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县情简介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县情简介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县情简介

江西省泰和县简介

一、简介:

泰和县是江西省吉安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南的吉泰盆地腹地,横跨赣江两岸。“泰和”之名寓“地产嘉禾,和气所生”之意。全县面积2666平方公里,中部是平缓的赣江河谷平原,东部与西部则是山地和丘陵地区。2007年底,全县人口52.6万,99%为汉族。当地通行的方言为泰和话,属赣语吉茶片。乌鸡是泰和县最著名的特产。

二、历史:

泰和县历史悠久,西汉豫章郡庐陵县县治即位于今泰和县城西南三公里处的白口城[2]。在此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泰和县境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代则属九江郡。

从沿革上来说,泰和县最早的建制是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孙策所置的西昌县。当时分豫章郡置庐陵郡,同时置西昌县,郡县同治白口城[2]。晋太康年间,庐陵郡迁治石阳县(今吉水县东北10公里)。

“泰和”之名则始于隋朝。隋开皇十年(590年),废西昌、东昌、遂兴(今遂川、万安)、广兴(今莲花县)、永新等县,设安丰县。次年(591年)安丰县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更名泰和县。唐初更名为太和县。元代升为太和州。明初废州,复为泰和县。清代则沿袭明制。

民国28年(1939年),因日军侵占南昌,江西省政府及各其各部门南迁至泰和城西的上田(现属县城澄江镇),泰和县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临时省会,繁华一时,同时亦成为日机轰炸的重点[3]。1945年1月江西省政府再迁宁都县,直至8月日本投降才回迁南昌。

1949年7月28日,泰和县人民政府成立。

三、地理:

1、区位

泰和县位于东经114度17分~115度20分,北纬26度27分~26度58分,居赣江中游,北倚吉安县和青原区,西连永新县、井冈山市和遂川县,南与万安县接壤,东南与赣州市所辖兴国县相邻。南北最长处约57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02公里,面积2666平方公里。

2、地形与地貌

泰和县位于吉泰盆地腹地,基本地形为东西高、中间低。东南部为雩山山脉余脉,西部属罗霄山脉余脉,山地占全县面积的15.9%;中部是海拔较低、地势平缓的赣江河谷平原,占全县面积的29.6%;河谷与东西两侧山地之间则是占全县面积达54.5%的丘陵。

全县共有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30座。主要山峰有玉华山、武山、十八排、天湖山、紫瑶山、五峰山、白云山等。十八排位于水槎乡,海拔1176米,为全县最高峰。

泰和县河流众多。赣江为境内最大的河流,自西南的万安县入境,折而向东过县城南面,再向东北流入吉安县,将县境分为河西、河东两部分,境内流程59.1公里,古代因“水流澄澈”而被称为“澄江”[5]。其他主要河道均为赣江支流,自东、西部的山地呈羽状汇入中部的赣江。自东南方向起,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有东岸的仁善河、仙槎河、珠林江(云亭河)、东沔河、(珠林江支流,又名水槎河)、西岸的蜀水、?水(牛吼河)、六七河(?水支流)、禾水。

境内无面积较大的天然湖泊,主要湖泊均为人工水库,包括南车水库(又名白鹭湖)、老营盘水库、洞口水库、缝岭水库、芦源水库等。

四、气候

泰和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四季变化明显,春秋季较短,冬夏季较长。多年平均气温18.7度,极端最高气温41.5度(2003年8月2日),极端最低气温-6.0度(1991年12

月29日)。相对湿度较大,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结冰期短,无霜期及日照时间长,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88天。雨量丰富,但雨热不同步,4-6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44%,5、6月份常因暴雨而形成洪水;而农作物生长旺盛的7-8月份却高温少雨,易出现伏旱而造成粮食减产。

五、自然资源

土地与植物资源:全县森林面积1413.69平方公里、耕地446.81平方公里(67.02万亩)[1]。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树89种,是江西省木材重点生产基地。泰和县属南方壤丘陵区,水力侵蚀赞成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是江西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水电资源:泰和县水资源充沛,地表水多年平均总量22.44亿立米,过境客水量多年平均380.93亿立米,水能理论蕴藏量6.75万千瓦。目前有2座大(二)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但由于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目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很低。

矿产资源:目前在境内已发现矿种20余种,矿点50多处。其中钨矿(品位1.5%)总储量130万吨,石灰石、瓷土、型砂和石膏储量也较大。

六、行政区划

1、明代至1982年

明代时,泰和县按顺时针方向划分为70个都,都以数字序号命名,再按地域归属于6个乡。乡仅为方便区分而设,不设官员,一般按流域划分[7][8]。

清代沿袭明制,变动较小。民国时期因政局不稳,区划变动频繁。1949年至1958年期间,县以下区划反复变革,撤并分立仍旧频繁。1958年至1982年期间,实行人民公社体制。

2、1982年~2001年

1982年起,陆续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镇体制。至1984年,全县设2个镇、23个乡:l 河西12个乡镇:澄江镇、碧溪、桥头、禾市、苏溪、马市、栖龙、螺溪、石山、南溪、上田、沿溪

l 河东13个乡镇:小龙镇、塘洲、樟塘、万合、冠朝、上模、沙村、灌溪、苑前、水槎、中龙、上圯、老营盘

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多数乡陆续改设为镇。1990年析沿溪、文田两个乡的10村委会设文田乡,1993年改镇。2001年12月3日,文田镇、上田镇并入澄江镇,栖龙乡并入马市镇,樟塘乡并入万合镇。

3、2001年~2009年(现行区划)

2001年12月3日至2009年,全县辖16个镇、6个乡,县人民政府驻澄江镇:

l 河西10个乡镇:澄江镇、禾市镇、马市镇、苏溪镇、碧溪镇、螺溪镇、桥头镇、沿溪镇、石山、南溪

l 河东12个乡镇:小龙镇、塘洲镇、沙村镇、冠朝镇、万合镇、苑前镇、灌溪镇、老营盘镇、上模、水槎、中龙、上圯

七、人口与语言

泰和县地处吉泰盆地,农业生产条件相对优越,1851年人口即已达到58万。然此后自太平天国战争至第一次国共内战,泰和县历经战争破坏,人口损失巨大,1936年泰和县人口仅有18.8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卫生条件改善和生育率提高,人口增长较快。

2007年底,全县人口为16.41万户,52.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43.6万[1],占总人口的83%,城市化率较低,仍是传统农业型人口结构。泰和居民99%为汉族,少数民族有畲、苗、蒙等族共5千多人,散杂居住在偏远山区。

泰和话是绝大部分泰和居民使用的方言,属赣语吉茶片,由于赣江的阻隔,河西与河东

居民之间的口音有一定差异。另有少部分人说客家话,总数约有两三万,主要分布在邻近遂川县的碧溪、桥头和邻近兴国县的小龙、中龙、老营盘、上圯、水槎等乡镇的边沿山区。在县城,普通话也开始通用,而2000年代起出生的城市儿童,家庭教育已经以普通话为主。

八、交通

1、交通历史

泰和县地处水陆要冲,“咽喉荆广、唇齿淮浙”,自古即为南北通衢。秦代开辟的京师通往岭南的“通南越道”即经过泰和。隋唐在县城东建有白下驿,沿用至明代。宋代在县西南和县东北分别置浩溪水驿和淘金水驿,沿用至明清。

但在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转到湖广一带,泰和县所处的吉泰盆地遂成了边远封闭地区,交通发展极其缓慢。1932年才修建了境内第一条公路——赣粤线泰和段。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全县发动群众大规模兴修公路,泰和至井冈山、冠朝至上模、古坪至竹山等山区公路都修建于这个时期,从而基本实现乡乡通公路。铁路方面,直至1995年京九铁路通车,泰和县才终于结束了境内无铁路的历史。

2、对外交通

自1990年代后期起,泰和县的对外交通进入大发展时期,先后完成了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泰井高速公路的修建和井冈山机场的改扩建,如今的泰和已成为江西省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1)航空

