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5.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5.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能否在符合集体允许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能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2)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第一,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

动作是思维的起点。就本质而言,人的思维就是一种内化的、可逆的动作。因此,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是婴幼儿心理健康的第一标志。

第二,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

语言是人类心理的工具,是思维和交流的载体。婴儿在出生后第一年末开始获得母语。如果儿童的语言运用于语言环境不相吻合,就要引起必要的关注。最极端的语境不合的情况表现在自闭症的患儿身上。他们不会根据语境交流,常常表现为延时地单调重复。所以,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是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个指标。

第三,热爱游戏,善于游戏。

游戏是婴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也是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游戏能促进儿童的身体发展,尤其是动作技能和感觉能力的发展。

第四,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

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他的情绪是明朗的,无论哪种情绪都是清晰易辨别的。而且,他们还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

第五,年龄特征明显。

儿童的年龄特征,总体上说是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热情率真、投入。儿童的言行符合其年龄特征,是其心理健康的表现。

第六,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人的生活不能离开特定的环境,但环境总是在变化的。昼夜的轮换,四季的更替,空间的位移,家庭的变迁,交往对象的更换,自身身体状况的变化等,这些变化随时都在影响着每个人的心理活动。

3.作业

至少写出三种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 【前言】 据权威青少年心理健康机构中欧国际心理机构在长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发现前来咨询学习和考试问题的家长和学生大多数认为:青少年学习或考试成绩不好,只是由于学习能力有问题。 其实,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好坏,升学考试的成败,不只和学习能力、聪明不聪明等因素有关,还与青少年和家长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等多种因素有关。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在升学考试中失利是因为他们存在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并在长时间未被发现,更得不到解决而影响的学习,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会给他们以很大的帮助。 中欧心理机构总结了一般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有以下几点: 【心理疲劳】 影响青少年顺利进行高考的敌人之一叫做心理疲劳。所谓心理疲劳,是指艰苦的学习活动等大脑、神经系统高度和长期的紧张,长期从事一种单调的活动,虽肌肉劳动强度不大,却出现疲劳之极的一种心理状态。出现心理疲劳时,常表现为体力精力下降;主动注意力下降、注意力涣散,常为一些门声、汽车声、说话声等噪声吸弓I,不能集中力量学习;思维缓慢,诉说学习能力下降、抱怨以前很好使的脑子现在变得不好用,并常出错;心理疲劳持续下去,会出现躯体体征和症状:头晕、眼花、头疼、食欲下降、咽喉肿痛、发低烧等;还会出现抑郁、焦虑、心烦易怒等心理症状;如不及早发现和治疗,则很容易影响免疫等系统的正常功能,出现躯体或精神障碍,此时,不要说:顺利的参加高考了,连基本的健康状况都不能保证。 【高考后的心理调整与选择】当高考得不理想时,学生往往想的很多:是否复读、考上的这个学校到底上不上、专业、学校不理想怎么办、这次考不好,出国学习是理想的出路吗?

【学习厌倦】 有这方面问题的学生:对学习的厌倦,对考试更厌倦。 【学习困难】 学习困难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找到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有目标的治疗才是最好的方法。【考试焦虑障碍】 考试焦虑障碍应提早治疗。 考试焦虑障碍是学生面临或处于考试状态下出现的心情异常紧张、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对考试结果严重担心等症状组成的心理障碍,在重大考试如中考、高考时症状加重。 考试焦虑障碍的表现为: (一)患者在考试时出现心情严重紧张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身体上出现肌肉颤抖,头痛、心慌、出汗、小便次数增多;对考试成绩的倍加担心等,越是参加对自身有重大意义的考试如中考、咼考,焦虑症状就越加严重。 (二)由于担心重大考试失利,或在既往有过考试焦虑障碍的体验,患者可在考试前几天甚至数月就出现严重的紧张,坐卧不宁,无法放松肌肉;头重脚轻,心动过速,食欲下降;入睡困难,为将来的考试烦恼,睡前胡思乱想、辗转难眠、对周围事物感觉敏感;精力体力也随之下降,平时上课听不进去,记不住老师的授课;越离重大考试的时间迫近,紧张程度就越加重。 (三)患者可出现咽喉红肿疼痛;发低热,有38度左右的体温升高等躯体的应激反应;患焦虑障碍时间长了,可出现免疫功能低下的表现,如疲乏无力,易患感冒;心电图检查常显示窦性心动过速。也有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回避反应,如对家长说自己身体有病、头痛而不想去上学了,不想去参加考试了,出现厌学、辍学等现象。部分患者合并抑郁状态,如对事物不感兴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描述

