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总复习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总复习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总复习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总复习

按住ctrl键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三年级资源

一、知识回顾及知识链接:

第一单元:采访果蔬会——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与末尾有零的笔算。

连除、加除(除加)应用题。

链接: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风筝厂见闻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

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验算。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计算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综合运用。

第二单元:体操中的美——对称图形

认识对称图形,对称轴。

链接: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热闹的民俗节——对称现象。

第三单元:美丽的街景——两位数乘两位数

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次进位),用连乘、乘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连续进位)及用乘除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用倍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综合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链接: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富饶的大海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及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连乘、乘加及有括号的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第四单元:我家买新房子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面积与面积单位;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

解决问题;

地积单位(公顷与平方千米)。

链接: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美化校园

——图形的周长

周长的意义。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第五单元:走进天文馆——年、月、日

二十四时计时法;

年月日知识的学习。

第六单元: 家居中的学问——小数的初步认识

认识小数,小数的读法,小数的大小比较。

学习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

链接: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奇妙的变化

——分数的初步认识

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学习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

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第七单元:小教练——统计

学习怎样求平均数。

链接:

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我又换牙了——统计,初步学习在条形统计图中用符号如√、○等来统计。

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我们的鞋码——统计,继续学习在条形统计图用符号如√、○等来统计,同时在这个基础之上,引入了画“正”字统计数量。

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亲近大海——统计与可能性,初步学习进行分类统计,既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统计,统计过程使用以一定标准来分类的统计表(当然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

二年级下册:第十单元:我锻炼,我健康——统计,初步学习以小组统计为基础分类统计。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摸名片——统计与可能性,初步学习以统计为基础对不确定现象也既可能性的大小进行判定。

二、课时分配建议:

第一课时:复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

第二课时: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三课时:乘除法综合复习;

第四课时:复习对称;

第五课时: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第六课时:复习年月、日;

第七课时: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八课时:复习统计。

三、教学建议:

1、复习课的功能:

(1)查缺补漏。

(2)促进知识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其中,促进知识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是最为重要的功能,在复习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课时教学知识系统化目标,解决问题目标:

第一课时:复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第二课时: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第三课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两位数乘两位数综合复习——连除、加除(除加)应用题,连乘、乘加及有括号的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第四课时:复习对称——对称现象、对称图形、对称轴。

第五课时: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比较,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第六课时:复习年、月、日——24时计时法,年、月、日知识的梳理;

第七课时: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知识的梳理;

第八课时:复习小教练——统计,统计与平均数的整合。

3、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建构主义理论。

以除法为例,至此,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知识已经全部学完。如下所示:

其中包括: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口算、笔算,有商是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的,有商中间有0、末尾有0的。这么多的计算类型,我们应该如果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呢?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大部分教师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按照类型来处理;二是通过一定量的计算来使学生掌握计算的技能。显然这些做法都是正确的。但同时也有一些缺陷在里面。一是教师在处理这些类型的题目时往往只把眼光定位在本册的范围内,本册学习的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那么在复习时就只去复习这些类型的题目。二是按类型计算后的对比、梳理与升华不够。很多教师只注意到了去练习、去订正,但练习以后如何帮助学生去梳理往往没去过多的考虑。这种缺陷的直接后果:一是学生没有真正建立起除法计算的知识结构,因为教师在引导学生计算时,只进行了本册学习内容的练习与巩固,而与此有联系的相关知识没去练习,没去复习;二是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计算的知识技能。所谓计算技能,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计算的速度,二是计算的准确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只有全面地去复习,全面地去练习,才能保证计算既有速度,又有准确性。因为只有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才能使知识的掌握不会有漏洞,才不至于碰到某些类型的题目时感到生疏,甚至感到不知所措。

这样来分析之后,我们大家可能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当我们在学习某一个知识的时候,要把这个知识与其相链接的其它知识进行有效地联系,这种有效联系的有效标志是能够建立起围绕这一知识的结构体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建构”。

明确了这个道理之后,那么我们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复习中到底应该复习哪些内容知识呢?其一,乘法口诀作为引领乘除法计算的最基础的知识,它不仅在100以内数(既表内乘除法计算)的乘除法计算中起作用,而且在万以内数的乘除法计算(口算)中仍然起着作用,既随着数的认识与计算领域的不断扩展,乘法口诀仍然是引领口算的最基础的知识,如“240÷6”,它既可以按照竖式计算的方法来做,同时又可以按照口诀来想——四(个十)六二十四(个十),并且按照口诀来计算是此类题目上升到计算技能的一种高境界,也是教材中首先学习的内容(教材中是先学习用口诀进行口算)。其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是教学中需要升华的。这么多的计算类型题目放在一起,如何梳理?用计算法则。法则是人们在长期认识数学的过程中的总结,是人们进行计算的精华之所在,它对于提高人们的计算速度、掌握计算的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呢?一般常用的方法有:对比辨析、抽象概括、归纳、反思(“判断对错”其实就是一种反思的数学学习方法,判断同时也是数学学习的方法,在此之上的反思是一种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方法)。

4、关于估算:把估算与计算整合为一个整体,既在计算之前先进行估算的练习与训练。更为有效的方法是在此之前引导学生想到“估算”,这比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进行“估算一下每个题的得数是多少”更有价值。这样设计有什么优势呢?有利于进行估算意识的培养。当然我们不反对把乘除法估算单独设置进行,这对学生估算技能的提高是有帮助的,但同时不要忘记与计算的整合。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两个方面结合进行,做到技能训练与意识的培养同步进行。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意识是更为高级的智力活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技能训练必不可少,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对于所有学生来讲,技能训练与意识培养同步进行是现实阶段教学的重要策略。

四、课时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复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

层次一: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如:

60÷2, 80÷4, 90÷3, 80÷2

240÷6,250÷5,360÷9,480÷6

梳理: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方法的梳理。

有一个问题需要特别强调:有的同学可能会用这样的方法来思考:如480÷6,先用48÷6得8,然后在8的后面添上一个0。这样的思考是正确的,这是学生在思维上有了一个竖式计算的模型,是竖式计算熟练以后的简化思维过程的缩写。其实这种方法与口诀思维是一致的,在用以上这个简化了的竖式来思考时,其实也必须用乘法口诀来想——四(个十)六二十四(个十)。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把这两方面融合起来,这是教学中非常有价值的,做到了这一步,就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口诀与竖式的联系,就能使乘除法成为一个有效的整体。

层次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如:

64÷2, 72÷8, 897÷8,655÷5

184÷8,719÷9,129÷3,252÷3

梳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如何帮助帮助进行梳理?如果学生基础比较好,可以在尝试计算、汇报交流与订正的基础上,尝试让学生进行计算方法的梳理,学生可能会把计算法则说的支离破碎,这不要紧,这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必然过程。以此为基础,教师进行有效地引导,可以按照法则的顺序进行引导梳理。引导梳理的方法是进行对比辨析:这两组题目在计算时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层次三: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如:

