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县域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以新疆温宿县为例

人类活动正日益影响和改变着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与强度,因此温宿县土地生态环境也发生显著变化,总体来说有变好的一方面,也有部分区域生态环境出现了退化现象。目前,对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变化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所引起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还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系统的研究。根据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切实做好温宿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温宿县土地利用生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新疆温宿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中段托木尔峰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处东径79°28′-81°28′,北纬40°52′-42°21′之间,北以天山主脊克尔斯克尔为界与昭苏县相依,地势北高南低,分为北部山区和南部平原两大部分。北部山区具有独特的冰融地貌,冰川伸入峡谷,冰融汇流成河,林木和高山、亚高山草地分布其间,是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南部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43.83%,有着不同气候、土壤、生物资源的两片平原—西部库木艾日克河与托什干河冲积平原和东部台兰河与喀拉尤勒滚河洪积平原,是传统的农牧业生产基地。

温宿县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山区气候呈垂直分布,高山寒冷,终年积雪,冰川纵横;中山温带,有云杉、草甸覆盖;平原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温宿县水资源丰富,县境内冰川面积l2l9.68平方千米,总储水量1582.29亿立方米,大小河流43条,总长889千米,年均降水量65.4毫米,天然水资源储量96.4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6.18亿立方米。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冲积扇下部及扇缘地带,有利条件是灌溉水源便利,地形较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质地相对较细,通透适中,适应发展农业。

温宿县总面积为1420246.16公顷,总人口20.89万人,主要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等21个民族,包括1镇9乡和5个国有农场、5个国有牧场、2个国有林场,是个半农半牧县。2000年温宿县农业总产值6.84亿元,粮食总产16.l7万吨,种植业形成了以粮、棉为中心的多元化格局。温宿县是新疆商品粮基地之一,县水稻农场是全国“绿色食品”(优质大米)基地之一。温宿县粮食播种面积18.22千公顷(复播面积3.44千公顷),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9.10千公顷(复播面积1.27千公顷),有棉花、啤酒花、甜菜、胡麻、油菜等,是阿克苏地区棉花、啤酒花出口基地之一;昆托牌系列大米为2001年新疆名牌产品,它是新疆唯一的“绿色食品”大米,畅销区内外;啤酒花曾获国家经贸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2 温宿县土地利用现状

2.1 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现状分析

根据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1420246.16公顷,其中耕地76946.1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4%,占利用面积8.3%;园地6769.2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47%,占利用面积0.73%;林地33871.2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8%,占利用面积3.65%;牧草地782726.2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5.1%,占利用面积84.45%;其他农用地16450.7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15%,占利用面积1.77%;居民点工矿用地

92793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65%,占利用面积1.07%;交通运输用地446.09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03%,占利用面积0.04%;水利设施用地296.0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01%,占利用面积0.02%;未利用地493497.1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4.74%,见表1。

2.2 主要有关地类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2.1耕地的变动状况分析

从2000-2004年温宿县耕地面积有一定幅度增加,但是人口也在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呈现波动状况,在五年内人均耕地有增加趋势,使局部生态环境改善,但总体上,整体的生态环境并不能说得到完全改善。耕地的具体状况如下表2。

2.2.2林地的变动状况分析

从2000-2004年温宿县林地面积有一定幅度增加,但是人口也在不断增加,导致人均林地面积呈现变动状况,进一步使局部生态环境改善,人均林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但总体整体的生态环境并不能说得到完全改善,林地的具体状况如下表3。

同时,土地利用率比较高,达到65.3%,土地垦殖率为5.4%。全县土地利用基本农用地为主。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水利化,农业生态小气候环境对农业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2.2.3牧草地的变动状况分析

温宿县土地利用中,2000-2004年牧草地面积减少,而畜牧量的不断增加,则人均牧草地面积呈现减少、平均草地畜牧量增加的趋势,这样就导致整体的生态环境变差,牧草地的具体状况如下表4。

2.2.4园地的变动状况分析

随着南疆林果基地的建设,温宿县从2000-2004年园地面积有较大,但园地占总用地面积较小,其生态环境改善并不明显,园地的具体状况如下表5。

2.2.5未利用地的变动状况分析

从2000-2004年温宿县未利用地面积减少,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未利用地变为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一部分,但是未利用地大部分是土壤限制条件多的土地,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应尽量减少人为干扰。未利用地的变化状况如下表6。

3 温宿县土地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与高强度开发,在区域性系统的发展过程中,温宿县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草原和林地退化,水污染、次生盐碱化等,导致土地生态平衡的失调,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土地生态环境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正是土地生态环境研究者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具体问题如下。

3.1 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水土流失是温宿县主要的土地生态问题,也是制约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温宿县受干旱气候的影响,地表土壤长期处于干旱状态,土质结构松散,加之地表植被稀疏,一般当地面风速达6m/s 时就能引起沙粒的移动,风蚀现象也较为严重。加之土地有机质含量较低,河滩地与低洼地盐碱较重,部分地区排水系统不健全,在强烈的蒸发下易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加上温宿县因河流作用耕地内沟壑纵横地面支离破碎,引起水土流失。温宿县水土流失面积20593 公顷,其中耕地1288公顷、林地2472公顷、牧草地2763公顷,主要分布于亚高山的低山丘陵地区。

