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

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
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

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

编者按“全球化”、“中国现代化”,作为社会发展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学界探讨既多,成

果亦丰。但“拒绝”还是“融入”全球化以及如何在“中国与世界”、“世界与中国”的坐标中选择“中国现代化”,仍是一个需要现实地解决的课题。首都师范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在

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研究方面有所积累,并对上述问题多有心得。这里刊出该

所及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部分成果,以期学界对这一课题展开进一步思考。

中国现代化与双赢的全球化首都师范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王锐生现代化这个概念首先包含

着对传统社会的超越。但是走出传统社会的文明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现代化不能摆脱全球化

。当今的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刚刚起步的现代化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是“助推器”还是“

陷阱”?

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能够给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以发展的机遇吗?我们的回

答是:能够。所以我们做出迎接全球化的选择,把它看作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机遇。之所以这

样回答,第一,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合乎逻辑的必然性。既然我们已经在上世纪

70年代末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拒绝了计划经济体制,那么除了迎接世界经济一体化,我们

别无选择。第二,因为我们认为,全球化尽管已经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所主导,但

仍然有可能经过我们的努力,争取到一种双赢局面——这对双方(主导者与后起的参与者)都

会是有利的。

中国现代化在对外开放方面要求的,就是芄淮 此 娜 蚧 ?

“双赢说”的对立面是“陷阱说”。此说在一部分人中流行并不是没有根据。根据之一是:经济全球化越发展,世界范围的贫富分化就越严重。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助于创造财富和加快进

步,但这种巨大的经济利益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必然导致世界范围的经济不平等现象加剧。在信息革命背景下,全球化是通过世界范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的。而这一调整的

主体力量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以利益必然集中到这些公司手里。根据美国政策研究所的

估算,全世界447名亿万富翁的财富合在一起比占全世界一半人口的最贫穷的人的收入加起来

还要多。该所的计算表明:全世界至少三分之二的人被排除在全球化(受益)之外,受到全球

化的伤害或者被全球化所忽视。又据联合国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的统计,在全世界的发展中

国家中不超过20个国家能够从全球化中受益。

但是毕竟还有受益者。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亚国家和地区积极投身全球化,并从中得到好

处。在同样的经济全球化的覆盖下,由于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同,有的地区经济状况得到改

善,有的地区却没有。据世界银行的估计,从1987年到1998年,亚洲地区(尽管当时已经

出现

金融危机)每天收入在一美元以下的人数从占人口的27%降到15%。与此相反,在非洲,由于没

有抓住机遇,1998年46%的人每天收入不到一美元,停留在11年前(1987年)的水平。如果人

们不想在全球化浪潮中被“边缘化”,那么留给我们的出路只能是主动去迎接全球化的挑战。迎接挑战,就是争取一种双赢的全球化。问题是,何以可能?

1.可能性就在于上世纪末全球化带来的新国际经济分工。这是经济全球化的最新发展。20世

纪80年代以来,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对世

界经济一体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代经济全球化正是这一调整的产物。经济学家甚至把这

一产业结构调整视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这种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大体上采

取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各跨国公司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

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以实现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

业的升级。这一过程主要始于80年代,那时所有的外国投资的95%都是从发达国家流出,然后

又由它们吸收整个(外国投资中的)75%的投资。交叉投资和兼并的结果,形成了许多诸如电

讯、汽车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第二种形式是发达国

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转移始于80年代,90年代愈演愈烈,促

使了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吸引外资总量的比例从80年代的25%逐步上升,1992年达到

32%,1996年达到37%。

发展中国家如果要争取在全球化中获得双赢的结果,就应当积极利用上述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二种形式,参与到国际经济分工中去。为此,要在某些方面改变传统的民族国家思维方式和行

为模式。按照传统的思维,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工业化)意味着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

体系。这个体系也参加国际贸易分工,但这种参加是从属于建立独立、完整的体系并为之服务

的。20世纪末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和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销售,大大改变了传

统的旧国际分工模式。从经济全球化的观点看,如果一个国家要获得比传统做法更高的效率和

付出更低的成本,就不应一味追求建立自己的完整的体系,甚至不应完整地占领一个产业,而

应依据自身的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尽力抢占一个产业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同时

把劳动密集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留给其他国家。这样做是顺应全球化的潮流,即从全球化带

来的新生产分工体系出发来推进本国的现代化。这样做也意味着与跨国公司建立长期合作的战

略伙伴关系。由于今天的各种高新科技产业已经高度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中国家若不参加跨

国公司所组织的全球性生产和市场网络,就难以加入这些产品发展的世界主流。

2.在新国际经济分工中,发达国家有义务在经贸条件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以往那种歧视不发达国家的做法。为此需要有全球性的权威机构(理所当然是联合国)来对经济全球化中的活动加

以干预,改变经济全球化中富国与穷国之间存在着的三个方面不平等:

地位不平等——今天的世界贸易组织前身“关贸总协定”历来被称为“富裕的白人俱乐部”,他们一方面实行产业结构大调整,建立新的全球化条件下的生产分工体系,垄断了技术和智

能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又企图迫使不发达国家提高自己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产品成本,以免造

成对本国某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冲击。例如借所谓“劳工标准”问题来制造新的贸易壁垒,等

等。

规则不平等——规则不是完全价值中立的。总的说来,目前的世界贸易规则有利于发达工业国家。这是因为,谁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占有主要份额,谁就在制定“游戏规则”上具有最大发

言权。许多规则事实上是在没有穷国参加的情况下制定出来的。

结果不平等——以关税为例,富裕国家向最贫穷国家的商品征收的平均关税比它们向其他富裕国家征收的关税还要高。安南曾指出:“富国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制成品征收的平均关税

是它们对从其他工业化国家进口的产品征收的四倍。配额和‘反倾销’惩罚还被用来阻止第三

世界的产品进入第一世界的市场,尤其在穷国有竞争优势的领域,例如农产品、纺织品和服装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不管它们是否以有竞争力的价格生产某种产品,都会被指责进行倾销。”做到上述两个方面,是实现双赢的全球化的起码条件。尽管全球化的现状仍不是十分理想,中国仍把参与经济全球化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并已经取得重大的经济成果。就长远的目

标来说,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双赢,而且是发达国家与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的双赢。最后是所有的国家都在全球化中得到比较平衡的发展。如果全球化的结果是一部分国

家成为天堂,大部分国家停留在地狱般的贫困,那是人类的耻辱。全球化的基本矛盾与中国现

代化首都师范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叶险明近年来,在关于全球化及其与中国现代化关系问题

的讨论中,学术界普遍流行着一种反极端全球主义的观点:经济是全球化,政治和文化是多元

化。这样一来,全球化就被“缩放”到纯粹的经济领域,而多元化则被“限定”在政治和文化

领域,全球化和多元化只是作为外在的对立两极而存在。极端全球主义当然是错误的,但如果

按照这一反极端全球主义的思路走下去,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将在逻辑上被有意或无意

