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5年)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5年)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5年)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5年)公示稿规划文本内容摘要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优化人口、资源、空间布局结构,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2、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资源保护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自然保护区、山林绿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制,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3、坚持公平和谐的原则。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合理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布局。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倡导公众参与,实现区域公平、城乡公平、个体公平和代际公平。

4、坚持资源节约的原则。按照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要求,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合理确定城乡建设标准。

5、坚持与相关规划协调一致的原则。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城市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等,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保持衔接并协调一致。

二、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6>12号)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146号令)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2006年11月)

《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四川省攀西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

《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国家、四川省、攀枝花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三、规划期限

近期 2007年—2010年

中期 2011年—2015年

远期 2016年—2025年

远景展望至2050年

四、规划范围:

(一)市域规划范围

即攀枝花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现状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总面积7440平方公里。

(二)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

城市市区的东区、西区,仁和区的仁和镇、金江镇、前进镇、总发乡、大龙潭乡、中坝乡,总面积970.08K㎡。

(三)城市规划区控制范围

盐边县桐子林镇、红格镇、益民乡、新九乡因受行政区划限制无法划入城市规划区,但由于属城市未来空间拓展方向,应与国家级苏铁自然保护区、国家级二滩森林公园、省级大黑山森林公园等用地一起作为控制区域,对上述区域应加强规划监督,控制发展。

五、适用范围

编制攀枝花市城镇及乡村、控制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对本规划实施规划管理和在攀枝花市行政辖区内进行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有关的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且同时应符合国家、四川省现行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

六、实施主体

本规划由攀枝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承办本规划实施的具体工作。

第二章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

一、发展总目标

至规划期末,攀枝花市经济发展总量和社会、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社会、文化、城乡建设、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居与投资环境良好,成为适宜居住与创业,各项事业较发达的四川省综合实力先进城市。到2025年实现生产总值1700亿元,人均达到13万元左右,建成现代化大城市,人民生活富裕安康,实现和谐繁荣攀枝花。

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以2005年为基数,年均增长速度预期为10%左右,至2025年全市经济总量达1700亿元,人均GDP达13万元,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民营经济比重达50%以上。

社会发展目标:正常适龄儿童少年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9%以上;城乡卫生体系完善,人均预期寿命达75岁以上;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以上。

城乡发展目标: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加强县城和工矿镇建设,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布局合理、等级规模协调、职能分工协作紧密的不同层级的市域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至2025年城镇化率达75.0—80.0%,城市建成区用水普及率达98%以上,燃气普及率达9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

可持续发展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10‰;万元GDP能耗逐年下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市区空气优良率达85%以上;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水环境质量达到地表水III类水域标准,饮用水水质100%达标。

人民生活目标:202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与GDP增长同步,分别达到6.0万元和2.4万元。社会保障体系更为健全,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三、产业发展目标

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社会经济发展,以优势产业和优势地区,形成攀枝花的综合竞争优势,强化区域协作,将攀西地区发展为川西南、滇西北特色鲜明、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竞争力强的经济区。

四、生态环境目标

走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金沙江、雅砻江等主要河流水体达到或优于II类;

支持“退耕还林和加强天然林保护”,市域范围内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建为四川省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推行清洁工厂和使用清洁燃料,城镇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二级标准;

建立地质环境安全监测体系,保障重大地质灾情及时准确预报,避免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基本实现良性循环。

五、发展策略

(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硬环境。

(二)水资源开发。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城镇工业生产、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灌溉用水。

(三)发挥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的辐射作用。

(四)提高人口素质。

(五)加强开发研究,做好技术储量。

(六)加快安宁河谷流域立体农业的商业化、产业化进程。

(七)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六、市域经济分区

根据资源分布和环境承载力的不同特征,在综合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发展分区。

中心城区经济区:含中心城区、盐边县的中部和东南部及仁和区的北部。产业发展突出以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主体、第三产业加速协调发展的城市综合经济区;

南部经济区:含仁和区的南部。本区立足于发展城郊型经济,产业发展以生态农业发展为龙头,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大力发展生物药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

东北部经济区:含米易县东部。本区产业重点利用白马矿区的开发机遇,形成新兴工业区;同时保持农业产业化和特色民俗旅游业的发展;

西北部经济区:含盐边县西北部和米易县西部。本区着重多种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生态特色农业,特别是生态林业的发展。

七、产业布局

农业

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调整农、牧、林三者之间及各业内部结构,走产业化、生态化的发展道路;重点发展热带亚热带特色果菜、特色粮食、水产养殖、生态林业产品等特色产品的发展。

工业

充分利用攀枝花独特的优势资源,以提高规模效益和资源利用率为重点着力壮大钒钛产业集群、钢铁产业集群、能源产业集群和化工产业集群,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鼓励发展机械加工制造业、新型材料、食品饮料及农副产品加工业、非金属矿制品业;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信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产业。

加快推进第三产业的企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优先打造以“阳光休闲、运动健康”为主题的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以盐边菜品系列和雅江鱼系列为主的特色饮食文化产业和现代物流业,培育和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业等服务业。

八、劳动力就业发展战略:

(一)鼓励工业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三)鼓励农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提高农副业产品的附加值

(四)发展全民教育,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

(五)推进就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保障经济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运行

(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七)营造良好的创业和生活环境,吸引并留住目标人才

第三章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体系结构

(一)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攀枝花市现状人口109.01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9.34%;预测2010年市域人口125万人,城镇人口8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4.8%;2025年市域人口150万人,城镇人口12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3.3%。

(二)城镇发展战略

紧紧依托攀枝花市中心城市的带动,重点发展成昆铁路、攀西高速公路沿线城镇,形成以攀枝花中心城区为中心,米易、桐子林、渔门、大田为次中心,成昆线为主发展轴,向西沿攀枝花——渔门——泸沽湖、向东沿攀枝花——红格——会理为次发展轴的空间布局。

(三)城镇规划空间布局

以产业布局为依据,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动力,以成昆铁路沿线为发展轴,以中心城区、米易为重点,以渔门、大田为次重点,依托丙谷、普威、得石、新九、永兴、惠民、福田为主要增长极,其他各镇政府所在地为次要增长极,最终形成“以攀枝花主城区为中心,轴向布局,成群发展”规模等级布局合理的城镇群体。

空间布局上形成四大城镇发展片区:中部以攀枝花城区为核心,包括桐子林、红格两大外围组团和布德、同德、福田、新九四个镇;东北部以米易县城为核心,包括白马

组团和丙谷、普威、得石、撒莲、垭口五个镇;西北部以渔门为核心,包括永兴、格萨拉三个镇;南部以大田为中心,包括平地镇。

(四)村镇等级结构规划

攀枝花市市域城镇体系由五级城镇构成:

一级:攀枝花城区,区域中心。

二级:攀莲镇、桐子林、渔门、大田。

三级:平地、布德、红格、格萨拉、永兴、白马、丙谷、普威。

四级:同德、福田、得石、撒莲、垭口等27个乡镇。

五级:中心村共计72个(其中仁和区22个,米易18个,盐边32个)。

(五)村镇职能规划

一级:攀枝花市城区,市域城镇体系的核心。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川滇结合部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具有亚热带风光的宜居城市。四川省二级区域中心城市,攀西地区一级中心城市。

二级:市域城镇体系的次中心。

攀莲镇,市域东北部经济中心,休闲、居住、商贸为主的综合型城镇。

渔门镇:市域西北部经济中心,以发展生态旅游服务为主,兼顾商贸、物质集散的旅游商贸型城镇。

大田镇:市域南部重点镇,主要发展农产品集散、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贸型城镇。

桐子林镇:市域中部重点镇,主要发展旅游业和商贸的旅游商贸型城镇。

三级:市域重点发展小城镇

平地镇:市域南部重点镇,以发展农产品集散、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贸型城镇。

布德镇:市域西部重点镇,以发展矿业及配套工业为主的工贸型城镇。

红格镇:市域东南部重点镇,以发展温泉旅游、阳光休闲为主的旅游型城镇。

格萨拉镇:远期设镇,市域西北部重点镇,以发展旅游为主的旅游型城镇。

永兴镇:市域西北部重点镇,以发展商贸、旅游为主的农贸旅游型城镇。

丙谷镇:市域东北部重点镇,以发展加工工业、农产品集散、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

农贸型城镇。

普威镇:市域东北部重点镇,以发展民俗旅游为主的旅游型城镇。

四级:其他建制镇政府所在地,镇域中心,县域城镇体系的基点。

五级:中心村,具有一定规模,具备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设施配套的现代农民聚居区。

