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物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物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物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1.科学技术

1.1 科学

科学和文化一样,是个难以界定的名词,人们更多地是从一个侧面对其本质特征加以揭示和描述。以英国著名科学家J.D.贝尔纳·(1901—1971)为代表的科学家们认为,科学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有不同意义。科学有若干种解释,每一种解释都反映出科学某一方面的本质特征。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任何一个人给科学下的定义为世人所公认。由于科学本身也在发展,人们对它由认识不断深化,给科学下一个永世不变的定义,是难以做到的。现在,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把众多的科学定义、解释加以概括,提出为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共同概念,通过这一概念的阐述以加深我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1.1.1 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

准确掌握科学这个概念的实质,主要的是加深对“事实”和“规律”的认识。

事实可以是历史事实、社会事实、自然界的事实和其他事实,科学就是发现人们未知的事实,如化学家发现的新元素,经济学家发现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都是事实。发现这些人所未知的事实的人,就是科学家。美国科学家H.戴维(1778-1829)发现的钾和钠,尽管它在世界上早就存在,但过去没有人发现过,那是因为以前没有电解技术能把它们分离出来,戴维把它们分离出来了,使人们看到了,所以他成了科学家。又如居里夫人(1867-1934)发现镭、钋等天然放射性元素。原苏联经济学家N.D.康德拉季耶夫(1892-)发现的资本主义经济“长波理论”,至今还被许多经济著作引用,这是因为大家承认他发现的是事实。

什么是规律呢?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事物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规律。这种反映客观事实之间联系的准确判断就是发现了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学问,就是知识,也就是科学了。这里所说的联系或规律,也称法则,即事物发展过程中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复出现的,是客观的。人们只能发现它,但不能创造它。

早在19世纪30年代,首创进化论学说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用5年(1831-1836)时间,遍游四大洲三大洋之后,对收集的大量事实进行分类比较研究,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巨著。1888年,他以自己的感受给科学下了定义,在《达尔文的生活信件》中提到:“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达尔文也是通过网罗事实和发现规律取得科学伟绩的。

1.1.2 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20世纪初,人们认识到科学是由很多门类交织组成的知识体系。此时,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基础科学和电力、机械、建筑、钢铁、医药等工程科学及管理科学都比较成熟了。科学已不只是事实或规律的知识单元,而是由这些知识单元组成学科,学科又组成学科群,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组成的体系。

科学家是系统掌握某一方面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对诸多现象作出解释的人。科学史表明,科学家不只是知识的发现者,更重要的还是知识的综合者。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是在综合知识中创造,在发现知识中综合成为科学家的。在综合化过程中,按照内在逻辑关系把已知知识(或定理)条理化、系统化,发现矛盾或空白,再作观察,试验论证,得出新的原理,补充和完善了知识体系,这是一种科学过程。

因此,大部分辞书给科学下的定义都强调“科学是知识体系”,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1.1.3 科学是一项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的科学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那种把科学概念仍停留在本世

纪初,认为只是反映事实和规律的普遍客观真理的知识体系的认识已经不够了。科学研究经过16世纪伽利略时代个体活动到17世纪牛顿的松散群众组织皇家学会时代,又到爱迪生(1847—1931)的“实验工厂”的集体研究时代,尔后是本世纪40年代美国实现曼哈顿计划研制出原子弹的国家规模建制的时代,最后是今天国际合作的跨国建制时代。自战后科学活动进入国家规模以来,人们已把科学称为“大科学”,认为“科学是一种建制”,即科学已成为一项国家事业,从而使企业和政府都直接参与了科学事业,实现了科学家与企业家、政治家的结合。近两年,跨国公司有很大发展,国家的地域化,集团化发展趋势,使不同国籍的科学家之间实现合作,科学成为一项国际事业或产业。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把科学事业列入第四产业。1991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特别强调建立第四产业——科学技术业的重要意义,并作为重大战略决策向政府提出建议。这是科学是“一种建制”的现实表现。

科学作为一项事业,在社会总体活动中的地位和功能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精神文明方面,即认识世界是科学的认识功能;二是在物质文明方面,即改造世界,是科学的生产力功能。

1.2 技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把技术看作是制作的智慧。在罗马时代,工程技术发达,人们对技术不只看到“制作”这实的方面,也看到了是“知识形态”虚的方面。17世纪,英国培根(1561—1626)曾提出要把技术作为操作性学问来研究。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也曾在《判断力批判》中讨论过技术。尔后人们提出了“技术论”。

到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狄德罗(1713-1784)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条目中开始列入了“技术”条目。他指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这是较早给技术下的定义,至今仍有指导意义。阐明技术概念的这句话提出5个要点:①把技术与科学区别开,技术是“有目的的”;②强调技术的实现是通过广泛“社会协作”完成的;③指明技术的首要表现是生产“工具”,是设备,是硬件;④指出技术的另一重要表现形式——“规则”,即生产使用的工艺、方法、制度等知识,这就是软件;⑤和科学一样,把定义的落脚点放在“知识体系”上,即技术是成套的知识系统。直到现代,许多辞书上的技术定义,基本上没有超出狄德罗的技术概念范畴。

1.3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如物理学有实验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如杠杆、滑车等也有力学。技术产生科学,如射电望远镜的发明与使用,产生了射电天文学;科学也产生技术,著名例证,如下所示:

1831年发现电机原理1882年、生产出发电机

1862年发现内燃机原理1876年生产出内燃机

1925年发现雷达原理1935年制造出雷达

1928年发现青霉素1943年生产出青霉素

1938年发现核裂变1945年造出原子弹

1948年发现半导体1954年生产出半导体收音机

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1.4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4.1 的不同:科学的目的在于解决理论性问题;技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生产实施性问题。(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

1.4.2 任务不同:科学的任务在于探索自然现象存在什么客观规律,以形成科学基本原理与定律;技术的任务则是围绕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研究采用什么措施才能制造出产品与提高产品质量。(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1.4.3 科学一直是公开的,技术是比较保密的:

科学一直是公开的,是没有什么直接的经济利益可收的;技术则不同,生产技术是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的,为了垄断技术发明权的经济利益,故技术是比较保密的、不公开的。(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考虑技术。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于技术来说,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在古代直至19世纪,科学与技术往往是分离的,研究科学往往是上层人物的事,而技术往往是工匠们的事,故普遍形成了科学是高贵,而技术是下贱的思想认识。在我国古代就有“雕虫小技”的说法瞧不起从事技术是人。但是欧洲产业革命的时期,从事工商业生产的老板遇到了要运用科学原理才能解决的工程技术问题。如制造蒸汽机与改进蒸汽机性能,首先需要运用热力学原理才能解决,而热力学之所以得到发展,也是首先由于热机的发明创造而导致。这样,自然而然导致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由于从事科学理论研究的人、往往不能从事直接生产技术活动,在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的劳动者眼里,也存在瞧不起从事理论工作的人“只会讲,而不会做”的看法。因此,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是很不容易的,但二者只有紧密结合才能获得发展。

1.5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现已成为一个统称。这是因为技术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提高,而科学又必须靠技术所创造的物质基础才能获得发展,二者这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便有机地构成了科学技术的统称。

科学技术分为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开发科学三种。

2.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

从整个国际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看来,科学技术发展中心,曾出现过四次大转移,曾出现过三次技术的大革命。

2.1 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四次大转移

2.1.1 中国的辉煌时代。

2.1.1.1 古代生产力发达的进步代表——四大文明古国

封建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也是第一次生产力发展的高峰,发生在中国。使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成为世界科学技术中心。

公元前3100年北非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王国,公元前2000。多年西亚两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内)的巴比伦,公元前2500一前1500年南亚的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印度和公元前2100年东亚黄河流域的中国,并称“四大文明古国”。它们在天文学、历法、数学、医学、文学和文字学方面,建筑、水利、冶炼等技术方面,都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成为古代生产力发达的进步代表。

2.1.1.2 奴隶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古希腊。

古希腊时期,涌现一大批自然哲学家。他们中有西方尊称为“科学之父”的泰勒斯;数学大师毕达哥拉斯;提出原子学说的德漠克利特;最为后人崇拜又对西方文化有较大影响的唯心主义代表人物相拉图的弟子、自然哲学大师亚里土多德,其著述涉及哲学、逻辑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博物学、修辞学和文学,并且都取得了成就。

欧几里德的13卷《几何原本》,成为古代科学“千古不朽”的代表作,是古希腊数学最高成就。后来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也是仿效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体裁完成的。

被西方称为“物理学之父”的阿基米德继承欧几里德的数学研究传统,完成了物理学研究从猜测到实验、认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建立了阿基米德静力学。这为16世纪以后

的科学实验奠定方法论基础。他在澡盆中关于识别王冠真假的思考被后世传为佳话。他受杠杆实验的鼓舞,提出“只要给我一个支点。就能使地球移动”的名言,至今常常为人们引用。

总之,“奴隶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在古希腊”,“现代科学是从希腊科学引导来的。”

2.1.1.3 封建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也——中国的辉煌时代。

以中国为首的东方成为世界科学技术中心。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保持完整文化传统的国家。历经几千年,中国形成与西方不同、独具一格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和科学技术体系。

由于中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使中国从公元前3世纪起,即秦汉时代就进入农业经济发达的社会,成为封建大帝国。

在西方处于落后的中世纪“黑暗时代”时,我国正是唐宋盛世(7-12世纪)。唐宋的科学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几乎所有科学文化领域都有重大成就。我国伟大的四大发明中除造纸外,其余三个均是在这一时期成熟和推广应用起来的,形成我国历史上科学文化与经济繁荣前所未有的壮观景象。它吸引着许多国家学者来华。正如英国学者威尔斯说的:“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愚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巨著中说:“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往往是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以前更是如此,这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在3-13世纪,中国保持一个让西方人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中国封建帝国的经济从秦、汉到唐、宋、元各代经久不衰,原因在于有科学技术做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数学有早西方几百年的优异成果,形成以计算见长、解决实际问题为特点的数学理论体系。中国天文历法以农业应用为本,天体位置的计算十分高明。历法应用的规模与延续时间之久为世界罕见。中国的蚕丝织品,长时间成为西方各国期求之物,带来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中国的陶瓷名扬天下,在中世纪比黄金还贵。延续发展了2000年之久的中国铁器也是世界之宝,其产量、质量均是西方望尘莫及的。中国农学著作发表之早、数量之多为世界之最。农业科技使中国领先进入封建社会,并构成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础。有两千年历史的中国医药学自成一家,为世界称道。农学与医药学都是中国人口得以繁衍昌盛的前提。正是这些科学技术成就使中国出现持续千年的繁荣,使中国300年雄居世界之首。使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成为世界科学技术中心。

2.1.2 第一次科学技术发展中心的大转移

科学技术中心的第一次转移大致发生在13一16世纪末叶,相当我国的元、明两代,主要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世界科学技术中心开始由东方转移到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

2.1.2.1 中国的四大发明输入欧洲,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起到临产催生的作用,为欧洲科学文化带来了黎明。

12世纪(南宋时期),中国造纸术传到欧洲。13-14世纪(元、明),中国的火药、指南针相继在欧洲得到推广使用。15世纪,印刷术传到欧洲。指南针促进欧洲航海事业与探险事业的发展;火药成为消除欧洲各地封建割据的有力武器;指南针与火药构成帝国主义海上称霸的“一炮一舰”;造纸术和印刷术使欧洲科学文化得到迅速普及与提高,为新教创造了良好科学文化交流条件。

马克思对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有一段生动描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的话,在很深层次上揭示了中国四大发明给欧洲历史进程带来的巨大影。

2.1.2.2 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科学革命、产业革命的先导。

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运动。“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已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这些巨人中有号召人们从精神枷锁中、从神权侄桔中解放出来的A.但丁(1265-1321):、F.彼特拉克(1304一1374)和G.薄伽丘(1313--1375)三大诗人有最能代表文艺复兴运动的“万能天才”达·芬奇(1452一1519),开创实验科学的伟大物理学家伽利略(1564—1642),以及近代科学先驱哥白尼(147一1543)。他们中除哥白尼外,全是意大利人。所以,人们把这一伟大时代称为“意大利时代”。

从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时间大约有70年之久。他们在力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上奠定了近代科学基础,从而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开始了飞跃的发展。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世界科学技术中心开始由东方转移到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使意大利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中心。

2.1.3 第二次科学技术发展中心的大转移

科学技术中心的第二次转移发生在17世纪到1830年,这相当我国明朝末年到清朝道光年间。继意大利之后,在英国发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英国在18世纪迎来了“蒸汽机时代”,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使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英国。

2.1.

