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舆论反转事件看群体极化现象

从舆论反转事件看群体极化现象
从舆论反转事件看群体极化现象

从舆论反转事件看群体极化现象

去年5月3日“成都女司机被男司机拖下车暴打”的视频在网络疯传,网友纷纷对男司机出手伤人表示一致谴责,而几天后女司机不文明驾驶,多次变道险造成事故的视频出现在网络上,人们的言论又一致地转为对女司机的批判。还是在去年,10月13日网上出现一则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伤的新闻,网络上传播后网友纷纷对女子的“善举”表示赞许并捐款,七天内筹集善款多达70万元。而在一周后,有媒体人爆料称此事是一场从头至尾的策划,伤者是被男友养的狗所咬伤,并没有做出见义勇为的行为。舆论哗然。

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我们对它们并不陌生。这些事件都在发生的过程中引发了公众态度和言论的极大变化,它们被称为网络舆论反转事件。

我们注意到舆论反转事件中每一次公众舆论的发声都十分统一,同时在舆论反转事件中存在至少两次甚至更多群体极化现象。

那么在舆论反转事件中公众舆论反复极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归纳了以下几点。

其一,从新闻报道本身来说,一些新闻报道过分求新求快,导致内容“失真”。一则包含耸人听闻或触及社会敏感问题内容的新闻出现时往往就吸引公众眼球。

其二,主流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会对公众对事件的认识产生很大影响。主流媒体对某个事件的评论转发会使得事件更加引发公众关注。主流媒体对公众议题的设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事件的认知,最终导致公众观点的“一边倒”。

其三,从网民群体来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网民的行为会与现实生活中不同,会不经过审慎思考,轻率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其四,群体行为的内在机制也会导致舆论的极化。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加之互联网的匿名性,带来了网络舆论的迅速发酵。

舆论会随新闻的走向而改变。新闻事实突然逆转,舆论立刻随剧情变化而出现反转,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真假难辨。如果舆论反转事件频发,不仅反映了当前网络环境中信息可信度的低下,还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亵渎。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认为舆论反转事件是群体极化现象的一个载体,以舆论反转事件为表现的群体极化现象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和舆论场的稳定。减少舆论反转事件的频发,社会各方都应做出相应努力。

媒体在报道新闻前应反复确认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报道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标新立异,编造事实。主流媒体尤其应该仔细甄别新闻事实,避免对公众造成误导。

而作为公众的我们,在发声前应该充分了解事实情况,理性思考,不凭借刻板印象和较少的事实就发表对事件的看法。自信和理性永远是这个时代的网民最应具备的素质。

新闻2班王晶陈木子新闻3班杨懿凡(后附2015年舆论反转事件相关统计图表)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3211096.html,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作者:牛月龚小润 来源:《新闻论坛》2019年第03期 【内容提要】群体极化最初被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处于群体决策的人们如何影响相互之间的观点,随着全球化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体极化现象发生在网络空间的意见表达,随之而来也引起了一系列网络暴力、网络人身攻击的乱象,寻找这种现象发生的规律和形成机制,净化网络空间环境,成为一项重大课题。本文的重点是网络环境下对群体极化现象的探讨,主要是从网络舆论方面入手,从群体的言语表达进行观察。 【关键词】网络舆论; 群体极化; 意见气候; 产生发展; 治理对策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网络凭借其简单、便捷、匿名等特点,聚集起海量的、具有明显偏向性的民意,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源地。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舆论扩张的速度也变得史无前例的迅速起来,网络舆论一触即发。群体极化从现实转向网络,网络群体极化中,情绪型舆论越来越多,理性思考的成分越来越少。网络空间中,说话的责任通过数万网民分担和弱化,群体极化变得更加容易发生。各种由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所引起的现实群体性事件也有“井喷”之势,网络塑造的公民性格可能会影响未来社会,因此,群体极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网络舆论和网络群体极化的含义及表现 (一)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简称网舆,是指在互联网空间形成的、关于公共问题的网民的一致意见。因舆论主体的虚拟化和全球性,大大提高了人类沟通、融合意见的能力,为广大民众参与社会舆论设置了平台。”①网络舆论相比传统的舆论而言具有快速性和集中性,“在一定意义上,传统群体的意见形成舆论总有较长的过程。网舆的快速性和集中性,使意见纷争更加激烈,各种众意特别是两种对立的舆论很快就会出现。” 一个舆论热点的诞生从客观上提供了网络群体极化产生的可能,“舆论”一词本身就代表了公众极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群体在网络上形成不同的舆论场,不同观点之间针锋相对,并且伴随着各自的支持者尖锐对立,这种对立发展到不能被调解的地步也有可能出现网络暴力。 (二)群体极化和网络群体极化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下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与分析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 与思考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系周青 【摘要】网络做为“第四媒体“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大,网络文化在促使多元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实践研究证明,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极端主义意识尤为突出。网络文化中的极端主义意识成因是多个方面的:网络、网民和网络舆论管理所自有的特点是形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主要成因。及时发现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建立有效的信访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切实有效的权利保障。利用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建立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树立以公意为代表的主流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网络热点事件群体极化舆论网络文化极端主义价值观 0引言 近年来网络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利用网络作为舆论载体而形成的网络文化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网络文化中的极端主义意识初见端倪,特别是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出现的以“网络狂欢”、“人肉搜索”等为代表的群体极化现象备受争议。网络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到底源在何处,说法不一,关于其成因仍然没有系统的的研究和论证。 研究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和特点,不仅有利于合理有效的对网络文化进行引导和监督,防止极端主义文化意识的滋生和蔓延,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实现。1群体极化的原始定义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①。对群体极化狭义的解释为: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当他们面对挑衅时,态度会变得更为固执甚至走向极端。 2调查研究结果与讨论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下产生的群体极华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们主要对我们统计、调查取得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为有效引导和预防提供参考。 通过统计、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命题: (1)基于WEB2.0下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的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现象造成的主流价值观的难以形成和不同观点的不可调和是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 WEB2.0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易在网络文化中行形成的现象是群内同质化和群际异质化,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网络文化的宽容度给予了不同声音发表的平台的的同时也给与了极端主义滋生的温床,而WEB2.0技术的群聚效应更加剧了网络群体极化的发生。 (2)网络舆论主体网民中存在的“阶级对立“、道德和责任的缺失与分散,以及网民的低龄化是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观原因。 网络舆论中体中存在的阶级对立问题反映到我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就是弱势群体的问题(这里的弱势是相对的概念)。网络文化是补偿性文化,互联网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虚拟空间。人们通过在网上发泄,

