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民间的传统乐器都是什么样子的

朝鲜族民间的传统乐器都是什么样子的

[键入文字]

朝鲜族民间的传统乐器都是什么样子的

朝鲜族民间乐器原有40 多种,洞箫、短箫、筚篥、唢呐等吹管乐器;奚琴(乡胡)、四弦奚琴、牙筝等拉弦乐器;玄琴(玄鹤琴)、伽倻琴等弹拨乐器和杖鼓(长鼓)、手鼓、架鼓、大锣、大金、小金等打击乐器。其中伽倻琴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乐器之一。流传至今的只有伽倻琴、唢呐、洞箫、长鼓、片鼓、横笛、短箫、筚篥等十余种。

长鼓:打击乐器,亦称“扙鼓”。流行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的朝鲜族地区。长约70 厘米,鼓身木质呈圆筒形,鼓的两端粗空,鼓面蒙皮,鼓腰细小而中实。以铁圈为框,系皮条或绳索,可以调整鼓的音高。演奏时,右手执细竹条敲击,左手敲击鼓的另一面。两手节奏交错,技法丰富。在乐队中,将鼓放在演奏者前面的鼓架上,在歌舞中一般将鼓挂在身前。常用于声乐和舞蹈的演奏。

细筚篥:朝鲜族吹奏乐器。流行于朝鲜族聚居地区。用细竹管制成,长约25 厘米,开有8 个按音孔(前7 后1),哨长4 厘米,双簧。用于独奏和民间歌舞的伴奏。它的装饰性颤音很具有朝鲜族音乐的特色。

伽倻琴:为朝鲜族传统弦乐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拔乐器。它的形状近似于汉族民乐器古筝。伽倻琴由共鸣箱、琴弦、琴码三部分组成。共鸣箱长150 厘米,宽25 厘米、中间厚5 厘米。质料分别用梧桐树板和桦木板制作。琴线用蚕丝制作。共13 根弦,琴弦的两头各固定在琴头和琴尾,在琴头有弦枕。13 根琴弦用码子支柱,琴头可以左右移动,调节音阶。伽倻琴富有表演力,是善于表达民族柔和情感的民间乐器。因此,伽倻琴弹唱是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

短萧:朝鲜族吹奏乐器。朝鲜语称“单扫”。流行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形制如汉族

洞箫,短细,长约35 厘米,传统短萧,上端开一吹孔,管身开五个按音孔,可吹奏五声音阶的曲调。解放后改革的短萧,开七个按音孔,有的加键,并在吹孔与按音孔间加镶铜插口,可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音色柔和高亮。

1

中国传统乐器简介

1、旷古遗音埙之韵 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相传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埙顶端有吹孔,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从一个音孔发展到三个、五个、六个乃至八、九个音孔。 埙之曲——《妆台秋思》、《风竹》、《楚歌》、《遐思》 2、泉边月下品二胡 始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二胡集中于中高音域的表现,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高,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1920年代,二胡始作为独奏乐器出现在舞台上。在这之前,二胡多用于民间丝竹音乐演奏或民歌、戏曲的伴奏。 二胡之曲——《二泉映月》、《江河水》、《赛马》、《战马奔腾》 3、一缕沉香悠然笛 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部分笛子是竹制的,上开吹孔和膜孔各一,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音色清脆、明亮,可独奏、重奏与合奏。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了7孔贾湖骨笛(距今约9000年),是世界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笛之曲——《梅花三弄》、《小放牛》、《姑苏行》 4、长歌慰我琵琶行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琵琶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在多用钢丝、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朝鲜族长鼓舞艺术特点

朝鲜族长鼓舞艺术特点 长鼓舞是一种群众性的舞蹈,不分性别年龄,男女老少都适合参加,不分地点,只要有空地都能够实行舞蹈,且动作简单、易学,除 了一些特殊的长鼓舞表演要求一定难度、一定技巧外,群众性的长鼓 舞多表现人们平时所熟悉的生活场景,故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长鼓 舞多是为欢庆节日所跳的舞蹈,内容丰富且极富娱乐性等特点,广泛 吸引群众参与进来,人们欢聚在一起,拿起长鼓,随心所欲,自由舞蹈,表达出喜悦、欢乐的情绪。 民俗性 长鼓舞内容多表现建房、制鼓、开山、挖地、舂米等劳动生活, 还有摹仿禽兽动作等,舞蹈生动形象,无论从舞蹈形式还是舞蹈内容,都再现出瑶族人民的生活情景,同时表现出瑶族人民热情豪放、勤劳 质朴、勇敢坚毅的性格特质。瑶族人民遍及全国各地,不同区域的人 民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风俗习惯,他们的制鼓方式、乐器配置及舞蹈 形式都有所差异,如:广西贺县制鼓时在挖空的鼓腹内放少量小圆石子,击鼓时鼓腹沙沙作响,既有鼓声,又有沙锤效果;广西田林长鼓 上配有小铃铛,舞动时能发出清脆的铃声;湖南长鼓舞还配有芦笙一 起合演,舞蹈形式也分为“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等。 长鼓舞与民族活动相结合,体现出不同地区瑶族人民风格迥异的艺术 文化,它丰富的内涵,浓郁的民俗性,成为传承瑶族民俗文化的载体。 健身性 跳长鼓舞,在击鼓的同时还需要身体各个部位的不同形式和不同 水准的活动。跳长鼓舞以手部动作为主,形式变化多样,一般均左手 持鼓,手腕则根据鼓的动作变化而灵活转动,右手则以横拍、竖拍、 斜拍、背拍、摇拍等形式击鼓;身体可前倾或后仰,或转身时背鼓拍击,或有扭动上身的动作,如小长鼓中的“半蹲磨鼓”,以双膝为轴,带动上身做磨转;由下而上,同时在胸前转手拍鼓;膝部动作有微蹲、半蹲、全蹲,自然屈伸,颤动而有弹性;脚步动作相对较复杂,有前

