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内容标准解析

中国古代史内容标准解析
中国古代史内容标准解析

中国古代史内容标准解析

本讲教师:

叶小兵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王小琼北京四中教师

目录

一、中国古代史的课程内容与体例编排分析

1.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概述

2.中国古代史的体例编排分析

二、中国古代史整体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解析

1.如何上好起始课

2.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整体分析

3.重点难点解析及教学案例

王:老师们,大家好。我是北京四中历史组的王小琼,这位是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小兵老师。

叶:老师们好!

王:今天我们要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中国古代史这一学习板块的教学。对于中国古代史所涉及的课程内容,虽然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但在此次新修订的课标中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那么,怎么理解这些变化?面对这些变化,在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我想老师们也和我们一样在积极思考这些问题。今天,我们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史的课程内容与体例编排、中国古代史整体学习目标、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解析(PPT2)

这三个话题和老师们交流我们的思考。

首先,我们交流第一个话题:

一、中国古代史的课程内容与体例编排分析(PPT3)

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我们有必要先从整体上对中国古代史的课程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因此,我想先请叶老师给我们梳理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1.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概述

叶:中国古代史的课程内容,从时间跨度上来说,是从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在《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导言中,概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按照时序的发展,将中国古代史各主要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发展变化加以梳理,并进行了提纲挈领的论述。

本次修订的课标虽然保持了实验稿中对历史学习内容的六大板块的划分,但对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学习主题做了适当弱化,而且坚持了历史的时序性特征,在每一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

建议老师们结合这种“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通过研读中国古代史的导言部分,掌握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明晰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

在此基础上,也有必要对中国古代史的体例编排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这方面的内容请王老师给大家做一分析。

2.中国古代史的体例编排分析(PPT4)

王:刚才叶老师已经介绍了这次修订后的课标在体例编排上坚持了历史的时序性特征,具体到中国古代史,也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来编排的,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即史前、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在每一时期下设有若干学习要点,总共是40个学习要点。

总的来看,中国古代史的内容编排,主要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PPT5)(1)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强调历史进程的时序性,按照历史发展的阶段

和顺序编排具体的内容。这样,通过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并为以后高中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2)在内容的选择上,体现少而精的原则,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删除过难、过偏的学习内容。如在“史前时期”部分,原始人类主要是突出北京人,远古传说主要突出炎帝和黄帝的传说,而对于我国境内其他的原始人类以及尧舜禹的传说,则不作硬性规定。同时,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要求和时代的发展,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

具体增、减情况如下表所示:

学习板块增加的内容减少的内容

中国古代史文景之治、东汉、安史之乱、宋

朝重文轻武、清朝前期的兴盛元谋人、尧舜禹传说、禅让制、世袭制、《九章算术》、《水经注》、《资治通鉴》

总的来看,内容总量有所下降,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重点更加突出,更适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充分反映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要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民族遗产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4)突显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成果。中国是世界历史上的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灿烂辉煌,中国的古代文明在世界文明的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5)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核心内容。在这方面,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功能,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祖国历史的延绵不断,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了解历史上杰出人物为祖国发展做出的贡献,从而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和信念。

老师们,以上交流的问题让我们从整体上对中国古代史的课程内容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在这个整体框架下,《标准》在中国古代史部分导言的最后一段,提出了中国古代史的学习目标。如何把握这些目标?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研讨话题。

二、中国古代史整体学习目标分析(PPT6)

首先我们来看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知晓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的历史,时间长,内容多,如果面面俱到,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也会有教不完之感。因此,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是十分必要的。《标准》中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限定在“重要的”范围内,这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主要的、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物、事件和现象,这些重要的人物、事件和现象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是学生在学习中必须掌握的。

叶: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最先学习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史。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还要使他们初步学习如何去了解历史和认识历史,掌握一些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中国古代史,也为他们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导言在这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识读历史图表,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较为清晰地叙述相关的史事,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

王:学生这些能力的形成,实际上也体现了他们学习历史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PPT7)

标准明确提出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听课的方法、阅读和分析历史教科书的方法、研习历史文字材料的方法、观察历史图像材料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论证和评价历史的方法,以及更好地完成历史作业和进行复习的方法,等等。

这些能力与方法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指

导。这里举一个教学中的实例。

[案例]北京人的寿命(PPT8)

北京人的寿命(根据40个个体遗骨统计)

死亡年龄百分比

死于14岁以下者39.5%

死于30岁以下者7%

死于40-50岁之间者7.9%

死于50-60岁之间者 2.6%

死于寿命不可确定者42.9%

如何分析这份统计表?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第一步,弄清楚统计表所展示的项目和数据。

第二步,分析统计表中反映了哪些历史的实情?

第三步,从各项数据的比较中能推断出什么结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的分析:死于30岁以前的人数占46.5%,由于死于寿命不可确定者的比例高达42.9%,因此,可以断定死于30岁以前的实际人数应超过半数。

学生的结论:北京人的寿命短促,有一大半死于30岁以前,可知当时环境险恶、生活艰苦、食物无保障。

学生的感概:北京人在险恶的环境中,依靠集体的力量,顽强地生活着,我很佩服他们这种顽强的生命力。

叶:学生的感慨,说明这一环节的教学不仅训练了他们分析统计表的能力,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在情感上受到了熏陶,体现了历史学科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魅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PPT9)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导言提出要让学生不断增强学习祖国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在这方面,首先强调的是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喜欢和愿意学历史,是他们学好历史的重要前提。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要的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愿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古代的历史有着丰富多彩、生动感人的内容,建议老师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善于发掘这些内容在学习上的意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祖国悠久而丰富的历史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进而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在此基础上,最重要的思想导向就是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尊重和热爱祖国历史和文化的意识,具有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

王:是的,从中国古代史的课程内容来看,这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学习要点和2个活动建议中:

