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越冬

第九章鱼类越冬

目录

§第一节越冬池的环境条件

§第二节越冬鱼类的生理状况

§第三节鱼类在越冬期死亡的原因§第四节鱼类安全越冬技术

第一节越冬池的环境条件

§一、理化状况

§1、水位

§各种水域在封冰后,不冻层水位的变动主要取决于渗漏流失和冰厚度。一般随温度降低冰层增厚,水位逐渐下降。为了保持一定的水位,静水越冬池在越冬期应分期注水2~3次。

§越冬池应保持一定的有效水深。过浅会导致水温偏低,也限制了越冬鱼类的密度;过深会使氧债层加大,不利于生物增氧。据测,哈尔滨地区越冬池的补偿深度一般为0.8~

1.5m。所以,从理论上推算采用生物增氧的越冬池有效水深

以1.1~1.8m为适宜,也可随水的肥度增大而减小深度。

2、水温我国气候类型

§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面临太平洋,地形复杂,疆土辽阔。西起阿尔金山,东至乌苏里江,地跨63个经度。北起漠河,南至南海中的曾母暗沙,南北纬距差49度。气候十分复杂多样。

§赤道季风气候。位于北纬10度以南的南海岛屿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6℃以上,年积温达9000℃。

§热带季风气候。台湾省的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年积温>=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6℃,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5℃,终年无霜。

§副热带季风气候。华北和华南地区。年积温在4500~80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8~0℃。

§温带季风气候。内蒙古和新疆北部地区。年积温在1600~34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28~-8℃。

§寒温带季风气候。东北地区。年积温低于1600℃,最冷月平均气温-28℃。§高原气候。青藏高原。年积温低于2000℃,日平均气温低于10℃最热的气温也低于5℃,甚至低于0℃。

中国近海的水温分布

北方越冬水温

§东北地区养鱼水体一般在11~12月封冰,出现温度的逆分层现象。如果封冰时降温幅度较大或水体较浅,水体上下层可能出现全同温。整个水体封冰后,不冻层水温很少再受天气和阳光的影响,各水层温度相对稳定,表层水温最低,深层一般可保持在3~4 ℃。

3、光照

§冰下光照强度与冰质关系密切,而与冰的厚度关系较小;冰层透光率随太阳位置而增减。冰下照度值随时间而变迁。

§明冰透光率一般为20%~50%。冰下照度值在晴天中午前后最高,可达l万~2万勒克斯(lx)。哈尔滨地区在日照时间最短的冬至,也有6个多小时照度值在数千lx以上。

§厚3 cm~5 cm的乌冰,透光率仅为10%左右,冰下最大照度值约3000 lx。但是,由于冰的升华作用,结冰时形成的乌冰层会逐渐变薄,透光性会转好。

§冰上有20 cm~30 cm厚的覆雪,透光率只有0.1%~5%,冰下最大用度值不过30~100 lx。

§藻类的补偿点为156~390 lx,常为300 lx。

§光合作用的最适照度为:

§绿藻5000~7000 lx

§硅藻11000~22 000 lx

§甲藻27 000 lx

§可见覆雪冰下以照度难以满足藻类正常生活的需要,而明冰和不太厚的乌冰下的照度则可以保证绝大部分藻类的正常繁殖。

4、透明度

§明水期间由于风浪、施肥和投饵等各种干扰,使透明度难以完全反映水中浮游植物的丰歉。而冰下水体没有上述干扰,浮游植物是影响水体透明度的主要因子。冬季更有可能通过透明度来估量浮游植物的现存量。

§透明度与浮游植物现存量呈负相关。例如1979~1981年冬季哈尔滨地区越冬池的透明度(Y,cm)(22 cm~139 cm)与相应的浮游植物生物量(X,mg/L)间的回归式为:

§Y=83.91-0.72X(n=153,r=0.435)

§若按越冬池的最适浮游植物生物量为50~25mg/L计,越冬池的最适透明度应为48-6cm。

5、溶氧量

§冰下水中溶解氧的变化规律与水中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浮游动物数量、鱼类、底质和冰质等密切相关。

