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学习指导

(倪小丹,杨继荣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第一章机械制造技术概论

一、机械加工基本概念

1.工件表面成形原理:所有机械零件的表面,都是由一些基本几何表面形成的(如平面、圆柱面、圆锥面等),而这些基本几何表面都属于“线性表面”,即由一条母线沿着另一条导线运动而形成。母线和导线统称为发生线。

2.工件表面成形方法:要使工件表面成形,需要借助于一定形状的刀具切削刃以及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来形成两条发生线。在机床上形成发生线的方法有四种:轨迹法、成形法、相切法、展成法

3.成形运动

(1)直接参与表面的成形过程、使其在工件上形成几何表面的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称为成形运动

(2)分类:按其作用不同,成形运动分为主运动和进给运动两种;按其组成不同,成形运动分为简单成形运动和复合成形运动。

4.切削用量三要素:切削速度、进给量、背吃刀量(俗称切削深度)

二、机械加工工艺系统

1.工艺系统和工艺装备

(1)工艺系统:由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组成的系统称为工艺系统

(2)工艺装备:在机械加工中使用的各种机床、夹具、刀具、量具和辅助工具统称为工艺装备,简称“工装”。按其使用范围可将工装划分为“通用工装”和“专用工装”两大类。

注意:制造行业通常将机床设备不包含在工艺装备之中(参考教材P8和P127)。参考:JB/T 9167.2-1998工艺装备设计管理导则工艺装备设计选择规则术语:“产品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总体,包括刀具、夹具、模具、量具、检具、辅具、钳工工具和工位器具”

2.机床分类及型号

(1)划分原则:按照类(12类)——组(每类10组)——系(每组10系)划分

(2)机床型号:类代号——组代号——系代号——主参数或设计顺序号

3.机床的传动原理

(1)机床传动链:组成传动联系的一系列传动件称为传动链

(2)机床应具备的三个基本部分:执行件、运动源、传动装置

(3)定比传动装置和换置机构、内联系传动链和外联系传动链

4.典型机床工艺范围:在机床上可以完成的工序种类、能够加工的零件类型、使用的刀具、所能达到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适用的生产规模等称为机床的工艺范围,如车削、铣削、钻削、刨削、镗削、磨削等都有自己的工艺范围。

5.刀具常用材料:高速钢(如W18Cr4V)、硬质合金(YG类、YT类、YW类、YN类)、超硬刀具材料(陶瓷、人造金刚石、立方氮化硼)。

6.刀具几何角度

(1)三面两刃一刀尖:前刀面、后刀面、副后刀面、主切削刃、副切削刃、刀尖

(2)正交平面参考系:基面P r 、切削平面P S 、正交平面P a

(3)五个基本角度: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刃倾角

(4)刀具几何角度(标注角度)与工作角度(实际角度)的区别

例如:纵向进给和横向进给的影响、刀具安装高低的影响等。

7.刀具种类及选用

(1)车刀(焊接车刀、可转位车刀、成形车刀)

(2)孔加工刀具(麻花钻、扩孔钻、铰刀、镗刀)

(3)拉刀:高精度和高生产率多齿刀具,用于大批量生产

(4)铣刀(圆柱铣刀、三面刃铣刀、立铣刀、键槽铣刀等)

(5)齿轮刀具(盘状齿轮铣刀、指状齿轮铣刀、齿轮滚刀、插齿刀、剃齿刀)

8.砂轮

(1)磨料、结合剂、气孔三者构成了砂轮三要素

(2)砂轮的特性主要由磨料、粒度、结合剂、硬度和组织5个参数决定。

9.夹具组成、作用与分类

(1)夹具组成:由定位元件、夹紧装置、对刀及导向装置、夹具体以及其它元件或装置所组成 其中,定位元件、夹紧装置和夹具体是不可缺少的。

(2)夹具作用:一是容易地、稳定地保证加工精度;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扩大机床工艺范围;四是改善劳动条件。

(3)夹具分类:按照应用范围(通用夹具、专用夹具、组合夹具等)、夹具动力源(手动夹具、气动夹具、液压夹具、电动夹具、磁力夹具等)、使用机床(车床夹具、铣床夹具、钻床夹具、镗床夹具、磨床夹具等)来划分。

三、基准

1.基准概念:确定零件上点、线、面位置所依据的那些点、线、面称之为基准。

2.基准分类:?????

??????????????????装配基准测量基准精基准粗基准定位基准工序基准工艺基准设计基准基准 3.设计基准:在产品或零件图上使用的基准

4.工艺基准(制造基准):在加工和装配等工艺过程中使用的基准

5.工序基准:在工序图上使用的基准(即在工序图上用来规定所加工表面加工后的尺寸、形状、位置的基准)

6.定位基准:工件在机床或夹具中占有正确位置时所使用的基准。

四、六点定位定则

1.定位:工件在机床或夹具中占有正确位置的过程称为定位。

2.夹紧:工件定位后,使其在加工过程中始终保持位置不变的操作。

注意:定位与夹紧的区别。①定位是指一批工件在夹紧前要占有一致的、正确的位置。而夹紧在任何位置均可被夹紧,并不保证一批工件在夹具中的一致位置;②定位必须使工件与定位元件保持接触,这样才能限制工件的自由度,而夹紧是保证在整个加工过程中的工件位置始终不发生改变。

3.装夹:工件在机床或夹具中定位、夹紧的过程

4.工件定位方式:直接找正定位、划线找正定位、使用夹具定位

5.六点定则:按照一定要求合理布置夹具上的六个定位点,使工件在夹具中的位置完全确定的方法称为六点定则。(注意完全定位与不完全定位、过定位与欠定位的区别)

五、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

1.获得尺寸精度的方法:试切法、调整法、定尺寸刀具法、自动控制法

2.获得形状精度的方法:轨迹法、成形法、展成法

3.获得位置精度的方法:直接找正装夹、划线找正装夹、夹具装夹

第二章金属切削基本原理

一、金属切削过程

1.基本概念:将工件上多余的金属层,通过切削加工被刀具切除而形成切屑的过程称为金属切削过程。在此过程中将产生一系列现象,如形成切屑、切削力、切削热、刀具磨损等。

2.切削层参数:切削层公称厚度h D、切削层公称宽度b D、切削层公称横截面积A D

3.切削变形本质:金属材料受外力挤压时,其材料内部产生弹性变形,并在大约与受力方向成45°的斜截面内剪应力为最大。当剪应力达到材料屈服极限时,剪切变形进入塑性流动阶段,材料内部沿着剪切面发生相对滑移,使材料被压扁(塑性材料)或者被剪断(脆性材料)。

4.切屑的形成与三个变形区:

(1)切屑形成过程:被切削层金属在刀具切削刃和前刀面作用下,因受挤压而产生剪切滑移变形的过程(当刀具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最初瞬间,工件内部产生弹性变形。随着切削运动的继续,切削刃对工件材料挤压作用加强,使金属材料内部的应力和应变逐渐增大。当材料内部的应力达到屈服极限时,被切削的金属层开始沿着剪应力最大的方向滑移,从而产生塑性变形,并沿着前刀面流出)。

(2)三个变形区:

第一变形区:剪切面金属的剪切滑移变形,发生在约45°C的剪切面内,从OA到OM,厚度约0.02~ 0.2mm宽。

第二变形区:前刀面金属的挤压摩擦变形,发生在刀具前刀面与切屑底层之间。

第三变形区:后刀面金属的挤压摩擦变形,发生在刀具后刀面与已加工表面之间。

5.切屑类型:带状切屑、挤裂切屑(节状切屑)、单元切屑(粒状切屑)、崩碎切屑

二、前刀面上的摩擦与积屑瘤

1.前刀面上的摩擦:切屑在流经刀具前面时,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产生剧烈的摩擦,致使刀具前刀面与切屑底层接触区形成了粘结区和滑移区两部分。粘结区的摩擦为内摩擦(金属内部产生剪切滑移),滑移区的摩擦为外摩擦(金属外部(即切屑底面)与前刀面产生滑动磨擦)。

2.积屑瘤

(1)积屑瘤的形成:在切削塑性材料、切削速度为20m/min左右时,由于刀屑接触区的粘结摩擦和滞流作用,当前刀面上的温度和压力适宜时,使切屑底层金属粘结在前刀面的刃口附近而形成硬度很高的楔块,这个硬块就称为积屑瘤。积屑瘤的硬度可达工件材料硬度的2~3.5倍。

(2)积屑瘤的影响:增大前角、影响尺寸精度、增大表面粗糙度值、减小刀具磨损

三、已加工表面的形成过程

1.表面形成过程:由于刀具切削刃的刃口实际上无法磨得绝对锋利,总是存在刃口圆弧,所以在切削时,刃口对切削层既有切削作用又有挤压作用,使得刃口前区的金属内部产生复杂的塑性变形。这层金属被刃口圆弧挤压后,还继续受到后刀面的摩擦,使变形更加剧烈,最后形成已加工表面层。

2.加工硬化:经切削产生的变形使得已加工表面层的金属晶格产生扭曲、挤压和碎裂造成已加工表面的硬度增高,这种现象称为加工硬化(冷硬)。

3.鳞刺:在较低切削速度切削塑性材料时,有时会在已加工表面上产生一种鳞片状毛刺,这就是鳞刺,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严重。

四、切削力

1.切削力的来源:一是在加工过程中,使切削层产生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切削抗力作用在刀具上;二是前刀面与切屑间、后刀面与已加工表面间的摩擦力作用在刀具上。

