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足迹分析

生态足迹分析
生态足迹分析

生态足迹分析的基本概念

生态足迹分析的基本概念 生态生产性土地与全球生态标杆 “生态生产性土地”是生态足迹分析法为各类自然资本提供的统一度量基础。生态生产也称生物生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生命过程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新的物质,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积累。生态生产是自然资本产生自然收入的原因。自然资本产生自然收入的能力由生态生产力(ecological productivity)衡量。生态生产力越大,说明某种自然资本的生命支持能力越强。 由于自然资本总是与一定的地球表面相联系,因此生态足迹分析用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概念来代表自然资本。所谓生态生产性土地(ec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是指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这种替换的一个可能好处是极大地简化了对自然资本的统计,并且各类土地之间总比各种繁杂的自然资本项目之间容易建立等价关系,从而方便于计算自然资本的总量。事实上,生态足迹分析法的所有指标都是基于生态生产性土地这一概念而定义的。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地球表面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可分为6大类: (1)化石能源地(fossil energy land) 生态足迹分析法强调资源的再生性。从理论上讲,为了保证自然资本总量不减少,我们应该储备一定量的土地来补偿因化石能源的消耗而损失的自然资本的量。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并没有作这样的保留。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是在直接消费着资本。 (2)可耕地(arable land) 从生态分析来看,可耕地是所有生态生产性土地中生产力最大的一类:它所能集聚的生物量是最多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报告,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最好的可耕地,大约13.5亿hm2,都已处于耕种的状态;并且每年其中大约100万hm2的土地又因土质严重恶化而遭废耕。这意味着,今天世界上平均每个人所能得到的可耕地面积已不足0.25hm2了。 (3)牧草地(pasture) 即适用于发展畜牧业的土地。全球目前大约有33.5亿hm2的牧草地,折合

生态足迹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 2019, 9(2), 161-164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3116672749.html,/journal/sd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3116672749.html,/10.12677/sd.2019.92022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Yan Chu, Qian Su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Dianchi College of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Mar. 20th, 2019; accepted: Apr. 9th, 2019; published: Apr. 16th, 2019 Abstract Ecological footprint is a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human utilization of nature. By analyz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a region, we can judge whether the development of a region is within the scope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that is, ecological deficit or ecological surplu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calculation me-thod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in China and abroad, and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Keywords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生态足迹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储雁,孙倩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云南昆明 收稿日期:2019年3月20日;录用日期:2019年4月9日;发布日期:2019年4月16日 摘要 生态足迹是一种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区域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通过二者的比较可以判断出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即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本文介绍了生态足迹分析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生态足迹分析的特点。

生态足迹方法及其应用探讨

生态足迹方法及其应用探讨  郭晓泽,于连生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3)  email:zhb-xzguo@https://www.360docs.net/doc/3116672749.html, 摘要:生态足迹法是一种衡量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量化方法,它将人类对环境的需求以及环境提供的服务归结到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比较上。本文对生态足迹法的概念、相关理论以及计算模型应用等进行了阐述、探讨。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生态旅游    人类进入了21世纪,物质文明空前繁荣,世界经济也在快速发展,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对自然的需求。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靠过多的摄取自然资源来提升工业化国家的物质标准以及经济的增长,是难以持续的。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就必须生存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1[,所以人类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状态。在1987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观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但只有定量测度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才能实现其可操作性。基于这一思想,各国学者先后提出了一些富有价值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比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有Meadows等的世界资源动态模型]3,2[、Holdren等的IPAT公式]4[、Daly和Cobb(1989)年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Cobb等(1995)提出的“真实发展指标”(GPI)、Prescott -Allen(1995)提出的“可持续性的晴雨表”(BarometerofSostainability)模型等。但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和其博士生Wackernagel于90年代初提出的生态足迹法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它使人们认清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成为可能,从而明确了人类的生存状态。  1生态足迹法介绍  1.1 生态足迹法的定义  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须的,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活动都是在其上进行的。生态足迹法的定义(1996)是: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二者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它将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转化为提供这种需求所必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并同国家和区域范围所能提供的这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进而判断人类的生存状态是否处于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  1.2 生态足迹法中使用的生物性生产面积的类型  在生态足迹核算中,根据生产力大小差异,生物生产面积主要考虑如下6种类型]6,5[化石燃料土地、可耕地、林地、牧草地、建筑用地和海洋。  (1)化石燃料土地(fossilenergyland):人类消费生物化石燃料的同时释放了大量的 - 1 -

