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专业成长的规律、影响因素与机制

名师专业成长的规律、影响因素与机制
名师专业成长的规律、影响因素与机制

名师专业成长的规律、影响因素与机制

方健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在学校教育与教学实践中,示“名师”起着领衔、范、激励、凝聚和辐射等作用。解读名师成长的人生轨迹,深入研究名师的成功规律,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笔者试以二十多位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校长)为个案,从多角度解读名师的成功人生,分析其成长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与机制,概括出名师成长过程的共性特征与规律,以期对探索富有成效的教师教育、培训与管理策略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名师专业成长规律分析

名师成长的实质是其职业个性不断成熟、自主发展的过程,从众多名师成长的人生轨迹可以梳理出一些共性的规律与特征。

(一)周期性与阶段性规律

1.周期性。名师成长符合人才学研究的成果性规律”。在选定成才目标的前提下,立志成才的老师必须经过一定阶段的教育教学知识有效积累和教育才能锻炼,才能逐步接近成才目标。而且,作为特殊的专业人员,教师的成长周期比较长。就中小学而言,一个教师起码要经过十年以上的磨练,才能将其原有的专业知识与中小学教学实际挂上钩,积累起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而且,教师成长是有层次的。据研究,一名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到成为一名称职并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合格教师所需的时间大约为十年,一名合格教师成长为优秀或骨干教师所需时间大约为十年左右,而从优秀教师到成名成家,职业个性成熟且独树一帜、形成风格,成长为名教师所花费的时间,大致又是十年左右。当然,前提是教师必须选定了成为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他立志要成为名师”,没有目标和志向就谈不上积累。

2.阶段性。名师成长符合一般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任何名师都是从普通教师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但由于名师与普通教师有着本质区别,因而在名师成长的各阶段又表现出发展的不均衡性和独特的个性色彩。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向度,参照教师职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综合名师成长历程中的各方面因素和总体专业水平的发展情况,名师的专业成长可以划分为这样五个阶段:1)入职适应期。入职适应阶段是每一个名师成长所必须经历的。对新教师来说,关键是如何通过短短两到三年的教育实践,尽快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结合,把师范课堂上所学的书本知识(明确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缄默知识),并体现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实践技能和技巧,能适应课堂教学工作的基本需要。这时教师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师范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二是教学知识向教学能力的转变。这在名师成长的全部历程中是最主要和最关键的阶段。2)成熟胜任期。作为一名教师,完全适应了教师工作,已经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技术,具有了较高的工作能力,在学校也已经站稳脚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定威信。在这一阶段,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继续发展的压力和动力,会出现分类、分化发展的情况。多数人通过持续努力,成长为基本功扎实娴熟、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实效明显的经验型教师,并从原有群体中分化出来,成为能胜任学校常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合格教师。3)高原平台期。达到一定教龄和资历时,一些教师因掌握了能应付他熟悉工作的全部技能时,如不扩大探索的新领域、新模式,职业懈怠、停滞不前的现象就会随之产生。这种现象可以称为“平台现象”,即名师成长的“高原平台期”。所有教师成长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这种“不成长现象”,也被有些学者称为“职业危险期”。4)成功创造期。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学风格与模式个性化;开始总结、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和理论,教学科研成果丰富且有份量,在校内外已产生了较大影响,实

施个性化教学。5)退职回归期。这一阶段的教师进入体力衰退初期,虽然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但身体机能却在不断下降,甚至力不从心。继续保持已有职业成就,维护尊严,准备引退,是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心态。

(二)“师承效应”与“转益多师”规律

名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存在“师承效应”现象。[3]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往往都有“师徒结对、青蓝工程”的经历。“师承效应”是指在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徒弟一方的德识才学得到师傅一方的指点、点化,从而使前者在继承与创造过程中与同行相比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还形成“师徒型人才链”。根据这个规律,培养名师,一是要重视发挥“青蓝工程”的师承作用;二是要强调双方的自主选择和相互对称。名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这种“师承效应”,同样符合人才学研究的“师承折半”理论。即,徒弟一方的德识才学一般只能达到师傅一方的一半。因此,名师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转益多师效应”。不少名师广泛吸取不同教学风格、不同教学流派的有益营养,多方接受来自师范院校的专家学者、实践界的教育名家的大师点化,通过“博采众师之长”超越前贤,从而成就自己的独特教学理路和思想。

(三)“马太效应”与“期望激励”规律名师成长存在“马太效应”现象,“有者容易愈有,无者容易愈无”。[4]访谈中,有不少名师认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积极争取社会承认,争取更多的发展性资源。比如,著名教育家、尝试教学理论创立者邱学华曾坦言:要成为名师,又“在中国,你既要当官,不能当官。因为当了校长,当了官,你才有更多脱颖而出、成名的机会,更容易被社会认同。但如果你只顾当官,又会牵扯你更多研究的精力和时间。……”当然,不是成功的真正内涵,一度“成名”但事实上,“成名”的马太效应,往往是促使不少名师突破成长平台、获得成功的“保健性”因素。特别是有不少名师认为由于一度“成名”,自己拥有了更大的“学术自由度”,可以做自己醉心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从而保证其更大专业化发展的自由空间。当然,之所以说是“保健性”因素,是因为从辩证的角度看“成名”,也可能对名师突破成长高原平台期有“负作用”,过多的头衔、太大的名气、过多的社会兼职等可能会影响名师专业提高的时间、精力和突破自我的自觉意识,从而使其“名”不副实。比如。过分“恋官”,就可能多了一个平庸的校长,而少了一个未来教育家。而且,这种社会现实惯性,可能不利于年轻教师脱颖而出。

(四)共生性与复杂性规律

1.共生性。名师成长过程中存在一种“共生效应”规律,也叫“群落效应”,指名师的涌现通常具有在某些区域、学校、学科领域和教师群体中“共生共荣”、集中产生的倾向。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名师自身发展”与“名校整体发展”的对立统一、和谐共生关系。学校发展是教师成长的特定环境和重要途径;同时,名师的成长又对名校的改革与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名校成就名师”,学校内部的各种关系、整体发展对名师的专业化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学校通过其特有的文化传统、制度、舆论、目标、规划及发展的水平、取得的成就等因素,感染、熏陶、规范、指引、激励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名师自身的成长状态,对学校内部的成员及学校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名师在其自身专业成长过程中,能够汇集更多学校发展的力量,从而使得学校成为更多教师个体专业生命成长的重要力量源。

2.复杂性。名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才,因为其

“所从事培养人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更具个性化、更具复杂性。名师成长过程体现出明显的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非线性、协同性、非平衡性”等特性,[6]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自主发展的巨系统过程。以复杂性科学理论为坐标系来考察名师成长这一过程,可发现其实质是职业个性不断成熟、自主发展的过程,但不是简单的、按年龄递进的、直线上升的过程,而是有诸多复杂的内外制约要素共同影响的阶段性上升过程。

首先,成长为名师并不是必然的。名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并不平直,而是曲折起伏的,

它与教龄的长短密切相关,而且不同时期,教师的角色行为和心理特征也不同,其成长的速度和程度也会有差异。实践证明,并不是任何一个教师都能成长到成功创造期。作为名师,当他入职后,都有一个适应期。从适应期、成熟期和高原期到成功期是四个差距较大的台阶,只有少数人才能不断自我超越跨进成功期。相当一部分教师甚至无法进入成熟胜任期。其次,名师成长的方向并不是单一、线性的。名师成长过程是由诸多复杂因素参与、相互作用、随机决定的,这就使得我们既不能对某一个名师的成长进行武断地归因,也不能对一个未“成名”的教师的人生前途作断然的预测。完全用时间概念来描述名师成长过程的规律,给名师的成长过程划定阶段,是有失偏颇、形而上学的,似乎只要熬过相应的年头,教师就会进入相应的成长台阶。事实上,名师成长的路向并不是单一的。一方面,由于教师聘任制的落实,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成长的道路上还没有走到成熟期可能就会被淘汰出局;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以及教育的发展迅速,教师自身因素的局限,特别是努力程度不足,可能会

严重阻滞了教师自身的成长,有可能使原本“适应”的教师变得不适应,原本“称职”的教师变得不称职,原本“成熟”的教师变得不成熟。这是所有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的倒退现象,或者叫负成长现象。

二、名师专业成长影响因素分析

名师专业成长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名师成长的过程涉及很多因素(变量),这些因素(变量)又构成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在这些因素、关系之间很难区分谁主谁次、谁重谁轻,它们之间的机制不是简单直接的因果规定,而是复杂的交互作用、双向甚至多向建构方式。这些因素、机制发生与否,还取决于具体的人、具体的时间、具体活动环境等随机出现的条件。概括起来,既有外在的客观因素,也有内在的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基于教育文化的土壤

