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生成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血管生成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血管生成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血管生成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吴家明1

,陆 茵

1,2

,郜 明1,张伟伟

1

(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29;2.江苏省方剂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9)

收稿日期:2007-09-21,修回日期:2007-11-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30371727,30772766);江

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BK2003113)

作者简介:吴家明(1980-),男,硕士生,研究方向:肿瘤血管生成与

抗肿瘤转移研究,E 2mail:nj w ujia m ing@https://www.360docs.net/doc/3116776992.html,;

陆 茵(1963-),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肿瘤血管生成与抗肿瘤转移研究,通讯作者,Tel:0252

86798154,E 2mail:luyingreen@https://www.360docs.net/doc/3116776992.html,

中国图书分类号:R 205;R 332;R 3632332;R 36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978(2008)01-0011-04摘要:抗血管生成已经成为治疗肿瘤转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重要策略之一。血管生成模型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在探讨血管形成机制、发现促进或抑制血管生成药物等研究中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如何寻找适合的血管生成模型是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常遇到的问题。该文就主要常用模型做较全面的介绍,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关键词:血管生成;模型

血管生成(angi ogenesis )是指在原有的毛细血管和(或)微静脉基础上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从已存在的血管处以芽生或非芽生(套迭)形式形成新的、以毛细血管为主的血管系统过程

[1]

。血管生成是许多促进或抑制血管

生成的分子参与调节的一个平衡过程[2]。血管生成过多与肿瘤、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疾病有关[3],抑制血管生成已经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重要策略。因此寻找血管生成抑制剂成为研究热点。血管生成研究需借助血管生成模型进行,血管形成的许多过程都可以在血管生成模型中模拟完成,包括内皮细胞增殖、迁移、毛细血管网状结构的形成等。本文就常用体内、体外及整体模型进行综述。

1 体外模型

体外模型主要分为细胞水平及组织学水平两类,常用的体外模型有以下4种。

1.1 内皮细胞增殖实验(cell proli fera ti on a ss ay) 内皮细

胞活化增殖是血管生成的起始阶段。目前主要有两种测定细胞增殖的方法即净细胞数测定和细胞周期分析。

1.1.1 净细胞数测定 M TT 法(四甲基偶氮唑比色法)是

测定活细胞数的化学定量方法,操作简便,价格低廉。但它不适合测定对细胞代谢有影响的药物,因为这类药物能影响

MTT 测定的活细胞数。另外通过胸腺嘧啶核苷参入法测定DNA 合成来测定细胞增殖能力。抑制细胞增殖可能是由于

药物的抑制作用,也可能是药物的毒性作用引起。因此,这种方法常需要结合细胞凋亡实验的数据才可以更好地评价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1.1.2 细胞周期分析 近年来有报道通过细胞周期分析来

评价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短时间暴露到溴脱氧尿苷

(B rd U )中可以促使B rdU 参入细胞DNA 中。碘化丙啶(P I )

染色后测定细胞的总DNA 量,再用荧光激活细胞分析仪测定细胞中B rd U 和P I 的量可得出细胞周期信息[4]。但实验用的内皮细胞处于增殖状态,与体内静止状态的内皮细胞是不同的,实验结果与体内还是存在一定差异。

1.2 内皮细胞迁移实验(cell m i gra ti on a ss ay) 常用迁移

模型有两种:①细胞损伤模型:在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皿上用刀片划出#形区,经P BS 洗涤后再用含011%明胶的

ME M 培养20h,细胞用甲醇固定,Gie m sa 染色。在光镜下计

数从损伤边缘迁移出的细胞数,需要注意的是划出的损伤区域一定要精确。②Boyden 室模型,Boyden 室由两层组成,两层之间为胶原包被的多孔的多聚碳酸盐滤膜;血管内皮细胞放于上层,同时加入待测药物,共同培养6h 后,除去上层的细胞,下层细胞用甲醇固定,HE 染色,光镜下计算下层的血管内皮细胞数。龙淼云等[5]采用本模型研究证明了血管生成抑制因子arresten 对huvec 迁移有抑制作用。Boyden 室模型优点在于它对药物浓度梯度差异很敏感。但对实验技术要求较高且计数方法不同可能会造成统计结果误差较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严格的计数标准以减少因方法不同产生的误差。

1.3 小管形成实验(tube for ma ti on a ss ay) 小管形成实验

能模拟人体内毛细血管生成的过程,包括内皮细胞出芽增殖和毛细血管网结构形成等步骤,接近人体内血管生成的实际过程。内皮细胞在基质胶、纤维蛋白胶、胶原等基质上培养时能形成网状结构。用电子显微镜来分析小管间的紧密连接,从而定量血管生成情况[6]。需要指出的是似乎所有的内皮细胞都能在细胞外基质上形成管状结构,有些非内皮细胞也能在基质胶上形成管腔结构[7]。实验一般采用24孔培养板,但它底面积大,Matrigel 用量多,计数区域大只能随机选择几个典型区域且数据分析耗时长。Sanz 等[8]采用384孔和1536孔培养板培养可节约胶的用量,借助计算机可以计算整个孔的小管及小管之间的连接数及小管的长度和面积。改进方法后减少了原来分析困难及重现性差的缺点。

1.4 大鼠动脉环实验(ra t aorti c r i n g a ss ay) 1990年N ic 2osia 等首次将此模型应用于血管生成研究中。取下大鼠主

动脉后,剪成1mm 宽的血管环,再用纤维蛋白胶或胶原蛋白胶包埋,然后以无血清的MC DB131培养液培养。培养过程中每天计算主动脉环产生的新生微血管数并进行定量分析。用不同胶培养的大鼠主动脉环新生血管的生长曲线不同。胶原包埋的主动脉环,培养1wk 时血管数达到顶峰,第

2wk 开始萎缩。用纤维蛋白胶包埋时能使血管数顶峰期维

?

11?中国药理学通报 Chinese Phar m acological B ulletin 2008Jan;24(1):11~4

持更长,且新生血管数是前者的213倍。2002年Zhu等[9]将此方法改进,采用更薄的胶层包埋动脉环使得新生成血管染色更方便;应用双重染色法和共聚焦显微镜在同一层面上观察到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及外周细胞共同存在并证明了新生血管主要由内皮细胞构成。方法学的改进有利于血管生物学家更深入研究血管生成的机制。动脉环取材范围广泛,观察方法简单,可从分子水平阐明血管生长的分子调控机制,是一个较好的体外血管生成模型。但它不能完全真实反映肿瘤生长的微血管环境[10],另外从不同种属和不同大小的动物体内取出的动脉环血管生成数差别很大。

2 体内模型

体外模型虽然有其优点,但并不能完全替代体内模型,因此体内模型亦非常重要,下面就主要常用的体内模型作一些介绍。

2.1 角膜微囊实验(cornea l m i cropocket a ss ay) 1974年Folk man等首次将该模型用于肿瘤血管生成研究。正常角膜本身无血管可避免其他模型中原有血管的干扰,因此诱导角膜血管生成反应更能真实地反映血管生成过程。早期实验采用兔眼角膜,Bernardini等[11]将体重为2~3kg的健康新西兰白兔麻醉后,在角膜边缘处用虹膜刀植入载体,3~4 d后血管从边缘出芽,7~10d内新生毛细血管进入载体,通过计数载体内新生毛细血管数和生长率可评价药物对血管新生的效果。但实验过程中易诱发非特异性炎症反应,难与肿瘤微血管生成因子刺激的血管生成相区别,并且模型中微血管生成呈环状排列,分布无规律,造成定量困难。后来Folk man等用组织相容性好且较少引起炎症反应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多聚缓释载体,在载体中加入微血管生成因子后再植入角膜微囊。改进后的模型较少引起炎症反应,但成本较高。1979年Muthukkaruppan等将方法进一步改进,采用鼠眼角膜进行实验,成本大大降低,效能基本相同,但大鼠的眼球小,给试验操作带来一定难度。

2.2 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ch i ck chor i oa ll an to i c m e m2 branes a ss ay) 1931年Le wis等建立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模型,最初用于胚胎组织移植物发育潜能的研究。1977年Folk man等首次将其用于肿瘤微血管生成研究。该模型取材方便、易于观察、实验周期短和费用低,适用于大量血管生成药物的筛选,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植入物渗透压和pH 的不同所导致的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及鸡胚内血管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均可刺激微血管生成,造成假阳性结果。鸡胚发育本身存在的血管生长亦可干扰结果,导致结果可信度下降。

