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想之分歧

近代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想之分歧
近代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想之分歧

 第21卷第1期2004年1月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S ocial Sciences)

Vol.21,No.1

January,2004

近代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想之分歧

尉利工

(青岛大学马列部,山东青岛266071)

摘 要:在近代西方,当自然科学从以神学为基础的经院哲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之后,理性精神被张扬到极致,而理性的绝对化则导致了科学主义的盛行,从而抹煞、消解了人的纯真本性,人失去了作为主体的意义;与此同时,人文主义思潮兴起,要求恢复人的本真存在,反对把人对象化,提倡人文精神。

关键词:理性精神;科学主义;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247(2004)0120016203 On the Differences betw een Scientism and H um anism in Modern W est

WEI Li2gong

(Department of Marxism and Leninism,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266071,Shandong,China)

Abstract:In m odern west,rationalism had been taken to a climax after natural science was liberated from the restriction of theological philos ophy,s o scientism became popular,which erased people’s nature and made people lose their meaning.At the same time,humanism asked to resume people’s existence and adv ocated a new humanism.

K ey w ords:rational spirit;scientism;humanism

西方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主客对立,感性与理性相分裂。从苏格拉底起,哲学才从对自然的研究一转而为对人类认识和道德的研究。在他那里,美德即知识,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把知识放在道德的首位,也就是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这一思维方式长期影响着西方的文化形态。到近代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口号的提出,使人们更加以功利的观点来看待自然。夸大人的主体性力量,直接导致了近代科学主义的恣意张扬。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另外一种与科学主义相左的人文主义思潮。考察近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分野,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两种思想观点之对立及其对近现代哲学的影响。

近代西方的理性精神开始于文艺复兴。这时的欧洲封建社会正在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正在形成,这个时代的中心任务是打破封建制度的桎梏,解放生产力。而打击教会的思想统治,把人性从神性中解放出来则成了这个时期文化领域的首要任务。文艺复兴的伟大意义在于发现了人,其传统可以跨越中世纪而与古希腊精神相接。在古希腊,人的理智能力第一次得到特别的发展,他们对理智的理解奠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唯有理智是最真实的,理智以外的其它人类能力则是微不足道的。文艺复兴是人的理智的又一次解放。人文主义者们用“人道”来反对“神道”,提倡个性解放,个人幸福,肯定人的尊严、人的伟大,肯定人能充分发挥其智慧、知识和力量。人文主义者们所做的这些工作,为近代资产阶级科学时代的到来作了舆论准备。

16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文艺复兴以来萌生的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深入系统的发展。在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的对立和斗争时期,认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之所以普遍重视对认识论问题的研究,是与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紧密联系着的。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近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依据自然科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所自发运用的方法,哲学家们完全有可能对科学研究方法和认识方法作出哲学上的概括和总结。这是近代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哲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但是近代西方哲学对于人的认识更多地是以认识自然的方式进行的。从近代起,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渗透于天人物我关系之中,对于人的一般理论的研究,也以经验的观察和普遍的逻辑原理为依据。这种新的精神拆掉了一切把人类世界与自然的其它部分分割开来的人为栅栏,为了研究人类秩序,必须从研究自然的秩序开始。

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与科学理性精神的结合,获得了一种现实的合理性。人类对自身的不断反思,完善着理性,也构成了人类哲学的基本内容。无论是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还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乃至于康德哲学的三大问题:我们能够认识一些什么?我们应当做些什么?我们可能期望一些什么?都说明从古至今,认识人类自身成了哲学探究的最高目的。在这种探求中,人类一直怀着这样一种信念:在宇宙与人类的相互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类自己而不是宇宙自然。近代哲学家一开始便坚信,世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是能够为人的理性所认识的,问题在于要有一个正确的方法为指导。

收稿日期:2003210225

作者简介:尉利工(1966-),男,山东菖县人,青岛大学马列部讲师。

61

培根作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言人,极力鼓吹发展自然科学。他认为只有自然科学的发展才能给人类带来最大的利益。他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革命精神,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他指出,能够认识自然界是人类心灵“固有的权威”。而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则“使人的力量受到不合理的限制”,这就势必要摧毁感觉和理智的权威。因而近代科学首先为自己开辟了一个世界,它拥有对这个世界的独家解释权。在现代性的话语中,“自然”一开始就是作为科学的对象世界而出现的。自然被展开为一个图景,自然的事物不再与价值、意义相关,它是纯客观的,独立于人的非生命的世界,作为主体的人只是一个旁观者、认识者。人与自然的对立,自然的被物化,意味着自然不再闪烁着诗意的感性光辉。

随着资本主义扩张愿望的不断增强,自然科学得到了长足进展,人们都有一种强烈的内在冲动,这就是征服自然、支配自然。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必须去发现自然界的规律,于是,物理学首先得到了发展。从近代起,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渗透到天人物我关系当中。由此,一种实在主义,经验科学主义开始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机械式的看待自然甚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有了自己的温床,数学式、定量式的思维成了解释实在的首要工具。自然科学征服自然、获取自然的旨趣既然成了资本主义的内在历史要求,它就必然力争得到哲学上的支持。实际上,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是在积极主动地为此提供支持。经验主义、唯理主义都在竭力寻找可靠知识的根据,力求准确地把握认识对象。古代本体论的优先地位在此被认识论的优先地位所取代,哲学论述的问题集中于经验的绝对有效性,即认识主体在认识上的可靠前提和出发点。而人生问题、价值论却被排除在其论域之外了。