“文化是教师成长的母乳”。名师的成长,总是基于特定的历史文化和教研文化传统。以江苏名师为例。江苏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有一套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具有独创性的教育传统和文化积淀。尤其那些历经沧桑的“老牌学校”,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这种教育文化传统熏染、浸润、涵养了一代代江苏名师,并以“文化遗传基因”的作用方式渗透在江苏名师的文化心理结构中。特别是江苏学校的学术文化传统,引导、陶冶了一代代教师的专业成长,培育了他们的科学态度和学术精神。而作为教育文化的主体,江苏名师在继承其优秀教育文化传统的同时,又总是试图以最新教育理念不断地反思教育文化现象,以实现对传统的不断超越和重构。

近代以降,江苏曾先后走出了陶行知、陈鹤琴、叶圣陶等著名教育家。悠久而发达的文化教育,为江苏培育了一批批具有深厚科学文化素养的英才,为江苏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人才基础。而经济文化的繁荣又反过来营造出更为浓郁的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进一步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达。这一特定区域文化传统为江苏名师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培养了一代代江苏名师的责任感、奉献精神、仁爱精神、立达精神以及刚健观念、学习与修身思想等,从而在江苏名师的成长历程中,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在传统教育文化的影响下,他们发挥了个体的自觉理性与自主意志,在反躬自省,克已自律的修养过程中,大多养成了良好的知识主体人格。在这片丰沃的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代江苏名师,普遍都有着坚持的职业信念;有着“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教育精神;有着“心无旁骛,潜心学术”的职业操守和个性特质。而这些无不显现出江苏名师的“大儒”气质与学养。

文化传统的统摄、涵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尊师重教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催生出独具魅力的教研文化传统。在传统教育文化精神的影响下,江苏名师不断更新观念,在研究中不断提升

课程的理解能力、实施能力,在推动教学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而且,各地的教育沙龙、科研协进会、教师发展共同体、名师工作室等,形成了独特的教科研制度文化,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江苏名师普遍有这样的“教育自觉”:在继承教育文化传统、实现传统学校教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把教育纳入到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进行文化学反思与研究,以期重新确立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比如,在上个世纪新文化运动时期,就有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生活教育”实验研究;艾伟的汉字实验研究;廖世承的“道尔顿制”实验研究等,掀起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教育实验研究的高潮,形成了江苏教师、的教学研究与

“自为”“敢为”创新的文化和精神传统,出现了大量基于学校内在发展需要、具有很强专业性与实效性的教学研究活动。这一教学研究、创新的文化和精神传统,在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斯霞的“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研究、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整体改革研究、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研究等等,都是这一文化与精神传承的最好证明。因此,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教研文化是名师专业成长的土壤。

(二)基于自主发展的空间

除了上述历史文化与教研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因素外,名师的专业成长还集中受到其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诸多内在因素的影响。因此,名师的专业成长还体现为特定文化氛围中自我素质不断发展、提高和完善的过程。可以说,一位教师有多大的自主发展能力,在哪些范围内进行自主发展,那就拥有多大的成长空间。名教师的自主发展首先体现在其人生定位上。通过研究发现,这些名教师虽然有着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和人生阅历,但他们都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定位在成为一名出色教师。即使这些名教师一开始不一定都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定位在当一名教师,但都能在走上教师岗位后很快完成自己的人生定位;而且一旦成为一名出色教师的理想达到了,就成为推动他们前进的强大动力,促使他们在教师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其次,任何一个名师都是从普通教师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其个体专业的成长和成熟都体现在悄悄扩展的年轮上,这不仅仅表现在其知识、能力、人格特质上,更表现在其不断追求自身专业发展水平新突破的创新超越意识和自主创造性品质上。名师都具有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始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状态,及时调整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及方式,最终达到理想的专业发展水平。

第三,名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一般都能自主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事实上,不少教师在取得一定成绩以后,往往会自我满足、固步自封。而有一部分教师则是继续进取、勇于突破自我。很显然,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有可能成功跨越发展的栅栏,实现人生的突破,成长为名师。

鉴于以上分析,教师的专业发展既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同时也取决于他的自身必备素质与条件的完善和发展。名师专业发展的空间是靠其自身建构的。当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到外界尚待完善的制度、尚不完美的条件上时,发现更多的是对现实的不满,感受更多的是无奈,于是怨天尤人,认为自己生不逢时,缺少机遇;而当我们转换视角,将名师专业成长的目光集中到个体自身时,往往会发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还有很多事情等待着我们去付诸实践、进行探索。因此,名师专业发展空间的大小问题,需要一种立足自我发展现状的思维方向。

(三)基于反思性实践的学习与研究路径

成长、成熟的终极意义在于成功,而成功的法则就在于不断开拓创新。一个能突破其教育人生从而获得成功的名师,其秘诀就在于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和创造。名师专业成长主要依赖的是反思性实践与学习,即“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这一根本路径。名师的成长需要有明确的专业发展意识,而不能总停留在一般教师的角色意识上。需要具有先进的教育教

学理念,需要有研究意识,要能意识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需要努力发展自己专业素养以适应日新月异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当然,这样的教学改革实践,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没有固定的道路可走,只能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研究中探索、重建自己的知识技能体系,才可能成为名师。

首先,不间断地学习是名师专业成长的根本保障。江苏名师的专业发展实践证明,尽管每个教师成功的具体途径各不一样,但渴望求知、勤奋学习,是他们的共同特点,通过不断的学习强化自己的专业发展以提升专业水平,是成功教师所依赖的最基本路径。名师专业成长的速率和水平与教师对学习的投入与产出成正比,这是已经被江苏名师乃至无数优秀教师的成长反复证明的一条基本规律。除了读书学习以外,那就是勇于向专家学者学习。名教师们来自教学实践第一线,平时有着繁重的课业负担,又由于当年受教育条件的限制,教育理论系统化积累有限,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暴露出自身的理论局限。但是,他们并未因为理论欠缺而畏缩不前,相反不断寻求机会,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研究发现,相当多名师成长的历程同时也是其不懈追求的学习历程。当然,这里不只是指学历进修之类的学习,更多的是工作过程中自己的感悟,带着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向书本学、向同事学,抓住会议研讨、交流等各种机会向专家学。

其次,反思性教学实践是名师成长的前提条件。没有课堂教学实践就没有名师。名师之所以得名,其开端往往就在于其丰富的教学实践。只有在教学实践的舞台上,运用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获得了学生、社会、学校同行的认可和赞誉,才可能真正成为名教师。不少一线的教师“认识”某个名教师,往往都是从课堂上“认识”的,都曾经亲历名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或是曾经看过其某次课堂教学录像。可见,名教师的说服力还在于他在教学上的真功夫。过硬的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形成自身教学风格、赢得教学成功的保障。如果一个教师只能贡献他的教学思想,他至多是一个在理论方面有所成就的教师,可以成为一个学者,但不能算是一个名教师。名教师,首先要能实践、能教学、能上课。-善于反思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要素。教师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不断反思,否则,教了几十年的书,只不过是在机械重复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名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果,而是勇于自我反思,主动回顾重现自己的教学行为表现,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调整。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正因为勇于反思,名教师在自我完善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自觉性,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加强各方面修养,因而也能够很快战胜困难,适应新的环境,执着坚定地追求人生的成功。同时,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基于反思的重建,是教师个体发展的保障。通过反思性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将面对真实的自己、寻求真实的发展空间、获得真实的自我更新。他获得的不仅仅是积极的生命情态的涵育,而且是自身思维方式与观念系统的不断更新,是自身生命意识的不断觉醒,是不断展现、生成更大的生命力量的过程。

第三,坚持学术研究是名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名师是不可模仿的。塑造教学个性,形成教学风格,总结教育理论,凝练教育思想,是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名师的必然要求。纵观江苏的名师乃至教育家,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观点,都有自己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对教育的信念与追求,追求的不是统一的“标准”,而是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专门的研究方向。而他们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性,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均来自他们因人化育、因材施教的反思性教学,均来自他们长期而深入的教育科研。

要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必须要以自己的学科性质特点为基础,要研究自己的教学个性,要有创新意识和精神,不仅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操作体系,更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或教育理念,创造出自己的完整的教学思想理论体系、教学风格和流派。而个性化的教育科学研究是成长为学者型名教师的必由之路。名师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发现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从中寻找到自己研究的起点,通过不断探究,逐步形成自己扎实的教育