每年面蚀1—2 厘米,冲走表土约100 余万吨,共形成大小冲沟298条,深1—4 米,占地500 余亩。每年也都有大面积农田由于风蚀造成毁种。

3.2 土地沙化十分严重

由于裸露地表,富有松散、干燥的沙尘,是沙尘暴形成的物质基础,在足够强劲持久的风力和不稳定的大气环流的作用下,沙尘暴发生的次数在不断增加,土地沙化破坏了土地资源,导致土地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着农牧业生产。全县区幅员面积l420246.16公顷,其中沙地面积3831公顷,占0.27%,除恰格拉克乡、依西来木其乡、吐木休克乡外,其余乡镇均有沙化土地。全县共有沙化耕地21649.1公顷、林地2261.7公顷,其中耕地6374.3 公顷,其他2649 公顷,并且,沙化面积还在逐年扩大,地带性植被呈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此外,风蚀沙化还影响并威胁交通、水利、居民点等设施以及大气环境质量,沙尘暴现象仍然继续。据统计,自1996-2004年发生了84次,平均每年发生了9次,是沙尘暴的多发地带,是影响温宿县环境质量的重要原因。

3.3 土地盐碱化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土地盐碱化是指土壤表层溶液的可溶性盐含量过高,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温宿县土地盐碱化是耕地中低产田比例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县区发生土地盐碱化的乡镇,主要有克则力、恰格拉克、依西来木其和吐木休克四个乡,共计31个村,共有盐碱地6700 多公顷,其中耕地200 公顷,退化草原4700多公顷。由于地下水开采不断增加,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土壤与地下水进入脱盐过程,盐渍化耕地比重逐步下降。如遇连续多雨年,地下水位回升或不合理灌溉,都易导致重新返盐。

3.4 草原退化仍在加速

在1949到1998年间,温宿县的草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但是,牧草地载畜量却在不断增大,致使草原超载,过度放牧,草原得不到休养生息,退化不断加剧。为了经济的短期利益,牧草地仍然被开垦为其他用地,导致牧草地下降,而畜牧量在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较小。到了2000年以后,由于响应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进行退耕还林,避免人为的继续破坏地表植被,从而制止荒漠化的加剧,详见下表7。

3.5 土地污染有增无减

在温宿县主要种植作物是棉花,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地膜残留对土壤的危害呈加剧态势;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地膜,也是造成土地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在长期利用中,土地重用轻养,粗放经营,使地力下降,土壤有机质和全氮量下降的地块增多,碱解氮和速效磷上升的地块增多,土壤污染较为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县区周围和城镇居

民点附近,由于工矿企业生产,大量废水、废物的排放,造成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对人民生活和农牧业生产造成一定危害。

3.6 水环境仍然在恶化

土地利用与水的关系密不可分,土地利用对水资源的影响包括水量、水质和空间分布的变化。温宿县地表水属于库木艾日克河与托什干河水系,因受温宿县废渣的严重污染,其水质较差。另外,温宿县由于城市土地扩张、农业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导致灌溉用水增加,水资源数量供给不足,使塔里木河上游水量减少,致使中、下游地下水位下降,植被枯死,生态环境恶化。而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水平径流补给和河渠、农灌水的垂向渗漏补给,由于农业用地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导致地下水质也在不断变坏,使生态环境恶化。

4 土地利用对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4.1 土地利用规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资料册》资料可知,随着温宿县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垦拓荒力度的增大的同时,也占用了大量的未利用地或农用地用于居民点、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结果是:一方面,温宿县农用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建设用地也小幅度上扬;另一方面,未利用地不断地减少。土地利用率呈上升趋势,由2001年的65.24%上升为2004年的65.25%,导致绿洲交错过渡带的生态用地较少,生态防护作用减弱。众所周知,耕地、林地、园地等农用地的面积增减会影响地区的小气候。温宿县土地利用规模增加了,是通过开发未利用地来达到的,破坏了原始植被和生态平衡,会导致地表覆被破坏,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循环难以持续,受到风沙侵袭,土壤养分含量大大下降,也从小的方面影响了土地的经济产出和土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4.2 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温宿县综合经济水平、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包括可能引起自然景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自然植被退化、流域水资源布局分配和地表覆被的变化引起的局地气候变化等。高速公路、铁路在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废水及人员践踏、机械碾压对植被造成一定破坏。工程取水影响灌溉和排洪,造成水土污染,改变了地表水环境。水库的建设破坏了水流的自然流态,对流域的生态环境系统产生或大或小的负面影响,长期运营过程中,由于渗漏作用,地下水水位升高,将使植被生长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恶化。

4.3 土地开发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地开发整理指采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利用结构及利用布局进行重新规划,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将对温宿县共青团农场、依希来木其乡、阿热勒乡进行土地整理,共投资1250万元,整理得309.4公顷耕地。土地开发整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能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对生态的修复和改善都大有裨益。温宿县的土地开发整理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包括扩大和稳定了绿洲、改善了土地的生产性能、改善了小气候条件和增强了环境的人口承载力。但是,日趋扩大的土地开发整理规模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好影响,改变了土地利