428÷4,204÷2,721÷7,627÷3

996÷9,420÷3,124÷6,754÷5

梳理:口诀的补充——在求出商的最高位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

此环节是对上面练习的补充,同时此类题目也是除法中容易错的题目,有必要进行强化训练。

层次四:判断题——对比辨析,进行难点的强化练习。

1、184÷8=203(请用竖式表示)……

2、余数比除数大

3、中间末尾有0而把0漏掉

层次五:处理“回顾整理”中的“照相机”题目。

要注意的问题是:

一是可以利用人民币进行演示,通过人民币的演示,可以使学生明白猜想与估算的道理。

二是以解决问题的思想来处理题目,不能仅仅认为是一个简单的计算题,仅仅从计算的角度进行总结。

三是把握教学的层次性要求,既按照“猜想与估算——探究与验证——总结与梳理”的程序进行教学。

猜想与估算——在引导学生表述猜想过程的基础上,把猜想的过程用算式进行抽象。有三种猜想与估算的方法:1、198≈200,200×3=600,600<605,够了;2、605≈600,600÷3=200,200>198,够了;3、605≈600,198≈200,600÷200=3=(或600里

面有3个200),够了。当然教学中没有必要把这几种方法都引出来。

探究与验证——有两种途径:1、605÷3=201……2,201>198,所以买3架照相机605元钱够了;2、198×3=594,594<605,所以买3架照相机605元钱够了。

总结与梳理——既对以上猜想与验证的方法进行梳理,要对整个解决问题的程序进行梳理,不能仅仅从一个计算题的角度进行总结与梳理,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

层次一: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如:

20×30,40×20,30×60,90×30

40×5, 90×6, 7×50, 9×90

梳理: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方法的总结与梳理。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寻找更简单的计算思维过程:如90×30,先用乘法口诀想“三九二十七”,然后在27的末尾添上两个0。

层次二:两位数乘整十数及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如:

23×20,42×20,13×30,12×40

160×4,250×4,130×7,450×3

梳理:按照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0,如:130×7,先算13×7=91,然后在91的末尾添上0。

层次三: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次进位)、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连续进位)。

23×11,42×12,21×43,82×11

34×28,46×13,18×14,62×18

28×39,29×19,38×91,29×89

梳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1、先用其中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这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这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这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3、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梳理的方法:对比辨析,找到“变中的不变”,“变中的不变”既上述所说的计算口诀。

对比辨析,找到“不变中的变”,其中的“不变”既计算方法,也既计算法则是不变的,其中的“变”既是在这种不变的前提下每个题目(或每类题目)在计算时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既是上述所说的“一次进位”、“两次进位”、“连续进位”,这个是必须是在教学中进行提练与升华的。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当学生课上经历了这个探究的过程后,当好多题目放在一起进行计算感到难以区别时,就可以把在课上探究的这个经历迁移过来,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想起该如何突破计算的难点,如何进行计算。这也就是说,当我们指导学生计算时(当然其它的学习同样也是这样),一定不要忘记及时地进行升华。有时可能看起来耽误时间,可能会少练几个题,但它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层次四:判断与改错题。

层次五:处理“回顾整理”中的“胶卷”问题。

要注意的问题是:

要注意教学的层次性要求,同样也要按照“猜想与估算——探究与验证——总结与梳理”的程序进行教学。

猜想与估算——所谓猜想,就是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求出问题大致的得数范围。所以猜想往往是与估算联结在一起的,猜想的过程常常就是估算的过程,因而当学生表述完猜想得数之后就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抽象。

方法一:27≈30,24×30=720,所以24×27≈720;

方法二:24≈20,20×27=540,所以24×27≈540;

方法三:以上两种方法的综合,既:24≈20,27≈30, 20×30=600,所以24×27≈600(在600元左右);

方法四:同样也是以上两种方法的综合,引导学生通过对两种方法的辨析,得到算式的得数范围为:540<24×27>720。方法一与方法二可以看作是每个人的方法,把两个人的方法放在一起来考虑,就可能找到算式的大致的得数范围。

探究与验证——既引导学生算出24×27的精确得数648,并与估算得数相比较。比较的过程其实就是把整个的学习过程放在一

个大的背景之下来进行,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把估算与精确计算二者互相映衬,互相补充。

总结与梳理——用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梳理,我们是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而非在做计算题,解决问题就要按照“猜想(估算)——验证——反思”的程序来进行。

第三课时:乘除法综合复习;

复习什么:

连除、加除(除加)应用题(三年级下册)。

用连乘、乘除的方法解决问题(三年级下册)。

用乘除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用倍比的方法解决问题(三年级下册)。

用连乘、乘加及有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上册在信息窗新课学习时的要求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连乘、乘加及有括号的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当时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习混合运算,二是学习解决问题,其中解决问题是基础(解决问题的目标仅仅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而非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的理解与掌握是重点,既运算顺序不仅要理解,而且要掌握,使之成为技能。现在的复习阶段,其目标也是两个,也是复习混合运算与解决问题,但在目标的把握上正好与之相反,既混合运算的顺序的理解与掌握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复习如何解决问题。事实上也是这样,到了总复习阶段,如果两步运算的顺序学生还没理解与掌握,那就说明在新课学习时教学有问题。其中解决问题的教学是重点。]

目标的把握:一是对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总结与梳理;二是对解决问题进行总结与梳理。

山东版教材的编写思路之一是“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个过程”,并且“使学生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融入数学课程”,教材思路的这一变化,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变化,教学过程就要与教材的变化相吻合。事实上,我们的这一教学思路,就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思路,并且是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思路。回想一下传统教学,我们在对混合运算复习的时候,常常是通过计算来进行。当然我们不反对通过一定量的强化练习进行技能的训练,但是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不应该放在大量的计算上,要把计算与解决问题融为一个过程。所以在进行总结与梳理时要把握两点:一是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过程进行总结与梳理;二是以此为基础对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进行总结与梳理。

关于分步与综合算式目标的把握:认真研究教材我们会发现,在以解决问题为基础进行混合运算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以分步为基础进而用混合运算算式逐步抽象的过程,二年级以前不要求学生用综合算式进行解决问题,从三年级起就要逐渐地引导学生从分步过渡到综合算式。也就是说,二年级时,个别优秀学生可能会用综合算式进行解答,但不作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要求;从三年级起,综合算式就要作为对全体学生的共同要求,既大部分学生就要逐渐地学会用综合算式进行解答,少部分学生允许用分步进行解答,既在共同要求之上照顾到一部分后进学生的特殊需要。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要说明:连乘、连除在目前阶段是作为两步来处理的,到了高年级以后就要作为一步来处理了。课程标准对于应用题步数的要求是“不超过三步”,到高年级以后较复杂的归一应用题的列式思路是“先连除以后再连乘”,其中的连除是作为一步来处理的,因为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之后,连除就作为一个思维过程来看待,不看作两步。

怎样复习(基本思路):层次性、程序性与系统性要求。

层次性——三个层次:

连除、连乘、乘除的方法解决问题——不改变运算顺序;

乘加、加除(除加)应用题——改变运算顺序;

