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对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必要性的认识

谈谈我对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必要性的认识
谈谈我对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必要性的认识

谈谈我对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必要性的认识

hriyang

11月9日,十八届三中全会于北京召开了,全面深化改革是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对该内容作了初步的了解,有了一定的体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5年的不断改革,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温饱问题解决了,生活富裕起来了,知识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了,朝着小康社会发展了。但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很多容易改的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留下来的大都是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利益主体的多样,使得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新问题与老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这项改革措施与那项改革措施相互关联、彼此制约。要解决这些难题,唯有全面深化改革。

首先,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

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再者,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等。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

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历史验证了,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未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去继续探索深化改革的道路与模式,以更坚定的信心去践行改革开放的理念,用新的姿态迎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

正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特点

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伟大变革,因而充满了许多新的历史特点。准确把握改革的历史特点,对于夺取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现代性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特点。现代化与现代性密切相关。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实现方式和展开过程,现代性是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培育和塑造充满时代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性,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我国的改革正在从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改革是从政策调整开始的。由于我们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我国社会面貌才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为改革的制度转向奠定了基础。今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单纯的政策调整已经不能满足实践的新要求,必须从政策调整转变为制度创新。政策背后是制度,新的政策一旦受到旧制度束缚,制度变革就成为当务之急。事实上,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说到底需要制度支持。和政策相比,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取决于我们是否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制度。邓小平早在1992年就指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全面深化改革,对于实现邓小平当年的这一战略构想恰逢其时。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尊重客观规律,把被实践证明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制度化。要敢于割除旧体制的弊端,大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形成富有现代性内涵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依靠现代化的人来建设,依靠现代化的人来实施。因此,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包括制度现代化,还包括人的现代化,即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作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的现代化。 整体性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人类社会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可能离开其他要素而孤立存在。人类社会的整体性表明,社会生活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牵连、相互掣肘。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决定了改革的整体性。 我国的改革正在从单向突破转向整体推进。在改革的初始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我们采取循序渐进、实验先行、不断探索、逐步推广的方法。改革从农村开始,逐渐扩展到城市;从沿海开始,逐渐扩展到内地;从局部开始,逐渐扩展到全国;从经济领域开始,逐渐

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之欧阳家百创编

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及重大意 义 欧阳家百(2021.03.07) 【摘要】: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改革是新形势下对我党、我全国各族人民提出的新要求。历史和时间都证明改革在推进社会进步方面的必要性,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下,现阶段,我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深刻而广泛的变革,在围绕“改革与实现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之后,值此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特以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我国现阶段的改革现状作深刻分析,论证其必要性,提出整改意见。 【关键词】:改革的条件改革的机遇和挑战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历史意义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伟大斗争肩负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确保用今后几年时间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 这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打赢的一场攻坚战。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既有别于过去30多年,也与过去10年有明显不同。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华民族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更为艰巨复杂,这些矛盾和问题躲不开绕不过,解决不好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看我们在改革上能否迈出新的重大步伐,越过这道大坎。 面对这样一个重要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有没有迈出新的改革重大步伐的信心、智慧、勇气,打开新的局面,广大干部群众充满期待,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两个全面”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贯彻十八大精神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鲜明立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巨大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我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举措

浅论全面深化改革发扬党员干部之“三种精神”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36132570.html, 浅论全面深化改革发扬党员干部之“三种精神” 作者:饶智华卢亚平 来源:《祖国》2016年第12期 摘要: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国际贸易增长低迷的大环境下,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步进入了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特殊时期,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国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逐步增大。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特性,从参与精神是拼搏的起点,到担当精神是拼搏的底气,最后提出拼搏精神是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一观点,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迫切需要党员干部发扬的“参与、担当、拼搏”三种精神,万众一心,共克时艰。 关键词:改革参与担当拼搏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之年。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短期内难于复苏,国际贸易市场波动不定,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外部环境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从国内看,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风险进一步突显,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上指出: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应对挑战中前进的,没有过不去的坎。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物质基础雄厚,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改革开放不断注入新动力,创新宏观调控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就一定能够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那么,如何在国家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的特殊时期,主动应对,切实做好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我们必须深思的一个问题。然而,当前在党员干部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观望主义倾向;存在不敢批评、不愿批评,不敢负责、不愿负责的“好人”主义倾向;存在遇到矛盾绕着走,遇到诉求躲着行的退缩主义行为。面对这些问题,必须发扬“参与、担当、拼搏”三种精神,下大力气解决,才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取得最终的胜利。 一、参与精神是敢于担当的起点 参与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商鞅变法的第一个事件就是要人们参与,日本明治维新让好多人参与了,中国的百日维新参与的人不多,造就中国百年耻辱。中国人正在失去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动力。一些党员干部在单位中只做自己的“分内事”,对别人的工作上困难不闻不问,奉行“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封建信条。要知道“不怕巨浪高,只怕桨不齐”。党员干