§溶氧的来源

§(1)光合作用产氧

§哈尔滨地区实行生物增氧的越冬池,冰下水层光合作用毛产氧量最大为12.45 mg/L·d,最小为0.21 mg/L·d,平均为2.34 mg/L·d。

§池塘光合作用毛产氧量随着月份呈一定规律的变化§12月<1月<2月<3月<11月,和光合作用强度一致。

氧气的消耗

§1、鱼虾等养殖生物呼吸

§鱼、虾呼吸耗氧率随鱼、虾种类、个体大小、发育阶段、水温等因素面变化。鱼的呼吸耗氧率在63.5~665mg/kg·h 。

§2、水中微型生物耗氧

§水中微型生物耗氧包括: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细菌呼吸耗氧以及有机物在细菌参与下的分解耗氧。

§据调查,浮游动物耗氧的速率为721-932ml/kg·h。原生动物的耗氧速率为0.17×103-11×103ml/kg·h。浮游植物每天的呼吸耗氧量占其产氧量的10~20%。

§3、底质耗氧

§比较复杂,主要包括:①底栖生物呼吸耗氧;

§②有机物分解耗氧;

§③呈还原态的无机物化学氧化耗氧。

各耗氧因素所占的比例估算

§国外池塘养鱼单产较低,池中鱼载量小,池鱼耗氧一般占总耗氧的5~15%,逸出占1.5%,其它占80~90%。

§国内淡水鱼池耗氧状况:

§池鱼耗氧占总耗氧的16.1%,水呼吸占72.9%,底质耗氧占

0.6%,逸出占10.4%;

§海水对虾池的耗氧状况:

§①虾呼吸耗氧占总耗氧的25.2%,水呼吸占58.2%,底质耗氧占16.6%(臧维玲1995)

§②虾呼吸耗氧占总耗氧的34%,水呼吸占35%,底质耗氧占30%(林斌1995)。

二、冰下水体生物状况

§1、浮游植物

§与明水期相比,冰下浮游植物的特点是种类少、生物量不低、鞭毛藻类多。

§对东北地区若干越冬池的实测表明,常见优势种群有光甲藻、隐藻、小球藻、壳虫藻、眼虫藻、棕鞭藻、黄群藻、鱼鳞藻、兰隐藻、针杆藻和菱形藻等,只有30余个属。

§据测,哈尔滨地区实行生物增氧的14个越冬池中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高达38.8 mg/L,和夏秋季(约40 mg/L)没有明显差异。

2、浮游动物

§冰下浮游动物主要有轮虫(多肢轮虫)和原生动物,而技角类在冬季处于滞育状态,很少出现。平均生物量6.21mg/L.

第二节越冬鱼类的生理状况§一、摄食与肠道充塞度

§越冬期间,冰下水温较低,大多数养殖鱼类很少摄食,活动性减低,新陈代谢减缓,生长缓慢或停止。草食性鱼类在越冬池有天然饵料的条件下,整个越冬期均可少量摄食,其肠管充塞度一般变化在3~2级;其他鲤科鱼类在越冬期一般摄食很少;室内越冬的鱼类仍少量投喂。

二、鱼类体重的变化

§我国南方由于水温较高,鱼类仍摄食少量食物,体重继续增长

§北方鱼类则很少摄食,其新陈代谢活动的能量来源于体内积存的营养物质。因此,鱼类经过一个冬季到翌年春天,体重大都减轻

§在越冬期鱼体内脂肪消耗50%以上

§一般而言,鱼种规格大且肥满度高,越冬效果好;但温度过低时,情况可能刚好相反

三、鱼体组织成分变化

§Sykora和Valenta(1982)发现,10月份至第二年3月份间鲤肌肉和肝脏中总脂和胆固醇减少20%~30%,而脑中的减少幅度低;10月份至11月份间鱼体中饱和脂肪酸减少较多,不饱和脂肪酸减少较少,而12月份至翌年3月份则相反

鱼类越冬

第九章鱼类越冬

目录 §第一节越冬池的环境条件 §第二节越冬鱼类的生理状况 §第三节鱼类在越冬期死亡的原因§第四节鱼类安全越冬技术

第一节越冬池的环境条件 §一、理化状况 §1、水位 §各种水域在封冰后,不冻层水位的变动主要取决于渗漏流失和冰厚度。一般随温度降低冰层增厚,水位逐渐下降。为了保持一定的水位,静水越冬池在越冬期应分期注水2~3次。 §越冬池应保持一定的有效水深。过浅会导致水温偏低,也限制了越冬鱼类的密度;过深会使氧债层加大,不利于生物增氧。据测,哈尔滨地区越冬池的补偿深度一般为0.8~ 1.5m。所以,从理论上推算采用生物增氧的越冬池有效水深 以1.1~1.8m为适宜,也可随水的肥度增大而减小深度。