舆论反转事件是社会理性的体现辩论稿

感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首先我们先来看,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的表达,基本一致的意见和态度。舆论反转是舆论呈现出相反的观点,跟随事件的发展趋势,前后出现一次或者数次认知态度扭转的社会现象。互联网和网络通信技术的的不断发展带来了信息流通速度的提升,媒体传播环境趋向复杂性和多元化,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注重新闻时效性,显著性,新奇性,伴随着事件后续的发展,最根本的真实性放在末端。在这种迭代新闻过程中,民众接受新闻并发表态度形成舆论,舆论在事件真实,完整情况披露出现后,往往会出现改变,前后不一致的理性是与感性相对的,更多地依从客观世界的变化结合一定的逻辑与数理分析来思考。理性的本质是否定和怀疑,与结果无关,就像一道高等数学题,你做错了,但是这并不代表你没有进行理性地思考。基于现有理论,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就是理性。其次,是否有绝对理性的存在呢?即是否有这么一个个体或者单位他的所有判断与行为都是穷尽了理性思考后做出的而不掺杂一点感性的成分?我想大家心中有答案。 那么,基于以上情况,我方给出了以下的论述。 第一,社会舆论反转的原动力来是对现有解释的质疑和由此引发的探索,这是社会理性的体现。考察这种原动力,他其实来自于两种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信息接收者对已有事实解释的质疑、警惕、不盲从。给可能不断更新的事实或证据流出了接纳的空间,另一方面来自另一部分信息提供者对信息的不断探索和发掘。为舆论反转提供了条件和

可能。而与之相对的不理性的可能是政治崇拜,宗教狂热以及偏执性机制在舆论场上的发酵而出现的环境。也就是说当一种声音占据主导的时候,即便后续补充的事实明显与之前不一致,我们依旧强化已有的错误认知,依旧盲从自己的偏颇。而舆论反转则恰恰相反,他表明的是社会体制的运转,更为成熟、健全,彰显出社会文明的进步。这就是理性的体现。 第二,舆论反转的实质是大众对两种的比较和权衡,体现了人们对于思路的分析比较,是社会理性的体现。就比如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2015年5月3号下午,成都市立交桥附近发生一起打人事件,卢女士在驾车前往三圣乡途中,因行驶变道原因在立交桥被张某驾车逼停,随后遭到殴打致伤。事件视频在网络上发布后,人们先是对男司机张某下手之狠表示震惊。然而,当张某行车记录仪的视频出来以后,舆论又转而谴责女司机卢某开车太没规矩、太危险。她先是在几秒钟的时间里连续变道两次,直接从张某的车前切了出去,又压着实线下了主路,明显是违章驾驶。如果没有同情的情感力量趋势,也没有抱持固有的成见去拒绝真相,而是接受了更为可信的信息作出的反转,这就是尊重事实的体现,也是合乎逻辑思考的体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理性的体现。 所以,综上所述,我方一致认为,舆论反转事件就是社会理性的体现。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_刘青

2013 年 5 月第 3 期 May 2013 No.3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Police College 【社会治安】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 刘 青 (北京警察学院,北京 102202) 摘 要: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网络极化现象的相关研究文献及成果进行归纳和整理,总结出从传播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不同角度分析网络群体极化这一现象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综述 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58(2013)03-0056-04 网络群体极化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复杂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研究群体极化的学术论文有一定的数量,但是有关网络群体极化的学术论文却很少。在已出版的著作中,也没有把网络群体极化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单列出来系统地加以研究,只是涉及了其中的一部分问题。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发散性、快捷性、自由性的特点,网络信息存在着信息来源多元化和缺少把关人等特点,使得过去不容易集合起来的个体在网络中变得更容易聚集。在经历了近年来由网络舆情引起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后,研究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网络群体极化的概念研究 关于群体极化概念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詹姆斯·莫斯托纳提出的“冒险转移”。他指出,如果群体中大多数人倾向于谨慎,那么经过讨论之后的群体意见会更为谨慎;如果群体中大多数人倾向于冒险,那么经过讨论之后的群体意见会更趋于冒险。在此基础上,法国心理学家塞奇·莫斯科维奇最早提出了“群体极化”一词,他认为群体极化是一种意见在从多数意见中脱颖而出并逐渐极化的过程。并且在《群氓的时代》中,他论述了群体极化是如何发生作用的,认为:“当个人聚集在一起时,一个群体就诞生了。他们糅杂、融合、聚变,获得一种共有的、窒息自我的本能。他们屈从于集体的意志,而他们自己的意志则默默无闻。”[1]关于“群体极化”最经典的定义则是由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提出,在该书中,他列举了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印度等几十个国家的案例,总结得出“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2],他把这一现象定义为“群体极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行为也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倪建均在《高校BBS网络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机制分析与防范对策》中指出了网民的特点:“网民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倾向更加明显,网络群体中人们常常倾向于夸大意见群体的力量,从而实现自我肯定,导致一些情绪性舆论在网络中不断地弥漫和扩散。”[3]2010年,美国学者萨利塔和博伊德通过对Twitter上近三万条关于George Tiller医生的信息进行了分析,证实了群体极化现象在互联网中也是存在的。美国的心理学家萨拉·凯拉尔在《互联网心理学》一书中对网络中的心理和现实中的心理进行对比后指出:群体极化现象不仅存在于现实中,而且同样存在于网络中。他通过研究证明:“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更加突出,大约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两倍多。”[4]桑斯坦也通过对60个政治网站的随机研究发现: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而临时组成的松散群体在经过讨论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从而证明了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比现实中更加复杂、更加突出。 二、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研究 关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原因的研究起步较晚,不同学科都从自己的角度寻求产生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传播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角度。 收稿日期:2013-05-01 作者简介:刘青(1986-),女,北京警察学院基础理论教研部教师。 *本文系北京警察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心理机制分析及对策研究”的成果之一。