地分为两种“模式”:在经济上要融入全球化;在政治上和文化上要坚持多元化,拒斥全球化

。这一研究思路已经使学术界在关于全球化及其与中国现代化关系问题的研究中陷入了一系列

逻辑上的矛盾,并出现了不少“假问题”。实际上,不仅经济领域有多元化,而且政治和文化

领域也有全球化,虽然在其表现形态上有所不同。我以为,这里在方法论上涉及到如何认识

把握全球化的基本矛盾问题。科学地确定全球化的基本矛盾是正确地展开全球化及其与中国现

代化关系研究的逻辑基点。可以说,不搞清楚这方面的问题,关于全球化及其与中国现代化关

系的研究就难以在整体上深入下去。

全球化的历史和逻辑表明:全球化是一种复杂的世界历史进程,它决不仅仅是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更不是民族和国家日趋削弱的过程,而是一体化与多元化在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交织

发展的进程。由一体化和多元化构成的全球化的基本矛盾既是全球化的内在动力,也是全球化

进程的主线。全球化包含着各个民族和国家间的相互依存性日益增强的趋势,但同时也包含着

日益增强相互依存性的各个民族和国家为其特定利益和价值取向而展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趋势

,即全球化过程的民族化趋势。国外有的学者把这种趋势称之为全球性的地方主义(global localism)。

目前在学术界关于全球化的研究中有一个方法论上的误区:把全球化等同于一体化。我以为,“一体化”应是指包括区域一体化在内的协调、趋同、依存的状态和倾向,“多元化”应是指全球化中的离异、分散、摩擦、冲突的状态和倾向。一体化不等于全球化,多元化也不等于

背离全球化。国外有些学者认为,“全球化可以被定位在一个具有本土、国家以及区域特征的

连续统一体上。在连续统一体的一端是在本土和国家基地上组织起来的社会、经济关系和网络

;在另一端是在区域和全球交往整个更广的范围的社会、经济关系和网络”。“必须把全球化理解为趋同的力量与分解的力量共同构成的过程”。

一体化与多元化之所以能构成全球化的基本矛盾,就在于全球化的基本主体是民族和国家,正如民族和国家是国际关系的基本主体一样。虽然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了种种类型的“非国家行

为体”,并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最终支撑着这些“非国家行为体”并使其发挥作用的仍然

是民族和国家。一旦全球化的基本主体不再是民族和国家,至少今天人们所认识的全球化也就

不存在了。随着全球性联系日趋加深,一方面,国家的“行为”和“事件”越来越具有了国际

性,跨国界和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越来越成为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普遍形

式,各个民族和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相互依存性越来越强,所关注的共同问题也越

来越多,从而他们在其利益关系方面的“衔接点”也就相应逐渐增多;但另一方面,各个民族

和国家的发展、价值取向和所追求的利益等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各种摩擦和冲突也在更深的程

度上和更广的范围内展开。联系越紧密,联系双方的摩擦和冲突也就越多,由这种摩擦和冲突

所产生的离散化倾向也就越强,从而民族和国家也就越需要“自我认同”。简言之,日趋紧密

的全球化联系使各个民族和国家原有的“静态差异”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和范围内“转化”为

摩擦和冲突,从而利益的分化、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和“自我认同”也就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越

越明显的趋势。可见,一体化和多元化在其本质上是民族和国家在国际生活中的一体化和多元

化。当然,一体化和多元化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一体化”标识的是各个

民族和国家的相互依存性、行为活动的协调性和利益关系方面的相关性,但绝不是无差别的绝

对同一(否则就没有“一体化”);“多元化”标识的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相对独立性、行为活动的特殊性、利益关系方面的差异性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但绝不是互不相容

。在“一体化”过程中实现自身利益和自身价值取向,在“多元化”过程中寻求不同利益关系

的契合点和不同的价值取向的相互认同,这是一体化和多元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

互渗透关系在民族和国家的全球化活动中的表现形态。不过,应当看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占据统治和支配地位的世界历史时代,在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条件

下,一体化与多元化的关系往往在许多场合以控制与反控制、霸权与反霸权等形式表现出来。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民族和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处理全球化基本矛盾的难度。尽管如此,民族

和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应采取的立场是:在正确处理一体化与多元化复杂关系的过程中,找到

适合于自己发展的道路,寻求和实现全球化中的自主发展,逐渐提升自己在全球化中的位置,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对全球化的进程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或影响。

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全球化基本矛盾理论提出的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就在于:中国现代化只有在正确处理全球化基本矛盾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和逻辑表明,

对于某一个国家来说,全球化并不等同于现代化,处于全球化中的国家并不一定能实现现代化

,但现代化的性质决定了现代化必然要在全球化过程中实现。全球化是现代化的空间规定性。同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不等于全球化,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定要通过全球

化来实现。然而,问题的关键还不在这里,需要继续追问的是,如何通过全球化来实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的回答应是,首先并最重要的是在全球化过程中正确处理一体化与多

元化的关系。综观世界现代化史特别是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史,从“内因”视角看,全球化最

大的风险就是由对一体化与多元化的关系处理不当造成的。其主要表现是:或是在一体化中迷

失自我,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受制于发达国家,从而最终在整体上丧失发展的自主性;或

是在多元化中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拒斥“现代性”,与世界现代化的

发展潮流相悖,从而最终在整体上丧失发展的世界历史条件和机遇。在处理一体化与多元化关

系方面的这两种看起来似乎是对立的错误倾向,都会导致一种结果,即在全球化中沉沦,走入

现代化的“陷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平崛起”、“负责任的大国”,是目前我们对当代中国

社会发展的三个不同层面的认识,但从方法论上看,它们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并实际上

都指向一点: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而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关系的核心就是全球化的基

本矛盾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抓住了这一关系,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间的复杂关系网也就“纲举目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正确处理全球化基本矛盾的过程中对当代中国社

会的总体发展路线、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和平崛起”是正确处理全球化基本

矛盾的过程中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路线、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的实现方式的必然选择

。“负责任的大国”是正确处理全球化基本矛盾的过程中对中国在国际关系结构中的一种长期

定位。这是由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路线、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及其实现方式所决定的。当然,这三者间的作用又是相互的。改革开发以来,在旧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没有根本变化的

条件下,中国之所以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主要就在于我们能够把握

一体化和多元化的辩证关系,在总体上正确处理全球化的基本矛盾:在多元化发展中,坚持有

步骤地融入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潮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注重批判地吸取“现代性”的营

