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用单室模型模拟体内过程,处理方法虽简单,但应用上有局限。既然把整个机体看作一个隔室,严格来说,进入体内的药物就必须迅速完成向可分布组织、器官与体液的分布,使药物在血浆与这些组织器官、体液间立即达到动态平衡的分布状态。实际上,由于体内各部分的血流速度不同,达到动态平衡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也就是说,绝对符合单室模型的药物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了简化数学处理,将分布速度相差不大的组织或体液合并成了一个隔室。对某些药物而言,其达到分布动态平衡的时间较短,以至可以忽略不计,这类药物可用单室模型近似处理分析它的体内过程。也有不少的药物,体内各部位分布速度差异比较显著,分布速度较快的组织、器官和体液连同血浆构成一个隔室属于,称为“中央室”, 分布速度较慢的组织、器官和体液等部分,称为“周边室”(外周室),从而构成 “双室模型”。一般而言,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如心、肝、脾、肺、肾等归属于“中央室”,而血流贫乏的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等“周边室”。由于肝肾这两个主要的消除器官都归属于“中央室”,多室模型药物的消除仅发生在中央室。

有些药物还需要用三室或更多的模型来表征,它们都是由一个“中央室”和若干个“周边室”组成。理论上,药物动力学可以建立任何多室模型,但从实用角度看,四室以上的模型很少见。同一药物随着实验条件和处理方法的不同,可分成不同的隔室。分得合理与否,主要看它是否于实际情况相符,也要考虑数据处理是否简单易行。

第一节 二室模型静脉注射

一、模型建立

静注后,药物首先进入中央室,再逐渐向周边室转运,在中央室按一级过程消除,可用下面的模型图表示:

X 0为给药剂量;X c 为中央室药量;X p 为周边室药量;k 12为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一级速度常数;k 21为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一级速度常数;k 10 为药物从中央室消除的一级速度常数。

X 0

X p

k 12

k 21

若药物的转运均服从一级速度过程,即药物的转运速度与该室的药物量成正比,则可用下列微分方程组来描述其转运速度: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上述微分方程采用拉氏变换可求得:

式中α称为分布速度常数或快配置速度常数;β称为消除速度常数或慢配置速度常数。它们分别代表两个指数项即分布相和消除相的特征,由模型参数k 12、k 21、k 10构成,α和β又称为混杂参数,由下式计算:

α和β和模型参数间有如下关系:

∵ Xc =V c ·C

p c p

c c p c

X k X k dt

dX X k X k X k dt dX 2112101221-=--

=)

()()(120210210t t p t

t c e e k

X X e

k X e k X X αββαβαβαββαα------=--+--=

2

4)()(2

4)()(10

21210211210211210

212102112102112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

-+++++=βα10

21102112k k k k k =++=+αββαt

c t c e

V k X e V k X C βαβαββαα----+--=)

()()()(210210t

t c c Be Ae C V k X B V k X A βαβαββαα--+=--=

--=

)

()()()

(210210

三、参数的计算 1、基本参数的估算

要掌握药物的变化规律,首先应了解中央室内药物的量变关系,由C -t 关系式可知,只要确定了A 、B 、α和β这四个基本参数,就可以确定药物在中央室的转运规律。

根据 ,以lnC -t 可以得到一条二项指数曲线,用残数法进行分析就可求出有关的参数,即A 、B 、α和β。 ∵ α >>β,当t 充分大时, 趋于零,

两边去对数,得

就是说末端数据以lnC -t 回归得一直线, 即直线a ,其斜率为-β,外推线与纵轴的交 点得截距为lnB 。

据β可求出消除相的生物半衰期为:

对 整理,得

式中C 为实测浓度, 为外推浓度, 为残数浓度,用C r 表示,以lnC r -t 回归,得到残数线(直线a ),其斜率为-α,截距为lnA ,分布相的半衰期为:

这样我们就把A 、B 、α和β这四个基本参数都求出来了,需要注意的是,在分布相时间内,若取样太迟太少,可能会看不到分布相而把双室模型当成单室模型处理,这在实验设计时必须慎重考虑,以避之。 2、模型参数的求算

当时间t =0时,e -αt =1,e -βt =1,C=C 0 C 0=A+B

t t Be Ae C βα--+=t Ae α-t

Be C β-=B

t C ln ln +-=βt

l n C

b

a

β

β693

.0)(2/1=

t t t Be Ae C βα--+=t

t Ae Be C αβ--=-t

Be β-)(t Be C β--α

α693

.0)(2/1=

t

∵ C 0=X 0/V c ∴ 把上式变形得,

并代入

可以得到:

将上式分别代入

可得到:

模型参数V c 、k 12、k 21、k 10求出后,该药物在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基本就被我们掌握了。

下面我们就通过p209的例题,看一下具体的求解过程。

第二节 二室模型静脉滴注

一、模型建立

静注时,药物在瞬间全部进入中央室。而静滴时药物是以恒速逐渐进入中央室的,其模型图可表示为:

