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教学案

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教学案
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教学案

第二单元

一、简析单元内容与特点

本单元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我不能失信》和一个语文园地。

四篇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本组的导语中,即明确提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收集一些名人的故事,更多地了解他们” 的要求,此外,在《灰雀》课后,学习伙伴的泡泡中也做了相应的提示。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9个生字,会写40个字,能正确读写44个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

3.理解文章内容,分清层次,学习名人的优秀品质。

4.积累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段,背诵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三、教学建议

首先要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要通过本册教材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

因此,教师有必要重温一下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的教学要求,深入了解中年级起始阶段的教学要求,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学词、理解词句仍然是教学重点。

2.加强读书方法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引导。

五、课时分配

5.灰雀 2课时

6.小摄影师 2课时

7. 奇怪的大石头 1课时

8.我不能失信 1课时

语文园地二 2课时

第5课《灰雀》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和理解有关词语。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知识链接: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本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列宁是他参加革命后的化名。列宁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立者、苏联建立者和第一位领导人。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称他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二、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通过相互交流了解课文大意

2.注意读准“渣”是翘舌音,“胸”是后鼻音。

3.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郊外、自言自语、可惜、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二)预习内容

我会读

1.读准生字词:郊外、散步、白桦树、胸脯、婉转、仰望、面包渣、或者、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欢蹦乱跳、诚实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会思

本文主要讲了,通过预习课文,我懂得了。

我会问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我还有这些不明白的问题

1.

2.

三、导学案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3、勾画描写灰雀的句子,抄一抄。

4、学习字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新词,分小组讲解。对部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以“小老师”的形式互教互学。进行字词检验,领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在解决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互相提醒需注意的字形、词意,从音、形、义三方面引领。

四、课堂检测

A、观察本课生字特点,记住字形,书写。

B、辨字组词

郊()惜()低()渣()

校()借()底()查()

五、课后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搜集有关列宁和其他名人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5 .灰雀

列宁(喜爱)灰雀

男孩诚实知错能改

教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要求学生从对话中把握人物心理。我采用多读和形式灵活的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切实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我还注重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合作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第6课《小摄影师》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和理解有关词语。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知识链接:

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活动家。他出身贫苦,亲身经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了重要影响。登上文坛后,他塑造了一系列工人和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抨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反动思潮。代表作有《海燕之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前苏联有以高尔基命名的州和城市。

二、预习学案

1.我会学

利用查字典和已有知识自学生字。注意“摄、社”(翘舌音)、“躬”(后鼻音)的读音,尤其注意不要将“摄”读成nia。

2.我知道

仔细阅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3.我不解

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是否还有不懂的问题,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三、导学案

1、赛读课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2、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3、组合作交流,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并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课堂检测

1、观察本课生字特点,记住字形,书写

2、多音字选择

卷juàn( ) juǎn( ) 当dàng( ) dāng()

3、组词

校()期()安()罢()

胶()基()按()摆()

4、近义词

突然-()吩咐-()准备-()转告-()

五、课后作业

1.小练笔:

续写这个故事

2、主题阅读:

阅读主题丛书并做好词句积累。

六、板书设计

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第7课《奇怪的大石头》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二、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三、 2.学习课文生字。

四、学习重点:学习课文生字。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五、知识链接:李四光,中国地质学家。曾留学日本和英国。早年加入同

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李四光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形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

一、预习学案

1.我会读

奇怪著名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历史平整推动旅行专门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

2.我知道

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

3.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我还有这些不明白的问题

(1)

(2)

三、导学案

(一)预习交流,质疑促学

1.组长带头,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小组展示。

3.交流质疑,互帮互助。

(二)小组合作探究

1.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

2.一块大石头为什么会引起李四光的好奇?

3.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

4.你从李四光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他怎的品质?

(三)探究感悟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用“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四、课堂检测

1、一块大石头,引发了一个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个成果震惊了全世界!读到这里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要跟李四光爷爷说的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它应该

。可它

五、课后作业

1.语言积累:

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词语。

2. 我的奋斗计划

拟订一份奋斗计划,看自己需要怎么做,才能向这些伟大的人靠近。

六、板书设计

游戏发现:奇怪的大石头

问:老师、爸爸善于动脑奇怪的大石头追根溯源

学:地质学执着研究获得成果震惊世界

第8课《我不能失信》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面获得启示。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导学案

(一)“读正确”:

1、选择一个小组上台展示,按小组自己的方法分工合作朗读全文。

2、其他小组针对个人和小组读文章是否正确的情况给与评价。(对读音、断句、声音洪亮等角度进行评价)

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读明白”

1、各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

例:我们小组理解了几个词语的意思……(板书重点词语)我们组要向大家介绍宋庆龄的生平简介。

我们组知道课文写了宋庆龄小时候因为答应朋友而拒绝去伯父家坚守诺言的事,变现了她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2、思考:从那里可以看出宋庆龄的诚实守信呢?

