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现代教育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现代教育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现代教育学考试大纲

模拟试题集

大纲说明:

识记:填空题、名词解释

领会:简答题、综合题

简单应用:论述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识记:

(1)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2)学校教育的定义

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额,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2、领会

(1)给“教育”这一概念下定义的意义

(2)对“教育”这一概念含义理解的多样化的原因

A.定义者的哲学观、价值观以及逻辑方法不同,对教育认识和解释也不同,他们总是从某一角度提出对于教育的理解。

B.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实验和定量研究尚不成熟,人们对某一概念下定义主要根据事实和历史事实。

C.不同的时代对于教育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利益集团的人群对于教育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D.根本原因:有事人给“教育”下定义时没按照逻辑规则来进行,而是采取了“定义性陈述”的方式,导致了“教育”定义的混乱。

(3)谢弗勒有关教育概念的三种定义性陈述。

1、规定性定义:指创造的定义,也就是下定义者用自己的语言对于有关概念或术语下定义。“规定性定义”对于下定于本身并无特殊的规定,而只是要求被定义的概念或术语在著作或文献中始终保持表示这种规定的含义。

2、描述性定义:指适当的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术语的方法。在这类定义中没有任何逻辑要求或规定,定义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下定义者的主观意图的和知识、语言水平。优点:避开了繁琐的逻辑规则,缺点:随意性太大,对下定义者的知识水平依赖性太大。

3、纲领性定义:旨在说明概念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即“事物应该是什么”。

(4)给概念下定义的逻辑规则

形式逻辑是从思维的形式结构方面研究思维规律的科学,对于如何给概念下定义有着明确的规则:吧被定义的概念放在它邻近的属概念里,并且指出它和同一一个属概念下的其他概念之间的差别,即“种差”。公式:(被下定义的)概念+种差+邻近的属。

(5)按照逻辑规则给“教育”下定义的基本思路。

第一,教育做为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的活动对象是什么?对此我们的回答是:教育活动的是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他有别于其他以物质或精神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第二,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并不仅仅只有教育一种,如还有医疗,美容等。那么他们的差别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在所有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中,只有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而其他活动则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直接目标。第三,很多社会活动都对于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那么,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和其他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有什么不同?首先,其他社会活动对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可能是无意识的,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总体上讲是有意义的。其次,其他社会活动对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亦可能是有意识的,但却不会是这些社会活动的首要目标。再次,正如有些社会活动并非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但却会产生教育效果和教育影响一样,教育虽

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但亦会产生其他的社会效果或影响。

(6)学校教育不同于广义教育的特点。

一是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教职人员承担的,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二是学校教育的可控性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教育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上,都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和约束。

(二)教育学概念的界定

1、识记:“教育学”这一概念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定义。

宏观:(作为教育科学总称)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做为单独科学的)教育学是一门对于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作为师范院校学社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2、领会:

(1)教育学学科归属的双重性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者习惯被称为理科,后者习惯被称为文科。

(2)教育学的学科性质。P9-15

(三)教育的产生及学校教育的出现

领会:

(1)教育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年轻一代传授生产知识和技能,根据社会化生存的特点向儿童传授社会的规范和准则,便成为满足维持生命的需要和满足延续群体生命的需要的必要的手段。这种人类对于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亦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条件: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必要条件。言语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它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经验的相互转化提供载体,使人类的思维和交流成为可能。

(2)原始社会教育的一般性质

原始社会的教育在内容和形态上都附着于一般的社会活动,用教育史上惯用的术语讲,就是非形式化的教育。1,教育的无阶级性,在原始社会中,经济的性质是一种简单的公有制经济,财产共有,共有劳动,政治性质则表现为无阶级、吴剥削、无压迫,所以教育无阶级性。2,教育的非独立性,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社会生存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既没有从生产中分化出来,也没有从政治、宗教、艺术等活动中分离出来。3、教育的原始性,表现为教育内容贫乏,教育形式,方法简单。

(3)萌芽形态的学校的形式

原始社会末期便出现了学校教育的萌芽形式——“青年之家”。原始部落中,儿童达到一定年龄(通常7~9岁)

就与成年人分开,居住在特别的房间——“青年之家”中接受专门的训练。随着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分裂为对立的阶段,“青年之家”也分化为两种,一种是为普通人设立的额,另一种是为特权者设立的。后者称为学校的萌芽,发展为阶级社会的学校。

(4)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第一、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第二、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第三、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四)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领会:

(1)教育一词最早在中西方的差异。

中国古代对于教育的字义偏重于教育目的和内容,强调儿童性本恶,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为善,儿童需要在大人的棍棒监督之下学习,从德向善;在西方,“教育”则隐含着儿童性本善之意,教育只需对儿童的天性加以引导。这表明,教育史中所谓“外烁论”和“内发论”在中国和西方可谓源远流长。在中国“外烁论”是居主流地位的;在西方,则是“内发论”居主流的。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民主和个人主义的泛滥只会导致雅典的衰亡,他所推崇的是斯巴达那种国家主义和社会本位的教育。第一、它在奴隶主阶级内部否认了根据血统的世袭制度,肯定了根据一个人的天资而非出身来接受合适的教育以及在合适的职位上工作,颇有“有教无类”和“任人唯贤”的意味。第二、虽然帕拉图的教育理想从来没有在雅典得到实施,但他创建的国家主义或社会本位的教育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极大。

(3)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被人们称为“教育学之父”。第一、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第二、突出的强调普及义务教育。第三、对教育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和人接受教育的广泛可能性持有深刻的信念并做了深人论证。第四、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观。第五、他推进了学校内部工作制度的发展,创立了班级授课制,学年制,提出系统的额学校管理制度及督学制。第六、首次将学期教育纳入学制。

(4)卢梭的教育思想

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第一、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第二、儿童中心观念。第三、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第四、实用主义观念。第五、发现的观念。

(5)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他在180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式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表现了德国严谨的理性主义传统。“明了、提示、联想、总结和应用”

(6)杜威的教育思想

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从做中学。第三、儿童中心。

2、简单运用:能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分析自然主义教育。

第二章人社会教育

(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

1.识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的含义

指人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的现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矛盾。

2.领会: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具体表现。

从发展的方向上看,社会发展的方向总是力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但是,人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又倾向于突破甚至摆脱这种规定。

从发展的水平上看,社会的发展水平总是制约人的发展水平,但是,人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又力求超越这种制约,从而导致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在水平上的差异。

从发展的结构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也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是难以避免的。

从发展的特点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同样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1、识记: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的一致性的含义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结果,人的社会实践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发生与形成互动的中介,是二者获得一致性的链条。

2、领会: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1)社会发展决定着人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过程,也就是说,人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的发展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历史条件是怎样的,人的发展状态大体上就是怎样的。2)人的发展也决定着社会发展。在人与社会的的关系中,人是能动和受动的统一性,但能动是更能体现人的本质的一面。就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对环境的适应而不是消极顺应。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历史是由人创造的;社会的活力来自于人的活力;社会的有机性来自于人的有机性。——人是万物之灵,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马克思认为:“历史什么事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着一切、拥有着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注意:在考察热呢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切忌把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也不可把人和社会抽象化,而应该看到人与社会的内在统一性。脱离了社会的人是抽象的人,脱离了人的社会也是抽象的社会,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也无非是“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因此,离开了社会说明不了人,离开了人也同样说明不了社会,人与社会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中的地位

