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恩的范式理论及其意义

引言
托马斯·萨米尔·库恩(Thomas Samuel Kuhl,1922—1996)在1962年出版了首部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之后更在在西方哲学界和科学界引起巨大的轰动,并引来各界学者的激烈讨论,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范式”理论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范式理论是库恩科学观的核心思想,哲学界对库恩范式思想的研究有很多,主要都是针对他的“范式”理论框架而展开讨论,更有学者运用范式的方法论原则对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进行学术研究,可见库恩的范式理论无疑吸引了各个领域的学者将目光投向科学史的发展。对库恩范式理论的研究是了解他的科学哲学思想的关键一步,范式理论究竟具有怎样的创造性意义,以至于引来各个领域的学者的关注?本文将对库恩的范式理论及其意义展开详细论述。
一、库恩范式理论产生的背景
在库恩之前,有两种科学理论发展观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对后来库恩科技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们分别是科学理论的累积发展观和科学理论的否正式发展观,其中,科学理论的累积发展观包括归纳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库恩正是在批判归纳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及否证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他的大科学理论发展观,即范式理论。
(一)对归纳主义的批判
归纳主义英译名为“Inductivism”,又译为:归纳论、归纳法优越论。归纳主义认为,“科学是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也就是说,科学知识是由毫无疑问的、被确证的经验事实、通过归纳法导出一般原理,随着经验事实的增加,理论不断得到积累和完善。佛兰西斯·培根是归纳主义的始祖,他提倡的科学的实验方法就是归纳法,并认为利用归纳法可以“从感觉与特殊事物把公理引申出来,然后不断地逐渐上升,最后才达到最普遍的公理。”爱因斯坦也对这种归纳思想进行过评价:“在小范围内以经验定律的形式表达大量单个观察的陈述,把这些经验定律加以比较,就能探究出普遍性的定律。”①随着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归纳主义观点广为流传,牛顿正是在开普勒的天文学观测研究和伽利略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法建立起他的牛顿力学定律的,爱因斯坦说:“他(牛顿)的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是能够从经验中推导出来的。”②
归纳主义主张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是经验事实的积累过程,经验事实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随着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研究,获得的经验事实越来越多,对事物的了解越来越深,所获得的事实材料被纳入原来的理论中,从而增

强了定律和理论的概括性,所以归纳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是真命题的增加,是量的积累。科学是渐进积累的过程,只有进化、没有革命。但归纳主义的“科学知识是通过归纳法从毫无疑问的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的观点却在事实上遇到了难题,我们知道,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无法观察到的,比如质子、电子、DNA;还有我们观察到的测量数据也可能是不精确的,比如实验结果有时候只能取近似值;归纳主义者遇到的第三个难题是归纳论证会陷入循环论证。正是针对归纳主义遇到的这些难题以及归纳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只有量的积累、没有革命这些观点,库恩对之进行了批判,库恩认为归纳主义没有看到科学发展中的科学革命,只看到渐变没有看到质变。针对归纳主义的理论缺陷,库恩提出了动态的科学发展模式,即范式的更替。
(二)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
19世纪末,在经验论向实证论、逻辑学向物理学的革命下,逻辑实证主义登上世界的舞台。逻辑实证主义又称逻辑经验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发源于维也纳的一个学派,它受到了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的实证主义观点的影响,将实证主义观点和数学逻辑分析结合起来,形成了“科学理论是以某种方式从观察所获得的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同归纳主义一样,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知识是已经明确了的知识。科学理论严格地从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③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赖辛巴赫指出,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是:经验—理论—经验,这种科学发展模式其实是量的积累发展过程。逻辑实证主义主张利用归纳确证法(归纳证实法)来证明和评价理论,这种证明是概率意义上的证明,就是说某个理论,如果得到观察陈述支持的概率越大,那么它得到的确证程度就越高。一个确证度越高的理论,说明它更能让人信服,人们也更愿意接受它。从另一个角度说,某个人理论只要得到证实,便是有意义的,科学的进步在于将得到高度的证实的理论被拓展到更广的领域之中。
逻辑实证主义主张唯科学主义、拒斥形而上学,他们认同唯科学主义的主张“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一切真理的尺度,自然科学的知识是人类其它知识,包括哲学和人文、社会知识的楷模。”①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关于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即世界的基本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对这个问题的讨论都是“形而上学”的,所以,逻辑实证主义认为世界本原问题超出了理性理解的范围,只有在经验范围内理性才是有效的。因而逻辑实证主义主张运用理性(指逻辑经验、逻辑技术)对语言作静态的分