生态足迹计算

陕西省榆林市2006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资源与环境系 08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张笑然20080802004 田滢伟20080802016 胡庆贺20080802042 摘要:利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和分析方法,对陕西省榆林市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榆林市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 1.272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 1.716hm2,人均生态盈余为0.444hm2,属于较小程度上可持续发展状态。 关键词:陕西省榆林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可持续发展 1.引言 1.1研究方法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近年来度量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较为通行的方法。它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在地区、国家和全球尺度上比较人类对自然的消费量与自然资源的承载量,判定地区、国家或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近几年,生态足迹方法由于具有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大量应用。 生态足迹分析法从需求方面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从供给方面计算生态承载力的大小,通过二者的比较,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即:计算区域的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筑面积等对应的土地面积,通过对比分析该区域的生态足迹产出和承载来评价该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程度. 生态足迹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特定人口的资源消费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一般计算公式为: EF = N ×ef = N ∑(αai) = N ∑(ci/pi) 其中,EF为区域总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α为均衡因子;ai为人均i种消费项目折算的生态生产性面积;i为消费项目类型;pi为i种消费品的平均生产能力;ci为i种消费品的人均年消费量。 附:生态足迹测度中的土地类型及均衡因子说明 生态足迹的有关概念: SEF:自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足迹

04生态足迹法及应用案例

技术资料4: 生态足迹法及应用案例 一、生态足迹法 生态足迹EF(eco logical foot print)是20 世纪90 年代初提出的一种从生态学角度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生态足迹衡量在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人类消耗了多少用于延续其发展的自然资源,并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归纳成一个数字,即人类活动排他性占有的生物生产土地。一个已知人口(个人、城市或国家)的生态足迹,即是生产相应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口产生的所有废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将生态足迹同国家或区域范围内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相比较,能够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 生态足迹对于可持续性的衡量是一种“强”可持续性的测量手段。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即出现“生态赤字”;当其大于生态足迹时,则产生“生态盈余”。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要满足现有水平的消费需求,该地区要么从地区之外进口所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足迹,要么通过消耗自身的自然资本来弥补收入供给流量的不足。 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生态足迹分析法将地球表面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分为6 大类进行核算: 1)化石能源用地,用来补偿因化石能源消耗而损失的自然资本存量而应储备的土地;2)耕地,生物生产性土地中的生产力最大的一类土地;3)牧草地,即适于发展畜牧业的土地;4)林地,指可产出木材产品的人造林或天然林;5)建筑用地,包括各类人居设施及道路所占用的土地;6)水域,包括可以提供生物产出的淡水水域和海洋。 生态足迹的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各种消费项目的人均生态足迹 人均生态足迹分量A i 的计算公式为 A i = C i/Yi = (P i + I i - E i)/ (Y i ×N ),

