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复习资料

《论语》复习资料
《论语》复习资料

《论语》复习资料

www.5y

https://www.360docs.net/doc/3015989169.html, 一、《论语》十二章:

1、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语句是:___________。

2、论述从师之道或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是“___________。

3、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即论述个人修养的语句是“___________”。

4、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

5、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___________。

6、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___________”。

7、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谦虚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

8、表明孔子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复习环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_?

9、与今人“举一反三”意思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

0、孔子注重将“思考”和“学习”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

11、表明孔子向他人虚心学习的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

13、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

14、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

www.5y

https://www.360docs.net/doc/3015989169.html,

最新《论语十二章》复习资料

《论语》复习 1、子曰:“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亦/说乎【不也是很高兴吗】?有朋/自远方来【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亦/君子乎【不也是君子吗】?”——学习方法,乐趣,为人态度。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品德修养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而立【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而不惑【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而耳顺【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而从心所欲【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又不会逾越规矩】。”——学习和品德修养的过程

4、子曰:“温故而知新【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可以为师矣【就可以当老师了】。”——学习方法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了】。”——学习方法 6、子曰:“ 贤哉,回也【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箪食【一竹篮饭】,一瓢饮【一瓢水】,在陋巷【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人/不堪其忧【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贤哉,回也【么有贤德啊,颜回】!”——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学习态度 8、子曰:“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曲肱/而枕之【弯着胳膊当枕头】,乐/亦在/其中矣【乐趣也就在其中了】。不义/而/富且贵【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于我/如浮云【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道德修养 9、子曰:“三人行【几个人一同走路】,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学习态度

(完整版)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复习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复习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知识讲解

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复习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复习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论语十二则测试题及复习资料

《论语》十二章测试题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经典著作之一,共有篇,由编写,主要记录,以和为主。它与《》《》《》合称“四书”,“五经”是指《》《》《》《》《》。 2、孔子,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他的思想核心是。 二、实词解释: 1、人不知而不愠()() 2、不亦说乎() 3、有朋自远方来()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为人谋而不忠乎()()() 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8、传不习乎()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0、三十而立() 11、四十而不惑() 12、五十而知天命() 13、六十而耳顺() 14、不逾矩()() 15、温故而知新()() 16、学而不思则罔() 17、思而不学则殆() 18、贤哉() 19、一箪食() 20、人不堪其忧() 21、回也不改其乐()

2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4、饭疏食饮水()() 25、曲肱而枕之() 26不义富且贵()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8、择其善者而从之()()() 29、子在川上曰() 30、逝者如斯夫()() 31、不舍昼夜() 32、三军可夺帅也()() 33、匹夫不可夺志也()() 34、博学而笃志()() 35、切问而近思()() 36、仁在其中() 三、原文填空: 1、文中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 2、文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3、唐太宗有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意思与本文哪句相近:。 4、朋友从外地来看你,你可以用孔子的哪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 5、孔子认为如何做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做人应保持君子风度的基本条件):。 6、文中告诉人们,即使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 7、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反省自己:。 8、我们常说兴趣是好的老师,文中体现这一含义的句子是:。 9、孔子感慨时光流逝之快,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 10、孔子阐述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11、与“学而时习之”相近的句子是: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生字注音 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jǔ)罔(w?ng )殆(dài)哉(zāi)箪(dān)陋巷(xiàng) 堪(kān)肱(gōng)笃(dǔ)志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 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省;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 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立:独立做事情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矩:规范、规范 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故:旧的知识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以:凭借为:做,成为 2.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