它与静注给药的不同就是,在给药时间T 内,药物以恒速k 0=X 0/T 进入中央室,而不是瞬间全部进入。可用下列微分方程组来描述其转运速度: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上述微分方程采用拉氏变换可求得:

B A X V c +=0c

V X B A 0

=+)

()(210βαβ--=

c V k X B B

A B A k ++=

α

β2110

211210

21k k k k k ++=+=βααβ10

211221

10k k k k k --+==

βααβ

k 0

X p

k 12

k 21

p c p

c c p c

X k X k dt

dX X k X k X k k dt dX 21121012

210-=--+=

这就是中央室药物经时变化过程的公式,静滴进行时,T =t ,当滴注停止后,T 成为常数,就是滴注时间。 1、滴注期间的C -t 过程

静滴进行时,T =t ,上式写成:

将该式展开并通分整理可得:

此式反映了滴注开始后血药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高,接近于一个恒定的水平即稳态血药浓度。这与单室模型药物是一样的。 当t →∞时,e -αt 和e -βt 趋于零,上式变成:

这就是双室模型药物静滴给药的稳态血药浓度求算公式。 机体总表观分布容积V β与中央室表观分布容积V c 有如下关系: V β·β=V c k 10 ∴

该式重排得:

2、滴注停止后的C -t 过程

t

T t T c e

e k K e e k k X ββααβαβββααα-----+---=)

(1)(()()1)((210210t

c T t c T e

V e k K e V e k k C ββααβαβββααα-----+---=)

()1)(()()1)((210210)

1()

()

()1()()(210210t c t c e V k K e V k k C βαβαβββααα-----+---=

)1(1010100t

t c e K e k k V k C βαβ

ααβαβ--------=

10

k V k C c ss =

β

βV k C ss 0

=

β

βββss ss C k V V C k 00=

=

滴注停止时,T 就变成定值。如t ′表示滴注结束时起算的时间,t =t ′+T 代入C-t 关系式则有: 设:

式中R 、S 与静注时的零时间截距A 和B 的关系为:

第三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一、模型建立

血管外给药时,药物要通过胃肠道或肌肉吸收后,才能进入中央室,其模型图为:

X 0为给药剂量;F 为吸收率;X a 为吸收部位的药量;其它符号的意义与静注相同。

体内过程为一级动力学过程时,可用下列微分方程组来描述其转运速度:

'

210'210)()1)(()()1)((t c t t c T e

V e k K e V e k k C ββααβαβββααα-------+---=)()

1)((210βαααα---=

-c T V e k k R )

()1)((210βαβββ---=

-c t V e k K S '

'Re t t Se C βα--+=S e T

B R

e T

A T

T

)

1()1(βαβα---=-=

X p

k 12

k 21

X p c p

c c p a a c

a a a

X k X k dt

dX X k X k X k X k dt dX X k dt dX 2112101221-=--+=-=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上述微分方程采用拉氏变换可求得:

上式两边同除以V c 得:

这就是双室模型药物血管外给药后,中央室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其C -t 曲线如图:

从图中可看出,药物浓度先升后降,最后平衡的减少,可将曲线分为三部分:

a :吸收相 药物浓度持续上升,此时药物吸收为主要过程;

b :分布相 药物浓度下降,此时药物分布为主要过程;

c :消除相 药物浓度逐渐衰减,体内过程主要是消除。 三、基本参数的估算

t

a a t a a t k a

a a a c e k k FX k e k k FX k e k k k k FX k X a βαβαββαβααβα------+---+---=))(()())(()())(()(210210210t

a c a t a c a t k a a c a a e

k V k FX k e k V k FX k e k k V k k FX k C a βαβαββαβααβα------+---+---=

)

)(()())(()())(()(210210210)

)(()())(()()

)(()

(210210210βαββαβααβα---=

---=

---=a c a a c a a a c a a k V k FX k M k V k FX k L k k V k k FX k N t

t t k Me Le Ne C a βα---++=C

t

a

b

c

C -t 关系式是一个三项指数函数的曲线,可以残数法求出参数。 ∵ k a >>β,α >>β,当t 充分大时,e -kat 和e -αt 均趋于零,C -t 关系式可简化为:

该式代表C -t 曲线的尾端,就是说通过尾端直线求出参数M 和β。 上式取对数得:

尾端数据,以lnC -t 回归得一直线,由其斜率可求出β,截距可求出M 。 我们将 变形得, 令 故

C r1的含义就是实测的血药浓度值减去尾端直线外推线上相应的浓度值即残数浓度值,连起来可得到一条残数线,上述关系式就是其方程。

∵ k a >α,当t 充分大时,e -kat 趋于零,上式可简化为: 两边取对数得:

以lnC r1-t 回归,得残数曲线,尾段为直线,由其斜率可求出α,截距可求出L 。 对上述残数线进一步分析,把 变形得:

令 则 C r2的含义就是用残数浓度值减去尾端直线外推线上相应的浓度值即另一残数浓度值,连起来可得到另一条残数线,上述关系式就是其方程。 两边取对数得:

以lnC r2-t 回归,得另一残数曲线,尾段亦为直线,由其斜率可求出k a ,截距可求出N 。

下面我们以p216的例题来进一步熟悉该过程。 有关模型参数的求法自己去看。 五、Loo -Riegelman 法测定吸收百分数

该法是用来求两室模型的吸收速度常数的经典方法,类似于W-N 法。吸收百分数F a 的计算公式如下:

t

Me C β-='M

t C ln 'ln +-=βt

t k r Le Ne C a α--+=1t t t k Me Le Ne C a βα---++=t

t k t Le Ne Me C a αβ---+=-t

r Me C C β--=1t

r Le C α-=1L

t C r ln ln 1+-=αt t k r Le

Ne C a α--+=1t

k t r a Ne Le C --=-α1t

r r Le C C α--=12t k r a

Ne C -=2N

t k C a r ln ln 2+-=??∞

+

+=0

10010)/(1

)()(Cdt

k V X Cdt k C X X t

t

c p t A t

A

式中可k 10、V c 需从静注数据中求出, 与 由口服给药后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求得。

第五节 隔室模型的判别

要对药物的动力学特征作出正确的评价,首先要搞清楚该药属于几室模型。目前确定隔室模型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作图判断(回归判断)

以血药浓度的对数对数据回归,若呈线性,则可能是单室模型;如不呈直线,则可能属于多室模型。究竟是二室还是三室,可采用以下方法进一步判断。 二、残差平方和判断

残差平方和一般计为SUM ,其计算公式为:

C i 为实测血药浓度值; 为按某一模型计算出来的理论血药浓度值,SUM 值愈小,说明理论值愈实测值的差别愈小,如果按一、二、三室分别计算得到三个SUM ,则应选择其中SUM 最小的那个模型。 三、用拟合度(r 2)进行判断

r 2为确定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其判别标准是r 2值愈大,说明所选择的模型与该药由较好的拟合度。 四、AIC 法

有时采用残差平方和及拟合度法仍不能进行很好的判断,近年来一种新的用于判断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的方法――AIC 法正在被广泛地应用。其公式为:

N 为实验数据的个数;Re 是残差平方和;P 是所设模型参数的个数;Re 与P 的计算公式为:

P =2n

n 为隔室数;Wi 为权重系数,可取1、1/C 、1/C 2。

?t Cdt 0

t C

p V X )( ∑=-=n

i i C C SUM i 1

2)?(i C ?∑∑∑===--=

n

i i

n

i n

i i

i i C

C C C r 1

2

11222

2)?(P

N AIC 2Re ln +=∑=-=n

i i

i e C C W R i 1

2)?(

根据不同模型计算出来的AIC值,可以确定最佳模型。AIC值愈小,则该模型拟合愈好,特别是是当两种模型的残差平方和值很接近时,用AIC值较小的模型较合适。

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根据AIC值来判断隔室模型。

二室模型

基于药物动力学的二室模型 摘要本文讨论的是一个在不同给药方式下血药浓度变化规律的问题。 建模过程是将机理分析与测试分析相结合,先由机理分析确定方程形式,再由测试数据估计参数。 根据药物在机体内各部分器官和组织间的分布、转移情况,将接受或消除药物速率较快的部分归为中心室,接受或消除药物速率相对较慢的归为周边室,利用各房室内血药的质量守恒原理,建立二室微分模型探讨不同时刻、不同房室中血药浓度。讨论不同给药方式下的给药速率变化的微分方程组形式,通过常数变易法和参数代换思想确定血液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解析式,使用matlab软件和查找的相关数据进行曲线拟合,清晰地反应出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同时也估计出剩余相关参数的数值。 相对以上模型,本文对固定时间、固定剂量问题作等时分段简化,每个时间间隔内各房室血药浓度变化规律不变、初值改变,叠代初值求解下一周期的血药浓度,利用不等式控制血药浓度的方法,达到维持疗效和保证机体安全的效果。根据血药变化规律和药理反应间的等量关系,对新药研制、剂量确定、给药方案设计提供指导。 关键词血药浓度;给药方式;二室微分模型; 曲线拟合; 迭代

