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唐古文运动的一个社会文化背景

论中唐古文运动的一个社会文化背景
论中唐古文运动的一个社会文化背景

论中唐古文运动的一个社会文化背景

在進入主題之,想對「古文運動」概念稍作檢討。本文所的中唐古文運動,是指從史之亂前後到九世紀初憲朝,一個持續性的批判近代華麗文、主張文章復古的潮流。文運動最早的倡導者蕭穎士、李華、賈至等九世紀初的領袖則以韓愈、柳元為最著名。這和一般論性文史書籍的用法是致的,但因本文考察的範止於韓、柳的世代,及晚唐,題目特別在「古文運」前加上「中唐」,以時限。

宋古文傳統文學批評關心的一個重點,關的討論極多,但「代古文運動」一詞,則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才出現,一直用至今。這個概念的適當性最近十幾年受到了挑戰,由於本使用這個詞語,似應對新近的戰有所反應。學者對唐代古文運動」概的批評,大約包含了兩要點。首先,所謂文運動的參與者,在觀念上很多歧異,並不能成一個運動整體,把韓愈以前──至初唐──的某些文士視為古文家可能不妥當。有人認為,韓愈關「古文」觀念的考慮,有重大廣泛的道德意義,在性上迥異於李華諸人的文學思想。[1]還有學者指出具有文體意涵的「古文一詞是韓愈提出的,以前無人使用。[2]其次,唐代,古文只是個人提,少數人附和,不足當「運動」之名。[3]日本者小野四平特別強,「古文」文體的確韓愈、柳宗元等人手中完成,但在們之前的先驅,並沒有一致而明確文學理念,只能算是零星的頭。何況唐代古文在韓柳後很快就衰落了,若「古文運動」之名,怕只有歐陽修以後的北宋古運動足以當之。[4]

以上引述的對「唐代古文動」一詞的質疑,有助於學更深入考慮中唐

思想與文學的一基本問題,但依個人之見,乎還不足以動搖這個概念的在基礎。這個概念還是有使價值的。對於「古文動」之說最根本的質似乎是,明確的古文思想──別是有關文、「道」關的看法,以及成熟的古文文體,是韓愈、柳宗元這一輩人立的。把韓愈以前張文章復古的文士當作古文家,一種時代倒錯的說法,這種觀忽略了韓愈的世代與先文士之間的斷裂性因此,在「唐代古文運動概念的課題上,關鍵點是韓柳等人的主張和寫作與前十年的某些文人有有緊密的歷史關聯?如果有,些關聯是否能說構成了某種潮流這兩個重大的問題,當然不是此處短的導言所能充分討論這也不是本文的目的。個人是想提出一個看法:如果們對古文思想的內涵採取較寬鬆的認定,以上問題的答案應是肯定的。

從宗天寶末年到憲宗朝的七十年左期間,所謂古文家的思想確有不小的變化,即使同時代的文倡導者,也常有觀念關懷重點上的差異。不過,這人之間也有明顯的相之處。譬如:他們大都重要的作家,在文寫作上成就尤高,並少對文體的創新有所嘗;他們對六朝以下講究駢儷律的文風都很不滿;他們大都張在創作意旨和文字格上,文學應該以六經為歸依這些相似性應該能顯示學者一般所說的古文運動,是一有整體性的思潮,在觀念紛歧的底,有一些根本的、持續的特性此外,中唐古文運動的參與之間也常有親密的關係,例如,穎士和李華是密友,穎士、蕭存為父子,獨孤及和梁肅師生,韓會與韓愈為兄。這也可視為古文潮流具有續性的一個徵候。[5]相對而,在初期古文家如蕭穎士、李崛起之前,文章(歌除外)復古的思想與創作實,就顯得

遠為零散

至於「運動」詞是不是古文潮流的恰當指稱的確值得考慮,但這個名稱也許不能說一定是錯的。古文思出現於菁人的社群,不可能像宗運動或近代運動般具有廣泛的影響。但我們也不能太估這個潮流的衝擊。早期文家多是文壇的重要領袖,他們的想可能有相當程度的傳布只是沒有在現存文獻得到充分的反。至於九世紀初的韓愈和柳宗元,們受到青年士子廣泛崇敬與追隨,則是很明顯的。

以上簡略的討是在主張,「唐代古文動」涵蓋的是一個有連續、整體性的歷史現象。「古文運」作為這個現象的標誌,似乎有陷,但也有其正當性。在學者沒找到更適切的稱號之前,個詞語還是具有讓人快速指認特定史現象的功用。本文的主旨在討中唐古文潮流的一個形成礎,特為「古文運動」之名作辯護如上。

一、古文運動領導者的家背景

唐代古運動的特性,主要存在於參者的文學主張、寫作格與思想取向。不過,古文家出身背景也有相近之處,這一點或和這個運動的起因有關值得注意。以下先整中唐古文運動主要導者與支持者的家族背景,以為討的基礎。

