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凤来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未来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在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之后,传统教学中的灌输模式将会改变,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逐步引起重视,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未来教育,势必走向信息化,即所谓信息化教育或教育信息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信息化;任务驱动式;信息素养;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学的影响

1.教与学的方法、目标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写道:“未来社会属于那些具有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在社会踏入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的共享才能产生更大的力量,Internet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知识的联网,是古今中外以及全人类智慧的联网,是人脑的延伸。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教与学的方法、目标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变化。让学生的头脑成为创造的火炉而不是装答案的容器,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苦苦追寻的目标。

信息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很多信息来不及也不需要装进大脑中,而是装进电脑里,学生只需要学会查询信息的技能。因此,传统的灌输方式,其意义越来越小,而探究性学习方式逐步引起重视。

2.学科教师亟待提高信息素养

当今社会,百分之六十的新工作都离不开基本的计算机技能,而这一比例越来越高,随着技术日益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们也需要学习全新的生活技能,以编制美好的未来,因此,我们应该将先进的技术融入到课堂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技术,任何学科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计算机教师。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实际意义。

3.信息技术将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是必然的,但是,这种影响,不是简单地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而是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教学模式的变革。如果我们基于传统模式简单地利用信息技术,只能强化传统教学,使传统教学更加传统,达不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1。因此,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1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祝智庭

1.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及特征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教育信息化的显著特征包括: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而Internet是集这些特点于一身的信息技术系统,几乎具备了以往所有教学媒体的主要功能。Internet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将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概念和应用范围扩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使用计算机化教学(CBI)、计算机化学习(CBL)、在线教育(Online Education)、网上教育(Network-Based Education)等名词。

2.现代教育理论的实践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在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很多教育理论,最重要的理论是90年代出现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 , 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场所。建构主义教学要求新的学习环境,因此,设计有创意的、能让学生积极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对于学习过程是极为重要的。而信息技术的确能够支持学习环境的创建,实践证明,无论是网络教室、校园网还是远程教育网络,在建构学习情景方面是卓有成效的,基于网络的教学正在引发教育模式的变革。

三、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实施

未来教育将是以系统论为指导思想,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是学习模式,其具体形态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基于网络的学习。

1.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内容

教育信息话的实施内容应该包含3个方面,具体是教育信息环境的完善;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使用;人才培养和教师培训。

教育信息环境的完善:主要包括用于远程教育的信息网络系统、学校的校园网、CAI教室、网络教室及用于教和学的各种支持系统。

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教育资源是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信息资源。

人才培养和教师培训:必须坚持计算机文化的思想,计算机发展到今天,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学科领域,计算机的学习和使用早已不再是计算机专业的“专利”。“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计算机的普及率已远远超乎了人们的想象,因此,计算机不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文化──计算机文化。

关于计算机文化的基本思想有以下几点:

把计算机作为工具,而不是作为一门学问将更有利于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计算机文

化应该主要是应用的文化。

?计算机不仅是学习的工具,而且是学习的资源。Internet的发展更加强化了这一观点。?20%的软件能满足80%的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因此,学习者盲目地学习多种软件,试图掌握更多的软件操作技能而忽略了学习者实际的需要是不明智的。

2.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单纯注重硬件设备上的投资,会导致设备的折旧损耗过大。按照欧盟国家的经验,教育信息化项目一次性投资在硬件、软件、培训方面大约各占三分之一,长期的应用开发和维持则投入更多。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不是追求教室的电子化,而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这是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必须明确的方针。

四、计算机辅助教学

1.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原理及优势

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指用计算机帮助或代替教师执行部分教学任务,为学生传授知识和提供技能训练、直接为学生服务。CAI的直接目的是辅助“学”而不是辅助“教”。不是简单地替代教师,而是实现教学最优化。

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如下优势:

个别化教学,因材施教——通过人机会话,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处于积极和主动的学习状态——不思考,不动手,则计算机不反应。

