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证据推理

浅析证据推理
浅析证据推理

浅析证据推理

---解读安东尼杀女案

想要正确理解证据推理,必先明确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依据,是诉讼活动的核心和基础。全部诉讼活动都是围绕证据的搜集和运用进行的。《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证据可分为七类,即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证据推理,简称D-S推理,是运用证据推理案情的诉讼活动,重在获取案件的法律依据,还原事实真相,说服法官或者陪审团认定被告有罪或者无罪的法律事实。

首先,我们从一个与辛普森杀妻案极其类似的案例谈起。2008年震惊美国的凯西·安东尼涉嫌杀害3岁女儿凯丽的案件以弗洛里达州奥兰多法院做出的判处安东尼四年徒刑而告终。2008年6月16日,时年22岁的凯西·安东尼在与父母发生争执后带着2岁大的女儿凯丽离家出走。此后一个月中,凯西的母亲辛迪曾多次打电话给女儿说要见外孙女,但都被凯西以各种理由拒绝。之后,辛迪接到拖车场打来的要求其领取安东尼车辆的电话。到停车场准备领取时,发现后备箱有一股浓重的尸臭味,觉察到事态的严重性,因此报警求助。

警方在侦查案情的过程中,找到了许多证明安东尼杀害女儿凯丽的有力证据。现将公诉方掌握的证据归纳如下:1、根据安东尼的供词,女儿凯丽被自己雇的一位名叫冈萨雷斯的保姆绑架了,但事后经警方查明,根本没有冈萨雷斯这个人的存在。2、2008年12月11日,警方在凯西家中附近的树林中发现了用塑料袋包裹的凯丽的遗骸,其身体已经严重腐烂,面部还粘着一块胶布。检方利用搜集到的毛发证据和气味分析测试,发现存在氯仿的成分。3、凯丽在6月就已经失踪,其母亲安东尼并没有立即报警,反而搬去和男友同居,成天饮酒取乐,甚至在肩膀上用意大利语刻上“美好生活”四个字,直到一个月后才告诉家人孩子失踪了。4、警犬曾在凯西车的行李箱里和她父母家的院子里嗅出过尸体的味道。5、在安东尼的电脑里发现她曾经在网上搜索过三氯甲烷和失踪儿童的信息。6、安东尼在凯丽失踪后两周后将车废弃。7、凯丽床上丢失的维尼熊毛毯,也在案发现场被找到。

辩护方基于安东尼的陈述提供了如下的抗辩理由:1、凯丽是在游泳池溺毙而亡。2、安东尼由于长期受到父亲和哥哥的性侵犯,所以只能隐忍沉默。3、有证人证明安东尼与女儿凯丽关系甚好。

本案最终判处安东尼向警方提供虚假信息等四项轻罪,并不是没有道理可言。尽管透过我们的直接判断和情感倾向,我们几乎可以百分之一百的断定安东尼就是杀害凯丽的真凶,但是在讲求证据的法庭来看,直观的推断难以立足。在美国司法体系中,“无罪推论、程序正义、直接证据”是三个法庭审判的重要原则。在美国,有一个重要的司法定律“一碗面里只能有一只臭虫”,即正常人吃饭,若吃到一只臭虫,肯定会扔下碗筷,与之理论,而不会在碗里去找第二只臭虫。放在审判实践中,即无论你向法庭提供了多少足以证明被告有罪或是清白的证据,只要发现一个伪证,所有的证据都会视作无效。著名的辛普森案件就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实证。辩方通过质疑警方采集血迹样本的程序规范性、血手套与被告的手型不相符、证人福尔曼警官恶劣的种族歧视倾向造成其重要证言无法得到陪审团采信等等,这几只“致命”的臭虫让整碗检方精心酿制的看似天衣无缝的证据链功亏一篑。然而,在安东尼杀女的案件中,尽管存在诸多关键的间接证据,但是这一系列的证据很难串联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

