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离散数学知识汇总,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离散数学知识汇总,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离散数学知识汇总,推荐文档

离散数学笔记

第一章命题逻辑

合取

析取

定义 1. 1.3否定:当某个命题为真时,其否定为假,当某个命题为假时,其否定为真定义 1. 1.4条件联结词,表示“如果……那么……”形式的语句

定义 1. 1.5双条件联结词,表示“当且仅当”形式的语句

定义 1.2.1合式公式

(1)单个命题变元、命题常元为合式公式,称为原子公式。

(2)若某个字符串A 是合式公式,则?A、(A)也是合式公式。

(3)若A、B 是合式公式,则A ∧B、A∨B、A→B、A?B 是合式公式。

(4)有限次使用(2)~(3)形成的字符串均为合式公式。

1.3等值式

1.4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

将一个普通公式转换为范式的基本步骤

1.6推理

定义 1.6.1 设 A 与 C 是两个命题公式, 若 A → C 为永真式、 重言式,则称 C 是 A 的有 效结论,或称 A 可以逻辑推出 C ,记为 A => C 。(用等值演算或真值表)

第二章 谓词逻辑

2.1、基本概念

?:全称量词 ?:存在量词

一般情况下, 如果个体变元的取值范围不做任何限制即为全总个体域时, 带 “全称量词”的谓词公式形如"?x(H(x)→B(x)),即量词的后面为条件式,带“存在量词”的谓词公式形如?x(H(x)∨WL(x)),即量词的后面为合取式 例题

R(x)表示对象 x 是兔子,T(x)表示对象 x 是乌龟, H(x,y)表示 x 比 y 跑得快,L(x,y)表示x 与 y 一样快,则兔子比乌龟跑得快表示为: ?x ?y(R(x)∧T(y)→H(x,y))

有的兔子比所有的乌龟跑得快表示为:?x ?y(R(x)∧T(y)→H(x,y))

2.2、谓词公式及其解释

定义 2.2.1、 非逻辑符号: 个体常元(如 a,b,c)、 函数常元(如表示22

y x 的 f(x,y))、 谓词常元(如表示人

类的 H(x))。

定义 2.2.2、逻辑符号:个体变元、量词(??)、联结词(﹁∨∧→?)、逗号、括号。 定义 2.2.3、项的定义:个体常元、变元及其函数式的表达式称为项(item)。

定义 2.2.4、原子公式:设 R(n x x ...

1)是 n 元谓词,n t t ...1是项,则 R(t)是原子公式。原子公式中的个体变元,可以换成个体变元的表达式(项),但不能出现任何联结词与量词,只能为单个的谓词公式。

定义 2.2.5 合式公式:(1)原子公式是合式公式;(2)若 A 是合式公式,则(﹁A)也是合式公式;(3)若 A,B 合式,则 A ∨B, A ∧B, A →B , A ?B 合式(4)若 A 合式,则?xA 、?xA 合式(5)有限次使用(2)~(4)得到的式子是合式。 定义 2.2.6 量词辖域:?xA 和?xA 中的量词?x/?x 的作用范围,A 就是作用范围。

定义 2.2.7 约束变元:在?x 和?x 的辖域 A 中出现的个体变元 x ,称为约束变元,这是与量词相关的变元,约束变元的所有出现都称为约束出现。

定义 2.2.8 自由变元:谓词公式中与任何量词都无关的量词,称为自由变元,它的每次出现称为自由出现。一个公式的个体变元不是约束变元,就是自由变元。

注意:为了避免约束变元和自由变元同名出现,一般要对“约束变元”改名,而不对自由变元改名。 定义 2.2.9 闭公式是指不含自由变元的谓词公式

从本例(已省)可知, 不同的公式在同一个解释下, 其真值可能存在, 也可能不存在, 但是对于没有自由变元的公式(闭公式),不论做何种解释,其真值肯定存在

谓词公式的类型:重言式(永真式)、矛盾式(永假式)、可满足公式三种类型

定义 2.2.10 在任何解释下,公式的真值总存在并为真,则为重言式或永真式。 定义 2.2.11 在任何解释下,公式的真值总存在并为假,则为矛盾式或永假式。

定义 2.2.12 存在个体域并存在一个解释使得公式的真值存在并为真,则为可满足式。

定义 2.2.13 代换实例 设 n p p p ,...,,21是命题公式 0A 中的命题变元, n A A A ,...,,10是 n 个谓 词公式,用i A 代替公式 0A 中的i p 后得到公式 A ,则称 A 为 0A 的代换实例。

如 A(x)∨﹁A(x),?xA(x) ∨﹁? xA(x)可看成 p ∨﹁ p 的代换实例,A(x) ∧﹁A(x),?xA(x) ∧﹁ ?x A(x)可看成 p ∧﹁ p 的代换实例。

定理 2.2.1 命题逻辑的永真公式之代换实例是谓词逻辑的永真公式, 命题逻辑的永假公式之代换实例是谓词逻辑的永假式。(代换前后是同类型的公式)

2.3、谓词公式的等值演算

定义 2.3.1 设 A 、B 是两个合法的谓词公式,如果在任何解释下,这两个公式的真值都相等,则称 A 与 B 等值,记为 A ? B 。

当 A ?B 时,根据定义可知,在任何解释下,公式 A 与公式 B 的真值都相同,故 A ?B 为永真式,故得到如下的定义。

定义 2.3.2 设 A 、B 是两个合法谓词公式,如果在任何解释下, A ? B 为永真式, 则 A 与 B 等值,记为 A ? B 。

一、利用代换实例可证明的等值式(p ?﹁﹁p 永真,代换实例? xF(x) ?﹁﹁? xF(x)永真) 二、个体域有限时,带全称量词、存在量词公式的等值式

如:若D={n a a a ,...,,21 },则? xA(x) ? A(1a )∧A(2a )∧…∧A(n a ) 三、量词的德摩律

1、﹁?xA(x) ? ?x ﹁A(x)

2、﹁?xA(x) ? ?x ﹁A(x) 四、量词分配律

1、?x(A(x)∧B(x)) ? ?xA(x)∧?xB(x)

2、?x(A(x)∨B(x)) ? ?xA(x)∨?xB(x)

记忆方法:?与∧,一个尖角朝下、一个尖角朝上,相反可才分配。2 式可看成 1 式的对偶式 五、量词作用域的收缩与扩张律

A(x)含自由出现的个体变元 x ,B 不含有自由出现的 x ,则有:

1、?/?(A(x)∨B) ? ?/?A(x)∨B

2、?/?(A(x)∧B) ? ?/?A(x)∧B

对于条件式 A(x) ?B , 利用 “基本等值一” 将其转换为析取式, 再使用德摩律进行演算

六、置换规则

若 B 是公式 A 的子公式,且B ? C ,将 B 在 A 中的每次出现,都换成 C 得到的公式记为 D ,则 A ?D 七、约束变元改名规则

将公式 A 中某量词的指导变元及辖域中约束变元每次约束出现,全部换成公式中未出现的字母,所得到的公

式记为 B ,则 A B 例

证明步骤:

2.4、谓词公式的范式

从定理证明过程,可得到获取前束范式的步骤: (1)剔除不起作用的量词;

(2)如果约束变元与自由变元同名,则约束变元改名;

(3)如果后面的约束变元与前面的约束变元同名,则后的约束变元改名; (4)利用代换实例,将→、?转换﹁∨∧表示;

(5)利用德摩律,将否定﹁深入到原子公式或命题的前面;

(6)利用量词辖域的扩张与收缩规律或利用量词的分配律,将量词移到最左边

2.5、谓词推理

定义 2.5.1 若在各种解释下 B A A A n →∧∧...21只能为真即为永真,则称为前提n A A A ...