能给予学生即时指导——学生不懂,可随时提问。

能给学生以即时反馈——收到学生提交的问题答案,即予评分。

百问不厌,诲人不倦:一遍不懂,可重复多遍。

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随时随地学习。

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又简便易行:彩色,立体,活动图形显示和语言文字解说。

模拟实验,节约器材,缩短时间,安全逼真。

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教师身上,教师成了学生的学习合作者和教练。

2. 多媒体课件制作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具体形式是利用课件帮助教学,因此,教师自己制作辅助各单元模块教学的课件或堂件等,已成当务之急。

教学多媒体一词的英文是Multimedia,简单的理解是多种媒体的组合。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随着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的紧密结合,多媒体这个概念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可以说,“多媒体”这个词,现在已成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一种简化说法。其含义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

多媒体课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它可以用来存储、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

的学习做出评价的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演示型,比如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的课件。

?自主学习型,也称交互型,比如利用AuthorWare或Flash等软件制作的课件。

五、任务驱动式教学——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成功教学模式

将信息技术简单地引入到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不会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也就是说,仅仅强调信息技术而忽略教育模式的变革,只能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在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我们高兴地看到“建构主义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最佳模式。这种模式(见图一)的要点如下:

在课堂中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未来生活技能;重点围绕学生和教师如何利用技术,通过研究和交流以及运用卓有成效的策略与工具来增强学习。给学生们更多掌握和使用技术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结对评审他们学习或设计成果并共同解决问题;以网络为平台,为师生提供多种信息通道并实现协商学习、探究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为了更好地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把握如下几点至关重要。

1.系统地构建教学情境。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除了完善网络联接,还应安装电子教室软件,以便教学广播或监测学生操作情况。有条件的话,可以安装大屏幕,这有利于教师重播操作演示,帮助操作水平较低的同学,也有利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共享学习成果。多准备一些范例和素材,教师机或服务器安装更多的范例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发散思维,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

2.不要“虚构”任务。所设计的任务对学生来说应该具有实际意义,是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而不是“纯属虚构”的问题。对于理科学生来说,安排一个“弹簧振子”动画设计任务与安排“一只青蛙跳来跳去”的动画任务相比,前者更能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3.任务要有伸缩性。所设计的任务既要接近同学现有的能力,保证更多的同学有成就感,同时,还要安排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以满足于高水平的同学。另外,最好把一些任务在课前预先安排给学生,激励学生利用一部分课余的时间去探究,提高教学时间的利用率。

4.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容易导致知识体系不完整,使得学生更多地注重完成任务而迷失了学习方向。由此,教师应该不断提醒学生学习的总目标以及现在所处的位置,可以利用大屏幕展示学习的路线图,并安排专题讲座以补充理论知识的不足。教师也可以通过定期给同学们发放资料的方式使同学们在头脑中有个比较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总之,在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同时,不应抛弃行为主义理念。

5.关注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不同需要。由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教师身上,因此,教师有机会关注那些不积极主动或性格内向的学生,以免他们在课上因困惑而无事可做,产生消极情绪。也可以采取结对学习的方式,安排水平较高的同学与水平较差的同学为伍,合作学习。

6.适时安排教学演示。教师必须动态把握教学进程,注意观察,当更多的学生因为相关知识的缺乏而束手无策时,就应该讲解演示。此时,同学们会热情高涨地倾听,所学的相关知识由此立竿见影,原因很简单:学生通过尝试错误,迫切需要求解。

主要参考资料

祝智庭:网络化学习的哲学思考,载于《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革新》

比尔·盖茨:《未来之路》

《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 英特尔未来教育》中文 5.2版

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教学反思 (3)