(六)城镇用地规模

城镇用地规模:近期取人均建设用地105平方米,近期城市用地规模为75平方公里左右;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112.79平方米/人,城市用地规模115.05平方公里。

中心村和基层村人均村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含120平方米)。

二、新农村建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各项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把传统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配套完善、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现代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策略

1、农村居民点改造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适度进行迁村并点,构筑新型城乡聚居体系。

2、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严格限制新增建设用地,以集约利用土地为目标进行农村居民点改造。

3、重点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5、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统一的规划管理,统筹城乡聚落和空间布局。

6、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维持具有独特自然和人文景观价值的自然村落。

(三)农村居民点改造办法

1、分类规划农民集中居住社区,以改造和归并自然村为主,尽量减少新增农村居民点。

2、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将现有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的自然村居民迁入择点而建的农村新型社区或集镇。

3、确定集中至镇区的农村新型社区及就地改造建设的农村新型社区的位置及用地规模,根据农民意愿选择居住位置。

4、完善农村居民点和农村新型居住社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集中至城镇的农村新型社区,服务设施参照城镇居住小区设置。

5、河谷区、中山区和高山区因地制宜设置农村居民点改造标准和配套设施。

6、对位于禁止建设区的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内的村庄,逐步进行搬迁撤并,向其它位于禁建区外的村庄转移;对位于限制建设区内的村庄,逐步缩减用地规模,其中对位于山区、受地形条件限制难以发展的村庄,或周围存在潜在地质灾害威胁影响的村庄,逐步进行搬迁撤并,逐步向其它用地和交通条件较好的村庄转移。

7、对于城镇建设发展或有关项目的建设所涉及到的村庄,即“城中村”、各类建设项目或大型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管廊带内的村庄,应与城镇的发展布局和建设项目的安排密切衔接,相互协调,结合规划布局的要求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安置或改造。

(四)村庄建设标准

人均村庄建设用地不超过80平方米/人,人均宅基地不超过30平方米/人。

(五)社会服务设施参照《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设置。

(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内容:近期重点改造农村道路,改善环境卫生,完善村小学、村卫生室、文化活动和村委会办公室等;远期引导农民完成公共配套和市政设施建设。

三、城乡协调发展

(一)城乡协调发展基本原则

1、城乡统筹原则。既服从全局,又各具特色。构建合理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体系,错位竞争。

2、双向演进互动原则。城乡协调是城市与乡村双向演进的互动发展过程。

3、非均衡整体发展原则。全面实现城乡协调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中心城市集聚——农村城市化——城市郊区化——中心城市再改造四个阶段。

4、适度原则。发展规模合理和空间梯度合理。

(二)城乡协调发展目标

1、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目标

城乡之间由不同形式的现代化交通设施和通讯设施连接在一起;城乡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高度协调,既节约资源,又符合各自的需求特点。

2、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目标

通过合理的规划,相对集中居民点和非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土地与经济开发的规模效应,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以中心城区为依托,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城、镇、村居民点,各自就地在居住生活、社会服务、环境管理等方面实现现代文明。

3、文化协调发展目标

中心城区对乡村文化发展提供支持,城乡共享文化、教育、信息、科技等现代文化成果;城乡之间人力资源有序交流和迁移,实现劳动力资源平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城乡协调发展策略

1、市域城镇完善配套、提升功能

2、集中居住点注重配套服务设施与环境建设

3、改善农民生活居住环境,鼓励农民适当集中居住

4、划定各类控制保护区并加强其管理

5、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四、资源保护与利用

(一)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1、节约用地,保护耕地。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特色化农业产业发展道路。

3、交通、能源、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选址,应尽量避让基本农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控制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用总量。

4、按照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安排好城镇建设、移民安置、乡镇企业发展用地,严格按照规划安排好交通运输以及小城镇、乡镇企业发展建设用地,制止乱占乱建。

5、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将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严禁任何破坏土地资源的行为。

(二)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加强市域河道治理,搞好山区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水功能区划为依据,

根据不同水功能的水质目标,确定防治对策。从涵养和保护两方面入手,提高水资源可利用量。

1、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废污水排放。

2、重视地表水饮用用水保护工作。

3、重视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4、加强城镇水污染综合治理。

5、节约用水,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强化工业节水,节约生活用水。

6、鼓励循环水利用。

7、完善水资源输配水系统,建立现代化水资源管理系统,实现最严格、最有效的水资源管理。

(三)矿产资源利用与保护

1、加强矿业权管理、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评价体系,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矿产资源管理秩序,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

2、加强矿产资源开采管理,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工作。

3、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4、建立矿产资源保护性开采制度。

5、加强矿山生成环境保护。

(四)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1、贯彻文物工作“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和原则,以保护促进利用,以发展加强保护。处理好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有机结合。

2、城乡规划建设与文物保护主管部门,要在下层次的规划中具体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协调区域。在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工程建设,因特殊需要必须建设的,应在建设动工前报经原公布的政府和上一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在建筑控制协调区域内,不得建设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形式、高度、体量、风格等与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岁月不协调的建构筑物。

3、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向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排放废气、废水、废渣、粉尘及其它污染物;不得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造成有损文物安全和环境气氛的噪声震动、景象等。

4、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严禁生产、储运易燃、易爆、有毒等危害文物安全的物品;严禁开山、采石、取土等危及文物安全、损害文物环境风貌的活动。

5、文物保护单位及附属文物进行保养、维修、迁移,必须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并依法履行报批手续。

6、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认真贯彻“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在切实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作用、历史借鉴作用和科学研究作用。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合理发展旅游。

五、空间管制

(一)市域空间管制

在市域空间管制层面,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

1、优化开发区

管制范围

城市规划建成区范围,含东区、西区、仁和区的仁和镇、前进镇、金江镇、布德镇、

总发乡、太平乡等城镇密集区域。

管制导则

进行城际基础设施共建与共享,共同协调产业发展方向,共同协调布置污水排放口、取水口、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环境设施;严格审批新开工项目,削减老项目排污总量,做到增产减污。

2、重点开发区

管制范围

市域米易县的白马镇—攀莲镇—丙谷—垭口产业带,以及盐边县的新九—红格—桐子林—安宁产业带等产业集聚区域。

管制导则

调控产业发展方向,合理处理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营造的关系;区内工业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发展节能、节地、节水类项目,保证增产不增污;鼓励企业内部、企业之间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

3、限制开发区

管制范围

包括雅砻江流域、三源河流域、大渡河流域上游、长江上游天然林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及绿化隔离地区等生态保育区域。对红格—新民一线用地作为城市未来拓展空间进行严格控制。

管制导则

宜辟为生态经济区,按“生态优先、适度发展”思路进行开发,对不利于当地生态功能保护的新、改、扩建项目不审批;完善生活服务设施,提高设施档次,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吸引人才、资金和项目;完善环保环卫设施,防止生活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4、禁止开发区

管制范围

包括米易西北部、盐边西北部以及国家级苏铁自然保护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大黑山森林公园、米易龙潭溶洞风景名胜区、迤沙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矿山采空区等生态敏感区域。

管制导则

保持土地原有用途,发挥生态服务功能,排除一切不符合规定的开发活动;适度进行旅游开发,除管理与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外,严禁在区内进行城市建设开发活动;取缔区内沿山、沿河污染企业,严格控制山区开山取石、矿产开发等活动,进行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持;规范管理,治理与整合区内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旅游活动项目。

六、社会服务设施

(一)市域中心城市社会设施规划

1、商贸物流:建设物流园区,完善服务全市、辐射周边地区的商贸、农副产品及专业市场体系。

2、教育科研:健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体系。

3、文化娱乐:健全和完善现代化图书馆、艺术馆、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

4、体育:设置一座可举办国际单项比赛的体育场馆,设置可举办国内单项运动会的体育中心一处。

5、医疗卫生:加强市级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医疗机构的设施水平和服务水平,设置功能齐全的专业医院、综合医院和疗养院等医疗设施。各分区建设一所综合医院,健全

