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一、总则

●规划指导思想

1、放眼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考虑加入"WTO"后技术、产业、资金流向对江阴的影响,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江阴市的竞争力。

2、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率先"要求,认真研究城镇发展战略、空间布局和发展时序。

3、结合市域行政区划调整的机遇,合理确定城镇发展空间,推进城市化进程。

4、处理好经济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的关系,形成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群体。

5、从江阴市交通枢纽的地位与作用入手,发挥通道优势,加强与张家港、靖江的协同发展。

6、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保护历史文化,体现城市特色。

●修编重点

1、调整城镇空间布局

调整城镇空间布局,精简发展主体,并提出配套的政策与措施。

2、调整乡镇工业园和乡村居民点

根据区位条件,发展潜力,调整乡镇工业园的布局,优化市域产业空间布局。逐步调整乡村居民点的布局,引导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3、协调江阴与周边城市的关系

完善市域综合交通网络,统筹协调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考虑新长铁路、沿江高速公路、锡澄高速公路对江阴城镇发展的影响,江阴与无锡、常州、张家港、靖江等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

区域位置图一

区域位置图二

4、研究和体现城市特色

贯彻城市设计理念,从江阴滨江的特点出发,保护自然山水,合理安排沿江岸线,保证城市生活岸线,从江阴交通枢纽的特点出发,发挥交通优势,建设物流园区;发掘江阴深厚的文化积淀,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延续历史文脉。

5、保护生态环境

综合评价环境质量,明确市域的生态建设目标和措施,从城乡协调发展角度出发,确定市域城镇聚集空间与绿色开敞空间,划定优先建设地区、引导建设地区和不宜建设地区,界定物种源、廊道和节点,保持物种的多样性,提出生态建设对策。

6、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对老城区、新城区、外来人口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情民愿,在规划中加以体现,制定措施,以有利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区

全市域,总面积988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用地范围

东起江阴市界,西至新沟河,南起南快速路,北至长江,总面积约198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

近期:2002年至2006年。

中期:2007年至2010年。

远期:2011年至2020年。

远景:本世纪中叶。

市域近期空间利用规划图

市域远期空间利用规划图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区域功能定位

1、沪宁产业密集区中具有一定外向性和先导地位的重要加工制造基地,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

2、江苏省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工业港口城市、新兴交通枢纽和对外开放门户。

3、苏锡常向苏中苏北地区辐射的中转站,塑造良好区域空间形象的重要地区,区域内物流园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某些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区域空间利用规划图

●与周边城市的协调

1、与无锡

在功能上,是无锡向北辐射的门户,是无锡港口工业基地,是无锡物流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设施上,有8个主要的通道与无锡联系,分别为锡澄高速公路、无锡东干线、预留的第二过江通道、预留的第三过江通道、锡澄一级公路、锡沙一级公路、锡澄轨道交通、新长铁路。在青阳东和长泾东预留苏锡常备选机场,肖山水厂为无锡北部城镇的供水水源。

2、与常州

在功能上,是常州向北辐射的重要基地;基础设施上,有五个主要的通道与常州联系,分别为沿江高速公路、无锡西外环路、滨江公路、常澄公路、镇南铁路;常州的取水口及水厂在江阴境内的利港,江阴的石庄石化工业园与常州的圩塘之间江阴一侧控制不少于2公里的生态隔离区。

3、与张家港

在港口功能上,江阴港与张家港互有分工,在交通设施上,有八个主要的通道与张家港联系,分别为沿江高速公路、滨江路、澄杨公路、无锡东干线、锡沙一级公路、澄熟公路、镇南铁路、澄张轨道交通。规划长山、香山为生态隔离区,沿市界江阴一侧控制不少于2

公里为林地和农业空间。

4、与靖江

在功能上,江阴港与靖江港互有分工,中小型港口工业、修造船业逐步转移到靖江的江阴园区,体育、文化、医疗等公共设施适当考虑靖江的需求;在产业上,江阴的部分产业可逐步向靖江的江阴园区扩散;在交通设施上,有五个主要的通道与靖江联系,分别为新长铁路、锡澄高速公路、预留的第二过江通道、澄靖轨道交通、预留的第三过江通道。

●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1、通道利用战略

充分利用江阴长江大桥、新长铁路及长江港口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发展物流和地缘优势产业,获取区位条件变化带来的新增集聚效益。

2、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通过外向拓展、跨域辐射、区域联合、市域整合等手段,整合内外市场,打破行政界线,塑造区域整体形象,加强与张家港、靖江两市空间协调发展和产业的分工协作。

3、多元型经济发展战略

注重大型上市公司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小型民营企业,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

4、信息化带动的新型产业发展战略

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5、可持续发展战略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城市化发展战略

1、加快集聚发展,重点推进城区现代化。

2、整合澄西、澄东、长泾、青阳四个片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3、调整城镇空间布局,全面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城市化水平预测

市域总人口

2006年137万人;

2010年141万人;

2020年145万人。

城镇人口

2006年71万人;

2010年82万人;

2020年100万人。

城市化水平

2006年51.8%;

2010年58.2%;

2020年69.0%。

城市化模式

城市化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并重,逐步过渡到以内涵发展为主、兼顾外延发展的城市化模式。

城市远景规划图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城镇调整原则

1、坚持集中、集约、集聚;

2、优先考虑城区的发展;

3、调整的城镇地域相邻,交通便利,充分考虑传统经济联系;

