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选修五《糖类》优质教案

人教版化学选修五《糖类》优质教案
人教版化学选修五《糖类》优质教案

高三总复习讲义 第二节 糖 类

一、糖类还原性的检验及水解产物中葡萄糖的检验

1.糖类的还原性

糖类的还原性是指糖类具有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若某

糖不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不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则该糖不具有还原性,为非还原性糖。

2.水解产物中葡萄糖的检验

(1)水解条件

①蔗糖:稀硫酸(1∶5)作催化剂,水浴加热。

②纤维素:90%的浓硫酸作催化剂,小火微热。

(2)水解产物中葡萄糖的检验

欲要检验水解产物中的葡萄糖,必须先加入NaOH 溶液中和其中的硫酸,再加入银氨

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进行检验。

3.中学阶段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

醛类、甲酸、甲酸酯类、甲酸盐、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特别提醒 在检验某种物质是否存在时,一定要注意所用试剂是否与待检物中的其他

物质发生反应,若存在这样的物质,应先除去。如检验卤代烃中是否含有卤素原子时,应先加入NaOH 溶液再加热,发生反应R —X +NaOH ――→△

R —OH +NaX ,然后再加入足量的稀HNO 3酸化,最后才加入AgNO 3溶液。此处加入足量稀HNO 3酸化的目的之一就是防止剩余的NaOH 与AgNO 3反应。

二、淀粉水解程度的判断及水解产物的检验

用银氨溶液和碘水来检验淀粉在水溶液中是否发生了水解及水解是否已进行完全。实验

步骤如下:

实验现象及结论:

现象A 现象B 结论

1 未出现银镜溶液变蓝色淀粉尚未水解

2 出现银镜溶液变蓝色淀粉部分水解

3 出现银镜溶液不变蓝色淀粉完全水解

特别提醒①验证水解产物时,首先要加入NaOH溶液中和后再进行实验。

②要验证混合液中是否还有淀粉应直接取水解后的混合液加碘水,而不能在加入NaOH 中和后再加碘水,因碘水与NaOH溶液反应。

三、有关糖类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若涉及常见的典型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则应用结构简式来表示糖类物质。如CH2OH(CHOH)4CHO+2Cu(OH)2――→

CH2OH(CHOH)4COOH+Cu2O↓+2H2O 2.若不涉及常见官能团之间的转化,比如糖类的水解反应方程式,此时可用分子式或分子通式来表示糖类物质,并在其下方标明糖类名称即可。如蔗糖水解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特别提醒由于糖类普遍存在同分异构体,且中学阶段不涉及其结构,因此,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若用分子式表示某种糖时,必须注明名称。

试剂现象能反应的有机物

溴水溴水褪色

①溴水与烯烃、炔烃等不饱和

烃发生加成反应而使溴水褪

色;②溴水与苯酚等发生取代

反应而褪色(产生白色沉淀);

③溴水与含有醛基的物质发

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褪色

酸性

KMnO4溶液溶液的紫红色褪去

①含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的有

机物,能使酸性KMnO4溶液

褪色;②苯的同系物能使酸性

KMnO4溶液褪色;③含羟基、

醛基的物质一般能还原酸性

KMnO4溶液,而使其褪色

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蓝色沉淀变为砖红色

含醛基的有机物:①醛类;②

甲酸;③甲酸酯;④甲酸盐(如

HCOONa);⑤葡萄糖、麦芽

蓝色沉淀溶解

新制Cu(OH)2能与羧酸发生

中和反应,如:2HCOOH+

Cu(OH)2―→(HCOO)2Cu+

2H2O

银氨溶液水浴加热,产生光亮的“银

镜”

含醛基的有机物:①醛类;②

甲酸;③甲酸酯;④甲酸盐;

⑤葡萄糖、麦芽糖

类型1 糖类分子结构的推导

例1充分燃烧某糖,消耗的O2、生成的CO2

和H2O的物质的量都相等,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它最简式式量的6倍,0.1 mol 该糖能还原银氨溶液生成21.6 g银,0.1 mol该糖能与30 g乙酸发生酯化反应。求该糖的:

(1)最简式。

(2)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式。

(3)若该糖是直链分子,已知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2个—OH不稳定,试推导其结构简式。

答案(1)CH2O(2)180C6H12O6

(3)

解析(1)依题意可知,该糖分子内C、H、O三种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2∶(2+1-2)=1∶2∶1,故该糖的最简式为CH2O。

(2)由最简式可得最简式式量为30,依题意,该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30=180,分子式为(CH2O)6即C6H12O6。

(3)设该糖分子中含有x个—CHO,y个—OH。

R(CHO)x~2xAg

12x

0.121.6/108

解得x=1

R(OH)y~yCH3COOH

1y

0.130/60

解得y=5

由于该糖为直链分子,且由于多个—OH连在同一碳原子上不稳定,故该糖的结构简式为:该糖的结构为五羟基醛,为葡萄糖。

本题推导确定葡萄糖分子结构的思路为:

??????

???

?

已知条件―→实验式――→相对分子质量

分子式银镜反应―→分子中—CHO 的个数酯化反应―→分子中—OH 的个数已知条件―→碳骨架葡萄糖的分子结构

由此可延伸为有机结构推断题的一般解法为

已知条件―→实验式―→分子式―→结构式。

类型2 糖类性质的应用

2下图为人体在某项生理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示意图。

(1)图中标有字母的物质中,________代表酶。

(2)如果B代表蔗糖,则C和D各代表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葡萄糖与蔗糖相比较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它们的分子式不同,但化学元素组成相同

B.蔗糖能水解,葡萄糖却不能

C.它们是同分异构体

D.葡萄糖是单糖,蔗糖是二糖

答案(1)A(2)葡萄糖和果糖(3)C

解析(1)可以看出A在反应前后分子结构并未发生改变,而在反应过程中起了促进B 转化成C和D的作用,故A代表酶,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2)蔗糖属于二糖,它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故C和D代表葡萄糖和果糖。(3)根据所学的知

识,可判断错误的是C。

葡萄糖作为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来源,其生理作用和发生的化学反应作为生物和化学的契合点,已倍受人们的关注。本题以图示的形式描述了人体内化学反应的过程,要求我们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将图像信息转换为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的信息处理能力。

类型3 淀粉水解程度的判断

3

某学生设计了四个实验方案,用以检验

淀粉的水解情况。 方案甲:淀粉液――→稀硫酸加热

水解液――→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液――→碘水

溶液变蓝。结论:淀粉完全没有水解。

方案乙:淀粉液――→稀硫酸加热水解液――→银氨溶液微热

无银镜现象。 结论:淀粉完全没有水解。

方案丙:淀粉液――→稀硫酸加热水解液――→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液――→银氨溶液微热

有银镜现象。结论:淀粉已经水解。 方案丁:淀粉液――→稀硫酸加热水解液

结论:淀粉部分水解。

根据上述操作现象,回答设计、结论是否正确,然后简要说明理由。

(1) 甲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乙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丙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丁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设计和结论都不正确。设计不正确是因加入NaOH 溶液呈碱性后,加入I 2,I 2