3.1 重在利用国际环境

16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炼铁等手工业比较先进,英国的商人、教师、工匠、牧师纷纷来到欧洲大陆学习,引进铸铁等技术。16世纪末,先进的德国爆发30年内战。先进的意大利分裂为许多小国。“上帝”给英国提供了赶超大陆的机会。

2.1.

3.2 发挥群团的作用

有“欧洲孔圣人”之称的培根的思想厂为传播,深入人心,为英国科学革命作了思想准备。科学技术受到各界重视和支持,企业家格列沙姆创办的专门讲授科技知识的“格列沙姆学院”,成为科学同仁活动中心。1662年,民间组织的“哲学学会”被英国国王批准为“皇家学会”.成为英国学术中心。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科学讲座引导牛顿进入科学研究的大门。群众团体的学术与科普活动引发了英国的科学革命。

2.1.

3.3 “力学之父”——牛顿

1687年,牛顿(1642—1727)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巨著,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

牛顿的科学思想是以空间、时间、质量、力为基础,以三大定律为核心,以万有引力定律为最高综合。用数学来描述的完整的普遍的力学理论体系。他把过去一向认为互不相关的地上物体运动规律和天体运动规律概括在一个统一的理论之中,集先师之大成,完成科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他讲的“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比巨人看得更远”,成为后人经常引用的人生哲学。

把牛顿的科学实践总结为四大法则:①真实性足以说明其现象,不必寻求其他原因;②对同一类结果尽可能归同一类原因;③物体属性,凡既不增强也不减弱者,又为实验所证实,就视为物体普遍属性;④把那些从各种现象中归纳导出的命题看作是完全正确的,虽然有相反结论,但没有出现更正确或例外以前应给予如此对待。

这一思想成为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基础。第一条是简单性原理;第二条是自然界统一性原理;第三条是科研的客观普遍性原则;第四条为科研经验基础原则。到20世纪初,牛顿的方法论经过爱因斯坦(1879-1955)提炼、倡导而成为自然科学研究的最普遍指导思想。2.1.3.4 生产体制革命:手工业的繁荣和商品竞争,使生产组织者打破家庭作业生产体制,建立了专业化、协作化的集中生产体制—一工厂的胚胎。

2.1.

3.5 蒸汽机改变了世界:

瓦特(1736-1819)发明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手工业生产转向机器的大生产,并直接引起了火车、轮船的发明。

继意大利之后,英国在18世纪迎来了“蒸汽机时代”,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在英国发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使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英国。

2.1.4 第三次科学技术发展中心的大转移

第三次科学技术发展中心的大转移发生在中国清朝咸丰到宣统年间(1851—1900),即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英国与德国之间,德国煤化工业的大发展,使德国科学技术和经济上的发展迅速超过了英国和法国,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中心。

2.1.4.1 靠培育人才与科学研究事业起动

1830年,英国产业革命达到高潮时期,德国还是个落后农业国,依靠出口农产品、进口英国工业品过日子。德国人不甘心落后,大批学者留学英国,学成回国,从事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开创了德国科学繁荣的历史新时期。1830年,德国出现了科学革命高潮,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科学家、

1830年以后,科学家成批涌现,成果累累。世界著名数学家有雅各比(1801一1874)和高斯(1777~1855),物理学家有欧姆(1787~1854),“德国化学之父“李比希”。

从法国学成回国的李比希(180—1873)为首的科学家发展了农业急需的肥料技术和有机化学,首创了前所未有的肥料业。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煤化学研究,建立了德国的煤化学工业。辛比希在农业化学、有机化学上的巨大成就,使他获得“德国化学之父”的光荣称号。

李比希不只是科学家,还是教育家。他在大学担任教授期间,通过讲课与试验培育出很多优秀化学家,其中著名的有凯库勒(1829一1896)和霍夫曼(1818—1892)。凯库勒提出原子价和化学结构式概念,29岁当了教授,写出著名的《有机化学教科书》。霍夫曼是李比希的最好学生,27岁时在英国当了教授。他在柏林大学建立了规模较大的有机化学实验室,并充分利用了英国已有成就,进行染料、香料、医药合成的广泛研究。这使德国在研究开发的规模和速度上超过了英国。研究成果的应用给德国带来巨大的效益。

2.1.4.2 开展哲学革命——思想解放运动

当时,英国忙于产业革命,法国忙于政治革命,德国却开始了对德国崛起产生极重要影响的哲学革命,实际上这是德国自己发动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17世纪英国科学革命成功、牛顿走上神龛的时候,也把机械自然观交给了后人,束缚了人们思想,使科学停步不前。此时,德国毅然举起思想革命大旗。德国出现了一批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如以发展的观点讨论宇宙进化的康德,提出对立统一理论的谢林,提出辩证法的黑格尔,阐明道德与宗教关系的费尔巴哈,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德国的哲学革命给德国科学革命开辟了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2.1.4.3 找到了战略突破口

1871年才得到统一的德国,工业化比英国几乎晚了一个半世纪,但德国利用煤化学的科学成就,迅速发展了合成化学工业。

1871年,德国煤化学工业技术占世界首位。1873年,德国染料工业的产量、质量都超过盛极一时的英国。1900年,仅合成染料就创汇一亿多马克,这相当于每年进口染料所需外汇的两倍多。1913年,德国生产染料已占世界染料产量的80%,“阴丹士林”成为世界名牌货。合成染料工业带动了纺织工业(合成纤维)、制药工业(阿斯匹林等)、油漆工业和合成橡胶工业,迅速形成几十亿马克产值的煤化学工业。德国赫希斯特和拜尔公司时产品源源不断流向世界各国。很多天然制品被化学制品取代,人类进入“化学合成时代”、人工制品的新世界。原来的废物——焦油,成为种种高价产品的原料,由于德国化学工业的兴旺发达,

带动了酸碱工业、造纸工业等许多工业的发展。

1875年,世界科技中心由英国转到德国。1880年,德国工业发展速度超过英国。1895年,德国各行各业产品产量压倒了英国。从187O年到1900年,德国煤产量增加两倍,钢铁产量增加5倍。在科技中心转移到德国之后的20年,即1895年,世界经济中心由英国转移到德国。德国用40多年的时间(1860~1900),完成了英国100多年的事业,实现了工业化。

德国煤化工业的大发展,使德国科学技术和经济上的发展迅速超过了英国和法国,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中心。

2.1.5 第四次科学技术发展中心的大转移

第四次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大致发生在中国清朝光绪到中华民国这段时间,即世界兴起电力技术革命的1879年到1930年。这个时期,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由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在德国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爱因斯坦、费米等大批科学家从欧洲大陆被驱赶到了美国,从而使美国大大增加了科学技术力量,而形成了直至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心。

2.1.5.1 发动产业革命,发展一批先导产业。

就在英国发动产业革命的时候,大批英国失业工人来到美国。1848-1849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又有大批法国人、德国人、奥地利人,以及意大利人、俄罗斯人移居美国①。(1860年,160万欧洲移民进入美国,1875年达到260万,其中包括工人和知识分子,他们把欧洲的科学技术带到美国。后来成为欧美天然的信息渠道。)这成为美国引进技术、发展工业和扫除南方封建奴隶势力的突击力量。

南北战争结束,美国发动了产业革命,继承英、德实现工业化的经验,发展一批先导产业。

铁路电讯先行:1865年结束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即发展铁路和电讯。1869年,建成横贯东西的大铁路,使西部资源与东部工业结合起来,加快了工业化的速度。同时,在大西洋铺设海底电缆,保证了欧美两大陆信息畅通,结束了美国孤立于欧洲之外的境遇,对欧美贸易产生巨大影响。

重点发展农业和轻纺工业:这是美国的优势,又是欧洲的成功经验。美国产业革命起干轧棉机的发明,而轧棉机正发生在农业与纺织业的结合点上,从而形成为农业服务的轻纺技术革命。

建立相关行业联合的大型托拉斯经营体制:在石油、电器、钢铁、汽车、食品和有色金属领域全面推开这种生产体制,从整体上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重视信息利用:由于血缘关系,欧美的信息交流十分濒繁,欧洲任何新技术动向都能在美国得到反映,其反映速度之快,往往超过欧洲邻国。1745年,荷兰人发明蓄电池,第二年美国人富兰克林(1706-1790)就进行天电传蓄的“费城实验”。1803年,英国人刚把蒸汽机装到火车上,运行尚未成功,美国人R.富尔顿(1765—18is)就发明了蒸汽机轮船①。欧洲人发明DDT,还没试产,美国人已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使马铃薯产量当年翻番。1837年英国发明电报,第二年美国就推广使用。今天,技术信息速度就是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这是重要的现代信息意识。

2.1.5.2 通过创新超过别人

1850年,美国结束了完全照搬欧洲技术的历史,走上工业技术创新之路。

从抓机械技术创新开始:

美国地多人少,劳力不足,需要发展节约劳力的机械技术。当时,英国对美国人引进技术戒备森严,这迫使美国人依靠自己力量发展机械技术。

创新始于E.惠特尼(1765—1825)发明轧棉机。这个发明使清除棉籽效率提高了1000

倍,从而使美国超过印度,成为世界最大棉花出口国。美国利用出口棉花的外汇购置技术和工业品,产生良性循环。此发明大大地鼓舞了美国人。当时美国总统写信给惠待尼:“你的发明很重要,我要买一台这种机器”。现在美国专利局大门上还刻着:“专利制度(技术发明)注入兴趣这个燃料,使天才之火燃烧起来。”

电力技术革命使美国后来者居上:

电力技术革命起源于欧洲,完成在美国。1866年,维·西门于发明电机后曾给他在伦敦的弟弟写信:“电力技术很有发展前途,它将会开创一个新纪元。”后来事实证明了他的预见。继西门子的电机之后,1876年贝尔(1847-1922)发明了电话,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这三大发明照亮了人类实现电气化的道路。

爱迪生的发明,在美国兴起一场电力技术革命。美国电力技术革命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如同德国化工技术革命对德国工业化的影响一样重要。

1882年,爱迪生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发电厂,发电能力为900;马力,供7200个灯泡使用。完成了电力工业技术体系。几乎同时在欧美纷纷成立许多专业电气公司,实现电力技术产业化。1889年,金融大亨摩尔根参加了爱迪生的电气公司,使美国的电气化步伐加快了。爱迪生的一生,是美国从落后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从全盘照搬欧洲技术到建立美国自己的技术体系的时代。爱迪生的奉献使美国人骄傲,美国人称他为“发明大王”、“一代英雄”。