科研能力和丰硕成果,自成一家。江苏的名师们刻苦钻研,大胆创新,不断总结,探索规律,著书立说,成名成家。他们在各处讲学,上示范课,带徒弟,办实验学校,努力宣传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名师李吉林老师创立了情境教育理论与操作的思想体系,追求的是如诗如画的完美教学艺术境界;名师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特色的形成,正是其所追求的教育艺术人生的写照。从一个个名师身上可以感悟到:名师之路,平凡而又充满奋斗。他们矢志不逾、孜孜以求的正是一个理想的专业化教师共同的人生目标:做人育人;成名“读书教书,著书立说,成家”。

教育科研提升了名师的职业素养和内涵,扩张了名师的个性表现力和个人影响力。系统的科学研究既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又丰富和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实践发展成理论,理论演绎成新实践。如此,不仅能实现先进的理论与科学的实践融合,而且反过来又推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发展。名师的教学实践过程同时又是教育科研的过程。他们的讲学、示范课或教学经验、教育论文等,会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使教育科研很快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促使这些学者型名师自然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雁。

三、完善专业成长机制:基于名师成功人生解读的策略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名师的成长有几个相对独立又衔接的阶段,名师成长是一个反复实践、不断提高的阶段性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跨越教师人生的栅栏、追求成功的过程。同时,要进一步认识到名师成长是比较复杂的,仅以对若干名师的成长个案进行典型分析为基础来构筑名师成长的阶梯,只能描绘出一条平直的理想化的金光大道。事实上,名师成长的道路充满了坎坷、曲折甚至歧路,且极具个性化,但是从名师的成长经历来看,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第一,建立科学的教师专业标准与完善的教师准入机制,重视“入职适应阶段”教师成长关键期的培训与教育。

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准入制度所确定的教师入职条件与相关法规,直接影响教师培养的质量标准和教师队伍的构建模式,直接关系到所选拔教师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其入职后的发展。鉴于我国当前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的发展不够成熟,在制度本身与实施过程中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把好“入口关”,尽快完善我国教师职业准入制度,优选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保证教师队伍建设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入职适应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期”。根据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的研究,禽类动物认识并追随母禽存在“关键期”现象。发展心理学家将动物发展的“关键期”概念引入心理学研究的领域,认为人的心理发展也存在“关键期”现象:在个体早期生命中存在一个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错过这个“关键期”,个体心理某方面潜能的发展将会受到很大影响,日后的发展需要额外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根本达不到应有的发展水平。而人才学研究成果也表明:人才成长过程符合“才能萌发的递减规律”。即在人生的早年阶段,存在着才能萌发的“关键期”。就名师成长而言,其成长过程与复杂性系统科学理论所主张的“蝴蝶效应”描述的曲线具有极大相似性,复杂性系统科学主张的“蝴蝶效应”理论表征了名师成长过程对关键期内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和依赖性。处于入职适应期的青年教师只有抓住关键期,从小处着眼、从小事抓起,夯实基础,定好目标,抓住机会,积极锻炼,才可能将自己纳入快速成长的人生轨道。特别是在这个关键期内,那些与课堂专业生活相关的“关键性事件”、“关键性人物”、“关键性活动”极有可能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比如,名师邱学华第一次上课就大胆尝试将数学课上成了故事课,这一次成功经历奠定了他后来坚信“尝试能成功”的教育信念基础。

“入职适应期”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个阶段教师素质如何,其是否热爱教师工作、能否熟练掌握教学基本功、能否渴求教育理论与经验、是否具有一定的

可塑造性,是一名教师是否能走向成熟成为名师的关键性一步。从一定意义上讲,“入职适应期”是决定教师能否成长为名师的关键期。这是因为,名师的成长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入职适应期”属于特殊的“量变”阶段。虽然说教师在发生质的突变成为名师之前都处于量变期,但量变过程中教师专业化素养的发展速度、水平、程度等各方面都是不均衡的。一般而言,处于适应期的教师缺乏做教师的经验和心理准备上的不足,角色认识模糊,工作盲目性较大,情绪易冲动,而且与成熟教师在教育水平、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距。但处于入职期的新教师容易受外界影响,可塑性最大、模仿性最强,思维敏捷,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强,有理想、有朝气,有热情、有干劲。而且他们精力充沛,没有来自于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因素的干扰。他们在这一阶段的努力,无论是其在教育教学技能、业务素养、工作能力,还是在从教的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等等方面的量变积累都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奠基意义。

发展关键期内的“关键性因素”对名师成功的影响实质上涉及到复杂性系统科学所主张的“规则”与“涌现”的关系。处于关键期的“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关键性活动”对教师成长的影响,也许就会导致多少年后教师成长过程中重大的质性突破。从关键期的“规则”影响到突破期的“涌现”,这也就是复杂性系统科学所强调的从“泛基因型”到“泛表现型”的基本历程。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把握好入职适应期青年教师各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青年教师的入职培训与管理工作非常必要,这无异于在关键期内实施“名师成功基因的改造工程”,在这一阶段“基因”改造得好,毫无疑问,将决定了未来名师的成功“表现”。

第二,建立良好的“自主发展”与“养用结合”相协调的专业成长机制,帮助教师正确处理好“抓住机遇与成才发展”的关系。

现实中,许多教师谈及成功时常常以“我没有机会、运气不济”为借口,认为“机会”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研究表明,名师成长的过程也跟其他领域人才的成长一样,确实需要一定的机遇。一般而言,社会性的巨大需要造就了社会性的机遇,而每一次大的社会机遇都会造就一批社会名人和成功人士。机遇过后,一个人想在这一行业获得大的成功则比较困难。对于名师的成长而言,机遇则存在于其每一个发展阶段。上一次公开课、参加一次培训或进修、参加一次教研活动或论文获奖、受到一次表彰、得到一个专家的赏识或者一次职务提升等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名师成长的“机遇”。善于抓住机遇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抓住了社会性机遇就等于抓住了大的社会需求。洞察了这种社会性需求、满足了这种需求,是造就成功者的一般规律。事实上,历次大规模的教育教学改革运动,特别是近些年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热潮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许多社会性机遇。

据此,一方面,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真正形成“养用结合”的人才机制,要积极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与阶梯。从教师成长目标管理的角度看,能否给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搭建阶梯,能否给青年教师以及时的目标激励、榜样示范,能否通过开设公开课、参加比武等形式给青年教师以成功的机会和体验等等,对青年教师日后的专业化成长具有关键性意义。对于骨干教师的成熟期培训培养要提前,对成功创造期“准名师”的提高性培训培养仍然不能忽视,特别是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创设一种有利于名师成长的学校文化氛围,产生一种能激励名师脱颖而出的文化动力,是有效教师管理的重要策略。

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具备自主发展的主观努力。“机遇面前人人平等”,每个教师成长的人生历程中都存在一定机遇,但并不是每个教师都会像名师们那样幸运。这就与每一个人的把握机遇的能力有很大关系。这种把握机遇、驾驭成功的能力,并不是由外部环境所制约的,其实决定于教师主体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和改造的程度,更取决于他的必备素质与自身条件的完善与提高。“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善于抓住机遇的能力应该是名师良好职业素养、开拓进取精神和积极心理准备的高度综合,是名师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从一个个名师成功的个案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功底与才华是名师成功与发展的必备素

质,是内因;而教育信念是名师成功的精神力量和支柱,敬业精神使名师事业的成功更大、更长久。由于缺乏面壁十年的耐心,缺乏十年磨一剑的意志,缺乏设立一个高标准并长期朝着目标不懈努力的敬业精神,从而使一些即使功底和才华出众的老师也“泯然于众人矣”。敬业精神可以使功底增强,才华得到长足的发挥,成功的奥秘就是抓住机遇,努力工作。可以认为,“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努力要成为名师”。