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摘要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认真回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对于我们坚定改革信心,继续深化改革,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具有重大意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领域也逐步暴露出若干深层次的问题。十八大为未来中国设定了一条理想的道路:既要保持经济发展,又要维护公平正义。 要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政治需求,遏制官员的腐败和特权,就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实质性地推进民主法治。中共十八大报告努力在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之间寻求平衡和协调。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由文化的发展特性所决定的。 关键字:改革经济民主文化 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十八大决策我国将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这是当代中国最重大的政治共识。如何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快更好地将我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是当前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并热烈讨论的焦点话题。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邓小平开辟的改革道路,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也创造了世界经济史的奇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年均GDP增长率超过9%,综合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中国开始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指日可待。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领域也逐步暴露出若干深层次的问题。由收入差距拉大引发的社会不公平现象,由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引发的生态恶化。十八大政治报告正式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科学发展观依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社会发展为第一要务,但它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上更加突出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它强调必须坚持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当前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华民族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民众拆解“硬骨头”的期盼,单一的改革难以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长期固化了的藩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冲出改革深水区,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政治智慧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回顾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的几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改革,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紧迫性:

如何认识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5年来的伟大历程,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些重大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是继续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路线还是彻底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事关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命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毅然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35年来,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国民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明显提高。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5年的历程,再过35年,大约就到了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也就是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时候。党的十八大着眼于确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两个全面”的重大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逐步深化的。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但还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同时还要看到,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

谈谈我对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必要性的认识

谈谈我对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必要性的认识 hriyang 11月9日,十八届三中全会于北京召开了,全面深化改革是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对该内容作了初步的了解,有了一定的体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5年的不断改革,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温饱问题解决了,生活富裕起来了,知识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了,朝着小康社会发展了。但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很多容易改的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留下来的大都是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利益主体的多样,使得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新问题与老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这项改革措施与那项改革措施相互关联、彼此制约。要解决这些难题,唯有全面深化改革。 首先,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

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再者,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等。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

我所理解的“全面深化改革”

教学班:0011 姓名:李玉岭学号:2014213135 我所理解的“全面深化改革” 所谓“改革”,就是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与潮流,进行针对性的政策调整。世间万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和步调,在此情况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发展,要富强,就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实行与时俱进的先进政策,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便是改革的初衷和最终目的。 世界各国发展至今,或多或少都经历了各种改革从而引领国家的发展。日本在十九世纪进行了明治维新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国家权力高度集中,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西方的社会文化,发展近代教育,引进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之后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但这正说明明治维新改革对日本国力的增强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同样,在清朝末期,清政府受到外来列强的不断入侵,被迫发展洋务运动来挽救民族危机,虽然并没有使落后的中国富强起来,但却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兴办新式学堂,促进了教育现代化;总之,洋务运动在民族危亡之际起到了一定的挽救作用,并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和清政府发展洋务运动都是国家在面临不同的国内形势和国际局势时所作出的政策调整,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家的发展甚至命运。这便是改革,它可以是国家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的调整,也可以是国家针对某一事件所作出的应对方案,最终的目标都是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最大化。 当前我国的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为解决此类问题,使国家更加快速协调发展,就要实行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首次提出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被公众重视和认可,重在“全面”和“深化”二词,“全面”是指范围广,“深化”是指力度大,二者缺一不可。近些年,我们可以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感受到国家的“全面改革”,