心理健康的含义: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里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地社会功能。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含义: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儿童的正常水平。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①动作发展正常②认知发展正常③情绪积极向上④人际关系融洽⑤性格特征良好⑥没有严重的心理及卫生问题 心理健康的特性:①相对性②连续性③可逆性④动态性 认知教育:认知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0-3岁] 1.创设丰富的环境,提供适宜的玩具与材料玩具与材料适宜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安全(牢固的,无毒的,便于清洗的,有一定的体积)②孩子喜欢的(只要孩子喜欢就是好的,不是越贵越好)③多功能性④灵活呈现,数量是当(藏,换)⑤充分利用生活物件(药盒,个性特点,不同年龄差异) 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坚持户外运动,扩大生活范围 3.鼓励,支持婴幼儿的自发探索(不贸然打断,干扰。成果欣赏并鼓励探索中有困难,鼓励,让体验成功快乐) 4.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游戏(符合婴幼儿感知认知的,循序渐进增加游戏难度。时刻关注婴幼儿的情绪反应。同一游戏可以举一反三玩出新花样提起兴趣。游戏需反复进行认识红黄蓝) 情绪情感教育:注意问题:营造安全,温馨,愉快的心理社会环境(周围精神氛围,人际关系)妥善处理婴幼儿的消极情绪,帮助婴幼儿学习识别他人和自己的情绪,通过经常性的游戏促进积极情绪的发展。 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立体型原则,活动性原则,整合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发展性原则,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结合(知行结合)原则。 认知教育应注意的问题3-6岁:树立正确的目标管,选择贴近幼儿经验的探究内容,提供机会扩大生活圈,累积丰富经验,注意幼儿多感官的参与,教给幼儿适当的方法,多采用游戏的方式,家园合作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问题行为的定义:问题行为是指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妨碍其智能和人格的正常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或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系列行为。 问题行为与正常行为,异常行为:①正常行为:指个体所处的年龄段和社会文化相称的能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适应性行为。异常行为:严重偏离常态的障碍性行为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3~6岁的学前儿童是心理发展、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特点是可塑性强,但在心理发展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薄弱,极易受环境及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在儿童中普遍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吸吮手指、情绪障碍等等。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幼儿的发展。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幼儿园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和人格素质的基础。因此。我园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和研究,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相继拉开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序幕。 一、指导思想: 1、对全体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孩子,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要以面向全体孩子为主,个别辅导为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人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孩子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 二、具体工作: 1、加强高素质教师群体的培养; 2、为了更好的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集体备课工作; 3、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以面向全体孩子为主,个别辅导为辅。 三、具体实施: 1、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崇高的特殊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然而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职称评定、业务竞争、应试教育、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生活中的压力和工作中的竞争,会让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成长起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要让幼儿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此我园制定了以下措施: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含义:.健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章程中提出新的健康概念:“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心理健康:指一种良好的心理适应状态。即个体保有基本持续的、积极的、和谐的及与环境协调的心态。 心理健康状态的确认: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3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七条心理健康标准:1.智能良好。(知)2.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感。(情)3.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意)4.人际关系和谐。5.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行)6.要保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7.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相适应。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的要求及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规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开发儿童的心理潜能,帮助儿童主动积极发展,全面培养儿童优良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并预防和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教育。 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重要性:1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家庭的需要.2素质教育的需求:教育规划纲要,幼儿教育指导纲要.3个体发展的需要:身心成长发展的需要,幸福人生的必备.迫切性:1.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青少年,均有相当比例的人出现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 2 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尽如人意。 3 不同群体儿童均存在一定比例心理健康问题,4.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有随年龄增长、时间推移愈演愈烈趋势5.