2、水温我国气候类型 §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面临太平洋,地形复杂,疆土辽阔。西起阿尔金山,东至乌苏里江,地跨63个经度。北起漠河,南至南海中的曾母暗沙,南北纬距差49度。气候十分复杂多样。 §赤道季风气候。位于北纬10度以南的南海岛屿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6℃以上,年积温达9000℃。 §热带季风气候。台湾省的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年积温>=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6℃,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5℃,终年无霜。 §副热带季风气候。华北和华南地区。年积温在4500~80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8~0℃。 §温带季风气候。内蒙古和新疆北部地区。年积温在1600~34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28~-8℃。 §寒温带季风气候。东北地区。年积温低于1600℃,最冷月平均气温-28℃。§高原气候。青藏高原。年积温低于2000℃,日平均气温低于10℃最热的气温也低于5℃,甚至低于0℃。

各种鱼的习性

各种鱼的习性 1.草鱼,草鱼属半洄游性鱼类,栖息于水的中、下层,能在水的表层吞食草叶、菜梗。其性情活泼、游泳迅速,常集群觅食。至冬季食欲锐减,多在深水区越冬。是典型的草食性鱼类。 2.鲤鱼,鲤鱼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淡水鱼类,适应能力极强,能在各种水域,甚至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喜在大水面沿岸水体的下层活动,尤喜水草丛生和底质松软的环境,能掘泥觅食,它是典型的杂食性鱼类,无论植物和动物性饵料均不加挑剔。 3.鲢鱼,鲢鱼为上层鱼类,性情活泼,善跳跃,是典型的滤食浮游藻类的肥水鱼。 4.鳙鱼,鳙鱼栖息在水的中上层,具有河湖洄游习性,平时多生活在有一定流速的江湖中。性情温和,不大跳跃行动较迟缓,食性与鲢鱼不同,它以水中的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兼食多种浮游藻类。 5.青鱼,青鱼多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一般不游至水面,食性比较单纯,以软体生物为主要食物,在池塘养殖中,幼鱼喜食粮食饲料,两龄后,特别是体重至1千克时转向软体水生生物,能磨碎坚硬的甲壳后吐壳吞肉。自然水域中常积聚于江河和湖泊的深浅结合部。除冬季食欲较弱外,春、夏、秋三季摄食猛烈,且能在气压较低、大多数鱼类普遍厌食的情况下咬钩吞饵。 6.鲫鱼,鲫鱼为光适性鱼类,无论在深水、浅水、清水、浊水、流水、

静水、大水体和小水体中均可生活,喜栖于水草丛生的浅水河湾与湖泊沿岸水域,生命力极强,甚至在低氧、碱性较大的不良水体中也能生长。属杂食性鱼类。食谱范围与鲤鱼相仿,用于钓鲤鱼的饵同样可以钓鲫鱼 7.鲂鱼,中下层鱼类,喜栖息在有水草的河湖中,主要食高等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它的生活习性与草鱼相似,既能贴底觅食,又能在水的中层抢食各类沉落食物,夏秋季更能在水的表层抢食草梗菜叶,故而可用钓草鱼的方法垂钓。 8.鳜鱼,鳜鱼喜栖息于缓流的边缘和静水中,常出没于沿岸砖石中,以水草繁茂的湖泊为主要生活区,白天活动范围较小,摄食主要在夜间进行,有定居性,为底栖凶猛鱼类。贪食,是近岸小杂鱼的天敌,能吞入相当于体长二分之一的各种鱼类,也食虾和水生物。 9.黑鱼,黑鱼栖息于沿岸浅水区的泥底,常潜于水草丛中伺机追捕食物,夜间常到水的上层活动。平时游动缓慢慢,但捕食时迅猛异常。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 10.鲶鱼,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的中下层,多栖息在水草丛生,水流缓慢的底层。白天多隐藏,晚上则十分活跃,习惯在浅水觅食。为肉食性底栖鱼类。