生态足迹应用研究进展

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方法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众多学者先后提出了一些富有价值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定量表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使人类了解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自然的胁迫状况,从而减少对自然的负面影响.自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以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已经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1,2]. 20世纪90年代,由加拿大著名生态经学家威廉·里斯(WilliamE.Rees)教授和他的学生Weckernagel[3]提出的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定量可持续性测量方法,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考察人类及其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传统的经济学模型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性评价仍集中于可以在市场上交换的物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上,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未能对生态可持续的必要性做出合理的解释.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能源消费同自己所拥有的生态承载能力进行比较,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用土地面积这一度量单位很有直观性,这对于唤醒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全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形成、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生态足迹方法和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时空区域尺度的可持续发展测度[4-6].本文从从国内外已有的应用研究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生态足迹研究的最新概况,展望生态足迹今后的研究方向. 1生态足迹简介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威廉·里斯(William)及其学生瓦克纳戈尔(Wackernagel)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它是一组基于土地面积的度量指标[7],可以把它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的巨脚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 1996年以后,William和Wackernagel又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了解释:“一个国家范围内给定人口的消费负荷”、“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Winiom,1997)、“用生产性土地面积来度量一个给定人口或经济规模的资源消费和废物吸收水平的账户工具”(李利锋,2000).总之,生态足迹这一形象化概念既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包含了可持续性机制.这就是说,当地球所能提供的土地面积容不下这只巨脚时,其上的城市、工厂就会失去平衡;如果巨脚始终得不到一块允许其发展的立足之地,那么它所承载的人类文明将最终坠落、崩毁[8].生态足迹的定义为:“任何已知人口(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或某个个人)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它既代表既定技术条件和消费水平下特定人口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又代表特定人口持续生存下去而对环境提出的需求[9].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自WilliamE.Rees(1992年)提出生态足迹概念以来,国际上有关生态足迹概念、模型及其方法的研究陆续展开.目前,己有近20个国家利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各类承载力问题.自2000年起,世界两大非政府机构—— —RP(RedefiningProgress)和WWF(WorldWideFundforNature)分别每两年和每年公布一次世界各国的生态足迹研究成果.下面对国际上己经展开的生态足迹空间尺度应用研究进行简要介绍.对空间尺度所开展的应用研究主要从以下5个空间尺度开展:全球尺度的研究、地区尺度的研究、国家尺度的研究、区域和城市尺度研究、个人水平上. 2.1.1全球尺度的研究 以Wackernagel(1999)为代表的“加拿大生态足迹小组”率先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在《国家生态足迹》中计算了1997年的全球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就全球范围而言,人类的生态足迹已经超过了全球生态承载力的30%[10].随后又 生态足迹应用研究进展 晓兰,王丹丹 (赤峰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生态足迹模型自1992年被提出以来,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从国内外已有的应用研究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生态足迹研究的最新概况,展望生态足迹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应用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X8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3)01-0020-07 20 --

生态足迹的发展

Wackernagel等人的开创性研究 Willian Rees的博士生Wackernagel等曾对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 证计算研究表明,全球平均人均生态足迹为2.8hm2,而可利用生物生产面积仅为2hm2,全球人均生态赤字0.8hm2。在计算的52个国家和地区中35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生态赤字,只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低于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中国1997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 hm2,而其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8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4 hm2。因此,从全球范围而言,人类的生态足迹已超过了全球生态承载力的35%,人类现今的消费量已超出自然系统的再生产能力,即人类正在耗尽全球的自然资产存量。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2004地球生态报告》 为了让各个国家在占用了多少自然资源上“有账可查”,2004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2004地球生态报告》使用了“生态足迹”这一指标,并列出了一份“大脚黑名单”。这份由WWF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完成的报告于2004年10月21日在瑞士格兰德正式发布。十几位来自WWF总部、挪威管理学院、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和全球足迹网络的专家参与了研究,报告的数据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能源机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以及联合国环境项目世界保护监测中心。 在这份“大脚黑名单”上,阿联酋以其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近乎疯狂的石油开采“荣登榜首”———人均生态足迹达9.9公顷,是全球平均水平(2.2公顷)的4.5倍;美国、科威特紧随其后,以人均生态足迹9.5公顷位居第二。贫困的阿富汗则以人均0.3公顷生态足迹位居最后。中国排名第75位,人均生态足迹为1.5公顷,低于2.2公顷的全球平均水平。“但中国人口数目庞大,其人均生态承载能力(即大自然能够给予的消耗量)仅为0.8公顷,生态赤字高达0.7公顷,而全球的平均生态赤字为0.4公顷。”专家们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自然消耗量还将迅速增加,中国的整体生态形势更加不容乐观。报告显示,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韩国、西班牙、印度均是生态赤字很大的国家。“很简单,如果生态足迹超过了生态承载能力,就是不可持续的。为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费,减小自身的生态足迹。”《报告》的主要作者、生态学家骆乔森(Jonathan Loh)说。报告说,巴西、加拿大、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刚果、秘鲁、安哥拉、巴布亚新几内亚、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家由于国土面积辽阔、人口相对稀少或者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生态盈余(总生态足迹小于总生态承载容量)榜”上位居前列。“就在这些生态盈余国家的居民为全球生态环境作出贡献时,西方人正在以难以持续的极端水平消耗自然资源———北美人均资源消耗水平不仅是欧洲人的两倍,甚至是亚洲或非洲人的七倍。”专家们批评说,“如果全球的居民都达到美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人类将需要5个地球。”报告的作者们称,他们试图从另一角度寻找“谁应该对目前的全球生态危机负有更大责任”这一争论不休话题的答案。 “那些生态赤字较大国家的资源消耗量已经超过了本国的资源再生能力,其结果就是加剧了环境恶化,或者将这种生态危机通过原材料进口等国际贸易方式转移到了其他国家或地区。”郝克明还担心,大大小小的环保组织如何说服人们为了追求高水平生活而不去高破坏地消耗地球资源。“在目前,使政府、工业界和公众转向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的技术、建筑和交通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马丁说。 《亚太区2005生态足迹与自然财富报告》