儿童严重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越来越高,且年龄下移。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1.偏重于身体健康,把身体的三项指标的指标作为幼儿健康的标准2.只重视发展好的幼儿,忽视了发展相对滞后的幼儿3.偏重幼儿的知识技能培养,忽略了幼儿的情绪、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4.只重视创设优美、高档的物质环境,忽略构筑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和师生关系5.只重视幼儿园内的教育,忽略了家庭中的教育,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6.只重视幼儿的身心健康,忽视了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种类及常见心理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种类及常见心理问题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1)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为什么要重视儿童心理健康 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良好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必须重视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首先,儿童的发育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发育,这两个方面都有可能受到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问题,导致疾病,因此,儿童心理保健与身体保健一样重要。如果说身体上的疾病会给儿童本人带来痛苦,威胁生命安全,那么心理疾病不但会破坏儿童的社会适应力、阻碍儿童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可能危害到家庭、他人及社会。 其次,儿童时期特殊的心理体验和状态,往往会影响到甚至决定着成年期心理是否健康。心理理论认为,大量的成人心理疾病,如抑郁、强迫等都与儿童期心理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最后,儿童时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是人格是否健全的关键期,成人时期许多优秀的心理品质,如坚强的意志、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也是以儿童和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为基础的。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出生后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一生的任何阶段。”——蒙台梭利“幼稚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在此时期打下基础,它是决定将来人格、体格的重要因素。” ——陈鹤琴 “一个孩子到4岁时,其智力发展了百分之五十,另外百分之三十到8岁时完成,其余百分之二十到17岁完成。” ——美国布鲁纳 “婴儿生下来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晚了二天了。”——? 前苏联巴甫洛夫 心理的产生: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儿童早期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期。 脑的发育和外界环境、教育密切相关。 早期教育,家长和老师该做什么 “一个人不懂小孩儿的心理,小孩儿的问题、小孩儿的困难,小孩儿的愿望,小孩儿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儿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如何能让小孩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获得更好的发展” ——陶行知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定义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学家非常关注的问题,据一项调查统计 , 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已排名首位 , 约占 20%,而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青少年约有 3000万人。 由于我国公众对心理、精神卫生问题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偏低 , 许多隐患不能及早发现治疗 , 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正确对待和解决 , 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困难以至悲剧发生。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学工作者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那么, 青少年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才是心理健康的呢?下面就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条件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的心理保证,人的智力划分往往通过智力测验 ,90以上是正常智力, 70以下是弱智,智商并不一定与学习成绩成正比,有的学生智商高,但学习成绩不好,在校的学生90%以上智力水平相等, 但是为何有的学生学习好, 有的学习不好, 关键是情商。智商是成才的基础,情商是成才的关键。情商是指:信心、恒心、毅力、乐观、忍耐、抗挫折、合作等一系列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反应程度。情商低的人表现意志不坚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易冲动、做事不规范、任性、不负责任。 2、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3、心情开朗、情绪乐观、心胸豁达、情绪稳定、热爱生活、对工作和学习不是为负担,应视为乐趣,努力把自己才智在学习中发挥出来。 4、与人为善、乐于人交往、和同学和睦相处、对同学充满热情、能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同学尊重、信任、不产生嫉妒、憎恨。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石塘小学附设园林燕青 一、幼儿情况分析 林睿阳,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有较强的记忆力,学知识很快。他从小跟奶奶在一起生活,老人对孩子照顾地无微不至,从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玩,老人没有文化,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父母工作较忙,对孩子缺乏必要的指导,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孩子在心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幼儿园,小朋友不小心推了他,就放声大哭;小朋友跟他开玩笑,说奶奶不来接他,他也哭:老师让小朋友学着穿衣服,他不会就哭;在班里,他和小朋友交往很少,不爱跟大家说话,自己坐一边,不肯参加班里的活动;大家玩玩具,他想玩,却不敢跟大家在一起。 二、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老人对孩子照顾太多,生活技能方面缺乏必要的锻炼,导致他自理能力差;再加上周围同龄小伙伴少,很少和孩子在一起,使他不知道如何跟大家相处,遇到事情总想着让奶奶帮忙,他不知道如何是好时,只能用哭来发泄心中的不愉快。 三、目标 (一)使幼儿喜欢来幼儿园,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 (二)学做自己能做的事,能自己吃饭、睡觉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自理能力 四、采取的措施 (一)做好家长工作 请家长在家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给他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锻炼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让孩子多和同龄人在一起,学习必要的交往技能。 (二)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由于他心理比较脆弱,我们在班中,应该多帮助他。孩子们都非常有爱心,经老师一提醒,孩子们都和他一起玩,争做好朋友。 (三)发扬其长处,树立其自信