我们先来看这起案件中欠缺的几个关键点,这几个致命的缺陷也是陪审团最终判定安东尼无罪的着力点。1、案件中缺乏直接人证,即无人亲眼目睹或是间接看到安东尼杀害自己

的女儿。这一关键、实质性证据的缺乏对于证明被告有罪十分困难。2、案件的物证缺乏科学性、权威性。从以上罗列的证据中可以发现,检方的着力点主要集中于安东尼数次欺骗警方,质疑被告的言语的真实性以及在在凯西的行李箱、院子、和私家车内嗅出尸臭等间接证据来控诉被告的罪行,然而这一些证据显然不足以确认被告的罪行。在现代司法实践中,要想真正占据证据辩驳中的主动权,最好是掌握DNA、手印、血迹、指纹等等具有生物性的证据,足以直接确定一个特定的人。3、在法庭辩论和质证的过程中,检方并没有出示直接证据,而是通过“推断”的手法给陪审团模拟和设想凶杀案的情景。检方这样描述:凯西使用氯仿迷晕凯莉,然后用胶带缠住鼻口令其窒息,在抛尸前曾将死者置于车内。要知道,推断仅仅只是一种设想。正如罗伯特?夏皮罗(曾任辛普森案被告团队成员)在《洛杉矶时报》的特稿中写道:“法庭的结果并不代表凯西是无辜的,但凯西之所以谋杀罪名不成立,是因为控方除了一个合理的怀疑,没能为他们的控诉提供详实的证据。”4、辩方律师质疑检方提出的几项证据严重违反对于证据的几点规制和取得条件。例如,发现孩子尸体的“犯罪现场”被人动过,按照美国法律,在“不是原状”(也就是被动过)的现场得到的“证据”无法得到法庭采信。这也正是印证了“一碗面里只能有一只臭虫”的理论,一点点证据上的瑕疵都足以将所有“铁证”化为乌有。

接下来,我们试着串联一下检方所采集的证据,利用我们现有的浅薄的司法常识来找寻一下证据中一些疑点和缺陷。检方发现凯丽头部紧裹的胶布来源于安东尼的家中,甚至发现安东尼的指纹,退一步而言,就算这卷胶带确实属于安东尼所有,但是我们无法确定最后一个接触胶带的人就是安东尼本人。另外,安东尼在凯丽失踪两周后将充满尸臭的车抛弃并不能说明安东尼就有杀害凯丽的嫌疑,有可能是因为车辆已经严重老化或是曾经装过死猪肉等肉类产品而导致的尸臭。根据检方提出的证据: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ORNL)出具了一份检测说明,他们对凯西车内的空气成分进行了化学成分检测后,发现其中含有5种可能会在尸体腐烂时产生的气体成份。但由于动物尸体也可以释放这些成分,所以庭审未予以采纳。这份报告随是检方出具,但却帮了辩方一个大忙,这份证明正给予检方“被告车辆后备箱有尸臭味”的证据猛烈一击,可以说是自相矛盾,但是,由于这份证据本身的矛盾性,最终没有得到法庭的采纳。我们可以质疑,这些尸臭一定就是凯丽遗体腐烂而放出的气体吗?

最后,引用缪四平老师在《法律逻辑----关于法律逻辑理论与应用分析的思考与探索》所说的一段话作为结尾:间接证据不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才能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故在间接证据构成的案件中,孤证不能定案,必须将间接证据组成一个完整的证据体系,通过严密的法律逻辑推理,才可以对案件有一个彻底清醒的认识。

参考资料:

缪四平:法律逻辑----关于法律逻辑理论与应用分析的思考与探索,第五章第三节张凯:轰动全美杀女儿案为何判无罪——凯西案分析,2011年07月9日

张五柳:美国定律:一碗面里只能有一只臭虫,2008年4月2日

百度百科:辛普森案

《未完成的审判:震惊美国的凯西案》

果壳主题站:凯西不一定无辜,但一定无罪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学习乃至科学研究中要求学习者思想上需要建立的一个强大武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学科特点决定的对学习基本的要求。“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是对学习者思想观念上的一种更深入的要求。“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对学习者进入更高级层次,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的一种素养要求。 首先谈谈对“证据推理”的理解。“证据”就是要求学生具有获取证据、筛选证据的能力。先说证据的来源,学生获取证据来源可以是课本、课外书籍、网络资料、实验数据等等形式。获取证据后,还要具有要筛选证据的能力。尽量选择比较权威的证据,证据如果有冲突需要进一步分析比对择取其中较可靠的数据。有些证据是正面证明的,同时注意也有些数据是证伪的,找寻逆向证伪的证据也是一个好的思路。有了证据还要建立观点与证据之间的逻辑关联以进行推理。一种方法是证据正向支持观点,此时最好多方证据从不同角度佐证观点。另一种方法是逆向驳斥观点,这种证伪的方法往往很具杀伤力,但基于化学的学科特点证伪并非意味着观点完全错误。例如,我们说浓度越大反应越快这一观点。并不能因为某些极个别的反应完全推翻这一结论,这一点是化学科比较独特的一个特点。很多观点或结论往往不能放之四海皆准。只要能解决大部分问题,能解释说明绝大部分现象就不错了。通过正向、逆向多方证据的反复推理论证我们即可了解一

个观点或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以及适用范围。 接下来谈谈模型认知问题。模型含义是模式、样式的意思。分为实物模型和思想模型等类型。实物模型在化学上主要是用于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因为此类微观的化学知识具有看不见、摸不着及其抽象的特点,借助于实物模型(3d计算机模型也可归入此类,实际上实物模型的虚拟化)可以更好地理解、认识相关知识。所以在此类教学中利用好实物模型,或教师制作精良的计算机3d模型、动画就非常有价值。思想模型是指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包括概念原理模型、数学模型、复合模型等类型。模型认知对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是建立学科理论框架的重要工作。教学中应该下大力气解决一些最基本的模型的认知与建立。模型认知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步:①模型初步认识,解决模型是什么的问题;②模型建立的证据,解决模型为什么的问题;③模型的运用,是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模型有啥用的问题;④模型的评价与重构,模型在运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不适用的情况(尤其是化学学科),通过模型评价找出模型适用条件重构模型的内涵外延,甚至发展处高级的新模型。模型认知教学对于学生形成科学、完善的学科理论至关重要。所以教学中要下大力气解决。

推理方法综述

智能控制导论大作业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

推理方法综述 一、推理的定义: 推理是人类求解问题的主要思维方法。所谓推理就是按照某种策略从已有事实和知识推出结论的过程。通过一个或几个被认为是正确的陈述、声明或判断达到另一真理的行动,而这真理被相信是从前面的陈述、声明或判断中得出的直接推理。 二、推理方式及其分类: 1.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默认推理 (1). 演绎推理:一般→个别 演绎推理是从全称判断推出特称判断或单称判断的过程,即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最常用的形式是三段论法。 例如: 1)所有的推理系统都是智能系统; 2)专家系统是推理系统; 3)所以,专家系统是智能系统。 (2). 归纳推理: 个别→一般 是从足够多的事例中归纳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过程,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过程,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又称为必然性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又称为非必然性推理。 例如:

(3). 默认推理: 默认推理又称缺省推理,它是在知识不完全的情况下假设某些条件已经具备所进行的推理。 例如: 2.确定性推理、不确定性推理 如果按推理时所用的知识的确定性来分,推理可分为确定性推理与不确定性推理。 (1)确定性推理(精确推理)。 如果在推理中所用的知识都是精确的,即可以把知识表示成必然的因果关系,然后进行逻辑推理,推理的结论或者为真,或者为假,这种推理就称为确定性推理。(如归结反演、基于规则的演绎系统等) (2)不确定性推理(不精确推理)。 在人类知识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人们的主观判断,是不精确的和含糊的。由这些知识归纳出来的推理规则往往是不确定的。基于这种不确定的推理规则进行推理,形成的结论也是不确定的,这种推理称为不确定推理。(在专家系统中主要使用的方法)。 例如: 3.单调推理、非单调推理 如果按推理过程中推出的结论是否单调增加,或者说推出的结论是否越来越接近最终目标来划分,推理又可分为单调推理与非单调推理。 (1)单调推理。(基于经典逻辑的演绎推理) 是指在推理过程中随着推理的向前推进及新知识的加入,推出的结论呈单调增加的趋势,并且越来越接近最终目标。(演绎推理是单调推理。)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来看,证据推理、模型建构是属于文化基础维度之下科学精神素养之中理性思维的两个基本的要点[1]。通过高 中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进 行抽象概括并建构模型,用模型思想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一般规律[2]6。目前已有不少教师设计了基于证据推理、模型认知的课时教学,这反 映了广大化学教师对构建化学核心素养教学的积极态度;在学习这些教师的成果时,对照作为化学核心素养设计者的专家们对化学核心素养本意 的剖析,引起了我的思考,现将这些思考提供给大家,供参考与交流。 一、非证据 科学探究过程中实验事实与想要求证的猜想之间在逻辑上有三种关系:①可证明猜想为真;②可证明猜想为假;③无法证明猜想真假。前两种 都可以说该实验事实是想要求证的猜想的证据(第一种关系中实验事实是想要求证的猜想的肯定性证据,第二种关系中实验事实是想要求证的