有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改变运算顺序中的更为特殊的应用题。

程序性——既每个层次教学按照“情景与问题——尝试与探究——总结与梳理”的程序进行引导。

系统性——当三类问题分别处理完以后,要对三类问题进行总体的反思与梳理,要把握的目标就是“从思路上进行梳理”,既帮助学生从“看、想、算”上进行总结。看:看算式中有哪些运算符号;想: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算:在确定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行计算。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与传统教学中的计算思路的梳理是相吻合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继承”,当然在这个继承之上我们还不要忘了“发展”,所谓发展就是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指导的探究,在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与梳理,这就是说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个深入探究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总结与梳理就成为一个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过程。

教师创造性劳动体现: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之前的创造性,我们深入地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这是课堂创造性的基础;二是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其突出表现是如何设计“情景题”,只有

按类别设置好了情景题目,才好便于课上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总结与梳理。

第四课时:复习对称——对称现象、对称图形、对称轴。

再学《课标》: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具体目标中要求: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为了贯彻《课标》的思想,作为实验教材,首次将“对称”编入教材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现象。

目标把握:一是利用实例去判断“对称现象”;二是认识轴对称图形(包括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这个目标是由低到高逐渐发展的。

教学的层次性:按照上述的目标分析,教学中要把握教学的层次性为:

层次一:对称现象的判断;

层次二:轴对称图形的判断与梳理。

教学活动的梳理:

层次一:对称现象的判断。要进行三个方面的梳理,一是对称现象的分类整理,可以按照常用的分类方法进行梳理,一般来讲

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建筑:北京天安门、赵州桥等;

自然界:树叶、大树、蝴碟、倒影、猫头鹰、蚂蚁、海鸥、东北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科技与生活:生活物品、昆虫动物、(交通)标志、玩具、人体、数字、汉字、字母、图形、拼图、动作(造型)、汽车、飞机、门窗、装潢、工艺品;

民俗风情:脸谱、剪纸、造型、剪纸、喜字、窗花、中国结。

二是按以上四类分别挖掘图片和实物的引申含义,主要是指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人文、情感等方面的含义。

三是数学含义的挖掘,从它们所表现出的图形的数学意义上进行提炼,既从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的一一对应关系上进行总结。

层次二:轴对称图形的判断与梳理。一是每一种平面图形对称轴数量的总结与梳理,这可以帮助学生达到复习课“温故而知新”的目标;二是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活动方法的总结与梳理,这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复习课要求的“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教学活动设想:课堂上分为两个大的层次,既课堂划分为两个阶段。

层次一:对称现象的复习:1、举例生活中的对称现象;2、提供对称现象的实物照片,利用照片来判断对称现象;3、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梳理,从上述所说的三个方面来进行。

层次二:轴对称图形的复习:

1、折一折:利用实物图形,既五种平面图形,通过折一折能够知道它们谁是对称图形,同时引导学生适时地在纸片上把对称轴画出来;在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知每一种平面图形对称轴数量的不同,并结合学生折一折活动的交流,抽象出每一种折法中的对称轴,从而使学生看到每一种图形对称轴数量的不同。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的深层次含义,如三角形,虽然目前没有学习三角形的几种分类,但可以作适度的超前,可以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画出来,让学生去画对称轴,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感悟到:有的三角形是对称图形,而有的不是对称图形,这可以发展学生运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处理与看待问题。至于为什么有的图形是对称图形,有的不是对称图形,不是目前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但却可以使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成长,从低年级起给他们埋下问题的种子,到高年级时去生根、发芽。

2、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出几种平面图形的对称轴。既平面图形是画在方格纸上的,把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学生可以用上述总结的方法去画。

3、拼一拼:可以为学生提供纸片材料,如两个半圆纸片、两个全等形状的纸片等材料,从这些材料中挑选出能够拼成对称图形的纸片材料。同时还要把教学活动引向纵深,把这些图形画下来,进行“连线(既:连一连,哪些图形可以拼成对称图形)”。

4、画一画:既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这是学习活动的难点,说它是难点,是因为只有当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达到“画出另一半”的学习要求,因而,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按照“由点及面”的程序进行教学,既按照图形中点与点的对称逐步抽象出整个图形,教学时可以从其中几个关键的点入手,按照“点的对称——线的对称——图形的

对称”进行教学。这其实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个较为复杂的学习活动,我们把它分解为几个小的步骤,从简单的、容易完成的任务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简单地说我们是按照“点——线——面”的程序进行。

作为本节复习课教学的阐释,有两个问题特别地指出来:一是“对称现象”学习的复杂性。本节复习内容有两个——对称现象及对称图形。对称图形是传统教材中有的内容,但它的位置是在毕业班中;对称现象是新教材添加的内容之一,相比较而言,对称现象更为复杂。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组织对称现象的学习活动中,首先要有可以观察与描述的“对象”,既教材中的“脸谱、风筝、建筑”等,而这些物品一般来讲是较为难准备的,抽象其特征的图片也是较难准备的。另外,即使我们准备好了这些照片,在通过照片抽象其“对称”的特征时,在思维上必须有一个从“二维”到“三维”的转换过程,既虽然是在平面照片上抽象其对称特征,但必须想像到三维的对称特征,缺少了这一转换,空间观念就不可能有效地进行培养。所以在“二维空间”的“面”上抽象“三维空间”的“体”的特征,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是上述的教学过程阐释中有一些是与新课教学中相同的内容。新课教学中的内容,在复习课中能否再呈现?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学生学习的不断强化过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点不断增加的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不断深化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个知识与方法不断完善与深化的过程中,只有把已有的知识不断进行剖析,进行再认识、再强化,才能达到熟练的目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知识不像是计算,计算是经常与学生见面的,教材的主体部分也是计算教学,而对称等由于在教材中占的比重较小,往往是新课学习后就不再去管它了,只有到了总复习时才可能有机会再去梳理,所以此时有些内容可能重复再现是有可能的。

第五课时: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比较,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目标的把握:一是周长与面积计算的正确,并且对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的优化。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可能用了多种方法来求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限于当时学生思维水平等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我们一般不提倡用统一的计算公式来要求学生进行计算,因为我们认为,计算公式的优化要有一个熟练与升华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可能教师的要求就是强加在学生身上的东西,是不牢固的知识。总复习阶段,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公式的优化与梳理。

二是计量单位选择的准确性。很多教师可能都会有同感,学生在选择计量单位时常常出错,常把面积单位写成长度单位,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面积的意义不理解,另一方面是学生受知识负迁移的影响。总复习阶段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此加以辨析与纠正。

基本思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进行复习的教学设计。

仔细分析这部分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是不生疏的,尽管可能在计算的过程中会有写错单位等问题出现,但大部分学生对于此部分内容还是比较熟悉的。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就设想可以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进行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既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与面积计算的梳理。总体来看,这是一个较为开放的教学过程,不像上一个课题,由于学生较为生疏,总体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的过程,本课题的教学方法是在“引导发现”基础上的“探究发现”的过程,也既是一个“引导探究”的过程。