2.切削力分解:切削力(切向力)、背向力(径向力)、进给力(轴向力)

3.影响切削力因素:工件材料、切削用量、刀具几何参数、刀具磨损、切削液

五、切削热与切削温度

1.切削热的来源:切削层金属发生弹性和塑性变形所消耗的能量98%以上转换成热能、前刀面与切屑之间的摩擦产生的热量、后刀面与工件之间的摩擦产生的热量。

2.切削温度:一般指切屑与前刀面接触区域的平均温度

3.影响切削温度的因素:切削用量、刀具几何参数、刀具磨损、工件材料、切削液

4.切削液

(1)作用:冷却作用、润滑作用、清洗作用、防锈作用

(2)种类:水溶液、乳化液、切削油

六、刀具磨损与刀具耐用度

1.刀具磨损形态:前刀面磨损、后刀面磨损、前后刀面同时磨损

2.刀具磨损原因:磨料磨损(硬质点磨损)、粘结磨损(冷焊磨损)、扩散磨损、氧化磨损3.刀具磨损过程:初期磨损阶段、正常磨损阶段、急剧磨损阶段

4.刀具耐用度:刃磨后的刀具自开始切削直到磨损量达到磨钝标准为止的切削时间

七、磨削机理

1.磨削过程:磨削是利用砂轮上无数个微小磨粒的微切削刃对工件表面进行的切削加工

2.磨削的三个阶段:滑擦阶段、刻划阶段、切削阶段

3.磨削特点:能加工高硬度材料、能获得较高的加工精度和较细的表面粗糙度、磨削速度高、磨削温度高、磨削余量小、磨削工艺范围广

4.磨削温度:磨粒磨削点温度(可达1000℃)、磨削区温度(500~800℃)

5.磨削方法

(1)按磨削表面形状:外圆面磨削、内圆面磨削、平面磨削、成形磨削

(2)按磨削装夹方式:中心磨削(以工件轴心为定位基准)、平面磨削(以工件平面为定位基准)、无心磨削(以工件外圆面为定位基准)

(3)按磨削送进方式:纵磨(贯穿磨)、横磨(切入磨)

(4)按磨削加工精度:普通磨削、高精度磨削(包括精密磨削、超精密磨削、镜面磨削)

(5)按磨削生产率:一般磨削、高速磨削、强力磨削、砂带磨削

第三章工艺规程设计

一、工艺过程基本概念

1.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

(1)生产过程: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将原材料或半成品转变为产品的全过程。

(2)工艺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性能以及相对位置关系的过程。

(3)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采用各种机械加工方法,使零件从毛坯变为成品的工艺过程。

(4)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规定产品或零部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工艺文件。

(5)机械加工工艺路线:仅列出主要工序名称及其加工顺序的简略工艺过程。

2.工艺过程的组成

工序、安装、工位、工步、走刀

3.生产类型及其工艺特点

生产纲领(年产量)、生产类型、工艺特征

4.经济加工精度

在正常生产条件下(采用符合质量标准的设备、工艺装备和标准技术等级的工人,合理的工时定额),所能保证的加工精度。

二、毛坯的选择

1.毛坯的种类:铸件、锻件、型材、焊接件、冲压件、冷挤压件、粉末冶金

2.毛坯制造方法:铸造、锻造、焊接、冲压、烧结

3.毛坯的选择原则:零件材料、零件结构、外形尺寸、生产类型、生产条件

三、定位基准选择

1.精基准选择:基准重合原则、基准统一原则、自为基准原则、互为基准原则、便于装夹原则

2.粗基准选择:保证相互位置原则、余量均匀分配原则、便于工件装夹原则、不得重复使用原则。以上原则是为了保证各加工面都有足够的加工余量、保证加工面与不加工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尽量选择没有缺陷(如飞边、浇口、冒口等)的平整表面。

四、工艺路线拟订

1.加工方法选择:

(1)典型表面加工方法选择:外圆面加工方法、平面加工方法、内圆面加工方法

(2)加工方法选择步骤:首先选定主要加工表面的最终加工方法,然后再选定其先行各工序的加工方法,最后再选定各次要加工表面的加工方法。

2.加工阶段划分

(1)四个阶段:粗加工阶段、半精加工阶段、精加工阶段、光整加工阶段(超精加工阶段)

(2)划分加工阶段的目的:有利于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合理安排加工设备和操作工人、便于热处理工序的安排。

3.工序的组成

①工序→安装→工位→工步→走刀

②工序→???????????????????????????→→→→→→→→→Λ

ΛΛΛΛΛ走刀工步走刀工步工位走刀工步工位安装走刀工步工位安装212121

4.工序的划分

(1)工序集中的特点:将零件的加工集中在少数几道工序内完成。每道工序加工内容多、工序数目少、工艺路线短。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工序集中已成为现代化生产的发展趋势。

(2)工序分散的特点:将零件的加工分散在较多的工序内完成。每道工序加工内容少、工序数目

多、工艺路线长。

5.工序顺序的安排:

(1)机械加工工序顺序安排:基准先行、先粗后精、先主后次、先面后孔

(2)热处理工序的安排:预备热处理(正火和退火、调质、时效处理)、最终热处理(淬火、渗碳淬火、渗氮、表面处理)

(3)辅助工序安排:检验、去毛刺、清洗、防锈、去磁、平衡等

6.零件机械加工一般工艺路线(P123):毛坯制造→退火或正火→主要表面粗加工→次要表面加工→调质(或时效)→主要表面半精加工→次要表面加工→淬火(或渗碳淬火)→修基准→主要表面精加工→表面处理→检验

五、工序尺寸确定

1.加工余量

(1)概念:某一表面在加工过程中应切除的金属层厚度称为加工余量

(2)工序加工余量:同一加工表面相邻两工序尺寸之差称为工序加工余量

(3)总加工余量:同一加工表面各工序加工余量之和称为总加工余量(即毛坯尺寸与零件尺寸之差)

(4)加工余量变化:在实际加工过程中,由于工序尺寸有公差,实际切除的余量是有变化的,因此加工余量又有基本(公称)加工余量、最大加工余量、最小加工余量之分。

2.工序尺寸计算

(1)计算方法:加工表面最终工序的尺寸及公差应等于零件图上标注的尺寸和公差;中间工序的尺寸则根据零件图上该表面的尺寸加上或减去工序的加工余量逐步推算而得,其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均可按加工方法的经济加工精度和经济表面粗糙度值确定。

(2)入体原则:中间工序尺寸的公差习惯上按“入体原则”标注,即被包容面的工序尺寸上偏差为零,包容面的工序尺寸下偏差为零。但是,毛坯尺寸公差、孔轴心距以及内孔到平面的距离一般按双向标注(对称标注或者不对称标注)。

3.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公差的关系(图3.13)

4.工艺尺寸链计算

(1)极值法计算公式:封闭环基本尺寸(A∑)、封闭环公差(T∑)、封闭环上偏差(ES(T∑))、封闭环下偏差(EI(T∑))

(2)工艺尺寸链:首先按加工顺序将间接获得的尺寸作为封闭环,然后从封闭环的任一端开始顺序查找有关尺寸直至封闭环的另一端以组成封闭的尺寸链环,最后根据计算公式计算得到所求组成环(含封闭环)的尺寸和公差。

五、切削用量选择

1.考虑因素:生产率(金属切除率)、机床功率、刀具耐用度、加工表面粗糙度

2.基本原则:首先选择背吃刀量,以求一次进刀全部切除加工余量;其次根据机床进给动力允许或被加工表面粗糙度的要求,选择一个较大的进给量;最后根据已确定的背吃刀量和进给量,并在刀具耐用度和机床功率允许的条件下选择一个合理的切削速度。

3.选择步骤

(1)背吃刀量a p的选择:根据加工余量大小,除留下后续工序的余量外,尽可能一次切除,以使走刀次数最少。当粗切余量太大或工艺系统刚性较差时,才考虑分几次切除;

(2)进给量f的选择:根据工艺系统的刚性和强度,采用计算或查表的方式来确定。粗加工的进给量主要受到机床进给动力的限制,半精加工和精加工的进给量主要受到表面粗糙度的限制。

(3)切削速度v c的选择:按照刀具耐用度所允许的切削速度进行计算,或者按实践经验和手册查表确定。

(4)校验机床功率:根据机床功率计算最大切削速度(参考教材P93)

六、工艺规程文件

1.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列出整个零件加工所经过的工艺路线(包括毛坯制造、机械加工和热处理等)。该卡片中的工序内容说明不具体,主要用于生产管理。

2.机械加工工序卡:在工艺过程卡的基础上,按照每道机械加工工序一张卡片的方式,列出每道工序的加工尺寸和公差、工件装夹方式、刀具和夹具类型、切削用量和工时等,主要用于批量生产(非机械加工工序无工序卡片)。

第四章机械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

一、加工精度与加工误差

1.加工精度: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位置)与理想几何参数的符合程度。加工精度是零件图上以公差T的数值给定的,是一个确定值。

2.加工误差: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位置)与理想几何参数的偏离程度。加式误差是零件加工后实际测得的偏离值 ,是一个变化值。

3.工艺系统原始误差:由于零件加工是在工艺系统中完成的,而工艺系统的各种误差都会不同程度反映为加工误差,所以把工艺系统误差称为原始误差(即工艺系统的误差是“原因”,零件加工误差是“结果”)

4.误差敏感方向:当原始误差方向与工序尺寸方向相同时,引起的加工误差为最大,该方向称为误差的敏感方向,与之垂直的方向称为误差的非敏感方向。

二、工艺系统的几何精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1.加工原理误差:采用了近似的成形运动或近似的刀刃轮廓进行加工而产生的误差。