用结构,使自然环境成为较弱的人工环境。

4.4 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工程建设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协调水分,调整土壤中空气的含量和比例,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提高土壤肥力、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等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为农、林、牧、水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温宿县城北开发区防风固沙林营造成林,有效地降低风速,防止风沙和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已经动工的“三河两库”水土保持林营造成林,能扩大绿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重大、长期的工程,对于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某几项政府的投资只能算是车水杯薪。因此,单靠政府投资就能根治生态问题是不可能的,必须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打场“持久战”。应采取灵活的措施,提倡营建城郊、乡、场商品经济林,提高空气湿度,改善农区小气候和生态环境。1999年三期2万亩治理工程实施,新生的民间治沙力量被吸引到这项生态建设中。政府将加大宣传力度和政策扶持,以吸引更多的民间治沙者投入建设。近年来,在塔河流域生态建设中,先后完成了合察汗通谷人工草原、柯柯牙人工防护林、克鲁山人工林等一批大型生态工程。

5 温宿县土地生态环境的整治对策

5.1 合理规划土地生态环境系统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在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基础上,确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最适宜模式。根据土地生态环境条件和自然资源利用特点,通过科学规划,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和潜力,有针对性解决土地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与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形成互为利用、互为联系的良性循环系统。

5.2 加强土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5.2.1 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大力发展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发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作用,为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必须加大植树造林,使林地增加的速度大于人口增加的速度,这样环境才有所改善。

5.2.2 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社会,加快调水工程的建设

水资源不足是目前温宿县土地生态环境脆弱的根本原因。开源节流,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温宿县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关键问题。首先,要加强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和综合开发利用,灌区要改善灌排体系,加强灌排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防治水源污染。其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节约用水,使有效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农业用水要积极研究推广节水型农业和节水措施;工业用水要提高回收率,做到一水多用,排水要做到清污分流,废水资源化;城乡生活各方面厉行节约用水制度,推广节水技术,建设节水社会。在节约用水和最大限度提高水源利用率的同时,建设大型水利工程,从根本上解决温宿县水资源短缺的关键。

5.2.3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水土流失使农田土地减少,水土流失造成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质资料——土地的消失,是其主要危害之一。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地表层是土壤肥力集中层随着水土流失的进行,富含各种营养元素的肥力层也就消失,从而造成土地的贫瘠化,自然灾害加重,土地生态环境向不良方向发展,水土流失造成肥沃的表土被冲走土壤瘠薄,甚至基岩裸露,致使粮食产量下降,林业生产停滞不前,为了生活农民垦荒伐林,周而复始,使山区农民日趋贫困。因此,水土流失问题是制约该市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生物、工程、农业等综合措施,对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农业结构调整,超坡耕地还林、还牧,禁止毁林和陡坡开荒。

5.2.4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是导致温宿县土地生态失调的直接原因之一,今后我们应加强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逐步优化农林牧大农业内部用地结构和作物布局,根据土地资源评价结果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新调整农林牧用地,将不宜耕种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牧,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尤其是应根据各地的实际发展生态农业和主体农业,以治理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农业集约化水平,逐步建立稳定高效的各类土地生态系统。

5.2.5 综合开发与治理盐碱地

盐碱地的治理要全面贯彻“以防为主、防治并重、以水为纲、综合治理”的方针。要针对不同类型土壤、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以治土治水为中心,以水利工程措施为重点,坚持工程、生物、农作、化学等措施相结合,提(打井提水)、排(排水)、灌(灌溉冲洗)、平(平整土地)、肥(增施有机肥)、化(化学改良)、种(种草种树) 等相配合,进行综合治理。

5.2.6 加强林草建设,保护植物资源

林草植被覆盖率是土地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土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以牧业基地为建设目标,植被建设要把种草放在首位,以草养牧,通过法律、政策,行政和教育等手段,严格保护草原,森林等植被资源,大力推进人工种草造林,加速土地绿化。对严重退化草场进行补播人工种苗,对中度退化草场,围栏育草;对轻度退化草场实行合理利用。

5.3 工业和城镇合理布局

加强城镇规划和管理是综合防治“三废”污染土地的重要前提。建立合理的城乡居民点体系,要抓好城镇建设的生态设计。发展乡镇企业,要重视生态环境效益。当前,由于乡镇企业一般规模小,设备差,“三废”缺少处理,对土地生态环境构成较大的潜在性危害,因此要采取措施,给予解决。对于扩建新建工矿企业、大中型水利工程、灌区开发、道路建设等基本建设项目,严格执行土地环境影响评价和合理布局论证制度,保证三同步方针的贯彻执行,坚决制止新污染源的产生。从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出发,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

5.4加强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

积极认真宣传贯彻《环境保护法》和《土地管理法》,增强全民对土地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意义的认识,自觉的保护土地生态环境;认真执行《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温宿县土地管理实施细则》,

严格执法,对于严重污染环境,破坏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视其情节给予相应的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6 结论

当今土地生态问题已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居住环境的状况,尤其是温宿县近年来城市化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都同步推进,致使耕地资源,水资源,生命生物系统都受影响,导致了生态服务功能下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了提高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在区域开发过程要注重土地生态的环境建设。因此,只有协调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利用土地、水,植被资源、才能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发挥最佳生态效益。合理安排土地开发量,发展人工饲草、饲料基地,减轻天然草地的载畜压力,使天然草地的退化得到逐步遏制,恢复草地植被;土地开发利用与水利工程建设相协调,合理利用水资源,禁止在地下水超采地区开发未利用土地;以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为主,加强耕地中田、水、路、林的协调配套,优化农田生态系统;对天然林、荒漠灌木林实行保护,禁止在该区域毁林开荒与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相适应,促进该区域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 汤建云,李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资料册[M].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00-2004.

