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的治理

淮河的治理
淮河的治理

淮河治理的几点思考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流域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上为上游,长364公里,落差178米,洪河口至三河口闸为中游,长490公里,洪泽湖以下为下游。淮河在尹家沟北的赵拐村进入怀远县境,纳茨淮新河来水后,穿越荆山峡,汇涡河之水,折头向东,经蚌埠闸,向东经蚌埠市区、五河县,过浮山进入江苏省境内。流经我市长度147公里。

我市有淮河确保堤150.82公里,一般堤防长32.4公里,有汤渔湖、荆山湖、方邱湖、临北、香浮段、花园湖等六处行洪区,行洪区面积200多平方公里,耕地1.5万公顷,人口近9万人,涉及人口15万人,行洪堤长100.02公里。

作为一名淮管单位的工作人员,如何才能管理好淮河,维护好淮河的健康和发展,使淮河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纵观淮河的现状及找出目前治淮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淮河功能日趋退化、生态日益脆弱,人河矛盾、人水矛盾越来越突出,水多为患、水少为愁、水脏为忧等诸多问题集中反映在河道,淮河存在严重的问题。

1、河道水质污染,出现水质性缺水

由于区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污染源不断增加,污染物排放量

增大,淮河水质不断下降,水环境严重恶化。最新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淮河流域平原区污染区占44.1%,劣质区面积占平原区达69.1%。由于自然因素及人为干扰,淮河流域湿地锐减、水体污染,水功能下降。因地表水污染,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性缺水,沿淮城镇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供需水失衡的矛盾加大,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已直接威胁着饮用水和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影响到工农业生产的安全,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无序占滩设障,危及河道泄洪通畅

淮河河宽滩高,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多年来,沿淮人民的水患意识淡薄,私自占用河道滩地,建设码头货场、修筑房屋道路,人为设置阻水障碍的现象屡禁不止。汛期河道内砂石、煤炭、芦苇等货物堆积如山,杂乱无章。这样无序占用、乱挖乱建,违背了自然规律,侵害了河道天然流势,缩小了河道断面,增大了糙率,减少了流速,雍高了水位,阻碍泄洪通畅,降低河道排洪能力,威胁淮河防洪安全。

3、涉河管理混乱,水土资源开发无序

长期以来,淮河及区域统一管理与部门管理关系脱节,部门之间协调和信息交换制度缺乏,各自为政,管理混乱。河道管理单位缺少履行职能所必须的自主管理权力、制约手段及信息沟通渠道。一些专业部门对涉河项目的审批,不按规定征求河道部门的意见,擅自批准。河流的利用及水土资源开发处于无序失控状态,河道生态环境被破坏在所难免。

4、淮河工程防洪压力大,水安全问题严峻。

淮河流域现有水利工程大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有些还是历史上逐步形成的,存在基础不好、质量隐患、老化抢修等问题。特别是堤防工程,险工险段多,超高不足,缺少必要的基础及防渗处理,查险抢险措施也不完善。河湖淤积、围垦现象普遍存在,降低了泄洪、蓄洪能力。防汛抗洪任务非常艰巨。

二、维护健康淮河的内涵及必要性

河流是一条流动的生态系统,是流域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健康的淮河应是河道完整而稳定,流水不断,具有充足优质的水量供给,能够满足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河道内水生物品种繁多,各种鱼类能够生存繁衍;河道具有足够的调蓄和泄洪能力;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具有健全的供水、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等多种功能。

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河流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亲水”、“近水”、“建设生态河道|”、“人水和谐”的水环境意识日益增强,水环境理念日趋成熟。因此,维护健康河道,改善生态环境,是新时期治水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实践活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维护健康淮河的手段和措施

维护健康淮河,就是要以河为友,把淮河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围绕新的治水理念,从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经过综合整治,在加强和提高防洪和排水功能的同时,合理开发,全面修复和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恢复河道功能的多样性。以科学的发展观,可持续利用

河流价值,构建人水和谐的社会环境。

1、做好淮河环境综合整治的前期规划

要组织开展河道、堤防现状调查、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在水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根据水利规划要求,结合河道行洪排涝、引水抗旱、交通航运的设计要求和水土保持、绿化美化以及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河道整治规划和河道水土资源综合利用规划。以明确河道整治的标准、任务、实施计划、阻水建筑拆迁计划、河道内集镇村庄搬迁计划,明确防护林种植范围和模式以及滩地、水面开发利用规划等。

2、确保淮河治理工程和大堤加固工程顺利实施

淮河治理工程已经开工,这就为综合整治河道河道、恢复淮河健康生态环境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必须抓住机遇、全力以赴,通过清淤、护岸、筑堤等工程加固措施,继续整治干支流河道、加固堤防,巩固和扩大中下游河道的排洪能力;兴建控制性工程,进行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在提高河道防洪排涝能力的基础上,抓住了工程拆迁及移民安置的机遇,用足用好国家移民安置优抚政策,实施沿淮河城镇改造及村庄合并,进行河岸绿化,环境美化,在临河沿岸建设绿地、公园、水景建筑等休闲健身场地。提高城镇品位和人居水环境质量,拓宽人们休闲游玩场所。