养成分,善于把握世界历史机遇来发展自己;在一体化发展中,遵循和平共处和互利双赢的原

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坚持自主发展,紧紧把握发展的主动

权。也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中国提升了自己在全球化中的地位,不断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并增强了自己对全球化进程的影响。反之,一旦我们在处理全球化基本矛盾方面出现重大失

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就将受到极大的损害。全球性与现代性北京大学哲学系丰子义近年来,现代性问题受到学界普遍关注。不管现代性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大的挫折与重创,也不管

它时下受到多少批判与解构,现代性仍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而且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时代课题

。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快现代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强化和发展现代性还

是一个“进行时”,因而“现代性”依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用哈贝马斯的话来说,现代性还

是我们未竟的事业。

关于现代性问题的讨论,多年来主要是在“传统与现代”的框架下来进行的,现在需要将这一框架置于“全球性与现代性”这一更大的视域中来考察。由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

一个重要背景和内在要素,因而今天讨论社会发展的现代性,不可能离开全球性这一新的参照

系。就实际情况来看,众多国家、民族之所以热衷于参与全球化,目的是为了加速自己的现代

化;而各个国家、民族现代化推行的结果,又大大促进了全球化,二者就是在这样一种互动过

程中向前推进的。因此,要深化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必须确立新的坐标。

通过全球性来寻求现代性,这是历史发展之必然,也是认识发展之客观要求。现代性之所以

要采取这样的寻求方式,主要的原因在于:

其一,现代性是天生的国际派。如果说,“传统”至少还可以在一个国家、民族封闭的环境里世世代代传承、延续的话,那么,“现代性”则自始至终很难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发展。从其产生和起源来看,现代性正是伴随着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地理

上的大发现、世界市场的发育、科学技术的扩展,使得现代文明在世界各地得到快速而广泛的

传播,现代性也由此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滋生和确立。马克思之所以在考察现代性时总是离不了

对“世界历史”的研究,原因就在于“现代性”与“世界历史”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从

其发展和演进来看,现代性也是在各个国家、民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向前推进的。现代性

固然兴起于欧洲,但欧洲之所以能够最早出现现代性,恰恰是因为欧洲最早接纳了世界。诚如

有的历史学家所说,正是由于有了“世界冲击欧洲”,才有了后来的“欧洲冲击世界”。

其二,现代性反映了现代文明的共性。虽说现代性在不同的国家、民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因而具有明显的民族性,但强调民族性并不意味着否定其共性或普遍性。现代性作为

现代文明的一种深蕴与表征,自有它的基本内涵与规定,撇开了这些起码的规定与要求,现代

性便无法判定。像现代社会所倡导和弘扬的科学、理性精神,民主、自由、平等的精神,追求

个性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的精神等,都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或共性。离开了这些基本精神,现

代性的追求就不过是一句空话。而且,现代社会的发展自有它的一般发展逻辑。要进行现代化

建设,固然不能离开本国的实际,但又必须遵守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按照现代化的规律来

推进现代化的进程。我们可以不要现代性的西方社会形式,但不能不要现代性的有益成果,不

能不接受现代性的共同准则。这样,在全球化的条件下,现代性研究的目的必须明确。如果说

不存在一种“模式化”的现代性,那么,现代性研究的目的是否仅仅在于找出不同国家现代性

的差异,而不宜强调各个国家现代性的共同性呢?这种思路的用意是可以理解的,但实际上是

行不通的。在世界联系如此紧密的情况下,现代性的个性与共性难舍难分,要想摆脱其共性来

研究和追寻其个性,必然是一大误区。

其三,现代性的理解和把握必须具有全球视野。现代性是一个发展着的“流”,而不是一个终结了的“点”。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现代性及其发展趋势,必须从全球视野出发予以总体观

照,这样才能对现代性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而后才能从中找到自己所

处的位置,确定现代性今后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值得指出的是,现代性发展到了今天,既有其

辉煌的历史,又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理性主义的泛化一方面使人类的生产能力大为提高,另一

方面又使人类陷入生态、资源、环境等严重困境;科学主义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现代人所引以

自豪的“现代性成果”,另一方面又使人面临价值、情感、信仰等方面的危机;市场原则一方

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又对社会公正、伦理规范、精神生活等产生了强烈的

冲击和挤压……所有这一切,都标志着现代性陷入深刻的矛盾之中。不少国家在追求现代化的

过程中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要了解现代性的发展及其后果,必须对现代性在全球

发展的经验教训予以分析总结。只有这样,才能认清现代性的当代价值是什么,需要克服、避

免的东西又是什么,从而走出现代性的困境,步入现代性发展的健康轨道。

既然寻求现代性不能离开全球性,那么,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全球性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它对现代性的发展究竟有何重要影响呢?应当看到,自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科学技术的迅

猛发展和金融、资本、商品、信息的快速流动,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经济全球化的发

展不仅大大改变了原有经济活动方式,而且强烈地影响到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使得

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均突破了原来的地域界限,逐渐具有全球的性质。然而,也应当看到,尽管今天的全球化已经与以往的全球化不可同日而语,无论在其内容还是在其形

式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今天的全球化基本上还是按照资本的逻辑行进着:目前的世

界经济格局基本上是被西方国家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总体上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

制定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也都是被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着。这样,所谓全球性,实际上

深深打上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印记。这样的全球性不仅强烈挤压民族性,而且往往会造成现代性

的跛足发展,因为西方国家总是力图用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来解释和规范现代性,

并借助全球性来推广这种现代性。现代性在当代语境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西方世界的霸

权话语。

由于全球性带有明显的西方特征,因而全球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就非常复杂了。要接受现代性,不可能完全回避由西方国家所主导的全球性;接受了这种全球性,又可能造成不完善的现代

性。这确实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现在加上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以及各种全

球化理论对全球性的渲染,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如何看待全球性与现代性的关系,的确是

我们今天必须认真研究的一大课题。

要在全球化条件下增强我们的现代性,关键的问题是要调整我们的思路并采取积极的对策。首先是要强化主体意识。反观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为什么一些发展中国家步履艰难、屡遭挫折

?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发展上丧失了“自我”。一旦失去“自我”,其结果必然是不知不觉地跟着西方国家随波逐流,最后一步步走向新的殖民。要在这样的处境下来谈现代性的发展,不

过是天方夜谭。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曾用“文化上的精神分裂

症”来形容那些文化上无所依归的民族的精神状态,不管其用意如何,这种状况确实是存在

。从文化上的精神分裂走向民族心理上的分裂,将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最大悲哀。就此而言,现代性与主体性是相依相存、不可分割的。其次是对现代性要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我们今天追

求的现代性并不是片面化的现代性,而是反映时代要求、具有丰富内涵、符合社会全面进步和

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性。必须对现代性有一种高度的理论自觉,防止现代性的片面发展。正因

如此,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尤为及时、必要。再次是要实现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现代性不可

能离开民族性,但民族性又不能孤立于世界性。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不利于现代性的培育和发展