领会:

(1)教育的中介转化的地位

中介——媒介——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物。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间的相互转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但最基本、最普遍和最有效的途径是教育。

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一、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二、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

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要把教育所面临的外在性的矛盾适时地、恰当地转化为教育的内部矛盾,即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转化为教育中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今儿在教育内部实现教育者的发展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相互转化。

(2)教育的基本着眼点

人,是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这一矛盾中的特殊功能和特殊地位在于有目的地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四)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是主要的,即学校教育对于人的额发展具有主要的、导向性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A.J计划性,B、组织性,C协作性,D全面性)

(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1、识记:

(1)个体先天性素质的含义。

指个人在出生前机体所具有的一切与生俱来的特质,主要包括:有上代继承下来的个性先天性的遗传特质;由受孕时父母双方本人和家族遗传基因的组合方式与生命孕过程中母体独特环境相互作用而生成的个体先天性的非遗传性特质;有基因控制的个体的成熟机制等。

(2)遗传素质的含义

遗传是亲代的性状通过遗传物质,即通过以细胞染色体为载体的基因传给后代的一种生理现象。

(3)社会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环境包括先天环境即胎内环境和后天环境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领会:

(1)个体先天性素质、社会环境、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个体的先天性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遗传素质上: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2)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后天环境对于个体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大环境,小环境。自觉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教育,假体教育和学校教育)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第一、人的发展的受动性与性能都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第

二、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的活动才能实现。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之所以能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6)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7)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A.J计划性,B、组织性,C协作性,D全面性)

(8)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9)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10)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3)实事求是地评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教育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人的发展也是多方面的额,教育也不可能对人所有方面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首先取决于学校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再次取决于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外部来看,首先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程度,还取决于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的结合程度。

(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条件。

3)学校教育主导作用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学校教育内外方方面面的条件。从学校内部讲,首先取决于学校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其次取决于教育内容、特别是知识的质量和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所采取方法的性质和水平。只有那些基础性、系统性、结构性的知识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育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第三,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取决于教师能否投入应有的工作热情和精力,以全身心地进行创造性地教书育人。第四,取决于教育过程中能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学校外部看,首先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影响的一致性。如果两种影响不一致,甚至出现严重冲突,学校的主导作用就很难实现。其次,还取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配合、协调程度。如果家庭在子女驾驭问题上不能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能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甚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明显相左,那么,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就难以发挥。

(五)教育的经济功能

1、识记: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含义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是指教育的社会功能,意即教育副I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所具有的功用和效能。教育一方面要受到社会强有力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对社会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2、领会:教育所具有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手段。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都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把一般性劳动者转化成专门性的劳动者,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成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把一般性的劳动者改造成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成多维度的劳动者。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能够传播和传递知识,教育能够发展。

(六)教育的政治功能(领会)

教育的政治功能,无论是问的那个政治的功能还是变革政治的功能,主要是欧美各国培养人来实现的。

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通过政治社会化,不仅可以使年轻一代普遍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态度,而且可以培养出各种专门的政治人才或者为这种人才成长打下必要的基础。

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教育是推动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民主意识的启蒙深入和提升,民主观念的确定都要依靠教育。参政议政。

3)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高校师生的政治思想状态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政治形势的晴雨表,政治运动就是经常从这里发端的。

(七)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就是指教育系统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组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有三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即: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是文化传递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教育可以活化文化,教育是活化文化的基本手段)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改造文化是指原有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所进行取舍、调整和再组合。教育对文化的改造主要是通过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来实现的)

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教育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教育是通过培养具有选择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的;教育还可以通过创新文化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

领会:

1、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具有社会发展功能,教育一方面要受到社会强有力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对社会具有的能动作用。就拿教育的文化功能来说,教育能够传承文化;教育能够改造文化;教育能够创造与更新文化。从广义上说,教育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即使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传承、传播、改造和更新的手段。

2、教育所具有的文化功能。

教育能够传承文化

教育能够改造文化

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

(八)教育诸社会功能的联系与特点

领会:

(1)教育诸社会功能的联系。

1)整体性;社会诸方面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内在复杂性联系的有机性,所有教育的社会功能具有整体性。

2)矛盾性;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各自直接的目的和价值指向本身就是不尽相同,所以导致教育社会功能的矛盾性。

(2)教育诸社会功能的特点

1)间接性,是指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通过培养人而间接地实现的。

2)隐含性,是指教育的社会功能比较隐蔽,不易为人所充分认识。

3)潜在性,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在其实现之前只是一种可能的,潜在的存在。

4)迟效性,是指教育的社会功能一般要经过较长的人才培养周期之后才能得以显现。

5)超前性,是指教育的社会功能能够适度地超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九)教育活动的客观依据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作为连接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额重要中介,同事面临着这两种制约力量和两个适应对象,它既与人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又与社会发展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两方面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边构成了教育活动的两个客观依据,也过程了教育规律的客观基础。

(十)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识记:教育结构的含义

教育结构是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的类型和层次的教学组合和比例构成

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也包括教育纵向系统的层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别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它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方面性,主要包括:教育层次结构、教育类型结构、办学形式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结构。

2、领会: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好速度;生产力制约着人才的培养的规格;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学校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重功利轻发展的教育价值对教学的影响;重共性轻个性;重服从轻自主;重认同轻创造。

(十一)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1、识记:教育的人的制约性的含义

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以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变化为前提,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一。

2、领会:人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大专所具有的由低级到高级、有量变到质变按次序发展的特性。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设不同年龄水平的学校)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的特性。

三)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抓关键期)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在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时间的早迟上的不平衡的特性。

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取长补短)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互相补偿的特性。

五)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全面系统)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所具有的相互牵连、相互制约的特性。

六)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

3、综合运用:能根据人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确立适当的教育、教学原则、教学方

(十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识记: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含义

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因素的特性。

2、领会

(1)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具体表现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促进或阻碍其发展

2)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不因社会的更迭变化而改变

3)教育就是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培养人。

4)教育具有继承性;指每一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接续的关系。

5)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教育与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2)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1)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教育就是教育,不能混同于其他社会活动,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培养人。2)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是有批判的。没有批判,就没有制衡,而一种没有制衡力量约束的发展是极易犯错误、走弯路的,甚至可能是危险的,这种发展也是极易摇摆、反复和大起大落的,因此常常也是代价惨重的。3)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是有选择的;社会过程和社会组织的复杂性以及社会阶层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需求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和多变性,合理的与不合理的,正确的与错误的、近期的与长远的、高层次的与低层次的往往是杂糅在一起的。

4)教育一方面必须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必须与社会保持恰当的距离。

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一)教育规律的概念

1、识记:教育规律的含义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中内外各种关系相互作用的产物。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一种或必然的联系。