第三,建立科学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帮助教师努力突破专业发展的“高原平台期”。名师的专业化发展既有渐变发展的过程,也有突变发展的过程。我们认为,处于高原平台期的教师能否克服职业懈怠的心理、保持不断进取的精神、突破原有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决定其能否成长为名师的一个质变的过程。就这个意义上讲,名师发展的高原平台期也就是名师成长的“突破期”。事实上,处于此阶段的教师会出现三种情况的分野:一是“基础扎实,动力充足,继续进取,突破自我”的教师,二是“基础一般,动力一般,自我满足,固步自封”的教师,三是“基础较差,动力缺乏,自甘平庸,不思进取”的教师。很显然,只有第一种情况的教师才有可能突破其发展的“高原平台期”,成长为名师。前提是在这一时期,需要教师对早期教师职业生涯重新评估,强化或改变自己的教师职业理想;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突破原有教育教学水平,力争有所成就。当然,无论是自己感悟还是得到专家的指点,处于突破期的教师其成长的关键点在于能否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知识型教师要重在对所掌握的知识的灵活运用,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或信念,同时注意转化成自己的教学技能技巧,在课堂教学技能和技巧上做文章,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丰富自己的实践来发展自己的理论,在感性发展和技能技巧上下功夫。经验型教师则要在系统的理论学习上下苦功,力图把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教育实践智慧(缄默的知识)转化成明确的知识。现实中,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属于实践型的,其教育教学理论功底都比较缺乏,教学实践呈粗放型状态,其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处理缺乏理性精密的设计,常常凭直觉或经验随机确定,教育行为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突破发展高原期的关键主要是主动加强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以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而不是盲目实践,要积极争取专家的指点,坚持反思性、研究性教学,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科学化、规范化、理性化,在教学理性发展上下功夫;更要以悟性为基础,以自己的教学个性类型为条件,通过系统的反思来整合,抓住薄弱点,把握关键,突破高原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第二次融合,才能成为准学者型教师。

特别需要指出的:第一,处于突破期的教师除了要突破“自我”以外,还要注意突破“师承”的束缚。师承成才是人才成长的短程线。由于名师的点化启迪可使立志成才者少走不少弯路。但是,弟子不可能将老师知识才能全部继承掌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必然有消耗与失真,即使优秀的弟子也只能达到老师的一半。这必将出现人才退化的现象。关键是作为弟子的教师可以通过“转益多师”策略达到超越老师的目的。第二,处于突破期的教师要“努力争取社会承认”,这对名师的成长也非常重要。因为人才的成长还符合“马太效应规律”。人才的创业性成果做出之后,要为世人所知,必须输出信息,争取社会承认。社会愈开明,人才从做出创造性贡献到获得社会承认的时间愈短。这段时间其实就是“突破期”或“脱颖期”,而在突破期内存在一种“有者愈有,无者愈无”的马太效应规律。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无论是从教育教学理性思维的提升、形成风格流派的角度,或者是从突破师承的束缚的角度还是从克服由于“马太效应”而导致

“人为名累”的负面效应角度看,教师能否突破发展的高原平台期,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其主观因素,即在成长过程逐渐形成的实践性智慧、教育哲学观以及是否具有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在长期应试教育的摧残下,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职业心态不够健康:厌倦了自己的职业,没有职业理念,缺乏专业意识,为生存而工作,职业心态不稳定,缺乏一种将教育工作视作为一项极富挑战性、趣味性、很有研究价值工作的积极心态。即使事业有成者也普遍

满足于现状。加之,目前学校的管理层干部大多从优秀教师群体中选拔,结果原本有基础突破发展高原期而成长为名师的骨干教师一旦被选拔为校长、主任,繁杂的行政事务和他们自我满足的成就感会造成我国教师队伍中少了一些名师的可能,多了一些流于学校事务工作、倦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提高的行政管理者。

应对当前这种普遍的教师职业心理疲劳、职业情感衰竭的职业倦怠心理,主要依靠于教师自身的心理调节,但从另一角度讲,“教教师教育管理机制、育人才评价制度、选才制度”亦与此有很大关系。当前,必须建立科学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帮助教师努力突破专业发展的“高原平台期”。社会、学校应与教师一起,共同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心理,采取有效的发展性评价措施,激励教师始终保持积极的发展心态,自信、从容,不受外部评价或职务升迁等因素的牵制,以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为指向,而不是以“做校长”“当官”“走行政之路”为追求,才有可能顺利度过专业发展低潮或职业危险期,重新追求专业化的发展,突破原有的自我发展水平与境界。

要成为一个好教师,就必须“心无旁骛”,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追求卓越”人生的突破点。在这一方面,无论是当年力辞教育局长之职、执着“躬耕”于教坛的斯霞老师,还是现今“不求闻达于仕途、但求专注于学术”的李吉林、于永正等一批批名师,他们是教育“布衣”,但永远是教师成功的典范。从名师的人生中,除了要读出虚怀若谷的美德和执着追求的学术精神外,更要领悟名师成功的深刻人生智慧。

总而言之,名师成长是一种艰难曲折的复杂性专业发展历程。就名师个体的成长而言,其成长水平与任职年限有关,但并不必然相关,既取决于其自身素质和条件能否实现整体完善和跨越式提高,也取决于外部机制能否有效地帮助教师尽快缩短入职适应的关键期,突破发展的高原期,安然度过职业发展危险期,并保持成熟期应有的水平。笔者对名师成长规律的认识还很浅薄,还有许多尚未触及的问题有待深究,但有理由相信:一个教师从初登教坛发展成为合格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升华为知名教师,乃至教育专家、著名教师,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决不是高不可攀的。这既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

新城铺学校 教师专业发展措施 1、开展校本研究:校本研究为教师提高“专业能力”的“行动”与“反思”搭建了平台 “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取向 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校本研究的特点:“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 2、经验+反思=成长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者的专家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难怪,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 反思= 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 反思”的成长公式。教师只有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从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反思,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教学技术上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 3、不断完善教师组织的学习机制 (1)、自主学习。定期和不定期地向教师推荐教育理论书目和教育报刊上的文章篇目,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为教师们研讨提供了共同的话题。 (2)、信息交换。通过展示教师的读书笔记、召开读书交流会、组织教师学术讲座及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促进彼此间的信息交换,从而丰富每位教师的信息量。 (3)、专题论坛。组织教师在一起对某个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和意见以至引起争论,达成共识。 (4)、学术沙龙。组织教师在一起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让大家的观点

相互碰撞、充分磨擦以达到较为一致的认识。 4、促进教师自我实践 (1)、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我们与教师一起学习了教育理论后,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自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 (2)、剖析教学实践,完善教育理论。我们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行动中研究,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建构和丰富教育理论。 5、促进教师自我反思 撰写教学笔记。培养教师坚持撰写教学笔记的习惯,教师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得与失。 在新课程推动下,校本培训走向更加生动开放,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让学校具有强劲的生命力,从而去创造基础教育灿烂的明天。 6、构筑宽阔的教师发展平台 (1)、倡导团队精神,让教师在同伴互助中成长。 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主要形式。校本研究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提倡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同分享、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因此,在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工作中,认真组织了各级各类有益活动,多层面地为教师提供了同伴互助、协作对话的交流平台。 (2)、内外挖潜,让教师在专业引领中提升 校本教研强调立足学校,充分发挥校内的教育智慧,尽量盘活校内资源,由学校教师共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鉴于此种理念,注意在校本研究过程中培养一支爱学习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网络、音像、图书资料的间接引领作用,加强教师对教育理论、教育经验的学习和研究,为校本教研提供了思想理念层面的专业支持。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学习体会

