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自然现象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

常见的自然现象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
常见的自然现象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

常见的自然现象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

云、雾、雨、露、霜、雪、雾凇、冰雹是水的不同物态,它们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

一、云的形成

地面附近的水蒸气上升,到了一定高度(越往高空温度越低),如果高空的温度高于0°C,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滴,如果高空温度低于0°C,水蒸气就凝华为小冰晶。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就形成了云。云涉及的物态变化:液化或凝华。

二、雾的形成

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便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便形成雾。雾涉及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三、雨的形成

云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如果云中的雨滴增大到一定的程度,在重力作用下就会下落形成降雨;如果小冰晶增大后下落,当到暖气流时就会熔化形成降雨。所以雨涉及的物态变化有:熔化。

四、露的形成

若空气湿润(一般在春秋季节),夜间温度下降,地面附近的水蒸气在植物枝叶表面液化便形成露。露涉及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五、霜的形成

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小冰晶),多形成于深秋或初冬季节的夜间,当夜间的温度降到0℃以下时,水蒸气在地面或枝叶上凝华形成霜。霜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华。

六、雪的形成

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到0℃以下空气时时,水蒸气便凝华成小冰晶,下落过程中周围水蒸气与其接触而结晶成雪。雪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华。

七、雾凇的形成

雾淞(俗称树挂),是严冬时节出现在吉林松花江畔十里长堤的自然现象,与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并称为中国四大奇观。经常一夜间松花江畔长堤上的大柳树成了“白发三千丈”的雪柳,苍松则成了“玉菊怒放”的雪松。当夜间温度下降,空气中水蒸气凝华附着在草木和其他物体上便形成了雾凇。雾凇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华。

八、冰雹的形成

冰雹是从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一种固态降水。冰雹(人们常称为雹)。冰雹是在对流云中形成,当水汽随气流上升遇冷会凝固成小水滴,若随著高度增加温度继续降低,达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水滴就凝固成冰粒,在它上升运动过程中,并会吸附其周围小冰粒或水滴而长大,直到其重量无法为上升气流所承载时即往下降,当其降落至较高温度区时,其表面会熔化成水,同时亦会吸附周围之小水滴,此时若又遇强大之上升气流再被抬升,其表面则又凝

固成冰,如此反覆进行如滚雪球般其体积越来越大,直到它的重量大于空气之浮力,即往下降落,若达地面时未融解成水仍呈固态冰粒者称为冰雹,如融解成水就是我们平常所见的雨。所以冰雹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是:熔化与凝固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六种物态变化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六种物态变化 一、明确概念: 汽化:液态到气态液化:气态到液态 熔化:固态到液态凝固:液态到固态 升华:固态到气态凝华:气态到固态 二、正确判断物质开始是什么状态,后来是什么状态,然后考虑是什么状态变成了什么状态,属于什么变化。 如:例1、冰变成水,是什么物态变化?详解:开始冰是固态,后来水是液态,固态到液态,熔化。 三、更多的题目,物质的某一状态或几个状态不是很清楚的。 如例2: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了,是什么物态变化?详解:开始衣服上的冰是固态,“干了”冰变成了水蒸气跑了,水蒸气是气态,固态到气态,是升华。 例3:雾和露是怎么形成的?详解:开始是水蒸气,是气态,雾和露都是液态的水,气态到液态,是液化。 象例2、例3,这种题目,物质某一状态,这里是水蒸气(气态)不易明白,我们特别要注意:但通常我们也易掌握:水蒸气是气态,我们看不到,看得到的肯定不是水蒸气,如所谓的“热气”“白气”等。如下一题就是:

例4:冬天人嘴里会呼出“白气”,是什么一回事?详解:开始人嘴里呼出的是水蒸气,是气态,冬天的早晨,外界温度低,它会变成了“白气”,是液态,气态到液态,是液化。 四、其它物质也有类似“三”的情况。 如例5:樟脑丸变小最后消失了,是什么物态变化?解:固态(萘)变成气态(萘蒸气),升华。五、还有的题目,有几种物态变化在一起。如, 例6:日光灯管两头发黑,这是什么一回事。答:先升华,后凝华。 例7:干冰人工降雨中的物态变化先后有哪些?干冰升华成气态的二氧化碳,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小水滴变成大水滴,小冰晶熔化成水,落到地面就是雨。 五、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六种物态变化的生活现象。 1、熔化现象: ⑴、冰激凌变软。 ⑵、蜡烛点燃,蜡块变成蜡水。 ⑶、修电器时用锡焊(锡块变成锡水)。 ⑷、用冰棍或雪糕等解暑。 ⑸、用冰袋降温或为高热病人降温。 ⑹、冰或雪慢慢化成水。 ⑺、夏天屋子里放一些冰块用来降温。 ⑻、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时,保险丝因发热过多温度达到其熔点而熔断。 2、凝固现象: ⑴、冬天菜窖里放一桶水,保证水果蔬菜的新鲜。 ⑵、医院里用石膏在凝固放热过程中,扩张皮肤血管,增强抗炎作用,对患面部痤疮的病人进行治疗护理。 ⑶、冬天手接触到冰冷的铁制东西会感到“粘”手。 ⑷、在冰箱里冷冻食物,保证食物的新鲜。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雨 露 雾 雹 冰 雪 霜 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 雾淞 五、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中的“白气”的形成原因。 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 打开啤酒瓶时,酒瓶口部出现的“白气” 打开冰箱门时,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 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

物态变化常见现象

初二物理第四章现象过关 一、熔化物体状态物态变化 1、夏天吃冰棒解热,是冰棒在口腔或体内熔化吸热 2、冰雪融化(固态液态熔化吸热) 3、铁变成铁水 4、蜡变成蜡油 二、凝固 1、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 使窖内温度不至于太低 2、铁水变成铁件(液态固态凝固放热) 3、严寒的冬天,湿手沾附在门把手上 4、铜水浇注铜像 三、汽化 1、拖地后,地面变干 2、夏天晒湿衣服 3、摸在手臂上的酒精不见了(液态气态汽化吸热) 4、晒粮食 5、大旱时,河底干裂 6、湿头发变干 7、非洲人,使用的土冰箱 四、液化 1、雾露 2、冰糕周围的“白气” 3、打开冰箱门,出现“白气” 4、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 5、冬天带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室内时,(气态液态液化放热) 眼镜模糊不清 6、照镜子时,对着镜子哈气,变的模糊不清 7、夏天自来水管出现水珠(流汗) 8、冬天,门把手流汗 五、升华 1、冰冻衣服变干 2、樟脑球变小 3、雪人在严寒的冬天变小(固态气态升华吸热) 4、灯丝变细 5、用干冰制造舞台烟雾 6、人工降雨 7、对玻璃管内典加热,出现红色云雾 六、凝华 1、灯壁变黑 2、雾凇(气态固态凝华放热) 3、窗花 4、霜雪