井冈山机场,又名吉安机场、泰和机场,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的螺溪镇境内。因螺溪镇原名三都乡,该机场又常被称为“三都机场”。该机场于1970年开建,1973年竣工,原为军用机场,2002年扩建为军民两用机场,主要为吉安市、井冈山老区提供支线旅游服务。目前有至北京、上海、深圳、厦门和杭州的航班。

(2)公路

多条高速公路和国道在泰和县城纵横交错,对外公路交通极其便利。2007年底,境内公路总长2053公里。

G45大广高速公路:大广高速江西段一般称为赣粤高速公路,从北至南穿越泰和县,在县境内设有泰井枢纽和泰和两个出入口[17]。S50 泰井高速公路:泰井高速为自泰和至井冈山的省内高速公路,在泰和境内设有泰井枢纽(泰井高速起点)、井冈山机场、禾市和碧溪四个出入口。G72泉南高速公路(在建)G105 105国道:自北部的吉安县进入泰和,途径泰和县城、马市、苏溪,南出万安县。G319 319国道:319国道东接兴国县、西连井冈山市,横贯全县一半的乡镇,从东向西依次连接了老营盘、上圯、沙村、冠朝、塘洲、县城、南溪、螺溪、禾市、桥头和碧溪,是县内最重要的公路。

(3)铁路

京九铁路自北向南穿过泰和县境,境内设有泰和站、冠朝站、沙村站等车站,其中泰和站是京九线上最大的县级火车站,作为井冈山的门户,曾长期使用“井冈山站”站名。2006年改为现名。邻近泰和的万安县、井冈山市(现井冈山站通车前)也是泰和火车站的主要服务对象。

(4)水运

纵贯全县的赣江是县内主要航道,上溯赣州,下通长江,历史上,赣江水运曾泰和县最重要的对外交通方式,在泰和县城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受水电工程和降水量减少的影响,赣江通航能力大大降低。再加上公路、铁路运输的冲击,长途水路客运目前已经完全取消,内河货运也有所萎缩,目前仅局限于木材、砂石、石油等大宗货物的运输[6]。水运港口主要有上田码头、南门码头和永昌码头。

3、县内交通

与目前县中心发达的对外交通不同的是,泰和的县内交通仍然比较落后。县城直至2002年才开通了公交线路,至今仍没有规范运营的出租车系统;农村(尤其是山地地区)公路等级低、路况差,至2006年底,全县仍有19个不通公路的行政村,136个不通硬化公路的行政村[18]。但泰和农村的摩托车普及率比较高。

(1)短途班车

从泰和县城到各主要村镇、圩市有短途客运班车往来。2008年以前,短途客运站位于城中心的农贸市场旁,2008年迁往城西,仍位于工农兵大道上。另外,泰和火车站至万安县城之间也有短途班车。

(2)公共汽车

目前有1路、3路、6路、8路和9路等,运营车辆主要是小巴士,主要运营路段包括:·火车站—文田圆盘—长途汽车站(城中心)

·县政府—城中心—短途客运站—上田圆盘

(3)轮渡

泰和县河流众多,绝大部分城镇是依水而建,渡船是河道两岸居民沟通的主要方式,因此渡口众多。在连接县城和塘洲镇的泰和公路大桥建成前,县城南门至塘洲镇永昌市还有319国道汽车轮渡,大桥建成后即停止运营。近年来,由于桥梁增多,短途班车班次增加,多数渡口的客流量都逐渐减少。赣江上的轮渡主要有南门至永昌市、沿溪渡至朱家村、印霞江至铜锣背等。

(4)其它交通工具

目前,县内的出租车、人力三轮车(当地又称“黄包车”)、摩的(即出租用摩托车)主要是私人经营,尚未规范化,车费需自议。

九、经济

总体上,泰和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欠发达县,当地年轻人大量外出到沿海打工。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6.92亿元,排吉安市第1位(除市辖区);人均生产总值8921元,排第5位;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8.9:41.8:29.3;财政总收入3.4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3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45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139.6元;全年外贸出口1248万美元。江西泰和乌鸡协会持有的“泰和乌鸡”商标在2007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目前是全国唯一的活体驰名商标。

1、工商业

作为传统农业区,泰和县的现代工商业起步较晚。抗日战争期间,大批江西省属企业工厂和金融机构——如民生机械、中央银行、重庆银楼、亚细亚药房、中国南货店等——迁入上田,泰和工商业繁盛一时。这些企业虽在战后迁走,但却为泰和日后的工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泰和县境内相继创建了糖厂、水泥厂、收割机厂、农药厂、拖拉机制造厂、酒厂、粮油公司、庆江化工厂(818厂)等国有和集体企业,并在各乡镇发动手工业者建立了各种行业合作社。但总体上而言,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和政策倾向,泰和县城市化进程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改革开放后,上述公有制企业多数相继关闭或民营化,仅少数仍为国有。目前的经济政策已转变为以引进外资、支持民营经济为主,近二十年来,民营工商业取得较大的发展。目前,泰和的工业项目主要集中于泰和工业园区(又称文田开发区,位于泰和火车站附近),有建材、食品、医药化工、机电制造、纺织服装、再生纸等行业的上百家企业。同时,泰和县也开始利用其四通八达的优越交通条件,在泰井交通枢纽附近设立物流园区,发展物流产业。

目前,泰和县城已被吉安市规划为两个市域副中心城市之一(另一个为井冈山)。

2、农业

泰和县所处的吉泰盆地是中国传统的主要农业区之一,目前仍是中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但由于1950年代后很长一个时期的农业政策失误,如大炼钢铁运动、以粮为纲、林业承包责任制等,导致生产环境恶化,经济结构单一,当地的农业生产并未得到有效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目前,泰和县22个乡镇中,仍有省定贫困乡镇数8个。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交通网络不畅现象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当地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大豆、红薯等次之,经济作物有油菜、芝麻、花生、烟草等。2007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82278公顷(123.4万亩),总产量40.19万吨(8.04亿斤),其中水稻种植面积76910公顷(115.37万亩),总产量38.98万吨(7.8亿斤)。泰和县还辖有有泰和垦殖场(甘化厂)和武山垦殖场两家国有农场。

十、文教科研

1、历史

泰和地属庐陵文化区,历史悠久。始建于西汉的白口城,是庐陵文化的发祥地,其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竺可桢与马一浮等教师在泰和浙大图书馆前(1938年5月)

历史上,泰和拥有完善而正规的学校体制,包括州学、县学、乡学、村学,另外还有石冈、萃和两个全省闻名的书院。作为一县最高学府的县学规模宏大,建置完整,县学始建于宋代,自宋至清,历代均修建频繁。

泰和县历来文风鼎盛,尤以宋、明两代为最。历史上,共有396名进士、1261名举人出自泰和,其中包括3名状元[22]、4名榜眼、4名探花。清代期间,庐陵文化迅速衰落,泰和县在文化教育上也渐趋落后,民国起才有所恢复。

抗日战争期间,先有国立浙江大学,后有江西省农业院、省立体育师范、江西民国日报社、大众日报社、省图书馆等文教机构随省政府迁至泰和,又有国立中正大学等院校在泰和成立,对泰和文化教育的重振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教育

目前,全县共有普通中学34所,在校学生3.2万人,小学224所,在校学生3.5万人。

·江西省泰和中学:江西省重点中学,历年高考成绩居江西省前列。创办于1925年,有中科院院士潘际銮、王梓坤、版画家董其中等著名校友。

·泰和县实验小学:实验小学是泰和县师资力量最雄厚的一所小学,其前身是创建于1368年(明洪武年间)的萃和书院。

3、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在泰和县灌溪镇设有千烟洲红壤丘陵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站,该站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基本站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红壤丘陵综合开发治理国际试验示范研究站、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赣中培训中心。

4、文学作品

以泰和为背景的文学作品有:

·登快阁(黄庭坚)

·囚经泰和仰望快阁感赋(文天祥)