3、学生在文中上寻找、批画后交流。

4、师生共同发现总结:

(三)“读进去”

1、谁能读出宋庆龄语言的坚决、行动的果断?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三、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1.你还知道哪些诚实守信的成语、俗语或故事?请介绍给大家。

2.课外延伸:

课外收集有关诚实守信的成语、俗语记在采蜜本上,找有关诚实守信的故事读一读。

四、板书设计

准备去伯伯家——盼望

想起约定——决定不去宋庆龄诚实、我不能失信父母劝说——拒绝守信,值得我

坚守约定——愉快们学习

语文园地二

口语交际

一、学习目标

1.培养良好习惯,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

2.交流读后感想。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力。

二、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力。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二)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四)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2.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

2.学生交流。

3.齐读句子、体会。

4.到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相应的例子,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形式。

(二)读读背背

1.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名人们说过的一些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

2.请各人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3.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正音指导。

4.齐读巩固。

5.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三)阅读成语故事

1.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的一些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2.各自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

4.各自再读。

5 同桌间试讲。把故事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指正。

6 了解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一看到“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就会想到听到鸡叫就起床练武习艺的祖逖、刘琨。以后说话写作,你想表示珍惜时间、发奋努力这个意思时,就可以用上“闻鸡起舞”这个成语。

7、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习作

作文题目:《我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习作要求:

写我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必须是最熟悉、最了解的人。必须写一件有意义的事。写好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

指导过程:

一、说一说

1.师讲述习作要求的范围。

2.分组说说自己想写的内容。师巡视,相机指导:

①自己最熟悉的人。

②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最想写的一件事。

二、想一想

1.你准备怎么写?学过的课文给你的写作带来什么启发?(师提示:只需集中写一件事,叙述时可以借鉴刚学过的或以前学过的课文做范例。)

2.写时注意事项:①要把想说的事情写清楚;②要把话写通顺;③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一起分享习作的快乐。

三、写一写

1.学生起草,教师巡视指导。

2.各自修改。教师提议:自己自由朗读,想想词语用得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交代清楚。

3.找3篇左右的好习作指名朗读,听众当小评委说说他们的习作哪里写得好,值得在习作中借鉴,为什么?

4.再改自己的习作。建议同桌互读互改,意见不统一的地方可与老师商讨。

5. 誊写作文。(因为是初次习作,教师要巡视指导格式、标点等问题。)

第二课时(修改课)

一、交流习作:

1.选出写得好的习作,说出好在哪里?全班交流。

2.师选出有特点的习作讲评。

二、修改习作:

1.同桌互相提建议修改。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重新修改习作。

三、誊写习作:

将修改好的习作抄写在作文本上。

第三课时(讲评课)

一、总结本次习作的优点。朗读优秀习作。

二、指出本次细作的缺点。

三、提出矫正措施。

写字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分析这部分的结构字特点,注意长短的合理搭配。

2.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3.培养观察和比较的能力。提高书写技能。

二、重点难点:

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

三、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明确本课要求。

1.出示生字:胸脯散步震卷仰遗迹

2.朗读生字。

3.引入课题:结构的长短要合理搭配。

(二)探求新知

1.观察这些左右结构字,你发现了什么?

2.举例一、二说明好吗?

3.指导学习这些字(特点分析),示范书写。

(三)写字指导与练习:

1.读一读,说笔顺。

2.指导书写,示范。生练习书写。

3.巡视辅导。提醒做好“双姿”。

(四)自我评价:

1.指导自我评价。

2.教师小结(本课内容归纳,拓展练习布置)。

(五)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明确本课要求

1.师生问好,检查上课准备情况。

2.引导读一读:胸脯散步震卷仰遗迹思考:

(1)分析字的结构?

(2)哪些字不是左中右结构,为什么?

(3)左中右结构字,左中右三部分宽窄是一样的吗?

(二)探求新知

1.观察这些左右结构字,你发现了什么?

2.举例一、二说明好吗?