中国民族器乐的分类发展及演奏形式

中国民族器乐的分类发展及演奏形式 我国的民族器乐是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的祖先为我们保留了大量优秀的民族乐器乐曲。目前,我国传统乐器按其演奏方法及音响效果可划分为吹、打、弹、拉四大类。 一、吹奏乐器 中国民族乐器的吹奏乐器主要是竹、木制片,发音原理上很像西洋乐器的木管乐器。吹管乐器是我国比较古老的乐器,浙江河姆渡遗址发掘的乐器如“陶埙”距今已经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吹管乐器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得最为广泛。 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如《姑苏行》笛子独奏和《五梆子》笛子曲 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海笛、管子、双管和喉管等。如《百鸟朝凤》唢呐曲和《江河水》双管独奏曲 第三类,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的有笙、抱笙、排笙、巴乌等。如《凤凰展翅》笙曲和《草原骑兵》 由于发音原理不同,所以乐器的种类和音色极为丰富多采,个性极强。并且由于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不同以及地区、民族、时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乐中的吹奏乐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极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与流派。 典型乐器: 笙、芦笙、排笙、葫芦丝、笛、管子、巴乌、埙、唢呐、箫。 二、弹拨乐器 我国的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弹拨乐器在中国民族乐器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琴、筝、琵早在周秦时代就有了,这类乐器分两种: 横式,如:筝(古筝和转调筝)、古琴、扬琴和独弦琴等;古琴传统曲目较著名的有《流水》、《广陵散》、《渔樵问答》、《酒狂》等。 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聂等。琵琶曲中著名的如《阳春白雪》、《十面埋伏》、《大浪淘沙》、《彝族舞曲》等。 弹奏乐器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与拨子两种弹奏方法。弹奏乐器除独弦琴外,大都节奏性强,但余音短促,须以滚奏或轮奏长音。弹拨乐器一般力度变化不大。在乐队中除古琴音量较弱,其它乐器声音穿透力均较强。 弹拨乐器除独弦琴外,多以码(或称柱)划分音高,竖式用相、品划分音高,分为无相、无品两种。除按五声音阶排列的普通筝等外,一般都便于转调。 各类弹奏乐器演奏泛音有很好的效果。除独弦琴外,皆可演奏双音、和弦、琵音和音程跳跃。 我国弹奏乐器的演奏流派风格繁多,演奏技巧的名称和符号也不尽一致。 典型乐器: 琵琶、筝、扬琴、七弦琴(古琴)、热瓦普、冬不拉、阮、柳琴、三弦、月琴、弹布尔。 三、打击乐器 我国民族打击乐器品种多,技巧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根据其发音不同可分为: 1、响铜,如:大锣、小锣、云锣、大、小钹,碰铃等; 2、响木,如:板、梆子、木鱼等; 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象脚鼓等。 我国打击乐器不仅是节奏性乐器,而且每组打击乐群都能独立演奏,对衬托音乐内容、戏剧情节和加重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打击乐器在我国西洋管弦乐队中也常使用。 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板、梆、铃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典型乐器: 堂鼓(大鼓)、碰铃、缸鼓、定音缸鼓、铜鼓、朝鲜族长鼓、大锣小锣、小鼓、排鼓、大钹。 四、拉弦乐器

中国民族乐器分类介绍

一、吹管乐器典型乐器: 笛子、箫、排箫、埙、笙、芦笙、巴乌、管子、唢呐。我国吹管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根据其振动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等。 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管子、双管等。 第三类,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的有笙、排箫、巴乌等。 二、弹拨乐器典型乐器: 柳琴、琵琶、阮、月琴、古琴、筝、杨琴、三弦、东不拉、热瓦甫。我国的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横式,如:筝(古筝和转调筝)、古琴、扬琴和独弦琴等;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等。弹奏乐器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与拨子两种弹奏方法。 三、打击乐器典型乐器: 堂鼓(大鼓)、碰铃、定音缸鼓、铜鼓、大小锣、小鼓、排鼓、大钹。 我国民族打击乐器品种多,技巧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根据其发音不同可分为: 1、响铜,如:大/小锣、云锣、大/小钹、碰铃等; 2、响木,如:板、梆子、木鱼等; 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等。我国打击乐器不仅是节奏性乐器,而且每组打击乐群都能独立演奏,对衬托音乐内容、戏剧情节和加重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板、梆、铃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四、拉弦乐器典型乐器:

二胡、板胡、革胡、马头琴、京胡、中胡、高胡。拉弦乐器主要指胡琴类乐器。拉弦乐器被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与伴奏。 古琴 阮 笛子 埙 扬琴 中国民族乐器概述 作者:舒泽池 一、八音分类法 中国乐器产生的历史非常久远。从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的河南舞阳骨笛与浙江河姆渡骨笛和埙来看,至少都可以上溯到七千至八千年之前。夏商之后直到周代,现有记载存留的乐器即已达七十多种,因而产生了主要以乐器材质分类的“八音分类法”,将乐器分为金(如钟、铎)、石(如磬)、丝(如琴、瑟)、竹(如箫、篪①)、匏②(如笙、竽)、

朝鲜族乐器简介 朝鲜族的乐器是什么样的

[键入文字] 朝鲜族乐器简介朝鲜族的乐器是什么样的 朝鲜民族传统乐器有伽倻琴、玄鹤琴、奚琴、唢呐、筒箫、长鼓、片鼓、横笛、 短箫、筚篥等十余种。长鼓:打击乐器,亦称“扙鼓”。流行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的 朝鲜族地区。长约70 厘米,鼓身木质呈圆筒形,鼓的两端粗空,鼓面蒙皮,鼓腰细小而中实。以铁圈为框,系皮条或绳索,可以调整鼓的音高。演奏时,右手执细竹条敲击,左手敲击鼓的另一面。两手节奏交错,技法丰富。在乐队中,将鼓放在演奏者前 面的鼓架上,在歌舞中一般将鼓挂在身前。常用于声乐和舞蹈的演奏。细筚篥:朝鲜 族吹奏乐器。 流行于朝鲜族聚居地区。用细竹管制成,长约25 厘米,开有8 个按音孔(前7 后1),哨长4 厘米,双簧。用于独奏和民间歌舞的伴奏。它的装饰性颤音很具有朝鲜族 音乐的特色。伽倻琴:朝鲜民族传统弦乐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拨乐器。它的 形状近似于中国民乐器古筝。伽倻琴由共鸣箱、琴弦、琴码三部分组成。共鸣箱长150 厘米,宽25 厘米、中间厚5 厘米。质料分别用梧桐树板和桦木板制作。琴线用蚕丝制作。 共13 根弦,琴弦的两头各固定在琴头和琴尾,在琴头有弦枕。13 根琴弦用码子支柱,琴头可以左右移动,调节音阶。伽倻琴富有表演力,是善于表达民族柔和情感的 民间乐器。因此,伽倻琴弹唱是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筒箫:朝鲜民族 音乐中的重要吹奏乐器,是竹管乐器中的中音乐器。其管长70 厘米,内径 2 .5 厘米,外径 3.8 厘米。制造这种乐器的选材十分考究,多选用福建、江西一带生长 3 年以上的优质竹材,截取竹根一二节到七八节比较坚硬的一段进行加工。 竹材选好后要打通竹管,用火烤直,制成管身,然后划线钻出 5 个音孔,其中 4 个音孔在前, 1 个音孔在后,吹孔在上端,吹孔下端有振动膜孔,还有一个底孔,用来调整音准,振动膜孔贴有苇膜制的笛膜,笛膜上面有一个膜孔盖。钻好音孔,调好 1