浅谈高校如何深化改革

浅谈高校如何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977年以来,由于不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然而,面对中央提出的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高等教育有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解放思想和改革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回顾1977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改革、开拓创新,我国高等教育才获得了巨大发展。 1977年,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国高等教育界冲破了重重阻碍,恢复高考招生,择优录取学生,使得“文革”期间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中国高等教育,重新步入正常发展轨道。从那时起,我国高校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急需的高级人才,满足了新时期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进入20世纪80年代,根据实际情况,中央又提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并开始探索引入民间资本参与高等教育办学和对作为非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收学费的问题。如今,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政府办学与社会力量办学共同发展的格局;我国高等教育的成本,已经由国家、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共同分担。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又对高校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对高校进行合并、重组,实行归口管理。这一系列改革调动了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规范了高校管理,有利于办出高水平大学。 1995年以来,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以培养专才为主,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口径狭窄,课程设置过专过深,综合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问题,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把教学改革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1995年7月5日,原国家教委发布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同年,原国家教委还在部分高校中进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为推进改革计划实施,1997年初,又下发《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这项改革的总目标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形成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质量上一个台阶?的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①随后,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上,中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2000年,教育部实施“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把高等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该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教育部推出的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措施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始终是重点。这些措施,使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呈现多样化,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人才培养质量也不断得到提高。 1998年我国政府适时做出的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重大举措,也是解放思想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结出的重大果实,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由于连续几年实行扩大招生规模的措施,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迅猛扩增到2006年的540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的规模,从1998年的340万人,猛增到2006年的2500万人,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我国的高等教育,就从精英教育阶段跨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2%。②此外,由于政府重视,积极改革,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 二、我国的高等教育依然还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面对建立人力资源强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意义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意义 导读:本文是关于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意义,希望能帮助到您! 尊敬的党组织: 改革既是过去成功的法宝,也是今后克服困难进一步取得成功的必然选择。通过改革,构建起能够支撑科学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这不仅需要在经济体制方面继续创新,也要在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以及生态文明体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总论》部分讲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讲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其中最重要的两句话是:总结过去,“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向未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也就是如何理解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我想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从比较大的历史视野上为大家理解这个问题提供一个背景。 大家知道,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论是在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在社会文明程度方面,中国都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根据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估计,在公元182019年之前的3个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直到鸦*战争发生前20年的1820年,中国经济占全球的份额还在1/3左右,其经济总量比整个欧洲要高出约20%。但在之后的大约160年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持续下降,辛亥革命前后降到9%左右,新中国成立前后降到4.5%,而改革开放前甚至降至不到2%。经济的落伍使得国家和人民

饱受欺凌和屈辱!赶上世界潮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鸦*战争以来全体中国人的不懈追求。 截至目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下一步面临什么样的任务?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从1979到2019年的 34年间,GDp 年均增长9.8%,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2019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7.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经超过10%,人均达到5440美元,进入了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成功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 站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现代化建设下一个战略目标,就是再经过10—20年的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社会,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中国能够顺利实现这个目标吗? 有两条国际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和高度重视。第一条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近现代以来,世界范围内,众多的落后国家都曾经或正在进行着后发国家的追赶式现代化过程。结果怎么样呢?一个十分有趣但非常令人深思的现象是,绝大多数国家在现代化的起步阶段进展都相当顺利,并很快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但此后的发展却出现明显分化:少数国家成功地将发展进程保持下去,并最终实现了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的转变,最成功者当属日、韩;而大多数国家,典型的如拉美的阿根廷、智利等,亚洲的印尼、泰国、菲律宾等,都陷入了长期的停滞、徘徊,迟迟难以实现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的跨越。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国际经验叫“制度高墙”现象。在2019年的时候,美国哈佛大学一位教授写的一篇文章很有意思,

浅谈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浅谈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举措。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推动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真实反映群众愿望,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改革;真诚倾听群众呼声,推动农业经营体系改革;真心回应群众利益诉求,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关键词】群众路线农业农村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举措。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齐心协力推进改革。 农业农村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利益关系的调整十分复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顺应群众期盼、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当前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群众有更多新期待新要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在开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牢固树立群众观,将群众利益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努力破解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推动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一、真实反映群众愿望,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改革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础环节,直接关系到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是重大民生问题。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就是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复杂的形势,安全隐患复杂多变,群众关注和期望不断走高,过去讲温饱、现在讲营养,过去讲数量、现在讲质量,过去讲高产、现在讲高质。为了顺应人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要求,真实反映群众愿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让群众吃上安心粮、放心菜,必须积极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改革。在创新监管模式、探索科学监管和群众监管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监管实践过程中,必须坚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改革的群众路线。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一切为了群众,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用安全的农产品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让群众过上健康的生活,更好地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依靠群众,深入田间地头,从群众的议论中发现问题,摸清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隐患,不断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方法。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主动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奖举报,形成强大的群防群控的监管合力。