根据他的记忆力好,平时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我们经常给他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他大胆的表现,慢慢地、他主动积极性的参加活动了,自信心也逐渐的提高了。 (四)教师给予个别指导 由于他生活技能比较差,在平时老师经常给予个别指导:教他穿衣服,洗手、大小便等,自理进一步提高。 (五)用音乐活动进行心理调控 如:进行律动和歌表演来消除不愉快的心情,从而建立良好积极愉悦的情绪。 五、观察记录 第一阶段:一天的早上,我在门口迎接孩子们来园,发现睿阳跟奶奶来了,发现他还是不高兴,于是我蹲下给了他一个拥抱,并亲了他一下。慢慢的他松开了抱着奶奶的手,而且在我的提示下跟奶奶说再见。 效果:睿阳来园虽然还是不太习惯,但他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来园不再拽住奶奶的衣服哭闹了。 分析:只要适时给孩子给与关怀,相信孩子会慢慢习惯的。 第二阶段:一次我们班组织上体能课,在玩集体游戏时,刚开始我发现睿阳站在一旁,并没有加入,我悄悄的告诉几个小朋友:“你们要跟睿阳一起玩。”于是睿阳便被热情的小朋友们牵着加入了游戏中,慢慢地,睿阳也开心的玩了起来。 效果:睿阳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很强,正因为他对事物的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显得比其他孩子多动。 分析:只要能参与集体活动,相信孩子个性也会有所改变。 第三阶段:现在的睿阳,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效果:孩子已经完全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 分析:通过各种方法,使幼儿融入集体,适应幼儿园环境。 六、教育效果 (一)他已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能自己穿衣服,能心情愉快的来幼儿园,自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及标准(最新)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 健康与亚健康 虽然人们生活的水平是在逐步的提高,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这就是健康的问题。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亚健康不是健康的状态,而是非常危险的非健康状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表面上看是健康的状态,但是实际上是很危险的。就相当于保险丝断开之前的状态,而心理的健康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非常有必要针对心理的状态进行分析和解决。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标准。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条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会人学业成功、事业有成的心理基础。用IQ值来表示。智商≥90为正常,上不封顶,<70为智力落后。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康,但是IQ 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成就,IQ高也不能保证心理健康。因此,IQ高的人不要幸灾乐祸。 2.情绪标准。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情绪稳定,而且还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且情绪的变化应由适当的原因引起,还要与情绪反应的程度相适宜。

