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复习第38讲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

高中生物复习第38讲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
高中生物复习第38讲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

第38讲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

测控导航表

知识点题号

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1,2

2.胡萝卜素的提取 3

3.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5

4.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 6

5.综合考查4,7,8 1.(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植物组织中存在许多有机物,不同有机物的提取和鉴定方法不尽相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芳香油具有的共同特点有、。

(2)提取玫瑰精油和橘皮精油过程中都要用到的一种化学试剂

是。

(3)从橘皮中提取橘皮精油时,为提高出油率,需要将橘皮干燥,并用

浸泡;为探究浸泡时间对出油率的影响,设置

作为空白对照。

(4)胡萝卜素为色结晶,精提取胡萝卜素所用的萃取剂应该具有,能充分溶解胡萝卜素。

解析:(1)植物芳香油具有的共同特点有挥发性强、易溶于有机溶剂。

(2)提取玫瑰精油和橘皮精油过程中都要用到的一种化学试剂是

Na2SO4。

(3)从橘皮中提取橘皮精油时,为提高出油率,需要将橘皮干燥,并用石灰水浸泡,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为探究浸泡时间对出油率的影响,则浸泡的时间为自变量,因此需设置未经浸泡的样品作为空白对照。(4)胡萝卜素为橘黄色结晶,萃取胡萝卜素的萃取剂应该具有能充分

溶解胡萝卜素,且具有较高的沸点、不与水混溶。

答案:(1)挥发性强溶于有机溶剂

(2)Na2SO4

(3)石灰水未经浸泡的样品

(4)橘黄较高的沸点而且不与水混溶

2.(2018·山东聊城模拟)提取植物有效成分时,不同的有机物具有不同的理化特性,所采取的提取方法也不同。分析下列关于提取植物有

效成分的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薰衣草精油是由薰衣草提炼而成。可以清热解毒,清洁皮肤。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提取薰衣草精油的实验流程:

薰衣草+水A油水混合物分离油层除水B薰衣草精油

图中的A表示过程,在此过程中,影响薰衣草精油提取量的主要因素有,B过程的目的是。(2提取柠檬精油时,常采用法而不用上述提取薰衣草精油的方法,原因是。

(3)胡萝卜素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易溶于有机溶剂,可采用萃取法提取,萃取装置要在加热瓶口安装回流冷凝装置,其目的是。

解析:(1)A表示水蒸气蒸馏过程,在此过程中,影响薰衣草精油提取量的主要因素有蒸馏的温度和时间。B过程是过滤,其目的是除去固体

硫酸钠。

(2)由于柠檬精油的有效成分在水中蒸馏过程中会发生部分水解,同时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问题,因此一般采用压榨法提取柠檬

精油。

(3)因萃取剂为有机溶剂,易燃、易挥发,所以萃取过程中宜采用水浴

方式加热;为了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萃取装置要在加热瓶口安

装回流冷凝装置。

答案:(1)水蒸气蒸馏蒸馏的温度和时间除去固体硫酸钠

(2)压榨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等问题

(3)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

3.(2018·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模拟)水果酵素饮料中含较多的天然成分。回答下列问题:

(1)水果酵素液是一种新型的活菌饮料,由酵母菌、醋酸菌等微生物利用水果中的蔗糖等营养物质共同发酵产生。在接种活菌前,将水果果汁煮沸的目的是,在发酵的过程中,发现先出现酒味

后出现醋味,从物质代谢的角度分析,原因是。(2)调制水果酵素饮料所用的胡萝卜素,通常采用法提取,理由是。

(3)调制水果酵素饮料所用的茉莉芳香油的提取流程如下:茉莉花+水→过程A→油水混合物→油层分离与粗提取→过程B→过滤→茉莉油。过程A的方法是法,过程B的目的

是。

解析:(1)接种活菌前,将水果果汁煮沸可消灭杂菌;在发酵的过程中,酵母菌先进行发酵生成乙醇,然后醋酸菌将乙醇变为醋酸,所以先出现酒味后出现醋味。

(2)胡萝卜素易溶于有机溶剂,通常采用萃取法提取。

(3)芳香油难溶于水,能随水蒸气一同蒸馏,所以常用过程A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过程B加入硫酸钠,利用硫酸钠容易吸水的特性可除去分

离后油层中的水分。

答案:(1)去除杂菌(或消毒) 酵母菌先进行发酵生成乙醇,然后醋酸菌将乙醇变为醋酸

(2)萃取胡萝卜素易溶于有机溶剂

(3)水蒸气蒸馏除水

4.(2018·福建福州期末)类胡萝卜素是一种常用的食品色素,并常用于临床治疗夜盲症等疾病。类胡萝卜素的主要来源是化学合成或从植物中提取,成本较高。科研人员尝试从光合细菌中提取类胡萝卜素,流程如图:

(1)将少量污泥样品接入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基中加入铵盐和谷氨酸钠为光合细菌的生长提供,培养基中没有加入有机碳,从功能上看这种培养基属于培养基。

(2)②将样品涂布到固体培养基之前要进行梯度稀释,为了防止混淆,应该在培养皿的部位做好标记。从固体平板中挑选紫色非硫细菌(某光合细菌)的菌落,萃取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通过③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中继续培养,②、③过程需要重复几次,目的是。

(3)从浸提离心干燥后的菌体中提取胡萝卜素常用萃取法,萃取剂应该具有的特点是,萃取液的浓缩可直接使用装置。

(4)鉴定所提取的胡萝卜素样品常用的方法是,鉴定过程中需用作为对照。

解析:(1)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包括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培养基中加入铵盐和谷氨酸钠为光合细菌的生长提供氮源;由于光合细菌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培养基中没有加入有机碳,从功能上看这种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2)②将样品涂布到固体培养基之前要进行梯度稀释,为了防止混淆,应该在培养皿的底部部位做好标记。实验是为了选择紫色非硫细菌

(某光合细菌),通过③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中继续培养,②、③过程需要重复几次,目的是分离得到紫色非硫细菌的纯净培养物。