[2] 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8.

[3] 赵华,卞正富,冷海龙.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加强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3,(4):36-38.

[4] 樊自立.新疆土地开发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5.

[5] 刘倚,潘伟斌.环境质量评价[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

[6] 林丰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环境演变与荒漠花成因[J].地理科学,2002,(9):44-49.

[7] 攀万选,戴其林,朱桂香.生态经济与可持续性[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6.

[8] 柳杨青.生态需要的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4,(7).

[9] 季方.塔里木河干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 增刊:32-37.

[10] 徐树建.我国西北地区生态恢复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12-16.

[11] 杨云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5.

[12] 刘新平.新疆绿洲生态环境问题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22-28.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县域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以新疆温宿县为例 人类活动正日益影响和改变着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与强度,因此温宿县土地生态环境也发生显著变化,总体来说有变好的一方面,也有部分区域生态环境出现了退化现象。目前,对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变化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所引起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还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系统的研究。根据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切实做好温宿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温宿县土地利用生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新疆温宿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中段托木尔峰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处东径79°28′-81°28′,北纬40°52′-42°21′之间,北以天山主脊克尔斯克尔为界与昭苏县相依,地势北高南低,分为北部山区和南部平原两大部分。北部山区具有独特的冰融地貌,冰川伸入峡谷,冰融汇流成河,林木和高山、亚高山草地分布其间,是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南部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43.83%,有着不同气候、土壤、生物资源的两片平原—西部库木艾日克河与托什干河冲积平原和东部台兰河与喀拉尤勒滚河洪积平原,是传统的农牧业生产基地。 温宿县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山区气候呈垂直分布,高山寒冷,终年积雪,冰川纵横;中山温带,有云杉、草甸覆盖;平原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温宿县水资源丰富,县境内冰川面积l2l9.68平方千米,总储水量1582.29亿立方米,大小河流43条,总长889千米,年均降水量65.4毫米,天然水资源储量96.4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6.18亿立方米。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冲积扇下部及扇缘地带,有利条件是灌溉水源便利,地形较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质地相对较细,通透适中,适应发展农业。 温宿县总面积为1420246.16公顷,总人口20.89万人,主要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等21个民族,包括1镇9乡和5个国有农场、5个国有牧场、2个国有林场,是个半农半牧县。2000年温宿县农业总产值6.84亿元,粮食总产16.l7万吨,种植业形成了以粮、棉为中心的多元化格局。温宿县是新疆商品粮基地之一,县水稻农场是全国“绿色食品”(优质大米)基地之一。温宿县粮食播种面积18.22千公顷(复播面积3.44千公顷),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9.10千公顷(复播面积1.27千公顷),有棉花、啤酒花、甜菜、胡麻、油菜等,是阿克苏地区棉花、啤酒花出口基地之一;昆托牌系列大米为2001年新疆名牌产品,它是新疆唯一的“绿色食品”大米,畅销区内外;啤酒花曾获国家经贸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2 温宿县土地利用现状 2.1 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现状分析 根据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1420246.16公顷,其中耕地76946.1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4%,占利用面积8.3%;园地6769.2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47%,占利用面积0.73%;林地33871.2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8%,占利用面积3.65%;牧草地782726.2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5.1%,占利用面积84.45%;其他农用地16450.7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15%,占利用面积1.77%;居民点工矿用地

从农村生态环境看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从农村生态环境看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第一章绪论摘要:在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写入当的政治报告,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当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离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等方法,通过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揭示目前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并提出可以有效加强农村污染防治、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对策措施,实现广大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第一章绪论

一、调查原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次写入党的政治报告,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尽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但当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离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的遏制和扭转,这些问题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严峻的农村环境形势,已经成为了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针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特此进行调查研究。本次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调查,通过互联网广泛调查各界人士,不再局限于学生范围,结果更具普遍性,更加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 二、概念介绍在广义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为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

2020年高考高三地理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含答案)

2020年高考高三地理复习区域生态环境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回答1-2题。 1 A.风沙危害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C.大陆性气候减弱 D.光照条件变差 2.针对该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A.退耕还林 B.退耕还牧 C.退耕还湖 D.修建水库若尔盖湿地,面积曾达3000平方公里,为两大母亲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着储量丰富的现代泥炭资源,目前该地已遭受到破坏。据此回答3-4题。 3. 若尔盖湿地的生态意义是( ) A. 产生药材,调蓄洪水 B. 产生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 C.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D. 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水源

