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956小学教育学考研核心题库之现代教育学简答题精编

2021年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956小学教育学考研核心题库之现代教育学简答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一、2021年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956小学教育学考研核心题库之现代教育学简答题精编

1.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内容。

【答案】(1)教育道德素养。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2)教育理论素养。主要指教师对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能恰当地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来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自觉、恰当地运用教育理论的总结,概括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使之升华,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设思。

(3)教育能力素养。主要指保证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包括以下几种能力:①课程开发的能力;②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引导与创新能力。

(4)教育研究素养。主要指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领域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简述学制确立的依据。

【答案】任何一个时期学制的确立及存在状态都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都有其客观依据的,主要体现在(1)学制的确立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2)学制的确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3)学制的确立必须考虑人口状况;(4)学制的确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5)学制的确立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并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3.德育过程中的知、情、信、意、行是什么关系?

【答案】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1)知、情、信、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五个基本因素。知,是指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也包括道德观念、信念和评价能力;情,是指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信,是信仰,即树立爱国主义信念,完善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髙其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意,是指道德意志,是为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是调节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行,是指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下,对他人和社会做出的反应,也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

(2)知、情、信、意、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行是关键,在从知到行转化过程中,情、意起调节促进作用。

(3)知、情、信、意、行是互相作用,统一实现的过程。知情信意行诸要素,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髙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德育过程就是要促进这一过程的实现。

(4)德育过程的多端性?思想品德的形成,通常以知为开端,最终形成行为习惯。但由于知、情、信、意、行各因素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都可以作为德育的开端,因此德育过程设有同定的程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开端。

4.简述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

【答案】①要根据体育课目的与任务来选择教学法;②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法;

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法;④要根据教师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来选择教学法;⑤根据各种体育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等来选用教学法;⑥根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选用教学法。

5.简述教育制度的发展。

【答案】教育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

(1)在原始社会,社会处于混沌的未分化状态,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没有产生专门的教育,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教育制度。

(2)在古代阶级社会之初,由于社会的分化,教育从此时起也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于是就产生了古代学校,后来还出现了简单的学校系统,因而产生了古代教育制度。古代教育制度有简略性、非群众性和不完善性。

(3)现代教育制度则不然,它是随着现代学校的发展、分化和扩充而发展起来的。现代教育制度不但有阶级性和等级性,而且有生产性和科学性,它要为生产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就决定了现代学校在规模上具有群众性和普及性,在结构上具有多类型和多层次的特点。

(4)在当代,教育制度在当代还在不断地发展。它已由过去的现代学校教育系统,发展为当代的以现代学校教育系统为主体,包括幼儿教育系统、校外儿童教育系统和成人教育系统的庞大体系,它的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

6.一个成功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有哪些?

【答案】①传道、投业、解惑的角色;②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③学生心灵的培育者;④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⑤学生学习的榜样;⑥父母和朋友的角色;⑦服务者的角色。

7.简述如何理解教学过程?

【答案】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调节自己的兴趣和情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基础的活动过程。

8.教育的社会功能。

【答案】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包括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①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②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③教育促进经济发展;④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⑤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9.简要评述我国的基本学制。

【答案】我国的基本学制包括我国现行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1)我国的基本学制分为前后衔接的四级学校系统,即学前学校系统、初等学校系统、中等学校系统、高等学校系统。

①学前学校系统属于学校的预备阶段,主要机构为幼儿园。

②初等学校系统主要指小学。

③中等学校系统又分初级与高级两个阶段。整体上,中小学主要采用“六三三”制,部分地区采用“五四三”制,一些学校采用九年一贯制或十二年一贯制。中等学校系统包括普通中学、职业中学、综合中学三种类型。

④高等学校系统包括综合性大学以及工业、农业、商业、医学、法学、师范、军事等各类专门院校,分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

(2)我国的基本学制又分为普通教育系统、师范教育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和成人教育系统四个系统。

(3)我国的基本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大力普及单轨的机会均等的基础教育,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后的多样化的职业与专业教育,使学制日趋完善。

(4)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基本学制还需进行如下改革:

①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②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③努力普及高中教育。

④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10.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答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

①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

②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③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的充分发展,即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2)马克思主义论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

马克思根据大工业生产的发展,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已经具备的客观经济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市场的扩大和交往的普遍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大工业的发展使自由时间增多,从而为个人全面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③大工业的发展使新的产业不断兴起,使社会内部的分工不断发生革命,劳动变换加速,要求人必须全面发展。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现实意义。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拓宽了道路。

②要依据我国的实际特点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④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必须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在继承和发展历史上有关理论的基础上的新的探索和科学概括,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是我们选择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为我国教育目的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11.如何看待学校管理的特性?

【答案】虽然学校管理工作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但实质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也就是为师生服务。为了实现“学校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首先,要明确“服务”不是主仆关系的置换,它强调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员工之间平等的人际关系,彼此应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次,“管理即服务”意味着管理者要满足师生员工的需要,包括教职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也包括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再次,要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要树立一种“交互”观念,学会换位思考。

12.试比较分析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优缺点。

【答案】(1)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从课程开发来说,学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从课程组织来说,学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学科自成一体。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但随着学术的发展与分化,学科数目的剧增,这种课程使学习者的负担加重,导致学习以知识传递为主要任务,容易偏重死记硬背,难以培养创造型思维与实践能力;学习内容容易流于抽象、一般,陷入轻视地域差异、儿童兴趣和爱好的教学。

(2)活动课程主张教育应使儿童从社会的束縛与压抑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倡导自然教育,认为教育必须要适应儿童自然发展的过程,教育的作用不是告诉学生某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主张将儿童放归大自然,在自然界中通过锻炼、劳动、观察事物来发现和学习。杜威是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传统的学科分得过细,同实际生活的距离较远,更忽视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儿童中心”“做中学”分科课程,强调通过游戏、活动作业、手工、烹调、表演和实验等来获得与社会相适应的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