3.指导学习这些字(特点分析),示范书写。

(三)学生练习:

1.读一读,说笔顺。

2.生练习书写。

(四)教师评价与总结。

《灰雀》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崔爱群

课前准备中,我特别注意文中所蕴含的思维因素,但对于学生是不是能体会感悟到这一点,我有些忐忑。课上,首先认识了几只灰雀,学生在朗读描述灰雀的句子后感受到灰雀活泼,健康,惹人喜爱。我问:“如果你看到这么可爱漂亮的灰雀,会怎么对待它呢?”有的说:“逗他玩,给他食物吃,天天来看它,听它歌唱。”“还给它们做一个木房子”有的说“想把它捉回家,在家里好好地养着,可以随时看到它。”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在这里我没有对孩子们的说法做出评价,而是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读得重一些。而灰雀不见了,列宁是找遍了周围的树林的,却没找到,这时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向他询问见过灰雀没有,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我让学生表演读这句话,并提示性地设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发现他说了两个…没?,还打吞(吞吞吐吐,不连贯)。”我进而发问:“为什么吞吞吐吐呢?你在什么情况下说话会吞吞吐吐呢?” 孩子们马上意识到可能是心里有鬼,犯错误了。而列宁注意到这一点了没有呢?这时孩子们有的说注意到了,有的说列宁没注意到,争论不休。我提醒孩子们还知道哪些列宁的故事,他们马上联系《蜜蜂引路》这一课,认识到列宁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他一定注意到了男孩的这一个细节表现,由此推测出列宁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接着读列宁的话,猜想列宁真的认为灰雀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吗?学生马上反驳说:“不是的,因为老师在前面介绍过灰

雀适合在这里生活, 它就不会被冻死”“再说列宁每天都来看灰雀,还给它们食物,它们也就喜欢住在这里,不会随便飞走的。”“对呀,昨天都还欢蹦乱跳的,今天怎么会突然冻死了呢?再说就算是突然死了,也应该有尸体呀,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所以我觉得不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列宁也不会这么认为,所以我认识为他后面的自言自语也并不是真正只对自己说,他也是说给小男孩听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为灰雀担心。”我觉得孩子们越来越会联系上下文学习了,而且还注意抓住人物惯有的特点来思考。我惊叹于孩子们思维的细致,我为先前的担心感到多余。我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灰雀去哪儿了?”马上有学生抢着说:“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问:“课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这么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这时候,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我是从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句话看出来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么会这么肯定地说会回来,而且知道还活着。”“还有,就是列宁问他:…会飞回来??他又很肯定地说了一次…一定会飞回来?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后说…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说明小男孩说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就知道了跟他有关,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别人捉走了他要回来的”。我追问道:“小男孩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灰雀的去向呢?”“因为他开始已经说自己不知道了,现在不好说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动来表示(放回灰雀)”。我觉得学生已经读懂课文了,于是引向认识道理上。“那么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吗?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因为他看到灰雀已经回到了树上。”“但列宁没有追问小男孩,因为他看到灰雀还是欢蹦乱跳的,说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欢灰雀了才捉的,并没有伤害它”。“他还看到小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说明小男孩认识到错误了,没必要再说他了。”这时候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他们读得可带劲儿了,最后,我问孩子们:“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课本P8一10例1、2,做一做,习题1、2。 、通过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笔算加法的教学,使学生理 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引导学生归纳出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归纳、 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 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方法和书写格式。 难点:会正确计算。 课件、小棒若干条、直尺、卡片。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卡片口答:36、35、45、73、30、58分别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再说36、35、45各个数位上的数是什么? 2、课件展示课本参观博物馆情境主题图: (1)学生分组观察讨论: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汽车? (2)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启发学 生列出36+30=和35+34=两个算式。提问:这里为什么用加法 计算?(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 3、让学生观察比较36+30、35+34的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 式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揭示课题) 二、协作探究,概括方法。 A、探讨例1的计算:36+30