近代以来,经验主义、唯理主义只是埋头为自然知识寻找理性的基础,却不问人生意义的灵性的根据。当为工业文明奠基的自然科学已渗入到人类生活之中,改变着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时候,便出现了历史的二律背反:人类借助于科学技术的手段来提高、扩展自己的生存能力,但科技被人们建立起来后,却成了一种与人异在的客观力量,反过来窒息着人的生存的价值与意义。哲学本身的古老旨趣是探求人生的意义和归依,这一旨趣必然与科学发生冲突,它显然被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挤出了轨道。正像迦达默尔所说,近代历史时期以来,科学与哲学之间的长久未解的紧张关系在本世纪可以说已经到了极点。

在近代,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产生了这样一个结果:个人是作为自然人来把握,人性只把握为人的自然本性,人的理性被抹上了极为鲜明的功利色彩,乃至于进一步把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社会关系也只看作是实现个人幸福要求所必要的外在手段和工具,人们只知利,不知义。在这种世界观指导下,便有利己的功利主义伦理道德与之相适应,自然和他人都是实现个人功利的手段。这种世界观及道德观的确立,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真”却抛弃了“善”。知识与德性的分离结束了布鲁诺“让灵魂沉浸于自然之爱”的生活态度。“理性”在“功得”的刺激下,开始对自然进行无情的解剖,人不再作为一个被囚禁在狭隘的物理宇宙围墙之内的囚徒那样生活在世界上了,他可以打破一切人为设立的虚构界限。无限的宇宙并没有给人类理性设置界限,恰恰相反,它会极大地刺激人的理性,人类理智通过无限的宇宙来衡量自己的力量,从而意识到它自身的无限性。资本主义文明的这种进步是以剥夺自然为代价的。在功利主义原则支配下,作为工具的科学变成了纯粹获取私利和满足私欲的手段;自然变成了纯粹的客体,而不再是人的家园和生命的源泉。人与自然的这种非对话关系,不但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疏远,现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被曲解为一种个人功利主义原则支配下的互为手段的关系,人与人变得陌生,人类陷入了困境。

可以看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出现与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并不总是令人乐观的。主客、心物、灵肉的分裂使人要么沦落为一架没有血肉、没有灵魂的机器,要么成为形而上学体系的一个环节,于是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人的自由和人格的尊严都被消解于思辨体系中了。

十八世纪的思想家们对此怀有深切的忧虑。卢梭认为,科学甚至文明不会给人带来幸福,只会带来灾难,他主张离开社会,返回自然浑朴的原始生活。在卢梭那里,人性是本善的,人的自然本性不是被理解为单纯冷酷的利己主义,而是被理解为天生的怜悯心,有一种公利的利他情绪。人的道德行为便是完全以这种感情为根源。做人的准则和道理,是“自然”用不可磨灭的文字写下的。卢梭主张“返回自然去”,从自然中重新找回人的信念、人的尊严。席勒的忧虑更为深沉和具体,他看到了工业文明把人束缚在整体中孤零零的片断上,机器的轮盘使人失去了生存的和谐和理想的青春激情。歌德在《浮士德》中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所倡导的人性解放的化身,表达了一种与个人利己主义的功利主义伦理道德完全相反的价值取向。《浮士德》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占有必将伴随着失落,满足伴随着死亡,快乐的顶峰必将是痛苦的深渊,无情地向外追寻必将遇到虚无的困惑。

哲学在长期偏离自己的主旨后开始了复归的历程。在西方,这种复归是以浪漫主义思潮的表现手法登场的。十七、十八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想与以数学和以知性为基础的近代科学主义思潮进行了抗争,竭力想挽救被工业文明所淹没了的人的内在灵性,拯救被数学思维浸渍了的属人的思维方式。这些浪漫主义思想家们无法忍受越来越多的机械式的说明,无法忍受生活的诗的丧失,其哲学指向就是:人究竟从何处来,又要往何处去?有限的生命如何实现超越,又在哪里寻得灵魂永恒的归依?

的确,人不能生活在数学式的精确性和物理学式的实证性为基础的世界中,人是有智慧、有理性的存在,但人更是一种感情的存在,使人完善的是情操而不是理性,人的价值在于他的道德本性,这种本性本质上就是感情。人应当认识到,人本身绝对不可被这个实证化、精确化和逻辑化的世界吞噬掉、淹没掉,能够使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保留原始的纯真本性的,不是理性,

71

尉利工:近代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想之分歧

而是情感。只有情感,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德国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吟唱道:“只有善良、纯真尚与人心同在,人便会欣喜地用神性度测自身……劬劳功烈,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对宇宙的美与和谐充满了诗意的激情。他深深地感到,现代人的无家可归感,就是由于技术把人从大地上分开,把神性感逐出了心房。实际上荷尔德林所敏感地觉察到的,正是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不断扩展而带来的人的灵性的丧失。技术、功利、实用把人引离故土。内在灵性的丧失使人不再感受到给人以慈爱的神灵。在荷尔德林那里,以古希腊神性精神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新的普遍分裂的出现,即人与自己的创造物的分裂,人的价值生存与技术文明的分裂。而技术功利的扩展,将会抽掉整个人的生存根基以及人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据,使人成为无家可归的浪子。

近代哲学的机械观,个人利己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导致了人们对理性的厌倦。休谟怀疑主义的出现,使近代在经验主义与唯理主义对立中的理性濒于破产。按照休谟的哲学原则,人的知识能力即所谓“自然理性的能力”是十分低下的,根本超不出感觉经验的范围,但不否认认识自我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怀疑论怀疑一切关于事物本性的普遍原理,但这种怀疑仅仅意味着去开启一种新的和更加可靠的研究方式。在哲学史上,怀疑论往往是一种坚定的人本主义的副本而已。借着否定和摧毁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怀疑论者希望把人的一切思想都投回到人本身的存在上来。怀疑论者宣称,认识自我乃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为了欢享真正的自由,就必须努力打破把我们与外部世界联结起来的锁链。