鱼类增养殖讲义

《鱼类增养殖》讲义 绪论 绪论重点 鱼类增养殖学-掌握 鱼类增养殖业简史-了解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鱼类增养殖的成就-掌握 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了解 我国鱼类增养殖存在的问题-掌握 我国鱼类增养殖的发展趋势-掌握 水产养殖业面临21世纪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强劲挑战-了解 加快渔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了解 一、鱼类增养殖业与鱼类增养殖学 我国的鱼类增养殖业包括养殖和增殖二个部分: 鱼类养殖包括池塘养鱼、河道养鱼、湖泊水库养鱼、稻田养 鱼、工业化养鱼、港养、海水网箱养鱼等; 鱼类增殖包括天然水域(江河、湖泊、水库、海湾与海域 等)鱼种人工放流增殖、水域养殖环境保护和自然增殖等。 鱼类养殖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①通过鱼类人工繁殖取得鱼苗; ②鱼苗经过数十天至数月培育成鱼种; ③鱼种经过数月或经1~2年养成食用鱼; ④食用鱼经挑选培育成供繁殖用的亲鱼。 池塘养鱼则完整地包括上述四个生产阶段;而河道、湖泊和水库养鱼、港养往往由池塘供应鱼种,养成食用鱼。 至于鱼类增殖中的鱼种人工放流,其鱼种来源也是由池塘养殖供应。 鱼类增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鱼类增养殖学科的发展,相继建立起: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水产增养殖学、特种水产养殖学、海水鱼类增养殖学等学科。 由于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相同,故合并为一门学科——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以研究养殖对象的生态、生理、个体发育和群体生长为基础,研究其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殖和增殖技术等的一门科学。 学科性质:应用科学 鱼类增养殖学研究的目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我国水域的鱼类资源,提高单位面积鱼产量和经济效益,为人类提供优质的鱼体蛋白质。 二、鱼类增养殖业简史 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历史悠久,技术精堪,是世界上养鱼最早的国家。 1.甲骨卜辞证明我国殷商时代即开始在池塘中养鱼。

鱼类怎么越冬

鱼类怎么越冬 文/广州市诚一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李如伟 鱼类的生长主要受摄食和水温的控制(Brett, 1979)。在冬季来临时,水温降至鱼类生长的适宜温度以下,大多数鱼停止摄食,部分鱼摄食强度急剧下降,但是在这样的状态下,鱼类还是要通过消耗能源物质来维持其基本的生命活动,所以机体必须做出一系列变化来适应这一极端状态。鱼类越冬的适应过程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初冬的紧张期和适应期、越冬中期的稳定期以及越冬末期的恢复期。在整个越冬期间,鱼类适应低温和饥饿的反应及机理主要体现在其生长和形态学指标、鱼体体组成和血液指标三个方面。 1. 生长和形态学指标变化 鱼类越冬期间,个体体重显着下降是适应低温和饥饿双重压力的结果,在食物匮乏或停食的情况下鱼类只能消耗机体自身储存的能量物质来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几乎所有越冬饥饿鱼类都出现了体重和肝重的显着下降(Pastoureaud, 1991;陈立侨等, 1993; Kim和Lovell, 1995)。 已经有大量研究表明饥饿对于体重的影响要大于低温,在越冬期间持续或间断性摄食的鱼类体重有所增加,而没有喂食的鱼类体重显着减少,说明冬季鱼体重的下降更多的受到饥饿的影响(Lovell和Sirikul, 1974; Reagna和Robinette, 1978; Bastrop等, 1991; Kim和Lovell, 1995)。Kim和Lovell(1995)发现越冬期间连续摄食的斑点叉尾鮰与间断摄食(12月、1月和2月不投喂)的斑点叉尾鮰相比,体重没有显着的变化,而饥饿的鱼与之相比,体重差异明显。越冬的草鱼也有类似的结果(陈立侨等,1993),投喂较少的草鱼鱼种月增重率仍达2.3%,而同等条件下,饥饿组消瘦了3.43%。 相比较饥饿而言,温度对越冬鱼类体重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对于冬季还可摄食的鱼来说,温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食物的转化效率上,不管是连续投喂还是间断性投喂,鱼类冬天的饵料转化率都很低;另一方面,温度可能对饥饿有叠加效应。低温时,可减少体重丢失,随着温度的升高,体重丢失更显着(Kim和Lovell, 1995)。Pastoureaud(1991)的低温饥饿试验报道了舌齿鲈(Dicentrarchus labrax)的体重下降在饥饿的第一周更加显着,并与驯化的温度有很大关系。在3℃、7℃、8℃的温度下,舌齿鲈体重下降的幅度不同,分别为37%、34%和42%,认为这是对低温适应的代价。此外,舌齿鲈停食的温度是7℃,低于或高于7℃,都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去适应,而且,实验过程中的驯化水温对越冬停食的舌齿鲈的体重也有影响,驯化温度高的鱼体重减少程度更大。 梁友光(2005)研究表明肥满度的变化与长吻鮠鱼体体重的变化非常相似,越冬期间肥满度不断减小,并且在越冬初期的紧张期和适应期尤为显着,但在此后的越冬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说明在越冬期间,长吻鮠鱼体体重的变化在越冬初期下降最明显,越冬后期下降趋势放缓。 肝脏是鱼类中间代谢的主要器官,在营养不良或饥饿条件下,由于机能上的原因,其重量会有所变动;而肝脏作为鱼体营养物质的储藏器官,在低温或食物匮乏时,由于要维持最基本的代谢以及抵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鱼类肝脏内储藏的能量物质被消耗,肝重减小,肝体

