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运河创科举教案

开运河创科举教案
开运河创科举教案

课题开运河创科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制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隋炀帝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凿科举制的创立

教学难点:大运河为什么在隋朝时开通

一、引入新课:

教师先回顾上学期的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线索后,引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方案

【看了书,填一填】(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

阅读教材第1~4页,在课本上标出下列知识点

1、581 年,杨坚废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 年,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南北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3、大运河的开凿

605 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全长2000 千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4、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伟大的工程之一。

5、科举制的创立。

隋文帝时,改革选拔官吏的办法,开科举制的先河。隋炀帝又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三、课堂导学方案

1、想一想,隋朝为什么能统一南北?

答案:客观条件,统一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长期的分裂与动荡中,人民渴望统一。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为统一提供了条件。

主观条件:隋文帝的文治武功使隋朝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迅速增强;陈的统治者荒淫奢侈、腐败无能,其统治已江河日下。

2、唐朝诗人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开放式思考题,言之有理即可

同意: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还惠及到今天。

不同意:大运河的开凿动用了隋朝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炀帝沿运河六次巡游江都,是隋炀帝暴政的表现,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3、比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答案:都是经过长期分裂后,实现统一的王朝;都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例如: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都有一项举世瞩目的巨大工程,如秦朝的长城,隋朝的大运河;都因实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而亡;政权都是二世短命而亡。

4、自己动手:仔细观察《隋朝大运河》图,对照《中国政区图》,试着找出大运河经过现在哪些省?

答案: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市

四、反馈提升

【基础练习】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581年,杨坚(隋文帝)废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 C )

A、京师

B、大都

C、长安

D、东京

2、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南北统一,结束长期的分裂局面的时间是( B )

A、581年

B、589年

C、618年

D、907年

3、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不包括( A )

A、消灭南方的陈

B、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C、促进南北交通

D、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4、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时间和皇帝分别是( D )

A、589年隋文帝

B、618年隋文帝

C、581年隋炀帝

D、605年隋炀帝

5、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B )

A、长安

B、洛阳

C、江都

D、余杭

隋朝大运河的南北地点分别是(A )

A、涿郡余杭

B、长安洛阳

C、山阳江都

D、余杭涿郡

7、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在历史上起到的最大作用是( B)

A、巩固隋朝统治

B、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C、沟通五大水系

D、促进南方交通

8、唐朝诗人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文中的“此河”是指( D )

A、黄河

B、淮河

C、海河

D、大运河

9、隋朝末年,家住余抗的一位商人想通过最便捷的方式去洛阳,他选择的出行方式是()

A、乘船

B、乘汽车

C、坐火车

D、坐轿子

10、某游客从余杭(今杭州)出发,沿运河乘船直达洛阳。这位游客最早可能生活在( B )

A、东汉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11、下列对隋朝大运河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

B、对国家统一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C、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D、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湘江五大水系

12、改革选拔官吏的办法,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开科举制之先河。他是( A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13、科举制正式形成的标志是(C )

A、隋文帝开明经科

B、隋文帝开秀才科

C、隋炀帝开进士科

D、隋炀帝开明经科

14、隋朝创立科举制的最大特点是( D )

A、打破了门第的限制

B、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

C、选拔官吏的权力及地方集中到了中央

D、用考试的办法选官

【拓展提升】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如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回答下列问题

(1)诗中的“此河”是指什么河?请你说说有关它开凿的相关信息。

答:大运河 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

(2)胡曾《汴水》诗中的观点是什么?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的观点又是什么?你认为谁的看法更全面?

答:胡曾认为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导致了隋朝的灭亡。皮日休指出了大运河在南北交通中的作用,肯定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绩,同时也指出了其巡游江都的腐化。隋朝的灭亡主要是隋朝实行暴政,并不完全是由于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因此,从这一方面看,皮日休的观点相对更全面些。

2、阅读下列材料:

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之情难以言表,当即写下《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请回答

(1)隋朝时期的科举制是一种怎样的制度?

答: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2)在隋朝之前选拔人才的依据是什么?

答:主要看出生门第的高低

(3)你认为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封建统治者笼络人才

(4)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对社会发展起来重大的推动作用,但从现在的人才观、教育观来看,你认为科举制有哪些弊端?