21∧∧可推出结论 B 。

定义 2.5.2 在所有使 n A A A ...21∧∧ 为真的解释下,B 为真,则称为前提 n A A A ...21∧∧可推出结论 B 。

谓词逻辑的推理方法分为以下几类:

一、谓词逻辑的等值演算原则、规律:代换实例、量词的德摩律、量词的分配律、量词

辖域的扩张与收缩、约束变元改名。

二、命题逻辑的推理规则的代换实例,如假言推理规则、传递律、合取与析取的性质律、

CP 规则、反证法等。

三、谓词逻辑的推理公理

第三章集合与关系

3.1、基本概念

在离散数学称“不产生歧义的对象的汇集一块”便构成集合。常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如R 表示实数,N 表示自然数,Z 表示整数,Q 表示有理数,C 表示复数。描述一个集合一般有“枚举法”与“描述法”,“枚举法”。元素与集合之间有“属于∈”或“不属于?”二种关系。

定义 3.1.1设A,B 是两个集合,如果A 中的任何元素都是B 中的元素,则称A 是B

的子集,也称B 包含于A,记为B?A,也称A 包含B,记为A?B。

3.2集合运算性质

定义 3.2.1 设 A 、B 为集合,A 与 B 的并集 A ?B 、A 与 B 的的交集 A ?B 、A-B 的定 义:A ?B={x|x ∈A ∨x ∈B},A ?B={x|x ∈A ∧x ∈B},A-B={x|x ∈A ∧x ?B}

定 义 3.2.2 设 A 、 B 为 集 合 , A 与 B 的 对 称 差 , 记 为 A ?B={x|(x ∈A ∧x ?B)∨( x ?A ∧x ∈B)}= A ?B - A ?B 。

定义 3.2.3 设 A 、B 是两个集合,若 A ?B 、B ?A 则 A=B ,即两个集合相等。 幂等律 A ?A=A 、A ?A=A

结合律 A ?B ?C= A ?(B ?C)= (A ?B)?C A ?B ?C= A ?(B ?C)= (A ?B)?C 交换律 A ?B=B ?A 、A ?B=B ?A 分配律

A ?(

B ?C)=(A ?B)?(A ?C) A ?(B ?C)=(A ?B)?(A ?C) 同一/零律 A ?? = A 、A ??= ? 排中/矛盾律 A ??A=E 、A ??A= ?

吸收律(大吃小) A ?(B ?A)=A 、 A ?(B ?A)=A

德摩律 ? (A ?B)= ?A ??B 、? (A ?B)= ?A ??B 双重否定

??A=A

3.3、有穷集的计数

定理 3.3.1 二个集合的包含排斥原理 |21A A ? | = |1A | + |2A | - |21A A ?|

3.4、序偶

定义 3.4.2 令是二个序偶,如果 x=u 、y=v ,那么=即二个序偶相等。 定义 3.4.3 如果是序偶,且<,z>也是一个序偶,则称为三元组。

3.5、直积或笛卡尔积

定义 3.5.1 令 A 、B 是两个集合, 称序偶的集合{|x ∈A, y ∈B}为A 与B 的直积或笛卡尔积,记为 A ?B 。

如:A={1,2,3},B={a,b,c}则A ?B={1,2,3}?{a,b,c}={<1,a>,<1,b>,<1,c>,<2,a>,<2,b>,<2,c>,<3,a>,<3,b>,<3,c>} 直积的性质

1、A ?(B ?C)= A ? B ? A ? C

2、A ? (B ?C)= A ? B ? A ? C

3、(B ? C) ? A = B ? A ? C ? A

4、(B ? C) ? A = B ? A ? C ? A

5、A ?B ?A ?C ? B ? C ? C ? A ? C ? B

6、A ?B,C ?D ?A ? C ? B ? D

定义 3.5.2 令 n A A A ,...

,21是 n 个集合,称n 元组的集合{| n n A x A x A x ∈∈∈,...,,2211},为n A A A ,...,21的直积或笛卡尔积,记为n A A A ???...21。

3.6、关系

定义 3.6.1 称直积中部分感兴趣的序偶所组成的集合为“关系” ,记为 R 。

如在直积{1,2,3,4,5,6,7,8}?{1,2,3,4,5,6,7,8}中, 只对第 1 个元素是第 2 个元素的因数的序偶感兴趣,即只对R={<1,1>,<1,2>,<1,3>,<1,4>,<1,5>,<1,6>, <1,7>,<1,8>, <2,2>,<2,4>, <2,6>, <2,8>, <3,3>,<3,6>,<4,4>,<4,8>,<5,5>, <6,6>,<7,7>,<8,8>},R ?A ?A (A={1,2,3,4,5,6,7,8})

定义 3.6.2 如果序偶或元组属于某个关系 R ,则称序偶或元组具有关系 R 。 关系图,关系矩阵

3.7、关系的复合

定义 3.7.1 若关系 F ?A ?A ,关系 G ?A ?A ,称集合{|?t 使得∈F ,∈G} 为 F 与 G 的复合,记为 F οG 。

例题 3.7.1 令 A={1,2,3},F={<1,1>,<1,2>} G={<2,2>,<1,3>,<1,1>}则

解: F οG={ <1,3>,<1,1>,<1,2>} ,G οF={<1,2>,<1,1>}, 因此关系的复合不满足交换律。 采用复合的定义去计算,只适合于人工计算,为了编程实现,故采用矩阵表示关系。

说明:F M 的第 i 行与G M 的第 j 列相乘时,乘法是合取∧,加法是析取∨,如 MF 的 1 行与 MG 的第 3 列相乘是:(1∧1)∨(1∧0)∨(0∧0),结果为 1。

定义 3.7.2 若关系 F ?A ?A ,称集合{|∈F }为 F 的逆,记为1

-F

例题 3.7.2 令 A={1,2,3},F={<1,2>,<1,3>,<2,1>},则1

-F

={ <2,1>,<3,1>,<1,2>}。

3.8、关系的分类

定义 3.8.1 若A x ∈?都有∈R ,则R 是自反关系。(自己到自己的关系全属于R) 定义 3.8.2 若A x ∈

?都有?R,则 R 是反自反的。(自己到自己的关系全不属于R)

定义 3.8.4 如果所有形如的序偶都在关系 R 中, R 也只有这种形式的序偶, 则称 R 为恒等关系,记为A I 。

对于恒等关系而言,其关系矩阵是单位矩阵,即其主对角线全是 1,其他位置全是 0,对关系图是每个点都有自旋,仅只有自旋,没有其他边。

定义 3.8.5 令关系R ?A ?A ,如果当∈R 时∈R ,则称 R 为对称关系。

定义 3.8.6 令关系R ?A ?A ,如果当∈R 且x ≠y 时?R , 则称 R 为反对称关系。

定义 3.8.8 令关系R ?A ?A ,若当∈R,∈R 时有∈R ,则称R 为可传递关系。

从R οR 的关系矩阵可知,其非0元素在R 的关系矩阵都出现,即R R R M M ≤ο,凡满足这个不等式的关系,肯定为可传递关系。

所以不可传递。

从R οR 的关系矩阵可知,其非0元素出现在(1,1),(1,3),(2,2),(2,4),在 R 的关系矩 阵都没出现,不满足R R R M M ≤ο,不可传递关系。

3.9、关系的闭包

将关系矩阵的主角线上全部变成 1, 即得到其自反闭包的关系矩阵, 从而可得到其自反闭包。

3.10、等价关系与集合的划分

定义 3.10.1 设R ? A ?A ,如果 R 是自反、对称、可传递的关系则称为等价关系。

定义 3.10.2 设R ? A ?A ,如果 R 是等价关系, B ?A , B 中任意二个元素之间都有关系R ,则 B 是一个等价类。

定义 3.10.3 设R ? A ?A ,R 是等价关系,k A A A ,...,,10是基于 R 得到的等价类,则称集合{k A A A ,...,,10}

为 A 关于 R 的商集,记为 A/R 。

定义 3.10.3 若110,...,,-k A A A 是 A 的子集,若j i ≠

时Φ=j i A A I ,并且110...-=k A A A A Y Y Y ,

则称k A A A ,...,,10是A 的一个划分。

定理 3.10.1 设R ? A ?A ,R 是等价关系,110,...,,-k A A A 是利用 R 得到的 k 个不同的等价类,则

110,...,,-k A A A 为集合 A 的划分。

定理 3.10.2 设110,...,,-k A A A 是A 的划分, R=111100...--???k k A A A A A A Y Y Y , 则 R 是等价关系。

3.11、偏序关系

定义 3.1 1.1 设R ? A ?A ,如果 R 是自反、反对称、可传递的关系则称为偏序关系。

如:R 是实数中小于等于关系,则R 是偏序关系。

定义 3.1 1.2 设R ? A ?A ,R 偏序关系,x 与 y 是 A 中的元素,若序偶至少有一个在 R 中,则称 x 与 y 可比。

定义 3.1 1.3 设R ? A ?A ,R 偏序关系,若 A 中任意二个元素都可比,则称 A 为全序关系或线序关系。 定义 3.1 1.4 设R ? A ?A ,R 偏序关系,将关系图绘制成所有箭头都朝上,然后去掉所有箭头、去掉自旋边、去掉复合边,得到关系图的简化形式,称为哈斯图。