4、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发达带欠发达、发展潜力大带后劲不足。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1、第一等级――城区

人口规模55万,占全市城镇人口的55%。

2、第二等级――片区

澄东片区人口规模17万,占全市城镇人口的17%;

澄西片区人口规模14万,占全市城镇人口的14%;

青阳片区人口规模6万,占全市城镇人口的6%;

长泾片区人口规模8万,占全市城镇人口的8%。

城镇职能结构

1、综合性中心城市――城区。

2、以产业为主的综合型片区――澄东片区、澄西片区、长泾片区、青阳片区。城镇空间结构

一城四区即中心城区、澄东片区、澄西片区、长泾片区、青阳片区。

三、沿江规划

●港口性质与功能

1、江阴港的性质

江海河联运,内外贸货物运输、装卸与仓储、公用港口与货主码头相结合的多功能、综合性港口。

2、江阴港的功能

运输换装和集疏运功能;

商贸服务功能;

高质量的口岸服务及生产生活服务功能;

港口物流园区功能。

●沿江城镇规划

璜土:江阴经济开发区石化工业园,配套相应的生活用地。

利港:向南发展,行政商业中心南移,发展为澄西片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为西部滨江工业的服务基地和生活基地。

申港:规划申港沿镇澄公路发展,北工南宿。

城区: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黄田港港区建设为长江港口物流中心。

四、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

现代化的工业港口城市,交通枢纽,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人口规模

55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

660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20平方米。

五、城市总体布局

●用地发展方向

城市用地主要向东向西、次要向南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图●布局结构形态

规划城市结构形态为带状组团式,由指状绿地系统分隔成四个组团:中组团、东组团、西组团、南组团,在城市东、南、西部布置三个工业区,沿人民路、虹桥路、通江路形成" H"型城市中心。

六、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江阴城区规划7个居住区,分别为城中居住区、城东居住区、城西居住区、城南居住区、夏港居住区、山观居住区、云亭居住区。

●行政办公用地

市级行政办公机构主要集中在澄江路一带,在现有行政办公用地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完善,形成以市政府为核心的行政办公区,另在城东新区控制一定的行政办公用地。

●商业金融业用地

以人民路、虹桥路、通江路为轴线建设"H"形的市级商业中心。

市级商贸中心位于城东新城中心南部,结合其它公共设施统一布置。

专业市场分两片集中布置,一处位于城东新区南端锡澄高速公路出入口西侧,另一处位于锡澄公路南闸段。

居住区级商业设施应结合居住区规划统一。

农贸市场宜按500米左右服务半径设置,在旧城更新和新区建设时统一考虑。

●文化娱乐用地

规划文化中心两处,一处为天华艺术中心,位于城东新区北部,设置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文化馆、江阴大剧院等设施。一处为位于鲥鱼港路北端滨江地区的文化艺术中心,设置音乐厅、艺术馆等设施。

区级文化娱乐设施结合区级商业设施设置。

●体育用地

在城东新区北部新建市体育中心,占地约40公顷,包括一个主体育场、一个主体育馆、一个游泳馆及其它训练、比赛场地,规模满足承办地区性综合体育赛事或单项国际体育赛事要求。

保留原体育中心,并对其场馆、设施进行更新,作为市民进行健身活动的场所。

各居住区结合中心设置体育运动场地,满足居民休闲健身的需要。

●医疗卫生用地

规划期末医疗卫生设施床位总数达到2200床,4床/千人。

规划市级综合性医院3所,区级医院4所,新建疾病控制中心一个,位于长江路与黄山路交叉口东南。

市级综合性医院3所:市二院并入市人民医院,搬迁市人民医院至城东新区体育中心东侧,占地约10公顷,800床规模。原市人民医院用地并入市中医院,市中医院扩大规模至4 00床规模。改造并扩大市三院至200~300床规模,作为市级医院。

区级医院4所:改造利用现远望医院、夏港卫生院、南闸卫生院作为区级医院,另在城南新建1所区级医院,每所150~200床规模。

规划每万人设社区医疗点一个,具有为居民进行日常预防保健及简单医疗功能。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在长山路西,澄南大道南规划教育科研区,在在定山高尚住宅区西侧规划科技研发区。

对散布在城区各处的科研设计单位,原则上予以保留和完善,对用地发展受限制的单位可在教育科研区集中建设。

●工业用地布局

规划形成东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三片工业区。

东部工业区――在开发区的基础上跨过白屈港继续向东发展,北部沿江地区重点发展港口工业,南部以发展高新技术工业为主。

西部工业区――位于夏港镇区西北,主要利用临江优势、现状制造业、加工业优势,发展成为重要的新材料产业、能源、冶金、机电产品制造业基地。

南部工业区――位于南闸镇区以东区域,为依托锡澄公路、新长铁路发展的相对独立工业组团,可发展纺织、机械等劳动密集型工业。

●仓储用地布局

港区配套仓储区2处,分别为黄田港物流园区、长山港区配套仓储区。黄田港仓储区为中转仓库,货物主要为件杂、集装箱、散货等。长山港仓储区为中转、储备性仓库,货物主要为油品、化工原料等。

铁路站场配套仓储区1处,位于城南花山北麓,为中转仓库。

各工业区在交通便利处择址设置相应的仓储用地。

依托水、公、铁、空的交通优势,建设江阴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物资配送、多式联运。