3、控制水污染,保护和改善水环境

改善淮河水体污染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消除黑臭,第二步使水变

清,第三步水质达标。为此,一要控制工业污染源。要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在实施工业源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实施节水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关闭严重污染的“十五小”企业,新建工厂实行“三同时”,不增加新污染源;工业污水走集中处理为主的道路,提高污水处理标准;加大监测、管理和执法力度。二要控制生活污染源。加大节水工作力度,推进节水型社会、节水型家庭的创建,可以控制的污水全部进污水处理厂处理,尽快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加快城镇污水建设速度。三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建设农业污染控制区,控制化肥、农药、规模养殖的污染,控制分散农户的生活污染。要把保障饮水安全、维护城乡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作为水利工作台的第一任务,统筹考虑城乡饮水,水质水量等问题。

党和国家历来关心支持淮河的治理工作,2008年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把加快淮河治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水利建设的重点任务,早日实现淮河的长治久安。我们相信通过几代人共同的努力,不久的将来淮河一定能恢复她健康美丽的新面貌。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10

前言 淮河是我国最早进行水污染治理的重点河流之一,经过多年治理,淮河水质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安徽省地处淮河流域中游,流域内高密度的人口分布,高强度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水体污染。在“九五”和“十五”流域水污染防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有效地遏制了淮河水污染的加剧。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流域水体污染依然严重,特别是一些主要支流污染比较突出,入境污染严重;治污项目市场化程度不高,运转资金落实困难;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意识差,执法难度大;治污体制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等,治理的预期目标尚未实现。我们记忆犹新的1994、1995、2O04年沙颖河、淮河干流连续发生大面积水污染事故,对我省沿淮广大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城镇供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实施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和整个流域水污染防治协调一致,进一步遏制和治理淮河水污染,改善水质,使其更好地为我省流域经济发展服务。 2008年1月11~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作出重要指示:要重点搞好淮河、巢湖流域环境综合整治,让江河湖泊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机。在此之前,国家环保总局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中央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强河流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这是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环保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基础上,对河流污染防治工作做出的新的部署;安徽省人民政府也在皖政[2007]41号文中对进一步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做出明确要求。这些都体现了党和各级政府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决心。

本《方案》的编制,以党和国家的相关要求作为指导方针,在认真分析总结淮河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广泛汲取河流治理的经验,注重和流域整体相关规划的衔接,力求在更高层次上提出未来一个时期适合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治理目标、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作为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重要补充、完善和提高,并为“十二五”具体规划内容进行摸索和项目贮备,从而利于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在安徽省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上协调一致,合力攻坚,促进淮河综合治理迈上新台阶。 本《方案》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以近5年为主,并展望到今后10年左右。

淮河水污染影响与治理

淮河水污染影响与治理班级:09资环姓名:王月学号:0902130128 水是地球上万物的命脉所在,水滋润万物、哺育生命、创造文明。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极其不均匀。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50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所需1000立方米的临界值。北方许多大中城市因缺水造成工厂停产或限产,损失的年产值达1200亿元,南方一些城市也陆续出现水荒。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家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缺水量约为1000万吨/天左右。几百万人生活用水紧张,水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 淮河流域水污染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度加快,流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进入20世纪90年代,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对沿淮广大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城镇供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国家愈来愈重视环境的质量与治理。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然的,一是人为的。由于雨水对各种矿石的溶解作用,火山爆发和干旱地区的风蚀作用所产生的大量灰尘落入水体而引起的水污染,这属于自然污染。向水体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各种废弃物,造成水质恶化,这属于人为污染。而人们通常所说的水污染主要是指后一种,而且也是最主要的。 淮河流域内跨省河道多,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等水事关系复杂,矛盾多,各方利益难以平衡,治理工作难度大,且流域下游受上游的影响特别大。,淮河支流沙颍河、洪河、涡河上游局部地区普降暴雨,上游 5.4亿吨高浓度污水顺流而下,形成了长130~140公里的污水团,严重影响了下游地区的城镇供水。从1994年到1998年之间,国务院环委会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淮河水污染的方法与措施,特别是98年,国家有关部门实施“零点行动”,对限期没有完成治理的污染企业进行统一关停。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四省日排废水100 吨以上的1562 家重点企业中,完成治理工程的1240 家,停产治理企业114 家,关停并转企业208 家,全部实现达标排放。 水污染治理过程应当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紧密结合起来。环境问题以其固有的全方位、多因子的特点区别于其它任何部门法所调整的对象,这就要求在

淮河的治理

淮河治理的几点思考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流域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上为上游,长364公里,落差178米,洪河口至三河口闸为中游,长490公里,洪泽湖以下为下游。淮河在尹家沟北的赵拐村进入怀远县境,纳茨淮新河来水后,穿越荆山峡,汇涡河之水,折头向东,经蚌埠闸,向东经蚌埠市区、五河县,过浮山进入江苏省境内。流经我市长度147公里。 我市有淮河确保堤150.82公里,一般堤防长32.4公里,有汤渔湖、荆山湖、方邱湖、临北、香浮段、花园湖等六处行洪区,行洪区面积200多平方公里,耕地1.5万公顷,人口近9万人,涉及人口15万人,行洪堤长100.02公里。 作为一名淮管单位的工作人员,如何才能管理好淮河,维护好淮河的健康和发展,使淮河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纵观淮河的现状及找出目前治淮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淮河功能日趋退化、生态日益脆弱,人河矛盾、人水矛盾越来越突出,水多为患、水少为愁、水脏为忧等诸多问题集中反映在河道,淮河存在严重的问题。 1、河道水质污染,出现水质性缺水 由于区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污染源不断增加,污染物排放量