高考语文《论语》阅读专题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论语》阅读专题复习资料 总体把握:宏观上:构建《论语》章节内容知识网 孔子的德政观 一、课文梳理 1、总述:“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和执政方法提出的要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达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效果。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垂拱而治)与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区别 2、具体做法: (1)富民(“使民以时”“均无贫”“减轻赋税”) ★“均无贫”和“均贫富”的区别 (2)教民(百姓顺服、社会稳定、政权巩固) ★“先富后教”与“去食留信”是否矛盾? (3)正己(“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临之以庄”“孝慈”) (4)举贤(“举善而教不能”,辅佐君王实现德政、礼治) 3、核心思想:以民为本,以身作则。 二、针对训练 1、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见《创新方案》P100) 2、以孔子的德政思想为标准来看待我们这个现实,你觉得我们这个现实如何?以我们的现实看孔子的德政思想,你觉得孔子的德政思想有什么价值或不足? 参考答案:问一:抓住孔子德政思想的四个方面来说。(富民、教民、正己、举贤) 问二:价值——同样抓住孔子德政思想的四个方面来说。(1)孔子认为统治者的道德素质关系到整个社

会道德风尚的好坏,甚至影响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今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正己)(2)孔子尊贤使能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治理国家的客观要求。对我们建立行之有效的干部选拔、任免和监督制度,有指导意义。(举贤)(3)孔子强调先富民后教民,不只明确了道德教化的前提是物质生活的满足,更揭示了“富而后必教”的理念。我国目前的道德文化建设、人文教化提升的理念与之相一致。(富民、教民) 不足——过度强调道德感化的作用,对人的约束力不够,因此,有其局限性。 3、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参考答案: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 (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 参考答案: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才对君主有利。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 孔子的礼治观 一、课文梳理 1、背景原因: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八佾舞于庭”“觚不觚”) 2、礼的内涵: (1)制度上的“礼”:“复礼”,即恢复“周礼”,恢复等级秩序。(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各安其位、各守本分) (2)个人的“礼“:“克己”,即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孝悌是根本)★为什么说“孝悌是根本”? ★如何做到“孝悌”——“色难”(孝应发自内心,仁),“守三年之丧”(外在形式,礼) 3、礼与仁的关系:仁是礼的核心、基础,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和目的。 二、针对训练 1、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见《创新方案》P100) 2、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共二十篇。与、、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 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 曲肱而枕之()()21.于 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5.逝者如斯夫()()29.博学而笃志()()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从,古义:;今义:。) 5.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3.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温故而知新() 4.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七、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传不习乎()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饭疏食饮水()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温故而知新()()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考点复习资料

十四文化论著《〈论语〉选读》 考纲解读 《〈论语〉选读》是浙江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课目。 2009年的年浙江《考试说明》开始把该课目作为古代诗文阅读中的一个内容来考查,2010年、 2011年、2012年依然保持这些要求,分值都在5分左右。 《〈论语〉选读》的考试要求,可以分为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两个部分。所谓基础要求,就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子文段的翻译以及课文内容的解读等;所谓发展要求,主要是指初步理解文化经典《论语》的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作用。而这些内容往往不是直接写出的,而是通过孔子等的言行来展现的,所以理解《论语》章句的含义是前提。要善于在理解原文有关的学说、观点、见解、态度、情感、行为等基础上,理解其思想,并能结合现实背景作分析,联系当今谈意义。 考查内容:浙江卷自2009年开始出现该考点,考题侧重考查对《论语》中体现出的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分析,如2009年考查孔子的教学原则, 2010年考查孔子的义利观, 2011 年考查孔子的为政观, 2012年考查孔子的仁爱观。福建卷自 2008 年开始考查该考点,其相关试题可供参考。 2009年阅读材料全部出自《论语》,2010年另给了欧阳修《朋党论》的材料,2011年另给了《韩非子》的选段,要求与《论语》中的观点进行比较; 2012年用《论语》与《经典释文》对同一段话的不同标点情况,来考查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及对后人观点的评价。 四年高考 【2012 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5分)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贵人贱马②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 “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解析:不同标点断句,表达不同的意思。主要区别在,《论语》中的理解是“不问马”, 而《经典释文》中的理解是也问马,只不过是后问。本题具有开放性,但要建立在对孔子思想全面理解的基石上来思考,要客观体会后人断句法的理由。他们认为孔子不仅对人有仁爱之心,对动物也有仁爱之心。这在《论语》其他章节有体现,但孔子对人与对动物毕竟还是有区别的,所以“人、马并重”并非孔子本意。 【2011浙江,23-2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孔子: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