1、学生口算并说明口算依据,指出36+30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探索36+30的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说一说桌面上有多少根小棒,请学生投影演示摆的过程,并边摆边说。 (3)课件演示摆小棒的过程:引导领会把哪些小棒合拼? 3 、图、式结合,理解算理。 对照小棒图指导学生学会写竖式的方法和顺序。 (1)先写数位名称“十”、“个”。 (2)分别对准数位写第一个加数36。 (3)在36的下一行和在36高位之前书写“+”号。 (4)在36的下行在十位上写3与上面的3对齐,在个位上写0与上行的 6对齐,写出另一个加数30。 (5)在两个加数的下面划“________”,相当于“=”号。 4、学生尝试笔算,引导学生阅读P9讨论:这道题在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5、P9做一做:独立笔算,指名板演并口述计算的思维过程。 B、尝试探究例2的算法: 1、引导学生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点。 2、学生独立操作学具(边摆边说把什么对齐),再尝试笔算。 3、指名板演笔算并口述思维过程,再同位口述计算的过程。 4、小结:例1、例2计算题除了以上发现的共同点外,还有什么共同点? 5、练习:P 10做一做独立笔算,指名板演并口述计算的思维过程。 三、课内训练,运用知识。 1、P13习题1:独立训练,指名口述图意和笔算的思维过程。 2、P13习题2:独立训练,指名板演订正。 3、课件出示错题:看谁是小医生,请判断说理。 2 3 6 5 3 5 4 7 +4 2 +2 3 +4 0 +2 6 6 4 8 7 5 6 7 4、找朋友训练:同桌比赛找出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

第二单元教学案

5、《詹天佑》教学案 设计人:代媛媛 第一课时 课前积累: 爱国名言: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3、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近代的百年的屈辱史中,曾经涌现出了很多的爱国人士,像虎门硝烟的林则徐,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等。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我们中国的伟大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会写“施工、阻挠、居庸关、艰险、毅然、铲平、修筑、 恶劣、泥浆、岔道、惹人讥笑”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要挟、深涧”等词语的含义。 2、知道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三、出示自学提示 1、借助文中注音认真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把课后的生字注音并组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解决不理 解的词。 3、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章的中心句,然后说说课文围绕这句话写了哪几方 面的内容。 4、再读课文,说说詹天佑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了任务?他遇到了哪些困难? 四、展示 1、指名读词语:“施工、阻挠、居庸关、艰险、毅然、铲平、修筑、恶 劣、泥浆、岔道、惹人讥笑”(预设:“浆”和“奖、桨”的区别,“挠”和“饶、绕、娆”的区别。) 2、理解词语: 要挟: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 深涧:山间很深的水沟。 3、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分别写了接受任务、执行任务、完成任务三方面的内容。 4、詹天佑是在帝国主义的阻扰、要挟、嘲笑下接受了任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面对这么多的困难,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而且提前竣工,给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他不愧是中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关键语句体会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 程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略完整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 略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如果不加以思索,进行深入的研究,“得过且过”就会出现如下制约教育发展,影响学生成长的低效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低效提问现象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2、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3、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这种提问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5、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6、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 上述问题,各位教师都或多或少的出现过,更有甚者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这些都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严重的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人为的制造障碍,为此我们必须对有效提问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二、提高课堂效率的几种方法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2.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3.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大师老舍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理解,对于南方的孩子们是不容易的。且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学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生词。 2.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评价任务二: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评价任务三:体会课文写法,并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人教版高二英语选修八第二单元学案含答案

Unit 2 Cloning (Module 8) Period 1 Reading: Cloning: Where is it leading us Class : Name : __________ Group : No :______ Learning Objectives: 1. Learn the useful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2. Read the passage and learn some information about cloning. Learning Key Points: 1. Grasp the import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reading material. 2. Learn the text and master the major uses of cloning and the success and problem of cloning Dolly the sheep. Learning Difficult Points: 1. Improve the reading ability. 2. Learn the reading skills: scanning and skimming. Learning Procedures: I. 【Pre-class homework 】 A. Warming up There are two kinds of clones, a natural clone and a man-made clone. Do you know what is a natural clone? And what is a man-made clone? A natural clone is one tha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an-made clone is one tha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Pre-reading Background reading: Scottish scientists at Roslyn Institute created the much-celebrated sheep "Dolly", aroused worldwide interest and concern because of its scientific and ethical implications. She was the first mammal to be cloned from adult DNA taken from an adult cell. Previously, animals had only been cloned using embryo(胚胎) cells which already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a complete embryo in its own right. The big breakthrough with Dolly was to make a clone from an ordinary, adult cell ? in this case from a female goat’s udder. Questions: 1. How does Dolly differ from other sheep? She was ______________ by humans while the others were born naturally. So, Dolly was a ______________ sheep. 2. Should we clone a human? II. 【While-class 】 Step1. Lead-in Step2. Group discussion Step3.Consolidation 1. Reading Assessment : Assessment :

