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

东巴,即东巴文化,也指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东巴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是由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文化包括图画象形文字,包括东巴经还有东巴画,东巴舞蹈、东巴音乐,还有东巴的各种道场就是祭祀活动,这部分也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质的很多内涵在里头,所谓东巴文化就是指的这么一个文化体系。东巴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纳西族,自称“纳”,“纳西”,“纳汝”。晋、唐史籍称“摩沙”或“摩些”。分布在云南丽江、中甸、维西、宁蒗及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地。语言属汉藏语系或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主要聚居地云南省丽江,为国内惟一的纳西族自治县。这里的自然景观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丽江古城,吸引着日益增多的国内外游客,独特而丰富的纳西族东巴文化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丽江东巴文化学者兰伟:“象形文字从它的造字以及整个发展的情况来看,它是从图画逐步发展演变成现在的东巴文字,所以现在的东巴文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每一个东巴文字都是很美的一幅画。

在东巴舞中,有很多舞蹈都是模仿动物的动作而形成的。据《东巴舞谱》记载,纳西最古老的舞蹈源于金色青蛙的跳跃。如今在丽江西北部山区仍然保留着一种古老舞蹈《勒巴舞》。据《吕氏春秋》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歌以歌八厥”。而《勒巴舞》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拿着牛尾巴跳的,它分别模仿大象、鹰、猴、蛙及虎,并使之形成了一套连贯的舞蹈动作。《牦牛戏老虎》是根据纳西民间的一个典故改编而成的动物舞,舞蹈分为颂经、牦牛戏老虎等几个部分。主要讲述了两只猴,分别代表人类最早的两个家族,一族崇拜老虎、一族崇拜牦牛,两家族为此发生争执的故事。

东巴神谱则是纳西人的图腾,在神谱里有神保佑他们,“青蛙、飞螺、大鹏鸟修曲、战神优麻、吉祥双鱼”等等数不胜数。一个民族想要强大,首先它必须能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能够很快地繁衍后代。据说纳西人迁徙到生息的土地,看到青蛙的繁殖能力是最强的,就把青蛙选作他们的繁殖之神,飞螺是一只长着翅膀的海螺,它是海神,亦是一种东巴用的法器,大鹏鸟修曲、战神优麻、双鱼则分别是保护、勇气和吉祥的象征,从古至今许多木雕艺术反映的正是这些神的传说,这些神谱木刻构思缜密,线条流畅优美,图案栩栩如生。久久凝视,仿佛就回到了遥远的年代。

古代的纳西族人民为了适应高原地区的农牧生产,一般以自织的麻布或粗棉布做衣料,男穿短衣、长裤,女着短衣、长裙。无论男女,大都不穿鞋袜,束花布腰带,外披一块羊皮或毛毡。纳西族妇女身背的羊皮披肩,既有装饰作用,也有实用价值,她们运送重物主要靠肩背,这时披肩可以起到保护背部的作用。后来由于受汉族的影响,男子服饰与汉族的基本相同。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但整个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她们身穿大褂,外加坎肩,着长裤,腰系多褶围裙,在劳动或出门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制作的非常精巧,在肩部缀有两个大圆布圈,背上并排钉着七个小圆布圈,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

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上古一位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英古与旱魔搏斗,奋战了九天,最后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

是一种青蛙图腾崇拜的历史遗痕。

“东巴”纳西语意为“祭司”或“智者”,以父子传承或师徒相传。他们是宗教活动的组织者、主持者,又由于他们掌握东巴文,能写经、诵经,能舞蹈、绘画、雕塑,懂得天文、地理、历法,所以成为纳西族古文化的重要传承者。

而东巴文化能延续至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纳西族女人下地耕田,回家操劳,而男人只在家里闲坐读书,琴棋书画,因此,主外又主内的纳西族女人很辛苦也很有地位,而男人们从事文化及手工艺制作成为风气,到处都能看到雕工繁复精美的手工产品如银器玉器木雕。

导游说:纳西族是女人的天下男人的天堂,纳西族女人在外面劳动,而男人在家里“琴棋书画烟酒茶”

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寓意为“披星戴月”,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上古一位叫英古的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与旱魔王搏斗,奋战九日,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阳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种青蛙图腾崇拜的历史遗痕。

海宝,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在国际大型活动吉祥物设计中率先使用文字作为吉祥物设计的创意,是一次创新,“海宝”从头到脚都充满了涵义。

名字:“海宝”两字与英文“Harbor (港口) ”谐音,象征了上海这座世纪之都的港口身份。意为“四海之宝”,符合世博会吉祥物这一象征意义。

头发:像翻卷的海浪,显得活泼有个性,点明了吉祥物出生地的区域特征和生命来源。

脸部:卡通化的简约表情,友好而充满自信。

眼睛:大大、圆圆的眼睛,对未来城市充满期待。

蓝色:充满包容性、想象力,象征充满发展希望和潜力的中国。

身体:圆润的身体,展示着和谐生活的美好感受,可爱而俏皮。

拳头:翘起拇指,是对全世界朋友的赞许和欢迎。

大脚:稳固地站立在地面上,成为热情张开的双臂的有力支撑,预示中国有能力、有决心办好世博会。

“人”字互相支撑的结构也揭示了美好生活要靠你我共创的理念。只有全世界的“人”相互支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这样的城市生活才会更加美好。“人”字创意造型依靠上海世博会的传播平台,必将成为中国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符号和文化标志。

【小红果】有内涵、气质优雅,自爱自信,懂得体贴和关怀。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事业!