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纵观我国现代化进程,未来的十年具有关键意义。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航船破浪前行的动力引擎。以什么样的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以什么样的智慧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什么样的方法破解改革难题,决定未来这十年能不能向历史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要提高改革决策部署的执行力。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既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具有战略意义,又全面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两个全面”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贯彻十八大精神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鲜明立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巨大勇气。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计划经济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暴露出许多弊端,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对微观经济活动与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难以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容易产生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相互脱节;第二,不能合理地调节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容易造成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现象;第三,计划容易脱离实际,造成不必要地巨大浪费等等缺陷。1992年10月12日,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今,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时至今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国民经济飞速发展,GDP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文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已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增大、就业难、工资低、生产方式落后、国家主要经济来源集中在第一产业等。 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不能满足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是摒弃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是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可以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我国党政机构的公职人员,是公权力的主要行使者,特别是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人员,更是其中的核心。如果他们都能够正确地对待权力、金钱、美色,言行具有良好的道德约束,那么,我国政府的清廉就有了基础。离开公职人员的清正,就不可能有政府的清廉。同样,没有公职人员的清正和政府的清廉,政治清明也就只能是空话。当然,政治

浅谈对“两会热点——深化改革”的看法

浅谈对“两会热点—深化改革”的看法 院系:生命科学院 班级:12级动物科学 姓名:吴卓秋 学号:2012084531

浅谈对“两会热点——深化改革”的看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5年来的伟大历程,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些重大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以下是我对深化改革的一些看法。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往往取决于重大关头的抉择。35年前,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紧要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吹响了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进军的新号角。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恩格斯曾经断言,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回首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每一次重大的改革都给党和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和人民事业就是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进的,就是在改革从试点向推广拓展、从局部向全局推进中不断发展的。 今天的中国,经过35年不断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使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很多容易改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留下来的大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利益主体的多样,使得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新问题与老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这项改革措施与那项改革措施相互关联、彼此制约。在新的重要关头,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首先要突破的是思想“禁区”,那么,今天全面深化改革最难突破的则是利益“雷区”。尽管“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但是“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改则进,不改则退”早已深入人心。这既是一种执政理念,也是中国面向未来的生存方式。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则可能前功尽弃。任何时候,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绝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帜的邪路。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第一,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

浅谈中国进行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必要性

浅谈中国进行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必要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并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了部署。主要有6个方面: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还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经过了多年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生产力得到了发展,GDP从1978年的世界第11跃居如今的世界第二位。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但是我国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有限的成绩,必须全面深化经济改革。 首先,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没有根本的改变。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从总体来看,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好不够高,作为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还有比较大的差距。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想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主要矛盾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我过基本国情与社会主要矛盾是促使我国必须前面深化经济改革的必要因素。 其次,全面深化经济改革是顺应解决社会突出问题的需求。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是建立在高投资、高消费、高消耗、低效率的基础上的。据发改委网站发布,2013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 ,实现年度目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完成年度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7%以上,达到年度计划目标。但是根据“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指标完成情况滞后,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任务艰巨。环境污染问题尤为严重,在2013年年末,全国大范围地区都被笼罩在雾霾之中。12月6日,上海PM2.5节节攀升,全市平均602.5;PM10平均浓度671.0,最高的普陀监测站达726.0。近些年来北方地区备受沙城暴的困扰。高耗能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对于资源的压力过大,因而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才能缓解多于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从源头缓解逐渐凸显锐化的环境污染问题。 而且,经济领域的改革对于其他领域具有牵引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领域的改革提供借鉴,使得其他领域的改革可以少走弯路,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将增强人们对深化其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经济体制改革每深入一步,必然对其他改革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经济体制改革越深化,越要求其他领域改革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许多内容贯穿于其他领域改革,比如政府职能转变,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还是顺应解决突出社会问题的需求,经济领域的改革牵引作用,都表明我国前面深化经济领域的改革是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的。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但是必须看到,一些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仍然没有根本解决,经济和社会领域又积累了不少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地区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下岗人员增多,就业矛盾突出,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在许多方面仍然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尤其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实行计划经济是历史的使然,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但计划经济体制有其诸多的弊端,如价格扭曲、效率损失严重等等,这些都造成了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慢。另外我国的经济政策还与当时对国际政治环境的判断有关。我国之所以要实行以重工业优先发展,带动其它工业发展的战略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下,我国只有靠自身力量来发展,以实现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目标,并且还要应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使得我国不得不选择走这条所谓的“捷径”,而并没有真正根据自身的情况,去选择优先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使得我们从一开始走的“捷径”变成了一条“弯路”。 我国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重要作用。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联系的愈益复杂,这一体制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情况迫使我们进行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的不断深入,邓小平深刻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特别是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问题,作了透彻、精辟的总回答,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