增大,淮河水质不断下降,水环境严重恶化。最新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淮河流域平原区污染区占44.1%,劣质区面积占平原区达69.1%。由于自然因素及人为干扰,淮河流域湿地锐减、水体污染,水功能下降。因地表水污染,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性缺水,沿淮城镇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供需水失衡的矛盾加大,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已直接威胁着饮用水和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影响到工农业生产的安全,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无序占滩设障,危及河道泄洪通畅 淮河河宽滩高,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多年来,沿淮人民的水患意识淡薄,私自占用河道滩地,建设码头货场、修筑房屋道路,人为设置阻水障碍的现象屡禁不止。汛期河道内砂石、煤炭、芦苇等货物堆积如山,杂乱无章。这样无序占用、乱挖乱建,违背了自然规律,侵害了河道天然流势,缩小了河道断面,增大了糙率,减少了流速,雍高了水位,阻碍泄洪通畅,降低河道排洪能力,威胁淮河防洪安全。 3、涉河管理混乱,水土资源开发无序 长期以来,淮河及区域统一管理与部门管理关系脱节,部门之间协调和信息交换制度缺乏,各自为政,管理混乱。河道管理单位缺少履行职能所必须的自主管理权力、制约手段及信息沟通渠道。一些专业部门对涉河项目的审批,不按规定征求河道部门的意见,擅自批准。河流的利用及水土资源开发处于无序失控状态,河道生态环境被破坏在所难免。 4、淮河工程防洪压力大,水安全问题严峻。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洪涝灾害知识讲解

洪涝灾害 考点解读 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危害及防御措施。 知识清单 1._______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 2.洪涝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主要类型。洪水是________不能被江河、湖泊容纳,________而泛滥的现象。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多发生在________、排水不畅的________。 3.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________地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温带________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________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________容易发生涝渍。 4.我国洪水灾害总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多_______少;_______多_______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_______坡和_______坡多,_______坡和_______坡少。 5._______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洪水的_______分布与暴雨的_______分布存在着高度一致性,在东部_______,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6.东部季风区的各大江河的_______是暴雨洪水的主要分布区。特别是长江、淮河、黄河、珠江、海河、辽河、嫩江—松花江七大江河的_______地区。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_______,是导致涝灾发生的根本原因。 7.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人类不合理的_______利用,加重了洪灾的隐患。只有控制河流上游山地的_______与_______的过多经济活动,才有可能减轻洪水灾情。 8.洪涝灾害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因素中的_______和_______。 参考答案 1.洪水 2.洪水涝渍特大地表径流水位上涨蒸发弱低洼地 3.中低纬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海洋中下游低湿洼地 4.东部西部沿海内陆东南西北 5.暴雨洪水时空时空季风区 6.中下游平原中下游平原排水不畅 7.土地水土流失低洼地 8.气象水文 要点精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2年7月10日,受强降雨影响,淮河流域沂河发生10年一遇较大洪水。沂河、沭河等发生洪水,南四湖、骆马湖等水位上涨,部分低洼地区出现内涝。 材料二据水文资料统计,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发生的大洪水有17次之多。 材料三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由西向东流入洪泽湖。出洪泽湖后分为两支:一支经高邮湖、邵伯湖在江苏省扬州市东南流入长江;另一支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干流全长约1 000千米。南岸主要支流有史

江苏省淮河流域水系

二、淮河水系 淮河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豫、皖、苏三省。古淮河“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黄河夺淮以后,淮阴以下淮河河床被黄河侵占,一度黄淮合流,于云梯关入海。由于河身淤高,加之人工“蓄清刷黄”,沂沭泗诸河逐渐与淮河分离,淮河在淮阴以西壅塞潴积成洪泽湖。黄淮交相侵犯,洪泽湖大堤不断溃决,洪水又泛滥于里下河地区入海,并逐步南移泄入长江。清咸丰元年(1851年),淮水冲决洪泽湖大堤礼坝,经三河穿高宝湖、邵伯湖南下入江,逐步形成淮河入江水道。咸丰五年黄河北徙,黄淮分离,留下一条废黄河,成为淮河水系与沂沭泗水系的分水岭。 淮河从源头经洪泽湖入江或入海,全长都在1000余公里,流域面积19万平方公里。江苏淮河水系的范围,为北界废黄河,南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面积 3.79万平方公里。洪泽湖承接淮河干支流来水,洪泽湖以下称为淮河下游。经过建国后的治理,淮河下游有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简称“灌溉总渠”或“总渠”)、淮沭新河(淮沭河段)分泄淮河洪水入江、入海。里运河以东的里下河腹部及滨海垦区各河,直接排水入海。 江苏淮河水系分为洪泽湖上游入湖水系、洪泽湖下游水系、里下河腹部水系、滨海垦区水系和废黄河水系等5个水系。 (一)洪泽湖上游入湖水系 洪泽湖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型拦洪蓄水库。淮河干流过浮山后,经泊岗引河南下,在盱眙老子山入湖;南岸有池河、北岸有漴潼河(现怀洪新河)、新汴河、新老濉河、徐洪河等支流直接入湖;周边沿湖地区还有10多条引排河道直接入湖。 洪泽湖是在黄河夺淮期间,黄淮水不断壅积,由破釜、白水、万家、泥墩、富陵等湖逐渐串连扩大,至明万历七年(1579年)基本形成。洪泽湖大堤经历代修筑,成为淮河下游防洪屏障。大堤南自盱眙县张大庄,经洪泽县蒋坝、高良涧,至淮阴县码头镇老坝头,长67.25公里,控制淮河流域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湖底高程10~11米。在湖水位13米时平蓄不破圩,水面积为2152平方公里(1957年资料);最高水位17米时沿湖破圩后最大水面积为4222平方公里。死水位为11.0米,库容 6.4亿立方米。80年代后期,死水位调整为11.3米,死库容10.45亿立方米。在湖水位13米时,库容41.92亿立方米。最高洪水位17米时,库容176亿立方米。 淮河干流从淮源到豫、皖两省交界的洪河口为上段,长364公里,流域面积 3.06万平方公里。洪河口到洪泽湖三河闸为中段,长490公里,流域面积12.74万平方公里。三河闸至入江口三江营为下段,长158公里,流域面积 3.2万平方公里。汇入淮河的支流,集水面积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有16条,1000~2000平方公里的有21条。淮河干流过蚌埠、临淮关、五河,东流至浮山入江苏境,后又转向东北经峰山、双沟又折向南,沿苏皖