一、问题重述 药动学通常用房室模拟人体,将接受或消除药物的速率相似的部位归为一个房室,当机体给药后,瞬间可在血液供给丰富的组织(血液、肝、肾)分布达到动态平衡,然后在血液供给较少或血液流动较慢的组织达到平衡,即药物先进入中心室后进入周边室,最终达到动态。多数情况下二室模型能够准确地反应药物的体内过程特征,现解决以下问题: (1)根据已知的二室模型,讨论在快速静脉注射、恒速静脉滴注和口服或肌肉注射3种给药方式下血药浓度表达式,并画出浓度曲线图。 (2)根据已知的二室模型,按照固定时间间隔、每次给予固定剂量的多次重复给药方式,在维持药品疗效、保证机体的安全的情况下,将血药浓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讨论在快速静脉注射、恒速静脉滴注和口服或肌肉注射3种给药方式下血药浓度表达式,并画出浓度曲线图。 二、问题分析 药物进入机体后,在随血液输送到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吸收、分布、代谢,最终排出体外。 (1)由于经吸收的药物向体内各组织分布时,是通过血液循环进行的。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的速度取决于血流循环速度和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血液供给丰富、毛细血管壁通透性高的组织(即中心室)会先接收到药物,血液供给较少、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差的组织(即周边室)会稍后接收到药物,经过代谢等作用,机体最终将药物排出体外。机体些某位中血液循环状况对药物分布情况详见下表1。 (2) 血药浓度随着时间和空间(机体的各部分)而变化,而血药浓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药物的疗效,浓度太低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浓度太高又可能导致药物中毒、副作用太强或造成浪费。研究药物在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和排出的动态过程,对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时间间隔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 (3)快速静脉注射即在初始时刻瞬时将剂量为 x的药物输入机体,给药速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九章多室模型 一.填空题 1.双室模型静脉注射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2.双室模型静脉注射的混杂参数有()。 3.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与静脉注射给药相比,药物进入中央室前后的主要区别是(1)(2)。 4.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的体内过程可分为三个部分。 5.混杂参数与模型参数之间的关系为()。 二.是非题 1.α和β分别代表分布相和消除相的特征。() 2.双室模型中k10、α、β、A、B等均称为混杂参数。() 3.AIC值愈大,则该模型拟合愈好。() 4.根据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血药浓度经时曲线可用残数法分解求出基本参数。() 5.Loo-Riegelman法是求双室模型的吸收速度常数的经典方法。() 三.计算题 1.静脉注射氨吡酮后由血药浓度数据获得该药的药动学方程如下: C = 4.62 e-8.94t + 0.64-0.19t (C单位为μg/ml,t单位为h) 求:V C,k12,k21,k10,t1/2(β)及静脉注射后3小时的血药浓度。 2. 静脉注射100 mg某药后, 测得血药浓度数据如下: 求: α, β, A, B, k12,k21,k10,t1/2(β), CL, V, AUC。 3.已知茶碱的α = 6.36 h-1, β= 0.157 h-1,k10 = 0.46 h-1,k21= 2.16 h-1,V C = 0.1421 L /kg。某60 kg体重受试者以656mg/(kg·h)速度静脉滴注, 计算滴注10h的血药浓度。 4.口服某双室模型药物500mg,设F=1,测得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如下:

试求该药的β,M,α,L,k a,N等基本参数 5.已知某药物按单室模型处理,R e1 = 0.00402,自由度df1 = 5;按双室模型处理,R e2 = 0.000477, df2 = 3。试判断该药物的模型。 四、名词解释 1. 二室模型 2. 三室模型 3. AIC判据 4. 混杂参数 五、问答题 1. 静脉注射给药后二室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随时间下降有何特点?为什么? 2. 以静脉注射给药为例,简述残数法求算二室模型动力学参数的原理。 3.隔室模型的确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判断? 4.试述口服给药二室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特征? [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 ; 2. α、β、A、B 3. (1) 有一个吸收过程 (2) 药物逐渐进入中央室; 4. 吸收相、分布相、消除相; 5 α+β= k12+ k21+ k10 , α·β= k21·k10 二、是非题 1. √, 2.×, 3.×. 4. √, 5. √ 三、计算题 1. VC = 14.3 L, k12 = 6.52 h-1,k21 = 1.25 h-1,k10 = 1.36 h-1,t1/2(β)= 3.65h, C3 = 0.362 μg/ml; 2.α = 1.85 h-1,β= 0.2 h-1,A=47.06μg/ml,