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铁路

新长铁路在城区南侧设火车站,客货兼用。

镇南铁路由城区南侧通过,近城不进城,以减少其对城市发展的制约。

●公路

对外公路均与城市快速干道相连通,过境和疏港交通主要由锡澄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干道承担,不干扰城区内部交通。

规划预留澄西船厂东侧的过江通道用地,以适应远景交通量增长的要求,结合高压走廊,用地控制宽为500m。

规划三处长途汽车站。一处位于人民路与西外环路西北交角处,占地面积5.3公顷,一处位于火车站前,占地面积6.7公顷,另一处位于香山路与澄山路交角东北处,占地6.0

公顷。

●内河航道

锡澄运河改道新沟河,黄昌河以南规划四级、黄昌河以北保持五级航道,应天河、西横河、东横河、白屈港河均规划为六级航道。

新沟河作为锡澄运河的复线方案,按四级航道标准进行改造。

城市道路分级、道路间距和红线宽度

规划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级,即城市快速干道、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城市主干道间距为1000m左右,次干道间距为400m~600m左右。城市快速干道红线宽度为50m~60m,横断面形式为四块板。城市主干道的红线宽度为30~50m,城市次干道的红线宽度为20~40m,支路红线宽度10~16m。

●道路网布局

城市道路网络采用以方格网为主的布局形式。规划沿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在城区北、中、南各布设一条快速干道,即滨江路、澄南大道和南快速路,同时,在城区东西各布设一条快速干道联系道,即东快速干道和西外环路,以沟通南、北两快速干道,起疏港功能,从而形成快速干道环路。城市主干道网由六条横向和十三条纵向主干道组成。六条横向主干道从北向南依次为江峰路、澄江路、五星路-环城北路-延陵路-延陵东路、青山路-环城南路-城南路、站前路和车站西路。十三条纵向干道从西向东依次为通港路、夏港中心路、长江路、衡山路、普惠路、通江路、城西路-梅园路、朝阳路-环城东路-花山路、大桥路、黄山路、东外环路、长山大道和山观东路。

●步行街规划

规划建设人民路商业步行街。步行街西起君港路,东至高巷路-青果路。

●公共交通发展模式

优先发展和支持公共交通,确保城市客运以公共交通为主,形成一个以公共交通工具为主体的、交通结构比较合理的城市客运系统。

●公共交通规划

规划的公交线路应以方便乘客,提高公交在居民出行方式中的比重为前提,将客运服务中心、汽车站、火车站以及主要的公共设施、居住区、工业区沟通,形成城区公共交通网络,江阴市公交保养场的面积按180m2/进行框算,共需10公顷,具体位置根据江阴市实际情况及相关专业规划设置。

规划至规划期末95%居民单程最大出行时耗不大于40分钟,城市中心区公交线网密度达到4.0km/km2,城市边缘区应达到2.5 km/km2,公交车站服务面积以500m半径计,占城市用地比例不小于90%,车辆发展规模为550标台,万人拥有标台数为10。

在汽车东站设公交总站场,同时在火车站、汽车西站和城市主要出入口附近布设公交分站,作为公交公司办公、营运、车辆停放、检修保养等用,公交各线路均须在线路的起终点配备始末车站,为公交车辆停车和乘客候车服务,对沿线重要的中间站也应预留其用地。

●轨道线网规划

规划4条轨道线路。轨道一号线接锡澄轨道线路,从火车站沿花山路,经毗陵路、虹桥南路、虹桥北路、鲥鱼港路,最后到达滨江文化中心,该线路毗陵路以北段以及火车站站前段为地下线路,其余为地面线路;轨道二号线西接常澄(常州-江阴)轨道线路,沿人民西路经长江路、西外环路、文富路、环城西路至虹桥路接轨道一号线,该线路锡澄运河以东为地下线,以东为地面线;轨道三号线西接一号线,沿澄江路,向东外环路、长山路接张家港杨舍轨道线路;该线路白屈港以西段为地下线,以东为地面线;轨道四号线由人民路上的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出线,沿预留第二过江通道向北至靖江。其中地面线路的红线宽度控制10米。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图

八、城市河道整治规划

●骨干河道整治工程规划

白屈港:全线进行混凝土护坡,高程从1.0米至4.0米,坡度同原河道,从4.0至6.3米,建设块石驳岸。

东横河:从白屈港至张家港市全线拓浚,并全线驳岸,拓浚标准为河底高程0.0米,底宽15米,口宽30~35米,该河道全长5.8公里。

应天河:从锡澄运河到云亭镇,全线疏浚、拓宽、驳岸,底高0.0米,底宽25米,驳岸口宽50米,长度为12公里。

锡澄运河:航道改线黄昌河、新沟河,以减轻锡澄运河排涝压力,充分利用现有排涝设施,建设锡澄运河两侧景观带。

西横河:从锡澄运河至新沟河全线拓浚和驳岸。河道标准为底高0.5米,底宽15米,边坡1∶2.5,治理河道全长10公里。

黄昌河:在陶湾桥向西北新开河道4.4公里,其中江阴市境内新开河道3.3公里,在常州市境内新开河道1.1公里。规划河底高程-1.0米,底宽40米,并全线做砌石驳岸,驳岸口宽70米。