中国的洪涝灾害(教案)

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并对防洪提出建议. 2.理解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活动规律与洪涝灾害发生的相互关联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并根据图片和资料,综合分析淮河(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结合我国洪涝灾害发生和分布的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洪涝灾害发生的地理机制和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灾害产生诱发和加剧的影响作用,进一步确立起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观念,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坚定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1.中国洪涝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2.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活动规律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模拟实验, 教学设计: <导入>播放图片录像---98抗洪视频. 中国的洪涝灾害 1.出示<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涝灾情>表.请学生据表中数据说出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特点(现状)。 2.以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为例,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探究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1)(实验模拟1:用一剪口透明塑料瓶,在靠其底部的壁上开一口,并接上一段引水管,模拟洪水的发生。)观察实验并思考:瓶口溢水与哪些因素有关?(水,容器体积,出水管)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个因素?(水) (2)思考: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水,出水管,容器体积分别模拟洪涝发生地区的哪些要素或能力?(水――降水;出水管――河流泄洪能力;容器体积――洪涝发生地区河湖水库等的蓄水能力) (3)(实验模拟2:取等量的二份水,分别以不同速度向容器内注水。)观察并思考:怎样的降水容易引发洪涝?我国降水有什么特点?暴雨发生的机会多吗?(板画并解释我国夏季风北进与雨带的时空分布,说明我国暴雨范围广、历时长、强度大、频率高等特点,成为我国洪涝灾害易发的最主要原因) (4)(实验模拟3:将水均匀较快的速度注入容器,并调节出水管的角度。)观察:出水管怎么放更容易使水位升高。并展示淮河流露地形图,思考分析:淮河流域地形与洪涝的关系。(5)展示淮河流域水系图。观察流域支流和河道情况。思考:淮河流域河流水系与洪涝的关系。 (6)展示淮河中上游(与树争地)和中下游(与水争地)地貌图(google earth截图),分析人类活动与流域洪涝灾害的关系。 (7)交流探讨:针对中国的实际,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有利的措施防治洪涝? (8)练习――展示中国大陆东部雨带的移动示意图思考:夏季风进退、强弱与我国旱涝灾害的关系 3小结 4板书

淮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保护

淮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保护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状况严峻正在成为中国不得不面对的严重生态危机之一。淮河流域水资源危机尤其让人堪忧,淮河主要水质污染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淮河流域水资源集约利用势在必行。 【关键词】淮河流域水资源污染短缺保护可持续发展 一、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水是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命源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洁净的水能给人带来鸟语花香,恬静舒适,美丽如画的优美环境,给人以宁静欢愉以及和平。但是现在水资源污染严重,给人们带来的是痛苦,恐怖和灾难。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四大问题。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增加、现代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及现代高科技的诞生和实施,使自然界中水的污染情况日趋严重。据资料记载,由饮水而引起的疾病占所有人类疾病的80%;由水来传播的40多种疾病在世界范围内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全世界每年有2500万儿童因饮用受过污染的水而生病致死。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水资源污染及相应的生态环境等问题非常严重。据水利部门检测,中国现有河流近二分之一的河段受到污染,十分之一的河段污染严重至已失去使用价值。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城市更加需要有高质量的水作保证。而到目前为止,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约有一半以上城市缺水。黄淮海流域人口占全国的33.7%,但年人均水资源量只有517m3,已趋于国际上认可的水危机地区年平均500 m3的界限。其中淮河流域是中国的生产粮食产区之一,养育着中国近13%的人口,是各大流域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流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淮河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就是中国水资源问题的缩影。 二、水资源现状分析 (一)水资源概况 淮河流域曾经是中国十分富饶的地区。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中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之间,位于东经112°~121°、北纬31°~36°之间,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淮阳运河及泰运河南堤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与黄河流域、山东半岛毗邻。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5省40个地级市,全长1000km,总落差1000m,流域面积共26.9万km 2,是我国5大河流之一。夏热多雨、东寒晴燥、秋旱少雨,冷暖和旱涝的转变很突出。淮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828.47亿m3,但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1.4%,世界的6.8%。 (二)水资源主要问题 1. 水污染严重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中国的水资源污染严重,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今中国水资源污染严重 1. 自然污染:人与动物的排泄物、腐烂植物与垃圾的污染;2. 工业污染:工厂、矿山、汽车、船舶所排的污水等污染;3. 农药、化肥、激素使用过程中及其它化工生产过程中散失所造成的污染; 2.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率低