·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

十一、生活习俗

1、饮食

泰和是重要的水稻产区,居民日常主食以米饭为主。菜系属赣菜,多数人比较习惯中辣及微辣口味的菜。著名的当地小吃有酸萝卜、霉豆腐(豆腐乳)、什锦菜、凉粉等。

2、购物

泰和县最繁华的商业街是工农兵大道中山路十字路口附近的城中心区域,主要包括工农

兵大道、山谷路、解放路和曾家巷围成的范围。其中以农贸市场和国光超市人流量最大。当地的个体商户比较活跃。

3、宗族社会

泰和乡村具有典型的现代宗族社会形态,其突出特征是“一村一姓,无村无祠”。宗族活动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几乎所有传统节庆与婚丧礼仪都融入了浓郁的宗族色彩,主要仪式均在祠堂中举行,并由宗族出面组织。虽然经历过土地改革、破四旧的重大冲击,但在改革开放后,宗族活动又重新活跃,各村都积极重修族谱和修复宗祠。由于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日常的宗族重建活动主要以老年人为主,但在重建费用上得到年轻人较大的支持。

4、节庆与民间技艺

当地的传统节庆活动主要有元宵节舞龙灯、中秋节烧塔、中元节(鬼节)祭祀等,不少民间节庆活动每次都是连续举行三日以上,而春节尤其隆重,大多数婚嫁仪式都于春节期间举行。因传统节庆繁荣,民间技艺众多,有扎灯彩、灯雕、唢呐等。然近年来随着年轻人大量外出及现代文化的冲击,节味渐淡,而民间技艺不少已濒临失传。

·中秋节烧塔

·三都虾蚣灯

·冠朝根雕

·沙村唢呐

·万合龙狮灯

·泰和采茶戏

十二、旅游资源

一、自然景观

泰和乡村一瞥

泰和县地形多样,山清水秀,自然旅游资源众多,但由于距旅游需求较大的发达城市较远,县内多数旅游景观尚未得到开发。

·白鹭湖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桥头镇东南,井冈山脚下,景区内青山碧水,景色秀丽,峡谷清新幽雅,有大量珍稀古树,被当地摄影爱好者誉为“小九寨”。

·天湖山:位于水槎乡,山上飞瀑流泉,海拔1000米以上有天然草甸约1万余亩。

·紫瑶山:位于苑前镇,因传说晋永嘉中有王子瑶得仙于此而得名。又名匡山,因唐贞观初年匡智者在此山修炼而得名。山上名胜古迹甚多,有崇元观、金文寺、观音岩和定光岩等景点。定光岩前有“匡山胜境”庙额,清代王融撰有《子瑶山记》。

·麻洲:又称金滩古林、古樟树园,位于塘洲镇朱家村赣江边,有古樟500余株,200年以上的至少有200多株。由于距县城较近,吸引众多摄影与旅游爱好者。

·泰和公园

泰和的村落一般按风水之理,依水而建,加上遍布各村落的古樟树,本身即构成一幅幅古朴的乡村美景。

2、人文遗产

泰和县历史悠久,庐陵文化璀璨夺目,曾创造过丰富的人文遗产。但自清朝后期以来,屡受重大战争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又先后受到文化大革命和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短视行为冲击,城区内已没有比较有历史价值的人文景观留存。在广大乡村,则还保存有不少古建筑,其中最多的是遍布各村落的的古宗祠。目前,泰和县有1项文物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项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口城遗址:位于县城西南郊赣江大桥南岸,分为内城和外城,总面积23万平方米,

是江西省目前发现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一座汉晋时期城址,经考古确认为汉代庐陵县县治、庐陵郡早期郡治[2]。此遗址的发现,证明汉代时这里就已成为江南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士奇墓:位于澄江镇杏岭村北山上,明代名臣杨士奇之墓。杨士奇是明初著名政治家,四朝内阁首辅,逝世后归葬故里,立御祭文碑,赠太师,谥文贞。

·科甲第(明德堂):位于万合镇梅冈村,是一座具有明清典型特色的古祠堂,始建于宋绍定四年(1231年),历760多年风雨仍保存良好,为研究明清的历史、民俗及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槎滩陂:是建筑在牛吼河上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位于禾市镇张家村,为南唐金陵监察御使周矩父子所建,是江西省规模最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历时千年仍灌溉着泰和县和吉安县4万多亩良田,被称为江西的“都江堰”。

·罗钦顺墓:位于上模乡桃岗村南山上,明代大儒罗钦顺之墓。罗钦顺为明代“气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与地位。官至南京吏部尚书,逝世后谕祭,谥文庄,赠太子太保,以“大有功于圣门”而配享孔庙。

(3)其它人文景观

·狗子脑塔:又名苟子脑塔、龙头山塔,明代“西昌八景”之一,位于澄江镇横田村西南的龙头山上,是泰和县的标志性景点。始建于明万历25年(1597年),至今逾400余年。

·快阁:是位于泰和中学内的楼阁式建筑,“西昌八景”之一,始建于唐乾符元年(874年),旧名慈氏阁,北宋初更名快阁,后因黄庭坚名诗《登快阁》而驰名。1973年被龙卷风摧毁,1984年重建,但未能竣工。

·府山城遗址:座落于沙村镇学士里山上的一座土城遗址,筑于陈朝,土城中暴露的古代遗物经考古鉴定,属西周遗物,证实泰和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

·蜀江古村(大江村):位于马市镇东南部的蜀口洲。该村已有800多年历史,先后有21名进士,曾创造了“父子进士、朝天八龙、鸣阳之凤、兄弟尚书、三世宪台”的人文盛况,村内有始建于明初的欧阳氏崇德堂、复亨堂及数十栋清代古居。欧阳宗祠目前正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特产

·乌鸡:泰和最著名的特产,又称乌骨鸡、武山鸡、白凤,《本草纲目》将其列为滋补健身之上品,具有很高的营养、药用和观赏价值同,曾搭载神舟三号参与太空生命科学实验。泰和乌鸡是全国唯一的动物类“原产地域保护”品种,其商标在2007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酸萝卜:泰和地方传统产品,味道甜、酸、辣、鲜、脆,有生津开胃、消积化食的功效。

十三、著名人物

·曾安止(北宋农学家,著有中国第一部水稻专著《禾谱》)

·刘过(南宋文学家)

·杨士奇(明代名臣,四朝内阁首辅,著名政治家、诗人)

·陈循(明代内阁首辅,永乐乙未科状元)

·梁潜(明代学者,《永乐大典》代总裁)

·罗钦顺(明代大儒,理学家,配享孔庙)

·郭子章(明代名臣,文武兼资的学者,著述宏富)

·郭诩(明代画家)

·袁玉冰(中共江西党组织创始人之一)

·唐世凤(中国海洋学奠基者之一)

·曾庆元(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动力学专家)

英语期末总结

泾源县大湾小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六年级(1)班英语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期末将至,再过一学期孩子们就要毕业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既有撒播汗水的喜悦,也有教学困惑的反思,为了更好地提高毕业班英语教学,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注重学生听说能力,严抓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六年级学生已临近毕业,需要对学生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让学生理解教材最基础的语言知识要点,通过分析,讲解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每一课的重点,难点和主要词组的用法,真正学到基本知识。语法学习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点,通过对每一课语法点的逐条梳理,进行对例句的理解和语法基本规则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法,使学生能实现英语的用语规范。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功能的归纳,让学生了解不同场景的不同用法,逐步运用自如。 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教学由于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所以同样的英语学习计划并不能对全体学生适用。所以我对两个班级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了分组,每组有2到3名成员,由一名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对他们进行学习上的帮助。我给每个组员分批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在组长的帮助下一点一点的进行英语学习。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英语学习重在多读多说多练。而现在的学生大多不愿意开口,以致学成了哑巴英语。有些学生的笔头很好,但是发音

很差。我注意到这一点之后,组织学生在班级进行读书评比,内容为当时所学的课文。可以是一个人读,也可以是角色扮演。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读书的劲头足了,读书变得流利了,也敢于开口说了。为了能在评比中拿高分,学生开始注意听英语磁带纠正自己的发音,发音标准了,学生的自信就更足了,这样就能很好的达到练习口语的目的。 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首先要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特别要注重知识点与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我现在学的这些知识将来是有用的。避免学生为学而学,学无目标。枯燥无味。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这样,要求每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科学地安排时间,教师的授课与解释,与学生自学、讨论、发言、实践、操作的比例要适当,要尽量把有限的时间留给深长去思考,解惑,实际操作。为了让深长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成为深长求获知识的最佳场所,一定要努力改革过去那种刻板式的,你教我听的教学模式,做到老师讲,深长动脑相结合,静与动相结合,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堂与室外相结合,盘活课堂教学形式,最在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增长知识的大舞台。 总之,一学期来,工作上有收获,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后我将继续更新观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做到更好。 一、思想政治工作继续搞好思想政治学习,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法律意识。坚持依法执教,廉洁从教。