和完善社区门珍、防疫站、专科医院、中心站、急救中心及救护网点等。

(二)县域(片区)中心城镇

1、市场:设置一个或两个专业市场,服务县域。

2、科技教育:设立科技服务中心;至少设置高中一所,初中、小学若干;鼓励设置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设施。

3、文化娱乐:设置图书馆、多功能电影院、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

4、体育卫生:设置一个体育场;健全县级中心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血防站等设施。

(三)重点镇

1、市场:设置一个或两个服务县域次区域的专业性市场。

2、科技教育:设置科技服务中心;设置高中一所,小学若干。

3、文化娱乐:设置图书馆、多功能电影院、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

4、体育卫生:设置一个体育场,一所中心卫生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血防站等设施。

(四)一般镇

设置一个市场、若干小学;一个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与小学共用一个体育场;建设卫生防疫站,血防站等设施。

七、综合防灾

(一)市域防震抗灾规划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的划定,攀枝花市须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0.10g,动反应谱特征周期T=0.40s进行抗震设防。

重要基础设施、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等级,进行抗震设防。

各建筑物的设计应按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执行,减少由于地震引起的火灾、水灾、泥石流、滑坡、交通堵塞、疾病等的次生灾害,加强城镇防震能力。

建立地震监测、监控台站,加强地震的预震防震措施。

对工矿企业、油库、高压线走廊、变电站、输油管道、输气管线等易导致严重次生性灾害发生的设施加强防护措施。

对疏散通道、疏散场地加强管理。

在城镇建设、资源开发、用地布局、道路选择等方面仍然要考虑其他地区地震波及的影响,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地震灾害引起的直接和间接损失。

重点防震城镇:一、二、三级城镇及安宁工业园区、白马矿区、新九工矿区等基地。

(二)市域防洪排涝工程

1、防洪标准

攀枝花中心城区100年一遇;县域(片区)中心城镇、重点工业园区50年一遇;其它城镇20年一遇。

2、防洪体系和防洪堤建设

市域内防洪水库、干流河道的防洪调度统一纳入整体防洪体系中,通过上、下游综合调度,充分发挥现有防洪工程的效益,切实保障防洪安全。完善防洪体系中的工程、非工程措施及防洪管理体制。

(三)市域消防规划

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

严格按照要求设置消防站,并结合消防指挥中心及训练基地要求设置配套设施。

对各大工业园区,按国家相关规范要求设置企业专职消防站,并纳入市消防体系进行统一指挥。

以市消防调度中心为核心,建立完善的市域消防通信网络。在指挥中心建立“119”火警受理台,并与供水、供电、供气、医院、交警等部门建立通讯专线,提高各消防站的协防能力。

(四)市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1、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根据攀枝花沿江、沿河建设特点和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全市共划分成金沙江沿岸主城区重点防治区、安宁河谷重点防治区、雅砻江以西沿岸重点防治区3个地质灾害防治区。

2、检测预警

对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均进行群测群防监测,同时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专业监测。

3、工程治理

对威胁城镇、居民聚居区、国家公益性机构、交通干线、重大工程项目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期分批实施工程治理措施。

4、搬迁避让

搬迁避让稳定性评价为现状不稳定,同时对保护对象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5、应急调查和处置

研究确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

(五)人防规划

针对现代战争特点,深化人防交通战略工作改革,搞好人防交通战备工程规划,加强人防工程建设,完善指挥通信建设,同时结合社会经济效益,开展全方位平战结合工程。

市域范围内结合大型疏散场所设置人防工程,城区和城镇应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按照国家法规要求配置相应的人防工程。

八、旅游规划

(一)旅游规划发展方向

根据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需求特点,充分发挥市域内自然景观优势,挖掘区域人文旅游资源,积极开发自然观光旅游、度假休闲旅游、热带城市旅游、钢铁工业旅游与生态旅游。

(二)重点景区

攀枝花主要开发的旅游景区有:“象牙微雕钢城”攀钢集团;“植物活化石”之称的国家级苏铁自然保护区;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二滩国家级森林公园;大黑山省级森林公园;“世界第三高坝”二滩水电站;盐边旅游区,包括攀西大裂谷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岩口地下溶洞、箐河瀑布、择木龙原始森林景区;米易龙潭溶洞、海塔景区等。

(三)旅游线路规划

1、区域旅游线路组织

攀枝花—大理—昆明

攀枝花—丽江—中甸(香格里拉)

攀枝花—西昌—乐山、峨眉山—成都

2、内部旅游线路组织

市区—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攀西大裂谷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沐浴红格温泉,参观二滩大坝光电展示中心、二滩大坝,乘船游览二滩水库,游览箐河洞瀑、一线天,游览九道竹林,沐浴温泉乡露天温泉,品赏特色饮食,参加民族歌舞晚会。

市区—米易龙潭溶洞—红色年代主题园—海塔景区:(可乘船经二滩游湖在南坝上岸)参观龙潭溶洞,游览龙吟峡、龙肘山,参观红色年代主题园和全国试点的立体生态农业,品赏特色饮食。

市区—国家级苏铁自然保护区—长江漂流基地:参观天然苏铁园区,动手种植苏铁,感受万里长江第一漂,购当地特色旅游纪念品。

市区—仁和百里生态谷—迤沙拉彝族村寨:上岩神山览胜,品仁和农家乐,听“洞经”音乐,观彝族风情。

阿署达农业新村—大黑山省级森林公园:市内休闲,观民族风情,上大黑山观景避暑或赏雪。

3、内部与区域线路的结合

市区—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攀西大裂谷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泸沽湖—丽江—中甸(香格里拉)

市区—米易龙潭溶洞—红色年代主题园—西昌航天城—乐山、峨眉山—成都。

市区—仁和百里生态谷—迤沙拉彝族村寨—楚雄—昆明。

第四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一、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

(一)城市性质

攀枝花的城市性质为: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现代特色工业城市;川滇交界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宜居城市。

(二)城市职能

中国的钒钛之都;

我国西南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能源基地;

川西南、滇西北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与物流中心;

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重要节点;

(三)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2010年城市人口72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75.0Km2内,人均用地104.17m2/人;

2015年城市人口8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85.0Km2内,人均用地106.25m2/人;

2025年城市人口102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15.05Km2,人均用地112.79m2/人;

二、功能分区

(一)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城市主要以仁和沟、金沙江为轴向南延伸。

(二)空间布局结构

空间布局结构为“一心两轴四片”的组团式城市空间格局。

“一心”:以机场为中心的城市绿核;

“两轴”:以沿金沙江的东西向轴线和沿仁和沟的南北向轴线为发展轴线;

“四片”:由炳草岗-仁和的江南片区、弄弄坪-瓜子坪的江北片区、格里坪-清香坪的城西片区和金江-团山-马店河-迤资的城东片区组成的组团式城市空间。

(三)城市功能分区

1、江南片区:由炳草岗、渡仁、仁和(含橄榄坪、那招、干坝塘、乐弄、龙塘等城市新增用地)等功能区组成。本片区是城市中心区,重点发展商贸金融、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提升中心区的服务功能,完善城市职能。完善市级行政办公、博物馆、科技馆等行政、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在炳草岗、干坝塘、那招设置片区中心。

2、江北片区:由弄弄坪、攀密组成,作为城市中心区组成片区之一,以发展选矿业、稀有金属冶金为基础,集生活、生产、物流及其它相关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的城市片区。规划期内应强化污染治理、减少环境污染,逐步搬迁与工业用地紧邻的居住用地;随着攀密地区矿产资源的枯竭,远期考虑工业用地搬迁的可能性。江北片区中心设置在东风。

3、城西分区:规划范围指清香坪以西城市规划用地。该区西部重点发展煤化工和建材工业,并配套居住和服务设施;东部以改善居住环境、完善服务配套为主。城西分区中心布置在清香坪。

4、城东片区:由金江和团山-马店河-迤资一线用地组成。该区的团山-马店河-迤资主要以钒钛产业和电冶化工产业发展为主,金江是其后勤服务中心,并集中发展仓储物流业。该区是攀枝花未来城市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片区中心规划在金江镇。

三、空间管制

(一)城区空间管制

为加强空间管制,保障规划可操作性,将规划区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用于指导各项开发建设行为。