朝鲜族民间的传统乐器都是什么样子的

[键入文字] 朝鲜族民间的传统乐器都是什么样子的 朝鲜族民间乐器原有40 多种,洞箫、短箫、筚篥、唢呐等吹管乐器;奚琴(乡胡)、四弦奚琴、牙筝等拉弦乐器;玄琴(玄鹤琴)、伽倻琴等弹拨乐器和杖鼓(长鼓)、手鼓、架鼓、大锣、大金、小金等打击乐器。其中伽倻琴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乐器之一。流传至今的只有伽倻琴、唢呐、洞箫、长鼓、片鼓、横笛、短箫、筚篥等十余种。 长鼓:打击乐器,亦称“扙鼓”。流行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的朝鲜族地区。长约70 厘米,鼓身木质呈圆筒形,鼓的两端粗空,鼓面蒙皮,鼓腰细小而中实。以铁圈为框,系皮条或绳索,可以调整鼓的音高。演奏时,右手执细竹条敲击,左手敲击鼓的另一面。两手节奏交错,技法丰富。在乐队中,将鼓放在演奏者前面的鼓架上,在歌舞中一般将鼓挂在身前。常用于声乐和舞蹈的演奏。 细筚篥:朝鲜族吹奏乐器。流行于朝鲜族聚居地区。用细竹管制成,长约25 厘米,开有8 个按音孔(前7 后1),哨长4 厘米,双簧。用于独奏和民间歌舞的伴奏。它的装饰性颤音很具有朝鲜族音乐的特色。 伽倻琴:为朝鲜族传统弦乐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拔乐器。它的形状近似于汉族民乐器古筝。伽倻琴由共鸣箱、琴弦、琴码三部分组成。共鸣箱长150 厘米,宽25 厘米、中间厚5 厘米。质料分别用梧桐树板和桦木板制作。琴线用蚕丝制作。共13 根弦,琴弦的两头各固定在琴头和琴尾,在琴头有弦枕。13 根琴弦用码子支柱,琴头可以左右移动,调节音阶。伽倻琴富有表演力,是善于表达民族柔和情感的民间乐器。因此,伽倻琴弹唱是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 短萧:朝鲜族吹奏乐器。朝鲜语称“单扫”。流行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形制如汉族 洞箫,短细,长约35 厘米,传统短萧,上端开一吹孔,管身开五个按音孔,可吹奏五声音阶的曲调。解放后改革的短萧,开七个按音孔,有的加键,并在吹孔与按音孔间加镶铜插口,可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音色柔和高亮。 1

中国传统乐器四大类范文

中国传统乐器四大类范文 引导语:下面为大家带来中国传统乐器四大类的介绍,谢谢您的阅读。 一、打击乐器 我国民族打击乐器品种多,技巧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根据其发音不同可分为:1、响铜,如:大锣、小锣、云锣、大、小钹,碰铃等;2、响木,如:板、梆子、木鱼等;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象脚鼓等。 我国打击乐器不仅是节奏性乐器,而且每组打击乐群都能独立演奏,对衬托音乐内容、戏剧情节和加重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打击乐器在我国西洋管弦乐队中也常使用。 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板、梆、铃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典型乐器:堂鼓(大鼓)、碰铃、缸鼓、定音缸鼓、铜鼓、朝鲜族长鼓、大锣小锣、小鼓、排鼓、达卜(手鼓)、大钹。

全部乐器:梆子(汉族)、杵(高山族)、叮咚(黎族)、梨花片(汉族)、腊敢(傣族)、编磬(汉族)、木鼓(佤族)、切克(基诺族)、钹(汉族)、锣(汉族)、云锣(汉族)、十面锣(汉族)、星(汉族)——碰钟、钟(汉族)、编钟(汉族)、连厢棍(汉族)、唤头(汉族)、惊闺(汉族)、板(汉族)、木鱼(汉族)、吾攵(汉族)、法铃(藏族)、腰铃(满族)、花盆鼓(汉族)、铜鼓(壮、仡佬、布依、侗、水、苗、瑶族)、象脚鼓(傣族)、纳格拉鼓(维吾尔族)、渔鼓(汉族)、塞吐(基诺族)、京堂鼓(汉族)、腰鼓(汉族)、长鼓(朝鲜族)、达卜(维吾尔族)、太平鼓(满族)、额(藏族)、拨浪鼓(汉族)、扬琴(汉族)、竹筒琴(瑶族)、蹈到(克木人)、萨巴依(维吾尔族)。 二、吹奏乐器 我国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海笛、管子、双管和喉管等。

揭秘伽倻琴:朝鲜族最传统的乐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揭秘伽倻琴:朝鲜族最传统的乐器 导语:伽倻琴,又称朝鲜筝,是朝鲜族弹拨弦鸣乐器。朝鲜语称嘎呀高。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伽倻琴,又称朝鲜筝,是朝鲜族弹拨弦鸣乐器。朝鲜语称嘎呀高。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 伽倻琴,相传是伽倻国嘉悉王仿照筝制成。形制与筝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现使用的伽倻琴有二十一弦,音阶排列有七声及五声两种,所用右弹左按的技法基本和筝基本一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和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既可以独奏、重奏、合奏,还可以弹唱。伽倻琴的种类大体可分为“正乐伽倻琴”、“散调伽倻琴”、现代用的“21弦伽倻琴”等三种。 古代的伽倻琴,琴体是用独木刳成槽,琴尾呈羊角状,不加底板,因而音量较小又缺乏表现力;现在朝鲜族人民使用的伽倻琴,是经过很多世纪的流传改进并吸收其他民族乐器的优点而制成的。由于有底板而形成共鸣箱,显着增强了音量和丰富了音色。伽倻琴由琴框、面板、底板、琴柱和琴弦构成。琴身长约152厘米、宽17~21厘米。 琴框是长方形的边框,右为琴首,左为琴尾,上西蒙以呈拱形的薄水面板,采用长白山生长的纹细质松、易于振动的鱼鳞松或梧桐木制作,琴底有底板和琴脚,底板用栗木、琴框和琴柱使用红木或花梨木等质地较硬的木料制作琴首一端有凸起的岳山支弦,张有13条琴弦。琴柱安置在面板中部,排列呈雁行。每张一柱,可移动以调节育高。 新中国成立后,伽倻琴得到不断改革,已制成五声音阶18弦伽倻琴及七声音阶21弦伽倻琴。后者加大了共鸣箱,采用尼龙弦和尼龙钢