猜想的否定性证据),而第三种却不能说该实验事实是想要求证的猜想的证据,即非证据。例如:已知某溶液中只有一种氯化物溶质;所作猜想 为:溶质是BaCl2。①如果实验事实是:向溶液中滴加1~2滴Na2SO4溶液即出现白色沉淀,再滴加1~2滴硝酸白色沉淀未溶解,则这个事实 是猜想的肯定性证据;②反之,如果实验事实是:向溶液中滴加1~2滴Na2SO4溶液没有出现白色沉淀,则这个事实是猜想的否定性证据;③但 是如果实验事实是:向溶液中滴加1~2滴AgNO3溶液即出现白色沉淀,则这个事实就不是猜想的证据,此时就必须重新设计探究活动。 二、逆向推理 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既包含由证据推理出结论,也包含由结论逆向推理出所需证据。之所以强调逆向推理,其一是因为两个方 向的推理在科学探究中都要用到:逆向推理用在由猜想推理出所需证据并据此设计实验取证,正向推理则用于由实验所取得的证据去推理猜想 是否成立并形成结论。其二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也要用到两个方向的推理,如在有机物合成的问题解决中就常常使用逆向推理的思维方式。

浅析证据推理

浅析证据推理 ---解读安东尼杀女案 想要正确理解证据推理,必先明确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依据,是诉讼活动的核心和基础。全部诉讼活动都是围绕证据的搜集和运用进行的。《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证据可分为七类,即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证据推理,简称D-S推理,是运用证据推理案情的诉讼活动,重在获取案件的法律依据,还原事实真相,说服法官或者陪审团认定被告有罪或者无罪的法律事实。 首先,我们从一个与辛普森杀妻案极其类似的案例谈起。2008年震惊美国的凯西·安东尼涉嫌杀害3岁女儿凯丽的案件以弗洛里达州奥兰多法院做出的判处安东尼四年徒刑而告终。2008年6月16日,时年22岁的凯西·安东尼在与父母发生争执后带着2岁大的女儿凯丽离家出走。此后一个月中,凯西的母亲辛迪曾多次打电话给女儿说要见外孙女,但都被凯西以各种理由拒绝。之后,辛迪接到拖车场打来的要求其领取安东尼车辆的电话。到停车场准备领取时,发现后备箱有一股浓重的尸臭味,觉察到事态的严重性,因此报警求助。 警方在侦查案情的过程中,找到了许多证明安东尼杀害女儿凯丽的有力证据。现将公诉方掌握的证据归纳如下:1、根据安东尼的供词,女儿凯丽被自己雇的一位名叫冈萨雷斯的保姆绑架了,但事后经警方查明,根本没有冈萨雷斯这个人的存在。2、2008年12月11日,警方在凯西家中附近的树林中发现了用塑料袋包裹的凯丽的遗骸,其身体已经严重腐烂,面部还粘着一块胶布。检方利用搜集到的毛发证据和气味分析测试,发现存在氯仿的成分。3、凯丽在6月就已经失踪,其母亲安东尼并没有立即报警,反而搬去和男友同居,成天饮酒取乐,甚至在肩膀上用意大利语刻上“美好生活”四个字,直到一个月后才告诉家人孩子失踪了。4、警犬曾在凯西车的行李箱里和她父母家的院子里嗅出过尸体的味道。5、在安东尼的电脑里发现她曾经在网上搜索过三氯甲烷和失踪儿童的信息。6、安东尼在凯丽失踪后两周后将车废弃。7、凯丽床上丢失的维尼熊毛毯,也在案发现场被找到。 辩护方基于安东尼的陈述提供了如下的抗辩理由:1、凯丽是在游泳池溺毙而亡。2、安东尼由于长期受到父亲和哥哥的性侵犯,所以只能隐忍沉默。