2.1.5.3 大规模生产方式使工业史进入历史新阶段:

美国机械工业取得领先地位,重要原因之一是实现了元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生产。

1787年,惠特尼完成了步枪零件的标准化生产工作。只要把大批生产的通用标准化零件随意组装,就可以大规模成批生产步枪。这一创举,为美国领先完成专业化、单一产品化和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为实现生产管理的科学化拉开序幕。这种美国生产方式迅速在世界各国推广,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至今已沿用100年之久。直到近几年,日本才推出小批量多样化的生产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多种需求,引起各国企业的重视。美国生产方式的思路,是从法国来的。早在1785年,美国驻法公使杰弗逊发现法国皇室兵工厂采用部件标准化生产方法,立即写报告给政府。实际上,惠特尼的思想是在法国影响下产生的。

现代管理科学诞生于美国的机械工业发展过程之中。

1886年,美国机械学会就发表了企业科学管理文章。1903年,该学会发表了首创管理学的管理大师泰勒(1856一1915)的论文《工厂管理法》。1911年,他又发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系统地阐述了有关企业定额管理、作业规程管理、计划管理、专业管理、工具管理等建立在行动分析基础上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为现代管理学奠定了基础。该理论方法称之为“泰勒制”,它通过职工积极性与管理者责任心的结合,使生产效率空前提高。

1908年,美国福特汽车厂的福特(1863~1947),采用了“泰勒制”,把零部件生产标准化和流水作业线结合起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他的管理方法,大量节约人力、物力,使汽车售价由当时的8000美元一辆降到850美元,从而使他有可能提高工人工资一倍(生产效率超过4倍),执行“高工资低价格”政策。1927年,销售量达到1500万辆。福特汽车公司从此扶摇直上,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厂,美国也成为“汽车王国”。

2.1.5.4 产业技术革个带来了经济繁荣:

如果说英国、德国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产业革命),还只是解决生产文明问题,那么美国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就不只是解决生产文明(钢铁、化工和电力技术),还发展了生活文明(汽车、无线电和航空工业技术)。

首先,美国完成和完善了欧洲的钢铁、化工和电力“三大技术。”

在机械工业带动影响下,美国钢铁工业发展很快。1870年,钢产量只有7万吨。1880年,在欧洲钢铁技术基础上建成自己的钢铁生产技术体系。1889年,美国的一流技术使钢

铁产量超过欧洲,达到400多万吨,占世界第一位。

美国的又一优势是石油与石油化工。自1859年8月29日美言国打出第一口油井以后,就极力发挥石油开采技术优势,发展石油工业.美国汽车工业与航空工业的发展促使石油工业得到空前繁荣。特别是中东油田的大规模开采,使“黑色的金子”像水一样便宜,流入美国。1953年,美国用油量超过用煤量,实现了煤与油的燃料转换。1960年,石油消费量已占世界的60%。世界十大企业,其中5个是美国石油公司。

美国化学工业有120年历史,但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主要是靠优于德国煤化工的石油化工。1927~1934年,美国的纤维、塑料和橡胶的三大合成工业发展迅速。杜邦公司的W.H 卡罗瑟(1896—1973)发明了“尼龙”,惊动世界,尼龙袜子成为各国妇女排队抢购的时髦货。它标志着煤化工向石油化工转换的里程碑。

从此,石油化工以其能合成各种用品的绝技,使产值在8年中增加了19倍。由于投资回收很快(不到3年),使它成为各工业部门中产品附加价值最高、规模大、发展很快的“摇钱树”工业。

美国的石油化工技术,使美国除化肥工业以外,全部夺得冠军宝座,成为“石油化工技术王国”。

其次,美国完成和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这“三大文明”。

美国石油工业促进汽车工业与航空工业的发展,美国以其巨大的优势迅速占领世界市场。1927年,汽车总产量已占世界的80%。福特公司成为世界第一企业,它使8个美国人就有一辆汽车。1947年,美国生产自动化技术有了很大发展,进一步促进汽车、航空工业的繁荣。

1903年。美国在自行车行业工作的莱特兄弟,在滑翔机上安装12马力汽油发动机,试飞成功,标志着人类进入航空时代。1918年,开辟了纽约到芝加哥航线。30年代,美国的DC3-7号螺旋桨客机投入使用。50年代,喷气客机投入使用,美国的波音航空公司成为世界1000多家航空公司中最大的航空工业公司之一。

无线电技术起源于欧洲,但发展成为工业则在美国。

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之后两年,美国就建立了电话局,一年后遍及纽约全城。1885年,电话在欧洲普及。1892年,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自动拨号电话局。1927年,美国电话台数占世界总台数的61%。

1906年,美国人L.德福雷斯特(1873—1961)发明了无线电关键部件三极真空管②。1910年美国建成第一个无线电广播电台,收音机开始进入家庭。1920年实现商业广播,公布了总统大选结果,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吃惊。1926年,建成全国广播网,第一个节目是1927年元旦橄榄球赛。1929年,美国人发明彩色电视。

1943年,美国建成国际广播电台——“美国之音”。1947年,美国利用微波通讯,实现电视电话的中继与多路传送。1948年,贝尔电话研究所的三位学者发明半导体,制成半导体收音机。1960年,美国人使激光技术得到应用,迎来“激光通讯时代”。到此为止,美国名符其实地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回顾美国历史,1860年以前,美国还处于殖民地的经济落后状态。1860~1890年,美国通过工业技术革命、创新,使产值上升9倍。到1880年,它已经是西方第二经济大国。1890年,跃居世界第一,许多工业产品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其黄金储量占世界一半。1900年,人均收入超过欧洲,1913年黄金储量达到70%,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霸。

2.2 三次技术革命

技术革命:指生产技术上的根本变革。例如从用体力、畜力生产改为用蒸汽做动力生产,用手工工具生产改为用机器生产。

2.2.1第一次技术革命: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蒸汽机时代。

1774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一名年轻的仪器修理工人瓦特,针对纽可门蒸汽机存在缺点,参考了不少热力学有关资料,请教了校内布拉克教授,认真对纽可门蒸汽机进行分析研究。1776年,第一台实用型瓦特蒸汽机便开始在布鲁姆菲尔德煤矿投入使用。

瓦特蒸汽机与已有的纽可门蒸汽机相比有很大优势,它可以提高工效5倍;可以节约燃料75%;与任何工具机连接都可使用。

工业革命对动力机械的迫切需要促进了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进,故一当蒸汽机获得了实用的时候,很快便得到了广泛的采用。

1783年,首先被用于威尔金森铁工厂。

1785年接着被用于纺纱机。

1787年,美国的菲奇首先采用蒸汽机造成一艘汽船,

1789年又被用于织布机。

1790年以后,开始被各个纺织厂普遍采用。

1800年以后,又被广泛运用于磨粉、酿酒、造纸、制革等轻工业部门、林业部门。

1814年美国的史蒂文森创造了陆上运输的第一辆机车。

1830年,英国的整个纺织业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以蒸汽机为基本动力的机器大工业的过程。

所有的大机器,其中包括火车、轮船,都因有蒸汽机带动而飞速运转,整个工业生产面貌、社会生活面貌大为改观,这就是人类史上第一次产业革命。

继英国之后欧洲大陆和美国、日本等国全力推广蒸汽机,大规模的蒸汽机生产与应用,很快就成为了国际性的动力设备,从而形成了19世纪的蒸汽机时代。

2.2.2 第二次技术革命:是以欧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兴起的电气时代。

蒸汽机不仅笨重,而且效率低,启动不方便,逐渐被内燃机、汽轮机和燃气轮机所代替。而内燃机和其他一系列新型热机的出现,虽然效率有了提高,启动方便,但也不能把产生出来的机械能分散输送到各地方工作机使用,只能适应机动的汽车、机车、飞机和固定集中的工作机使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已经完成了开发和使用电能的全部准备,于是便又发生了近代技术史上的第二次动力技术革命——用电力代替直接使用蒸汽动力的革命。

静电现象的发现,早在古代希腊的泰利斯的著作中便有记载,我国东汉时期的王充也有“顿率掇齐”的描述,意思是琥珀经过磨擦后,能吸引轻微物体(菜芥籽、绒毛等),然而电能真正为人们生产所使用,一直到19世纪中叶才开始。

静电现象发现后,人们经过漫长的岁月,才从静电时代进入电动时代。

2.2..2.1 这一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几个事件

一是意大利科学家伏打于1800年发明了电池(被称为伏打电池);

二是丹麦科学家奥斯特于1820年发现了电磁效应现象;

三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于1831年建立了电磁感应定律。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首先打开了电动力学的大门,为开拓电力能源应用于生产中建立了丰功伟绩。现在电气时代的出现,关键主要是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掀起。

1834年法拉第用U形磁铁和铜盘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原始发电机雏形;

1845年英国物理学家惠斯通最先采用电磁铁代替永久磁铁,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用电磁铁为磁极的发电机;

1864年英国技师威尔德提出自激励磁法;

1866年德国的维·西门子按这一设想,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自激励发电机。从此工业实用发电机便投入大规模生产。

1870年比利时的格拉姆改进制成环状电枢自激式发电机,能产生均匀电流。1880年爱迪生选用叠片铁做铁芯,大大减少了铁芯涡流的发热损耗,而达到了现代发电机的质量要求。

2.2.2.2 发电机的产生

继西门子的电机之后,1876年贝尔(1847-1922)发明了电话,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这三大发明照亮了人类实现电气化的道路。

1882年,爱迪生电器照明公司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发电厂,发电能力为900马力,供7200个灯泡使用。完成了电力工业技术体系。几乎同时在欧美纷纷成立许多专业电气公司,实现电力技术产业化。1889年,金融大亨摩尔根参加了爱迪生的电气公司,使美国的电气化步伐加快了。爱迪生的一生,是美国从落后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从全盘照搬欧洲技术到建立美国自己的技术体系的时代。爱迪生的奉献使美国人骄傲,美国人称他为“发明大王”、“一代英雄”。

1883年法拉里斯在意大利科学院提出“利用交流电来产生电动旋转”的经典理论。同年南斯拉夫的特斯拉在美国发明创造了感应电动机,1888年威斯汀豪斯(1846一1914)制成交流变压器(由威斯汀豪斯公司经办),与已经发明的交流发电机相接,建成交流电传输系统。美国于1886年建成最早的交流发电厂并提供使用。1889年,俄国工程师多利沃---多勃罗夫斯基提出采用三相制的建议,并设计制造了第一台三相变压器和三相感应电动机。

电力技术的成功,使美、欧、日纷纷把电力建设作为国家承建工程的重点。美、欧、日超大型电力系统、以电为中心的超大型联合企业和国家电气化计划纷纷建立和筹划。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电气化热潮,使人类迎来了“电气化世纪”,完成了第二次技术革命。

2.2.3 第三次技术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基础:

实验基础:

1895年德国慕尼黑维尔茨堡大学校长兼物理研究所长、物理学教授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人们为了纪念他的伟大发现1901年,伦琴荣获世界首次颁发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897年英国汤姆逊发现电子,证实电子的普遍存在,是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它首先打开了原子不可再分观念,使人们清楚认识到物质结构是有层次的。汤姆逊因发现电子而荣获190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放射性元素的发现: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为求证荧光或磷光物质是伦琴射线的来源,发现铀具有放射性现象。并发现空气被铀化合物发出的射线所电离;1898年7月波兰裔的法国女科学家玛丽.居里与他的丈夫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提炼出比纯铀强度大400倍的放射性元素,并命名为钋,以表明将她的成就作为纪念祖国波兰的意思。同年12月发现比纯铀强度大900多倍的放射性元素镭。