学习要点:要求学生“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活动建议:“收集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资料,编写一期板报”;“收集和编写康熙维护国家统一的事迹,用史实说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叶:关于三维目标,我想提醒老师们注意,虽然我们对目标进行了分别的解析,但在落实目标的实际过程中,这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我们要将三维目标的落实贯穿于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

王:谢谢叶老师的提醒。

在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怎样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落实课程内容呢?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个研讨话题。

三、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解析(PPT10)

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分为七个历史时期,但它们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编排的。40个学习要点虽然分布在七个历史时期,但贯穿着几千年中国历史一以贯

之的时空线索。这是老师们需要特别注意的。

为了便于老师们理解,我们下面的分析包括三个方面,即如何上好起始课、“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整体分析”、“重点难点解析及教学案例”。

1.如何上好起始课

叶:起始课是教师史学理论素养和历史教学素养的综合体现,面对在小学没有学过历史的初一新生,以及师生之间非常陌生的现状,从哪一视角来上好起始课,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在教学中,有的老师从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学科本质属性”立意,有的以“方法”为核心,有的从“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的角度来上起始课,老师们的做法各有千秋。

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有机结合来看,要上好起始课,有两个核心问题需要关注:一是让学生感到历史有趣,激发其学习动机,这是第一个层次,属于浅层次的目标;更深层次的目标是要让学生认识学习历史是有用的。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地到历史的殿堂去遨游。

王老师,你是怎样上初一起始课的?请给我们谈谈你的做法。

王:我是以理解“历史学科价值”来立意的。我校以培养“杰出的中国人”为育人目标,因而,我们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从历史学科的意识出发,力求以历史学科核心价值引领学生的人生。

在这一宏观目标下,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的学科培养目标讲究连贯性,同时又各有侧重。对于初一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证据的学科,理解历史学科的价值,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叶:具体到起始课,你如何深入浅出地渗透这些目标呢?

王:我先了解学情。课前我对一个教学班的24名学生进行了题为“快乐假期,精彩呈现”的问卷调查。

调查的问题为:(PPT11)

1.编制“历史大事年表”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基本功,请参照范例,从你今年暑假生活中选择5—8件大事,编制一份自己的假期生活大事年表。

范例:秦(前221~前207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2.从以上所列暑假生活大事中选择一件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大事进行叙述,一定要写出所思所想啊。(200字左右)

3.假期是旅游的好日子,如果今年暑假你外出旅游了,请选择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文景观,谈谈它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如果你未外出,请选择以前所见或北京的人文景观加以介绍。

4.也许你是一个历史迷,暑假中一定读了很多历史读物,请选择一本你心仪的历史书籍向同学推荐,并说明推荐理由。如果没有可推荐的,请说明原因。5.面对即将开始的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你有哪些向往?

从反馈回来的问卷来看,12名学生能比较规范地参照范例编制自己的暑期生活大事年表(第1题),11名学生语言表达、评判能力较好(第2题),16名学生介绍了历史名城/遗迹/遗物(第3题),21名学生推荐了相关的历史书籍或历史史话/演义类的书籍(第4题),从第5题的回答来看,学生对即将开始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充满期待,希望能增长知识、提高认识、提升能力,希望老师幽默、博学。

结合学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PPT12)

教学目标知识与

能力

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历史事件包含的基本要素,初步了解历史的过去性特点。

初步确立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核心能力。

过程与

方法

交流假期生活,对历史有一个感性的了解。

利用自己的已有知识,结合材料,探讨历史的价值。

借鉴学长们的学习,归纳学好历史的方法。

情感

态度

初步了解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证据的学科。

初步理解历史学科的价值,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初步了解历史学科是重点。历史学科对初一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学科,因此,怎样深入浅出地阐释历史的含义,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引入历史的殿堂,成为起始课的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历史学科的价值是难点。从调查问卷第5题的反馈来看,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价值认识比较浅薄,也不全面,尤其是对求真、求实这样终身受用的学科价值观,没有一个学生谈及。因此,如何从立足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来引导学生看待历史学科的价值,是本节课的难点。

叶:你的设计基于学情和课标要求,能否举一两个教学环节来向老师们说明你是怎样达成上述目标的?

王:我举“探讨历史的价值”这个教学环节。

教学步骤:

(1)对历史学科满足人类精神生活从而提高人文素养的价值的解读

我从学生的假期生活说起,从学生推荐的人文景观中挑选了7位同学的推荐——秦陵兵马俑、山东日照十八罗汉铜雕塑、山西晋阳王家大院、陕西五丈原、内蒙古的蒙古包、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欧式建筑、瑞士苏黎大教堂,要求学生从自己对该人文景观拍摄的照片中,挑选一张心仪的照片在课上介绍,简明扼要地介绍景观的名称、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PPT13)重点引导学生解读秦陵兵马俑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设计意图:从对秦陵兵马俑的分析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证据的学科,历史文物是见证历史的重要证据;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接着,请其余六位同学介绍,重点突出人文景观的历史价值。设计意图: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利用学生资源(所见所感),为后面总结历史的价值作铺垫。

然后,教师总结并提问: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历史学科包罗万象,它有何价值值得我们系统地学习它呢?

(PPT1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并利用名人名言(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人是有历史的动物”。古罗马政治学家西塞罗:“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出生以前的历史毫无所知的话,这个人就等于没有长大。”)提升:了解历史,是人

类精神生活的固有渴求,有利于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2)对历史学科求真、求实的核心价值的解读

(PPT15)一是利用了《史记·殷本纪》对殷人祖先契的来历的记载,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许多著名学者,如王充、欧阳修、苏洵、顾炎武等都斥责司马迁之说荒诞不经。你怎么看司马迁之说?