森林小子KICCORO是一只刚出生的浅绿色的森林精灵,没有性别,自身有着许多神奇的力量,住在爱知县濑户市的KAISO森林里。它天真、活泼、精力旺盛,喜欢到处的乱跑,什么都想看看、什么都想尝试,喜欢捉迷藏、收集橡树果、和人类、动物、植物交朋友,非常的喜欢森林爷爷,也十分的尊重爷爷。

森林爷爷MORIZO是一只深绿色的森林精灵,看上去很像老爷爷,大家也都这么叫它,但它到底多大年纪了,其实谁也不知道。它和蔼可亲,又不失威严,知识渊博,又仍充满好奇心,喜欢在森林里到处散步或者到地球的各处森林和岛屿旅游,还不时地会打个盹,拜访一下老朋友,非常想为爱知世博会助一臂之力,

森林爷爷已在森林里住了很久很久,他和蔼可亲,又不失威严。他知识渊博,又仍充满好奇心。听说爱知世博会的消息,他也积极想为爱知世博会助一臂之力。

性别:看上去象老爷爷,大家也就这么叫,到底是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年龄:反正很久,自己也忘了;

性格:善良、温和,有时也说不清楚,要是生气了,就很可怕,智慧而保持好奇,有时太娇宠森林里的小朋友,特别是孙子森林小子;

习惯:和森林小子在森林里到处散步,不时地打个盹,地球的各处森林和岛屿中到处旅游,拜访老朋友;

说话特点:话不多,像老爷爷一样说得慢,但一开头,就停不下来;

行动特点:脚步慢慢的,又沉重,头发在风中飘呀飘。

纳西东巴文非单字结构研究

纳西东巴文非单字结构研究 【摘要】:本论文以《纳西象形文字谱》、《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丽江么些象形文〈古事记〉研究》为材料,选取其中图画、准文字、单字混合在一起使用的非单字结构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将非单字结构从类型学上划分为合文、字组、字段、复合字形四种,分别从四种结构的构件、读音以及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这三个方面进行系统考察。除了附录外,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1、在介绍了目前东巴文研究领域中被忽略的一些文字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选题缘由。2、从东巴文的性质、造字方法、前辈学者对非单字结构的研究三个方面追溯了与本论文相关的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3、介绍了目前可以看到的东巴文研究材料,在提出本文选择取舍材料标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本论文要使用的三部研究材料《纳西象形文字谱》、《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丽江么些象形文〈古事记〉研究》。第二章纳西东巴文非单字结构的含义及其相关术语1、东巴文单字的判定。东巴文里的单字是指可以用六书理论分析的字形。2、东巴文里除了单字,还有图画和准文字。我们将单字、图画、准文字混合在一起使用的组合称为非单字结构。3、介绍汉字构形学中构形、构件、构件功能这三个术语的含义;说明如何将这三个术语应用于非单字结构的研究领域。第三章纳西东巴文合文的研究1、合文的判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字组合在一起像是一个字,记录一个词、词组,每个单字都被读出并且没有其他读音,我们将这样

的组合命名为合文。2、根据构件数量的多少,可以将合文分为二字合文、三字合文、四字合文、五字合文。二字合文160个,占到合文总数的88.4%。这说明从构成合文的构件数量看,二字合文是主要类别。3、《纳西象形文字谱》共有2288个字形,其中二字合文160个,三字合文15个,四字合文4个,五字合文2个,共计181个,占到字形总数的7.9%。4、从构成合文的单字结构来看,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义借字均可作为合文的构件。从理论上说,任何一种构件都可与其他构件共同组成合文,但实际上从我们接触的材料看只有25种组合方式。5、虽然合文与会意字、形声字在构件数量、组合方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我们认为合文与会意字、形声字是性质完全不一样的文字结构,必须加以严格区分。6、通过东巴文合文与汉字合文的对比研究,证明了东巴文合文在形式和记录的内容上比汉字合文丰富得多,这是由东巴文在文字发展史上所处的阶段决定的。第四章纳西东巴文字组与字段的研究(一)字组的考察1、字组的判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字遵循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记录一句话、一段话,有部分读音没有文字记录,我们将这样的组合命名为字组。2、根据构件数量的多少,可以将字组分为二字字组、三字字组、四字字组、五字字组、六字字组、七字字组、八字字组、十字字组。在我们研究的材料里没有发现九字字组,构件最多的是十字字组。3、字组的构件具有三种功能:表义功能、示音功能、音义功能。4、根据字组构件之间的空间关系,可将字组分为紧凑式字组和松散式字组。5、根据字组构件之间的结构关系,可将字组分

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简介 东巴文化是云南丽江纳西族特有的文化。纳西族仅24万人左右,居住在云南丽江和 四川省的西南部,丽江有大约17万纳西族。在中国50多个民族中算不上是一个大民族, 但是它的东巴文化却名扬中外,引起世人的兴趣和关注,这已成为当今一些文化人前往 丽江旅游探秘的热点之一。 东巴文化其实是一个体系,它包含有:东巴象形文字、服饰、舞蹈、东巴音乐、东 巴绘画、东巴仪式、东巴艺术品几大类。 1、东巴象形文字 据专家考证,东巴象形文字是一种比甲骨文还要古老的图画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基 本上是由很多简单抽象的图画组成。最早是写、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像,后来有 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像写在纸上。由于只有东巴——纳西族祭司——才掌握这种文字, 所以又称这种象形文字为东巴文。据说,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 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而现在,凡是冠以“东巴饰品”的民族工艺品,其标志性的符号之一就是都带有“东巴文字”的符号。 据不完全统计,东巴象形文字共有1700多个,它集书画于一体,线条流畅,笔法 简练,色彩鲜艳,而且目前很多东巴仍然在使用这些文字。 2、东巴服饰 纳西族的服饰最典型的是妇女的服饰,其特点可以用“披星戴月”四个字形容。纳西族妇女身背的羊皮披肩,既有装饰作用,也有实用价值,她们运送重物主要靠肩背,这时披肩可以起到保护背部的作用。妇女们上身身穿大褂,外加坎肩,着长裤,腰系多褶围裙,在劳动或出门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制作的非常精巧,在肩部缀有两个大圆布圈,背上并排钉着七个小圆布圈,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上古一位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英古与旱魔搏斗,奋战了九天,最后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种青蛙图腾崇拜的历史遗痕。我们的电子商务网站——嘎嘎易购云南民族工艺品批发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117319870.html,)就有大量的东巴类饰品。 3、东巴舞蹈 东巴舞是纳西民族的典型舞蹈,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东巴祭司根据不同仪式,按照道场规则所跳的一种宗教舞蹈。东巴舞从形式上,似乎多是跳神驱鬼之类的动作,但实际上,大部分内容是表现古代纳西人同大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的斗争。这种正规的东巴舞刀可能只能在一些祭司活动中才能看到。而民间老百姓所跳的集体舞蹈被称为“打跳”,它可能脱胎于东巴舞蹈,但又融入了现代和民间色彩。由于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现在在丽江古城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到当地纳西族姑娘和小伙带着外地游客集体绕圈打跳的热闹场景。