4. 保护若尔盖湿地的措施是( ) A.挖沟排水,疏开沼泽 B. 停止一切经济活动,实行封闭管理 C.修建水库,发展水电 D. 设立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 针对藏南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在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实验,下图示意风速为 11 m/ s 时在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 A.高空输沙量 B.近地面输沙量 C.地表粗糙度 D.风沙活动高度 6.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能( ) A.稳固沙土 B.削减风力 C.减少水分蒸发 D.适应恶劣环境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绿洲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 ) ①保障城镇用水②开发水能资源③蓄水灌溉农田④发展水产养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8.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①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②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③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④营造防护林,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常常影响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读我国甲、乙、丙三地的水热状况示意图,回答9~10题: 9.三地区中,海拔较低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乙地和丙地 10.三地区的气候类型为()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极地气候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图中A、B、C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 荒漠化。据此完成11-12题。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

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

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社会实践 调查报告(或论文)课程名称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专业 指导教师马小闳 学号 名单 提交日期 姓名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目录 一.引言、 二.摘要、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五.调查过程、 六.分析结论(社会分析等)、 七.研究建议 八.附录 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引言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

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生态的破坏也是很明显的。虽然,国家和社会也有保护生态的各种措施,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各方面的自觉行动,但是总体上,这种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力的遏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幸福,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大学生更应该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关于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当然是十分的必要的。 摘要 生态环境的破坏的严重性,显得这个调查的重要。而我们将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开农村和城市的调查,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和人们的环保意识,找出问题并分析,提出解决的办法。总体而言,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还是有的,不过还是不够。农村的技术设施服务差,没有专门的人回收垃圾,生活垃圾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由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开发用地,住宅用地等占用了绿地,植被减少,动物也减少了,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等,环境变差。为此,一方面应该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而重要的是完善农村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绝不能够以生态环境的破坏换取gdp的增值。 研究目的 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调查来更多地关注生态,了解生态,积极回报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和为服务的精神。了解当地饮用水源地、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土壤污染、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当地环境基础数据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 随着工业及城市化的发展,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人们广泛关注,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从全球范围看,生态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是众多国家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生态安全问题如果同人口、种族等因素相遇,就可能引发暴力冲突,它不但可能影响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稳定,还可能导致民族之间、 国家之间的战争,从而影响到地区稳定和国防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由于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化肥及除虫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的污染等,使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失衡,加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掠夺式开发,使生态严重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笔者认为,通过对我国生态安全现状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醒国人对生态安全问题引起充分重视,积极解决我国的生态安全问题,切实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构成和特点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 生态安全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一般认为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 一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退化和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从而维护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于本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 二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和资源严重短缺造成环境难民并引发暴力冲突,从而防范生态安全环境问题对区域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第二层含义则是外交、军事范畴新概念。 (二)生态安全的构成 生态安全就是生态系统的安全。该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彼此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十分复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土地、水、大气和生物。 生态安全主要由土地安全、水资源安全、大气环境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因素构成。这其中任何一个构成因素出了问题,都会影响生态安全并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生态安全的构成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三)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 与影响国家安全的其他因素相比较,生态安全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1章第1节第1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1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 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含义。2■结合图示,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利用景观图,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分析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重点)3■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分析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差异及成因的基本思路。(重、难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区域和区域差异 ⑴区域概念: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 )区域特点 (3)区域划分 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4)区域和区域差异研究 ①研究方法:比较法。 ■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六占』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 ②研究重点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 区域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③研究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 据。 [特别提醒]区域间的界线不一定都鲜明。如国家、省等行政区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之间的界线是明确的,但气候区、自然带等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具有过

渡性的特点 2.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1)影响区域差异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等。 (2)自然区的划分 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 土壤和植被则是自然区域的标 (3)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特别提醒]季风区的范围不等于东部季风区的范围 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划分的主要依据为是否受夏季风的影响。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为季风区,不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为非季风区,两者的界线大致为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而东部季风区是我国二大自然区之一,与西北干旱半

区域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专业班级:环境科学 091 实习地点:植物园、封龙山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起止时间:2011-11-7至2011-11-13 成绩: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1 引言 为了更好的了解不同植物的生活习性,更深刻的了解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我们对石家庄市植物园及封龙山两处植被较多的景区进行了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石家庄市植物园位于石家庄市西北方向,距市中心十四公里,是城市和自然风景结合处,