什么是解决问题?纯粹的类似填表求周长与面积的数学题不是通常意义的所说的解决问题。面对一个新的情景,找到这个情景中问题的解决办法,而非只是一味地去计算,这才是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可以提供以下的几个问题引领学生去解决:一是课桌的周长与面积;二是教室的周长与面积;三是学校篮球场的周长与面积。在解决上述的问题中,学生首先要知道情景的边长,这就比起纯粹的计算又有了一定的挑战性;为了辨析周长与面积,可以让学生沿着课桌周长描一描,在面上用手掌比一比,这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周长与面积的表象,辨析它们之间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的扩展学习,如“课桌”的问题:长10分米、宽5分米,一个同学在清理卫生时的任务是擦洗全班20张课桌,擦洗的总面积是多少?10×5×20=1000“平方分米”,1000平方分米=10平方米。“篮球场”问题:8个同学在篮球场上打篮球,平均每个人的活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全班40个同学围着球场跑了3圈,每个同学跑了多少米?快下课时不妨领着学生一起到篮球场上跑上一圈,跑了多少米;跑上3圈,跑了多少米。

数学技能的训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互化,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强化训练的,可以采取集中训练的办法。在这个

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一味地计算,要寻求更好的办法,如对比辨析进行训练就是好的办法,像5米=()分米,5

平方米=()平方分米就是对比辨析的办法。这就是一个整合学习内容的学习过程,同样也是建构的需要。

如何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关于周长与面积公式的优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还是运用自己原来经常运用的方法,既“自己喜欢的方法”,这是可以的。在解决每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及几个问题解决之后,要对几种方法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解题方法。为什么我们反复提到方法的优化呢?对于长方形周长来讲,不管是四条边长分别相加还是(长+宽)×2这种方法,都能把长方形的周长求出来。但有一点不利因素:长时间这样运用公式不利于学生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其实(长+宽)×2本身就是数学抽象以后的公式,是乘法分配率在长方形周长计算过程中的应用。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引导学生由加法过渡到乘法,说明我们在数学认识上有偏差。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本着分类指导的原则来进行。优秀的学生引导他们进行“知识系统化”总结,如知道了周长与面积的不同、知道了计算公式的不同等等;学习困难的学生引导他们进行“查缺补漏”的总结,如学会了怎样更简单地计算周长和面积,“我原来经常把面积单位写成长度单位,现在我知道为什么错了”等等。这同样是系统整理知识的需要。

特别建议:学生基础好的班级可以设置另外的大情景,如收集有关20XX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解答。这可以使得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的步伐。

第六课时:复习年、月、日——24时计时法,年、月、日知识的梳理;

目标的把握:

知识与技能:1、正确熟练地建立24时计时法的表象。一是24时计时法的计算模型更为清晰,也就是说能够正确地进行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换。二是表象更为清晰。什么是表象?如16:30,学生马上就能知道是下午4:30,是我们下午放学的时间。

2、形成年月日的知识系统。年月日知识虽然不算复杂,但由于其中包含的知识点太多,又加之年月日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不算太多(可能生活中的用途比较广泛,但数学计算、数学应用不算多),所以给熟练掌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数学思考:经历24时计时法及年月日知识系统的建立过程,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数学思考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引领学生经历过程,而非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比如要计算一年(平年)的天数这样一个问题,其基本的方法是按照大月、小月、二月分别计算,然后相加,既31×7+30×4+28=365天,这是一个基本的策略,但有的学生可能不这样算,可以用假设的方法,既先假设每个月都是30天,然后再做微调,既30×12+7(7个大月中的最后1天)-2(二月多算的2天再减去)=365天,这就是在基本策略之上的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

同时还要注意目标之间的整合。比如计算两个时刻之间所经过的时间,22:45——次日6:37,基本策略是分为两段来计算,既当天是1时15分,次日是6时37分,相加是7时52分,这是解决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如果再深入地思考,当天的1时15分是怎么来的,是用24-22:45得到的,这就是数学思考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

什么是数学思考目标?就是把解决问题的过程用数学的方法给予解释,使学生在数学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上述的用减法进行计算就是在数学上的解释。

复习的基本思路:把握好“解决问题”这条主线,把握好“由点及面(片)”这个方法,把握好“系统化整理”这个关键,把握好“取得实效”这个根本。

24时计时法:

时间的计算模型:

回想一下我们在新课学习时是怎么做的。要计算平年全年有多少天,我们必须先学习大月、小月等等相关知识以后才能进行,否则学生不具备相关的知识,是不能完成这个任务的。现在的复习阶段,就要把这个过程“倒”过来,我们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解决平年有多少天的基础知识,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计算,在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年月日相关知识的总结与梳理。很多教师在复习课中延用了新课学习的方法,总认为学生忘记了知识,总认为不先复习基础知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通常的做法是先用大量的时间复习最基础的知识,把最宝贵的时间花在了打基础上,而到了学生筋疲力尽的时候再来进行最有价值内容的学习,结果很多学生课上总提不起精神。新课学习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课上先拿出大量的宝贵时间去进行家庭作业的订正、演草题的订正、上一节学习内容的复习等,二十几分钟之后再去学习新东西,结果到下课也不能学完要学习的内容,长此以往造成了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13

14 15

16

21

22 23 20

24

第七课时: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知识的梳理; 目标的把握:

显性目标为:会读小数,会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会进行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 隐性目标为:小数意义的理解。

复习课要注意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的整合,使之达到学习活动的有效平衡。在这两个层次的目标中,隐性目标是基础,显性目标是表现,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隐性目标的实现。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就本单元内容来讲,学生通过测试达到了会读小数、会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同时也能够进行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是不是就算达到了学习要求?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呢?其一是因为以上这些都是知识性目标,知识性目标是可以通过看书模仿、机械练习与被动接受来获取的;其二,即使教师不讲,当学生通过看书以后,同样也能达到这些所谓的知识性目标,一个很典型示范例子就是很多地方进行的“先学后教”实验。为了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在单元学习之前先进行测试,看一看学生会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还有欠缺。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如果是以知识测试为主,即使不讲课,好多学生也能考出八九十分的高分。这就说明,知识性目标的达成不能反映教学活动达成的真实性。

知识性目标只是教学活动中要达成的“是什么”目标,而对学生发展具有价值的是教学活动中“为什么”目标的达成。比如上述所说的知识性目标,学生会计算“0.5+0.3=0.8”,如果不理解,学生就不会解释,这就说明学生还没有真正懂得计算的意义,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为什么”的层面上获取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只有当学生懂得小数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起了分数与小数、与平均分的联系之后,才能真正理解,而这样的理解只靠知识性测试有时是很难判断的。

本单元的复习要达成的隐性目标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小数的意义,梳理小数与平均分、与分数的内在联系。

复习方法:由果寻因。

回想一下我们在新课学习时的做法,是延着“平均分——抽象分数——抽象小数”的顺序进行指导的,既是从因到果的顺序进行学习的,“因”既平均分以后得到的十分之几的分数,“果”既把这个十分之几的分数用小数表示就是零点几。复习阶段就要把这个顺序“倒”过来,引导学生从小数开始,寻找这个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情景设置(或知识点)的把握:复习中设置的情景应该在“一个计量单位、一个平面图形”这个范围内,既不能设置一个整体的情景,把整体平均分是在分数的意义学习阶段要进行的,目前大部分学生还达不到平均分整体的抽象水平。