康德哲学是适应挽救理性与德性的历史要求而出现的。这一时期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们,不满意十七、十八世纪机械的因果决定论对人性的束缚以及对自由意志的扼杀,他们在抽象的哲学范围内,再次为维护人的自由而斗争。此时的康德看到了启蒙运动的二重性:一方面是反神学的,另一方面是反自然的。因此,康德提出了超越时代的德性伦理学,认为德性是有限的实践理性所能得到的最高的东西。整个康德的批判哲学有两个目的:科学的独立和人性的自由。其独到之处在于以批判理性为中心作为自己整个哲学的任务,这表明了康德理论的勇气,他力图从人类理性本身寻找这样一条道路———把历史上长期分裂的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

科学和道德是人类生存的两个不同的领域。康德认为不可能同时实现,为了给信仰留下地盘,必须限制知识。康德认为人是属于两个世界的,一方面,作为肉体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整个自然因果链锁中的一环,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章,不能获得自由;另一方面,作为理性的存在,人不受因果律支配,人给自己规定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要听从理性的命令,人可以主宰自己,达到自由意志。即在道德中,人是行动的主体,他概括为:人不仅从自然界而生,而且为自由而行动。因此康德反对他律的伦理,认为人的尊严不在自然之中,而在人的本质之中;不在现实之中,而在理想之中。人的本质就在于不断去征服自己的自然本质,趋于理想。

康德的“人为自然界立法”的观点,表明了对人的关怀,提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他的三大问题可归结为一个问题,即人是什么?他的整个哲学体系是为一个目的服务的,即人怎样一步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的境界。“自由的问题是推动康德写《纯粹理性批判》的首要原因,在科学的认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的背后,回响着更为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人的自由为什么是可能的。”[1]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结尾,康德指出:“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着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2]

可以看出,在人类的精神建设方面,康德把重点放在内在人格的完善方面,放在个体对类的真、善、美理想的自觉的人格确证上。而康德哲学中,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在此意义上,康德的伦理学从人的道德主体建构的角度重新反省了这样一个主题:人在摆脱自然束缚走向文明之后又如何达到与自然的统一?

继康德之后,费希特认为,把握经验性的自然知识不是人的使命,人的使命只是超越时间与空间,超越一切感性事物,人的生存的终极目的在感情世界中是无法达到的。“我应该是自由的,因为并不是机械地产生的行动,而是自由的自由规定仅仅为了道德命令,并完全不为任何其它目的———良心的内在呼声这样告诉我们———才构成了我的真正的价值。”[3]费希特力图为人生的意义寻找信仰的根据,但他却用以经验科学为基础的认识论来解决这一问题,这就违背了他的初衷。

西方近代哲学是以倡导人文精神开始的,哲学家们所关注的是如何使人从旧式的神学禁欲主义禁锢下解放出来,面向现实人生,理性在当时实际上被理解为具有广泛意义的人性。然而,在以后的发展中,人的理性被狭隘化,成了与具有多方面价值和意义的人的现实存在相分离的思辨理性或工具理性。17世纪以来理性精神在各个领域的胜利,使许多西方思想家认为理性具有无上权威。他们由此把理性当作一种普遍有效的尺度和万能的工具。理性的被绝对化,必然导致强烈的独断论和思辨形而上学倾向。

在近代,曾经盛行一时的作为理性主义典范的启蒙思想越来越受到怀疑。其间,无论是隐含着悲观主义的浪漫思想,还是休谟的怀疑论及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都力图在寻求对知识主义的超越,实现对人的人文关怀。但由于其思维方式的局限,他们至多只是停留在批判的观点上,并无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因而当黑格尔的理性主义思辨形而上学占据统治地位后,意味着从文艺复兴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近代西方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又仿佛回到了它原来的出发点,旧的哲学终结为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即现代西方哲学。

参考文献:

[1]古留加1康德传[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25~126.

[2]郑保荣1康德文集[C]1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313.

[3]费希特1人的使命[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08.

(责任编辑 汪继友)

81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的影响 姓名孙明珠 班级 13国贸3班 学号 20131401307 摘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题接近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在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本质、当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社会主义三个问题的研究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上述三个问题,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趋势当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主义 一、背景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出现的独立于马克思学派之外,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很多西方哲学家的理论而形成的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有深刻的分析批判,探索西方革命的途径,提出了推翻资本主义的道路设想;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前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提出尖锐的批评,描绘了他们理想的社会主义蓝图。 二、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本质的认识及影响 当代西方马克思经济学家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论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联系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它不同于流行的正统的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的区别在于它从阶级的和历史的观点出发,分析当代经济的结构特征,揭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展的现存的物质的、社会的和精神的[1] 条件。 本文研究了以下主要西方马克思代表人物,阐述他们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1、巴兰在《增长的政治经济》中分析了不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源。在不发达国家, 由于缺乏西方国家的增长条件,使之不能有健康的资本主义发展; 2、弗兰克在《资本主义和拉丁美洲的不发展》中,认为资本主义的演变和扩张产生发 展和不发展,不发达国家的不发展是资本主义及其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内在矛盾包括少数剥削者对大多数人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占有,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宗主国中心和从属国外围国家[2] 的结构; 3、沙米尔阿明在《世界规模的积累》,《不平等的发展》等书中,论述了资本的对外扩 张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的原意在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心(宗主国)的结构的特征。其中第一个特征至它们仅包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个特征是资本积累过程基本实在内在地产生的,它产生于阿明所说的自动集中的积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企业中使分工国际化,加深了不平等形式。 4、伊曼鲁尔在《不平等交换:贸易帝国主义》中,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转化 为生产价格理论基础,论证了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交换对欠发达国家的国际剥削。 他认为,工资是独立的变量,而且决定资本有机构成和国际分工。因此,因工资不平等而引起的价值转移是首要的。要通过深化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市场和对外扩展