(3)萃取剂应该具有较高的沸点,能溶解色素并且不与水混溶等特点,萃取液的浓缩可直接使用蒸馏装置。

(4)鉴定所提取的胡萝卜素样品常用纸层析法,鉴定过程中需用胡萝

卜素标准品作为对照。

答案:(1)氮源选择

(2)底部分离得到紫色非硫细菌的纯净培养物

(3)具有较高的沸点,能溶解色素并且不与水混溶蒸馏

(4)纸层析法胡萝卜素标准品

5.如图是南通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进行的DNA粗提取实验,其中SDS(一种表面活性剂)除了能瓦解细胞膜和核膜,还能与脂质和蛋白质结合。当SDS遇到钾离子时,钾离子可以置换SDS中的钠离子,产生不溶于水的PDS沉淀。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向剪碎的猪肝中加入食盐的主要作用是。将猪肝匀浆放入65 ℃水浴锅中水浴10 min以除去部分杂质的主要实验原理是。

(2)方法一的步骤①中加入洗涤剂的作用是。方法三的步骤③中,离心后应取。

(3)方法一、二获得的絮状物均带黄色,从DNA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分析,杂质分子最可能是,可用试剂鉴定。

(4)要比较三种方法获得的絮状物中DNA含量,请写出实验思路:

。解析:(1)DNA粗提取的原理主要有DNA分子在0.14 mol/L 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低而蛋白质等杂质在此浓度浓度中溶解度比较大;蛋白质在高于60 ℃溶液中容易变性、沉淀,而DNA能耐受较高的温度;DNA 不溶于酒精而蛋白质等物质可溶。

(2)根据题意,SDS与K+发生转换反应,产生PDS沉淀,因此可以通过沉淀、离心,去除实验中加入的SDS,在离心后取含有DNA的上清液。(3)DNA在真核细胞中主要存在细胞核内,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因此,与DNA分子结合较牢的杂质最主要的是蛋白质。蛋白质可用双

缩脲试剂进行鉴定。

(4)由于DNA遇二苯胺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出现蓝色,并且蓝色深浅与DNA含量呈正相关,因此实验中可以通过将等量的三种絮状

物溶解、加二苯胺试剂并水浴加热、比较蓝色深浅,实现三种絮状物中DNA含量的比较。

答案:(1)溶解DNA 蛋白质在65 ℃高温下会变性而DNA能耐受这一温度

(2)瓦解细胞膜和核膜上清液

(3)蛋白质双缩脲

(4)分别取等量的三种絮状物,并用等量的 2 mol/L NaCl溶液溶解;再向各试管中加入等量的二苯胺试剂并水浴加热;比较三支试管中蓝色的深浅

6.下面是某研究小组开展的“猪血浆某白蛋白的提取及相对分子质量测定”研究,请协助完成有关问题:

材料仪器:新鲜猪血、低速冷冻离心机、透析袋、电泳仪等。化学试剂:pH为7.4的缓冲液、柠檬酸钠、奈氏试剂(与N反应出现黄色或红棕色沉淀)、饱和(NH4)2SO4溶液、生理盐水等。

实验步骤:

(1)样品获取:向新鲜猪血中加入,静置一段时间后取上层血浆。

(2)盐析法粗提蛋白质:

①向血浆中加入一定体积的饱和(NH4)2SO4溶液,使(NH4)2SO4的浓度达到50%,充分混合后静置、离心,取沉淀物。

②向沉淀物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使之溶解,再向其中加入一定体积的饱和(NH4)2SO4溶液,使(NH4)2SO4的浓度达到33%,充分混合后静置、离心,取沉淀物。

③重复步骤①、②2~3次,最后用生理盐水将沉淀溶解即得粗提品。盐析粗提“血浆某白蛋白”的主要原理是

,重复步骤①、②的主要目的是。

(3)透析除盐:将粗提品装入透析袋,以pH为7.4的缓冲液作透析液,每隔4 h更换一次透析液,每次更换前利用奈氏试剂检测透析液中N 的量。利用缓冲液作透析液的目的是。检测中, 若观察到透析液时,即可终止透

析。

(4)凝胶色谱法分离:透析后的样品经凝胶柱洗脱,获得纯净血浆某白蛋白样品。

(5)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化学物质SDS能使蛋白质变性,解聚成单条肽链。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加入一定量的SDS,电泳迁移率取决于肽链的分子大小。如图为本实验中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血浆某白蛋白的结果。

根据电泳结果,某同学得出“提取的血浆某白蛋白有两条肽链”的结论,这种说法可靠吗? 。理由是

解析:本题考查血浆蛋白的提取及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1)本实验的目的是提取血浆某白蛋白,提供的材料为血液,所以应当将血浆和血

细胞分开,首先要防止血液在体外凝固,所以要加入适量的抗凝剂柠

檬酸钠。(2)从重复步骤可以看出,血浆某白蛋白在饱和(NH4)2SO4溶液

的溶解度高,而在50%和33%的溶液中溶解度低,所以可以依据此原理析出血浆某白蛋白。重复2~3次可以去掉更多的杂质,得到较为纯净的血浆某白蛋白。(3)缓冲液可以保证透析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避免pH变化过大破坏了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5)从图中可以看出,得到的肽链有两种长短不同的种类,但不一定只有两条。

答案:(1)(适量的)柠檬酸钠

(2)该血浆某白蛋白在50%和33%的(NH4)2SO4溶液中溶解度低更多的除去杂蛋白

(3)防止pH变化对蛋白质结构产生影响不出现黄色或红棕色沉淀(5)不可靠只能得出提取的血浆某白蛋白含有两种大小不同的肽链,不一定是两条

7.(2017·全国Ⅲ卷)绿色植物甲含有物质W,该物质为无色针状晶体,易溶于极性有机溶剂,难溶于水,且受热、受潮易分解。其提取流程为:植物甲→粉碎→加溶剂→振荡→收集提取液→活性炭处理→过滤去

除活性炭→蒸馏(含回收溶剂)→重结晶→成品。回答下列问题: (1)在提取物质W时,最好应选用的一种原料是(填“高温烘干”“晾干”或“新鲜”)的植物甲,不宜选用其他两种的原因是

(2)提取物质W时,振荡的作用是。

(3)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在提取过程中,用活性炭处理提取液的目的

是。

(4)现有丙酮(沸点56 ℃)、乙醇(沸点约78 ℃)两种溶剂,在提取物质W时,应选用丙酮作为提取剂,理由是。(5)该实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是