定义 3.1 1.5 在哈斯图中,如果某个元素 y 在元素 x 的直接上方,则称 y 盖住了 x 。记COV A={} 定义 3.1 1.6 设R ? A ?A ,R 偏序关系,将偏序关系与集合 A 一块称为偏序集,记为,表示是 A 上的偏序关系。以后说偏序关系时,可简单地说偏序集

定义 3.1 1.7 在偏序集中,B ?A ,y ∈B ,若B x ∈?都有∈R ,则称 y 是最大元。即最大元与 B 中每个元素都可比,并且都比其大。

定义 3.1 1.8 在偏序集中,B ?A ,y ∈B ,若B x ∈?都有∈R ,则称 y 是最小元。即最小元与 B 中每个元素都可比,并且都比其小。

一个子集中没有最大元或最小元时,可能存在极大元或极小元。

定义 3.1 1.9 在偏序集中,B ?A ,y ∈B ,若不存在 x ∈B 使得∈R ,则称 y 是极大元, 即B 中不存在比y “大”的元素。 即极大元与 B 中有些元素是否可比不做要求。

定义 3.1 1.10 在偏序集中,B ?A ,y ∈B ,若不存在x ∈B 都有∈R ,则称 y 是极小元,不存在比 y 小的元素。即极小元与 B 中元素是否可比不做要求。

定义 3.1 1.1 1 在偏序集中,B ?A ,y ∈B ,若任意x ∈B 都有∈R ,则称y 是B 的上界。与 B 中每个元素都可比,并且都 B 中的元素大。

3.12、其它关系

定义3.6.1 给定集合A 上的关系ρ,若ρ是自反的、对称的,则称ρ是A 上的相容关系。

定义 3.6.3 给定非空集合A ,设有集合S={n S S S ,...,,21},其中A S i ?且i S ≠Φ,i=1,2,…,m,且

)(j i S S j i ≠Φ=I ,则称集合S 称作A 的覆盖。

定理3.6.1 给定集合A 的覆盖,n S S S ,...,,21,由它确定的关系:n n S S S S ??Y Y ...11是相容关系。 定义3.7.1 设R 为定义在集合A 上的一个关系,若R 是自反的,对称的,传递的,则R 称为等价关系。(显然

等价关系一定是相容关系)。

定义 3.7.2 设给定非空集合A ,若有集合S={n S S S ,...,,21},其中A S i ?且i S ≠Φ(i=1,2,…,m),且有

)(j i S S j i ≠Φ=I ,同时有A S i m

i ==1

Y ,则称S 为A 的一个划分。(所有子集的并为A ,且子集的交为空,

则这些子集组成的集合为A 的一个划分,覆盖中,子集的交集可不为空)

等价类 商集

偏序关系(自反性,反对称性,传递性)≤><,A ,哈斯图,可比的,元素y 盖住元素x ,全序关系,极大元,极小元,最大元,最小元

拟序关系(反自反的,传递的)><π,A

第四章 代数系统

定义 4.3.1 设°是集合 S 上的二元运算,若S y x ∈?,都有 x °y=y °x ,则称°在 S 上是可交换的,或者说运算°在 S 上满足交换律。

定义 4.3.2 设°是集合 S 上的二元运算,若S y x ∈?,都有(x °y)°z=x °(y °z),则称°在 S 上是可结合的,或者说运算°在 S 上满足结合律。

定义 4.3.3 设°是集合 S 上的二元运算,若S x ∈?都有 x °x=x , 则称°在 S 上是幂等的,或说运算°在 S 上满足幂等律。

定义 4.3.4 设°与*是集合 S 上的二种运算,若S y x ∈?,都有 x*(y °z)=(x*y)°(x*z)与(y °z)*x=(y*x)°(z*x),则称*对°是可分配的。

定义 4.3.5 设°与*是集合 S 上的二种可交换的二元运算,若S y x ∈?,都有 x*(x °y)=x 与x °(x*y)=x 则称*与°是满足吸收律,内外二种运算不一样,运算符内外各出现一次,以多吃少。

广群:

半群:

群:

子群:

离散数学复习要点

离散数学复习要点第一章命题逻辑 一、典型考查点 1、命题的判断方法:陈述句真值唯一,特殊:反问句也是命题。其它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悖论等皆不是。详见教材P1 2、联结词运算定律┐∧∨→记住特殊的:1∧1?1,0∨0?0,1→0?0,11?1,00?1详见P5 3、命题符号化步骤:A划分原子命题,找准联结词。特殊自然语言: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用∧,只有P才Q,应为Q→P;除非P否则Q,应为┐P→Q。B设出原子命题写出符号化公式。详见P5 4、公式的分类判定(重言式、矛盾式、可满足式)方法:其一根据所有真值赋值情况,其二根据等价演算来判断。详见P9 5、真值表的构造步骤:①命题变元按字典序排列,共有2n个真值赋值。②对每个指派,以二进制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顺序列出。③若公式较复杂,可先列出各子公式的真值(若有括号,则应从里层向外层展开),最后列出所求公式的真值。详见P8。 6、基本概念:置换规则,P规则,T规则,详见P24;合取范式,析取范式,详见P15;小项详见P16;大项详见P18,最小联结词组详见P15 7、等价式详见P22表1.6.2 证明方法:①真值表完全相同②用等价演算③利用A?B的充要条件是A?B且B?A。主要等价式:(1)双否定:??A?A。(2)交换律:A∧B?B∧A,A∨B?B∨A,A?B?B?A。3)结合律:(A∧B)∧C?A ∧(B∧C),(A∨B)∨C?A∨(B∨C),(A?B)?C?A?(B?C)。(4) 分配律:A∧(B∨C)?(A∧B)∨(A∧C),A∨(B∧C)?(A∨B)∧(A∨C)。(5) 德·摩根律:?(A∧B)??A∨?B,?(A∨B)??A∧?B。(6) 等幂律:A∧A?A,A∨A?A。(7) 同一律:A∧T?A,A∨F?A。(8) 零律:A∧F?F,A∨T?T。(9) 吸收律:A∧(A∨B)?A,A∨(A∧B)?A。(10) 互补律:A∧?A?F,(矛盾律),A∨?A?T。(排中律)(11) 条件式转化律:A→B??A∨B,A→B??B→?A。(12) 双条件式转化律:A?B?(A→B)∧(B→A)?(A∧B)∨(?A∧?B) 8、蕴含式详见P23表1.6.3 证明方法:①前件真导后件真方法②后件假导前件假方法③真值表中,前件为真的行,后件也为真或者后件为假的行,前件也为假。④用定义,证A?B,即证A→B是永真式。 9、范式求法步骤:①使用命题定律,消去公式中除∧、∨和?以外公式中出现的所有联结词;②使用?(?P)?P和德·摩根律,将公式中出现的联结词?都移到命题变元之前;③利用结合律、分配律等将公式化成析取范式或合取范式。10、主范式的求法重点步骤:(a)把给定公式化成析取(合取)范式;(b)删除析取范式中所有为永假的简单合取(析取)式;(c)用等幂律化简简单合取(析取)式中同一命题变元的重复出现为一次出现,如P∧P?P。(d)用同一律补进简单合取(析取)式中未出现的所有命题变元,如Q,则P?P∧(?Q∨Q)或P?P∨(?Q∧Q),并用分配律展开之,将相同的简单合取式的多次出现化为一次出现,这样得到了给定公式的主析取(合取)范式。 注意: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之间的联系。例如:(P→Q)∧Q?m1∨m3?M0∧M2,即剩下的编码就是另一个主范式的编码,因此,求主范式,哪一个简单易求,就先求哪个,然后对应出所求结果。详见P16 11、推理证明:重点方法:演算、演绎法(常用的格式)、反证法、CP规则即附加前提等。 重点规则(主要蕴含式):(1) P∧Q?P化简(2) P∧Q?Q化简(3) P?P∨Q附加(4) ?P?P→Q变形附加(5)Q?P→Q变形附加(6) ?(P→Q)?P变形化简(7) ?(P→Q)??Q变形化简(8) P,(P→Q)?Q假言推理(9) ?Q,(P→Q)??P拒取式(10) ?P,(P∨Q)?Q析取三段论(11) (P→Q),(Q→R)?P→R条件三段论(12) (P?Q),(Q?R)?P?R 双条件三段论 文字证明推理三步:一命题符号化,二写出前提和结论,三进行证明。详见P21 二、强化练习 1.命题的是( )A.走,看电影去B.x+y>0C.空集是任意集合的真子集D.你明天能来吗? 2.下列式子为重言式的是( ) A.P→P∨Q B.(┐P∧Q)∧(P∨┐Q) C.┐ (P Q) D.(P∨Q) (P→Q) 3.下列为两个命题变元P,Q的小项是() A.P∧Q∧? P B.? P∨Q C.? P∧Q D.? P∨P∨Q 4.下列语句中是真命题的是() A.我正在说谎B.严禁吸烟C.如果1+2=3,那么雪是黑的D.如果1+2=5,那雪是黑的 5.设P:我们划船,Q:我们跑步。命题“我们不能既划船又跑步”符号化为() A.? P∧? Q B.? P∨? Q C.?(P?Q) D.?(? P∨? Q) 6.命题公式(P∧(P→Q))→Q是()A.矛盾式B.蕴含式C.重言式D.等价式 7.命题公式?(P∧Q)→R的成真指派是() A.000,001,110,B.001,011,101,110,111 C.全体指派D.无