2.机床误差

(1)机床导轨导向误差:机床导轨副的运动件实际运动方向与理想运动方向的偏离程度称为导轨导向误差,包括导轨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导轨在垂直面内的直线度、前后导轨的平行度、导轨对主轴回转轴线的平行度。

(2)机床主轴回转误差:主轴实际回转轴线对其理想回转轴线的漂移(包括径向漂移、轴向漂移、角度漂移)称为主轴回转误差。该误差可以分解为径向圆跳动、端面圆跳动、倾角摆动三种。由于理想回转轴线无法确定位置,因此通常用平均回转轴线代替(即主轴各瞬时回转轴线的平均位置)所谓漂移是指主轴回转轴线在每一转内的每一瞬时的变动方向和变动量都是变化的一种现象。

(3)机床导轨与主轴回转轴线的平行度误差:若车床导轨与主轴回转轴线在水平面内有平行度误差,车出的内外圆柱面产生锥度;若在垂直面内有平行度误差,则圆柱面成双曲线回转体如,因是误差非敏感方向故可忽略。

(4)机床传动链传动误差:机床内联系传动链始末两端传动元件之间相对运动的误差称为传动误

差。它是螺纹、齿轮、蜗轮等加工时影响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

(5)减少传动链传动误差的措施:减少传动件数目、提高传动件特别是末端传动副的精度、尽可能采用降速传动、采用校正装置。

3.夹具误差:定位误差、各元件或装置的制造误差、调整误差、安装误差、磨损

4.刀具误差:制造误差、磨损

三、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工艺系统在切削力作用下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工艺系统受力总变形是各个组成部分变形的迭加。具体分析时,需要建立“受力——刚度——变形”三者的关系式。

1.工艺系统刚度:工件加工表面法线方向的切削分力F y与工艺系统在该方向所产生的位移y 的比值,即k=F y/y。(y是F X、F Y、Fz三力共同作用下的位移叠加)

工艺系统刚度特点之一:整个工艺系统的刚度比其中刚度最小的那个环节的刚度还小。

2.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切削力作用点变化引起加工误差

工艺系统刚度特点之二:工艺系统各环节的刚度和整个工艺系统的刚度,是随着受力点位置变化而变化。

由于工艺系统刚度在沿工件轴向的各个位置是不同的,所以加工后工件各个横截面上的直径尺寸也不相同,造成加工后的形状误差。对于细长零件,因工件刚度低,工艺系统的变形取决于零件的变形,故零件产生鼓形加工误差;对于短粗工件,因工件刚度大,工艺系统的变形取决于机床头架、尾架、顶尖、刀架和刀具的变形,故零件产生鞍形加工误差。

3.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切削力大小变化引起加工误差

(1)基本概念:在零件同一截面内切削时,由于材料硬度不均或加工余量的变化将引起切削力大小的变化,而此时工艺系统的刚度K是常量,导致工艺系统变形随着切削力的变化而变化,引起零件的加工误差。

(2)误差复映现象:当毛坯或工件存在形状误差或某些位置误差时,加工后的工件仍会存在同类的加工误差,但每次加工后的误差都会逐步减少。

(3)误差复映系数:ε=Δg/Δm(Δm——加工前误差(毛坯误差),Δg——加工后误差)

因为Δg总是小于Δm,所以ε是一个小于1的正数。它定量反映了毛坯误差经加工后所减小的程度。当工件的加工精度要求较高时,可以通过增加走刀次数来减小工件的复映误差,即

ε总=ε1ε2ε3…εi…

由于是εi一个小于1的正数,多次走刀后,毛坯的误差就可以减小到满足精度要求的理想值。这就是精度要求高的零件安排加工次数多的原因。

4.减小受力变形的途径:提高工艺系统刚度(合理的结构设计、提高接触刚度、合理的装夹和加工方式)、减小载荷及其变化。

5.工件残余应力引起的变形:

(1)概念: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或去除外力后,仍然残存在工件内部的应力称为残余应力

(2)残余应力的变化规律:具有残余应力的工件是处于暂时的、不稳定的平衡状态。它总是强烈地倾向恢复到新的、稳定的没有残余应力的平衡状态。恢复的开始就是变形的开始,恢复的完结就是变形的结束,并达到新的平衡。

(3)残余应力的来源:毛坯制造、热处理、冷校直、切削加工

四、工艺系统的受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1.热变形现象:精密加工和大件加工中,热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占到了工件加工总误差的40~70%。

2.工艺系统热源????

?????????????暖气设备等辐射的热量阳光辐射热地基温度等带来的热量气温对流环境温度外部热源润滑油携带的热量切削液切屑派生热量

液系统运动所产生的热电机摩擦热去除材料所消耗的能量切削热内部热源、:、:、、:、、:: 3.工艺系统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1)工件热变形:工件热变形的热源主要是切削热,可归纳为工件的均匀受热、工件的不均匀受热两种情况

(2)刀具热变形:刀具热变形的热源主要是切削热,可分为连续切削时的刀具热变形、间断切削时的刀具热变形两种情况

(3)机床热变形:车、铣、钻、镗等机床热变形的热源主要是主轴箱;牛头刨、龙门刨、立式车等机床的主要热源是导轨副的摩擦热。

4.减少热变形的措施:减少热源的发热和隔离热源、均衡温度场、采用合理的机床部件结构、加速达到热平衡状态、控制环境温度。

五、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1.加工表面的几何状态误差??

???形状误差宏观几何形状误差波度周期性几何形状误差表面粗糙度微观几何形状误差:::

2.表面质量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耐磨性、耐疲劳性、耐腐蚀性、零件配合质量

3.表面粗糙度

(1)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值主要取决于切削残留面积的高度,其主要因素包括:刀尖圆弧半径、主偏角、副偏角、进给量

(2)磨削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被磨表面产生塑性变形在力和热的综合作用下物理因素形成

划出的无数极细的沟槽由砂轮上大量的磨粒刻几何因素,::

4.加工过程中的振动:强迫振动、自激振动

六、加工质量统计分析

1.加工误差分类

(1)系统误差:连续加工一批工件,加工误差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或者按一定规律变化。前者是常值系统误差,后者是变值系统误差

(2)随机误差:连续加工一批工件,加工误差的大小和方向在一定范围内随机变化。

2.工件尺寸分布规律

(1)在正常条件下,若引起加工误差的诸因素中没有特别显著的因素时,加工一批工件所得尺寸的实际分布曲线非常近似于理论正态分布曲线。

(2)若实际分布曲线与正态分布曲线基本相符,则加工过程中没有变值系统误差(或影响很小)

(3)若实际分布曲线中心与公差带中心重合,则加工过程中不存在常值系统误差

(4)若实际分布曲线的6σ≤T (工件公差),则加工过程中的随机误差影响很小。

3.工序能力系数与工序能力等级

(1)工序能力系数C P :C P =T/6σ(0~2之间)

(2)工序能力等级:特级(C P >1.67)、一级(1.33

第五章机床夹具设计

一、工件的定位

1.定位基准与定位基面:定位基准都是由工件上的某些表面来体现的,所以定位基准也叫定位基面。由于工件定位时通常不止一个定位基面,所以我们把限制自由度最多的称为主定位基面或第一定位基面。

2.定位元件的定位分析:(参见表5-1,P206)

3.工件以平面定位的定位元件

(1)主要支承:起定位作用,限制自由度,常用固定支承(支承钉和支承板)、自位支承和可调支承三种

(2)辅助支承:提高工件的装夹刚度和稳定性,不起限制自由度的作用

4.工件以内孔定位的定位元件:圆柱销、圆锥销、心轴

5.工件以外圆定位的定位元件:V形块、定位套

6.工件以一面两孔定位的定位元件:平面、圆柱销、菱形销

二、定位误差分析

定位误差分析是针对某一个工序的工序尺寸而言的,只要该工序尺寸不因定位而产生误差,那么就认为该工序尺寸的定位误差是零。至于该工序尺寸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则不属于定位误差的研究范畴。所以,不应将定位误差与加工过程误差以及其它误差混为一谈。

1.定位误差△D(△dw):工件在夹具上(或机床上)定位不准确而引起的加工误差称之为定位误差。其大小等于按调整法加工一批工件而定位时工序尺寸的最大变动量。定位误差来源于两个方面:基准不重合误差和基准位移误差。

2.基准不重合误差△B(△jb):因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不重合(原因),用调整法加工一批工件时(条件),引起工序基准相对定位基准在工序尺寸方向上的最大变动量 (结果),称为基准不重合误差。

若把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之间的联系尺寸称之为“定位尺寸”,则△B就是定位尺寸的公差在工序尺寸方向上的投影(或者说定位尺寸的最大变动量在工序尺寸方向上的投影)。

注意:基准不重合误差中的工序基准和定位基准都是针对工件而言的,与定位元件无关;

3.基准位移误差△Y(△db):因定位副制造不准确(原因),用调整法加工一批工件时(条件),引起工序基准在工序尺寸方向上的最大变动量(结果),称为基准位移误差。(或者说工序基准位置的最大变动量在工序尺寸方向上的投影)。