达标练习一、下列实例对应的物态变化都有错,请改正 1、晒粮食(液化) 2、雾凇(凝固) 3、灯丝变细(汽化) 4、冬天带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室内时,眼镜模糊不清。(凝华) 5、严寒的冬天,湿手沾附在门把手上(液化) 6、雪霜(凝固) 7、湿头发变干(升华)8、大旱时,河底干裂(凝固) 9、人工降雨(熔化)10、铜水浇注铜像(液化) 11、樟脑球变小(熔化)12、打开冰箱门,出现“白气”(汽化)13、铁变成铁水(液化) 14、对玻璃管内典加热,出现红色云雾(凝华) 达标练习二、 1、把水滴到炽热的炉盖上,听到“滋滋”声并看到冒出“白气”,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先__________后________。 2、从冰箱里拿出冷藏后的鸡蛋,一会发现它变湿,马上用抹布擦拭却擦不干,在桌面上放置一段时间后,鸡蛋自己也会变干,发生的物态变化先________后________。 3、用水壶烧开水,水烧开时,在离壶嘴一定高度处冒出大量的“白气”,而壶嘴处却没有“白气”冒出,其中“白气”产生的过程是,先_______成水蒸气后_______成液态的小水珠。 4、家庭使用的冰箱,在冷凝室内:液态的氟利昂发生了_______现象;在冷冻室内,气态的氟利昂发生了_______现象______热,从而使冷冻室内温度比较低。 5、“霜前冷,雪后寒”这句“谚语”说明了,霜由于气温______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而形成的;雪后由于_______导致气温降低,使人感觉到冷。 6、上联是“杯中冰水,水放热结冰温度不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吸热化水温度未升”。该对联先后包含的两种物态变化分别是______ 和_______ ,它还说明了冰室一种_____(晶体或是非晶体) 7、“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使停止水的沸腾,他们分别利用___________和_________方法停止水的沸腾的。 8、夏天,从冰柜里拿出冰棒时,会看到硬邦邦的冰棒上有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冰棒上就冒出“烟”;把这支冰棒放在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形成的,“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形成的,“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_ 形成的。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现象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下面列举一些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析,以期抛砖引玉。 ●用手直接拿刚出锅的鸡蛋时,感觉到烫,但当蛋壳表面的水蒸发完后再摸时,则更烫了,以致无法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解析:因为刚捞上来的蛋壳附着一层水膜,开始时,水膜蒸发吸热,使蛋壳的温度下降,所以并不觉得很烫。经过一段时间,水膜蒸发完毕。由鸡蛋内传递出的热量使蛋壳的温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烫手。这和把手沾湿了去拿更出锅的热馒头感觉不太烫一个道理。 ●蒸馒头时总是上面的先熟,这是为什么? 解析:蒸馒头是利用高温的水蒸气将热传递给馒头使其变熟。刚从沸水中蒸发出来的高温水蒸气密度较小,能迅速升至蒸笼的顶端,所以蒸笼的最上层温度最高,馒头先熟。 ●牙医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把一个带把的金属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后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解析:用酒精灯火焰烤过的平面镜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可有效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导致医生看不清牙齿,影响诊断。

●为什么夏天游泳的人刚从河水中上岸,就感到比在水中冷,蹲下身子抱成团时,则觉得比站着暖和些? 解析:夏季的气温较高,而河中的水由于不断地蒸发吸热,因此水温比气温要低。人刚从水中上岸时,身体表面沾有许多水,这些水会不断蒸发,从人的身体上不断吸热,人就会感到冷。当人蹲下身子抱成团时,人体表面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比站立时减小,水的蒸发速度就减慢了,水从身体上吸热的速度也随之减小,故人就会感觉比站立时暖和些了。 ●为什么,夏天吃冰棒时,若是刚从冰柜中取出的,很容易和嘴唇粘在一起? 解析:刚出冰柜的冰棒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远低于嘴唇的温度,当其与嘴唇接触时,使嘴唇上的少量水分很快放热结冰,与冰棒凝固在一起,便粘住了嘴唇。 ●为什么,寒冷的冬天经常看见玻璃窗的内壁结有漂亮的冰花,而外壁却没有? 解析:寒冷的冬天,室内外温差很大。当户外空气低于0℃时,室内玻璃窗附近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将会放热,直接凝华成冰花,附着在玻璃内壁上。虽然户外空气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水蒸气,但它的温度跟玻璃的温度相等,不具备凝华的条件,因此冰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壁。 ●北方人冬天吃冻柿子时,先放在凉水中泡一会,发现柿

《物态变化》复习课 教案

《物态变化》章末复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并能去解 释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2.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并能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不同点; 3.知道沸腾的两个特点,并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在练习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感知熔化和沸腾发生的条件,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3.回忆复习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尝试将生活中的现象与知识联系起来,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2.感悟物态变化在物质世界促进人类文明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对物态变化整章的知识进行建构。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做到讲练结合

一、六种物态变化 附题单:二、熔化与凝固 晶体:有熔点(凝固点) 非晶体:无熔点(凝固点)三、汽化与液化 (一)汽化: 蒸发和沸腾 (二)液化: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物态变化》章末复习 一、六种物态变化 二、熔化与凝固 晶体: 熔化(凝固)过程中,温度_________; 熔化(凝固)过程中,温度_________. 2. 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3. 三、汽化与液化 (一)汽化(吸热) 1..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持续加热。 3.液体在的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_____。气压减小,沸腾时的温度降低;气压增大,沸腾时的温度升高。 (二)液化(放热) 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_________。 练习题 1. 请将下列现象与对应的物态变化用线连接起来。 河水结冰 升华 露水的形成 凝华 冰化为水 凝固 冰冻的衣服被晾干 熔化 雪的形成 液化 放在阳台上的水逐渐变少 汽化