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教学设计

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教学设计Standard teaching design of infant mental hea lth

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婴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初期。在这一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各个方面都还处在初步形成阶段,其主要任务为动作、语言、认知和情绪的发展。作为评估婴幼儿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自然也应该充分反映这一特点。由于婴幼儿的语言和自我感知能力还处在形成当中,他们不能有效地描述自己的内心体验,因此,对婴幼儿的心理健康测量最好通过父母或者照看者来实施;其测量标准,通常也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来确立。也就是说,判断一个婴儿或者幼儿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能否达到大多数婴幼儿相应年龄段所具有的那种心理发展水平。 (一)动作发展 婴幼儿的动作包括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刚出生的新生儿(满月后至一岁止一般称为婴儿)应具有一些简单的动作反射。婴儿应会吮吸塞入口中的奶头,转向触接嘴角的物体,握紧放在手掌上的东西。满20天时,俯卧着的婴儿应可把头平举起来;足月时,婴儿凭借自身的力量应可移动所躺的位置;4个月时,婴儿借助支撑应可坐1分钟;9个月时,婴儿应能独自坐起

来,借助支撑可站起来;10个月时,婴儿应能用手和膝爬行;11个月时应能独自站立;12个月时应能由别人拉着走;13个月时应能独立行走;18个月时应能独自爬楼梯。到两岁时,幼儿应能从地板上拾起一个物体而不跌倒,并能奔跑和向后走。 (二)语言发展 新生儿最初的语言是哭声。一个新生儿应能通过哭声,向成人表达其饥饿、排泄、疼痛或身体不舒服。大约从第4个月起,婴儿应开始咿呀学语,把声母和韵母连结成一串音节,并且不管其父母操的是什么语言,他们说出的似乎都可能是一种“世界通用语”,即mama、baba、dada、gagaga等。到接近第12个月时,婴儿一般应可理解性地使用“妈妈”——一个含义丰富的词,同时也是句子。到18个月左右,婴儿应能说出双词句,如“妈妈水”、“吃蛋蛋”等。从第18个月到24个月,婴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应有迅速的发展。他们将开始使用由3个词或3个以上词组成的短语或句子。这时,他们的词汇量应从约20个迅速扩大到300个以上。就在两到3岁的期间,幼儿(从满1岁起到6岁止,习惯上称为幼儿)应具有使用各种基本类型句子的能力。在3到6岁,幼儿语言的发展将进入关键期。在这段时期,幼儿通过游戏、学习、劳动等活动,迅速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他的语音应迅速变得准确,而且,在没有任何人专门教授的情况下奇迹般地掌握母语的语法,并操一口地道的母语。

婴幼儿心理健康标准

婴幼儿心理健康标准 导读:对婴幼儿心理健康测量最好通过父母或者照看者来实施;其测量标准,通常也应该从统计角度来确立。也就是说,判断一个婴儿或者幼儿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能否达到大多数婴幼儿相应年龄段所具有那种心理发展水平。 婴幼儿期是人生发展初期。在这一时期,人心理发展基本特点是各个方面都还处在初步形成阶段,其主要任务为动作、语言、认知和情绪发展。作为评估婴幼儿心理是否健康标准,自然也应该充分反映这一特点。由于婴幼儿语言和自我感知能力还处在形成当中,他们不能有效地描述自己内心体验,因此,对婴幼儿心理健康测量最好通过父母或者照看者来实施;其测量标准,通常也应该从统计角度来确立。也就是说,判断一个婴儿或者幼儿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能否达到大多数婴幼儿相应年龄段所具有那种心理发展水平。 (一)动作发展 婴幼儿动作包括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刚出生新生儿(满月后至一岁止一般称为婴儿)应具有一些简单动作反射。婴儿应会吮吸塞入口中奶头,转向触接嘴角物体,握紧放在手掌上东西。满20天时,俯卧着婴儿应可把头平举起来;足月时,婴儿凭借自身力量应可移动所躺位置;4个月时,婴儿借助支撑应可坐1分钟;9个月时,婴儿应能独自坐起来,借助支撑可站起来;10个月时,婴儿应能用手和膝爬行;11个月时应能独自站立;12个月时应能由别人拉着走;13个月时应能独立行走;18个月时应能独自爬楼梯。到两岁时,幼儿应能从地板上拾起一个物体而不跌倒,并能奔跑和向后走。 (二)语言发展 新生儿最初语言是哭声。一个新生儿应能通过哭声,向成人表达其饥饿、排泄、疼痛或身体不舒服。大约从第4个月起,婴儿应开始咿呀学语,把声母和韵母连结成一串音节,并且不管其父母操是什么语言,他们说出似乎都可能是一种“世界通用语”,即mama、baba、dada、gagaga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 3~6岁的学前儿童是心理发展、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特点是可塑性强,但在心理发展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薄弱,极易受环境及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在儿童中普遍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吸吮手指、情绪障碍等等。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幼儿的发展。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幼儿园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和人格素质的基础。因此。我园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和研究,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相继拉开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序幕。 一、指导思想: 1、对全体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孩子,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要以面向全体孩子为主,个别辅导为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人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孩子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 二、具体工作: 1、加强高素质教师群体的培养; 2、为了更好的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集体备课工作; 3、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以面向全体孩子为主,个别辅导为辅。 4、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形成以心理健康工作室、各班班主任为主的以广大家长、全体教师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做出努力。 三、具体实施: 1、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崇高的特殊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然而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职称评定、业务竞争、应试教育、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生活中的压力和工作中的竞争,会让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成长起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要让幼儿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此我园制定了以下措施:(1)每星期三晚上对教师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培训。(形式不限,听讲座,看录像,观摩心理教育辅导课等等) (2)上好健康教育课。教师备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并组织听课。 (3)组建教师心理咨询志愿者队伍。 2、重视知行统一,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活动中 只有思想、理念上的重视,而没有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内容相支撑,是不能很好落实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此,在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把心理教育理念上的重视落实到教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邹连娣 摘要: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可见3-6岁的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因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它对幼儿学生的性格塑造和健康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健康含义不仅是身体的健全,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和道德的健全。幼儿期正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现状 由于目前我国所处的现状,每个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生活节奏的加速、养育方式的变化等影响因素下,面临家长所给与的过多压力,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承受着各方面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幼儿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家庭教育中都只片面的注重智力的开发,忽视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大量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幼儿健康状况问题的存在和发生非常普遍和严重,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数量越来越多。这些儿童都普遍存在着嫉妒、任性、孤僻、焦虑、情绪反常、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妨碍着幼儿