《小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工作汇报教学提纲

在课题实践中成长 《小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工作汇报 课题组织单位:徐州市泉山区姚庄小学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与各位一起回味、分享课题研究的精彩与收获。我校的区级专项课题《小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起步较晚,迄今为止我们还在探索与实践中前行,蹒跚地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历程,获得了一些粗浅的经验,但离标准和要求还有一段很大的差距,下面,请允许我就课题研究过程中一路走来的真实感受和切身体会向大家做个汇报,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努力探寻——有效管理、尽心尽责 一、课题的立项 近几年我校师资力量相对不足,虽然教学班级不多,但每位教师课务相对繁重,学生来源也不占优势,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一切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从某种程度上看,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正是问题设计的艺术,因而,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因此,我们认为探索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势在必行,最终选择了《小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研究》作为切入点,意在让老师贴近教学,贴近现实,贴近学科学习背景,从教学现象,教学问题入手,实实在在地进行研究、反思。 课题研究工作从去年开始,由校长亲自主持,指导监督,检查参与课题实验,形成全校人人参与科研的浓厚氛围,整个课题经历了立项、制定方案、收集资料、组织实施等过程。 二、调查分析课堂问题设计教学现状,拟定研究方案。(附报告照片) 课题确定后,我们在教师、学生中间进行了调查,撰写了调查报告,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研讨活动,确定了课题研究目标: 1、提高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和问题设计的能力:能够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学生情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长方体(一)教学设计 教材P18--21“长方体的认识及练习”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经历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模型各1个,观察记录表一张。学生准备长方 体 、正方体纸盒、剪刀,胶纸。 1课时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落实知识 点 课件演示各种几何形状的建筑物,让学生欣赏到几何学之美。 适时指导 体验数学之美,愉悦美丽心灵,激发求知欲望。 实践活动 1、“摸一摸” 摸一摸课前准备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盒子;初步了解长方体的点、面、棱。 2、“剪长方体” 适时指导 板书要点 在充分利用多种材料及多种方式的基 础上,让学生 在做中学、学中做。感知探

将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剪开,看一看,量一量、拼一拼。 3、“做长方体” 将课前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做一个长方体。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点、面、棱的特征。 4、将探究发现填入表中。 5、组织研究成果发布会 每组派代表汇报研究成果,要求说出本组发现的长方体点、面、棱的特征以及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其余学生则倾听、补充、提出问题。 6、小结 师生共同完成整理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我们是怎样发现特征的?从数量、形状、大小等方面,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等。究长方体、正方体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完成练一练的1、2、3、4、题集体评讲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用硬纸板做一个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再做一个长、宽、高分别是7厘米、5厘米、3厘米的长方体。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爱护周围环境 【课文教学】 5翠鸟 一、教学目的: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衬衫、透亮、泡泡、又尖又长、清脆、一眨眼、逃脱、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二、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四、教学时间: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触发个性 师述:同学们,听--(多媒体课件播放“百鸟争鸣”声)你们听到了什么? 你们都喜欢鸟吗?都喜欢哪些鸟?为什么? 1:(鹦鹉):它可以模仿人类说话。 2:(鸿雁):它每到春天就会来到我们身边。它是春的使者。 3:(黄鹂):它的歌声清脆悦耳。 4:(啄木鸟):因为它可以捉虫子,是森林的医生。 …… 二、揭示课题 过渡:是呀,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都喜欢它。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翠 鸟,一起叫一叫它的名字,(齐读课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翠鸟。 1:翠鸟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子。 2:翠鸟的羽毛很漂亮。 3:翠鸟的眼睛非常透亮,嘴巴又尖又长。 …… 三、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前四者为前鼻音,最后一个为后 翘舌音)、“秆、衬、衫、泛、翁”( 1、读音:有“赤、衬、衫”( 鼻音)。 2、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如,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生字,用加减或 者替换偏旁的办法学习生字:“秆、绣、褐”,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结合班级同学的姓氏学习“翁”,颜色或衣服学习“赤、褐、衬、衫”等。“秆、腹、衬、衫、泛、泡、饲、陡”都属于左右结构。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有个 别字的笔画需要特别说明:指导“翠、翁”“秆、透”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分别有“羽”“禾”的部件。