《鱼类生理学》讲义

《鱼类生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生理特征,机体机能调节方式,兴奋及兴奋性等概念,理解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了解鱼类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明确学习鱼类生理学的目的意义。着重阐明生命活动的基本生理特征和调节。重点是新陈代谢;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兴奋性;反射与反射弧;反馈调节和负反馈。第二章:掌握引起兴奋的刺激本身应具备条件;生物电产生原理;电位、阈刺激、局部兴奋及其总和;理解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奋发生时组织兴奋性的变化;收缩总和与强直收缩。了解肌丝滑行学说,兴奋-收缩耦联及电鱼放电的原理及功能。本章属普通生理学内容也是学习电生理的基础,理论性强,概念术语多。重点介绍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机理;引起兴奋的阈值、阈刺激、阈下刺激、局部兴奋及其总和;兴奋发生时组织兴奋性的变化。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明确神经冲动的本质。 第三章:掌握反射中枢概念,突触传递过程,植物性神经系统机能。理解突触传递原理及鱼类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机能,兴奋在中枢内传播特征。了解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中枢神经元联系方式,中枢神经递质及中枢抑制,外周递质及其受体。重点介绍反射中枢的概念,突触传递过程,兴奋在中枢部位传递特征,中枢抑制形式;植物性神经系统机能;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 第五、六章:掌握内环境及其相对稳定概念及生理意义,心肌生物电现象及其生理特性。理解红细胞机能和特性,血液的凝固和溶解。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生理功能,理化因素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其它作一般介绍。重点介绍内环境及其相对稳定性概念和意义,血液的理化特性,红细胞机能和特性,各类白细胞、凝血细胞机能,凝血过程和纤维蛋白溶解。重点介绍心肌生物电和心肌特性。 第七章:掌握鱼类耗氧率及其影响因素,气体交换动力,氧在血液中的结合和运输,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结合形式,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波尔效应及鲁特效应,理解气体交换与运输原理。了解鳃呼吸全过程及鳔的机能。在了解呼吸全过程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气体交换的动力,鳃换气和组织换气过程,血红蛋白与氧的可逆结合,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概念,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波尔效应和鲁特效应异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结合形式。影响鱼类耗氧率因素。 第八章:掌握消化、吸收概念,饵料在胃和肠内消化过程,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形式与途径。理解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胃液、胰液、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了解饵料在体内进行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以及消化腺分泌活动的调节。其它作一般介绍。全面了解饵料在体内进行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着重介绍饵料在胃内和肠内的消化过程。重点是消化吸收概念,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胃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调节,胰液和胆汁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影响消化的因素。着重指出不同鱼类和哺乳动物消化生理的异同点。 第九章:掌握肾脏排泄机能。理解鱼类肾脏和鳃对排泄和渗透调节的双重调节机能。了解鱼类渗透压调节原理,其它作一般介绍。重点介绍排泄和渗透调节概念,不同鱼类体液渗透性,鱼类排泄和渗透调节途径;肾小球的滤过机能,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机能;氯细胞的结构、特征和机能;鳃对含氮废物的派出。 第十、十一章:掌握鱼类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有关生殖内分泌机能与调节,激素对鱼类卵母细胞生长,成熟和排卵作用。理解激素的作用机制及主要内分泌腺分泌激素的作用与调节。了解环境因子对生殖活动的影响,养殖鱼类人工繁殖的原理。其它作一般介绍。重点介绍激素的作用机制,鱼类下丘脑和垂体的机能联系、下丘脑促垂体激素、腺垂体促激素、生长素、催乳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嗜铬组织激素、肾间组织激素、性激素的作用和调节。特别是讲透在雌性鱼类繁殖周期中,雌激素、孕激素、促性激素和促性激素释放素分泌的规律性变化及这些激素与卵母细胞生长、成熟和排卵的关系;下丘脑---垂体---卵巢系统的三级调节。 第一章绪论 1.鱼类生理学与渔业生产的关系。2鱼类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和研究方法。3生命活动的基本生理特征:新陈代谢;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兴奋性;适应性。4机体机能的调节:神经调节,反射,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液调节;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反馈调节,负反馈,正反馈。 第二章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 1 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兴奋性;引起兴奋的刺激本身应具备条件,强度-时间曲线;衡量兴奋性的指标,阈值,时值;兴奋性的变化。2生物电: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3兴奋的引起和传播:阈刺激、阈电位,阈下刺激,局部兴奋及其总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及其影响因素。4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等张收缩、等长收缩,单收缩,收缩总和与强直收缩。骨骼肌微细结构和收缩机制:肌丝滑行学说,兴奋---收缩耦联。5发电器官构造,放电原理和放电的功能意义。