平陆县县情简介(新)

平陆县县情简介 平陆县位于山西省最南端,是挺进中原的门户,境内北高南低,沟壑纵横,呈东西长120公里,南北宽30公里阶梯状向阳坡,适宜各类作物生长,国土总面积1173.5平方公里,下辖6镇4乡1区,228个行政村,2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7万人。我县地处中条山南麓,境内共有268座山,70多个滩,24个垣,3195条沟,山、垣、沟、滩俱全,目前仍属全省“两区”开发县份之一,也是运城唯一的国定贫困县。 一、地理位置 平陆地处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带,北靠中条山与河东盆地相依,南临黄河与河南三门峡市相望,东接黄河小浪底枢纽与九朝古都洛阳、郑州为邻,西越芮城、华山与西安为邻,地理位置优越。 二、交通 平陆交通发达,设施齐备,投资环境优。出县城南三、四华里,经三门峡黄河大桥即到沟通中西部的大动脉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往北有穿越全境连结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的运三高速公路和209国道,往西有直达秦晋边关风陵渡的风南公路,往东有连接晋豫两省的三门黄河钢桥和南沟索道桥。县内有横贯东西的沿河公路,是纵跨南北的县乡

主干道。穿越平陆连接陇海铁路、同蒲铁路的运三(运城-----三门峡)铁路专线将开工建设,为平陆经济腾飞架起通天大道。平陆周边航空条件优越,北有运城关公、太原机场,西有咸阳国际机场,东有洛阳、郑州机场。 三、资源 1、矿产资源 地下矿藏极为丰富,总储量达20亿吨以上,经勘查的资源种类有26种,分别是:煤、铝、铁、金、石膏、大理石、铜、蛭石、石英石、重晶石、石灰石、石墨石、耐火铝土、磷矿、钾长石,水磨石、水晶石、硫酸钡、硫铁矿、铝矾土及银、钛、铀、玉石等,其中平陆煤田(包括夏县、垣曲各一部分)是山西探明的八大煤田之一,储煤共11层,预获储量8.4018亿吨;石膏储量300万吨,二水硫酸钙含量高达98.5%,以纤维状、雪花状石膏为上乘,铝矾土总储量在1.16亿吨以上,是山西四大铝矿基地之一,铝硅比值平均7.5;大理石总储量约为5亿立方米,品种多样,尤以墨玉、汉白玉、蛇纹石、松香黄、孔雀石等大理石中之上等品为主。 2、农业资源 耕地总面积44.5万亩,宜林面积76万亩,牧坡35万亩。农业主导产业为粮食、苹果、鲜桃种植和畜牧养殖。优质苹果面积达7万亩,其中高档红富士苹果年总产2万多吨,并以色、质、味俱佳而多次摘取全国展博评选金奖。“大玖

玛多县情简介

玛多县情简介 (2011年7月) 现就玛多的县情特点、玛多的发展探索、玛多的发展愿景简要介绍如下: 一、玛多的县情特点 玛多的县情特点可用以下五句话来概括: (一)地广人稀,民族单一。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于1957年12月建政。位于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属高平原地区。全县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占果洛州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占青海省总面积的3.5%。下辖2乡2镇,26个行政村,4个生态移民新村和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县域人口稀少,全县总人口13500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53人,是全省人口最少的县。民族单一,藏族是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 (二)环境严酷,地位突出。玛多县是全省海拔最高县,全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县城驻地海拔4276米,自然条件恶劣,高寒缺氧,环境严酷,年均气温-4℃,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之别,是国内人类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态功能平衡区。区位特征十分

突出,毗邻著名高原旅游圣地玉树,北依青海省新型工业基地海西州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交通便利,214国道横贯县境,西宁至玉树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西部大通道建设在即,将是进藏入疆出川的重要交通枢纽。 (三)湖泊众多,资源富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此,境内河流密集、湖泊众多,全县共有大小湖泊4077个,素有“黄河之源”、“千湖之县”、“中华水塔”的美誉。其中,闻名遐迩的扎陵湖、鄂陵湖两“姊妹湖”,于2005年被联合国《湿地公约》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县域资源丰富,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藏野驴、石羊、黑颈鹤等50余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有120余种,是高原生态环境科考的圣地。青海省黄河源国家水利风景区已通过省级初审,即将建设,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业的潜力巨大。境内有金、煤、盐等10余种矿产资源,有机牛羊肉是高原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市场前景广阔。 (四)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据汉、藏历史文献记载,远在新石器时期,黄河源头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自公元前四世纪始,甘青地区的羌人几度迁徙入境,与吐谷浑、吐蕃等民族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今日世居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河源儿女用勤劳和智慧书写了灿烂光辉的民族历史文化,玛多是中国格萨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传,格萨尔12岁在境内赛马称王,并迎娶当地贵族嘉洛之女珠姆为妃,留下了诸多美妙的传说,现今格萨尔赛马称王等历史遗迹依稀

成武县情简介

成武县投资发展环境简介 (2011年12月) 一、基础优势 成武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隶属著名的中国牡丹之乡――菏泽市,版图面积988平方公里,辖十一个镇、两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省级工业园区,人口68万。 成武历史悠久。秦时臵县,“成武”一名因汉高祖刘邦在此“成就武功”而得名。成武人杰地灵,是春秋时期著名相马师伯乐、宋朝名相庞籍的故乡。境内有文亭山、文亭湖、秦汉大堤、齐桓公斗鸡台、伯乐墓、晏崮堆、五代屯军大碾、唐代田塔等历史遗迹;汉蔡邕书《张寿墓碑》、唐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金王庭筠书《黄华诗碑》等是至今存世完好的奇葩瑰宝。 成武交通便捷。成武西靠京九铁路,北依新石铁路,南临陇海铁路,东接京沪铁路。距济南机场、郑州机场2小时路程,距济宁机场1小时路程,距连霍、日东高速半小时路程,济广高速在城西穿过,正在规划的菏徐高速、济祁高速贯穿成武。德商、枣曹、定砀、东丰四条省级公路贯穿成武全境,县、乡公路村村相通,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成武资源丰富。地下有煤、石油、煤层气等多种矿藏,煤炭储量16亿吨,煤层气100亿立方米,地下水蕴藏量3亿立方米。距离巨野煤田20公里,徐寨、孙寺预测含煤区已纳入山东省鲁

南经济产业带勘探开发规划,煤炭资源优势日益突出。水资源充沛,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1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2亿立方米,引黄量1亿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4万吨,可提供大量回用中水。 成武基础设施健全。成武与华东、华北电网联网,属菏泽和济宁双电源供电,境内建有22万伏输变电站1座,11万伏输变电站3座,3.5万伏变电所11座,电力充足可靠。县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5.3平方公里,机电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优势突出,供电、供排水、污水管网配套设施完善。其中化工项目聚集区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两纵四横”路网已经形成,配套基础设施渐趋完善,已入驻化工项目12个。菏泽市有内陆口岸,海关、商检配套完善,与青岛港实现直通,货物进出口极为便利。 成武区位独特。成武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东连齐鲁,西接中原,在全国经济布局中,处在中部过渡带,是中原地区南下北上、东进西出的重要通道和辐射周边地区的商品集散中心,是东南沿海经济技术发达地区向华北和西北转移辐射的承接点,具有承东启西、引南连北的战略地位,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在方圆200公里范围内,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拥有1.2亿人口的巨大市场。 成武发展环境优越。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始终把优化环境放到经济发展生命线的位臵来