1、禁建区:城市规划区内的湿地保育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矿产资源开采区、矿山采空区、高压通廊。

禁建区范围内禁止一切城镇建设行为,重要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配套设施建设除外,但应编制相应的保护规划,对建筑规模、用途、造型、体量、色彩等做明确规定。加强该区的生态建设,增强植物群落的多元化和本地化配置;对于占地面积很大的矿区和铁矿渣堆积处,近期一方面与片区的旅游开发相结合,作为城市独特的矿区景观,另一方面实施矿山复垦工程,并着重培育矿区周边50m-100m范围的绿化隔离带;远期进行全面植被覆盖,逐渐形成城区的“绿心”。

2、限建区:城市规划区内海拔高度1400m以上、坡度大于30°的区域,以及金沙江、雅砻江和仁和沟等水系两侧300米防护绿地范围。

严格保护原有地形地貌,控制开发量;严格限制与水利建设、环境建设无关的设施及建筑在滨江路以外的沿江区域落户,已建设的污染企业要逐渐迁出;严禁片区内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向金沙江、雅砻江排放。

3、适建区:城市规划区内海拔高度1400m以下、坡度小于30°的区域。

重大项目建设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认真执行环保政策,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严禁过大改变地形地貌,选择适当施工方式,防止水土流失;加强各片区间的绿化缓冲带的建设,提高绿化率,使人工建筑掩映在绿树丛林之中;因基础设施如道路、停车场的建设而产生的景观创伤面必须通过工程措施加以修复,并尽量与造景相结合。

4、已建区:城市规划区内的现状建成区。

进行旧城更新与改造,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根据产业布局,保持现有较为大型的企业,整合有污染的中小型企业,统一治理;强化建设现有工业用地与城市建设区之间的防护隔离绿带,提高厂区环境质量;整合现状质量较好的居住小区,完善生活服务设施,形成有浓厚生活气息及优美景观的生活服务中心;逐步搬迁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不高的工业企业,将土地逐步置换成第三产业用地;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绿地建设,以行政办公、体育文化设施等的建设带动区域发展。

(二)城市“五线”管制

1、划定“城市绿线”,加强对区域绿地和各类城市绿地的保护与管制。

2、划定“城市蓝线”,加强对城市水系的保护和管制。

3、划定“城市黄线”,加强对各类交通市政设施用地的控制与管制。

4、划定“城市紫线”,加强对各类文物保护单位用地的控制与管制。

5、划定“城市橙线”,加强对社会公益性服务设施的保护和管制。

四、居住用地及住房规划

(一)居住用地

规划居住用地总面积3060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28.76%,人均30.0平方米。

规划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炳草岗、仁和、清香坪、东风、金江等组团,规划对原有居住区实行改造,重点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品质。

(二)住房规划

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仁和片区、渡-仁片区、炳草岗、大水井-清香坪、金江片区等地。住宅建设以多层住宅为主,少量建设低层住宅,适当建设高层住宅。

1、仁和片区:该区域是今后城市建设和拓展的主要空间,主要以新区开发为主。

2、渡-仁片区:以旧城改造为主,新区开发为辅。居住建筑以多层住宅为主,中高层住宅为辅。该区域是今后城市建设和拓展的主要空间,应着重控制整体环境,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绿化用地和公共开敞空间,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3、炳草岗:以旧城改造和部分地块新开发相结合。应加大旧城改造力度,重点改善居住环境。

4、大水井-清香坪:以旧城改造和部分地块新开发相结合。

5、金江片区:以新区开发为主、旧城改造为辅。

(三)居住区配套建设

1、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

居住区建设必须严格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公建配套标准进行配套设施建设,坚持配套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合理布局,同步建设”的原则。

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根据城市人口增长和分布情况设置学校、幼儿园等设施。居住区按规划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结合社区建设布局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幼儿园。

2、居住区公共绿地

结合居住区用地布局和地形设置公共绿地和互动空间,以改善城市景观、方便城市居民生活。旧城改造居住区绿地率不宜低于25%,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宜低于30%。

3、居住区道路与停车场

居住区道路与城市主、次干道的接口不宜太多,不宜承担城市主、次干路的功能,不宜将城市客、货交通引入居住区内部。在新建居住区内应按相关规范配建停车场与停车位,每个停车位用地按25—30平方米计算。

(四)社区规划

1、社区制度建设

以人为本建设新型社区,使之成为实现服务社会化和保障社会化的基本单位,至2020年,社区居民民主决策和管理参与度达到90%,社区基层组织健全度、重大事件公示率、社区服务覆盖率、社区管理人员配置率均达到100%。

2、社区环境与公共设施

应强化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统筹规划配建社区级商业、金融、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以及社区公园等,形成居住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完善居住社区服务和管理体系。

居住区、居住小区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配建公共服务设施,充分考虑老年人、儿童和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特殊需要,特别加强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

(五)保障性住房

在各片区、组团均应提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用地,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廉租房供应采用租房、购房、建房及租金核减等多种方式解决。用地规模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以政府为主导,以政策措施支持建设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妥善解决城市公益性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所需的拆迁安置用房,保障拆迁安置居民商品住房的定向开发。

经济适用房以中密度的多层和中高层住宅为主,要确保配套公共设施和居住区环境建设品质,由于居住者对公交系统有较大依赖性,需要加强周边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提高出行便利程度。

五、公共设施用地

(一)形成市级-片区-居住区三级公共服务中心,完善公共设施服务体系。市级中心位于江南片区,在清香坪-大水井形成城市副中心。

(二)行政办公设施用地

市级行政办公功能从旧城区向新区疏解,调整优化行政办公用地布局,通过土地置换整合,形成若干相对集中的办公区。集中布置在江南片区。

(三)商业金融设施用地

建立城市、片区和社区三级商业服务中心体系。市级商业服务中心布置在炳草岗、干坝塘一带。各片区及居住区设置相应级别的商业服务设施。在商业中心及交通便利处设置专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按服务半径800~1000米配置。

商业金融用地可作为混合用地考虑,具体混合比例和控制办法可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体现,或由地方规划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来进行管理。

(四)文化娱乐设施用地

在炳三区新增市级文化中心用地,建设市级会展中心和综合性文化艺术中心。在清香坪、东风、金江镇等地增加文化娱乐设施用地,结合片区中心布置。居住区中心配套建设相应级别的中小型文化娱乐设施。

(五)教育科研设施用地

在江南片区集中布置教育科研用地。扩大攀枝花学院规模,兴办民办高等学校,在空间上尽量集中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市、区级以下教育科研设施用地布局。

(六)医疗卫生设施用地

江南片区应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设施,适当扩大用地规模。清香坪、东风、金江镇新建片区级医疗设施。在各居住区设立社区医院、门诊所、保健站等设施,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七)体育设施用地

在江南片区的干坝塘布置市级体育中心,具备承办省级综合性运动会和国际、国家级多个单项体育项目训练比赛能力。居住区按国家有关规范要求配套建设相应的体育健身设施。

(八)社会福利设施规划

建立健全社会福利设施级配系统。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障为重点,建立完善的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形成覆盖全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结合城市社区服务体系

建设,普遍完善敬老、便民、康复医疗、青少年活动、托幼助残的社区关怀功能。

(九)2025年中心城区公共设施用地1070公顷,占建设用地9.30%,人均用地10.49平方米/人。

各项公共设施用地的实际面积,根据国家相关规范要求确定。

六、工业与仓储用地

(一)工业用地

规划将城区西部的煤化工、建材工业向格里坪以西迁移,并采用防护林带与城区隔离;在城区东部建设钒钛产业园区,未来工业发展集中进园区;整合城区内各类工业用地,影响城区环境和景观的工业企业搬迁至工业园区;城区中部的弄弄坪、瓜子坪工业用地保留,但要强化区域性污染治理力度,远期待矿产资源枯竭后视情况再行决定是否搬迁。

规划工业总用地3506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30.47%,人均34.37平米。

(二)仓储用地

规划结合西攀高速、攀田高速、丽攀高速、成昆铁路、攀昭铁路、丽攀铁路等重大交通性设施的建设,兴建金江、鱼塘、马店河、仁和、铁路西站、密地和格里坪仓储集中区。

仓储总用地487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4.23%,人均4.77平方米。

(三)物流规划

攀枝花可利用铁路、公路、航空、水运设施,大力发展立足川西南和滇西北、面向全国、通达东南亚的物流体系,发展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