基准位移误差可以划分为两类:工件定位表面制造不准确引起的基准位移误差和夹具定位元件表面制造不准确引起的基准位移误差。

注意:在基准位移误差计算中,工序基准的变动是因为定位基准的变动而引起的。所以有学者认为:基准位移误差是指定位基准在工序尺寸方向上的最大变动量。

4.计算方法:综合法、分解法

三、工件的夹紧

1.夹紧装置的组成:动力源、中间传力机构、夹紧元件

2.对夹紧装置的基本要求:夹紧过程可靠、夹紧力大小适当、结构工艺性好、夹紧动作迅速、操作方便并安全省力

3.夹紧力的大小和作用点

(1)夹紧力的大小:夹紧力方向应朝向主要定位基准面、夹紧力方向应朝向工件刚性好的方向、夹紧力方向应尽可能实现“三力同向”(夹紧力、切削力、工件重力)

(2)夹紧力的作用点:夹紧力作用点应落在定位元件的支承区域内、夹紧力作用点应尽量靠近加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期末试题及答案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名词解释 避免空走刀;或是车削完后把工件从原材料上切下来。(4.3) 表面质量:通过加工方法的控制,使零件获得不受损伤甚至有所增强的表面状态。包括表面的几何形状特征和表面的物理力学性能状态。 标注角度与工作角度刀具的标注角度是刀具制造和刃磨的依据,主要有: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和刃倾角。切削加工过程中,由于刀具安装位置的变化和进给运动的影响,使得参考平面坐标系的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刀具实际角度与标注角度的不同。刀具在工作中的实际切削角度称为工作角度。 粗基准——未经过机械加工的定位基准称为粗基准。 常值系统误差当连续加工一批零件时,这类误差的大小和方向或是保持不变 刀具耐用度:是指刃磨后的刀具从开始切削至磨损量达到磨钝标准为止所用的切削时间 刀具标注后角:后刀面与切削平面之间的夹角 刀具标注前角:基面与前刀面的夹角 刀具寿命是指一把新刀具从开始投入使用直到报废为止的总切削时间 定位:使工件在机床或夹具中占有准确的位置。 定位基准在加工时,用以确定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正确位置所采用的基准 积屑瘤粘附到刀具的前刀面上靠近刀刃处,形成的一块很硬的楔状金属瘤,通常称为积屑瘤,也叫刀瘤, 机械加工工艺系统在机械加工中,由机床、刀具、夹具与被加工工件一起构成了一个实现某种加工方法的整体系统,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把工艺过程的有关内容,用工艺文件的形式写出来,称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是指零件在机械加工后被加工面的微观不平度,也叫粗糙度 精基准:用加工过的表面作定位基准,这种定位基准称为精基准。 基准:零件上用以确定其他点、线、面位置所依据的那些点、线、面。(2.2) 夹紧:在工件夹紧后用外力将其固定,使其在加工过程中保持定位位置不变的操作。 加工精度: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和理想几何参数符合程度。加工误差: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参数和理想几何参数的偏离程度。 金属的可焊性——指被焊金属在采用一定的焊接方法、焊接材料、工艺参数 及结构型式的条件下,获得优质焊接接头的难易程度。 金属的可锻性指金属接受锻压加工的难易程度。金属可锻性好,表明金属易于锻压成型。 分型面——两个铸型相互接触的表面,称为分型面。 过定位:也叫重复定位,指工件的某个自由度同时被一个以上的定位支撑点重复限制。 工步:在加工表面不变,加工刀具不变,切削用量不变的条件下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序。 工序——机械加工过程中,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对一个或一组工件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称为工序。 工序集中就是将零件的加工集中在少数几道工序中完成,每道工序加工的内容多 工序分散:工序数多而各工序的加工内容少 工序余量:相邻两工序的尺寸之差,也就是某道工序所切除的金属层厚度 工艺能力系数使公差δ和△随(6σ)之间有足够大的比值,这个比值Cp 工艺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凡是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工艺规程:人们把合理工艺过程的有关内容写成工艺文件的形式,用以指导生产这些工艺文件即为工艺规程。 工艺基准:在加工和装配中使用的基准。包括定位基准、度量基准、装配基准。

(完整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Comment [u1]: 这几种属于传统的切 削加工,特种加工包括:电火花成型加工和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超声波加工等 1 1.制造工艺过程:技术准备,机械加工,热处理,装配等一般称为制造工艺过程。 2.机械加工由若干工序组成。工序又可分为 安装,工位,工步,走刀。 3.按生产专业化程度不同可将生产分为三种类型:单件生产,成批(小批,中批,大批)生产,大量生产。 4.材料去除成型加工包括 传统的切削加工和特种加工。 5.金属切削加工的方法有 车削,钻削,镗削,铣削,磨削,刨削。 6.工件上三个不断变化的表面 待加工表面,过渡表面(切削表面), 已加工表面。(详见P58) 7.切削用量是以下三者的总称。 (1)切削速度,主运动的速度。 (2)进给量, 在主运动一个循环内刀具与工件之间沿进给方向相对移动的距离。(3)背吃刀量 工件上待加工表面和已加工表面件的垂直距离。8.母线 和 导线 统称为形成表面的 发生线。9.形成发生线的方法 成型法,轨迹法,展成法,相切法。10.表面的成型运动是保证得到工件要求的表面形状的运动。 11.机床的分类:(1)按机床万能性程度分为:通用机床,专门化机床,专用机床。 (2)按机床精度分为:普通机床,精密机床,高精度机床。(3)按自动化程度分为:一般机床,半自动机床,自动机床。(4)按重量分为:仪表机床,一般机床,大型机床,重型机床。 (5)按机床主要工作部件数目分为:单刀机床,多刀机床,单轴机床,多轴机床。(6)按机床具有的数控功能分:普通机床,一般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柔性制造单元等。 12.机床组成:动力源部件,成型运动执行件,变速传动装置,运动控制装置,润滑装置,电气系统零部件,支承零部件,其他装置。 13.机床上的运动:(1)切削运动(又名表面成型运动),包括: 1、主运动 使刀具与工件产生相对运动,以切削工件上多余金属的基本运动。 2、进给运动 不断将多 建议收藏下载本文,以便随时学习! 我去人也就有人!为UR扼腕入站内信不存在向你偶同意调剖沙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试题及答案

1.刀具后角是指后刀面与切削平面间的夹角。 3.精车铸铁时应选用(YG3);粗车钢时,应选用(YT5)。 4.当进给量增加时,切削力(增加),切削温度(增加)。 8.机床型号由字母与数字按一定规律排列组成,其中符号C代表(车床)。 11.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不一致引起的定位误差称(基准不重合)误差,工件以平面定位时,可以不考虑(基准位置)误差。 12.机床制造误差是属于(系统)误差,一般工艺能力系数C p应不低于(二级)。 15.工艺过程是指用机械加工方法直接改变原材料或毛坯的形状、尺寸和性能,使之成为合格零件的过程。 一、简述切削变形的变化规律,积屑瘤对变形有什么影响?(8分) 变形规律:ro↑,Λh↓;Vc↑,Λh↓;f↑, Λh↓; HB↑, Λh↓ 积屑瘤高度Hb↑,引起刀具前角增加,使Λh↓ 六、加工下述零件,以B面定位,加工表面A,保证尺寸10+0.2mm,试画出尺寸链并求出工序尺寸L及公差。(8分) L=mm 2201.0- 九、在六角自动车床上加工一批18 03 .0 08 .0 φ+-mm滚子,用抽样检验并计算得到全部工件的平均尺寸为Φ17.979mm,均方根偏差为0.04mm,求尺寸分散围与废品率。 尺寸分散围:17.859-18.099mm 废品率: 17.3% 1.工序是指一个工人在一台机床上对一个(或多个)零件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 2.剪切角增大,表明切削变形(减少);当切削速度提高时,切削变形(减少)。 3.当高速切削时,宜选用(硬质合金)刀具;粗车钢时,应选用(YT5)。 4.CA6140车床可加工公制,英制,模数和径节等四种螺纹。 5.不经修配与调整即能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称为(互换法)。 6.当主偏角增大时,刀具耐用度(减少),当切削温度提高时,耐用度(减少)。 11.定位基准面和定位元件制造误差引起的定位误差称(基准位置)误差,工件以平面定位时,可以不考虑(基准位置)误差。 12.测量误差是属于(随机)误差,对误差影响最大的方向称误差敏感方向。 13.夹紧力的方向应与切削力方向(相同),夹紧力的作用点应该(靠近)工件加工表面。 一、金属切削过程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减少金属切削变形?(8分)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点整理讲解学习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 识点整理

1.制造工艺过程:技术准备,机械加工,热处理,装配等一般称为制造工艺过程。 2.机械加工由若干工序组成。工序又可分为安装,工位,工步,走刀。 3.按生产专业化程度不同可将生产分为三种类型:单件生产,成批(小批,中批,大批)生产,大量生产。 4.材料去除成型加工包括传统的切削加工和特种加工。 5.金属切削加工的方法有车削,钻削,镗削,铣削,磨削,刨削。 6.工件上三个不断变化的表面待加工表面,过渡表面(切削表面),已加工表面。(详见P58) 7.切削用量是以下三者的总称。 (1)切削速度,主运动的速度。 (2)进给量,在主运动一个循环内刀具与工件之间沿进给方向相对移动的距离。 (3)背吃刀量工件上待加工表面和已加工表面件的垂直距离。 8.母线和导线统称为形成表面的发生线。 9.形成发生线的方法成型法,轨迹法,展成法,相切法。 10.表面的成型运动是保证得到工件要求的表面形状的运动。 11.机床的分类:(1)按机床万能性程度分为:通用机床,专门化机床,专用机床。 (2)按机床精度分为:普通机床,精密机床,高精度机床。 (3)按自动化程度分为:一般机床,半自动机床,自动机床。 (4)按重量分为:仪表机床,一般机床,大型机床,重型机床。 (5)按机床主要工作部件数目分为:单刀机床,多刀机床,单轴机床,多轴机床。 (6)按机床具有的数控功能分:普通机床,一般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柔性制造单元等。 12.机床组成:动力源部件,成型运动执行件,变速传动装置,运动控制装置,润滑装置,电气系统零部件,支承零部件,其他装置。