一、蕭士(717-760)。郡望陵,為南朝梁宗室之,梁武帝之弟鄱陽王蕭恢的裔孫家族在公元五五四年西魏陷江前後入關中,成為關隴團的成員。五世祖蕭隋時曾任馮翊太守,入唐後官刑部尚書。蕭穎士自己家在今河南昌一帶(隋時為穎郡,唐時為許州)。很明地,穎士家為

北遷的方士族。[6]

二、華(715-774)。系出趙郡李氏東祖房,屬山高門。[7]

三、賈至(718-772)。南洛陽人,郡望長樂。今本元和姓纂》卷七有賈至家的資料,知道他們的遠祖有龔和賈詡,從賈詡到賈至的祖父間,記錄相當簡略根據《三國志》、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可知賈龔家在河西走廊的武威其子賈詡是董卓的部將,隨州軍入洛陽,後來投效曹操,得重用。北朝史上頗有原籍武威的賈姓東士人,祖先大概都是賈詡移入中原的。賈詡有一子賈遷居長樂,這就是賈郡望的來源。在中古時代,名叫長的地方有好幾處,從賈至曾受信都縣伯一事看來,[8]賈遷往的長樂應在今河北縣。此地十六國時期以為長樂郡,隋代為信都郡長樂縣,代則改稱信都縣(冀州)。〈宰相世系表〉所載長樂賈氏一支,東時遷往南方,但依《元和纂》,此支與賈至家別為一。《元和姓纂》記載,賈至的六祖賈琚在北魏任穎川守,看來賈家是山東士族的能性很大。[9]

四獨孤及(725-777)。出匈奴屠各種,代北虜姓,此劉姓者亦多。中古氏諸書與獨孤及家譜牒都說,獨孤先祖係後漢宗室,攻擊匈奴遭,因入匈奴。此說不可信,者考辨已詳。[10]案,胡入華,聲稱上代原為漢人者,數不少。茲舉一例。唐名相房琯(697-763)屬的河南房氏原出車屋引氏,自稱先房乾本貫清河(今河北清河)晉初出使北虜,被未返。[11]據獨孤及家史,他十世祖羅辰從魏孝文帝遷洛陽,子任官於北魏、北齊、隋、唐,可其家久居華北,於中土士文化浸潤應極深。[12]

五、元結(719-772)。鮮卑拓氏後裔,代北虜姓。[13]

六、翰(約去世於770年代)。趙郡氏,李華族人,山東士族[14]

七、祐甫(721-780)。身博陵崔氏第二房,東高門。[15]

八、梁肅(753-793)。關中舊族,先為關隴集團成員。[16]

九、蕭存(739-800)。蘭陵氏,蕭穎士子,北遷南方士族。

十、李舟740?-787?)。身隴西李氏姑臧大房,東士族。隴西李氏的始祖是西涼國者李暠,北魏控制州地區後,李暠的孫子李於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444)入朝京(平城,今山西大同)子孫後隨孝文帝遷洛陽,轉居華北平原姑臧大房為李寶長子李承的後。[17]

一、崔元翰(729-795)。系出博陵氏第三房,山東高門。[18]

十、李觀(766-794。隴西李氏,山東士族[19]

三、韓愈(768-824)。韓愈同時人或稱韓家郡望昌黎,或稱南陽。查核傳世的古韓姓系譜,兩說均。依《元和姓纂》韓家的地望則為陳留案,韓愈的七世祖韓耆是安定安武今寧夏鎮原)人,北魏明元帝永興間(409-413),從赫勃勃的陣營投效北魏。韓耆與子孫三代都是武將。韓耆據說徙居山郡(今河北正定),至韓愈之時,其家世居河陽(今河南孟縣)。韓愈先雖然起於軍旅,至中唐時,已久受文教之薰習,或可是較低層之北方(山東?)士族[20]

十、李翱(774?-836)。出身隴西李氏姑房李沖支,山東士族。[21] 十五、皇甫湜777?-835?)。方人。原籍睦州新安(唐稱安,今浙江淳化),寄家揚,以安定為郡望。族歷史不詳。皇甫是著名文士、憲宗文宗兩朝宰相涯(763?-835)的外甥,此關係密切。王涯於太原

王氏之烏丸王氏房,然是山東士族,父親王晃曾任溫州史,皇甫家能與王家聯,大約也不是貧寒之家。[22]

十六、呂溫(772-811)。出身河東(今西永濟)呂氏,亦以東平為郡望家居洛陽,但族人仍有塋在河東。柳宗元〈呂侍恭墓誌〉曰:「呂氏世居河,至延之始大」。呂恭是呂溫弟弟,延之為其祖父,曾任越州刺、浙東節度使。依此,呂家雖北方土著,政治社地位是新近才上升,可算是新興家族。[23]