答:禁锢和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

3、阅读下列材料: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习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请回答:

(1)孙中山这里所说的“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中的“考试制度”指的是什么?

答:科举制

(2)你如何评价这一考试制度?结合现在大家所知道的中、高考制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积极作用: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为统治者吸收、笼络人才拓宽了道路,对后世影响深远。

消极作用:禁锢和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

(3)试想,如果没有考试的话,你认为应该采用什么方法选拔人才?

开放式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五、教学反思:

开运河创科举教案

课题开运河创科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制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隋炀帝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凿科举制的创立 教学难点:大运河为什么在隋朝时开通 一、引入新课: 教师先回顾上学期的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线索后,引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方案 【看了书,填一填】(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 阅读教材第1~4页,在课本上标出下列知识点 1、581 年,杨坚废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 年,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南北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3、大运河的开凿 605 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全长2000 千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4、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伟大的工程之一。 5、科举制的创立。 隋文帝时,改革选拔官吏的办法,开科举制的先河。隋炀帝又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三、课堂导学方案 1、想一想,隋朝为什么能统一南北? 答案:客观条件,统一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长期的分裂与动荡中,人民渴望统一。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为统一提供了条件。 主观条件:隋文帝的文治武功使隋朝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迅速增强;陈的统治者荒淫奢

侈、腐败无能,其统治已江河日下。 2、唐朝诗人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开放式思考题,言之有理即可 同意: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还惠及到今天。 不同意:大运河的开凿动用了隋朝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炀帝沿运河六次巡游江都,是隋炀帝暴政的表现,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3、比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答案:都是经过长期分裂后,实现统一的王朝;都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例如: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都有一项举世瞩目的巨大工程,如秦朝的长城,隋朝的大运河;都因实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而亡;政权都是二世短命而亡。 4、自己动手:仔细观察《隋朝大运河》图,对照《中国政区图》,试着找出大运河经过现在哪些省? 答案: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市 四、反馈提升 【基础练习】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581年,杨坚(隋文帝)废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 C ) A、京师 B、大都 C、长安 D、东京 2、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南北统一,结束长期的分裂局面的时间是( B ) A、581年 B、589年 C、618年 D、907年 3、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不包括( A ) A、消灭南方的陈 B、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C、促进南北交通 D、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4、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时间和皇帝分别是( D ) A、589年隋文帝 B、618年隋文帝 C、581年隋炀帝 D、605年隋炀帝 5、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B ) A、长安 B、洛阳 C、江都 D、余杭 隋朝大运河的南北地点分别是(A )

科举制的创立学案教案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 课型:__________ 备课日期________ 上课日期___________ 主备人:____________ 执教人:_____________ 审阅签字:_____________ 序号:4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学习目标】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的社会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 3、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导入新课: 我们在选拔班委和三好学生时要求很高, 成绩的取得与一次次的考试是分不开的。 我们知道考试是今天社会对人才的一种较为公平选拔方式。那大家知不知道在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科举制的创立。 【自学指导】 一、科举制的诞生 1、科举制是在哪个朝代诞生的? 2、隋朝为什么要创立科举制? 3、科举制在隋朝的诞生与哪两位皇帝相关? 二、科举制的完善 1、科举制的完善是哪个朝代完成的? 2、唐朝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有哪些? 3、看书、讨论并归纳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精讲透析: 1、隋文帝和隋炀帝分别为科举制诞生做了哪些工作? 2、唐时科举考试的科目,以哪两科最重要? 3、“学习了科举制后,请想一想,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 科举制的影响 其中很重要一条必须成绩优良、有真才实学。良好提到考试,我们每位同学都可谓是久经沙场的老将,

1、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要。 3、科举制的发展线索:创立于____________ ,完善于___________ ,发展于宋和明清,废除于 ____________________ ,延续1300多年,影响深远。 4、科举制的影响: ①科举制改善了 ___________ ,使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②科举制促进了 _______________ 的发展,士人___________________ 的风气盛行。 ③科举制也促进了 _______________ 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 __________ ,大大有利于的繁荣。 【自我评价】掌握的很好好一般 【学习心得】