身心健康发展及良好品德的形成,还给家庭、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二、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 很多幼儿园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园内的心理教育等实施活动中只满足幼儿生理方面和基本物质的需求,忽视了幼儿心理健康的真正内在需求。并且实践过程局限,忽视幼儿实际接受能力,进行矫正采用的方法也只是行为治疗,未考虑对幼儿是否真正适用。 (二)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由于我国幼儿心理教育理论研究起步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时间来说年限短、理论研究少,这就导致培养出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其水平仅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水平上;幼儿心理健康的课程在幼儿园教育中分散、凌乱、没有集中性,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与幼儿年龄差异较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整合力度不够。 (三)师资力量缺乏,家庭不同步 国家对幼儿教师培养的力度不够,师资力量良莠不齐。导致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标准及效果的评价把握不准,在实际情况中面对幼儿的心理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无法及时正确纠正。 从目前幼儿园的教育来看,幼儿园教育中未把心理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而主要是以“德、智、体、美”为内容的教育模式,设置的课程也基本停留于传授某些知识及养成某种行为习惯的教育层面,尽管实际上幼儿园的德、智、体、美等教育中都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意义,但却没有系统与独立的心理教育。

青少年心理健康资料

青少年心理健康资料 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也通常会产生一些逆反心理,并不是说这就是孩子变坏的表现,这是比较正常的现象,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逆反是这个时期孩子的普遍表现。大家不妨来看看本人推送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资料,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青少年心理健康资料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众多父母最为担心的问题之一,如今激烈的竞争形势及负责的社会关系已经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如何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青少年心理健康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呢?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总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由于他们能一分为

二地论人论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他们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因为他们对自己心中有数,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他们不自骄自傲,也不自轻自贱。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他们对别人也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不会忽冷忽热,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总是满意的、愉快的。 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人与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智。健康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要用积极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资料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资料 儿童的工作是成长,身心健康是儿童发展的前提条件。除了身体健康,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下面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环境适应教育 丰富的物质环境能激发幼儿的活动愿望,启迪幼儿的智慧,愉悦幼儿的身心。美化、教育化的装饰环境,既富有教育意义,又具有美的熏陶。自主、开放的游戏环境,丰富的游戏材料,能缓解幼儿的压力,满足幼儿的心理愿望和需要。 2、人际关系教育 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久而久之,他们在和同伴的游戏中体验到快乐,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肯定他们的良好行为,关心自己身边的人,鼓励其进步与努力,还要宽容幼儿的无心之过,与幼儿交流时态度和蔼,平视幼儿。 3、学习困难教育 幼儿因没做好某些事而不愉快时,应该安慰和鼓励,不要表现出失望的表情。只要幼儿努力去做,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鼓励,同时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指导,避免只根据结果

评价幼儿。教师不要比较幼儿的长相和身体特征,伤害幼儿的自尊心。 4、情绪情感教育 让幼儿体验关爱、亲情、共享的快乐。教育幼儿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学习合理疏泄、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师要理解孩子,允许幼儿发泄。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降低达不到理想状态时的挫折感,当失败和挫折发生时,帮助幼儿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增加经验、接受教训,丰富阅历,从中接受积极的信息。要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关心他人。 1、求知欲强 这样的孩子兴趣广泛,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对新鲜事物反应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2、意志力强 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从不半途而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还能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工作。 3、活泼乐观 与人交往坦诚、随和,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遇到困难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能很快释放,不淤积心里。

