维度和结构。周楠(2010)以赵曙明教授人力资源指数调查表为基础,整理选取调研了山东、山西、安徽等地27家大中型煤炭企业,通过对213份有效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指数的六个结构维度,包括有形操作层面的考核薪酬、职业发展、招募与甄选三个维度,以及无形组织气氛层面的沟通协作、参与管理、人际关系三个维度。(三)其他人力资源指数维度和结构

彭梅(2007)总结了规模外在化扩张条件下的企业人力资源指数存在的多维度的结构,但研究的样本取自一家国有中小型制造企业,样本较少,其代表性如何还需进一步研究。王靖(2011)通过对四川、重庆、贵州等地多家国有企业470分有效问卷研究,得出国有企业中

人力资源指数的六个维度,同时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领导者行为对员工需求与人力资源指数的关系都有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四、国内人力资源指数的应用

人力资源指数在国内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从覆盖面看,人力资源指数的应用可概括如下:宏观层面体现为国内、行业内不同企业人力资源效益评估;微观层面体现为企业、企业内不同部门之间人力资源效益评估。从时间序列来看,人力资源指数的应用可做相同时间截面的比较,也可以就同一主体在不同的时间截面上进行比较。下文主要介绍宏微观层面的应用状况。

(一)宏观层面的应用。赵曙明教授(1999)运用修订后人力资源指数量表对中国多地近百家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并结合其对样本企业各层次及各部门员工的大量访谈,比较了国有、民营和三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水平,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指数问卷和访谈,赵曙明教授得出中国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人力资源指数,并归纳了人力资源指数概况,并进行人力资源指数因素和区域分析,提出了有价值的结论。其研究数据也成为国内企业人力资源指数的对标标准。

(二)微观层面的应用。王志刚(2006)年运用赵曙明量修订后的人力资源指数量表对某物业公司进行了人力资源效益评,从不同职位等级进行分析,对比了经理和员工的得分,得出普通员工对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评价高于经理级员工。洪亮(2008)对某省级财险公司下属20多个分公司所有展业人员进行了调查,并从两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一,总体分析将公司数据与国内国际平均水平、公司不同时间段数据进行对比;第二,人员分析方面,以50、50―100、100万以上、和办事经理四个维度对进行了分析,有效的指出了企业内部不同类员工的人力资源感受和重视因素。沈冰(2012)将人力资源指数引入到上号浦高地基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施工项目团队,评估项目团队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五、评述

目前,人力资源指数在国内正逐渐受到重视和应用,从近几年关于人力资源指数的文章数目中就可以看出。人力资源在研究和应用中

的进展表现为下述两个方面:

1.在理论研究方面,成果体现为对人力资源指数维度和结构的本土化修订。赵曙明教授修订的人力资源指数将此工具引入到国内,为国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他学者针对高校、IT、科技等具体行业,以及不同类型企业进行了更为详细的修订。

2.在具体应用实践方面,人力资源指数为我国人力资源效益评估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方法,在宏观层面被用在国内整体、行业整体人力资源效益评估,在微观层面被用在具体企业、企业内不同部门之间的人力资源效益评,显示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了改进建议与措施。

但人力资源指数在国内的发展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虽然人力资源指数在内容和数量上有所不同,但多遵循Schuster教授的分类方式,无太多创新和突破性发展。并且划分较为细致,部分边界较为混淆,样本需求量大,实践中也存在问题。人力资源指数仍有下述可继续努力和完善的空间:

1.应根据调查行业或企业本身特点对人力资源指数进行恰当的

修订。过程中注重样本的代表性,更准确地对人力资源管理效益进行评估,不可直接不加检验或改动地挪用他人的人力资源指数调查表。

2.国内人力资源指数标准的更新和完善。使用者多将人力资源指数结果与赵曙明教授1999年的结果进行对比,以发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但近十年来中国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管理有了较大的改变和进步,需要与时俱进的更新现有人力资源指数标准。

3.更充分地考虑我国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国已进入改革的深水区,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更为复杂,更需要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对人力资源指数进行进一步的探寻,从而提高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Likert R.The Human Organization: Its Management and Value[J]New York: McGraw-Hill, 1967.