2.3 海绵植入实验(sponge i m pl an t a ss ay) 1987年An2 drade等提出海绵植入实验模型:先将待测药物注入无菌聚酯海绵中,再将海绵植入大鼠皮下。海绵植入后用133X清除技术测定其中的血流,血管化后可以客观、重复评价血管新生,也可以通过局部注射促进或抑制血管生成物,再收集渗出液来做生化分析。海绵植入实验可模仿肿瘤缺氧微环境,也适用于肿瘤血管生成研究。该模型也存在一些缺点,海绵植入皮下会引起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肉芽组织逐渐包裹海绵。此外,使用不同成分海绵可引起较大的实验差异,放射性气体的使用也使得实验进一步复杂化。

2.4 圆盘血管生成系统(the d isc a ss ay) 1988年Fajardo 等将圆盘血管生成模型应用于伤口愈合和实体瘤血管生成研究。将药物或肿瘤细胞悬液加到聚乙烯醇泡沫材料制成的圆盘中央,再将小圆盘植入小鼠胸部或腹部皮下。实验结束后取出小圆盘,石蜡包埋后切片,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血管、成纤维细胞及粘连组织。通过计算组织切片中血管交叉点和测定血管内面积来定量新生血管,这些方法直观且易操作。同时本模型仍存在一些缺陷,植入圆盘后引起的异物反应也能刺激血管形成,并且不能连续和动态观察小圆盘内血管生成情况。

2.5 基质胶栓实验(ma tr i gel plug a ss ay) 1992年Passani2 ti等建立基质胶栓(matrigel p lug)模型。基质胶是从Engle2 berth2Hol m2S war m瘤中提取的,主要由基膜蛋白构成。4℃时基质胶是液态,将bFGF与胶混匀后注射到小鼠皮下,胶在体温状态下形成胶栓,内皮细胞等迁移入胶栓内形成血管样结构。1~3wk后取出胶栓及包围在周边的肉芽组织,再定量胶栓内血管。过去定量血管生成常采用计算血管数,但基质胶栓中血管分布不规则导致计数困难。也有采用测定新生血管血液中血红素含量来定量血管生成,但无法区分新生血管、血窦及大血管中的血液[10],结果定量也不准确。近来有报道通过注射荧光素标记的高分子量葡聚糖来定量新生血管[12]。该模型也可应用于组织再生实验[13]。所有组织似乎都包含有促进或抑制血管生成的因子,而胶栓中除新生血管外本身没有组织,这其实也是一个缺点。另外,每次注射相同体积的胶液却难以得到相同体积的胶栓,导致基质胶栓模型结果差异较大[6]。虽然该模型存在以上缺点,现仍被广泛用于促进或抑制血管生成药物筛选。

2.6 海绵—基质胶实验(the sponge/ma tr i gel a ss ay) 2002年Akhtar等[14]结合海绵植入实验和基质胶栓实验建立海绵—基质胶(s ponge/matrigel)模型。方法是将015m l 的Matrigel注射到小鼠皮下,待胶凝固后麻醉小鼠,轻轻刮掉注射胶液处的毛发,在皮肤上开一小口,再在胶栓上开一小口后植入含有供试药物的无菌聚乙烯海绵、瘤块或其他组织,再用镊子将海绵移至胶栓的中央,实验结束后取出胶栓并定量新生血管数。模型改进后血管能定向生长,灵敏度比基质胶栓实验更高,不足之处在于实验耗时更长。

3 整体模型

体内和体外实验模型结果最终需要应用整体模型来进行全面的评价和验证,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整体模型。

3.1 斑马鱼实验模型(zebraf ish m odel) 1999年Serbedzi2 ja等[15]用斑马鱼来筛选影响血管生成的小分子物质。斑马鱼是热带淡水鱼具有以下优点[16]:①斑马鱼是脊椎动物,有独立的组织器官,其器官与人器官在结构、生理、分子水平等方面惊人地相似;②个体小,喂养费用低廉,所需空间场地不大;③胚胎透明,从完整的活体可以观察到所有内部器官和结构,避免杀死或解剖动物,从而可多角度观察动力学过程。斑马鱼体外排卵、体外受精、在无营养条件下可存活

?

2

1

?中国药理学通报 Chinese Phar m acological B ulletin 2008Jan;24(1)

3~4d。血管生成与其他脊椎动物相似,所以非常适合体内血管细胞生物学研究[17]。与其它模型相比,斑马鱼模型实验周期短,只需要3d,斑马鱼容易喂养,药物需要量少,单剂量给药,一次可以筛选较多化合物且适合于量效关系研究[18]。另外斑马鱼模型还可以快速鉴定血管生成中的新的候选疾病基因及有潜在治疗效应的化合物[17]。斑马鱼模型目前研究还处于尝试验证阶段,但已显示出诱人的前景。3.2 爪蟾蝌蚪模型(xenopus l aev is t adpole m odel) Ny等建立爪蟾蝌蚪模型。蟾蜍发育很快,受精后4d用显微成像技术能观察完整发育和功能性脉管系统。蟾蜍胚胎是可应用于血管生成研究的有用模型。蟾蜍与斑马鱼一样与其他脊椎动物的血管类似[18],但蟾蜍与斑马鱼不同的是它淋巴系统发达,可用于淋巴管生成的分子研究。

3.3 肿瘤模型(tu m or m odel) 林红英等[19]报道了与血管生成有关的转基因肿瘤动物模型。也有很多其他的肿瘤模型被用来研究药物抗肿瘤的潜在活性以及对瘤块大小(直径、面积或体积)和动物存活时间的影响[20-23]。肿瘤模型可专门用于研究药物潜在的抗血管生成活性,它可以在同一个实验中研究药物的摄取、分布以及效应。同时也可以用来检测一个药物是否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如果药物有抗血管生成的作用,就会阻止或大大减少肿瘤新生血管的数量。实验性肿瘤特别是皮内注射形成瘤的局部环境与自发性生长瘤不一样,动物肿瘤模型与人体内肿瘤生长环境还有一定差别,因此动物实验不能完全等同于人体实验。

4 问题与展望

迄今为止血管生成模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Stat on等[24]认为理想的血管生成实验模型应该可靠、操作简便、定量容易、更重要的是和人体生理条件相关。但是由于血管生成反应中细胞及分子活性复杂,单独一种模型不可能满足以上所有条件。体内外血管生成模型各有其优缺点。体外模型能较好地控制和监测实验过程,操作相对简单,实验费用较低,但条件难标准化,实验结果不能完全反映体内情况需要体内实验来证实。体内模型实验条件较接近体内环境,但操作繁琐耗时、价格昂贵、结果不易定量且易变性大。最终还是需要借助整体模型来验证和评价。由此可见许多实验模型还有待于日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只有借助趋近完善的模型我们才能更好地筛选血管生成抑制剂,从而得到更客观、真实及全面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Ucuzian A A,Greisler H P.In vitro models of angi ogenesis[J].

W orld J Surg,2007,31(4):654-63.

[2] Car meliet P,Jain R K.Angi ogenesis in cancer and other diseases

[J].N ature,2000,407(6801):249-57.

[3] Nyberg P,Xie L,Kalluri R.Endogenous inhibit ors of angi ogenesis

[J].Cancer Res,2005,65(10):3967-79.

[4] G omez D,Reich N C.Sti m ulati on of p ri m ary hu man endothelial cell

p r oliferati on by I F N[J].J I mm unol,2003,170(11):5373-81. [5] 龙淼云,郑启昌,宋自芳,等.血管生成抑制因子arresten抑制

huvec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实验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7,23(1):64-6.

[5] LongM Y,Zheng Q C,Song Z F,et al.Effects of arresten on hu2

vec cell p r oliferati on and m igrati on[J].Chin Phar m acol B ull,

2007,23(1):64-6.

[6] A uerbach R,Le wis R,Shinners B,et al.Angi ogenesis assays:a

critical overvie w[J].C lin Che m,2003,49(1):32-40.

[7] Donovan D,B r own N J,B ishop E T,Le wis C https://www.360docs.net/doc/3116776992.html,paris on of the

three in vitro human‘angi ogenesis’assays with cap illaries f or med in vivo[J].Angiogenesis,2001,4(2):113-21.

[8] Sanz L,PascualM,Munoz A,et al.Devel opment of a computer2as2

sisted high2thr oughput screening p latfor m f or anti2angi ogenic tes2 ting[J].M icrovasc Res,2002,63(3):335-9.

[9] Zhu W H,N icosia R F.The thin p rep rat aortic ring assay:A modi2

fied method f or the characterizati on of angi ogenesis in whole mounts[J].Angiogenesis,2002,5(1-2):81-6.

[10]Auerbach R,Akhtar N,Le wis R L,et al.Angi ogenesis assays:

p r oble m s and p itfalls[J].CancerM etastasis Rev,2000,19(1-2):

167-72.

[11]Bernardini G,R ibatti D,Sp inetti G,et al.Analysis of the r ole of

che mokines in angi ogenesis[J].J I mm unol M ethods,2003,273(1

-2):83-101.