淮河水污染现状及防治

淮河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浅析

————————————————————————————————作者:————————————————————————————————日期: 2

淮河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浅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剧增,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不断扩大,水污染也变得日益严重。日益加剧的水污染,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居世界权威机构调查,在发展中国家,各类疾病有80%是因为引用不卫生的水而传播的,每年因引用不卫生水至少造成全球2000万人死亡,水污染被称作“世界头号杀手”。因此,对于水污染的防治已成为各国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课题。 关键字:淮河,水污染,防治 引言 淮河位于我国中部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其流域是我国主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商品粮棉、能源基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本文针对淮河流域水污染初步实现阶段性治理目标后,又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现象,从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以及工业、城市生活、农业等各个方面分析了淮河流域污染及反弹的原因,提出了治理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对策。 1 淮河水污染现状 绵延千里、流经豫皖鲁苏四省的淮河,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遭到污染。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1995年8月8日,我国制定了第一部、也是迄今为止惟一一部流域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以此为标志,淮河治污拉开序幕。淮河流域阶段性治理目标基本完成后,由于部分企业超标排污和关停企业死灰复燃,自2004年以来,其流域污染反弹加剧。环保部门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测结果显示,安徽淮河流域设置的19个国控监测断面有13个处于超标状态,污染物排放总量呈上升势头。而且2004年7月16日到20日,淮河支流沙颍河、洪河、涡河上游局部地区降下暴雨,沿途各地藏污闸门被迫打开,5.4亿t高浓度污水形成了长度为130~140km的污水团,奔流而下横扫淮河中下游,洪泽湖一带的水产养殖户遭遇了灭顶之灾。

淮河污染情况及其治理方案

淮河污染情况及其治理方案 摘要: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流到安徽正阳关骤然变为一条宽阔的主干流,形成“七十二水归正阳”的奇观。淮河全长约一千公里,流经河南、安徽、山东到江苏入海,流域面积为18.57万平方公里,是匍匐在祖国心腹地带的一条大河。淮河是哺育江淮儿女的母亲河,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但是,近年来淮河污染情况日益严重,成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淮河何以成为如此难治理的河流?为什么淮河最难治理?治污工程举步维艰,淮河水变清真的难容乐观?美丽的淮河,何时再现碧水清风? 关键词:淮河水污染与治理治理方案 前言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据监测,中国现在多数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活动,同时也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其中在中国淡水资源中占重要地位的淮河,近年来水质污染特别严重,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再度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据说早在10年前,我们国家就启动了淮河流域的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按理说,这10年来的治理,应该能够还我们一个较为清洁的淮河。可是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却在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会上表示,当前淮河水污染依然相当严重,有超过一半的地方水质达不到要求。为什么这么些年治淮我们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现在的淮河水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案来治理淮河呢? 分析一、淮河污染现状 1、淮河干道成了污水沟。一位记者来到位于淮南市田家庵区姚家湾的一条污水沟,旁边是即将收割的麦田和居住的人家。记者说,走近这条污水沟的时候,便闻到一股难闻的氨水气,污水非常浑浊。沿着这条污水沟向前不到200米,就是淮河的主干道,污水沟入河口的河床已经变成了黑色,淮河干道的水面并不比污水沟清澈,渔民在划船的时候,水面上随之翻起黑色的污泥。 2、岸边居民还得借水喝。记者采访时看到,在他们的房前屋后,围绕着整个居住区,到处都是生活垃圾,这些堆积如山的垃圾散发出阵阵腐臭,有的已经和污水混在一起,就这样天天流进淮河里。他们知道这样会污染淮河水,但是没有人对这里进行管理,他们都是城市居民,但是垃圾却没有人清运,几十年来他们进进出出都要经过这些令人作呕的垃圾。记者还看到一个小女孩对身边成堆的垃圾熟视无睹,正漫不经心地吃着零食。这些堆成山的垃圾只不过是一年之内形成的。那么几十年来的垃圾都去了哪里呢?老人这时候把他们房子上的水渍指给笔者看。涨水,垃圾就被冲到河里去了。原来,一到汛期淮河涨水,小岛就会淹

中国的洪涝灾害(教案)