新沟河:底高-1.0米,底宽80米,驳岸口宽120米。整治段全线做砌石驳岸,整治河道长度10.8公里,其中江阴段5公里,常州段5.8公里。

●水环境建设

1、城东区

东区利用白屈港抽水站反向引长江水向白屈港补水,以提高白屈港水位,从而抬高东横河水位。利用长江与东横河的水位差,使大河港和石牌港等河道水体流动。

2、城中区

黄山港翻水站引长江水来补充江阴老城区河道水流,并利用黄山港和东横河相交处的水立交涵洞,借助南门泵站向外抽水而迫使水体流动,从而改善老城区河道的水质,改善水环境。

应天河以南圩区内的水体,利用圩口闸和泵站,一端抽水,一端进水,迫使水体流动,从而改善圩区内各河道水质。

3、城西区

规划在老夏港河靠长江口建引水泵站,通过抽长江水,经过老夏港河进入西横河以南地区。在老夏港河与西横河相交处建设立交涵洞,并设闸控制,以相互调节水位、水质。

九、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指标体系

规划城市绿地792.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2%,人均用地14.4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610.3公顷,生产防护绿地182.1公顷,分别占城市建设用地的9.2%、2.8%,人均公共绿地11.1平方米,人均生产防护绿地3.3平方米。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幅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 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 本次规划分为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会。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规划提出要将西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有序和谐、政治民主文明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浓郁文化特色城市、科教创新城市、产业集群城市、枢纽中心城市、山水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和西部金融中心。 四、城市总体布局 采取拉大城市骨架,发展外围新区;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显山露水增绿,塑造城市个性;南北拓展空间,东西延伸发展的城市布局原则,城市未来主要向西南、东北方向发展;远期主要向北跨过渭河发展。 布局形态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未来西安城市将按照九宫格局、虚实相当的总体结构,形成几个外围副中心,即在西南方向形成以户县为主的副中心;在东北方向形成以新筑、临潼为主的副中心;在北部方向形成以阎良为主的副中心;在渭北方向形成以高陵(跨过渭河)、泾河工业区为主的副中心;在南部方向形成以长安为主的副中心。五、重点建设的外围新区 疏解老城功能,建设新的行政中心:为了降低中心区密度,更好地保护古城区内历史风貌,

2003—2020年菏泽城区规划文档_含图_

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2009年09月28日来源:网络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突破菏泽”战略,并结合撤地设市后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整合区域空间资源,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2003年7月份以来,我市委托同济大学陈秉钊教授主持编制了《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于2004年2月和10月先后通过省建设厅组织的纲要论证和专家评审,并通过《菏泽日报》、菏泽市城市规划展、市规划局规划网页、规划公示栏等形式进行了批前公示。2004年12月17日,菏泽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对《规划》进行了审议,并原则通过。2005年4月29日,省政府以鲁政字[2005]119号文件,对《规划》进行了批复。按照批复意见,2005年底,市规划局会同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组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并按法定程序进行了备案。 为提高公众的规划意识,将规划落到实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山东省建设厅关于全省城市规划行业推行“阳光规划”的意见》(鲁建发 [2002]12号)、《菏泽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城市规划建设项目审批的通知》(菏政发 [2003]26号)等规定,经市政府批准,现将《规划》再一次进行公示,请认真遵守并进行监督。 菏泽市规划局 二〇〇六年三月 第一章 城市现状概况 菏泽古称曹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下辖定陶、曹县、成武、单县、巨野、郓城、鄄城、东明八县和牡丹区、开发区,总面积为12228平方公里。 第二章 规划目标和期限 一、发展目标 把菏泽建设成为以能源化工和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结构合理、商贸旅游繁荣、生活环境宜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三大基地”,即山东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的商贸流通基地。 二、规划期限 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03年——2020年。 近期——2010年; 远期——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 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总人口及城市化水平预测 1、总人口预测 规划2010年菏泽市总人口为940万人,2020年总人口为1010万人。 2、城镇化水平预测 规划2010年菏泽市城镇人口330万人,城镇化水平35%;2020年城镇人口505万人,城镇化水平50%。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菏泽市的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四个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市域二级城市、重点建制镇、一般城镇。 2、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菏泽市的城镇职能分为四类:综合型、能源工业型、旅游商贸型、工业商贸型。 3、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以菏泽城区为中心,以定陶、巨野、曹县、郓城、东明、单县、鄄城、成武为二级城市,沿日东高速公路和新石铁路为东西发展轴,沿京九铁路为南北发展轴,辐射带动市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市域交通体系规划

(完整版)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目录 绪论 (2)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地理环境 (2) 1.2自然资源 (2) 1.3社会与经济 (3)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 城市发展目标 (5) 3.2 城市发展策略 (6) 3.3 城市发展规模 (6)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6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修编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修编 有奖问卷调查 一、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了解程度及评价 1、您对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了解程度: A、了解 B、部分了解 C、仅听说过 D、一无所知 2、您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城市规划或城市建设的信息(可多选) A、报纸 B、电视 C、网站 D、政府文件 E、会议 F、从别人那里听说 G、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您觉得近年来菏泽市城市建设怎么样? A、很好 B、较好 C、一般D较差E、很差 4、您对菏泽市的工业布局一一菏泽市城东工业园(菏泽市经济开发区)、菏泽高新区(牡丹工业园区)的看法是? A、合理 B、不合理,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不好说 5、在您日常出行、工作、生活中,与哪个城市联系较为紧密? A、济宁 B、济南 C、郑州 D、商丘 E、徐州 F、濮阳 G、开封 H、其他______________ 6您到这些城市的主要目的: A、工作需要 B、探亲访友 C、购物休闲 D、交通换乘 E、其他 7、您觉得菏泽城区应重点向哪个方向拓展? A、向东 B、向西 C、向北 D、向南 E、主要致力于现有建成区的提升改造 8、您认为菏泽目前旧城改造进行得如何?