[2]Schuster.F.E. The Schuster report:The proven conne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profits[J]Personnel Psychology,

1987(3).

[3]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

[5]孙泽厚,李发彬.人力资源指数:评价人力资源管理的试金石[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最新【精品】范文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Word资料●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如何申报与论证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朱汝洪发布时间: 2009 年 4 月 2 日19 时24 分一、课题申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 阅读各级课题申报通知,明确通知的要求;第二步: 学习研究课题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第三步: 学习研究《课题指南》,确定要申报的课题(可以直接选用《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课题);第四步:组织课题组,认真阅读关于填表说明的文字,研究清楚课题《申请评审书》各个栏目的填写要求;第五步: 根据《申请评审书》各栏目的要求分工查找材料和论证;第六步: 填写《申请评审书》草表;第七步: 研究确定后,填写《申请评审书》正式表(一律要求打印);第八步: 按要求复印份数;第九步: 按要求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第十步: 填写好《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第十一步: 按时将《申请评审书》《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和评审费送交县教研室科研组转送市教科所(也可以直接送市教科报,但必须报县教研室备案)。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1、课题的选题方法。 一是从上级颁发的课题指南中选定;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对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作修改;三是完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题。 2、课题的选题要依据的原则。 一是符合法规和政策;二是切合当地和学校实际;三是适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切中当前教改热点。 3、课题名称的规表述。 ①研究,如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②实践与研究,如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③应用研究,如合作学习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④实验与研究,如杜郎口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⑤探索与研究,如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三、立项课题的论证例说(以2009 版市课题申报表的要求为准)1、课题论证的含义。 课题论证,也叫论证与设计、设计与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的阐述与设计。 2、课题论证的包括的容。 不同级别的课题申报表(课题申请、评审书)要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包括两大方面的容: 一是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论证,二是关于对课题实施的论证。 3、课题论证例说。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摘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结合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能够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了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文章论述了各个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和发展动力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杨兴东、王红霞、魏玉莲、成卫山(XX)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 0世纪6 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这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但它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工作量,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第二代系统基本上解决了第一代系统的主要缺陷,

对非财务的人力资源信息和薪资的历史信息都给予了考虑,其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它的特点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如薪资福利、招聘、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岗位描述、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功能要求已经从单纯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汇报逐渐转向数据处理和分析、替管理人员做出预测和决策支持,并通过电子流程进行自动化和跨平台跨网络工作等方面转变。 蔡昊(XX)在论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时也提出了三个发展的时期。他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同时大型企业用手工来计算和发放薪资既费时费力又非常容易出差错,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用户非常少,而且那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既不包含非财务的信息,也不包含薪资的历史信息,几乎没有报表生成功能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但是,它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的巨大工作量,用计算机的高准确性来避免手工的错误和误差,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 究综述 FXXXXXXXX XXXX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21世纪这个企业间拥有激烈竞争的时期,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最重要保证。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企业如何根据不同的企业战略而进行不同的人力资源规划,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所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关键字: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六大版块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概念,是在德鲁克1954年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后出现的。1958年,怀特·巴克(Wright Bakke) 出版了《人力资源职能》一书,首次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的普通职能来加以论述。此后,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国内外产生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流派他们从不同侧面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进行了阐述,综合起来,可以讲这些概念归纳为五类: 1.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出发来解释它的含义,认为他是借助对人力资源 的管理来实现对组织的目标。 1)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各种技术与方法,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来达成组 织目标的活动(Mondy and Noe,1996)。 2)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各种管理功能,促使人力资源的有效运用,已达 成组织目标(Schuler,1997)。 3)人力资源管理是利用人力资源实现组织的目标。 2.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或承担的职能出发来进行解释,把人力资源管理 看成是一个活动过程。 1)人力资源管理是负责组织人员的招聘、甄选、训练及报酬等功能的活动, 以达成个人与组织的目标(Sherman,1992)。 2)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全社会一个企业的各阶层、各类型的从业人员招工、 录取、培训、使用、升迁、调动,直至退休的全过程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用来提供和协调组织中的人力资源活动。 3.主要揭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体,认为他就是与人有关的制度、政策等。 1)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 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 2)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一切对组织中的员工构成直接影响的管理决策和实 践活动。 3)人力资源管理包括要影响到公司和员工之间关系的性质的所有管理决策 和行为(Beer Specktor,1984)。 4)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影响员工的行为、态度以及绩效的各种政策、管理实