优秀在于习惯 在尖峰论坛上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当中很多都是我学习的楷模,我在群里读书活动开始后买来一些班主任方面书籍来学习,其中不少作家就在我们群里,读着他们写的书,在书中与他们的智慧碰撞,还能够在群里倾听他们引领,收获着激动更收获知识,我能感觉到我的班级教育知识在不断更新,我的学生也说:以前觉得老师非常凶,我们不敢靠近,现在觉得老师变得可亲多了,这都是得益于向这么多优秀老师学习。这次看到郑立平老师在群里发布赠书消息,郑老师将赠送他的新作《优秀教师成长之道》,我很冒昧地申请了,并要求郑老师给予亲笔签名,没想到郑老师在百忙之中还能记住我的要求,赠送了一本有郑老师亲笔签名的书。 怀着激动心情捧着这本新书认真阅读,让我感触最深的观点就是优秀在于习惯,我们避开很多优秀教师的自身特质,和个人魅力,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优秀的习惯。正像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书中例举了我们耳濡目染的魏书生老师坚持和学生一起“写笔记”,李镇西老师的“五个一工程”,于漪老师的情趣,窦桂梅老师的执着,张万祥老师的积累等都深刻地告诉我:好习惯,成就好教师。 本书的第一章:勤于反思,告别庸碌肤浅的日子中一句句深刻极具启发的话语就打动了我,如:“反思,是教师提升自己的有效途径”、“不能自我教育,就不能教育别人”、“心平气和地做一个教育人,少发一些牢骚,经常给自己的心灵消毒,我们和我们的教育都会变得更加健康、阳光、丰盈、幸福。”、“让学生监督,是调整和完善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绝佳途径。”在反省自己在十几年工作中,只是走着吃老本生意,没有提升自己,牢骚整日嘴边挂,渐渐从一个本来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退化成了一个学生人见人怕的老师。通过学习反思,我觉得养成良好习惯非常重要,要改掉已养成的坏习惯,做好的办法就是用好习惯去代替,就像禅师让弟子们除掉一块荒地上的草中道理一样,要除掉地里的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我要改掉冲学生发火、抱怨等坏习惯最佳的途径是养成好习惯。我现在在学习与学生们用文字交流,这是一种面对面与每一位学生交流的方式,可以了解到每一位同学对班级对老师对同学的看法,也可以了解每一位同学的情绪。我已经坚持了快两学期了,虽然每天回复学生们文字比较辛苦,但是看了《优秀教师成长之道》后我坚信自己还会继续下去,我不仅要坚持和学生们用文字继续交流,还要把这些文字整理反思,在整理反思过程中我可以发现自己在班级教育教学中成功与不足,为自己下一步教育教学活动的调整提供依据,至今我的整理反思记录已有十万字以上了,还在进行中呢!在这反思过程中我感觉到自己在提升,自己再次受到教育,再重新看到学生们对我在班级中某项举措的指责和批评,我虽然有点不高兴,但是这正像郑老师说的“真心实意,是接受监督有效反思自我的关键。”我从同学们的监督中发现了很多时候我的“所谓对你们好”的措施只是自以为是的想法。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可以说是字字深情,谆谆告诫我们教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要微笑带班,拥抱轻松快乐的生活。微笑时造物主给予人类独一无二的财富,世上万物也只有人类拥有表情丰富微笑。微笑,是每一个学生最为渴望得到的,给学生一个微笑,就给了他们一片阳光,一份自信。再对照自己,同学们在“心语小本”上说:“每次上课,我们都要看老师的脸色是否放晴,如果面带微笑,我们都心里释然了。不然整节课都悬着一颗心。”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成为这样,这些现在追究也意义不大,从现在我要微笑带班,让我的班也微笑。欣赏,这类词语已经很少从我嘴里吐出,我在群里学习老师给予学生多一些期待和欣赏,让我又能够宽容孩子们所犯的错误,又开始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们,给予他们强大的精神支持,他们开始愿意向我述说自己在班级学习生活中的困惑,讲述自己曾经所犯的错误,这些我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正如这本书中所说的“期待效应”,我的期待和欣赏换来了学生们的进步和成长,在反思我和学生们的笔对话,我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成长,我也发现通过反思写作我自己逐渐养成了写作的好习惯,有感觉现在已经喜欢写下来,写下好的经验,写下好的想法,写下自己的错误等,在坚持一会儿,我就会像郑老师说的做到注重积累,收藏教育生活的阳光。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中向我们展现了优秀教师很多优秀习惯,如写作,善于沟通,学会示弱,倾听学生们的心声,难的糊涂,高效教育,以文化育人,智于借力,自我升级等。这些习惯都是一个教师走向优秀,走向卓越的基础。养成好习惯,我们就已经走向优秀,作为一名育人的教师,为了责任,为了自己,

一名师专业成长规律分析

一、名师专业成长规律分析 名师成长的实质是其职业个性不断成熟、自主发展的过程,从众多名师成长的人生轨迹可以梳理出一些共性的规律与特征。 (一)周期性与阶段性规律 1.周期性。从人才学研究的成果看,作为特殊专业人员的教师,他的成长周期比较长,据研究,一名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到成为一名称职并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合格教师所需的时间大约为十年,一名合格教师成长为优秀或骨干教师所需时间大约为十年左右,而从优秀教师到成名成家,职业个性成熟且独树一帜、形成风格,成长为名教师所花费的时间,大致又是十年左右。 2.阶段性。名师的专业成长可以划分为这样五个阶段:1)入职适应期。对新教师来说,关键是如何通过短短两到三年的教育实践,尽快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结合,把师范课堂上所学的书本知识(明确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缄默知识),并体现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实践技能和技巧,能适应课堂教学工作的基本需要。这时教师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师范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二是教学知识向教学能力的转变。这在名师成长的全部历程中是最主要和最关键的阶段。2)成熟胜任期。多数人通过持续努力,成长为基本功扎实娴熟、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实效明显的经验型教师,并从原有群体中分化出来,成为能胜任学校常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合格教师。3)高原平台期。达到一定教龄和资历时,一些教师因掌握了能应付他熟悉工作的全部技能时,如不扩大探索的新领域、新模式,职

业懈怠、停滞不前的现象就会随之产生。这种现象可以称为“平台现象”,即名师成长的“高原平台期”。所有教师成长过程中都有可能出 现这种“不成长现象”,也被有些学者称为“职业危险期”。4)成功创 造期。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学风格与模式个性化;开始总结、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和理论,教学科研成果丰富且有份量,在校内外已产生了较大影响,实施个性化教学。5)退 职回归期。这一阶段的教师进入体力衰退初期,虽然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但身体机能却在不断下降,甚至力不从心。继续保持已有职业成就,维护尊严,准备引退,是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心态。“入职适应期”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个阶段教师素质 如何,其是否热爱教师工作、能否熟练掌握教学基本功、能否渴求教育理论与经验、是否具有一定的可塑造性,是一名教师是否能走向成熟成为名师的关键性一步。从一定意义上讲,“入职适应期”是决定教师能否成长为名师的关键期。这是因为,名师的成长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入职适应期”属于特殊的“量变”阶段。虽然说教师在发生质的突变成为名师之前都处于量变期,但量变过程中教师专业化素养的发展速度、水平、程度等各方面都是不均衡的。一般而言,处于适应期的教师缺乏做教师的经验和心理准备上的不足,角色认识模糊,工作盲目性较大,情绪易冲动,而且与成熟教师在教育水平、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距。但处于入职期的新教师容易受外界影响,可塑性最大、模仿性最强,思维敏捷,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强,有理想、有朝气,有热情、有干劲。而且他们精力充沛,没

教师专业成长的办法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措施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对一位校长或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从关注教师开始。”作为一名管理者,只有做到以教师为本,教师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把教师的发展摆到一个重要的议事日程去抓,切实认识到:学校要发展,学生要发展,教师必须首先要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呢? 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部曲:学习、研究、实践。具体可分为以下16种活动。 1.读书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它充实着思想江河,读书不是为 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能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通过博览群书,拜读古今中外教育名著,可以与大师对话,与大师心灵相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教师只有在持之以恒的专心阅读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对于教师,读书是提高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读书的热情、读书的习惯和读书的需要直接决定学校的文化品位,决定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教师不仅要读一些中外经典作品,也要阅读一些报刊、图书等等。鲁迅先生曾说过:“我是把别 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读书、写作。”

近几年,为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丰富教师的精神食粮,使教师保持必有的理性和深度,学校每年都要征订了各科的教育报刊杂志,根据专家的建议购买了教师必读的部分书籍,初步建立了教师专业素养书架。 每学期开展了共读一本书的活动,先后读过《爱心与教育》、《不做教书匠》、《做最好的教师》等书籍,并要求老师读完后要写出读后感。学校搞活动,发给教师的奖品也都是书,先后发过《赏识你的学生》、《给教师的建议》、《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没有孩子是差生》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教师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书香校园初步形成。 2.师德培训 周济部长说: “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要把爱与责任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为此,我们大力倡导“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的教风,要求教师每天做到四个一“尊重每一个家长,关心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件工作”。开展一系列活动震撼了老师们的心灵,师德修养得到了提升,灵魂得到了净化,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专业引领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主观题带答案版

教育理论主观题备考大全 教育学 1.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学启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学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教学启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教师成长密码读书笔记.doc

教师成长密码读书笔记 读完《教师成长密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署名绿草青青的《让学 生喜欢你》。 古人有句话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你,才能信赖你!你传道他们才有更深的收获。 曾经我因方法问题让学生误会。 我这边是爱之深,恨之切恨铁不成钢的心对待学生,只是没有以 一种让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所以有部分学生肯定不接受我!师生之间如果有误会不及时消除,那么你的教学质量就大打折扣!前几日,在微博上我发一条新学期,接新班 ;一定让学生喜欢我。 只要爱,就会被感受到一个博友回复:如果爱,请深爱,坚持爱! 感受颇深!我想补充:一定找到合适的方法,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刚过三十,应该没有代沟,乐意做他们的知心姐姐。 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只要他们心里疙瘩解开了,他 们才能安心学习。 爱的表达,事无巨细,办公桌里,准备着健康小零食,以备学生 饿了偶尔挡挡饿 ;有刚进青春期小女生所需的卫生巾。 。 。 当然我是女教师。 我特别希望自己做一个朋友式的老师,让学生敬我爱我,而不是