9、您认为菏泽目前新区建设进行得如何? A、好 B、不好,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不好说 10、您认为目前菏泽市建设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多选,限选三项) A、大力发展工业 B、加快住宅建设 C、改善城市交通 D、增加各种公共服务设施 E、加快新区建设 F、加快老城区改造 G、增加城市绿地和广场等开敞空间H、保留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 I、保护生态环境J、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对菏泽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看法 II、您认为近年来菏泽与鲁苏豫皖交界地区周边城市相比发展速度怎样? A、最快 B、较快 C、一般 D、较慢 12、您认为菏泽与鲁苏豫皖交界地区周边城市相比发展的优势有哪些?(可多选) A、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 B、全市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发向上 C、石油化工基础较好 D、煤炭资源丰富 E、林业资源丰富 F、牡丹特色产业优势突出 G、农业基础较好 H、生态环境优越 I、城市建设品质较好J、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您对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有关 政策的了解程度: A、了解 B、部分了解 C、仅听说过 D、一无所知 14、您对巨野-东明产业长廊的了解程度: A、了解 B、部分了解 C、仅听说过 D、一无所知 15、您认为巨野-东明产业长廊有哪些优势(可多选): A、煤炭资源丰富 B、石油化工 C、交通便捷 D、产业基础较好 E、农林业资源丰富 F、现有城镇发展基础较好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

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 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北发 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 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 环境容量,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 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 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 形成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经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城市规划基础信息材料的收集、研判。 1、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对工业生产布局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无论是厂址的选择、广房的设计,还是原料储存、制造、产品保管和运输等个环节,都受温度、湿度、降水、风、日射等气象条件的影响。工业项目,尤其是有废气污染排放的工业项目要布局在城市的下风向。菏泽的主导风向是东南偏东。建议气象部门绘制菏泽市风向玫瑰图,市规划领导小组应仔细研判菏泽风向基础资料,吸收气象局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规划工作。 2、人口资料。市区人口的准确资料也很重要。建议人口部门、统计部门提供准确的市区人口资料。 二、主城区发展突出特色-花城水邑。提出并广为宣传城市口号-“牡丹之都幸福菏泽”。城市的居住、办公、金融、文化区应布置在牡丹园周边,重点发展赵王河沿岸。打通城区三大水系-赵王河、环城河、万福河,使之具备游船通航条件,赵王河上下游打通,与洙赵新河相连,可以直通运河。既可以使水体流动,又可以打造“江北水乡”旅游品牌。以赵王河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契机,打造赵王河风情带。水是城市的灵魂,凌解放(笔名二月河)说“水不仅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范围内的经济问题,更是国 民经济之大要,是国家和人民所拥有的最宝贵的经济资源、社会生活资源、民生资源和文化发展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幸福指数最核心的要素。”

在g220、g 327、日南高速、日东高速围成的长方形区域内构筑新市区-菏东新区。自庞楼至金星庙村,沿河建设高标准双向8车道观光公路和观光步道。公园建设向张集村以东继续延伸。为带动新市区发展,市行政中心迁移至上海路与赵王河下游交汇处,赵王河以北,张油坊村附近,此处依托赵王河道,开掘大型湖泊至黄河路。市开发区行政中心迁移至万福河北庄庄村附近,带动铁路南区域发展。拉大城市框架,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区。 大堤以内的老城区划为传统商贸区,突出老城传统特色。建议环城河以内区域统筹开发,建设曹州古城,发掘曹州古文化,汇聚非遗传承人,大力推出曹州古城游。西区-高新区重点发展三新产业“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 北区建设大学城,争取省教育厅支持,与省内各大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由各大高校在菏泽学院设立二级独立学院,扩大菏泽学院规模,建议菏泽学院更名为山东工业大学,提升办学档次。 市开发区黄河路以南,重点发展汽车产业园、纺织服装工业园、创意产业园。关停或搬迁所有化工项目至主城 区下风向-西北区吴店镇北。市开发区原则上不再上化工项目。确保主城区空气质量为良达300天以上的优良传统能继续发扬。统筹发展市域内纺织服装项目,能搬则搬,统一规划在开发区纺织服装工业园,形成规模化集约经营,因其劳动力密集特点,提升市开发区人气。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2008年,在四川省打造攀西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战略下,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提出“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城市发展战略。 本策划在“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战略指导下,着重盘点攀枝花旅游资源,盘活存量资产,聚合内聚能量,努力“迎合――激发――引导”市场需求,构建攀枝花的阳光旅游吸引物体系,以及相关的产业配套支撑;根据攀枝花的品牌诉求,针对不同市场层面,设计攀枝花的旅游形象体系,多维度地营销攀枝花;高标准地设计攀枝花的旅游管治和服务体系,使品味旅游和品质服务达到最佳的结合。 一、战略统筹 (一)战略思路 “阳光与生态”是资源特点,并不是旅游产品。 目前全国主打阳光特质目的地有海口、日照、西昌、攀枝花,国际上较为著名的有加拿大的埃德蒙顿、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布里斯班,其中除埃德蒙顿、攀枝花、西昌外,其他均是滨海城市,阳光与沙滩、海水结合形成滨海度假类产品,埃德蒙顿的阳光旅游依托其区域中心城市的其他条件,并非核心吸引物,西昌目前在和攀枝花同在阳光的照耀下,攀枝花该何去何从?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我们回首攀枝花旅游发展历程,可以隐约看到一根主线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出来,这就是基于阳光生态下的健康生