离散数学必备知识点总结

离散数学必备知识点总 结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总结离散数学知识点 第二章命题逻辑 1.→,前键为真,后键为假才为假;<—>,相同为真,不同为假; 2.主析取范式:极小项(m)之和;主合取范式:极大项(M)之积; 3.求极小项时,命题变元的肯定为1,否定为0,求极大项时相反; 4.求极大极小项时,每个变元或变元的否定只能出现一次,求极小项时变元不够合取真,求极大项时变元不够析取假; 5.求范式时,为保证编码不错,命题变元最好按P,Q,R的顺序依次写; 6.真值表中值为1的项为极小项,值为0的项为极大项; 7.n个变元共有n2个极小项或极大项,这n2为(0~n2-1)刚好为化简完后的主析取加主合取; 8.永真式没有主合取范式,永假式没有主析取范式; 9.推证蕴含式的方法(=>):真值表法;分析法(假定前键为真推出后键为真,假定前键为假推出后键也为假) 10.命题逻辑的推理演算方法:P规则,T规则 ①真值表法;②直接证法;③归谬法;④附加前提法; 第三章谓词逻辑 1.一元谓词:谓词只有一个个体,一元谓词描述命题的性质; 多元谓词:谓词有n个个体,多元谓词描述个体之间的关系;

2.全称量词用蕴含→,存在量词用合取^; 3.既有存在又有全称量词时,先消存在量词,再消全称量词; 第四章集合 1.N,表示自然数集,1,2,3……,不包括0; 2.基:集合A中不同元素的个数,|A|; 3.幂集:给定集合A,以集合A的所有子集为元素组成的集合,P(A); 4.若集合A有n个元素,幂集P(A)有n2个元素,|P(A)|=||2A=n2; 5.集合的分划:(等价关系) ①每一个分划都是由集合A的几个子集构成的集合; ②这几个子集相交为空,相并为全(A); 6.集合的分划与覆盖的比较: 分划:每个元素均应出现且仅出现一次在子集中; 覆盖:只要求每个元素都出现,没有要求只出现一次; 第五章关系 1.若集合A有m个元素,集合B有n个元素,则笛卡尔A×B的基 2种不同的关系; 数为mn,A到B上可以定义mn 2.若集合A有n个元素,则|A×A|=2n,A上有22n个不同的关系;

离散数学必备知识点总结

总结离散数学知识点 第二章命题逻辑 1.→,前键为真,后键为假才为假;<—>,相同为真,不同为假; 2.主析取范式:极小项(m)之和;主合取范式:极大项(M)之积; 3.求极小项时,命题变元的肯定为1,否定为0,求极大项时相反; 4.求极大极小项时,每个变元或变元的否定只能出现一次,求极小项 时变元不够合取真,求极大项时变元不够析取假; 5.求范式时,为保证编码不错,命题变元最好按P,Q,R的顺序依次写; 6.真值表中值为1的项为极小项,值为0的项为极大项; 7.n个变元共有n2个极小项或极大项,这n2为(0~n2-1)刚好为化简完后的主析取加主合取; 8.永真式没有主合取范式,永假式没有主析取范式; 9.推证蕴含式的方法(=>):真值表法;分析法(假定前键为真推出后键为真,假定前键为假推出后键也为假) 10.命题逻辑的推理演算方法:P规则,T规则 ①真值表法;②直接证法;③归谬法;④附加前提法; 第三章谓词逻辑 1.一元谓词:谓词只有一个个体,一元谓词描述命题的性质; 多元谓词:谓词有n个个体,多元谓词描述个体之间的关系; 2.全称量词用蕴含→,存在量词用合取^;

3.既有存在又有全称量词时,先消存在量词,再消全称量词; 第四章集合 1.N,表示自然数集,1,2,3……,不包括0; 2.基:集合A中不同元素的个数,|A|; 3.幂集:给定集合A,以集合A的所有子集为元素组成的集合,P(A); 4.若集合A有n个元素,幂集P(A)有n2个元素,|P(A)|=||2A=n2; 5.集合的分划:(等价关系) ①每一个分划都是由集合A的几个子集构成的集合; ②这几个子集相交为空,相并为全(A); 6.集合的分划与覆盖的比较: 分划:每个元素均应出现且仅出现一次在子集中; 覆盖:只要求每个元素都出现,没有要求只出现一次; 第五章关系 1.若集合A有m个元素,集合B有n个元素,则笛卡尔A×B的基数为mn,A到B上可以定义m n 2种不同的关系; 2.若集合A有n个元素,则|A×A|=2n,A上有22n个不同的关系; 3.全关系的性质:自反性,对称性,传递性; 空关系的性质:反自反性,反对称性,传递性;

离散数学知识点整理

离散数学 一、逻辑和证明 1.1命题逻辑 命题:是一个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联接词:∧、∨、→、?、?。记住“p仅当q”意思是“如果p,则q”,即p→。记住“q除非p”意思是“?p→q”。会考察条件语句翻译成汉语。 系统规范说明的一致性是指系统没有可能会导致矛盾的需求,即若pq无论取何值都无法让复合语句为真,则该系统规范说明是不一致的。 1.3命题等价式 逻辑等价:在所有可能情况下都有相同的真值的两个复合命题,可以用真值表或者构造新的逻辑等价式。

谓词+量词变成一个更详细的命题,量词要说明论域,否则没有意义,如果有约束条件就直接放在量词后面,如?x>0P(x)。 当论域中的元素可以一一列举,那么?xP(x)就等价于P(x1)∧P(x2)...∧P(xn)。同理,?xP(x)就等价于P(x1)∨P(x2)...∨P(xn)。 两个语句是逻辑等价的,如果不论他们谓词是什么,也不论他们的论域是什么,他们总有相同的真值,如?x(P(x)∧Q(x))和(?xP(x))∧(?xQ(x))。 量词表达式的否定:??xP(x) ??x?P(x),??xP(x) ??x?P(x)。 1.5量词嵌套 我们采用循环的思考方法。量词顺序的不同会影响结果。语句到嵌套量词语句的翻译,注意论域。嵌套量词的否定就是连续使用德摩根定律,将否定词移入所有量词里。 1.6推理规则 一个论证是有效的,如果它的所有前提为真且蕴含着结论为真。但有效论证

二、集合、函数、序列、与矩阵 2.1集合 ∈说的是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说的是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常见数集有N={0,1,2,3...},Z整数集,Z+正整数集,Q有理数集,R实数集,R+正实数集,C复数集。 A和B相等当仅当?x(x∈A?x∈B);A是B的子集当仅当?x(x∈A→x∈B);A是B的真子集当仅当?x(x∈A→x∈B)∧?x(x?A∧x∈B)。 幂集:集合元素的所有可能组合,肯定有?何它自身。如?的幂集就是{?},而{?}的幂集是{?,{?}}。 考虑A→B的函数关系,定义域、陪域(实值函数、整数值函数)、值域、像集(定义域的一个子集在值域的元素集合)。 一对一或者单射:B可能有多余的元素,但不重复指向。 映上或者满射:B中没有多余的元素,但可能重复指向。 一一对应或者双射:符合上述两种情况的函数关系。 反函数:如果是一一对应的就有反函数,否则没有。 合成函数:fοg(a)=f(g(a)),一般来说交换律不成立。 2.4序列 无限集分为:一组是和自然数集合有相同基数,另一组是没有相同基数。前者是可数的,后者不可数。想要证明一个无限集是可数的只要证明它与自然数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如果A和B是可数的,则A∪B也是可数的。