十七、柳宗元773-819)出身河東柳氏西眷房,河東郡,西魏至唐初在政治上屬於隴集團。先祖曾於十六國後時(396年)南遷,留居淮河域,南齊末

唐代古文运动

第十一章唐代古文运动 今天开始学习唐代的古文运动,将依次分析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和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柳宗元的散文成就。在开始学习主要内容之前,我们将先介绍一下什么叫“古文”。 古文作为一个文体概念是中唐韩愈时才产生的。唐以前虽然有古文这个概念,但它的内涵与韩、柳等人所使用的古文完全不同,它分别指以下三种东西:一,指秦以前遗留下来的文字,这是古文的本义;二,司马迁又把古文用来指称古代的典籍文献,《太史公自序》说:“年十岁,则诵古文。”三,汉人常把所发现的“壁中书”称为古文,以区别于流行的今文。 韩柳的古文是同当时流行的骈文相对的概念,其特征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运用灵活,不像骈文那样要求对偶、辞藻、音韵和典故。因为这种新兴的文体恢复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它为古文。 第一节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 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散文自身发展的规律都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一)古文运动是借助于儒学复兴运动的旗帜而发展起来的,而儒学复兴运动的产生又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阶级变动的结果。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事实上已割据的状态,强藩名为王臣实为敌国,疆土、甲兵、政令、赋税各自为政,朝廷基本上失去了对各藩镇的控制。唐宪宗虽然取得了对藩镇用兵的暂时性胜利,但骄兵捍将的实力并未真正瓦解,不久河北藩镇变乱又起。晚唐人甚至认为“与其闭门作天子,九族涂炭,不若开门作节度使用使,终身宝贵无忧。”(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十六)肃宗、代宗、德宗都是暗弱昏聩的君主,任其宦官、奸佞和各地藩帅暗中勾结,朝官也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纲纪混乱,政出多门。唐王朝统治下的人民更是“居无尺椽,人无烟爨,萧条凄惨,兽游鬼哭。”(《旧唐书》卷一二三)但是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经济仍在不断地发展,刘晏理财使江南财富直抵关中,杨炎改用两税法使国库收大增,国家的统一和强盛是上下一致的要求。政治上的统一必然要求意识形态的统一,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一些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积极地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树起从尧舜、周公、孔子到汉以后的道统,他们首先要求在思想界天下只此一家,古今相承一脉。因此,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学复兴思潮,是一次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思想运动,很快得到了庶族士人的响应。大家明白,对儒学君臣父子社会秩序的动摇,对“夷夏之大防”种族界限的混淆,就意味着大唐帝国的瓦解与崩溃。韩愈写了《原道》等论文排斥释老,重申儒家之道,力图恢复以孔孟为正统的思想体系。大力宣传孔孟的儒家道统,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远不能完成这个历史任务,因而自然要求掀起一个以文风、文体为主要内容的文学革新运动。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兴运动的联系,就体现在韩愈文道合一的主张里。为了宣传儒学必须进行文风、文体改革,而文风文体改革又要以儒家之道作为指导思想。 (二)古文运动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是在经济、政治、军事各个领域内全面掌权的世俗地主阶级,对封建社会前期门阀贵族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趣味的扬弃。中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折,世俗地方取代门阀贵族,日益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占统治地位。“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青门”(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世俗地方由初唐入盛大唐而崛起,经中唐到晚唐而巩固。跟六朝以来以玄学为其思想基础的文学艺术不同,以中唐文

唐代文学变革运动

唐代文学变革运动 (一)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除白居易而外,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也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作家。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并为新乐府运动中的优秀作品。 西汉设置乐府,掌宫廷和朝会音乐。由乐府采集和创作的诗歌遂被称做“乐府”。乐府诗相当一部分采自民间,具有通俗易懂、反映现实和可以入乐几个特点。后来文人也仿作乐府诗,唐代把南北朝以前的乐府诗统称作古乐府。 新乐府的特点有三:一是用新题。建安以来的作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二是写时事。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的,但多无关时事。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始于杜甫。白居易继其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新乐府诗多未尝“播于乐章歌曲”。从音乐角度看是徒有乐府之名,而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是真正的乐府。新乐府运动由于前有杜甫开创的传统,后有元结、顾况继其事,张籍、王建为先导,到了“元白”时期,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一整套理论,加之元、白诗才盖世,写作了大量新乐府诗歌,给当时以极大影响,使这一伟大的文学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师友诗传续录》载:“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创为新乐府,亦复自成一体。”新乐府运动在贞元,元和年间与韩柳古文运动相继磅礴于文坛,有着共同的社会原因。(二)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势衰落,藩镇割据,宦官弄权,由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是在“复古”的口号下,主要对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一场文学革命,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相似。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骈文作为一种文体,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 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这一运动有其发展过程。在骈文盛行时,已有人提出改革的要求,初唐陈子昂曾主张“复古”,是文体革新的先驱者。其后,萧颖士、李华等继起,提出取法三代两汉的主张,为韩柳古文运动做了思想准备。中唐时期虽经安史之乱,唐朝国力衷弱,但贞元以后,社会暂时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中兴”的希望。这样韩愈等人倡导古文运动的时机也就成熟了。他们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这是古文运动的基本理论。他们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重视写真情实感,强调要有“务去陈言”和“词必己出”的独创精神。他们一方面亲自实践,一方面又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使古文运动的声势日渐壮大。