[12]Baker J H,Huxha m L A,Kyle A H,et al.Vascular2s pecific quanti2

ficati on in an in vivo Matrigel cha mber angi ogenesis assay[J].M i2 crovasc Res,2006,71(2):69-75.

[13]Anghelina M,Krishnan P,Moldovan L,et al.Monocytes/macr opha2

ges cooperate with p r ogenit or cells during neovascularizati on and tissue repair:conversi on of cell columns int o fibr ovascular bundles [J].Am J Pathol,2006,168(2):529-41.

[14]Akhtar N,D ickers on E B,Auerbach R.The s ponge/Matrigel angi o2

genesis assay[J].Angiogenesis,2002,5(1-2):75-80.

[15]Serbedzija G N,Flynn E,W illett C E.Zebrafish angi ogenesis:a ne w

model f or drug screening[J].Angiogenesis,1999,3(4):353-9. [16]Ny A,Autier o M,Car meliet P.Zebrafish and Xenopus tadpoles:

s mall ani m al models t o study angi ogenesis and ly mphangi ogenesis [J].Exp Cell R es,2006,312(5):684-93.

[17]W einstein B M.Vascular cell bi ol ogy in vivo:a ne w p iscine para2

dig m[J].Trends Cell B iol,2002,12(9):439-45.

[18]SengW L,Eng K,Lee J,et al.U se of a monocl onal antibody s pe2

cific for activated endothelial cells t o quantitate angi ogenesis in vivo in zebrafish after drug treat m ent[J].Angiogenesis,2004,7(3):

243-53.

[19]林红英,殷润婷,奚 涛,等.在肿瘤研究中转基因小鼠模型的

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7,23(1):4-8.

[19]L in H Y,Yin R T,Xi T,et al.Transgenic mouse models of inhibi2

ti on of tumor angi ogenesis[J].Chin Phar m acol B ull,2007,23

(1):4-8.

[20]Stribbling S M,Friedl os F,Martin J,et al.Regressi ons of estab2

lished breast carcinoma xenografts by carboxypep tidase G2suicide gene therapy and the p r odrug C MDA are due t o a bystander effect [J].Hum Gene Ther,2000,11(2):285-92.

[21]B r own N J,Stat on C A,Rodgers G R,et al.Fibrinogen efrag ment

selectively disrup ts the vasculature and inhibits the gr owth of tumors in a syngeneic murine model[J].B r J Cancer,2002,86

(11):1813-6.

[22]Tercel M,Stribbling S M,Sheppard H,et al.Unsy mmetrical DNA

cr oss2linking agents:combinati on of the CB I and P BD phar ma2 cophores[J].J M ed Che m,2003,46(11):2132-51.

[23]Stat on C A,B r own N J,Rodgers G R,et al.A l phastatin a24am i2

no2acid frag ment of human fibrinogen,is a potent ne w inhibit or of activated endothelial cells in vitro and in vivo[J].B lood,2004,103

(2):601-6.

[24]Stat on C A,Stribbling S M,Tazzy man S,et al.Current methods f or

assaying angi ogenesis in vitro and in vivo[J].Int J Exp Pathol,

2004,85(5):233-48.

?

3

1

?

中国药理学通报 Chinese Phar m acological B ulletin 2008Jan;24(1)

The advances of ang i ogenesis a ss ay m odels

WU J ia2m ing1,LU Yin1,2,G AO M ing1,ZHANG W ei2wei1

(1.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N anjing U niversity of TC M,N anjing 210029,China;2.Key L aboratory for

M odern Research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al For m ulae of J iangsu,N anjing 210029,China)

Abstract:Anti2angi ogenesis has been one of the i m portant strat2 egies in treating tu mor metastasis,diabetic retinopathy,rheu2 matic arthritis etc.Angi ogenesis models have p layed an active r ole in studying the mechanis m of angi ogenesis and devel op ing drugs of p r o2or anti2angi ogenesis.A common p r oble m faced by angi ogenesis researchers has been the difficulty of choosing suit2 able models.This paper revie ws p rinci pal models in use f or s ome details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shortages.

Key words:angi ogenesis;model

◇论 著◇

新生霉素抑制H L260/Bcr2Abl细胞

增殖与阻断Hsp90伴侣功能的关系

吴丽贤,许建华,张昆仲,温彩霞,黄秀旺

(福建医科大学药理系,福建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04)

中国图书分类号:R329124;R329125;R341;R733170212; R97713;R9791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978(2008)01-0014-06摘要:目的 研究新生霉素(novobi ocin,NB)对HL260/Bcr2 Abl细胞的作用,并探讨该作用是否与Bcr2Abl水平和热休克蛋白90(H s p90)分子伴侣的功能有关。方法 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Bcr2Abl的含量,采用免疫共沉淀的方法研究H s p90分子伴侣的功能。先将Bcr2Abl与其分子伴侣共沉淀下来,然后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沉淀物中与Bcr2Abl结合的H s p90和H s p70含量变化。应用蛋白酶体抑制剂ALLn L研究Bcr2Abl降解的途径。结果 NB能降低HL260/Bcr2Abl 细胞中Bcr2Abl的蛋白水平,NB使Bcr2Abl与H s p90和H s p70的结合减少,促进蛋白酶体降解Bcr2Abl蛋白,ALLn L 处理后NP240ins oluble部分Bcr2Abl蛋白水平提高。结论 该研究证明NB通过干扰H s p90伴侣功能,减少Bcr2Abl与H s p90和辅伴侣的结合,从而促进蛋白酶体降解Bcr2Abl蛋白,最终抑制HL260/Bcr2Abl细胞增殖。

关键词:新生霉素;Bcr2Abl蛋白;热休克蛋白90;分子伴侣

H s p90具有促进新合成的蛋白和变异蛋白折叠的功能,该功能受H s p90与辅伴侣相互作用和

收稿日期:2007-08-01,修回日期:2007-10-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0171158,30472187);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C0610025);福建省属

高校资助项目(No2005k048)

作者简介:吴丽贤(1975-),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抗肿瘤药理学,E2mail:wlx2lisa@https://www.360docs.net/doc/3116776992.html,;

许建华(1958-),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抗肿瘤药理学,通讯作者,Tel:0591283569307,E2mail:xjh

@mail.fj m https://www.360docs.net/doc/3116776992.html, H s p90与ATP结合/水解所调节[1-3]。H s p90作为分子伴侣,其已确定的客户蛋白(client p r otein)超过100个[4-9]。H s p90能成为抗肿瘤药物的很有前景的靶点,是因为它的许多客户蛋白是细胞增殖信号通路中的重要分子,与肿瘤密切相关。H s p90的N2端和C2端都能与辅伴侣或ATP相互作用,从而调节其伴侣的活性[10,11]。近来研究表明H s p90抑制剂有多类,如作用于H s p90N2端ATP结合区域的G A 和其衍生物172AAG;作用于H s p90C2端二聚化区域的顺铂和新生霉素(NB);影响H s p90翻译后修饰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和蛋白酶体抑制剂[7]。

融合基因bcr/abl是由9号染色体与22号染色体相互易位形成的,该基因编码的Bcr2Abl蛋白具有很强的酪氨酸激酶(PTK)活性,扰乱了正常的信号转导,不仅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 ML)发病的分子学基础,也是C ML对多种化疗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12-16]。由于Bcr2Abl是H s p90的客户蛋白之一,因此抑制H s p90的分子伴侣功能就很有可能同时阻断Bcr2Abl激活的多条信号传导通路。An 等[17]在研究中发现:Bcr2Abl是热休克蛋白H s p90的一种“客户”蛋白,它需要与H s p90/p23伴侣复合物结合,才能获得稳定性,进而发挥抗凋亡、诱导耐药等活性。H s p90N2端抑制剂G A能使Bcr2Abl与H s p90/p23伴侣复合物解离,同时Bcr2Abl与H s p70/p60Hop伴侣复合物结合增加,Bcr2Abl蛋白失去正常的稳定性,进而被蛋白酶体降解。

香豆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含有42羟基香豆素基本结构的物质,其代表药物新生霉素已在临床使用,

?