国内外人力资源整合文献综述

2.4 国内外人力资源整合的研究现状 人力资源整合(Human Resource Integration,简称为HRI),作为企业管理整合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有益的研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自19世纪美国发生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们从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作了比较多的研究。Schweiger,Walsh (1980)在著作中,讨论了雇员在并购中的冲突、紧张、职业不确定性、行为难题、压力、生产力损失、财务安全、工作地点的重新安排、同事间的信任等问题的典型感受。Krug,Nigh(1998)对跨国并购中的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离职原因进行了研究,认为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的大量离职与并购两企业所在国的文化差异、高的国际整合水平(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和被并购企业在并购前的绩效水平显著相关;文化差异越大、国际整合水平越高、并购前的绩效越低,其离职率越高。美国学者P·普里切特,D·鲁宾逊(1999)在《并购之后:如何管理被收购公司》中对企业并购对员工的心理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被收购公司人员的综合评价和挽留等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并购管理提出了一些指导原则。这本书是国内引进较早的,也是较为系统性地介绍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问题的著作,但由于这本著作是关于企业并购之后各方面的整合问题,比如财务、战略、组织结构等整合问题,因此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的研究就显得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在并购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亚力山德拉·里德·拉杰科斯(1999),他在《并购的艺术——整合》中对并购后的几种主要形式的整合对作出了详细的讨论,以问题的形式一个一个相应回答,并配合相关典型案例加以讨论。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讨论了并购中人员的裁减主要要看公司下一步的战略,并不是所有的并购都导致裁员,有些恰好相反。关键员工对企业非常重要,要通过精神和物质激励、设置约束条件等各种方式保留优秀的员工。并从组织结构、薪酬福利等方面以本国的具体情况为背景做出了具体的方案。菲利浦·米尔韦斯,米切尔·马克斯(1999)在《兼并管理》中从组织的角度和人的角度描述了兼并管理的方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知识分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

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4-2015学年冬季小学期课程论文 题目:我国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班级:12级人力资源管理2班 姓名:魏子贵 学号:20120610310069 指导老师:唐建荣 完成日期:2015年2月28号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制度从规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开始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步走向成熟,绩效管理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对我国的很多学者提出的解决办法进行文献综述,希望能够使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的效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关键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系统考核 一、绩效管理的概述 绩效管理最开始在企业中的体现主要是进行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尚书*荛典》里有“纳于大麓,暴风骤雨弗迷”,就是指荛将帝位禅让给禹之前对其进行了绩效考核,但是随着经济与管理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意识到绩效评估的局限性和不足。绩效管理正是在对传统绩效评估进行改进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主要包括:对员工工作结果的管理和对影响员工工作结果的行为、表现及素质等的管理。李智勇、陆珂在《国有企业开展绩效管理的思考》(2008)提出绩效管理不是仅仅停留在“结果考核”水平上的事后管理,而是一个以员工为中心的一系列干预活动的过程管理。绩效管理不仅针对员工以往的业绩进行考核,还包括绩效目标的设定与分解、绩效跟踪、考核与反馈、指导辅助、绩效改善计划制定等环节。 二、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留住优秀人才成为当今一大难题。绩效管理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在战略实现人才开发以及员工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这一点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一种共识,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很多企业已经建立绩效管理制度,并利用了绩效考核结果。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可以总结出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比较显著的问题有以下4点: 1.考核观念落后,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尹之峰、白延静在2011年发表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中提出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及沟通、绩效结果的应用等五部分,但国有企业中,