教学反思 地理学科综合性太强、知识跨度特别大,注重实际应用。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 不仅要求学生学好地理,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更重要的是不断 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求老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 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本学期我任高一班主任,并担 任地理教学,经过两个月的教学,为了以后真正做到打造高效课堂。特做反 思如下: 一、反思教学观念和方法 以往的地理教学在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处理上,我主要是突出教师的主体能力,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在学校倡导高效课堂的契机下,我积极的探索高效课堂的环节,教学设计等等方面的东西,也从众多老师的优质课堂上学习了不少好的经验,并且在 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尝试,以期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很多 不足和需要大力改进之处,希望能进一步的改进。 二、反思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 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 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 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改进措施: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 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暗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 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 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 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 的学习困难。 三、反思教学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我由于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 改进措施: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 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 总之,我个人认为:在教学工作中,只有多学习,多反思,才能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 不足,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大的收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 优秀的地理教师。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凤来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未来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在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之后,传统教学中的灌输模式将会改变,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逐步引起重视,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未来教育,势必走向信息化,即所谓信息化教育或教育信息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信息化;任务驱动式;信息素养;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学的影响 1.教与学的方法、目标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写道:“未来社会属于那些具有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在社会踏入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的共享才能产生更大的力量,Internet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知识的联网,是古今中外以及全人类智慧的联网,是人脑的延伸。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教与学的方法、目标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变化。让学生的头脑成为创造的火炉而不是装答案的容器,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苦苦追寻的目标。 信息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很多信息来不及也不需要装进大脑中,而是装进电脑里,学生只需要学会查询信息的技能。因此,传统的灌输方式,其意义越来越小,而探究性学习方式逐步引起重视。 2.学科教师亟待提高信息素养 当今社会,百分之六十的新工作都离不开基本的计算机技能,而这一比例越来越高,随着技术日益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们也需要学习全新的生活技能,以编制美好的未来,因此,我们应该将先进的技术融入到课堂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技术,任何学科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计算机教师。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实际意义。 3.信息技术将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是必然的,但是,这种影响,不是简单地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而是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教学模式的变革。如果我们基于传统模式简单地利用信息技术,只能强化传统教学,使传统教学更加传统,达不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1。因此,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1.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及特征 1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祝智庭

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枣儿》是九年级下册第四元第三篇文章,它是一个话剧小品。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把握文中枣儿的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熟悉剧情,领悟剧中人物矛盾冲突。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矛盾冲突。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语知归类: ⑴生字注音: 蓦然(mò)翘首(qiáo)咀嚼(ǔ jué)j囫囵(hú lún) ⑵词语积累: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咀嚼: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翘首:抬起头来望。 蓦然:突然地。 (一)趣味导入: 师:“木”字加一笔会变成什么字? 生:禾、未、末、术、本 (二)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速读课文,把握剧情。 找出文章中围绕“枣儿”讲了哪些关于“枣儿”的故事? 2、为这场话剧拟一张海报 (“编剧剧情主要人物精彩看点上演时间导演”) 3、读课文,明冲突 (1)介绍有关“矛盾冲突”的理论知识。 (2)文章里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呢?冲突的双方是谁呢?矛盾的焦点是什么呢?(小组讨论) (三)赏读片段 1、分角色读“走与留”“期盼与冷落”“等待与不归”的片段,注意语气语调。评价二人读文情况,深入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 生1读老人,生2读男孩 提示: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 明确:生1读出老人孤独寂寞的心情,生2读出了男孩天真而又无奈的心情,从他们盛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看到他们对亲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2、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读老人的时候,语气应该慢些,体现一种沧桑感。孩台词的时候,声音要亮些,适当的时候要快些。 (四)明确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巧克力象征什么呢?枣儿又象征什么?