第4课时科举制的创立学案

第4课时科举制的创立(总第4课时)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一、、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 1、科举制的诞生:⑴隋文帝时期,为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吏。⑵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中以、两科最为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⑴唐太宗:①扩充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②严格录取应试者(进士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⑵武则天:武则天时创设了殿试和。 ⑶唐玄宗:①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②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应试者。 3、科举制的影响:⑴科举制改善了,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入朝为官; ⑵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 ⑶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⑷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二、合作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 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三、巩固训练(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 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在于谁统治的时期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2、下列哪位皇帝是开殿试之先风的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3、下列对科举制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科举制诞生在隋朝 B、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 C、唐太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D、科举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科举制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废除分别是在 A、隋朝、明朝 B、隋朝、清朝 C、唐朝、明朝 D、唐朝、清朝 5、一位贫穷的读书人想要通过考试凭才华入官场,他的理想最早只能在哪个朝代实现 A、东晋 B、西晋 C、隋朝 D、唐朝 6、明经考试中的“帖经”试题类型,类似于我们今天哪种题型? A、选择题 B、填空题 C、问答题 D、材料分析题 7、假如你武艺高超,要参加武举考试,最有可能是哪个帝王在位时 A唐高祖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 8、科举制度的影响有哪些? 【当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掌握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的过程; ⑵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 ⑶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2)通过角色扮演,借助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辅助,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使学生真正走进课堂,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科举制的创立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教学目标 1、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 2、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1.角色扮演,分组讨论。 2.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人生有四大喜事。那么是什么呢?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我们今天就谈谈其中的一件喜事那就是金榜题名时,提到金榜题名时,我们立马就会想到考试,我们每个同学可谓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我们知道考试是今天社会对人才的一种较为公平选拔方式。那我们知不知道在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诞生 1.诞生的背景:魏晋时期按门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创立前,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要做高官必须同时具备①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②还必须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推荐。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是不能做高官的。这样选拔官吏的实权并没有控制在朝廷手中。) 2.科举制在隋朝的诞生与哪两位皇帝相关?分角色表演隋文帝、隋炀帝时期的读书人,介绍自己所处时期的选官制度和形式,概括总结文帝和炀帝分别为科举制诞生做了哪些贡献? 3.小组讨论:科举制的诞生的作用。教师总结科举制与它的本质区别是: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科举制的创立。 过渡:隋朝科举制虽然规模不大,还不完善,但却有着重要意义。那么,科举制在唐朝是怎样完善的?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时科举考试的科目,以哪两科最重要?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 2. 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 学生甲:唐太宗时,扩充国学规模,扩进学舍,增加学员,考中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学生乙:武则天时,大力提倡科举,举行殿试,不仅有文举还开设武举。 学生丙: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主要考试内容(用多媒体打出板书内容,让学生思路清晰) 进士及第是一种高荣誉,人称“登龙门”。新进科进士聚集在京城长安曲江参加国宴,在曲江垂帘观看。高门权贵也云集于此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新科进士们附诗抒情、春风得意。 3.看书、讨论并归纳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 (过渡):我们现在学习了这么多,请大家讨论一下科举制对当时和后世及对整个世界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科举制的影响 由学生讨论后整理得出如下结论 ⑴改善了用人制度,对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 A、科考形式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考试。 B、他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扩大了唐朝以后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为封建统治阶级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大运河的开通微课教案