(PPT16)二是利用一张甲骨文的图片,和学生一起澄清它不是龙骨而是甲骨,甲骨文的发现证明了殷商王朝的真实存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材料中归纳历史学科永恒的价值魅力。

总结一下,这一环节达成的目标如下:

人类精神生活——人文素养

(PPT17)历史的价值

求真、求实思想——史学素养

叶:从王老师的介绍,我想学生上完这节课,一定会受到很多启发。也许多年以后,学生早也忘了曾经学过的一些历史知识,但是,这节起始课所传达给他们的历史学科永恒的价值魅力,一定会让他们受益终身的。

王:我也期待如此。

接下来,我们进行“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整体分析”。

2.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整体分析(PPT18)

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最早时期有多种划分和说法,如按社会形态划分,称之为“原始社会时期”;按考古学的划分,则可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时期时代”等;亦有将这一时期称之为“远古时期”。

《标准》为什么将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时期定为“史前时期”呢?在具体的学习内容上有哪些要求?请叶老师给我们谈谈。

叶:将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时期定为“史前时期”是从历史认识的角度上而言的,指的是我国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的人类活动时期,亦是国家产生之前的历史时期。其上限从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活动开始,下限至夏朝建立之前,时间大约是一百多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左右。

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这一时期的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到三个学习要点:一是北京人的发现;二是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的生活;三是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围绕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使学生知道中国古代早期历史上具有典型性的史事及传说,了解我国远古时期历史的大致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标准》提到使学生“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这是从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角度上提出的要求,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历史时,就初步了解到:我们所学习的历史是有依据的,是根据反映历史实际的各类材料和信息对历史加以阐述的。史前时期的历史,主要是依据考古发掘而重构起来的,根据这些可靠的考古材料,我们得以了解到我国境内早期的人类活动,从而不仅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而且从观念上初步了解到证据在历史探究和历史认识上的重要性。

王:第二个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这一时期是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始,至公元前256年东周灭亡,涉及夏朝、商朝、西周及春秋战国的历史。

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说是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早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在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华夏”民族;早期的中国古代文明也是在这一时期勃兴和传播的,我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文化更是奠基于这一时期。

夏商周在古代历史上被称为“三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在这一时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学生需要对这一时期的重要史事有最基本的了解。

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理解早期国家的建立与更迭以及分封制?”

叶:《标准》要求学生“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这里主要是从国家政治的角度来说的,使学生了解夏朝的建立,形成了国家的规模,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后继的商朝和西周,国家的地域更为扩大,民族进一步交往、交流、交融,并建立了各项制度。尤其是西周的分封制,对王室稳固统治、扩大统治范围起了重要作用。

王:第三个时期是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涉及到秦朝和两汉时期,课程内容是从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灭六国的战争开始,至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包括秦的统一与灭亡、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动荡,以及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发展。

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秦朝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尤其是在政治制度上创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秦朝的暴政,导致陈胜、吴广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秦亡后建立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有力措施,使“大一统”的局面得以巩固,西汉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东汉的历史,虽有“光武中兴”,但在中期以后却是朝政腐败,社会动荡,最终走向瓦解。

有关东汉的历史是此次新增的,我们应如何把握?

叶:《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新增这部分内容,为的是使汉魏历史的发展线索更为清晰,而且东汉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西汉末年的朝政腐败,导致王莽夺权,但更加剧了社会动荡。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刘秀复兴汉室,建立了东汉政权。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东汉王朝最终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瓦解。

王:第四个时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段历史是从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至公元581年隋朝建立之前。

在这三百多年的历史中,除了西晋有五十来年的短期统一外,大部分时间国家是处于多个政权分治、战事不休的状态。然而,中华民族在这种动荡中进一步交往、交流、交融,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逐渐接受汉文化,南移的汉人又将中原文化推进到南方,促进了江南的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

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因此,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历史时期,正是由于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叶: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科技、思想、文学和艺术等领域有着丰硕的成就。《标准》选取了其中的杰出代表,即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领先世界近千年;汉字的书法在这一时期发展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书体各具风骚;北方旱作农业地区在农作物栽培、育种、施肥以及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有较大的发展。

王:第五个时期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是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至五代十国的结束,主要涉及隋朝与唐朝的历史。

隋唐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唐朝前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社会各方面出现繁荣气象,唐朝也是当时世界上名声显赫的大国。这一时期,无论是在制度建设、经济和文化发展、民族融合,还是在对外交流方面,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影响深远。

隋朝虽国祚短暂,但承上启下,地位独特,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把握?

叶: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前后不足40年,但在历史上亦有重要地位。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隋朝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由此拉开了中华文明史上繁荣盛世的序幕。

二是隋朝在制度建设方面有所创新,尤其是开创了科举取士制度,成为以后历朝选官的重要制度。

三是隋代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四是由于隋炀帝统治残暴,滥用民力,最终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

王:第六个时期是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从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开始,至元朝的灭亡。

与北宋同时,在东北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在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而女

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随后形成了金与南宋的对峙局面。至蒙古族建立元朝,灭金和南宋,统一了中国。

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状况,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元朝的版图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西藏地区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就是从元朝开始的。元朝所实行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亦有着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权并立,还是元朝这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都在进一步的交往、交流、交融,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更是取得了很大成就。

叶:第七个时期是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是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至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整体格局进一步巩固,各民族得到进一步的共同发展。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在清朝前期,中国成为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国家,中国的版图至此基本奠定。

也是在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更为强化,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到了晚期。

学习这段历史,重点是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同时了解君主专制的弊端,以及清朝中期以后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王:以上我们按时序梳理了中国古代史的课程内容,下面,我们就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老师们进行交流,并介绍相关教学案例,供老师们参考。

3.重点难点解析及教学案例(PPT19)

(PPT20)迄今已发现的我国早期人类的遗址有很多,如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汤山人、金牛山人、大荔人、丁村人、马坝人、山顶洞人、柳江人、资阳人等。《标准》为什么选定北京人为我国早期人类的典型?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叶:选定北京人为我国早期人类的典型,是因为北京人考古发掘的成果最具代表性,北京人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直立人之一,资料十分丰富,长期以来成为研究直立人的典型标本。同时,从“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来看,北京人就是

需要突出的“点”。通过学习北京人的相关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体态特征、生活与生产状况;并通过北京人的发掘过程,了解到科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充分运用反映北京人体态特征、群居生活及使用火的考古材料,如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概括北京人头盖骨的特征,组织学生讨论使用火对早期人类的好处,以及讲述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的小故事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学好中国历史的第1课。

王:(PPT21)课标要求学生“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如何理解课标要求?