浅谈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浅谈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中主要介绍了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教学问题,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标签:课堂教学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同时还需要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提问高效有质量。本文就从问题的设计方面谈一些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充分把握好知识的生长点,设计好问题的梯度 学生对各种知识理解的难易程度是不尽相同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产生一些思维的困惑或理解的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还不能同化和顺应教学的内容。因而形成了思维障碍。造成了知识运用上的脱节现象,而这些又恰恰是课堂教学中应该解决的矛盾。所以教师就要善于寻找矛盾形成的原因,并以此为切入点,这就是知识的生长点。因此设计问题时要有针对性,为学生顺利地理解知识、消除困惑、掌握基本解题技能创造条件。同时设置问题时,既要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又要注意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在章复习时,知识点的梯度可适当加大。提出的问题要有较大的思维量,以教材的重点为中心进行提问。为了增强梯度,对设计的问题可考虑用合并、简化等方法,实行“浓缩”,以提高问题的质量。 二、掌握好问题的难度,实施分层提问 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那些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那些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少一些,学生知道的少一些,实施分层提问。但提问的问题要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最有启发性,容易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提出贴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已知正四棱台上、下底面的边长分别为a、b,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是60°,求它的侧面积和体积。 将题设改换,变题如下: (1)将上下底面的边长换成上下底面的对角线为a、b,侧面与底面的夹角为60°; (2)将上底面边长换成棱台的高为a,下底面边长为b,侧面与底面的夹角为60°; (3)上下底面的边长为a、b,将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换成倒棱与底面所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某小学导学案 年级三年级学科语文章( 组) 二主备人李老师学习内容 4. 古诗三首 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专题组织教学,教材选择了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的文章,使学生从多个侧面了解秋天的美。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四季情感。《铺满金色巴掌 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天的声音》、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秋天里 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在秋天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丽 教材分析 的景色。其中《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三篇课文都是精读 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本单元还包含“习作”及“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 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版块。 在教学本单元内容时,要注意激发学生了解秋季,走进秋季的兴趣,读懂课文中的重 点词句,积累优美句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景物,并 学情分析 用自己的话讲述文中故事,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语言训练以全面提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的36 个生字,本单元的39 个重点的字,会认、会写、会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用自己的话讲述文中故事。 学习目标4.体会重点句、段的含义。 5.积累本组课文中的优美句、段,并试着背下来。 6.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秋天的看法,说出自己最爱的季节,使学生认识自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1、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朗读、领悟,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2、有意地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间的整合。 3、会写会用生字词。 4、.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秋天的看法,说出自己最爱的季节,使学生认识自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准备课件及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十四课时 某小学导学案

怎样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怎样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设计课堂问题是研究性学习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功夫下得深浅,体现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课堂问题设计好了,就能提升学生思考、活动的源动力,提升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但从当前教师课堂设计问题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有一些弊端,严重制约研究性学习效益的发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设计与提问存有的问题分析 1、数量不当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问题太多,太碎;二是问题太大、太空。前者是林林总总,不计其数,从开场到结束,几乎全是问题,造成满堂问,问满堂。后者则相反,问题大而少。使学生无所适从,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理不清思路,课堂局面冷冷清清,没有讨论问题的热烈气氛,自然也就无法解决问题,这在本质上如同没有设计问题。我们知道,提出问题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基本途径,而思维的质量又与问题的质量密切相关。一节课四十五分钟,除学生研究讨论外,真正可用来分析讲述和总结的时间并不多,所以必须抓住主要内容,精心策划问题,不要考虑问题的数量一定要达到多少或控制在多少以内,重要的是要考虑问题的质量,即是否符合教材的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基础状况,是否符合研究性学习的原则。符合了,设计的问题就能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否则,就会耽误教学。 2、难度失调

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学生情况的充分了解,把他们估计得过高或过低,所涉及的问题要么过小,要么过大。过大时,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跳一跳也摘不到果子”,学生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相互呼应,常常是在全场呆然之下,教师不得不再将问题分解,化难为易使学生重新入轨。另一种情况是问题难度设计得太小,答案明摆着在那儿,无须动脑,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思考水平。以上两种情况都没有对学生的思维实行恰当训练,使其停止在无法思考或不用思考的状态,自然也就谈不上研究、诱导和开发,防碍了学生思维水平的培养。作为教学中的相对概念——难度,既因人因班而异又因教学法而别,所以,把握难度的要着,在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清楚了解,而不是靠自己的想当然。这正是每个教师课下的主要功夫之一。 3、内容偏离 教师在最初构思教学方案时考虑不周,或主次不分,详略欠当,或想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导致所设计的问题在内容上游离主题。在教师即兴发挥的时候,因为教师思路活跃,提出了原教案中所没有的问题,亦即提前毫无准备的问题,不排除个别问题确实增加得恰到好处,激活了课堂,但更多的情况是偏离主题,画蛇添足,冲击了主要教学内容。 4、表达不清 我们给学生提出问题,在语言组织上最基本的要求是简洁、明白、准确,要极力避免语句太长,发生歧义等情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地接受教师的信息传递,在短时间内迅速投入思考,作出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5、翠鸟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清脆、饲养”等词语;摘抄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体会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3、体会翠鸟的外形特点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语句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学法点拨: 1.归纳主题的方法之一:抓抒情句法。有的作者时常把主题放在抒情部分来表达,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我们要重视这些抒情的句段,这样才能领会文章的主题。 2.本文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介绍翠鸟时,就紧紧抓住了它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将翠鸟的美丽、敏捷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自主合作探究: ( 1、給加点字注音。 苇.秆.褐.色锐.利绣.花叼.起蹬.开橄. 榄. 2、读拼音,写词语。 cuìniǎo wěi gǎn fùbùchèn shān dǎxiāo niàn tou ()()()()() dǒu qiào yòu jiān yòu cháng qīng cuìjífēi yīzhǎ yǎn