《大运河的开通》微课教案 香河县第五中学王清华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学方法 以问题和地图为中心组织教学,进行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点: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 难点:隋朝大运河能够开通的条件以及对大运河的评价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运河图片,与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图片进行比较,突出大运河的地位,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讨论问题: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凿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最后老师总结: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2、利用多媒体演示大运河的四段,并向学生们指出记忆大运河的一个数学式:2+3+4+5=1,并说明它的含义,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加强记忆。 3、多媒体展示大运河图和两则史料并提问:大运河的开通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4、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 ⑴隋朝前期经济繁荣,为开河提供了经济实力 ⑵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 ⑶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那么,大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多媒体展示两则史料,说明两位诗人对它有不同的看法) 5、讨论:怎样评价大运河呢?(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对大运河的评价,我们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既要看到其进步性,又要看到其局限性,大运河的开通一方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超过了当时国家和人民的承受力,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使南北交通更加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也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 最后,教师向学生倡导并结束本课:大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它是人类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杰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让我们今后更好的保护它,让它继续造福于人类吧! 教学反思 用动画的方式展示大运河的开凿,形象、生动,效果较好;用数字式的形式来概括大运河,便于记忆。不足:地图、诗歌引用较多,学生分析鉴赏能力还有欠缺,应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如诗歌、材料可以借鉴语文的教学,指导学生理解。加强对材料的分析,解析教师只做适当引导,由学生分析完成。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科举制的创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产生的社会原因,提高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产生和完善的情况和影响。 2.通过小组讨论归纳,认识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选官制度,影响极为深远。 3.知道科举制是隋唐繁荣的重要因素,理解制度创新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处理方法: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把握故事情节,结合老师呈现的表格讨论、归纳,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思路,并通过表格进行展示,使学生认识到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正式确立了科举制,唐朝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 2.教学难点:科举制的进步意义。 人教版的内容中没有介绍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及教师的点拨讲解,使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能够全面辩证的评价科举制。 三、教学策略 “课前预习—课中自主合作探究—课后拓展提升”教学法。课前下发预习提纲,以故事“祖孙三代赶考记”为主线,将教材整合为为三个教学篇章,完成本课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创设历史情境,演绎历史过程;展示资料,呈现历史现象;联系现实,培养以古鉴今的能力;学生合作参与、主动探究、交流体验,升华历史情感。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预习提纲;学唱《女驸马》选段,整合教材,设计主要环节。 2.学生: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查找“状元”“进士科”“明经”“殿试”“武举”等历史专有名词,查找与科举制有关的相关材料。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思路】教师才艺展示能调动学生的热情,戏剧的选取紧扣“状元”一词,通过同学们对“状元”的解释导入课题,水到渠成。 师:演唱《女驸马》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引出“状元”一词,并要求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解释。从而引出科举制度,导入课题。 2.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1)分组展示,检查预习 【设计思路】出示预习提纲,要求学生分组展示。既是对课前预习效果的检查,又能为接下来的问题探究提供知识依据。 生:分组展示预习成果。 师:对学生的预习进行评价。引出《祖孙三代赶考记》的故事,并出示故事背景。 背景:隋唐时期,在洛阳有一小门小户的刘姓家族,靠祖上留下二亩薄田过日子。到了刘进这一代他就想着能通过赶考进入仕途来改变家族的贫穷局面,于是刘进和他的儿子、孙子都为赶考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最终刘进的孙子功成名就,跨进了官府的大门。 (2)故事引领,板块学习 第一板块结合材料寻原因 【设计意图】以刘进父亲的故事设问题情境,结合材料让学生认识到魏晋时按门第选官不利于选拔人才,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有利于锻炼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师:为什么要创立科举制呢?出示刘进父亲的故事。 (出示:故事1──刘进父亲怀才不遇。刘进的父亲是541年生人,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学会了许多治国之道。但是他却怀才不遇,一辈子都没能为国家效力。) 师:像刘进的父亲这样的人才为什么不能为国家效力呢?请同学们看材料── (出示: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生结合材料回答) 师:你认为隋文帝还会继续用这种办法选官吗?为什么?(生回答) 师:如果你是隋文帝,你会用什么办法选官?(生回答) 师:隋文帝为改变这种弊端,他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这为科举制的诞生奠定了