人力资源指数表

人力资源指数调查问卷 这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员工对本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效益的态度。本调查表提供给您一个表达您建设性意见的机会,您的见解对帮助您公司正确地评估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从而进一步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是具有价值的。 这次调查采取不记名形式,请不要在问卷答题纸上署名或以任何方式说明您的身份,不会根据回收的问卷去追究任何个人,坦率和自由地表达您的观点是最有帮助的。 请从下面答题中选取最能说明您所处的环境和表达您感受的其中一种: 项 目从来没有 不经常 有时 经常 总是 1、本公司各部门之间有着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信息能够分享 A B C D E 2、员工的技能在公司里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A B C D E 3、公司的目标和个人的工作具有有效性和挑战性 A B C D E 4、我的工作是令人满意的,并且是有益的 A B C D E 5、我已经得到了干好本员工作所必须的各种训练 A B C D E 6、领导是通过能力实现的 A B C D E 7、各种报酬、奖励是公正平等地分配的 A B C D E 8、第一线的管理是高质量的 A B C D E 9、管理人员高度关注生产情况,并有效地让有关人员了解 A B C D E 10、我的工作给我提供了个人负责任的机会 A B C D E

11、员工有忠诚感和归属感 A B C D E 12、员工可以参加并影响决策 A B C D E 13、公司关心照顾为之工作的员工 A B C D E 14、在我工作的部门里所有成员对有关目标十分了解 A B C D E 15、“政治”不会妨碍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A B C D E 16、与本部门其他同事之间的关系是令人满意的、有益的 A B C D E 17、总的来讲,控制数据资料(如财务、劳动 生产率,工作质量和成本等)只是用于自我指导和解决一些部门问题,而不是用于惩罚和管制 A B C D E 18、能就本公司的问题进行公开的、坦诚的、富有建设性的讨论 A B C D E 19、实施完成目标的人员能参与这些目标的制定 A B C D E 20、我的工作能提供发展提高的机会 A B C D E 21、在公司中有创新的自由 A B C D E 22、本组织的薪水和福利具有吸引力的 A B C D E 23、管理人员既关心生产又关心员工生活 A B C D E 24、人们是坦诚和直率的,能自愿地交流信息 A B C D E 25、公司里有一种相互支持和信任的气氛 A B C

人力资源规划研究综述

人力资源规划研究综述 摘要: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 内容之一。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 本文对国内外的人力资源规划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和归纳了各阶段人力 资源规划的主流思想,阐述了人力资源规划的现状以及现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研 究的内容。最后,总结了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工作努力方向。 关键词:人力资源规划;研究现状;研究内容 知识经济提升了人本身的价值,知识经济使人类的大量财富集中到拥有知识、智慧、信息、经验的人身上。资本资源、自然资源曾经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极为 重要的地位,但是今天,人力资源才是人类发展的最宝贵资源。人力资源规划亦 是企业获取这一宝贵资源的前期准备。当代企业组织对优秀人力资源的争夺日益 加剧,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对紧缺人才、优秀人才的预先谋划必不可少,帮助企业 组织在需要的时候、需要的地点、需要的岗位吸引到最好的、最合适的、最能创 造效益的人才。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初始载体,通过 人力资源规划才能达成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理想境界。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时间比较长, 发展也较成熟。国外有关定义和概念 总体概括为以下几种: (1)人力资源规划就是要分析企业在环境变化中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并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2)人力资源规划就是要在 企业和员工的目标达到最大一致的情况下,使得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达到最佳 平衡。(3)人力资源规划就是要确保企业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岗位上获得各种需 要的人才(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指标),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就是要使企业和个人 都得到长期的利益。(4)人力资源规划是预测企业未来的任务和环境对企业的要求,以及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设计的提供人力资源的过程。 人力资源规划研究视角的不断拓展。近几年,国外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论研究 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思想的发展历史、概念、内涵、方法细节、规划的有效性、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与组织战略的整合等各个方面,各研究视角下的新研究成果 不断涌现,不断融合人力资源业态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挑战,特别是人力资源结构 的多样化趋势。如:Judie M.Gannon 等人(2012)探讨了新形势下,澳大利亚企 业所面临的人力资源规划新问题;John Chelliah 等人(2014)则具体探讨澳大利 亚制造业中的人力资源多样性管理实践。 综上所述,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人力资源规划的相关研究是相当成熟的,其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定规模。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是在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之后,改革开放后随着经 济体制的改革,人事管理制度也逐步改革、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从国外传播 到中国,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不断丰富了理论,管理实践得到全面的发展。有学 者从供求平衡的角度对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进行了研究,认为人力资源规划是将企 业目标和战略转化为人力的需求,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达成人力供需平衡。 也有学者从实现人力资源供求平衡的政策和措施的角度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了研究,认为人力资源规划是指组织为确保自身战略目标的实现,依据内外部环境的 变化对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的供给、需求进行分析、判断和预测,并制定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摘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结合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能够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了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文章论述了各个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和发展动力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杨兴东、王红霞、魏玉莲、成卫山(2007)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这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但它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工作量,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第二代系统基本上解决了第一代系统的主要缺陷,对非财务的人力资源信息和薪资的历史信息都给予了考虑,其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它的特点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如薪资福利、招聘、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岗位描述、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功能要求已经从单纯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汇报逐渐转向数据处理和分析、替管理人员做出预测和决策支持,并通过电子流程进行自动化和跨平台跨网络工作等方面转变.