(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据题意可知,物质W受热、受潮易分解,因此选用的原料应是晾干的植物甲,不能经高温处理;材料的含水量会影响提取效率,这是由于含水量高,用于提取的极性有机溶剂会被水稀释,进而降低对物质W的提取效果。(2)振荡能使原料与溶剂充分接触,从而提高溶解速率和效率。(3)利用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可以去除提取液中植物甲所含

的色素,从而得到较为纯净的物质W。(4)与乙醇相比较,丙酮的沸点较低,可避免温度过高导致物质W分解。(5)由于提取的物质W受热易分解,故注意在温度较低情况下操作;由于有机溶剂易燃,因此注意防火。

答案:(1)晾干高温烘干过程中,植物甲中的物质W易被破坏;新鲜的植物甲含水量高,用于提取的极性有机溶剂会被水稀释,进而降低对物质W的提取效果

(2)使原料和溶剂充分混匀

(3)去除提取液中的色素

(4)丙酮沸点低于乙醇,蒸馏时物质W分解较少

(5)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操作,防火

8.(2017·海南卷)绿藻A是某种单细胞绿藻,能够合成物质W。某小组为探究氮营养缺乏对绿藻A增殖及物质W累计的影响,将等量的绿藻A分别接种在氮营养缺乏(实验组)和氮营养正常(对照组)的两瓶培养液中,并在适宜温度和一定光强下培养。定时取样并检测细胞浓

度和物质W的含量,结果如图。

(1)从图甲可知,在氮营养正常培养液的瓶中,绿藻A的种群增长曲线呈型。

(2)综合图甲和图乙的信息可知,在生产上,若要用少量的绿藻A获得尽可能多的物质W,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3)若物质W是类胡萝卜素,根据类胡萝卜素不易挥发和易溶于有机

溶剂的特点,应选择的提取方法是。用纸层析法可以将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分开,纸层析法分离的原理是。(4)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某人拟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氮营养缺乏程

度对物质W积累的影响,则该实验的自变量

是。

(5)与在光照条件下相比,若要使绿藻A在黑暗条件下增殖,需要为其提供(填“葡萄糖”或“纤维素”)作为营养物质,原因是

解析:(1)由图甲可知,在氮营养正常培养液的瓶中,绿藻A的种群增

长曲线呈“S”型。

(2)由图甲可知,正常氮营养液中绿藻增殖速度较缺氮营养液中绿藻

增殖速度快;由乙图可知,正常氮营养液中物质W的含量较缺氮营养

液中物质W含量低。因此,综合图甲和图乙的信息可知,在生产上,若要用少量的绿藻A获得尽可能多的物质W,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先将少

量绿藻放在氮营养正常的培养液中培养,等到细胞浓度最高时集中收集,再放在氮营养缺乏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

(3)类胡萝卜素不易挥发和易溶于有机溶剂,因此提取胡萝卜素应该

选择萃取法。用纸层析法可以将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分开,纸层析法分离的原理是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在层析液(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

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快,反之则慢,从而将它们分离。

(4)该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研究氮营养缺乏程度对物质W积累的影响,则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基中的氮营养浓度。

(5)在黑暗下,绿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糖类(有机物),需要吸收葡萄糖为营养物质,而纤维素不能被绿藻吸收利用。因此,与在光照条件下相比,若要使绿藻A在黑暗条件下增殖,需要为其提供葡萄糖作为

营养物质。

答案:(1)“S”

(2)先将少量绿藻放在氮营养正常的培养液培养,等到细胞浓度最高

时集中收集,再放在氮营养缺乏的培养液继续培养

(3)萃取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在层析液(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快,反之则慢,从而将它

们分离

(4)培养基中的氮营养浓度

(5)葡萄糖在黑暗下,绿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糖类(有机物),需要吸收葡萄糖作为营养物质,而纤维素不能被绿藻吸收利用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书有哪些.doc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书有哪些 高中是学习生物的重要时期,此时接触生物辅导书的相关资料有助于我们在高中生物竞赛中脱颖而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竞赛考纲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生物联赛。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学生物学奥赛是分为以下五个赛程的:各省的初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冬令营、国际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即IBO)。就是通过这层层的严格选拔,在全国范围内发掘出高手中的高手作为国家对选手参加IBO,为国争光。而当下由于很多高校都把学科竞赛省赛成绩作为自主招生申请条件之一,所以作为第二阶段的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也就获得更多的关注了。 其次,要知道生物联赛的考核内容。我们都知道该考试以高中生物学为基础,并会扩展至高校普通生物学内容,具体考核点与分值分布是这样的: 1.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信息学 (25%) 2.植物和动物的解剖、生理、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30%) 3.动物行为学、生态学 (20%) 4.遗传学与进化生物学、生物系统学 (25%) 最后回归主题吧,到底该准备些什么备考资料呢?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书

吴相钰著《陈阅增普通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看过之后对生物有个大致的概念) 尹长明著《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生物学家编著《精英教案》基础生物教程(上、中、下册)——军事谊文出版社 北京大学生物学家编著《精英教案》生物习题专集——军事谊文出版社高中生物竞赛辅导书资料 刘凌云著《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凌云、郑光美著《普通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玢、左明雪著《人体及动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陆时万著《植物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潘瑞炽《植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尚玉昌著《动物行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尚玉昌著《普通生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余瑞元著《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祖洞著《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苏宏鑫著《高中生物奥赛讲义》——浙江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生物学家编著《精英教案》生物赛题分析——军事谊文出版社方淳、叶建伟著《冲刺——全国高中生物联赛》——浙江大学出版社高中生物竞赛辅导真题 北京大学生物学家编著《精英教案》生物试题解析——军事谊文出版社奥狐教育天科学堂研究院主编《2016版高中生物学联赛历年真题及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1》教案