中日韩传统音乐的对比

中日韩传统音乐的对比 导言:中日韩三国的音乐传统文化都植根于中国古代传统的音乐文化,但各自又有其发展和创新,在音乐文化和音乐风格上边,略有相同,又有其本土特色,各自在吸收对外文化结合本土民族文化而形成了各自不同得音乐文化和风格。虽然,三国音乐略有相同,但其各自不同得文化底蕴决定了起音乐风格差异很大,各自有其别于其他音乐的特点。 中国音乐文化和风格 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文明史展现了极其辉煌灿烂的一页。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音乐也同样源远流长。中国音乐中的乐音具有带腔性,即每个乐音有固定的音高外,音与音之间是过渡、递变的关系。中国音乐的调式多种多样,有宫、商、角、徵、羽五种。每种调式的音阶又可分为五声、六声(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入清角或变宫音)、七声(包括清乐、雅乐、燕乐)三类。其中,宫、微调式的色彩比较明亮,羽、角调式色彩比较暗淡,商调式介于两者之间。中国音乐的节拍节奏具有较大的自由性,旋律的表现突出,几乎包括了音乐的全部内容。 中国音乐具有自成体系的审美观念。它突出地表现为讲究作品的意境、气韵,强调创作的神妙、风骨,注重表述中的道情、理趣,推崇表现的含蓄、婉曲,喜好艺术形式的中和、适度。 日本传统音乐文化和风格 同其他任何民族的音乐一样,日本音乐拥有与其民族历史一样源远流长的历史,并在此过程中以其惊人的包容度陆续吸纳了中国、印度、朝鲜等国音乐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 日本人对于音乐的品味,喜好较广泛的音色变化,尤其在音乐中,对于许多没有特定音高的音色非常重视,例如在吹奏尺八的时候,开始的气音,代表着风吹树叶摇曳的声音,非常的考究。日本的旋律种类繁多,十分难以归纳,一般而言,常常会对短小的动机反复,乐曲结束的乐段,常常是重复开始的乐段,某些特定的动机,在其戏剧音乐中,会代表特定的角色、意义或气氛,这一点与19世纪西方华格纳的乐剧所使用的主导动机雷同。在大多数的声乐当中,有10分浓厚的装饰音!此外日本音乐旋律喜欢使用4度,也是常见的特色,不同乐器合奏合唱是以异音齐奏的方式。最常见的日本音乐形式有类似于中国的序-破-急3个步骤,叙指的是乐曲开始的乐段,接下来的破,速度逐渐增加,急乐曲的速度达到最高点,只有在终了前才将速度慢下来。 韩国传统音乐文化和风格

毛南族文化 毛南族传统乐器有哪些

毛南族文化毛南族传统乐器有哪些 >蜂鼓,因其鼓身形似蜂而得名,是毛南族膜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每当庆祝丰收和欢度节日之际,能歌善舞的各族人民便身着盛装,在蜂鼓的伴奏下欢歌畅舞。蜂鼓历史悠久,它和朝鲜族的长鼓同出一源。在古代不仅叫作杖鼓,还有拍鼓、正鼓和魏鼓(因北魏时使用普遍)之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蜂鼓鼓身用黄泥捏成,然后入窑烧为陶瓷,两端粗大,中间细小,全长50—64厘米,鼓腔一端呈圆球状,鼓面较小;另一端呈喇叭状,鼓面较大。鼓腔两端相通,中间细如蜂腰。鼓两端蒙以牛皮或羊皮,鼓皮附于圆形铁圈上,铁圈四周置铁钩,通过绳索联结系紧,并可调节鼓皮的张力,以改变音高和音色。演奏蜂鼓时,将鼓系以彩带横挂在腹前或置于鼓架上,圆球状一端鼓面置于左侧。既可用双手拍击两端鼓面,也可左手执竹木鼓棰敲击、右手拍击。球状一端鼓面发出清脆明亮的高音;喇叭状鼓面发出深沉浑厚的低音。它常与小鼓、锣、钹、铃等民间乐器一起用于合奏,也为师公戏、师公舞、蜂鼓舞等民间歌舞和曲艺伴奏。“毛南族打猴鼓舞”又叫“猴鼓舞”,是我国不足10万人口的少小民族——毛南族的民间舞蹈之一,发源于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甲坝村甲翁组,是毛南族群众在丧事习俗中,由巫师表演的民间舞蹈。反映巫术礼仪、丧葬驱魔、避邪求吉、敬奉精灵的内容,传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后来,毛南族为了纪念死去的亲人,就用兽皮做成手鼓,把关于三兄弟的传说演变成民族舞蹈的形式来纪念对亲人的深厚感情,流传到后来就成为毛南族的文化经典—“猴鼓舞”。毛南族对

去世的老人出葬时除要用铜鼓来祭祀死去的亲人外,还必须用“猴鼓舞”来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因其节奏欢快、动作滑稽,故而逐步演变到毛南族的一些欢庆节日中,成为毛南族的传统舞蹈。

中国朝鲜族简介

中国朝鲜族简介 早期迁徙 朝鲜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长期以来在朝鲜半岛或是聚居或是与其他民族杂居。1677年,清朝为保护其民族发祥地,将包括长白山区在内的中国东北地区实施了封禁令,持续近200多年。不过,公元1700年之后一些不堪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自然 灾害的朝鲜人仍然携家眷、牵牛马而潜居中国东北谋生。特别是1869年朝鲜北部遭受大 灾难,一些苦难的朝鲜农民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在两江沿岸一带开垦。但此时 迁入人数还不很多,大多数春来秋去,居住尚不稳定。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对入 境的朝鲜农民尚采取封禁政策。后来改行招民开垦政策。1881年在吉林设置荒务局,在南岗珲春、延吉、东沟等地设置招垦局,招募移民,凡应募移入者,均为中国臣民。日俄对 东北的争夺战争使摇摇欲坠的清廷意识到人烟稀少对东北边疆防卫的巨大不利影响,于是 正式彻底废除了延续200多年的封禁令。1885年清政府将图们江北岸长约700里、宽约 50里的地区划为朝鲜族农民专垦区,使更多朝鲜人进入东北。 随着日本在朝鲜侵略的加剧,大批居民为寻找生路,不顾朝鲜政府禁令,纷纷徙入中 国东北边疆地区定居。据统计,1870年在鸭绿江北岸一带已有28个朝鲜族聚居乡。清光 绪七年1881延边地区朝鲜族已达1万多人。1883年在集安、临江、新宾等县的朝鲜族居 民已有3.7万多人。同一时期,乌苏里江沿岸一带也移入为数不少的朝鲜族农户。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不堪忍受日本帝国主义残酷压迫和剥削的朝鲜人民和部分抗日爱国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国东北各地,到1918年已达36万多人。 民族歌曲 朝鲜族歌曲旋律流畅婉转、欢快明朗,朝鲜族称民歌为“民谣”,其旋律优美,自然 流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常常是一人放歌,众人随合。著名的民歌《桔梗谣》、《阿里郎》、《诺多尔江边》等,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 朝鲜族民间盛行歌舞,群众能歌善舞,音乐别具一格,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歌词朴 实淳厚,曲调优美丰富,情绪热烈欢快,结构完整匀称。以《桔梗谣》、《嘱嘿呀》等 民歌最为著名。著名的歌曲有大合唱《长白之歌》、独唱《闺女之歌》。 民族乐器 朝鲜族民间乐器原有40多种,流传至今的只有伽倻琴、唢呐、洞箫、长鼓、片鼓、 横笛、短箫、筚篥等十余种。 保家卫国