叶:这里包含了两层学习要求,一是知道炎帝、黄帝的古老传说;二是了解传说与神话虽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史实,但也传递出某些历史的信息。

我们可以分三步来进行教学:

第一步:向学生说明神话是远古居民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自然事物(包括人类自身起源)的虚构,祖先传说是对自己历史的追忆。中国人十分重视对自己历史的记述及代代相传,炎帝和黄帝的故事在后代的史籍、诗歌以及神话故事中多有记载,如《古史考》载:“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汉书》载:“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等。由于没有地下考古的实物证明和文字证据,有关他们的事迹仍属于传说,并且富有神话的色彩。

第二步: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关于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

第三步:引导学生讨论:从炎帝、黄帝的传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历史的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提升,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代代传承,延绵不断。同时,使学生了解古史传说虽缺乏确凿的物证可以证实,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使学生逐步形成尊重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

在教学活动建议中,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这是属于参观考察类的课外活动。如何开展这类活动,请王老师给我们谈谈。

王:[教学案例]

我国各地都有一些历史的遗存或历史纪念的场所,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参观与历史有关的场所,如历史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历史展览馆、历史文化遗址、历史名胜古迹,以及考古发掘现场等,可以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历史遗留下来的场所和物品,获得更真实的历史感受,以配合学生的课堂学习。开展这类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从多种角度了解历史,提高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考察活动时,要做到活动有目的、有计划,而不是当成一般意义上的游玩、消闲的活动;教师要对这类活动的开展提出相应的要求,指导学生从活动中获取有关的历史信息,提升对历史的感受和体会。外出活动之后,还应组织总结性的活动,如让学生交流考察的体会等。

举一个教学中的实例:

(PPT22)“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考察”活动要求

一、活动要求

1.请同学们在周末或节假日期间,与同学或家人前往参观考察,写出简要的考察报告。

2.将完成好的考察报告用A4的纸或电子文档的形式上交老师,其成绩将被纳入本学期历史学科的平时成绩之中。

二、考察报告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考察时间、地点、考察者、路线(从你家或同学家到该遗址的路线)。

2.附上参观的门票。考察后你也可以自己设计、制作一张本遗址门票,老师会酌情加分。

(PPT23)3.至少附上三张照片(有你本人在遗址处,以证明你到过该地;有现在的遗址照片;有从网上下载或从书籍扫描的一些该遗迹以前的照片。)4.对遗迹的简介要图文并茂,并写出你的参观感受,字数、页数不限。

5.考察反思。

6.附上参考的文献资料、资料来源。

三、温馨提示

1.个人或多个同学(三人以内)合作完成。

2.爱护文物,注意安全。

3.版面设计、照片、资料有个性、有特点,酌情加分。

4.考察报告要突出历史感,不要写成日记或赞美文章,要避免科学性错误。

以上设计供老师们参考。

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实行变法改革,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我们可以以“商鞅变法的失败与成功”为题,组织一场讨论会。

叶:讨论会属于语言表达的活动,这类活动是以学生之间对学习内容的交流为主要特征,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和掌握的历史材料,对有关的史事或历史的问题进行阐述,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促进学生们的共同学习。

以“商鞅变法的失败与成功”为例:(PPT24)

活动目标:

(1)加深对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认识。

(2)初步学会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上分析改革的成败得失。

(3)学习全面、客观地思考问题。

(4)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学会在交流中倾听他人的见解,加强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活动资源:历史教科书及其他相关的历史读物。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同学阅读相关材料,并举出商鞅的个人经历和变法活动的史实。

(PPT25)(2)进一步了解变法推行后秦国的耕战事业得以发展,以及后来商鞅被杀的史事,提出商鞅变法是否失败的问题。

(3)同学可分组讨论这一问题,对如何看待变法运动的成功与失败发表各自的意见。

(4)教师可分别参与各组讨论,并进一步提出“商鞅的遭遇说明了什么”的问题,引导同学把思考更加深入一步。

(5)对讨论进行小结,不求得出一致的结论,而是注重讨论中材料的运用和观点的阐发是否合理。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这类活动时,要注意指导学生做好事先的准备工作,如搜集相关的材料、梳理内容、明确观点等。

王:讨论会侧重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下面介绍一个在教学中侧重于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案例。

(PPT26)[教学案例]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涉及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相对较多,如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都江堰、长城、故宫等,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探究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向学生说明能被批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

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下是评选条件)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第二步:要求学生课下收集、整理资料,并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人的身份,给****文化遗产写一个批准理由。

以上设计供老师们参考。

(PPT27)秦朝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把握?

叶:《标准》要求学生学习的要点有两个,学习内容包括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并认识到秦所建立

的制度和采取的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以及秦末农民起义。同时,突出提到了秦始皇这个重要的历史人物。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六点:

一要注意使学生认识到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二是要注意使学生了解到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了一套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建制,为此后的各代所仿效;

三是要使学生了解到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国家的管理,有利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尤其是文字的统一,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是要使学生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即秦的残暴统治。需要说明的是,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但他的统治也有着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如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等一些有助于统一的措施,因不顾国情民力,由“急政”导致“暴政”,使人民苦不堪言,最终爆发大起义。

五是有关秦末农民起义的学习内容,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陈胜、吴广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因此也是本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应以突出;二是刘邦和项羽的起义军继续作战,最终灭亡秦朝。

此外,《标准》中提到了西汉的建立,是实验稿中未提及的,这涉及到秦亡后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统一了全国,建立汉朝。

王:《标准》突出提到了秦始皇这个重要的历史人物,而秦始皇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以来接触的第一个较为“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功与过都是如此地突出,以至于秦亡后直到今天,对他的评论一直众说纷纭。在教学中,以“秦始皇”为范例,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日后的历史人物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为老师们介绍北京一位老师开展的活动课:我怎样看秦始皇?