七、其它用地

(一)对外交通用地

对外交通设施包括高速公路、铁路用地及附属设施用地。

对外交通设施用地369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3.21%,人均3.62平方米。

(二)道路广场用地

城市道路广场用地1224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10.64%,人均12.0平方米。

(三)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399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3.47%,人均3.91平方米。

(四)绿地

规划绿地总面积125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0.90%,人均12.29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871.85公顷,人均8.55平方米。

(五)特殊用地

主要指军事用地、看守所、收容所、拘留所等用地21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0.18%。

八、旧城更新

(一)旧城区范围:旧城范围主要指城市早期建设的区域以及工业用地与其他用地混杂的区域。

(二)旧城更新与改造的原则:

对于因建设标准较低造成环境较差、配套不完善的区域,应疏通道路系统,完善基础设施,整治“脏、乱、差”现象,提升环境质量,逐步改造更新。

对于因受工业用地污染而造成环境较差的区域,视用地的区位、交通状况及区域用

地特性等不同情况予以搬迁或改变用地性质。

(三)旧城更新的要求与标准

1、改造旧居民点和旧居住街区,旧城区内住宅建筑密度控制在35%以下,绿地率不低于25%。

2、开发公共空间,增加公园绿地面积,设置沿街、街头和住宅街坊内的不同规模和不同等级的绿地,提高旧城区的生活环境质量。

3、提高道路的通达性,增加停车设施,合理组织和疏散交通,建立完善的交通系统。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基础设施标准。

5、全面整治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加强绿化种植,重新铺装人行道,拆除违章建筑,整饰建筑立面,改善城市面貌。

6、严格按规划实施,成街成片改造,并通过土地级差和容积率优惠等措施,鼓励开发商投资公益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和道路绿化工程。

九、中心城区绿地景观规划

(一)绿地系统规划目标

通过规划、布局,使城区绿地逐步向四周延伸,外围防护绿带紧密环绕,中心绿地均衡布局,构筑一个人居环境安全、优美、舒适的生态良好的“山水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现“蓝天、青山、绿色家园”的总体构想。

近中期城市绿地率40%,人均公园绿地9m2/人,城市绿化覆盖率大于45%。远期城市绿地率45%,人均公园绿地9m2/人,城市绿化覆盖率大于50%。

(二)绿地系统结构

攀枝花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结构为:“一链二带三环多岛”的结构形式。

“一链”:沿金沙江两岸绿化带。

“二带”江南片区与城西片区、城东片区间的绿化隔离带。

“三环”沿攀枝花市中心城区三大片外围山体的三个绿环,分别是:格里坪――河门口――陶家渡绿环、炳草岗――弄弄坪――渡口――攀密绿环、金江――团山――马店河绿环。

“多岛”中心城区每个分区中沿各自相对独立的片区外围由滨江绿地、环山绿地或者防护林带构成的多个生态安全岛,每个岛内根据需要相应布置多个斑块状公园绿地。

(三)公园绿地:主要包括城市级公园、区级公园和街旁绿地。本规划通过设置综合性公园、区域性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滨江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形成覆盖城市的公园绿地体系。对城市街道、广场的重点地段进行绿色点缀,做好单位和街坊内部庭院绿化,以及部分建筑的垂直绿化。

(四)生产绿地规划区范围内的部分农田、果林改建为生产绿地,同时鼓励农村地区群众办苗圃。

(五)防护绿地:规划对市区内的工厂进行重点防护,办公、居住、商业等其它用地进行普通防护。重点防护区周围设50-200米宽防护林带,普通防护区周围设30-100米宽防护林带。学校周围应设绿化隔离带,城市立交桥下铺设绿化隔离带,高压走廊下以草坪和低矮灌木形成绿化隔离带。

(六)生态绿地:规划生态绿地由城区周围基本农田、耕地、林地、园地和契入式山地绿地渗入城区,并连接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和居住区庭院绿地、广场景观绿地等,形成完整的具有生态特色的绿地系统。

十、城市景观系统

(一)城市景观规划目标

运用现代新技术、新材料,创造宜人的现代化城市空间;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与破坏,提供使城市人居环境舒适优美、生态健全的空间,求得自然——城市——人的和谐统一;提高城市空间的质量水平,创建良好的城市山林风景线;突出山城、川城的景观特色;发展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与新兴城市的生活内涵;保护好文物古迹、民俗景点,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性,突出钢城、现代新城的城市魅力。

(二)城市总体景观风貌控制

突出山地城市的风貌特征,控制好城市的天际轮廓线,高低错落、虚实结合,具有鲜明的节奏感;

突出城市川道风貌,营造河岸绿色风景链;

强化城市出入口的景观处理,将城市景观风貌区、城市制高点、观景点和视觉通廊等组织到城市景观中来,使城市立体景观丰富多彩;

利用好攀枝花市富有特色的城市人文景观资源,创造富有个性与魅力的城市景观风貌。

(三)城市景观结构

1、绿色风景链:强化金沙江风景链和雅砻江风景链。

2、景观制高点:规划确定5处城市景观制高点,通过景观制高点形成景观视廊网,将城市景观连成一个整体,反映出攀枝花市的大山水结构,突出展示攀枝花市山川壮美、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

3、景观风貌区:规划确定12处城市景观风貌区。城市风貌区的划分,反映了城市从古至今、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景观的延续过程,突出了山城、川城、钢城、现代新城的城市风貌。

4、景观节点:城市标志性节点设置于城市重点设计地段和景观通道交汇点。

5、界面:指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分界线,是不同风格风貌景观区的过渡地带。处理好城区与周围视野区山林水体的关系。

十一、综合交通规划

(一)对外交通规划

1、铁路

规划期内,完成成昆铁路复线、丽攀铁路、攀昭铁路建设。

在仁和西侧建设攀枝花西站,作为客运站。建设马店河货运站。

2、公路

建设西(昌)攀(枝花)高速、攀(枝花)昆(明)高速公路、丽(江)攀(枝花)高速公路、宜(宾)攀(枝花)高速公路。中心城区到周边市、州、县的公路改建为三级以上公路。改造省道214线、216线和310线,加强对外联系。

3、航空

开通至国内重点城市及周边区域城市的直达或中转航线。

(二)枢纽站规划

1、客运枢纽

按照地域平衡分布的原则,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新建西区客运站、攀枝花客运站和仁和客运站,扩建金江客运站、旅游客运站。

2、货运枢纽

根据城市用地总体布局和交通设施布局,改、扩建金江、格里坪、密地货运枢纽,新建新九、总发、鱼塘、马店河货运枢纽,同时结合需要在各片区设置区域物流配送中

心。

(三)城市道路交通结构

城市道路形成“二环二横,四连五辐射”的主骨架:

“二环”:

外环:攀枝花绕城快速通道,中心城区交通保护壳,分流过境交通。

内环:中心区以及各大片区之间的快速直接联系通道,区域快速通道。

“二横”:

沿金沙江两岸快速通道。

“四连”:

金沙江南北两岸相连;

仁和沟东西相连;

江北四大片区相连;

炳草岗-金江-渡仁片区相连。

“五辐射”:攀枝花城市对外联系主要通道:

往西云南丽江方向;

往西北稻城方向;

往东北西昌、成都方向;

往东会理、昭通方向;

往南昆明以及出海通道方向。

(四)道路横断面

快速路红线宽度24米,双向四车道;主干路红线宽度24-38米,双向4车道;次干路红线宽度18-23米,双向2车道;支路红线宽度7-16米,双向2车道。城区道路均采用一块板式断面。

(五)立交

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相交处设跨线式或互通式立交。部分城市主干道相交采用立交形式。

(六)桥梁

城区新建炳瓜大桥、密地二桥、大水井大桥、青龙山大桥、钒钛园区跨江大桥。

炳瓜大桥:连接炳二区与瓜子坪。

密地二桥:位于密地桥附近。

大水井大桥:位于西区,连接清香坪与陶家渡。

青龙山大桥:连接青龙山与三堆子。

钒钛园区跨江大桥:位于钒钛园区团山片区。

(七)公共停车场

外来机动车停车场布置在城市出入口附近,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主要布置在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商务中心及步行街外围等地,根据用地条件建设停车场或多层车库。