物态变化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四) 1、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把相应的物态变化填在横线上。 (1)冬天从室外到教室,带眼镜的同学镜片上有一层水珠,这是现象。(2)在寒冷的冬夜窗户上出现的冰花,这是现象。 (3)严冬,屋顶上的积雪没有化成水却越来越少,这是现象。 2、如图,小红利用烧瓶、橡皮塞和玻璃管自制了一个液体温度计该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_____________原理来工作的;使用中发现,微小的温度变化液柱升、降不明显.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的办法. 3、在寒冷的冬夜,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它是水蒸气_______而成的。冰花出现在窗户的_______(填“内”或“外”)表面。这个过程中,水蒸气要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冬天,冰冻的衣服在低于0℃的房间内也会逐渐变干,这是因为冰发生了_______而变为水蒸气,这个过程中冰要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5、如图所示,由温度计的读数可知,房间的温度是。把正在熔化的冰放到这个房间里,冰(“能”或“不能”)继续熔化。 6、如图所示,为小聪同学描绘的两种晶体熔化时的熔化曲线,则由曲线可看出:的熔点较高;熔化过程经历的时间较长。 7、图甲体温计的最小分度值是℃,示数是℃;图乙寒暑表的最小分度值是℃示数是℃. 8、夏天,将一罐可乐从冰箱中取出放在桌面上,一会儿可乐罐外面有一些水珠,有同学认为这些水珠是从可乐罐中渗出来的,你认为这个同学的观点正确吗?______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某个实验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情况,如图(a)(b)所示。则图____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________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认清它的______. 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水从第分钟开始沸腾,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__℃?. 11、如图所示,为小明同学研究水的沸腾规律时获得的曲线。从曲线可知,加热时水的初温为,加热到第分钟时水开始沸腾,水的沸点为,继续加热时水的温度(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此时水面上方的气压 一标准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2、为了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小丽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在下表中记录了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1)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上画出冰熔化的图象。 (2)通过对数据和图象的分析,你能获得的信息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丽与同学交流时发现,在开始2min升温快,最后2min升温慢,请你做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某校学生在暑期军训中进行队列训练时,一女生恶心呕吐,出现昏厥现象,下列处理不妥的是( ) A.用冷水浸湿毛巾敷在头部B.原地用人工呼吸进行抢救 C.给病人服用人丹、十滴水等D.用30℃酒精擦身降温

生活中常见的51例物态变化现象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

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 2.露 3.雾 4.雹 5.冰 6.雪 7.霜 8.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 9.雾淞 五、解释下列现象中"白气"形成原因。 1.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2.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 3.打开啤酒瓶时,酒瓶口部出现的"白气" 4.打开冰箱门时,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 5.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 六、你身边的热现象 1、冰冻的衣服放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能变干 2、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格外冷 3、冬天,戴眼睛的同学从温暖的室走到寒冷的室外时,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 4、夏天游泳时,在水里并不觉得凉,而上岸后觉得冷

物态变化复习口诀

物态变化复习口诀 河北献县高官中学邱石军 062256 为便于复习,可将物态变化一章用以下几句口诀概括起来,便于同学们记忆。 常用液体温度计,热胀冷缩是原理; 读数要从零读起,负值读取要注意。 物态变化有六种,熔汽升、液双凝。 熔汽升华都吸热;双凝液化皆放热。 晶体熔化温度稳,非晶不断把温升。 熔点即是凝固点,图像到此是直线。 蒸发沸腾两汽化,蒸发较慢沸腾快。 温度停时是沸点,气压变高它变大。 气体液化也不难,降温加压是手段 直接变化升凝华,碘钨霜雪和树挂。 自然现象水冰气,小心“白气”不是气。 意义: (1)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的。 (2)温度计刻度是从中间的零刻度向两边标注的,所 以读数时要从中间向两边读取,温度为负值时,要特别注 意。如图甲:应读作:零下四摄氏度或负四摄氏度,而不