丽江古城案例分析

旅游景区规划 姓名:代玉年级:2010级 学号:1041064115 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 丽江古城案例分析

目录 案例概述 (1) 丽江古城标识、标牌和解说 (1) 丽江古城旅游安全管理 (3) 丽江古城旅游产品管理 (4) 丽江古城旅游营销管理 (6)

旅游景区规划之·云南丽江古城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述: 丽江古城(大研镇)坐落在玉龙雪山下丽江坝子的中部,全城面积达 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万,其中纳西族超过16900人。因四周青山环绕,城中碧水盈盈,宛如一方碧玉大砚而起名为“大研镇”。丽江古城由大研镇、束河镇和白沙街三部分组成,其中以大研镇为代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以四周的高山作为天然屏障。 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纳西族风格的古代城镇。其始建于南宋后期,距今约800年的历史。历代均为滇西北政治、军事重镇和纳西、汉、藏等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枢纽。丽江古城,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的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本文将从旅游标识、标牌和解说,旅游安全管理、旅游产品管理和旅游营销管理四个方面对丽江古城经行分析。 二、丽江古城旅游标识、标牌和解说 一方面,丽江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局专门设有旅游标准化办公室负责丽江古城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在标识、标牌等管理方面主要包括: 一、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置整改:由数字化分公司负责完善了单位内部公共信息符等相关工作。如引导标识,在景区内设置了位置合理,指示清楚的规范标

初探东巴文化在丽江旅游业中的传承思路

初探东巴文化在丽江旅游业中的传承思路 近几年来,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东巴文化的商业气息也随之加强,如何实现在旅游业中对东巴文化的传承,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在分析了东巴文化传承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之后,重点论证了在旅游业中传承东巴文化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传承的一些基本思路。 纳西族的东巴文化,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形成,历史悠久、内容广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所指的是“窥中原之文脉、纳百川之精”的广义的东巴文化。即以纳西族东巴古文化为核心,时至今日纳西族创造的和吸纳的外来文化的总和。东巴文化既是传承了几千年的纳西族古代文化,也是延续传承至今的纳西族活态文化。 一、东巴文化传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丽江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商品经济对东巴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萌发拜金主义意识,把东巴文化作为一种纯粹的盈利性商品加以过度地利用和兜售,使东巴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商业气息,浮华成分也很多。东巴文化开始“商品化”、“走样化”、“粗俗化”,面

临着“后继乏人”的严峻形势。于是,“如何在充分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更好地保护、传承东巴文化”这一问题日益凸现了 出来。 目前主要是通过开办东巴文化学习班、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山区尚存的老东巴进行了东巴文化传承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些传承形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开设东巴文化学习班的学校,出现了教学资金短缺的问题,且东巴文化教学与学生学业之间也存在冲突;因农民自身条件的限制,通过夜校传承东巴文化仍有较大的难度;因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在封闭的山区依靠老东巴传承东巴文化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从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当中进行东巴文化的传承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东巴文化的传承都具有巨大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在旅游业中进行传承的可行性分析 “旅游业是丽江的支柱产业,丽江市旅游局相关资料显示,2010年1至2月,丽江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15.9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7.71%。旅游业总收入预测12.51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9.21%;旅游对丽江地区的经济贡献率是其它产业不可替代的。”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活化石”,有重要的历史、哲学、宗教价值和

丽江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丽江市旅游资源调查

姓名:xx 学号:xxxxxxx 1、丽江市地区的概况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东经100.25,北纬26.86,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总面积20600平方公里。辖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共有69个乡(镇)44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20多万人。 丽江市区中心海拔高度为2418米,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

州和攀枝花市接壤。丽江美景丽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个世居民族,其中纳西族23.37万人,彝族20.14万人,傈僳族10.62万人。其中纳西族占古城区及玉龙县(即原丽江县)总人口的57.7%,并且著有“国中贵原,云中丽江。” 2、丽江市主要旅游资源分类 ·自然资源 丽江旅游资源丰富,集山川民俗历史文化为一体,后来有人总结丽江旅游景点为:两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 两山:玉龙雪山-北半球最靠近赤道的海洋性冰川,海拔5596,国家首批五A级景区,至今无人登顶。老君山-“滇省众山祖”因传说太上老君曾在此炼丹而得明。景区内的丹霞地貌,奇峰异石,碧湖清溪,密林繁花,高山草甸,冰峰奇峡,令人称绝。 一城:丽江古城-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历史文化城,拥有八百年历史,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是海内外无数游人丽江旅游的必游之地。 一湖:泸沽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为国内水质最好的几大湖泊之一,能见度9米,也是云南九大湖泊之一,省级旅游度假区,目前正在申请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一江:金沙江-即长江上游的别称,流经丽江境内,有万里长江第一湾和世界最深峡谷之一的虎跳峡两大景点,是户外徒步的经典线路。 一文后化:纳西东巴文化-融合了被称为“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的东巴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纳西古乐、“古代纳西族社会百科全书”的东巴经卷、东巴绘画、建筑艺术及宗教文化于一体的纳西族文化体系,东巴古籍文