四川省200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四川省200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摘要: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自然资源很丰富,最近几年四川经济发展逐渐变化。为了研究本地区资源的利用状况,本文采用2008年的数据进行了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8.7117hm2/cap,生态承载力在扣除12%后为0.4404hm2/cap ,所以人均生态赤字为8.2713hm2/cap.说明了两个方面:一是四川省的生活,生产强度已经超过了生态足以承载的范围;二是四川省的资源利用表现出来的是低效率的。本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旨,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四川省资源利用向高效率发展,生态资源的发展向可持续方向转变。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四川省 国际上关于生态足迹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Odum,讨论在能量意义上,被一个城市所要求的额外的“影子面积”(shadow areas),Jason等分析了波罗的海哥特兰岛渔业所要求的海洋生态系统面积。因为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具有较强的可视性、操作性、移植性等特点,已经得到了有关国际机构、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的认同,成为度量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 生态足迹通过建立生态账户计算在一定区域内的足迹消费和供给,最终以具有全球平均生态能力水平土地面积来表示,当人类消费的生态性土地面积大于生态系统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面积时表现为生态赤字,土地资源不可持续利用;反之则土地资源就表现为可持续利用的状态。 一、生态足迹研究方法 (一)生态足迹核算方法 为了使可持续发展的衡量具有真正的区域可比性,在分析区域可比性发展状况时,需要引入均衡因子和均衡产量,将资源供给和消耗统一到全球一致的面积指标层面上去,均衡因子可以消除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地生产力之间的差异;产量因子可以消除不同地区相同土地类型土地的生产能源之间的差异,本文采用的均衡因子均为国际公认的。 (二)生态足迹核算模型 生态核算模型由生态足迹需求和生态足迹供给两个模型组成。生态足迹需求包括生态资源消耗生态足迹需求和能源消耗生态足迹需求,在计算生物资源净消费时,需要经过均衡因子折算。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一是生态足迹计算;二是生态承载能力计算;三是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能力的比较;四是对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能力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如果生态足迹大

国内外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研究生课程考试卷 学号、姓名: 20142401 王武林 年级、专业: 14级土地资源管理 培养层次:硕士 课程名称:土地资源评价 授课学时学分: 考试成绩: 授课或主讲教师签字:

评语: 评阅人: 年月日

生态足迹方法研究进展 王武林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资源学院,沈阳110866 摘要:生态足迹是一种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工具。介绍生态足迹的定义、思想、基本计算方法,总结其在国内外不同尺度、不同领域、不同应用层面、计算方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内容与进展,评析生态足迹理论的优缺点,对生态足迹的应用进行展望,从而为以后的研究探讨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生态足迹;研究方向;应用展望 1前言 国际上关于生态足迹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Odum EP(1975,1989)讨论了在能量意义上 被一个城市所要求的额外的“影子面积”(shadow areas),Vitousek P,et al.(1986)测算了人类利用自然系统的 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Jasson A M(1975)等分析了波罗的海哥特兰岛海岸渔业所要求的海 洋生态系统面积[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等于1992年提出生态足 迹概念,并在Waekernagel M的协助下将其完善和发展为生态足迹模型。此后,以Wackernagel为代表的“加 拿大生态足迹小组”应用生态足迹法在全球、区域和城市三个层面上分析了生态足迹的应用效果。 Waekernagel等(1997;1999;2000;2002)分别计算了1993、1995、1997、1999、和2001年的全球 生态足迹;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2000;2002;2004)发布了三份《Living Planet Report》,对全球1961 到2001各类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维的动态分析,并且列出了1998年1999年和2001年世界上超过100 万人口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状况,对各个国家的资源消耗状况和人口规模进行分析。还有很 多学者都是针对某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进行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成果(Hanleyetal,1999; K i m b e r l e y W.R.e t a l,2001;G a r r r y,2004; Monfreda,2004;Waekernageletal,2004;Jiun-JiunFemg,2005) 自William Rees 1992年提出生态足迹概念以来,国际上有关围绕和涉及生态足迹概念、方法及其模 型的研究纷纷开展。近年来,围绕生态足迹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成为很多国际生态经济学家共同努力改进 的热点领域之一。关于生态足迹的研究涉及到多个领域,其中包括环境科学、生态学、经济学、城市研究、 能源、工程学、地理学、物理学等,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生态学、经济学等领域。 2000年起WWF(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和RP即(Redefining Progress)两大世界非政府机构分别每 年和每两年公布一次部分国家的生态足迹研究结果,主要工业国家已把生态足迹指标纳入官方指标体系, 其经验也正在向发展中国家普及。2010 年发表了第六份关于生态足迹的报告《Living Planet Report 2010》 指出,全球生态足迹持续增长,目前人类对资源的需求状况是1.5 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所需。该报告同时 指出,人类应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后果有些是不可逆的,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的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生态足迹概述