离散数学第二章一阶逻辑知识点总结

数理逻辑部分 第2章一阶逻辑 2.1 一阶逻辑基本概念 个体词(个体): 所研究对象中可以独立存在的具体或抽象的客体个体常项:具体的事物,用a, b, c表示 个体变项:抽象的事物,用x, y, z表示 个体域: 个体变项的取值范围 有限个体域,如{a, b, c}, {1, 2} 无限个体域,如N, Z, R, … 全总个体域: 宇宙间一切事物组成 谓词: 表示个体词性质或相互之间关系的词 谓词常项:F(a):a是人 谓词变项:F(x):x具有性质F 一元谓词: 表示事物的性质 多元谓词(n元谓词, n≥2): 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如L(x,y):x与y有关系L,L(x,y):x≥y,… 0元谓词: 不含个体变项的谓词, 即命题常项或命题变项 量词: 表示数量的词 全称量词?: 表示任意的, 所有的, 一切的等 如?x 表示对个体域中所有的x

存在量词?: 表示存在, 有的, 至少有一个等 如?x表示在个体域中存在x 一阶逻辑中命题符号化 例1 用0元谓词将命题符号化 要求:先将它们在命题逻辑中符号化,再在一阶逻辑中符号化(1) 墨西哥位于南美洲 在命题逻辑中, 设p:墨西哥位于南美洲 符号化为p, 这是真命题 在一阶逻辑中, 设a:墨西哥,F(x):x位于南美洲 符号化为F(a) 例2 在一阶逻辑中将下面命题符号化 (1)人都爱美; (2) 有人用左手写字 分别取(a) D为人类集合, (b) D为全总个体域 . 解:(a) (1) 设G(x):x爱美, 符号化为?x G(x) (2) 设G(x):x用左手写字, 符号化为?x G(x) (b) 设F(x):x为人,G(x):同(a)中

离散数学知识点

说明: 定义:红色表示。 定理性质:橙色表示。 ?公式:蓝色表示。 ?算法:绿色表示 页码:灰色表示 数理逻辑: 1.命题公式:命题, 联结词(,,,,),合式公式,子公式 2.公式的真值:赋值,求值函数,真值表,等值式,重言式,矛盾式 3.范式:析取范式,极小项,主析取范式,合取范式,极大项,主合取范式 4.联结词的完备集:真值函数,异或,条件否定,与非,或非,联结词完备集 5.推理理论:重言蕴含式,有效结论,P规则,T规则, CP规则,推理 6.谓词与量词:谓词,个体词,论域,全称量词,存在量词 7.项与公式:项,原子公式,合式公式,自由变元,约束变元,辖域,换名,代入 8.公式语义:解释,赋值,有效的,可满足的,不可满足的 9.前束范式:前束范式 10.推理理论:逻辑蕴含式,有效结论,-规则(US),+规则(UG), -规则(ES), +规则(EG), 推理 集合论: 1.集合: 集合, 外延性原理, , , , 空集, 全集, 幂集,文氏图, 交, 并, 差, 补, 对称差 2.关系: 序偶, 笛卡尔积, 关系, domR,ranR,关系图, 空关系, 全域关系, 恒等关系 3.关系性质与闭包:自反的, 反自反的,对称的, 反对称的, 传递的,自反闭包 r(R), 对称闭包 s(R),传递闭包 t(R) 4.等价关系: 等价关系, 等价类, 商集, 划分 5.偏序关系:偏序,哈斯图,全序(线序), 极大元/极小元,最大元/最小元, 上界/下界 6.函数: 函数,常函数, 恒等函数, 满射,入射,双射,反函数,复合函数 7.集合基数:基数, 等势,有限集/无限集,可数集, 不可数集 代数结构: 1.运算及其性质:运算,封闭的,可交换的,可结合的,可分配的,吸收律, 幂等的,幺 元,零元,逆元 2.代数系统:代数系统,子代数,积代数,同态,同构。 3.群与子群:半群,子半群,元素的幂,独异点,群,群的阶数,子群,平凡子群,陪集, 拉格朗日(Lagrange)定理 4.阿贝尔群和循环群:阿贝尔群(交换群),循环群,生成元 5.环与域:环,交换环,含幺环,整环,域 6.格与布尔代数:格,对偶原理,子格,分配格,有界格,有补格,布尔代数,有限布尔代 数的表示定理 图论: 1.图的基本概念:无向图、有向图、关联与相邻、简单图、完全图、正则图、子图、 补图,握手定理,图的同构

离散数学第一章命题逻辑知识点总结

数理逻辑部分 第1章命题逻辑 命题符号化及联结词 命题: 判断结果惟一的陈述句 命题的真值: 判断的结果 真值的取值: 真与假 真命题: 真值为真的命题 假命题: 真值为假的命题 注意: 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都不是命题,陈述句中的悖论以及判断结果不惟一确定的也不是命题。 简单命题(原子命题):简单陈述句构成的命题 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与联结词按一定规则复合而成的命题 简单命题符号化 用小写英文字母p, q, r, … ,p i,q i,r i (i≥1)表示 简单命题 用“1”表示真,用“0”表示假 例如,令p:是有理数,则p 的真值为 0 q:2 + 5 = 7,则q 的真值为 1 联结词与复合命题 1.否定式与否定联结词“” 定义设p为命题,复合命题“非p”(或“p的否定”)称 为p的否定式,记作p. 符号称作否定联结词,并规定p为真当且仅当p为假. 2.合取式与合取联结词“∧” 定义设p,q为二命题,复合命题“p并且q”(或“p与q”)称为p与q 的合取式,记作p∧q. ∧称作合取联结词,并规定 p∧q为真当且仅当p 与q同时为真 注意:描述合取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分清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例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 王晓既用功又聪明. (2) 王晓不仅聪明,而且用功. (3) 王晓虽然聪明,但不用功. (4) 张辉与王丽都是三好生. (5) 张辉与王丽是同学. 解令p:王晓用功,q:王晓聪明,则 (1) p∧q (2) p∧q (3) p∧q. 令r : 张辉是三好学生,s :王丽是三好学生 (4) r∧s. (5) 令t : 张辉与王丽是同学,t 是简单命题 . 说明:

(完整word版)离散数学知识汇总,推荐文档

离散数学笔记 第一章命题逻辑 合取 析取 定义 1. 1.3否定:当某个命题为真时,其否定为假,当某个命题为假时,其否定为真定义 1. 1.4条件联结词,表示“如果……那么……”形式的语句 定义 1. 1.5双条件联结词,表示“当且仅当”形式的语句 定义 1.2.1合式公式 (1)单个命题变元、命题常元为合式公式,称为原子公式。 (2)若某个字符串A 是合式公式,则?A、(A)也是合式公式。 (3)若A、B 是合式公式,则A ∧B、A∨B、A→B、A?B 是合式公式。 (4)有限次使用(2)~(3)形成的字符串均为合式公式。 1.3等值式 1.4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