初三历史预习学案

初三历史预习学案 第2课“贞观之治”学案 【重、难点】重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难点:恰当评价唐太宗、武则天 【学习目标】 1、熟记: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 2、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知识回顾】1、隋朝建立和统一的时间分别是何时? 2、隋朝大运河:目的、在位皇帝、一中心、两端点、四河段、作用。 【预习提纲】 预习要求:通读课本,根据提纲在书上标下来,书上没有的内容要写在书上。 一、唐朝的建立: 1、唐朝建立时间、建立者(即祖)、都城。 2、李世民就是,年号。 二、“贞观之治” 1、原因: (1)唐太宗吸取的教训; (2)唐太宗重视,减轻农民的;注意“”; (3)在地方,,减轻人民负担。 (4)唐太宗任用和虚心。他任命和做宰相,重用敢于直言的,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 2、表现: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经济,国力逐步,历史上称 为“”。 三、女皇武则天 1、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改国号为。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的政策,使唐朝 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 【训练提高】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最适合作为以下哪部电视剧的主人公的台词() A《汉武大帝》 B《武则天》 C《贞观长歌》D《三国演义》 2、要拍摄一部《大唐名君——李世民》的历史剧,你认为这部历史剧中不该出现的画面是() A他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B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C他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D他鼓励大臣直言自己的过错 3、唐太宗曾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执政时,被他喻为可 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人物是() A姚崇 B魏征 C房玄龄 D杜如晦 4、唐太宗时,面对有人提出的修复长城的建议,他一笑置之曰:“安事劳民。”这说明() A唐朝时北部边境安定,长城已失去防御作用 B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C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出现了融合高潮 D唐初军事实力强大,北方少数民族不敢骚扰唐朝边境 5、我国历史上被称作有"贞观遗风"的统治者是() A隋文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6、以下唐太宗实施的措施中,在关注民生方面有利于直接减轻人民负担的是() 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②注意“戒奢从简” ③合并州县④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我们今天之所以基本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政事,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C她继续推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D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8、毛泽东在其词作《沁园春·雪》中有一句“唐宗宋祖”。这里的“唐宗”统治时期,史称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之治 9、简述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表现。 10、思考:阅读P8黑体字 (1)这句话的含义是:

七年级历史下册 5.1《开运河 创科举》同步练习 岳麓版

历史:第1课开运河创科举同步训练(岳麓版七年级下) 自主广场 我夯基我达标 1.隋朝统一南北是在()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解析: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605年隋开凿大运河,618年隋灭亡。 答案:B 2.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 ①加强南北交通②镇压农民起义③巩固隋朝统治④增强抗灾能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答案:C 3.巴拿马运河是通过巴拿马地峡、沟通大西洋与太平洋的运河,素有世界桥梁之称。在我国古代也有这样一项水利工程,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它是()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灵渠 解析:我国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连接六省,沟通五大水系,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答案:C 4.隋朝的都城在() A.长安 B.余杭 C.洛阳 D.江都 解析:余杭是这一时期大运河南端的终点,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江都是隋炀帝巡游的目的地,正确答案是长安。 答案:A 5.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A.涿郡 B.长安 C.洛阳 D.余杭 解析:涿郡是大运河的北端终点,长安是当时隋朝的都城,余杭是大运河的南端终点,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 答案:C

6.科举制正式形成是在() A.汉武帝时 B.魏晋时期 C.隋文帝时 D.隋炀帝时 解析:科举制是隋文帝时实行的,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到了隋炀帝时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 答案:D 7.隋朝统一南北的因素有() ①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②民族大融合③人民渴望统一④隋朝力量强大⑤隋文帝决策正确⑥陈朝的腐败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对隋统一南北原因的理解和掌握。①②③⑥说明隋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有利条件;④⑤是隋统一的自身原因。 答案:D 8._________时,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_________为中心,北通_________,南达_________,全长2000多千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解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起止点及其作用。 答案:隋炀帝洛阳涿郡余杭 我综合我发展 9.隋朝的统治类似于() A.夏朝 B.商 C.秦朝 D.西汉 解析:隋朝是一个统一的王朝,虽然比较短暂,但许多政策都具有开创性,最终被农民起义所推翻。四个选项中与隋朝相类似的是秦朝。 答案:C 10.隋朝有一商人通过大运河由南往北运输货物,他从余杭出发,乘船去洛阳,那么他依次经过的运河河段是() A.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B.永济渠、邗沟、江南河 C.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D.邗沟、江南河、永济渠 解析:此题的命题意图在于考查对隋运河的空间概念是否清晰。 答案:A 11.(2006安徽芜湖中考)某游客从余杭(今杭州)出发,沿运河乘船达洛阳。这位游客最早