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民族性或民族文化必须有一个创造性的转换,即既要“守正”,又要创新

;既要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又要吸收全球性的先进文明成果,真正实现我们的民族文化同现

代性的合理“对接”与融合,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总之,通过全球性来寻求现代性

,又通过现代性来发展民族性,这就是我们的合理抉择。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中国:自我与他者

的视域融合首都师范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程广云现代化是一个时间的绵延,表现为现代性的

不断生成。现代性是指既推动现代化又为现代化所彰显的精神文化资源,如个人主义、技术理

性等。而全球化则是一个空间的广延,表现为世界性的不断生成。世界性是在全球化中不断累

积起来的各民族文化之中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因而可以被各民族所普遍承认或共同接受从

而反过来推动全球化的精神文化资源,如世界人权、全球伦理等。如果不就外在形式而就内在

实质来说,现代化、全球化这两个关键词是可以互译的。它们是同一文化精神的不同表达。正

是在这样一个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时空构架中,中国不断塑造着自身的形象。

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历来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强调现代化就是西方化亦即“他者”化,另一种观点则强调中国传统亦即民族“自我”认同。其实,这是一个“

自我”不断“他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不断通过“他者”得到确证的过程。这里着

重提出的问题是:这样一个双重过程是怎样在现代化、全球化中实现的?

现代化有两个基本向度:一方面是现代个人主体的生成,另一方面则是现代民族国家的生成。对于中国来说,二者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但在根本上却是一致的。因为没有个人主体

意识(“小我”)的觉醒,也就没有民族国家意识(“大我”)的觉醒。反之亦然。对于“臣民”以至“奴才”来说,只有“天下为家”以至“朕即国家”的意识;对于“公民”来说,才

有“天下为公”的意识。现代个人主体意识塑造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制度环境,而现代民族国家

的制度环境也塑造着现代个人主体意识。李泽厚提出所谓的“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认为

“五四”以来,“救亡压倒启蒙”,而今救亡任务已经完成,应当着重补启蒙课。其中确有真知灼见。但是只承认启蒙与救亡相互冲突,不承认二者相互融合以及根本一致也有偏颇,已

受到许多论者批评。其实,启蒙(现代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与救亡(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觉

醒)的双重变奏,正好构成了一部近现代中国社会改造的交响史诗。至今,不仅启蒙未获全胜

,甚至连救亡也未克全功。启蒙、救亡以及社会改造都已走到中途,不可半途而废。

全球化进程在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中展开。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实质上是以美国为领导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主导的,但表面上却以超越阶级界限、超越民族国家界限为旗号。在

两极世界解体后,当今全球化的基本矛盾是单极化和多极化。两极世界是演变为单极世界,还

是演变为多极世界?这两种趋向如今是同时并存的。关于当今世界基本格局的一些流行提法,

如“一超四强”、“经济三角”和“政治三角”等,就反映了这一双重趋向。其实,全球化历史进程包含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双重因素。全球化本身是确定的(因为决定它的全球性生态

危机和全球性科技进步的趋势是确定不移的),而全球化是单极化还是多极化则是不确定的(

因为决定它的全球力量对比是不确定的)。因此中国基于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在对待全球化的

态度上,一方面应是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全球化历史进程,另一方面则应是努力反对单极化,争

取多极化。总之,全球化依据某种客观必然性,而多极化又依据某种主体能动性。前者为“他者”化提供了语境,后者为民族“自我”认同提供了语境。

毫无疑问,如果全球化表现为单极化,现代民族国家以及民族国家意识必将被解构。一旦民族国家被解构,在没有把现代民族国家制度框架“移植”为全球制度框架——这种“移植”本

身不是靠单极化,而是靠多极化实现——的情况下,个人主体也将随之被解构。相反,如果全

球化表现为多极化,现代民族国家以及民族国家意识必将被建构(重构)。杜维明提出所谓的

“文化中国”,认为“文化中国”不仅包括中国大陆、港澳台、新加坡,而且包括全球各地华

人社区甚至受到中华文化所影响的洋人社区,正是这样一个重构方案。它意味着,在划分民族

界限上,“同文”比“同种”更重要,已经受到许多论者关注。一旦民族国家被重构,个人主

体也将随之被重构。在全球化历史进程中,多极化比单极化更具有可行性。因为单极化不仅遭

遇到多极化的阻抗,而且就惟一超级大国——美国说,它的对外国策同时还会遭遇到内部体制

的阻抗。而多极化则消解了单极化的弊端。它意味着,全球化是以各个民族国家充分现代化为

前提的。

中国民族性是在中华民族“自我”认同中不断确立的。它有两个层面:一是指反映中国国情,具有民族特点、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文化表现形式;二是指体现在文化思想内容中的民族

意识、民族精神,如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等。民

族性不仅表现为文化的形式,而且主要表现为文化的内容。当然,正如其他任何民族一样,中

华性同样具有双重性。如鲁迅所揭露的“国民劣根性”,诸如“东亚病夫”、“一盘散沙”、“看客文化”、“精神胜利法”、“染缸文化”、“窝里斗”等,是我们应当努力克服的。但是,“国民性”在总体上依然是健康的。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勇敢的民族,有着“自强不

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意识。这正是我们应当努力发扬的。因此,民族“自我

”在历史中不断得到重构,是一个民族富有生机、活力的表现。一个民族只有经常与其他民族

(“他者”)相沟通,才能不断实现“自我”更新。

现代民族国家出现以来,民族性作为现代化的一种主要文化资源和精神力量,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发展,既要开发民族性,也会激发民族性。当今世界,由于不

公正不合理的世界旧秩序尚未打破,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尚未确立,所谓国际社会还在形成

之中,现代民族国家仍然是无法超越的国际关系主体,因此在全球化中,民族性仍然是必要的

和可能的。全球文化不是抹煞民族性,反而以充分调动民族性为根据。民族性的根本是独立自

主,自己决定自己命运。因此,惟一的要求是:这种民族性不是消极的、与现代性和世界性相

背离的民族性,而是积极的、与现代性和世界性相符合的民族性(如有利于改革、开放与和平

、发展的民族性)。历史证明,封闭的社会和文化只会停滞、倒退甚至灭绝(“开除球籍”),只有开放的社会和文化才能生存、发展、进步。

近年来,当中国现代化和全球化依然步履艰难时,现代性和世界性便作为问题被反省和反思了。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作为文化思潮和热点正在逐步形成气候。概略地说,后现代主义

是对于现代主义的怀疑和批判,而后殖民主义则是对于西方中心主义的怀疑和批判。二者之间

相互交叉。其中的关键词是自我/他者与中心/边缘等等。就当代世界语境说,后现代主义和后

殖民主义对于主体、理性、自我、中心等等的解构,反映了社会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但是,就当代中国语境说,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性质不同或程度不同地包含了民族主义和民粹主

义的思想倾向。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当前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的争论中,新左派往往更经常地运用

了后现代和后殖民的理论和话语的缘故。

然而,更重要的不是理论话语,而是实际生活。而今,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现代化和全球化已经不是一个名词概念,而是一个反映在生活世界中的现象。当我们使用现代的交通、通

讯和传媒工具进入网络世界,使用双语在跨国公司或涉外机构工作,出国留学、经商、公务、旅游甚至移民国外时,并且这样的人越来越不是个别人、少数人而是大多数人时,我们的身份

认同问题也就越来越呈现出来。譬如,有人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我们是“人”(“现代人”、“地球人”),还是“中国人”?换句话说,究竟我们是遵守现代化、全球化这个“铁律”,还是保持中国“特色”?二者可否兼容?