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并对防洪提出建议. 2.理解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活动规律与洪涝灾害发生的相互关联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并根据图片和资料,综合分析淮河(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结合我国洪涝灾害发生和分布的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洪涝灾害发生的地理机制和规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灾害产生诱发和加剧的影响作用,进一步确立起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观念,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坚定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1.中国洪涝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2.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活动规律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模拟实验, 教学设计: <导入>播放图片录像---98抗洪视频. 中国的洪涝灾害 1.出示<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涝灾情>表.请学生据表中数据说出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特点(现状)。 2.以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为例,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探究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1)(实验模拟1:用一剪口透明塑料瓶,在靠其底部的壁上开一口,并接上一段引水管,模拟洪水的发生。)观察实验并思考:瓶口溢水与哪些因素有关?(水,容器体积,出水管)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个因素?(水) (2)思考: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水,出水管,容器体积分别模拟洪涝发生地区的哪些要素或能力?(水――降水;出水管――河流泄洪能力;容器体积――洪涝发生地区河湖水库等的蓄水能力) (3)(实验模拟2:取等量的二份水,分别以不同速度向容器内注水。)观察并思考:怎样的降水容易引发洪涝?我国降水有什么特点?暴雨发生的机会多吗?(板画并解释我国夏季风北进与雨带的时空分布,说明我国暴雨范围广、历时长、强度大、频率高等特点,成为我国洪涝灾害易发的最主要原因) (4)(实验模拟3:将水均匀较快的速度注入容器,并调节出水管的角度。)观察:出水管怎么放更容易使水位升高。并展示淮河流露地形图,思考分析:淮河流域地形与洪涝的关系。 (5)展示淮河流域水系图。观察流域支流和河道情况。思考:淮河流域河流水系与洪涝的关系。 (6)展示淮河中上游(与树争地)和中下游(与水争地)地貌图(google earth截图),分析人类活动与流域洪涝灾害的关系。 (7)交流探讨:针对中国的实际,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有利的措施防治洪涝? (8)练习――展示中国大陆东部雨带的移动示意图思考:夏季风进退、强弱与我国旱涝灾害的关系 3小结 4板书

淮河上中游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淮河上中游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摘要对沿淮洪涝多发的成因从历史因素、地理因素和气候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剖析,进而提出了治理淮河水患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洪涝灾害;成因;治理措施;淮河上中游 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54年以来的最为严重的涝灾,全流域6月下旬至7月上旬多次遭受暴雨到大暴雨的袭击,从EOS卫星水体遥感监测图像看,7月1日、7月10日沿淮水体面积比受涝前约增加近800km2,整个沿淮地区已经是一片汪洋。由于降雨区域大,雨量相对集中,不少地方的涝情超过历史最严重年份,仅河南省经济损失就高达上百亿元。淮河流域洪涝多发主要有历史、地形和气候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由于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淮,致使淮河入海无路、入江不畅,加上特定的气候和下垫面条件,淮河流域历史上“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举世闻名。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近60年的治理,灾情有了明显缓解,但灾害的根源仍未根除。特别是淮河中、下游地区经常出现因洪致涝、洪涝并发现象,危害最大的是大洪水和洪涝组合所造成的灾害。 1建国以来沿淮流域洪涝灾害情况 据历史资料统计,在1954~2007年的53年间,沿淮河南段共发生较严重的初夏涝4次,平均约13.5年一遇;7~8月发生的较严重的夏涝年份有17次,平均约3年一遇。沿淮行蓄洪每次因外水顶托,内涝不断发生或加重,由于内水主要靠自流外排,外水稍高时就要关闭排水闸门或涵洞,此时即使较正常的降水也会引起内涝,造成“关门淹”。外洪内涝的危害是严重的。有的年份洪水滞留时间长达1个月,受自然降水的影响,洪水往往时涨时落,影响区受淹农田常常几种几淹。仅2007年,上、中游流域受灾面积就高达66.6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00亿元。 2沿淮洪涝多发的成因 2.1历史因素

淮河暴雨洪水1991-2003

淮河暴雨洪水19911 包括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 一、社会经济 1990年淮河流域5省共21个省辖市,13个地区,187县(区)。其中11个市(地)和20个区县的部分面积在本流域。 1990年淮河流域人口1.496亿,其中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海分别为5510万人、3240万人、3689万人和3022万人;流域的农业人口1.301亿人,占总人口的87%。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基地。1990年末流域实有耕地1225万hm2,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1990年全流域粮食产量6727万t,占全国的15.1%,农民人均纯收入567元,为全国平均数的90%。1990年流域工业总产值1878.3亿元,其中豫、皖、苏鲁分别占26.7%、14.6%、37.6%和21.1%。 二、灾情 (一)灾情概况 1991年全流域受灾面积8275万亩,成灾面积达6024万亩(占1991年全流域实有耕地面积的33%),粮食扣减约224亿kg,受灾人口5423万人,死亡500多人。津浦、淮南、淮阜等铁路干线的部分地段受淹或浸泡,导致铁路交通几度中断,不少公路干线被淹,数千家工厂企业被洪水围困,以致停产或半停产。1991年洪水造成全流域直接经济损失达340亿元,为当年全流域国民生产总值的20%。 河南省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淮河息县以下沿淮地区、史灌河、洪汝河中下游及沙颍河中游等地区,重灾区出现在淮河沿岸和洪汝河水系。受灾涉及32个县市,863多万人,成灾面积2037万亩,倒塌房屋19.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3.1亿元。 安徽省淮河流域除北部地区的砀山、萧县、濉溪、淮北等部分县市外,其他地区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成灾面积2423万亩,其中沿淮两岸、淠河及沙颍下游地区最为严重。洪涝灾害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达97亿元,城镇受淹,铁路公路中断,工业企业被迫停产、半停产而造成的公交商业经济损失达78亿元,为当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30%。除行蓄洪区因启用受淹外,因外水受淹的有金寨、寿县、六安等城镇。因内部排水不畅而受淹的有蚌埠市、亳州市(县)。 江苏省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主要为里下地区的洪灾,成灾面积2113万亩。兴化、高邮及盐城建成区受淹面积分别达86%、40%和30%。扬州、盐城和淮阴三市的受灾人口都接近500万人。受淹的工业企业(含村办企业)达9000多家,停产天数3-32天;居民住宅受淹户数11万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121.5亿元。 山东省的洪涝灾害主要因7月下旬的连续暴雨所造成,临沂地区11个市县均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受灾人口381万人,成灾面积36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0多亿元。 1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编著. 1991年淮河暴雨洪水.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8:9-10;158-159.