从群体极化视角谈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之策

从群体极化视角谈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之策 [摘要]规避群体极化是预防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重要策略。本文针对群体极化在网络舆情危机形成过程中的催化效应,从网络舆情监测体系、舆论的引导体系、互联网管理体系及网络队伍建设四方面探讨了网络舆情危机的有效预警策略。 [关键词]群体极化;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5)04-0061-0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成为反映当下社会情绪的晴雨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的攻坚期,各种社会矛盾突显,利益纠结。当某一热点话题或公共事件在网络上热议或曝光后,各种谣言、负面情绪会通过网络圈群式地传播蔓延,引发更大范围的不满与对抗情绪,进而诱发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因此,探讨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策略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群体极化的视角,试图从网络舆情监测体系、舆论的引导体系、互联网管理体系及网络队伍建设四方面探讨网络舆情危机的有效预警策略。 1 网络群体极化的内涵与作用

1.1网络群体极化的内涵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是西方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最早由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在1961年根据群体讨论中的极化现象而提出,认为在研究群体决策时,如果一开始群体内成员的意见比较保守,经过群体讨论后,决策就会更加保守;相反,如果一开始群体内成员的意见趋向于冒险,那么讨论后的群体决策就会更趋向于冒险,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事实上,“群体极化”的概念比较容易理解:“团队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商议之后,人们朝着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笔者认为,多数情况下,群体决策往往偏向冒险的一端,并且比个体决策更倾向于冒较大风险。 关于网络群体极化的界定,目前我国学术界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网络群体极化指有一定规模的网络群体,针对某一事件表达或执行了偏离事物应有形态的言行与行为。”(2)“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络群体成员在网上就某一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后出现的意见和观点的分化、移动、集中,并达到对立或相反的一种网络现象”(3)“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民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网上通过交流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和行为”。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网络群体极化就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网络群体,对某一事件或问题通过网络讨论交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 戴笑慧冷天虹 去年底,由经济学家茅于轼出任理事长的北京某研究所发布“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研究报告,称确保18亿亩耕地以保障粮食安全的观点是错误的,耕地保护会导致房价大涨。与会的原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高铁生怒而退场。此事被报道后立刻引起广泛关注,为茅先生观点摇旗呐喊者有之,大骂茅为“汉奸走狗”的亦有之,且数量更多。笔者对2008年12月25日网易报道这则新闻后的7465条跟帖评论进行了分析,得到结果如下表。①另外,笔者还对同条新闻在搜狐网的1915条跟帖评论②进行分析,得出基本相等的比例。 占绝大部分的反对茅于轼意见的跟帖中,简单的谩骂、谴责又占了绝大多数,其中网易4580条,占全部反对意见跟帖的87%;搜狐1188条,占84%,这两个比例也几乎相等。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对茅于轼观点无论赞同还是反对,都可以自由发表评论,即使是使用尖刻的语言。但为数众多的无理谩骂之词,只能表现出发帖人的丧失理性和个人偏见。网络上类似情况并非今日才见,比如最近的杭州飙车事件、邓玉娇刺死公务员事件,网络论坛中都出现了大量非理性的偏激言辞,这都可以称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1961年詹姆斯?斯通(James Stone)在验证群体决策时发现:“如果一开始群体内成员的意见比较保守的话,经过群体的讨论后,决策就会变得更加保守;相反,如果个人意见趋向于冒险的话,那么讨论后的群体决策就会更趋向于冒险,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现象’”。③通过暗示和感染使得群体的意志传递给个人,使得个人服从群体的意志。当群体本身就存在偏见的时候,这种表现更加明显。 法国学者塞奇?莫斯科维奇对群体极化现象进行过深刻的研究,他在其著作《群氓的时代》里详细地论述了群体极化是如何发生作用的。他认为,当个人聚