系统级多学科建模与联合仿真

系统级多学科建模与联合仿真 1.概述 1.1.数字化建模仿真 在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驱动下,产品功能越来越复杂,通过解析的方法对产品进行分析的难度逐渐增大。而采用实验的方法对产品进行研究则需要物理样机,对于这种方法,一方面所需投入较多、时间周期较长,另一方面,当发现样机在某些功能和性能层面无法满足要求时,进行更改的成本非常高。即使这些问题都能够解决,实验方法还要面对某些工况下实验带来的危险和破坏、实验环境不一致、实验结果的离散性等诸多问题。此种情况下,基于计算机技术,借助于专业的软件,通过数字化建模仿真的方式对产品的方案进行验证和优化,可以显著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完善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2.系统级建模 随着产品组成、功能的复杂化,部件各部分之间的耦合关系越来越紧密。当对产品的一各组成部分独立建模时,需要建立其边界条件。但由于该部分与其他部分错综复杂的耦合关系及其他部分外特性的复杂性,边界条件难以采用简答的函数关系进行描述,而是需要详细的建模,如此类推,对于产品的数字化分析需要系统级的建模。另一个方面,当前产品的多数功能都需要各部分之间紧密配合才能实现,这个特点也自然地导致了系统级建模的必要性。 以飞机机电系统的机电综合为例,在机电综合的背景下,在功能、能量、控制和物理的层面,燃油、环控、液压、电气系统之间的管理越来越紧密。例如在综合能量管理系统中,为实现能量高效利用的目的,环控、燃油、滑油、液压、电气、发动机等系统协调工作,如图1所示。在多电飞机架构中,通过供-配-用电网络,机电系统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

图1飞机综合能量管理系统 1.3.多学科建模 随着机-电-液-控一体化的高速发展,由单一领域部件构成的产品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综合利用机械、电、磁、液压和控制等诸多领域研究成果、涉及多个学科的产品。 图2飞机机电系统 飞机机电系统所涉及的学科如图2所示,每个机电子系统都涉及多个学科,这种特点使得系统级建模必然涉及多个学科。 1.4.联合仿真 多数情况下,产品的研发需要多个部门配合工作,而当需要对产品功能进行仿真验证时,需要把各部分模型进行集成,获得各部分模型之间的耦合关系,且需要在仿真过程中保证各部分模型之间能够进行高效的数据交互。所以在系统级的多学科数字化建模之后,还需要进行联合仿真。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用单室模型模拟体内过程,处理方法虽简单,但应用上有局限。既然把整个机体看作一个隔室,严格来说,进入体内的药物就必须迅速完成向可分布组织、器官与体液的分布,使药物在血浆与这些组织器官、体液间立即达到动态平衡的分布状态。实际上,由于体内各部分的血流速度不同,达到动态平衡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也就是说,绝对符合单室模型的药物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了简化数学处理,将分布速度相差不大的组织或体液合并成了一个隔室。对某些药物而言,其达到分布动态平衡的时间较短,以至可以忽略不计,这类药物可用单室模型近似处理分析它的体内过程。也有不少的药物,体内各部位分布速度差异比较显著,分布速度较快的组织、器官和体液连同血浆构成一个隔室属于,称为“中央室”, 分布速度较慢的组织、器官和体液等部分,称为“周边室”(外周室),从而构成 “双室模型”。一般而言,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如心、肝、脾、肺、肾等归属于“中央室”,而血流贫乏的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等“周边室”。由于肝肾这两个主要的消除器官都归属于“中央室”,多室模型药物的消除仅发生在中央室。 有些药物还需要用三室或更多的模型来表征,它们都是由一个“中央室”和若干个“周边室”组成。理论上,药物动力学可以建立任何多室模型,但从实用角度看,四室以上的模型很少见。同一药物随着实验条件和处理方法的不同,可分成不同的隔室。分得合理与否,主要看它是否于实际情况相符,也要考虑数据处理是否简单易行。 第一节 二室模型静脉注射 一、模型建立 静注后,药物首先进入中央室,再逐渐向周边室转运,在中央室按一级过程消除,可用下面的模型图表示: X 0为给药剂量;X c 为中央室药量;X p 为周边室药量;k 12为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一级速度常数;k 21为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一级速度常数;k 10 为药物从中央室消除的一级速度常数。 X 0 X p k 12 k 21

多个订单库存控制模型

多个订单库存控制模型 库存控制模型多为被用在原材料、在制品,或完成货物需要超过一个时间或在一个正在进行的基础。他们是最常见的生产管理和库存管理模型,在他们是常见的内部和外部供应链的步骤和客户送货在多个订单下的材料或产品的客户。当只有一个订单或一把库存决策这被视为一个订单库存模型。大多数库存软件设计为多个订单库存应用,有些人比别人更好的投资特点。 多个秩序的库存模型加以分类,是什么导致供应/生产/采购订单在供应。供应、生产、采购订单可以被库存水平,通常是一个缓冲区或安全库存水平,为固定的顺序数量或一个规定的时间跨度。 这类文章的例子库存控制模型是以下几点: 异秩序和库存水平库存控制 经济订货批量(EOQ) 双仓制度 ABC仓储库存模型 优先发出(FIFO) 时间间隔库存控制 时间间隔的库存模型 一箱系统 当选择任何这些存货模型是重要的考虑: -总库存成本包括控股成本 层——基础货架和库存 -可预见性 -重量比 多个秩序的库存模型也可以划分为建立秩序或建立股票的系统。使用这些库存模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他们在各自的层面里。