《唐宋古文运动》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唐宋古文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条目内容要点。 2、通过对条目知识的辨析和整合,学生能够准确地筛选知识信息。 3、学生学会运用做卡片的方法全面恰当地引述条目要点和正确把握知识信息。 4、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百科条目注重引用资料和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权威性的特点有深刻体会,培养和提升学生重视科学、服务科学的责任心。 5、通过百科条目的阅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养成利用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的扎实而严谨的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条目内容要点。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百科条目注重引用资料和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权威性的特点有深刻体会,培养和提升学生重视科学、服务科学的责任心。 教学难点 对条目知识的辨析和整合,学生能够准确地筛选知识信息。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文章简介: 《唐宋古文运动》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中国文学卷》,由中国现代学者钱仲联编纂。该条目针对中国文学史上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古文运动系统地介绍了它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代表人物、创作主张、写作形式等知识内容,全面阐述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位唐宋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在倡导古文运动中所遵循的古文理论,让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唐宋古文运动的宗旨,同时简要地说明了唐宋古文运动的对包括清代桐城派在内的古文家、古文流派的或影响。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能够准确地筛选条目要点和正确把握知识信息,找出文章的关健字句,理清文章脉络。 2、根据条目要点和知识信息,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唐代名词解释

文章四友:指初唐诗人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他们基本上是武后时期的宫延 诗人,专力写作律诗,对唐代律诗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 盛唐气象: 边塞诗派:盛唐边塞诗派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另有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诗 歌内容上大都描绘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抒写立功塞外的英雄壮志,歌颂将士不畏艰苦、抗敌御侮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表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时期以山水田园为主要写作对象的诗派,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 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 新乐府运动:指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反映现实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运动因主要倡导者白居易横遭毁谤收到挫折,最终无法继续下去。但新乐府运动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的光辉的一页,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文运动:唐代韩、柳等人发起的一场以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 质朴流畅的传统,反对浮华的文风的文学革新运动。他们所提倡的散文实际是一种新型的散文,既有所继承,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时代特点。 “郊寒岛瘦”是苏轼对唐代诗人孟郊和贾岛诗歌的评价(1分)。寒指清寒枯槁,瘦 指孤峭瘦硬,两者含义相似(1分)。郊、岛二人诗风格清奇悲凄,幽峭枯寂,格局狭隘窄小,破碎迫促,且讲究苦吟推敲,锤字炼句,往往给人以寒瘦窘迫之感(2分)。 韩孟诗派: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并称。唐人有“韩笔孟诗”之说。 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 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及其所代表的诗歌流派,这一说法最初见 于姚合《极玄集》。大历十才子包括李端、卢纶、吉中孚、韩、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津、夏侯审,大历初年他曾在长安参加重要唱和活动,又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其中以钱起、卢纶、戴叔伦成就最高。大历诗人创作内容较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相对盛唐,由壮阔变为清秀,由重气势变为重韵味,艺术显得更为精工。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晚唐裴铏有小说集名《传奇》,后即以名唐人小说。内 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之为唐传奇。唐传奇是中国古典小说成熟的标志,对后代的文学创作有较大的影响。 变文:简称“变”,即转变的底本。一般说唱相间,散韵组合演述故事。说白与吟唱转

15、简析“古文运动”。(名词解释及唐宋古文运动的介绍)

15、简析“古文运动”。(名词解释及唐宋古文运动的介绍)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 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显而易见,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它还在继续流行。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宋代的古文复兴,要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 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 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 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唐代被贬官的诗人及其当时诗作