江西省泰和中学2020┄2021届高三上班周末理综化学测试题

江西省泰和中学2021年高三(上)A班周末理综化学测试题(11.29)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Al 27 S 32 K 39 Fe 56 Co 59 Mn 55 Cu 64 7.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 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 B.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 C.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 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铅蓄电池充电时与电源的正、负极连接反了对铅蓄电池没有影响; B.物质的状态改变过程中一定是反应热(⊿H)不为零的; C.凡是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一定不全是共价化合物; D.最外层是2个电子的原子一定是第IIA族的元素原子。 9.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0 g H218O与D2O的混合物中所含的中子数一定为10N A B.可以肯定7.8g Na2O2(s)中含有的化学键数目是0.1N A C.5.6 L气体CO2与足量的Na2O2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5N A D.50 mL 12 mol/L浓盐酸与足量MnO2共热,转移的电子数为0.3N A 10.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A.正极反应中有CO 2生成 B.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C.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 D.电池总反应为C6H12O6+6O2=6CO2+6H2O 11.W、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L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5、8、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下列说法对的是……………()A.单质的沸点:W>X B.阴离子的还原性:W >Z C.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Y

息县县情简介

息县县情简介 息县位于中原腹地南侧、大别山北麓,有“不息之壤”之称,辖1区4办6镇12乡,总面积1892平方公里,总人口113万。息县气候湿润、风景秀丽,淮河穿境而过75.4公里,河之南葱翠秀丽,河之北坦荡宽广,古老精深的农耕文化与绵绵细密的淮水文明在这里交汇,自古以来良田沃野、物产丰饶,是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息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磅礴大气的中原文化与灵动浪漫的楚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和豫风楚韵的文化特色。夏、商时期属豫州,在商代即存有息方国。息县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公元前1046年始封息侯国,公元前682年在华夏大地上首次设县,古今相延不易其名、不改其治,堪称“郡县制”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华第一县”。境内有息国故城、赖国故城、秦楼等遗址,息氏、赖氏、白氏均发源于此,历史名人有“三年不语”的息夫人、“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马援、清廉刚直的明代尚书李若星等。2009年,在境内淮河岸边发现距今3500年历史的商代独木舟,现作为镇馆之宝陈列于信阳市博物馆。 这是一座永远不朽的红色丰碑。壮烈之举震撼人心,英勇事迹可歌可泣。息县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革命战争年代,息县儿女积极投身革命事业,涌现出红色战士王遵义、铁血英雄何 — 1 —

万镒、虎穴英豪隐剑、独臂战将廖政国、投笔从戎黎原将军等一大批革命志士。1947年,刘邓大军正是在息县抢渡淮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留下了“将军试水”的千古佳话。为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县委、县政府在渡淮旧址建立了刘邓大军渡淮纪念场馆,再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波澜壮阔的历程。 这是一片物华天宝的息壤宝地。息县良田广丰、物产足满,主食优良、果蔬鲜美,大文豪苏东坡曾在此挥墨留下“怪君便尔忘故乡,稻熟鱼肥信清美”的秀美诗篇。全县有可耕地196.5万亩,淮北小麦壮,淮南稻米香,素有“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干饭一半馍”之美誉。常年粮食种植面积240万亩,粮食产量20亿斤左右,占全省的1/50,连续九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这里出产的生猪肉质鲜美、久享盛誉,香稻丸圆如珍珠、香气馥郁,息半夏疗效卓绝、为人称道,堪称同类药材中的瑰宝。 这是一座宜居宜业的生态美城。息县城南有濮公山、淮河和桃花岛,东有澺河,西有清水河,中有龙湖和凤湖,具有“一山一岛两湖三水”环绕的地理格局。依托临淮滨水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县委、县政府描绘了“一条大河润两岸,一山一岛紧相挽,一龙一凤映如意,一张蓝图十二团”的壮美画卷,正在着力打造滨水新城、谯楼古城、息国故城、濮公山风景区、产业集聚区五大区域互动发展新格局。目前,城区建成面— 2 —

金沙县情简介

金沙县情简介 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东部,东邻遵义,南靠贵阳,北接成渝,西连毕节,地处黔中经济区、成渝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是贵州省经济强县、中国西部百强县之一。金沙以境内“金宝屯”、“沙溪坝”各取首字为县名,于1941年立县,昔属黔北四大集镇之冠,享“黔北粮仓”美誉,2009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贡茶之乡”。全县总面积2528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244个村(居、社区),总人口67.8万人。 金沙境内山川毓秀,气候宜人,资源富集。森林覆盖率达43.76%。主要矿藏有煤、铁、硫、磷、硅等19种,其中煤炭储量约80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西电东送”工程能源基地之一。主要农产品有水稻、小麦、油菜、辣椒、烤烟、茶叶、花生、马铃薯等。主要特色商品有贵州十大名酒、中国驰名商标“金沙回沙酒”系列、第11届亚运会指定饮用水“岩孔矿泉水”、香韵独特的“禹谟醋”、绿色环保的“康星油”和历史悠久的“清池贡茶”等。主要旅游资源有冷水河省级森林公园和三丈水省级森林公园等自然风光景点,石场敖家坟石刻、后山东汉古墓群石刻、茶园万寿宫戏楼等文物古迹,座落于后山乡的贵州省经典红色旅游景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安全教育基地——钱壮飞烈士墓等人文景观,还有彝族“火把节”、苗族“踩山节”、仡佬族“吃新节”、布依族“对歌节”等民族风情。 在“十二五”新征程中,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工业化、城镇化”两大战略,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学规

划为先导,以工业发展为支撑,以城市和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目的,以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突出“工业立县、项目支撑”理念,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等重点工作,加快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全力打造“活力金沙”、“宜居金沙”、“幸福金沙”,努力建成全省经济发展一流县、统筹城乡发展一流县、城镇建设一流县、生态文明一流县、社会和谐一流县,实现金沙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发展思路。在工作推进中,规划建设了“以商贸、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以煤盐电化为主的循环经济园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聚集区;以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交通物流、农产品集散为一体的乌江旅游开发区;冷水河民族风情生态观光区;以农业产业化聚集发展为主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煤炭物流为主的新安矿产工贸园区”的“七大特色经济板块”,通过板块经济的迅速崛起,推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08.28亿元,同比增长19.6%;财政总收入30.17亿元,同比增长39.9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39.04%;农民人均纯收入4910元,同比增长22.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49元,同比增长20.03%。在“西部百强”的位次从2010年的第76位攀升至2011年的第58位,在全省经济发展综合位次从2010年的第15位跃升至2011年的第4位。2012年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0.36亿元,同比增长17.2%;完成财政收入22.96亿元,同比增长29.36%。 先后被授予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7月份全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