信息技术支持的数学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支持的数学教学设计 任课教师王智忠单位九江市都昌县东湖中学所属学科中学数学课程名称绝对值 适用年级七年级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借助数轴,理解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概念 (2)知道|a|的含义以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3)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4)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师活动媒体 形式 媒体 作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内容1: 3和-3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3/2与-3/2,5和-5呢? 活动目的:提供几组数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相反数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消化相反数的概念。 活动内容2:点将游戏一。A同学任意说出一个有理数,再随意地点另一个同学B回答它的相反数。B同学回答后,也任意说出一个有理数,再点另一个同学C回答它的相反数……以此类推,约有一半的学生参与后,游戏结束。 活动目的:利用游戏的形式巩固相反数的概念。活动内容3:将上面三组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每组数所对应的点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活动目的:从形的角度进一步理解相反数。 实际效果:通过数、游戏、形多个方面让学生认识相反数,学生很快理解相反数,全体学生PPT 演示 出示活 动内 容:复 习旧知 识,导 入新 课。 通过活动, 巩固旧知 识。 为学习新 课打下基 础。

都能顺利的说出一个数的相反数。 第二环节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内容:让学生观察图画,并回答问题,“两只狗分别距原点多远?” 1.引入绝对值概念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一个数a 的绝对值记作│a │.如│+3│=3,│-3│=3,│0│=0. 2.例1 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 , , - 21, 21,-94,9 4 , 0 (学生充分思考后,让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3.议一议:(1)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2)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有什么关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探究,老师个别指导;然后小组交流) 4.通过上面例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5.点将游戏二.A 同学任意说出一个有理数,再随意地点另一个同学B 回答它的绝对值。B 同学回答后,也任意说出一个有理数,再点另一个同学C 回答它的绝对值……以此类推,约有一半的学生参与后,游戏结束。 6.“做一做”: (1)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3,-1,-5; (2)求出(1)中各数的绝对值,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你发现了什么?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合作讨论后得出: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PPT 演示 通过课件的直 观 展 示,让学生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获取对绝对值概念的感性 认识,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 动性。 应用绝对值的概念来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并通过对计算结果的观察与思考,学生从“特殊到一般” 归纳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分类归纳出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总结出绝对值的内在涵义,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索用绝对值比较两负数的方法,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用点将游戏的形式巩固绝对值概念,寓教于乐。 用点将游戏的形式巩固绝对值概念,效果良好,体现了“自主——协作”学习。积极调动学生 的思维,使学生在协商、讨论中将问题逐渐明朗化、具体化,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内容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 第三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活动内容: 例2 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1)-1和-5;(2) 6 5 和。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探究不同解法,并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 PPT 演示 出示当 堂 练习,便于学生对本节知识进 通过用绝对值或数轴对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让学生学会尝试评价两 实际效果:通过以上题组训练,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了更深一

运用信息技术 变革教学方式

运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方式 湖北省谷城县冷集镇胡湾中心小学胡静秋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育学生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堂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于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当我们选择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介入教学活动以后,如何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开发并提供给学生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精心设计,科学管理和真实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成为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为自己的“教”准确定位,即: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生发展服务。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转变教师“教”的方式能起到促进作用。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儿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如果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如果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一定能达到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信息技术无疑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觉效果。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先让学生看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的录像,再用课件向学生展示用三角形、方形、椭圆形和圆形做车轮时汽车前行的情景,在学生阵阵笑声中,教师设问:为什么只有汽车轮子是圆形时汽车才会走的又快又稳呢?车轮是圆形就一定会使汽车跑得又快又稳吗?这样的问题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更多的思考,使学生全身心进入学习状态。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回到生活中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

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的反思

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的反思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进入教室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环境,由大屏幕多媒体投影发展到交互式电子白板,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拓展了学生的信息量。电子白板走进课堂教学中,只需电脑、投影机、交互式电子白板和相应软件,将传统的黑板、投影仪、电脑整合,即可构成完整的白板教学平台。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不仅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它具有的诸多优点非常适合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应用。另外,电子白板能够实时记录、保存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学科教学的电子档案和课程资源,为教师改进教学、总结和反思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但在电子白板的运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一部分教师不能熟练地掌握其功能,进而被动地应用电子白板,不能够充分体现电子白板的应用功能,仍然处于传统的黑板和大屏幕多媒体投影应用的基础上。为此,作为新世纪的一线教师,我们必须要学习应用电子白板,充分发挥其独有的功能。 二、电子白板激活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发现电子白板的功能确实很强大,通过白板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电子白板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 (一)多元化互动,增强自主性学习