上述分析已经解决了这个虚假的问题。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语境中,“他者”化和民族“自我”认同是并行不悖的。“他者”是“自我”之外并且异于“自我”的存在。“他者”既然是“自我”的“他者”,“自我”也就是“他者”的“他者”。我们既可以用自己的眼光看自己,看他人,也可以用他人的眼光看他人,看自己。问题并不在于两种视角孰是孰非,而是在于

“自我”与“他者”的视域融合。我们对于“他者”视域,无论是“丑陋的中国人”还是“妖魔化中国”,完全可以用平和心态看问题,不必认同,但也不必寻找“丑陋的日本人”、“丑陋的美国人”和“美好的中国人”,或者“妖魔化西方”和“天使化中国”,以为心理平衡。总之,我们不能因为跟西方人一样做“人”就不做“中国人”,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因为跟西方人一样遵守现代化、全球化这个“铁律”就不保持中国“特色”,反之亦然。二者是可以

兼容的。

责任编辑:鉴传今·政治哲学研究·(《哲学研究》2004年第6期)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1、吸引外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审慎,趋利避害,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全球化,才能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为自己找到适当的位置,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3)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4)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20世纪80,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全球化带来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从实质上说经济全球化是市场体制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必然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影响。现代化的中国所面临的缺陷问题,单一的讲,就是自身的水源不足问题;所具有的优势就是制造也的发达。首先,水源问题;这是我国自身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北方水源日益捉襟见肘,而单靠我国自身解决此事,是有点困难。内蒙,东北,华北,京津地,均可以感觉到严重缺水的窘态。由此带来的就是沙尘暴的日益强大,对整个世界环境也是大为不利的。其解决之道:从我国自身方面来看。一是海水淡化;一是南水北调。在我看来,海水淡化成本太高,而现实的可操作行又太差。这条路在现有的条件下是行不通的。南水北调,南水源于长江之系,南水本身并不充裕。且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看,也并不可取。那解决的方案呢?就是引俄罗斯贝加尔湖水注入我国北方,这样我国整个北方就会有充足的水源,并且有利于全球的环境问题。《世界地理》显示“每年有60亿吨的高清澈高含痒的贝加尔湖天然矿泉水白白流入北冰洋化为海水。”在北极溶入亿万年的冰块,宝贵富足的水资源就这样为人类源源不断的制造着北极的极度寒冷,且贝加尔湖南引对西伯利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极度寒冷状态也是大有好处的。对全球化的今天,是资源不浪费,是对环境问题也有利的。其次,中国自身的优势是制造业。1978年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我国与全球化的第一次接触。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是我国

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 读书笔记 AUTUMN

《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读书笔记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可以说中国急剧地全球化了,而作为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必须更好地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全球化给中国经济与政治的各方面带来了突变。在中国的全球化进程中,显然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举措,它使得改革开放的政策后资本主义作为一种主要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合法的。南巡讲话引发了持续性的经济增长和中国全球化的加速,最直接的经济作用是1992年以后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呈爆炸式增长。 另外,中国的全球化不仅为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所推动,而且也为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所推动。在书中的一系列图标和数据已经足见一斑。 但是除了大量的经济利益,中国也经受着诸多曾经预料的和未曾预料到的社会、政治后果。失业问题严峻;经济转型也削弱了国家的伦理基础,导致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减弱;而党政官员腐败的许多形式都与全球化关系密切,其中走私这一例就非常严重。所以,全球化越深入,所带来的挑战也就越多越严峻。 全球化所产生的力量彼此矛盾,由此需要改革派领导人采取保守主义的全球化策略。作为领导人,必须把政治风险最小化,而且应该能很好地代表各方利益。领导人不仅必须使国家适应新的条件开发额外资源,提高政治合法性。此外,还必须把现代性表达为中立和普遍的范畴。而中国的领导人也应该有选择地输入西方国家产品。这也是领导人在变革国家时选择西方国家的经济产品而非政治产品,因为还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对中国的适用性如何?对输入产品又要有怎么样的创新?。。。。。。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在历史的回顾后,让我认识到:中国的政治精英其实一直都在试图找到一条捷径来复兴中国的尊严,而且他们一直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强大的现代国家,才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追求财富和权力,并且为人民服务。那么要避免政权崩溃的命运,领导人必须要推进激进的经济改革,不断为人民提供经济福利由此扩大政治合法性资源。其次不推动任何政治改革由此控制社会力量与政治过程或者表达政治需求的机会。而这次激进的经济改革就是从邓小平的1992南巡讲话开始。他围绕了改革开放政策作出了多次讲话也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全国性影响。这首先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大量好处,使民众情感增强来提高自身的合法性。其次,江泽民及其同僚设法解决社会政治稳定问题,再次增强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其三,国家统一成为最敏感的话题,香港澳门的回归容易地唤起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增强江泽民领导权威的有利影响不可低估。邓小平坚持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发展 [摘要]科学地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对国际环境的基本要求。本文从中国大妈抢金的热点新闻入手,阐述了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并搜集数据描述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发展现状。经济全球化不仅带给中国机遇,还带来了挑战。因此,我们要做出应对经济全球化并且符合我国国情的策略,争取做经济全球化的“赢家”。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发展;机遇;挑战;策略 1 引言 近日,“中国大妈战胜华尔街大鳄”的段子在网络走红。华尔街大鳄在美联储的授意下举起了做空黄金的屠刀,黑色星期一黄金大跌20%,世界哗然!不料半路杀出一群“中国大妈”,1000亿元人民币,300吨黄金瞬间被扫,华尔街卖出多少黄金,大妈们照单全收。多空大战中,世界五百强之一的高盛集团率先举手投降。一场“金融大鳄”与“中国大妈”之间的黄金阻击战——“中国大妈”完胜。中国大妈的抢金行为与美联储之间可以相互影响,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 2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及中国的发展现状 “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是奥多尔·拉维特在年发表的《市场全球化》一文中首先提出并使用的,自此便迅速风靡全球。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定义,现已有多种表述,可以称得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1] 我国201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36402.0亿元人民币,2010年为201722.1亿元人民币,2009年为150648.1亿元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有2009年的23435个,增加到2010年的27406个,最后到2011年27712个。当前,经济全球化有加速推进趋势,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流动加快,各国经济活动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在过去30多年享受到开放的“红利”,经济快速发展。但欧债危机、美债超标、美元贬值等市场波动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压力。 3 经济全球化带给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有人夸张地形容经济全球化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近些年来,我国也有许多学者就经济全球化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影响问题发表了大量论著,观点也不完全一致。[2] 3.1 机遇