4

1

?中国药理学通报 Chinese Phar m acological B ulletin 2008Jan;24(1):14~9

建筑模型制作实验报告

建筑模型制作实验报告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学生实验报告 (理工类) 课程名称:规划设计模型制作专业班级:城乡规划 学生学号:学生姓名: 所属院部:建筑工程学院指导教师:刘琰 2014——2015学年第 2 学期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实验项目名称:江宁校区总体规划模型制作实验学时:24学时 同组学生姓名: 实验地点:实验楼B203 实验日期:实验成绩: 批改教师:刘琰批改时间: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目的:1、学习利用规划模型分析总平面的布局 2、学习规划模型的制作方法 要求:在读懂图纸的基础上,通过对空间、功能、结构、环境、流线、体量、外观、平面到剖面、几何关系、基本形状、逻辑关系等方面进行总体分析, 理清建筑平面和空间的组成关系,理清建筑与道路的关系,最后完成规划 模型的制作。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测绘工具 三棱尺(比例尺) 、直尺、三角板、弯尺 (角尺) 、圆规、游标卡尺、蛇尺等。 2.剪裁、切割工具 勾刀、刻刀、裁纸刀、角度刀(45o) 、切圆刀、剪刀、手锯、钢锯、电磨机、电热切割器等。 3.打磨喷绘工具 砂纸、锉刀、什锦锉、木工刨、台式砂轮机。 4.粘合剂 三、实验过程

第一次模型制作实验课在工科楼模型教室,之前老师在多媒体教室跟我们讲解了模型制作的工具,材料等基本知识,发任务书。 这一次在模型教室老师带我们参观了一下往届做的模型,看到学姐学长的作品时,感觉有点震惊,稍微有点不自信,但是在我们仔细参观与讨论我们自己组用的材料与制作流程后,我立马又斗志昂扬了起来。参观完往届作品后,我们确定小组成员,小组开始确定制作模型所需的材料,大致分配了任务,男生做模型,女生做细节部分。我们组的组员经过积极热烈的讨论,初步确定了地形,草,建筑的材料,地形采用灰色纸板,草为普通草皮,多数建筑为PVC板为骨架,少部分为泡沫,同时大概制定了制作流程与方案。 方案确定后,我们小组成员在第二天就全部出发去购买制作模型所需的材料,我们按着讨论后的清单购买,包括灰色的卡纸、厚泡沫板、薄木板、PVC板、树粉、树干,草皮,胶水等一系列材料。 感悟:在此次购买中,我们小组有着很激烈的讨论,虽然在昨天已确定好清单,但是到了店里发现我们考虑的还是不够周全。 第二次模型制作实验课我们通力合作,用木板做底将买来的厚泡沫板做第二层底,上面再铺一层厚的PVC板,层与层之间用双面胶与泡沫胶粘合。其实我们在黏板的事先并没想好用什么黏,我们是在仔细观察了其他的组用的粘合材料后经过比较后讨论决定的,这也算取长补短了。我们一边黏一边试试粘合的效果,感觉比较结实。然后用复写纸将打印好的cad 地形描到买好的灰色卡纸上,而我则负责将地形上的绿地剪出来,作为之后剪草皮的模板。这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因为老师给我们的学校地形

缺氧动物模型复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缺氧动物模型复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 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摘要目的本实验学习复制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动物模型的方法,观察缺氧过程中呼吸的反应及血液色泽和全身一般情况的变化,并了解温度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缺氧耐受的影响以及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方法通过测定耗氧量和小鼠的存活时间来观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通过复制乏氧性缺氧、CO中毒、注射NaNO2及注射NaNO2和美蓝的动物模型,来观察不同缺氧类型动物在缺氧过程中呼吸、黏膜和血液色泽的变化。结果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的存活时间为24.63±7.29min,注射氯丙嗪的小鼠的存活时间为45.75±13.64 min,两者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的耗氧量为14.59±2.92 ml,注射氯丙嗪的小鼠的耗氧量为9.64±3.61 ml。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的耗氧率0.03±0.012(ml/g/min), 注射氯丙嗪的小鼠的耗氧率为0.01±0.004 (ml/g/min),两者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在复制乏氧性缺氧、CO中毒、注射NaNO2、注射NaNO2和美蓝的动物模型过程中,CO中毒的小鼠比乏氧性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短,注射NaNO2小鼠比注射NaNO2和美蓝的小鼠存活时间短。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并处于低温的小鼠对缺氧耐受性增强。不同缺氧模型有不同的死亡表现和死亡后体征。 1. 材料和方法 1.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1.1.1实验动物小鼠(mouse) 1.1.2药品0.25%氯丙嗪(chlorpromazine) 、钠石灰(soda Lime) 1.1.3器材密闭瓶、注射器,测耗氧装置(oxygen consumption gauge) 图1 图2 1.1.4方法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2只,准确称取其体重。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中1只小鼠做为实验组,另一只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按0.1ml/10g体重腹腔内注射 2.5g/L 氯丙嗪,安放在冰浴的纱布上10~15min,使呼吸频率降为70~80次/min;对照组鼠按0.1ml/10g体重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室温放置10~15min。将2只鼠分别放入100mL的广口瓶内,按图1连接测耗氧装置。 1.2缺氧动物模型的复制 1.2.1实验动物小鼠(mouse) 1.2.2药品钠石灰(soda lime) 亚硝酸钠(sodium nitrite ) 、亚甲基蓝(美蓝)(methylene blue)、0.9%NaCl (physiological saline solution) 、CO(carbon monoxide)。 1.2.3装置:缺氧装置(hypoxic gauge)

血管生成实验步骤实验方法完善版

无论原发性肿瘤还就是继发性肿瘤,一旦生长直径超过1~2 mm,都会有血管生成。这就是由于肿瘤细胞自身可分泌多种生长因子,诱导血管生成。多数恶性肿瘤的血管生成密集且生长迅速。因此,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展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抑制这一过程将能明显阻止肿瘤组织的发展与扩散转移。于就是体外的血管生成实验就能很好的模拟肿瘤的血管发生过程,并且适合研究药物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实验。 图一血管生成镜检图 一、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2、1实验流程介绍

图二实验流程图 (提前将Matrigel融化,铺于ibidi血管生成载玻片的下孔中,待胶凝后,将细胞悬液加入血管生成载玻片上孔中,成管后使用显微镜观察。) 2、2耗材结构介绍 图三血管生成载玻片纵截面示意图 (Matrigel铺在下孔,细胞铺在Matrigel上,上孔充满培养基) 2、3数据分析流程介绍

图四实验结果收集与分析流程图 (在特定的时间点采集图片,并且进行图像分析(Wimasis全自动分析)测量小管长度,成环数,细胞覆盖面积与结点。之后在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说明实验结果。) 一、实验步骤 1、准备基质胶 1、实验前一天将Matrigel置于冰盒中,放入4。C冰箱,使胶能过夜缓慢融化。(注意:同样要准备一些4。C预冷的枪头用于吸取Matrigel) 2、开始实验前,将Matrigel始终保持放在冰盒中。 3、打开灭菌包装,取出ibidi血管生成载玻片。 4、每孔中加入10μl Matrigel。注意枪头要垂直于内孔的正上方加入Matrigel,防止有Matrigel流经上孔而留下残留胶。 由于Matrigel流动性不强,并且有可能移液枪不准确,有可能打入10μl的胶,却不能填满血管生成载玻片的下孔——这样,必然会影响到实验的成像结果。

缺氧实验最终报告

昆明医科大学机能学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5年9月17日 带教教师: 小组成员: 专业班级:临床医学二大班 缺氧实验 一、实验目得 1、复制不同病因导致小鼠缺氧得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 性缺氧得分类。 2、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系统得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得因素。 二、实验原理 分别复制三型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机体得影响。 三、实验仪器设备 小鼠缺氧瓶(100ml125ml 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 或2ml 刻度吸管,1ml 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取小鼠四只,标记编号(甲,乙,丙,丁) 分别称重记录 甲:NS(0、1ml/10g) 腹腔注射 乙:0、25%水合氯醛(0、1ml/10g) 放进缺氧装置中 丙:1%咖啡因 (0、1ml/10g) 等待10min 每2min 记录呼吸频率 死亡((记录时间及耗氧量,甲鼠尸体待留)→计算耗氧量 观察皮肤颜色,活动度 丁:放入缺氧装置,40℃水浴锅放入装小鼠缺氧瓶,记录死亡时间,活动状态以及耗氧量 ②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小鼠一只):检查装置气密性 ,连接一氧化碳发生装置 , 将一只小鼠放入广口瓶,然后与一氧化碳发生装置连接;先取甲酸1、5ml 放入试管内,再加入浓硫酸1ml 。 连接 加热试管(用酒精得间断加热,加速CO 产生,不可使液体沸腾) 观察记录一般状况* 观察记录如下: 死亡(记录时间), 计算小鼠耗氧率(R)* 3、亚硝酸中毒缺氧(小鼠一只) 观察记录一般状况 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3ml 观察记录如下: 死亡(记录时间),计算小鼠耗氧率(R)* 4、取出甲鼠及2,3实验小鼠尸体部分肝叶进行对比,记录颜色。 五、实验结果