浅析旅游发展下纳西东巴文化的保护

浅析旅游发展下纳西东巴文化的保护

摘要 东巴文化是居住在丽江纳西族先民的智慧结晶,它以极其高的科学、历史、美学、艺术等价值而闻名与海内外,从而吸引着众多的游客。东巴象形文字被誉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其珍贵和稀有程度不言而喻。近年来,丽江旅游愈发白热化,对于东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就显得愈发紧迫和重要。本文通过解释东巴文化的概念,东巴文化对丽江旅游的意义,东巴文化在旅游中的开发及利用。分析丽江旅游发展对其的利害关系,阐述当前东巴文化面临的危机,对目前东巴文化的保护作出介绍,从而清楚的明确东巴文化保护对丽江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最终阐明旅游发展过程中东巴文化保护的解决办法及保护东巴文化的有效途径,以便今后从事旅游活动中能够更好地保护民族文化。 关键字:旅游发展纳西东巴文化文化保护

英文摘要及关键字 Abstract Dongba culture is the wisdom of Naxi ancestors who lived in Lijiang.Becaues of the value of its science,history,aesthetics and art,Dongba culture is extremely famou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ttracts a large number of tourists.Dongba hieroglyphs was known as"the world's only living hieroglyphic",and its precious and rare degree is self-evident.This article will explaining the concept of Dongba culture, status of Dongba culture,status of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Lijiang,and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Dongba culture in tourism.Analysis its stakes in development of Lijiang tourism,explaining the current crisis the Dongba culture is facing,in order to clearly express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Lijiang Dongba culture to Lijiang tourism development,and ultimately clarify the protection solutions of Dongba culture and effective way to protect Dongba culture,so that to make a better protection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when engage in tourism activities in the future. Keyword:Tourism Development Naxi Dongba culture Cultural protection

东巴文

东巴文被誉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是传统的,也是世界的,更是时尚的,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极大关注与重视。 东巴文中的每一图像符号都有它约定俗成的线条和笔法,形成有固定所指的概念,并具备了表示某字、某词的符号。目前已各有1400个符号,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因它至今仍在使用,故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巴文字一共有1400多个图形符号,东巴文字的起源已经无从考证,东巴文字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字属于“见木画木,见石画石”典型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字内容涉含哲学、历史、天文、宗教、巫医、民俗、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东巴文是一种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主要为东巴教徒传授使用,书写东巴经文,故称东巴文。纳西话叫“思究鲁究”,意为“木迹石迹”,见木画木,见石画石。东巴文创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大约有1400个单字,至今仍为东巴(祭司)、研究者和艺术家所使用,被当今学者们认为比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中美洲玛雅文字和中国甲骨文字显得更为原始古朴,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视为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这种古文字对于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 “东巴”是纳西人对本民族宗教祭司的称呼,因此这种原始宗教也叫东巴教。东巴也是纳西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也可翻译为“智者”。在古时候,东巴在纳西族中即充当着祭司、巫医以及包括天文、地理、文学、历史在内的几乎所有学问的学者。他们发明了一种象形文字,以传承他们的东巴经书,即东巴象形文字。东巴文大概产生于11世纪,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看,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象,后来发展成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字体。文字总数约1500个左右。一个东巴文可以翻译成一个汉字、一个词、甚至一句话。而一个汉字(或词)也有很多种东巴文的翻译方法甚至无法翻译,因教派、东巴个人喜好、东巴传承之间的误差而产生写法也各有不同。东巴文一般只有东巴才懂,普通纳西人大多也是看不懂这种文字的。 前面说到东巴文最早是写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纳西语称“思究鲁究”,意为“木迹石迹”,见木画木,见石画石。后来东巴发明了东巴纸(另一说借鉴了中原的造纸技术)——一种粗糙原始但却千年不腐的纸张。靠东巴文与东巴纸写成的东巴古籍,还有东巴自身的言传身教,东巴文化得已延续至今天。东巴文字成为今天仅存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写成的东巴古籍成为丽江三大世界遗产之一——世界记忆遗产。为研究古代丽江及丽江周边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当代东巴文的发展喜忧参半:一方面,老东巴们因年迈相继去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纳西年轻人大多没有耐心学习东巴文化,而东巴文化的传承远不是一个短期的培训班能够学成,需要长期深入的学习研究,这导致东巴文化面临濒危。另一方面,因丽江旅游的发展,东巴文似乎成为的一种时尚,反倒更引起外地年轻人的兴趣。他们觉得东巴文很形象,很有趣。他们把东巴文写在T恤衫上,写成贺卡明信片等寄给朋友,写在自家的墙上,在丽江开店的外地年轻人喜欢用三种文字标出自己的店名:中文、英文、东巴文。当代的东巴文的写法也融入了一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 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 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 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概况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风景如画的黑龙谭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 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楼高20米。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楼内的天花板上还绘有多种精美的图案。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