唐代被贬官的诗人及其当时诗作 唐有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被贬,先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再流放峰州(今越南河内西北)。后一次,是因为他和武后的宠臣张易之兄弟交情不错,张氏兄弟被诛,遭此连累。有“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的诗句,写自己作为京城逐客的狼狈。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绝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中的“龙标”即指王昌龄,盖后世称王龙标。这位“七绝圣手”,何事遭贬,据说是性格的傲岸不羁,“不矜细行,谤议沸腾”,且不止一次被贬。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曾参加永王李璘幕府,李鄰以平安禄山叛乱为号,带兵沿长江下。后李鄰被其兄其兄唐肃宗李亨击杀,李白也因此获罪被流放夜郎,半路上到白帝城时遇赦。 杜甫因为没有“文凭”,在长安求官求得很辛苦。安史之乱,他在凤翔追到逃难的皇上,唐肃宗任命他为左拾遗,官阶比七品芝麻官还小。回到长安后,就遇到唐肃宗罢免宰相房琯之事,杜甫上书进谏,为房琯辩护,触怒了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天涯沦落人”,这“江州司马”就是白居易。此前,他在京城做官,官不大,但也算体面。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当朝丞相武元衡被人当街残杀,整个京城为此震动。涉及政治谋杀,没人敢说话,白居易出于正义,写了一封奏章,要求朝廷迅速彻查此事,严惩杀人凶手。于是有人就以越权奏事为名将他告了,白居易也因此贬为了江州司马。 同为唐代古文运动领袖的“韩柳”,韩愈也被贬。韩愈是刑部侍郎,京城高官,他是就迎佛骨一事直谏皇上疏离佛教,激怒了宪宗,被贬潮州刺史。那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就是写在赴潮州的路途,苍凉悲壮。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晚唐的杜牧也曾受权贵排挤,出黄州刺史。《齐安郡晚秋》一诗有“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句,可见心中不平之气。

韩愈诗词经典的书法作品图片

韩愈诗词经典的书法作品图片 韩愈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有较高的文学成就。他创作的文学作品被许多人创作成书法作品,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与欣赏。下面是整理的韩愈诗词经典的书法作品图片。 韩愈诗词优秀的书法作品欣赏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长庆四年,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韩愈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韩愈在科名和仕途上屡受挫折,思想倾向复古。他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唐王朝统一。在思想上提倡儒家正统思想,批判佛老思想。他领导了唐代反骈文的“古文运动”,反对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文风。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

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叙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他的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他的古文众体兼备,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无不擅长,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其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名篇如《谏迎佛骨表》、《原道》、《原毁》、《争臣论》、《师说》等;记叙文则爱憎分明,抒情性强,名篇如《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韩文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尤善锤炼词句,推陈出新,许多精辟词语已转为成语,至今仍保存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韩诗成就虽不如其散文,在中唐亦占有重要地位,对宋诗影响颇大。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 经过了安禄山起兵国势顿衰,废池乔木,一蹶不振。此后的大历诗歌,普遍带有一种感伤的色彩,缺少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激越的时代感情,历来在史诗上评价甚低。不过,与安史之乱同时,杜甫首先开创了以古体诗,律诗写时事,开拓了诗歌的表现范围。杜甫也因此得到了“诗史”的美名。如他很负盛名的“三吏”,“三别”,《羌村三首》,《赠卫八处士》等诗歌,都是以时事入诗。如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一诗: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 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 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与杜甫几乎同时期的一批文人,由于唐朝国运的转折,天宝年间的种种仕进捷径都已经行不通了。政治渐趋保守腐朽,科举取士更是被权臣把持利用。这群文人,在政治上很不得意,或者一生布衣,或者沉沦下潦,深刻的体味到社会的不公平和人民的悲辛。以元结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开始冷眼旁观时代的消沉落寞,把人生的种种不得意和身边眼前的种种不公平写入诗中。他们主张诗歌要联系时政,直陈时弊,这点和陈志昂的观点相似。《系乐府序》中提到:“上感于上,下化于下。”,也是他们的政治教化作用的一种体现。元结还编了《箧中集》,收录了沈千远,赵微明,孟云卿,张彪,王季友等人的五言古诗共二十四首。这些文人开创新乐府运动的先声。《箧中集》中收录的诗歌有强烈的现实性,触及天宝中期日益尖锐突出的国祚危机,比如:《舂陵行》,《贫妇词》,揭示了人民的饥寒交迫和贵族地主的贪得无厌,变本加厉。 贞元,元和年间,唐朝的政治有了一段“中兴”时期,唐诗逐步发展到了它的第二个高峰。起先有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以及韩愈,柳宗元为领袖的古文运动,而白居易则是用新乐府运动呼吁了韩柳古文运动。 先说一下新乐府运动,乐府诗虽然正式创立于汉代的武帝时候,但是《诗经》中的国风早就具备了乐府诗的一些基本特色。诗经国风的诗能够入乐演唱,充分体现了“饥者歌其实,劳者歌其事”的贴近生活,反应现实的特点。汉代乐府诗问世,是由汉代乐府机构采集配乐,后人总结汉代乐府诗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进一步发扬了《诗经》的传统。到了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以及建安七子,有了新的变化,他们用旧题来写当时的时事,为乐府诗的发展扩宽了写作题材。如曹操的《蒿里行》,在旧题中本是写的挽歌,但曹操借旧题抒怀言志。到了中唐时期,李绅首先创作了新体乐府诗二十首,引起了元稹的重视并且写了十二首和诗。而新乐府的名字,正式出自于白居易。 白居易是我国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很有深度的批判揭露了中堂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疾苦。同时,他在自己创作的基础上,总结了以往的现实主义诗歌的经验(上段已经提到),也发展了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形成了自己重在批判现实,暴露现实黑暗,替人民抒发疾苦的一种诗歌理论。白居易在《采诗以补察时政》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白居易所说的“感于事”,不只是历代诗人,理论家所说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而指的是当时中唐时期的不平之事。同时“动于情”,也不同于前人所说的一己私情,而是指悲愤不满的感情。可以看出,这是白居易对司马迁的《史记,自传》和钟嵘《诗品序》的继承,同时也接近于同时期韩愈“不平则鸣”的写散文的感情来源。这可以看出,白居易的诗歌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但当然,在他的诗中不乏浪漫主