13.机床上的运动:(1)切削运动(又名表面成型运动),包括: 1、主运动使刀具与工件产生相对运动,以切削工件上多余金属的基本运 动。 2、进给运动不断将多余金属层投入切削,以保证切削连续进行的运 动。(可以是一个或几个) (2)辅助运动。分度运动,送夹料运动,控制运动,其他各种空程运动 14.刀具分类: (1)按刀具分为切刀,孔加工刀具,铣刀,拉刀,螺纹刀具,齿轮刀具,自动化加工刀具。 (2)按刀具上主切削刃多少分为单刃刀具,多刃刀具。 (3)按刀具切削部分的复杂程度分为一般刀具,复杂刀具。 (4)按刀具尺寸和工件被加工尺寸的关系分为定尺寸刀具,非定尺寸刀具。 (5)按刀具切削部分本身的构造分为单一刀具和复杂刀具。 (6)按刀具切削部分和夹持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分为整体式刀具和装配式刀具。 15.切刀主要包括车刀,刨刀,插刀,镗刀。 16.孔加工刀具有麻花钻,中心钻,扩孔钻,铰刀等。 17.用得最多的刀具材料是高速钢和硬质合金钢。 18.高速钢分普通高速钢和高性能高速钢。 19.高性能高速钢分钴高速钢,铝高速钢,高钒高速钢。 20.刀具的参考系分为静止(标注)角度参考系和工作角度参考系。 21.静止(标注)角度参考系由主运动方向确定,工作角度参考系由合成切削运动方向确定。 22.构成刀具标注角度参考系的参考平面有基面,切削平面,正交平面,法平面,假定工作平面,背平面。

(完整word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机械制造系统和制造技术简介 1.制造系统:制造过程及其所涉及的硬件,软件和人员组成的一个将制造资源转变为产品的有机体,称为制造系统。 2.制造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总是伴随着物料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运动。 3.制造过程由技术准备,毛坯制造,机械加工,热处理,装配,质检,运输,储存等过程组成。 4.制造工艺过程:技术准备,机械加工,热处理,装配等一般称为制造工艺过程。 5.机械加工由若干工序组成。 6.机械加工中每一个工序又可分为安装,工位,工步,走刀等。 7.工序:一个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对一个工件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8.安装:在一个工序中,工件在机床或夹具中每定位和加紧一次,称为一个安装。 9.工位:在工件一次安装中,通过分度装置使工件相对于机床床身改变加工位置每占据一个加工位置称为一个工位。 10.工步:在一个工序内,加工表面,切削刀具,切削速度和进给量都不变的情况下完成的加工内容称为工步。 11.走刀:切削刀具在加工表面切削一次所完成的加工内容。 12.按生产专业化程度不同可将生产分为三种类型:单件生产,成批生产,大量生产。 13.成批生产分小批生产,中批生产,大批生产。 14.机械加工的方法分为材料成型法,材料去除法,材料累加法。 15. 材料成型法是将不定形的原材料转化为所需要形状尺寸的产品的一种工艺方法。 16.材料成型工艺包括铸造,锻造,粉末冶金,连接成型。 17.影响铸件质量关键因素是液态金属流动性和在凝固过程中的收缩性。 18.常用铸造工艺有:普通砂型铸造,熔模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离心铸造,陶瓷铸造。 19.锻造工艺分自由锻造和模膛锻造。 20.粉末冶金分固相烧结和含液相烧结。 21.连接成型分可拆卸的连接和不可拆卸的连接(如焊接,粘接,卷边接和,铆接)。 22.材料去除成型加工包括传统的切削加工和特种加工。 23.金属切削加工的方法有车削,钻削,膛削,铣削,磨削,刨削。 24.切削运动可分主运动和进给运动。 25.主运动使刀具与工件产生相对运动,以切削工件上多余金属的基本运动。 26.进给运动不断将多余金属层投入切削,以保证切削连续进行的运动。(可以是一个或几个) 27.工件上三个不断变化的表面待加工表面,过渡表面(切削表面),已加工表面。 28.切削要素包括切削用量和切削层的几何参数。 29.切削用量是切削速度,进给量,背吃刀量的总称。 30.切削速度主运动的速度。 31.进给量在主运动一个循环内刀具与工件之间沿进给方向相对移动的距离。 32.背吃刀量工件上待加工表面和已加工表面件的垂直距离。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点整理

1.制造系统:制造过程及其所涉及的硬件,软件和人员组成的一个将制造资源转变为产品的有机体,称为制造系统。 2.制造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总是伴随着物料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运动。 3.制造过程由技术准备,毛坯制造,机械加工,热处理,装配,质检,运输,储存等过程组成。 4.制造工艺过程:技术准备,机械加工,热处理,装配等一般称为制造工艺过程。 5.机械加工由若干工序组成。 6.机械加工中每一个工序又可分为安装,工位,工步,走刀等。 7.工序:一个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对一个工件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8.安装:在一个工序中,工件在机床或夹具中每定位和加紧一次,称为一个安装。 9.工位:在工件一次安装中,通过分度装置使工件相对于机床床身改变加工位置每占据一个加工位置称为一个工位。 10.工步:在一个工序内,加工表面,切削刀具,切削速度和进给量都不变的情况下完成的加工内容称为工步。 11.走刀:切削刀具在加工表面切削一次所完成的加工内容。 12.按生产专业化程度不同可将生产分为三种类型:单件生产,成批生产,大量生产。 13.成批生产分小批生产,中批生产,大批生产。 14.机械加工的方法分为材料成型法,材料去除法,材料累加法。 15. 材料成型法是将不定形的原材料转化为所需要形状尺寸的产品的一种工艺方法。 16.材料成型工艺包括铸造,锻造,粉末冶金,连接成型。 17.影响铸件质量关键因素是液态金属流动性和在凝固过程中的收缩性。 18.常用铸造工艺有:普通砂型铸造,熔模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离心铸造,陶瓷铸造。 19.锻造工艺分自由锻造和模膛锻造。 20.粉末冶金分固相烧结和含液相烧结。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试题及答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试题1) 一、填空选择题(30分) 1.刀具后角是指。 2.衡量切削变形的方法有两种,当切削速度提高时,切削变形(增加、减少)。 3.精车铸铁时应选用(YG3、YT10、YG8);粗车钢时,应选用(YT5、YG6、YT30)。 4.当进给量增加时,切削力(增加、减少),切削温度(增加、减少)。 5.粗磨时,应选择(软、硬)砂轮,精磨时应选择(紧密、疏松)组织砂轮。 6.合理的刀具耐用度包括与两种。 7.转位车刀的切削性能比焊接车刀(好,差),粗加工孔时,应选择(拉刀、麻花钻)刀具。 8.机床型号由与按一定规律排列组成,其中符号C代表(车床、钻床)。 9.滚斜齿与滚直齿的区别在于多了一条(范成运动、附加运动)传动链。滚齿时,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称(成形运动、辅助运动)。 10.进行精加工时,应选择(水溶液,切削油),为改善切削加工性,对高碳钢材料应进行(退火,淬火)处理。 11.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不一致引起的定位误差称(基准不重合、基准位置)误差,工件以平面定位时,可以不考虑(基准不重合、基准位置)误差。 12.机床制造误差是属于(系统、随机)误差,一般工艺能力系数C p应不低于(二级、三

级)。 13.在常用三种夹紧机构中,增力特性最好的是机构,动作最快的是 机构。 14.一个浮动支承可以消除(0、1、2)个自由度,一个长的v型块可消除(3,4,5)个自由度。 15.工艺过程是指 。 二、外圆车刀切削部分结构由哪些部分组成绘图表示外圆车刀的六个基本角度。(8分) 三、简述切削变形的变化规律,积屑瘤对变形有什么影响(8分) 四、CA6140车床主传动系统如下所示,试列出正向转动时主传动路线及计算出最高转速与 最低转速。(8分) 五、什么叫刚度机床刚度曲线有什么特点(8分) 六、加工下述零件,以B面定位,加工表面A,保证尺寸10+0.2mm,试画出尺寸链并求出工序尺寸L及公差。(8分)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2版)第三章课后习题答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部分习题参考解答 第三章机械制造中的加工方法及装备 3-1 表面发生线的形成方法有哪几种? 答:(p69-70)表面发生线的形成方法有轨迹法、成形法、相切法、展成法。 具体参见第二版教材p69图3-2。 3-2 试以外圆磨床为例分析机床的哪些运动是主运动,哪些运动是进给运动? 答:如图3-20(p87),外圆磨削砂轮旋转n c是主运动,工件旋转n w、砂轮的横向移动f r、工作台往复运动f a均为进给运动。 3-3机床有哪些基本组成部分?试分析其主要功用。 答:(p70-71)基本组成部分动力源、运动执行机构、传动机构、控制系统和伺服系统、支承系统。 动力源为机床运动提供动力;运动执行机构产生主运动和进给运动;传动机构建立从动力源到执行机构之间的联系;控制和伺服系统发出指令控制机床运动;支承系统为上述部分提供安装的基础和支承结构。 3-4什么是外联系传动链?什么是内联系传动链?各有何特点? 答:外联系传动链:机床动力源和运动执行机构之间的传动联系。如铣床、钻床传动链; 内联系传动链:执行件和执行件之间的传动联系。如车螺纹、滚齿的传动链。 外联系传动链两端没有严格的传动关系,而内联系传动链两端有严格的传动关系或相对运动要求。 3-5 试分析提高车削生产率的途径和方法。 答:(p76)提高切削速度;采用强力切削,提高f、a p;采用多刀加工的方法。 3-6 车刀有哪几种?试简述各种车刀的结构特征及加工范围。 答:(p77)外圆车刀(左、右偏刀、弯头车刀、直头车刀等),内、外螺纹车刀,切断刀或切槽刀,内孔车刀(通孔、盲孔车刀、)端面车刀、成形车刀等。 顾名思义,外圆车刀主要是切削外圆表面;螺纹车刀用于切削各种螺纹;切断或切槽车刀用于切断或切槽;内孔车刀用于车削内孔;端面车刀切断面;成形车刀用于加工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答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误差复映:由于加工系统的受力变形,工件加工前的误差以类似的形状反映到加工后的工件上去,造成加工后的误差 2.工序:由一个或一组工人在同一台机床或同一个工作地,对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3.基准:将用来确定加工对象上几何要素间的几何关系所依据的那些点、线、面称为基准 4.工艺系统刚度:指工艺系统受力时抵抗变形的能力 5.装配精度:一般包括零、部件间的尺寸精度,位置精度,相对运动精度和接触精度等 6.刀具标注前角:基面与前刀面的夹角