畏我怕我 !尽可能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 遇到调皮捣蛋惹我生气的学生,我会来阵电闪雷鸣,吓唬吓唬他 们!一定记住:不要动真气 ! 学着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走进学生的心灵,你就走进了教育的捷径。 蹲下身子,放下架子,去倾听,一定会享受到心与心交汇时的美 好。 想起张 ** 老师说的那句话学生毕竟是个学生,是个孩子 !犯错误也是学生的天性和权利,他们就是在不断地犯错误中一天天成长起来的。 我会努力的 ! 另一篇印象深刻的是高善斌老师写的《拜师学艺好》。 经师易做,人师难为这里学问很深。 多与名师进行精神上的结对。 常见杨 ** 老师在网上学习。 杨老师是名师,何况我一个年轻教师呢。 向名师学习,课堂上 ;作业布置和批改 ;处理学生问题 ;面对不同家长。 生活中,为人处世等各方面。 古语有云:读好书如饮美酒。 有幸读完《教师成长密码》这本书,书中时刻围绕教师成长这一 中心。 通过讲述众多优秀教师生动感人的成长故事,如穿针引线般将教 师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转折分析的丝丝入扣,给做为年轻 教师才刚刚出道的我以很大的震撼和启迪。

名师专业成长的规律、影响因素与机制

名师专业成长的规律、影响因素与机制 方健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在学校教育与教学实践中,示“名师”起着领衔、范、激励、凝聚和辐射等作用。解读名师成长的人生轨迹,深入研究名师的成功规律,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笔者试以二十多位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校长)为个案,从多角度解读名师的成功人生,分析其成长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与机制,概括出名师成长过程的共性特征与规律,以期对探索富有成效的教师教育、培训与管理策略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名师专业成长规律分析 名师成长的实质是其职业个性不断成熟、自主发展的过程,从众多名师成长的人生轨迹可以梳理出一些共性的规律与特征。 (一)周期性与阶段性规律 1.周期性。名师成长符合人才学研究的成果性规律”。在选定成才目标的前提下,立志成才的老师必须经过一定阶段的教育教学知识有效积累和教育才能锻炼,才能逐步接近成才目标。而且,作为特殊的专业人员,教师的成长周期比较长。就中小学而言,一个教师起码要经过十年以上的磨练,才能将其原有的专业知识与中小学教学实际挂上钩,积累起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而且,教师成长是有层次的。据研究,一名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到成为一名称职并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合格教师所需的时间大约为十年,一名合格教师成长为优秀或骨干教师所需时间大约为十年左右,而从优秀教师到成名成家,职业个性成熟且独树一帜、形成风格,成长为名教师所花费的时间,大致又是十年左右。当然,前提是教师必须选定了成为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他立志要成为名师”,没有目标和志向就谈不上积累。 2.阶段性。名师成长符合一般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任何名师都是从普通教师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但由于名师与普通教师有着本质区别,因而在名师成长的各阶段又表现出发展的不均衡性和独特的个性色彩。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向度,参照教师职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综合名师成长历程中的各方面因素和总体专业水平的发展情况,名师的专业成长可以划分为这样五个阶段:1)入职适应期。入职适应阶段是每一个名师成长所必须经历的。对新教师来说,关键是如何通过短短两到三年的教育实践,尽快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结合,把师范课堂上所学的书本知识(明确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缄默知识),并体现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实践技能和技巧,能适应课堂教学工作的基本需要。这时教师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师范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二是教学知识向教学能力的转变。这在名师成长的全部历程中是最主要和最关键的阶段。2)成熟胜任期。作为一名教师,完全适应了教师工作,已经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技术,具有了较高的工作能力,在学校也已经站稳脚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定威信。在这一阶段,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继续发展的压力和动力,会出现分类、分化发展的情况。多数人通过持续努力,成长为基本功扎实娴熟、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实效明显的经验型教师,并从原有群体中分化出来,成为能胜任学校常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合格教师。3)高原平台期。达到一定教龄和资历时,一些教师因掌握了能应付他熟悉工作的全部技能时,如不扩大探索的新领域、新模式,职业懈怠、停滞不前的现象就会随之产生。这种现象可以称为“平台现象”,即名师成长的“高原平台期”。所有教师成长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这种“不成长现象”,也被有些学者称为“职业危险期”。4)成功创造期。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学风格与模式个性化;开始总结、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和理论,教学科研成果丰富且有份量,在校内外已产生了较大影响,实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培训项目设计指南 浙教办师〔2011〕136号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全面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遵循和把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努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质量优良的培训项目。 二、基本原则 培训项目的研究设计应在深入调研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培训机构的优势和特色,并切实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坚持从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特点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出发,根据教师成长规律,科学选择和制定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评价方法。 (二)针对性原则。针对新课程实施的特点和基本要求,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和教育教学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难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关键点,深入开展培训项目的研究设计。 (三)实践性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性,注重实践性培训环节的设计和安排,注重对学校教学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究,注重培训作业的设计和培训效果的考核评价,努力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 -

(四)参与性原则。重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学员的主体地位,重视培训过程学员的充分参与,重视学员的经验与智慧的相互借鉴和相互启发,充分调动和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和培训积极性。 (五)多样性原则。坚持因材施教,小班化教学,努力适应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对不同培训层次和类型的多样性需求,教师对培训课程和内容的多样性需求,教师对培训手段和方式的多样性需求,教师加快专业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个性化需求。 三、培训项目的结构与类型设计要求 (一)以教师(校长)专业发展各阶段的要求为核心展开。针对新教师培训、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名师培训;校长上岗培训、校长提高培训、骨干校长培训、名校长培训等教师(校长)专业发展培训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进行分层分类设计。 (二)以主题为核心展开。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点和重点,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规范,就教师的某项工作要求或某项知识和技能进行针对性设计。 四、培训项目的课程和内容设计要求 (一)教师培训项目内容和课程设计要求 - 2 -

名师的成长经历

名师的成长历程 2007-09-26 20:14 星期三 摘自网络名师成长的历程 名师们之所以有今天的高度,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根续深深地扎在语文的大地上。课堂,是老师劳作的田地,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结出的果子才会香甜。所谓根深叶茂也。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薛法根等老师,无不是从一线课堂的长期实践和探索中走出来的。 一个教师的成长,固然离不开公开课,但是最能磨炼人的,则是日复一日的家常课。因为教师的真正价值,体现在自己所教的学生身上! 其实语文很简单,它承载着“价值引领,铺垫人生底色;习惯培养,形成持久学力;兴趣激发,引入读书殿堂”这三大功能。 尽量善待每一位学生,善待学生的每一次提问,善待学生的每一次“灵光一闪”的创造与感悟。课堂,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幸福栖居的天堂。 我们当老师的都有这样的体验:无拘无束地读书,是快乐的;但是写读后感,则是一件不那么轻松甚至是痛苦的事情。对文字有所感悟,这第一层次的阅读;将感悟形诸文字,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因此,大多数人读课外书,是不需要写读后感的——除非他很有感触。大人都不做的事情,可我们的老师却让10来岁的孩子去做,这不是很残忍吗?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让孩子反感阅读!一旦孩子的阅读兴趣泯灭了,那么,写再多的读书笔记又有何用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读书笔记,是对处于阅读兴趣形成期的孩子的一种伤害!是的,绝对是一种阅读伤害。再比如,让学生摘录好词好句,让低年级的孩子每天背诵那些辞藻华丽的所谓“好词好句”,都是在伤害语文——使得学生从小小养成华丽浮躁的文风,让孩子对语文越来越讨厌!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老师热衷于做这样一些让孩子讨厌语文的事情呢?原因只有一个——为了应试。为了应试,我们的老师,居然成了学生语文学习路上的障碍设置者。由此,我经常想,我们的语文,能做些对孩子终生有益的事情吗?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有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如果说课堂是老师的根,那么,教学理念则是一个老师的魂。教学理念怎么样形成,一靠实践中提炼而成,二靠阅读积淀与扬弃。教师的阅读视野,直接决定了其理论高度与厚度。因此,一个有所作为的教师,必须要重视阅读。对我来说,古典文学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让读书成为我的生活,必须成为我的生活,我们不要为校长读,不要为新课程读,不要为学生读,而为你自己!只要你心静,有一双慧眼,真正地读书,内化成我们内在的东西。”读书,是一个人最好的精神化妆。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探索、提升都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工作实践中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积累过程,一般要经历学习积累、拓宽发展、完善成熟、改革创新阶段。伯利纳(Berliner,1988)认为,教师专业成长要经历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于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他指出,所有教师都是从新手阶段起步的,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经过2―3年,新手教师逐渐发展成熟练新手教师,其中大部分熟练新手教师经过教学实践和继续教育,需要3―4年才能成为胜任型教师。此后,经过5年左右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成为业务精干型教师,其中部分业务精干型教师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成为专家型教师。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认识和提高。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项系统工程。 那么,怎样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呢?如何使一名新教师经过若干年的培养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呢? 一、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学科专业知识的发展与更新,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再学习。可以说学习,学习,再学习,是教师成长的惟一途径。因此,教师应主动购置一些专业书籍,进行专业提升。学校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对教师专业成长非常重要。教师需要经常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通过读书加深自身理论底蕴,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优秀教师都有一个读书嗜好,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要敦促教师养成爱看书、善于看书的良好习惯,关注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了解教育教学的前沿知识,科研动态,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化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同时,还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等基础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新课程呼唤“反思型“教师,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一个反思型教师应是一个终身学习者,把自己放到学习者的位置上。例如,教师可以加入专业的学术组织,定期阅读有关专业文献,及时了解所教学科和教育领域中的最新进展,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从而更好地反思、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此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二、在上课、听课与评课中总结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新教师的发展成长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科学的自我反思,以及外部的支持与协助。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优秀教师所具有的知识教给新教师。我校每年都有新教师进入,我们依据本校实际,将多年带过毕业班的相对教龄较长的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与新教师接对。如相互听课,让新教师模仿学习,从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风格等学起,快速成长,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学校每学期也安排不少公开课,让每一位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整合、教学环节的设计、教法的确定、知识点的落实、重难点的突破等方面都有更清楚的认识和把握,进行精心备课、反复修改,认真授课,展示自己的才华,然后加以概括总结并认真反思,使全体教师从中受益,从而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在相互学习和探究中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