淮河流域文化

淮河流域文化 专业学号姓名 什么是淮河文化?曹天生教授提出:“淮河流域文化是域内各种文化详态的总和,是以流域文化为特质的,以水利为文化核心的,以淮河干流区域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文化。”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一部流域历史演变的通史书出现。较有系统的研究主要在淮河流域的经济开发、农业发展与演变、淮河的治理及流域早期考古等方面。这些主要是构成历史基础的研究,与文化认识尚有隔层。研究者涉及较多的还有淮河流域产生的思想(哲学)、文学、艺术、经济、方言、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但基本上是个案研究,很少有人注意从淮河文化的角度去把握。有些学者如文学方面的研究者曾有人提出“淮河文学”的概念,但尚无系统的研究成果问世。整体上看,淮河流域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没有搞清楚,而淮河文化研究最重要的问题即淮河文化的形成问题涉及的人很少,淮河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比较工作也开展得很不够。这些有关淮河文化概念与特点讨论的基本的或主要的问题未能很好地研究,文化特点本身自然无从诞生。 淮河流域是我国开发较早的农区,较早地打上了农业文化的烙印。《亳州志》称其“地平壤厚,得中土之和气,百物以蕃,众庶以集”。《颍州志》称其“土壤沃饶,风雨和会”,“有鱼稻之饶”。所载“珍珠秫”,也就是玉米,是我国关于玉米种植的最早记录。据2001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考古发现,早在9000多年前,生活在淮河流域的贾湖人就已经创造出相当发达的稻作文化,由此推断淮河流域是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地。这里也是我国豆类种植较早的地区,《淮南子》记述了豆类的种植时间和生长规律。我国制造豆腐始于淮南王刘安,用淮河之畔八公山泉水制造的八公山豆腐,闻名遐迩,被称为中国一绝。明代有《咏豆腐》诗赞曰:“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退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罐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时至今日,淮南八公山豆腐仍在全球享有盛誉。《晏子春秋》上说:“橘生淮南即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淮河以北属暖温带,所以,我国历史上以淮河为界形成了”南稻北麦“的粮食种植大格局,也因此形成了“南人吃米,北人吃面”的生活习俗,更进而留下“南人驾船,北人骑马”的说法。还在小时候,我就耳闻过“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传唱,听到过“收了淮河湾,富甲半边天”的歌谣。 淮河的发源地桐柏山不像黄河、长江的发源地青藏高原,山高面积大,有大量的积雪和充足的水源。但是,淮河流域的西面是伏牛山系,南面有大别山系,而我国的地貌特征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伏牛山的降水和积水顺势东流,黄河以南的降水和河流积水譬如洪河、汝河、颍河等也顺流汇入淮河,同时,淮河以南由于有大别山的截挡,相当区域的水流不可能顺势汇入长江,只能折回淮河。这样,淮河流域就基本上覆盖了黄河中下游以南,大别山以北,伏牛山以东的区域。 淮河流域以平原为主,间或山地并存。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是大片的平原,即黄淮平原,淮河的主要支流大多在这里交织。黄淮平原主要是由黄河泛滥冲刷淤积和淮河干支流洗濯滋养而形成,地形地貌比较一致。这里土地肥沃,阡陌纵横,交通便利,适宜种植稻黍及其他各类植物,且利于从事各种生产和经营。淮河上游和以南区域是桐柏山和大别山,特别是大别山区蜿蜒于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依偎于淮河的上中游,构成了淮河以南的主要地貌。山脉峰岭和沟壑又隔离出多种小型的地理地貌,譬如山坳、堰塘、微型盆地等等,这就形成与黄淮平原有明显区别的山区特征。山区地理特点适合种植水稻以及养殖各种水产品,