生态足迹概述 摘要:伴随着我国汽车产量和汽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我国汽车产业无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与能源压力。中国汽车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好目前的“环保压力"和“能源供应”两大命题是关键。生态足迹分析模型是一种定量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自提出以来得到了生态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应用于国家、地区和城市等各个层面的生态足迹、承载力、能源与环境指标研究中。借助生态足迹分析模型,可以将我国汽车产业对能源、资源的消耗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转化为相应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将这种压力定量化、形象化,便于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中国汽车产业,生态足迹,情景分析 Abstract: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motor output and population,there’s no doubt that China’S motorcar industry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pressure from environment and energy.In order to realize China's motorcar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nvironment and energy issues must be consciously and wisely solved.Ecological footprint(EF)model which has been paid worldwide auention can be used to quantificationally analysis the degre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has been put into research areas com:eming ecological footprint,ecological capacity,and energy and environment indexes.By means of EF model we Call transform the consumption of energy and resources and the Oatlalt of green house gases of China’S motorcar industry into areas of bi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o,the pressure canbe quantifiedand visualized,it is more convenient for US analyze and study. Keywords:motorcar industry in China,ecological footprint,scenario analysis 1背景 汽车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政府支持的研究课题。至2007年末,全国汽车产量达888.24万辆,比2006年增长22.1%,其中轿车479.77万辆,增长24%。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5697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468万辆),比2006年末增长14.3%,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353-I万辆,增长20.8%。民用轿车保有量1958万辆,增长26.7%,民用轿车中私人轿车1522万辆,增长32.5%。目前中国每千人拥有不到50辆汽车,而全球平均水平为120辆,美国为750辆,中国的整体汽车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2006花都汽车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说,2000年我国机动车燃油消耗量占石油销量的I/3左右,耗能仅次于建筑,预计2010年汽车油耗占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将上升到43%,2020年达57%,比重上升到第一位的速度菲常迅速。同时,机动车成为产生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等重要的污染源.如果按照现有经济发展模式运行,要想维持汽车产业的稳定运转,必然要消耗巨大的自然资源。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某些重要资源长期依赖进口,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而且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绔合利用水平较低。 据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每生产一辆轿车平均消耗钢材0.896吨.有色金属0.12吨。面对我国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如何解决汽车原材料来源问题和报废汽车处理问题,是我国汽车产业要面对的现实。 1.1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的概念是由加拿大教授Willianm Rees首先提出的。他将地球上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地域分为6种化石能源用地、耕地、森林、草地、建筑用地和水域。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土地面积,它是从土地面积的角度建立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程度的量化指标。生态足迹的计算基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第一,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第二,这些资源和废弃物能转化成相应的生态生产力土地面积。目前国内外生态足迹分析大都是基于国