论教师的成长

论教师的成长 [摘要] 教师成长贯穿于职业生涯全程还是职业生涯的一段时间, 教师发展动因源于内还是源于外, 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教师发展主体的自身实践活动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动力。教师发展成长是终生的发展过程, 是职前教育、新任教师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过程。因此, 必须严格师范生的资格选拔, 改革目前师范教育课程内容, 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以促进教师发展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关键词] 教师成长; 教师教育; 缄默知识; 实践智慧; 反思性教学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 教育改革的成败也关键在于教师。因此, 教育的改革首先应是教师的改革, 教师教育的改革。近年来, 世界各国教育界十分关注教师发展成长问题,教师教育也日益成为研究的一个新焦点。本文通过对种种教师发展成长观的透视, 探求教师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一 教师发展贯穿于职业生涯全程还是职业生涯的一段时间? 关于这个问题学者们的认识并不一致。教师发展理论的早期研究者费朗斯?傅乐(Fu ller, 1969) 认为, 教师在发展成长过程中, 所关注的事物是依据一定的次序更迭的, 是经由关注自身、关注教学任务,最后才关注到学生的学习以及自身对学生的影响这样的发展阶段而逐渐递进的。他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从经验的角度, 对教师发展阶段的大致划分, 对于不同发展阶段各方面并未做全面的论述, 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规律。美国学者卡茨(Katz, 1972) 在访谈与调查的基础上, 提出教师成长的四阶段理论。卡茨认为, 教师发展成长可分为求生存时期、巩固时期、更新时期和成熟时期。新教师首先要在陌生环境中生存下来, 经过1~3 年, 逐步熟悉掌握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 到第4 年教师可能产生职业倦怠, 欲寻求新的事物, 探讨教学革新, 一直到成功地担当教师角色, 走向成熟。伯利纳(Berliner, 1988) 认为, 教师发展成长经历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他指出, 所有教师都是从新手阶段起步的, 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大约经过2~ 3 年, 新手教师逐渐发展成熟练新手教师, 其中大部分熟练新手教师经过教学实践和继续教育, 需要3~4年才能成为胜任型教师。此后, 大约经过5 年左右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成为业务精干型教师, 其中部分业务精干型教师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成为专家型教师。[ 1 ]从以上教师发展成长观可以看出, 傅乐的研究局限在“教师的关注”, 卡茨和伯利纳的研究则以教师发展全程为研究维度, 并对教师的专业表现、心态、信念、需求等方面进行阶段性描述。然而, 他们都认为在教师发展阶段上, 仅以教师专业的“成熟”作为发展的终极。在他们的著作中, 也均体现这样一种假设, 即所有富有经验的成熟教师都在继续发展成长, 并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程。 美国学者费斯勒(Fessler, 1985) 提出教师生涯循环论, 从整体上考察教师发展历程。他认为, 教师发展经历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和生涯退出阶段。教师首先要接受一定的教育和培训, 为职业做准备; 任职后寻求各方面的帮助, 接纳新的思想, 逐步掌握教学知识和技能, 并不断进取, 追求完美的专业形象。但是,教师到一定任职期, 会产生教学上的挫折感,工作满足感下降, 不思进取、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等问题随之出现, 并以各自不同的职业体验和心态准备离开教育岗位, 直到退休。费斯勒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纵贯教师生涯的理论架构, 并生动地呈现了教师在整个教学生涯的发展与变化的真实画面, 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美国学者斯德菲(Steffy, 1989) 吸取了费斯勒等人的研究成果, 把教师发展成长历程分为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他所提出的“更新生涯阶段”是对费斯勒理论的超越。从费斯勒和斯德菲的教师发展理论中可以发现, 在教师职业生涯中, 教

读《教师成长的秘密》有感

成长是修炼的过程管建刚老师《教师成长的秘密》一书,语言朴实无华,娓娓道来,却字字透着智慧,句句含着思想。这本书就像一位长辈,一位老者,在给我们讲述着管建刚老师的人生故事,真诚、实在、亲切,没有虚伪,没有高深的理论,却触碰着我们的思想,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管建刚老师提到这样一句话“快乐工作的秘诀,不是做你喜欢的事,而是从此刻起,努力喜欢你正在做的事,感情是可以培养的”。这无疑点醒了刚从事教师工作的我。刚踏上工作岗位,做了班主任,每天面对繁琐细碎的工作,要说快乐,真的是快乐不起来……如果一直这样迷茫焦虑下去,我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热情很快就会消耗殆尽。我很庆幸在我最迷茫与困惑的时候读了这本书,让我真正用心去感受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当我换了一个角度去思考后,我最直接的感受是自己一下子成了50个孩子的妈妈。对着不同个性的孩子,我的生活真是“五味杂陈”。孩子调皮捣蛋是在所难免的,作为“妈妈”会生气,但打心眼儿里孩子爱着自己的孩子。当我在批作业的时候,身后会有几双小拳头争着为我捶背,帮我消除工作的疲倦。下课时孩子会挤到我身边,诉说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我分享生活中的快乐。当我生气时,孩子们更会送上自己做的贺卡,里面写着“老师我爱你”……就这样,以前被我忽视的细节都一下子在眼前鲜活起来,突然觉得孩子们再可恶的行为都是可爱的。感到自己被这一群孩子需要着,依赖着,喜欢着,疲惫的感觉就瞬间烟消云散……每天看着孩子无忧无虑的笑脸,清澈明亮的眼睛,我也就有了工作的动力。作为老师,我在与学生“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也逐渐爱上了这帮“可恶的家伙”,也爱上了这个又累又幸福的职业。是啊,感情是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出来的,一旦沾上了情感色彩,你就会发现,工作变得那么快乐。就如管老师说的“只要辛苦的背后,有一个幸福等着你,那么任何辛苦,你都会说值”。 教师光有职业幸福感是不够的,作为教师,更要有奋发向上的冲劲。管老师只用一句话,就点醒了松懈中的我,“一个没有斗志的老师,怎么可能带给学生斗志呢?”奋斗,在奋斗者眼里是快乐的。每天按部就班,满足于学校安排的学习任务,是不会有太大成就的。鸡蛋,从外面打破,那是食物;从里面破壳而出,那是生命。人也是,目标也是。从外面过来的是压力,从自己心里长出来,向外面展开去的,那是真正的动力。作为老师,如果自身想要进步,就会从内反省自我,明白自己的不足,会尽力去弥补,去深造,再辛苦也会坚持。就像管老师,为了进入城市小学,才不断发奋努力,取得了现今的成就。学生也一样,如果是他主动要学,真正发自内心想提升自己,就会主动完成作业,做好预习和复习工作,这相对于家长和老师要求他学,学习效果是大大不同的。因为这是我们内心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措施和目标4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措施和目标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培养必须立足于教育实践。而扎实有效的教育科研活动是教师平时工作学习、研究的重要阵地,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渠道。校本教研是推动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教学能力的保证。为切实抓好校本教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和实施。 一、建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和运作机制 (一)校长是教学工作的计划者、组织者、领导者和指挥者,是教学管理活动中的带头人,为了使校长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指挥者和组织者,校长与校领导成员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学习新课程、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程,在不断的学习中,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正在向五个方面发生转变:1.由封闭式思维方式向开放式思维方式转变;2.从传统教学论向现代教学论转变;3.由管理型向学者型转变;4.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5.由单一知识结构向综合知识结构转变。在不断的学习中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投入到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去。 (二)为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提供大力的支持 我们融会了校内外教学研究资源,比如,为教师订阅了多种教育期刊,在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上了宽带,改善了教师办公条件,这些都直接服务于教师。我们建立健全了各项校本教研规章制度;给教师以人文关怀,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排忧解难,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教师的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积极为教师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职业自信心。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做研究型教师,学校督促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及时总结经验,写出教学论文,组织教师进行讨论。学校经常给教师创造施展才能和表达认识的机会,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让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重视教师的研究,充分肯定和承认教师的研究,释放教师的创造精神,特别是允许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和鼓励教师上出“自己的课”。我们知道,闭门造车是不会前进的,只有走出去,多学习、多交流,才能开阔视野,因此,我们不放过为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多次派一线教师到各地学习,到兄弟校听课学习,在学习中反思与运用,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生变化。 通过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 (三)我们依据学校的具体实际建立了学校管理体制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建立学校管理体制是校长抓好教学的前提。我校实施校长负责下的主任分工责任制及教研组并列体制。实施校长、——教研组长——教师的三级管理,使教学各环节紧扣,管理脉络清晰。 二、确立学科研究主题,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一)集体备课有实效 教师要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研究者,必须从“上好课”开始。我校历来主张教师必须备课,并严抓了课前设计。新学期伊始,我们研究了先进的备课形式及内容。校长与校优秀教师刘冉共同研究了一课的教学设计作为范例,下发给