民俗 论文 读书报告 朝鲜族 少数名族

浅谈中国朝鲜族风俗的特色及演变 摘要:19世纪,大量朝鲜人民为了躲避苦难,越过鸭绿江迁徙至中国,开垦东北土地,成家立户,随着时间推移成为现今中国境内的朝鲜族。经过两个世纪的时间,朝鲜特色民俗与中国民俗互相碰撞、结合,使朝鲜族成为了中国最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文章简略介绍了朝鲜族的历史来源,主要民俗文化以及在中国土地上各式风俗的演变。 关键字:朝鲜族;民俗;演变;特点 一、朝鲜族来源及分布 朝鲜族是亚洲东北部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朝鲜半岛。1677年,清朝为保护民族发祥地,将包括长白山区在内的中国东北地区实施了封禁令。同时,迫于朝鲜封建统治和自然灾害的朝鲜人潜居中国东北谋生。1869年朝鲜北部遭受大灾难,更是促进了大量朝鲜农民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由于东北地区人口稀少,却有不少可耕作的无主土地,所以导致延绵数十年的从朝鲜半岛到中国东北地区的移民,随着出于防卫东北边疆考虑的封禁令的废除,逐步形成现在中国境内的朝鲜族。中国境内有180多万的朝鲜族人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特别是在吉林、黑龙江、辽宁。最大的聚居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占了朝鲜族总人口的近一半。此外还有位于长白山怀抱中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二、朝鲜族的特色民俗 由于朝鲜族和韩国、朝鲜文化根源相同,其风俗习惯有一定差异但也大致相同。朝鲜族人在饮食、服饰、舞蹈、音乐及礼仪方面都很有特色。 朝鲜族接人待物注重讲礼义道德,长幼尊卑。同辈间年龄大则为尊,晚辈对长辈说话须用敬语,鞠躬礼是最为基础的礼仪,主要用于表达尊敬和感谢。在公司里奉头衔高者为尊,即便年龄偏小。朝鲜族酒桌文化礼节也是十分讲究的,位尊者应先端杯,做客吃饭时也需主人先举筷。且餐桌上,匙箸、饭汤等用具的摆法都有固定的位置。中国古时期的孔孟文化对他们的礼仪影响极深,且经过精简改变一直延续至今。 朝鲜族特产是大米、米酒、泡菜、咸菜、打糕、朝鲜冷面、五谷饭、米酒等。朝鲜族主食以米饭为主,其中朝鲜族的“汤文化”是众多文化中最典型之一。汤对于朝鲜族来说是每餐必备,其中属大酱汤最为受宠,其他经典的比如狗肉汤、海菜汤、牛肉汤、河鱼汤、豆腐汤也是餐桌上经常出现的汤类。“狗肉汤”是朝鲜族“汤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作品,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也是朝鲜族人吃狗肉的时节。朝鲜族医学认为,狗肉具有温中补肾、强身健体的功效。所以狗肉是朝鲜族喜吃的肉食之一,可以说朝鲜族除红白喜事外一年到头都食狗肉。最后经典菜系非辣白菜莫属,每家人都会自己的辣白菜手艺,少则几百斤,多则上千斤,其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将白菜先用盐水浸泡几天,抹上特制酱料,然后放入腌罐中,小半月后便可食用,清香爽口,有解腻解酒、助消化、增食欲之功效,既是平日家中的常菜,又可以上宴席。冷面也是朝鲜族经常食用的食品,煮熟后捞出冷却,吃时再放入调料如牛肉片、黄瓜丝等,清凉馥郁,又香甜脆爽。不仅在炎热的夏天常吃冷面,而且在寒冷的冬天朝鲜人也会食用。 朝鲜族服饰与韩国、朝鲜传统服饰极其相像。在韩国古装剧中可以大致发现其特色。朝鲜族素色衣服为多,特别是白色,象征着纯洁、善良、高尚、神圣,故朝鲜族有“白衣名族”之称[1]。男子上衣斜襟,无钮扣,并以长布带打结,下衣裤裆肥大,裤脚系带,白色袜,体现男性持重的风度和雄健的体魄。妇女为凸显身材修长也为短衣斜襟,在腰以上,以彩带为

朝鲜族民族风情

朝鲜族民族风情 鲜族风情: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是歌舞、服装、民风、民俗都极有特色,是我国56个民族大花园中一朵鲜艳亮丽的奇葩。 鲜族人爱整洁,身上的衣着和屋里的器具,总是收拾得真正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鲜族人喜欢睡火炕,炕面上铺着油漆过的厚纸板,进屋就脱鞋,然后不论是主人和客人,都在炕上盘腿而坐。喝茶和吃饭时,都在炕上摆放着一张小饭桌子,茶饭都摆在小桌子上。鲜族人极讲究礼貌,待人友善,民风淳朴,极好客。 鲜族人无论男女老少,一律都穿白衣,故有“白衣民族”之称。男人的裤子裆大腿肥,便于盘腿打坐;上衣斜襟无钮扣,用一条长布袋束腰,在外衣上面喜欢套一件带钮扣的深色坎肩。妇女的上衣短小,下面的裙子宽而又长。上年纪的女人基本上是白衣素裙,年轻姑娘则是五颜六色,鲜艳靓丽的裙袄。鲜族人有自己独特的造形的鞋,鞋的样