初中历史_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追寻根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世界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或者“考试制度起源于中国,这种制度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抓住关键词或关键句子概括材料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 说到考试,有的同学是“深恶痛绝”。其实,考试就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办法,我国从西汉时期就有了。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到我国繁荣开放的隋唐时期,探究严格意义上的《科举制的创立》 【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理解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自主学习】(边读、边写、边划、边记忆) 1、科举制是在哪个朝代诞生的? 2、科举制在隋朝的诞生与哪两位皇帝有关?他们分别为科举制的诞生做了哪些工作? 3、科举制在唐朝的完善与哪几位皇帝有关?他们分别为科举制的完善做了哪些工作? 【精讲点拨】 (根据课堂需要,精讲点拨部分内容。) 一、了解九品中正制,学习科举制的特点及直接作用: 1、九品中正制的简要内容及局限性:

2、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并简要指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材料一: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⑴特点:政府主导;公平竞争;自由报考;公开考试;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取士 ⑵作用:使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选拔官吏的权利由地方转到中央。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选拔官吏的权利由地方转到中央。(直接) 二、科举制的其他影响: 1、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高密市银鹰文昌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学案总编号:No.4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以及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通过讨论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课前预习、课内探究】(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科举制的诞生 ⑴背景:① ② ⑵过程:① ② ⑶意义:① ② 二、科举制的完善 1.最重要的科目: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以、两科最重要。 2.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和 3.完善措施: ⑴唐太宗:① ② ⑵武则天:① ② ⑶唐玄宗:① ② 三、科举制的影响 ① ② ③ 四、科举制的废除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多年,直到 1.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

才被废除。 【自我测评】(细心造就成功!)

【课后拓展】(走出教材,迁移发散,看你对基础知识的运用状况如何?) 11.下列句子中,哪些与科举有关,请把它们找出来。 A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B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C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D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E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F .“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夯实基础】 1. (2009·四川宜宾)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它正式诞生于 ( ) A .隋文帝统治时期 B .隋炀帝统治时期 C .武则天统治时期 D .唐玄宗统治时期 2.(2008·淮安)现今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下列皇帝最早对考生采用面试方式的是 ( ) A .唐太宗 B .武则天 C .唐玄宗 D .唐高宗 3.科举制的废除是在 ( ) A .唐末 B .元末 C .明末 D .清末 4.科举制的创立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综合提高】 5.观察“举子看榜”图。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在 ( ) A .汉代 B .隋代 C .唐代 D .宋代 6.唐朝的读书人为了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 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 ( ) A .参加科举考试 B .辛勤耕作 C .作战立功 D .经商致富 7.(2009·江苏连云港) “十年寒窗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现象,与下列哪项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 ) A .禅让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科举制 【创新应用】 8.(2008·徐州)徐州市的户部山有条状元街,“状元”一词和下列哪种制度有关 ( ) A .分封制 B .科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三省六部制 9.隋唐时期,青年李进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骑射好手。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 ( )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 .武则天 10.阅读下列材料: 唐太宗在端午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保定《唐摭言》 请回答: (1)上述史料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形成于什么朝代? (2)唐朝的用人制度对今天我国发展人才战略有何启示?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教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 教学难点:科举制度的作用及影响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 历史挂图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培养学生表述和 归纳等方法,积累历史知识。 2、运用插图,训练学生识图、并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 历史史实,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课堂探究 一、导学达标 同学们:每年的六月七、八号是什么日子?那么国家为什么要 实行高考呢?(选拔人才)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时 候诞生的?谁对它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有什么影响?这就 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内容。 二、探究释疑 (一)科举制的诞生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科举制度?(通过 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的制度) 2、学生阅读P17内容,思考: (1)隋朝之前,我国怎样选拔官吏呢?你认为这种选官方式好不好?为什么? 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或由高门权贵推荐,才能当高 官。(九品中正制)不好。因为有真才实学但出身寒微的人就没机 会做官了。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2)展示隋炀帝人物图片,设问: a、在他统治时期科举制正式诞生了,他是谁?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岳麓版七年级下册 义堂镇东中学:蔡保安 第五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开运河创科举[课标内容]

①了解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内 容。 ②以大运河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隋朝的建立;隋朝统一的时间及其意义;大运河开凿的时间、南北起止及中心点;大运河的作用;隋文帝开科举制的先河;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①结合《隋运河》图讲解大运河的开凿,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结合图文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②联系隋以前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说明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隋炀帝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④通过课后题“比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隋朝统一及其历史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②结合课中题,补充历代诗人对隋大运河的咏叹,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进行讨论。结合卡通问答中有关科举制的介绍和课后题,对科举制的作用进行讨论。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做出评价。 ③写一个关于隋炀帝功过的短评,进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了解隋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至今还在发挥重要作用,它的开凿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③理解科举制的作用,初步认识人事制度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大运河的开凿 2、科举制的创立 二、难点 1、大运河为什么在隋朝时开凿?