钋与镭两种放射性元素相继发现是物理学史上、甚至是科学史上空前伟大的发现,从此,开辟了放射性科学的新园地,同时也开创原子物理学新纪元。居里夫妇及贝克勒尔共同荣获1903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理论基础: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从热辐射和原子光谱的关系中,建立了量子论。它的对象是原子、分子、以及其他粒子,是研究物质结构的理论基础。

1905年德国犹太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首先建立了狭义相对论。提出了与传统概念截然不同的时间与空间相对性概念。此后,再又根据自由落体速度与物体重量无关的现实,结合自己建立狭义相对论引申出引力场与非惯性系统等效关系,在1916年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不仅能解决了电磁场变换问题,而且成为了今天高能物理和原子能应用的基础。对于宇宙结构方面,广义相对论是一门主要的理论基础。

技术的发展,是以自然科学为理论基础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物理学方面,由于电子、X射线、放射性元素的发现,以及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创立,导致了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革命性变革,在此基础上使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和地学等基础科学从经

典形态发展到现代形态。产生了一批崭新的交叉自然科学,使自然科学理论发展到新的现代水平,为第三次技术革命创造了良好的实验基础与理论基础。这一庞大的现代自然科学群为高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理论背景和前提条件。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以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展的原子能、电子技术、激光、生物工程等应用时代。是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海洋,和核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特点。这些技术发展将使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发生巨大的影响。新的科学技术项目不断地还在增长,突出地显示出了第三次技术革命所出现的科学发展盛况。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已有二千多种科学技术了,并且还在继续出现新的科学技术领域,在这滚滚的科学技术发展洪流中,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已经形成了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是我们当前发展科学技术主攻方向。3.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前沿——高技术领域

3.1 高技术

高技术是人类用当代最新科学成就有目的地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物化形式。它以基础研究所揭示的自然界的新知识为背景,进行技术的创新;它以人的智力和才能为主导,形成不同于传统技术的知识和资金密集的新兴技术;它开拓全新的技术领域,而不是对原有技术的渐进式改造。高技术与现代的单项尖端技术或新兴技术不同,它总是与产品和产业相联系,是对产品和产业中技术的含量和水平的评价。

高技术本质上是现代自然科学成果的技术表现。

“高技术”这个词最先出现于60年代。何谓高技术.眼下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是比较接近的。学术界认为,高技术的主要特征是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潜能。所谓高潜能,是指从总体上说它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大影响,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扩散性,具有很高的态势和巨大的潜力。目前得到世界各国公认并将列入本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技术领域有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海洋技术等。

3.1.1 新能源技术:

新能源技术是高技术的支柱。包括核能技术、太阳能技术、燃煤、磁流体发电技术、地热能技术、海洋能技术等。其中核能技术与太阳能技术是新能源技术的主要标志,通过对核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打破了以石油、煤炭为主体的传统能源观念,开创了能源的新时代。

3.1.2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高技术的前导。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技术。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包括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光导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

3.1.3新材料技术:

新材料技术是高技术的基础。包括对超导材料、高温材料、人工合成材料、陶瓷材料、非晶态材料、单晶材料、纤维材料、超微粒材料、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等的开发利用。

3.1.4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也叫生物工程,它是21世纪高技术的核心。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等。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而且对环保、能源技术等都有很强的渗透力。

3.15航天技术:

航天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的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包括对大型运载火箭、巨型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永久空间站、空间资源、空间工业和农业、空间运输、空间通信、遥感遥测及空间军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3.1.5海洋技术:

海洋技术也叫海洋工程,包括深海挖掘、海水淡化以及对海洋中的生物资源、矿物资源、化学资源、动力资源等的开发利用。其中深海挖掘和海水淡化是海洋技术的主要标志。

今天,高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成为各个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许多国家都正在选择着本国的高技术开发领域。

3.220世纪80年代一些国家提出的重点开发的高技术领域

3.3 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3.3.1 1983年10月,我国提出了关于“新技术革命的对策”。提出的重点开发的高技术领域信息、生物、航天、新材料、机械电子、新能源、海洋。

3.3.2 1986年3月,在四位著名老科学家王大新、王淦昌、陈芳允、杨嘉挥的积极倡议下,我国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这个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为缩短我国在高技术领域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首先在一些重要领域对世界先进水平进行跟踪,力争有所突破。

《纲要》中提出了以下七个技术领域的十五个主要项目作为研究开发的目标:

①、生物技术——包括高产、优质、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新型药物、疫苗和基因治疗;蛋白质工程;

②、航天技术——包括大型运载火箭,为和平目的的空间研究与开发;

③、信息技术—一包括智能计算机系统;光电子器件,光电子系统集成技术;信息的获取、传递与处理技术;

④、激光技术——包括高性能、高质量的激光器及其在加工、生产、医疗和国防上的应用;

⑤、自动化技术——包括计算机综合自动化系统;智能机器人。

⑥、新能源技术——包括燃煤磁流体发电技术;先进的核反应堆技术。

⑦、新材料技术——包括高性能结构材料和特种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863计划”部分主题的任务及在20世纪末的目标: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当代高技术竞争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它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定向创造人类所需的各种产品,包括医药和动植物新品种以及在科学研究中为达到某种特定目的的生物产品。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所面临的关于资源、食品、营养、健康和环境等方面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的途径,从而会对人类未来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①高产、优质、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

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并结合常规育种方法,定向创造出高产、优质、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以大幅度提高粮食、鱼、奶的产量,并形成农业生物技术的新兴产业。

②新型药物、疫苗和基因治疗

用以基因工程为主体的生物技术,针对病毒性肝炎、恶性肿瘤、心血管病等恶性疾病,研制各种基因工程疫苗、多肽药物和导向药物等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生物反应工程和产品分离纯化工程,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途径。

③蛋白质工程

通过研究和发展遗传工程技术,定向改造有较大应用价值的蛋白质,为医药、食品、化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航天技术:包括大型运载火箭,为和平目的的空间研究与开发;

信息技术:当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存储和显示等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软件、通信技术、辐射成像技术和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所形成的支柱产业,主要有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和通信等。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思维劳动的效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从事生产、工作和经营活动的方式。

①智能计算机系统

在863计划中这一主题的目标是研制一个基于完全新型计算机系统的具有良好的人机环境的智能系统,这种新型的计算机系统不仅应具有很强的学习和知识重组及处理能力,而且要具有各种科学知识和经验知识,它还应具有重新获取、理解、翻译及合成自然语言的能力,以及存储、识别、理解和搜索图形及图像的能力。另外,它也应是一个具有多重功能和强大能力的计算机系统,有能力发现规律和规则,查找算法以及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自动解决问题。我们期望这种计算机系统具有模拟人的行为的功能。与此同时,还将完成一批综合性的智能应用系统及各种高智能设备。

②光电子器件和微电子/光电子系统集成技术

发展用于传感、计算和通信等方面的新型光电子器件和系统集成技术,例如为5Gb/S 以上超大容量高速、相干通信系统的建设提供配套的光电子器件、集成模块和单元技术等;探索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新途径,例如量子阱超晶格及其他新型光电子器件、微电子/光电子系统集成技术,为发展新型信息获取处理系统、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打下技术基础。

③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

为发展新的智能化、工业自动化系统的需要,必须发展多种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特别是新型信息获取和实时图像处理技术,以促进信息技术在资源勘察、气象预报、海洋探测、农村以及工业产品质量控制等领域的应用。例如,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红外探测技术、自适应光学望远镜、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技术、对地观测新型信息获取技术研究等。

激光技术:包括高性能、高质量的激光器及其在加工、生产、医疗和国防上的应用;

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技术是研究如何综合利用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机械技术,以提高各种作业自动化水平,改善作业条件,实现高效率、快节奏和高质量的生产,特别是代表当代自动化技术发展前沿的计算机综合自动化制造系统(CIMS)和智能机器人技术。

①计算机综合自动化制造系统

针对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对市场反应灵活和产品更新换代等新一代自动化生产的需要,通过CIMS实验工程和单元技术网点,探索并建立我国的CIMS发展战略、体系结构、总体设计以及单元技术。

②智能机器人

研制能感知环境、自主决策和灵活动作的智能机器人,主要包括智能机器人体系机构、智能机器人机构、机器人智能控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机器人视觉及高性能传感器、人机智能交互技术等。

新能源技术: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不断进步、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的每一次突破,都会引起社会和生产的变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的消耗急剧上升,能源供需失衡的矛盾十分尖锐。因此,制定合理的能源政策,寻找提供新能源的途径,已成为世界各国急待解决的问题。

①燃煤磁流体发电技术

燃煤磁流体发电技术是一种高效率、低污染的燃煤技术。开发这一技术,以求大幅度提高热能转换效率,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可更好地利用我国储量丰富的中等媒和高硫煤,减少燃煤带来的煤炭运输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例如,可以建立一座十兆瓦级燃煤磁流体一蒸气联合循环试验电站,为实现其实用化作好准备。

②先进核反应堆技术

研究快中子增殖堆、高温气冷难以及裂变一聚变混合堆等3种堆型,以开发出能大幅度提高核燃料利用率、安全性和经济性好的堆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工程性实验堆。

新材料技术:

材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新材料是指新发展和正在研制的具有优异性能或特定功能的材料,它们是发展信息、航天、能源、生物等高技术的重要物质基础,例如光电子信息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和特种功能材料等。同时,还要开展特种工艺测试和检验方面的研究,探索不同层次微观结构理论指导下的材料设计,发展与工艺技术相结合的现代材料科学,指导新材料的发展。

3.3.3 继“863计划”之后,1988年我国又制定了一个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火炬计划”。

这个计划的主要宗旨是。使高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技术商品产业化,高技术产业国际化。

各级政府和部门为鼓励、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创造了较为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了高新技术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及技工贸一体化的高新技术和企业集团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了52个国家级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些开发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具有人才、资源、环境优势,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地,是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的辐射源,是改革开放的示范区和试验区。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近年来兴办了一批高技术开发区,出现了一批高技术公司,建立了一批外资和合资高技术企业。这些都加速了我国高技术的进步和高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3.3.4 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1997年,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规划》贯彻"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大集中,小自由"的精神,在现有基础研究工作部署的基础上,鼓励优秀科学家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重点领域,瞄准科学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开展重点基础研究;遵循基础研究的特点和规律,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他科技计划和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互相联系,互为补充,注意分工和衔接;体现国家目标,为解决下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实施重大项目,对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进行总体部署和优化,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到2010年的主要任务:一是紧紧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二是建立一批能够体现我国科学发展水平和综合科技实力、国际上有一定地位、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科学工程;三是部署相关的、重要的、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研究;四是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科学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五是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能承担国家重点科技任务的科学研究基地,并形成若干跨学科的综合科学研究中心。

这些计划实施几年以来,在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某些领域缩短了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如:生物技术方面,人类基因组测试排序、克隆技术、异体克隆等;信息技术方面,我国突破数字化可视人(人类借助计算机技术认识自身之谜的重大进步,目前只有中、美、韩、以色列掌握该项技术。);激光技术:中科院长春光机与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数控激光管材加工设备”的问世标志我国制造先进装备的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产“激光调阻机”打破了美、日长期垄断的设备制造技术;航天技术方面,我国第一个空间科学探测计划——“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以进入倒记时,神舟5号即将发射;海洋技术方面,中国打破了美国、以色列的垄断研制出蒸汽压缩机使海水淡化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3.4. 20世纪科学研究的重大成就

3.4.1 四大模型:

3.4.1.1 粒子物理的原子结构模型——跨克、轻子模型

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实验和理论的重大进展是确立了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这一标准模型认为:物质世界的基本组成单元是规范玻色子、三代轻子和夸克以及希格斯粒子,它们之间存在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即色相互作用、电弱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和希格斯粒子之间的汤川相互作用。描述色相互作用的理论是量子色动力学,而描述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理论是电弱统一理论。

粒子的分类和基本性质

物质世界由62种“基本”粒子构成,它们是13种规范玻色子、48种费米子和1种希格斯粒子(HiggS PartCle)。现在还没有引力子存在的直接实验证据。

3.4.1.2 宇宙学形成模型——热大爆炸模型

1950年,伽莫夫第一个建立了热大爆炸的观念。

可以设想,宇宙诞生的时候,物质密度为无限大。这时,空间是高度弯曲的,能量集中为引力能。随着宇宙的膨胀,引力能逐渐转化为粒子能,从而产生出各种各样的粒子来。宇宙继续膨胀,温度继续下降,就会演出一幕幕生动真切的演化画面来。这个大爆炸宇宙学由于只用了已知的物理学规律,非常简单地描述了宇宙的性质、运动和演化,并得到了观测事实的支持,现在已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称之为宇宙学的标准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空间是与物质联系在一起的,爆炸的含义是空间本身在膨胀,并不是说有一团物质在已经存在的空间爆炸碎裂而散开。

宇宙学的标准模型是以广义相对论为基础,以具有很强观测基础的宇宙学原理为基本出发点建立起来的。这个理论模型应用已知的物理规律,系统地描述了宇宙演化各个时期的物理状态和演化过程,给出了一幅非常自然的图景,并解释了大量的观测事实。这一理论的巨大成功,是20世纪科学研究的重大成就之一。

宇宙学的标准模型是基于几十年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的结果。用地面和发射到空间的现代望远镜,可探测到远在数十亿光年之外的星系发出的光,它告诉我们宇宙年轻时是何种模样。用粒子加速器可探索宇宙演化初期高能环境的物理学。用人造卫星可探测到宇宙早期膨胀后留下的本底辐射,使我们在能观测到的宇宙是大范围内勾画出它的大致图像。总之,宇宙背景辐射、氦的丰度、天体年龄等的实验测量结果,都是对宇宙学的标准模型的重要支持。

3.4.1.3 地球上层结构模型——大地板块模型

地球的最上层是厚100公里的坚硬岩石层,称为岩石圈,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岩石圈下面是上地幔的低速层,其物质少部分是熔化的,但固体介质长期处在高温高压环境中会具有流变特征,整个低速层便可以发生流动变形,故称为软流圈,其下界深约220公里。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构造活动带割裂的、持续不断地相对运动着的若干刚性板块。

3.4.1.4 DNA(人类基因)模型——双螺旋模型

1953年3月,沃森(J.D.Watson)和克里克(F.H.Crick)提出了DNA双螺旋模型。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的确定和用X射线衍射方法对蛋白质晶体空间结构的测定,使生物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奠定了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涉及了生命现象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使生命科学得以从本质上去探讨生命活动的规律,并把各个层次的生命活动有机地联系了起来,从而在新的高度上揭示出生命的奥秘。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揭示了生命本质的高度一致性,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和认识自己的极大飞跃。

3.4.2 三大工程:

3.4.2.1 20世纪40年代——原子弹工程(曼哈顿工程)

3.4.2.2 20世纪60年代——登月工程

3.4.2.3 20世纪80年代——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也叫做遗传工程或重组DNA技术。其目的是直接利用基因特殊功能改造生物的性状,通过生物化学等现代技术,把不同生物的基因DNA分子提取出来,在生物体外进行切割、彼此配搭、重新连接,然后经过一定途径转移入生物体内,进行无性繁殖,并使所需要的基因在细胞内表达和复制,按人们的要求产生新的生物品种。基因工程,可以说是生物工程中的核心工程。

4. 物理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

现代科学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而在物理学中每一项科学的发现都成为了新技术发明或生产方法改进的基础。

首先,物理学定律是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的,使人们在技术上运用这些定律成为可能;

第二,物理学有许多预言和结论,为开发新技术指明了方向;

第三,新技术的发明、改进和传统技术的根本改造,无论是原理或工艺,也无论是试验或应用,都直接与物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若没有物理基本定律与原理的指导,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就不可能有现代生产技术的大发展。

在18世纪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生产时代,蒸汽机的不断提高改进,物理学中的热力学与机械力学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的。19世纪中期开始,电力在生产技术中日益发展起来了,这是与物理中电磁学理论建立与应用分不开的。

现代原子能的应用、激光器的制造、人造卫星的上天、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以及生物工程的兴起等等。都是与物理学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的。

物理学本身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实验既为了物理学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也为了现代工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打下了物质基础。从20世纪初开始,超高压装置、超低温设备、油扩散真空泵的先后发明,为现代创造极端物质材料提供了条件。随着电力和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各种用途重大的精确计量的电动装置和电子仪器。自伦琴发现X光、汤姆逊发现电子以后,相继又有阿普顿质谱仪的发明以及同位素测定、红外线光谱、原子光谱等仪器的产生。30年代发明的电子示波器、电子显微镜、40年代发明的电子计算机等等,不但使物理学家可直接观察到电子运动规律和物质结构等微观现象,而且亦为生产技术开拓了一条技术研究及自动化控制的新途径。

当前我国为了积极跟踪世界新科学技术,要努力在生物工程、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激光、超导、通讯等等新技术领域取得新的科技发展。这些科技发展,都是与物理学的应用有着非常密切关系的。

2021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时同练习:3.4 声与现代科技(学生版+解析版)

第三章声 第4节声与现代科技 一、选择题 1.下列事例是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A.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病情 B.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C.渔民捕鱼时利用声呐探测鱼群的位置 D.蝙蝠利用“回声定位”确定目标的位置 2.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调节手机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B.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超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能量3.(2019·西宁)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人们利用超声波能够测出海底的深度 B.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C.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大 D.“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4.(2019·朝阳)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 B.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C.利用B超检查身体,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手机铃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5. 如图,是四个与声现象相关的图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可以说明真空能够传声 B .图乙可以探究音色与频率的关系 C .图丙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D .图丁的倒车雷达可以说明声能够传递能量 6.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通过响度分辨不同乐器演奏的声音 B .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笛子振动产生的 C .教室内安装噪声检测装置,学生可以免受噪声干扰 D .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7.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真空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B .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C .医生借助“B 超 ”诊断疾病,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 .中考期间禁止鸣笛,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8.(2019·绥化)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B .地震、火山爆发只有超声波产生 C .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 .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能量 9. 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可防止噪声的产生 B. 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C. 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情时,提高了声音的音调 D. 太空中的宇航员能对话,表明声音能够在真空中传播 10.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甲 乙 丙 丙

物理学发展简史

物理学发展简史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一、古典物理学与近代物理学: 1、古典物理学:廿世纪以前所发展的物理学称为古典物理学,以巨观的角度研究物理,可分为 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主要分支。 2、近代物理学:廿世纪以后(1900年卜朗克提出量子论后)所发展的物理学称为近代物理学, 以微观的角度研究物理,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为近代物理的两大基石。

一、古典物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力学:简单机械(杠杆、轮轴、滑轮、斜面、螺旋、劈) …… 2、光学: (一)反射原理: (1)平面镜:镜子…… (2)凹面镜:手电筒、车灯、探照灯…… (3)凸面镜:路口、商店监视镜…… (二)折射原理: (1)凸透镜:放大镜、显微镜、相机…… (2)凹透镜:眼镜、相机…… 3、热学:蒸汽机、内燃机、引擎、冰箱、冷(暖)气机…… 4、电学: (一)利用电能运作:一般电器用品,如:电视机、冰箱、洗衣机…… (二)利用电磁感应:发电机、变压器…… (三)利用电磁波原理:无线通讯、雷达…… 二、近代物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半导体: (一)半导体: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间之一种材料,可分为元素半导体(如:硅、锗等)和 化合物半导体(如:砷化镓等)两种。 (二)用途: (1)半导体制成晶体管,体积小、耗电量少,具有放大电流讯号功能。 (2)半导体制成二极管具整流能力。 (3)集成电路(IC): (A)1958年发展出「集成电路」技术,系利用长晶、蚀刻、蒸镀等方式于一小芯片上容 纳上百万个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电感、电容等电子组件之技术,而此电路即称为 集成电路。 (B)IC之特性:体积小、效率高、耗电低、稳定性高、可大量生产。 (C)IC之应用:计算机、手机、电视、计算器、手表等电子产品。 (4)计算机信息科技之扩展大辐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故俗称第二次工业革命。 2、雷射: (一)原理:利用爱因斯坦「原子受激放射」理论,诱发大量原子由受激态同时做能态之跃迁 并放射同频率之光子,藉以将光加以增强。 (二)特性:聚旋光性好、强度高、光束集中、频率单一(单色光)。 (三)应用:

浅谈物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

题目:浅谈物理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姓名:李焘 专业:物理学类 学号:20112200207

浅谈物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从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处处可以感受到科学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各种合成纤维大大丰富了人们的衣着面料;农业的增产提供了丰富的食品,改善了人民的食品结构;至于汽车、飞机的发明和普及带给人们交通的方便、快捷;医学的进步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延长了平均寿命;教育的普及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电灯、电话、家用电器的普及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这些发展却离不开物理学…… 关键词:物理学科学技术关系 一、物理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 现代科学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而在物理学中每一项科学的发现都成为了新技术发明或生产 方法改进的基础。 在18世纪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生产时 代,蒸汽机的不断提高改进,物理 学中的热力学与机械力学是起着相 当重要的作用的。 19世纪中期开始,电力在生产技术 中日益发展起来了,这是与物理中 电磁学理论建立与应用分不开的。 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诞生了近代物理,开创

了微电子技术的时代。半导体芯片,电子计算机等随之应运而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量子力学也就没有现代科技。 20世纪80年代高温超导体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超导体的实际应用开辟了道路。磁悬浮列车等。80年代,我国高温超导的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 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纳米技术,使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设计并重新排列原子或者原子团,使其具有人们希望的特性。纳米材料的应用现是一个新兴的又应用很广泛的前沿技术。秦始皇兵马俑的色彩防脱。 在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空间物理,能把宇宙飞船送上太空,使人类实现了飞天的梦想。 激光物理的进展使激光在制造业、医疗技术和国防工业中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生命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物理学。脱氧核糖核酸(DNA)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一种重要物质,它是储存和传递生命信息的物质基础。1953年生物学家沃森和物理学家克里克利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在卡文迪许(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的实验室成功地测定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 物理学本身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实验既为物理学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了现代工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打下了物质基础。

前进中的物理学与人类文明2017期末考试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无限长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为()。(I 是电流强度,r 是到电流心的距离,u 是磁常数)(1.0 分)
1.0 分
?
A、
u 乘 r 除以 I
?
B、
u 乘 I 除以周长
?
C、
u乘I
?
D、
u 乘 I 再乘周长的一半
我的答案:B
2
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力学统计诠释是由下列哪位科学家提出的?()(1.0 分)
1.0 分
?
A、
波尔
?
B、
波恩

?
C、
波色
?
D、
玻尔兹曼
我的答案:B
3
热力学概率与熵的关系是()。 (设熵为 S,热力学概率为 v,k 为波尔兹曼常数) (1.0 分)
1.0 分
?
A、
熵等于 k 和 v 的对数乘积
?
B、
熵等于 k 和 v 的乘积
?
C、
熵等于 k 平方和 v 的乘积
?
D、
熵等于 k 和 v 的对数平方的乘积
我的答案:A
4
焦耳证明了热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从而否定了()。(1.0 分)
1.0 分
?
A、