子很像一只小船,鞋尖上翘,穿脱都方便。妇女承担着家中繁重的劳动,家里和地里的活女人都能干。她们都习惯用头部顶水和其他物件,而不是用肩挑和挑手提。 朝鲜族几乎人人都能歌善舞。人们说“长袖善舞”,鲜族人喜穿长裙长袖衣服,舞起来自然是好看的了。连老大爷、老大娘几步简单动作的舞蹈,也非常优美动人。女人经常出来表演的,有长鼓舞、红绸舞;男人经常表演的是帽子上的大长穗舞。洋琴和木琴、手风琴,是伴舞的主要乐器。朝鲜的民歌优美动听,像《桔梗谣》、《春耕谣》等,则是让人百听不厌的。1 朝鲜族的民族体育,更有其悠远的历史传统,在民间极其普及,其中,跳板、摔跤、荡秋千是他们的长项。男子比较喜爱的是摔跤,主要是民族式的角力,不许用拳头和脚伤着对方,也不用背部着地计较输赢,只要将对方摔倒即算是结局。女人则喜欢跳翘翘板和荡秋千。每逢端午节和中秋节,年轻的女子都要穿得漂漂亮亮,成群结伴地做跳板和荡秋千游戏。荡秋千最是她们的拿手戏,她们能像燕子般地凌空飞舞,

中国民族乐器分类介绍

中国民族乐器分类介绍 一、吹管乐器典型乐器: 笛子、箫、排箫、埙、笙、芦笙、巴乌、管子、唢呐。我国吹管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根据其振动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等。 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管子、双管等。 第三类,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的有笙、排箫、巴乌等。 二、弹拨乐器典型乐器: 柳琴、琵琶、阮、月琴、古琴、筝、杨琴、三弦、东不拉、热瓦甫。我国的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横式,如:筝(古筝和转调筝)、古琴、扬琴和独弦琴等;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等。弹奏乐器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与拨子两种弹奏方法。 三、打击乐器典型乐器: 堂鼓(大鼓)、碰铃、定音缸鼓、铜鼓、大小锣、小鼓、排鼓、大钹。 我国民族打击乐器品种多,技巧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根据其发音不同可分为: 1、响铜,如:大/小锣、云锣、大/小钹、碰铃等; 2、响木,如:板、梆子、木鱼等; 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等。我国打击乐器不仅是节奏性乐器,而且每组打击乐群都能独立演奏,对衬托音乐内容、戏剧情节和加重音乐的表现

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板、梆、铃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四、拉弦乐器典型乐器: 二胡、板胡、革胡、马头琴、京胡、中胡、高胡。拉弦乐器主要指胡琴类乐器。拉弦乐器被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与伴奏。

古琴

笛子

埙 扬琴

中国传统器乐曲的常见曲式

中国传统器乐曲的常见曲式 曲式指的是乐曲的结构. 中国传统器乐曲的常见曲式有: 一、单牌体 二、联曲体 >> 三、变奏体 >> 四、循环体 >> 五、套曲体 >> 曲式指的是乐曲的结构,中国传统器乐曲的常见曲式有:单牌体、联曲体、变奏曲、循环体和套曲体。 单牌体: 是由一个曲牌构成的乐曲形式。曲牌又称“牌子”,原为说唱、戏曲及器乐音乐中独立使用的曲式单位,每一曲牌均有一个特定的名称,俗称“牌名”,就说唱及戏曲音乐而言,牌名一般出自于歌词,可以从牌名看出原曲的内容(如《赛龙夺锦》)、来历(如《梁州序》)或音乐特点(如《急板令》),但大多数的曲牌名和音乐的内容无必然联系,只是一个标志(如《夜深沉》、《下西风》),故同名的曲牌,其曲调乃至词格往往大不相同,在器乐曲中,变化则更大。 曲牌是音乐陈述的基本段落,一般由一个乐段组构成,也有的可分成两个或三个相似或互相呼应的乐段。 联曲体: 又称曲牌联缀体,是以曲牌为基本单位,将若干支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构成一首完整乐曲。 在板腔体音乐出现以前,联曲体是戏曲、说唱音乐及器乐曲的主要形式,它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 曲牌联缀的结构原则有二点: 1、套曲中的每个曲牌的宫调必须相通,调性统一和谐。 2、套曲中的曲牌排列有一定层次,一般是先为慢曲,次为中曲,急曲在后,引子和尾声为多为散板,依次递变,因而形成:散-慢-中-快-散的规律。在说唱、戏曲音乐中,往往以第一支曲牌及所属宫调命名。

变奏体: 是以一个曲牌为基础,以变奏手法加以发展而成构成完整的曲式,又分为原板变奏和板式变奏两种。 原板变奏不改变曲牌原来的板式,只用原板加花的方法进行变奏。 板式变奏是以一个曲牌为基础,运用“添眼加花”、“反调”、“叫散”等等曲调发展手法加以变奏,并形在一系列的板别,再把不同板别按一定规律联缀起来,就构成了大型套曲,它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常见的一种曲式形式。 戏曲中的板式变奏体和联曲体一样,都采用“散-慢-中-快-散”的原则。器乐曲中则遵循“慢-中-快”的原则,如江南丝竹中的《五代同样》是以《老六板》(有板无眼)为原板,添眼加花变成《快花六》、《花六板》、《中花六板》、《慢六板》,演奏次序为《慢六板》-《中花六板》-《花六板》-《快花六)-《老六板》,因为原板《老六板》放在最后演三,故器乐曲中的板式变奏亦被称为“倒装变奏”。 循环体: 是以相同的过渡曲或牌子连接不同的曲牌,或以同一曲牌演变成不同变体的曲式结构。过渡曲调或牌子被称为“过曲”,由它串接的曲牌则被称为“主曲”。循环体与西洋音乐的回旋曲不同,回旋曲中重复的是乐曲的主要部分,而循环体重复的是乐曲的次要部分,如浙东吹打《划船锣鼓》以锣鼓牌子《三五七》为“过曲”,主曲则有《茉莉花》、《八板》和《柳青娘》。 套曲体: 是由若干曲牌按一定音乐逻辑关系联缀成套而成的一种曲式结构,它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为庞大复杂的曲式,典型的例子如陕西鼓乐中的“坐乐”和苏南吹打中的丝竹锣鼓曲。