最全人力资源管理的量化指标及公式

最全人力资源管理的量化指标及公式 一,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与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相关之量化指标,并尝试以学者专家之建议筛选出重要量化指标,以作为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时,衡量其管理效能之参考.由於每个组织均有其自身的特性,故欲建立一般性之量化指标为各企业所通用,有其相当的困难度,所以应先探求影响各项量化指标之因素,以能有效的将不同组织予以分类0组,并研究出各个0组在不同量化指标上之需求. 在研究方法上,拟先采取文件分析法,将现有之相关量化指标资料予以搜集汇编,分析出对企业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效能量化指标.再运用专家问卷之德尔菲(Delphi)方法,探究对其组织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之量化指标,以能选择并发展出该量化指标,并据此发展出量表.当然欲建立精准且广泛应用之常模,仍有待未来长期与大规模之调查研究,本研究期望能踏出第一步,建立适当的研究模式,以作为未来研究之基础. 本研究之预期成果包括: 汇集并发展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之量化指标. 建立调查研究所需之有效量表. 探求影响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指标之可能因素.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指标 Abstract The norms for effectiveness indice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re very important for enterprises in checking the performance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have various patterns driving out different effectiveness indices. In order to build the norms of effectiveness indices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finding the important effectiveness indices is very important.

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4-2015学年冬季小学期课程论文 题目:我国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班级:12级人力资源管理2班 姓名:魏子贵 学号:20120610310069 指导老师:唐建荣 完成日期:2015年2月28号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制度从规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开始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步走向成熟,绩效管理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对我国的很多学者提出的解决办法进行文献综述,希望能够使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的效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关键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系统考核 一、绩效管理的概述 绩效管理最开始在企业中的体现主要是进行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尚书*荛典》里有“纳于大麓,暴风骤雨弗迷”,就是指荛将帝位禅让给禹之前对其进行了绩效考核,但是随着经济与管理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意识到绩效评估的局限性和不足。绩效管理正是在对传统绩效评估进行改进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主要包括:对员工工作结果的管理和对影响员工工作结果的行为、表现及素质等的管理。李智勇、陆珂在《国有企业开展绩效管理的思考》(2008)提出绩效管理不是仅仅停留在“结果考核”水平上的事后管理,而是一个以员工为中心的一系列干预活动的过程管理。绩效管理不仅针对员工以往的业绩进行考核,还包括绩效目标的设定与分解、绩效跟踪、考核与反馈、指导辅助、绩效改善计划制定等环节。 二、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留住优秀人才成为当今一大难题。绩效管理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在战略实现人才开