经典力学
?
B、
光的波动性
?
C、
相对论
?
D、
热质说
我的答案:D
5
刚体有几个自由度?()(1.0 分)
1.0 分
?
A、
2
?
B、
3
?
C、
6
?
D、
9
我的答案:C
6

关于现代物理学在科技中的应用

现代物理学在航天技术中的应用 我国航天技术持续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空间科学的发展以及空间探测奠定坚实的基础。空间的物理学研究将不仅带动我国基础科学研究,而且将引领我国航天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效促进空间科学与航天科技水平的协调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利用“神舟”号飞船和返回式卫星,在空间材料和流体物理以及空间技术研究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实验研究,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根据我国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利用返回式卫是进行微重力科学实验,同时探讨进行引力理论验证的专星方案。空间的物理学研究涉及空间基础物理、微重力流体物体、微重力燃烧、空间材料科学和空间生物技术等学科领域。空间基础物理涉及当今物理学的许多前沿的重大基础问题,在科学上极为重要,在我国还是薄弱领域。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应该适时地安排引力理论家验证的专星研究。一、空间引力实验与引力波探测基础物理实验研究检验现有引力理论的假设和预言、寻找新的相互作用和引力波探测将为认识引力规律和四种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提供实验依据。加强空间引力实验和空间天文观测对于我国在空间基础科学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和发展高新空间技术具有重要牵引意义。与会专家认为应开展如下研究工作: 1、空间等效原理实验检验(TEPO); 2、空间微米作用程下非牛顿引力实验检验(TISS); 3、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ASTROD); 4、空间引力波探测。 二、空间的冷原子物理和原子钟研究 冷原子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是当代物理学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它为探索宏观尺度上物质的量子性质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介质。该领域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基本物理规律的理解,同时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此外,高准确度的时间频率标准是精密测量和探索研究基本物理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在应用技术上均占有是十分重要的地位。微波原子钟与光钟在空间物理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它不仅可以改进卫星定位导航系统,而且在深空跟踪和星座定位等深空科学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突破地面实验的温度极限和空间尺度,增加测量时间,以便进行更高精度的测量和探索新的物理现象,在微重力环境下进行冷原子物理实验是非常必要的。专家建议开展如下研究工作: 1、空间实验室中的物质波及其相干性研究; 2、微重力条件下用冷原子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探索物理极限; 3、空间超高精度微波原子钟; 4、空间高精度光钟。 三、微重力流体物理 微重力流体物理是微重力科学的重要领域,它是微重力应用和工程的基础,人类空间探索过程中的许多难题的解决需要借助于流体物理的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微重力环境为研究新力学体系内的运动规律提供了极好的条件,诸如非浮力的自然对流,多尺

物理学与世界进步

宇宙大爆炸 摘要:宇宙大爆炸形成了宇宙 关键词:大爆炸粒子恒星宇宙 宇宙的本来概念是指屋檐和栋梁或指时间和空间。《淮南子?览冥训》:“凤凰之翔,至德也……而燕雀佼(骄)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高诱注:…宇,屋檐也;宙,栋梁也。?《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地球是处于宇宙的那个部位,宇宙有没有起源,何时起源,又将何时毁灭。宇宙大爆炸形成了宇宙。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 宇宙最开始,没有物质只有能量,大爆炸后物质由能量转换而来,当代粒子物理学告诉我们,在足够高的温度下,物质粒子可以由光子的碰撞产生出来。下面是宇宙物质进化的详细过程: 宇宙诞生第1/10000秒,温度达几十万亿开,大于强子和轻子的阈温,光子碰撞产生正反强子和正反轻子,同时其中也有湮灭成光子。在达到平衡状态时,粒子总数大致于光子总数相等,未经湮灭的强子破碎为“夸克”,此时夸克处于没有任何相护作用的“渐进自由状态”。宇宙中的粒子品种有:正反夸克,正反电子,正反中微子。最后,有十亿分之一的正粒子存留下来 时标0.01秒温度1000亿开,小于强子阈温大于轻子阈温。光子产生强子的反应已经停止,强子不再破碎为夸克,质子中子各占一半,但由于正反质子正反中子不断湮灭,强子数量减少。中子与质子不断相护转化,到1.09秒时,温度100亿开,质子:中子=76:24 时标13.82秒,温度小于30亿开,物质被创造的任务完成。中子衰变现象出现,衰变成质子加电子加反中微子。这时质子:中子=83:17 时标3分46秒,温度9亿开,反粒子全部湮灭,光子:物质粒子=10亿:1,中子不再衰变,质子:中子=87:13;这时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演化: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生成1个氦原子核,中子因受核力约束而保存下来。宇宙进入核合成时代。 时标30万—70万年,温度4000—3000开,能量和物质处于热平衡状态。开始出现稳定的氢氦原子核,宇宙进入复合时代。在后期宇宙逐步转变为以物质为主的时代。时标4亿—5亿年,温度100开。物质粒子开始凝聚,引力逐渐增大,度过“黑暗时代”后,第一批恒星星系形成。 随着第一批恒星的形成,原子在恒星的内部发生了核聚变反应,进而出现了氦,碳、氧、镁,铁等元素原子核。核聚变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或氚,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形式。 通过广义相对论将宇宙的膨胀进行时间反演,则可得出宇宙在过去有限的时间之前曾经处于一个密度和温度都无限高的状态,称之为奇点,奇点的存在意味着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重点

考点一、科学和技术的概念 一、科学的基本概念 1、科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活动,即知识生产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 2、其次,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3、第三,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科学不仅是知识生产活动和知识体系,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科学作为实践力量,通过被人们掌握、利用而发展着,起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二、技术的基本概念 1、狭义的理解,只把技术限制在工程学的范围内,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化工技术、建筑技术等; 2、广义的理解,则把技术概念扩展到社会、生活、思维的领域。人类在为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的知识、技能、手段、规则方法的集合。"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既有内在的联系也有重要的区别,从本质上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技术是利用客观规律,创造人工事物的过程、方法和手段,回答"怎么做"的问题。二者既有原则性的区别,又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 1、科学与技术的内在联系 现代科学与技术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离不开技术,技术也离不开科学,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基础。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表现在: A、现代科学是高技术之母,是技术的先导和发源地,科学为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开辟了新的技术研究领域,为技术创新作好了各种知识准备。 B、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新的探索手段,科学研究成果通过技术应用物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2、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A、科学与技术的构成要素不同

物理学发展简史

物理学发展简史 摘要:物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古代物理学时期、近代物理学时期(又称经典物理学时期)和现代物理学时期。物理学实质性的大发展,绝大部分是在欧洲完成,因此物理学的发展史,也可以看作是欧洲物理学的发展史。 关键词:物理学;发展简史;经典力学;电磁学;相对论;量子力学;人类未来发展 0 引言 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本文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近代和现代,并逐一进行简要介绍其主要成就及特点,使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显得清晰而明了。 1 古代物理学时期 古代物理学时期大约是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15世纪,是物理学的萌芽时期。 物理学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任何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必经之路。人类自从具有意识与思维以来,便从未停止过对于外部世界的思考,即这个世界为什么这样存在,它的本质是什么,这大概是古代物理学启蒙的根本原因。因此,最初的物理学是融合在哲学之中的,人们所思考的,更多的是关于哲学方面的问题,而并非具体物质的定量研究。这一时期的物理学有如下特征: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表面的观察、直觉的猜测和形式逻辑的演绎;在知识水平上基本上是现象的描述、经验的肤浅的总结和思辨性的猜测;在内容上主要有物质本原的探索、天体的运动、静力学和光学等有关知识,其中静力学发展较为完善;在发展速度上比较缓慢。在长达近八个世纪的时间里,物理学没有什么大的进展。 古代物理学发展缓慢的另一个原因,是欧洲黑暗的教皇统治,教会控制着人们的行为,禁锢人们的思想,不允许极端思想的出现,从而威胁其统治权。因此,在欧洲最黑暗的教皇统治时期,物理学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状态才得以改变。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与当时的科学革命一起冲破了经院哲学的束缚。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重新活跃起来。科学复兴导致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裂出来,这一时期,力学、数学、天文学、化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2 近代物理学时期 近代物理学时期又称经典物理学时期,这一时期是从16世纪至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的诞生、发展和完善时期。 近代物理学是从天文学的突破开始的。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根据这一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物理学发展史

我所认知的物理学发展史 经典物理学的发展古希腊时代的阿基米德已经在流体静力学和固体的平衡方面取得辉煌成就,但当时将这些归入应用数学,并没有将他的成果特别是他的精确实验和严格的数学论证方法汲入物理学中。从希腊、罗马到漫长的中世纪,自然哲学始终是亚里士多德的一统天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和伽利略不顾宗教的迫害,向旧传统挑战,其中伽利略把物理理论和定律建立在严格的实验和科学的论证上,因此被尊称为物理学或科学之父。 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是物理学中不可或缺和极其重要的内容,后者如相对性原理、隔离体(包括系统)法、理想模型法、微扰法、量纲分析法等,在古典和现代物理学中都有重要应用。物理学一词,源自希腊文physikos,很长时期内,它和自然哲学(naturalphilosophy)同义,探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变化规律。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知识的扩展、深化,物理学以纯思辨的哲学演变到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内容从较简单的机械运动扩及到较复杂的光、热、电磁等的变化,从宏观的现象剖析深入到微观的本质探讨,从低速的较稳定的物体运动进展到高速的迅变的粒子运动。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开辟,而发展成熟的分支又往往分离出去,成为工程技术或应用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物理学的研究领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研究方法不论是逻辑推理、数学分析和实验手段,也因不断精密化而有所创新,也难以用一个固定模式来概括。在19世纪发行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早已陆续地把力学、光学、热学理论和电学、磁学,列为专条,而物理学这一条却要到1971~1973年发行的第十四版上才首次出现。为了全面、系统地理解物理学整体,与其从定义来推敲,不如循历史源流,从物理学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来探索。 伽利略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仅就力学而言,他以物体从光滑斜面下滑将在另一斜面上升到同一高度,推论出如另一斜面的倾角极小,为达到同一高度,物体将以匀速运动趋于无限远,从而得出如无外力作用,物体将运动不息的结论。他精确地测定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一加速度沿光滑斜面下滑,并推论出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及其运动方程,驳倒了亚里士多德重物下落比轻物快的结论,并综合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垂直地面方向的匀加速运动得出抛物线轨迹和45°的最大射程角,伽利略还分析“地常动移而人不知”,提出著名的“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中国的成书于1800年前的《尚书考灵曜》有类似结论)。但他对力和运动变化关系的分析仍是错误的。全面、正确地概括力和运动关系的是牛顿的三条运动定律,牛顿还把地面上的重力外推到月球和整个太阳系,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以上述的四条定律并运用他创造的“流数法”(即今微积分初步),解决了太阳系中的二体问题,推导出开普勒三定律,从理论上解决了地球上的潮汐问题。史称牛顿是第一个综合天上和地上的机械运动并取得伟大成就的物理学家。与此同时,几何光学也有很大发展,在16世纪末或17世纪初,先后发明了显微镜和望远镜,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都对望远镜作很大的改进。 20世纪的物理学到19世纪末期,经典物理学已经发展到很完满的阶段,许多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已接近尽头,以后的工作只是增加有效数字的位数。开尔文在19世纪最后一个除夕夜的新年祝词中说:“物理大厦已经落成,……动力理论确定了热和光是运动的两种方式,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出现两朵乌云,一朵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另一朵出现在麦克斯韦和玻耳兹曼的能量均分理论。”前者指的是以太漂移和迈克耳孙-莫雷测量地球对(绝对静止的)以太速度的实验,后者指用能量均分原理不能解释黑体辐射谱和低温下固体的比热。恰恰是这两个基本问题和开尔文所忽略的放射性,孕育了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 化工二班 许尚志 12071240073