课前教师可以灵活地把上课需要用到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保存到交互电子白板的资源库中,以便课堂上随机调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白板上进行实际操作、亲身体验,随时在计算机界面、网页上进行标注、圈画等操作。对于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师生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流,以便问题的及时解决,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动性。 1.实现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实现自主学习还存在着诸多困难,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是新课标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总体要求,也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所以从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十分重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存储、回放功能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复习巩固,从而培养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督促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学习。 另外,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活跃,对于拓展性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往往会得出多种结论。交互式电子白板独有的生成性特征,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因此,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特殊功能,并将其与小学数学发散性相融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寻求解决方案,有助于突破习惯性的刻板的思维定势、培养符合数字信息化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教学方式多样化,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效知识教学:激发精准教学的活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f3309898.html, 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效知识教学:激发精准教学的活力 作者:王亮 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7年第09期 [摘要]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日新月异,近年来,教育界又采取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以促进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特别是科技的应用和普及也推动了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精准教学是新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信息技术背景下精准教学的概念和内涵,然后分析了精准教学对当前教育的重要价值,重点论述了信息技术在精准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多精准教学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信息技术;知识教学;精准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经验主义的成分,一方面,学生处在学习的被动地位,学习压力大,学习热情普遍不高;另一方面,教师任务繁重,往往顾此失彼,不能全面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以及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对教学的方法的选择也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也不能客观、科学地进行教学评价。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而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纷纷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先进的科技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大数据为各项技术的推行提供了信息基础,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到这场革命性的浪潮,实现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精准教学为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一、精准教学的概念及其价值分析 1.精准教学的概念分析 精准教学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奥格登·林斯利于20世纪60年代基于斯金纳的行为学习理论 提出的方法,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精准教学的应用也不断发生变化,在当今时代,精准教学指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精准把握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实际的基础上,精准设计目标、精选教学内容与形式、精准测量学习表现并精准应用,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可度量、可调控等精准要求,实现班级内授课的差异化教学。有三个点值得注意:首先,关于精准教学的要义。精准教学是教师通过对课堂各要素的分析研究,使课堂教学各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支撑,有效整合,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之科学高效的现代教学模式;其次,关于学习即操作性条件反射。精准教学在课堂上强调行为目标和及时反馈,主张教学就是提出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控制,以训练、反馈和纠正性补救等措施,形成所要求的行为即达到目标并立即给予强化,对于那些偏离目标或未达到目标的行为,则在不强化的前提下进行纠正;再次,以流畅度为指标衡量学习表现。精准教学使用流畅度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表现,它涵盖“准确度”与“速度”

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的反思

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的反思 庆阳市东方红小学马彦芳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进入教室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环境,由大屏幕多媒体投影发展到交互式电子白板,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拓展了学生的信息量。电子白板走进课堂教学中,只需电脑、投影机、交互式电子白板和相应软件,将传统的黑板、投影仪、电脑整合,即可构成完整的白板教学平台。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不仅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它具有的诸多优点非常适合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应用。另外,电子白板能够实时记录、保存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学科教学的电子档案和课程资源,为教师改进教学、总结和反思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但在电子白板的运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一部分教师不能熟练地掌握其功能,进而被动地应用电子白板,不能够充分体现电子白板的应用功能,仍然处于传统的黑板和大屏幕多媒体投影应用的基础上。为此,作为新世纪的一线教师,我们必须要学习应用电子白板,充分发挥其独有的功能。 二、电子白板激活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发现电子白板的功能确实很强大,通过白板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电子白板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 (一)多元化互动,增强自主性学习