是零下十一摄氏度或负十一摄氏度。 (3)物态变化有熔化、汽化、升华,凝固、凝华、液化六种(4)熔化、汽化、升华都要吸热;凝固、凝华、液化都是放热。(5)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6)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在晶体熔化图像和凝固图像上,处在熔点和凝固点的温度是一段直线。 (7)蒸发和沸腾是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汽化较缓慢;沸腾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汽化较剧烈。 (8)在液体沸腾图像上,停止升高时的温度,叫做该液体的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液体表面的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9)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0)物质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碘和钨都是容易升华和凝华的物质,霜、雪、树挂的形成凝华现象。 (11)自然现象中最常见的物态变化发生在水、冰和水蒸气之间,特别注意常见的“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51例

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51例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 2.露 3.雾 4.雹 5.冰 6.雪 7.霜 8.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

物态变化现象总结

八年级物理讲(学)稿 年级:八(1-4)班主备教师:贾立敏审核:物理教研组时间: 课题: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学习目标: 会利用本章学习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现象。 知道它们的形成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 一、读谚语,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雨 露 雾 雹 冰 雪 霜 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 雾淞 五、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中的“白气”的形成原因。 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物态变化复习课_教案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并能去解 释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2.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并能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不同点; 3.知道沸腾的两个特点,并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在练习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感知熔化和沸腾发生的条件,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3.回忆复习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尝试将生活中的现象与知识联系起来,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2.感悟物态变化在物质世界促进人类文明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对物态变化整章的知识进行建构。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做到讲练结合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反思 导入部分 师:上节课我们完成了对第五 章《物态变化》的学习,今天这 堂课我们一起来对这章的知识做 一个总复习。物态变化与我们的 生活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并且是 中考的一个重点部分。我们着重 从三个专题来复习。 对本章知识提起高度 的认识,大致浏览题单上 的主要内容,明确本节课 的学习目标。 开门见山的方 式导入,说明 本章的重要 性,可以有效 提高学生的认 识。 专题一:六种物态变化 1.知识建构 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题单专题一 的“物态变化三角形”: 2.对应练习 学生完成对应练习题第1题, 教师来回走动,接收学生练习过 程中反馈的信息。 1.完成题单上的专题 一:“物态变化三角形” 中的六种物态变化以及 相应的能量转化关系,老 师予以指导和纠正。 2.完成对应练习第1题。 对六种物态变 化的讲解基本 到位,但是如 果在加些生活 中的例子辅 助,效果应该 会更好。 所花时间稍 多,可以让学 生分组做,使 课堂更加高 效。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拓展:利用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现象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拓展:利用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现象利用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现象 1)雾:低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浮尘上便形成雾 2)露: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物体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物体表面便形成露 3)霜: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物体凝华成冰晶附在物体表面便形成霜 4)云: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和凝华成小冰晶便形成云 5)雨: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在云上液化成大水珠后下落便形成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物体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与空气摩擦,温度升高融化成小水珠便形成雨) 6)雪: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气温急剧下降在云上凝华成大冰晶后下落变成了雪

7)冰雹:雨下落遇到零度以下的气温凝固成大冰块便形成冰雹 大海、湖泊、河流、土壤和植物中的水分蒸发后形成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空气后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层空气中,就形成了云。 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随着气流的急速下降而上下运动,他们相遇后越聚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冰晶吸热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是雨。 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云中的水蒸气凝华为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周围的水蒸气与其接触而结晶,当其所受的重力足够大的时候,就下落到地面,这就是雪。 夏季气温变化剧烈时,高空中会有冷空气团存在,空中悬浮的小冰晶在冷空气团的作用下,凝聚成小冰块。有些小冰块的体积较大,下落过程中不能完全熔化成水,这就是冰雹。 在夜间,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如果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较多,气温足够低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也会液化,在空中形成很多小水滴,这就是雾。

物态变化专题(常见现象汇总)