将一个普通公式转换为范式的基本步骤

1.6推理 定义 1.6.1 设 A 与 C 是两个命题公式, 若 A → C 为永真式、 重言式,则称 C 是 A 的有 效结论,或称 A 可以逻辑推出 C ,记为 A => C 。(用等值演算或真值表) 第二章 谓词逻辑 2.1、基本概念 ?:全称量词 ?:存在量词 一般情况下, 如果个体变元的取值范围不做任何限制即为全总个体域时, 带 “全称量词”的谓词公式形如"?x(H(x)→B(x)),即量词的后面为条件式,带“存在量词”的谓词公式形如?x(H(x)∨WL(x)),即量词的后面为合取式 例题 R(x)表示对象 x 是兔子,T(x)表示对象 x 是乌龟, H(x,y)表示 x 比 y 跑得快,L(x,y)表示x 与 y 一样快,则兔子比乌龟跑得快表示为: ?x ?y(R(x)∧T(y)→H(x,y)) 有的兔子比所有的乌龟跑得快表示为:?x ?y(R(x)∧T(y)→H(x,y)) 2.2、谓词公式及其解释 定义 2.2.1、 非逻辑符号: 个体常元(如 a,b,c)、 函数常元(如表示22 y x 的 f(x,y))、 谓词常元(如表示人 类的 H(x))。 定义 2.2.2、逻辑符号:个体变元、量词(??)、联结词(﹁∨∧→?)、逗号、括号。 定义 2.2.3、项的定义:个体常元、变元及其函数式的表达式称为项(item)。 定义 2.2.4、原子公式:设 R(n x x ... 1)是 n 元谓词,n t t ...1是项,则 R(t)是原子公式。原子公式中的个体变元,可以换成个体变元的表达式(项),但不能出现任何联结词与量词,只能为单个的谓词公式。 定义 2.2.5 合式公式:(1)原子公式是合式公式;(2)若 A 是合式公式,则(﹁A)也是合式公式;(3)若 A,B 合式,则 A ∨B, A ∧B, A →B , A ?B 合式(4)若 A 合式,则?xA 、?xA 合式(5)有限次使用(2)~(4)得到的式子是合式。 定义 2.2.6 量词辖域:?xA 和?xA 中的量词?x/?x 的作用范围,A 就是作用范围。 定义 2.2.7 约束变元:在?x 和?x 的辖域 A 中出现的个体变元 x ,称为约束变元,这是与量词相关的变元,约束变元的所有出现都称为约束出现。 定义 2.2.8 自由变元:谓词公式中与任何量词都无关的量词,称为自由变元,它的每次出现称为自由出现。一个公式的个体变元不是约束变元,就是自由变元。 注意:为了避免约束变元和自由变元同名出现,一般要对“约束变元”改名,而不对自由变元改名。 定义 2.2.9 闭公式是指不含自由变元的谓词公式

【离散数学】知识点典型例题整理

【半群】G非空,·为G上的二元代数运算,满足结合律。 【群】(非空,封闭,结合律,单位元,逆元)恰有一个元素1适合1·a=a·1=a,恰有一个元素a-1适合a·a-1=a-1·a=1。 【Abel群/交换群】·适合交换律。可能不只有两个元素适合x2=1 【置换】n元置换的全体作成的集合Sn对置换的乘法作成n 次对称群。 【子群】按照G中的乘法运算·,子集H仍是一个群。单位子群{1}和G称为平凡子群。 【循环群】G可以由它的某元素a生成,即G=(a)。a所有幂的集合an,n=0,±1,±2,…做成G的一个子群,由a生成的子群。若G的元数是一个质数,则G必是循环群。 n元循环群(a)中,元素ak是(a)的生成元的充要条件是(n,k)=1。共有?(n)个。【三次对称群】{I(12)(13)(23)(123)(132)} 【陪集】a,b∈G,若有h∈H,使得a =bh,则称a合同于b(右模H),a≡b(右mod H)。H有限,则H的任意右陪集aH的元数皆等于H的元数。任意两个右陪集aH和bH或者相等或者不相交。 求右陪集:H本身是一个;任取a?H而求aH又得到一个;任取b?H∪aH而求bH又一个。G=H∪aH∪bH∪… 【正规子群】G中任意g,gH=Hg。(H=gHg-1对任意g∈G都成立) Lagrange定理G为有限群,则任意子群H的元数整除群G的元数。 1有限群G的元数除以H的元数所得的商,记为(G:H),叫做H在G中的指数,H的指数也就是H的右(左)陪集的个数。 2设G为有限群,元数为n,对任意a∈G,有an=1。 3若H在G中的指数是2,则H必然是G的正规子群。证明:此时对H的左陪集aH,右陪集Ha,都是G中元去掉H的所余部分。故Ha=aH。 4G的任意多个子群的交集是G的子群。并且,G的任意多个正规子群的交集仍是G的正规子群。 5 H是G的子群。N是G的正规子群。命HN为H的元素乘N的元素所得的所有元素的集合,则HN是G的子群。 【同态映射】K是乘法系统,G到K的一个映射σ(ab)=σ(a)σ(b)。 设(G,*),(K,+)是两个群,令σ:x→e,?x∈G,其中e是K的单位元。则σ是G到K 内的映射,且对a,b∈G,有σ(a*b)=e=σ(a)+ σ(b)。即,σ是G到K的同态映射,G~σ(G)。σ(G)={e}是K的一个子群。这个同态映射是任意两个群之间都有的。 【同构映射】K是乘法系统,σ是G到σ(G)上的1-1映射。称G与σ(G)同构,G?G′。同构的群或代数系统,抽象地来看可以说毫无差别。G和G′同态,则可以说G′是G的一个缩影。 【同态核】σ是G到G′上的同态映射,核N为G中所有变成G′中1′的元素g的集合,即N=σ-1(1′)={g∈G∣σ(g)=1′}。 N是G的一个正规子群。对于Gˊ的任意元素aˊ,σ-1(aˊ)={x|x∈G ,σ(x)= aˊ}是N在G 中的一个陪集。Gˊ的元素和N在G中的陪集一一对应。 设N是G的正规子群。若A,B是N的陪集,则AB也是N的陪集。 【环】R非空,有加、乘两种运算 a+b=b+a2)a+(b+c)=(a+b)+c, 3)R中有一个元素0,适合a+0=a, 4)对于R中任意a,有-a,适合a+(-a)=0, 5)a(bc)=(ab)c,

大学离散数学期末重点知识点总结(考试专用)