3、有证人证明安东尼与女儿凯丽关系甚好。 本案最终判处安东尼向警方提供虚假信息等四项轻罪,并不是没有道理可言。尽管透过我们的直接判断和情感倾向,我们几乎可以百分之一百的断定安东尼就是杀害凯丽的真凶,但是在讲求证据的法庭来看,直观的推断难以立足。在美国司法体系中,“无罪推论、程序正义、直接证据”是三个法庭审判的重要原则。在美国,有一个重要的司法定律“一碗面里只能有一只臭虫”,即正常人吃饭,若吃到一只臭虫,肯定会扔下碗筷,与之理论,而不会在碗里去找第二只臭虫。放在审判实践中,即无论你向法庭提供了多少足以证明被告有罪或是清白的证据,只要发现一个伪证,所有的证据都会视作无效。著名的辛普森案件就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实证。辩方通过质疑警方采集血迹样本的程序规范性、血手套与被告的手型不相符、证人福尔曼警官恶劣的种族歧视倾向造成其重要证言无法得到陪审团采信等等,这几只“致命”的臭虫让整碗检方精心酿制的看似天衣无缝的证据链功亏一篑。然而,在安东尼杀女的案件中,尽管存在诸多关键的间接证据,但是这一系列的证据很难串联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 我们先来看这起案件中欠缺的几个关键点,这几个致命的缺陷也是陪审团最终判定安东尼无罪的着力点。1、案件中缺乏直接人证,即无人亲眼目睹或是间接看到安东尼杀害自己

人工智能原理教案03章 不确定性推理方法323证据理论

3.4证据理论 0. 前言 ●主观Bayes方法必须给出先验概率。 ●Dempster和Shafer提出的证据理论,可用来处理这种 由不知道所引起的不确定性。 ●证据理论采用信任函数而不是概率作为不确定性度量, 它通过对一些事件的概率加以约束来建立信任函数而 不必说明精确的难于获得的概率。 ●证据理论满足比概率论更弱的公理系统,当这种约束限 制为严格的概率时(即概率值已知时),证据理论就退 化为概率论了。 1. 证据的不确定性度量 (1) 基本理论 辨别框概念:设U为假设x的所有可能的穷举集合,且设U 中的各元素间是互斥的,我们称U为辨别框(Frame of discernment)。设U的元素个数为N,则U的幂集合2U的元素个数为2N,每个幂集合的元素对应于一个关于x取值情况的命题(子集)。 对任一A U,命题A表示了某些假设的集合(这样的命题间不再有互斥性)。针对医疗诊断问题,U就是所有可能疾病(假设)

的集合,诊断结果必是U 中确定的元素构成的。A 表示某一种(单元素)或某些种疾病。医生为了进行诊断所进行的各种检查就称作证据,有的证据所支持的常不只是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即U 的一子集A 。 定义1:基本概率分配函数(Basic probability assignment ): 对任一个属于U 的子集A (命题),命它对应于一个数 m ∈[0,1],而且满足 ∑?==ΦU A A m m 1)(0 )( 则称函数m 为幂集2U 上的基本概率分配函数bpa ,称m(A)为 A 的基本概率数。 m(A)表示了证据对U 的子集A 成立的一种信任的度量,取值 于[0,1],而且2U 中各元素信任的总和为1。m(A)的意义为 ● 若A ?U 且A ≠U ,则m(A)表示对A 的确定信任程度。 ● 若A=U ,则m(A)表示这个数不知如何分配(即不知道的 情况)。 例如, 设U={红,黄,白},2U 上的基本概率分配函数m 为 m ({ },{红},{黄},{白},{红,黄},{红,白},{黄,白},{红,黄,白})