复习的基本思路:把握好“小数意义的理解”这个基础,把握好“由点及线(面、片)”这个方法,把握好“系统化整理”这个关键,把握好“取得实效”这个根本。

以一位小数0.7与0.5为例:

课堂开始,不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0.7和0.5的意义是什么?用什么办法能够把0.7和0.5的意义表示出来?请小朋友试一试。学生可以在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中表示。

1米

如何使知识系统化(知识结构的梳理):我们在新课学习时是通过平均分米尺、分直尺既平均分长度计量单位进行的,复习阶段还要引入平均分一个平面图形、平均分人民币帮助学生进行梳理,通过几个方面的整合,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平均分——分数——小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复习课教学设计的关键。

第八课时:复习统计。

1、从数学体系的发展思考复习课的目标定位。统计是对一大堆数字的学问,而平均数是对这一大堆数字学问的数学解释,既从数字上对这一大堆数字进行了说明。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把握要从数学体系的发展来思考,既把平均数放在统计这个大的背景进行教学与复习,而不能仅仅从平均数计算的熟练掌握上来定位。否则的话,就会使教学目标过于狭窄,同时也不符合数学自身的规律。

2、做好几个对接:一是个人身高与小组身高的对接;二是小组身高与全班身高的对接。

做好几个对比:一是全班平均身高与全国平均身高的对比;二是小组平均身高与全班平均身高、全国平均身高的对比;二是个人身高与小组平均身高、全班平均身高、全国平均身高的对比。

3、要遵循统计科学的规律。既要按照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程序开展复习活动。

收集:个人身高的测量其实是一个数据收集的过程。这个环节可以放到课下去完成。

整理与描述:把个人身高与小组身高对接、小组身高与全班身高对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整理与描述数据的过程。

分析:以上所述的几个对比其实就是数据的分析过程。

4、材料的准备是教学的重要保证。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信息窗1:走进果蔬会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学会用估算判断结果,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估算的方法。 2.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养成估算的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果蔬博览会的现场进行参观好吗?多媒体出示情境图,我们到生产厂家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情况(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谈话:根据你们调查了解的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交流,选出你们组认为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情况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可能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 2、平均每天接待多少名客商? 3、去年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 4、一共运来几箱大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谈话: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咱们先看这个问题: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可能回答:需要知道共有几个品种和共有多少箱苹果。

谈话:那么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哪个小组研究的好。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和大家说一说? 生1:我们组认为应该用184÷8,因为8个品种一共有184箱苹果,把这184箱苹果平均分成8份,就知道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了。 生2:我们组的意见和第1小组的意见不一样。 生3:我估计平均每个品种比20箱多一些,因为每个品种有20箱,8个品种就是20×8=160(箱),实际8个一共有184箱,所以商应该比20大一些。 2、谈话:运用估算我们知道了184÷8的商比20大一些,那么,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到底有多少箱呢?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小组交流 生1: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23箱。我们已经估算出了184÷8的商比20大一些,计算时可以先商20,20×8=160(箱),还有24箱,把这24箱再平均分成8份,每个品种分3箱,所以每个品种有:20+3=23(箱)。 生2:我们组用笔算 生3: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谈话:刚才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谈话:哪个同学来交流? 生进行交流 谈话:最高位不够商1,可以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用18个十除以8,商是两个十,十位上商2。 让学生试着完成竖式(一人在黑板上做,其余的做在本子上)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谈话: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 谈话: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该怎样算呢?你们有信心自己解决吗? 生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完整版)(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动物趣闻”教材2—4页,克、千克的认识 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 教法与学法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 感知轻重 1. 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 2. 引导学生置疑 3.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探究吧!学生观察、质疑 二、探究新知 1. 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 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 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 4. 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学生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 (2)讲解: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2)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1.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 2.跟随着老师实际操作、体验。 3.观察标尺指针所处的位置。 4.体验: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 5.思考,寻找日常生活中大约有1克重的物品。 6.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的重量。 7.体验两袋盐放在手中有多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

(完整版)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及分析 本册教材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适于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在能力培养上,注意了层次上的变化,较三年级上册的要求有所提高,针对儿童科学学习的进一步深入,侧重于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进行定量观察、注重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等方面的训练。 1.“游戏里的科学”单元:主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如推力和拉力;物体之间相互接触而形成的摩擦力;物体发生行变而产生的弹力等等,让他们对力的各种现象有一个亲历的活动,体验科学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2.“太阳与时间”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资料对太阳的概况有初步了解,并通过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发现利用太阳计时的方法,了解计时工具发明的过程,旨在让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制作以及查阅资料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收获发明创造的快乐。 3.“电的本领”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用电器入手,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设计、实验等探究方法揭开一个个与电有关的谜,同时认识电这种能源的特点、作用,并能够组装简单的电路,正确使用常用的电器,做到安全用电,更好地为学生的生活服务。通过探究还要使他们认识到科技对生产的影响,意识到要关注新科技、新发明,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我们的生活。 4.“我们的身体”单元:主要从“自己的身体”入手,引领学生涉猎神秘和新奇的生命领域——人体,对生命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发展到对生命本质的认

识;培养学生对生命世界的热爱,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和健康生活的意识。 5.“动物王国”单元:按照“个体——类群”的思路开展研究活动,以学生对常见动物已有的认识为基础,层层开展,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后收获的乐趣,同时了解、认识昆虫、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的基本特征。 6.“研究与实践”单元:主要是引领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和计划,尝试对生活中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做出初步的调查了解;培养学生“调查与养殖”等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开发学生科学学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和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2.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3.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各种感官对动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归纳鸟、哺乳动物等的共同特征。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试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标;能用简单工具对物体、动物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作简单记录,并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5.能制作简单地科学模型;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能做简易的昆虫模型;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逛公园---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下册2—12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每一部分的后面都安排有针对已学内容的练习题,练习题力求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紧密配合学生的计算水平和生活实际,使数学应用与计算有机联系,既增加计算和加减含义的巩固机会,又体现应用意识的培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十几减9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十几减9。 2.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和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 2.能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教学措施: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情境图等。 课时数:6课时。 信息窗1 逛公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初步培养思维的 灵活性。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应用题汇编(精)