活。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农作物茁壮成长,结出健康的果实;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成为国家级体育运动基地,锻炼健康的体魄; 因为有了阳光,成都的老人们来这里健康过冬; …… 健康,这个比阳光更稀缺的资源才是攀枝花旅游最宝贵的财富。 至此,攀枝花的阳光终于有了落脚点,从产品化的视角去审视健康主题,有着丰富而巨大的想象空间。 (二)战略定位 综合以上分析,对应潜在市场需求与战略导向,将攀枝花现有“中国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概念性定位解读为: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战略路径 通过综合的比选分析,确定攀枝花旅游在未来的3-5年时间内,明确围绕打造“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观光旅游为辅;以冬季旅游为突破,兼顾其他季节;面向全国塑造品牌,立足周边重点营销”的战略发展路径。 (四)战略目标 终极目标: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近期目标: 中国冬季旅游著名品牌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 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摘要:本文以丽江市城市规划为例,分析评价了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所使用的规划设计,对其中有特点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意见。 关键词:丽江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 一、引言 丽江市总体规划从分析丽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机遇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优化丽江城市性质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突出古城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调整优化现有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强化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与现代交通系统的构建,重视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展现,强调重大基础设施的支撑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配置,确保城市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全面发展,立足丽江、着眼云南、面向全国,不断开创丽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局面。 二、文献综述 丽江古城坐落在北半球雪山群中距赤道最近的雪山玉龙雪山脚下,东北靠象山、金虹山,西北卧于狮子山的怀抱,东南与开阔的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从城市布局看,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与其他古城讲究中轴对称不同,丽江古城的街道没有中轴,不规则,更不对称,且无城墙。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在这个露天集市周围,道路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构成了古老的街巷网络。街道大多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

境相得益彰[11]。 丽江市城市设计以强化和保留地域特征为首要目标,构建能突显古城文化的空间结构,并进一步对道路系统、水景绿化等进行改造和规划,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保留丽江城市的地域特征,李晖等基于地域特征对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2] 。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天、地、人三者互相感应,融为一体。周俭等认为反映这一思想的古代“风水”理论,讲究“取势、纳气”,是对自然界的山、川、路、岗等和建筑、村落、城市的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其所包含的潜在能量的利用这同现代的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不谋而合。丽江组团式发展的格局,使城市周边的大部分田园村落得以保存,并将其巧妙地组织到城市内部来,成为丽江城市景观系统和公共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4]。 在城市的规划之中,城市的规划以及建筑的建设都要与当地的特色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杨重顺等以丽江古城的建设与规划为例,分析了丽江古镇内的建筑规划 ,并为其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伴随国内城市化与区域统筹管理的进程,当前土地集约化与城市建设间的矛盾日渐凸显,龙梅指出亟待采用现代空间规划理论来统筹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构建协调共享、综合互补的土地利用模式[17]。考虑到丽江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同在一个丽江坝范围内,本着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规划增加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容,规划范围为丽江坝区约万平方公里,规划涉及丽江城区和玉龙县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道路交通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的空间管制等内容。 杨丽辉等提出依据城市地域特征及总体发展规划要求,明确丽江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的目标与定位,协调好慢行交通与城市生态、历史、文化、旅游的关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0.17 (1)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稿)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西安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区位 住宅建筑类办公建筑类商业建筑类 教育科研建 筑类 工业建筑类多层中高层高层多层高层多层高层—— 城市更新改造区≤28% ≤25% ≤20% ≤50% ≤40% ≤60% ≤55% ≥20%,≤ 45% ≥30%,≤50% 城市新区≤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新城及县城≤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乡镇≤28% ≤25% ≤20% ≤35% ≤30% ≤40% ≤30% ≥20%,≤ 35% ≥30%,≤50%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一、总则 ●规划指导思想 1、放眼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考虑加入"WTO"后技术、产业、资金流向对江阴的影响,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江阴市的竞争力。 2、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率先"要求,认真研究城镇发展战略、空间布局和发展时序。 3、结合市域行政区划调整的机遇,合理确定城镇发展空间,推进城市化进程。 4、处理好经济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的关系,形成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群体。 5、从江阴市交通枢纽的地位与作用入手,发挥通道优势,加强与张家港、靖江的协同发展。 6、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保护历史文化,体现城市特色。 ●修编重点 1、调整城镇空间布局 调整城镇空间布局,精简发展主体,并提出配套的政策与措施。 2、调整乡镇工业园和乡村居民点 根据区位条件,发展潜力,调整乡镇工业园的布局,优化市域产业空间布局。逐步调整乡村居民点的布局,引导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3、协调江阴与周边城市的关系

完善市域综合交通网络,统筹协调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考虑新长铁路、沿江高速公路、锡澄高速公路对江阴城镇发展的影响,江阴与无锡、常州、张家港、靖江等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 区域位置图一 区域位置图二 4、研究和体现城市特色