小鼠缺氧实验实验报告

\篇二:缺氧 缺氧动物模型复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摘要】目的:本实验学习复制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的动物模型方法,观察缺氧过程中呼吸的反应及血液色泽和全身一般情况的变化,并了解温度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缺氧耐受的影响以及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重要性。方法:通过复制缺氧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过程中呼吸、黏膜和血液色泽的变化。通过测定耗氧量和小鼠的存活时间来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结果: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动物耐受缺氧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存活时间和总耗氧率有显著性差异;复制不同原因造成的不同缺氧类型小鼠都表现出了不同的呼吸频率和存活时间的变化。结论:给小鼠注射氯丙嗪、冰浴降温可显著降低总耗氧率,延长其存活时间(p<0.01)。co中毒、亚硝酸盐可显著缩短小鼠存活时间,降低呼吸频率。美兰可以缓解亚硝酸盐对小鼠的作用,已定程度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延缓呼吸频率的下降。 【关键词】缺氧氯丙嗪总耗氧率 co 亚硝酸盐美兰存活时间 当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为缺氧。根据缺氧的原因不同可将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缺氧,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和症状表现有所不同。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动物:小白鼠(雌性)。 1.2 药品:氯丙嗪(chlorpromazine) 、钠石灰(soda lime),亚硝酸钠( sodium nitrite ) 、亚甲基蓝(美蓝)(methylene blue,mb)、 0.9%nacl (physiological saline solution) 、co(carbon monoxide)。 1.3 器材:100、500ml广口瓶和测耗氧装置。 1.4 方法 1.4.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取2只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准确称取体重,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氯丙嗪组。氯丙嗪组按0.1ml/10g体重腹腔注射0.25%氯丙嗪,随即安放在冰浴的纱布上 10~15min,使呼吸频率降至70~80次/min;生理盐水组按0.1ml/10g体重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室温放置10-15min,作为对照。之后将2只小鼠分别放入100ml的广口瓶内,连接好测耗氧装置。如右图。 1.4.2 不同原因造成的缺氧 取2只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随机分为乏氧性缺氧组和一氧化碳中毒组。乏氧性缺氧组小鼠放入含有5g钠石灰的100ml密闭瓶中;一氧化碳中毒组小鼠放入500ml密闭瓶,注入10ml co气体。 另取2只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随机分为亚硝酸纳组和亚硝酸纳治疗组。亚硝酸纳组小鼠腹腔注射50g/l亚硝酸纳0.2ml,并随即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亚硝酸纳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50g/l亚硝酸纳0.2ml后即刻腹腔注射10g/l亚甲基蓝0.2ml 。 2.观察项目 2.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记录下小鼠的体重w(g)。从密闭测耗氧装置开始记时到小鼠死亡,分别观察氯丙嗪组和生理盐水组小鼠的存活时间t(min)、总耗氧量a(ml)。按以下公式计算出总耗氧率r[ml/(g·min)]: r[ml/(g·min)]= a(ml)÷w(g)÷t(min) 2.2 不同原因造成的缺氧 乏氧性缺氧组和一氧化碳中毒组:处理前分别测出两鼠的正常呼吸频率(次/min)。待塞

模型制作实验报告

模型制作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次实验练习模型制作,熟悉建筑模型材料的种类、特性,学会使用钢尺、美工刀等模型制作工具,基本掌握模型的制作技法。为将来在箭镞设计课程中使用模型推敲方案打下基础。要求根据课程设计命题,结合自身设计概念制作模型,可以有一定的取舍,不能有大的错误,制作认真仔细,整体模型干净利落。最后完成得模型要求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体块表现清楚,有自己的风格。 2、实验方案: 结合课程设计的进度,在一草方案后制作工作模型,用于推敲建筑环境、建筑体量、材料、色彩等方面要素,学习以制作模型的形式激发创作灵感、推进方案设计。在基本明确建筑设计方案后进行模型制作设计,选用卡纸、PVC板等作为主材,适用选用色纸、瓦楞纸、型材等作为辅材,利用钢尺、美工刀、模型胶等工具制作建筑模型呈现设计方案。 3、实验过程和数据处理: 听取了专业老师的意见后,我使用了pvc板(厚度为2cm)和kt板作为这次作业的模型主要材料。Pvc板作为主模型的材料,因为其比较结实,不容易被破坏,而且表面平滑,外观看起来十分规整。而kt板则作为模型底座的材料,在kt板上容易插入模型花和粘贴模型人,但是kt板不能与502胶水接触,其会被腐蚀。所以在制作模型时,对于底座的粘合,我使用的是u胶,而pvc板的粘合我会根据需要,使用u胶和502胶水。这次制作模型需要用到的工具中,有手术刀,ut刀,直尺、90度尺、切割板u胶、502胶水等。 考虑到这次制作的模型是塑料模型,因此所需用到的工具比较少。而这次制作模型的手法,鉴于我是大一新生,在经济和知识掌握程度的限制上,我是手工制作模型的。在制作模型时,有直接粘合、镶嵌粘合和穿插的步骤。在制作模型时,我曾经遇到因为粘合位置特殊的原因,很难把两块pvc板粘合在一起或者由于柱子太长,不能轻易与pvc板粘合的问题。一开始我是使用u胶粘合的,但后来发现,原来在一些地方,可以用502胶水作粘合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502胶水前,应该确认是否这样粘合,一旦粘合错了,分离工作会很难,而且强制分离会破坏pvc板。另外,在制作模型是,我会发现自己设计的建筑,有些地方做起模型来,会有比较大的难度,会花比较多的时间,于是自己会在考虑是否应该对原来的设计方案进行修改,而如何修改,这又是需要慢慢去思考的,因此,在做模型的时候会发现不少的对设计有用或使你感到困惑的东西。在数据处理方面,我认为做模型对数据的处理十分有用,因为当你把设计从二维转化为三维时,你会发现,你所定的数据不适合人体的模度,对于整个场地的迎合十分不适合。当然,在处理数据时,一些建筑规范是不能忽略的,你的数据可能是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因此,在数据处理是,要遵守人体的模度、整个场地的迎合和建筑规范来进行。另外,在处理数据时,我一般时先定大范围的数据,在处理小地方的数据的。可能两方面一起处理会比较好,这我会更加留意这一点。而在数据的整理时,对于复杂的数据,我通常是结合场地的情况稍作调整,当你做出一个模型时,1:20或更大的比例模型用于观察这建筑是否适合人的模度,1:100或更小的比例模型用于观察这建筑是否迎合整理环境的。我制作了1:100和1:50的模型进行分析,最后定出了我的模型方案。

建筑模型制作报告

建筑模型制作报告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建筑模型制作报告学院:合肥学院 专业:建筑学 年级: 12级(1)班 学号: 姓名:骆家伟 指导教师:张程王恺 一、模型制作的时间:13—14学年8、9两周 二、模型制作的目的 本次实践是建筑学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旨在培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其主要任务是使我们理解模型制作在作品设计中的重要性,掌握模型制作的基本工具、方法和过程,锻炼我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完善我们的设计知识和设计实践能力。《建筑模型制作》是我们从图纸到实体之间的桥梁,它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和实践性强等显着特点。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能培养我们读懂图纸、了解设计,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随着我国城乡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房地产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模型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有关实际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模型制作的内容 1.查找资料老师布置下任务后,我们就对制作建筑模型有了初步的印象。我们查阅书籍并在网上心细查找,最后决定制作现代简约的装饰风

格。该风格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室内的装饰品也不是很多,且制作比较简单,我们初次做模型比较容易接受。 2.完成模型的制作根据所绘制的建筑草图,利用建筑模型所使用的工具(三合板、KT板、双面胶、AB胶、丁字尺、三角板、剪刀等等)正确地表现所选建筑的三维空间,并能做到与平、立、剖面图一致。此外,模型制作尽可能准确细致、简洁美观! 3.成果报告写成果报告,总结这次模型制作的心得体会与成果。其中包括做得好的地方继续发展与做的不足需要日后改进的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更好地提升自我。 四:收获与体会 在未开工之前,组员间讨论,分工合作(绘图、收集材料、动手制作);准备用建筑方案。首先,从班里我们已备齐了所有的工具,包括模型刀,丁字尺,三角板,剪刀,模型胶,铅笔,橡皮,双面胶,砂纸,界尺,颜料。选择材料时要考虑的因素①模型的制作速度。②预期达到的修改和实验的程度。③在模型尺寸范围内,材料保持形状和跨度的能力。④模型所反映的组件的厚度。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决定使用木板来做为模型的基本材料,不选用其他的补充材料。接下来就是看似不重要却很重要的一步了,那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装饰风格,对此老师并没有太多的要求。我们仔细研究了所有的方案,发现家具是不好做的,因为它小、多,而且还要做的精致,这个部分不仅考验人的耐心也考研人得细心程度。这种装饰风格刚好适合我们的特点,我们自己比较容易专注于细部,在细部打造方面可能会比较有优势,我们认为只有掌握好比例与材料纹理,是比较容易打造出好作品的,若装饰太烦