2、领会:探索教育规律从教育活动的各种关系和联系人手的必要性。

教育关系,即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教育与其外部环境诸方面的种种联系。

教育育人的发展之间、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都存在着普遍联系。

教育活动中各要素也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教育的构成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划分。从共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三个构成要素。从历史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结果三个构成要素。

教育规律就必然存在于教育的普遍联系之中,因而探寻教育规律也就是必须从纷繁复杂的教育关系中找出活动内在的种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教育规律的分类

1、识记:

(1)教育规律的类型

教育规律可以划分为教育结构规律、教育功能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三个子系统。

(2)教育结构规律的含义

所谓教育的结构规律,是表征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组合方式和结构形成的。

(3)教育的发展规律的含义

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揭示教育系统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转变,或教育系统从一个系列的相互作用转化为另一个系列的相互作用德规律。

具体表现为:教育系统整体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上层建筑各部门对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教育的文化继承性和革新性均是教育发展所必须的,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2、领会

(1)教育结构规律的意义

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和谐,才能保证教育系统的问题,促进教育系统的进化;

结构必须保持相对稳态,才能保证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

结果把必须保持器开放性和动态性,才能促进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

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协调程度,决定其功能的力度和纬度。

(2)教育功能规律的涵义

教育的功能规律表征教育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每一种要素、成分在教育系统结构中的功能,以及这种功能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另外,它还表征教育系统与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本质联系。前者称为教育的内功能规律,后者称为教育的外功能规律。前者可概括为: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个体发生各方面的作用,受教育者个体的身心特点制约着教育活动的展开;后者可概括为:教育通过影响人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全方位的发生作用。

(3)教育的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具体表现为:教育系统整体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上层建筑各部门对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教育的文化继承性和革新性均是教育发展所必须的,

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

(三)教育规律与教育活动

1、领会:

(1)认识教育规律的内容

认识教育规律是“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前提。认识教育规律包括对揭示出的教育规律的认识和对未知教育规律的研究和探索两个方面。

(2)完成认识教育规律任务的要求。

1)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教育科学理论是研究和揭示教育的,因此,重视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是尊重科学、尊重教育客观规律的首要表现。要准确理解其精神实质,二要I同掌握其体系,三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2)要向实践学习。教育规律以教育实践为载体,是教育实践的规律,没有一条教育规律能够脱离教育实践而存在和发挥作用。只有勇于和善于实践,才有可能对已揭示的教育科学规律有切身的体验和理解,才有可能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新的教育规律。

3)要向同行学习。教育实践工作者所要学习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所要揭示的教育规律是异常复杂的,仅靠一个人的才智是不可能有多大作为的,因此教师之间必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4)要向教育对象学习。教育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有他们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和教育规律特殊的感受和见解,而教师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支缘身在此山中”。因此,教师向学生学习,也有助于体验和认识教育规律。

(3)利用教育规律的途径。

1)人们可以创造一定的条件是一定的教育规律得以实现。首先是认识条件,其次是利用条件,最后是创造条件

2)人们可以使一种教育规律同其他教育规律协同发生作用模式多种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服务于一定的教育目的。只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规律协同作用,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

3)人们可以利用教育的客观规律加速或延缓教育系统某一方面发生和发展的进程。

4)人们可以将对于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包括教育规律理论化,教育理论目的化,建立教育活动的观念类型,教育理论技术化,教育观念行动化。

2、综合运用:根据利用教育规律的途径,在实践工作中确立利用教育规律的具体方法

(四)教育原则的概念

1、识记:教育原则的含义

所谓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原则。

2、领会:确立教育原则的依据。

一、现代教育的一般性原则

二、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五)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

1、识记: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民主性原则

人道性原则——教育的人道性原则,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是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

个性化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原则——主要是指在驾驭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主体性,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活动性原则——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和获得主动发展。

民主性原则——指教育机会的平等;二是指教育内部人与人关系的平等。

2、领会:

(1)确立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民主型原则的依据。

1)人道性原则:1、根据现代教育理应具有的人道精神而提出的额;2、人道性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内在要求;3、人道性是培养学生人道主义精神的需要

2)个性原则:1、学生之间有千变万化的身心差异2、个性原则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需要。

3)创造性原则:一是未来社会是以创新为重要标志的社会。二是未来教育正在越来越成为创新教育。

4)活动性原则:一、活动是人的生命的基本形式。二、活动是教育过程的基础。

5)民主性原则:一、根据教育活动受师生关系制约这一教育规律提出来的。二、教育民主化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三、教育民主化是培养民主精神的需要

(2)确立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民主型原则的贯彻要求。

1)人道性原则:1、满足学生作为人的正常而合理的需要;2、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重;3、创造旨在培养人性的留有余地的学校生活;4、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人道精神;5、向学生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

2)个性原则:1、端正对个性的认识;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3、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4、培养学生的特长

3)创造性原则:1、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2、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4、鼓励多样性和个性;5、鼓励学生全面发展;6、给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表现其创造了的机会;7、给学生传授一定的创造学知识

4)活动性原则:1、联系实际问题和通过实际活动实施教育;2、开展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深层内在的教育活动;3、多让学生自主活动;4、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5、提高教师的组织才能

5)民主性原则:1、不断增加教育机会;2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3、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4、提倡启发式教育

3、综合运用:能将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的贯彻要求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

(六)教育艺术的概念、特点及教育科学的关系。

1、识记:教育艺术的含义。

所谓教育艺术,是教育者在长期艰苦的教育实践中,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

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I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的感染力的教育个性特点和美感。

2、领会:

(1)教育艺术的特点。

1)情感性:情感是一切艺术之母。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是以情感人.

2)双边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双边活动,这是教育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

3)创造性: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在于标新立异,教育艺术也具有创造性。教育艺术的创造性主要决定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4)审美性:审美是艺术的主要功能,没有没也就没有艺术。纯艺术的审美可以是超功利而将其美发挥到极致的。

(2)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1)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区别:1、二者研究对象不同。教育科学以教育的“真”为对象,力求揭示教育的

本质和规律;教育艺术则以教育的“美”为对象,着力探讨教育的策略与机智。2、二者所属范畴不同。

教育科学主要属于理性范畴、认识范畴;教育艺术主要属于非理性、非认识范畴。3、二者运用的方法不同。教育科学主要属于运用科学的方法,如说明、论证、推理、实验等;教育艺术则主要运用艺术的方法,如体验、顿悟、直觉等。4、二者的特点不同。教育科学强调共性、普遍适应性和必然性为教育提供一般和相对稳定的规则和程序;教育艺术则强调个性、特殊规定性和灵活性,为教育提供具体的变通的策略与技艺。5、二者的来源不同。教育科学更多的来自教育实验与实验;教育艺术更多地来自教育经验与体悟。

2)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联系:1、教育科学是教育艺术的基础和依据。教育艺术的发挥要大体符合教育科

学所揭示出来的规律和原则,“随心所欲”而“不逾矩”。2、教育艺术是教育科学的发挥和升华。教育科学的价值实现要依靠教育艺术的操作和表现,同是教育的客观规律,却会因掌握和运用它的主体不同而发挥不同水平的作用。