5.4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一册《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第1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叶绿体的结构和色素的种类,掌握提取、分离色素的实验技巧,学习科学家探索光合作用原理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2.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生物已经学过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在高中生物第一册第3章中又学习了叶绿体的显微结构及其功能,以及第4章的《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知道光合作用是合成ATP重要途径之一,至此,学生已经具备进一步学习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和光合作用原理的知识基础和兴趣。 在实验操作方面,学生已经能进行研磨、过滤等操作,但纸层析法是首次进行,需老师仔细指导。 由于学生缺乏对基粒(类囊体)微观结构的直观认识,本节课又涉及到物理(光学)、化学知识,对于理解色素吸收色光,掌握有关化学试剂的使用方法与技巧,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3.设计思想 (1)以问题引发兴趣。整个教学过程要设置好问题,层层展开,层层递进,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在步步上升中攀登到知识的顶峰。 (2)以实验说明结论。生物学的教学就是实验的教学过程,实验的展示形式有学生分组实验、老师示范实验、动画和图片演示实验等,让实验现象说明问题,而不是直接让学生记住结论。 (3)科学探究的思想贯彻始终。用科学家的经典实验来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思维,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学习设计实验的基本原则,学会分析实验,改进实验,学会科学地评价自己。 4.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师生共同探究相结合(含自学、实验、谈话、讨论、讲授等)。 5.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梳理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 的含量明显不同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微量元素:Fe、Mn、Zn、Cu、B、Mo; 最基本元素:C; 细胞含量最多4种元素:C、H、O、N; 三、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蛋白质的组成元素:C、H、O、N 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 )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 2 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和一个羧基(—COOH),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 2 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脱水缩合反应: 五、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 六、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结构蛋白,如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酶(绝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 ③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一些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抗体; 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七、有关计算: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资料

第一章生物学的学习策略和解题技巧 一、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 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是学习生物的重要目标之一,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又是学习、研究生物学的有力武器,有了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就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学到生物学知识。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树立生命物质性、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的整体性、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等观点。 1.生命物质性观点 生物是由物质组成,一切生命活动都有其物质基础。从万物之灵的人类到单细胞的细菌,以及无细胞结构的病毒等,所有生物都是由碳、氢、氧、氮、硫、磷、钙、铁、铜等几十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并且这几十种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是可以找到的。生物体能够完成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而一切生命活动都是通过一定的生命物质来实现的,如果没有生命物质也就没有生命活动。 2.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二是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例如叶的表皮是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向外一面的细胞壁上有透明而不易透水的角质层。表皮的这种结构的存在,就既利于阳光透过,又能防止叶内水分过多地散失,还能保护叶内部不受外来的伤害;而阳光透入,防止水分散失,保护叶内组织,又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这就是表皮。 3.生物的整体性观点 系统论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一思想也完全适合生物领域。不论是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还是个体水平,甚至包括种群水平和群落水平,都体现出整体性的特点。例如,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质体、液泡等细胞器都有其特有的功能,但是只有在它们组成一个整体——细胞的时候才能完成新陈代谢的功能,如果离开了细胞的整体,单独的一个细胞器是无法完成它的功能的。 4.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观点 生物的诸多生命活动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有的甚至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就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生命活动。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很明显,两者之间是相互对立的。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可以说,如果没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就无法进行;另一方面,光合作用过程中,原料和产物的运输所需要的能量,也正是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如果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也无法进行。因此说,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共同存在,才能使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5.生物进化的观点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生物界也不例外,也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所谓产生就是生命的起源,所谓发展就是生物的进化。生命的起源经历了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再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进而组成多分子体系,最后演变为原始生命的变化过程;生物的进化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的规律。 6.生态学观点 生态学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产生了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永无止境。人类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逐步更新人口观念,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资源,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治理环境,走生存与发展的新路。 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的优劣是学习成败的关键,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生物学关系比较密切的学习方法有观察方法、做笔记的方法、思维方法和记忆方法等。 1.观察方法 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而感性认识主要靠观察来获得,所以观察方法就是首要的学习方法。观察方法主要包括顺序观察、对比观察、动态观察和边思考边观察。 (1)顺序观察 顺序观察包括两层意思。从观察方式上来说,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也是先低倍,后高倍。例如,对植物根尖的观察,就是先用肉眼观察幼根,根据颜色和透明程度区分根尖的四部分,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报尖的根毛,最后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认识根尖各区的细胞特点。从观察方位上来说,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等顺序。例如对一朵花的观察,就要先从整体上观察花形、花色,然后从外到内依次观察花等、花冠、雄蕊、雌蕊。 (2)对比观察 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如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时,就要先异中

高中生物 竞赛辅导资料 专题五 光合作用 新人教版

专题五:光合作用 [竞赛要求]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重大意义 2.光合作用的场所和光合色素 3.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光系统I和光系统II) 4.C3和C4植物的比较(光呼吸) 5.外界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饱和点、补偿点) 6.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知识梳理] 一、光合作用概述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1.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蓄积太阳能量和环境保护为三方面。 2.叶绿体和光合色素 应注意吸收光谱只说明光合色素吸收的光段,不能进一步说明这些被吸收的光段在光合作用中的效率,要了解各被吸收光段的效率还需研究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即不同波长光作用下的光合效率称为作用光谱。 荧光现象: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而在反射光下呈红色的现象。 磷光现象:叶绿素在去掉光源后,还能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的红光(用精密仪器测知)的现象。 3.光合作用的发现

● 17世纪,van Helmont ,将2.3kg 的小柳树种在90.8kg 干土中,雨水浇5年后,小柳树重76.7kg ,而土仅减少57g 。因此,他认为植物是从水中取得所需的物质。 ● 1771年,Joseph Priestley ,密闭容器中蜡烛燃烧污染了空气,使放于其中的小鼠窒 息;若在密闭容器中放入一支薄荷,小鼠生命就可得到挽救。他的结论是,植物能净 化空气。 ● 1779年,Jan Ingenhousz ,确定植物净化空气是依赖于光的。 ● 1782年,J.Senebier ,证明植物在照光时吸收CO 2并释放O 2。 ● 1804年,N.T.De Saussure 发现,植物光合作用后增加的重量大于吸收CO 2和释放O 2所 引起的重量变化,他认为是由于水参与了光合作用。 ● 1864年,J.Sachs 观察到照光的叶绿体中有淀粉的积累,显然这是由光合作用产生的 葡萄糖合成的。 ● 20世纪30年代,von Niel 提出光合作用的通式: ● 1937年,R. Hill 用离体叶绿体 培养证明,光合作用放出的O 2, 来自H 2O 。将光合作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光诱导的电子传递以及水的光解和O 2的释放(又称希尔反应);这一阶段之后才是CO 2的还原和有机物的合成。 ● 1940年代,Ruben 等用18O 同位素示踪,更进一步证明光合作用放出的O 2,来自H 2O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反应和暗反应 根据需光与否,可笼统的将光合作用分为两个反应――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O 2的释放和ATP 及NADPH (还原辅酶II )的生成。反应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中,需要光。暗反应利用光反应形成的ATP 和NADPH ,将CO 2还原为糖。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不需光。从能量转变角度来看,光合作用可分为下列3大步骤: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过程(通过原初反应完成);电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过程(通过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完成);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过程(通过碳同化完成)。前两个步骤属于光反应,第三个步骤属于暗反应。 (1)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 ①原初反应:为光合作用最初的反应,它包括光合色素对光能的吸收、传递以及将光 能转换为电能的具体过程(图5-1)。 H 2O+A AH 2+1/2O 2 6CO 2+2H 2O (C 6H 12O 6)+ 6H 2O +6O 2 6CO 2+6H 2O C 6H 12O 6+6O 2 光 绿色细胞 CO 2+2H 2A (CH 2O)+2A+H 2O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梳理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了解即可】 ①、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②、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③、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④、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 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 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直接能源物质】 一、ATP的结构简式: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 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磷酸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TP与ADP的转化: 三、能量来源: 植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动物——主要来自呼吸作用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 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 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 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二、线粒体结构:内膜向内折叠成——嵴,内膜和基质中含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三、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酶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每节习题(及答案)(精选.)