课前教师可以灵活地把上课需要用到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保存到交互电子白板的资源库中,以便课堂上随机调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白板上进行实际操作、亲身体验,随时在计算机界面、网页上进行标注、圈画等操作。对于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师生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流,以便问题的及时解决,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动性。 1.实现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实现自主学习还存在着诸多困难,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是新课标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总体要求,也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所以从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十分重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存储、回放功能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复习巩固,从而培养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督促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学习。 另外,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活跃,对于拓展性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往往会得出多种结论。交互式电子白板独有的生成性特征,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因此,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特殊功能,并将其与小学数学发散性相融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寻求解决方案,有助于突破习惯性的刻板的思维定势、培养符合数字信息化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教学方式多样化,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

有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有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活动,学习者的自主性将最大化的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发扬学生的首创精神、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实现自我反馈。 面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综合 能力,不再强调技术本身的能力,而是以课程为主的整合能力。这里主要分析一些重点要素,按照系统观点,这个问题必然涉及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等层面。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设计整合技术的教学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面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专业能力之一。可以说没有信息化教学设计,就谈不上有效的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活动的参与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持,因此教师要能够收集、甄别、整合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即要能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呈现情境,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应用情境、直观情境、虚拟情境、思维情境、合作情境、创作情境以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及潜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挑战,将现实、情境和心理要素融合在一起,进而投入到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有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活动,学习者的自主性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包括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成果的展示等。这就需要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发扬学生

的首创精神,即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即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实现自我反馈,即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资源的支持参与,因此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成为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教师要能在短时间内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征、知识特征高效地收集与之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料与信息;能对与学科知识关联较紧密的信息保持很强的敏感度;能娴熟地运用网络搜索、在线交流、扫描和打印等方法获取信息。教师要能对获取的信息按学科教学和课程整合的需要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分析、去粗取精,达到为我所用。这里面就存在着判断什么资源好、什么资源有效的问题,在信息时代这种选择与决策能力,像其他方面的能力一样尤为重要。教师要具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甄别、选择资源来支持教与学的能力。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在信息时代,教学是教师促进学习者完成正确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在充分满足学习者个性需要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全面的调控,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习者的学习形式又增加了利用媒体的独立学习和协作学习,因此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师的角色变化,都对教师的调控能力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教师在集体中要对每个个体进行调控,许多时候对个体的调控要借助于媒体和相关技术。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用常用的路程时间问题引入学习内容 问题: 1.你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你根据信息画出线段图。 2.要想比谁走得快,我们可以比什么? 方法1:比较平均每小时走的路程。 方法2:比较走1km所用的时间(本课时先解决方法1,方法2可机动)。 二、自主操作,深入理解。 解决方法1:小明平均每小时走多少km? 问题: 1.怎样求上面的问题?用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路程÷时间=速度) 请你列出算式。(2÷2/3=)

2.思考,在刚才的线段图上如何表示小明1小时走的路程? 问题:1.为什么要把2km平均分成2份? 2.你是怎么想到要补充1份的? 3.这部分表示什么? 4.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所画的意思吗? 5.结合线段图,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三、新课讲授--分数除以分数。 问题: 1.小红1小时走多少千米呢?根据信息和问题,画出线段图。 2.根据线段图,列式并计算。 3.结合线段图说一说。 4.请你比较,谁走得快些? 5.观察上面两个算式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四、巩固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得到什么收获? 六、作业

信息化给教学带来的变革完整版

信息化给教学带来的变 革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信息化教育给教学 带来的变革 单位: 姓名: 信息化教育给教学带来的变革 摘要: 进入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明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教育变革师生关系转型 信息化教育给教学带来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得到了空前提高,从近些年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到教育部推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到各地蓬勃发展、如火如荼的教育信息化热潮,教育

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因此“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又存在这怎样的关系教育信息化会对教学带来怎样的变革?……”这些都是我们中国教育者应该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下面我们来依次看看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superhighway)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 二、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以被用于促进教育革新,也可以被用于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因此,教育技术变了,教