(七)教育的言语艺术

1、识记:教育的言语艺术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教育的言语艺术主要包括口头言语艺术、书面言语艺术和土体态言语艺术

2、领会:

(1)教育的口头语言艺术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1)特点:1、语流相对清晰、畅达;2、语句比较准确、简练和规范;3、逻辑性相对较强;4、语气变化有致,情绪饱满、丰富,但一般不夸张。

2)要求:1、针对性,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因人施言、因时施言、因地施言;2、诱导性,即要求掌握一定的思想方法,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悦耳又达心;3、说理性,即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4、感染性,即动之以情,以灼烧的情感渲染气氛,打动学生;5、教育学,即对学生

要有教育上的意义。

补充内容:1、说服语:说服的目的要明确;采取疏导与规劝相结合的方法;态度一定要真诚。正面说服,劝导,以情动人。

2、激励与:要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消极中看到积极,要富有激情,不言过于实。

3、表扬语:客观公正及时真挚,表彰主要讲究以事实为主,辅之以讲究事实为主,赞扬侧重于主观判断。

4、批评语:坚持以正面教育以鼓励学生进步为主,辅之以批评处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与人为善,要讲究方法。直接批评语间接批评。

5、群体教育口语: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语言形式,特点,明确,面向全体学生,简单严谨。

(2)教育体态言语艺术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1)特点:1、直观性。教师体态言语通过体态动作发出的是一种可视的信息,这是教育体态言语最明显的特点。2,、模糊性。体态语传达的信息不如口头语那样准确。3、敏感性人,人们对视觉信息比对听觉信息的感知更敏感些,留下的印象也可能更持久。4、辅助性,即它只能是教育过程中的辅助性言语,不能滥用。

2)要求:1、面度言语要求:机密结合教育内容,自然。贴切、巧妙,切忌挤眉弄眼、过分夸张,或肌肉僵硬、表情木然。2、姿态言语艺术:步态稳健大方、站态自然轻松、正直挺立,合理走动。3、手势言语艺术:简洁明确手势不能让人眼花缭乱,也不能让人觉得其意思不可捉摸;要自然流畅,不能僵化,缺乏表现力;与姿态、面部语言和口头言语相协调;适可而止,不宜手舞足蹈。4、外部言语艺术:规范、整洁、端庄;富有生气,协调、美观;有个人特调或个人风格;在可能和必要是要与当时的教育内容相协调。

(3)教育幽默艺术的形式机制、表达形式、功能。

1)形式机制:1、制造悬念;2、铺垫渲染;3、出现反转;4、产生突变

2)表达形式:1、表情幽默,指面部、眼神变化方面的幽默;2、动作幽默,指手势、头势、体势方面的幽默;

3、书面语幽默,指在黑板上或在批改作业中或办墙报中,写批注、打油诗、语录或画漫画等,以引起受教育者重视并留下深刻印象;

4、口头语言幽默,指口头运用颠倒、倒置、反复、交叉、飞白、仿拟、比喻、夸张等一般手段。

3)功能:1、幽默能使教师具有个性和与众不同;2、幽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减少和化解师生的情感冲突;3、幽默能创造一种愉快轻松的教育氛围,强化教育效果;4、幽默能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处理偶发事件的具体要求:

1、控制情绪,沉着冷静。

2、保持良好的“口德”,不谩骂、不恶语伤人。

3、事实就是,重在疏导;

4、要有“大将”风范,却记“小肚鸡肠”。

处理偶发事件需要教师有应急处变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技巧,常见的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种:冲淡,顺话,趣解。家访谈话策略和技巧:首先,分析家长特点,寻找共同话题,其次,从正面入手,创造良好的谈话情景,再次,掌握谈话的主动权;最后,不亢不卑,维护教师尊严,面对个别不尊重教师的无理取闹者,教师要充分发挥教

育机智和语言机智,维护教师的尊严和正当权利。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识记: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和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育目标的关系(领会)

1、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核心和最基本内容。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他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的总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现实操作和具体落实。

3、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途径。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反映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接受教育目的的规约;同时,教育目的则以教学目标为中介而从观念设想转化为行动追求。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1、识记:

(1)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涵义

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2)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的要素。

1、体能、智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基础性要素,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素源。

2、活动能力:活动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人总是从事着活动的人。

3、道德品质:道德是调节人与人关系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要素。

4、情感、意志、性格:是个人生活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非理性因素,对人的活动和发展起着积极或消极的调节作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表现,为人的素质中的动力因素,影响着主体活动的动机和目的,调节着主体活动的方式和强度,是主体充满激情、排除内外干扰、战胜困难、达到目的的心理源泉。

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有机结合,大致构成了人的完整素质的框架。

2、领会:

(1)历史上人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同理解。

1、原始人对“完整”的人的朦胧向往:为了保障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人必训掌握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有关经验、劳动技能以及人与人交往所需要的社会性行为规范,即原始社会的人必须在自然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两

个方面获得较为完整的发展,否则便无法生存。

2、古希腊人对“和谐发展”的追求:重视人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各个方面教育的相互配合与联系。

3、文艺复兴的理想:塑造完善全面的人

4、近代资产阶级的信念: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和能力

5、空想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全面发展的人”

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

1.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是相一致的。

2.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4.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

6.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3)人的全面发展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体能和智能是人的额素质结构中的生理、心理基础,是人的潜在力量

2、活动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是人的实际能力

3、道德品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社会关系方面品质,调节着人的活动的社会方面和行为规范

4、情感、意志、性格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量基础,控制着人的活动的发动和停止,调节着活动的强度、速度与节奏。这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有机结合,大致构成了人的完整素质的框架。

(四)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领会:

(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的涵义、类型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制定的教育目标和构建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爱伦凯。

类型:以卢梭为代表的最为极端,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倾向;以爱伦凯为代表的热衷于颂扬儿童真善美的天性和自由个性;新人文主义性质不拒绝教育的社会目的,知识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涵义、类型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的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孔德、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

类型:以迪尔凯姆为代表,并未把个人和社会完全对立起来,只是认为社会是目的,个人是手段;以凯兴斯泰纳为代表的社会本位论非常极端,是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对立的根源。

1、社会的现实根源。任何时代的任何教育思想家,包括个人本位论者,都不是超社会的,他们的教育观

点,都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有关,所不同的是他们对所处时代的态度与价值选择各异。

2、理论根源。之所以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以端,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们都未能从本质上真正

理解个人和社会的内涵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者强调个人的价值和能动性,过分夸大人性的作用和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者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强调社会的价值、社会稳定,强调教育应规范个人认同社会。

(4)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的统一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无论是谋求社会的稳定还是追求社会的发展,无论社会是处于上升期还是处于没落期,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都不能完全排斥对社会的适应。人和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是一种有批判性、有选择的适应而不是对社会的盲目追随和迎合。教育、人、社会三者之间是在不断适应和超越中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五)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1、识记:

(1)教育目的观的含义

主要指对教育所要的培养的人的规格质量的基本价值取向。

(2)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含义。

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

2、领会

(1)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

1、人性不变: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就是培育人性,使美好的人性得以展示盒发挥。

2、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人性中的理性,这不仅是使人类世界具有理性的前提,也是使人获得理想生活的根本保证。

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类的任何一项活动,衡量其价值的最高标准,就在于它是否有利于增进个人的价值。

(2)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特征

1、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永恒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人性、弘扬理性。

2、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非功利的教育目的观,坚持精神高于物质的哲学世界观。

3、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和培育上。

(六)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

1、识记: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含义

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

2、领会:

(1)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

1.实在是变化的而不是永恒的:教育必然要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世界上从来没有永恒不变的教

育目的。

2.事物应该具有有用性:科学即真理,真理的唯一标准即有用。

(2)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特征

1、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应尽可能适应社会的变化,为社会的改造和发展做出贡献。

2、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学校的最终的社会理想是通过全新的社会思想的个人来达到社会的改造。

3、重视科学教育:一个原理一旦被我们掌握,他就成为个人的一部分,并不会忘记。

(七)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1、识记: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含义。

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

2、领会:

(1)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精神。

1、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物质的进步越来月直接地依赖于科学的进步,社会其他方面的进步也与科学的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物质繁荣有着程度不同的关系。

2、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科学本身不能直接解决价值和道德问题。人类理性的不断觉醒,需求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的局限性的暴露,以科学为基础、以人文为价值方向的社会发展观正在深入人心。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1、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必然融合:科学与道德、物质与精神的内在一致性

2、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半”:完整的教育,才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和谐地发展。(八)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

1、领会:

(1)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培养劳动者;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危害

1、只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违背教育最起码的平等原则和人道原则,不利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

2、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成因

有社会历史原因,也有教育自身的原因。这一现象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背后,既隐藏着社会的选拔竞争和利益分配机制之间的矛盾。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尤其是优质教育机会远远不能满足人接受教育的需要;接受更好的教育往往是从事比较理想的社会职业和进行纵向社会刘东的基础条件和主要的调控机制;学校面临着客观存在的外在压力和诸多难以左右的因素;

(4)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途径。

1、社会的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发展,教育大发展才是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教育资源上的供需矛盾得到根本解决才具有现实可能性。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1)建立更加理活和开放的教育体制,加大教育发展力度。(2)加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3)积极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为中小学教育导向。(4)进一步深化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特别是要大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5)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中小学中的弱校建设。

3、中小学本身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2、简单运用:能依据相关六年,在工作中自觉克服我国教育目的实践存在的问题。

(九)全面发展教育

1、识记:

(1)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2)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含义

1、德育: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智育: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

3、体育: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

4、美育: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2、领会:

(1)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2)“五育”之间的关系。

1、“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3、“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五育”并举并不以为着教育的平均主义。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和智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具有基础性。第五章教育改革(熟悉)

第六章教师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与价值

1、识记:教师概念的含义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影响教育改革进程和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发展教育、办好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力量。是以教育职业或活动为生存、发展方式的职业群体。

2、领会:

(1)教师职业沿革的基本线索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保险学复习知识点.docx

1、风险是偶然事件发生引起的损失的不确定性。 特征:客观性、普遍性、不确定性、可测定性、可变性 基本要素: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失 三者关系:风险因索客观存在决定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索的综合作用决定风险事故发生的频率及损失程度,风险事故是造成损失的直接原因,是损失的媒介,风险的危害强度通过损失來度量 分类:按风险性质:纯粹风险,投机风险;按牛产风险的环境:静态风险,动态风险;按风险対象: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倍用风险;按风险的形成原因: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 2、风险管理是经济单位透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以最小的成木取得最人安全保障的管理方法 基本程序: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效果评价 风险频率风险程度方法选择 低低自留 咼低控制 高iWi避免或转移 低高转移 与保险的关系:研究对象相同、保险是重要的风险管理方法、风险管理提高保险经济效益 3、可保风险是指符合保险人承保条件的风险,是完全满足概率论和人数法则所要求的风险条件,损失能自动实现在投保者之间进行分散和补偿的风险 特征:纯粹性,同质大量性,可测性,费率适中性,无巨灾损失 4、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町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特征:经济性、互助性、科学性、契约性、射幸性 比较特征:储蓄、赌博、自保、救济、担保 分类:按实施方式:H愿保险,强制保险;按保险标的: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人身保险;按风险转移方式:原保险,再保险,再再保险;按照保险金额与价值的关系:足额保险,不足额保险,超额保险;按承保的风险:单一?风险保险,综合风险保险,一切险;按投保人不同:个人保险,团体保险基木功能:分担风险、经济保障派牛功能:资金融通、监督风险 作用:经济社会的稳定器:直接维护社会成员利益、能够提高社会管理效率、保险品的设计有利于社会稳定;金融资源配置的小介:降低交易成本、改变金融资产的期限结构;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其他部门发展提供资金、促使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市场监督的重要方式;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 5、保险深度是保费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反映保险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程度,体现保险在国民经济屮额地位尸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 保险密度是指统让区域内常住人口平均保险费支出数额,即人均保费支出,反映收入用于保障的程度尸保费收入/常住人口数保险金额是保险合同中规定保险人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额责任的最高额度 保险价值是指投保或出险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 6、保险合同是保险关系双方Z间订立的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即根据约定,一方支付保险费给另一方,另一方在保险标的遭受约定的事故时,承担经济赔偿责任,或者在约定时间出现时,履行给付保险金的义务 应具备的条件:保险合同当事人必须合法(保险人必须具有合法资格、投保人必须具有合法资格,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保险合同主体的意思农示必须真实,双方当事人意思一致;保险合同的内容必须合法;保险合同形式必须合法,必须采収法律规定的书面形式 特征:双务性、射幸性、条件性、附和性、属人性 形式:投保单、暂保单、保险单、保险凭证 构成:主体:当事人(保险人,投保人),关系人(被保险人,受益人),辅助人(代理人,经纪人,公估人);客体:可保利益;内容:基本条款(当事人的姓名名称住所,保险标的,保险金额/呆险费,保险期限),附加条款 保险合同履行:1 .订立:要约、承诺;2?生效:保险合同成立并不等于保险合同生效;3.履行;4.变更:主体变更、客体变更、内容变更5.终止:因期限届满而终止、因履行而终止、因解除而终止、因违约失效而终止(复效期2年,如因保费为30-60天)、因标的灭失而终止6.解释原则与:文义解释原则、意图解释原则、有利于被保险人的解释原则、批注优于正文的解释原则、补充解释原则7.争议处理:协商,调解,仲裁(一裁终局制度),诉讼 7、保险的基本原则: 可保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冇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构成条件:必须是合法利益,经济利益,确定利益 可保利益原则是指在签订和履行保险合同的过程中,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必须具启可保利益,如果投保人对表现标的不具有可保