与NaOH 溶液发生反应,没有I 2存在,不能证明淀粉是否存在;结论不正确是若淀粉

部分水解,溶液中也会有淀粉存在 (2)设计和结论都不正确。因为在酸性条件下,加

入的银氨溶液被破坏,不能与葡萄糖发生银镜反应。按方案乙的设计,无银镜现象,淀

粉可能是完全水解了也可能是部分水解了 (3)设计和结论都正确。按设计的方案进行

实验,有银镜现象,说明淀粉已水解生成了葡萄糖(4)设计和结论都正确。按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淀粉变蓝又有银镜现象,说明既有淀粉又有葡萄糖

解析本例是一道实验评价型的例题,思考问题应紧紧围绕淀粉的检验和葡萄糖的检验所需的实验条件,进行周到而又全面的分析,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同时本题也较好地考查了文字的表达能力。,在具体设计实验时,要注意两点:在检验葡萄糖存在时,加银氨溶液之前,要加碱中和溶液中的硫酸,否则银氨络离子要被破坏;检验淀粉存在时,不能是碱性溶液,因为碘能和NaOH反应,因此水解液可以直接加碘水检验,不必先中和。,若淀粉水解完全时,则在溶液中加入碘水,溶液不会出现蓝色;若淀粉尚未水解时,则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溶液不会出现银镜反应;若淀粉正在水解中,则既要用碘水检验淀粉的存在,又要用银氨溶液检验有无葡萄糖或麦芽糖的存在。

误区警示解答本题的易错点是误认为乙方案正确。实际上银镜反应或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因此必须中和掉作催化剂的硫酸。

实验4-1两个实验现象与第三章中

实验3-5和实验3-6的现象进行比较,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提示 葡萄糖与银氨

溶液、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现象与乙醛相同,这体现了葡萄糖结构中醛基的特点。

1.C 点拨 高分子化合物的碳链很长,相对分子质量很大。

2.A 点拨 碘使淀粉显蓝色,经常用于二者的相互检验。

3.D 点拨 碳水化合物是糖类的延用名称,符合Cn(H 2O)m 通式的并不一定是糖,糖

类也不一定都符合此通式。糖类物质不一定有甜味。

4.B

5.D 点拨 葡萄糖、麦芽糖为还原性糖。

6.解:设可制得含水50%的乙醇质量为x 。,由方程式:,(C 6H10O 5 n 淀粉+nH 2O ――→酸或酶

nC 6H12O 6葡萄糖

C 6H 12O 6――→酒化酶

2C 2H 5OH +2CO 2↑

得关系式:

(C 6H10O 5 n 淀粉

~ 2nC 2H 5OH 162n 46×2n

2.0 t ×54%×85% x ×50%

x =2.0 t ×54%×85%×46×2n 162n ×50%

=1.04 t 点拨 关系式法是解答工业生产有关计算的常用方法。找关系式时可以根据有关的化学

方程式,也可以根据元素守恒。

1.下列物质中,主要成分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

蔗糖 B .油脂 C .棉花 D .蔗糖

答案 AC

解析 油脂、蔗糖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答案应选AC 。

2.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可用银镜反应区别的是( )

A .丙酸和乙酸甲酯

B .蔗糖和麦芽糖

麦芽糖和纤维素 D .苯甲酸和苯甲醛

答案 B

3.在酸性条件下,可以水解生成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的有机物是( )

A .蔗糖

B .麦芽糖

C .乙酸乙酯

D .甲酸乙酯

答案 AD

4.糖元[(C 6H 10O 5)n]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比淀粉更大的多糖。主要存在于肝脏和肌肉中,

常常被称为动物淀粉和肝糖。下列有关糖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糖元与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与淀粉互为同系物

B .糖元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C .糖元具有还原性,是还原性糖

D .糖元不溶于水,无甜味

答案 BD

解析 理解题给信息:糖元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比淀粉更大的多糖。因此以多糖的结构

与性质分析各选项:

A .多糖中葡萄糖单元的数目均不尽相同,则谈不上同分异构体问题,对高分子化合物均不能仅从结构单元的组成上去分析是否为同分异构体,A 说法不正确;B.糖元是被称为动

物淀粉的多糖,则其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B 说法正确;C.多糖是高分子化合物,不能

显示其结构单元的性质,不能称为还原糖,C 说法不正确;D.多糖是高分子化合物,不能溶在冷水中,也不具有甜味,D 说法正确。

5.青苹果汁遇碘溶液显蓝色,熟苹果汁能还原银氨溶液,这说明( )

A .青苹果中只含淀粉不含糖类

B .熟苹果中只含糖类不含淀粉

C .苹果转熟时淀粉水解为单糖

D .苹果转熟时单糖聚合成淀粉

答案 C

解析 淀粉――→水解

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6.进行淀粉水解实验,同时检验水解产物和水解是否完全,除加淀粉和水之外,还需

加入相应的试剂及加入顺序最好是( )

NaOH 溶液→NaOH 溶液→新制Cu(OH)2悬浊液

碘水→碘水→NaOH 溶液→新制Cu(OH)2悬浊液

NaOH 溶液→NaOH 溶液→碘水→新制Cu(OH)2悬浊液

碘水→碘水→新制Cu(OH)2悬浊液

答案 B

7.请写出3种你学过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这些化合物必须符合以下要求:最简式相

同,且都能与新制的Cu(OH)2反应及其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HCHO HCHO +4Cu(OH)2――→△CO 2↑+2Cu 2O ↓+5H 2O (2)HCOOCH 3 HCOOCH 3+2Cu(OH)2――→△+Cu 2O ↓+2H 2O

(3)CH 2OH(CHOH)4CHO CH 2OH(CHOH)4CHO +2Cu(OH)2――→△

CH 2OH(CHOH)4COOH +Cu 2O ↓+2H 2O

8.森林是国民经济的宝贵资源,它不仅提供木材和多种林副产品,而且在保护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试回答:

(1)森林通过什么途径吸收CO 2,防止温室效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材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分子由很多个________单

元构成,在每个单元中含有________个羟基,所以纤维素能发生________反应,它与浓

H 2SO 4和浓HNO 3的混合物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纤维素在稀硫酸的作用下水解的最终产物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结构简式)。写出在医学上检验该物质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光合作用 (2)葡萄糖 3 酯化

[C 6H 7O 2(OH)3]n +3nHNO 3――→浓H 2SO 4

[C 6H 7O 2(ONO 2)3]n +3nH 2O (3)CH 2OH(CHOH)4CHO

CH 2OH(CHOH)4CHO +2Cu(OH)2――→△CH 2OH(CHOH)4COOH +Cu 2O ↓+2H 2O

解析 该题是一道生化结构题,考查了森林在环保中的作用,同时考查了纤维素的结构

[C 6H 7O 2(OH)3]。纤维素能发生硝化反应;同时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在医学上