中国朝鲜族的形成及民俗文化

中国朝鲜族的形成及民俗文化 摘要:了解中国朝鲜族的迁入历史及民俗文化,更多的了解朝鲜族,有利于发展和谐互助的民族关系,以及巩固东北地区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朝鲜族、迁入、饮食文化、炕文化 近几年来,韩流之风越吹越猛,说起韩国就离不开朝鲜,还有韩国和朝鲜的主要民族—朝鲜民族,朝鲜民族是东亚的主要民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在中国东北和日本也有少数分布,现在中国的朝鲜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的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陆续迁入的。最早迁入并定居的一批,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了。明末清初, 朝鲜半岛的朝鲜族开始有规模地迁入, 或因其他原因被动迁入中国东北地区。其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因战争而被动迁入中国。在著名的萨尔浒战役中, 清军就俘获5000 名朝鲜士兵, 其中, 仅有部分遣返朝鲜。另有一部分发配为奴, 这部分朝鲜人终生留居中国。1627年, 后金为巩固作战在第一次对朝战争中获胜, 朝鲜被迫与后金签订《江都会盟》, 在后金军队撤退过程中, 有4986 名朝鲜人被掳走, 除被杀290 人、逃还623 人外,其他被带到中国。1636 年, 后金改国号为清, 为解入关后患之忧, 再度攻伐朝鲜。朝鲜大败, 被掳到中国东北的朝鲜人达数十万。这些数量众多的朝鲜人, 绝大多数成为女真人的奴隶, 自然成为中国朝鲜族的早期迁入者,。现在东北分布的朝鲜族,尤其是黑龙江的朝鲜族,主要是在九一八之后日本组织的移民。日本当时有个政策,叫“日人移韩,韩人移满”,组织了大量朝鲜人进入中国东北。曾经东北地区对朝鲜族人的两种称呼——鲜族和棒子,都和这种移民活动相关。称朝鲜族为鲜族,会引起不悦——这是日本人对朝鲜人的蔑称,称呼其为“棒子”“高丽棒子”,那就是要打架。诚然, 这一迁入过程是被动的。中国朝鲜族人口积累的第二个途径是主动迁入的,公元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朝鲜肃宗二十三年)至1699年,朝鲜全国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瘟疫。在这种情况下,公元1700年,在朝鲜北部首次出现了携家眷、牵牛马而潜居我国东北谋生的现象。此后,为了生计而潜逃越边境者越来越多。 从历史来看,中国朝鲜族是以19世纪中叶迁入的移民为基础,以1910至1945年迁入的移民为主体而形成的。中国朝鲜族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从原籍上来看,在中国的朝鲜族中,原住地为朝鲜咸镜道人、庆尚道人、平安道人占绝大多数,因而这三个群体成为中国朝鲜族的三大主流。 对于任何一个迁居到另一个国家的民族而言, 从暂居、侨居到承认为国民, 都要经历一个发展的历程。中国朝鲜族的形成也不例外,相对而言,中国朝鲜族是从明末清初逐渐从朝鲜半岛迁移到中国的, 一个民族跨境居住于两个主权国家的状况, 决定了其自我意识和认同意识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形成过程。.中国朝鲜族为开发中国东北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近代东北开发史中, 朝鲜族具有重要的地位, 朝鲜移民对东北开发的最突出贡献体现为水利建设和水田开发。朝鲜族在东北边疆开发荒地初期,粮食缺乏,以野果、野菜充饥,住的是极简陋的茅草屋,用的是木梨,没有耕畜便靠人力恳拓。到1881年,在延边地区先后恳拓的土地达到五千三百多公顷。1884年,达到一万两千多公顷。在寒冷的黑龙江中部开垦水田, 标志着东北水田开发普遍展开, 也标志着封禁数百年的中国东北地区进入了全面开发阶段, 而中国朝鲜族对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主要历史贡献之一。 朝鲜族在中国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保存并发展着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出穿住行,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勤劳聪慧的朝鲜族人民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制作了许多特色的种类丰富的美食。 朝鲜族饮食以米饭为主, 汤和泡菜及其他菜肴辅之。主食以米饭为主食的习俗是朝鲜族的饮食特点。最早的米饭是由笼屉蒸, 后来有了铁锅, 就开始用锅煮, 从此米饭就成了朝鲜族先民普遍的常用主食。大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能量充足,由此形成主食副食相补的“二元就餐文化”。副食有二大类,即酱类和泡菜类。酱类。酱,不仅能单独成为一种副

中国民族乐器分类

中国民族乐器分类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三千多年以前,我国已有了不少相当精致的乐器,如钟、磬、陶埙、石埙、鼓、铃、铎、铙、龠(类似排箫的一种乐器)、和(大笙)、言(大箫)。到了周代和春秋战国,乐器种类增加至八十多种。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期间,由于各族人民的创造和外来文化的频繁交流,又增加了横吹笛(即现在的笛)、笛(即现在的箫)、曲项琵琶(现今琵琶的前身)、筚篥(即现在的管)、铜鼓、羯鼓、腰鼓等,其中有些乐器后来流传全国,成为民族乐器中的重要乐器。五代、宋、元、明、清期间,由于民间文艺的蓬勃兴盛,出现了敲击乐器云锣、八角鼓、梆子、扬琴等;吹管乐器唢吶;弹拨乐器三弦;拉弦乐器二胡、板胡、京胡、坠胡等,乐器的种类更为齐全。本世纪初,民间还有一些新的乐器陆续出现:如喉管、粤胡等戏曲伴奏乐器。四九年以后,民族音乐事业发展蓬勃,改良乐器的工作亦有显着成绩。大批常用乐器经过改革,性能和表现力大为提高,有一些久已弃用的乐器,如方向、箜篌等,经改革后重放异采。而为了配合新型民族乐队的需要,在吹、拉、弹、打乐器形制的基础上,还研制成功了一批中音、低音乐器和定音的敲击乐器,如革胡、拉阮等,开辟了乐器发展的新途径。 第一类吹管乐器 笛,相传在汉武帝时(公元前一四零至一八七年),张骞出使西域(现中小亚细亚一带)时传入(也有说是于汉代由蒙古传入)。笛,古称「横吹」,亦称「横箫」,竹制,吹孔一个,指孔六个,贴有笛膜,这是中国笛子与其他国家的笛子不同的地方。笛子传入后,经二千多年的长期实践,近年把笛子制成活节以便调音,加上键子以利转调,发展迅速。笛子音色清脆、高吭、透明而圆润动听,独奏、合奏均具特色。常用的笛子分两种: (一) 发音较高者为梆笛,亦称短膜笛,声音高吭奔放。(二) 发音较低者为曲笛,亦称长膜笛,声音优雅润厚。 笙,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早见于殷商,是一种可以一吹一吸交替发音的吹管乐器。一方面利用呼吸的空气振动簧片发出声音,另一方面利用篑管中的空气柱共鸣,使之发出声音更为响亮。传统的有圆笙、方笙、芦笙等,近年又改革做成中音排笙和扩音笙。笙声音清晰透亮,音域宽广,能吹奏复杂的和声和简单的复调。唢吶,又名喇叭,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乐器之一,在民间婚、丧等红白事以及风俗性的节日中,它是主奏乐器。唢吶有二千年历史,在明代时已经非常普及,当时用来作戏曲伴奏之用。唢吶声音高吭、宏亮,分高、中、低音唢吶三种,另有一种最小的唢吶称为「海笛」。经长期实践及改良,目前所采用的唢吶并加上键子,称为「加键唢吶」。在乐队中,唢吶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管,是一件历史悠久的吹奏乐器。在古代,管用芦苇制成,只能吹奏二、三音。其后筚篥随《龟兹乐》传入中国,渐与中国的管同化,至今管的结构与筚篥已大致相同。管分南北,北管多用木做,亦有两支相连,一起吹奏,称「双管」,音域宽广,声音响亮。南方管又称喉管,用竹制成,发音雄壮。管经过长期改良,并加上键子,称为「加键管」,除扩大了音域外,更方便于转调的演奏。洞箫,箫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唐宋朝时,人们已把竖吹的古笛称为「箫」。相传最初的箫只有三孔或四孔,到魏朝的时候(公元二二零至二六五年)才有六个按孔的箫。箫的音色柔和优美,宜表达抒情的乐曲。