7.切削速度:主运动的速度 8.设计基准:在设计图样上所采用的基准 9.工艺过程:机械制造过程中,凡是直接改变零件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和性能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 10.工序分散:工序数多而各工序的加工内容少 11.刀具标注后角:后刀面与切削平面之间的夹角 12.砂轮的组织:磨粒、结合剂、气孔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 13.工序余量:相邻两工序的尺寸之差,也就是某道工序所切除的金属层厚度 二、单项选择 1.积屑瘤是在(3)切削塑性材料条件下的一个重要物理现象

①低速②中低速③中速④高速 2.在正交平面内度量的基面与前刀面的夹角为(1) ①前角②后角③主偏角④刃倾角 3.为减小传动元件对传动精度的影响,应采用(2)传动升速②降速③等速④变速 4.车削加工中,大部分切削热(4) ①传给工件②传给刀具③传给机床④被切屑所带走 5.加工塑性材料时,(2)切削容易产生积屑瘤和鳞刺。 ①低速②中速③高速④超高速 6.箱体类零件常使用(2)作为统一精基准 ①一面一孔②一面两孔③两面一孔④两面两孔 7.切削用量对切削温度影响最小的是(2) ①切削速度②切削深度③进给量

2014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真题加解析

2014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真题完整版 一.判断题(1'×35)。 1.切削铸铁时,切削速度对切削力影响较大。 2.机夹转位刀具的寿命可以制定的短些。 3.粗加工时选择切削用量首先应考虑加大背吃刀量。 4.切削塑性材料时垂直于切削面方向切削温度变化很大。 5.机床型号第一个字母为Y,表示它是螺纹加工机床。 6.以VB作为磨钝标准时,适当加大后角有助于刀具寿命的提高。 7.切削层参数是在切削平面内度量的。 8.切削塑性材料时,变形系数是大于1的。 9.在车床切断工件时,切断刀的工作后角会小于标注后角。 10.工件材料相同时,刀具几何参数不同,单位切削力也不同。 11.刀具刃口的负倒棱是在其后刀面磨出的。 12.切削塑性材料时,切削角大,说明变形程度亦大。 13.直角自由切削时,刀具的刃倾角并不等于零。 14.硬质合金刀具切削塑性材料时,后刀面的磨损形态呈月牙洼形。 15.刀具寿命曲线的m值越大,说明切削速度对刀具寿命的影响大。

16.磨削滚动轴承比磨削45钢更易产生磨削烧伤现象。 17.切削加工中,通常材料的韧性越大,工件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值越小。 18.磨削加工中,大部分的磨削热量通过切屑和冷却液带走。 19.车外圆时,三爪卡盘的中心与车床主轴回转轴线存在的偏心主要影响工件的同轴度。 20.在外圆磨床上磨削工件轴时常采用死顶尖,其目的是使工件的圆柱度不受机床主轴回转误差的影响。 21.平面磨床机床导轨在水平和垂直面内的直线度要求应该同样高。 22.在卧式机床上用顶尖定位进行轴类零件的外圆面车削时,若前后顶尖的连线与刀尖运动轨迹在水平面内存在平行度误差,则工件上将产生中凹形误差。 23.采用拉刀拉孔可以纠正工件上前道工序留下的孔轴线相对于端面的垂直度误差。 24.零件加工时,有时候按照“基准统一原则”选择精基准,采用该原则可以避免基准多次转化,提高工件的形状精度。 25.选择粗基准时,为保证工件上加工面与不加工面之间的位置精度要求,应选择该加工表面作为粗基准。 26.当选择设计基准为精基准有困难时,可以采用非设计基准作为定位精基准,但应尽量减少基准的转换次数,其目的是减少基准转换产生的误差。 27.在正常加工条件下,任何一种加工方法能经济的达到的加工精度是一个范围,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2版)第五章课后习题答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部分习题参考解答 第五章工艺规程设计 5-1 什么是工艺过程?什么是工艺规程? 答:工艺过程——零件进行加工的过程叫工艺过程; 工艺规程——记录合理工艺过程有关内容的文件叫工艺规程,工艺规程是依据科学理论、总结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制定出来的。 5-2 试简述工艺规程的设计原则、设计内容及设计步骤。 5-3 拟定工艺路线需完成哪些工作? 5-4试简述粗、精基准的选择原则,为什么同一尺长方向上粗基准通常只允许用一次? 答:粗、精基准的选择原则详见教材P212-214。 粗基准通常只允许用一次的原因是:粗基准一般是毛面,第一次作为基准加工的表面,第二次再作基准势必会产生不必要的误差。 5-5加工习题5-5图所示零件,其粗、精基准应如何选择(标有 符号的为加工面,其余为非加工面)?习题5-5图a)、b)、c)所示零件要求内外圆同轴,端面与孔轴线垂直,非加工面与加工面间尽可能保持壁厚均匀;习题5-5图d)所示零件毛坯孔已铸出,要求孔加工余量尽可能均匀。 习题5-5图

解:按题目要求,粗、精基准选择如下图所示。 5-6为什么机械加工过程一般都要划分为若干阶段进行? 答:机械加工过程一般要划分为粗加工阶段、半精加工阶段、精加工阶段和光整加工阶段。其目的是保证零件加工质量,有利于及早发现毛坯缺陷并得到及时处理,有利于合理使用机床设备。 5-7 试简述按工序集中原则、工序分散原则组织工艺过程的工艺特征,各用于什么场合? 5-8什么是加工余量、工序余量和总余量? 答:加工余量——毛坯上留作加工用的材料层; 工序余量——上道工序和本工序尺寸的差值; 总余量——某一表面毛坯与零件设计尺寸之间的差值。 5-9 试分析影响工序余量的因素,为什么在计算本工序加工余量时必须考虑本工序装夹误差和上工序制造公差的影响? 5-10习题5-10图所示尺寸链中(图中A0、B0、C0、D0是封闭环),哪些组成环是增环?那些组成环是减环?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在标注刀具角度的正交平面参考系中,通过主切削刃上某一指定点,同时垂直于该点基面和切削平面的平面是。 2. 研磨可降低加工表面的粗糙度,但不能提高加工精度中的精度。 3. 机床主轴回转误差的基本形式包括主轴径角度摆动、轴线窜动和。 4.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包括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层物理机械性能的变化。 5. 在机械加工中,自激振动的激振机理通常包括负摩擦颤振原理、再生颤振原理和 。 6. 机械加工中选择机床时,要求机床的尺寸规格、加工效率及等与工件本工序加工要求相适应。 7. 机械加工中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工序尺寸及其偏差一般可利用进行计算获得。 8. 在车床上用两顶尖装夹加工细长轴时,工件会产生误差。 9. 切削加工45钢时通常应采用类或YW类硬质合金刀具。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工序分散 2. 刀具标注后角 3. 砂轮的组织 4. 工序余量 5. 工艺规程 三、单项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每小题1分,共10分 1. 精基准的主要作用是()。 A. 保证技术要求 B. 便于实现粗基准 C. 尽快加工出精基准 D. 便于选择精基准 2. 夹具精度一般是零件精度的() A. 1/3~1/5 B. 1/2 C. 相同 D. 1/10 3. 从概念上讲加工经济精度是指() A.成本最低的加工精度 B.正常加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加工精度 C.不计成本的加工精度 D. 最大生产率的加工精度 4. 控制积屑瘤生长的最有效途径是() A. 改变切削速度 B. 改变切削深度 C. 改变进给速度 D. 使用切削液 5. 在麻花钻头的后刀面上磨出分屑槽的主要目的是()。 A.利于排屑及切削液的注入 B.加大前角,以减小切削变形 C. 减小与孔壁的摩擦 D. 降低轴向力 6. 自为基准是以加工面本身为精基准,多用于精加工工序,这是为了()。 A. 保证符合基准重合原则 B. 保证符合基准统一原则 C. 保证加工面的余量小而均匀D 保证加工的形状和位置精度 7. 在切削铸铁时,最常见的切屑类型是()。 A.带状切屑B. 挤裂切屑C. 单元切屑D.崩碎切屑 8.()加工是一种容易引起工件表面金相组织变化的加工方法。 A.车削B.铣削C.磨削D 钻削 9. 在切削用量三要素中,()对切削力的影响程度最大。 A.切削速度 B.进给量 C.背吃刀量 D.三个同样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模拟试卷(二)及答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模拟试卷(二)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模拟试卷(二)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5 分) 1.对刀具表面涂覆的方法有 和 两种方法。 2.工艺系统刚性较好,主、副偏角取 值。刚性不足应取 的主偏角。 3.牛头刨床、插床和拉床的主运动是 运动。磨床的主运动是 运动。 4.使用分度头时,常用的分度方法有 的尺寸称封闭环。 5.尺寸链中 法、 法和 法三种。 6.工件的 个自由度被 的定位称完全定位。 7.划分工序的主要依据是 是否改变和加工是否 。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划“√”,错误在括号内划“×”,每空 1 分,共 10 分) 1. 2. C6140 型机床是最大工件回转直径为 40mm 的普通车床。( 粗基准只在第一道工序中使用,一般不能重复使用。( ) ) 3.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是由一系列的工位组成。( ) 4. 车削细长轴时,容易出现腰鼓形的圆柱度误差。( ) 5. 展成法加工齿轮是利用齿轮刀具与被切齿轮保持一对齿轮啮合运动关系而切出齿形的方法。( ) 6. 欠定位在加工过程中不允许存在。( ) 7. 在车削细长轴时,为了减小工件的变形和振动,故采用较大主偏角的车刀进行切削,以减小径向切削 分力。( ) 8. 9. 零件的表面层金属发生冷硬现象后,其强度和硬度都有所增加。( 铰孔加工后,孔的表面质量和形位精度都会较加工前有提高。 ) 10. 即使安装了卸荷式皮带轮,当两个皮带轮之间的拉力过大,也可能使这个皮带轮所在的传动轴弯曲。 ( ) 三.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的 4 个答案中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标号填写在括号内,每题 1 分,共 20 分) 1、当工件大而重的、又固定不动,而移动主轴,使其对准加工孔的中心,此时用( )钻床适合。 A 、台式 B 、摇臂 C 、立式 D 、深孔 2、按照齿轮齿形的形成方法,齿轮加工的方法分为( )大类。 A 、二 B 、三 C 、 四 D 、五 3、机床按照万能性程度,机床可分为( )类。 A 、三 B 、 四 C 、 五 D 、六 4、机械装配中,零件按一定公差加工后,装配时不经任何修配和调整即能达到装配精度要求的装配方法 称为( )法。 A 、互换、 B 、选配 C 、修配 D 、调整 5、两种定位元件均能限制工件的同一个方向的自由度时,称为( )定位。