常用新制的Cu(OH)2检验。

9.如图所示,淀粉水解可产生某有机化合物A ,A 在不同的氧化剂作用下可以生成

B(C 6H 12O 7)或C(C 6H 10O 8),B 和C 都不能发生银镜反应。A 、B 、C 都可以被强还原剂还原

成为D(C 6H 14O 6)。B 脱水可得到五元环的酯类化合物E 或六元环的酯类化合物F 。已知,相关物质被氧化的难易次序是:RCHO 最易,R —CH 2OH 次之,最难。

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A、B、C、D的结构简式。

A.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CH2OH(CHOH)4CHO

B.CH2OH(CHOH)4COOH

C.HOOC(CHOH)4COOH

D.CH2OH(CHOH)4CH2OH

解析淀粉水解产物为葡萄糖(A),其结构简式为CH2OH(CHOH)4CHO。由题给信息可知其中的—CHO先被氧化,然后再是—CH2OH被氧化。看官能团变化前后原子数目的多少,若是—CHO被氧化,则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氧原子,其他原子没变,则B(C6H12O7)是—CHO 被氧化的产物。分析C(C6H10O8),则多了两个氧原子,少了两个氢原子,则是—CHO与—CH2OH都被氧化成了—COOH。再分析D(C6H14O6)与原物质A(C6H12O6)相比较,多了两个氢原子,可认为是醛基被还原了(与H2加成)。

第二节糖类

第1课时葡萄糖和果糖

1.下列有关糖类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糖类是有甜味的物质

B.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属于糖类

C.葡萄糖和果糖互为同系物,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系物

D.糖可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糖

答案 D

解析A项,单糖、低聚糖一般有甜味,多糖如淀粉、纤维素没有甜味,错误;B项,由碳、氢、氧组成的有机物除了糖外,常见的还有醇、醛、酸、酯等,错误;C项,葡萄糖和果糖分子式相同而结构式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错误;D 项,糖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例如葡萄糖和果糖属于单糖,蔗糖和麦芽糖属于低聚糖,淀

粉和纤维素属于多糖,正确。

2.下列有关葡萄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能加氢生成六元醇B.能发生银镜反应

C.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D.能被氧化为CO2和H2O

答案 C

解析葡萄糖的分子结构为CH2OH(CHOH)4CHO,其分子中含有5个醇羟基和1个醛基。有醛基,可与氢加成能生成己六醇,与银氨溶液反应可生成银镜;有醇羟基,可与羧酸反应生成酯;由C、H、O元素组成,能被氧化为CO2和H2O。

3.A、B、C、D都是只含碳、氢、氧元素的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在常温下,A为气态,B、C为液态,D为白色晶体。A、B均具有刺激性气味,C有果香气味、且能发生银镜反应,D有甜味,也能发生银镜反应,它们具有相同的实验式。等质量的四种物质分别完全燃烧生成水的量相等,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相等,且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等于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有机物的实验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各物质的结构简式: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答案(1)CH2O(2)HCH O CH3COOH HCOOCH3

CH2OH(CHOH)4CHO

解析含有C、H、O三种元素,常温下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HCHO,由于A、B、C、D有相同的实验式,结合物理性质知:B为CH3COOH,C为HCOOCH3,D为CH2OH(CHOH)4CHO。

1.按糖类的现代定义,下列物质不属于糖类的是()

答案BC

解析糖为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能产生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物质。

2.葡萄糖是单糖的主要原因是()

A.在糖类物质中含碳原子数最少

B.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

C.分子中有一个醛基(—CHO)

D.分子结构最简单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糖类分类的标准及对葡萄糖结构的认识。从分类来看,不能再水解的糖是单糖,故答案为B。

3.下列反应中能用于检验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的是()

A.加金属钠看是否有氢气放出

B.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混合后共热,观察是否有红色沉淀生成

C.与醋酸和浓H2SO4共热,观察是否有果香味物质生成

D.加入酸性KMnO4溶液,看溶液是否褪色

答案 B

4.有关葡萄糖与果糖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B.两者都易溶于水

C.两者都能发生银镜反应D.葡萄糖比果糖要甜

答案CD

5.酒精、乙酸和葡萄糖三种溶液,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它们区别开来,该试剂是() A.金属钠B.石蕊试液

C.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D.NaHCO3溶液

答案 C

解析新制Cu(OH)2悬浊液遇乙醇不反应;遇乙酸,Cu(OH)2悬浊液变成蓝色溶液;葡萄糖与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有红色沉淀生成。

6.核糖是合成核酸的重要原料,结构简式为:CH2OH—CHOH—CHOH—CHOH—CHO 下列关于核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葡萄糖互为同分异构体B.可以与银氨溶液作用形成银镜

C.可以跟新制的Cu(OH)2反应D.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答案BC

解析由核糖结构简式可知,它与葡萄糖的分子组成相差一个—CHOH,故A不正确;其结构中含有—OH和—CHO两类官能团,故性质与葡萄糖相似,故B、C项正确;由于分子结构中无—COOH,故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D项不正确。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糖类的组成都符合通式Cm(H2O)n

B.单糖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

C.葡萄糖在糖类中含碳原子数最少

D.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所以分子中有H2O分子

答案 B

解析并不是所有糖的组成都符合通式Cm(H2O)n,A错;单糖不能水解,B正确;糖类中有些分子含碳原子数小于葡萄糖,如核糖,C错;通式Cm(H2O)n只表示元素组成,分子中并不存在水分子,D错。

8.有机物:①CH2OH(CHOH)4CHO;②CH3CH2CH2OH;

③CH2===CHCH2OH;④CH2===CH—COOCH3;

⑤CH2===CH—COOH中既能发生加成、酯化反应,又能发生氧化反应的是()

A.③⑤B.①③⑤C.②④D.①③

答案 B

解析解决此类题目要牢记各种官能团发生的反应,依题给物质知:能发生加成反应的官能团是、—CHO,能发生酯化反应的官能团是—OH、—COOH,能发生氧化反

应(除燃烧外)的官能团为、—OH和—CHO,综合分析,满足要求的物质为①③⑤。

9.在有机物分子中,若某个碳原子连接着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这种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凡是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物质一定具有光学活性,(用“*”表示手性碳原子)

如物质具有光学活性,发生下列反应后生成的有机物无光学活性的

是()

A.与甲酸发生酯化反应B.与NaOH溶液共热

C.与银氨溶液作用D.在催化剂存在下与H2作用

答案BD

解析该物质与NaOH或H2反应后就会出现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接着两个相同的原子团。

10.分别取1 mol葡萄糖进行下列实验:

(1)发生银镜反应时,需银氨络离子________mol,反应后葡萄糖变为________,其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乙酸反应生成酯,从理论上讲,完全酯化需________g乙酸。

(3)若使之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所需氧气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葡萄糖酸铵CH2OH(CHOH)4COONH4(2)300(3)134.4 L C6H12O6+6O2―→6CO2+6H2O

解析 1 mol葡萄糖理论上可以和5 mol乙酸酯化,需乙酸5 mol×60 g·mol-1=300 g。

11.在某些酶的催化下,人体内葡萄糖代谢有如下过程:

葡萄糖―→……―→

请填空:

(1)过程①是________反应,过程②是________反应,过程③是________反应(填写反应类型的名称)。

(2)过程④的另一种生成物是________(填写化学式)。

(3)上述物质________和________互为同分异构体(填写字母代号)。

答案(1)消去加成氧化(2)CO2(3)A C

解析解此类题关键在于比较前后各物质官能团的变化,找出反应类型,理顺反应过程、衍生关系。

由葡萄糖到A显然是—OH与—CHO分别氧化成—COOH,变化过程是被氧化的过程,A―→B为分子内脱水(消去),B―→C为加成,C―→D为氧化,醇羟基被氧化为酮羰基,D―→E 为消去反应。

12.有机物分子中与4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相连的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那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案(绝对经典版)

课题: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目的 知识 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分类方法 2、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过程 方法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价值观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特殊性,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了解有机物常见的分类方法;难点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板书设计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二、按官能团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初有机物是指有生机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得到的,直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发现由无机化合物通过加热可以变为尿素的实验事实。我们先来了解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讲]高一时我们学习过两种基本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那么今天我们利用树状分类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今天我们利用有机物结构上的差异做分类标准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 3-CH 2 -CH 2 -CH 2 -CH 3 ) (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 有机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如)不含苯环 环状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如)含苯环 [讲]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链状化合物和脂环化合物统称为脂肪族化合物。而芳香族化合物是指包含苯环的化合物,其又可根据所含元素种类分为芳香烃和芳香烃的衍生物。而芳香烃指的是含有苯环的烃,其中的一个特例是苯及苯的同系物,苯的同系物是指有一个苯环,环上侧链全为烷烃基的芳香烃。除此之外,我们常见的芳香烃还有一类是通过两个或多个苯环的合并而形成的芳香烃叫做稠环芳香烃。 [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可以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生成新的化合物,这种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官能团,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主要的官能团。

人教版化学选修五第四章第二节糖类

人教版化学选修五第四章第二节糖类 知识点一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1.下列关于糖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糖类物质的组成都符合C m(H2O)n B.单糖就是分子组成简单的糖 C.含有醛基的糖就是还原性糖 D.淀粉、纤维素都是多糖,其分子式相同 2.[2018·黑龙江哈师大附中期中考试]下列物质中符合C m(H2O)n的组成,但不属于糖类的是( ) ①纤维素②甲酸甲酯③淀粉④甲醛⑤丙酸⑥乳酸(α-羟基丙酸) ⑦乙二醇⑧乙酸 A.②④⑥⑧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⑦ D.②④⑤⑧ 知识点二葡萄糖与果糖 3.下列各项中的两种物质既不是同分异构体,也不是同系物的是( ) A.葡萄糖和果糖 B.蔗糖和麦芽糖 C.甲醛和乙醛 D.葡萄糖和蔗糖 4.下列有关葡萄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能加氢生成六元醇 B.能发生银镜反应 C.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 D.能被氧化为CO2和H2O 知识点三蔗糖和麦芽糖 5.有关蔗糖和麦芽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麦芽糖和蔗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B.1 mol麦芽糖水解得到1 mol葡萄糖和1 mol果糖 C.蔗糖和麦芽糖是二糖,所以相对分子质量是葡萄糖的两倍 D.蔗糖和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能发生银镜反应 6.下列实验操作和结论错误的是( ) A.用新制Cu(OH)2悬浊液可鉴别麦芽糖和蔗糖 B.用银镜反应可证明蔗糖是否转化为葡萄糖,但不能证明是否完全转化 C.浓H2SO4可使蔗糖脱水变黑,证明蔗糖含C、H、O三种元素 D.蔗糖溶液中滴加几滴稀H2SO4,水浴加热几分钟,加入到银氨溶液中,不能发生银镜反应,证明蔗糖不水解 知识点四淀粉和纤维素 7.向淀粉溶液中加少量稀H2SO4,加热使淀粉水解,为测其水解程度,需要的试剂是( ) ①NaOH溶液②银氨溶液③新制的Cu(OH)2悬浊液④碘水 A.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 8.有下列物质:①碘水;②银氨溶液;③NaOH溶液;④稀硫酸;⑤浓硫酸。在进行淀粉的水解实验(包括检验水解产物及水解是否完全)时,除淀粉外,还需使用上述试剂或其中一部分,判断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3.3《酯》名师教学设计

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 第三节羧酸酯 第二课时酯 教材分析 1.教材的知识结构:本节是人教版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从知识结构上看,包含了两部分内容即羧酸和酯,乙酸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酯是羧酸与醇的衍生物。本节分两课时完成,其中第一课时按教材的编排体系,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乙酸的性质研究、乙酸的用途。第二课时包含酯的结构、性质、存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乙酯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酯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乙酯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乙酯既是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 3.教学重点:酯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特别是酯的水解反应的特点和过程分析探究酯水解实验的观察和有关问题及数据分析、推理又是性质教学中的重点。 4.教材的处理: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充分说明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结构,对教材的内容在教学程序上进行了调整:(1)将酯的定义放在乙酸乙酯的结构之后再讲授,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学习方法的理解 (2)为了突出酯的水解反应的过程分析和加深对酯水解的条件理解和对化学探究实验中固定变量法的应用,添加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让学生感受酯在不同条件下的水解程度,理解实验条件的控制对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的影响,达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效果。 5.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酯的分子结构特点,主要物理性质、用途。 (2)根据乙酸乙酯的组成和结构特点,认识酯的水解反应。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3.2醛-教案

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醛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结构特点及性质,并根据典型代 表物,认识醛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2、掌握乙醛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3、掌握乙醛与银铵溶液、新制C u (O 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正 确书写。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 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含氧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 可能产生的影响,讨论含氧衍生物的安全使用,关注烃的含氧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影响。 【重难点】 重点:乙醛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难点:乙醛与银铵溶液、新制C u (O 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一、醛 1、定义:醛是由烃基与醛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 2、表达式:R-CHO 3、官能团:-CHO 醛基 4、分类 饱和醛H 3C CHO 脂肪醛 按烃基种类 不饱和醛H 2C CH CHO 芳香醛 CHO 按醛基的数目 一元醛 CH 3CH 2CH 2CHO 二元醛 OHC CHO 饱和一元醛通式:C n H 2n O 5、命名: 普通命名法:与醇相似。 CH 3CH 2CH 2CHO 正丁醛 CH 3CHCHO 3异丁醛 CH 3 苯甲醛 系统命名法:①脂肪醛:选含有醛基的最长连续碳链为母体,称为某醛。 芳香醛:以脂肪醛为母体,芳基作为取代基。 ②由于醛基总是在碳链的一端,所以不用编号。 CH 3CH 2CHCHO CH 3CH 2-丁烯醛 2-甲基丁醛 3 CHCHO CH 2CH 2CHO 3-苯基丙醛