《论语》十则复习资料

《论语》十则复习资料 班级:姓名: ㈠、子曰:“学而时.(时常地)习.(温习,复习)之,不亦说.(通“悦”,愉快)乎?有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不亦君子 ..(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乎?”(《学而》) ㈡、曾子曰:“吾日.(每天)三省 ..(多次反省)吾身:为人谋(谋划)而不忠(尽心尽力)乎?与朋友交而不信.(真诚,诚实)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学而》) ㈢、子曰:“温故.(旧的知识)而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 ..(可以凭借)为师矣。”(《为政》) 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有害)。”(《为政》) ㈤、子曰:“由,诲女.(通“汝”,你)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这)知.(通“智”,聪明)也。”(《为政》) ㈥、子曰:“见贤.(贤能的人)思齐.(相同,一样)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此”,在这中间)。择其善.(优点,长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刚强,勇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把……当作)己任,不亦重.(重大)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 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凋谢)也。”(《子罕》) 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 子曰:“其.(大概,也许)恕乎!己所不欲.(想要),勿施.(施加)于人。”(《卫灵公》) 一、文言知识总结及理解性填空。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仁爱”。 后世将他与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合称“孔孟”。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共20篇是我国古代儒家的“四书五经”之一,其中“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论语》(lún)⑵不亦乐乎(lè) ⑶三省吾身(xǐng)⑷罔(wǎng)⑸殆(dài) ⑹愠(yùn)⑺传不习乎(chuán) ⑻弘毅(hóng)⑼凋(diāo)⑽恕(shù)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按一定的时间复习)⑵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⑶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⑷学而不思则罔(迷惑) ⑸思而不学则殆(有害)⑹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⑺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⑻是知也(此,这) ⑼其恕乎(大概,也许)⑽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⑾是知也(通“智”,聪明)⑿己所不欲(要,想做) ⒀勿施于人(给,施加)⒁其恕乎(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⒂见贤思齐焉(看齐)⒃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⒄士不可以不弘毅(刚强勇毅)⒅知松柏之后凋也(凋谢) ⒆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⒇死而后已(停止) 5、写出文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说通悦,愉快 ②女通汝,你 ③知通智,智慧,聪明 6、写出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①温故而知新古义:老的,旧的,过去的。今义:缘故,故意,意外的事情。 ②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 ③不亦君子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对人的敬称。 ④是知也古义:这,这个,这样。今义:表示肯定判断。 ⑤死而后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

《论语十二章》复习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时期人,是我国著名的、、,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逾矩 ..()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 ..乎..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 5.吾日三省 ...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12.学而不思则罔. .. 11.温故.而知新 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为 ...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 ...饮水.19. 曲肱而 ..而富且贵 ...枕之 20.不义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 ..曰 ..而从之 24.子在川上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 ..不可夺志也 ..可夺帅也 28.匹夫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 ..而近思 四、通假字(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五、古今异义词语(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择其善者而从之 5.可以为师矣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3.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温故而知新() 4.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提纲

《论语》复习 一、为政以德 文化思想 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 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分) (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分) 参考答案: (1)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 (2)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礼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坚持认

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答案要点: 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3、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4分) 《论语》选段: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名家评点: 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四书集注》) 朱子曰:“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又曰:“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论语集注》) 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论语集注》) 请联系名家点评,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儒家学说怎样的治国思想? 答案要点: 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首先要言正。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十二章复习题三篇

论语十二章复习题三篇 篇一:20XX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论语十二章》复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 乎()不惑()不逾矩 ..()()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 ..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 ..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 ..乎() 5.吾日三省 ...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 11.温故.而知新 ..()()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 ...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 ...饮水.()()()19. 曲肱而 ...枕之()() 20.不义 ..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 ..而从之() 24子在川上 ..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 ..可夺帅也() 28.匹夫 ..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 ..而近思 ..()()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同,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 ..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共二十篇。与、、并称“四书”。2.孔子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三,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四、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

中孔子的话:。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译文: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