析。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这一主张,库恩批判这种观点知识运用数学逻辑对科学理论做静态的分析,从而忽视了社会因素、历史因素及历史因素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库恩通过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认为科学的发展不仅是量的积累,而是一种“范式”,是科学的革命。因此,他主张一种动态的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三)对否证主义的批判
否证主义产生于现代科学革命之后,波普尔是否证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和批判精神的影响之下,在批判归纳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的积累式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批判理性主义”、“证伪主义”(否证主义)思想。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观是一种与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发展观相反的观点,又称作证伪主义、试错主义。按照否证主义的观点,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不是像归纳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那样:科学发展的模式是静态的、量的积累。相反,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动态的发展模式,“科学是通过试错、猜想和反驳向前发展的”,即是说,理论的发展过程是通过发现问题,对该问题提出推测性的猜想,然后通过观察实验对该推测性的猜想进行严格的检验,如果该猜想没有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检验或确证,那么该猜想就被否证,并进一步新的猜想(新的理论)取代。所以,否证主义的科学理论发展模式是: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假说)—证伪—新的猜想
波普尔的否证主义科学发展观其实是将科学的发展看成是不断地证伪过程,也就是“不断革命”的过程,科学理论的进步就是新理论取代旧理论,新旧理论间的斗争过程,比如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提出之初是可以解释一些新现象的,但是后来亚里士多德的预言“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经过伽利略理想实验和牛顿的猜想被否证了,从而牛顿理论代替了亚里士多德理论,牛顿理论体系能解释很多亚里士多德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随着科学的发展牛顿理论也遇到了难题,它被多方面的观察和实验否证了,之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取代了牛顿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理论方面比牛顿定律更新颖、更能解释很多心的现象。所以,否证主义的科学理论发展过程就像牛顿定律否证了亚里士多德理论,爱因斯坦相对论否证了牛顿定律的发展模式。
否证主义认为科学进步有两个衡量标准:一是对大胆的猜想的确证;二是对谨慎的猜想的否证。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的否证度越高,它对于促进科学的进步意义越大,相反,一个越是完美、难以否证的理

论却不能促进科学的进步,正像他说的“我很乐意承认,想我本人这样的否证主义,更喜欢那种通过大胆猜想解决某个有趣问题的尝试,即使这个猜想很快被否证掉。。。。。。我们认为这就是我们可以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的方法;在发现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时候,我们将学到更多有关真理的知识,并且将更接近真理。”①但是否证主义的科学进步观确实千篇一律的“不断革命”的模式,库恩是不赞同这种观点的,库恩认为,否证主义只认识到科学理论的发展只有革命、只有质变而没有积累,他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不只是证伪、革命的过程,在常规科学时期理论的发展只有积累,没有革命。
库恩的范式理论思想正是在批判归纳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和否证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库恩认为科学理论是由人提出的,这种理论成果不完全是个人成果,它与科学团体、历史因素、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有关,所以库恩主张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科学的发展,从而提出了“范式”理论。下文将对库恩范式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展开详细的论述。
二、库恩范式理论的基本内容
库恩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中提出对整个科技哲学产生巨大影响的“范式”理论,库恩是第一个提出“范式”理论概念的科技哲学家、理学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体现着库恩重要的科技哲学思想,并包含有几个重要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范式概念、范式与科学共同体、范式的转换和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其中,“范式”理论是他的科技哲学思想中的核心思想,“范式”理论贯穿全文,要理解库恩的“范式”理论就不能离开其基本内容,当然,离开了范式也不能正确、全面地了解科学共同体、库恩的科学发展观及“不可通约性”。本文主要从范式的概念、范式与科学共同体、范式的转换及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几个方面来详细论述库恩范式理论的思想及其基本内容。
(一)库恩的范式概念
“范式(paradigm)一词来自希腊文,有模式、模式、规范、范例、“共同显示”之意,后来库恩将“范式”应用于科技哲学领域,赋予“范式”新的定义。自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出版以来,“范式”理论在库恩的整个科技哲学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并没有对“范式”给予明确的定义,正是由于这种模糊的、不确定的描述,在哲学界、科技哲学等领域引起的热烈的讨论。英国学者玛格丽特·马斯特曼(Margaret Masterman)就针对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的“范式”概念做了研究,她说库恩在《

结构》一书中,对范式的解释至少有21种,这21种不同的解释可以进一步归为三类:一种是“形而上学范式”(指某种信念、信仰、世界观);一种是“社会学范式”(指那些得到科学家们普遍认可的科学成就);一种是“人工范式”(指某种科学理论工具,如仪器设备、实验器材、书籍资料等)。正是由于“范式”在哲学界、科技哲学等领域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并对库恩的“范式”概念进行解读,库恩认为这些解读都对“范式”概念存在一定的误解,所以,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添加了后记,对“范式”再解释以消除对“范式”理论认识上的误解。
虽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没有对“范式”进行明确、清楚的定义,但他给出了大致的框架。他在书中说:“我所谓的范式通常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共同提供典型问题和解答。”①“我选择这个术语,意欲提示出某种实际科学实践的公认范例——它们包括定律、伦理应用和仪器在一起——为特定的连贯的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模型”②,“‘范式’一词有两种不同的使用方式。一方面,它代表着一个特定共同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指谓着那个整体的一种元素,即具体的谜题解答。”③由此可见,库恩的“范式”结构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某些确定的、得到普遍认可的基本定律、理论假说;(2)包括那些将基本定律、一般原理运用于具体实践上的手段或方法;(3)理论实践化的过程还需要借助于各种仪器设备、实验器材才能对显示出其价值、对人类社会乃至世界产生作用,范式就包括这些仪器设备;(4)范式还包括得到科学共同体普遍认可的信仰、信念,世界观,也可以称作“形而上学范式”;(5)范式还包括这样一些方法论原则,它指导科学团体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
库恩的“范式”概念的框架内容是很广泛的,由于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没有给“范式”下精确性的定义,所以引来了很对批评,针对这些批评,库恩在《再论范式》和《科学革命的结构》后记中尝试对“范式”进行清晰的解释,以消除误解。例如他将范式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一种“范式是科学团体的集合”,另一种“范式是共有的范例”。再如他在后记中所说的“在范式一词尚未摆脱目前的含义之前,我建议选用‘专业基底’(discipline matrix)这个表达式:用‘专业’(discipline)一词,是因为它指称一个特定专业的从业人员所共有的财产;用‘基底’(matrix)一词,则是因为它由各种类型的有序元素所组成,而每个元素都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