(八)步行系统

注重利用山地城市的自然地形的特点,通过梯道连接不同高程的台地,以此加强城区的纵向交通联系。步行梯道与城市主干道交叉口、人流集中的地段设置人行地道或结合城市建筑设人行天桥,满足市民的安全要求。公共活动场所、人行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地段必须考虑无障碍设计。

(九)公共交通规划

1、发展策略

资源配置优先;

运营上优先;

2、线网结构

攀枝花城市地面公交线网采用“逐层布设、逐步成网”的布设方法,分为三个层次:快速线路、骨干线路和补充线路,逐层逐步完成线网的布设。

3、公交车辆发展规划

至2025年公交车辆发展规模在1300标台以上。

4、公交站场规划

以国标规范为主要依据,考虑高级保养集中、“停保合一”模式、停车社会化等因素,适当调整规范指标。

首末站一般设置在周围有一定空地而客流量又相对较大的地方。城市主要客流集散点附近,如火车站、大型商场、公园、公共活动中心等,大型居住区内部适宜设置首末站,平交路口附近不宜设置首末站。

5、站距

公共汽车站距市区线为500-800米,郊区线800-1000米。快速公交站距市区线1500-2000米。

6、出租车规划

规划期末攀枝花市出租车拥有量应控制在2000辆。

(十)应急交通

充分考虑交通设施自身的抗灾能力和特殊交通需求,结合城市防灾要求,建立应急交通组织机制,制定应急交通组织方案,提高整体交通系统的应急能力和可靠性。

十二、环卫规划

(一)规划目标

环境卫生设施应满足城市需求,实现垃圾收集分类化、垃圾运输密闭化、垃圾处理无害化、粪便排放管道化、环境卫生作业机械化、环境卫生管理科学化、环境卫生科技现代化,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率均达到100%。

(二)垃圾处理规划

1、垃圾量

2015年城市垃圾量800吨/日,2025年城市垃圾量1020吨/日。

2、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收集以容器为主,并分类投放收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率达到100%。实现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城区生活垃圾和粪便总量无害化处理率2025年达到100%。生活垃圾主要采用卫生填埋的方式,垃圾运往垃圾综合处理场处理后运往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

新建兰尖矿马脖子沟、西区垃圾处理厂二期工程、西区灰槽子沟生活垃圾处理中心生活垃圾处理厂,小型转运站每2~3km2设置一座,大中型转运站按每6-10 km2设置一座,

3、其他垃圾处理

医疗垃圾单独收集、单独运输,由垃圾综合处理厂单独处理后进行卫生填埋。

市域范围内有能力处理的有毒、有害垃圾统一集中至垃圾综合处理场处理;不具备处理条件的有毒有害垃圾采取就地固化封存处理;除此之外的有毒、有害垃圾外运至全国性处置中心处置。

新建建筑渣土处置场6 座,分别位于炳三区后山、矿务局豹子湾、仁和小湾子、金

2003—2020年菏泽城区规划文档_含图_

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2009年09月28日来源:网络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突破菏泽”战略,并结合撤地设市后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整合区域空间资源,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2003年7月份以来,我市委托同济大学陈秉钊教授主持编制了《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于2004年2月和10月先后通过省建设厅组织的纲要论证和专家评审,并通过《菏泽日报》、菏泽市城市规划展、市规划局规划网页、规划公示栏等形式进行了批前公示。2004年12月17日,菏泽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对《规划》进行了审议,并原则通过。2005年4月29日,省政府以鲁政字[2005]119号文件,对《规划》进行了批复。按照批复意见,2005年底,市规划局会同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组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并按法定程序进行了备案。 为提高公众的规划意识,将规划落到实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山东省建设厅关于全省城市规划行业推行“阳光规划”的意见》(鲁建发 [2002]12号)、《菏泽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城市规划建设项目审批的通知》(菏政发 [2003]26号)等规定,经市政府批准,现将《规划》再一次进行公示,请认真遵守并进行监督。 菏泽市规划局 二〇〇六年三月 第一章 城市现状概况 菏泽古称曹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下辖定陶、曹县、成武、单县、巨野、郓城、鄄城、东明八县和牡丹区、开发区,总面积为12228平方公里。 第二章 规划目标和期限 一、发展目标 把菏泽建设成为以能源化工和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结构合理、商贸旅游繁荣、生活环境宜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三大基地”,即山东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的商贸流通基地。 二、规划期限 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03年——2020年。 近期——2010年; 远期——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 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总人口及城市化水平预测 1、总人口预测 规划2010年菏泽市总人口为940万人,2020年总人口为1010万人。 2、城镇化水平预测 规划2010年菏泽市城镇人口330万人,城镇化水平35%;2020年城镇人口505万人,城镇化水平50%。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菏泽市的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四个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市域二级城市、重点建制镇、一般城镇。 2、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菏泽市的城镇职能分为四类:综合型、能源工业型、旅游商贸型、工业商贸型。 3、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以菏泽城区为中心,以定陶、巨野、曹县、郓城、东明、单县、鄄城、成武为二级城市,沿日东高速公路和新石铁路为东西发展轴,沿京九铁路为南北发展轴,辐射带动市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市域交通体系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修编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修编 有奖问卷调查 一、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了解程度及评价 1、您对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了解程度: A、了解 B、部分了解 C、仅听说过 D、一无所知 2、您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城市规划或城市建设的信息(可多选) A、报纸 B、电视 C、网站 D、政府文件 E、会议 F、从别人那里听说 G、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您觉得近年来菏泽市城市建设怎么样? A、很好 B、较好 C、一般D较差E、很差 4、您对菏泽市的工业布局一一菏泽市城东工业园(菏泽市经济开发区)、菏泽高新区(牡丹工业园区)的看法是? A、合理 B、不合理,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不好说 5、在您日常出行、工作、生活中,与哪个城市联系较为紧密? A、济宁 B、济南 C、郑州 D、商丘 E、徐州 F、濮阳 G、开封 H、其他______________ 6您到这些城市的主要目的: A、工作需要 B、探亲访友 C、购物休闲 D、交通换乘 E、其他 7、您觉得菏泽城区应重点向哪个方向拓展? A、向东 B、向西 C、向北 D、向南 E、主要致力于现有建成区的提升改造 8、您认为菏泽目前旧城改造进行得如何?

9、您认为菏泽目前新区建设进行得如何? A、好 B、不好,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不好说 10、您认为目前菏泽市建设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多选,限选三项) A、大力发展工业 B、加快住宅建设 C、改善城市交通 D、增加各种公共服务设施 E、加快新区建设 F、加快老城区改造 G、增加城市绿地和广场等开敞空间H、保留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 I、保护生态环境J、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对菏泽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看法 II、您认为近年来菏泽与鲁苏豫皖交界地区周边城市相比发展速度怎样? A、最快 B、较快 C、一般 D、较慢 12、您认为菏泽与鲁苏豫皖交界地区周边城市相比发展的优势有哪些?(可多选) A、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 B、全市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发向上 C、石油化工基础较好 D、煤炭资源丰富 E、林业资源丰富 F、牡丹特色产业优势突出 G、农业基础较好 H、生态环境优越 I、城市建设品质较好J、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您对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有关 政策的了解程度: A、了解 B、部分了解 C、仅听说过 D、一无所知 14、您对巨野-东明产业长廊的了解程度: A、了解 B、部分了解 C、仅听说过 D、一无所知 15、您认为巨野-东明产业长廊有哪些优势(可多选): A、煤炭资源丰富 B、石油化工 C、交通便捷 D、产业基础较好 E、农林业资源丰富 F、现有城镇发展基础较好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