(PPT28)[教学案例]我怎样看秦始皇

1.活动任务

以秦始皇为例,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步骤、原则和方法。

2.活动内容

(1)全班学生围绕“我怎样看秦始皇”分为三个小组:秦灭六国与统一措施(即秦始皇的功绩)、秦朝暴政(即秦始皇的过失)、名人对秦始皇的评价。每个小组的成员围绕本组主题,查找相关资料,进行组内合作与分工,讨论确定课堂展示的人员与形式。

(2)课堂分小组分别展示秦始皇的功绩、过失及评价。

(3)在教师引导下对相关问题进行辩论和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归纳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步骤、原则和方法。

(4)课后完成小作业,对秦始皇进行评价,反馈学习效果。

(PPT29)3.活动组织方式:合作学习

(1)小组内分工合作,搜集有关秦始皇的功过及其评价的相关资料,互相完善、归纳找到的资料,讨论展示方式。

(2)课堂上不同小组的展示对其它小组都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小组间可以互相学习和交流。

4.活动评价方式

活动过程评价:教师观察学生表现,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活动成果评价:小组之间依据评价表进行互评。

活动评价量规表(PPT30)

评价项目

等级个人

自评教师评价

优秀良好合格

活动中搜集整理的关于秦始皇的资料围绕本组的主题(分别为秦

灭六国与统一措施、秦朝暴

政、名人对秦始皇的评价),

搜集的资料内容丰富、有针

对性,经过筛选、加工。

有针对性,没

有经过筛选、

加工。

内容一般

活动中的态度、表现出的能力积极、主动参与,能较好完

成任务并提出有建设性的

意见。

按要求参与、

完成任务。

被动参与,

任务完成得

一般。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DOC

2016年春季2014级半期检测历史试卷 1、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D主张中央集权 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已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 C引种占城稻增加粮食产量D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数目 6、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8、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实质上是() A.胡汉民族布局被打乱B.各族人民互相交流与学习 C.少数民族封建化D边疆地区的大开发 9、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A.促进了民族间的迁徙与杂居B.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 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14、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 D.道家最受欢迎 15、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22、《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A.牛耕的出现B.井田制瓦解C.铁农具的使用D.周王室的日益衰

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要性 以前我一直在想,像朝鲜这样的弹丸小国,他们的历史肯定充满了哀怨愁苦,一定自卑到了极点。直到我看翻到一些关于朝鲜通史的文章,才发现自己很受启发。结果我大错特错了,朝鲜人的民族自豪感是中国人望尘莫及的。他们充满豪情的宣传尽管朝鲜现在很小,可最初的朝鲜更小,首次统一朝鲜的新罗王朝,其北部边界还没有到达大同江,经过朝鲜人由南到北一步步地开拓,到明清时,终于把边境向北推倒了鸭绿江和图们江边。整篇通史洋溢着无比的自豪和英勇,大讲特讲古代朝鲜是如何向东北、西北开疆拓土以及挫败中国和日本的侵略的。这样的历史,姑且不说朝鲜人,就是一个外国人读了,也会仰慕朝,为之振奋。相反,我国的历史教育则侧重于近现代史的屈辱,冷落古代史的辉煌。甚至很多地区因为种种理由,减少或删掉了古代史教学,中国古代史教育正面临山重水复的绝境和失去生存的空间。诚然,我们不能妄自尊大,但也不能因此走向另一极端,只给学生沧桑,只总结教训。其实,一定重视古代史教育。 一,通古可以治世。 历史科学是传统国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学科,也是华夏文明赖以传承的主要载体,它有着独特而重要的社会功能。在历史科学的诸多社会功能中,鉴戒资治、劝世厉行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项。唐初著名史学家令狐德指出历史科学的社会功能在于“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宋朝一代史学巨擘司马光讲到其编撰《资治通鉴》的动机 是:“专取关国家盛衰, 系生民休戚, 善可为法, 恶可为戒”。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也明确指出历史学的宗旨在于“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 具体说来就是“念先民辛勤未竟之业,则矍然思所以继志述事而不敢自暇逸;观其失败之迹与夫恶因恶果之递嬗,则知耻知惧;察吾遗传性之缺憾而思所以匡矫之也”。所有这些古今著名学者在此都表达了一个共同心声,即史学具有显著的鉴戒资治、劝世厉行的社会功能。毛泽东、华盛顿、丘吉尔等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政治家,使中国、美国、英国出现开创性的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与他们博古通今是密不可分的。