电池电动势及极化现象

电池电动势及极化现象 电化学主要是研究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在转化过程中有关的规律。 电能 化学能 1. 电解池 氯碱工业,以食盐为原料,将其水溶液通电,电解,同时制取氯气、氢气和烧碱。 2NaCl+ 2H 2O ======= 2NaOH + Cl 2 + H 2 这是三种基本工业原料: 氯气——合成盐酸、漂白粉、聚氯乙烯等 氢气——还原剂,制备高纯度硅和锗。 烧碱——用于化工、造纸、纺织、肥皂、冶金、石油工业 电解时,必须在水溶液中加入导体棒,并接上直流电源。——电解池 电解池是电化学研究的核心部分,也是工业生产的反应器。 电解池中导体棒和周围的溶液一起——电极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正极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负极 NaCl 为强电解质,在水中电离为Na +和Cl -, 水为弱电解质,部分电离为H +和OH -, 当电极与电源相通后,在两电极间产生了一定的电场, 正离子Na + 和H +流向负极,负离子Cl - 和OH -流向正极, 整个电路形成一个回路。 Cl -在正极,在电场作用下,放电成为Cl 2: 2Cl - Cl 2 + 2e ——电极反应式 Cl 的氧化态从-1变成0,为氧化过程, 这个过程在电极上进行,——电极反应 ——该电极为阳极; 同时, 在负极,H +得到电子成为H 2, 2 H + + 2e H 2 H 的氧化态从+1变成0,为还原过程, ——该电极为阴极。 在溶液中, 由于H +变成H 2,水的离解平衡被破坏,使OH -聚集起来,与Na +形成了NaOH 。 将整个电解过程综合起来,就是 2NaCl+ 2H 2O ======= 2NaOH + Cl 2 + H 2 由以上讨论可看出: (1)电解池是由两个电极和沟通它们的电解质组成,内部为离子导电。 当电解池工作时,电流必须在电解池内部和外部流通,构成回路。但电解池的回路和一般回路不同,存在两种导体: 金属导体——电子导体(靠自由电子导电,温度升高,导电能力下降) 电解质导体——离子导体(靠离子导电,温度升高,导电能力上升),有电解质溶液和 熔融电解质两种。 (2)电流要在整个回路中通过,必须在电极表面有电子参与的化学反应,即电极反应。 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的——阳极; 电解池(电解、电镀) 原电池(电池)

从舆论反转事件看群体极化现象

从舆论反转事件看群体极化现象 去年5月3日“成都女司机被男司机拖下车暴打”的视频在网络疯传,网友纷纷对男司机出手伤人表示一致谴责,而几天后女司机不文明驾驶,多次变道险造成事故的视频出现在网络上,人们的言论又一致地转为对女司机的批判。还是在去年,10月13日网上出现一则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伤的新闻,网络上传播后网友纷纷对女子的“善举”表示赞许并捐款,七天内筹集善款多达70万元。而在一周后,有媒体人爆料称此事是一场从头至尾的策划,伤者是被男友养的狗所咬伤,并没有做出见义勇为的行为。舆论哗然。 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我们对它们并不陌生。这些事件都在发生的过程中引发了公众态度和言论的极大变化,它们被称为网络舆论反转事件。 我们注意到舆论反转事件中每一次公众舆论的发声都十分统一,同时在舆论反转事件中存在至少两次甚至更多群体极化现象。 那么在舆论反转事件中公众舆论反复极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归纳了以下几点。 其一,从新闻报道本身来说,一些新闻报道过分求新求快,导致内容“失真”。一则包含耸人听闻或触及社会敏感问题内容的新闻出现时往往就吸引公众眼球。 其二,主流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会对公众对事件的认识产生很大影响。主流媒体对某个事件的评论转发会使得事件更加引发公众关注。主流媒体对公众议题的设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事件的认知,最终导致公众观点的“一边倒”。 其三,从网民群体来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网民的行为会与现实生活中不同,会不经过审慎思考,轻率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其四,群体行为的内在机制也会导致舆论的极化。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加之互联网的匿名性,带来了网络舆论的迅速发酵。 舆论会随新闻的走向而改变。新闻事实突然逆转,舆论立刻随剧情变化而出现反转,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真假难辨。如果舆论反转事件频发,不仅反映了当前网络环境中信息可信度的低下,还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亵渎。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认为舆论反转事件是群体极化现象的一个载体,以舆论反转事件为表现的群体极化现象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和舆论场的稳定。减少舆论反转事件的频发,社会各方都应做出相应努力。

经典网络舆情反转案例:女教师监考猝死记

女教师监考猝死 揭开孩子头上“冷血”的帽子 扣帽子 《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这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话锋直指当下的教育体制。 揭真相 女教师在监考过程中突发心脏骤停,当时没有明显动静。孩子们发现之后,立即喊来老师,大家一边紧急施救,一边打120并尽快送往医院。 近日一位教师的猝死,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起因是一篇文章——《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 仅看题目,一般人都会气愤,如今的孩子怎么了?教师在监考过程中去世,他们还能平静做题?这不是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又是什么? 然而,据新华社记者反复核实,基本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最终老师抢救无效死亡,但孩子们的表现绝不能用“冷血无知”加以形容。 爆发 朋友圈文章直指教育体制,作者是怎么找“炮架”的? “女儿谈到监考老师死了!那表情,那语气,没有一点点的怜惜!”