人文主义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

论人文主义对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人说“近代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真的这般吗?那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文主义的联系又在哪里?带着辨证的思想探索这个问题。那么现在我便浅析人文主义对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而自然科学通常试着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神性的方式。自然科学一词也是用来定位“科学”,是遵守科学方法的一个学科。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而论人文主义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阐述,从人文主义的特点,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以及自然科学发展过程理论依据的来源等。 人文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神学观点把人看成是神的秩序的一部分,科学观点把人看成是自

然秩序的一部分,两者都不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与此相反,人文主义集中焦点在人的身上,从人经验开始。我们的全部知识都是人的思想从人的经验中得出的。 二、每个人在他或她自己的身上都是有价值的,一切价值的根源和人权的根源就是彼此的尊重。这一尊重的基础是人的潜在能力,那就是创造和交往的能力(语言、艺术、科学、制度),观察自己,进行推测、想像和辩理的能力。 三、它始终对思想十分重视,它一方面认为,思想不能孤立于它们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来形成和加以理解,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它们简单地归结为替个人经济利益或阶级利益或者性的方面或其他方面的本能冲动作辩解。 而自然科学的发展拥有比较悠久的过程,从古老的天文学、数学、生物学、化学然后一直到近代的物理学,这一切的艰辛过程都是里不开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纵观近代以来的文明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近代社会,正是达.芬奇、莎士比亚等大师在人文领域主体性、创造性的讴歌,才产生了哥白尼、伽利略在宇宙观上对宗教神学的反叛;有了牛顿的“力学体系”,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才有伏尔泰的“启蒙运动”和尼采等人的“上帝死了”的宣言。正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才会出现象爱因斯坦这样优秀的哲人科学家。大家知道,爱因斯坦是相对论学说的创立者,是科学精神的化身,同时,他对开放的世界主义、战斗的和平主义、自由的民主主义、人道的社会主义的向往,以

西方人文精神试题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50分) 1.下列关于智者学派表述不确切的 是()A.他们主张追求功利,反对空谈真理 B.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C.为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D.促进了希腊文化的发展 2、马克思称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创造者”,是“智慧”的化身。这主要是指他 A、首先对客观世界进行哲学思考 B、强调个人利益,创立诡辩学派 C、把讨论的重点从自然转移到社会 D、开始了对人本身的哲学认识 3、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据此他主张 A 让每一个成年男子都参和国家管理 B 人类是自然界中最高级的 C 国家应该由少数精英分子来管理 D 人类是有能力认识自然的 4.下图两人分别是早期东西方思想领域涌现出的杰出代表。下列有关他们思想共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孔子苏格拉底 A.思想研究的重点都是人类社会 B.都重视道德的作用 C.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主张“劳心者治人” D.肯定人的价值 5.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主要是为了()A.振兴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B.寻找更符合自己人生态度的文化 C.提高欣赏古典作品的能力 D.扩大意大利的影响 6.下面是一位同学自编剧本中的一段:一位商人慕名来到了()