()()()() () táo tuōsìyǎng yúwēng shíbìguǎng fàn tòu liàng ()()()()()()] 3、多音字: 悄{爪{ 待{朝{ 4.近义词: 灵活——()鲜艳——()锐利—— () 希望——()逃脱——()注视—— () 5.反义词: 摇晃:陡峭:灵活:清脆: 6、比一比,填一填 观察考察 (1)我要乘宇宙飞船到太空去()。 (2)我认真地()蚂蚁的活动规律。 希望失望愿望 (3)爸爸没给我带回游戏机,我很()。

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实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水平点:1、培养学生计算水平和估算的水平。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水平。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水平。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水平。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水平。 德育点: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实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课时: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协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准确的实行计算。 水平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德育点:对学生实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使用多种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能够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二、自主探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案

6、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一、课文内容及解析 内容:本文记叙的是在作者童年生活中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一一阿长,作者紧紧抓住阿长 的性格特征来刻画,从两方面写她的性格。一方面是让人讨厌、不耐烦的性格;“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姿,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和礼节。另一方面是让人产生“特殊敬意” 而具有“伟大神力”的性格:“长毛”的故事和“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乐意做,而且能够做成功一一买《山海经》。通过两方面的描述,刻画了一个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美德的劳动妇女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 解析: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 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 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二、教学目标及意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意图: 1弓I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这篇课文的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作者对劳动妇女阿长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难点、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2、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 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体会文中的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长妈妈的性格以及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教师通过质疑问难的方法进行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导入一一介绍作家、作品一一明确学习目标一一字词学习一一朗读课文一一思考问题一一讨论明确(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鲁迅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为什呢?因为自从我们上初中以来,与他打过不少的交道,我们 曾经和他一起去故乡放过“风筝”,上学期还与他一起穿越时空来到他儿时的乐园“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我们还去过他的故乡看过“社戏”,不仅如此,他还介绍了他身边的许多人给我们认识,有那个体弱多病的爱放风筝的弟弟,三味书屋那个有点迂腐但也很可爱的先生,故乡里活泼能干的双喜,还有百草园了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说起长妈妈他是鲁迅家的一个女工,

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这样说,主要指语文课所花的时间,师生所投入的精力与期望学生具备的能力还不成正比,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的原因,有语文课程复杂的原因等等。在这里我们找找自身的原因。就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课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只会蜻蜓点水,劳而少功。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两化”和“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把课文都讲“肿”了。我们的阅读教学还不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兴趣;还不能给每个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势必削弱了语言文学的感染力,削弱了语文的魅力,导致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二)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的实效性 我们发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有的课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一味追求“创新”,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识字任务都完不成,连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不熟;有的课,生字还没有掌握,