经济订货批量(EOQ)库存管理模型 经济订货批量订单(EOQ)是多元的库存模型决定了一个最优固定订货量。一旦库存水平下降到某一点上,称为采购点。该模型也被称为问模型、固定的顺序数量模型,还是锯齿库存模型。它是用来在库存管理,避免产品停工待料当有一定的交货时间,产品和稳定的需求模式。该模型使用的以下信息产品被命令: 年度需求为产品(D) 假设年需求稳定 设置每一个订单成本为放置(S) 订单交货期在天(L) 一年一度的库存持有成本(H) 最优订货量Q) 库存订单触发水平(R) 推导了最优订货量(Q)是以下几点: 问=[(2 * D *)/ H]^(1/2) ^(1/2)=平方根的计算 答案Q是最优的订单量放置在同一时间当总库存水平达到库存订单触发水平(R)。该模型也可用于安全库存。 推导了库存订单触发水平(右)如下: R = d * L 在日常需求d产品。 这其中最受欢迎的库存控制模型,被广泛应用在许多行业、企业、和库存软件来管理库存水平和生产计划。在一些生产的管理中,它是用于双箱形式库存系统双箱库存管理系统

《第九章多室模型》word版

第九章多室模型 用单室模型模拟体内过程,处理方法虽简单,但应用上有局限。既然把整个机体看作一个隔室,严格来说,进入体内的药物就必须迅速完成向可分布组织、器官与体液的分布,使药物在血浆与这些组织器官、体液间立即达到动态平衡的分布状态。实际上,由于体内各部分的血流速度不同,达到动态平衡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也就是说,绝对符合单室模型的药物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了简化数学处理,将分布速度相差不大的组织或体液合并成了一个隔室。对某些药物而言,其达到分布动态平衡的时间较短,以至可以忽略不计,这类药物可用单室模型近似处理分析它的体内过程。也有不少的药物,体内各部位分布速度差异比较显著,分布速度较快的组织、器官和体液连同血浆构成一个隔室属于,称为“中央室”,分布速度较慢的组织、器官和体液等部分,称为“周边室”(外周室),从而构成“双室模型”。一般而言,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如心、肝、脾、肺、肾等归属于“中央室”,而血流贫乏的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等“周边室”。由于肝肾这两个主要的消除器官都归属于“中央室”,多室模型药物的消除仅发生在中央室。 有些药物还需要用三室或更多的模型来表征,它们都是由一个“中央室”和若干个“周边室”组成。理论上,药物动力学可以建立任何多室模型,但从实用角度看,四室以上的模型很少见。同一药物随着实验条件和处理方法的不同,可分成不同的隔室。分得合理与否,主要看它是否于实际情况相符,也要考虑数据处理是否简单易行。 第一节二室模型静脉注射 一、模型建立 静注后,药物首先进入中央室,再逐渐向周边室转运,在中央室按一级过程消除,可用下面的模型图表示: X 0为给药剂量;X c 为中央室药量;X p 为周边室药量;k 12 为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 转运的一级速度常数;k 21为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一级速度常数;k 10 X0 X p k12 k21

多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的研究

多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的研究 王昕李少远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研究所上海200030) wangxin26@https://www.360docs.net/doc/2f7033090.html, 摘要:本文针对多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述,包括间接多模型,直接多模型和加权多模型自适应控制,同时介绍了多模型自适应控制在工业中的应用实例,最后对多模型自适应控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多模型控制,自适应控制,工业应用 Research on Multiple Models Adaptive Control Xin Wang Shaoyuan Li (Institute of Automatio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wangxin26@https://www.360docs.net/doc/2f7033090.html, Abstract: Multiple models adaptive control (MMAC) algorithm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indirect multiple models adaptive control algorithm, direct multiple models adaptive control algorithm and weighted multiple models adaptive control algorithm. The applications of multiple models adaptive control to industrial process are introduced. Finally, the future tendency of MMAC is pointed out. Keyword: Multiple models control, Adaptive control, Industrial application 1 引言 对于复杂的工业过程,当被控系统模型参数未知或发生缓慢时变时,可以采用常规自适应方法进行控制器设计[1-3]。所谓常规自适应控制方法,就是将控制器的设计和模型的辨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对被控系统进行辨识的基础上实时调节控制器参数以尽可能地降低模型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使得控制系统拥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而适应能力的好坏,除了取决于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外,还取决于辨识算法的收敛速度。当辨识算法的参数初值选择得距离参数真值很近时,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控制效果。但在复杂工业过程中,边界条件改变、子系统故障、外界干扰等多种因素常常导致被控系统从一个工作点变到另一个工作点,这时,系统参数往往发生大范围跳变,导致辨识算法的收敛速度减慢,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控制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用多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设计控制器进行控制。 多模型控制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七十年代。从1971年https://www.360docs.net/doc/2f7033090.html,iniotis提出的基于后验概率加权的多模型控制器[4-6],到目前基于切换指标的多模型自适应控制器[7-10],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近几年来在多模型集的建立、模型集的优化、多模型控制器的结构和设计以及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全局收敛性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分别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 Science,System & Control Letters 等国际杂志和IFAC,CDC,ACC等国际会议上发表了大量文章。特别是1999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将7、8、两期合刊出版了多模型控制专刊以及专著《Multiple Model Approaches to Modeling and Control》[11]的出版,极大地推动了多模型控制的发展,使之成为自适应控制的最新研究方向之一[12]。 2 多模型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多模型自适应控制器采用多个不同模型构成模型集覆盖系统参数变化的可能范围,针对每一个模型分别设计控制器,然后依据一定的切换准则选择最优控制器进行控制。多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按照控制器的选取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三种方式,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2.1 间接多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 间接多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首先采用多个不同的模型构成多模型集覆盖系统参数变化