东巴文化

东巴,即东巴文化,也指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东巴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是由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文化包括图画象形文字,包括东巴经还有东巴画,东巴舞蹈、东巴音乐,还有东巴的各种道场就是祭祀活动,这部分也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质的很多内涵在里头,所谓东巴文化就是指的这么一个文化体系。东巴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纳西族,自称“纳”,“纳西”,“纳汝”。晋、唐史籍称“摩沙”或“摩些”。分布在云南丽江、中甸、维西、宁蒗及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地。语言属汉藏语系或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主要聚居地云南省丽江,为国内惟一的纳西族自治县。这里的自然景观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丽江古城,吸引着日益增多的国内外游客,独特而丰富的纳西族东巴文化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丽江东巴文化学者兰伟:“象形文字从它的造字以及整个发展的情况来看,它是从图画逐步发展演变成现在的东巴文字,所以现在的东巴文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每一个东巴文字都是很美的一幅画。 在东巴舞中,有很多舞蹈都是模仿动物的动作而形成的。据《东巴舞谱》记载,纳西最古老的舞蹈源于金色青蛙的跳跃。如今在丽江西北部山区仍然保留着一种古老舞蹈《勒巴舞》。据《吕氏春秋》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歌以歌八厥”。而《勒巴舞》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拿着牛尾巴跳的,它分别模仿大象、鹰、猴、蛙及虎,并使之形成了一套连贯的舞蹈动作。《牦牛戏老虎》是根据纳西民间的一个典故改编而成的动物舞,舞蹈分为颂经、牦牛戏老虎等几个部分。主要讲述了两只猴,分别代表人类最早的两个家族,一族崇拜老虎、一族崇拜牦牛,两家族为此发生争执的故事。 东巴神谱则是纳西人的图腾,在神谱里有神保佑他们,“青蛙、飞螺、大鹏鸟修曲、战神优麻、吉祥双鱼”等等数不胜数。一个民族想要强大,首先它必须能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能够很快地繁衍后代。据说纳西人迁徙到生息的土地,看到青蛙的繁殖能力是最强的,就把青蛙选作他们的繁殖之神,飞螺是一只长着翅膀的海螺,它是海神,亦是一种东巴用的法器,大鹏鸟修曲、战神优麻、双鱼则分别是保护、勇气和吉祥的象征,从古至今许多木雕艺术反映的正是这些神的传说,这些神谱木刻构思缜密,线条流畅优美,图案栩栩如生。久久凝视,仿佛就回到了遥远的年代。 古代的纳西族人民为了适应高原地区的农牧生产,一般以自织的麻布或粗棉布做衣料,男穿短衣、长裤,女着短衣、长裙。无论男女,大都不穿鞋袜,束花布腰带,外披一块羊皮或毛毡。纳西族妇女身背的羊皮披肩,既有装饰作用,也有实用价值,她们运送重物主要靠肩背,这时披肩可以起到保护背部的作用。后来由于受汉族的影响,男子服饰与汉族的基本相同。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但整个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她们身穿大褂,外加坎肩,着长裤,腰系多褶围裙,在劳动或出门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制作的非常精巧,在肩部缀有两个大圆布圈,背上并排钉着七个小圆布圈,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 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上古一位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英古与旱魔搏斗,奋战了九天,最后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

独特的纳西族文化论文

论丽江独特的纳西族风情和文化 这次的云南之行给我带来了很多意外的收获,很多的收获是我没有想到的,经过这次考察,我了解了很多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也亲身感受到了那种文化氛围,尤其是丽江的纳西族风情和文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城设计匠心独运,富有神奇色彩的东巴文化,这些都深深的吸引着我。有一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闪烁,为什么丽江的具有这样独特的纳西族风情和文化呢?这就需要从下面这几个方面啊分析,得出这个结论。 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 丽江是中国少数民族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中国唯一一个纳西族自治县,她是云南省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这里美绝人寰的自然景观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丽江古城,吸引着日益增多的国内外游客,独特而丰富的纳西族东巴文化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丽江是一座“无围之城”,以坦荡的胸怀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人。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向外延伸,并与如网的小巷相连接,宛若一座巨大的迷宫。街道全用石头铺成,由于长年累月的踩踏和风雨洗涤,被磨得十分光滑。刮风不起尘沙,雨天没有泥泞。源自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河水,到了城头双石桥后,分数股穿街过巷、环城流淌。家家门前有流水,户户院中有奇花。 纳西族一般居住在坝区、河谷和半山区。坝区民间住房多系土木结构的瓦房,格局多为"三房一照壁",山区多是低矮的术楞房,以术板覆顶。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多数地区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婚姻由父母作主,婚前社交自由。随着婚姻法的贯彻,一些古老的婚俗正在逐渐改变。 古城建筑——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 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 (丽江古城建筑) 城镇、建筑本身是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民居建筑较之官府衙署、寺庙殿堂等建筑更能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丽江古城民居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惯,有机结合了中原古建筑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优秀传统,井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通风、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鲜明之处就在于无一统的构成机体,明显显示出依山傍水、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创造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特定的区域里对纳西民族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丽江民居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丽江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丽 江 市 旅 游 资 源 调 查 姓名:xx 学号:xxxxxxx