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二、略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

《论语》专题复习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 (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2分) (2)子路为什么不赞同丈人隐而不仕的行为?(2分) 24.(1)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身处乱世不隐居修心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2分) (2)子路认为隐者不做官不合乎礼,因为保持了自己的纯洁,就会搅乱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人际关系,(1分)不管自己的主张能否得到实现,都要积极出仕,尽力而为。(1分)(三)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22题(6分)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③之耳。” 【注释】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③戏:开玩笑,逗趣。 22.(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游任武城行政长官,孔子去看他,听到处处弦歌之声。孔子批评子游在这么小的地方施行礼乐教化,是用牛刀杀鸡。 B.孔子既对子游在小小的武城里用礼乐来治理而感到高兴,又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而感到惋惜。 C.子游把弦歌看成是学道的方法,他遵循孔子教导,认为不管是在上位的君子,还是普通百姓,学了礼乐道理都能从中受益。 D.孔子对学生的行为很满意,却说了反话;当学生正言以对,他马上承认是在开玩笑。这说明孔子为人幽默,教育方法灵活。 (2)“弦歌之声”,就是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根据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谈谈你对乐教观的理解。(3分) 答: 22.(1)A。(“割鸡焉用牛刀?”不是在批评子游,而是体现孔子对子游能在小小的武城施行礼乐之治的欢愉之情,同时也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感到惋惜。)

(完整word版)论语十二章练习题(整理)

论语十二章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时期人,春秋末期的、、。 二、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 ..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 ..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11.温故.而知新 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 ...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 ...枕之()()....饮水()() 19. 曲肱而 20.不义 ..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 ..而从之().. 24子在川上 ..曰()..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 ..可夺帅也(). 28.匹夫 ..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 ..()() ..而近思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四、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从,古义:;今义:。)... 5.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 五、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及中考试题集锦详解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及中考试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 ..()()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 ..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1. 学而时习 ..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 ..乎 5.吾日三省 ...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 11.温故.而知新 ..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 ...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 ...饮水. 19.曲肱而 ...枕之 20.不义 ..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 ..而从之 24子在川上 ..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 28.匹夫 ..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 ..而近思 ..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 ..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打印—《论语》复习资料

《论语》复习资料 一、基础知识 1、本文中的“子”指的是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收集整理而成。共20篇。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3、重点字词的读音 (1)说(yua)乎(2)论(lún )语(3)乐( la)乎 (4)不愠( yùn ) (5)三省( xǐng )(6)传( chuán )不习乎 (7)罔( wǎng )(8)殆( dài )(9)诲女( rǔ) 二、关于字词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诲女:女通汝,你 3、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二)词类活用 1、温故故:旧知识,学过的知识 2、吾日日:每天 3、知新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三)其他 1、时习之时:按时,时常习:复习 2、朋:志同道合的人 3、人不知知:了解 4、愠:生气、发怒 5、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6、三省三:多次省:反省 7、信:真诚,诚实 8、传:老师传授的知识9、知新知:领悟 10、可以:可以凭借1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2、殆:有害13、思齐齐:看齐、相同 14、善者:优点好的方面15、弘毅:刚强,勇毅 16、仁以为己任:即“以仁为己任,以为:把……作为 17、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18、不欲欲:想要的19、施:施加 20、于:在21、后凋:凋谢 22、而从之:跟从,这里指学习23、死而后已:停止 24、岁寒:年25、是知也:这 26、诲女知之乎:教导 (四)一词多义 ①为1、为人谋:替2、可以为师也:做 3、知之为知之:是 4、仁以为己任:作为 ②“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6分) 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任重而道远()择其善者而从之() 依次是:表顺接(可翻译为“然后”)、表转接(可翻译为“却”)、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顺接

(完整版)《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

希望教育《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生字注音 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矩(jǔ)罔(w?ng )殆(dài)哉(zāi)箪(dān)陋巷(xiàng)堪(kān)肱(gōng)笃(dǔ)志陬邑(zōu yì)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 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 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省;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立:独立做事情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矩:规范、规范 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