6 、物理性质:颜色:无色 状态:甲醛:气体 乙醛:液体 水溶性:低级的醛(C1~C3)易溶于水 气味:刺激性气味 7、用途:香料:P56[资料卡片]桂皮中含肉桂醛 CH CHO CH 杏仁中含苯甲醛CHO ; 工业原料:制酚醛塑料 医用防腐剂 甲醛 合成维纶的原料之一 合成醋酸等→乙醛 二、代表:甲醛、乙醛 甲醛:P56①物性: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易溶于水 ②用途:有机合成原料;35%-40%的水溶液又称福尔马林:消毒、 杀菌 ③分子组成与结构:分子式:CH 2O , 结构式:H C H O 结构简式:HCHO 或HCH O 特点:所有原子公平面 乙醛:P56①物性:无色,刺激性气味,液体,密度小于水, 沸点是20.8℃,易挥发,易燃烧,与水、乙醇互溶 ②分子组成与结构:分子式:C 2H 4O 结构式:C H C H H H O 结构简式:CH 3CHO 或CH 3CH O 等效氢:两种P56核磁共振氢谱 三、化学性质 1、加成: CH 3CHO +H CH 3CH 2OH (还原反应) 催化剂 CH 3CHO+HCN 3CHOH 2、氧化: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全册)知识点

高中化学选修五(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有机化合物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 一是按照构成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化合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 1、按碳的骨架分类 2、按官能团分类 表l-1 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

三、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烷烃的命名 烃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所剩余的原子团叫做烃基。烷烃失去一个氢原子剩余的原子团就叫烷基,以英文缩写字母R表示。例如,甲烷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后剩余的原子团“—CH3”叫做甲基,乙烷(CH3CH3)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后剩余的原子团“—CH2CH3”叫做乙基。 烷烃可以根据分子里所含碳原子数目来命名。碳原子数在十以的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示。例如,CH4叫甲烷,C5H12叫戊烷。碳原子数在十以上的用数字来表示。例如,C17H36叫十七烷。前面提到的戊烷的三种异构体,可用“正”“异”“新”来区别,这种命名方法叫习惯命名法。由于烷烃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越多,结构越复杂,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也越多,习惯命名法在实际应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有机化学中广泛采用系统命名法。下面以带支链的烷烃为例,初步介绍系统命名法的命名步骤。 (1)选定分子中最长的碳链为主链,按主链中碳原子数目称作“某烷”。 (2)选主链中离支链最近的一端为起点,用l,2,3等阿拉伯数字依次给主链上的各个碳原子编号定位,以确定支链在主链中的位置。例如: (3)将支链的名称写在主链名称的前面,在支链的前面用阿拉伯数字注明它在主链上所处的位置,并在数字与名称之间用一短线隔开。例如,用系统命名法对异戊烷命名: 2—甲基丁烷 (4)如果主链上有相同的支链,可以将支链合并起来,用“二”“三”等数字表示支链的个数。两个表示支链位置的阿拉伯数字之间需用“,”隔开。 下面以2,3—二甲基己烷为例,对一般烷烃的命名可图示如下: 如果主链上有几个不同的支链,把简单的写在前面,把复杂的写在后面。例如: 2—甲基—4—乙基庚烷 2、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前面已经讲过,烷烃的命名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其他有机物的命名原则是在烷烃命名原则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1)将含有双键或三键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称为“某烯”或“某炔”。 (2)从距离双键或三键最近的一端给主链上的碳原子依次编号定位。 (3)用阿拉伯数字标明双键或三键的位置(只需标明双键或三键碳原子编号较小的数字)。用“二”“三"等表示双键或三键的个数。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第13讲: 糖类

糖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以及糖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广泛方法应用和重要意义;2.掌握糖类中重要的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以及与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知识点一.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1.糖类的组成。 (1)糖类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大多数糖类的分子组成可用通式C m(H2O)n来表示(m、n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注意:对糖类的通式的理解应注意两点: ①该通式只表明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并未反映糖类的结构特点。 ②有些属于糖类的物质不符合该通式,如脱氧核糖C5H10O4;而有些符合该通式的物质却不属于 糖类。如乙酸CH3COOH、乳酸。 (2)从结构上看,糖类可定义为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后可以生成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化合物。 2.糖类的分类。 (1)根据能否水解以及水解后的产物,糖类可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糖。 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一般为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如葡萄糖、果糖、核糖及脱氧核糖等。

低聚糖是1 mol糖水解后能产生2 mol~10 mol单糖的糖类。其中以二糖最为重要,常见的二糖有麦芽糖、蔗糖和乳糖等。 多糖是1 mol糖水解后能产生很多摩尔单糖的糖类。如淀粉、纤维素等。多糖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2)单糖、低聚糖、多糖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为: (3)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一切生命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知识点二.糖类的结构和性质 1.葡萄糖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葡萄糖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的单糖,主要存在于葡萄及其他带有甜味的水果、蜂蜜中,植物的种子、叶、根、花中,动物的血液、脑脊液和淋巴液中。 (1)分子结构。 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结构简式为CH2OH(CHOH)4CHO。它是一种多羟基醛。 (2)物理性质。 葡萄糖是无色晶体,熔点为146℃,有甜味,但甜度不如蔗糖,易溶于水,稍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 (3)化学性质。 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和醇羟基,可发生氧化、加成、酯化等反应。 ①氧化反应。 a.燃烧。 C6H12O6(s)+6O2(g)—→6CO2(g)+6H2O(1)ΔH=-2804kJ·mol-1 b.被银氨溶液或新制的Cu(OH)2氧化。 CH2OH(CHOH)4CHO+2Ag(NH3)2OH ? ??→CH 2OH(CHOH)4COONH4+2Ag↓+3NH3+H2O CH2OH(CHOH)4CHO+2Cu(OH)2 ? ??→CH 2OH(CHOH)4COOH+Cu2O↓+2H2O ②加成反应。 CH2OH(CHOH)4CHO+H2 Ni ? ??→ CH2OH(CHOH)4CH2OH(己六醇) ③酯化反应。

人教版化学选修五《糖类》优质教案

高三总复习讲义 第二节 糖 类 一、糖类还原性的检验及水解产物中葡萄糖的检验 1.糖类的还原性 糖类的还原性是指糖类具有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若某 糖不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不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则该糖不具有还原性,为非还原性糖。 2.水解产物中葡萄糖的检验 (1)水解条件 ①蔗糖:稀硫酸(1∶5)作催化剂,水浴加热。 ②纤维素:90%的浓硫酸作催化剂,小火微热。 (2)水解产物中葡萄糖的检验 欲要检验水解产物中的葡萄糖,必须先加入NaOH 溶液中和其中的硫酸,再加入银氨 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进行检验。 3.中学阶段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 醛类、甲酸、甲酸酯类、甲酸盐、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特别提醒 在检验某种物质是否存在时,一定要注意所用试剂是否与待检物中的其他 物质发生反应,若存在这样的物质,应先除去。如检验卤代烃中是否含有卤素原子时,应先加入NaOH 溶液再加热,发生反应R —X +NaOH ――→△ R —OH +NaX ,然后再加入足量的稀HNO 3酸化,最后才加入AgNO 3溶液。此处加入足量稀HNO 3酸化的目的之一就是防止剩余的NaOH 与AgNO 3反应。 二、淀粉水解程度的判断及水解产物的检验 用银氨溶液和碘水来检验淀粉在水溶液中是否发生了水解及水解是否已进行完全。实验 步骤如下:

实验现象及结论: 现象A 现象B 结论 1 未出现银镜溶液变蓝色淀粉尚未水解 2 出现银镜溶液变蓝色淀粉部分水解 3 出现银镜溶液不变蓝色淀粉完全水解 特别提醒①验证水解产物时,首先要加入NaOH溶液中和后再进行实验。 ②要验证混合液中是否还有淀粉应直接取水解后的混合液加碘水,而不能在加入NaOH 中和后再加碘水,因碘水与NaOH溶液反应。 三、有关糖类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若涉及常见的典型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则应用结构简式来表示糖类物质。如CH2OH(CHOH)4CHO+2Cu(OH)2――→ △ CH2OH(CHOH)4COOH+Cu2O↓+2H2O 2.若不涉及常见官能团之间的转化,比如糖类的水解反应方程式,此时可用分子式或分子通式来表示糖类物质,并在其下方标明糖类名称即可。如蔗糖水解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特别提醒由于糖类普遍存在同分异构体,且中学阶段不涉及其结构,因此,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若用分子式表示某种糖时,必须注明名称。 试剂现象能反应的有机物 溴水溴水褪色 ①溴水与烯烃、炔烃等不饱和 烃发生加成反应而使溴水褪 色;②溴水与苯酚等发生取代 反应而褪色(产生白色沉淀); ③溴水与含有醛基的物质发 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褪色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全册教案word版

课题: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目的知识 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分类方法 2、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过程 方法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 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 价值 观 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特殊性,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了解有机物常见的分类方法;难点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板书设计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二、按官能团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初有机物是指有生机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得到的,直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发现由无机化合物通过加热可以变为尿素的实验事实。我们先来了解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讲]高一时我们学习过两种基本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那么今天我们利用树状分类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今天我们利用有机物结构上的差异做分类标准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 [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 3-CH 2 -CH 2 -CH 2 -CH 3 ) (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 有机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如 )不含苯环 环状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如 )含苯环 [讲]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链状化合物和脂环化合物统称为脂肪族化合物。而芳香族化合物是指包含苯环的化合物,其又可根据所含元素种类分为芳香烃和芳香烃的衍生物。而

高中新人教高中化学选修五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新人教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课时安排】共13课时 第一节:1课时 第二节:3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四节:4课时 复习:1课时 测验:1课时 讲评:1课时 第1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重点】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教学难点】 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思考与交流】 1.什么叫有机化合物? 2.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的定义:含碳化合物。CO、CO2、H2CO3及其盐、氢氰酸(HCN)及其盐、硫氰酸(HSCN)、氰酸(HCNO)及其盐、金属碳化物等除外。 有机物的特性:容易燃烧;容易碳化;受热易分解;化学反应慢、复杂;一般难溶于水。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又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呢? 组成元素:C 、H、O N、P、S、卤素等 有机物种类繁多。(2000多万种)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有机化合物链状化合物脂肪 环状化合物脂环化合物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 1.链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如: 正丁烷正丁醇 2.环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它又可分为两类: (1)脂环化合物: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如: 环戊烷环己醇 (2)芳香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化合物。如: 苯萘 二、按官能团分类: 什么叫官能团?什么叫烃的衍生物? 官能团:是指决定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的官能团有:P.5表1-1 烃的衍生物:是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所生成的一系列新的有机化合物。 可以分为以下12种类型: 练习: 1.下列有机物中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 2.〖归纳〗芳香族化合物、芳香烃、苯的同系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变形练习〗下列有机物中(1)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2)属于芳香烃的是________,(3)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______________。 ⑥

高中化学选修5全册教案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课时安排】共13课时 第一节:1课时 第二节:3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四节:4课时 复习:1课时 测验:1课时 讲评:1课时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重点】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教学难点】 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思考与交流】 1.什么叫有机化合物? 2.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的定义:含碳化合物。CO、CO2、H2CO3及其盐、氢氰酸(HCN)及其盐、硫氰酸(HSCN)、氰酸(HCNO)及其盐、金属碳化物等除外。 有机物的特性:容易燃烧;容易碳化;受热易分解;化学反应慢、复杂;一般难溶于水。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又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呢? 组成元素:C 、H 、O N 、P 、S 、卤素等 有机物种类繁多。(2000多万种)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有机化合物 链状化合物 脂肪 环状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 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 1.链状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如: 正丁烷 正丁醇 2.环状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它又可分为两类: (1)脂环化合物: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如: 环戊烷 环己醇 (2)芳香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化合物。如: 苯 萘 二、按官能团分类: 什么叫官能团?什么叫烃的衍生物? 官能团:是指决定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的官能团有:P.5表1-1 CH 3CH 2CH 2CH 3CH 3CH 2CH 2CH 2OH OH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精品教学设计(整套)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和原则。 【过程与方法】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学习,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的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常见的官能团,按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师:通过高一的学习,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初有机物是指有生机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得到的,直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偶然发现由典型的无机化合物氰酸铵通过加热可以直接转变为动植物排泄物——尿素的实验事实,从而使有机物的概念受到了冲击,引出了现代有机物的概念——世界上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有机物自身有着特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导致了其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特殊性。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叫有机化学。 我们先来了解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师:有机物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 【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3-CH2-CH2-CH2-CH3) 有机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如) 环状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如) 【板书】二、按官能团分类 表1-1 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 类别官能团典型代表物的名称和结构简式 烷烃————甲烷CH4 乙烯CH2=CH2 烯烃 双键 炔烃—C≡C—三键乙炔CH≡CH 芳香烃———— 苯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糖类教案

第二节糖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掌握糖类重要的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他们之间的 相互转变以及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3、糖类的概念、葡萄糖的结构、纤维素的酯化。 过程与方法:1、通过单糖、双糖、多糖的探究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对化学物质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形成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2、提高科学素养,丰富生活常识,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有关饮食营养、卫生健康等 日常生活问题,让学生体验到这就是“身边的化学”“生命的化学”。 【教学重点】掌握糖类重要的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他们之间的相互转变以及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教学难点】糖类的概念、葡萄糖的结构、纤维素的酯化。 【教学过程】 【引入】糖类是六大营养素之一,它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的主要来源。从低等微生物到高等生物的机体中,时刻都在进行着一系列复杂的糖代谢反应。糖类对于我们并不陌生,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有关糖类的相关知识。 一、糖类 1、定义:从结构上看,多羟基醛、多羟基酮和它们的脱水缩合物。P79 2、组成元素:C、H、O。大多数符合通式:C m(H2O)n(糖类又称为碳水化合物) 【提问】①糖类遇浓硫酸往往变黑,何故? ②糖类都符合通式C m(H2O)n吗?符合该通式的都属于糖吗? 【PPT】脱氧核糖:C5H10O4鼠李糖:C6H12O5。 甲醛:CH2O 乙酸:C2H4O2乳酸:C3H6O3 【说明】称糖类为“碳水化合物”虽然不准确。但由于沿用已久,依然在某些学科中使用。 3、分类——根据能否水解以及水解后的产物 单糖:不能水解的糖。如葡萄糖、果糖、核糖及脱氧核糖等。 糖类低聚糖:1mol糖水解后能产生2~10mol单糖。如麦芽糖、蔗糖等二糖 多糖:1mol糖水解后能产生很多摩尔单糖。如淀粉、纤维素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二、葡萄糖与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1、葡萄糖