1.常用公式 p ∧(P →Q)=>Q 假言推论 ┐Q ∧(P →Q)=>┐P 拒取式 ┐p ∧(P ∨Q)=>Q 析取三段式 (P →Q) ∧(Q →R)=>P →R 条件三段式 (PQ) ∧(QR)=>PR 双条件三段式 (P →Q)∧(R →S)∧(P ∧R)=>Q →S 合取构造二难 (P →Q)∧(R →S)∧(P ∨R)=>Q ∨S 析取构造二难 (?x)((Ax)∨(Bx)) <=>( ?x)(Ax)∨(?x)(Bx) (?x)((Ax)∧(Bx)) <=>(?x)(Ax)∧(?x)(Bx) —┐(?x)(Ax) <=>(?x)┐(Ax) —┐(?x)(Ax) <=>(?x)┐(Ax) (?x)(A ∨(Bx)) <=>A ∨(?x)(Bx) (?x)(A ∧(Bx)) <=>A ∧(?x)(Bx) (?x)((Ax)→(Bx)) <=>(?x)(Ax)→(?x)(Bx) (?x)(Ax) →B <=>(?x) ((Ax)→B) (?x)(Ax) →B <=>(?x) ((Ax)→B) A →(?x)(Bx) <=>(?x) (A →(Bx)) A →(?x)(Bx) <=>(?x) (A →(Bx)) (?x)(Ax)∨(?x)(Bx) =>(?x)((Ax)∨(Bx)) (?x)((Ax)∧(Bx)) =>(?x)(Ax)∧(?x)(Bx) (?x)(Ax)→(?x)(Bx) =>(?x)((Ax)→(Bx)) 2.命题逻辑 1.→,前键为真,后键为假才为假;<—>,相同为真,不同为假; 2.主析取范式:极小项(m)之和;主合取范式:极大项(M)之积; 3.求极小项时,命题变元的肯定为1,否定为0,求极大项时相反; 4.求极大极小项时,每个变元或变元的否定只能出现一次,求极小项时变元不够合取真,求极大项时变元不够析取假; 5.求范式时,为保证编码不错,命题变元最好按P ,Q,R 的顺序依次写; 6.真值表中值为1的项为极小项,值为0的项为极大项; 7.n 个变元共有n 2个极小项或极大项,这n 2为(0~n 2-1)刚好为化简完后的主析取加主合取; 8.永真式没有主合取范式,永假式没有主析取范式; 9.推证蕴含式的方法(=>):真值表法;分析法(假定前键为真推出后键为真,假定前键为假推出后键也为假) 10.命题逻辑的推理演算方法:P 规则,T 规则 ①真值表法;②直接证法;③归谬法;④附加前提法; 3.谓词逻辑 1.一元谓词:谓词只有一个个体,一元谓词描述命题的性质; 多元谓词:谓词有n 个个体,多元谓词描述个体之间的关系; 2.全称量词用蕴含→,存在量词用合取^; 3.既有存在又有全称量词时,先消存在量词,再消全称量词; 4.集合 1.N ,表示自然数集,1,2,3……,不包括0; 2.基:集合A 中不同元素的个数,|A|; 3.幂集:给定集合A ,以集合A 的所有子集为元素组成的集合,P(A); 4.若集合A 有n 个元素,幂集P(A)有n 2个元素,|P(A)|=||2A =n 2; 5.集合的分划:(等价关系) ①每一个分划都是由集合A 的几个子集构成的集合; ②这几个子集相交为空,相并为全(A); 6.集合的分划与覆盖的比较: 分划:每个元素均应出现且仅出现一次在子集中; 覆盖:只要求每个元素都出现,没有要求只出现一次; 5.关系 1.若集合A 有m 个元素,集合B 有n 个元素,则笛卡尔A ×B 的基数为mn ,A 到B 上可以定义mn 2种不同的关系; 2.若集合A 有n 个元素,则|A ×A|=2n ,A 上有22n 个不同的关系; 3.全关系的性质:自反性,对称性,传递性; 空关系的性质:反自反性,反对称性,传递性; 全封闭环的性质: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传递性; 4.前域(domR):所有元素x 组成的集合; 后域(ranR):所有元素y 组成的集合; 5.自反闭包:r(R)=RU Ix ; 对称闭包:s(R)=RU 1-R ; 传递闭包:t(R)=RU 2R U 3R U …… 6.等价关系:集合A 上的二元关系R 满足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则R 称为等价关系; 7.偏序关系:集合A 上的关系R 满足自反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则称R 是A 上的一个偏序关系; 8.covA={|x,y 属于A ,y 盖住x}; 9.极小元:集合A 中没有比它更小的元素(若存在可能不唯一); 极大元:集合A 中没有比它更大的元素(若存在可能不唯一); 最小元:比集合A 中任何其他元素都小(若存在就一定唯一); 最大元:比集合A 中任何其他元素都大(若存在就一定唯一); 10.前提:B 是A 的子集 上界:A 中的某个元素比B 中任意元素都大,称这个元素是B 的上界(若存在,可能不唯一); 下界:A 中的某个元素比B 中任意元素都小,称这个元素是B 的下界(若存在,可能不唯一); 上确界:最小的上界(若存在就一定唯一); 下确界:最大的下界(若存在就一定唯一); 6.函数 1.若|X|=m,|Y|=n,则从X 到Y 有mn 2种不同的关系,有m n 种不同的函数; 2.在一个有n 个元素的集合上,可以有2n2种不同的关系,有nn 种不同的函数,有n!种不同的双射; 3.若|X|=m,|Y|=n ,且m<=n ,则从X 到Y 有A m n 种不同的单射; 4.单射:f:X-Y ,对任意1x ,2x 属于X,且1x ≠2x ,若f(1x )≠f(2x ); 满射:f:X-Y ,对值域中任意一个元素y 在前域中都有一个或多个元素对应; 双射:f:X-Y ,若f 既是单射又是满射,则f 是双射; 5.复合函数:f og=g(f(x)); 5.设函数f:A-B ,g:B-C ,那么 ①如果f,g 都是单射,则f og 也是单射; ②如果f,g 都是满射,则f og 也是满射; ③如果f,g 都是双射,则f og 也是双射; ④如果f og 是双射,则f 是单射,g 是满射; 7.代数系统 1.二元运算:集合A 上的二元运算就是2A 到A 的映射; 2. 集合A 上可定义的二元运算个数就是从A ×A 到A 上的映射的个数,即从从A ×A 到A 上函数的个数,若|A|=2,则集合A 上的二元运算的个数为2*22=42=16种; 3. 判断二元运算的性质方法: ①封闭性:运算表内只有所给元素; ②交换律:主对角线两边元素对称相等; ③幂等律:主对角线上每个元素与所在行列表头元素相同; ④有幺元:元素所对应的行和列的元素依次与运算表的行和列相同; ⑤有零元:元素所对应的行和列的元素都与该元素相同; 4.同态映射:,,满足f(a*b)=f(a)^f(b),则f 为由的同态映射;若f 是双射,则称为同构; 8.群 广群的性质:封闭性; 半群的性质:封闭性,结合律; 含幺半群(独异点):封闭性,结合律,有幺元; 群的性质:封闭性,结合律,有幺元,有逆元; 2.群没有零元; 3.阿贝尔群(交换群):封闭性,结合律,有幺元,有逆元,交换律; 4.循环群中幺元不能是生成元; 5.任何一个循环群必定是阿贝尔群; 10.格与布尔代数 1.格:偏序集合A 中任意两个元素都有上、下确界; 2.格的基本性质: 1) 自反性a ≤a 对偶: a ≥a 2) 反对称性a ≤b ^ b ≥a => a=b 对偶:a ≥b ^ b ≤a => a=b 3) 传递性a ≤b ^ b ≤c => a ≤c 对偶:a ≥b ^ b ≥c => a ≥c 4) 最大下界描述之一a^b ≤a 对偶 avb ≥a A^b ≤b 对偶 avb ≥b 5)最大下界描述之二c ≤a,c ≤b => c ≤a^b 对偶c ≥a,c ≥b => c ≥avb 6) 结合律a^(b^c)=(a^b)^c 对偶 av(bvc)=(avb)vc 7) 等幂律a^a=a 对偶 ava=a 8) 吸收律a^(avb)=a 对偶 av(a^b)=a 9) a ≤b <=> a^b=a avb=b 10) a ≤c,b ≤d => a^b ≤c^d avb ≤cvd 11) 保序性b ≤c => a^b ≤a^c avb ≤avc 12) 分配不等式av(b^c)≤(avb)^(avc) 对偶 a^(bvc)≥(a^b)v(a^c) 13)模不等式a ≤c <=> av(b^c)≤(avb)^c 3.分配格:满足a^(bvc)=(a^b)v(a^c)和av(b^c)=(avb)^(avc); 4.分配格的充要条件:该格没有任何子格与钻石格或五环格同构; 5.链格一定是分配格,分配格必定是模格; 6.全上界:集合A 中的某个元素a 大于等于该集合中的任何元素,则称a 为格的全上界,记为1;(若存在则唯一) 全下界:集合A 中的某个元素b 小于等于该集合中的任何元素,则称b 为格的全下界,记为0;(若存在则唯一) 7.有界格:有全上界和全下界的格称为有界格,即有0和1的格; 8.补元:在有界格内,如果a^b=0,avb=1,则a 和b 互为补元; 9.有补格:在有界格内,每个元素都至少有一个补元; 10.有补分配格(布尔格):既是有补格,又是分配格; 布尔代数:一个有补分配格称为布尔代数; 11.