7月份全市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 7月23-24日,市发改委抽调四个督查组深入各县(区)、市直各部门项目建设工地,对全市重点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及项目入库统计等情况进行了实地督查。 一、基本情况 (一)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截止7月底,全市115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工101个,开工率87.8%,完成投资103.03亿元,完成当年计划241亿元的42.8%。其中,75个新建项目开工65个,完成投资52.7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25亿元的42.2%;40个续建项目复工36个,完成投资50.3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16亿元的43.4%。 市直部门重点建设项目31个,开工21个,开工率67.7%,其中新建项目11个,续建10个,完成投资32.88亿元,完成当年计划投资96亿元的34.3%;原州区重点建设项目21个,开工21个,开工率100%,其中新建15个,续建6个,完成投资8.14亿元,完成当年计划投资22亿元的37%;西吉县重点建设项目22个,开工21个,开工率95.5%,其中新建13个,续建8个,完成投资20.04亿元,完成当年计划投资46亿元的43.6%;隆德县重点建设项目14个,开工14个,开工率100%,其中新建10个,续建4个,完成投资11.29亿元,完成当年计划投资21亿元的53.8%;泾源县重点建设项目14个,开工11个,开工率78.6%,其中新建7个,续建4个,完成投资20.48亿元,完成当年计划投资31亿元的66.1%;彭阳县重点建设项目13个,开工13个,开工率100%,其中新建9个,续建4个,完成投资10.20亿元,完成当年计划投资25亿元的40.8%。 未开工14个项中,市直六盘山机场扩建及新航线开通、市交通局的环城快速通道、开发区管委会的植物蛋白饲料、市教育局的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改造提升、市民政局的汉民生态殡葬园,泾源县老龙潭烈士纪念亭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改造农村供水管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7个项目均按时序节点推进。10万头肉牛屠宰精深加工与企业洽谈基本终止;义乌小商品城、机械制造2个项目无明显进展;西吉县偏城乡50MW风电因政策调整年内难以开工;生态体育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改扩建、泾源县健身场馆少年宫建设3个项目推进缓慢。 (二)自治区60大庆项目进展情况 自治区60大庆4类8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02亿元,完成总投资12.94亿元的77.4%。其中,隆德县城乡供水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63亿元,占总投资2.71亿元的97%。固原一中初中部累计完成投资0.68亿元,占总投资1.25亿元的54.4%。五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中的清水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完成投资0.98亿元,占总投资1.33亿元的73.7%;葫芦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完成投资0.86亿元,占总投资2亿元的43%;渝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完成投资1.38亿元,已完成全部建设任务;泾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完成投资1.12亿元,占总投资1.24亿元的90.3%;茹河流域环境水污染防治三期完成投资0.99亿元,占总投资1.44亿元的68.8%。宁夏师范学院基础能力提升完成投资1.38亿元,占总投资1.6亿元的86.3%。 (二)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情况 2013-2018年全市未开工、未完工项目共190个,其中,市直32个,原州区30个,西吉县49个,隆德县24个,泾源县17个,彭阳县38个。未开工的53个项目中,市直11个,原州区8个,西吉县12个,隆德县6个,泾源县8个,彭阳县8个。未完工的137个项目中,市直21个,原州区22个,西吉县37个,隆德县18个,泾源县9个,彭阳县30个。 二、存在问题 一是重点建设项目开工不足,建设进度整体迟缓。从项目开工情况看,本月新开工仅交通集团的市区至六盘山长征景区旅游公路、原州区的农村饮水安全提升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3个项目。从未开工项目前期推进情况看,10万头肉牛屠宰精深加工、机械制造、西吉县偏城乡50MW风电等4个项目总投资34.5亿元,当年计划9.5亿元,目前进展十分缓慢,预计年内开工存在困难或无法落地。从重点项目投资完成情况看,受降雨等因素影响,7月份开工的101个项目,建设进度整体缓慢,当月仅完成投资12.94亿元,其中,市直21个开工项目当月完成投资3亿元;原州区21个开工项目虽然完成2.62亿元,但农业补助类项目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完成1.16亿、草畜产业发展完成0.6亿元,其余19个基建项目仅完成0.86亿元;西吉县21个项目完成0.35亿元;隆德县14个项目完成0.45亿元;泾源县11个项目完成5.25亿元,除农业补助类泾河流域生态农业示范园、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安格斯肉牛繁育育种基地建设3个项目分别完成0.95亿元、1.5亿元和1.9亿元外,其余8个基建项目

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初探

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初探 从许多族谱中经常可以看到“泰和县鹅掌大丘”。 一些姓氏如刘、谢、王、萧、张、李等各姓都在寻找泰和鹅江大丘、鹅公大丘、鹅掌大丘、鹅颈大丘、鹅颈塘、鹅颈等系列地名,这样的地名具体在泰和什么地方?我认为鹅掌大丘、鹅江大丘、鹅公大丘、鹅颈大丘应该是同一地名,在泰和县一处水陆交通要道,离吉安府及泰和县城不远,是一个象鄱阳瓦屑坝、湖北麻城孝感乡移民圣地一样的地方,是古代政权组织的移民集中营地。还有一些小地名如:青石板、鹅颈大丘、鹅颈丘五十二都、鹅掌大丘、圳上枣子坪、大桥头金竹林、母家村、族著圳上都是指向鹅掌大丘的一个个小村落。历史的变迁,地名的变更,现在很难找到相同的地名。 《幸氏宗谱》所撰《幸氏源流及播迁概况》一文中写到:“江西还有另一支幸姓人家不容忽视。始祖幸灵(不是晋代幸灵),在南宋初年任南昌知府,做官清康,为人正直,卸任后落业于丰城县幸家村,以后迁移到泰和县鹅掌大丘置业定居。至宋朝末年,传续七代,每代除最小的儿子留泰和故居守业外,其余的都迁至本省的赣州、高安、永丰、吉水、新余、安福、抚州、饶州和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外省。 〈鲜氏族谱〉记载:思我祖籍,始祖自山西蒲州三才庄,迁于陕西西安府长安县二龙坪,后由陕西迁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上坝村,后代人丁繁盛,改名鲜家村。 我祖第四鲜天祥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娶唐氏生四子名道清,道淳,道明,道泰四房分派。 我祖鲜道泰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娶扈氏生四子取名传诗,传礼,传书,传易。 我祖第三鲜传礼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娶刘氏生二子家麟,家凤二房分派。 长祖鲜家麟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 《张氏族谱》载曰: 【127】凰公:知县,迁吉安府泰和县,与陈氏合葬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生基坟内有碑。生子复宗。【128】复宗公:拔贡,与赵氏合葬泰和县鹅掌大丘,生基坟内有碑。生子鼎轩。…… 幸灵公、仲二公支系,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是根据地般的祖居地。湖南省隆回县必泰公、必源公支系,由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地名圳上迁出。现今这两支系可是大队人马。泰和县鹅掌大丘、泰和县圳上,是很多宗亲想了解或走访的圣地。不但幸氏有此,很多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圳上、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迁出填湖广的各姓氏后裔也有此。不少伟人的祖先都与太和县有渊源,包括毛泽东、邓小平、胡耀邦等。现代的绝大多数人都搞不清泰和县鹅掌大丘、泰和县圳上的具体位置,我自然也是一头雾水,当地人也许会清楚点。下面是陈、刘、胡等姓氏网上族谱中提到的一些说法,供参考,可能对查找有帮助搜集相关圳上内容如下: 宣广公系出江西泰和县圳上,即今泰和县禾市镇梅陂圳上. 禾市镇梅陂圳上是族谱有记吗?查泰和地图 叫圳上的地名有几个! 元朝的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丘圳上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万合乡圳上 宋朝的江西泰和清坪乡金龟塘圳上

灌南县情简介

灌南县情简介 灌南县位于江苏东北沿海,是全国首批开放城市—连云港市的南大门。县域总面积1030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4个工业园区,2个农业园区,76万人口。近年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强劲态势,在连云港市综合目标考评中勇夺“八连冠”,连续八年获得省财政收入上台阶先进县、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信访稳定先进县等称号,实现了从“苏北洼地锅底”到“连云港经济强县、苏北发展快县、江苏产业名县”的根本转变,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灌南特色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之路,被《新华日报》赞誉为“最具活力是灌南”。 灌南是活力迸发的新兴县份。坚持创新为魂、实干为本、富民为先,全县上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综合实力跻身苏北第一方阵。境内的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县经济开发区、船舶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特色园区不断发展壮大,共实施和建成重大项目400多个,化工医药、船舶物流、冶金机械、板材家具、酿酒食品五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特别是2005年以来,灌南大力实施战略东进,率先拉开灌河开发序幕,临港产业异军突起,灌河半岛新区累计完成300亿元的资金投入,进驻企业达到200多家,灌河沿线厂房林立,巨轮穿梭,产业兴旺,经济繁盛,正发展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极和江苏沿海新兴的化工、钢铁、船舶产业基地。 灌南是海河联运的水绿新城。按照“优质精品城市、水绿生态新都、现代宜居家园”的城市发展定位,全县每年多元化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00多亿元,城市形象现代靓丽,城市功能配套完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南环、北环、城区路网纵横交错,人民立交桥、盐河二桥、盐河三桥、盐河四桥飞架东西,英雄广场、海西公园、幸福林海以及悦来河、周口河、盐河等“三河风光带”彰显“苏北水绿新城”的旖旎风光。宁连、沿海高速及规划建设中的连盐、连淮铁路穿越全境,内河航运东临黄海,南连大运河,北接连云港港,具备了通江达海、海河联运的独特优势,随着盐灌船闸的正式通航,灌南迎来了发展海河经济的春天。 灌南是神奇瑰丽的魔术之乡。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刘彻为奖赏贰师将军李广利,下诏封其为“海西侯”,置海西侯国,灌南全境为之