物态变化专题 一、在横线上写物态变化名称括号中填吸放热 1.初春,河里的冰化成水_________() 2.夏天清晨,花草叶子上附着露水_______( ) 3.深秋的清晨,草地上会有霜_________( ) 4.冬天,有时没看见雪化成水,雪却不见了________( ) 5.“杯中冰水,水放热结冰温度不降”_________( ) “盘内水冰,冰吸热化水温度未升”________( ) 6.樟脑丸变小了,属于_______( ) 7.太阳出来雾散了属于_______( ) 8.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属于_______( ) 9.永久的灯泡发现灯丝变细_______( ) 10.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________( ) 11.洒在地上的水马上干了______( ) 12.刚从冰箱中拿出的冰棒包装纸上粘有“白粉”_______( ) 13.剥去包装纸冰棒冒白气属于_______( ) 14.剥去包装纸,过一会冰棒“流汗”属于________( ) 15.冰棒放入茶杯中,杯子外壁会“出汗”________( ) 16.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变小了_________( ) 17.夏天,湿衣服变干________( ) 18.冬天看到从嘴里呼出的“白气”_______( ) 19.游完泳上岸后感到有点冷_______( ) 20.春天,北方的冰雪开始消融_______( ) 21.写在纸上的毛笔字过一会墨迹变干了,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 ) 22.钢水浇铸成钢件是_______( )

23.利用冰降温防止食品变质________( ) 24.水烧开后,从壶嘴力冒出“白气”________( ) 25.玻璃在高温下变成液态________( ) 26.吃冰棒解暑_______( ) 27.夏天,自来水管“出汗”_______( ) 28.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走进暖和的室内,镜片蒙上一层小水珠________( ) 29.碘加热时变成碘蒸气________( ) 30.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_______( ) 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盛水的水缸外边面出现了一层小水珠,这种现象是________( ) 31.新鲜的白菜会慢慢干瘪_______( ) 32.冬天,室外飘起雪花_______( ) 33.湖面结了厚厚的冰________( ) 34.小露珠在阳光下消失了_______( ) 35.水壶中的水沸腾了________( ) 36.炎热的夏天,给中暑患者身上擦酒精可以减轻病人的病情,这是________( ) 37.将石油气变为液体装在钢罐里________( ) 38.夏天雨后柏油路面上的水很快干了_________( ) 39.春天,冰冻的河面“开封”了_________( ) 40.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外面会有一层水珠________( ) 41.永久了的灯泡会发暗,是钨的气体在灯泡玻璃上遇冷后产生________现象 42.花盆中潮湿的泥土变干了________() 43.夏天打开电冰箱冷冻室门时,我们可以看到冒“白气”___() 44.夏天阴凉地方的石头比较潮湿____()

中考物理辅导物态变化:-白气-现象

中考物理辅导物态变化:”白气”现象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考物理辅导物态变化:”白气”现象 ”白气”现象种种 不少同学认为”白气”是水蒸气。可你一旦这样去想,水蒸气能被人看见吗?不能,所以水蒸气是人所看不到的,而现在你却看到了”白气”,这说明”白气”并不是水蒸气。那它是什么呢?其实它是小液滴,是经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液滴所组成的。 现象1: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常哈出”白气”。 解释:这是因为冬天室外的温度低,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液滴而形成的。 现象2:早晨,有时会有大雾,这雾是如何形成的?

解释:早晨,空气中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液滴而形成的。 现象3:掀开锅盖时,锅内会有大量的”白气”涌出,这”白气”是如何形成的? 解释:掀开锅盖时,锅内的水蒸气会遇到室外的冷空气液化成小液滴而形成的。 现象4:夏天吃冰棒时,常看到冰棒上在冒”白烟”,这”白烟”是如何形成的? 解释:夏天,室外的温度高,冰棒的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棒,会在冰棒上方液化成小液滴而形成”白烟”。 现象5:夏天,打开冰箱门时,会发现有”白气”产生,这是为什么? 解释:夏天,打开冰箱门,冰箱外的水蒸气遇到冰箱内温度低的空气时,会液化成小液滴而形成”白气”。 现象6:舞台上,为渲染气氛,有时常有许多的”白气”产生,这些”白气”是如何产生的?