西倚太行山,南临市区主要环路。石家庄市植物园原名为石家庄市岳村苗圃,主要任务是为专业绿化提供各种绿化,后经过三次扩建成为现在的石家庄市植物园。石家庄市植物园是以收集、展示和保护我国北方植物资源为主,同时引进热带植物及沙漠植物供游客参观学习,集科研、示范、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植物园。该植物园属于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人为干扰性大。 封龙山位于石家庄市区西南约十五公里,距鹿泉市城南二十公里,西倚太行,东临平原,是省级名胜景区。封龙山植被繁茂,草丛、灌木及乔木由低及高的分布在山上。此外,山上乱石嶙峋,有沟壑及其中的水流,这是苔藓生长的好地方。封龙山不仅植被丰富,山上还生长着许多鸟类及爬行动物。封龙山只有少数人为建设,尚且可认为天然生态系统。 2 区域生态环境状况 2.1 植物园生态环境状况 植物园内植被丰富,建有许多独立园区,如竹园、丁香园、牡丹芍药园、月季园、海棠园、樱花园、水生植物园、湿地植物园等。除此之外,植物园内还有天然山丘,山丘上长有许多草本植物、灌木及乔木。植物园的主干树种乔木采用本地表现良好的白皮松、油松、国槐、悬铃木;灌木选用海棠类、碧桃、丁香、紫薇等;常绿品种以油松、桧柏、雪松、女贞、黄杨为主;落叶乔木以悬铃木、国槐、合欢、臭椿、柳树、栾树、白腊、玉兰为主;花灌木以腊梅、樱花、海棠、碧桃、紫荆、紫薇、榆叶梅、黄刺梅、木槿、丁香、连翘为主。水生、湿生、植物品种以荷花、芦苇、千屈菜、菖蒲为主[1]。而我们本次对植物园展开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主要是针对热带植物馆及沙漠植物馆,对热带及沙漠植物及其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更深刻地认识了解。 2.1.1 热带植物馆 热带植物馆位于植物园正门的右手侧,是植物园的主要植物展馆之一。在植物园中,热带植物展览馆类有较多的热带植物,这些植物大部分原产地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现以表格的形式对热带展馆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及其所属科目、原产地、生活习性做如下(表1)简介: 植物科名属名地区简介 木瓜蔷薇 科木瓜 属 中国落叶小乔木,喜光,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喜肥沃深厚排水良好轻土壤或粘土壤。 瓶子树木棉 科 瓶树 属 澳大利亚、 沙漠地带 成年植株具有肥大的树干,如瓶子状。雨季储水量可达2吨,旱季落叶,花黄色, 树干中的水可供沙漠旅行者使用。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教案资料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

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核心汇编 编制人:黄玉丹使用时间:第13-14 周 核心知识点 1 生态问题基本思路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思路 1.自然原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覆盖率、地质特点等。 ( 1)地形原因:海拔、地势起伏状况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山地陡坡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 ( 2)气候原因:气温、降水、风力、风向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荒漠化通常与气候干旱、风力大有关,水土流失通常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 3)土壤原因:土壤特性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如黄土高原的土壤以粉砂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会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 4)植被原因:植被破坏会引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地下水位下降、滑坡、泥石流、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 5)河流原因:河流流量的大小、侵蚀强度等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如泥石流、水土流失的发生等。 2.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不和谐方面分析。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农业结构单一或不合理,会导致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遭到破坏;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如柴草的大量使用,会导致植被破坏、秸秆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 (1)湿润地区+地表植被稀疏,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2)湿润地区+山区+地表植被破坏,容易产生泥石流和滑坡。 (3)干旱的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容易产生土地盐渍化。 (4)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容易产生土地荒漠化。 (5)干旱农耕区+引水灌溉,容易使河湖水量减少,产生土地荒漠化、盐碱化。 二、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 1.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区域环境介绍

在班里,除材料之外,活动区对幼儿影响最大的就是区域环境。区域环境可以有效地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支持幼儿的学习,还可以成为与幼儿互动游戏的一部分。根据功能的不同,我们将区域环境划分为展示性环境、操作性环境、支持性环境、提示性环境。 一、展示性环境 主要用于展示幼儿作品,为幼儿提供自我展示和相互评价的环境。 美工区:贝壳拼画 设计意图: 我在班级的绘画区里面投放了大量的乡土材料,小朋友们很感兴趣,尤其是各式各样的贝壳。孩子的心最是玲珑剔透,成人眼中普通的沙石、玉米棒,在他们看来都是亲密的玩伴,充满了生命力。这时,引导他们从自然中去发现美,创造美是很重要的。考虑到大班幼儿具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幼儿采集朴素、不起眼的贝壳,让他们根据贝壳的形状大胆想象,用色彩鲜艳的颜料和橡皮泥来装饰,并请幼儿集体创造适合贝壳造型的背景图。这样既让幼儿体验到接触自然、合作创作的快乐,又增强了他们在不同材质上进行美术活动的能力,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目标: 1、尝试利用贝壳进行作画,发展个性化表达能力与创造力。 2、体验用贝壳作画的乐趣。 材料准备:各种贝壳、彩色卡纸、白乳胶等。 玩法提示: 将贝壳装饰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植物、小玩具。 指导要点: 幼儿的作品一般比较粗,教师可指导幼儿使用多种辅助工具和材料,帮助幼儿把贝壳装饰得更加生动与形象。 二、操作性环境 能与幼儿进行游戏互动的环境。 益智区:《挑战创意拼图》 目标: 1、学习统计作品中各种形状与数量方法。 2、感知不同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和图形守恒。 材料:各种颜色、大小的几何图形,教师提供几种拼摆的半成品及轮廓线,记录表格。 操作方法:教师引导幼儿辨认出几种动物的外形轮廓线,让幼儿任选自己喜欢的形象拼摆,并提醒幼儿摆好后在墙上的表格里记录自己用了哪些图形,每种用了几个。 三、支持性环境 能够支持幼儿活动的环境,如方法提示、扩展思维、解决方法等作为环境呈现,支持幼儿的学习。 科学区:造纸机的使用 将幼儿新学的技能用照片形式呈现方法,直观形象。并将孩子们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用绘画的方法在墙饰上进行展示。(集体讨论,绘画记录) 四、提示性环境 一方面引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对活动常规进行提醒提示的相关环境。 大班幼儿自主性增强,所接触的生活范围也大大扩展,他们通过讨论与协商,已经开始可以自制规则,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 《我是小值日生》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资料