1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是因为 A .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在非生物界都存在 B .构成细胞的无机物在非生物界都存在 C .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存在 D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都具有新陈代谢的功能 2 .组成玉米和人体的最基本的元素是 A .氢元素 B .氧元素 C .氮元素 D .碳元素 3 .在过度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A .水 B .脂肪 C .蛋白质 D .糖类 4 . C 、 H 、 N 三种还学元素在组成人体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共占 73 %左右,而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还不到 1 %,这一事实说明了 A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相似性 B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C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D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元素组成是不同的 5 .下列化学元素中属于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的是 A . K B . P C . B D . Ca 6 .科学家在利用无土栽培法培养一些名贵花卉时,培养液中添加了多种必需化学元素,其配方如下: 其中花卉根细胞吸收最少的离子是 A . Ca2+ B . SO42- C . Zn2+ D . H2PO42- 7 .某块地在施用了含硼的微肥后,其增产效果显著,这是因为含硼的微肥有利于植物的 A .受精作用 B .光合作用 C .呼吸作用 D .同化作用 8 .大海中的水母、海带,陆地上的蜥蜴、山草等都是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些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 A .水分 B .蛋白质 C .脂质 D .糖类 9、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微量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常指生物生活所必需的,但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 B、生物体中可有可无的一些元素 C、微量元素是细胞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 D、Cu、Zn、Mo等元素是细胞内的微量元素 能力提升 10、某婴儿因长期食用劣质奶粉而出现身体浮肿、哭闹不安、肌肉抽搐的现象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血液中缺乏 A、糖类、钙离子 B、蛋白质、钙离子 C、蛋白质、锌离子 D、脂质、维生素D 11、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任何活细胞中数量最多的化学元素都是氧 B、在活细胞中,各种化合物含量从多到少的顺序是:蛋白质、脂质、无机盐、糖类、核酸 C、活细胞中的各种化合物与食物中的各种成分相同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测试题 姓名班别总分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是()A.与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比例无关B.细胞核的大小没有限度 C.细胞的体积与细胞核无关 D.细胞体积过大不利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2.如图a→d表示连续分裂的两个细胞周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和b为一个细胞周期B.c段结束时,DNA含量增加一倍C.遗传物质平分一般发生在d段D.b和c为一个细胞周期 3.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三者数量之比为1∶2∶2 时所处的分裂期应是() A.前期和中期B.中期和后期C.后期和末期D.前期和末期4.在高倍镜下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高等植物细胞,下列结构能看到的是()A.细胞板B.赤道板C.染色体D.核膜 5.如图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a)数目、核DNA分子(b)数目的柱形统计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时期染色体还未复制,核DNA已完成了复制 B.③时期核膜、核仁重现,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 C.①→②表示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核DNA分子数目不变 D.②时期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相等,说明细胞分裂已经完成 6.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些变化的顺序是①染色质缩短变粗成染色体;②染色体变细伸长成染色质;③组成染色体的DNA复制; ④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⑤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移向两极() A.③①④⑤②B.③④①⑤②C.①③④⑤②D.①④③⑤②7.下列能进行无丝分裂的是() A.草履虫B.人的神经细胞C.洋葱表皮细胞D.酵母菌细胞8.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处于分裂间期和中期的细胞数目大致相等 B.视野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 C.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清晰看到赤道板和染色体 D.细胞是独立分裂的,因此可选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必修一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特别提醒 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划分依据是含量,而不是生理作用的大小。 ②记忆微量元素可利用口决:铁锰碰新木桶(Fe、Mn、B、Zn、Mo、Cu)。(谐音记忆法) ③记忆大量元素:C、H、O三种以H2O、CO2化合物形式吸收;N、P、K三大肥料元素; Mg、Ca、S——美好的东西应该留住。 ④碳是最基本元素不是因为干重含量最多,而是因为碳易构成基本骨架,是大分子物质形成的基础。 5、聚焦“统一性”和“差异性”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①统一性是从化学元素的种类来分析的: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没有一种是生物体所特有的。 ②差异性是从化学元素的含量来分析的: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与无机环境中的相应元素的含量有 一定的差别。 (2)生物界的统一性 ①从化学元素角度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②从分子水平角度分析:a所有生物DNA分子的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和化学组成 (四种脱氧核苷酸)相同;b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c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的种类基本相同。 ③从结构角度分析: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④从能量角度分析:生物体都是以ATP作为能量“通货”的。 6.元素组成化合物 1、分类 依据作用分 依据含量分大量元素:C、H、O、N、P、S、K、Ca、Mg 等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等 最基本元素: C 基本元素:C、H、O、N 主要元素:C、H、O、N、P、S 2、存在形式:大多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3、作用:组成化合物进而构成细胞,如蛋白质、核酸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B影响 花粉萌发 4、研究意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种类相同)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含量不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至第五章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1-5章)测试题 第Ⅰ卷 1.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真核生物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具有DNA ,这也说明了细胞结构具有统一性 B .乳酸菌细胞有丝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一般不发生改变 C .细胞学说阐明了一切动植物以细胞为基本单位 D .噬菌体能利用大肠杆菌的核糖体和内质网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2. A .基因中不含甲类化合物 B .肺炎双球菌中有乙类化合物 B .叶绿体中不能形成丙类化合物 D .丁类化合物只存在细胞核中 3. 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N 是构成酶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 B .Mg 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子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 C .由I 参与组成的甲状腺激素,是内环境的成分之一 D .P 是磷脂、ATP 、[H]等多种重要有机物的组成元素 4. 肉毒杆菌是一种致命病菌,在繁殖过程中分泌毒素。军事上常将这种毒素用于生化武器。人们食入和吸收这种毒素后.神经系统将遭到破坏。该毒素由两个亚单位(每个亚单位为一条链盘曲折叠而成)组成的一种生物大分子。下面是肉毒类毒素的局部结构简式,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一分子肉毒类毒素至少含有1个氨基和1个羧基 B .由结构图可知,肉毒类毒素由氨基酸组成,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C .图中该片段由5种单体组成,有4个肽键 D .高温下可使肉毒类毒素失活,主要原因是高温首先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5. 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后要节约使用,以备下次再用 B .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色的脂肪滴 C .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 液与B 液与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浓度可以相同 D .在鉴定脂肪的实验中,苏丹Ⅳ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苏丹Ⅲ将脂肪染成红色 6. 绿色荧光蛋白简称GFP ,最初是从维多利亚多管发光水母中分离出来的结构蛋白。其相关数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据图可推测该蛋白质含有2条肽链,R 基上的氨基 有15个 B .该肽链水解时,水中氢的去向是形成 氨基 C .控制该蛋白质合成378的mRNA 中至少含有个密码子 D .GFP 由核糖体合成、经内质网加工并由高尔基体分泌的同时由线粒体提供能量 7. 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以下关于蛋白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酶都是蛋白质 B .抗体都是蛋白质 C .动物激素都是蛋白质 D .神经递质都是蛋白质 8. 下列关于人体内蛋白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蛋白质具有多样性,是由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不同 B .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基因中的碱基有 C 、G 、A 、T 、U C .人体内的酶都是蛋白质,激素不一定是蛋白质 D .蛋白酶也是蛋白质,蛋白酶可以水解所有的肽键 9. 下列物质中一定含有肽键的是 ①胰岛素 ②雄性激素 ③酶 ④Na + 载体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③④ 10. 旅美中国学者章蓓和美国、瑞典、西班牙的科学家们最近联合发现了一种功能类似于胰岛素的真菌化合物。这一发现为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开启一个全新之门”,它有可能使糖尿病患者将来只通 过服药而不必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关于文中的“真菌化合物”的推测,肯定错误的一项是 A .该化合物应是蛋白质 B .该化合物应该是可以直接被消化道吸收的 C .该化合物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功能 D .该化合物应是相对分子量较小的有机物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 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整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其生命活动依赖于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方能完成;对于非细胞生物(病毒)而言,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即寄生生活。 (注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3.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衣壳)所构成。 ②一般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 ..生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三大类) 4.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其中最基本 ..的生命系统: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生物圈 注意:①单独的物质(如水)并不能表现生命现象,故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②植物组织主要包括分生、营养、输导(导管和筛管)和保护组织,没有系统;开花植物 的六大器官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③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既可以属于细胞层次,也可属于个体层次。 ④动物的组织包括上皮、肌肉、神经和结缔组织,其中血液、韧带为结缔组织;血管则属 于器官。 第一章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 ..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①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 ...、无核仁;无成形的细胞核,被称之为拟核; 遗传物质为裸露的DNA分子,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 ②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 ...、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 遗传物质为DNA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结合成染色体; 除核糖体外还有多种细胞器;植物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 注意: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也有统一性,即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且遗传物质相同,均为DNA。 2. 细胞生物种类: ①原核生物: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等②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等。 注意:①细菌和真菌的区别——细菌分为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球菌(葡萄球菌)和螺旋菌(霍乱弧菌);真菌主要包括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如蘑菇,木耳等) ②藻类中只有蓝藻(念珠藻、颤藻、发菜)是原核生物,水绵,衣藻,红藻等为真核生物;但它们均为光能自养生物。 3. 细胞学说的内容: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 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③ 新细胞是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 在共同的结构基础 ..,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它们之间都存在 ..提供了依据 .......;也为生物的进化