淮河流域污染与治理资料

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摘要]: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问题是一个具有一定历史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治理。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淮河流域的污染问题,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进行治理。在1994年,国务院也开始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工作。淮河流域的水污染的治理,是现在最紧迫和重要的任务。本文首先介绍了淮河流域概况和水污染状况,回顾了往年的水污染事件,然后深入的分析了淮河流域水污染的成因,在结合流域的水资源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最后具体探讨了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对策,期望淮河流域的污染治理能取得进一步的成功,使之能更符合淮河流域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对策 [Abstract]:Huai River drainage area water pollution issue is a problem with some history, has not been very good for governance. In recent years,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highly concerned about pollution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has invested a lot of funds, technical, human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1994, the State Council began the work of huai River drainage area 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in huaihe River basin, is now the most urgent and important tasks. This article first describes the profile and status of water pollution in huaihe River basin, recalling the previous incident,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water pollution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in the context of river basin water resources and on the basin of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inally specific discussion on countermeasures of river basi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nd expect further successful pollution treatment in huaihe River basin, making it more in line with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huaihe River basin. [key words]:Huai River basin ; water pollution; factor cause of formation; countermeasure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的探讨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的探讨 李小栟 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37) E-mail:lix543@https://www.360docs.net/doc/2d8029944.html, 摘要:论文运用环境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探讨了目前淮海流域的水污染防治问题。论文试图对淮河流域水质受到污染的问题进行经济学解释,并试探性的进行了相关对策分析,最终获得了以下结论:水资源具有经济学中的不可分拨的属性;水资源的不可分拨性使其不可避免的受到外部性的影响,这是造成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内在原因;建立明确的产权制度是消除外部性的有效手段和方法;通过可交易污染许可证制度,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淮海流域水资源资产管理公司,代表国家行使流域内水资源的经营、管理和监督权利。 关键词:外部性,产权,可交易污染许可证,水环境容量 中图分类号:X3 1.引言 淮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以废黄河为界,分淮河及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有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和徐洪河贯通其间。淮河流域包括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五省40个地(市),181个县(市),总人口为1.65亿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11人/km2,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22人/km2的4.8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淮海流域水质的恶化问题日趋严重。有资料显示[1],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对淮河流域280个断面,选择亚硝酸盐、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BOD5、总砷、总汞、六价铬、总氰化物、挥发酚、氨氮十项指标进行评估,上述十项指标有五项严重超标(超V类),超标断面个数依次为高锰酸盐指数(130个)、氨氮(128个)、溶解氧(85个)、BOD5(39个)、挥发酚(27个),而且在枯水期和平水期超标均较严重。其中一级支流中52%的河段内水质为超V类,二、三级支流中70%的河段内水质为超V类。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规定,超V类水域为丧失使用功能水域。 在这种情况下,1994年国务院责成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计委,水利部等有关部门和豫、皖、苏、鲁四省人民政府编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根据在超标因子中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尤为突出,反映有机污染负荷过大,从而导致淮河水质黑臭的现状,规划选取了化学需氧量(COD)为淮河水污染防治主控因子,并按照到2000年12月31日确保淮河水质变清的总目标,分阶段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即到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全流域最大允许排污总量COD为89.0万吨,到2000年实现淮河水体变清,全流域最大允许排污总量COD为36.8万吨。 2004年10月23日、24日,国务院在安徽蚌埠召开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上宣布,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十年淮河防治政府总计投入193亿。然而仅在三个多月前,即2004年7月间,由于淮河中上游及各支流水闸开闸泄洪,在淮河干流形成长达150公里的污染团,造成了自1994年以来淮河干流最大的污染。 显然,淮河防治十年来所取得的阶段成果并不足以在我国环境保护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曾经寄希望于与欧洲莱茵河和泰晤士河治理相媲美的梦想未能成真,淮河主要干流、支流的水质状况并未有明显的改观。那么,这一结果究竟是资金投入不足,还是当初规划制定欠妥,亦或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呢?

我国的洪涝灾害

我国的洪涝灾害1 一、中国洪涝灾害的成因及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地形、地质特性差异很大。如果沿着400毫米降雨等值线从东北向西南划一条斜线,将国土分作东西两部分,那么东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暴雨和沿海风暴潮形成;西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融冰、融雪和局部地区暴雨形成。此外,北方地区冬季可能出现冰凌洪水,对局部河段造成灾害。 暴雨洪水是我国洪水灾害的最主要来源。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大陆季风气候影响下,降雨时间集中,强度很大。全年降雨量,除新疆北部和南部以外,绝大部分地区50%以上集中在5月至9月。其中淮河以北大部地区和西北大部,西南、华南南部,大部有70--90%,淮河到华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有50--70%集中在5至9月。在我国东部地区,有4个大暴雨多发区:(1)东南沿海到广西十万大山南侧,包括和岛,24小时点雨量可达500毫米以上;(2)自辽东半岛,沿燕山、太行山、伏牛山、巫山一线以东的海河、黄河、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24小时暴雨量可达400毫米以上;太行南麓、伏牛南坡曾有600--1000 毫米或者更多一些的暴雨记录;(3)盆地,特别是川西北,24小时暴雨量常达300毫米以上;(4)与交界处也曾多次发生大暴雨。高强度、大围、长时间的暴雨常常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在东部地区,有73.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地面处于江河洪水位以下,有占全国40%的人口、35%的耕地、60%的工农业总产值受洪水严重威胁。然而,这些地区为—厂

发展农业,扩大耕地,修筑堤防,围湖造田,与水争地,从而洪水的排泄出路和蓄滞洪场所不断受到限制,自然蓄洪能力日趋减少和萎缩;加上山丘区土地的大量开垦利用,山林植被的破坏,以及居民点、城市、交通道路的形成等,都不断改变着地表状态,使洪水的产生和汇流条件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加重了洪水的危害程度。 受气候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洪涝灾害具有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损失大的特点。 1.围广。除沙漠、极端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外,我国大约2/3的国土面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洪涝灾害。年降水量较多且60一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东部地区,常常发生暴雨洪水;占国土面积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常因暴雨发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区遭受风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袭击;我国北方的黄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时还会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等地日寸有融雪洪水发生;水库垮坝和人为扒堤决口造成的洪水也时有发生。 2.发生频繁。据《明史》和《清史稿》资料统计,明清两代(1368—1911年)的543年中,围涉及数州县到30州县的水灾共有424次,平均每4年发生3次,其中围超过30州县的共有190年次、平均每3年1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洪涝灾害年年都有发生,只是大小有所不同而已。特别是50年代,10年中就发生大洪水11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