物理与现代科技

生活中的光学应用 摘要:物理中的光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现代光学原理的应用使科技迅速发展,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姿。浅析生活中的光学应用,懂得物理与现代科技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光学;增透膜;光的干涉;光子晶体 The optical application in life Fang Neng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Thermal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1, Class 2,2220113746) Abstract: The physical optics is an interesting and life closely related discipline.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optical principle has mad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ake our life more colorful. In life, the authors optical applications, understand that physics and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closely related. Keyword: optical; anti-reflection coatin; anti-reflection coatin; photonic crystal; 目录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当前生活中的光学应用 2.1 概述 2.2浅析应用 2.2.1 增透膜 2.2.2 全息投影 第三章远望未来的光学应用 3.1 光子晶体 3.2 光子晶体生活中应用 3.2.1 光子晶体天线 3.2.2 光子晶体光纤 主要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光学应用

最新浅谈物理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浅谈物理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高一(13)班李倩 在目前的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从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处处可以感受到科学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各种合成纤维大大丰富了人们的衣着面料;农业的增产提供了丰富的食品,改善了人民的食品结构;至于汽车、飞机的发明和普及带给人们交通的方便、快捷;医学的进步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延长了平均寿命;教育的普及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电灯、电话、家用电器的普及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这些发展却离不开物理学…… 物理学作为严格的、定量的自然科学带头学科,一直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展望将来亦是如此。现代科学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而在物理学中每一项科学的发现都成为了新技术发明或生产方法改进的基础。首先,物理学定律是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的,使人们在技术上运用这些定律成为可能;第二,物理学有许多预言和结论,为开发新技术指明了方向;第三,新技术的发明,改进和传统技术的根本改造,无论是原理或工艺,也无论是试验或应用,都直接与物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若没有物理基本定律与原理的指导,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就不可能有现代生产技术的大发展。 在18世纪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生产时代,蒸汽机的不断提高改进,物理学中的热力学与机械力学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的。 1866年,西门子发明电机,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这三大发明照亮了人类实现电气化的道路,电力在生产技术中日益发展起来了。这样的成功与物理中电磁学理论的建立与应用是密不可分的。。 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诞生了近代物理,开创了微电子技术的时代。半导体芯片,电子计算机等随之应运而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量子力学也就没有现代科技。 20世纪60年代初,激光器诞生。激光物理的进展为激光在制造业、医疗科技和国防工业中的应用打开了大门。 20世纪80年代高温超导体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超导体的实际应用开辟了道路。磁悬浮列车等。80年代,我国高温超导的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 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纳米技术,使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设计并重新排列原子或者原子团,使其具有人们希望的特性。纳米材料的应用现是一个新兴的又应用很广泛的前沿技术。秦始皇兵马俑的色彩防脱。 在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空间物理,能把宇宙飞船送上太空,使人类实现了飞天的梦想。 激光物理的进展使激光在制造业、医疗技术和国防工业等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生命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物理学。脱氧核糖核酸(DNA)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一种重要物质,它是储存和传递生命信息的物质基础。1953年生物学家沃森和物理学家克里克利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在卡文迪许(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的实验室成功地测定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

浅谈物理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浅谈物理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在目前的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从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处处可以感受到科学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各种合成纤维大大丰富了人们的衣着面料;农业的增产提供了丰富的食品,改善了人民的食品结构;至于汽车、飞机的发明和普及带给人们交通的方便、快捷;医学的进步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延长了平均寿命;教育的普及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电灯、电话、家用电器的普及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这些发展却离不开物理学…… 物理学作为严格的、定量的自然科学带头学科,一直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展望将来亦是如此。现代科学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而在物理学中每一项科学的发现都成为了新技术发明或生产方法改进的基础。首先,物理学定律是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的,使人们在技术上运用这些定律成为可能;第二,物理学有许多预言和结论,为开发新技术指明了方向;第三,新技术的发明,改进和传统技术的根本改造,无论是原理或工艺,也无论是试验或应用,都直接与物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若没有物理基本定律与原理的指导,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就不可能有现代生产技术的大发展。 在18世纪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生产时代,蒸汽机的不断提高改进,物理学中的热力学与机械力学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的。 1866年,西门子发明电机,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这三大发明照亮了人类实现电气化的道路,电力在生产技术中日益发展起来了。这样的成功与物理中电磁学理论的建立与应用是密不可分的。。 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诞生了近代物理,开创了微电子技术的时代。半导体芯片,电子计算机等随之应运而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量子力学也就没有现代科技。 20世纪60年代初,激光器诞生。激光物理的进展为激光在制造业、医疗科技和国防工业中的应用打开了大门。 20世纪80年代高温超导体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超导体的实际应用开辟了道路。磁悬浮列车等。80年代,我国高温超导的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 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纳米技术,使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设计并重新排列原子或者原子团,使其具有人们希望的特性。纳米材料的应用现是一个新兴的又应用很广泛的前沿技术。秦始皇兵马俑的色彩防脱。 在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空间物理,能把宇宙飞船送上太空,使人类实现了飞天的梦想。 激光物理的进展使激光在制造业、医疗技术和国防工业等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生命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物理学。脱氧核糖核酸(DNA)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一种重要物质,它是储存和传递生命信息的物质基础。1953年生物学家沃森和物理学家克里克利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在卡文迪许(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的实验室成功地测定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

物理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

物理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

物理无处不在。它在遥远的宇宙边缘,它在星系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它在构成万物的基本粒子,它甚至存在于看起来是空的空间内。物理学家的目的就是要去研究在这个物质世界中所发生的一切:掉落的苹果,行星和恒星的运动,以及微观世界中亚原子粒子的行为等等。 我们对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宇宙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下面这些物理学家的深刻洞察力,他们的理论、想法及发现彻底地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 - 1642)在物理学上最著名的贡献之一是他对物体运动的研究。在1630年代,他证明了所有在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都有相同的加速度。换句话说,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羽毛和铅球将同时落地。霍金说:“自然科学的诞生要归功于伽利略。 △基于伽利略在物体运动的研究,牛顿(Isaac Newton, 1643 - 1727)在1687年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他通过论证开普勒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证明了地球上的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物理定律。

△对电和磁的研究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1791 - 1867)最著名的工作。在1831年,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39年,他提出了电学和磁学之间存在着基本关系。 △1864年,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 1831 - 1879)发表了他的电磁学理论,他提出了将电、磁和光统归为电磁场中的现象。麦克斯韦指出电场和磁场以波的形式在空间中以光速传播,同时从理论上预测了电磁波的存在。

1.物理学与现代科技

1.物理学与现代科技 物理学(physics)一词起源于古希腊,拉丁文原意是“自然”。自公元前七世纪,物理 学就以自然哲学的形式从人类的生产劳动中萌芽出来,先后经历了古代物理学、经典物理学、近代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四个阶段。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以及物 质的基本结构的科学。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当代物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庞大的学 科群,包括了高能物理(粒子物理)、原子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 物理、光物理、声学、计算物理和理论物理等主体学科以及难以数计的分支学科。物理学内 部各个分支学科的渗透和交叉,物理学和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天文学等其他学科的渗 透和交叉,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边缘学科,形成了众多极有发展前途的科学前沿。当代物理学还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现代物理学中90%的知识是1950年以后取得的。其发展之快,分支之多,变化之大,已使人们很难及时作出全面的概括。近、现代物理学革 命带来了科学图景的巨大变革:相对论打破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量子力学打破了可控 测量过程的梦想,混沌粉碎了拉普拉斯的机械决定论……。无论从外延还是从内涵上看,当 今物理均处于较高地位,从经典物理不能线性导出当今物理。这其间的范式转换,不仅涉及 具体科学知识的变化,更主要的体现在基本思想、基本观念的变革。 当代物理学研究的综合性、深入性、复杂性、创新性和可应用性,都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物理学在21世纪发展的全景,人们无法作出全面的预测。只能根据我们目前的认识水平,根据当代物理学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对21世纪最初几十年的发展趋势作“豹斑之窥”。大体说来,在科学技术整体发展的推动下,物理学仍将加速地发展和分化,同时又会出现更多的渠道,增强各个分支之间的交叉和非线性作用,导致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综合,朝着各个分支学科不断深入而整体领域综合交叉的整体化方向进展。p.c.w戴维斯指出:“物理学是最自负的一门科学,物理学家把理解宇宙的奥秘视为自己的职责。而其他科学家只局限于研究一些具体的东西……像神学家一样,物理学家不承认任何系统在原则上处于他们的研究范围之外。” 物理学作为精密科学的典范,并以其探索视野的广阔性、研究层次的广谱性、理论适用的广泛性,在今后很长时期内仍将发挥其中心科学和基础科学的作用。它也仍将不断地推出新思想、新原理和新方法,孕育出功能奇特、威力巨大的新技术,成为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部门的源泉和生长点。物理学与未来高新技术将更加紧密地发生融合,互相促进,协同发展,成为科学技术革命深入发展的主旋律;物理科学技术领域愈来愈频繁出现的突破性进展,将会更加吸引社会公众对物理学事业发展的热切关注。 近10多年来,关于非平衡统计物理学的研究前景也十分诱人,非平衡相变、耗散结构、协

物理学发展简史

物理学发展简史 专业:物流工程111 学生:吴建平 学号:2011216031 老师:代群

摘要:物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古代物理学时期、近代物理学时期(又称经典物理学时期)和现代物理学时期。物理学实质性的大发展,绝大部分是在欧洲完成,因此物理学的发展史,也可以看作是欧洲物理学的发展史。 关键词:物理学;发展简史;经典力学;电磁学;相对论;量子力学;人类未来发展

引言 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本文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近代和现代,并逐一进行简要介绍其主要成就及特点,使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显得清晰而明了。 一古代物理学时期 古代物理学时期大约是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15世纪,是物理学的萌芽时期。 物理学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任何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必经之路。人类自从具有意识与思维以来,便从未停止过对于外部世界的思考,即这个世界为什么这样存在,它的本质是什么,这大概是古代物理学启蒙的根本原因。因此,最初的物理学是融合在哲学之中的,人们所思考的,更多的是关于哲学方面的问题,而并非具体物质的定量研究。这一时期的物理学有如下特征: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表面的观察、直觉的猜测和形式逻辑的演绎;在知识水平上基本上是现象的描述、经验的肤浅的总结和思辨性的猜测;在内容上主要有物质本原的探索、天体的运动、静力学和光学等有关知识,其中静力学发展较为完善;在发展速度上比较缓慢。在长达近八个世纪的时间里,物理学没有什么大的进展。 古代物理学发展缓慢的另一个原因,是欧洲黑暗的教皇统治,教会控制着人们的行为,禁锢人们的思想,不允许极端思想的出现,从而威胁其统治权。因此,在欧洲最黑暗的教皇统治时期,物理学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状态才得以改变。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与当时的科学革命一起冲破了经院哲学的束缚。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重新活跃起来。科学复兴导致来,这一时期,力学、数学、天文学、化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近代物理学时期 近代物理学时期又称经典物理学时期,这一时期是从16世纪至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的诞生、发展和完善时期。 近代物理学是从天文学的突破开始的。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根据这一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公元15世纪,哥白尼经过多年关于天文学的研究,创立了科学的日心说,写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天体运行论》,对地心说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16世纪初,开普勒通过从第谷处获得的大量精确的天文学数据进行分析,先后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开普勒的理论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基础。从开普勒起,天文学真正成为一门精确科学,成为近代科学的开路先锋。 近代物理学之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测天文现象,使日心说的观念深入人心。他提出落体定律和惯性运动概念,并用理想实验和斜面实验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重物下落快”的错误观点,发现自由落体定律。他提出惯性原理,驳斥了亚里士多德外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说法,为惯性定律的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裂出建立奠定了基础。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