(免费)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资料(包含全部内容)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资料:第一章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生活史以及生命活动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是生物科学的主要分支之一,也是生命科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本章包括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器,细胞代谢,DNA、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物质通过膜的运输,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等部分。根据1BO考纲细目和近几年来试题的要求,以下从知识条目和能力要求两方面定出具体目标

第一节细胞的化学成分 尽管自然界细胞形态多样,功能各异,但其化学成分基本相似,主要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酶类等。 一、糖类 糖类是多羟基醛、多羟基酮的总称,一般可用Cm(H20)n化学通式表示。由于一些糖分子中氢和氧原子数之比往往是2:1,与水结构相似,故又把糖类称为碳水化合物。糖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又是重要的中间代谢物,还有些糖是构成生物大分子,如核酸和糖蛋白的成分,因而具有重要意义。糖类化合物按其组成可分为单糖、寡糖、多糖。如果糖类化合物中尚含有非糖物质部分,则称为糖复合物,例如糖蛋白、蛋白多糖、糖脂和脂多糖等。 (一)单糖 单糖是最简单的糖,不能被水解为更小的单位。单糖通常含有3—7个碳原子,分别称为丙糖、丁糖、戊糖、己糖和庚糖。天然存在的单糖一般都是D-构型。单糖分子既可以开链形式存在,也可以环式结构形式存在。在环式结构中如果第一位碳原子上的羟基与第二位 碳原子的羟基在环的伺一面,称为α-型;如果羟基是在环的两面,称β-型。