9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 依据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于2016年3月编制完成的《凉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拉拉铜矿落凼矿区深部矿段采矿工程陆生生态调查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9.1区域概况 9.1.1区域生态功能定位 根据《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2006年5月),落凼矿区所在的绿水乡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生态区→ 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生态区→ 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稀树- 灌丛- 草地生态亚区→ 金沙江下游资源开发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按照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三级区特征表,项目区为II 3 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稀树- 灌丛- 草地生态亚区,II3 – 1 攀西矿产- 水力资源开发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该区域受山地地形和干热气候影响,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自下而上有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亚热带针叶林、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亚高山灌丛与草甸等。河谷区生态脆弱,土壤侵蚀敏感性程度高。该区域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存在着一定的土地退化和裸岩化的现象,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发,外来物种紫茎泽兰的入侵与蔓延十分严重”;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冶金工业、水电业和旅游业,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保护植被,防止有害生物入侵。注意防止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或不利影响,减少入江泥沙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等”。 根据《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川府发〔2013〕16号),矿区位于所属会理县属于四川省重点开发区→ 点状开发城镇,该区域为省级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同时也是四川省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安宁河流域;区域矿产,生物、水能资源丰富,优势产业国内外竞争力强,是国家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地区。该区域的生态特点是在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增强产业竞争能力,适度推进点状开发优势矿产,水能资源,促进资源加工转化,推进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优势矿产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该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全国重要的钒钛和稀土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开发基地、全省重要的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要求该区域在加强资源综合勘探,合理利用的同时,也提出了“以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干热河谷和山地生态恢复与保护,加快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和环境恢复治理”。

生态环境指数

1.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 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 2.生物丰度指数:指通过单位面积上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生物物种数量上的差异,间接地反映被评价区域内生物丰度的丰贫程度。 生物丰度指数=Abio×(0.5×森林面积+0.3×水域面积+0.15×草地 面积+0.05×其它面积)/区域面积;式中:Abio, 生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3.植被覆盖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林地、草地、农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五种类型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植被覆盖的程度。 植被覆盖指数=Aveg×(0.5×林地面积+0.3×草地面积+0.2×农田面积)/区域面积;式中:Aveg, 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4.水网密度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量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水的丰富程度。 水网密度指数=Ariv×河流长度/区域面积+Alak×湖库( 近海) 面积/区域面积+Ares×水资源量/区域面积;式中:Ariv, 河流长度的归一化系数;Alak, 湖库面积的归一化系数;Ares, 水资源量的归一化系数。备注: 计算值大于100 时, 一律按100 计算。

5.土地退化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内土地退化程度。 土地退化指数=Aero×(0.05×轻度侵蚀面积+0.25×中度侵蚀面积+0.7×重度侵蚀面积)/区域面积;式中:Aero, 土地退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6.污染负荷指数=(ASO2×0.4×SO2 排放量+Asol×0.2×固废排放量)/区域面积+ACOD×0.4×COD 排放量/区域年均降雨量;式中:ASO2, SO2 的归一化系数;Asol, 固体废物的归一化系数;ACOD, COD 的归一化系数。 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生态环境分为五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规定EI≥75, 生态环境质量方为优。 归一化系数A计算方法: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192-2006;归一化系数=100/A 最大值。A 最大值指某指数归一化处理前的最大值。

高二一轮复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精美解析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一、选择题,自学自测(18) 2019年9月8日雄安新区及白洋淀流域水环境集中整治攻坚行动启动。雄安新区囊括白洋淀整个水域,新区开发建设要以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功能为前提。图为白洋淀流域图,读图完成下题。 1.下列关于白洋淀萎缩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A. 气候类型改变 B. 空气质量下降 C. 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D. 气温日较差变小 2.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保护和恢复白洋淀湿地可采取的措施是 A. 填埋部分河道作为建设用地 B. 跨流域调水 C. 暂缓开发区域经济 D. 加大第二产业的发展力度 【小题1】C【小题2】B 本题考查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白洋淀萎缩不会导致气候类型改变,A错误;对空气质量影响较小,B错误;湿地有调峰补枯的作用,白洋淀萎缩会导致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增大,C正确;湿地破坏,地表变干,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减弱,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大,D错误。故选C。 本题考查保护和恢复白洋淀湿地的措施。填埋部分河道作为建设用地会导致水系环境的破坏,A错误;跨流域调水可以减少对白洋淀湿地的水资源的使用,B正确;暂缓开发区域经济不利于经济发展,C错误;加大第二产业的发展力度会造成环境破坏,D错误。故选B。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某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推进。下图为该区域工业发展、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10年间,该区域工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发展的特点( )。 A. 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发展 B. 生态环境变化和缓 C. 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D. 工业稳步增长 4.近年来,该区域努力转变增长方式,采取积极措施建设和谐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 的推进呈现又好又快局面,其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 ①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②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环保投入;③严格限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减轻环境污染;④大力发展特大城市,减缓农村发展;⑤做好规划与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⑤ 【小题1】C【小题2】D 本题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由图可知,1985年以后,工业总产值快速增长,但环境污染程度大大高于自然环境容量,因此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故C对,ABD错。故选C。 本题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环保投入;做好规划与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都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使工业化和城市化又好又快发展,故①②⑤对;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无法限制,故③错;大力发展特大城市会加剧城市问题,故④错。故选D。 第1页/共6页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指导教师:卢修元) 【内容摘要】水利是属于国家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建设指标,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更是关乎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水资源蕴含量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为6.76亿kw,可能开发利用的达3.78 亿kw,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水资源开发程度只达到19.30%,与发达国家60%的开发程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的水力资源开发仍显得任重而道远。但是水利工程的兴建,特别是大型水库的形成,将使周围环境发生明显改变。因此避免或减轻不利影响,充分利用水资源,是水利工作者在进行水利规划建设时必须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问题对策的探讨科学发展 【正文】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农业、工业大力发展,对于电力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大,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难免会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生的影响。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环境影响方面,与其他工程相比,水利水电工程有突出的特点:影响地域范围广阔,影响人口众多,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外部环境对工程也同样施以巨大的影响。目前,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制约性因素之一。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 .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数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天然河流上需、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断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对于下游的鱼类繁殖不利,导致推迟鱼类产卵期。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 .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