解释:这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迅速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液滴而形成的。 现象7:冬天,汽车排气管上常有”白气”产生,这是为什么? 解释:冬天,汽车排出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遇到温度比较低的空气时,会液化成小液滴而形成”白气”。 现象8:有时我们会看到空中”白云朵朵”,这些白云是如何形成的? 解释:地表面,由于水蒸气的蒸发,大量的水蒸气被蒸发到空中,这些水蒸气遇到高空中温度较低的空气时,会液化成小液滴而形成”白云”。 以上现象表明,”白气”的确不是水蒸气,而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液滴。在现象解释中,首先要找到温度较低的物体,水蒸气会在这个物体上放热而液化成小液滴。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常见的自然现象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资料

常见的自然现象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

常见的自然现象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 云、雾、雨、露、霜、雪、雾淞、冰雹是水的不同物态,它们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 一、云的形成 地面附近的水蒸气上升,到了一定高度(越往高空温度越低),如果高空的温度高于o°c,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滴,如果高空温度低于o°c,水蒸气就凝华为小冰晶。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就形成了云。云涉及的物态变化:液化或凝华。 二、雾的形成 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便液化成小水滴, 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便形成雾。雾涉及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三、雨的形成 云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如果云中的雨滴增大到一定的程度,在重力作用下就会下落形成降雨;如果小冰晶增大后下落,当到暖气流时就会熔化形成降雨。所以雨涉及的物态变化有:熔化。 四、露的形成 若空气湿润(一般在春秋季节),夜间温度下降,地面附近的水蒸气在植物枝叶表面液化便形成露。露涉及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五、霜的形成 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小冰晶),多形成于深秋或初冬季节的夜间,当夜间的温度降到0C以下时,水蒸气在地面或枝叶上凝华形成霜。霜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华。 六、雪的形成 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到0C以下空气时时,水蒸气便凝华成小冰晶,下落过程中周围水蒸气与其接触而结晶成雪。雪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华。 七、雾淞的形成 雾淞(俗称树挂),是严冬时节出现在吉林松花江畔十里长堤的自然现象,与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并称为中国四大奇观。经常一夜间松花江畔长堤上的大柳树成了白发三千丈”的雪柳,苍松则成了玉菊怒放”的雪松。当夜间温度下降,空气中水蒸气凝华附着在草木和其他物体上便形成了雾淞。雾淞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华。 八、冰雹的形成 冰雹是从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一种固态降水。冰雹(人们常称为雹)。冰 雹是在对流云中形成,当水汽随气流上升遇冷会凝固成小水滴,若随著高度增加温度继续降低,达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水滴就凝固成冰粒,在它上升运动过程中,并会吸附其周围小冰粒或水滴而长大,直到其重量无法为上升气流所承载时即往下降,当其降落至较高温度区时,其表面会熔化成水,同时亦会吸附周围之

六种物态变化的例子

六种物态变化的例子 一、熔化 1、冰熔化成水;冰箱里冻物解冻 2、铁变成铁水 3、沥青被晒化 4、松香熔化 5、焊锡熔化。 二、凝固 1、水冻成冰 2、铁水铸造成铁 3、蜡烛油变成蜡 4、熔化的松香凝固 5、熔化的焊锡凝固。 三、汽化 1、水沸腾 2、酒精蒸发 3、液氮沸腾 4、液化气变成气体 5、汽油挥发 6、雾水散去 7、湿衣服变干 8、地上的水变干 9、橘子干了 10、锅中水烧干了。 四、液化 1、冰棒从冰箱拿出冒“白烟”; 2、雾;露的形成; 3、烧开水壶嘴冒“白气” 4、杯子、水管、地板“冒汗” 5、眼镜片上起雾 6、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 7、揭开锅盖有水珠聚集在锅盖上 8、雨的形成 五、升华 1、樟脑丸消失 2、灯丝用久了变细灯泡内壁变黑(先升华再凝华) 3、干冰降温

4、碘(先升华再凝华) 5、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 6、雪堆消失、雪人变小 六、凝华 1、冬天窗户内侧上冰花(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冷的窗户凝华成固态冰) 2、瓦上的霜(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 3、冰箱里的“粉”(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 4、雪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 5、雾凇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 6、冰雹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 利用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的例子有哪些? 一、熔化吸热的有: 1、吃冰棒降温医疗上用冰袋降温 2、饮食行业用冰块降温(如往葡萄酒中加冰块)等; 二、凝固放热的有: 1、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就是利用水凝固放热而使窖内温 度不致太低的。 2、果农夜间会给果树洒水,农民夜间会给秧苗周围灌水,就是利 用水凝固时放热使果实秧苗不至于被冻坏。 三、汽化吸热的例子: 1、游泳上岸的人感到冷是因为身上的水蒸发吸收人体的热。 2、医疗上用酒精蒸发吸收人体的热来降低病人的体温。 3、夏天在地面上洒水是利用水蒸发吸热来降低周围的气温。 4、吹风扇可以让身上的汗水更快地蒸发吸收人体更多的热量使人 觉得凉快。 5、从酒精中拿出的温度计的示数会先下降后上升后不变(最后与 室温一致)。 6、喝开水时为了不烫嘴向水面吹气加快了水的蒸发,蒸发有致冷 冷作用,使水变凉 四、液化放热的例子: 1、被温度一样的水和水蒸汽烫伤,水蒸气烫伤的程度更严重那是 因为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皮肤会液化放出 大量的热。 五、升华吸热的例子: 1、人工降雨、运输食品、舞台云雾都是是利用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