论全球化对生活的改变及影响

和而不同 ——论全球化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及影响毫无疑问,全球化是当今时代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无论愿意与否,全球化已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的一大趋势,是历史潮流推进的必要过程及结果。自从我国加入WTO并开始进入国际化、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轨道后,中国在世界的经济市场中的地位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承认,以此说明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等断绝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措施是愚昧的。 “全球化”通常指“经济全球化”,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然而,经济全球化的演变也促进了其他方面的全球化进程。 首先,不仅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在信息交流这一方面,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来临,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愈加快速,因而产生了“地球村”这一说法。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先前飞鸽传书,邮差送信的耗时耗力耗人员的传统模式;有线无线电话,电视,电脑,PC,互联网,WiFi等一系列便捷交流信息方式的产生,让即使相距天涯的人们都可以及时交流,甚至视频对话,以及高时效性的新闻报道,且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让我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而不再因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及不可确定性,斩断了我们与外界的接触。在改革开放后,中国与国外的联系更加密切,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软件,与国际友人互相交流,分享生活内容,这在以前是我们所

不能想象得到的。 再者,全球化还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通过信息的分享,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在随着主流意识的发展而改变。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共同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的每个角落。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并非是只在中国才有的事情,研究一下我国的文化艺术史和和世界的文化艺术史,便可发现全世界的传统文化在当代,她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这一冲击。在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中,它是一个逐渐尊重差异的过程,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倡导平等交往和对话,在沟通中取得共识。在不同文化中寻找共同之处,达到和而不同。比如,中国的论语,世界各地在学习儒家思想并铸造孔子象办立孔子学院,推广儒家思想。再如,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换生同在一课堂,校园随处可见各国友人与我们一样,语言文化虽存在差异,但都在接受一样的教育方式。并且,文化艺术的互相交融,创造出不一样的精彩,芭蕾与古典舞的配合,钢琴与古筝琵琶的协奏,再如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刘欢与莎拉布莱曼的《我和你》的合唱,无一不在透露着文化思想也在进行着全球化的演变。和而不同,各有各的魅力,但在交汇时碰撞出更有活力的火花。而这也正是经济全球化所要达到的一种效果,多种经济各自蓬勃发展,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求同存异,为国家利益有和而不同,最终达到创造更多的价值与利益的目的。 全球化的身影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跨国公司的逐渐成立,飞速发展,全球连锁商店的足迹满布,信息时代的爆炸轰动,我们的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Key words..........................................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1) 二、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 (一)全球化的内涵与特征 (1) 1、全球化的内涵 (1) 2、全球化的特征 (2) (二)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3)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4) 3、西方文化的特点 (4) 三、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二重性 (4) (一)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 (4) 1、全球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4) 2、全球化促进了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 (5) 3、全球化促进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改造 (5) (二)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消极作用 (6) 1、全球化促使了文化的大众化 (6) 2、全球化深刻影响青年的文化消费 (6) 四、在全球化进程中传承、弘扬、发展中国文化 (7) (一)寻找不同文化的相同之处 (7) (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8) (三)创新传统文化 (8) 五、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10)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立与国际潮流密切相连的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使中国与外部世界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和必然发展趋势,不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变化,而且极大影响并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文化习俗及社会心理等。全球化对我国的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全球化,学习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大力发扬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化;影响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culture Abstract: 20th century,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China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to establish a market economy, globalization process will enable China and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life become more closely linked. Global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it is not only experiencing a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olitical globalizatio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will eventually be realize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s an objective fact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not only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ou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greatly influence and impact on people's lifestyle, thought patterns, cultural practices and social psychology. Globaliz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ur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

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中国还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促进对外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近年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额中,每年约1/4左右的经济增长是靠对外贸易实现的。贸易顺差从1994年起开始连年增长,。 3、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就业。中国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近些年来,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加工带,吸收了近两亿农村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一批新型的技术工人和具备先进理念的服务人才充实到就业队伍,为国内经济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国际水准的劳动力。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同构成机遇方面相比,经济全球化也必然带来一些挑战。其根本原因是,国际垄断组织经常在损害别国利益的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1、经济全球化加大了我们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经济全球化为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国际资本开拓了寻求更高利润的地域和空间,在经济实力相差甚大的背景下,使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在拉大。 2、经济全球化阻碍了中国经济的产业发展升级。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构筑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经贸基础,它们凭借其经济与技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临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既带来了一些机遇, 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对此, 我国要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就必须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注意把握好一些重要原则, 并采取有效措施 一.全球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挑战 全球化固然为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但同时,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战据主导地位, 这无疑给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1、全球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提出挑战 我们知道, 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是由发达国家自己建立和制定的, 当然代表和反映了他们自身的利益, 因为它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发展中国家在这个秩序中受到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不可能避免这种损失: 对外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向发达国家支付的外债利息、为取得知识产权而付出的高价、人才外流等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构成威胁。全球化对中国国家安全利益构成威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 概念被拓展, 它不仅仅指国防安全和军事安全, 还包括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环境安全等新的内容。尤其是经济安全, 已成为更重要的国家安全利益。在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力量逐渐取代政治和军事力量而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经济利益的争夺成为各个国家利益竞争的核心。在全球化的过程中, 发达国家借助市场力量不仅维护了本国的经济安全, 而且往往为了求得自己的最大利益, 从主观上忽视甚至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国家, 更是加以歧视, 主要限制对社会主义国家出售高科技产品, 在贸易、知识产权等问题上搞摩擦。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落后,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致使其经济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很低, 处于劣势地位, 经济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爆发于1997年7月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典型例证。在我国, 受安全影响的对象包括国内产业、市场、资源、环境、科技、体制和政策等等。而首当其冲的是民族产业, 这是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核心问题, 因此研究我国经济安全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我国民族产业的安全问题。因为在我国民族产业是构成我国经济的主体, 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全球化对我国政治的挑战 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的挑战表现为: 第一, 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提出了挑战。《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概括了我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 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 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因此, 要加快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第二, 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挑战。全球化要求世界各国融为一体, 遵守世界通用的经济规则, 这就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法制化、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法律来规范我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 依法治国,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挑战。 3、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挑战 全球化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接触, 也带来西方文化思潮和黄、赌、毒垃圾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污染。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和互联网的接通是20世纪的一场信息革命,原来被禁止收听敌台的内容在网上已经是一览无余。因特网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大量新知识和信息, 同时也夹杂着西方的政治观点、文化思潮和文化垃圾, 这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挑战。另外, 境外反动刊物在地摊出现, 黄色书刊、光盘通过非法途径严 重泛滥, 丑恶现象卷土重来, 吸毒贩毒, 暴力凶杀, 都给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了困难。 4、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也使其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面临挑战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全球化时代 (一)全球化 1.全球化、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多重变奏 全球化的起点:1500年,全球化开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战以后;苏东巨变。 全球化的表征:例如蝴蝶效应,美国经济对各国及对世界的影响。 2.全球化是什么? ①注重经济全球化(生产、贸易等全球化) ②政治多极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性 ③网络 ④文化现象 ⑤没有全球化的概念,是历史,应用帝国主义发展的过程的概念。 3.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纵向发展:国际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横向发展:全球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表现。 4.全球化的本质:①西化、资本主义化、美国化 全球化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 例如,野猪的幸福:自由、主宰自己的命运的幸福。 家猪的幸福:生活水平高。 ②社会主义化 当下两种制度不断拼搏的全球化,起源于资本主义,终于社会主义。 5.全球化意味什么? 乐观主义:产业结构调整,生活水平提高。 悲观主义:资本流向全世界,利润流向母国。 (二)反全球化 1.反全球化思潮 事件:1999年西雅图风暴,2001年意大利热那亚八国首脑会议,2003年世界经济论坛。反全球化的形式:①抗议游行 ②论坛(世界社会论坛) ③反全球化网络 ④马路秀 2.反全球化是什么人? ①发达国家的人:弱势群体 由于产业结构的空心化,利益分配的不平等。有的学者认为,发达国家出现第三世界。 ②发展中国家:成功故事,例如中国和印度 失败故事,例如东南亚和古巴 3.反全球化是什么? ①依附论批判性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②跨国公司 ③世界利益的分化贫富差距大 ④数字鸿沟 4.世界范围下如何看反全球化? ①反全球化是全球化,是逆动现象,全球化仍是大的趋势。 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样性是趋势。