①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英国,拜会了②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之父”莎士比亚,探讨了③但丁的悲剧《哈姆雷特》,他们还欣赏了④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你认为剧本中应该修改的地方有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7.马丁·路德在宣传他的“信仰得救”思想时说过这样的话:“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该话的思想从本质上() A.指出了基督教徒的信仰途径 B.找到了基督教的正道 C.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D.升华了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 8.马丁·路德说:“男人必须要娶一个女人,女人必须要嫁一个男人,这是自然的事……将婚姻作为圣事不仅毫无《圣经》上的依据,而且正是这种赞扬婚姻的教义把婚姻变成一场闹剧。”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男女平等B.否定宗教信仰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 9、下列关于李贽思想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10、一位法国思想家说:“《圣经》上声称,妇女触犯上帝遭到惩罚,所以分娩时必遭痛苦。但是,母猪生崽的时候也无一个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何事也得罪了上帝呢?”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主张是 () A.虔诚信仰上帝 B.反对盲目信仰 C.实行三权分立D.妇女解放 1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C.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12.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能论证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因信称义”,“致良知”13、"......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被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以上省略的内容应是 A. 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启蒙 D.空想社会主义 14.韩非子“以法为本”中的“法”和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的“法”对君权的作用()A.完全一致B.大同小异 C.正好相反D.互为补充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内容摘要:现代欧洲哲学的发展得益于现代欧洲社会的发展,现代欧洲社会学科林立、各具特色,哲学也经历了更新换代的变化。其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义在现代欧洲哲学中既有分歧,又有相容。本文通过浅略的解读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浅陋的提出几点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认识。 关键词:科学主义、人文主义、解读、认识。 现代欧洲哲学最基本的两个特征是:提出反形而上学的口号和明确非理性的主题,而且这也是欧洲哲学从近代想现代转变的两个根本标志。现代欧洲哲学有很多流派。按本质特征分,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阵营1。科学主义又叫做实证主义,一般包括三个哲学流派:实证主义、经验批判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人本主义一般包括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三个流派2。 一、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也称唯科学主义,英文是“scientism”。是一种以科学理性为标准的一种特殊的理性主义,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盛行于现代西方。它把自然科学奉为哲学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如美国新实在论者要求哲学家效仿科学家;美国哲学家W?奎因则说,认识论就是生物学对自身的运用。科学主义在尊重科学经验与事实的名义下,推行不可知论和主观经验主义的基本特征在一定条件下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同时,也造成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蔓延以及丧失终极关怀。 1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页。 2陈志坚:《哲学简史(欧洲卷)》,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第249页。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实质、意义和环境 ■袁伟时 ■2003年11月23日在广东人文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会员朋友: 前面讲的都很精彩,我都赞成。我现在简单讲三点意见。 第一.人文精神是什么? 简单地说,就是人的价值至上,公民的权利至上。这不是我发明的。我们所讲的人文精神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之间有什么差别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一些朋友认为可以成为人文精神的一个养料、一个成分,可以吸收到里面来的。但是从世界文明的发展看,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现代文明的核心精神。这是东西方,主要是西方文明的结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刚才所讲的两个至上。这两个至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即使有也是零碎的思想闪光。假如我这个理解没错的话,那么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紧紧抓住这个基本或核心的东西。在我看来,作为人文学会会员,不能满足于做个自认为有人文精神的公民,而且相应地要考虑这个人文精神,这个公民权利怎样才能得到保障。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辛亥革命胜利以后不久颁布了一个《临时约法》。这个《临时约法》有很多好的地方,也有很多错误或不足的地方。但是,无论如何它在中国历史上破天荒规定了一系列关于公民的权利,一共列举了“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等等12项“自由权”;体现了刚才所讲的人文精神。这个《约法》一公布,当时就有一个名叫章士钊的革命家、思想家,立即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他说《临时约法》规定了许多公民权利,公民有什么什么自由,但是假如有人蓄意侵犯这些公民权利,究竟怎么办?《临时约法》不但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且在这些权利后面加了一条尾巴:“本章所载人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可以限制之。”这个问题就大了,它为统治者肆意限制或取消公民的自由提供了藉口!在“增进公益、维持治安”等所谓“国家、社会利益”掩盖下,炮制出这个那个法律,“依法”取消公民应有的权利,实行專製统治。这是中国后来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及国民党反动统治赖以建立的重要基础。这里面包含着大陆法系跟英美普通法系的一个差别。中国移植的大陆法系在公民权利保障上是比较差的。例如,美国宪法明确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它强调“不得制定”限制公民基本自由的法律,而大陆法系的宪法则着意规定公民的自由“依法得限制之”,反差巨大。章士钊认为应该引进普通法系关于人身权利保护方面的东西,实行“人身保护令”制度,从法治着手保护公民应有的权利。香港实行的是英美法系,如果一个公民被逮捕,他认为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他或他的亲友可以马上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任何拘押这个公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思想(2020年7月整理).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思想 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已有大半个世纪,它在中国的传播则不到20年。时间虽短,中国人对它的理解、态度、运用却有很大的变化,这反映了20年来中国社会状况的巨大变迁,也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把握西方思潮并用之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一、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因为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故名。他们主要认为资本主义宣扬理性主义和工业,而理性主义和工业却并非给人们带来好处,社会出现了技术危机,人们愈来愈受到科技异化的控制,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重新审视科学技术的价值。法兰克福学派把技术理性批判进一步引向了意识形态批判,这为国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活动年代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主要有德国的马克斯·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尤尔根·哈贝马斯,美籍德国犹太人艾里克·弗洛姆等。 二、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该派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联系上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批判,通过重新解读自然的观念,力图赋予自然以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并以这样理解的自然和文化概念来改造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重新理解自然、文化、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以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并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理想——生态社会主义。这一流派旨在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批判功能与人类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相结合,寻找一种能够指导解决生态问题及人类自身发展问题的“双赢”理念。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安德列·高兹,美国的詹姆斯·奥康纳等。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最有影响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流派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出现的一种企图把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调和起来,按照存在主义的精神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除法国人让·保罗·萨特外,还有法国的列斐伏尔等。 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民主党所宣扬的一种社会主义,是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1899年伯恩斯坦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中,首次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概念。民主社会主义是世界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所信奉的政治理论。而这些党派在二战以后,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为战后重建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基本理念和追求的基本价值是自由、平等公正、合作互助;他们的目的是建设政治民主、社会民主、经济民主并推进国际民主的“社会主义”,形成现代民主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即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加上社会福利国家建设;他们实现的政治手段是民主。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爱德华·伯恩施坦,俄国的梅德维杰夫等。 市场社会主义 市场社会主义是西方大约一个多世纪以来倡导和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与模式的思想理论。它既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社会主义,也不同于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它的主要特征是:1)把资源配置形式和社会制度分离开来。把计划机制、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分开来。他们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是没有关系的。2)主张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市场社会主义反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主张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如英国学者科亨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是因为它克服了劳动和资本的分离。在市场社会主义中,不存在一个不拥有资本的与劳动者相对立的资本家。”但他们对生产资料公有的具体形式有不同的看法,

人文主义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人文主义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 地位与作用 人文主义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本质上是各个学科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而不断进步的,人文学科中的哲学、美学、宗教、伦理学和文学艺术等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对自然科学起促进作用。正是由于人文主义和科学技术的统一,人类从此进入了工业文明。 一、人文主义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地位 人文主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人文主义”一词

源自“人文学”(Studiahumanitatis),在文艺复兴时期指古典学术的研究和重视人生现实的新思潮,当时的新文化人士则自称为“人文学者”(humanista)。19世纪以后,欧洲学术界才开始用“人文主义”来称呼这种社会思潮。人文主义的基本倾向是提倡“人道”以反对“神道”,提倡人权以反对君权,提倡个性解放以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及其一切残余,因此也称为人道主义。 人文主义自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兴起之后,一直经久不衰。在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有卢梭等人的浪漫主义的人文主义运动。而后,又有19世纪的非理性主义的的人文主义的兴起。进入本世纪,则有世纪之交兴起的释义学与存在主义思潮。 纵观近代以来的科技文明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近代社会,正是达.芬奇、莎士比亚等大师在人文领域主体性、创造性的讴歌,才产生了哥白尼、伽利略在宇宙观上对宗教神学的反叛;有了牛顿的“力学体系”,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才有伏尔泰的“启蒙运动”和尼采等人的“上帝死了”的宣言。正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才会出现象爱因斯坦这样优秀的哲人科学家。大家知道,爱因斯坦是相对论学说的创立者,是科学精神的化身,同时,他对开放的世界主义、战斗的和平主义、自由的民主主义、人道的社会主义的向往,以及他的科学观、教育观和宗教观,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他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理解,对真善美的追求,他的独立人格、仁爱人性、高尚人品,更使他成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的化身,为社会做出了巨