现代教育学试卷及答案备课讲稿

现代教育学试卷及答 案

教育学试卷一 一、单向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的直接和首要目标是( A ) 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 促进社会发展 C. 提高人的素质 D. 促进人类和谐 2. 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D) A. 《教育学》 B. 《民主主义与教育》 C. 《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3.教育的出发点是( D )。 A. 社会 B. 学校 C. 家庭 D. 人 4.在一定的前提下,对个体的发展中起着相对的主导作用的是( A )。 A. 学校教育 B. 家庭教育 C. 社会影响 D. 自学 5.“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前提是( A )。 A. 认识教育规律 B.认识客观事物 C.利用教育规律 D.发挥主观能动性 6.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关于( D)问题。 A.教育政策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7.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 A )。 A.教育方针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8.雅典教育中“缪司”是指(C )。 A.体育 B. 德育 C.智育和美育 D. 教育场所

9.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 B )。 A. 教育需要 B. 教育理论的创新 C. 学校发展 D. 教育政策 10.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B)。 A. 领导 B. 教师 C. 学生 D. 校长 11.标志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的文件是(D)。 A. 《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 《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 《钦定学堂章程》 12.教育活动的核心是(B)。 A.教师 B.课程 C.学生 D.教材 13.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 A )。 A.教学 B.领导 C.实践活动 D.党团活动 14.教师中心说的理论体系的构建者是( B )。 A.杜威 B. 赫尔巴特 C. 布鲁纳 D. 昆体良 15.教学过程结构的实质是(C)。 A.空间结构 B.三维结构 C. 时间结构 D.立体结构 16. 教学方法概念的基点是( A)。 A. 教学目标 B. 教学内容 C. 教学原则 D.教学过程 17.下列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C )。 A. 谈话法 B.讨论法 C. 发现法 D.将受法 18.现代德育的核心应该是( A ) A.道德价值培养 B.青春期教育 C.心理健康教育 D.兴趣培养 19.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A ) A.集体教育 B.个体教育 C.正面教育 D.反面教育 20.学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单位是( B )

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梳 理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保险学知识点总结材料

第一章风险与风险管理 一、风险的含义、基本构成要素、分类 风险的概念: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或者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 风险的构成要素: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失 风险因素包括实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心里风险因素3中,能够区分3种风险因素 风险的分类: 1、按照风险的性质分类: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 2、按风险对象分类: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和人身风险 3、按风险产生的原因:自然风险、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 注:保险公司承保的是纯粹风险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概念、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基本职能、程序 三、风险与保险的关系 保险是风险的管理方式 思考:为什么在保险学中要用大量篇幅讲风险的容? 风险是保险存在的前提 风险变化是保险的依据 风险变化影响保险的利益 保险是管理风险的工具 第二章保险的概述 一、保险的含义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二、保险的要素 可保风险、大量同质风险的集合与分散、保险费率的制定、保险基金的建立、保险合同的订立 三、保险的职能与作用 基本职能、派生职能 宏观和微观作用 四、保险与其他类似经济行为及制度的比较 保险与储蓄、保险与赌博、保险与救济 五、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国外的和中国的,保险深度和密度 保险财政化的过程(保险史),中国将来保险趋势(数据说明,WTO后保险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保险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最大诚信原则 最大诚信原则的含义、基本容、违反这一原则的后果

现代教育学答案(完整版!!)

《现代教育学》复习重点内容 扈中平主编的《现代教育学》(第3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校教育、教育学等含义 1.教育:广义的教育,即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2个基本立足点:①立足于更准确地揭示教育的质的规定 ②立足于赋予教育以正面价值。 2.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专门性、制度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即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合理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平等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促进受教者健全发展的活动。 4个基本立足点:①立足于揭示学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②立足于教育学的学科立场 ③立足于学校教育应有的价值立场 ④立足于学校教育的实践立场 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阐释教育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三、《学记》、《理想国》、《论语》、《雄辩术原理》等教育著作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1.《学记》,是我国及世界上最早的一篇集中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 柏拉图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西方哲学史客观唯心主义的最大代表任务,他的《理想国》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他最早提出了完整地教育体系,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奠基人。 3.《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和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教育的正统。 4. 《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穆勒评价:他的著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四、夸美纽斯、卢梭、洛克、赫尔巴特和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1.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教育学之父” 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

小升初语文考试知识点汇总

小升初语文考试知识点汇总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同窗:同学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7、丝竹:音乐8、须眉:男子9、婵娟、嫦娥:月亮10、手足:兄弟 11、白丁、布衣:百姓12、函、简、笺、鸿雁、札:书信13、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3、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4、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5、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6、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7、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8、《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9、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fǔ) 10、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1、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三、中国文学之最: 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参;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四、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6、岁寒三友:松、竹、梅。 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8、文人四友:琴、棋、书、画。9、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0、四库全书:经、史、子、集。11、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2、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3、“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14、五味:酸、甜、苦、辣、咸。15、五行:金、木、水、火、土。

最新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1、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况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 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 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于学习迁移既 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 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 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 和怎么做的问题,因此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2、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 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 中角色、地位、权利、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 3、形式训练说,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人的心灵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官 能组成。心灵的各种官能是各自分开的实体, 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各种官能可以像肌肉 一样通过练习来增强力量。 4、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期望、期待、 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 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发生变化, 产生了偏爱的心理和情感,从而使学生心理与 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 5、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 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遗忘的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在学习 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 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 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7、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 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 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 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8、消极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 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9、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 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也即对想象中的 我的认识。理想自我是个体想要达到的 完善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10、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 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 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保险学重点复习整理(华东师范大学)

保险原理复习课 名词解释 保险密度(深度)P54 保险深度是指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保费收入总额与GDP之比。 保险密度是指一定时期内的人均保费。 损失P6 损失是指风险事故造成的经济价值的意外减少或灭失。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直接的物质损失;②经济收入的损失;③赔偿责任的损失;④额外费用的损失。 利差益(利差损) 指资产运用的实际利益率大于责任准备金计算所采用的预定利率时产生的利益。 死差益(死差损) 指保险公司实际的风险发生率低于预计的风险发生率,即实际死亡人数比预定死亡人数少时所产生的盈余。 费差益(费差损) 指实际所用的营业费用比依预定营业费用率所计算之营业费用少时所产生的利益。如果实际使用附加费低于预期,就产生费差益,反之则相反。 赔款准备金P293 赔款准备金是财产保险公司的一种法定准备金,是保险公司为会计年度决算以前发生赔案应付而未付赔款,在当年收入的保费中提存的资金。 未到期准备金P295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也是财产保险法定准备金的一种,是保险人在年终会计决算时,把属于未到期责任部分的保费提留出来,用作将来赔偿准备的资金。 危险单位P314 风险单位是保险标的发生一次风险事故可能波及的最大损失范围。 赔偿限额P197 通常由被保险人与保险人根据实际情况协商后在保险单中载明,一般分为每一次产品事故的最高赔偿金额和保险有效期内的赔偿累计最高限额两种。 自动弃权禁止反言P107 弃权是指保险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放弃其在保险合同中可以主张的权利,通常是指保险人放弃合同解除权与抗辩权。 禁止反言是指合同一方既已放弃其在合同中的某项权利,则日后不得再向另一方主张这种权利。在保险合同中,禁止反言是指保险人知道其有解除权和抗辩权,但是保险人没有行使其权利,反而向投保人或受益人明示或默示保险合同仍然有效,以致投保人或受益人不知合同可被解除或保险人有抗辩权,因而履行了合同,保险人便不得再主张解除合同或拒绝承担赔偿责任。 近因原则P120 近因是指造成保险标的损失最有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但不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关于损失结果最为接近的原因。