物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物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1.科学技术 1.1 科学 科学和文化一样,是个难以界定的名词,人们更多地是从一个侧面对其本质特征加以揭示和描述。以英国著名科学家J.D.贝尔纳·(1901—1971)为代表的科学家们认为,科学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有不同意义。科学有若干种解释,每一种解释都反映出科学某一方面的本质特征。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任何一个人给科学下的定义为世人所公认。由于科学本身也在发展,人们对它由认识不断深化,给科学下一个永世不变的定义,是难以做到的。现在,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把众多的科学定义、解释加以概括,提出为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共同概念,通过这一概念的阐述以加深我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1.1.1 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 准确掌握科学这个概念的实质,主要的是加深对“事实”和“规律”的认识。 事实可以是历史事实、社会事实、自然界的事实和其他事实,科学就是发现人们未知的事实,如化学家发现的新元素,经济学家发现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都是事实。发现这些人所未知的事实的人,就是科学家。美国科学家H.戴维(1778-1829)发现的钾和钠,尽管它在世界上早就存在,但过去没有人发现过,那是因为以前没有电解技术能把它们分离出来,戴维把它们分离出来了,使人们看到了,所以他成了科学家。又如居里夫人(1867-1934)发现镭、钋等天然放射性元素。原苏联经济学家N.D.康德拉季耶夫(1892-)发现的资本主义经济“长波理论”,至今还被许多经济著作引用,这是因为大家承认他发现的是事实。 什么是规律呢?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事物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规律。这种反映客观事实之间联系的准确判断就是发现了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学问,就是知识,也就是科学了。这里所说的联系或规律,也称法则,即事物发展过程中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复出现的,是客观的。人们只能发现它,但不能创造它。 早在19世纪30年代,首创进化论学说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用5年(1831-1836)时间,遍游四大洲三大洋之后,对收集的大量事实进行分类比较研究,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巨著。1888年,他以自己的感受给科学下了定义,在《达尔文的生活信件》中提到:“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达尔文也是通过网罗事实和发现规律取得科学伟绩的。 1.1.2 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20世纪初,人们认识到科学是由很多门类交织组成的知识体系。此时,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基础科学和电力、机械、建筑、钢铁、医药等工程科学及管理科学都比较成熟了。科学已不只是事实或规律的知识单元,而是由这些知识单元组成学科,学科又组成学科群,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组成的体系。 科学家是系统掌握某一方面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对诸多现象作出解释的人。科学史表明,科学家不只是知识的发现者,更重要的还是知识的综合者。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是在综合知识中创造,在发现知识中综合成为科学家的。在综合化过程中,按照内在逻辑关系把已知知识(或定理)条理化、系统化,发现矛盾或空白,再作观察,试验论证,得出新的原理,补充和完善了知识体系,这是一种科学过程。 因此,大部分辞书给科学下的定义都强调“科学是知识体系”,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1.1.3 科学是一项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的科学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那种把科学概念仍停留在本世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诞生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诞生、特征和影响 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诞生 (一)20世纪的科学革命 1.现代科学革命产生的背景:到19世纪,机械决定论和还原论仍然影响着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它已经根深蒂固地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甚至人类的文化方面。人们在研究复杂事物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从实体上进行还原的方法,“试图在所有复杂的现象中找到共同具有的物质实体(如原子),将其作为差异性的共同基础。”爱因斯但指出:“从希腊哲学到现代物理的整个科学史中,不断有人力图把表面上极为复杂的自然现象归结为几个简单的基本观念和关系。”近代科学在诸如力的分解、元素的离解,生物的解剖等方面取得的成功,使人们坚信“机械分割”的思想是无往不胜的,并试图把这种方法推广到对生命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研究上。机械还原论者坚信,任何复杂的运动形式,都可以最终分解为机械的或力学的运动形式。尽管19世纪的自然科学取得的某些成就已经部分地揭露了机械决定论和机械还原论的局限性,但是要动摇和突破这种规范是不容易的,因为它们是构成近代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恩格斯说:“把自然界分解成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性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400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 19世纪末,许多科学家都认为,以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大厦已经峻工,人们在对这幢雄伟大厦表示赞叹之余,又多少流露出满足和无所作为的情绪。著名的德国科学家基尔霍夫(G.R.Kirchhoff)表示:“物理学将无所作为了,至多只能在已知规律的公式的小数点后加上几个数字罢了”。英国大物理学家W.汤姆逊在刚跨入20世纪的第一天的《元旦献辞》中也说:“在已经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能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 W?汤姆逊在对科学大厦赞叹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在物理学晴朗的天空还有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这两朵乌云是什么?为什么它们会引起这位著名物理学家深深的忧虑呢?物理学进入19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系列令人困惑的现象,经典理论对此显得无能为力。其中现象之一,就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1880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化学家莫雷利用光学干涉仪进行了一项搜索“以太风”的著名实验来测量所谓的“以太漂移”。“以太”是根据牛顿经典力学观点所设想的用来传播光的介质,经典力学认为以太充满整个宇宙空间,而且是静止不动的。在牛顿力学中,任何机械运动都是相对于一个参考系进行的。地球相对太阳运动,必然能测得所谓的“以太飘移速度”(即地球和以太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迈克尔逊和莫雷经过不懈努力,昼夜不停地观察了五天,试验的精密度达到四十亿分之一,也没有找到“以太风”或地球相对于“以太”漂移的运动迹象,于1887年12月宣布实验测得以太“漂移速度”为零的结果。这一否定性的实验结果说明地球和以太之间不存在相对运动。这就是物理学史上有名的“零结果”,人们曾试图从各个角度对此作出说明,但都难以自圆其说。看来,人们原先对光传播所构想的物理图象是不正确的,使许多持有光是以太波动观点的物理学家大失所望。这一现象被称之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飘浮在物理学上空的一朵乌云。另一朵乌云与绝对黑体辐射的实验有关。热辐射是普遍的自然现象,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其量值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出来。由于绝对黑体在受光照达到热平衡时将会把能量全部以热辐射的形式发送出去,黑体的热辐射要比相同温度下其他任何物体的热辐射强,所以黑体是研究热辐射的理想模型。通过研究黑体辐射来揭示热辐射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是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德国物理学家维恩(w?wien)发现随着辐射体温度的升高,辐射的峰值会向短波方向移动,即所谓的“位移定律”。1896年,他依据热力学,用半经验半理论的方法找到了“维恩公式”,用以说明黑体辐射谱。发现这个公式在短波段(高频辐射部分)同实验吻合,但在长波段(低频辐射部分)却系统地低于实验值。以后,英国物理学家瑞利(Lord Rayleign)根据经典统计物理学推出另一公式,它在长波段(低频辐射部分)与实验相符合,但在短波段(高频辐射部分——紫外光区)完全不能适用。按公式计算的预测值,在紫外一端辐射应趋向无穷大,而实验数据的结果却趋于零。这显然是荒谬的。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在这里陷入困境和危机。这就是有名的“紫外灾难”。“紫外实验”成为飘浮在物理学上空的又一朵乌云。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凯尔芬勋爵在1900年的讲演中把这两大疑难称之为经典物理学天空中的两朵乌云。他说:“动力学理论断言“热”和“光”都是运动的方式,现在这一理论的优美性和明晰性被两朵乌云遮蔽的黯然失色了。实际上,当时物理学天空并非只有两朵乌云,例如被称之为19 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即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1896年波兰物理学家居里对放射性元素的发现,以及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对电子的发现,都是对经典物理学理论的极大冲击:X射线可以穿透物体,说明“不可入性”不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而传统观念认为物质是不可入的;放射性辐射表明化学元素会蜕变为其他元素;发现比原子更小的电子,说明原子并非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实体。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由此而发生了根本动摇,面对一系列无法纳入旧理论框架的新事实,一些物理学家感到惊恐万分,他们惊呼:“物理学的危机来临了”“科学破产了”。他们在牛顿力学体系与一些实验发生明显矛盾时,依然坚持牛顿力学必定正确的观点,从而在物理学界造成更大的思想混乱。然而在当时著名的科学家中,也不乏有远见卓识者,如法国科学家彭加勒(H.poincare),他认为,物理学理论与试验事实出现矛盾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它预示着一种行将到来的变革,是物理学进入新阶段的前兆,他指出:要摆脱危机,就要在新实验事实基础上重新改造物理学。可惜的是,他没有跳出旧理论的框架,尽管他的电子动力学在数学形式和实验预言与以后爱因斯但的狭义相对论等价,但在物理解释上却大相径庭,他那富丽堂皇的理论,不过是经典物理学最后的宏伟建筑物而已。19世纪末的三大发现,使人类的认识第一次深入到了原子内部,彻底打破了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的传统物理学观念。以太漂移实验的零结果和黑体辐射研究中的“紫外灾难”,使经典物理学陷入不可克服的矛盾,成为推动这一时期科学发展的重要机制。 2.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的产生 物理学危机是物理学革命的前夜,经典物理学天空上的乌云倾刻化为狂风暴雨,冲击和洗刷着经典物理学的基础。世纪之交,1900年量子理论的提出和1905年狭义相对论的建立,是现代物理学革命的重要标志。量子论的提出者是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1894年,他从研究黑体辐射问题开始,从维恩推出的有关黑体辐射能量密度的半经验公式得到启示,把电磁学方法和热力学中熵的概念结合起来,得到电磁熵的定义式。1900年10月,他经过不懈努力,应用娴熟的数学技巧,借助内插法,得到了一个与黑体辐射实验无论在短波段或长波段都吻合得非常好的新的辐射公式。在导出这个公式时,他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和“经典物理学关于能量过程必定是连续的”结论截然相反的假说,即能量的交换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份进行的,能量的交换只能是hv的整倍数。h是普朗克常数,V是组成黑体的带电谐振子的频率,hv为能量交换的最小单位。称为“能量子”。1900年12月14比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年会上公布了他的这一工作。从能量子假说出发,普朗克成功地解释了他自己提出的辐射公式,解决了“紫外灾难”的问题。量子论的诞生,是对经典物理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它把经典物理学中一切因果关系都是在连续的基础上所建立的物理思想方法彻底地变革了。尽管在当时的物理学界对这一假说的反应冷淡,但在爱因斯坦、玻尔等科学家的推动下,量子理论获得了飞速发展,成为举世公认的科学理论。到20世纪30年代,经过德布罗意、薛定愕、海森伯、玻恩、狄拉克以及泡利等青年物理学家的努力,形成了量子力学的完整体系。量子力学的建立,是继相对论之后对古典物理学的又一次严重冲击。它使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只承认连续性和机械力学决定论的经典观念,揭示了连续与间断统一的自然观,揭示了自然规律的客观统一性,为各门科学的量子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的第五年,即1905年的夏天,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完成了一篇名为《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这篇论文奠定了狭义相对论的基础。爱因斯坦在这篇论文中,针对经典物理学同新的实验事实之间的矛盾,批判了牛顿力学的超距作用观点,坚持电动力学中电磁场的近距作用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