学习理论对于教学的启示

(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行为方式或频率的改变,因此,行为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并评估学习者的行为,以确定什么时候开始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环境中的刺激,要设立引起学习者反应的各种提示,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小步子,以利于学习者作出恰当的反应并对其进行强化,通过对反应的强化或塑造,使学习者频繁地作出反应,进而不断取得进步。因此,行为主义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表现为为行为结果而教学的教师中心取向。 1.创设有助于传递信息、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 按照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要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有组织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环境来支持教师或其他信息源向学生有效地传递信息,并且让学生有机会反复操练技能,直至熟练化。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材料,安排好练习的时间进程,并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结果提供反馈,对学习全程进行控制。由于正确的反应只有在无关刺激很少的情境中才更有可能出现,所以,教学情境应该是有所控制的、简化的情境,而不是真实的情境,因为后者很容易诱发错误,一旦产生错误,就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矫正错误,这势必要降低教学的有效性。除了控制、简化教学情境外,还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或教学措施,提供与学生的已有经验水平相适应的个别化教学。 2.提供层级化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 根据加涅提出的学习等级或累积学习的观点,在掌握复杂的行为单元之前,应该先掌握简单的、更小的行为单元。这一观点为教学内容的编排提供了依据,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必须将复杂的教学任务分解,即进行任务分析,把教学任务分成各个成分,并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整体、由简化情境到复杂情境的顺序加以排列,进行训练。学生的学习是小步子、程序化的,受到教师及教学程序的控制。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导致机械的学习。 3.对知识和技能进行个别化的定量评估 既然学生所获得的某一学科领域的经验是个别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与累积,因此,在测验时,应该对局部、个别的成分进行准确的、量化的考查,以评估学生在某一学科中究竟掌握了多少内容。这就需要从学科领域中抽取代表性的内容,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测验。在学校的学业成就测验中,最常用的就是标准化的成就测验,其中最典型的测验方式是多项选择。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只涉及教学操纵和结果操作两个因素;结果操作由教学操纵直接决定,学习的结果(或行为的持久变化)是

成长的秘密

成长的秘密 关键词:成长、生理、心理、智能、人格、关注 摘要:人在深处隐含的成长的动力,我理想中的儿童在敏感期如同过一道道关卡,过了就会是一步成功,身心有所突破。他们的思维与情感与我们成人不一样,却又逐渐向我们靠近。他们都是各种智能组合的小天才,他们即使自卑,也会朝着社会期待的方向去以正确方式展现优越感,获得意外成功。孩子的行为是与无意识相联系的,社会却时常将之忽略。应给予适当关注与鼓励,向孩子解释,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朝社会需要的那面前进。 正文: Children,这个词在我们脑海中固有的感觉就是天真、无邪、可爱、质朴等等一系列单纯有魅力的词。大多数孩子都是在父母的期待中诞生的。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一个孩子出生之后,自然的想到他们在生命的前一两年里,发育迅速,逐渐学会翻滚、会爬行、会站立、会蹒跚走路。从牙牙学语、蹦出一个类似有意义的称呼,就会让在旁的父母为他先喊妈妈还是爸爸争得面红耳赤,然后慢慢会一点点的字符、字符串,到叽里呱啦讲一堆不太完整但是能够领会的话。他们的小手也渐渐灵活起来,从只会转动大肘子,然后是拳头巴掌,最后慢慢细致到根根指头,各个关节。他们从原先不能区分身上的肢体是不是自己的,认为人不见了就是真的消失了慢慢到理解那只是暂时性的,他们不再只站在自己的视角看问题。他们的脑细胞不断增多,脑容量逐渐增大,在他们小小的脑袋中,有好多各种类型的小隔间帮助他们有基础去更好更快地接受各种信息,如音乐、语言、逻辑等等,随着年龄增长,一些长时间用不到的小隔间就会自动关闭,给那些经常使用的隔间腾出更多的空间深度发展…… 可以说,一般的孩子都是这么发展的吧,但是在他们发展的过程当中,却不是一番风顺,可以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经过了磨刀石与重锤的敲打,一把刀、一柄剑才能够更加坚固和锋利,又或者说,“鲤鱼跃龙门”那时候的他们会拼命向上跳,以致我们难以接受,直到越过龙门的那刻,他们上了一个台阶,展现出更加积极的人生。我想说的是,孩子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不是一小步一小步让你能掐着指头就能算出来的,或许是今天,或许明天,或许要等一段时间,突然,他们就发生很大的改变,似乎这能一部分解释孩子在“敏感期”的行为。也许此前他们并不是很爱画画,可是当他到达那个敏感期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只要你细心地关注,不去打扰他在小小世界中的专注,相信他,给他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并引导。你肯定会为他感到骄傲,似乎他就是从前的法布尔、爱迪生。是的,这是他人生必然的经历,可千万不要去惊扰他。在这个过程的,不仅仅是他对绘画的兴趣、绘画水平提高,还能够发展他的专注,对问题认真的意识。大多数人会为孩子此刻的好行为开心,并期盼它来。期盼可以,但是不要强求,相信该来的总会来,若因别人的行为阻碍此刻的敏感期,孩子不会如同一个程序,略过就略过了,而是以另外一种你可能想不到的形式又回到此时的敏感期,来弥补这个发展缺陷。我很想说他们是顽固又勇敢的小精灵。但不要只期盼着“好行为”的发生,他们的好行为也许对你来说头疼的不行,比如秩序感。你能说他有错吗?我只能说此时的他们是真正的完美主义者。有必要去迁就他们吗?当然,此时你不必要去冒险按照社会礼仪或认为无所谓就忽视孩子的感受,因为要是你那样做的话,孩子们内心就像有几亿只蚂蚁在咬,接着就是一顿的哭闹与纠缠。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将经历的,这也是我理想中的孩子。他们突破了这些敏感期,才能让他们在生理、心理上更进一步。不用担心,当敏感期过后,用孩子能听懂的话告诉他们,他们就会理解的。千锤百炼中,孩子自然成长。 我理想的孩子们能够在他们的发展道路上,冲破困难。作为成人的我们要懂得孩子,不一定给予孩子更多,将他们放在襁褓中才会最安全。实际上那样只会限制他们的自由。他们应该在草原上自由奔跑,与伙伴追逐打闹,摔跤后自己站起来,噙着眼泪微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