1、丽江市地区的概况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东经100.25,北纬26.86,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总面积20600平方公里。辖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共有69个乡(镇)44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20多万人。 丽江市区中心海拔高度为2418米,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丽江美景丽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个世居民族,其中纳西族23.37万人,彝族20.14万人,傈僳族10.62万人。其中纳西族占古城区及玉龙县(即原丽江县)总人口的57.7%,并且著有“国中贵原,云中丽江。” 2、丽江市主要旅游资源分类 ·自然资源 丽江旅游资源丰富,集山川民俗历史文化为一体,后来有人总结丽江旅游景点为:两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 两山:玉龙雪山-北半球最靠近赤道的海洋性冰川,海拔5596,国家首批五A级景区,至今无人登顶。老君山-“滇省众山祖”因传说太上老君曾在此炼丹而得明。景区内的丹霞地貌,奇峰异石,碧湖清溪,密林繁花,高山草甸,冰峰奇峡,令人称绝。 一城:丽江古城-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历史文化城,拥有八百年历史,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是海内外无数游人丽江旅游的必游之地。 一湖:泸沽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为国内水质最好的几大湖泊之一,能见度9米,也是云南九大湖泊之一,省级旅游度假区,目前正在申请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一江:金沙江-即长江上游的别称,流经丽江境内,有万里长江第一湾和世界最深峡谷之一的虎跳峡两大景点,是户外徒步的经典线路。 一文后化:纳西东巴文化-融合了被称为“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的东巴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纳西古乐、“古代纳西族社会百科全书”的东巴经卷、东巴绘画、建筑艺术及宗教文化于一体的纳西族文化体系,东巴古籍文献已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一风情:摩梭风情-居住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世代保留男不婚,女不嫁的阿夏走婚制,被称为活着的母系氏族。 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全市有13000多种植物,占全省植物种类的70%强,云南八大名花和国家保护植物珙桐、红豆杉、三尖杉、榧木、银杏等在丽江广为分布。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各种动物提供了生息繁衍的良好环境。据统计,全区共有兽类83种,占云南兽种类总量的29.6%;鸟类290多种,占云南鸟类总量的37.6%。丽江的药材资源及其他可开发的生物资源也极为丰富,中药材有444种,仅开发利用200多种;永胜县的程海是中国唯一能天然生长螺旋藻的湖泊,目前已建成年产1000吨的世界最大的螺旋藻生产基地;山嵛菜、苦良姜等特色生物资源产业开发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人文资源 大研古城是一个最适合人居住的地方,五彩石铺成的街道,山腹中流出的泉

东巴艺术

东巴艺术是指生活在中国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纳西族的原始宗教文化所衍生的艺术。纳西族主要居住在滇(云南)西北和川(四川)西南的金沙江、无量河和雅砻江流域一带,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的白盐井等地也有少量纳西族居住。纳西族共有人口三十多万,其中二十余万聚居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境内。 纳西族的原始宗教──东巴教,因其宗教祭司被族人称作“东巴”而得名。纳西族文化中,以东巴教为轴心的各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称为东巴文化。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对纳西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过巨大作用和影响。东巴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瑰宝,如东巴文字、东巴经卷,还有东巴文学、东巴音乐、东巴舞、东巴绘画等。东巴艺术作品凝聚着古代纳西人民的神思奇想和艺术才能,从古拙传神中道出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对美的追求。东巴皆懂得本民族的原始象形文字──东巴文,并能用此文字创作文学和抄写经书;他们也能用东巴文绘制各种用于宗教仪式的神鬼图案木牌画、纸牌画和卷轴画;他们又擅长用纸、木、树枝、泥或面粉,编扎、砍制、捏塑和雕刻宗教仪式所用的纸扎物、面偶、树枝编物、祭木等;在祭祀仪式中东巴又善跳各种舞蹈,可以说,东巴是东巴艺术的主要创作者、掌握者和传承者。 东巴音乐是东巴艺术的有声部分。主要是指东巴作仪式时诵唱经文的唱腔和一些仪式中东巴与参与群众共同演唱的调子。近世东巴作仪诵经时伴以板铃、皮鼓、马锣、钹、海螺、牦牛角等,以打击、摇动、吹响作出节奏单调、谱点简单而基本没有旋律性可言的调子。东巴画是东巴们所绘的直接用于东巴教仪式活动的各种绘画。以东巴教中的神、鬼、精灵、人物,以及动植物和各种神话传说为题材而作。东巴画主要用于宗教仪式中,所以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民间艺术与宗教相结合的产物。由于东巴创造自己民族的文字,与之相呼应便会产生记录当地社会生活的书籍。东巴经就是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不仅记载有纳西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及纳西族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广阔内容,以及纳西先民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及社会组织的认识和观念;记载有绘画、音乐、舞蹈等古代纳西族艺术;同时也有许多完整的纳西族古代文学作品。这部分的文学作品,有别于纳西族民间的口头文学,又不同于纳西族用汉文创作的作家文学,它们是由东巴用象形文字记写,用于东巴教仪式中吟诵,我们称其为“东巴文学”。东巴文学描述了异彩纷呈的神话生活,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神话艺术形象──神、神格化的人、人格化的神、人格化的飞禽走兽、想象出来的灵怪异兽、妖魔鬼怪等。东巴的雕塑艺术主要反映在面偶、木偶的制作上。在东巴教的三十多种仪式中,东巴们都要在仪式举行之前捏制各种面偶。面偶形象分神、鬼、精灵三类。制作面偶的原料也有分别,神与精灵的面偶要用青稞炒面。鬼面偶要用苦荞炒面捏制。面偶一般须在举行仪式的头一天捏制完成。面偶的数量、形象依仪式的不同而有异,有些仪式需近百个面偶。在仪式活动中,神面偶置于上方神坛上,与神坛上所挂的神轴画上的神对应。鬼面偶置于下方鬼寨。东巴按仪式的不同制成各异的鬼偶。 东巴文化及艺术蕴涵了纳西族对于自然界,对于人的生老病死等问题的探索和哲理性思考,并以其独特的方式解释和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类自身的问题。揭开其宗教信仰的神秘面纱,内里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浅析东巴文化的传承