推理方法综述

推理方法综述

智能控制导论大作业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

推理方法综述 一、推理的定义: 推理是人类求解问题的主要思维方法。所谓推理就是按照某种策略从已有事实和知识推出结论的过程。通过一个或几个被认为是正确的陈述、声明或判断达到另一真理的行动,而这真理被相信是从前面的陈述、声明或判断中得出的直接推理。 二、推理方式及其分类: 1.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默认推理 (1). 演绎推理:一般→个别 演绎推理是从全称判断推出特称判断或单称判断的过程,即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最常用的形式是三段论法。 例如: 1)所有的推理系统都是智能系统; 2)专家系统是推理系统; 3)所以,专家系统是智能系统。 (2). 归纳推理: 个别→一般 是从足够多的事例中归纳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过程,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过程,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又称为必然性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又称为非

必然性推理。 例如: (3). 默认推理: 默认推理又称缺省推理,它是在知识不完全的情况下假设某些条件已经具备所进行的推理。 例如: 2.确定性推理、不确定性推理 如果按推理时所用的知识的确定性来分,推理可分为确定性推理与不确定性推理。 (1)确定性推理(精确推理)。 如果在推理中所用的知识都是精确的,即可以把知识表示成必然的因果关系,然后进行逻辑推理,推理的结论或者为真,或者为假,这种推理就称为确定性

推理。(如归结反演、基于规则的演绎系统等) (2)不确定性推理(不精确推理)。 在人类知识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人们的主观判断,是不精确的和含糊的。由这些知识归纳出来的推理规则往往是不确定的。基于这种不确定的推理规则进行推理,形成的结论也是不确定的,这种推理称为不确定推理。 (在专家系统中主要使用的方法)。 例如: 3.单调推理、非单调推理 如果按推理过程中推出的结论是否单调增加,或者说推出的结论是否越来越接近最终目标来划分,推理又可分为单调推理与非单调推理。 (1)单调推理。(基于经典逻辑的演绎推理) 是指在推理过程中随着推理的向前推进及新知识的加入,推出的结论呈单调增加的趋势,并且越来越接近最终目标。(演绎推理是单调推理。) (2)非单调推理。(默认推理是非单调推理) 是指在推理过程中随着推理的向前推进及新知识的加入,不仅没有加强已推出的结论,反而要否定它,使得推理退回到前面的某一步,重新开始。(一般是在知识不完全的情况下进行的) 例如: 4.启发式推理、非启发式推理

证据推理

证据推理 词目:证据推理。英文: evidential reasoning 。释文:又称登姆普斯特谢弗推理(Dempster-Shafer reasoning)方法,简称D-S推理。D-S理论将假设视作一个集合,引入信任函数、似信度函数、类概率函数等概念描述命题的精确信任程度、信任程度和估计信任程度,对命题的不确定性作多角度的描述。对从不同性质的数据源中提取的证据,利用正交求和方法综合证据,通过证据的积累缩小集合,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其优点:①能满足更弱的公理系统,有处理信息的无知和缺失的问题的能力,对不同数据中的信息的不准确性和矛盾提供了显式的估计。②能处理类别混合问题,在混合像元的表达中非常有用。 内容摘要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电器产品取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电器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电器产品功能的日益增多,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加,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对于电器产品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可靠性是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电器产品可靠性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产品可靠性是利用概率方法来计算的,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无法处理评估资源中同时存在的多种不确定性,包括信息的不完全可靠性、不完备性、随机性、模糊性等,而且,这些方法都只能给出一个综合评估结果,却不能给出评估结果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度量,因此需要一种有效的评估方法,以期望得到合理的评估结果。 而证据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先验数据的直观性和易获得性。 通过证据推理,可以简明地将一些难以量化的指标量化,在综合的评判过程中融入数据的稳定因子和专家的自信度因子,从而减少了数据量化的困难,将问题简化。 本文将证据理论引入系统和电器产品的可靠性评估中,通过实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借助证据理论对系统和电器产品的可靠性进行评估。 本方法的特点在于: 不仅可以同时处理上述的多种不确定性,而且可以同时给出评估结果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度量,从而将这些不确定性体现在最终的评估结果中。