纳雍县总体规划(DOC)

纳雍县总体规划 纳雍———滚山珠的故乡 看惊奇民间舞 喝高山有机茶 家乡符号: 叶子代表茶叶,纳雍是 贵族高山有机茶之乡。 四个方形代表纳雍苗族 蜡染。左边三条线是芦 笙形状,代表纳雍滚山 珠舞蹈

纳雍县总体规划 纳雍概况 区位条件: 纳雍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南部,与大方县隔河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04°55′40″—105°38′04″,北纬26°30′16″—27°05′54″,因县南有一纳雍河,即以纳雍为县名(亦取纳民雍熙之意). 气候条件 全县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6℃,平均日照1179.9小时,年均降雨量1243.5毫米,无霜期268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于玉米、水稻、洋芋、烤烟、甘桔等农作物生长。 自然资源 纳雍县纳雍是一个资源丰富,开发前景较好的县,现已探明的地下资源有煤、铅锌、大理石、硫铁、莹石、白云石、石灰石等20余种矿藏。其中,无烟煤储量123亿吨,占全省储量的14.4%,位居第四位,可开采量68亿吨,煤质优良,属低硫低灰高发热的优质无烟煤;铅锌地质储量10万吨,品位高、易开采;大理石储量68.626亿立方米,可逐层开采,自成板材,层面平整的黑色大理石被专家命名为“纳墨玉”,还有虎皮、水浪花等十多种品种,均可制成板材、地面砖、工艺品;铁矿储量103万吨,硫铁矿储量74万吨。 风俗 纳雍属多民族聚居区,全县共有苗、彝、白、布依、回、侗、壮等22个少数民族。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有苗族的“跳花坡”、“打嘎”,彝族的“搓子舞”,布依族的“六月六”,穿青人的“打亲家”等,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特别是舞姿古朴、骄健、惊奇的苗族芦笙舞——“滚山珠”曾多次出国演出获得好评。此外,苗族的蜡染和刺绣也别具特色,令人赞叹。8民族风情编辑纳雍属多民族聚居区。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有苗族的“跳花坡”、“打嘎”,彝族的“搓子舞”,布依族的“六月六”,穿青人的“打亲家”等,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特别是舞姿古朴、骄健、惊奇的苗族芦笙舞——“滚山珠”曾多次出国演出获得好评。此外,苗族的蜡染和刺绣也别具特色,令人赞叹。 彝族酒礼歌 经济状况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纳雍凭借煤炭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煤电开发战略,经济社会迈上了新台阶。纳纳雍县雍是一个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人口90多万的大县,与织金县誉有“西南煤海”之称,最近几年发展特别好,经济发展一直位于毕节市前茅,位于 201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0亿元,同比增长15.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同比增长113.8%;完成财政总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23.5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57亿元,同比增长3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98元,同比增长20.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616元,同比增长17.8%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刘氏字辈

四、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刘氏字辈 1、泰和县刘氏字辈派文:思逝文汉作,廷锦永镇朝。我们刘家是来自江西太和(泰和),祖先叫刘忠华(刘华忠),先到了贵州绥阳,后其子孙刘文英于清嘉庆年间从贵州绥阳郎里三甲阿蛇自讷村到了云南文山,到我辈是第六代了,望了解情况的同志,刘氏家亲能告知,派文资料联系人:云南刘永国 2、江西泰和刘氏字辈派文:思逝文汉作,廷锦永镇朝。提供者:刘永国。39、安福郡马刘氏智仁圣义,中和孝友,睦姻任卹,礼乐射御,书数。(自21世起) 3、泰和县上模乡北溪案山村刘氏新字派计编二十一世起派行,重以文应若,思惟望自隆,盛世鸣凤起,志钦日兴徙,秀达恢先祖,经书永建中,抡元昭示品,清定奏嘉功。 提供者:刘鸣杨liumingyang67@https://www.360docs.net/doc/321264558.html, QQ:407136547 4、泰和江夹洲刘氏:形成于南宋,来自西昌(即泰和),以刘曰修为开基始祖。谱载,本支刘氏在刘姓中属于彭城刘氏大宗中的汉武帝一派,出自汉宣帝最小的儿子楚孝王刘嚣。本支刘氏族人主要聚居在江西省泰和县万合乡江夹洲村堂号为"崇庆堂"。江夹洲刘氏开基始祖刘曰修,是西昌刘氏始祖刘立礼的第12代孙。当宋朝末年,刘曰修的3个儿由西昌枣树玉泉迁居江畔,淘金江夹洲。他们后裔世代居此,因此尊父亲刘曰修为本支始祖。族谱所记自刘立礼到刘日修的传递世系如下: 1刘立礼→2刘嗣宗→3刘居焱→4刘宣→5刘震→6刘揆→7刘

景→8刘敏才→9刘升→10刘叔周→11刘子亨→12刘曰修。江夹刘氏自始祖"曰"字派刘曰修开始,订立了如下字派:"曰明和震可淑济均友存永福叔广崇京瑞应祯祥德愈昌修齐道貌岸然学建明良安仁"。 5、泰和樟塘龙陂刘氏:属于长沙刘氏大宗中的南派,出自西汉长沙定王之子安成思侯刘苍,以刘苍的第50代孙刘子富为开基始祖。族谱所记自刘苍到刘子正的传递世系如下:1刘苍→……30刘义→31刘惇→32刘宏→33刘况→34刘耑→35刘逊→36刘*(王+区)→37刘谅→38刘利济→39刘宗海→40刘轸→41刘南立→42刘洋→43刘世显→44刘仕贵→45刘伯宝→46刘叔周→47刘绍宗→48刘惟文→49刘德成→50刘子富。泰和樟塘龙陂刘氏以"衍庆堂"为堂号。自开基始祖刘子富开始,该族使用如下字派:"子叔资朴荣常举一士慰甲显承光荣德"。 6、泰和冠朝大溪刘氏:泰和冠朝大溪刘氏形成于宋代,属于长沙刘氏大宗中的南派,出自西汉长沙定王之子安成思侯刘苍,以刘苍的第45代孙刘珊甫为开基始祖。族谱所记自刘苍到刘珊甫的传递世系如下:1刘苍→……30刘义→31刘惇→32刘宏→33刘况→34刘耑→35刘逊→36刘*(王+区)→37刘谅→38刘利济→39刘好先→40刘*(鬲+甫)→41刘刘仲武→42刘节→43刘端仁→44刘胜汉→45 刘珊。泰和冠朝乡大溪村刘氏以"彞伦堂"为堂号。 7、泰和下坊刘氏:本支刘氏在刘姓中属于长沙刘氏大宗南派,出自长沙定王刘发的儿子安成侯刘苍,以刘苍的第55代孙刘元鉴为开基始祖。谱称,安成侯刘苍的第30代孙刘义的长子刘惇生2子:

永丰县县情简介

县情简介 永丰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吉安市北部,国土面积2695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3个县直场,总人口48.4万。 近年来,永丰县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江西工作提出的新的希望和“三个着力、四个坚持”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 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紧紧围绕省委“十六字”方针和市委“五化同步互动、三产共生演进”主战略,按照“三路并进、三域并举、南延北拓、跨江发展”的战略思路,大力推进把永丰建设成为全省“工业强县、农产名县、美丽家园、民生永丰”发展进程,不断开辟出加快发展、同步小康的新境界。201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25.3亿元、财政总收入15.6亿元、固投165.6亿元、工业用电量4.6亿度、消费品零售总额31.2亿元、服务业增加值42.3亿元、城镇化率41.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56元,与“十二五”初的2010年相比,全部实现指标翻番。在省市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中,2012-2015年,我县连续四年列全市前三位;2013-2015年,连续三年进入全省二类县先进行列。2012-2014年,连续三年获全市“五好”县级班子称号。2012-2015年,全县公众安全感指数测评连续四年列全省前十。2013-2015年,全省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连续三年列全省前十。 永丰——人文荟萃。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建县,