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儿童的身心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心理健康的特征是与他们的身心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面谈到的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是“理想”的标志,每个儿童都可能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不足。之所以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志,可以把它看成是培养儿童应努力达到的目标。以下几点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一)智力发展正常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儿童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的基本心理条件。为大家所公认的是,把智力看做是以思维力为核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各种认识能力的总和。智力的高低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情绪稳定,情绪反应适度 情绪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它既是一种心理过程,又是心理活动赖以进行的背景。良好的情绪,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协调性,表示人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平衡状态。心理健康的儿童“身在福中知福”,愉快、乐观。当心里有了委屈、痛苦、挫折时,能合理地宣泄不良的情绪。 (三)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融洽 儿童的人际关系虽然比较简单,人际交往的技能也比较差,但是,心理健康的儿童乐于与人交往,也希望通过交往而获得别人的了解、信任和尊重。 (四)行为统一和协调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变得有了条理,主动注意时间逐渐延长,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表达情感的方式日趋合理和成熟。 (五)性格特征良好

性格是个性的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之中。海曙现代教育专家提出:心理健康的儿童,一般具有热情、勇敢、自信、主动、诚实等性格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应该表现出:有充沛的精力;心情开朗、愉快,乐观;态度积极主动;能与小朋友和睦相处,在集体中受到欢迎和信任;能较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没有不良行为、不良习惯;注意力能集中;睡眠好。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一、幼儿教师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善于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虽然简单,但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与同伴的交往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养成合作性行为,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2.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在一日的生活中,每一天的环境影响着每一件事物的现状,社会上每个人的行为状态,都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3.教师要善于掌握幼儿心理产生发展的特点。幼儿从2至3岁开始到幼儿园,这个时期幼儿生活范围开始扩大,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幼儿离开了父母和熟悉的亲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与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生活在一起,开始会感到陌生、孤独、惧怕、焦虑,从而产生留恋家庭、父母、爷爷、奶奶及亲人,出现爱哭、缠人的现象。幼儿到4岁时,心理发展出现较大的飞跃,开始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学会调节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能自觉地维持和老师、小朋友良好的人际关系。幼儿到5至6岁时,开始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较小,心理已经开始形成系统,已改变了部分性格,在社会发展条件的影响下,在人际间和现实生活相互交往中发生较广泛的变化,这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本特点。 4.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媒体就是信使,它通过儿童读物、广播、电视、电影、游戏机来渗透幼儿的好奇心灵,不少幼儿可从以上媒体中模仿自己所喜欢的鲜艳色彩、新奇、变化、形象丰富、活动有趣的事物,从而促进想象、理解、记忆、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兴趣爱好、能力、性格,促使心理健康发展。 5.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的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成为影响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因素。有的幼儿因为遭到教师训斥、讥讽、惩罚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幼儿的社交能力退缩,有的也是由于教师不当的言行所造成的。 二、幼儿教师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把握的关键 1.教师要有夯实的科学卫生保健知识,强调信息传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思路清晰、循序渐进、表达无误。 2.师生关系和班级气氛会对幼儿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教师是关键。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情操,能理解尊重幼儿,有宽容友爱的态度,有适当的感情表现、积极合理的语言动作等,使幼儿对老师充分信任,以积极的态度培养自控能力,同时要形成民主、热忱、向上的班级氛围,创设良好的环境,满足幼儿内在的心理需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功能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功能 一、什么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 ①适应学习。如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疲劳的预防,应考心态的调整。 ②适应生活。如生活环境的熟悉,合理应对因生理发育而诱发的心理压力。 ③适应人际关系。如学会处理与各种交往对象的关系,消除人际交往的矛盾。 ④学会做人。处理好个人和集体规范的关系,处理好自己和各种社会角色的关系。 ⑤发展智能。如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掌握各种基本思维方法。 ⑥发展个性。如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悦纳自己。 ⑦发展社会性。如发展学生责任感、奉献感、合作意识。 ⑧发展创造性。如培养学生创造的动机,创造的潜能。

这八个方面的内容体现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新课程改革所强调学生的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精神有吻合之处,也是课改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趋势的反映。 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依据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①促进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处于良好的态势中,成为一个健全的人。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功能。 ②提高学生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能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消极、被动地解决学生心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心理防御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功能。 ③培养学生主体性,形成良好人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鉴此次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使自身人格得到升华和完善。 ④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适应能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学生心理或行为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在相应情境中产生条件性反应,表现出与之匹配的行为,进而形成一定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它的引进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