花溪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花溪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贵阳市花溪区生态环境 现状调查报告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班级:08生态学1班 姓名:张朝凤 学号: 前言

本次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是我生态学专业必修科目《生态规划学》教学实习的一个主要内容。生态规划是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从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区域资源环境特点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出发,合理规划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寓生态环境保护于区域开发与经济发展之中,以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和谐发展的规划。而我们所做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正是为了对区域作出合理规划的判断基础,只有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对区域有一个合理而科学的规划。 本次调查的区域是贵阳市花溪区,经过对部分地区的实地观测和影像摄录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对花溪区的基本生态环境状况有个充分了解。本次野外调查的时间是12月15日至16日,基本路线为贵大南区——孟关——高坡,贵大南区——花溪公园——花溪水库——天河潭。野外调查主要是对调查路线沿途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进行观察记录。对花溪区的基本生态环境现状作出初步判断,之后再经过后期的文献查阅对花溪区的基本情况进一步了解分析,对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分析判断,对花溪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作出总结,并提出针对环境现状的相应对策。 一、自然、社会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状况 花溪区位于黔中腹地,是贵阳市下属的一个行政区划单位,位于贵阳市南郊,距市中心17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7′—106°52′,北纬26°11′—26°34′;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43公里,面积957.60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32.4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15924人,占34.38%,有汉、苗、布依等38个民族。花溪区共辖三镇十一乡,即花溪镇、石板镇、青岩镇,久安乡、麦坪乡、党武乡、燕楼乡、花溪布依族苗族乡、湖潮苗族布依族乡、小碧布依族苗族乡、孟关苗族布依族乡、黔陶布依族苗族乡、马铃布依族苗族乡、高坡苗族乡,区政府位于花溪镇,距贵阳市中心17公里。全区生产总值完成632597万元,同比增长15.1%;财政总收入完成68824.1万元,同比增长17.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91元,同比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5318元,同比增长10.3%。区内有贵花、贵新公路,湘黔、贵昆铁路及龙洞堡、磊庄机场,交通发达。花溪区是生态区和贵阳市重要的水源保护区。 (二)自然地理状况 1、地形地貌 花溪区地处黔中高原,花溪区处长江、珠江分水岭,高原分水岭地形极不明显。地面海拔一般为1100~1300m,地形相对高差多小于200m。受南北向褶皱构造控制,山岭、谷地均呈南北向延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摘要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其间为追求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而向自然的无限索取和掠夺,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够,制度的缺失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恶化。只有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 生态环境生产力发展生态文明历史制度人与自然全球化 一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都得到了飞速的提高,而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工业时代,人类改造自然并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可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地关系认识不够,一味的向自然索取,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工业文明百年来的掠夺,已使大自然千疮百孔。近几十年来,尽管人类已经认识到了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历史的遗留问题以及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副作用,生态危机依然摆在眼前,只有从本质上了解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才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共赢。 二从历史角度看生态问题 纵观人类文明史,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化自然发展的不同水平,人类文明可划分为四种形态, 原始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和生态文明时代。在不同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各有不同特点,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尽管已经具有自觉能动性,并且可以制造简单的生产工具如石器等来改造自然,但是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显得非常弱小,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抗衡的力量。人类与自然界中的其他自然生物一样,其生存规律基本上遵循着自然界中必然性法则,以渔捞、采集、狩猎等天然的劳动方式,去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他们无法抵御各种盲目自然力的肆虐,经常忍受饥饿、疾病、寒冷和酷热的折磨。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界处于主导地位。人类遵从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将自然视为万物的主宰。马克思在谈到古代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时, 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我国生态环境基本状况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1)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2)沙漠化迅速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 (3)草原退化加剧。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4)森林资源锐减。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呈森林赤字。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

(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7)水体污染明显加重。据1987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8)大气污染严重。中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目前中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煤是一种肮脏能源,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中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9)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以及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中介。与此同时,也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1978年以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是化肥、农药等,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二:造成目前中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 (1)人口压力: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