“孩子们学会了考试、交卷,却完全没有了生活基本的常识!” 前天,一则《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的帖子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引发网友关注和热议。 这篇文章得出孩子们“冷血无知”的主要依据,是一位考生家长得知女儿反馈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昨天中午放学回来,女儿谈到监考老师死了!那表情,那语气,没有一点点的怜惜!”“真的为教育的失败惋惜,孩子们学会了考试、交卷,却完全没有了生活基本的常识,今天的教育体制真的该醒悟了!” 这位家长说,“仔细问了孩子整个考试过程,其实老师从发病到死亡还是有很长一段可以急救的时间的,孩子们互相之间也有窃窃私语,但是他们只是以为老师睡觉了,那么大的呻吟声孩子们也觉得恐怖,但是还以为是老师打呼噜,常识的缺失真的很可惜。几十个孩子没有一个去叫其他班级的老师过来看一下,还是认真考试,并且在广播里叫收卷的时候,看到老师没有反应,孩子们一个个主动交卷出教室了,我问了几个孩子,他们交卷的时候看到老师是睁着眼睛,嘴角有白色泡沫的,可是还是没有人觉得异常!” 这位家长认为,“孩子们学会了考试、交卷,却完全没有了生活基本的常识!今天的教育体制真的该醒悟了!” 有了这位家长的感慨,文章作者找到了“炮架”,话锋直指当下的教育体制。 转折

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述评 终极

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述评 摘要:随着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网络群体”这一名词开始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群体行为容易产生极化性事件,在网络社会的条件下,这一现象更加明显。然而,网络群体极化的现象越来越多,但相关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研究方法单一和理论构建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对现有研究的进步性与不足之处进行评析,并对笔者关于网络群体极化中的社会心理学这一研究前景作出阐释。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群体价值取向,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 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社会化的特征促使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极化性事件与价值取向“移植”于虚拟的网络社会中,虚拟的网络也成为人们“本性表达与释放”1的社会平台。网络群体极化、网络群体性事件以及社会热点问题之间的关联十分密切,将社会热点问题搬到网络上便被迅速地传播与放大,由于社会矛盾的冲突与碰撞,就会引起事件的相关人员和非相关人员的集体关注,并试图以群体行为和极化的价值取向来影响事件发展的走向,随着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群体极化”现象越来越多。比如在国内,2009年上海“错钓案”、2013年陕西交通执法人员带名表事件、2015年99%访民“精神病”说、2016雷洋案以及八达岭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等。在国外,2011年“阿拉伯之春”事件、2014年“冰桶挑战”事件等。 2005年到2016年国内外较有影响力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发展趋势 笔者自注 在查阅和了解国内外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之后,笔者发现随着网络社会化的发1宋嘉庚:《网络群体极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10年,第7页。

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及规律

1. 舆情危机的特点 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突发性、交互性、多元性、偏差性的特点,而网络舆情转变成危机时则产生了危机传播的特点,为理解网络舆情危机的规律,首先需要了解其在传播过程中所特有的表现。 l 传播环境“舆论场” 网络传播环境中新媒体直接影响到舆论场的状态,即因时空环境的变化使刺激因素使公众相交于以往更迅速和广泛的形成共同意见。由于网络传播环境的变化,使得公众通过网络和移动终端能够随时参与到舆论之中,进而加速舆论场的形成并快速将事件发酵到舆情危机的严重程度。 l 传播形态呈混合态势 网络舆情危机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如主要通过大众媒介、网络、手机终端,以及人际传播之间的结合所产生的聚集效应,即传播形态呈现出多通道和交互式的混合态势。往往社会组织的公关传播为达成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效果也会采取混合态势的传播策略,而舆情危机却是有目的或公众群体极化导致的高效传播,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也促使传播形态又呈现出群体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的混合态势。 l 传播预测的困难性 社会组织机构需要和各类媒体保持密切的联系,但因网络广泛的应用和众多新媒体的参与,网络舆情危机传播的预测变得非常困难。而多媒体共同传播体系和各类舆论之间相互影响变得非常复杂,即便是相关主管部门在如此复杂和难以预测的网络舆情环境中也无法做到对所有舆论的危机预测,进而采取退而求其次的方式。 2. 舆情危机的规律与共性 网络舆情危机的规律主要源于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危机的传播和扩散过程中传播学的理论有着显著的作用。 舆情传播规律 l 沉默螺旋 对于有争议的“议题”网络中存在的发布者和参与讨论者在事件发生后,通过各种媒介迅速发表主观观点和对事件的描述,进而促使其更容易成为事件舆论的主导

电解与极化试题

电解与极化试题 一、选择题 1. 25℃时, H 2在锌上的超电势为 0.7 V ,θ?(Zn 2+/Zn) = -0.763 V ,电解一含有 Zn 2+(a =0.01) 的溶液,为了不使 H 2析出,溶液的 pH 值至少应控制在 (A) pH > 2.06 (B) pH > 2.72 (C) pH > 7.10 (D) pH > 8.02 2. 一贮水铁箱上被腐蚀了一个洞,今用一金属片焊接在洞外面以堵漏,为了延长铁 箱的寿命,选用哪种金属片为好? (A) 铜片 (B) 铁片 (C) 镀锡铁片 (D) 锌片 3. 金属活性排在H 2之前的金属离子, 如Na + 能优先于H +在汞阴极上析出, 这是由于: (A) θ?(Na +/ Na) < θ?(H +/ H 2) (B) η (Na) < η (H 2) (C) ?(Na +/ Na) < ?(H +/ H 2) (D) H 2在汞上析出有很大的超电势, 以至于?(Na +/ Na) >?(H +/ H 2) 4. 下列示意图描述了原电池和电解池中电极的极化规律, 其中表示原电池阳极的是: (A) 曲线1 B) 曲线2 (C) 曲线3 (D) 曲线4 5. 298 K 、0.1 mol ·dm -3的 HCl 溶液中,氢电极的热力学电势为 -0.06 V ,电解此溶液 时,氢在铜电极上的析出电势2H ?为: (A) 大于 -0.06 V (B) 等于 -0.06 V (C) 小于 -0.06 V (D) 不能判定 6. 电解金属盐的水溶液时, 在阴极上 : (A) 还原电势愈正的粒子愈容易析出 (B) 还原电势与其超电势之代数和愈正的粒子愈容易析出 (C) 还原电势愈负的粒子愈容易析出 (D) 还原电势与其超电势之和愈负的粒子愈容易析出 7. 电解时, 在阳极上首先发生氧化作用而放电的是: (A) 标准还原电势最大者 (B) 标准还原电势最小者 (C) 考虑极化后,实际上的不可逆还原电势最大者 (D) 考虑极化后,实际上的不可逆还原电势最小者 8. 用铜电极电解 0.1mol ·kg -1的 CuCl 2水溶液,阳极上的反应为 (A) 2Cl- ─→ Cl 2+ 2e - (B) Cu ─→ Cu 2++ 2e - (C) Cu ─→ Cu ++ e - (D) 2OH - ─→ H 2O + 2 1O 2+ 2e - 9. 极谱分析仪所用的测量阴极属于下列哪一种? (A) 浓差极化电极 (B) 电化学极化电极 (C) 难极化电极 (D) 理想可逆电极 10. 通电于含有相同浓度的Fe 2+, Ca 2+, Zn 2+, Cu 2+的电解质溶液, 已知 θ?(Fe 2+/ Fe) = -0.440 V , θ?(Ca 2+/ Ca) = -2.866 V