浅析东巴文化的传承 和力民 内容提要 东巴文化这一具有世界性文化价值的传统文化,由于东巴阶层的断代而濒临危机。东巴文化的传承,必须在政府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在恢复东巴教宗教形态的基础上,广泛以民间文化组织为依托进行传承,才能获得新生。 关键词 东巴文化 传承发展 东巴教 一、东巴文化是具有世界性 品位的传统文化 何谓东巴文化?狭义的东巴文化,指的是以纳西族原始宗教东巴教为基本形态的传统文化,是东巴教外壳所包容的纳西族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是千百年来纳西民族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 广义的东巴文化,乃是以东巴教文化为核心的纳西民族的古文化。它包括古代纳西族在东巴教文化内容基础上吸纳和纳西化了的外来文化思想和形态,譬如丽江洞经音乐、白沙细乐,纳西族吸纳的佛、道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口碑文化。东巴文化就是纳西古文化的代名词。本文论述的主要是狭义的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是具有世界性品位的传统文化,理由和根据如下。 11东巴文化拥有目前世界上唯一尚存活的体系化的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人类社会历史上曾经历过使用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的阶段,也经历过一系列的文字演进过程。如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的丁头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公元前1300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可这些文字现在都是已经死亡的文字。惟独纳西族的东巴文还活生生地在使用和存活着。至今,一些少数民族也多少遗存着一些象形文字。如尔苏人的沙巴文等。但这些象形文字都不成体系,没有组成系统,不能完整表述本民族的思想文化,惟纳西族的东巴文能完整地表述古纳西人的思想文化。这是使东巴文化具有世界性的文化价值的第一个特征。 21东巴文化保存和拥有目前仍能释读

少数民族文化--纳西族

少数民族文化--纳西族 纳西族,有人口278009人。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散布于维西、中甸、德钦、宁蒗、永胜等县。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曾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由于同音异写,汉文史籍曾以"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称之。"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纳西族。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自元、明以后,纳西族主要使用汉语文。至于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典,故又称"东巴文"。另有一种音节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围很小,写成的经书也不多。 纳西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端,平均海拔2700米。这里群山耸峙,江河交错。丽江北部的玉龙雪山和中甸东南部的哈巴雪山,终年玉积琼堆,宛若腾空而起的玉龙。玉龙山区植物群落多样,素以"植物仓库"著称,并以"花的世界"闻名,仅杜鹃花就有40多个品种。金沙江上游自北向南流泻,至石鼓镇为山势所阻,于是形成万里长江第一湾;接着江流急转东北奔腾而去,在玉龙和哈巴两座雪山中间形成了的"虎跳涧"大峡谷,是世界上难觅的探险旅游胜地。 纳西族地区的气候差别较大,可分寒、温、亚热三种类型,宜农宜林宜牧。珍贵的雪茶和丽江马一直名扬全国。

丽江名胜 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丽江是一座"无围之城",以坦荡的胸怀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人。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向外延伸,并与如网的小巷相连接,宛若一座巨大的迷宫。街道全用石头铺成,由于长年累月的踩踏和风雨洗涤,被磨得十分光滑。刮风不起尘沙,雨天没有泥泞。具有宋、明建筑风格的屋宇,星罗棋布,鳞次栉比。源自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河水,到了城头双石桥后,分数股穿街过巷、环城流淌。家家门前有流水,户户院中有奇花。由于"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城设计匠心独运,吸引着无数学者来这里采风。 丽江城北百余公里处,有一座人称"石头城"的纳西村寨。它于明代建在一个巨大岩石上,面积不过几百平方米。尽管四周悬崖绝壁,仍然建了一圈高2米许的石围墙。险要的地理形势加上构筑独特的艺术,古城堡犹如一朵秀美、挺拔的灵芝屹立在金沙江峡谷处据史籍记载,唐朝初年,金沙江曾架设过一座的铁索桥,可谓是"万里长江第一桥"。可惜仅用了100多年便毁于战火。迄至清代光绪年间,新的铁索桥又修建起来。它位于丽江与永胜之间,取名"金龙桥"(俗称梓里铁索桥),桥身宽约3米、长90米,用16条铁链跨江拉成,两则有两条手扶护链,中间铺上厚木板,像彩虹飞悬在金沙江两岸,把边疆和内地联结起来,至今还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甸县东南部的白地乡是纳西族聚居区之一。这里有一个白水塘,塘水系碳酸泉,纯白清澈。由于矿泉沉积物的堆积,凝结成一大片银

纳西东巴七年级作文

纳西东巴七年级作文 在这个泱泱华夏,开满了五十六朵民族之花,每一个种族都有自己的衣着、饮食、信仰、风俗、文化,那么,今天就让我和大家一起了解纳西族的信仰和文化吧。 东巴教是纳西族的特有宗教。东巴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 东巴,意为智者,是宗教活动的组织者、主持者,又由于他们掌握东巴文,能写经、诵经,能舞蹈、绘画、雕塑,懂得天文、地理、历法,所以成为纳西族古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东巴教即因东巴而得名纳西族原来信仰东巴教。、喇嘛教木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以农历记年。不少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其中春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并且伴有许多祭祀活动。 根据《东巴经》的记载,古代关于天象的专有名词即有数十种之多。《创世纪》里还出现了专管气象、星辰和历

法的忍劳、苏陀、尼罗、吉阿等人的名字;从《巴格图》和《十二生肖的来历》等经书上看,纳西族早就对四方四隅(类似汉族的八卦)有了较为明确的概念;确定了二十八宿的方位和用阴阳“精畏”(“五行”)配合十二生肖推算六十花甲的方法;创制了以月亮圆缺定月,每月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共三百六十天的历法,并用十二属相来记日、记月和记年。民间还从对天象及生物活动观察,摸出一套关于风、雨、花、雪,以及布谷鸟、野鸭、大雁、白鹤等的活动规律,来分别季节的特征,不误农时地进行农事活动。 纳西族原始口传神话主要有天文神话、山岭植物神话等。例如天文神话有《太阳月亮的来历》、《七星与昂星》等。其中《太阳月亮的来历》是天文神话的代表作。这个神话说的是:古时天上有9个太阳、7个月亮。9个太阳出来时,大地就起火,人类无法生活,祈求大神念咒语,咒落了8个太阳、6个月亮,天上就只剩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了。这类神话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纳西族先民朴素的太阳崇拜和女性崇拜,以及对天文学现象最原始的想象。植物神话《矮松的来历》,形象地解释了松、栗地域分布的自然现象。