《开运河创科举》同步练习01

第 1 课开运河创科举 、单选 1. 隋朝统一南北是在() A.581 年 B.589 年 C.605 年 D.618 年 2.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 ①加强南北交通②镇压农民起义③巩固隋朝统治④增强抗灾能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 巴拿马运河是通过巴拿马地峡、沟通大西洋与太平洋的运河,素有世界桥梁之称。在 我国古代也有这样一项水利工程,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它是() A. 都江堰 B. 长城 C. 大运河 D. 灵渠 4. 隋朝的都城在() A. 长安 B. 余杭 C. 洛阳 D. 江都 5. 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A. 涿郡 B. 长安 C. 洛阳 D. 余杭 6. 科举制正式形成是在() A. 汉武帝时 B. 魏晋时期 C. 隋文帝时 D. 隋炀帝时 7. 隋朝统一南北的因素有() ①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②民族大融合③人民渴望统一④隋朝力量强大⑤隋文 帝决策正确⑥陈朝的腐败 A. ①②③④ B . 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⑥ 8. 填空 ________ 时,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___________ 为中心,北通_________ ,南达_________ ,全长2000 多千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9. 隋朝的统治类似于() A.夏朝 B.商 C.秦朝 D.西汉 10. 隋朝有一商人通过大运河由南往北运输货物,他从余杭出发,乘船去洛阳,那么他依次经过的运河河段是() A. 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B. 永济渠、邗沟、江南河 C. 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D. 邗沟、江南河、永济渠 11. (2006 安徽芜湖中考)某游客从余杭(今杭州)出发,沿运河乘船达洛阳。这位游客

科举制度的创立教学设计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 张庄中学张海霞 【课前系统】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的教学内容。 第一个框题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 第二个框题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 第三个框题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在当时的积极影响,培养学生爱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科举制的诞生、完善和影响。 难点:如何评价科举制度的作用及其深远影响。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利用多媒体视频、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开放式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1)情景教学法 (2)小组合作法 (3)启发式教学法 (4)激励教学法 2.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 (2)探究性学习法: (3)史料研习法: (4)联系实际法: 四、教学过程 五个环节:导入新课——自主学习——教师讲解——活动探究——巩固测试——总结收获 (首先告诉同学们本节课将采用小组评价的方式,选出得分最多的状元组。)【导入新课】:播放黄梅戏《女驸马》选段后问学生:戏中的女驸马中了状元,这状元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跟什么制度有关?今天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底,一起来学习《科举制度的创立》。(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欣赏视频《科举制》(目的:让学生初步感知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和过 程,激发学生求知欲。) 2. a.自主学习限时五分钟,让学生结合导学案中的问题自学教材。 b.小组交流(4—6)人一组 c.展示成果(每组抽取2名同学展示交流成果)。 (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教师讲解】 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和本节的重难点,教师再进行重点深层讲析。 科举制的诞生: 设置三个问题:1.隋之前用什么方法选拔官员? 2.为什么在隋朝建立第二年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3.科举制度诞生的历史意义? 科举制的完善: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唐朝三位皇帝的画像,根据他们完善科举制度的情况进行讲解。唐太宗: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武则天设置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对唐朝有什么好处? 动脑筋:你认为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 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两方面分析,一分为二。 对科举制度的影响我设计了一个清《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历史小故事,让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到了明清时期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 【活动探究】 为了更好把握了本节的知识点,我设计了三个活动探究题: 活动一:穿越时空 1.如果你穿越时空来到隋朝,你如何成为一名好官? 2.如果你是那里的老百姓,你希望有什么样的考试? 活动二:众说纷纭学习历史要为现实服务,学习了科举制度后,你对现在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有什么建议? 活动三:想一想当今中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从而确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 巩固练习达标测试:(设计基础题和拔高题,让学生牢固把握本节的重点知识)知识梳理(找一名学生板书梳理) 说一说通过本节学习有什么收获?(找1-2名同学)学生可以从知识、能力、情感方面。 学习结束根据每组学生的的分情况,评出状元组。