2021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有机合成》word教案

2021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有机合成》word 教案 【典型例题】 [例1]从环己烷可制备1,4-环己二醇的二醋酸酯。下面是有关的8步反应: (1) 其中有3步属于取代反应、2步属于消去反应、3步属于加成反应。反应①、 和_______属于取代反应. (2)化合物的结构简式是:B 、C . (3)反应④所用试剂和条件是 . 答案:(1)⑥、⑦ (2) 、 (3) [例2]已知烯烃中C=C 双键在某些强氧化剂作用下易发生断裂,因而在有机合成中有时需要对其爱护。爱护的过程可简单表示如右图: 又知卤代烃在碱性条件下易发生水解,但烯烃中双键在酸性条件下才能与水发生加成反应。 现用石油产品丙烯及必要的无机试剂合成丙烯酸,设计的合成流程如下: CH 3CH=CH 2 → → → → →丙烯酸 请写出②、③、④三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由CH 3CH=CH 2→CH 2=CH —COOH 可知合成的关键在于双键如何爱护,—CH 3如何逐步转化 成—COOH 。结合题中信息可知本题的知识主线为不饱和烃→不饱和卤代烃→不饱和醇→饱和卤代醇→饱和卤代醛→饱和卤代羧酸→不饱和卤代羧酸。 答案: ②CH 2=CH —CH 2Cl+H 2O CH 2=CH —CH 2OH+HCl ③CH 2=CH —CH 2OH+Br 2 ④ 【解题思路】 A B C D E Cl 2(300℃) ② ③ ④ ① NaOH △

1、正确判定所合成的有机物的类别及所带官能团,找出所关联的知识和信息及官能团所处的位子。 2、依照所给原料、信息及有关反应规律尽可能将合成的有机物解刨成若干片段并将各片段有机的拼接和衍变,并查找官能团的引入、转换和爱护方法。 【方法归纳】 ※合成有机物要以反应物、生成物的官能团为核心,在知识网中找到官能团与其它有机物的转化关系,从而尽快找到合成目标与反应物之间的中间产物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点,要紧思维方法: A.顺向思维法:思维程序为反应物→中间产物→最终产物 B.逆向思维法:思维程序为最终产物→中间产物→反应物 实际解题过程中往往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都需要应用。 [例3] 依照图示填空 (1)化合物A含有的官能团。 (2)1 mol A与2 mol H2反应生成1 mol E,其反应方程式是。 (3)与A具有相同官能团的A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是。 (4)B在酸性条件下与Br2反应得到D,D的结构简式是。 (5)F的结构简式是。由E生成F的反应类型是。 分析: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中已含着以下四类信息: 1) 反应(条件、性质)信息:A能与银氨溶液反应,说明A分子内含有醛基,A能与NaHCO3 反应确信A分子中有羧基。 2) 结构信息:从D物质的碳链不含支链,可知A分子也不含支链。 3) 数据信息:从F分子中C原子数可推出A是含4个碳原子的物质。 4) 隐含信息: 从第(2)问题中提示“1 mol A与2 mol H2反应生成1 mol E ”, 可知A分子内除了含1个醛基外还可能含1个碳碳双键。 答案:(1)碳碳双键,醛基,羧基 (2)OHC-CH==CH-COOH+2H2 HO-CH2-CH2-CH2-COOH (3)(5);酯化反应 [例4](1)1 mol丙酮酸(CH 3COCOOH)在镍催化剂作用下加1 mol 氢气转变成乳酸,乳酸催化 剂 Br Br | | (4)HOOC—CH—CH—COOH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精品教学设计(整套)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和原则。 【过程与方法】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利用投影、动画、 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 构简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 的相似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学习,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的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常见的官能团,按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师:通过高一的学习,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初有机物是指有生机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得到的,直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偶然发现由典型的无机化合物氰酸铵通过加热可以直接转变为动植物排泄物——尿素的实验事实,从而使有机物的概念受到了冲击,引出了现代有机物的概念——世界上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有机物自身有着特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导致了其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特殊性。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叫有机化学。 我们先来了解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师:有机物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 【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3-CH2-CH2-CH2-CH3)

【推荐】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 4.2糖类(教案1)

第二节糖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糖类的主要代表物: 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掌握糖类主要代表物的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完成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探究,再次体会到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单糖、双糖、多糖的探究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对化学物质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大的乐趣。 通过对糖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认识化学物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糖类重要的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以及与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糖类的概念、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纤维素的酯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赞美绿叶的事业吧,她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印度诗人:泰戈尔)诗人为何对“绿叶”情有独钟? 绿叶利用了廉价的水和二氧化碳,化腐朽为神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人们每天摄取的热能中大约75%来自糖类。 提问]你今天吃糖了吗?(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糖类物质) 常识介绍]含糖食物与含糖量。 设问]什么是糖? 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79“资料卡片”。

板书]1、糖的概念: 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大多数糖符合通式C n (H 2 O) m 但不是所有的糖符合这个通 式且符合这个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 2、糖的分类: 单糖:葡萄糖、果糖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 分类二糖:蔗糖、麦芽糖 1mol糖水解生成2mol单糖 多糖:淀粉、纤维素糖水解生成许多mol单糖 小组实验]学生观察葡萄糖晶体并做葡萄糖溶解实验。(学生归纳小结) 板书] 一、葡萄糖与果糖 (一)葡萄糖的结构与性质 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有甜味。 2、结构: 置疑] 实验测得:葡萄糖分子量为180,含C、H、O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6.7%、53.3%,求葡萄糖的分子式。 学生推算] 葡萄糖的分子式 板书]葡萄糖分子式为:C 6H 12 O 6 设问]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呢?含有氧原子,说明它可能含什么官能团呢? 回答]可能含-CHO、-COOH、-OH等。 设问]如何鉴别葡萄糖的官能团呢? 小组探究学习] 探究内容:葡萄糖的结构特点及性质 已知的实验数据: (1)1mol该未知物与5mol乙酸完全反应生成酯;(2)1mol该未知物与1molH 2 加成反应时,被还原成直链己六醇。 学生实验探究与思考:1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2 设计实验方案 3 动手实施方案 4 设计表格记录并记录现象 5 分析实验结果 6 做出推论 (学生实验过程中进行表现性评价,自评、互评结合) 小组交流结论]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具有什么性质? 教师点评]

【推荐】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 5.3 功能高分子材料第1课时(教案2)