小鼠缺氧模型及其分析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高伟飞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10级临床专业临滨1班4组20102090114)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复制几种类型缺氧的模型,观察血液颜色的特点,分析其机制 根据大纲要求: 掌握概念:缺氧、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紫绀、肠源性紫绀。 熟悉并理解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熟悉反映血氧情况的一些指标(氧分压、氧含量、氧容量、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掌握各型缺氧发生的原因及主要发病机制,掌握各型缺氧的特征(血氧变化的特点和皮肤黏膜颜色变化)。 二、实验原理: 当组织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为缺氧。不同类型的缺氧,其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和症状也不同。根据缺氧原因不同可将缺氧分为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四种类型。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很多,如年龄、机体的代谢、功能状况以及锻炼适应等。本实验才缺氧的不同环节入手观察呼吸变化及皮肤黏膜的颜色改变。实验通过动物的不同代谢状况、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动物所处环境温度,观察动物的缺氧耐受性。 三、实验对象:小鼠 四、实验材料:电子秤、注射器、钠石灰、广口瓶、测耗氧量装置、剪刀、镊子、滤纸;生理盐水、美兰亚硝酸钠、氯丙嗪、冰块、量筒等 五、实验方法: 1、取2只小鼠,注射及处理: 1号:亚硝酸钠及美兰0.2ml ,左下腹注射 2号:亚硝酸钠及生理盐水各0.2ml ,左下腹注射 注射完,观察,2号小鼠立即死亡,1号小鼠仍存活;然后处死解剖,剪下一片肝脏组

肿瘤细胞诱导血管生成模型具体步骤及详细说明

肿瘤细胞诱导血管生成模型具体步骤及详细说明 肿瘤血管生成是指肿瘤微环境诱导的在原有血管基础上生成以毛细血管为主的血管系统,并在肿瘤组织内建立血液循环的过程。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微环境密切相关,受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或)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调节。 1、鸡胚准备和接种组织:选择北京白鸡种蛋,洗净,用l:1000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液浸泡3分钟,置37.8土0.5℃培养箱中孵育。鸡胚发育第7天,蛋壳消毒后,标记制作2cmX3cm左右观察窗。接种组织视研究目的而定,一定要在接种当日取材,充分清洗除去血污和粘液,再剪成1——2mm 组织小块。 2、组织接种:在制备鸡胚观察窗的次日,即鸡胚发育第8天进行组织接种。每个鸡胚可接种5—7个组织小块于接种部位CAM表面,再用透明胶纸封好,继续孵育。 3、接种组织的收获与观察:组织接种后每12小时观察一次,到组织接种第11天(鸡胚发育第18天)收获接种组织,取出鸡胚,置接种组织连同周围的CAM于解剖显微镜下观察,并用10%甲醛固定保存,部分组织可作石蜡切片,用作血管生成研究的免疫组化染色等。 4、CAM的血管生成表现:组织接种24小时后,CAM血管开始向接种组织生长,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血管数目及直径均明显增加;第2天,新细小血管直接趋向组织;第3天,新生血管形成以接种组织为中心,10——20条放射状

血管网;尔后,CAM血管继续明显增加。非接种部位与接种部位比较,CAM 血管数目少,大血管与小血管呈脉样均匀分布;而接种部位的CAM血管在接种组织周围弥散样增加,以组织为中心向周围呈放射状分布,在首先与组织发生联系的区域CAM血管更多。第4天,可见新生细小CAM血管生长形成中、粗血管,并在中、粗血管继续分支出细小血管,形成新的血管网。CAM血管管腔结构清晰,可区别动、静脉。 注意事项 该类体外实验研究,有很多人为因素影响,不能代表体内生理反应,因为内皮细胞在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培养了很长一段时间,已被激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类与体内生理反应有关的血管生成实验方法,尤其是与人类血管生成有关的血管生成实验。 CAM血管生成模型用于血管生成的研究,可取得两方面结果: ①检测评价接种物刺激CAM血管增生的血管生成作用,用于分析研究血管生成促进因子、抑制因子的活性和作用的检测,如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等; ②对接种物,如肿瘤组织、自身的血管生成进行研究,用于分析不同组织的血管生成活性和作用,如肿瘤组织有引发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

桥梁工程实验报告

实验一桥梁模型、支座、伸缩缝观摩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认真观察各种类型的桥梁模型,熟悉桥梁的各部分结构,思考某些简单桥梁的施工 法和技术,并简略描述其受荷载时的受力情况。 2、认真观摩桥梁的支座,理解支座的设计原理。 3、认真观摩桥梁的伸缩缝,了解一些可以作为伸缩缝的常见材料。 二、观摩容: 1、桥梁模型 (1)梁式桥 梁式桥是以受弯为主的主梁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主梁可以是实腹梁或者是桁架梁(空腹梁)。实腹梁外形简单,制作、安装、维修都较便,因此广泛用于中、小跨径桥梁。但实腹梁在材料利用上不够经济。桁架梁中组成桁架的各杆件基本只承受轴向力,可以较好地利用杆件材料强度,但桁架梁的构造复杂、制造费工,多用于较大跨径桥梁。桁架梁一般用钢材制作,也可用预应力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制作,但用的较少。过去也曾用木材制作桁架梁,因耐久性差,现很少使用。实腹梁主要用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制作,也可以用钢材做成钢钣梁或钢箱梁。实腹梁桥的最早形式是用原木做成的木梁桥和用材做成的板桥。由于天然材料本身的尺寸、性能、资源等原因,木桥现在已基本上不采用,板桥也只用作小跨人行桥。 梁式桥的特点是其桥跨的承载结构由梁组成。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梁的支承处仅产生竖向反力而无水平反力(推力)。梁的力以弯矩和剪力为主。简支梁桥的跨越能力有限(一般在50米以下),当计算跨径小于25米时,通常采用混凝土材料,而计算跨径大于25米时,更多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材料。 梁式桥按截面形式可以分为板梁、工字形截面梁、T形截面梁和箱型梁等。按静力可以分为简支梁桥、连续梁桥和悬臂梁桥等。按建桥的材料可分为木梁桥、梁桥、钢梁桥、钢筋混凝土梁桥、预应力混凝土梁桥以及用钢筋混凝土桥面板和钢梁构成的结合梁桥等。木梁桥和梁桥只用于小桥;钢筋混凝土梁桥用于中、小桥;钢梁桥和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可用于大、中桥。

血管生成实验步骤-实验方法完善版

无论原发性肿瘤还是继发性肿瘤,一旦生长直径超过1~2 mm,都会有血管生成。这是由于肿瘤细胞自身可分泌多种生长因子,诱导血管生成。多数恶性肿瘤的血管生成密集且生长迅速。因此,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展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抑制这一过程将能明显阻止肿瘤组织的发展和扩散转移。于是体外的血管生成实验就能很好的模拟肿瘤的血管发生过程,并且适合研究药物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实验。 图一血管生成镜检图

一.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2.1实验流程介绍 图二实验流程图 (提前将Matrigel融化,铺于ibidi血管生成载玻片的下孔中,待胶凝后,将细胞悬液加入血管生成载玻片上孔中,成管后使用显微镜观察。)

2.2耗材结构介绍 图三血管生成载玻片纵截面示意图 (Matrigel铺在下孔,细胞铺在Matrigel上,上孔充满培养基)2.3数据分析流程介绍 图四实验结果收集和分析流程图 (在特定的时间点采集图片,并且进行图像分析(Wimasis全自

动分析)测量小管长度,成环数,细胞覆盖面积和结点。之后在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说明实验结果。) 一.实验步骤 1、准备基质胶 1.实验前一天将Matrigel置于冰盒中,放入4。C冰箱,使胶能过夜缓慢融化。(注意:同样要准备一些4。C预冷的枪头用于吸取Matrigel) 2.开始实验前,将Matrigel始终保持放在冰盒中。 3.打开灭菌包装,取出ibidi血管生成载玻片。 4.每孔中加入10μl Matrigel。注意枪头要垂直于内孔的正上方加入Matrigel,防止有Matrigel流经上孔而留下残留胶。 由于Matrigel流动性不强,并且有可能移液枪不准确,有可能打入10μl的胶,却不能填满血管生成载玻片的下孔——这样,必然会