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服务首都外事工作科学发展,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外事工作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首都外事人才是指在北京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涉外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中方复合型人才。外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积极推动力量。 长期以来,首都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在推动首都外事工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首都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等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随着北京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活动日益增多,国际资源加速聚集,对首都外事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以下简称“五个之都”)的战略任务需要,首都外事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外事人才整体布局不够合理,数量、质量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相对匮乏,专业结构有待改善;外事人才培养、选拔渠道不够畅通,人才发展和保障机制需要健全;外事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不够系统完善;外事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待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开拓创新,着力打造一支相当规模的立场坚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复合型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开创首都外事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外事人才工作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为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总则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4)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原则。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护古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展示北京的文化内涵,形成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 (5)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城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城市规划基础信息材料的收集、研判。 1、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对工业生产布局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无论是厂址的选择、广房的设计,还是原料储存、制造、产品保管和运输等个环节,都受温度、湿度、降水、风、日射等气象条件的影响。工业项目,尤其是有废气污染排放的工业项目要布局在城市的下风向。菏泽的主导风向是东南偏东。建议气象部门绘制菏泽市风向玫瑰图,市规划领导小组应仔细研判菏泽风向基础资料,吸收气象局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规划工作。 2、人口资料。市区人口的准确资料也很重要。建议人口部门、统计部门提供准确的市区人口资料。 二、主城区发展突出特色-花城水邑。提出并广为宣传城市口号-“牡丹之都幸福菏泽”。城市的居住、办公、金融、文化区应布置在牡丹园周边,重点发展赵王河沿岸。打通城区三大水系-赵王河、环城河、万福河,使之具备游船通航条件,赵王河上下游打通,与洙赵新河相连,可以直通运河。既可以使水体流动,又可以打造“江北水乡”旅游品牌。以赵王河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契机,打造赵王河风情带。水是城市的灵魂,凌解放(笔名二月河)说“水不仅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范围内的经济问题,更是国 民经济之大要,是国家和人民所拥有的最宝贵的经济资源、社会生活资源、民生资源和文化发展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幸福指数最核心的要素。”

在g220、g 327、日南高速、日东高速围成的长方形区域内构筑新市区-菏东新区。自庞楼至金星庙村,沿河建设高标准双向8车道观光公路和观光步道。公园建设向张集村以东继续延伸。为带动新市区发展,市行政中心迁移至上海路与赵王河下游交汇处,赵王河以北,张油坊村附近,此处依托赵王河道,开掘大型湖泊至黄河路。市开发区行政中心迁移至万福河北庄庄村附近,带动铁路南区域发展。拉大城市框架,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区。 大堤以内的老城区划为传统商贸区,突出老城传统特色。建议环城河以内区域统筹开发,建设曹州古城,发掘曹州古文化,汇聚非遗传承人,大力推出曹州古城游。西区-高新区重点发展三新产业“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 北区建设大学城,争取省教育厅支持,与省内各大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由各大高校在菏泽学院设立二级独立学院,扩大菏泽学院规模,建议菏泽学院更名为山东工业大学,提升办学档次。 市开发区黄河路以南,重点发展汽车产业园、纺织服装工业园、创意产业园。关停或搬迁所有化工项目至主城 区下风向-西北区吴店镇北。市开发区原则上不再上化工项目。确保主城区空气质量为良达300天以上的优良传统能继续发扬。统筹发展市域内纺织服装项目,能搬则搬,统一规划在开发区纺织服装工业园,形成规模化集约经营,因其劳动力密集特点,提升市开发区人气。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2008年,在四川省打造攀西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战略下,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提出“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城市发展战略。 本策划在“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战略指导下,着重盘点攀枝花旅游资源,盘活存量资产,聚合内聚能量,努力“迎合――激发――引导”市场需求,构建攀枝花的阳光旅游吸引物体系,以及相关的产业配套支撑;根据攀枝花的品牌诉求,针对不同市场层面,设计攀枝花的旅游形象体系,多维度地营销攀枝花;高标准地设计攀枝花的旅游管治和服务体系,使品味旅游和品质服务达到最佳的结合。 一、战略统筹 (一)战略思路 “阳光与生态”是资源特点,并不是旅游产品。 目前全国主打阳光特质目的地有海口、日照、西昌、攀枝花,国际上较为著名的有加拿大的埃德蒙顿、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布里斯班,其中除埃德蒙顿、攀枝花、西昌外,其他均是滨海城市,阳光与沙滩、海水结合形成滨海度假类产品,埃德蒙顿的阳光旅游依托其区域中心城市的其他条件,并非核心吸引物,西昌目前在和攀枝花同在阳光的照耀下,攀枝花该何去何从?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我们回首攀枝花旅游发展历程,可以隐约看到一根主线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出来,这就是基于阳光生态下的健康生

活。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农作物茁壮成长,结出健康的果实;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成为国家级体育运动基地,锻炼健康的体魄; 因为有了阳光,成都的老人们来这里健康过冬; …… 健康,这个比阳光更稀缺的资源才是攀枝花旅游最宝贵的财富。 至此,攀枝花的阳光终于有了落脚点,从产品化的视角去审视健康主题,有着丰富而巨大的想象空间。 (二)战略定位 综合以上分析,对应潜在市场需求与战略导向,将攀枝花现有“中国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概念性定位解读为: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战略路径 通过综合的比选分析,确定攀枝花旅游在未来的3-5年时间内,明确围绕打造“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观光旅游为辅;以冬季旅游为突破,兼顾其他季节;面向全国塑造品牌,立足周边重点营销”的战略发展路径。 (四)战略目标 终极目标: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近期目标: 中国冬季旅游著名品牌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来了! 2017-09-29 23:56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略) 第2条主要规划依据(略)第3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明确到2035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近期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一节战略定位第5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节发展目标(略)第三节城市规模第14条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 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1.调整人口空间布局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的人口规模有减有增、增减挂钩。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2.优化人口结构 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人口整体素质。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3.改善人口服务管理 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 4.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机制 健全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机制,实现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与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加强全市落户政策统筹,建立更加规范的户籍管理体系,稳步实施常住人口积分落户制度。强化规划、土地、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调控作用,加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 5.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到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现状19.6万元/人提高到约23万元/人。 第15条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第16条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略)第四节空间布局第17条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

攀枝花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攀枝花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调整商业结构,优化市场布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特编制此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商务部、建设部关于做好地级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通知》(商建发〔2004〕18号); 2、《商务部关于印发〈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的通知》(商建发〔2004〕180号); 3、《商务部、财政部、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5]378号) 4、《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四川省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川办函[2005]176号); 5、《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五”及2010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川办发[2003]15号) ; 6、《攀枝花市十一五发展规划》; 7、《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 8、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 第三条规划的区域、范围。 规划的区域为攀枝花市中心城区,包括格里坪、河门口(清香坪)、陶家渡、弄弄坪、瓜子坪、炳草岗、金江及渡仁片区。 规划的范围是大型零售商店、批发市场、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基地。在空间上,重点规划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和专业特色商业街。 第四条规划期限。近期为2007年-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 第二章规划的指导思想 第五条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和“四个倾力打造”的战略重点,不断改善城市商业服务功能,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加强对商业领域投资的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品味,扩大我市商业在川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得首都,就是全国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就是世界著名古都与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得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得地位与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得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得就业与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得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得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与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与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与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得洲际航空门户与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得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 积极引导人口得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得产业与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与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城市空间布局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 两带: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 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 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其范围是上版总体规划市区范围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约1085平方公里。 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新城11个,分别为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是推动北京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点镇和一般镇。 第二节次区域的划分与发展策略 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为统筹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的现状发展特征、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划定次区域,通过对次区域的限制条件、开发强度、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分类指导,实施分区域的城市发展策略。 次区域的划分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划分四个次区域,并进一步划定管制区。 (1)中心城次区域:即中心城的规划范围(不含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2)东部次区域:包括通州、顺义、亦庄以及怀柔、密云、平谷等的平原地区。 (3)西部次区域:包括大兴(除亦庄地区以外地区)、房山山前平原、丰台河西地区、门头沟山前平原、海淀山后地区和昌平(不包括回龙观、北苑北地区)的山前平原、延庆平原以及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4)山区次区域:包括怀柔北部山区、密云北部山区、昌平北部山区、门头沟西部山区、房山西部山区、延庆山区。 次区域发展导则 中心城次区域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主,重点进行城市环境整治、交通疏理、基础设施改善,合理控制建设强度,逐步疏解人口与产业,完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大力发展以高端服务、金融保险和文化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提升城市职能中心品质。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旧城,进一步划定旧城管制区。 东部次区域是城市未来重点发展的地区,也是北京面向区域,联系天津、河北等省市的重要地区。通州、顺义和亦庄地区是承接中心城人口、职能疏解和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积极引导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向该地区集聚,并在公共服务、居住配套以及相应的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形成北京第二产业集中发展的区域。实施以综合交通运输走廊(公共交通走廊)为引导,整体联动、高密度集约发展模式。密云、怀柔和平谷的平原地区建设为首都国际交往服务的重要外事活动基地,开发旅游休闲、会议培训和生态农业,可适当发展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应与生态环境充分协调,防止高密度连片发展。 西部次区域是城市未来重要的发展地区,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旅游休闲、商业物流、教育等生态友好型的产业向该地区集聚。以优化、整合、完善现有的发展空间为主,改善生态环境,引导高品质、组团式集约发展,防止高密度连片开发。 山区次区域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旅游资源,以生态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城市规划基础信息材料的收集、研判。 1、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对工业生产布局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无论是厂址的选择、广房的设计,还是原料储存、制造、产品保管和运输等个环节,都受温度、湿度、降水、风、日射等气象条件的影响。工业项目,尤其是有废气污染排放的工业项目要布局在城市的下风向。菏泽的主导风向是东南偏东。建议气象部门绘制菏泽市风向玫瑰图,市规划领导小组应仔细研判菏泽风向基础资料,吸收气象局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规划工作。 2、人口资料。市区人口的准确资料也很重要。建议人口部门、统计部门提供准确的市区人口资料。 二、主城区发展突出特色-花城水邑。提出并广为宣传城市口号-“牡丹之都幸福菏泽”。城市的居住、办公、金融、文化区应布置在牡丹园周边,重点发展赵王河沿岸。打通城区三大水系-赵王河、环城河、万福河,使之具备游船通航条件,赵王河上下游打通,与洙赵新河相连,可以直通运河。既可以使水体流动,又可以打造“江北水乡”旅游品牌。以赵王河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契机,打造赵王河风情带。水是城市的灵魂,凌解放(笔名二月河)说“水不仅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范围内的经济问题,更是国