生态足迹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生态足迹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村发展系博士研究生吴文彬 一、生态足迹理论的提出 1.生态足迹理论形成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化和技术进步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但同时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森林大量砍伐、河流与大气污染、农田沙漠化日益严重、化学物品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能源匮乏以及气候异常等等,环境的变化严重威胁了人们生活。1962年,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通过大量的事实向人们展示工业生产在创造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在残忍的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震惊世界的《增长的极限》,认为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及资源消耗等以继续增长趋势发展下去,地球可能会面临灾难性的崩溃,因此,需要尽快采取行动终止这种不正常的发展状态。 为了应对严峻的环境形势,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号召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措施,协调合作,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可持续发展作为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逐步被人们接受和实施。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观点在于:一是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即经济发展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以致威胁人类生存的基础,环境的承载力应足以支持经济发展;二是强调代际之间的公平,即当代人满足自己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后代人的发展,给予后代人同等的发展机会和资源基础,保证发展的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超越了传统的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忽视保护环境的观念,它强调人类的需求要建立在大自然可以再生的范围之内,强调生态承载力阈值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评估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筛选、界定和建立环境资源承载力的指标体系以反映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和程度。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比较有影响力的包括人文发展指数、绿色GDP、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社会-生态指标以及生态足迹等。生态足迹作为定量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以其简明、直观和易操作性成为评价可持续发展程度的重要工具。 2.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基本理论 生态足迹由加拿大人William及其博士生Wackernagel 在20世纪初提出,是指生产一定人口所消费的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消费生产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Wackernagel,1996)。William曾将其形象地比喻为:?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的巨脚踏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 摘要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通过跟踪区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费,将它们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类型的面积,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计算模型,分析总结了模型的优缺点。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计标模型定量测量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Footprints.and Computer Models Zhang Zhiqiang Xu Zhongmin Cheng Guodong (Frozen Earth Key State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rigid and Arid Zone Environment and Project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730000) Abstr act Ecological-Footprints.are a kind of new method of quantifiably measuring the extent of hu2 manity.s use of nature.Through following the tracks of consumption of 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s of a region,these consumption patterns provide information of areas,showing each type of land necessary for providing these material resources.Through comparison of these different areas providing natural re2 sources,we can quantifiable judge the scope within which that area.s capacity to provide can be developed. Here we giv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footprints.and computer modeling,as well as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strong and weak points of such a model. Key Words https://www.360docs.net/doc/3116672749.html,nd Areas Providing Natural Resourecs Computer Modeling Quantifiable Measurement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就必须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就是人类社会要取得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必须维持自己的自然资产存量。但是从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至今,世界的人口、贫困、消费日益增加,生物多样性锐减、草场退化、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自然生态系统日见退化,人类生存在一个更加危险的世界中。许多事实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在远离可持续性。为了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变成现实的可操作管理模式,人类必须知道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多远的路要走。由于传统的国民经济帐户指标GNP(及其变种GDP)在测算发展的可持续性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为此,一些国际组织及有关研究人员从80年代开始就努力探寻能定量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指标。因此评价和监测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这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与前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于1990年5月在其第一份5人类发展报告6中首次公布了人文发展指数(HDI);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0已成为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指标体系不断提出,如绿色国民生产净值(绿色GNP)和可持续的经济福利指标(ISEW)等可持续性指标等。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发展的可持续性主要取决于自然资产。但是由于很难定量测量生态目标,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一直较缓慢。 在对生态状况的测量方面,即用具体的生物 8生态经济2000年第10期