工业设计-石膏模型制作实验报告

《模型制作》 实 验 报 告

实验名称:石膏模型制作 姓名学号 实验目的: 1、掌握石膏模型材料与调制方法 2、掌握石膏成型技法 实验材料、用具:石膏粉、水、水盆、夹板、C形钳、保鲜膜、胶合板 实验过程: 1、用夹板在胶合板上围成一个方形区域, 用C形钳对夹板进行固定,之后将鼠标模型放 置在围成的方形区域正中间。 2、将保鲜膜裁成一定大小,在鼠标木模 拍上水,把保鲜膜敷在鼠标木模上。 3、调制石膏浆,用小盆接适量的水,抓 一把熟石膏粉放进去,之后,边搅拌边添加熟石膏粉,两人配合,搅拌适当时,停止加料。 4、将和好的石膏浆倒入围好的方形区域 内,注意不要倒偏,可用手边倒边用手拨,石膏 浆超出夹板一部分,另外找一块胶合板-将石膏 浆表面刮平,待石膏浆有一定硬度后,将成型的 石膏模翻过来,并迅速取出鼠标模型。 5、打开夹子,撤掉夹板,修补制作好的 石膏阴模。修补完成后,放置在一处较平坦的 地方,待其晾干。 6、取出晾干的模子,在模型腔上覆上一 层保险模,和熟石膏粉,步骤跟之前做阴模时 一样。将和好的石膏浆拨进模型腔,把表面刮

平,挂掉多余的部分。 7、待石膏有一定温度时,将做好的鼠标石 膏模型取出,进行修补,用手沾水对多余部分进 行处理,将坑洼处,用石膏料补平。 实验体会: 石膏模型的制作,过程不太繁琐,挺适合用 来做设计成品的初步表达,但考虑到石膏的固化特性,不能用来做太大的模型。 还有,在制作过程中,对石膏的基本特性及使用有所了解,知道在那一块儿该注意,比如:石膏浆不能和的太稀,太稀就要花大把的时间去等待其发干,这样就会费很多时间,并且不便于对石膏进行再处理。太稠也不行,干的快,还没倒完料,石膏浆就成干块了,干了后,木质的鼠标模型就不容易脱出。所以,调制石膏浆很重要,得把握好用谁的量。 在翻模与脱模的时候也很关键,动作要迅速,及时对模型进行修补和修饰,这样才能做出一件相当不错的石膏模型。

缺氧实验最终报告

昆明医科大学机能学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5年9月17日 带教教师: 小组成员: 专业班级:临床医学二大班 缺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复制不同病因导致小鼠缺氧的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 分别复制三型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设备 小鼠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取小鼠四只,标记编号(甲,乙,丙,丁)分别称重记录 甲:NS(0.1ml/10g) 腹腔注射乙:0.25%水合氯醛(0.1ml/10g)放进缺氧装置中 丙:1%咖啡因(0.1ml/10g)等待10min 每2min记录呼吸频率 死亡((记录时间及耗氧量,甲鼠尸体待留)→计算耗氧量观察皮肤颜色,活动度 丁:放入缺氧装置,40℃水浴锅放入装小鼠缺氧瓶,记录死亡时间,活动状态以及耗氧量 ②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小鼠一只):检查装置气密性,连接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将一只小鼠放入广口瓶,然后与一氧化碳发生装置连接;先取甲酸1.5ml 放入试管内,再加入浓硫酸1ml。连接加热试管(用酒精的间断加热,加速CO产生,不可使液体沸腾)观察记录一般状况* 观察记录如下:死亡(记录时间),计算小鼠耗氧率(R)* 3、亚硝酸中毒缺氧(小鼠一只) 观察记录一般状况

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3ml 观察记录如下:死亡(记录时间),计算小鼠耗氧率(R)* 4、取出甲鼠及2,3实验小鼠尸体部分肝叶进行对比,记录颜色。 五、实验结果 表2.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乏氧性缺氧) 六、分析与讨论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信号通路图

本实验技术来源于SciMall科学在线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信号通路图 血管生成是通过人体中存在的诸多互补和复杂的信号途径调节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管生成素(Ang)-Tie2轴和Dll4-Notch这3个复杂的、相辅相成的信号传导通路可在调节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VEGF与内皮细胞上的两种受体KDR和Flt-1高亲和力结合后,直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并诱导其迁移和形成官腔样结构;同时还可增加微血管通透性,引起血浆蛋白(主要是纤维蛋白原)外渗,并通过诱导间质产生而促进体内新生血管生成。VEGF在血管发生和形成过程中起着中枢性的调控作用,是关键的血管形成刺激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TNF-α是一类具有血管活性的细胞因子,可诱导异位子宫内膜炎性细胞因子MCP-1,IL-6和IL-8等的释放,促进异位内膜及基质细胞增殖及炎性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形成,组织粘连,从而形成异位病灶。 (来源:Scimall科学在线) 本信号转导涉及的信号分子主要包括: HIF1α,PHDs,HIF1β,PI3K,Akt,mTOR,S6K,4E-BP1,eIF4E1,elF4E1,Ras,MEK1,MEK2,Erk1,Erk2,MNK,CBP,P300,TCEB1,TCEB2,Rbx1,Cul2,VHL,MMP,Cox2,PAI-1,VEGF,PDGFR-β,VEGFR2,Tie2,FGFR,IGFR,TGFα-R,SLIT,ROBO,Src,FAK,p38,MAPK,Smad2,Smad3,PLCγ,NOS等。 点击图中信号分子,自动寻找相关试剂

《牙齿痕迹实验》实验报告(参考模型)(学校教学)

页脚* 1 《牙齿痕迹实验》实验报告 指导教师:王纬东 实验时间: 2015-06-06 制作人: 天气情况:晴 温度: 26摄氏度 湿度:18 实验器材与样品:红白大样膏,蜡纸,光学显微镜,纸杯,热水 实验名称 实验一、牙齿痕迹实验 实 验 目的 了解人牙排列规律,掌握牙齿宽度、牙弓形态与牙位的分析方法;掌握牙齿宽度、牙弓宽度、 牙弓深度及牙齿之间相对夹角的测量方法;掌握利用牙科打样膏制作牙齿痕迹样本的操作方法。 实 验 原理 恒牙列形成后,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这是牙齿痕迹检验、鉴定的基本条件;医用打样膏能够在加热的条件下被塑造成需要的形态,冷却即可定型,能够如实的反映牙齿的结构特征。 教 学方法 制作牙齿痕迹,观察和认识特征。 方 案 设 计 及 教 学 过 程 实验内容 (一) 制做牙齿痕迹样本 取出一块牙科打样膏,浸泡在装有70℃~80℃的热水的一次性纸杯中,待打样膏软化后立即取出,手动塑成与牙弓大小相近的形状,然后将打样膏置于口腔中,上、下颌正常咬合,待打样膏硬化后取出,置于装有冷水的一次性纸杯中冷却,待完全硬化定型后,即制备成了牙齿痕迹样本。 (二)牙齿痕迹测量 1.测量牙冠宽度 2.测量牙弓宽度与牙弓深度 3.描绘牙列曲线 (三)观察痕迹确定特征 观察牙齿痕迹样本,确定牙齿的排列规律;确定畸形、病变牙的数量、部位和种类;分析正常牙列或由畸形牙和病变牙构成的牙列特征的各自特点,分析特征的特定意义。分析牙齿痕迹的特征反映及特征的特定性,分析前牙痕迹在检验中的作用与意义。 (四)根据牙齿痕迹样本的测量数据、观察结果、分析意见写出实验报告。 注意事项 使用牙科打样膏制作牙模时,要控制咬合的力度,不可反复咬合,否则会破坏牙齿痕迹 实验作业 (一)要求每位学员个人独立操作,制做牙齿痕迹样本。 (二)保存好实验模型。 实验现象、数据与分析:牙冠宽度、单牙尺寸、牙弓宽度、牙弓深度、牙齿相对夹角等数据的分析,自己依据上面实验自我分析。

小鼠-缺氧实验指导(2020)