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孕育了“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六家”之首的欧阳修等一批先贤志士,有历代进士287人,有董德元、曾棨、罗伦、傅以渐、刘绎等五位状元,是“庐陵文化”重要发源地。 永丰——历史光荣。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全红县,反第一次大“围剿”的主战场。在这块红土地上,留下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原中央军委纪委书记、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林祥上将等9位共和国将军在这里诞生,有名有姓的烈士3800余人。永丰的先辈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铸就了艰苦奋斗、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光荣传统。 永丰——生态优美。境内山川秀美,风景怡人,有大小河流500多条,水量充沛,水质良好,均达国家Ⅱ类水标准。全县森林面积28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6%,活立木蓄积量近800万方,是国家级森林公园。 永丰——创业福地。据国家地质部门勘测资料表明,域内有矿藏38种。天然菊花石被誉为“仙人花石”,列为全国历代收藏石精品百件之一;碳酸钙、萤石质地优良、储量丰富,碳酸钙产能占全国1/6,是省政府确定的“江西省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基地”。已培育形成了石头经济、医药食品、循环经济三大工业主导产业和井冈蜜柚、绿色蔬菜、白茶、高产油茶等特色农业产业,精心构筑了“集约集群、产业专一、一个产业一个园区”的升级发展新格局和“一桥两线六组团”的城市新框架。全县拥有规上工业企业117家,居全市第二;3个本土企业上市,2大产业产值上百亿。

鲁甸县情简介

县情简介 鲁甸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东北与昭通市政府所在地昭阳区接界,东南与贵州省威宁县毗邻,南部和西部与会泽、巧家两县隔牛栏江相望,距省会昆明市366公里,距昭通城27公里,距昭通机场和火车站35公里,昆水公路和213国道穿越县境,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全县辖9乡3镇,国土面积1487平方公里,有汉、回、彝、苗、壮、白等民族37.3万人。牛栏江横贯县境南部和西部,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在昭通市“两库七级”梯级电站开发规划中,鲁甸县占了三级。主要矿藏有银、铅锌、铜、镁等。年均气温12.1℃,苹果、牛干巴、核桃仁、青椒、辣椒、麦芽糖、仙人掌等土特产食品享誉四方,朱堤文化底蕴丰富,拖姑清真寺、野石新石器时代遗址和乐马场银矿遗址远近文明;为全国蜡虫、全省核桃、优质烟主产县,绵羊、生猪、黄牛基地县。 地理气候:县境地处云贵高原西北部,滇东北高原南部。由一江(牛栏江)、两山(乌蒙山、五莲峰)、三河(龙树河、沙坝河、昭鲁河)、两个坝子(文桃坝子、龙树坝子)构成。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间低平,地貌错宗复杂,有深切中山、中切中山、岩溶高原、混合丘岭、高原湖积盆地、断陷河谷坝。海拔最高3356米,最低568米,县城海拔1917米。全境属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四季温差不大,冬无严寒,夏无酷署,立体气候特点突出。年平

均气温12.1℃,年平均降雨量923.5毫米。 矿产资源:鲁甸矿产资源极其丰富,金属矿主要有铅、锌、银、白云石镁矿、铝土矿、铁等十余种,其中开发中的银矿金属储量大,品位高达500克/吨;已探明可露天开采的金属镁储量高达4220吨,回收率90%,金属镁含量99.95%,属特大型高品位白云石镁矿床。非金属矿主要有水泥石灰岩、玛瑙、硅石、煤等。小寨自然铜矿金属储量高达3.48万吨。此 还有重晶石、方解石、粘土、高岭土、硅藻土、磷块岩、冰洲石、水晶、石英沙等等,具有丰富的亟待开发的矿产优势。 森林资源:全县有森林3.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4.5%。有树种200余种,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马尾松、滇杨、花椒、生漆等。被列为“长防”、“德援”、“水保”、“天保”工程建设县。水能资源:全县水能蕴藏丰富,主要集中在牛栏江、沙坝河、龙泉河和黑石河,已开发8000千瓦。全长101公里的牛栏江水能资源蕴藏量达74万千瓦。泉水有30多处,其中出水量在1立方米/秒左右的有陆家龙潭、许家龙洞、四方井、龙泉和大龙树等。温泉主要有牛栏江边的南筐、甘田两处,水温均在43℃以上。 旅游资源:鲁甸是古朱提银的主要产地、南丝绸之路的古驿站,有著名的马厂、野石新石器和乐马银矿古遗址及新街坪地营、转山包清代古战场遗址,有清雍正年间建造的独具特色的拖姑清真寺,有仙人洞、天生桥、乐红石林、梭山黑石天然大溶洞、轿顶云海、梨园春色、砚池波光等丰富的自然景观,具有悠久的开发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县情简介

江西省泰和县简介 一、简介: 泰和县是江西省吉安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南的吉泰盆地腹地,横跨赣江两岸。“泰和”之名寓“地产嘉禾,和气所生”之意。全县面积2666平方公里,中部是平缓的赣江河谷平原,东部与西部则是山地和丘陵地区。2007年底,全县人口52.6万,99%为汉族。当地通行的方言为泰和话,属赣语吉茶片。乌鸡是泰和县最著名的特产。 二、历史: 泰和县历史悠久,西汉豫章郡庐陵县县治即位于今泰和县城西南三公里处的白口城[2]。在此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泰和县境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代则属九江郡。 从沿革上来说,泰和县最早的建制是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孙策所置的西昌县。当时分豫章郡置庐陵郡,同时置西昌县,郡县同治白口城[2]。晋太康年间,庐陵郡迁治石阳县(今吉水县东北10公里)。 “泰和”之名则始于隋朝。隋开皇十年(590年),废西昌、东昌、遂兴(今遂川、万安)、广兴(今莲花县)、永新等县,设安丰县。次年(591年)安丰县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更名泰和县。唐初更名为太和县。元代升为太和州。明初废州,复为泰和县。清代则沿袭明制。 民国28年(1939年),因日军侵占南昌,江西省政府及各其各部门南迁至泰和城西的上田(现属县城澄江镇),泰和县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临时省会,繁华一时,同时亦成为日机轰炸的重点[3]。1945年1月江西省政府再迁宁都县,直至8月日本投降才回迁南昌。 1949年7月28日,泰和县人民政府成立。 三、地理: 1、区位 泰和县位于东经114度17分~115度20分,北纬26度27分~26度58分,居赣江中游,北倚吉安县和青原区,西连永新县、井冈山市和遂川县,南与万安县接壤,东南与赣州市所辖兴国县相邻。南北最长处约57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02公里,面积2666平方公里。 2、地形与地貌 泰和县位于吉泰盆地腹地,基本地形为东西高、中间低。东南部为雩山山脉余脉,西部属罗霄山脉余脉,山地占全县面积的15.9%;中部是海拔较低、地势平缓的赣江河谷平原,占全县面积的29.6%;河谷与东西两侧山地之间则是占全县面积达54.5%的丘陵。 全县共有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30座。主要山峰有玉华山、武山、十八排、天湖山、紫瑶山、五峰山、白云山等。十八排位于水槎乡,海拔1176米,为全县最高峰。 泰和县河流众多。赣江为境内最大的河流,自西南的万安县入境,折而向东过县城南面,再向东北流入吉安县,将县境分为河西、河东两部分,境内流程59.1公里,古代因“水流澄澈”而被称为“澄江”[5]。其他主要河道均为赣江支流,自东、西部的山地呈羽状汇入中部的赣江。自东南方向起,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有东岸的仁善河、仙槎河、珠林江(云亭河)、东沔河、(珠林江支流,又名水槎河)、西岸的蜀水、?水(牛吼河)、六七河(?水支流)、禾水。 境内无面积较大的天然湖泊,主要湖泊均为人工水库,包括南车水库(又名白鹭湖)、老营盘水库、洞口水库、缝岭水库、芦源水库等。 四、气候 泰和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四季变化明显,春秋季较短,冬夏季较长。多年平均气温18.7度,极端最高气温41.5度(2003年8月2日),极端最低气温-6.0度(1991年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