(完整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期末试题[完整]

机械制造技术 1.获得尺寸精度的方法有试切法、定尺寸刀具法、调整法 及自动控制法。 2.获得位置精度的方法有直接找正法、划线找正法、夹具定位法。 3.机床几何误差主要由主轴回转误差、导轨误差、传动链误差组成。 4.产品的生产过程主要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新产品开发阶段、 产品制造阶段、产品销售阶段和售后服务阶段。 5.机械加工顺序安排:基面先行、先粗后精、先主后次、 先面后孔等。 7.基准指零件上用来确定其他点、线、面位置的几何要素.分为两大 类: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 8.主轴的回转误差的三种基本形式:径向跳动、轴向窜动和角度摆动。 9. 夹具由定位装置、夹紧装置、夹具体和其他装置或元件组成。 二、选择题(每题2 分.共20 分) 1.积屑瘤对粗加工有利的原因视( A )。 A、保护刀具.增大实际前角 B、积屑瘤硬度高 C、提高加工表面质量 D、加大切削深度 2.与高速钢的刀具耐热度相比.硬质合金刀具的耐热性( C )。 A、较低 B、不确定 C、较高 D、相等 3.车削时直接与切屑接触的刀面称为( B )。 A、基面 B、前刀面 C、主后刀面 D、副后刀面 4.在每一工序中确定加工表面的尺寸和位置所依据的基准.称为( B )。 A、设计基准 B、工序基准 C、定位基准 D、测量基准 5. 在工艺尺寸链中.最后形成的也时间接得到保证的那一环( C )。 A、增环 B、减环 C、封闭环 D、组成环 6.属于成形法加工齿形的是( C )。 A、剃齿 B、插齿 C、铣齿 D、滚齿 7.车削细长轴时.由于工件刚度不足造成工件轴向截面的形状为( C )。 A、矩形 B、梯形 C、鼓形 D、鞍形 8.机械加工时.工件表面产生波纹的原因有( C )。 A、塑性变形 B、残余应力 C、切削过程中的振动 D、工件表面有裂纹 9. 切削加工时.对表面粗糙度影响最大的因素一般是( B )。 A、刀具材料 B、进给量 C、背吃刀量 D、工件材料 10.采用隔振措施可以有效去除的是( B )。 A、自由振动 B、强迫振动 C、颤振 D、自激振动 1.详细叙述工序粗精分开的理由。(8 分) 答:1)粗加工时切削力、切削热和夹紧力都较大.工件产生的内应力和变形也较大.粗精分开.内应力和变形得到释放.并逐步得到纠正.加工精度 提高。 2)粗加工功率大、精度低、效率高.粗精分开.设备等资源优势互补。 3)便于安排热处理。粗加工后时效处理除内应力;淬火后精加工除变形及 氧化层。 4)粗加工在先可及早发现毛坯缺陷.以及时报废或修补.减少浪费;精加 工在后.可消除表面磕碰损伤。 2.拟定下图所示轴的加工工艺路线。已知毛坯为45 钢f 38×126.大批量生产。(7 分) 答:车端面、打中心孔T粗车外圆T半精车外圆、倒角、切退刀槽T铣键槽T粗磨外圆T精磨外圆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考试试题带答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考试试题带答案 一、金属切削基础知识 1. 车削时,主轴转速升高后,也随之增加。 (AB) A 切削速度 B 进给速度 C 进给量 D 切削深度 2. 切削过程中,主运动是。其特点是。(切下切屑的运动、速度快,只有一个) 3. 镗床镗孔时,其主运动是。(镗刀连续转动) 4. 当车床上的挂轮架和进给箱的速比一定时,如主轴转速变快,此时进给量加快。(╳) 5. 拉削加工时,机床无需进给运动。(√) 6. 切削加工时,须有一个进给运动的有。 (A) A 刨斜面 B 磨外圆 C 铣斜齿 D 滚齿 7. 切削加工时,须有两个进给运动的有。 (B、D) A 刨斜面 B 磨外圆 C 铣直齿 D 滚齿 8. 调整好切削用量后,过程中切削宽度、切削深度是变化的。 (C) A 车削 B 刨削 C 铣削 D 镗削 9. 所有机床都有主运动和进给运动。(╳) 10. 切削运动中,具有间歇运动特点的机床有。 (B、F) A 车床 B 插床 C 磨床 D 镗削 E 拉床 F 刨床 11. 切削运动中,具有往复运动特点的机床有。 (C、F) A 车床 B 插床 C 磨床 D 镗削 E 拉床 F 刨床 12. 任何表面的形成都可以看作是沿着运动而形成的。(母线、导线) 13. 切削用量包括、和。(切削速度、进给量、背吃刀量) 二、刀具知识 14. 刀具的主偏角是在平面中测得的。 (A) A 基面 B 切削平面 C 正交平面 D 进给平面 15. 刀具的住偏角是和之间的夹角。 (刀具进给正方向、主切削刃) 16. 刀具一般都由部分和部分组成。 (切削、夹持) 17. 车刀的结构形式有:等几种。 (整体式、焊接式、机夹重磨式和机夹可转位式) 18. 在车刀设计、制造、刃磨及测量时必须的主要角度有:。 (主偏角、副偏角、刃倾角、前角、后角) 19. 后角主要作用是减少刀具后刀面与工件表面间的,并配合前角改变切削刃的与 。 (摩擦;强度、锋利程度) 20. 刀具的刃倾角在切削中的主要作用是。 (D) A 使主切削刃锋利 B 减小摩擦 C 控制切削力大小 D 控制切屑流出方向 21. 车刀刀尖安装高于工件回转轴线,车外圆时,。 (C、D) A 工作前角变小 B 工作前角不变 C 工作前角变大 D 工作后角变小 E 工作后角不变 F 工作后角变大 22. 车床切断工件时,工作后角变小。(√) 23. 一般来说,刀具材料的硬度越高,强度和韧性就越低。(√) 24. 高速钢是当前最典型的高速切削刀具材料。(╳) 25. 硬质合金是最适合用来制造成型刀具和各种形状复杂刀具的常用材料。(╳) 26. 制造成型刀具和形状复杂刀具常用的材料是高速钢。(√) 27. 选用你认为最合适的刀具材料。低速精车用 ;高速铣削平面的端铣刀用。 (高速钢、硬质合金) 27a. 选用你认为最合适的刀具材料。高速精车钢件用 ;拉削的拉刀用。 (硬质合金、高速钢) 28. 刀具前角是在面中测量,是与之间的夹角。 (正交平面、前刀面、基面) 29. 刀具前角为,加工过程中切削力最大。 (A)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2版)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部分习题参考解答第二章金属切削过程 2-1什么是切削用量三要素?在外圆车削中,它们与切削层参数有什么关系?答:切削用量三要素是指切削速度v、进给量f、背吃刀量a p(切削深度)。 在外圆车削中,它们与切削层参数的关系是: 切削层公称厚度:h D fsin r 切削层公称宽度:b D a p/sin r 切削层公称横截面积:A D fa p 2-2确定外圆车刀切削部分几何形状最少需要几个基本角度?试画图标出这些基本角度。 答:确定外圆车刀切削部分几何形状最少需要7个基本角度: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副前角、副后角和刃倾角,这些基本角度如下图所示(其中副前角、副后角不做要求)。 2-3试述刀具标注角度和工作角度的区别。为什么车刀作横向切削时,进给量取值不能过大?