重要的单糖有以下几种: 1.丙糖如甘油醛(醛糖)和二羟丙酮(酮糖)。它们的磷酸酯是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中重要的中间代谢物。 2.戊糖戊糖中最重要的有核糖(醛糖)、脱氧核糖(醛糖)和核酮糖(酮糖)。核糖和脱氧核糖是核酸的重要成分,核酮糖是重要的中间代谢物。 3.己糖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都是己糖。所有己糖的分子式为C6H1206,但结构式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葡萄糖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也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之一。 (二)寡糖 由少数几个(2—6个)单糖缩合而成的糖称为寡糖。最多的寡糖是双糖,如麦芽糖、蔗糖、纤维二糖、乳糖。 1.麦芽糖麦芽糖是由一个α—D-葡萄糖半缩醛羟基与另一分子α-D-葡萄糖C4上的醇羟基缩合脱去一分子水,通过α-1,4-糖苷键结合而成。麦芽糖是淀粉的基本单位,淀粉水解即产生麦芽糖,所以麦芽糖通常只存在于淀粉水解的组织,如麦芽中。 2.蔗糖一分子α-D—葡萄糖和一分子β-D-果糖缩合脱水即成蔗糖。甘蔗、甜菜、胡萝卜以及香蕉、菠萝等水果中都富含蔗糖。 3.乳糖乳糖由一分子β-D-半乳糖和一分子α-D-葡萄糖通过β-1,4-糖苷键结合而成。乳糖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乳汁中。 4.纤维二糖纤维二糖是纤维素的基本结构单位,由2分子的p-D-葡萄糖通过β-1, 4-糖苷键结合而成。

高中生物竞赛“细胞生物学”复习讲义

高中生物竞赛“细胞生物学”复习讲义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生活史以及生命活动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是生物科学的主要分支之一,也是生命科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本章包括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器,细胞代谢,DNA、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物质通过膜的运输,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等部分。根据1BO考纲细目和近几年来试题的要求,以下从知识条目和能力要求两方面定出具体目标

第一节细胞的化学成分 尽管自然界细胞形态多样,功能各异,但其化学成分基本相似,主要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酶类等。 一、糖类 糖类是多羟基醛、多羟基酮的总称,一般可用Cm(H20)n化学通式表示。由于一些糖分子中氢和氧原子数之比往往是2:1,与水结构相似,故又把糖类称为碳水化合物。糖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又是重要的中间代谢物,还有些糖是构成生物大分子,如核酸和糖蛋白的成分,因而具有重要意义。糖类化合物按其组成可分为单糖、寡糖、多糖。如果糖类化合物中尚含有非糖物质部分,则称为糖复合物,例如糖蛋白、蛋白多糖、糖脂和脂多糖等。 (一)单糖 单糖是最简单的糖,不能被水解为更小的单位。单糖通常含有3—7个碳原子,分别称为丙糖、丁糖、戊糖、己糖和庚糖。天然存在的单糖一般都是D-构型。单糖分子既可以开链形式存在,也可以环式结构形式存在。在环式结构中如果第一位碳原子上的羟基与第二位碳原子的羟基在环的伺一面,称为α-型;如果羟基是在环的两面,称β-型。 重要的单糖有以下几种: 1.丙糖如甘油醛(醛糖)和二羟丙酮(酮糖)。它们的磷酸酯是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中重

要的中间代谢物。 2.戊糖戊糖中最重要的有核糖(醛糖)、脱氧核糖(醛糖)和核酮糖(酮糖)。核糖和脱氧核糖是核酸的重要成分,核酮糖是重要的中间代谢物。 3.己糖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都是己糖。所有己糖的分子式为C6H1206,但结构式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葡萄糖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也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之一。 (二)寡糖 由少数几个(2—6个)单糖缩合而成的糖称为寡糖。最多的寡糖是双糖,如麦芽糖、蔗糖、纤维二糖、乳糖。 1.麦芽糖麦芽糖是由一个α—D-葡萄糖半缩醛羟基与另一分子α-D-葡萄糖C4上的醇羟基缩合脱去一分子水,通过α-1,4-糖苷键结合而成。麦芽糖是淀粉的基本单位,淀粉水解即产生麦芽糖,所以麦芽糖通常只存在于淀粉水解的组织,如麦芽中。 2.蔗糖一分子α-D—葡萄糖和一分子β-D-果糖缩合脱水即成蔗糖。甘蔗、甜菜、胡萝卜以及香蕉、菠萝等水果中都富含蔗糖。 3.乳糖乳糖由一分子β-D-半乳糖和一分子α-D-葡萄糖通过β-1,4-糖苷键结合而成。乳糖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乳汁中。 4.纤维二糖纤维二糖是纤维素的基本结构单位,由2分子的p-D-葡萄糖通过β-1,4-糖苷键结合而成。 (三)多糖 自然界数量最大的糖类是多糖。多糖是由很多单糖分子缩合脱水而成的分支或不分支的长链分子。常见的多糖有:淀粉、纤维素、糖原、几丁质和黏多糖等。 1.淀粉天然淀粉由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组成。直链淀粉是α-D-葡萄糖基以α-1,4-糖苷键连接的多糖链。支链淀粉分子中除有α—1,4-糖苷键的糖链外,还有α-1,6-糖苷键连接的分支。淀粉与碘有呈色反应,直链淀粉为蓝色,支链淀粉为紫红色。在稀酸或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淀粉→糊精→麦芽糖→α-D—葡萄糖。糊精是淀粉水解的最初产物,随着水解,糖分子逐渐变小,它与碘作用分别呈红色、黄色、无色。这个反应可用于淀粉水解过程的检验。 2.糖原糖原是动物组织中贮存的多糖,又称动物淀粉。糖原也是α-D-葡萄糖基以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但糖原的分支比支链淀粉多。糖原遇碘作用呈红褐色。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练习及答案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一、选择题 1.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其原因是() A.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B.能供给反应物能量 C.改变了反应的途径 D.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2.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下列关于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腔内 B.H2O在光下分解为[H]和O2的过程发生在基质中 C.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 D.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是在基质中合成的 3.通常胃液的pH约为1.4,在测定胃蛋白酶活性时,将溶液pH由10降到1的过程中,胃蛋白酶的活性将() A.不断上升B.没有变化C.先升后降D.先降后升 4.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 ..的是() A.细胞呼吸必须在酶的催化下进行 B.人体硬骨组织细胞也进行呼吸 C.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D.叶肉细胞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5.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体内ATP与ADP之间时刻发生相互转化 B.骨骼肌剧烈运动时收缩所需要的能量直接来自ATP C.动植物形成ATP的途径分别是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D.ATP中含有的元素是C、H、O、N、P 6.让实验动物小白鼠吸入混有18O2的空气,该小白鼠体内最先出现含18O的化合物是() A.CO2B.H2O C.C2H5OH D.C3H6O3 7.下列反应既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也能在线粒体内进行的是()