应用题 1、玩具厂生产了960个电子玩具,每3个装一盒,每5盒装一箱,一共装了多少箱? 2、王辉爸爸买了3大盒茶叶,一共要付810元,平均每个大盒里有6 小盒茶叶,平均每小盒茶叶多少元? 3、王老师要把156本图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三层),平均每层放多少本图书? 4、有两堆煤,一堆560吨,另一堆286吨,一辆汽车每次能装运9吨。这辆车一共用多少次才能拉完这两堆煤? 5、有一堆煤120吨,一辆大货车能载重8吨,一辆小货车能载重5吨,请问: ①、如果2辆小货车来运,多少次能把煤全部运完? ②、先用一辆大货车运5次,余下的用一辆小货车来运,还需要多少次才能运完? 6、有50只小羊要过河,现在只有一条船,且每次现载8只小羊,那么这些小羊至少要几次才能全部渡河? 7、960节电池,每8节装一盒,6盒装一箱。这些电池一共可以装多少箱? 8、中秋节快到了,糕点房将640个月饼,每4个装一盒,每4盒又装一箱,一共可以装多少箱? 9、学校买回8箱皮球,每箱20个,平均分给5个班,每个班级分得多少个? 10、一本故事书172页,小红已经看了67页,剩下的打算一周看完,剩下的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11、小丽看一本329页的书,看了4天,还剩25页没看,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12、小强从图书馆借一本320页的故事书。每天看15页,看了12天,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13、修一条路,平均每天修53米,修了27天,还有360米没修,这条 路全长多少米? 14、食堂原有26袋面粉,又运来138袋,平均每天要用掉4袋,这些面粉可以用多少天? 15、4个小队少先队员去摘黄瓜,每个小队13人。平均每人摘12千克。一共摘了多少千克? 16、小明用150元买3个热水瓶,营业员找了6元,每个热水瓶多少元? 17、一张课桌(18元)和一把椅子(42元)是一套,实验小学准备买45套这样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 18、小文想买两种笔记本各一本,其中一种一本12.5元,另一种一本23.8元,那么她一共需要花多少元钱? 19、淘气给妈妈买了一个水杯用了2.9元,买了一顶帽子比一个水杯多用了3.5元,又买了一副手套,三样东西正好用了12元钱,一副手套多少钱?20、一副乒乓球拍7.8元,一个乒乓球1.5元,张林带了10元钱买了一副乒乓球拍和一个乒乓球,找回多少元钱?合多少角钱? 21、本学期每个学生订了11个作业本,三年级一班有48个同学,他们大约要订多少个作业本? 22、光明小学有6个年级,植树节植树,每个年级大约植树120棵,光明小学一共植树多少棵? 23、超市每天卖出饮料6箱,6月份一共可以卖出饮料多少箱? 24、一条绳子剪去3.8米,还剩1.7米,这条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25、水果店运来39箱橘子,每箱15千克,又运来706千克梨,运来的梨比橘子多多少千克? 26、商场一月份售出豆浆机27台,售出榨汁机的台数是豆浆机的23倍,售出的电磁炉比榨汁机多186台,电器商场一月份售出电磁炉多少台?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质量检测卷 一、算一算。 1.直接写得数。 60÷3= 30×20= 360÷9= 12×40= 720÷8= 0÷123= 70×80= 30×13= 5.6-3.2 = 1-0.4 = 800÷4= 0×85= 560-300= 540÷6= 4.2+0.5 = 380+20= 2.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带※的要验算。) ※78×64 60×82 735÷7※504÷5 3.计算。 124-824÷8 39×8÷6 (34+22)×24 376÷(123-119) 二、填一填。 1.今年全年有()天,第一季度有()天。从今年往后,第一个闰年是()年。 2.□59÷6,如果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可以填();如果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可以填()。 3.一个正方形喷水池的四周,打算用1平方米的方砖铺一圈走道 (如右图)。一共用方砖()块,喷水池的面积是()平方米。 4.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7平方千米=()公顷 5公顷=()平方米 5元6角2分=()元 30时=()日()时 5年=()个月 5.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间卧室的长大约是5()。

(2)一张单人课桌面的大小约是24()。 (3)一个生活小区约占地2()。 6.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面物品的价格。 12.50元 6.80元 15.00元 6.08元 ( )>( )>( )>( ) 7.如右图,14:00~16:30也就是下午()时到 下午()时()分,全天共开放() 小时()分钟。 8.把1米长的铁丝在“×”的地方剪断,一共剪成3段(如下图)。 第②段长()米(填小数),是()分米。 三、火眼金睛辨一辨。 1.小林的妈妈9月31日从北京回来了。() 2.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不一定是闰年。() 3.小明班平均每人为玉树灾区捐款13元,小明一定捐了13元。() 4.轴对称图形都只有一条对称轴。() 5.用16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图,无论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它的面积都是16平方分米。() 6.一个长方形的周长越长,面积就越大。() 四、选一选。(在□里画“√”。) 1.下面的文字和数字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5□田□明□ 2.第一小组的学生称体重,最重的45千克,最轻的23千克。下面哪个数量有可能是这组学生的平均体重? 45千克□32千克□23千克□ 3.下面三个算式的积中,()最接近600。 31×19□ 25×303□ 22×32□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1-3)单元试题 一.填一填 1、推和拉都会产生力,推力和拉力都会使物体运动起来。推力和拉力也有方向和大小。 2、推力和拉力越大,物体运动越快;推力和拉力越小,物体运动越慢。 3、当我们在地面上推或拉一个物体的时候,会感到费力,这是因为物体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 4、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的轻重有关。 5、天平是根据杠杆尺的平衡原理制成的。主要结构包括托盘、指针盘、游码、底座以及砝码、镊子等附属部件。 6、天平是称量物体质量的仪器,在称量物品时,左盘放被称量的物品,右盘放砝码。当放的砝码合适时,天平左右就会平衡;如不平衡,再调整游码。 7、砝码盒内有9 个砝码,取用砝码时,不能用手直接拿,要用镊子夹取。称量结束时,要尽快使托盘停止摆动。8、像弹簧这样,压缩或拉伸时,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这就是弹力。9、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做南极,用S 表示;指北的一端叫做北极,用N 表示。10、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11、指南针是根据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制成的。在使用指南针测定方向时,首先要把指南针放平,等指针停止摆动时,就能指出南、北方向。转动底盘,使底盘上表示南、北的刻度线与指针重合,根据底盘上的刻度,就可以知道周围各种景物的方向了。12、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仪器。13、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14、太阳是一个旋转的高密度炽热气体球,大部分气体是氢气,其次是氦气,产生巨大的能量。15、太阳的表面温度大约是6000℃,内部温度大约是1500 万℃。16、太阳的表面经常会出现太

阳黑子、耀斑和日珥。17、太阳的结构:由里到外分别是日核、辐射层、对流层、光球层。18、产生影子有两个条件:光和不透明的物体。19、三种计时工具:沙漏、日晷、水钟。20、三种计时法:天色计时法、地支计时法、现代计时法。21、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包括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22、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二、选一选 1、如果太阳在物体的左边,那么影子在物体的() A、右边 B、左边 C、后面 2、人们搬运物体时,在物体下面放上滚木,是为了(B)A、避免货物损坏B、省力C、增大摩擦 3、体操运动员往手上擦镁粉是为了(B)A、减小摩擦力B、增大摩擦力C、跟摩擦力无关 4、物体影子的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关系是BA、物体的影子长,太阳在天空的位置高B、物体的影子长,太阳在天空的位置低C、物体的影子长短与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无关 5、一天中最短的影子是在(B)A.早晨B.中午C.傍晚 6、一天早晨,小明测得一棵大树在阳光的影子长5 米,过一小时再去测量,小树的影子会(C)A、不变B、大于5 米C、小于5 米 7、太阳位置越高,阳光下的物体影子(A)A 越短B 长短不变C 越长 8、李华同学在操场上观察自己的影子。他发现自己的影子是最短的。此时,大约是(C)左右。A 7 点B 10 点C 12 点D 15 点 9、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的规律是(A)。A、西→东;长→短→长;B、东→西;低→高→低;C、东→西;长→短→长10、日晷是测量(B)的工具。A、体积B、时间C、长度11、容易导电的物体是(③)①橡皮②干木片③铁片12、容易导电的物体叫(①)①导体②半导体③绝缘体13、属于绝缘体的是(B)A.湿毛巾B.塑料直尺C.人体D.铁丝14.下列一组物体全是导体的有(B)。A 钥匙、钢尺、橡皮B 铅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答案