民经济之大要,是国家和人民所拥有的最宝贵的经济资源、社会生活资源、民生资源和文化发展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幸福指数最核心的要素。” 在G220、G327、日南高速、日东高速围成的长方形区域内构筑新市区-菏东新区。自庞楼至金星庙村,沿河建设高标准双向8车道观光公路和观光步道。公园建设向张集村以东继续延伸。为带动新市区发展,市行政中心迁移至上海路与赵王河下游交汇处,赵王河以北,张油坊村附近,此处依托赵王河道,开掘大型湖泊至黄河路。市开发区行政中心迁移至万福河北庄庄村附近,带动铁路南区域发展。拉大城市框架,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区。 大堤以内的老城区划为传统商贸区,突出老城传统特色。建议环城河以内区域统筹开发,建设曹州古城,发掘曹州古文化,汇聚非遗传承人,大力推出曹州古城游。西区-高新区重点发展三新产业“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 北区建设大学城,争取省教育厅支持,与省内各大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由各大高校在菏泽学院设立二级独立学院,扩大菏泽学院规模,建议菏泽学院更名为山东工业大学,提升办学档次。 市开发区黄河路以南,重点发展汽车产业园、纺织服装工业园、创意产业园。关停或搬迁所有化工项目至主城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前言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建设部等中央部委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国务院领导批示同意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依据,2004年年初,我市组织开展了《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的修编工作。2005年1月12日,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第77次常务会议,审查并同意通过《总体规划》。2005年1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 一、修编工作背景及必要性 (一)1993年以来,国务院批准《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迫切需要编制新的城市总体规划。 (二)城市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中心区功能过度聚集,交通拥堵等问题日趋恶化,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压力巨大,建成区呈现无序蔓延的趋势。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单中心的发展格局已经难以解决面临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用新的思路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以促进的可持续发展。 (三)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举办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须适应发展需要编制新的总体规划。 (四)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城市规划理念迫切需要调整和创新。 二、工作组织方式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2002年5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2002年底,我市组织开展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该研究经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第23次会议审议后上报国务院,得到充分肯定,并批示据此修编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11月建设部致函市人民政府要求尽快开展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为了保证规划编制工作做到科学性、综合性、前瞻性,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模式,组织开展了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政府组织:组织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三家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分工协作,并且为了推动工作进行,确定了三级例会制度,在总体规划各个阶段召开若干次专题会议,对总体规划修编相关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协调。 专家领衔:此次总体规划建立了开放式的编制工作框架,委托众多国内外高层次、多层面、宽领域的专家领衔进行专题研究工作,为规划编制提供了前言视野和科学的研究基础。由吴良镛、周干峙、钱易、李京文、孟兆桢、X福垣、陆学艺、周一星等23位国内各领域的权威专家领衔(其中6位院士),以及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委托了近70个国家和市级权威研究机构进行了27项专题研究,提交成果近百万字。邀请100人次国外专家及12所国外机构进行了学术交流。 部门合作:与国家发改委、公安部、国土资源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国家人口与计生委、国家环保总局、民航总局等中央各部委就市各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了15次协调。全市39个部门,以及18个区县政府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昭通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科学合理进行城市建设,促进城乡统筹,编制《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方针,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充分利用昭通市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和风景旅游优势,预见到将来的发展可能,从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统筹城乡发展。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城市特色,贯彻城市设计的理念,从昭通城市历史特色、山水特色出发,弘扬民族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加强整体设计,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立足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树立超前规划意识,同时又要强调近期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认真研究城市建设的时序,着重近期、远期结合,合理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并为城市的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第三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146号令,2006);

《云南省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 《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昭通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5)》 《昭通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 国家、云南省、昭通市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律文件。 第四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远景:2030年以后 第五条规划的空间层次 1. 市域规划范围 昭通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23021平方公里。 3. 昭鲁一体化发展规划范围 以昭鲁坝子作为基本单元,包括昭阳区的龙泉、凤凰和太平3个街道,旧圃、北闸、小龙洞、守望、永丰、洒渔、苏家院、布嘎和乐居9个乡镇,鲁甸县的文屏、茨院、桃园和小寨4个乡镇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 2. 规划区范围 昭阳区太平、龙泉、凤凰三个办事处,北闸、旧圃、永丰、小龙洞、守望五个乡镇以及洒渔和苏甲乡的部分地区,规划区总面积约784平方公里。 3. 中心城区范围 北至褐煤工业园区,东至昭通火车站、南至凤凰山、西至旧圃锦屏。规划建设用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修编.pdf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2017年修编版本)公示说明 一、规划期限 近中期2011年—2020年(扣除已实施年份) 远期2021年—2030年 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规划范围 市域规划范围——即攀枝花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现状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总面积约7440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的东区、西区,仁和区的仁和镇、 金江镇、前进镇、总发乡、大龙潭乡、中坝乡、福田乡、太平乡 以及红格镇、益民乡、新九乡、二滩国家级森林公园、大黑山省 级森林公园,总面积1939.46平方公里。 三、城镇体系规划 (一)人口规模 预测2020年市域人口143万人,城镇人口10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3.43%;2030年市域人口155万人,城镇人口12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1.94%。 (二)城镇规划空间布局 以产业布局为依托,以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开发、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动力,以成昆铁路沿线为发展轴,

以中心城区、攀莲镇为重点,以桐子林镇、渔门镇、红格、平地 镇为次重点,依托大田、布德、格萨拉、丙谷、普威、白马、永 兴为主要增长极,其他各镇政府所在地为次要增长极,最终形成 “以攀枝花中心城区为中心,轴向布局,成群发展”规模等级布局合理的城镇群体。 空间布局上形成四大城镇发展片区:中部以攀枝花中心城区 为核心,包括桐子林、红格两大外围组团和布德、同德、福田、 新九等乡镇;东北部以米易县城为核心,包括白马组团和丙谷、 普威、得石、撒莲、垭口等乡镇;西北部以渔门为核心,包括永 兴、格萨拉、惠民等乡镇;南部以平地为中心,包括大田镇、大 龙潭等乡镇。 四、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一)城市性质 攀枝花的城市性质为:川滇交界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宜居城市;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现代 特色工业城市。 (二)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2020年城市人口91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0.0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9.99平方米/人; 2030年城市人口109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0.1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1.40平方米/人。 (三)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城市主要以仁和沟、金沙江为轴向南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