生物药剂学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九章多室模型multiple compartment model 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 张淑秋

Chapter 9 Multiple Compartments ?本章要求: ?掌握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后,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公式、药动学参数的含义及求算。 ?熟悉血管外给药双室模型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公式、药动学参数的含义及求算。 ?了解静脉滴注给药双室模型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公式、药动学参数的含义及求算。 ?熟悉隔室模型的判别方法。

主要内容 一、双室模型与三室模型的概念 二、双室模型静注给药 三、双室模型静滴给药 四、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五、隔室模型的判别

一、双室模型与三室模型的概念 ?双室模型:由中央室和周边室组成。中央室一般由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与血流组成,如心、肝、脾、肺、肾和血浆,药物在这些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分布较快,能够迅速达到分布平衡;周边室一般由血流贫乏、不易进行物质交换的组织、器官和体液等构成,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等,药物在这些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分布较慢,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分布平衡。一般假定消除发生在中央室。

一、双室模型与三室模型的概念 ?三室模型:由中央室与两个周边室组成。中央室一般为血流高灌注隔室,药物以很快的速度分布到中央室;以较慢的速度进入浅外室,浅外室为血流灌注较差的组织或器官,又称组织隔室;以更慢的速度进入深外室,深外室为血流灌注更差的组织或器官,如骨髓、脂肪等,又称深部组织隔室。药物消除一般也发生在中央室。

一、双室模型与三室模型的概念1 X C 2 X P1k 12k 21k 10 X 0 3 X P2 k 13k 31 三室模型示意图:

MIMO系统的多模型预测控制_英文_

第29卷 第4期 2003年7月自 动 化 学 报ACTA AU TOMA TICA SIN ICA Vol 129,No 14J uly ,2003  Multiple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for MIMO Systems 1) L I Ning L I Shao 2Yuan 1 XI Yu 2G eng (Instit ute of A utomation ,S hanghai Jiaotong U niversity ,S hanghai 200030) 1(E 2mail :syli @https://www.360docs.net/doc/2f7033090.html, ) Abstract A multi 2model 2based predictive control (MMPC )strategy dealing with nonlinear model 2based predictive control (NMPC )for MIMO systems i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Firstly a multi 2model i 2dentification method is https://www.360docs.net/doc/2f7033090.html,ing fuzzy satisfactory clustering algorithm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complex nonlinear system can be quickly divided into multiple fuzzy parts.A global model can be ob 2tained by som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btained multiple linear models.An MMPC algorithm is therefore designed for the global MIMO systems with system performance analysis.Taking a p H neutralization control system as simulation exampl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MMPC on com 2plex nonlinear systems. K ey w ords MIMO systems ,multi 2model ,model 2based predictive control (MPC ),fuzzy satisfactory clustering ,p H neutralization process 1)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P.R.China (69934020and 60074004) Received May 8,2002;in revised form August 28,2002 收稿日期 2002205208;收修改稿日期 2002208228 1 Introduction Recently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MPC )has become an attractive research field in auto 2matic control for its advantages over conventional techniques and successful applications in in 2dustry.MPC algorithms were originally developed for linear processes ,but the basic idea can be transferred to nonlinear systems [1,2].Unfortunately ,two major issues limit its possible applica 2tion to nonlinear systems.The first is their assumption of a model that has to be quite accurate ;however ,the modeling of industrial systems often presents problems of nonlinearity ,strong coupling ,uncertainty ,and even wide operating range ,a satisfied model is always difficult to obtain.The second is that a nonlinear non 2convex optimization problem must be solved for each sampling period with algorithms which are usually too slow for real 2time control due to a large amount of computation.The facts have forced the control community to study simplifications of this general approach in order to remove these https://www.360docs.net/doc/2f7033090.html,ually ,the nonlinear model is lin 2earized iteratively in each control interval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This paper will present a new solution based on multi 2model approach. Multi 2model approaches are very proper to control industrial processes ,especially chemical processes for their inherently nonlinearity and large set point changes or load disturbances.Based on divide 2and 2conquer strategy ,multi 2model approaches develop local linear models or controllers corresponding to typical operating regimes ,then fit the global system through cer 2tain integration of local models or controllers.Actually ,applying multi 2model control to nonlin 2ear or time 2varying systems has a long history.However ,multi 2model approach for M IMO sys 2tems seldom appears in literatures. In this paper ,a Multi 2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MMPC )is presented to deal with NMPC problem of M IMO systems.Firstly ,a multi 2model modeling method using T 2S structure model is https://www.360docs.net/doc/2f7033090.html,ing fuzzy satisfactory clustering algorithm given in this paper ,a complex non 2linear system can be quickly divided into local systems ,and the global system can be described by integration of the local linear models.Secondly ,merging the obtained multiple linear models with M IMO G eneralized Predictive Control (GPC ),a novel MMPC algorithm is designed for the global system.As a major benefit of the multi 2model strategy ,linear predictive controllers