如何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如何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杨叔子先生说:“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而没有科学的人文也是残缺的人文。”他从求真、求善的两方面分别论述科学和人文的特点,指出两者密不可分。他认为科学精神就是求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求善的科学精神,很巧妙地说出了二者的关系,并且提出科技离不开人文的观点。 首先,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都尊重客观事实,都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基于相同点,他们有统一的基础。其次,他们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科学技术需要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为科学技术提供了某种终极意义和目标方面的支持,使得科学技术从技术面进入精神、价值层面。人文精神对于善美的追求,为科学技术注入了灵魂。人文精神进步,思想的解放,也有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进步。人文精神也需要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人文精神的基础,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促使人文精神的继续发展。因此,他们二者不能割裂开来,而要统一起来。 那么如何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呢我认为一要树观念,二要保平衡,三要有突破。 要树立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并重的观念。现在许多人有一种观点,学文的就没必要学理,学理的也不必学文,否则都是浪费时间,没什么用。这就是完全将文理分开,本质上是把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割裂开的错误观点。类似的,我们从学生时代就应当有文理不分家的观念。例如,作为一个文科生,要积极努力的学习数理化,至少简单了解基础的科学技术知识,感兴趣的方面可以自主学习研究,扩展视野,增强思维的活跃度,帮助我们在潜意识里摆正态度。我们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观念,才能更好的投入实践。 既要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又要提高人文精神素养。科学技术重理性现实,人文精神重感性理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正确把握理性与感性,现实与理想的平衡。过于理性,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scientism) 《韦伯斯特国际新英语词典》中对“科学主义”解释为:“一种主张科学的方法应该推广应用到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内的所有领域的观点,是一种坚信只有这些方法才能有效地用来获取知识的信念。”1在哲学上,科学主义是指由于科学的过分膨胀而导致的对科学的工具价值和科学原则的无限扩张,以至视科学为万能。“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主义是一种将科学当作信仰的立场,它将科学的有限原则推广为普遍有效,认为它能解决一切领域的一切问题;同时,科学主义作为信仰,它又被预设为普遍真理,是不容出错的永恒的理论”。2 在古代和中世纪,人文和科学本来就是并蒂莲,在文艺复兴时期昌盛的人文主义反对蒙昧主义,崇尚理性和智慧,主张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追求知识,从而成为近代科学的助产士;而科学的问世和蓬勃发展也为人文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和物质资源。18世纪以来,经典科学的羽翼日益丰满,科学主义随之相伴而生。科学主义固然有助于提高科学的威望,促进科学的建制化,但是它的过分张扬和强势“中轴”地位,客观上对人文主义构成某种挤压。加之人文主义既未摆脱先天的贵族式的夜郎自大,又盲目沉溺于对科学的无知,从而导致两种文化分道扬镳,造成人类文化发展的失衡。作为近代唯物主义和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指出“为要钻入自然的内部和深处,必须使概念和原理都是通过一条更为确实和更有保障的道路从事物引申而得;必须替智力的动作引进一个更好和更准确的方法”3。培根不仅引入归纳和实验方法,而且引入而对自然、剖析自然的世界观,打开人类分解自然的窗口。尽管在西方文化传统尤其是基督教传统中,人类不同于自然、高于自然早已成为固见,但正是培根指出了从现实上提高人类力量的方法,自然在人而前彻底成为“对象”,失去了与人的情感依赖关系。认为自然可以与人类彻底剥离,完全成为工具和对象,这是近代实验科学得以发展的哲学根据。 随着近代科学的确立和近代科学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基于近代科学而发展起来的技术应用和工业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种以对于科学及其方法的确信,对科学的文化及其传统的热情为基础的意识形态逐渐形成,这就是被称之为科学主义的思潮。当然,对于何为科学主义,也许在不同的语境下当今人们还有争论,但如果不过分顾及当下对科学主义的精确定义问题及其相关争议,而是从长时段的历史角度来看,作为一种思潮的科学主义在历史上的存在和影响却是无可质疑的。 1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1976 2胡中锋:试论心理学的整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整合的启示.华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5):59 3培根:《新工具》,许宝、马葵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2页。

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时间:2011年12月20日 09时09分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张秀琴 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 “国外马克思主义”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始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名进入中文语境)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新思潮,在2005年正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下属的一个二级学科。发展到今天,“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简称“外马研究”)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话语构成和备受中青年学者青睐的新研究趋势,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走过了30年的“中国化”之路。 现状之一:对象与主题 今天的“外马研究”对象,已不再仅是狭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指20世纪20、30年代由卢卡奇等人所开创的、历经法兰克福学派等,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而是包括如下三大组成部分:“第二和第三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含第二国际理论家的思潮和苏联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可广义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阵营),以及“当代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包括以福柯和德里达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由拉克劳和墨菲所开创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以及以生态主义、女权主义和文化主义等为代表的新社会运动和左翼思潮及其学界表现形式“马克思学”)。总之,当今中国的“外马研究”拟以“中国之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 从“外马研究”对象的三大块构成来看,这里说的“马克思主义”显然指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身后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但由于各大块及其内部的诸流派在具体研究中,大多涉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由来、形成和演变。因此,如果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为学术地标,“外马研究”的主题,在最一般性的意义上,就应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缘起与流变