常见的自然现象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

常见的自然现象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 云、雾、雨、露、霜、雪、雾凇、冰雹是水的不同物态,它们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 一、云的形成 地面附近的水蒸气上升,到了一定高度(越往高空温度越低),如果高空的温度高于0°C,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滴,如果高空温度低于0°C,水蒸气就凝华为小冰晶。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就形成了云。云涉及的物态变化:液化或凝华。 二、雾的形成 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便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便形成雾。雾涉及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三、雨的形成 云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如果云中的雨滴增大到一定的程度,在重力作用下就会下落形成降雨;如果小冰晶增大后下落,当到暖气流时就会熔化形成降雨。所以雨涉及的物态变化有:熔化。 四、露的形成 若空气湿润(一般在春秋季节),夜间温度下降,地面附近的水蒸气在植物枝叶表面液化便形成露。露涉及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五、霜的形成 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小冰晶),多形成于深秋或初冬季节的夜间,当夜间的温度降到0℃以下时,水蒸气在地面或枝叶上凝华形成霜。霜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华。 六、雪的形成 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到0℃以下空气时时,水蒸气便凝华成小冰晶,下落过程中周围水蒸气与其接触而结晶成雪。雪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华。 七、雾凇的形成 雾淞(俗称树挂),是严冬时节出现在吉林松花江畔十里长堤的自然现象,与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并称为中国四大奇观。经常一夜间松花江畔长堤上的大柳树成了“白发三千丈”的雪柳,苍松则成了“玉菊怒放”的雪松。当夜间温度下降,空气中水蒸气凝华附着在草木和其他物体上便形成了雾凇。雾凇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华。 八、冰雹的形成 冰雹是从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一种固态降水。冰雹(人们常称为雹)。冰雹是在对流云中形成,当水汽随气流上升遇冷会凝固成小水滴,若随著高度增加温度继续降低,达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水滴就凝固成冰粒,在它上升运动过程中,并会吸附其周围小冰粒或水滴而长大,直到其重量无法为上升气流所承载时即往下降,当其降落至较高温度区时,其表面会熔化成水,同时亦会吸附周围之小水滴,此时若又遇强大之上升气流再被抬升,其表面则又凝

2018中考物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2018中考物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 2.露 3.雾 4.雹 5.冰

1-5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教案

第五节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概念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②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辨别不同的物态变化形式. ③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体会物理与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②通过引导学生检索资料,调查研究,使学生学习文献探究和调查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自然界水三态的循环的学习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和节水意识。 ②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 自然界中水循环的过程,高压锅电冰箱的工作过程. [难点] 自然界中水循环的过程,高压锅电冰箱的工作过程. 三、导入新课 高压锅是家庭厨房中常见的炊具,利用它可以将被蒸煮的食物加热到100℃以上,所以食物容易被煮熟. 电冰箱也是家庭厨房中必不可少的.那么它们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学完本节后,相信你会得到答案. 四、教学过程: 1.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变化形成的 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雾和云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在高空处则称为云.因此雾和云都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不是冰的升华现象. 霜和雪都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而不是液体的凝固. 霜是地表面的水蒸气在摄氏零度以下的温度条件下直接凝华为固体. 雪是天气较冷的时候,空气中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气在空中凝华成固态,为六角形的冰晶(或叫雪花),在飘降时相互结合形成雪片或雪团. 雹是冰球,它的形成较复杂,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凝结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相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凝结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上,形成冰雹. 2.地球上水的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