一房室模型

关于药动学中一房室模型的数学建模 摘 要 本文讨论了药动学中一房室模型,旨在分析不同注射条件下,血药浓度 的变化规律。 药动学通常用房室模拟人体,只要体内某些部位接受或消除药物的速率相似,即可归入一个房室。本文讨论一室模型,即给药后,体内药物瞬时在各个部位达到平衡,血液浓度和全身各组织器官部位浓度迅速达到平衡,可看为开放性一室模型。 本文利用数学建模思想,考虑不同人体吸收药物能力λ不同,讨论了在不同给药方式下人体血药浓度的变化,以及在多次重复给药方式下血药浓度的变化,并画出图像。 针对问题一,运用微分方法,通过血药浓度变化率平衡关系及有关血药浓度的初值条件,建立微分方程模型,通过计算得到结论:在快速静脉注射条件下,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增加而指数减小;在恒速静脉滴注条件下,在持续时间τ处,药物浓度指数增加达到峰值,在τ之后指数减小;在口服或肌肉注射条件下,药物浓度随时间呈现增加后减小趋势。 针对问题二,首先由问题一可求解第n 次注射后血药浓度,在稳态要求下,即∞→t ,血药浓度c 在人体能够承受最大值1c 与最小值2c 之间,求出固定时间间隔T 和固定剂量D 。 针对问题三,采取问题二解题方法,在恒速静脉注射和口服或肌肉注射及多次重复给药方式下条件下,分别求出人体血药浓度解析表达式,并作图,求出在恒速静脉注射条件下固定时间间隔T 和固定剂量D 。 关键词:一室模型 快速静脉注射 恒速静脉注射 口服或肌肉注射 固定时间 固 定剂量 多次重复给药

一、 问题重述 药动学通常用房室模拟人体,一房室模型准确性稍差,却比较简单,便于理解推广应用,且有些药物用单室模型处理已能满足要求。讨论按固定时间间隔、每次给予固定剂量的多次重复给药方式。为了维持药品的疗效和保证机体的安全,要求血药浓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现解决一下问题: 问题一:根据已知的二室模型,建立只有一个中心室的一室模型,并给出解析表达式。 问题二:在快速静脉注射的多次重复给药方式下,求解血药浓度解析表达式,并作图,讨论如何确定固定时间间隔和固定剂量使血药浓度的变化,满足上述要求。 问题三:在快速静脉注射和口服或肌肉注射的多次重复给药方式下,求解血药浓度解析表达式并作图。讨论在恒速静脉注射条件下如何确定固定时间间隔和固定剂量使血药浓度的变化满足上述要求。 二、问题分析 由题目可知,在注入人体内的药物转移速率与药物注入速率共同作用下,联系实际,考虑到个体差异而吸收药物能力不同,建立微分方程模型,可求解出不同给药方式下人体血药浓度变化解析表达式。 针对问题一,运用微分方法,通过血药浓度变化率平衡关系,建立微分方程模型。在快速静脉注射注射条件下,注射开始时,血药浓度在人体内浓度瞬时达到最大值,给药速率0)(0=t f ,以此为初值条件求解,并作出图像。在恒速静脉注射条件下,给药速率00)(k t f =,血药浓度在初始时为零作为初始条件,设 τ为注射时间,当],0[τ∈t 和],[∞∈τt 时,建立分段函数,并求解画图。在口 服或肌肉注射条件下,注射开始时,血药浓度在人体内瞬时达到最大值,血药含量的变化率与血药含量呈线性关系,以此求出注射速率)(0t f ,再求出血药浓度 )(t c ,然后作出图像。 针对问题二,由问题一结论可知,在快速静脉注射条件下,第n 次注射后血药浓度,在稳态要求下,即∞→t ,血药浓度c 在人体能够承受最大值1c 与最小值2c 之间,求出固定时间间隔T 和固定剂量D 。 针对问题三,采取问题二解题方法,在恒速静脉注射和口服或肌肉注射及多次重复给药方式下条件下,分别求出人体血药浓度解析表达式,并作图,并求出在恒速静脉注射条件下固定时间间隔T 和固定剂量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