群体极化现象

The Group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Myers, D. G., & Lamm, 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76) 83(4), p602-627 【緣起】 作者利用西洋棋測驗所引出的觀念,希望讀者為文中的棋士作決定,若採用較冒險的方式才有較大的勝算,發現經由討論後,團體決策反而較未經討論前的平均決策更為冒險性,而且其程度超過任何一個人的冒險性。經過討論的效果使平均數往risky 的方向移動,這現象稱為risky shift。不過在之後的研究更進一步指出,若團體中原先的傾向是謹慎的,則經討論後的決議會更謹慎;同理,若團體中原先的傾向是risky的,則經討論後的決議會更risky,這就是作者所指出的:團體極化假定---平均團體後(postgroup)反應,會與團體前(pregroup)反應同方向,但更為極端的形式表現出來。本文以一個小測驗開頭,測試一般觀念中,團體決策會較個人決策保守,不過這只是本文中所陳述的一半觀念而已,經討論後的團體決策也會較個人決策積極(Risky),這就是本文題目的來由---極化(Polarization)。文中探討團體討論七大影嚮,再以三大理論解釋之,最後是以整合以上觀點,並對以後學者作建議。 【內容大意】 James Stoner (1961) 首先提出此一論點:一個人在經過與群體討論後所作的決定,往往是比討論前更為冒險的決定,所以稱之為風險移轉(risky shift)。然而,Nordhoy (1962)則認為,有些決策在討論後更明顯的趨向保守謹慎,故稱之為謹慎移轉(cautious shift)。不論是風險移轉或謹慎移轉,後來在群體決策的研究領域中都統稱為群體極化現象。 本文主要探討極化(Polarization)現象。首先探討團體討論七大影嚮,再以三大理論解釋之,最後是以整合以上觀點,並對以後學者作建議。 (一)七大影嚮原因: 1.態度 態度與所處的社會和其生活的兩難(dilemma)有關,會造成相似的極化效果。 2.陪審團的判決

2017年十大网络舆情反转案例盘点

2017年十大网络舆情反转案例盘点

2017年十大网络舆情反转案例盘点 本文转载自清博舆情2017年只剩一个月了就过完了,今年,网络上又爆出了哪些反转事件呢?清博舆情 (web_idea)通过梳理今年的十起网络舆情反转案例,提醒广大网民,舆情事件发生后,舆论的格局、定力和敏锐性非常重要,要学会站在第三者角度观察问题,让子弹多飞一会儿。1. 山东辱母杀人案部分信息反转 今年3月,“辱母杀人案”在社交平台上闹得沸沸扬扬,事发初期,部分媒体将苏银霞塑造成一个吃苦耐劳、艰苦创业,靠着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但却遭遇经济不景气的女强人。在某报报道中,她连本带利地还了债主180多万,外加一套价值70万的房产。有媒体质问,如此守信之人,为何依然遭到债主的人格侮辱? 反转:苏银霞母子的遭遇令舆论深表同情,但与此同时,她的身份也逐渐浮出水面,自己欠债几千万拒绝还款,老公欠债跑路,姐妹也都在非法集资,都属于法院的老赖黑名单。 2. 12岁女生谎称遭老师强奸? 7月4日,微博用户@白衣天使茉莉花多次发博,指认西华县某校校领导性侵小学五年级女生多达十七八次,受害人是其侄女何佳佳(化名)。 反转:10日,@人民日报报道,“‘遭老师强奸案’女童改

口承认骗人,哭着向老师道歉。”3. cosplay女孩地铁遭大妈怒怼? 8月10日,一大妈在地铁怒怼cosplay女孩的视频火爆网络,视频播放量超过3300万。视频内容显示地铁车厢内,大妈怒斥cosplay女孩“穿得这么少,浪给谁看啊!” 反转:8月14日22时58分,@头条新闻发文《反转!被大妈怒怼的cosplay女孩承认是摆拍》,“cosplay女孩和阿姨是互相认识的,女孩承认自己是有偿拍摄。”4. 汤显祖墓考古有重大发现? 8月28日,江西省文化厅、抚州市政府联合宣布:汤显祖家族墓园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目前基本确定汤显祖墓,共发现明清时期墓葬42座,包括明代墓葬40座、清代墓葬2座,出土了墓志铭6方。 反转:8月31日,国家文物局约谈江西省文物局、抚州市人民政府,要求进一步查明核实汤显祖家族墓园考古工作过程中所发生的擅自进行墓葬发掘、未及时上报重要发现等情况,对此事件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将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5. 兰州交警支队执法不公? 9月14日,@时间视频发布视频微博,称近日河南一大货车被@兰州安宁交警以“不按规定安装机动车号牌”扣12分罚200元。面对扣分和罚款,车主表示不服,称出厂就这样,后部分舆论质疑兰州交警执法不公。