最新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对世界各国都是有利有弊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处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必须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它,在充分的利用其有利的一面的同时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本文主要就经济全球化的弊端简要地予以评价,并探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经济发展。 1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早在150年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其震撼世界、震撼历史的《共产党宣言》中就已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 历史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论断。因为当年的“世界性”,现在已“全球化”了。事实上自20世纪晚期随着冷战告终,“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最时髦的议题。“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

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 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间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个整体。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实力不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笔者认同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得出的结果。事实上经济全球化借助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这四个载体,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真正的地球村。使得全球公司、各国企业、经济和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起点是不同的,再加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国际经济组织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操纵,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则“理所当然” 的由发达国家制定。因而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最大的便更加“理所当然”的是社

试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试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从对外开放程度上来看,中国经济可以说很好地融入到了世界的发展中去。但是,过去几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要想追求更高水平的发展,必须要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转变国内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借助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地实施,促使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融入到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去,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标签: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持续发展 一、前言 自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外放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各部门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经济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过去五年里,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从26万亿元增加到约52万亿元,按现价计算翻了约一番。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在对外开放上,中国对外贸易、外商投资、外汇储备、国际合作发展势头强劲。五年前我们只有2.2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去年到了3.87万亿,将近3.9万亿。我们的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地位会有提升,估计会从8.8%提到11.1%左右,最后的数字这个月底以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字为准。我们的顺差过去最高占GDP 的百分之6点几,这两年贸易顺差一直控制在3%以下,是国际公认的合理的区间。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驱使下,中国经济可以说很好地融入到了世界的发展中去。但是,过去几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要想追求更高水平的发展,必须要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因此,参与经济全球化,抓住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机遇,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要求的。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的日趋明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成为当下国际社会对国内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一定要认清趋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资源,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发展战略,把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1.全方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迫切需要,全方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要坚定不移的走“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所谓的“引进来”就是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资源和资金投入,这一策略于改革开放初期收效甚好。但是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走出去”战略于2000年正式被提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外开放的水平。这一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是鼓励国内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对外投资,带动企业生产及劳务的对外输出,扶持和培育一大批跨国企业。第二是支持国内比较有优势的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当前,经济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使世界经济的贫富差距日益增大。如何抓住机遇,面对挑战,是世界各国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于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文章主要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标签: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中国经济 1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1.1 刺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通过对外开放,在资金和技术上获得了更加充分的利用,在资源和市场的开发上,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通过对外开放,我国的经济繁荣受益匪浅。经济全球化更加促进了对外开放的深化,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竞争优势,推动经济的稳步增长,在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1.2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的经济长期以自我封闭的形式发展,而经济全球化则完全打破了这种模式,为我国的经济引入新鲜血液,并逐渐适应和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之中。此外,经济全球化也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契机和环境,我国的国际贸易得到了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也因此获得调整和优化,并充分调动产品的内需,进而扩大到全球,由国内市场逐步走向国际市场,获得了更加广阔的经济发展空间。 1.3 有利于吸引外资 中国的经济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并且具有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的优势,还具备较高的消费能力。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市场成为了发达国家投资的目标,各行业的公司和工厂纷纷建成,争先恐后地把大量资金投入到中国。伴随着外资的引进,许多国际领先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也随之引入,有利于我国广大企业对于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借鉴和学习,推动我国企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1.4 繁荣对外贸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跨国贸易也越来越频繁。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对外贸易占有着较大的比例,出口额的多少也是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与发展,我国的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出口创汇的同时,也推动了企业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2.1.2、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人口大国。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近些年来,大批乡镇企业的崛起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及对外贸易的增长,给我国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契机。到1999年止,外资企业吸收劳动力达600多万人。遍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加工带,则吸收了近两亿农村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还减轻了就业负担,缓解了社会矛盾。 2.1.3、全球化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机遇 1、资本合作的机会。资本跨国运行可通过外商直接投资( FDI) 或与东道国资本合作( 如成立合资企业) 的方式。外来投资企业已经占据中国工业1/ 3 左右的比重。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上, 其中利用外资从1981 年的36.4 亿元剧增到2008 年的5311.9 亿元; 从构成比例上看, 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81年的不到4% 逐渐递增到1995 ~ 1997年的超过10%, 近年又回落到3%~ 4% 。 2、对技术的模仿。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技术的模仿, 至少可以通过这几条途径: ( 1) 外商直接投资( FDI) 的技术外溢性。Walz( 1997) 认为, 尽管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司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 但通过外商直接投资, 知识便得到间接性转移。( 2)“干中学”效应, 即边干边学。通过设立合资企业, 东道国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以及管理经验。( 3) 研发的全球网络。参与国际合作研发, 成为发展中国家获得某一领域最前沿技术的一种新途径。在一些基础科学( 如物理学) 的前沿研究领域, 需要投入巨大的实验设备, 并需要一流科研人员的协作。目前,我国通过更广泛地参与研发的全球网络, 共享实验数据和前沿科研成果, 对国内的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带动与示范的作用。 3、对制度的学习。自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讲课讲稿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 由于世界各国在自然资源、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的国家产生不同的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的影响就像是一把双刃剑,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中国又该如何应对?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机遇挑战趋利避害 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浪潮滚滚而来,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特征,成为从决策者、企业家到学者的共同话题。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1、贸易全球化的表现:贸易全球化主要体现在:第一,国际贸易增长率高于世界生产总值增长率;第二,国际贸易规模庞大,世界贸易依赖度高。2、投资全球化:国际直接投资全球化表现在:国际直接投资增长率高于国际贸易增长率和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率。3、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指一国的金融活动跨越国界日益与国际间的金融活动融合在一起,即资金的筹集、分配和运用,超越国家疆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金融全球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水平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状况;二是垂直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利率和汇率的国际联动和影响。当代世界金融发展呈现的