贯彻城市设计理念,从江阴滨江的特点出发,保护自然山水,合理安排沿江岸线,保证城市生活岸线,从江阴交通枢纽的特点出发,发挥交通优势,建设物流园区;发掘江阴深厚的文化积淀,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延续历史文脉。 5、保护生态环境 综合评价环境质量,明确市域的生态建设目标和措施,从城乡协调发展角度出发,确定市域城镇聚集空间与绿色开敞空间,划定优先建设地区、引导建设地区和不宜建设地区,界定物种源、廊道和节点,保持物种的多样性,提出生态建设对策。 6、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对老城区、新城区、外来人口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情民愿,在规划中加以体现,制定措施,以有利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区 全市域,总面积988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用地范围 东起江阴市界,西至新沟河,南起南快速路,北至长江,总面积约198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 近期:2002年至2006年。 中期:2007年至2010年。 远期:2011年至2020年。 远景:本世纪中叶。

攀枝花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攀枝花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调整商业结构,优化市场布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特编制此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商务部、建设部关于做好地级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通知》(商建发〔2004〕18号); 2、《商务部关于印发〈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的通知》(商建发〔2004〕180号); 3、《商务部、财政部、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5]378号) 4、《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四川省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川办函[2005]176号); 5、《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五”及2010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川办发[2003]15号) ; 6、《攀枝花市十一五发展规划》; 7、《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 8、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 第三条规划的区域、范围。 规划的区域为攀枝花市中心城区,包括格里坪、河门口(清香坪)、陶家渡、弄弄坪、瓜子坪、炳草岗、金江及渡仁片区。 规划的范围是大型零售商店、批发市场、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基地。在空间上,重点规划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和专业特色商业街。 第四条规划期限。近期为2007年-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 第二章规划的指导思想 第五条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和“四个倾力打造”的战略重点,不断改善城市商业服务功能,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加强对商业领域投资的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品味,扩大我市商业在川

2020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千米,南北最宽约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区县。到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万人。 二十世纪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的增长速度,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修编是保护好世界文化古都的需要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市拥有包括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著名大遗址在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登记在册文物点处,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西安还拥有丰富的河湖水系、台塬、秦岭山脉等独特的历史地形地貌及国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城市规划基础信息材料的收集、研判。 1、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对工业生产布局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无论是厂址的选择、广房的设计,还是原料储存、制造、产品保管和运输等个环节,都受温度、湿度、降水、风、日射等气象条件的影响。工业项目,尤其是有废气污染排放的工业项目要布局在城市的下风向。菏泽的主导风向是东南偏东。建议气象部门绘制菏泽市风向玫瑰图,市规划领导小组应仔细研判菏泽风向基础资料,吸收气象局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规划工作。 2、人口资料。市区人口的准确资料也很重要。建议人口部门、统计部门提供准确的市区人口资料。 二、主城区发展突出特色-花城水邑。提出并广为宣传城市口号-“牡丹之都幸福菏泽”。城市的居住、办公、金融、文化区应布置在牡丹园周边,重点发展赵王河沿岸。打通城区三大水系-赵王河、环城河、万福河,使之具备游船通航条件,赵王河上下游打通,与洙赵新河相连,可以直通运河。既可以使水体流动,又可以打造“江北水乡”旅游品牌。以赵王河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契机,打造赵王河风情带。水是城市的灵魂,凌解放(笔名二月河)说“水不仅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范围内的经济问题,更是国

民经济之大要,是国家和人民所拥有的最宝贵的经济资源、社会生活资源、民生资源和文化发展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幸福指数最核心的要素。” 在G220、G327、日南高速、日东高速围成的长方形区域内构筑新市区-菏东新区。自庞楼至金星庙村,沿河建设高标准双向8车道观光公路和观光步道。公园建设向张集村以东继续延伸。为带动新市区发展,市行政中心迁移至上海路与赵王河下游交汇处,赵王河以北,张油坊村附近,此处依托赵王河道,开掘大型湖泊至黄河路。市开发区行政中心迁移至万福河北庄庄村附近,带动铁路南区域发展。拉大城市框架,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区。 大堤以内的老城区划为传统商贸区,突出老城传统特色。建议环城河以内区域统筹开发,建设曹州古城,发掘曹州古文化,汇聚非遗传承人,大力推出曹州古城游。西区-高新区重点发展三新产业“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 北区建设大学城,争取省教育厅支持,与省内各大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由各大高校在菏泽学院设立二级独立学院,扩大菏泽学院规模,建议菏泽学院更名为山东工业大学,提升办学档次。 市开发区黄河路以南,重点发展汽车产业园、纺织服装工业园、创意产业园。关停或搬迁所有化工项目至主城

江阴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一、总则 (一)指导思想 引导江阴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 (二)修编重点 1. 建立现代化目标体系 2. 探索符合江阴实际的新型城市化路径 3. 探索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产业转型路径 4. 构建相对稳定的市域城乡空间格局 5. 强化中心城区服务功能,提升城市能级 6. 构建低碳高效的绿色交通体系 7. 弘扬城市文化、塑造滨江花园城市特色 (三)规划范围 规划区:江阴市域,总面积987.53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西至泰常高速公路,南至规划江阴大道(西段)-京沪高速公路-常合高速公路(东段),东至新桥西边界,北至江阴市界所围合的范围,总面积约417平方公里。 (四)规划期限 近期:2011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 远期:2021年~2030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二、目标与策略 (一)城市性质 长江下游滨江新兴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二)城市规模 到2015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122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170平方公里以内; 到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154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185平方公里以内; 到2030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200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239万平方公里以内。 市域总人口近期控制在212万人以内,中期控制在245万人以内,远期控制在310万人以内。 (三)总体目标 至2015年,总体达到中等收入发达国家和地区当前发展水平,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至2020年,主要发展指标达到高收入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水平; 至2030年,总体达到高收入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水平。将江阴建成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充满活力、城乡协调发展、文化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民主法制健全的国际化滨江花园城市。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昭通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科学合理进行城市建设,促进城乡统筹,编制《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方针,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充分利用昭通市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和风景旅游优势,预见到将来的发展可能,从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统筹城乡发展。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城市特色,贯彻城市设计的理念,从昭通城市历史特色、山水特色出发,弘扬民族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加强整体设计,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立足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树立超前规划意识,同时又要强调近期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认真研究城市建设的时序,着重近期、远期结合,合理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并为城市的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第三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146号令,2006);