揭秘东巴纸:纳西族最重要的写经用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揭秘东巴纸:纳西族最重要的写经用纸 导语:纳西聚居于滇西北的丽江、香格里拉,后来保留着图画文字,历史上由祭师东巴掌握,从而称“东巴文”,用于书写东巴经。东巴经在纳西语中称“ 纳西聚居于滇西北的丽江、香格里拉,后来保留着图画文字,历史上由祭师东巴掌握,从而称“东巴文”,用于书写东巴经。东巴经在纳西语中称“森究鲁究”,意思是“刻在木头或石头上的文字。”所以东巴经出现时,纸还未传入纳西族地区。 根据记载,大约在元代,丽江地区已有造纸业,但未有对东巴纸的记录。东巴经一般没有题写抄书时间,最早有时间记录的经文出现于公元1668年(清康熙七年)。用于书写东巴经的纸称“东巴纸”,又称“白地纸”。东巴纸其制作技艺较为独特,后保存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的白地村。白地(即白水台)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祥地,东巴纸是东巴最重要的写经用纸,在滇西北各族中久负盛名。 东巴纸的原料采自当地独有的植物原料“阿当达”,经鉴定为瑞香科丽江荛花。其造纸过程由采集原料、晒干、浸泡、蒸煮、洗涤、舂料、再舂料、浇纸、贴纸、晒纸等工序组成,主要工具有纸帘、木框、晒纸木板、木臼等。东巴纸的活动纸帘较为特殊,晒纸过程明显受到浇纸法的影响,又有抄纸法的痕迹,是中国造纸术与印巴次大陆造纸法兼容并蓄的结果。白地东巴纸色白质厚,不易遭虫蛀,可长期保存,用它书写的东巴经典据20世纪40年代的调查有五千多卷。白地东巴纸为弘扬东巴文化做出了卓著贡献,从工艺史角度来看,它又是研究我国手工造纸的难得实例。 在历史上,妇女不参加造纸过程,主要是因为东巴纸一般用于神圣目的,妇女一般被认为不洁,从而即使妇女知道技术也不允许参与造 生活常识分享

纳西东巴文化对包装设计的启示

纳西东巴文化对包装设计的启示 刘利1,王红波2 (1.云南师范大学,昆明650106;2.西南林业大学,昆明650224) 摘要:对纳西文化中的色彩崇拜、绘画、象形文字、东巴纸等艺术形式进行了分析,并将东巴文化中的这些艺术形式应用于云南本土的包装设计中,尝试在包装设计中融入东巴艺术,一方面丰富包装设计的设计元素,为设计师提供更多的设计素材;另一方面也注重东巴文化实际应用价值的挖掘,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纳西东巴文化。关键词:东巴文化;包装设计;启示中图分类号:TB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63(2011)02-0071-03 Inspiration of Naxi Dongba Culture in Packaging Design LIU Li 1,WANG Hong-bo 2 (1.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 ,Kunming 650106,China ;2.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China ) Abstract :It analyzed the color,painting,hieroglyphs and Dongba paper in Naxi Dongba culture,made them applied to packaging design in Yunnan and tried to integrate Dongba culture into packaging design.On one hand,it could enrich design elements of packaging design which provides more design materials for designer.On the other hand,it paid attention to the actual value of Dongba culture which could better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Naxi Dongba culture.Key words :Dongba culture ;packaging design ;inspiration 收稿日期:2010-10-18 基金项目: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刘利(1975-),女,云南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与设计理论。 纳西东巴文化以其原始、质朴的特点引起世人的关注。纳西族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兼收并蓄不同民族文化,形成了为世人所惊叹的东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东巴文化中的色彩崇拜、绘画、象形文字、东巴纸等元素越来越被现代人认知和接受。东巴文化给包装设计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素材,东巴文化的神秘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作为设计师不仅要做优秀的设计,更要挖掘各民族所尊崇的文化,将民族文化精髓融入现代设计,让作品能被消费者接受,并且得到大众的喜爱。 1东巴文化的色彩崇拜对包装设计的启示 纳西族是典型的“黑”、“白”崇拜民族,“黑”、“白”贯穿整个东巴经书和祭祀活动中[1]。古籍中常把“白”具体说明为白海螺似的“白”色。“黑”具体说明为黑乌 鸦似的“黑”色[2]。“黑”在纳西语中读“纳”。“纳”的引申义为“尊”、“贵”、“伟大”等。另外,汉代的纳西族先民被称为“牦牛夷”,牦牛的黑色皮毛在纳西族先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人们对牦牛皮毛的需要,使“黑”不仅作为一种单纯的色彩而存在,而且含有了审美内容、文化意义,并最终导致了对“黑”的崇拜[3]。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环境的改变,纳西族从遥远的北方迁到滇西北及川西地区。新的环境到处是雪山、飞瀑,玉龙雪山与哈巴雪山终年积雪,四时皎洁。这些熠熠生辉、璀璨如银的风光景色逐步改变着纳西族的审美观念。纳西族开始向农耕生产过渡,对畜牧业的依赖减少,尚黑风俗受到动摇,纳西族对色彩的崇拜逐渐从尚黑过渡为尚白[4]。 人们看到太阳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原始先民很明显地看出光明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原始先民便由此引申,以“白”概括善的东西,是正义 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