韩愈文学主张

韩愈文学主张 引导语:韩愈,字退之,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今天为大家讲述一下,关于韩愈的文学主张。 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自幼就因为家风的影响而对文学有着多于常人的兴趣和认知。韩愈七岁时就能言,十二岁时就能下笔成文,所以他能够对文学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有着自己的见解。韩愈认为当时的文学创作一味地追求对仗工整讲究声律的骈体文,是不利于内容的表达。所以自韩愈开始,就倡导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的两位领袖 韩愈所主张倡导的古文运动,不是简简单单的创作古时的文章,那样反而不利于当时文学创作的发展,而是学习先秦两汉时期散文创作的精华。韩愈人文文章的一大重要目的和作用,就是说理明道,不是在文章表明做花式的修饰功夫。纵观韩愈自己所创作的诗句文章就可以看出,他的文章有着雄伟的气势,说理极为透彻达点,逻辑性思维也是极为清楚清晰的。所以唐时的杜牧将韩愈的文章和杜甫的诗句并称为“杜诗韩笔”,苏轼更认为他是“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主张文学创作要重视内容的表达,这也被他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中。韩愈的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言不讳,率真无比,就是敢于讲真话,这也是同他积极有为的政治素养相关联的。韩愈所创作的《论天旱人饥状》和《论淮西事宜壮》还有《论佛骨表》都是很好的表现,其中《论佛骨表》更是指出了为官的人不敢指出皇帝过错的事实。这一篇文章还差点要了韩愈的性命,幸亏有人求亲,才降为被贬潮州的结局。 韩愈的文学主张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影响都是巨大的。自南北朝以来的浮华文化,也自此渐渐被抛弃,一股文学清风开始吹起。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韩愈作为一代名家,其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其中惊世名言更是比比皆是,以下节选了韩愈作品中部分诗词加以赏析。 韩愈的诗风在中唐诗坛上开创了一个重要流派,其笔力雄健,

唐宋文学复习题

1、上官体:上官仪诗多应制,奉和之作,形式上“以绮错婉媚为本”,典丽工整,成为当时官方诗风的代表,时人仿效,称为“上官体”。 2、文章四友:初唐武周时期四位宫廷诗人的合称,即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都以律诗见长。其中以杜审言最有诗才。 3、近体诗:形成并盛极于唐,也称今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字句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有规则。 4、孤篇横绝:出自清王凯运《王志》卷二《论唐诗诸家源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5、平水韵:近体诗所押韵叫《平水韵》,即后人所称《诗韵》。南宋末年,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为实用需要,将《切韵》、《唐韵》中规定可以“同用”的韵部合并起来,共得106韵。 6、诗史:出自孟启《本事诗》:“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7、新题乐府:杜甫开创的,以《兵车行》、《丽人行》为代表的,以新体写时事的乐府诗。 8、三吏三别:指杜甫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9、五言长城:刘长卿诗500多首中,十分之七是五言,五律又几乎占五言的十分之六。出自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诗序》:“尝自以为五言长城”。 10、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夏侯审、耿湋等,大历初年他曾在长安参加重要唱和活动,又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其中以钱起、卢纶成就最高。大历诗人创作内容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相对盛唐,由壮阔变为清秀,由重气势变为重韵味,艺术显得更为精工。11、韩孟诗派:与中唐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诗派,代表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姚合、卢仝(tong)、刘叉等人。 12、郊寒岛瘦:出自苏轼《祭柳子玉文》。他们都属于苦吟派诗人,内容多写饥寒穷愁,构思奇特尖新,意境清冷苦涩,风格孤峭瘦硬。 13、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主要有白居易、元稹、王建、李坤、张籍等。 14、古文运动:中唐时期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一次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诸方面都进行变革的散文革新运动。内容上主张“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形式上,由骈体而散体,带来了散文创作的大繁荣,扭转了六朝至唐初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 15、三十六体:晚唐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都擅长骈体文,三人齐名,因三人在其从兄弟中都排行第十六,故称“三十六体”。他们大力提倡四六文,风格华丽浓艳。以李商隐的骈文最具代表性,其骈文婉转流畅,典丽清峻。 16、传奇:唐宋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往往用夸张手法布置偶然性、戏剧性情节,或加神怪色彩。起于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 17、变文:唐五代时与俗讲同时流行的民间说唱文学称为“转变”。转变,就是说唱变文。变文,或称“变”,乃“转变”的底本。其特点是说唱相间,散韵组合演述故事,或辅以图画。 18、敦煌曲子词:发现于敦煌石窟,敦煌曲子词160多首,绝大部分是民间作品,是现存最早的唐代民间词,大体作于玄宗至五代;表现妇女生活的艺术性较高。这些民间词题材较广泛,反映的生活面较广阔,风格朴素、清丽,是珍贵的原始材料。其中最主要的抄卷是《云谣集杂曲子》。 19、花间词人:后蜀赵崇祚编《花间集》,共收18家,为西蜀词代表,有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和凝、韦庄,以温、韦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花前月下,男女之情,相思之愁,主要