三大趋势:(1)金融国际合作的趋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区域性、全球性金融组织;(2)融资证券化的趋势:传统的通过商业银行筹集资金方式转向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发行长短期债券的方式;(3)金融合作利益增强的趋势:世界金融中心和世界金融市场为各国融资提供了方便,提高了各国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了筹资成本。 4、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的表现:表现在当今约90%的国家都有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其足迹已几乎遍及全球。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使世界经济成为一个由众多国家组成的不可分割的立体网络。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相当尖锐的矛盾和问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件好事,它可以使我们更加富有。但是,另外一些经济学家持怀疑态度,他们指出,如果经济全球化真的那么好,那为什么国际经济还是如此混乱? 应当承认,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才刚刚起步,它给各国经济和整个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还难以预料,但是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即经济全球化是一柄犀利的“双刃剑”,在促进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风险。作为一个客观的发展进程,积极参与、沉着应对是上策,而游离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之外、拒绝经济全球化,只会带来固步自封,无益于本国经济的发展。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便已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对于我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未来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J OU RNAL OF RENMIN UN IV ERSIT Y OF CHINA No.3 2005 [收稿日期] 2005204206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攻关项目(03J ZD002) [作者简介] 郑一明(1962-),江西景德镇人,哲学博士,中央编译局研究员,主要研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未来 ———西方左翼学者关于社会主义前景的新思考 郑一明 (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北京100032) [摘 要] 冷战结束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左翼思想家对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现状和社会主义 前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人类生存的理想状态,在经济上的不平等、政治上的不民主,以及文化和道德危机等方面都暴露出资本主义的本质缺陷。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他们勾勒出各种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如施韦卡特的“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彼得?德鲁克的“后资本主义社会”说,以及德因兹?迪德里齐的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的历史蓝图”。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定能给人以启迪。 [关键词] 西方;左翼学者;全球化;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 F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5420(2005)032002620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历史的发展发 生了几件重要的大事。一是冷战结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大变化,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之中。二是全球化浪潮扑面而来,席卷所有的国家和民族,对人类历史的进程正发生着深刻的影响。面对这种新的历史态势,各家各派的思想家们都在思考,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相同。最有代表性且名噪一时的应该算是自由主义思想家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中所得出的结论,即认为苏东国家社会主义的垮台意味着历史已经终结,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体制是人类历史上最终的完美制度。对于社会主义和左翼思想家而言,苏东剧变确实有不少经验值得总结,但面对全球化和冷战结束后的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以及人类未来走向,也应该有所分析,并提出自己的预见。 本文要介绍的正是西方左翼著名学者对这方面问 题的一些新看法。 一、对全球化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 现存状况的基本看法 对于当前正在发展着的全球化趋势,有的左翼思想家还是承认它的客观性和进步意义的。这点我们从依附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阿明的如下话语中可以得到确证:“全球化是现代历史事实,是积极的事实,是历史的进步,不能被自发的文化回 应抹杀” [1](P75) 。这就充分表明,并不如一般人所 言,西方左翼思想家都是反全球化的。相反,对于那些较为深刻的左翼思想家而言,只有从全球化的新背景出发,去探讨人类的命运与未来,并给社 — 62—

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

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 编者按“全球化”、“中国现代化”,作为社会发展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学界探讨既多,成 果亦丰。但“拒绝”还是“融入”全球化以及如何在“中国与世界”、“世界与中国”的坐标中选择“中国现代化”,仍是一个需要现实地解决的课题。首都师范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在 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研究方面有所积累,并对上述问题多有心得。这里刊出该 所及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部分成果,以期学界对这一课题展开进一步思考。 中国现代化与双赢的全球化首都师范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王锐生现代化这个概念首先包含 着对传统社会的超越。但是走出传统社会的文明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现代化不能摆脱全球化 。当今的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刚刚起步的现代化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是“助推器”还是“ 陷阱”? 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能够给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以发展的机遇吗?我们的回 答是:能够。所以我们做出迎接全球化的选择,把它看作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机遇。之所以这 样回答,第一,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合乎逻辑的必然性。既然我们已经在上世纪 70年代末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拒绝了计划经济体制,那么除了迎接世界经济一体化,我们 别无选择。第二,因为我们认为,全球化尽管已经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所主导,但 仍然有可能经过我们的努力,争取到一种双赢局面——这对双方(主导者与后起的参与者)都 会是有利的。 中国现代化在对外开放方面要求的,就是芄淮 此 娜 蚧 ? “双赢说”的对立面是“陷阱说”。此说在一部分人中流行并不是没有根据。根据之一是:经济全球化越发展,世界范围的贫富分化就越严重。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助于创造财富和加快进 步,但这种巨大的经济利益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必然导致世界范围的经济不平等现象加剧。在信息革命背景下,全球化是通过世界范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的。而这一调整的 主体力量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以利益必然集中到这些公司手里。根据美国政策研究所的 估算,全世界447名亿万富翁的财富合在一起比占全世界一半人口的最贫穷的人的收入加起来 还要多。该所的计算表明:全世界至少三分之二的人被排除在全球化(受益)之外,受到全球 化的伤害或者被全球化所忽视。又据联合国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的统计,在全世界的发展中 国家中不超过20个国家能够从全球化中受益。 但是毕竟还有受益者。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亚国家和地区积极投身全球化,并从中得到好 处。在同样的经济全球化的覆盖下,由于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同,有的地区经济状况得到改 善,有的地区却没有。据世界银行的估计,从1987年到1998年,亚洲地区(尽管当时已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