《范进中举》导学案及答案

十七范进中举 一、目标导航 1.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3.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自主预学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①作揖()②星宿()③攥着()④腆着() ⑤斋公()⑥行事()⑦带挈()⑧绾了() (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节选自第回,作者是朝的。他写的这部书是 体的长篇讽刺小说,共回,主要描写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的腐朽。 (3)《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4)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小说三要素,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 环境: 故事情节: (5)疑问摘要: 三、课堂互动探究 1.感知文本。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并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2.合作探究。 (1)范进中举前后自身境况有怎样的变化?他得知中举的消息后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你的理由。 (3)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你觉得胡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5)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请用《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三)总结课文。 课文运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刻画了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揭露。 四、课堂练习 (一)根据注音写汉字。 笨(zhuō)_____ (pú)_____萨(wù)_____自桑(zǐ) (二)选词填空。 1. 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A. 跌 B. 歇 C. 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2. 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 (A. 漂亮 B. 华丽 C. 轩敞),也还干净,就 (A. 给 B. 送 C. 借)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 (A. 看望 B. 请教 C. 留心)些。 3.屠户把银子(A. 拿 B. 捏 C. 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 (A. 伸 B. 舒 C.张)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范进道:“……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A. 收 B. 缩 C. 放)了回去,往腰里(A. 揣 B. 塞 C.放)……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唯唯连声: 2.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万贯家私: 3.邻居内一个尖酸人说道:“罢么!胡老爹。” 尖酸: (四)课内阅读。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针、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

七下1至4课教案

弘毅新华中学七年级历史教案 主备:审核:备课日期:月日

引入: 回顾:南北朝政权更替 提问:1、隋朝是怎样建立并完成统一的? 2 、隋朝在历史上有哪些贡献?导入新课: 一、隋朝统一南北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知识要点。 教师总结归纳: 1、隋朝的建立 581年,杨坚废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火陈,统一南北 589年,隋火陈,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3、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多媒体显示有关隋文帝“开皇之治”的材料,加深学生对“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的认识和理解。 4、组织学生讨论: 隋朝为什么能统一南北? 二、大运河的开凿 1、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组织学生讨论。 多媒体显示开凿大运河的有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隋炀帝时劳役繁重,统治残暴。 2、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多媒体显示《隋运河》图,要求学生在图上找出涿郡、余杭、洛阳的位置,找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以及他们沟通的海河、黄河、淮海、长江、钱塘江。探究下列问题: ①、想一想,隋运河为什么要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航。 ②、对照地图,找出岳阳的粮食走水路运到长安应经过的河段。

弘毅新华中学七年级历史教案 主备: 审核: 备课日期: 月 日 ③、结合前两个思考题,联系中国地形的特点,体会大 运河南北交通的意义。 3、大运河的巨大作用 多媒体显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联系中国地形的 特点, 强调大运河沟通南北,使学生认知大运河的巨大作用。 5、组织学生讨论 唐朝诗人说:“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 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谈谈你的理由。 三、科举制的创立 1、 隋炀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使学生认识到隋朝我 国选拔人才的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2、 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教师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 3、 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思考题,谈谈对科举制 作用及 其影响的认识。允许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4、议一议: (1)科举制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联系起来, 在社会上产 生了什么影响? (2)科举制给一般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谈谈你 对读 书做官的看法。 (3 )比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小结: 就隋朝的建立和南北统一的有关知识提问,指出隋朝开 凿大运 河和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影响巨大。请一位同学简要 归纳这两个历 史事件的影响。 板书设计: 一、 隋朝统一南北 1、 隋朝的建立 2、 隋统一南北及意义 二、 大运河的开凿 1、 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2、 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3、 大运河的作用 三、 科举制的创立 1、 隋文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2、 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3、 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