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4-2015学年冬季小学期课程论文 题目:我国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班级:12级人力资源管理2班 姓名:魏子贵 学号:20120610310069 指导老师:唐建荣 完成日期:2015年2月28号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制度从规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开始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步走向成熟,绩效管理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对我国的很多学者提出的解决办法进行文献综述,希望能够使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的效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关键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系统考核 一、绩效管理的概述 绩效管理最开始在企业中的体现主要是进行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尚书*荛典》里有“纳于大麓,暴风骤雨弗迷”,就是指荛将帝位禅让给禹之前对其进行了绩效考核,但是随着经济与管理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意识到绩效评估的局限性和不足。绩效管理正是在对传统绩效评估进行改进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主要包括:对员工工作结果的管理和对影响员工工作结果的行为、表现及素质等的管理。李智勇、陆珂在《国有企业开展绩效管理的思考》(2008)提出绩效管理不是仅仅停留在“结果考核”水平上的事后管理,而是一个以员工为中心的一系列干预活动的过程管理。绩效管理不仅针对员工以往的业绩进行考核,还包括绩效目标的设定与分解、绩效跟踪、考核与反馈、指导辅助、绩效改善计划制定等环节。 二、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留住优秀人才成为当今一大难题。绩效管理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在战略实现人才开发以及员工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这一点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一种共识,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很多企业已经建立绩效管理制度,并利用了绩效考核结果。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可以总结出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比较显著的问题有以下4点:

国内人力资源指数研究及应用现状综述

国内人力资源指数研究及应用现状综述 国内人力资源指数研究及应用现状综述 【摘要】人力资源指数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效益评估的主要方式之一,得到国内研究者和企业的青睐。本文主要探讨人力资源指数在中国本土的研究和应用状况。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效益评估,人力资源指数,研究,应用人力资源管理效益评估已成为现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研究 领域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多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效益的方法。人力资源指数(Human Resource Index,简写HRI)作为其中的主要方式之一,已建立起了对应的国际和地区标准。因人力资源指数能够充分考虑组织中各个方面的情况,从整体上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益进行评估,得到了研究者和企业的青睐。在中国,人力资源指数取得了进一步的本土化研究和应用,并在某些特定行业中有了深入探索,本文将对此进行归纳总结。 一、人力资源指数产生背景 人力资源指数兴于国外,在国内引入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指数维度和评价标准。早在20世纪60年代,Rensis Likert试图通过财务等客观数据来对人力资源管理效益进行评估失败后,尝试从组织气氛的评价就提出了此概念。1997年,Frederick E.Schuster将人力资源指数进一步发展,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出人力资源指数问卷调查表。人力资源指数通过企业员工对15个维度的人力资源工作的满意度分析,使用五点量表法让员工填写对每个陈述语句的同意程度,并在问卷最后有两项开放性问题,要求填答问卷者写出其对所在企业最喜欢的一点和最想改变的一点,以此来评估人力资源管理效益。 二、人力资源指数内涵 人力资源指数是在组织气氛研究理论和Schuster“A战略”理 论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多维度指标体系。赵曙明教授指出,人力资源指数是测定企业人力资源实际状况的量化指标体系,它采用问卷调查表的形式对企业各层次管理人员及各类员工进行调查,并结合系统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法与范文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法与范文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一、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意义通 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考察学生对自己课题目前研究范围和深度的理解与把握, 间接考察学生是否阅读了一定的参考文献。这不仅是毕业论文撰写不可缺少的组 成部分,而而且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 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或避免研究重复。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在撰写之前,要先把从网络上和图书馆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找出课题的研究 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 1. 在写 毕业论文时,简写课题的研究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最重要的是对 一些现行的研究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 的年份。 2. 再者简单撰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可分技术不足和研究不足。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或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等等。 3. 最后简 略介绍发展趋势。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写的是把研究现状,而不是写课题物本身现状,重要体现研究。例如,写算法的可视化研究现状,应 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等;而不是大量算法的可视化研 究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此只需一笔带过,也是对研究的一种 把握。 2.要写最新研究成果和历史意义重大的研究成功,主要写最新成果。 3.不要写得太少或写的太多。如果写的少,说明你查阅的材料少;如果太多则说明你没有归纳,只是机械的罗列。一般2-3 页A4 纸即可。 4.如果没有与毕业论 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 较靠近的内容来写。多从网络上找资料,学习和练习。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范文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三维可视化是一个重 要的研究方向,许多研究人员己经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并有许多成熟的 技术己经应用到实际中,出现了大量的优秀的可视化软件产品,如3DMAX、MAYA、EVS、 AVS 等。这些产品主要应用于游戏、电影动画、工业设计以及其它专业领 域的研究,而与GIS 联系较少。可视化理论与技术用于地图学与GIS 始于90 年 代初。1993 年,国际地图学协会在德国科隆召开的第16 届学术讨论会上宣告成 立可视化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定期交流可视化技术在地图学领域中的发展状况 和研究热点,并加强与计算机领域的协作。 1996 年该委员会与美国计算机协会图形学专业组进行了跨学科的协作,制订了一项称为“CartoProiect"的行动计划,旨在探索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如何有效地应用于空间数据可视化中, 同时也探讨怎样从地图学的观点和方法来促进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1998 年 2 月由B.H.Mccormick 等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召开的“科学计算可视化研讨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历程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进程 引言:二十一世纪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竞争,拥有高素质人力资源,并能够充分地加以开发和使用,生产出高品质产品并最终占领市场,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取胜关键。而想要准确、全面地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真实面目,就必须将人力资源管理放回到其形成与发展具体历史环境中去观察,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概念、起源、发展、演化和趋向为线索,试图勾勒出人力资源管理演变轮廓,从而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人力资源管理,使人力资源管理作用更好体现出来,为现代企业管理和发展而服务。 一、人力资源管理若干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概念,是在德鲁克1954年提出人力资源概念后出现。1958年,怀特·巴克(Wright Bakke) 出版了《人力资源职能》一书,首次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普通职能来加以论述。此后,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国内外产生了人力资源管理各种流派他们从不同侧面对人力资源管理概念进行了阐述,综合起来,可以讲这些概念归纳为五类: 1.第一类。主要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目出发来解释它含义,认为他是借助对人力资源管理来实现对组织目标。 1)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各种技术与方法,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来达成组织目标活动(Mondy and Noe,1996)。 2)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各种管理功能,促使人力资源有效运用,已达成组织目标(Schuler,1997)。 3)人力资源管理是利用人力资源实现组织目标。 2.第二类。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或承担职能出发来进行解释,把人力资源管理看成是一个活动过程。 1)人力资源管理是负责组织人员招聘、甄选、训练及报酬等功能活动,以达成个人与组织目标(Sherman,1992)。 2)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全社会一个企业各阶层、各类型从业人员招工、录取、培训、使用、升迁、调动,直至退休全过程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用来提供和协调组织中人力资源活动。 3.第三类。主要揭示人力资源管理实体,认为他就是与人有关制度、政策等。 1)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 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总和。 2)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一切对组织中员工构成直接影响管理决策和实践活动。 3)人力资源管理包括要影响到公司和员工之间关系性质所有管理决策和行为(Beer Specktor,1984)。 4)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影响员工行为、态度以及绩效各种政策、管理实践以及制度。 4.第四类。主要是从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出发解释其含义,认为它是人力资源部门或人力资源管理者工作。持这种观点人所占比例不大。例如,人力资源管理是指那些专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专门人员所做工作(余成凯,1997)。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自主学习的思想源远流长。继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卢梭、第斯多惠、杜威等都是自主学习思想的倡导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一书中也系统总结了维果斯基学派、操作主义、现象学派、社会学派、意志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做过的一些探讨。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目前,国外使用的与自主学习有关的术语也很多,如自我调节的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自我管理的学习(self—managed learning)、主动学习(active—learning)、自律学习(autonous learning)、自我计划学习 (self—planned learning)、自我监控学习 (self—monitored learning)、自我定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自我教育(self—education)、自我指导(self—instruction)等。在国外,自主学习思想一直受到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共同关注。但是,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信息加工理论心理学迅速发展,维果斯基的语言自我指导理论在西方得到了认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始兴起,心理学领域的这些发展从不同角度推动了对自主学习的理论阐述或者实践研究。