专题训练: 板块综合(一) 中国古代史

板块综合训练(一)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9·南京调研测试)魏晋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中说:“……于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裁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宗庶杂居,以定维城之业。”该观点主张()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行省制 解析:选B。“于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裁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指的是分封诸侯,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2.(2019·汕头二模)下图为春秋后期吴国属地淹城的平面图,该城的设计规划突出体现了实用价值。该图反映了春秋后期() 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B.皇权至上的观念逐渐形成 C.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政局 D.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 解析:选C。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吴国的淹城由外城、内城和子城等组成,在外城之外有护城河和外城城墙,在内城外有内城护城河和内城城墙,在子城外有子城城墙。结合春秋时期战争频仍可知,这是为了战争的需要设计的,体现了防御的价值,故选C项;从图中看不出其与经济有关的设计布局,排除A项;皇权至上的观念是在秦朝以后形成的,排除B项;从图中看不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体现不出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 3.(2019·济南二模)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A.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解析:选D。九卿是国家的行政机构,但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等都是主要处理皇家事务的,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色彩,故选D项;九卿的职责分工表看不出国家是否统一,排除A项;官僚政治是在中央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的基础上建立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贵族血缘和世袭基础上的,九卿的任职来源在表格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制度,无法判断是否强干弱枝,排除C项。 4.(2019·滨州二模)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 这反映出西汉时期(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C.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 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丞相任用由以功臣、功臣子为主转变为以掾史文吏、经学之士为主,经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这主要反映了儒学政治影响力的增强,故选D项;材料主要涉及西汉丞相出身变化,无法从整体上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也并未体现丞相权力的变化,排除A、B两项;根据材料可知,外戚宗室任丞相数量较少,排除C项。 5.(2019·重庆二模)唐玄宗时简选翰林学士入值内廷,承命制诏书敕、批答表疏。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常参与机要,时人“目为内相”;穆宗时宰相李逢吉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常排抑之”。由此可知,唐代翰林学士之设()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加强了监察机制 C.保证了决策质量D.牵制了外朝相权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参与机要的陆贽被看作“内相”、李绅敢于“排抑”大权在握的宰相,这都体现出受到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故选D项;材料体现出受到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但材料并未涉及减少手续,提高效率,排除A项;监察机制是指对机关或工作人员的监督(督促)考察及检举,与材料主旨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与保证决策效果及提高决策质量无关,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河北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91004 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 学分学时:5学分85学时 开课单位: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撰稿人:刘志琴崔军锋 审核人: 2015年5月20日制(修)订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课程) ◆课程编号:191004 ◆课程英文名称: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学分/学时:5学分/85学时 ◆课程类型:?通识通修课程?通识通选课程 ?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科(跨学科)选修课程 ?专业发展核心课程?专业发展拓展课程?集中实践课程 ◆适用专业(专业类):历史学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 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必修课程,是历史专业的主干基础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以鸦片战争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时间段,1840-1919年)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该课程的讲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了解国史、国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懂得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掌握学习近代史学研究的初步理论和方法,学会将所学的近代史学基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分析、研究。 (二)教学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史的教学,要达到如下目的: 1.学生通过听课、阅读教材、参考书及有关原始资料,能较牢固地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 2.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论述,使他们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 3.通过到较固定的参观、实习基地去进行参观实习和社会调查,以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实践经验和基本技能。 4.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进行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和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本课程系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强,以课堂讲授、讨论与课外拓展教学相结合,课程以讲授为主,以近代史知识中的关键点与历史事件为经维,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关注学术前沿,针对学术热点问题深入讨论探索,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运用史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分组讨论、读书报告、前沿讲座、网络教学平台等多种途径指导学生扩展阅读,提高问题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精编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精编 A、政治统治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 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 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 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 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 大泽乡爆发了。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 作什么? (3)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起义? (4)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 答案:3、(1)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 (2)“族诛”、“连坐”。(3)陈胜、吴广。为了推翻实行残暴统 治的秦朝。(4)有联系。正是由于秦朝统治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 陈胜才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场帝意扰不足,征求无已,兼征讨东西,穷兵犊武,百性不堪,遂致灭 亡,此皆肤目所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履舟。……为 人主,可不畏惧!”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太宗曰:“以铜为镜…;以古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 镜,可以明得失。” ----《贞观政要》 材料四 明代思想家李赞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 宗耳。不然,使遇好谈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谈也。” —《史纲评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 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对哪些方面比较重视? (4)材料四李蛰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你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古代史重要分期

中国古代史重要分期 一.先秦时期(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先秦时期指我国境内人类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即秦以前,秦之先 1.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约179万年前——约公元前221年) Ask.以前讲原始社会,现在不讲,但是原、封、资、社,严格地说不是历史,是社会发展史。是历史的一个分支,我们是学历史的,so we把奴隶制在形成以前,叫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Ask.传说是不是历史?=>NO,but传说里包含历史的因素、历史的常识、历史的内容在里面 Eg.嫦娥奔月,神话到现实,玉兔捣药,桂花树.so,神话里包含历史信息 2.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中国进入阶级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前是没有阶级。 注意:夏朝历史不是正史,只有以前留下的东西上有记载,没有出土文物能够证实。我们了解历史有两个途径:一种通过文字了解,eg.历史典籍。另一种是通过文物,也就是考古发现来印证。相比之下考古发现更有说服力,因为口说无凭。How to证明夏朝存在呢?有没有出土文物来证明?eg:商朝,we挖出了甲骨文,周朝也有许多文物来鉴定,唯夏朝在考古学上至今没有找到过确凿证据。So像港台出版的历史书,一般写中国历史从商朝开始讲,不写夏朝,因为夏朝还没有真正确定存在,以严谨的学术观点看,只是传说。 约——>公元前1046年,没有约,也是近十年考证出来的,why?武王伐纣的那一年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so询问天文学家,在公元前11世纪,出现这种天文现象最有可能是哪一年?=>天文学家推算说应该是1046年,不是历史学家,而是天文学家的推算,商朝历史very重要,eg.资料. 中国的鬼神观念,迷信思想就是继承商朝,而且现在做生意的叫商人。商朝被西周灭了,土地被夺了,商部落的人为了生存,只好东奔西走做生意,这些人叫商人。 没地,被迫做生意,说明商人地位very低下 3.西周…… ①.宗法制:商有,西周完善了eg.now五百年前是一家,祠堂、家谱 4.东周 严格说,春秋、战国是时期,不是朝代……资料 二.秦汉时期 大一统:高度统一,不仅国家统一,货币、思想、观念,一切都统一 1.大一统2.制度 3.影响 秦:大一统汉武帝:大一统 唐人街(华人聚集的地方)CHINA TOWN Why.把中国人住的地方叫唐人街,因为影响大 But并不是all国家都叫唐人,还有叫汉人。秦人的。 Eg.韩国首都首尔,首尔即首都,没有文化。首尔以前叫汉城,中国城,以中国成为首都说明此地可能是中国的地盘,why改名?韩国人以中国城为首都不好,说明汉和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秦人:秦