第三节功能高分子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2、认识到功能材料对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利用上网查询,从历史的角度体会化学材料的发展是化学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对化学科学发展的进程有所认识,培养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扩大知识面,激发对高分子材料学习的兴趣和投身科学事业的决心。 教学重点 功能高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功能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三大合成材料 三大合成材料是指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二、新知识点讲解: 【引入】材料的重要性: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里程碑。当今有人将能源、信息和材料并列为新科技革命的三大支柱,而材料又是能源和信息发展的物质基础。除了传统的三大合成材料以外,又出现了高分子膜,具有光、电、磁等特殊功能的高分子材料,生物高分子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隐身材料和液晶高分子材料等许多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这些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尖端科学技术领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板书】第三节功能高分子材料 一、功能高分子材料: 1.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涵义: 功能高分子材料是指既有传统高分子材料的机械性能,又有某些特殊功能的高分子材料。 2.几种功能高分子材料: (1)高吸水性材料——亲水性高聚物(分子链带有许多亲水原子团) 师:有了高吸水性树脂就可以在干旱地区用于农业、林业、植树造林时抗旱保水,改良土壤,改造沙漠。又如,婴儿用的“尿不湿”可吸入其自身重量约几百倍的尿液而不滴不漏,可以保证婴儿夜晚安睡和白天的活动。 (2)高分子分离膜: ①组成:高分子分离膜是用具有特殊分离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薄膜。 ②特点:能够让某些物质有选择地通过,而把另外一些物质分离掉。 ③应用:物质分离 (3)医用高分子材料: ①性能:优异的生物相溶性;很高的机械性能。 ②应用:制作人体的皮肤、骨骼、眼、喉、心、肺、肝、肾等各种人工器官。(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下面再介绍另外一类新型高分子材料) 【板书】二、复合材料:

高中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苯的同系物》【创新教案】

第2节芳香烃 第2课时苯的同系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苯的同系物概念,并掌握判断方法; 2. 掌握苯及其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认识有机物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的学习方法; 3. 通过苯环与甲基的相互影响,了解苯与甲苯化学性质上的异同,初步掌握两者的鉴别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苯向甲苯、乙苯球棍模型的制作,使学生对苯及其同系物的结构特点有一个直观认识,进一步建立苯的同系物的概念; 2. 通过甲苯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实验的体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 3. 通过合作、探究、归纳等教学方法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本节教学进一步使学生体验并逐步掌握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2.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苯的同系物的概念; 2. 以甲苯为例掌握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认识苯环和甲基之间的相互影响。 难点:苯环和甲基之间的相互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化学家预言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2-1913年,德国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收购石油。由于有利可图,许多国家的石油商都不惜压低价格争着与德国人做生意,但令人不可理解的是,德国人只要婆罗洲的石油,其他的一概不要,并急急忙忙地把收购到婆罗洲的石油运到德

国本土去。在石油商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时,一位化学家提醒世人说:“德国人在准备发动战争了!”果然不出化学家所料,德国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位化学家为什么知道德国将发动战争呢? 大家想知道原因吗?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板书】第2节芳香烃二、苯的同系物 【讲解】请同学们观察给出的6种物质,分析结构并回答问题: ①②③的关系是:同系物 ③④⑤⑥的关系是:同分异构体 用球棍模型展示苯和甲烷衍变为甲苯,再衍变为乙苯,再将乙苯支链的一个甲基移至苯环上还可得到二甲苯。使同学们直观感受到:①②③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因此互为同系物,③④⑤⑥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其实②③④⑤⑥都是苯的同系物,今天我们将在学习苯的基础上学习和探究苯及其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 简单来讲,我们把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烷基取代的产物叫做苯的同系物。 【板书】1. 苯的同系物: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烷基取代的产物。 可表示为:,其结构特点是①只含有一个苯环②苯环上连接烷基,这也是判断苯的同系物的基本方法,那接下来我们就活学活用,请判断下列物质中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CF )。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知识点总结

高二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第四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二章烃和卤代烃 第一节脂肪烃 第二节芳香烃 第三节卤代烃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 第一节醇酚 第二节醛 第三节羧酸酯 第四节有机合成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一节油脂 第二节糖类

第三节蛋白质和核酸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 第一节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 第三节功能高分子材料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结束语——有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 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 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

选修5有机化学芳香烃教案

化学选修5第二章烃和卤代烃 第二节芳香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苯及其同系物的结构,理解苯及其同系物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芳香烃的来源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反映结构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据,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以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并从中了解研究事物所应遵循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苯的分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苯环上碳碳间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键。 【探究建议】 ①实验探究:苯的化学性质。②观察实验:苯的溴代或硝化反应。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 溶液的作用。③阅读与交流:煤、石油的综合利用。 【教学过程】 [引入]在烃类化合物中,有很多分子里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这样的化合物属于芳香烃。我们已学习过最简单、最基本的芳香烃——苯。 [板书] 第二节芳香烃 一、苯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复习]请同学们回顾苯的结构、物理性质、主要化学性质。 [提问]1、物理性质: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2、现代科学对苯分子结构的研究: (1)苯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键角为120°。 (2)苯分子中碳碳键键长为40×10-10m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 3、(1)苯与液溴在铁粉催化下发生取代反应:C6H6+Br2 C6H5Br+HBr。 (2)苯在特殊条件下可与H2发生加成反应:C6H6+3H2 C6H12。 (3) [讲述] 苯的分子组成为C6H6,从其分子组成上看具有很大的不饱和性,应具有不饱和

烃的性质。但实验表明苯不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由此可知,苯在化学性质上与烯烃和炔烃明显不同。 大量的研究表明,苯为平面形分子,分子中的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内,苯分子中的6个碳原子构成一个正六边形,碳碳键长完全相等,而且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 键之间。或均可。 [板书]1、结构:苯为平面正六边行结构,键角120°,碳碳键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完全相等。 [思考与交流] 1.烃均可以燃烧,但不同的烃燃烧现象不同。乙烯和乙炔燃烧时的火焰比甲烷的要明亮,并伴黑烟;而苯燃烧时的黑烟更多。请你分析产生不同燃烧现象的原因。 2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反应条件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条件 苯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苯与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 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3.根据苯与溴、浓硝酸发生反应的条件,请你设计制备溴苯和硝基苯的实验方案。 [归纳]1、含碳量不同,含碳量:乙烷>乙烯>乙炔=苯,含碳量越高,燃烧越明亮,黑烟越多。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条件苯与溴发生取代反应C6H6+Br2C6H5Br+HBr 液溴、铁粉做催化剂 苯与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50℃~60℃水浴加 热、浓硫酸做催化剂 吸水剂 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C6H6+3H2 C6H12 镍做催化剂 3、 装置特点:⑴导管较长;导管口在液面上;不加热;⑵现象:烧瓶中液体轻微翻腾,有气体逸出;导管口有白雾生成;锥形瓶中生成浅黄色沉淀。⑶兼起冷凝器的作用;⑷防倒吸; ⑸白雾是HBr遇水蒸气产生的,可用AgNO3试剂检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