医学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

医学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 医学人文精神就是医学的灵魂,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根本态度。医学人文精神就是医疗服务行业的重要精神资源,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当前,医疗服务行业中出现的“医德失范、医德迷茫、人文衰微”及诸多医患冲突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瞩目,必须建立一支人员素质较高、技术过硬的医疗服务队伍。因此,在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的前提下,加强医疗服务行业的人文研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 人文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内涵丰厚、源远流长,传承了数千年的思想。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关心人、尊重人、倡导保护个人的权利,要求重视人的价值,主张实现人的平等与自由的伦理观。人文精神这个词就就是人道主义、人文主义。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言“人就是最重要的,人就是最根本的,把人放在中心,这样的一种思想,就叫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重要体现就就是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就就是人类挚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医学发展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本质内

涵,医学才能成为人的医学。 2 医疗卫生行业需要医学人文精神的支撑 古已有之的医学人文精神,到今天,不就是发展了,而就是断裂了、落伍了。在医疗服务中,我们瞧到了一幕幕我们不愿瞧到的现象:医学技术主义的盛行将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遮蔽得几近无踪影,卫生服务中的极强功利性色彩几乎吞噬了纯洁的医学人文光芒,乃至于“只见病不见人,只懂病不懂人,只治病不治人”的服务态度驱散了医患之间的丝丝暖意。临床医学出现难以弥补的缺憾:重诊治、轻预防,重高科技、轻普通技术,重治疗、轻护理,重科技、轻人文,重生命数量、轻生命质量。人们对医疗服务的种种道德诘难,实际上反映了服务质量的现状有悖人们的人文期待,从某种意 义上说,这正从反面表露了人们对卫生服务中人文精神的呼唤。 医学人文精神就是平衡医学技术的重要砝码随着医学科学 的发展,现代化的医疗仪器、设备为疾病的检测、诊断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精确性,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医学技术主义的兴起,使客观、冷峻的医学替代了充满人文温情的医学。实际上,医学的技术性与人文性从来就就是医学内在的不可分割的两重属性,医学绝非一门完完全全的技术科学。今天的健康不仅就是没有疾病与病症,而且就是一种个体在身体、精神、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

(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知识梳理 起源:公元前5C中叶以后,古希腊思想家(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对人的重视 兴起发展:14至17C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进一步弘扬:17、18C启蒙运动 (古希腊神话突出特点——众神的人格化,折射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 一、人文主义的含义: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其核心思想为:关心人,尤其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二、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代表及主张: (一)智者学派 1、概念:传授智慧的教师 2、产生原因:古希腊经济繁荣,民主政治的发展;城邦民主制的发达使人们更多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这样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显得日益突出;有些学者开始怀疑社会现实和宗教,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人”的本身。 研究领域:人类社会(政治、法律问题;关注人与人之间关系、社会组织、伦理规范等 3、代表人物 ①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尺度;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 要看他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评价:体现了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本质,突出人 的地位和作用 ②安提丰: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评价:看到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当时历史条件下显 得难能可贵 4、影响: 积极:①对雅典民众思想启蒙和解放起来积极作用②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③批判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在当时难能可贵 消极: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性,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容易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困境 (二)、苏格拉底 1、研究课题:人类及其环境作为研究的课题 2、思想主张: 1)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的真谛 2)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3)提倡善良的道德,强调“知德合一” 4)优秀个人应具备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于教养、崇尚理性的素质 3、评价: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4、苏格拉底和智者的异同 ?相同点:把人类及其社会作为探究的课题;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注重人、人性; ?不同点: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柏拉图:关注焦点:人类社会;代表作《理想国》 2、亚里士多德:关注焦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张:在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三练探 突破: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标。“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的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摘要:通过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进行深刻分析,并且结合一些社会现象,阐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强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需要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人文精神作保障,发展新的科学和人文与社会价值体系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对于我国如何运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积极拉动我国经济,和科学的提高执政能力,指出了科学技术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结合,经济增长 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我先从输电线路工程上的一个实例引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科学与人文方面的问题,比如对于输电杆塔的设计,设计人员通常根据结构规范的要求,或设计为角钢结构塔或设计为钢管结构塔或设计为混凝土电杆,而忽视了杆塔的易于攀爬性。特别是许多超高压输电线路中,有的把塔的脚梯设计在主材的一侧,很短很细,仅供人脚的宽度,没有与脚足够的接触面积,攀爬时费时费力,虽然满足了结构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以及经济的合理性,却没有想一想作业人员如何才能安全、快速、省力的爬到塔顶处理实际问题,尤其是超高压塔,塔体很高,需要有安全的可靠的平台供人在中间累的时候歇息。 从上面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设计符合了科学原理,却没有考虑人的使用问题,我们的社会的发展了为了什么,归根结底,是能够使人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所以科学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下面借此引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是求真; 科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不以人的意志与感情为转移, 我们的活动越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就越科学, 就越真。所以, 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 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 是逻辑的、实证的、一元的, 是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的。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终极关怀, 是求善; 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 认识体系, 还是一个价值体系, 伦理体系; 因而人文不同于科学, 还往往是非逻辑的、非实证的、非一元的, 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 从上面问题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们的行为方式要本着科学的原则,要符合客观规律,这样才能在正确的方法下产生正确的结果,而我们行为的目的,则应本着人文的原则,因为从原始社会到当今社会,我们最开始是自己自足,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也就是我们在为别人服务的同时,别人也在为我们服务,所以人文精神,侧重的更是能像关怀自己一样的心态去关怀别人,同时别人也能用同样的方式来关怀自己。在当今社会两种精神起到的作用,我们将在下文进行分析。 改革开放开放三十年,国内生产总值迅速上升。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我国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科技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的生活因为科技的提高而变得更加的舒适,然而在科学技术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因素,比方说地沟油,各种有毒的食品添加剂,毒奶粉,瘦肉精,可以说他们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的产物,所以单纯从科学来讲是不能判断