完整版公务员考试判断推理答题技巧和方法

宁夏公务员考试断推理题解答方法 逻辑判断 逻辑判断,也叫逻辑推理,是判断推理中的测试内容之一。10道(或15 道)试题由题干、提问和备选项组成。题干或是给出一段论述、或是给定一些条件,然后根据提问,在A.B.C.D四个备选项中选择一个作为答案。 逻辑推理蕴涵普通逻辑的基础常识。这些常识,在类比推理、定义判断等其他内容的测试中,都有广泛应用,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不容忽视。当然,不了解这些常识,也可以做一般性的分析和断定,但往往出错。原因是,不同的试题,都针对着不同的知识点,也就是考点。这些考点的考核方法和出题思路是有规律的。离开这些规律,就无从把握考点,有可能导出“我认为”的思路,而失去了正确解答的机会。 为了便于考生掌握考点,有效地管理和调用相关的常识、方法和技巧,本书根据试题常见的考点,首先提供几个好理解、易操作的快读、快解方法,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这些快读、快解方法,都是针对历年公务员考试的考点和题型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技巧,在应试中十分重要。当然,当了解必要的逻辑常识后,这些方法的应用就更为灵活。 快读快解应用篇 --- 真题考点经验精选 快读快解口诀集锦 条件有矛盾真假好分辨 对应关系杂排除做首选 具体有疑问果断选宏观 可能不推“必”部分不推“全” 选项要证据直观是答案 强弱相比较选最才保险 概念有内涵当心被偷换 分析必弄清论据和论点

发现联结词规则用在先

分析巧运用解题思路宽 口决部分解说: 1.条件有矛盾真假好分辨 公务员考试中有这样的试题: 试题1: 某仓库失窃,四个保管员因涉嫌而被传讯。四人的供述如下: 甲:我们四人都没作案; 乙:我们中有人作案; 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 T:我没作案。 如果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有两人说的是假话,则以下哪项断定成立? A.说真话的是甲和丁 B.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c.说真话的是甲和丙 D.说真话的是乙和丁 这是典型的利用分析矛盾解析的试题。历年至今,在全国各地公务员考试中屡不鲜。解析这类试题,关键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断定,必有一个真,一个假。比如: “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一一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 了解了这些常识,可以利用分析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 解析] 1)四人中,两人诚实,两人说谎。 2)甲和乙的话有矛盾! 甲:我们四人都没作案; 乙:我们中有人作案;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摘要】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要以培养化学学科素养为主旨,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构建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究”“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5个维度。本文就“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作微观思考,分析探究在高中化学的实际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证据推理模型认知逻辑推理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104-02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内涵包括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模型;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解释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一、证据推理能力的培养 “证据推理”又称登姆普斯特.谢弗推理法,指对从不同性质的数据源中提取的证据,利用正交求和方法综合证据,通过证据的积累缩小

集合,从而获得问题的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理论体系是科学家对无数事实材料概括的基础上,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在化学学科背景中,“证据推理”对应的学科素养就表现为依据有关事实或材料推出新的判断或结论,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或获得新的知识。如根据钠与水反应时“浮、熔、游、响、红”等实验现象和已有知识进行有关推理,对钠的密度、熔点等物理性质,钠与水反应时的速率、产物以及能量变化形成相应的判断,获得钠的有关知识;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及各原子的成键特点进行推理乙醇可能的结构为CH3—CH2—OH 或CH3—O—CH3,然后通过乙醇与水反应的实验对上述推理进行证实或证伪,从而得出乙醇含有羟基的结论。 化学教学活动中的“证据推理”是基于基本理论和化学实践的推理,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教学质量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模型认知能力的培养 “模型”包括实物模型和非实物的形式模型两类,形式模型又包括数学模型、图像模型和语义模型等。 实物模型主要有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等以实物形态展示的模型;形式模型中的数学模型是用公式或方程等数学语言描述的模型,如平衡常数表达式、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图像模型是用二维或三维坐标系中的数学图像描述的模型,如反应速率与时间关系的曲线;语义模型是用词语描述的模型,如教材中的阿伏加德罗定律、元素周期律、盖斯定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构建来看,证据推理和模式建构是文化基础维度下科学精神素养的理性思考的两个基本点。通过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解释证据与结论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的证据,找到证据的方法;能够根据材料及其变化的信息,抽象地总结和构建模型,了解材料的性质和使用的一般规律。6目前,许多教师设计了循证课堂教学推理和模式认知,反映了大多数化学教师对构建化学核心素养教学的积极态度;在研究这些教师的表现的过程中,笔者对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原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现在,我将这些想法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交流。 1号证据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实验事实与待验证猜想之间存在三种逻辑关系:①可以证明是正确的;②可以证明猜想是错误的;③猜想不能被证明。可以说,前两个实验事实是要证明的猜想的证据(在第一个关系中,实验事实是要验证的猜想的正证据,在第二个关系中,实验事实是要验证的猜想的证明。没有。证据),不能说第三条证据是要证实的猜想的证据,也就是说,它不是证据。例如,已知溶液中只有一种氯化物溶质;假设溶