《唐宋古文运动(节选) 》阅读练习及答案

《唐宋古文运动(节选) 》阅读练习及答案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粱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成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 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显而易见,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它还在继续流行。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宋代的古文复兴,要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 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

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古文,取得了分庭抗礼的地位。明代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代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 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15.下面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韩愈、柳宗元利用复古的旗帜倡导古文运动,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的目的,是推行古道,复兴儒学。 B.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的骈文并未因为古文运动的兴起而匿迹,晚唐以后,乃至宋初,它们仍有市场。 C.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人,在欧阳修的带领下,取法韩愈,各树旗帜,使宋代古文运动取得了与唐代古文运动分庭抗礼的地位。 D.韩愈、柳宗元各自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韩愈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宗元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 16.结合选文,概括唐代古文运动的起因和过程。(6分)

2019高考语文二轮练习专项:古代诗文文学常识

2019高考语文二轮练习专项:古代诗文文学常识 1、以下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 ..的一项为哪一项() A、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散文蓬勃发展,史称先秦散文,包括《左传》《国语》等历史散文和《论语》《庄子》等诸子散文。 B、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他创作的《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C、老舍,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小说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代表作有《茶馆》。 D、巴尔扎克、雨果、海明威是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优秀作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死魂灵》《悲惨世界》《老人与海》。 【答案】D 【解析】《死魂灵》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 2、以下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 ...的一项为哪一项()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组成,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从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著名篇目有《再别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雨巷》等。

D、《老人与海》的作者为美国小说家海明威,作品通过塑造一位敢于同巨鲨搏斗的硬汉形象,表现了“人可被毁灭,但不可被打败”的主题。 【答案】C 【解析】《雨巷》应为“雨巷诗人”戴望舒的作品。 3、以下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为哪一项() A、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等,其中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冲淡自然、恬静平和,在一定意义上是陶渊明性情的写照。 B、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与其自身遭遇相联系,前后期风格不同,《声声慢》是其抒发故国之思和身世之感的代表作。 C、《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其中塑造了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经典形象,他们都是受到精神和肉体双重迫害的弱者。 D、契诃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乃至成为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的代名词。 【答案】C 【解析】孔乙己、阿Q是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祥林嫂是小说集《彷徨》中的人物。 4、以下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先秦诸子散文长于论说,如《孟子》《庄子》《荀子》等;先秦历史散文那么长于叙事,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B、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最高艺术成就的代表。

韩愈《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和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认识从师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第一段的作用及其论证结构。 2.意动用法及“主谓短语中的‘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每节课都要喊“老师好”,用此表示心中对老师的尊重。古人也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虚的,教师是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的,实际上名列第三位,可见其重要性。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没有教师,人类的文明之火就无法传递下去。那么,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韩愈的《师说》来探个究竟吧! 一、字词正音: 读dòu(句读) 郯tán(郯城,县名) 苌cháng(姓) 句读dou 聃dān(用于人名,老聃) 贻yí(赠送) 或不焉fou 经传zhuan 从师cong 读书du 不能bu 传道chuan 从容cong 二、解题: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三、作者简介: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 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观点“师其意不