怎样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5年第20152期作者:丁国旗 丁国旗. 怎样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5 (2): 15-20. 作者简介:丁国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西方马克思主义(以下简称“西马”)文论对我国文艺理论的影响,自新时期被大规模引入以来,一直势头不减,所受到的热捧今天仍在持续。因此,对30多年来我国文论界有关“西马”文论的态度做一回顾与研究,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了解“西马”文论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对客观评价“西马”文论,汲取“西马”文论资源,发展我们自己的文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一、“‘西马’非马”论 学界一般认为,“‘西马’非马”的观点是1982年由徐崇温在其《“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书中提出来的,在该书中,徐崇温通过大量的分析认为,“从大体上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股左的激进主义思潮,它所反映的,并不是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而是小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世界观,而且其中还包含有相当的无政府主义的成分”。[1]其实早在1978年撰写的一篇有关“西马”的综述文章中,徐崇温就写道:“‘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十月革命以后,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股修正主义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攻击和反对‘恩格斯和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而用唯心主义去曲解马克思的某些著作”。 [2]这里用“修正主义”、“唯心主义”等术语来介绍“西马”,显然已经表达了“‘西马’非马”的意思,由此可知,徐崇温“‘西马’非马”观点的提出,显然可以前推至1970年代末新时期刚刚开始的时候。 新时期之前,国内学术界对于“西马”的了解一直比较少,“文革”时期曾经译过几篇“西马”的文章,但那时的译介主要是作为批判之用,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新时期之初,当西方马克思主义再次译介进来并被众多学者开始关注的时候,徐崇温就在他的文章和著作中提出了“西马”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这一观点,显然易于以一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左右大家的判断。徐崇温不仅是较早介绍“西马”的学者,而且也是国内公认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大家,由他牵头主编的规模浩大的42卷本“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由重庆出版社从1989年到1997年历时近10年编辑出版,该丛书规模宏大,许多“西马”原作都是首次译介进来,对国内学者了解与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相关学说和理论具有开创意义,丛书的出版也进一步奠定了徐崇温在“西马”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其在新时期之初所提出的“‘西马’非马”的观点也就自然为许多国内学者所接受,对国内“西马”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徐崇温对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有一个基本界定,他认为,“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的表述和论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种实践唯物主义一方面高度强调实践的作用,主张对于事物、现实、感性,不只要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且要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另一方面,又始终坚持唯物主义,坚持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而以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为代表的“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解释成一种实践本体论,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人的实践,而把物质和精神看成是统一在人的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而否定了马克思所始终坚持的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浅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学院:通信工程学号:1501120064 姓名:谢会琳授课教师:张爱萍 摘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两种不同的内在精神,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它们具有相互独立的一面,同时又相互融合,内在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或者说谋求科学与人文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意义。 关键字: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全面发展;融合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科学和人文,但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正确认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世界性的重要问题,在近几年也一直是学术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如何使这两种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指引更有效的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想要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使两者更好的融合,首先要了解它们的内涵,了解它们相互独立的一面和融合的一面。 1、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科学精神得以形成的文化渊源, 一是理性思维的不断发展, 二是重视经验与自然的哲学传统。对自然的理解直接决定了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 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探究自然。 从科学精神的本质看,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中的“科学”一词应指自然科学,科学精神是在人认识并改造自然界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二是大胆探索,追求并坚持真理[1]。也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实证精神。美国的著名社 会科学家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中提出,科学精神应该包括普遍性、公用性、共享性、理性的怀疑主义。英国科学家及文学家布鲁诺夫斯基从价值角度论述科学精神,他在《科学和人的价值》一书中提出科学精神应具备求真精神、自由精神、创新精神及宽容精神。 科学精神不同于科学方法,方法可以学习和模仿,但精神就不容易传授了,科学精神是永远不能改变的。科学精神的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二章单元总结 一、主要线索: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 二.方法点拨 1.复习本讲注意纵向把握历史事件的整体发展过程,明确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如人文主义的演变历程及其特征:(1)随着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其核心是人文主义。(2)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德意志掀起宗教改革运动,诞生了脱离天主教的新教派组织。(3)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启蒙运动在法国掀起高潮,其核心是理性。 2.要注意横向把握归纳同一历史阶段各方面的社会变化。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科技方面,英国掀起工业革命,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政治方面,欧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同时期的中国涌现进步思想家。 3.应注意全面认识同一历史时期的许多历史事件的特征,理解彼此的相互关系。对14—18世纪人文主义历史阶段特征的概括及其理解是本讲的重点和难点。 第1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课标考点1】 了解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重点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解析考点1】 简述泰勒斯、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1)泰勒斯: 观点:认为万物皆由水生成,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评价: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希腊早期的哲学是自然哲学,即对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与人生没有关系。自然哲学家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自然的奥秘,而不是依赖传统宗教解释,这是古希腊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着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2)智者学派: 公元前5世纪出现在希腊,代表人物是普罗塔哥拉。 思想主张 ①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古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因此约束力是相对的,其兴废都要以人为尺度。 ③在社会道德上,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评价: ①积极: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某些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②消极: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否定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3)苏格拉底: 观点:①他的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 ②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2)评价: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这些思想对后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 观点:“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表明在他看来真理高于一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