实验三实验性缺氧 【实验目的】 1.掌握各型(低张性和血液性)缺氧动物模型复制的方法,了解缺氧的分类。 2.观察不同类型缺氧时机体的变化(活动状况、呼吸、粘膜及肝脏的颜色)及存活时间; 3.观察不同年龄和中枢兴奋状态对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影响,理解条件因素在缺氧发病中的重要性。 4.掌握各型缺氧的发生机制及特点。 5.了解常见血液性缺氧的解救措施。 【实验原理】 导致低张性缺氧最常见的原因包括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和外呼吸功能障碍。本实验将小鼠放置于加入钠石灰的密闭广口瓶内,随着小鼠的呼吸消耗,广口瓶中氧气含量逐渐降低,模拟外环境氧分压过低引起的低张性缺氧。观察低张性缺氧时机体的变化(活动状况、呼吸、粘膜及肝脏的颜色)及存活时间。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很多,除缺氧时间、速度、类型和程度外,还与缺氧时中枢功能状态和年龄等因素有关。本实验通过应用药物改变小鼠的中枢兴奋状态及选择不同年龄的小鼠,观察不同条件下低张性缺氧小鼠的活动状况和存活时间。 血液性缺氧是由于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从而降低血液携氧能力或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所引起的缺氧。本实验将复制两种常见血液性缺氧模型:一氧化碳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引起的血液性缺氧。一氧化碳可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而失去结合氧的能力,从而导致血液携氧能力降低而引起机体缺氧。亚硝酸钠是强氧化剂,可使血红蛋白分子内二价Fe2+氧化成为三价Fe3+而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同样失去携氧能力而引起血液性缺氧。【实验对象】 成年小鼠(性别、年龄、体重近似、雌雄不拘)、新生小鼠 【实验药品和器材】 3.75%尼可刹米、0.25%氯丙嗪、生理盐水、钠石灰、5%亚硝酸钠、1%亚甲兰、浓硫酸、草酸。 缺氧瓶带气压平衡装置、耗氧量测定装置(图1)、1 ml注射器、5 ml注射器、电子天平、纱布、滤纸、眼科剪、眼科镊、小烧杯、酒精灯、火柴、CO发生装置(图2)、气囊袋。 【实验步骤】

CPU与简单模型机设计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CPU 与简单模型机设计实验日期:2015.11班级:学号:姓名: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一个简单CPU 的组成原理。 (2) 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构造一台基本模型计算机。 (3) 为其定义五条机器指令,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并上机调试掌握整机概念。 二、实验内容: 本实验要实现一个简单的CPU,并且在此CPU 的基础上,继续构建一个简单的模型计算机。CPU 由运算器(ALU)、微程序控制器(MC)、通用寄存器(R0),指令寄存器(IR)、程序计数器(PC)和地址寄存器(AR)组成,如图2-1-1 所示。这个CPU 在写入相应的微指令后,就具备了执行机器指令的功能,但是机器指令一般存放在主存当中,CPU 必须和主存挂接后,才有实际的意义,所以还需要在该CPU 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主存和基本的输入输出部件,以构成一个简单的模型计算机。

图1-4-1 基本CPU 构成原理图 除了程序计数器(PC),其余部件在前面的实验中都已用到,在此不再讨论。系统的程序计数器(PC)由两片74LS161 和一片74LS245 构成,其原理如图1-4-2 所示。PC_B 为三态门的输出使能端,CLR 连接至CON 单元的总清端CLR,按下CLR 按钮,将使PC 清零,LDPC 和T2 相与后作为计数器的计数时钟,当LOAD 为低时,计数时钟到来后将CPU 内总线上的数据打入PC。 图1-4-2 程序计数器(PC)原理图 本模型机和前面微程序控制器实验相比,新增加一条跳转指令JMP,共有五条指令:IN(输入)、ADD(二进制加法)、OUT(输出)、

血管生成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血管生成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吴家明1 ,陆 茵 1,2 ,郜 明1,张伟伟 1 (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29;2.江苏省方剂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9) 收稿日期:2007-09-21,修回日期:2007-11-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30371727,30772766);江 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BK2003113) 作者简介:吴家明(1980-),男,硕士生,研究方向:肿瘤血管生成与 抗肿瘤转移研究,E 2mail:nj w ujia m ing@https://www.360docs.net/doc/3116776992.html,; 陆 茵(1963-),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肿瘤血管生成与抗肿瘤转移研究,通讯作者,Tel:0252 86798154,E 2mail:luyingreen@https://www.360docs.net/doc/3116776992.html, 中国图书分类号:R 205;R 332;R 3632332;R 36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978(2008)01-0011-04摘要:抗血管生成已经成为治疗肿瘤转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重要策略之一。血管生成模型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在探讨血管形成机制、发现促进或抑制血管生成药物等研究中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如何寻找适合的血管生成模型是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常遇到的问题。该文就主要常用模型做较全面的介绍,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关键词:血管生成;模型 血管生成(angi ogenesis )是指在原有的毛细血管和(或)微静脉基础上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从已存在的血管处以芽生或非芽生(套迭)形式形成新的、以毛细血管为主的血管系统过程 [1] 。血管生成是许多促进或抑制血管 生成的分子参与调节的一个平衡过程[2]。血管生成过多与肿瘤、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疾病有关[3],抑制血管生成已经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重要策略。因此寻找血管生成抑制剂成为研究热点。血管生成研究需借助血管生成模型进行,血管形成的许多过程都可以在血管生成模型中模拟完成,包括内皮细胞增殖、迁移、毛细血管网状结构的形成等。本文就常用体内、体外及整体模型进行综述。 1 体外模型 体外模型主要分为细胞水平及组织学水平两类,常用的体外模型有以下4种。 1.1 内皮细胞增殖实验(cell proli fera ti on a ss ay) 内皮细 胞活化增殖是血管生成的起始阶段。目前主要有两种测定细胞增殖的方法即净细胞数测定和细胞周期分析。 1.1.1 净细胞数测定 M TT 法(四甲基偶氮唑比色法)是 测定活细胞数的化学定量方法,操作简便,价格低廉。但它不适合测定对细胞代谢有影响的药物,因为这类药物能影响 MTT 测定的活细胞数。另外通过胸腺嘧啶核苷参入法测定DNA 合成来测定细胞增殖能力。抑制细胞增殖可能是由于 药物的抑制作用,也可能是药物的毒性作用引起。因此,这种方法常需要结合细胞凋亡实验的数据才可以更好地评价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1.1.2 细胞周期分析 近年来有报道通过细胞周期分析来 评价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短时间暴露到溴脱氧尿苷 (B rd U )中可以促使B rdU 参入细胞DNA 中。碘化丙啶(P I ) 染色后测定细胞的总DNA 量,再用荧光激活细胞分析仪测定细胞中B rd U 和P I 的量可得出细胞周期信息[4]。但实验用的内皮细胞处于增殖状态,与体内静止状态的内皮细胞是不同的,实验结果与体内还是存在一定差异。 1.2 内皮细胞迁移实验(cell m i gra ti on a ss ay) 常用迁移 模型有两种:①细胞损伤模型:在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皿上用刀片划出#形区,经P BS 洗涤后再用含011%明胶的 ME M 培养20h,细胞用甲醇固定,Gie m sa 染色。在光镜下计 数从损伤边缘迁移出的细胞数,需要注意的是划出的损伤区域一定要精确。②Boyden 室模型,Boyden 室由两层组成,两层之间为胶原包被的多孔的多聚碳酸盐滤膜;血管内皮细胞放于上层,同时加入待测药物,共同培养6h 后,除去上层的细胞,下层细胞用甲醇固定,HE 染色,光镜下计算下层的血管内皮细胞数。龙淼云等[5]采用本模型研究证明了血管生成抑制因子arresten 对huvec 迁移有抑制作用。Boyden 室模型优点在于它对药物浓度梯度差异很敏感。但对实验技术要求较高且计数方法不同可能会造成统计结果误差较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严格的计数标准以减少因方法不同产生的误差。 1.3 小管形成实验(tube for ma ti on a ss ay) 小管形成实验 能模拟人体内毛细血管生成的过程,包括内皮细胞出芽增殖和毛细血管网结构形成等步骤,接近人体内血管生成的实际过程。内皮细胞在基质胶、纤维蛋白胶、胶原等基质上培养时能形成网状结构。用电子显微镜来分析小管间的紧密连接,从而定量血管生成情况[6]。需要指出的是似乎所有的内皮细胞都能在细胞外基质上形成管状结构,有些非内皮细胞也能在基质胶上形成管腔结构[7]。实验一般采用24孔培养板,但它底面积大,Matrigel 用量多,计数区域大只能随机选择几个典型区域且数据分析耗时长。Sanz 等[8]采用384孔和1536孔培养板培养可节约胶的用量,借助计算机可以计算整个孔的小管及小管之间的连接数及小管的长度和面积。改进方法后减少了原来分析困难及重现性差的缺点。 1.4 大鼠动脉环实验(ra t aorti c r i n g a ss ay) 1990年N ic 2osia 等首次将此模型应用于血管生成研究中。取下大鼠主 动脉后,剪成1mm 宽的血管环,再用纤维蛋白胶或胶原蛋白胶包埋,然后以无血清的MC DB131培养液培养。培养过程中每天计算主动脉环产生的新生微血管数并进行定量分析。用不同胶培养的大鼠主动脉环新生血管的生长曲线不同。胶原包埋的主动脉环,培养1wk 时血管数达到顶峰,第 2wk 开始萎缩。用纤维蛋白胶包埋时能使血管数顶峰期维 ? 11?中国药理学通报 Chinese Phar m acological B ulletin 2008Jan;24(1):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