图论 1.邻接:两点之间有边连接,则点与点邻接; 2.关联:两点之间有边连接,则这两点与边关联; 3.平凡图:只有一个孤立点构成的图; 4.简单图:不含平行边和环的图; 5.无向完全图:n 个节点任意两个节点之间都有边相连的简单无向图; 有向完全图:n 个节点任意两个节点之间都有边相连的简单有向图; 6.无向完全图有n(n-1)/2条边,有向完全图有n(n-1)条边; 7.r-正则图:每个节点度数均为r 的图; 8.握手定理:节点度数的总和等于边的两倍; 9.任何图中,度数为奇数的节点个数必定是偶数个; 10.任何有向图中,所有节点入度之和等于所有节点的出度之和; 11.每个节点的度数至少为2的图必定包含一条回路; 12.可达:对于图中的两个节点i v ,j v ,若存在连接i v 到j v 的路,则称i v 与j v 相互可达,也称i v 与j v 是连通的;在有向图中,若存在i v 到j v 的路,则称i v 到j v 可达; 13.强连通:有向图章任意两节点相互可达; 单向连通:图中两节点至少有一个方向可达; 弱连通:无向图的连通;(弱连通必定是单向连通) 14.点割集:删去图中的某些点后所得的子图不连通了,如果删去其他几个点后子图之间仍是连通的,则这些点组成的集合称为点割集; 割点:如果一个点构成点割集,即删去图中的一个点后所得子图是不连通的,则该点称为割点; 15.关联矩阵:M(G),mij 是vi 与ej 关联的次数,节点为行,边为列; 无向图:点与边无关系关联数为0,有关系为1,有环为2; 有向图:点与边无关系关联数为0,有关系起点为1终点为-1, 关联矩阵的特点: 无向图: ①行:每个节点关联的边,即节点的度; ②列:每条边关联的节点; 有向图: ③所有的入度(1)=所有的出度(0); 16.邻接矩阵:A(G),aij 是vi 邻接到vj 的边的数目,点为行,点为列; 17.可达矩阵:P(G),至少存在一条回路的矩阵,点为行,点为列; P(G)=A(G)+2A (G)+3A (G)+4A (G) 可达矩阵的特点:表明图中任意两节点之间是否至少存在一条路,以及在任何节点上是否存在回路; A(G)中所有数的和:表示图中路径长度为1的通路条数; 2A (G)中所有数的和:表示图中路径长度为2的通路条数; 3A (G)中所有数的和:表示图中路径长度为3的通路条数; 4A (G)中所有数的和:表示图中路径长度为4的通路条数; P(G)中主对角线所有数的和:表示图中的回路条数; 18.布尔矩阵:B(G),i v 到j v 有路为1,无路则为0,点为行,点为列; 19.代价矩阵:邻接矩阵元素为1的用权值表示,为0的用无穷大表示,节点自身到自身的权值为0; 20.生成树:只访问每个节点一次,经过的节点和边构成的子图; 21.构造生成树的两种方法:深度优先;广度优先; 深度优先: ①选定起始点0v ; ②选择一个与0v 邻接且未被访问过的节点1v ; ③从1v 出发按邻接方向继续访问,当遇到一个节点所有邻接点均已被访问时,回到该节点的前一个点,再寻求未被访问过的邻接点,直到所有节点都被访问过一次; 广度优先: ①选定起始点0v ; ②访问与0v 邻接的所有节点v1,v2,……,vk,这些作为第一层节点; ③在第一层节点中选定一个节点v1为起点; ④重复②③,直到所有节点都被访问过一次; 22.最小生成树:具有最小权值(T)的生成树; 23.构造最小生成树的三种方法: 克鲁斯卡尔方法;管梅谷算法;普利姆算法; (1)克鲁斯卡尔方法 ①将所有权值按从小到大排列; ②先画权值最小的边,然后去掉其边值;重新按小到大排序; ③再画权值最小的边,若最小的边有几条相同的,选择时要满足不能出现回路,然后去掉其边值;重新按小到大排序; ④重复③,直到所有节点都被访问过一次; (2)管梅谷算法(破圈法) ①在图中取一回路,去掉回路中最大权值的边得一子图; ②在子图中再取一回路,去掉回路中最大权值的边再得一子图; ③重复②,直到所有节点都被访问过一次; (3)普利姆算法 ①在图中任取一点为起点1v ,连接边值最小的邻接点v2; ②以邻接点v2为起点,找到v2邻接的最小边值,如果最小边值比v1邻接的所有边值都小(除已连接的边值),直接连接,否则退回1v ,连接1v 现在的最小边值(除已连接的边值); ③重复操作,直到所有节点都被访问过一次; 24.关键路径 例2 求PERT 图中各顶点的最早完成时间, 最晚完成时间, 缓冲时间及关键路径. 解:最早完成时间 TE(v1)=0 TE(v2)=max{0+1}=1 TE(v3)=max{0+2,1+0}=2 TE(v4)=max{0+3,2+2}=4 TE(v5)=max{1+3,4+4}=8 TE(v6)=max{2+4,8+1}=9 TE(v7)=max{1+4,2+4}=6 TE(v8)=max{9+1,6+6}=12 最晚完成时间 TL(v8)=12 TL(v7)=min{12-6}=6 TL(v6)=min{12-1}=11 TL(v5)=min{11-1}=10 TL(v4)=min{10-4}=6 TL(v3)=min{6-2,11-4,6-4}=2 TL(v2)=min{2-0,10-3,6-4}=2 TL(v1)=min{2-1,2-2,6-3}=0 缓冲时间 TS(v1)=0-0=0 TS(v2)=2-1=1 TS(v3)=2-2=0 TS(v4)=6-4=2 TS(v5=10-8=2 TS(v6)=11-9=2 TS(v7)=6-6=0 TS(v8)=12-12=0 关键路径: v1-v3-v7-v8 25.欧拉路:经过图中每条边一次且仅一次的通路; 欧拉回路:经过图中每条边一次且仅一次的回路; 欧拉图:具有欧拉回路的图; 单向欧拉路:经过有向图中每条边一次且仅一次的单向路; 欧拉单向回路:经过有向图中每条边一次且仅一次的单向回路; 26.(1)无向图中存在欧拉路的充要条件: ①连通图;②有0个或2个奇数度节点; (2)无向图中存在欧拉回路的充要条件: ①连通图;②所有节点度数均为偶数; (3)连通有向图含有单向欧拉路的充要条件: ①除两个节点外,每个节点入度=出度; ②这两个节点中,一个节点的入度比出度多1,另一个节点的入;度比出度少1; (4)连通有向图含有单向欧拉回路的充要条件: 图中每个节点的出度=入度; 27.哈密顿路:经过图中每个节点一次且仅一次的通路; 哈密顿回路:经过图中每个节点一次且仅一次的回路; 哈密顿图:具有哈密顿回路的图; 28.判定哈密顿图(没有充要条件) 必要条件: 任意去掉图中n 个节点及关联的边后,得到的分图数目小于等于n ; 充分条件: 图中每一对节点的度数之和都大于等于图中的总节点数; 29.哈密顿图的应用:安排圆桌会议; 方法:将每一个人看做一个节点,将每个人与和他能交流的人连接,找到一条经过每个节点一次且仅一次的回路(哈密顿图),即可; 30.平面图:将图形的交叉边进行改造后,不会出现边的交叉,则是平面图; 31.面次:面的边界回路长度称为该面的次; 32.一个有限平面图,面的次数之和等于其边数的两倍; 33.欧拉定理:假设一个连通平面图有v 个节点,e 条边,r 个面,则 v-e+r=2; 34.判断是平面图的必要条件:(若不满足,就一定不是平面图) 设图G 是v 个节点,e 条边的简单连通平面图,若v>=3,则e<=3v-6; 35.同胚:对于两个图G1,G2,如果它们是同构的,或者通过反复插入和除去2度节点可以变成同构的图,则称G1,G2是同胚的; 36.判断G 是平面图的充要条件: 图G 不含同胚于K3.3或K5的子图; 37.二部图:①无向图的节点集合可以划分为两个子集V1,V2; ②图中每条边的一个端点在V1,另一个则在V2中; 完全二部图:二部图中V1的每个节点都与V2的每个节点邻接; 判定无向图G 为二部图的充要条件: 图中每条回路经过边的条数均为偶数; 38.树:具有n 个顶点n-1条边的无回路连通无向图; 39.节点的层数:从树根到该节点经过的边的条数; 40.树高:层数最大的顶点的层数; 41.二叉树: ①二叉树额基本结构状态有5种; ②二叉树内节点的度数只考虑出度,不考虑入度; ③二叉树内树叶的节点度数为0,而树内树叶节点度数为1; ④二叉树内节点的度数=边的总数(只算出度);握手定理“节点数=边的两倍”是在同时计算入度和出度的时成立; ⑤二叉树内节点的总数=边的总数+1; ⑥位于二叉树第k 层上的节点,最多有12-k 个(k>=1); ⑦深度为k 的二叉树的节点总数最多为k 2-1个,最少k 个(k>=1); ⑧如果有0n 个叶子,n2个2度节点,则0n =n2+1; 42.二叉树的节点遍历方法: 先根顺序(DLR ); 中根顺序(LDR ); 后根顺序(LRD ); 43.哈夫曼树:用哈夫曼算法构造的最优二叉树; 44.最优二叉树的构造方法: ①将给定的权值按从小到大排序; ②取两个最小值分支点的左右子树(左小右大),去掉已选的这两个权值,并将这两个最小值加起来作为下一轮排序的权值; ③重复②,直达所有权值构造完毕; 45.哈夫曼编码:在最优二叉树上,按照左0右1的规则,用0和1代替所有边的权值; 每个节点的编码:从根到该节点经过的0和1组成的一排编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