第1章 第3-4页自主练习答案 1、21 21 32 11 10 34 12 22 2、93÷3=31( 元)3、 66÷3-22(厘米)66÷6-11(厘米) 4、 14 13 11 43 140 130 110 430 5、 (1) 840÷4=210 (2)630÷3=210 6、66÷6=11(盒)66÷3=22(盒) 7、48÷4=12(元)99÷9=11(元)39÷3=13(元)买第二箱橙子最合算。 8、第一组:21 30 120第二组:220 310 23 9、400÷5=80(元)360÷3=120 (元)880÷8=110(元) 80<110<120,猕猴桃最贵。 10、84÷2=42(毫米)42×9=378(毫米) 第6-8页自主练习答案 2、267÷3=89(下) 194÷92=7(下)89<97,小宁跳得快一些。 4、104~4=26 5、40 100 11 43 40 0 31 10 6、 8、小亮:162÷3=54(周)小玲:162÷6=27(周) 9、(1)266÷7=38(页)(2)略 10、15 30 45 60 75发现:除数不变,被除数越大,商越大。 11、 144÷6=24(人)144÷8=18(箱) 12、(1)192÷8=24(2)644÷7=92(人)644×8=5152(元) 第11-13页自主练习答案 2、(验算略)

3、945÷9=105(只) 4、(说说略) 5、321÷3=107(个)660÷6=110(个) 6、前三道题都不对,第四道题对。 7、168÷7=24(页) 8、(说说略) 104 48 109 240……1 76 56 92 304 9、432÷4=108(个)510÷5=102(个) 108>102,小刚打字快一些。 10、38 40 71 76 11、(从左到右) 160 52 104 630 856 12、3×2=6(种) 38×3+8=122(元) 38×3+15=129(元)26×3+8=86(元) 26×3+15=93(元)12×3+8=44(元) 12×3+15=51(元) 13、324÷4=81(厘米) 第15-17页综合练习答案 1、21 12 11 12 40 110 70 50 2、 3、16 18 13 12 13 14 19 14 5、190 95 285 57 456 52 312 104 728 364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本年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四年级一共一个教学班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学生学习状况悬殊太大,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很难提高,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对学好数学均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其中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浓厚,成绩突出。也有一些问题存在。如计算准确性较差,尤其是缺乏灵活的计算能力,对于概念学习,缺少应有的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有针对性。从解决问题来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的地方,如:不够灵活、不够深入、不够准确,缺少对问题解决后的反思,这些都是本学期需要侧重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数与代数 1.结合具体情境,能认、读、写小数,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2.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以及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24时计时法。 空间与图形: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结合实例,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统计与概率: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1.巩固收集数据的一般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运用分段统计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1.在理解小数意义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初步感受小数和分数的内在联系。 2.在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比较、归纳的能力,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在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在探索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和年、月、日知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面积的意义及建立识面积单位概念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5.在具体情境中,能根据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 解决问题: 1.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或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或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解决问题时方法的多样性和结果的同一性。 2.能灵活运用对称或年、月、日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3.能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计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能简单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不断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与态度 1.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关注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其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期末试题

学校: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第!语法错误,-1页(共6页) 第2页(共6页)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三年级数学试题 亲爱的同学们,一学期结束了,我们收获了很多。请拿起手中的笔,认真答题,相信你是最棒的,答题时间为60分钟,总分105分。 一、仔细想一想,一定能填对。(每空1分,共30分。) 1.如果每箱装5千克油桃,450千克油桃能装( )箱,把这些油桃平均放在3个商场去卖,每个商场放( )箱。 2.在计算428÷4时,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如图: 先分大捆,每 份( )根,再把两小捆与8根合起来分,每份( )根,最后把两次分的加起来每份共( )根。 3.赵经理买了24盒橙子,每盒装18个,共买了( )个橙子。把这些橙子作为礼品送给6个人,平均每人送( )个。 4. 584÷6的商是( )位数;45×60积的末尾有( )个0。 5. □87÷5,要使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应填( );要使商是两位数, □里最大应填( )。 6. 9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0cm 2=( )dm 2 2日=( )时 7.某银行营业时间是8:00~17:00,此银行下午( )时停止营业,每天共营业( )小时。 8、 在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9、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0分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10、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图形 , 它的周长是( )厘米, 面积是( )平方厘米。 11. 如图 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是( ), 阴影部分用小数表示是( )。 12.竖式计算24×13时,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乘24得数的末尾应和( )位对齐。 13. 2018年7月1日是星期日,2018年8月15日是星期( )。 14. 1路公交车到达A 站后下去9人,又上来15人,这时车上有32人。到达A 站前车上有( )人。 15. 如图在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 正方形去摆,沿着长摆了5个小正方形,长方形的长为( )厘米,沿着宽摆了4个小正方形,长方形的宽为( )厘米,长方形的面积就是5×4=20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也就是( )平方厘米,所以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长方形的面积=( )×( )。 二、火眼金睛辨真伪,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5分。) 1.用16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图,无论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它的面积 和周长都不变。 ( ) 2. 小数一定比整数小。 ( ) 是轴对称图形。 ( ) 4.公历年份只要是4的倍数都是闰年。 ( ) 5.边长4cm 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 三、反复比较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1分,共5分。) 1.一张儿童床的面积是2( )。 A 平方厘米 B 平方分米 C 平方米 2.以下图形( )不是轴对称图形。 A B B C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1、小车的运动 教科书说明: 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来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式的力,本课以学生们喜爱的玩小车游戏为载体,按照“问题——假设——验证——发现——交流”的科学认识程序,谈就“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方向和大小”以及“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本课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理由大小和方向”这一目标而编写的。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平面上的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4、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于什么有关;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准备: 小车、用来大斜坡的硬纸板、软尺、木块。(每组一套)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片断,谈话导入 1、欣赏一段运动中的汽车片断 2、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汽车行驶在马路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时而快,时而慢,在他们身上好象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秘密,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些它们的小秘密? 3、揭示课题:小车的运动 (二)引出问题,提出假设 1、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2、过渡:怎样是一辆小车跑得快些? 3、引出问题: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会与什么有关呢? 4、猜测与坡度会有怎样的关系? 5、提出假设: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的距离越远。 (三)设计计划,实验验证 1、我们的假设究竟成立不成立?需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小组讨论:(1)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学生现状分析 学生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具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和有序思考的能力;积累了一些较浅显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交流合作意识和较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好说好动,精力难以集中,尤其是倾听的习惯和随便插嘴的习惯有待加强。因此,本学期要立足于端正学习态度,提高积极性,抓好基础知识. 教材简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教材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4、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绿色生态园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连乘、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用列表和摘录等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孩子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生活日常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2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到生态园观赏花卉的情境,借助问题“3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引入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学习。教材通过摆学具,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借助问题“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探究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参观蔬菜种植区的情境,借助问题“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和”把番茄苗移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探究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呈现了多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如;列表法、画线段图等,可操作性强,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三、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以及乘加(减)、除加(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教学中,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更在于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分析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用乘法、除法或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让学生学会用列表或摘录等到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成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整理信息的方法。 五、教与学建议 1、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2、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新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二及答案