现代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教育学试卷一 一、单向选择题(在每小题得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得序号填在题干得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得直接与首要目标就是( A ) A、影响人得身心发展 B、促进社会发展 C、提高人得素质 D、促进人类与谐 2、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得著作( D ) A、《教育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3、教育得出发点就是( D )。 A、社会 B、学校 C、家庭 D、人 4、在一定得前提下,对个体得发展中起着相对得主导作用得就是( A )。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影响 D、自学 5、“按教育规律办事”得前提就是( A )。 A、认识教育规律 B、认识客观事物 C、利用教育规律 D、发挥主观能动性 6、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得人得问题就是关于( D)问题。 A、教育政策 B、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得 7、为实现一定时期得教育目得而规定得教育工作得总方向就是( A )。 A、教育方针 B、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得 8、雅典教育中“缪司”就是指( C )。 A、体育 B、德育 C、智育与美育 D、教育场所 9、教育改革与发展得强大动力就是( B )。 A、教育需要 B、教育理论得创新 C、学校发展 D、教育政策 10、学校教育职能得主要实施者就是(B )。 A、领导 B、教师 C、学生 D、校长 11、标志我国师范教育得开始得文件就是( D )。 A、《关于教师地位得建议》 B、《国家为21世纪得教师作准备》 C、《中华人民共与国教师法》 D、《钦定学堂章程》 12、教育活动得核心就是( B )。 A、教师 B、课程 C、学生 D、教材 13、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得就是( A )。 A、教学 B、领导 C、实践活动 D、党团活动 14、教师中心说得理论体系得构建者就是( B )。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昆体良 15、教学过程结构得实质就是( C)。 A、空间结构 B、三维结构 C、时间结构 D、立体结构 16、教学方法概念得基点就是( A)。 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教学原则 D、教学过程 17、下列以引导探究为主得教学方法就是( C )。 A、谈话法 B、讨论法 C、发现法 D、将受法 18、现代德育得核心应该就是( A ) A、道德价值培养 B、青春期教育 C、心理健康教育 D、兴趣培养 19、马卡连柯教育思想得核心就是( A ) A.集体教育 B.个体教育 C.正面教育 D.反面教育

语文常考知识点总结

语文常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组 【爱财如命】【一毛不拔】都形容极其吝啬。异:前者偏重于性格上的吝啬,语义重;后者偏重于行为上的自私,语义轻一些。 【爱憎分明】【泾渭分明】都有界限清楚的意思。异:前者专指思想感情上的爱与恨;后者多指人或事的好坏截然不同。 【安分守己】【循规蹈矩】都有规矩老实的意思。异:前者偏重于守本分,不胡来;后者偏重在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做变通。 【安之若素】【随遇而安】都有对任何遭遇不在意的意思。异:前者多指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仍能像往常一样对待(素:平常,往常);后者强调能适应任何环境。 【按部就班】【循序渐进】都有遵循一定的程序的意思。异:前者强调按一定步骤和规矩(部:门类。班:次序。就:遵循);后者强调逐渐深入或提高。 【暗箭伤人】【含沙射影】都比喻暗中诽谤、攻击或陷害别人,但使用的手段有差别:前者使用的手段包括语言、行为,程度比“含沙射影”重;后者使用的手段只是语言,并有影射某人、某事的意思。 第二组 【八面玲珑】【面面俱到】都有对各方面应付得很周到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异:前者多含贬义,偏重于处世圆滑;后者是中性词,偏重于应付得十分周到。 【跋山涉水】【风尘仆仆】【风餐露宿】都有旅途辛苦之意。异:“跋山涉水”重在形容旅途艰苦;“风尘仆仆”重在突出奔波忙碌,旅途劳累;“风餐露宿”重在强调野外食宿艰难。【百依百顺】【唯命是从】都有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的意思。异:前者含有由于感情上的爱而表现出来的顺从;后者含贬义,多用于上下级之间。 【半斤八两】【势均力敌】都有彼此一样、不分上下之意。异:前者强调水平相等,多含贬义;后者偏重势力相等。 【半途而废】【浅尝辄止】都有中途停止之意。异:前者偏重在“半”,指中途停止,有惋惜之意;后者偏重在“浅”,指不深入(辄:就)。 【包办代替】【越俎代庖】都有包办之意。异:前者重在包办,不让别人参与;后者重在超越权限。 【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墨守成规】都有因循守旧的意思。异:“抱残守缺”偏重在不肯接受新事物;“故步自封”偏重在不求进取;“墨守成规”偏重在按老规矩办事。 【卑躬屈膝】【奴颜婢膝】【奴颜媚骨】都有向别人讨好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异:前两个成语偏重在奴气;“奴颜媚骨”偏重在奴性。 【本末倒置】【舍本逐末】都有主次关系处理不当的意思。异:前者强调把主次关系颠倒了;后者强调丢掉主要的,追求次要的。 【比比皆是】【俯拾皆是】都表示相同的事物很多,到处都是。异:前者侧重表示多得很,到处都是;后者侧重表示容易得到。前者的对象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如:像这种助人为乐的人比比皆是。后者的对象只能是物,并且是能捡拾的较小的东西。前者的“是”后一般不接名词或名词短语,而后者则可以。如:这山里,俯拾皆是高品位矿石。 【鞭长莫及】【望洋兴叹】都表示力量不够的意思。异:前者侧重表示距离远,管辖、干涉的力量达不到;后者侧重表示做某事能力有限,毫无办法。 【标新立异】【独树一帜】都有自成一套、提出的主张与众不同的意思。异:前者偏重在显示特点;后者偏重在创造出独特风格或另外开创局面。 【别具一格】【别开生面】都有与众不同,给人一种新的印象、新的感觉的意思。异:前者偏重在“格”,表示风格、样子与众不同,一般用于文艺方面的创造性构思;后者偏重在“生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心理学 一、填空题(有15空,共15分)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P22 2、高等教育心理学史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P27 3、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这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客观性)原则。P35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避免违背教育的原则和规律,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教育性)原则。P35 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必须来源于高等教育实践,它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能够付诸于高等教育实践,这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P35 6、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即(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的教学风格。P46 7、教师的领导方式包括强硬专断(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四种类型。P46 8、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可以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P51 9、反思包括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和(为活动的反思)三种类型。P58 10、教学反思分为具体经验阶段、(观察与分析阶段)、(重新概括阶段)和(积极的验证阶段)四个环节。P59 11、研究者提出了四种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和(行动研究)。P61 12、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P82 13、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这是(负强化),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这是(惩罚)。P97 14、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而应慎重地对待惩罚。P97 15、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P101 16、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P103 17、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P112 18、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P112 19、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通常随着年龄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P113 20、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两种类型。这是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动机分类反思。P116 21、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两个部分。P122 22、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和(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三个维度。P123 23、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需要。P124 24、最早有关学习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是(形式训练说),它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P142 25、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影响,它们是认知结构的(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实质性的内容特征)(学生个人的知识的组织特征)和(它的巩固性)。P145 26、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环节。P178 27、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