浅谈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认识 中国民族音乐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中国民族器乐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到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 中国民族音乐一般分为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五大类。歌曲分为古代歌曲和民间歌曲之分;民间歌曲又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等不同的体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点。早在两千多年的周代就有七十多种民族乐器了。现在经常使用的乐器已达两百多种。按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这些乐器既能独奏,又能组合成各种形式和乐队进行重奏和合奏,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重奏与合奏。如独奏有琴曲《广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阳箫鼓》;筝曲《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唢呐曲《百鸟朝凤》、《小开门》;二胡曲《二泉映月》等等。合奏有多种组合:纯粹用锣鼓等打击乐器合奏的清锣鼓乐,音色丰富,节奏性强,擅长表现热烈红火、活泼轻巧等生活情趣。如《八仙序》(浙东锣鼓)、《十八六四二》(苏南吹打)、《鹞子翻身》(陕西打瓜社)、《八哥洗澡》(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等;由各种弦乐器合奏的弦索乐,以优美、抒情、质朴、文雅见长,适宜于室内演奏。如《十六板》(弦索十三套)、《高山》、《流水》等;用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的丝竹乐,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轻快活泼的情绪,如《三六》、《行街》(江南丝竹),《雨打芭蕉》、《走马》(广东音乐),《八骏马》、《梅花操》等;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吹打乐,演奏风格粗犷,适宜于室外演奏,擅长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如《将军令》(苏南吹打)、《大辕门》(浙东锣鼓)、《普天乐》(山东鼓吹)、《双咬鹅》(潮州锣鼓)。有不少吹打乐种,在乐队中兼用弦乐器,因而音乐兼具丝竹乐的特点,如《满庭芳》(苏南吹打)、《五凤吟》(福州十番)等。 二.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三个时期 1.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 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奏汉。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民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曾"体系,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五声性特点。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自学说的理论端点。这一时期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 2.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生期 中国民族音乐新生期约在公元4世纪至10世纪,这一时期包括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北方人民南迁、少数民族的内移,构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一是玄学对儒学的冲击,引起音乐思想的变化;二是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引进乐器、乐律、乐曲和音乐理论方面的新因素。其结果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为之一变,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一方面是世界音乐的中国化,包括外来乐曲的中国

中日韩传统音乐对比

中日韩传统音乐对比 2010级对外汉语2班卞盈欢 中日韩三国的音乐传统文化都受到中国古代传统的音乐文化的影响,但各自有其发展和创新,具体表现在:在音乐文化和音乐风格上略有相同,但又各自融合了民族本土特色,并且在与外来文化接触和融合的过程中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音乐文化同样也源远流长。中国传统乐音具有带腔性,音与音之间是过渡和递变的。中国传统音乐可分为器乐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以及民间舞蹈音乐五大类,其融合了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中国传统音乐的样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宫、商、角、徵、羽”五种,其中宫、徵调式的色彩比较明亮,羽、角调式色彩比较暗淡,而“商”的调式色彩则位于二者之间;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具有较大的自由性,旋律的表现突出,强调音韵的结合与和谐。从上述两方面可看出中国音乐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审美观念,可以说中国传统音乐是以“和”为音乐美的最高准则的。它突出表现为讲究作品的意境和意韵,注重表述中的道情和理趣,推崇含蓄和婉曲,喜好中和适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当然这其中也有气势恢宏磅礴曲调,但也不会超出与自然、与人的情感搭配的和谐范围。另外中国传统音乐强调“音由心生”,重视内心感悟,善于把主题表现的抽象和虚幻。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音乐具有幽婉、深邃、悠远、含蓄、淡泊的特点 2.在日本传统音乐中,词章所占的地位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日本传统音乐习惯把音乐分为歌唱式和说唱式,在这两种方式中词章是必不可少的成分。由此可见,日本的传统音乐经常是曲词相伴。如今为人们所熟知的日本雅乐,其起源来自于传入朝鲜的中国古代舞蹈,属于纯乐器演奏的一种音乐形式,在平安时代一些雅乐也被人们添加了歌词,由此可见词章对日本音乐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日本传统音乐带有浓郁的“尚古”精神,当然这在中韩的传统音乐中也是普遍存在的,而由于这种“尚古”精神使得日本的传统音乐形式一旦被接受,就得以长久保持。同时日本音乐还主要是为日本的贵族所服务的,如:雅乐是贵族阶级的音乐,能乐是武士阶级的音乐,三味线则兴盛于民间。由此可见日本音乐的尚古精神与日本政治特征和其历史发展密切相关。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儒家文化,朝鲜,印度以及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 3.韩国——朝鲜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系统,尤其能歌善舞,节日和劳动之余,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弄弦法、转声法及退声法是朝鲜族传统音乐最主要的特点,此外善于运用“长短”的节奏变化来表现情绪上的特征,并且与生活中的语音形式息息相关韩国——朝鲜的传统音乐体现出众民皆歌舞的特点,由此其民间的音乐传统源远流长,其传统乐器也是多种多样,多达40种,主要有伽倻琴、长唢呐、长鼓、片鼓、横笛等。 韩国——朝鲜传统音乐大致分为正乐,俗乐和现代创作国乐三种。正乐又分为雅乐、唐乐和乡乐,雅乐和俗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乡乐则是其本土音乐。民谣即“民歌”,著名的民歌有《桔梗谣》、《阿里郎》等。其饱含着人们的思想、情感、理想和追求。 4.总之,中国传统音乐自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而日韩传统音乐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颇深,而它们结合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不断创新丰富音乐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