[足迹,生态,方法]浅谈生态足迹研究的方法问题

浅谈生态足迹研究的方法问题 1前言 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正式提出以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理想的发展模式。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可持续的发展的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首先就要度量发展的状态是否可持续,因此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估已成为当前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生态足迹方法团,通过分析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资源的消费与供给,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发展的可持续性。 生态足迹方法以其易于理解、方法简便、可在全球尺度上进行比较等特点,赢得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应用。但生态足迹研究方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未引起学者们的充分注意,现有研究中专门就生态足迹存在问题进行评价的成果鲜见。本文将尝试就生态足迹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简略分析与评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2生态足迹方法 生态足迹方法是由William Reed、于1992年提出的,并由Wackernagel进一步完善叫。生态足迹研究基本思想是:个体、过程、活动等通过资源使用、废物排放等,利用自然系统提供给它们的服务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资源利用与产生的环境影响可被转化为生物生产性面积进行解释叫。通过关注流入、流出特定系统的物质与能流,并将物质与能流转化为与之对应的、供给这些流量土地面积与水域,主要是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能源用地和水域比。生态足迹的方法计算是基于6个前提假设叫:可获得资源的年消费量和产生的废物量;大部分的资源流量可折算为生产资源的生物生产性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面积)和吸收其所产生的废物的生态生产性面积;通过赋予每种面积一个与单位面积的有用生物量生产能力成比例的权重(即潜在的、有用生物量年产量),可将几种不同的面积表达为一个标准化的、具有平均生产能力的面积单位;总需求可通过将各种资源供给与废物吸收的折算面积加和得到;总人类需求(生态足迹)与自然供给(生物生产力)可直接对比;总需求可超过总供给。 生态足迹将各种资源消费和废物的吸收折算为6类生态生产力不同的生物性生产面积,并将这些具有不同的生态生产力生物生产性面积转化为具有相同生产力的生物生产性面积,而后加总计算生态足迹。这样需要对折算得到的6类具有不同的生态生产力的生物生产性面积赋予对应的均衡因子。某类生物生产性面积的均衡因子代表着此类生物生产性面积的全球平均生产力相对于全球全部的生物生产性面积平均生产力的相对值叫。通过均衡因子,就可将6类生物生产性面积折算成具有相同生产力的生物生产性面积。同时,因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间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的享赋不同,造成单位生物生产性面积的生产力也不同,这样就需要利用产量因子进行调整。产量因子是某国家或地区某类生物生产性面积生物产量与同类生物生产性面积的全球平均产量的比率。通过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的调整,便可将各类土地面积进行加总,得到可全球比较的、统一的单位全球公顷。 3研究方法的优点与主要进展 生态足迹研究方法自身的优点:①提供全球可比性的生态足迹,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可持续性;②具有一定的政策性,通过比较生态足迹的需求与供给,反映了区域人类活动对自

澳门旅游生态足迹研究

澳门旅游生态足迹研究 张萌1, 2 杨煜1 (1. 澳门科技大学 国际旅游学院,澳门;2.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澳门小城以狭小的地域面积承载着规模巨大的旅游活动,蓬勃兴旺的旅游产业已成为澳门社会经济的命脉,并为世人所瞩目。然而,旅游业以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为基础,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二者产生压力与负面影响。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测算出2009年澳门不可转移之旅游生态足迹为18 300.891gha ,是旅游生态承载力的3.29倍,旅游生态赤字为12 737.584gha ,结果发现澳门的旅游生态足迹经济效率较高,但旅游活动正在过度消耗资源环境,使当地的旅游发展不具备生态可持续性,因此相应的改进措施应早日出台,以实现资源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平衡,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关键词:澳门;旅游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 文献引用:张萌,杨煜. 澳门旅游生态足迹研究[J]. 生态经济,2011(11):86~91.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On Touristic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Macau ZHANG Meng 1, 2, YANG Yu 1 (1. Facult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cau, China;2.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Remote Sens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Despite its tiny territory, Macau boasts large volume of tourist activities, which serves as the pillar of its economy.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is the cornerstone of tourism, but are also subject to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ourism. Based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this paper calculated the touristic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deficit of Macau in 2009, in an effort to bring to light the current status of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by tourism. As the findings show, the non-transferable touristic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touristic ecological deficit of Macau in 2009 are respectively 18 300.891gha and 12 737.584gha, and the former is 3.29 times as large as touristic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Touristic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Macau is highly efficient but currently tourism is developing in an unsustainable manner, so appropriate initiatives are in need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ility of tourism industry of Macau. Key words: Macau; touristic ecological footpri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基金项目:澳门基金会资助课题——生态旅游视野下的澳门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开发对策研究(0119)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张萌(1982~ ),男,博士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 1 引言 20世纪60至70年代,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使人们对传统发展方式开始了全面的质疑和反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应运而生,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进而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范式经历了重大变革。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对各类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而正确评价各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旅游业素有“无烟工业”和“朝阳产业”的美称,现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行业和世界上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但是无数的实践和研究证明,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认识早已与实际不符。旅游业在创收、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 人文社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比如旅游目的地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退化、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传统文化的扭曲和丧失等等。本文即以澳门为例,探索运用旅游生态足迹分析法测度旅游业对目的地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的影响,以期为控制旅游的开发强度和建设规模、合理而有效地保存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生态、最终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生态足迹与旅游生态足迹概述 2.1 生态足迹的涵义及分析方法 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将生态足迹分析(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作为一种生态系统的评估工具。按照加拿大学者里斯(William Rees )和魏克内格(Wackernagel )的讨论,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吸纳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