保险学知识点总结(重点)

与课本知识点是一致的,很重要,很有针对性 第一章导论 1.P9保险产生的原因中关于保险的分类,着重注意按风险性质的分类、按风险产生的原因分类。 (1)按风险的性质 纯粹风险:只有损失机会而没有获利可能的风险。投机风险: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可能的风险。 同一个风险可能兼有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双重性质。大多数纯粹风险是可保风险。 (2)按风险产生的原因,风险可分为: 自然风险:由于自然界的异常变化所致损失的可能性,由内生变量所致损失的可能性。 社会风险:伴随着人类社会行为的变化、制度的重新安排、新政令的颁布与实施、甚至是政权的更迭而产生的损害可能性。社会风险的最高形式是政治风险。 技术风险: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升级及由此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的损害可能性。 (3)按损害对象,风险可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和信用风险。 财产风险:导致财产毁损、灭失和贬值的风险。 人身风险:生、老、病、残、死、失业等导致人身伤害或影响健康的风险。 责任风险:对他人所遭受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依法应负的法律赔偿责任或未履行契约所致对方受损应负的合同赔偿责任。如职业责任、公众责任、产品责任。信用风险:信用风险(Credit Risk)又称违约风险因对方违约或不可抗力的发生,致使合同无法执行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失信风险。如美国国债风险。 2.P11风险管理、P12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注意P14页的财务法 (1)风险识别:受险主体对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整理,并对风险的性质进行鉴定的过程。 (2)风险估测: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详细损失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 风险概率和损失程度是风险估测的主要内容。 (3)风险评价:在风险识别和风险估测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评估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并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以衡量风险的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的过程.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决定风险是否需要处理和处理到何种程度。 (4)风险(管理)对策:在识别分析和估测风险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性质、风险频率、损失程度及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方法的过程。 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有控制法和财务法两大类。 控制法是指避免、消除风险或减少风险发生频率及控制风险损失扩大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 财务法是通过提留风险准备金,事先做好吸纳风险成本的财务安排来降低风险成本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它包括自留和转移两种。 A自留风险有三种情况①对潜在损失估计不足②损失金额相对较低,经济上微不足道③通过对风险和风险管理方法的认真分析,决定全部或部分承担某些风险。B转移风险 ①保险保险购买者向保险公司缴纳保费,保险公司接受保费,建立基金以赔付特

现代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教育学试卷一 一、单向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的直接和首要目标是( A ) 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 促进社会发展 C. 提高人的素质 D. 促进人类和谐 2. 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D) A. 《教育学》 B. 《民主主义与教育》 C. 《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3.教育的出发点是( D )。 A. 社会 B. 学校 C. 家庭 D. 人 4.在一定的前提下,对个体的发展中起着相对的主导作用的是( A )。 A. 学校教育 B. 家庭教育 C. 社会影响 D. 自学 5.“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前提是( A )。 A. 认识教育规律 B.认识客观事物 C.利用教育规律 D.发挥主观能动性 6.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关于(D)问题。 A.教育政策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7.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 A )。 A.教育方针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8.雅典教育中“缪司”是指(C )。 A.体育 B. 德育 C.智育和美育 D. 教育场所 9.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 B )。 A. 教育需要 B. 教育理论的创新 C. 学校发展 D. 教育政策 10.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B)。 A. 领导 B. 教师 C. 学生 D. 校长 11.标志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的文件是(D)。 A. 《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 《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 《钦定学堂章程》 12.教育活动的核心是(B)。 A.教师 B.课程 C.学生 D.教材 13.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 A )。 A.教学 B.领导 C.实践活动 D.党团活动 14.教师中心说的理论体系的构建者是( B )。 A.杜威 B. 赫尔巴特 C. 布鲁纳 D. 昆体良 15.教学过程结构的实质是(C)。 A.空间结构 B.三维结构 C. 时间结构 D.立体结构 16. 教学方法概念的基点是(A)。 A. 教学目标 B. 教学内容 C. 教学原则 D.教学过程 17.下列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C )。 A. 谈话法 B.讨论法 C. 发现法 D.将受法 18.现代德育的核心应该是( A ) A.道德价值培养 B.青春期教育 C.心理健康教育 D.兴趣培养

2019年小学语文考试知识点分类大全

2019年小学语文考试知识点分类大全 一、拼音 1、声母、韵母、整体认读、字母。 2、标调规则:看见a母别放过,没有a母找o、e、i、u并列标在后。 3、u上两点省略的规则。(遇到j q x,摘掉乌纱帽) 二、汉字 1、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间架结构。 2、查字典:能够熟练地运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 3、同音字、多音字和形近字。(能够准确认识小学生阶段所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以及多音字的各个注音和组词,以及形近字的辨别。) 三、词语 1、成语、歇后语。 2、量词和“的、地、得”的用法。能够准确填出数词与名词之间所适合的量词的、地、得用法: ①词前面的修饰成分,用“的”字衔接,作名词的定语; ②动词前面的修饰成分,用“地”字衔接,作动词的状语; ③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成分,用“得”字连接,作动词或形容词的补语。“地”后面跟动词,比如大声地唱;“的”后面跟名词,比如我的钢笔;“得”后面跟形容词,比如跑得快。 3、近义词、反义词的词语归类。能够熟练填出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4、词语的仿写。仿照所给例子,能写出相同形式的词语。如:AABB式(高高兴兴)、ABB式(绿油油)、ABCC式(神采奕奕)、AABC式(津津有味)、ABAB式(商量商量) 5、常用的八种关联词。() 四、句子

1、扩句、缩句、整理句子顺序。 2、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反问、设问、反复、排比、夸张、对比。能准确说出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说出其作用。) 3、四种句式的互换:a陈述句、把字句、被字句;b肯定句与否定句;c陈述句与反问句;d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的互换。 4、八种病句的类型:a、成份残缺;b、词序颠倒;c、用词不当;d、前后矛盾;e、搭配不当;f、意思重复;g、分类不当;h、指代不明。 5、格言、经典诗句以及小升初必备古诗80首的背诵及默写。 五、标点 11种标点符号:句号、逗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破折号、分号。(能正确填出句子中所缺少的标点符号,并能够说出省略号、破折号在句中的作用) 六、阅读 1、朗读、默读和背诵。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分辨实写与联想的语句。了解联想与比喻的异同点。 4、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5、体会文章详略的方法及作用。 6、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7、人物描写的外貌描写中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五种描写方法。 七、写作 (一)应用文请假条(借条、收条和领条)、日记、留言条、通知、启事、信件(书信、感谢信)、写板报稿、 (二)大作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