2004-2005(1)鱼类学与鱼类学实验复习讲义

《鱼类学》与《鱼类学实验》复习讲义 一、名词解释 绪论 鱼类学 “鱼”(真鱼)的定义:指通常以鳃呼吸;用鳍帮助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多被鳞片;是一群终生生活在水中的变温脊椎动物。 第一章鱼体的外部形态 尾柄、吻部、眼后头部、眼间隔、颊部、鳃盖膜、喉部、下颌联合、颏部(颐部)、峡部、头尾轴(主轴)、背腹轴(矢轴)、左右轴(横轴)、上位口、下位口、端位口、颐须、颌须、鼻须、吻须、脂眼睑、小鳍 (副鳍)、脂鳍、软鳍鱼类、棘鳍鱼类、腹鳍腹位、腹鳍胸位、腹鳍喉位、鳍式 第二章鱼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 鳞棘或环片、鳞焦、鳞沟或辐射沟、棱鳞、侧线、侧线鳞、鳞式 第三章骨骼系统 原颅、咽弓、单体椎、多环椎、星椎、脉关节突、尾部棒状骨、下咽骨、咽骨 韦伯氏器:鲤形目鱼类的第一至第三椎体的两侧的四对小骨,前后分别与内耳的内淋巴窦和鳔前室相连。可增加鱼类的听力。这四对小骨称为韦伯氏器。 第四章肌肉系统大侧肌、肌节、肌隔、轴上肌、轴下肌、红肌、白肌、棱肌、上棱肌、下棱肌 第五章消化系统 齿式、螺旋瓣、幽门盲囊、咽上器官 第六章呼吸系统 内鳃裂、外鳃裂、鳃片(鳃瓣)、鳃小片、半鳃、全鳃、鳃间隔、鳃条、鳃耙、鳃盖、假鳃盖、喷水孔鳃——伪鳃、迷路器官、喉鳔类、红腺或气腺、卵圆窗、闭鳔类 鳃上器官:某些鱼类的鳃弓或舌弓的一部分骨骼特化而成,上覆黏膜组织,布满血管,可辅助呼吸。 第七章循环系统 头环:在硬骨鱼类中,只有背主动脉和颈动脉连合成的环状结构。 第八章尿殖系统 前肾、头肾、中肾、肾小体或马氏体、肾小球囊或鲍氏囊、血管小球或肾小球、中肾管(吴夫氏管)、米勒氏管、狭盐性鱼类、广盐性鱼类、性逆转、珠星、婚姻色、卵生、副性征 性逆转:雌、雄生殖腺转变的现象。 卵胎生:某些软骨鱼类的卵子在体内受精,受精卵在雌体生殖道内发育,但胚体的营养是靠自身的卵黄提供的。 胎生:某些软骨鱼类的卵子在体内受精,受精卵在雌体生殖道内发育,胚体与母体发生血液循环上的联系,其营养不仅靠自身的卵黄,也靠母体来提供的。 第九章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植物性神经系统、纹状体、下丘脑(丘脑、上丘脑) 第十章感觉器官 罗伦瓮(罗伦氏壶腹)、丘状感觉器(陷器)、感觉芽、侧线器官、膜迷路或迷路器官 第十一章内分泌器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