以斯金那纳为代表的操作主义理论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操作性行为,它是基于外部强化或自我强化而做出的一种应答性反应。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本质上是个体的学习调控反应与邻近的强化物建立联系。它包含四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以及由此开发出了自我记录技术、自我指导技术、自我强化技术。该理论最强调外部环境对自主学习的制约作用。 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认知学派从个人、行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主要由个人内部的本能、需要、驱力、特质等决定,不主要由外在的环境因素来决定,而是受到这两者的交互作用——主体社会认知的影响制约,这种影响并决定行为的社会认知有两种:即结果期望和自我效能感。结果期望是指人关于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他所期望的某种主观推测或判断。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或推测,它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对行为发作用。从理论分析,任何学生的学习行为实际上受学生的结果期望和自我效能感的双重制 约和调节。这一理论十分重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认知在其自主学习发展中的作用。它认为,学生与教师、父母、其他学生的积极交往和反馈会极大地促进自主学习的发展。此理论把自主学习分成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三个子过程,强调自我效能和榜样示范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自由意志理论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也是一种意志控制过程,意志成分控制着人的学习行为,使学习者克服困难、坚持学习。高度的自

人力资源数据分析指标

XX集团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指标体系详解 人力资源评估中心目录目录 1 前言某某集团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2 1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2 2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说明2 一人力资本能力3 1 人员数量指标3 1.1 期初人数3 1.2 期末人数3 1.3 统计期平均人数3 2 员工人数流动指标3 2.1 人力资源流动率3 2.2 净人力资源流动率3 2.3 人力资源离职率3 2.4 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4 2.5 自愿性员工离职率4 2.6 人力资源新进率4 2.7 知识型员工离职率4 2.8 内部变动率4 3. 人力资源结构指标4 3.1 人员岗位分布4 3.2 人员受教育情况分析指标5 3.3 人员年龄、工龄分析指标5 3.4 人员职称与技术等级结构分布指标6 二人力资源运作能力6 1 招聘指标6 1.1 招聘成本评估指标6 1.2 录用人员评估指标6 1.3 招聘渠道分布7 1.4 填补岗位空缺时间7 2 培训指标7 2.1 培训人员数量指标7 2.2 培训费用指标8 2.3 培训效果指标9 3 绩效管理指标9 3.1 绩效工资的比例9 3.2 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分布9 4 薪酬指标10 4.1 外部薪酬指标10 1

4.2内部薪酬指标10 5劳动关系指标11 5.1劳动合同签订比例1 1 5.2员工投诉比例11 5.3解决争端的平均时间1 1 5.4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率1 1 三.、人力资源效率指标1 1 1全员劳动生产率11 2人均销售收入12 3人均净利润12 4万元工资销售收入12 5万元工资净利润12 前言某某集团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1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人力资本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等基本情况指标 某某集团人力资源分析指标体系框架 2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说明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在现有人力资源所拥有的人力资本能力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运作,实现人力资源的效率目 标。因此,在此前提下某某集团人力资源分析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人力资本能力层面、人力资源运作层面和人力资源效率层面。 人力资本能力层面指标主要包括与人力资本能力相关的人力资源数量、学历、流动性、年龄、职称等方面的指标; 2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组织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组织中人员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组织创造价值,确保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是组织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组织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员工的招募与选拔,培训与开发,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等。即:组织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选人)、开发(育人)、保持(留人)和利用(用人)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组织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1.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萌芽时期(——1910 年) 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8 世纪的汉谟拉比法典。这部法典中记录着在我们今天看来是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继1436 年威尼斯兵工厂之后,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工资结构。当时,根据所从事工作的自然情况,将工资划分为计时工资率(per diem rate)和计件工资率(per piecework rate)。 科学管理时期(1910 年一1940 年) 20 世纪初的1911 年,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提出了所谓的科学管理原理,并有意地把管理看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领域,并使这门学科专业化。事实上,在此期间,“效率专家”(efficiency expert)这一术语出现了,科学管理理论强调改进工作,并为此引入了时间一动作研究,去掉任何多余的动作,以提高工作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