电解与极化作用

电解与极化作用考研难点分析及试题 难点: 难点计算中常见公式

例题 【2005,中科院A 】 1、试阐述浓差极化及其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答:浓差极化是由于电解过程中电极附近的离子浓度和本体溶液浓度产生了差别而引起的。由于浓度差别所引起的极化称为浓差极化。 (2分) 对于阴极,当没有电流通过时, 01ln C zF RT - =φφ平 有电流通过时, 设电极附近的溶度为:()0C C C c c < c C zF RT 1ln - =φφ不可逆 所以极化引起的阴极浓差超电势为: 0ln >= -=c C C zF RT 不可逆平阴φφη (4分) 这使得阴极实际操作的电极电势比按本体浓度计算的理论值低;同样可以证明极化使阳极实际操作的电极电势比按本体浓度计算的理论值高。(2分) 总体效果是分解电压提高。即阳阴平分解ηη++=E E (2分)

考研概念试题 【2010,中科院A 】 1、铅蓄电池负极反应的交换电流密度,比正极反应的交换电流密度约小两个数量级,这表明:( A ) (A) 负极反应的恢复平衡的速率小, 容易出现极化 (B) 正极反应的恢复平衡的速率大, 容易出现极化 (C) 负极反应的恢复平衡的速率大, 容易出现极化 (D) 正极反应的恢复平衡的速率小, 容易出现极化 2、通过电沉积的方式对溶液中金属离子A 2+和B 2+进行分离, 若要使[A 2+] ≤ 10-7?[B 2+], 则要求?B 2+|B ??A 2+|A ( B ) (A) >0.21 V (B) <-0.21 V (C) >0.14 V (D) <-0.14 V 3、一贮水铁箱上被腐蚀了一个洞,今用一金属片焊接在洞外面以堵漏,为了延长铁箱的寿命,选用哪种金属片为好? ( A ) (A) 镀锡铁 (B) 铁片 (C) 铜片 (D) 锌片 【2009,中科院A 】 无 【2008,中科院A 】 无 【2007,中科院A 】 无 【2006,中科院A 】 无 【2005,中科院A 】 无 【2004,中科院A 】 1、电解混合电解液时,有一种电解质可以首先析出,它的分解电压等于下列差值中的哪一个?( C ) 式中阳阴平,,E E E 分别代表电极的可逆电极电势和阴、阳极的实际析出电势。 (A )平,阴平,阳E E - (B )阳阴E E + (C )()()最大最小阴阳E E - (D )()() 最小最大阴阳E E -

2018年十大反转新闻盘点:舆论场需要理性思考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随着网络信息平台的普及化和平民化,人们不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也成了信息源,群众的声音越来越拥有舆论权威性和向导性。但绝大多数网民尚不具备去伪存真的信息辨识能力。而随着真相的逐渐浮出,可能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真相。 网络舆情不断,说明大众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加。但在维权或者监督过程中,一定要客观冷静,等事实真相弄清后再发表自己评论也不迟。否则,不仅会给当事人带来伤害,也将降低网络乃至媒体、甚至是法律的公信力。 如果为2018年的网络舆论生态梳理出几大关键词,“舆情反转”必定属其中之一。这一年究竟发生了哪些事件,奠定了真相如此稀缺的基调。接下来,就带大家盘点一下今年发生的一些反转的新闻事件。 ①男童阻止偷车被报复 这是2018年第一条反转新闻。1月16日,有微博网友爆料称,重庆巫山8岁小男孩发现偷车贼后叫喊,被盗贼泼汽油报复,面部严重烧伤。小孩已送医治疗,当地公安已成立专案组侦破此案。这立马点燃了网友们的怒火。 反转:当天,重庆市巫山县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巫山辟谣:经重庆警方调查该男孩烧伤系自己玩火所致,因害怕父母责骂遂编撰所谓“喝止偷车贼遭泼油烧脸”情节。 ②王凤雅事件 5月24日,微信公众号“有槽”发文《王凤雅小朋友之死》,称王凤雅家人把筹集的善款用于了为家中儿子治疗唇腭裂。从4月8日开始,大树公益官微@小希望之树和微博@作家陈岚就陆续发表言论指责王凤雅家人诈捐,认为他们对善款使用不当。为给患眼癌的女儿王凤雅治病,其母亲杨美芹曾通过水滴筹、火山小视频等平台筹款。 反转:5月25日,水滴筹声明,小凤雅家属实际筹得款项35689元。河南省太康县公安局宣传科科长张磊落向澎湃新闻表示,王凤雅家属只收到38638 元捐款,且这些钱基本用在了女儿王凤雅的治疗上,目前还结余1301元。5月26日女童王凤雅的主治医生、张集镇卫生院副院长杨荣光表示,王凤雅的家人从未放弃过治疗。 ③穿吊带裙工作被拍