中国古代史专项练习题

中国古代史专项练习题 1、以下表明夏朝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史实有:①私有制的产生②奴隶和奴隶主阶级的分化③禅让制为王位世袭制所取代④监狱、军队、管理的产生和设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2、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历史的进步,主要依据是 A、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更有利于社会大多数成员实现自身的价值 B、奴隶社会的社会成员之间更加平等、和谐 C、原始社会末期大规模屠杀战俘的现象基本消失,奴隶主阶级富有人性 D、运用国家权力保护私有财产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史学界把“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的斗争称之为“汤武革命”,予以充分肯定。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A、其领导的斗争代表了广大奴隶和平民的利益 B、汤、武本身就是奴隶或平民 C、斗争解放了奴隶和平民 D、斗争推翻了暴政、解放了生产力 4、东周和西周时期的最大不同点是: A、都城位置 B、疆域版图 C、周王地位 D、生态环境 5、关于春秋列国之间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目的是为了“尊王攘夷” B、主要在大国之间进行,小国没有卷入 C、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 D、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没有丝毫的积极意义 6、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学术文化却异常活跃,科技成就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其原因主要在于: A、各诸侯国统治者重视学术文化的发展 B、广大知识分子的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 C、与境外各国的文化交流的频繁 D、社会大变革推动学术文化的发展 7、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与此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灭六国是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确立的必要前提: 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促进了秦朝国力的发展,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C、长城和灵渠的修建表明中央集权制有利于集中国力进行大型工程建设 D、六国的灭亡表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已经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 1、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七、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平时成绩为总成绩的20%,期末采用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八、各章节教学进度及安排 绪论(2课时)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上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课时) 认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课时)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特点,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形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掌握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课时)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_含答案汇编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 含答案 、选择题 (本卷共有 30小题,每小题 1.5分,共 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 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 的发展。据此回答 1-4 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 A .原始社会后期 B .商朝 C .春秋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 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 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 .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 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 因而它长期的实行, 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 ( 《货殖列传》 ),说明秦汉 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 作的传记, 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 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 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 .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 .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 A .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 .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 .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 .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 A .修建防御工事 B .和亲与互市 C .进行战争 D .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 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 使当地文化丰 富多彩。据此回答 7-8 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 ,主要是由于 ( ) A .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C .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 ③井渠法 C .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 回答 5-6 题。 D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此 B .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D .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解读

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解读 第1讲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的修订 闫璟(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 徐赐成(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 华春勇(陕西师范大学附中,中学一级) 内容纲目: 一、修订后《课程标准》关于中国古代史学习内容的变化 二、修订后《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内容编排的特点 一、修订后《课程标准》关于中国古代史学习内容的变化 闫:当我们拿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会发现,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即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在每一时期下设有若干学习要点,总共是40个学习要点。那么,修订后的课标在古代史整体介绍方面有那些明显变化? 徐:在古代史的导言部分,主要有三方面的变化,第一,学习内容丰富了。第二学习要求降低了。第三,也是我们认为最突出的变化,即,完整地概述了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线索,较实验课标相比,更加详细。 比如先秦史,《课标》表述为"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段话,至少有6个信息点: 第一,夏是第一个王朝。夏的主要特点有了。 第二,商朝算信史时代,国际承认,因为有文字记载。 第三,商朝最主要的成就是甲骨文和青铜器。 第四,西周最主要的制度特点是分封制。 第五,春秋的时代特点是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第六,战国是大变革的关键期。农业的铁器牛耕,政治上变法转型,文化上自由开放,百家争鸣。 闫:《课标》的导言概述各个时代最主要的文明成果。之后各朝代都是如此,即高度概括,又能把最基本的历史面貌呈现出来,看过之后,能够形成最基本认识,有所收获。 从学习要点上看,实验《课标》设置了9个专题现在变成了7个,这个变化是怎么能考虑的呢? 徐:在具体内容标准的安排上,修订版《课标》的特点是强调了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按照历史上时期把历史内容分为7个阶段,实验版《课标》,则是在时间为主线的基础上把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单列为两个专题。比如把原来的科学技术专题下"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思想文化下的"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放到了夏商周时期"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这种变化不是单纯的着眼于知识的系统掌握而是着眼于展示完整的文明成果。同时删除对汉字演变的要求,化繁就简,体现了课程标准追求的基础性特点,也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闫:那具体到《课标》设定的各个历史分期的具体内容又有什么变化?大家通过这个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史综合三(含解析) 新人教版

中国古代史(三) 一、选择题 1.下面对青铜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青铜器造型雄伟,纹饰古朴,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 B.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C. 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 D. 青铜器造型雄伟,纹饰古朴,只有实用价值没有艺术价值 2.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的货币是() A. 铲形币 B. 刀形币 C. 圆形方孔半两钱 D. 蚁鼻钱 3. 端午节即将到来,相传端午节最初是为了纪念一位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上下求索精神,融汇成湖湘文化的重要特征。这位诗人是() A. 屈原 B. 贾 谊 C. 王船 山 D. 曾国藩 4. 来中国唐朝留学,曾经在扬州为官的崔致远来自于() A. 新罗 B. 日 本 C. 意大 利 D. 印度 5.隋唐科举制度的进步意义最主要的一点是() A. 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 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C. 对皇帝的权力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D. 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6.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A. 秦始皇 B. 齐桓

公 C. 启 D. 禹 7.戚家军抗倭取得台州九战九捷是在今天的() A. 山东 B. 浙 江 C. 福 建 D. 广东 8.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以下可以佐证这一说法的史实是() ①设置丞相②建立厂卫特务机构③设立军机处④制造文字狱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9.下图是10世纪中期的中国地图,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其中定都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由契丹人建立的政权是() A. 辽 B. 北宋 C. 西 夏 D. 吐蕃10.下图材料中的“吾”是( ) A. 唐高祖 B. 唐太 宗 C. 武则 天 D. 唐玄宗 11.李冰父子修筑的都江堰在()