A.葡萄糖丙酮酸 B.丙酮酸酒精+CO2 C.ADP+Pi+能量ATP D.[H]+O2→H2O 8.有一种酶催化反应P+Q→R。右下图中实线表示在没有酶时此反应的进程。在t1时,将催化此反应的酶加入反应混合物中。图中表示此反应进行过程的曲线是()([P]、[Q]、[R]分别代表P、Q、R的浓度) A.曲线A B.曲线B C.曲线C D.曲线D 9.右图的四条曲线中,能够表示运动员在长跑过程中和长跑结束后血液中乳酸浓度变化的曲线是() A.曲线a B.曲线b C.曲线c D.曲线d 10.在密闭容器内,酵母菌利用葡萄糖产生酒精,此过程不.生成() A.ATP B.乳酸C.三碳化合物 D.CO2 1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温和低温均能破坏酶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B.酶是活细胞产生并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C.细胞质基质中有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 D.细胞质中没有作用于DNA的解旋酶 12.水稻细胞内合成的某物质,能够在常温下高效分解淀粉,该物质() A.在4 ℃条件下易变性B.只含有C、H C.也能催化淀粉合成D.含有羧基 13.能使植物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均破坏的一组酶是() A.淀粉酶、纤维素酶、溶菌酶 B.纤维素酶、果胶酶、蛋白酶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材料(知识点)归纳

生物奥赛辅导材料 第一部分简要归纳 一、植物学部分 1、高等植物具有世代交替,孢子体减数分裂产生孢子,孢子形成配子体,配子体产生配子(精子和卵)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合子(受精卵)发育成孢子体。 2、吃的海带是孢子体,苔藓植物的配子体独立生活(孢子体寄生在配子体上),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都是孢子体发达。 3、裸子植物的胚乳是雌配子体(n),被子植物胚乳是多倍体(多为3n) 4、导管只在被子植物体内出现,在蕨类和裸子植物体是管胞。 5、筛管只在被子植物内有,在蕨类和裸子植物中是筛胞。 6、在种子植物体内的(导管、管胞)和(纤维、石细胞)是成熟后死去,但具有功能的组织。 7、在种子植物体内的(筛管、筛胞)是成熟后细胞核消失,但仍是生活的细胞。 8、药用冬虫夏草是(子囊菌孢子侵入昆虫幼虫体内,形成菌核)而形成的。 9、在蕨类植物生活史中出现异孢现象的是(卷柏)植物。这一现象的出现,在系统发育上对(种子)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10、水绵的生活史中只有核相交替,没有世代交替。 11、根的初生木质部为外始式发育,初生韧皮部也是,茎的初生韧皮部也是外始式,但茎的初生木质部是内始式 12、花程式 13、买麻藤科植物是没有颈卵器的颈卵器植物,茎内次生木质部有导管,是裸子植物中最进化的性状 14、部分科的典型特征(以前发过的资料) 15、营养器官的变态类型及代表植物 二、植物生理学部分 1、暗反应也是需要光的,因为有些酶没有光不能产生,如: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在没有光的情况下是不能产生的。 2、光合作用产生ATP有环式和非环式,非环式通过光系统Ⅱ到光系统Ⅰ,势能下降的过程产生ATP。环式在光系统Ⅰ用还原辅酶剩余的能量来形成ATP。

高考生物 竞赛辅导资料

专题十九: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竞赛要求] 植物激素及其对生长发育的调节 [知识梳理] 激素定义又称化学信使,是特定细胞合成的能使生物体发生一定反应的有机分子;激素的特点有:1. 量少、作用力强;2. 寿命短;3. 特异性;4. 只能调节生物体内存在的反应,不能激发体内原本不存在的反应;5. 不能作为能量。 一、植物的感性运动和向性运动 感性运动是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转变、触摸等)而引起的局部运动。外界刺激方向与感性运动的方向无关。感性运动有些是生长运动,不可逆的细胞伸长;有些是紧张性运动,由叶枕膨压变化产生,是可逆性变化。 向性运动是植物体受到一定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局部运动,它的方向取决于外界刺激的方向。向性运动是生长引起的、不可逆的运动。依外界因素的不同,向性运动又可分为向光性、向重力性、向化性和向水性等。 二、植物激素 (一)生长素 1.生长素的研究历史和化学性质 向光性:① C. Francis Darwin得出结论:胚芽鞘的顶端对光敏感,顶端接受光刺激后,产生一种“影响物”,从顶端向下传递,从而引起下面部分弯曲。②P. Boysen-Jensen认为通过实验研究认为,达尔文的“影响物”应是一种从胚芽鞘顶端产生,并能扩散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在照光的时候,从背光的一面向下流动,引起背光的一侧更快地生长。③Frits Went 通过实验证明达尔文所产的“影响物”是能够扩散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命名为生长素。④Frits Went 和 K.V. Thimann胚芽鞘的弯曲程度随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2.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作用 IAA随时产生,随时被吲哚乙酸氧化酶破坏,故含量极微。IAA在植物体内呈极性运输,即只有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处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过来运输。这不是地心引力所致,而是由于各细胞的底部的细胞膜上有携带IAA的载体蛋白,顶端细胞膜上没有这种蛋白质。 IAA的生理作用: (1)刺激植物生长: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刺激细胞伸长生长,也有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如愈伤组织的形成。但超过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不但不促进,反而抑制细胞延长。这可能是过高浓度的生长素诱导细胞合成另一种激素,即乙烯,乙烯有抑制植物生长的作用。 (2)生长素和向性 向光性是生的原因是由于生长素在光下的不对称运输,近光面含量低。向地性产生的原因是根对IAA的敏感性高于茎,近地面由于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而远地侧则促进生长。 (3)生长素和顶端优势:顶芽生长占有优势,顶芽的存在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称为顶端优势。原因是顶芽和侧芽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促进顶芽的生长时,都抑制侧芽的生长。顶芽合成的生长素,形成一个从顶芽开始的浓度梯度,只有当生长素的浓度低到不抑制、反而促进侧芽生长时,顶端优势才不复存在。 顶端优势的存在,还有其它因素,一个重要因素与细胞分裂素有关。 (4)生长素和果实发育:通常没有授粉的花不能发育为果实,从与茎相连的地方产生离层而脱落。授粉后,子房接受了来自花粉的生长素,抑制离层的产生,使果实不脱落。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