技术支持的教学

技术支持的教学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既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又是对技术环境下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建构过程,是将各类教学模式的结构成分与技术应用条件之间的“整合”过程,追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因而派生出信息化环境下的多种新型教学模式,比如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式教学、微课教学、视网研创教学等,同时创生了多种教育新形态,比如慕课、智慧型课程等等 1.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 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是指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或专题,利用各种技术搜寻和阐释相关资源,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和步骤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探究、创新等能力,促进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是以主题开发为前提,以活动探究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并从多维角度评价整个教学过程,如图5-6所示。 图5-6 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 一个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活动过程就是一个“电磁场”,主题是“碳棒”,绕在“碳棒”外的线圈就是活动探究过程,评价反思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旦这个过程接通,就可产生磁力作用,整个磁场可以将“铁屑”(与主题有关的资源)从各种“屑”(所有资源)中筛选出来,为达到教学目标所用。 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步骤如下: ①明确问题,阐述问题情境。描述问题产生的情境,恰当地呈现/模拟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②形成假设,确定探究方向。就问题的答案和问题解决的原则、途径和方法提出设想,明确探究方向。 ③实施、组织探究活动。整个教学/学习过程的核心,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目标组合多种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获得直接的学习体验。 ④搜集、整理资料,找出资料的意义。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找到资料的意义,使资料发挥最大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信息技术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面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不再强调技术本身的能力,而是以课程为主的整合能力。这里主要分析一些重点要素,按照系统观点,这个问题必然涉及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等层面。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设计整合技术的教学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面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专业能力之一。可以说没有信息化教学设计,就谈不上有效的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活动的参与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持,因此教师要能够收集、甄别、整合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即要能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呈现情境,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应用情境、直观情境、虚拟情境、思维情境、合作情境、创作情境以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及潜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挑战,将现实、情境和心理要素融合在一起,进而投入到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有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活动,学习者的自主性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包括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成果的展示等。这就需要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发扬学生的首创精神,即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即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

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实现自我反馈,即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资源的支持参与,因此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成为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教师要能在短时间内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征、知识特征高效地收集与之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料与信息;能对与学科知识关联较紧密的信息保持很强的敏感度;能娴熟地运用网络搜索、在线交流、扫描和打印等方法获取信息。教师要能对获取的信息按学科教学和课程整合的需要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分析、去粗取精,达到为我所用。这里面就存在着判断什么资源好、什么资源有效的问题,在信息时代这种选择与决策能力,像其他方面的能力一样尤为重要。教师要具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甄别、选择资源来支持教与学的能力。 二、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在信息时代,教学是教师促进学习者完成正确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在充分满足学习者个性需要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全面的调控,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习者的学习形式又增加了利用媒体的独立学习和协作学习,因此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师的角色变化,都对教师的调控能力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教师在集体中要对每个个体进行调控,许多时候对个体的调控要借助于媒体和相关技术。 为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正确导航,教师要向学习者及时反馈

信息化给教学带来的变革(1)

信息化教育给教学带来的变革 单位: 姓名:

信息化教育给教学带来的变革 摘要: 进入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明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教育变革师生关系转型

信息化教育给教学带来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得到了空前提高,从近些年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到教育部推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到各地蓬勃发展、如火如荼的教育信息化热潮,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因此“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又存在这怎样的关系教育信息化会对教学带来怎样的变革……”这些都是我们中国教育者应该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下面我们来依次看看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

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 二、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以被用于促进教育革新,也可以被用于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因此,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得相应变革。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由教师的教育观念所支配的。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所以,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变革有何作用我门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的多源性、可选性和易得性,学生们可以轻易获得大量信息,这就使得教育者的权