质为BaCl2。①如果在溶液中加入白色酸液滴,溶液中的硝酸盐液滴不会溶解。如果实验事实是向溶液中添加1-2滴Na2SO4溶液,并且溶液中没有白色沉淀,则假定为负证据③但如果实验事实是向溶液中添加1-2滴AgNO3溶液会导致白色沉淀,则这不是推测的证据,并且勘探活动必须重新设计。 2逆向推理 它可以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不仅包括证据推理中的结论,还包括结论逆向推理所需的证据。强调逆向推理的原因之一是科学探究中运用了两个推理方向:逆向推理是从猜想中推断出必要的证据,实验是为了收集证据;正推理是用来推断猜想是否属实,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总之。其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从两个方向运用推理。例如,在有机合成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使用逆向推理思维。第三,逆向推理具有发散性思维的特点。不同程度的分歧会导致不同的证据和设计实验的方向。通过逆向推理得到的不同证据,其证明难度、可信度和证明力各不相同。一般来说,从证据到结论的积极思维越直接,证据就越有效。如果从多个不同的证据推理中得出相同的结论,

证据理论概述

证据理论概述 一、理论的提出 1967年,Dempster提出上概率和下概率。 1976年,Shafer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命题和集合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把命题的不确定问题转化为集合的不确定问题,满足比概率论弱的情况,形成了一套关于证据推理的数学理论。 证据理论是一种不确定的推理方法,与之类似的还有云模型、模糊理论、Bayes方法。 证据理论可以看作是根据证据做出决策的理论。一个证据会在对应问题的决策解集合(决策框架)上产生一个基本信任分配(信任函数),该信任分配就是要决策的结果。多个证据产生多个基本信任分配,再求出多个信任分配的正交和,即证据合成,最终得到一个决策结果。该决策结果综合了多个专家的经验和知识。然而,证据理论中,要求参与合成的证据相互独立,这在实际应用时很难做到。一旦证据发生冲突,往往会得出与事实相悖的结果。所以,证据理论中,冲突证据的合成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基本理论 证据理论中,决策框架、信任函数、证据合成是关键。 决策框架Θ,是指命题的所有可能的答案组成的完备集合,集合中的所有元素都是两两互斥的,任一时刻,答案只能取集合中的某一元素。 基本信任分配函数m,是一个从Θ的幂集2Θ到[0,1]的映射,其中Θ的任一子集A 满足m(Ф)=0, Σm(A)=1,表示证据对A的信任程度。 A=θi,m(A)表示对相应命题A的精确信任度; A=Θ,m(A)是对Θ的各个子集进行信任分配后剩下的部分,表示不知道该如何对它进行分配。 A≠Θ,A≠θi,m(A)是对相应命题A的精确信任度,但却不知道这部分信任具体该分给A中的哪些元素。 注:A∈B,m(A)与m(B)没有任何关系。 信任函数Bel,是一个从Θ的幂集2Θ到[0,1]的映射,其中Θ的任一子集A满足Bel(A)= Σm(B) (B∈A),Bel(A)称为A的信任函数,表示证据对A为真的信任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