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当他们面对挑衅时,态度会变得更为固执甚至走向极端。在某些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保守一端;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冒险的一端,比个体决策更倾向于冒较大风险。这种倾向意味着与个人单独行动相比较,群体成员更愿意拿组织资源去冒险。虽然风险决策会有较高的回报,但是失败的决策常常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群体极化现象的分析与应用 三大理论来解释群体极化现象: 1.群体决策规则:群体之决策原则(如少数服从多数)将有助于极化现象之产生。此类解释也主张,人们在团体中作冒险决定将觉得较自在,因为其行动之责任已分散至所有成员上。 (1)群体诱发的移转是一种内化的,而非临时性的群体产物。 (2)当群体决策法则中的预备测试决策被取消后,移转仍会发生。 (3)偏态无法说明群体极化。 2.人与人之间的比较(Interpersonal Comparison):这一种的影响是受到社会的规范。从社会比较的过程来探讨,其观点是群体成员会将其意见与群体其它成员相互比较。一种想要被群体所接受及喜爱的需求,将使个体顺从群体之一般意见。人与人互动的动态研究上有以下三点探讨: (1)在自我评估与推估他人对我之评估间的差异。 (2)从自我评估与推估他人对我之评估上出现的差异与理想差异,是否会产生预测移转。 (3)揭露出他人的反应后,所产生选择的移转。 3.讯息影响论(Informational influence):人自借听取群体讨论时的争论极获得新讯息(Burnstein &Vinokur,1975)。由于这些论点倾向于支持成员之最初观点,人们会听到更多支持其主张之理由。群体可使成员确信其原来之观点,因此导致更加极端之意见。 在比较群体决策与群体内部成员个人决策时,事实证明,二者之间存在差异。在有些情况下,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保守。更多情况下,群体决策倾向于冒险。 在群体讨论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即群体讨论会使群体成员的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这个方向是讨论前他们已经倾向的方向。因此,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冒险。群体讨论会进一步夸张群体的最初观点。 事实上,群体转移可以看作是群体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群体的决策结果反映了在群体讨论过程中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决策规范。群体决策结果是变得更加保守,还是更加激进,取决于在群体讨论之前占主导地位的讨论规范。 对于为什么会出现冒险转移现象,人们有多种解释。比如,有些学者认为,在群体讨论中,群体成员相互之间变得更加熟悉了,随着他们之间的融洽相处,他们会变得更加勇敢和大胆。 另一种看法是,美国的社会祟尚冒险,我们敬慕那些敢于冒险的人,群体讨论激励成员向别人表明自己至少与同伴一样愿意冒险。不过,最有道理的一种说法是,群体决策分散了责任。群体决策使得任何一个人用不着单独对最后的选择负责任,因为没有一个成员能够承担全部责任,即使决策失败。所以会更冒险。

10章-电解与极化

10物理化学试卷 班级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 共6题11分) 1. 1 分(4855) 4855 当发生极化现象时,两电极的电极电势将发生如下变化:( ) (A) φ平,阳>φ阳;φ平,阴>φ阴 (B) φ平,阳<φ阳;φ平,阴>φ阴 (C) φ平,阳<φ阳;?平,阴<φ阴 (D) φ平,阳>φ阳;φ平,阴<φ阴 2. 2 分(4861) 4861 极谱分析仪所用的测量阴极属于下列哪一种?( ) (A) 浓差极化电极 (B) 电化学极化电极 (C) 难极化电极 (D) 理想可逆电极 3. 2 分(4921) 4921 电解金属盐的水溶液时, 在阴极上:( ) (A) 还原电势愈正的粒子愈容易析出 (B) 还原电势与其超电势之代数和愈正的粒子愈容易析出 (C) 还原电势愈负的粒子愈容易析出 (D) 还原电势与其超电势之和愈负的粒子愈容易析出 4. 2 分(4946) 4946 电解时, 在阳极上首先发生氧化作用而放电的是:( ) (A) 标准还原电势最大者 (B) 标准还原电势最小者 (C) 考虑极化后,实际上的不可逆还原电势最大者 (D) 考虑极化后,实际上的不可逆还原电势最小者 5. 2 分(5102) 5102 一贮水铁箱上被腐蚀了一个洞,今用一金属片焊接在洞外面以堵漏,为了延长铁 箱的寿命,选用哪种金属片为好?( ) (A) 铜片

(B) 铁片 (C) 镀锡铁片 (D) 锌片 6. 2 分(5165) 5165 电池在恒温、恒压及可逆情况下放电, 则其与环境的热交换为( ) (A) ?r H (B) T?r S (C) 一定为零 (D) 与?r H与T?r S均无关 二、填空题( 共2题7分) 7. 2 分(4815) 4815 电解HNO3, H2SO4, NaOH, NH3·H2O, 其理论分解电压均为1.23 V。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5 分(4851) 4851 电化学中电极反应的速度以______ 表示,极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现象,极化主要有_________, _________。超电势是。 三、计算题( 共3题30分) 9. 10 分(4885) 4885 用Pt做电极电解SnCl2水溶液, 在阴极上因H2有超电势故只析出Sn(s), 在阳极 上析出O2, 已知α Sn2+=0.10, α H+ =0.010, 氧在阳极上析出的超电势为0.500 V, 已知:φ? (Sn2+/Sn) =-0.140 V, φ? (O2/H2O) =1.23 V。 (1) 写出电极反应, 计算实际分解电压 (2) 若氢在阴极上析出时的超电势为0.500 V, 试问要使α Sn2+ 降至何值时, 才开始析出氢气? *. 10 分(4917) 4917 在298 K,p?压力下, 以惰性电极电解含有H2SO4(0.05 mol kg-1) 和CuSO4 (0.05 mol kg-1)的水溶液,若电解过程不断搅拌,并且超电势可以忽略不计,离子活 度可近似用浓度代替,已知φ? (Cu2+/Cu)= 0.337 V,φ? (H+,H2O/O2)= 1.229 V . (1) 计算使铜析出时所需最小外加电压 (2) 当电解进行到Cu2+浓度降为原来浓度的1% 时,外加电压是多少? 11. 10 分(49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