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设计新发展

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设计新发展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必要因素。本文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研究的热点,从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方式与方法以及培训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对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有全面的认识,进而希望促进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促进教育改革,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一是由实践者转变为研究者;二是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三是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四是由教案的执行者转变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成为专业人员的长期努力过程,高质量的教师专业发展能够有效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水平,对学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1]。我国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并将其作为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并推出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以支持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说到底,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在其专业发展中是必然的参与者,教师参与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自我专业发展需求与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因此,加强教师心理的研究、积极探索教师本身的特点,是寻求教师专业发展可能性出路的有效途径。钟祖荣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是教师职业和教师个体获得和提升些专业特征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自主、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由低到高,逐渐符合教师专业人员标准的过程。二.教师专业发展概述 “综观世界各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目前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目的可归纳如下:①根据最新发展更新教师的学科知识;②根据新的教学技术、教学目标、课程和教育研究更新教师的技能、态度和方法,使教师能吸收课程或教学实践方面的主导性革新;③使学校能开发和运用课程和教学实践方面的新策略;④使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学术机构、企业家等之间交流信息和专业知识;⑤帮助能力差的教师提高教学效率。” [2]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是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而定的,一直以来在内容选择上存在两种主要倾向。第一种倾向是强调教师的知识更新。认为学科知识的丰富是合格教师的必要条件,要求教师与学生相比,在知识的掌握上要占优势,因此,要进行定期知识更新,尤其教自然科学或技术科目的教师。另一种倾向是强调教师学习新的技能与技术。终身学习要求儿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如何支持学科教师实行现代教育技术条件 下的教学方式变革方案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学的影响 1.教与学的方法、目标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写道:“未来社会属于那些具有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水平的人”。在社会踏入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的共享才能产生更大的力量,Internet带给我们的不但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知识的联网,是古今中外以及全人类智慧的联网,是人脑的延伸。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教与学的方法、目标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变化。让学生的头脑成为创造的火炉而不是装答案的容器,这是很多教育工作者苦苦追寻的目标。 信息更新的速度持续加快,很多信息来不及也不需要装进大脑中,而是装进电脑里,学生只需要学会查询信息的技能。所以,传统的灌输方式,其意义越来越小,而探究性学习方式逐步引起重视。 2.学科教师仍需提升信息素养 当今社会,很多新工作都离不开基本的计算机技能,而这个比例越来越高,随着技术日益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们也需要学习全新的生活技能,以编制美好的未来,所以,我们应该将先进的技术融入到课堂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技术,任何学科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计算机教师。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使用技术,所有与教育相关的技术都将没有实际意义。 3.信息技术将促动教学模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是必然的,但是,这种影响,不是简单地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而是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教学模式的变革。如果我们基于传统模式简单地利用信息技术,只能强化传统教学,使传统教学更加传统,达不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所以,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更新教育观点,并

如何能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教育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由此看来信息技术与教学已经密不可分。通过昨天学习的”技术改变教学“系列课程,我觉得要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基本容。所谓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即能支持下述新型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 二、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课的具体目标,有了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再加上正确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和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 三、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是要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要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容,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上述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

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资源库、案例、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化的工具。要想将上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即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作用的改变)真正落到实处,只有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实施相关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为此,应在不同学科中采用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创新“教学模式”,例如:数学学科的“教学模式”能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教学模式”,若是从教学过程所包含的教学环节来划分,可看作是由五个环节组成的“教师主导下的探究”模式,其实施要领是: ①创设情境: 教师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当前学习主题上来。 ②启发思考: 教师提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并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新授知识的体现,也可以是用于拓展、迁移当前所学知识)。 ③自主或小组探究: 由学生运用认知工具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或小组探究(不同的学科所用认知工具类型也不相同;探究容可以是新授知识,也可以是拓展、迁移的知识) ④协作交流: 在小组之间或在全班围进行协作交流;协作交流容可以是新授知识,也可以是拓展、迁移的知识) ⑤总结提高: 在个人总结和小组总结基础上,教师加以补充与升华;使学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