答:刀具标注角度是在静态情况下在刀具标注角度参考系中测得的角度;而刀具工作角度是在刀具工作角度参考系中(考虑了刀具安装误差和进给运动影响等因素)确定的刀具角度。 1 车刀作横向切削时,进给量取值过大会使切削速度、基面变化过大,导致刀具实际工作前角和工作后角变化过大,可能会使刀具工作后角变为负值,不能正常切削加工(P23)。 2-4刀具切削部分的材料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性能? 答:(P24)(1)高的硬度和耐磨性;(2)足够的强度和韧性;(3)高耐热性; (4)良好的导热性和耐热冲击性能;(5)良好的工艺性。 2-5常用的硬质合金有哪几类?如何选用? 答:(P26)常用的硬质合金有三类:P类(我国钨钴钛类YT),主要用于切削钢等长屑材料;K类(我国钨钴类YG),主要用于切削铸铁、有色金属等材料;M类(我国通用类YW),可以加工铸铁、有色金属和钢及难加工材料。 2-6怎样划分切削变形区?第一变形区有哪些变形特点? 答:切削形成过程分为三个变形区。第一变形区切削层金属与工件分离的剪切滑移区域,第二变形区前刀面与切屑底部的摩擦区域;第三变形区刀具后刀面与已加工表面的摩擦区域。 第一变形区的变形特点主要是:金属的晶粒在刀具前刀面推挤作用下沿滑移线剪切滑移,晶粒伸长,晶格位错,剪切应力达到了材料的屈服极限。 2-7什么是积屑瘤?它对加工过程有什么影响?如何控制积屑瘤的产生?答:(P32-34)切削塑性材料又能形成带状切屑时在前刀面刀尖处粘附的三角形金属硬块是积屑瘤。 它对加工过程的影响是:使刀具前角增大,切削厚度变化,加工表面粗糙度增大,刀具寿命降低;粗加工时影响不大,精加工必须防止。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期末试题及答案

1.机床误差是由机床的制造误差、安装误差和使用中的磨损引起的,其中对加工精度影响最大的三种几何误差是主轴回转误差、导轨误差和传动误差。 2.典型的刀具磨损过程分为初期磨损、正常磨损和急剧磨损阶段。3.精加工基准的选择原则应遵循如下原则:统一基准、基准重合、互为基准 和自为基准等原则。 4.工件的装夹过程就是定位和夹紧的综合过程。 5.在切削加工中,用于描述切削机理的指标是切削层及切削层参数,切削层参数包括切削层公称厚度h D、切削层公称宽度b D和切削面积,其中切削面积=h D×b D。6.由于工件材料以及切削条件的不同,切削的变形程度也不同,因而所产生的切屑也不同,切屑的可分为带状切屑、节状切屑、粒状切屑和崩碎切屑四大类。其中当切削塑性材料,切削速度极低,刀具前角较小时,往往产生节状切屑。 7.切削变形程度有三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即变形系数、相对滑移和剪切角。8.在车削外圆时,切削力可以分解为三个垂直方向的分力,即主切削力,进给力抗力和切深抗力,其中在切削过程中不作功的是切深抗力。 1. 从形态上看,切屑可以分为带状切屑、挤裂切屑、单元切屑和崩碎切屑 2. 切削过程中金属的变形主要是剪切滑移,所以用相对滑移(剪应变)的大小来衡量变形程度要比变形系数精确些。 3. 利用自然热电偶法可测得的温度是切削区的平均温度。 4. 刀具一次刃磨之后,进行切削,后刀面允许的最大磨损量(VB),称为磨钝标准。 5. 工件经一次装夹后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称为安装。 6. 靠前刀面处的变形区域称为第二变形区,这个变形区主要集中在和前刀面接触的切屑底面一薄层金属内。 7. 系统性误差可以分为常值性系统性误差和变值性系统性误差两种 1.刀具后角是后刀面与切削平面间的夹角 2.衡量切削变形的方法有变形系数与滑移系数两种,当切削速度提高时,切削变形(减少)。 3.精车铸铁时应选用(YG3);粗车钢时,应选用(YT5)。 4.当进给量增加时,切削力(增加),切削温度(增加)。 5.粗磨时,应选择(软)砂轮,精磨时应选择(紧密)组织砂轮。 6.合理的刀具耐用度包括Tc 与Tp 两种。 7.转位车刀的切削性能比焊接车刀(好),粗加工孔时,应选择(麻花钻)刀具。 8.机床型号由字母与数字按一定规律排列组成,其中符号C 代表(车床)。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试题附答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试卷1)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填空选择题(30分) 1.刀具后角是指后刀面与切削平面 两种,当切削速度提高时,切削变形2.衡量切削变形的方法有变形系数和滑移系数 (增加、减少)。 、、YG6选用(YT5,、YT10、YG8);粗车钢时应铁3.精车铸时应选用(YG3 YT30)。 、减少)。、减少),切削温度(4.当进给量增加时,切削力(增加增加 、疏松)组织砂轮。.粗磨时,应选择(软、硬)砂轮,精磨时应选择(紧密5 两种。.合理的刀具耐用度包括Tp 与Tc 6 )刀,差),粗加工孔时,应选择(拉刀、麻花钻7.转位车刀的切削性能比焊接车刀(好具。、钻车床数字按一定规律排列组成,其中符号C代表(8.机床型号由字母与 床)。 )传动链。滚齿时,刀具与.滚斜齿与滚直齿的区别在于多了一条(范成运动、9附加运动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称(成形运动、辅助运动)。 ),为改善切削加工性,对高碳钢材料应进.进行精加工时,应选择(水溶液,切削油10 退火,淬火)处理。行( 、基准位置)误差,工件基准不重合11.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不一致引起的定位误差称()误差。以平面定位时,可以不考虑(基准不重合、基准位置 、三12.机床制造误差是属于(系统、随机)误差,一般工艺能力系数C应不低于(二级p级)。机构,动作最快的是圆偏心13.在常用三种夹紧机构中,增力特性最好的是螺旋 机构。 )个43v21014.一个浮动支承可以消除(、、)个自由度,一个长的型块可消除(,,5 自由度。用机械加工方法直接改变原材料或毛坯的形状、尺寸和性能,使之成为15.工艺过程是指 合格零件的过程。 二、外圆车刀切削部分结构由哪些部分组成?绘图表示外圆车刀的六个基本角度。(8分) 三、简述切削变形的变化规律,积屑瘤对变形有什么影响?(8分)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2版)习题答案

机械加工方法与装备 一、填空题 1. 实现切削加工的基本运动是______ ____ _和______ ______。 2. 机床型号中必须包含机床的_______代号、_______代号、_______代号和____ ___代号。 3. 目前在切削加工中最常用的刀具材料是 ____ _和____ __ __。 4. 切削用量一般包括 ____ __、 ____ __和___ __ ___。 5. 车削加工中,影响切削层宽度的因素有 ____ _和____ __ __。 二、选择题 1.在外圆磨床上磨削工件外圆面时,其主运动是()。 A砂轮回转运动 B工件回转运动 C砂轮直线运动 D 工件直线运动 2.在立式钻床上钻孔,其主运动和进给运动()。 A均由工件来完成 B均由刀具来完成 C分别由工件和刀具来完成 D 分别由刀具和 工件来完成 3. 背吃刀量是指主切削刃与工件切削表面的接触长度()。 A 在切削平面的法线方向上测量的值 B在正交平面的法线方向上测量的值 C在基面上的投影值 D在主运动和进给运动方向所组成平面的法线方向上 测量的值 4.普通车床的主参数是()。 A 车床最大轮廓尺寸 B 主轴与尾座之间最大距离 C 主轴中心高 D 床身上工件最大回转直径 5. 确定刀具标注角度的参考系选用的三个主要基准平面是()。 A 切削平面、已加工平面和待加工平面 B 前刀面、主后刀面和副后刀面 C 基面、切削平面和正交平面(主剖面) D 基面、进给平面和法平面 6. 通过切削刃上选定点,垂直于主运动方向的平面称为()。 A 切削平面 B 进给平面 C 基面 D主剖面 7. 刃倾角是在切削平面内测量的主切削刃与()之间的夹角。 A 切削平面 B基面 C 主运动方向 D进给方向 8. 刀具在基面内测量的角度有()。 A 前角和后角 B 主偏角和副偏角 C 刃倾角 D 副后角 9. 在正交平面内测量的角度有()。 A 前角和后角 B 主偏角和副偏角 C 副后角 D 刃倾角 10. 车外圆时若刀尖低于工件轴线,其工作角度与标注角度相比将会()。 A 前角不变,后角减小 B前角变大,后角变小 C 前角变小,后角变大 D 前角、后角均不变 11.下列刀具材料中,综合性能最好、适宜制造形状复杂机动刀具的材料是()。 A硬质合金 B 高速钢 C 合金工具钢 D碳素工具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