课文还没有读熟,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还有的课不以教材为依据,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任学生高谈阔论,不着边际,凡些种种,看似创新,其实不然,这种没有语文基础的创新,正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长久的,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活动化,提倡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改精神的理解不够到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和盲目模仿等原因,教学中盲目活动的现象有所增加,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没有活动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课,活动越多越好。如:有的教师一节课内让学生唱唱跳跳四五次,且都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有的课,一节课安排八九次讨论,而内容都是极其简单的问题,学生本来不感兴趣,也无法展开讨论,造成时间浪费。应该说任何形式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再好的形式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脱钩,都是得不偿失的。的确,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下面结合小学语文学习“景”字的教学来谈谈这一问题。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执教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老师出示生字“景”,学生讨论后交流识字方法。 生1:日加上点横头加上口再加上一个小字。 师:很好! 生2:日字头加上北京的京。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 1.学会记叙一件完整的事,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学会安排事情的详略,事情的经过重点写,写详细些。 3.写出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步骤一写法指导名师导航 1.写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才能够将事情的经过写得清楚、完整。在六个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重点,而写清楚“经过”是其中的关键。要想把“经过”写得清楚,完整,有意思,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是否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如时间先后,场景变化,情感发展等。(2)是否有一些前后连贯的情节?(3)对重要的情节是否做了较为详细的描写?(4)对涉及的人物是否做了一定程度的刻画? 2.完整叙述事情时,特别要注意条理清晰、巧用顺序。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3.要做到叙事完整,还要注意过渡与照应。 所谓过渡,是指文章层次与层次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转换和衔接。它像沟通两岸的桥梁,起着承前启后、贯通全文的作用。 所谓“照应”,就是文章中某些内容的彼此照顾和呼应。即前边写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的前面要有交代。恰当地运用照应这种手法,能使文章贯通自然、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4.写出真情实感。 (1)寻找“感动力”,大胆写“我”。 我们作文普遍存在两大毛病;一是流行空谈,空话、假话、套话多;二是目光总是关注别人,不敢写“我”。这就意味着这些作文势必华而不实,虚情假意。只有大胆写“我”,写“我”的生活,写“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才能做到有“真情实感”。 (2)要选好文章的“动情点”。 生活是琐碎的,写真情实感不能理解为照搬生活的本来面目,要进行艺术的选择与加工,要找准能够打动读者或者阅卷老师的动情点,也就是要选择能抓住人心的事情。 在选材时必须坚持两个原则: ①真实原则。文章的选材要贴近生活,强调真实。一篇文章,如果材料失真,又何谈抒写真情,使人感动呢?尤其是写记叙文,就应该反映生活的本质,抒发真挚的感情。当然,强调“真实”不是说不能虚构,不等于生活琐事的简单“拷贝”,而是说虚构的情节也应该符合生活的必然规律,即“文学来自生活并高于生活”。 ②细微原则。这里的“细微”就是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 步骤二活学活用实战演练 一、文题展示 以“那一次,我真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课文第二单元教学导案

课文第二单元教案

————————————————————————————————作者:————————————————————————————————日期:

课文1 1《画》 【学情分析】: 《画》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总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 个字。认识走之儿和竖心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 山水画。 【教学重点和难点】: 4、重点: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5、难点:了解诗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6、一幅山水画,认字卡片及有关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引入课文。 1、出示国画,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山、水、花、鸟) 2、这是中国传统的山水花鸟画!出示课题,齐读课题。(画,读准三拼音)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古代有一位诗人,见到此画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诗。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么来写这幅画的。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诗。(范读) 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个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多读几遍。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研究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研究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提出的质量决定着学习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本研究结合理论分析和教学实例,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做简要分析,并提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实施对策,确保数学课堂教学能使学生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原则 数学教学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是不断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设计的优劣是影响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适时恰当地提出问题,给学生提问的示范,可使学生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能保证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系统性、有效性和持久性。 目前,虽然问题设计已引起每个老师的重视,但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在问题设计上还存在许多虚浮和无效的现象:有的教师设计的问题偏离教学内容的关键,或仅仅限于低水平而流于形式;有的教师所设计的问题缺乏思维挑战性,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答案,没有探究的兴趣和愿望;有时教师设计的问题很凌乱、繁杂,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等等,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方法束缚,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材中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牢记数学结论而设计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以死记硬背代替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动的倾向,这样大大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将大量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推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而课堂教学也必将打破原来封闭的状态,努力创设一种动态、开放、主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的态势。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鲜明的指向性,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那么怎样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思呢?下面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问题设计之前的分析与思考 现行数学教材的编写绝大多数是高度简略的,没有阐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研究方法,而在学生学习时,又必须让他们充分经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探究未知知识的方法和快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该教什么?要分清教材中哪些是基本的理论,哪些是基本的结论,隐含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经过了怎样的研究过程;二是为什么而教?要明确所教的目的,即三维目标,学习这些内容有什么实际应用,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什么能力;三是该怎么教?根据学生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设计什么样的程序,提出什么样的导学性问题,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怎样引导学生对结论和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以及怎样进行反思。 二、问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 2.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有所得;二是设计的问题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有能力解决。 3.科学性原则。 首先,要求设计的问题从情景素材到具体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不违背科学常理;其次,设计的问题还应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使学生学会建立模型、提出假说等;再者,设计的问题还要注重体现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观,体现新形势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4.启发性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