《中国古代经济史》自学考试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经济史》自学考试教学大纲 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编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史》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一门专业课程。我国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经济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首要因素,中国古代经济史就是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历史前进的轨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经济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不同部类经济史发展本身的内容,掌握其基本理论和方法,认识中国古代经济史在中国古代史乃至整个中国史的地位、作用以及经济在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共分为8章。全书由绪论开题,阐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再自经济发展的环境入手,进而讨论社会大分工与传统经济机构的形成。在对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经济结构问题、经济区划问题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进行简要介绍的过程中,重点阐述了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土地制度和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走向。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够对中国古代经济史有所了解。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社会分工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形成; 2、理解并掌握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向前发展; 3、掌握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税制度的演变,以及给中国古代经济带来的影响和中国古代经济的归宿。 4、理解并掌握伴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中国经济区划开始变迁,经济重心开始移动。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免考)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自然与社会环境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的自然与社会环境,重点谈到了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和受到人类影响的生态环境的变迁,其中还包括中国古代的自然灾害。 (二)学习要求 要求理解并掌握我国历史上气温变化经历的四起四落、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的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我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发展概况。 2、掌握:我国古代历史气候及其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 3、掌握: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种类。 4、熟练掌握:中国古代人口问题及其实质;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章社会大分工与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初步形成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和古代传统经济结构的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与农业、商业与农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而这三次社会分工的不彻底性又深刻影响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 (二)学习要求 理解并掌握三次社会分工及其特点,农业经济结构和商业经济结构的形成。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中国古代的原始经济。 2、掌握: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分工的内容及对封建社会经济的影响。 3、熟练掌握:三次社会分工的特点;农业和工商业经济结构的形成。 第三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课程内容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题专项训练3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编选张书林 12 分开放题每题10 分钟做完,每次训练2 题20 分钟做完,自己批改,也可请老师批改,计算平均分,总结经验教训。 5。(2016 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 年,经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蛇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其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和创造,已从一 个简单的故事不断丰富、完善并发展成为一部部文学著作。下表是白蛇故事演变历程中不同文本对主要人物白娘子、许仙、法海艺术形象的描写 ——摘编自高艳芳《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等从表格中任选一个或多个人物,提取其艺术形象演变的相关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 分)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3 答案 编选张书林 5。(2016 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 导言(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 教学内容 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 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

中国古代史部分——材料解析题1

材料题1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这家。——摘自《史记?货殖列伟》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别湖,良畴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摘自《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时(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摘自《陆游集》 材料四: ——搞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回答:(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5分)(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2分)(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要点:(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1分);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超过北方(1分);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1分);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靠南方(2分)。(2)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2分)。(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1分);人口增第,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1分)。 材料题2 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对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用权也,信可以守战也。——《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晁错对汉文帝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依附土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型,犹不能禁也。……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汉书?食货志》 回答:根据材料,结合商鞅,晁错所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两人的得农主张。(10分)

部编版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东汉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司马迁传》中,称赞《史记》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反映了() A.《史记》题材多样B.司马迁史德高尚,公正记事 C.司马迁史学知识丰富D.艺术价值相当高 2.契丹,一个彪悍的民族,公元916年建立起庞大帝国,它的建立者是 A.颉利可汗B.耶律阿保机C.皮罗阁D.铁木真 3.“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出东汉中期以后政治腐朽,社会混乱的的状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分封制的推行B.焚书坑儒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D.黄巾起义4.唐朝国势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 A.黄巢起义B.五代十国C.安史之乱D.藩镇割据 5.“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下列封建王朝中结束了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有 ①秦朝②西晋③隋朝④元朝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学而优则仕”(注: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是我国古代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以下能体现这一原则的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推恩令D.科举制 7.为进一步强化军权,增设特务机构东厂的皇帝是 A.明太祖B.建文帝C.明成祖D.明熹宗 8.历史课上,小华问小东:“‘暴君’是什么意思?”小东得意地说:“‘暴君’是指统治极度暴虐腐朽的统治者。”下列君王中不属于暴君的是 A.夏桀B.商王汤C.商纣王D.周厉王 9.历史上,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300多年的政权分立局面,于589年重新完成统一的朝代是 A.秦朝B.西晋C.隋朝D.元朝 10.隋朝作为统一的朝代存在的时间是 A.581--618年B.589--618年C.581--600年D.588--618年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面向历史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旨在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并向学生传授以地理思维模式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与视角。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基础上,深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尽全时空”与“人地互动”的思维模式,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三)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地理学;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共授课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 二、本文 第1章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点与基本理论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1 导论(1学时)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 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1.2 历史地理学重要典籍与研究动态(1学时) 历史地理学要籍。 历史地理学人物。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考核要求: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历史地理学要籍与人物。 第2章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教学要点: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规律;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2.1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3学时)

2.2 气候变化的规律。(2学时) 2.3 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1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概况;气候变化的规律 第3章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 教学要点: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3.1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1学时) 3.2 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2学时) 考核要求: 土壤的形成;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 第4章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 ——以西北地区为主 教学要点: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4.1 中国沙漠的分布。(1学时) 4.2 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4学时) 4.3 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 第5章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 教学要点: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及现代启示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5.1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相关原理与理论。(1学时) 5.2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1学时) 5.3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3学时) 5.4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第6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 教学要点: 历代人口概况;影响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分布的原因;中国历代移民与文化 教学时数: 5学时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1.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新皇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①秦始皇;②郡县制;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在唐太宗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促进了什么历史局面的形成? ①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②贞观之治; 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 (3)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行省制度 材料四:秦始皇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汉高祖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功治天下,汉祚四百年(指西汉和东汉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于是大家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著名学者周有光 (4)材料四中“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含义是什么? 利用武力可以夺取天下做君主,但是却不能只用武力来治理国家,含义是指要用文、用德、用科学的管理... (5)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开创者是谁? 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②秦始皇(1分) 材料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久而久之,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 (2)隋朝开创了什么选官制度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选官依据发生了怎样变化?除选官之外,还给思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革? ①科举制。(1分)②由注重门第向注重才能转变;凭才学做官;③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答对其中的一点即可得1分) 材料三:1368年至1848年是明朝和清朝前期。这一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