最新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时间:60分钟,分值:105分) 卷面书写(5分) 请同学们在答题时认真书写,做到规范、端正、美观,让你的试卷拥有一张清秀、漂亮的面孔!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1.下午5时20分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20时就是晚上 ()。 2.4平方米=()平方分米 70厘米=()分米 3.闰年2月有()天,9月有()天。 4.618÷3的商是()位数; 5.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28厘米用小数表示为()米。 6.☆÷7=24……△中,△最大可以填(),当△最大值时,☆是()。 7.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7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7月1日是建党()周年。到()是建党100周年。 8.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8厘米,周长是()厘米,面积是() 9.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个长方形操场的总面积小明的体重 约2465()约25() 一棵大树的高一张学生卡的面积 约10()约是45() 二、选择题。(共12分) 1.要使“□21÷9”的商是三位数,“□”里只能填()。 ① 9 ② 8 ③ 7 2.下面的公历年份中,是闰年的是()。 ① 2100年② 2012年③ 2011年 3.市图书馆每天的开放时间是上午9:00到下午6:00,市图书馆每天共开放()个小时。 ① 3 ② 9 ③ 15 4.用两个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 ① 4平方分米② 8分米③ 8平方分米 5.张利12岁时,才过了3次生日,她可能出生于()年。 ①.1990 ② 1993 ③ 1988 6.150×60积的末尾有()0. ① 2 ② 3 ③ 4 三、判断题。(共10分) 1.1900年是闰年,全年共有366天。() 2.20.18读作二十点十八。() 3.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4.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都相等。() 5.任意一个正方形都有4条对称轴。() 四、计算。(26分) 1.直接写出得数。(6分) 20×30= 240÷6= 15×20= 210÷3= 13×30= 84÷4= 40×21= 0÷8= 1.5+0.8= 1-0.6= 0.7+0.4= 1.6-0.9=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等级得分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小车的运动 教科书说明: 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来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式的力,本课以学生们喜爱的玩小车游戏为载体,按照“问题——假设——验证——发现——交流”的科学认识程序,探究“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方向和大小”以及“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本课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都有大小和方向”这一目标而编写的。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在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解释假设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独立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体验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乐于搜集证据,勇于搜集证据的意识,在搜集的过程中,建立团队合作交流的概念,体会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3、知道推和拉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是力, 推力和拉力都有大小和方向的,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了解生活中推力和拉力的应用,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课前准备: 玩具小车、木块、线绳、秒表、小桥模型、测力计、钩码 “我们的表现”表格、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应用的录像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 (1)组织游戏 老师组织学生做游戏:让学生甲蹲在地板上,分别找几个同学想办法让他离开原来的位置。 师生交流游戏规则。注意安全。 (2)交流反思:

谈话:你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使劲地推他拉他都能使他离开。 谈话:推和拉都使劲儿说明我们用了力,离开原来的位置我们也可以说它运动起来。 (3)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推力和拉力。 2、探究活动 活动一:探究推和拉都是力 (1)提出问题:推力和拉力除了能使静止的同学运动起来,还能不能使其他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教师主要针对推、拉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物体受力后怎样运动进行引导。引导的过程中,教师以鼓励性的语言,引导者的身份适时给学生以适当的评价,使活动的开展更加地有效。全班交流。 教师谈话:谁愿意把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介绍给大家? (2)探究推力和拉力都是力 谈话:大家的讨论结果只是大家的猜想,真实的结果到底是不是这样还需要我们亲自动手验证一下。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 谈话:同学们来交流一下,在动手操作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的发现与原来的猜想一致吗? 学生汇报交流。汇报时尽量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总结出来,重点引导学生讲清楚:他们的发现与推理、拉力之间的关系,以便于学生在汇报结束后自己总结各组发现的相同之处,即上述物体运动状态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被施加了推力和拉力。 2活动二:我们来玩小车 (1)推力和拉力是有大小的。 提出问题:小车运动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学生预测: 教师谈话:小车在受到推力和拉力时会运动起来,那么小车的运动快慢与什么有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新颖有趣。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身边的、学生所熟悉的、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的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使学生能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2、情境串“引发出“问题串”。根据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除小单元外),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几个有密切联系的信息窗(情境图),每个信息窗又是包含有多少个信息的“信息包”,其呈现形式是把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活动情境贯穿起来,编排成“情境串”或“故事串”,从而引出一系列相对独立而又有着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形成了“问题串”。 3、生认知特点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本册教材彻底改变了过去教材普遍采用的“小步子”编排方式,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如第六单元“大海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传统教材中,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不进位)”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不退位)”的笔算放在一起,将相关的口算放在其他单元中,人为地将笔算与口算分开,不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在知识安排上,将两位数加减两

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口算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编排在一起,使口算与笔算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策略。同时,又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编排了加减混合及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4、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融合为一个过程。本册教材不受严格的知识体系束缚,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到新知识又作为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基本框架。如第65页加混合运算,主题图呈现的信息是:小朋友拿50元钱购买纪念品,珊瑚每只17元,贝壳每只25元,海豚每只23元,海螺每只13元。教材没有直接出示算式,而是在学生解决教材中提出的“用50元钱去买一只海螺每只和一只珊瑚标本,还剩多少元钱?”或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其他问题过程中,通过探索获取运算的方法,然后利用获取的方法,解决其他问题,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步发展。 5、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教材通过含有丰富信息综合情境图,提供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足够空间,提高学生从数学的角度选择信息、组织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一单元“南极小客人——100以内数的认识”信息窗1,由图中的两位小朋友在南极实地考察的情境和天空飞着的贼鸥、冰面上的企鹅、雪地上的海豹等信息,学生可能提出“有多少只企鹅?”“有多少只贼鸥?”“有多少只海豹”等问题。本册教材沿用了一年级上册教材的特点,

(完整版)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我所教班级是三年级,现有学生31人。本学期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方面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好的学生智力好,具备良好的习惯,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但缺乏问题意识;中等学生学习知识较扎实,能自主学习,但思维不够灵活,缺乏创新意识;后进生接受知识能力较慢,学习兴趣不高,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八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四个知识领域:(1)数与代数: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用连乘、连除、乘除两部计算解决问题。②年月日的认识和24时计时法。③小数的初步认识及大小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计算。(2)空间与图形:①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②面积、面积单位及单位间的简单换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3)统计与概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方法,感受数据蕴含信息。(4)综合与实践:①运用轴对称知识自制粘贴画,体会对称美。②经历调查、分析、决策的过程,体会研究室及为题的方法,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并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合作探究中体现开放、民主、探索、交流、合作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学习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数与代数:①结合具体情境,会认、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运算。②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③结合生活经验,认识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