《云南省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 《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昭通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5)》 《昭通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 国家、云南省、昭通市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律文件。 第四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远景:2030年以后 第五条规划的空间层次 1. 市域规划范围 昭通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23021平方公里。 3. 昭鲁一体化发展规划范围 以昭鲁坝子作为基本单元,包括昭阳区的龙泉、凤凰和太平3个街道,旧圃、北闸、小龙洞、守望、永丰、洒渔、苏家院、布嘎和乐居9个乡镇,鲁甸县的文屏、茨院、桃园和小寨4个乡镇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 2. 规划区范围 昭阳区太平、龙泉、凤凰三个办事处,北闸、旧圃、永丰、小龙洞、守望五个乡镇以及洒渔和苏甲乡的部分地区,规划区总面积约784平方公里。 3. 中心城区范围 北至褐煤工业园区,东至昭通火车站、南至凤凰山、西至旧圃锦屏。规划建设用

西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西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西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994年,西安市提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由4条线组成,线网总长度73.17公里,并纳入1999年经国务院批复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 2004年,西安市重新编制了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其目标是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 为骨干,其它公交为辅助的多元化、快速、高效、环保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棋盘加放射型”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布局。 轨道交通线网远期规划由6条线组成,总长251.8公里。 (1) 一号线:(后围寨~纺织城) 该线路位置为西安市东西向主客流走廊。线路起迄点后围寨、纺织城是西安市对外交通枢纽。该线路穿越西安城区的东西,通过市区最繁华的地区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同时,线路

连接主城东西轴和上城西客运站、西安客运站、康复路批发市场、长乐路客支站、半坡客运站等大型客流集散点和长途客运枢纽。一号线向西延伸至咸阳市人民广场,为西咸一体化创造有利条件;向东延伸至临潼旅游渡假区,可大大促进西安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及沿线土地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西安作为国际级旅游城市的地位。该线为轨道交通线网中的骨干线。 (2) 二号线:(铁路北客站~韦曲) 该线路位置为西安市南北向主客流走廊,线路将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北客站、张家堡广场、城市中心北大街及钟楼、南郊省体育场、小寨商业文化中心、西安国际展览中心、长安区等大型客流集散点串联起来,沿途分布有张家堡客运站、城北客运站、明德门客运站等长途客运枢纽。二号线与一号线构成轨道交通线网中的十字骨架,是线网中的骨干线。 (3) 三号线:(新筑~侧坡村) 该线路为东北、西南走向。线路沿城市主要客流走廊东二环敷设,毗邻西安浐灞新区、兴庆公园,经国家级历史文物景点大雁塔、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小寨商业文化中心、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安科技产业园等客流及人口密集区,促进城市发展空间向东北、西南方向拓展。 (4) 四号线:(草滩农场~韦曲科技产业园) 线路连接草滩现代农业开发区、张家堡广场、曲江旅游度假区、韦曲科技产业园,途经既有西安火车站、明城墙内五路口及大差市、历史文物景点大雁塔等客流密集区。四号线对于城市南北向客流转换起到了辅助和补充作用。 (5) 五号线:(纺织城火车站~六村堡(纪阳)) 五号线东端的纺织城火车站为既有西康铁路客运站,是西安铁路枢纽的辅助客站。连接六村堡工业园区、纪阳组团,途经曲江旅游度假区、西安国际展览中心及三桥交通枢纽等大的客流集散点,将辅助一号线分流城区内东西向客流。 (6) 六号线:(纺织城~长安科技产业园) 线路连接东郊纺织城、明城墙内东、西大街及钟楼、南郊大学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长安科技产业园等工商业聚集区和人口密集区。可辅助一号线对主城区客流起到较大的分流作用,缓解主城核心区的交通压力,同时可带动东郊纺织城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南郊大学城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该线网规划中轨道交通在主城区内的线网密度0.338km/km2,明城墙区内线网密度 1.146km/ km2。覆盖了全市61个主要客流集散点中的52个。 线网形成后,轨道交通方式的出行量将占居民总出行量的25%,占公交出行量的50%。 以西安钟楼为中心,在无轨道交通的情况下,公交40分钟的出行范围是251.96平方公里,大约覆盖主城区1/3的面积;而在有轨道交通的情况下,公交40分钟的出行范围可以达到853.42平方公里,覆盖了整个主城区。 线网中一、二、三号线为骨干线,既满足了城市东西向、南北向主轴线上的客运交通需求,又向外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四、五、六号线是轨道交通网的辅助线,主要满足城市功能组团之间的交通需求,对线网进行加密完善。 线网总体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6~2011年):建设二号线(铁路北客站~韦曲,26.4公里),以缓解城市南北向主客流走廊的交通压力,为城市中心区的逐步外移、市政府北迁及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西安火车站密集客流的疏导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拓展西安市空间结构,引导城市向北、向南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