韩愈名篇赏析

韩愈名篇赏析 作者:尘涵| 来源:网络转摘| 时间:2007-02-20 | 【大中小】 【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幼孤,由兄嫂抚养成人,贞元年间登进士第,先后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职。曾因关中大旱,上疏请免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后又因谏迎佛骨事,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提倡仁政,在思想上排斥佛老,倡扬正统儒家思想。在文学上,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提倡古文,主张“文以载道”,所作诗歌多有社会现实的反映和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特别是在艺术上勇于创新,“以文为诗”,对宋诗影响极大,与孟郊等人被称为“韩孟诗派”。 这首诗是韩愈在德宗贞元十七年七月与李景兴、侯喜、尉迟汾等人同游洛阳惠林寺时所作。诗以开篇“山石”二字为题,其实并非咏山石,而是一篇纪游诗。诗中叙写从“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的整个游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按照时间与行程的顺序依次写来,既吸取散文游记的写法,又充分择取景面,使自然风景、人文景观、人物动态穿插交错,在游踪历历、情景逼现中融炼出独特的审美意境。结尾四句,通过“人生如此”的愉悦感受表现超脱世俗名利羁绊的

主旨,并以“吾党二三子”点明同游人物,反贯全篇,尤增意趣。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曲江,唐代著名的游览胜地,在长安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水部张员外籍,指唐代诗人张籍,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白二十二舍人,指唐代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排行二十二。这首诗大约作于长庆二年,韩愈与张籍、白居易相约同游曲江,白居易却因雨后泥泞未能应约前往,韩愈因作此诗寄意。 这首七言绝句结构甚为奇特,前三句写曲江之春景,后一句寄白居易。雨后轻阴,到傍晚时分雾散云开,春光明媚,繁花千树,景象显然较平日尤为清新明净,而正值春水泛溢,水天映照,别具一番情趣。一个“晚”字,既是晚晴的写实之笔,也是恋恋忘归的情怀表露。三句极写曲江春景之美,正为衬托末句之问,如此良辰美景,君竟爽约不来,岂不可惜?而与首句“晚”字对照,又可见自身苦候时长,委婉地表露出埋怨之意。诗人因游兴之高,所以对友人爽约生出怨惜之情,而无论是诗人的游兴还是对友人的怨惜,都是由曲江景色之美激发出来的,因此,诗写兴情,实为衬景。 【花岛】 蜂蝶去纷纷,香风隔岸闻。欲知花岛处,水上觅红云。 这首诗描写一座开满鲜花的江中小岛的美丽景色,却并未正面描绘,而是通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学生能准确把握条目内容要点。 2、通过对条目知识的辨析和整合,学生能准确筛选知识信息。 3、通过百科条目的阅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养成利用文献资料 学习、研究的扎实而严谨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同目标1、3 教学方法:指导自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全文,分别简要概括2—6自然段段意 第2段:唐代古文运动产生的背景 第3段:阐述韩柳倡导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 第4段:补充说明韩柳倡导古文运动经过的斗争以及影响 第5段:宋代古文运动产生的背景 第6段:欧阳修所倡导的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 二、研读第2自然段,思考如下问题: 唐代古文运动产生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明确:1、文学本身发展的内在原因:随着社会发展,华而不实的骈文不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文体需要改革。 2、有赖于强有力的领袖人物的出现:韩愈和柳宗元积极倡导并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他们还热心奖掖后进,社会影响很大。 三、阅读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确定下列句子表述了什么样的文学主张。 1、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 2、根之茂者其实遂 3、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 4、是犹用文锦覆陷阱也 四、阅读第6自然段,概括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 明确: 1、第一是主张明道 2、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

六:小结全文 全文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由唐到宋,古文运动的产生发展过程明确,三位代表人物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十分突出。通过这个条目平实而有重点的阐述,我们从中了解了古代芨散文发展的流变过程,为我们将来进一步熟悉古文内容和研究古文成就作好了理论上的指导工作。 七:布置作业 修订学案

论中唐古文运动的一个社会文化背景

论中唐古文运动的一个社会文化背景 在進入主題之,想對「古文運動」概念稍作檢討。本文所的中唐古文運動,是指從史之亂前後到九世紀初憲朝,一個持續性的批判近代華麗文、主張文章復古的潮流。文運動最早的倡導者蕭穎士、李華、賈至等九世紀初的領袖則以韓愈、柳元為最著名。這和一般論性文史書籍的用法是致的,但因本文考察的範止於韓、柳的世代,及晚唐,題目特別在「古文運」前加上「中唐」,以時限。 宋古文傳統文學批評關心的一個重點,關的討論極多,但「代古文運動」一詞,則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才出現,一直用至今。這個概念的適當性最近十幾年受到了挑戰,由於本使用這個詞語,似應對新近的戰有所反應。學者對唐代古文運動」概的批評,大約包含了兩要點。首先,所謂文運動的參與者,在觀念上很多歧異,並不能成一個運動整體,把韓愈以前──至初唐──的某些文士視為古文家可能不妥當。有人認為,韓愈關「古文」觀念的考慮,有重大廣泛的道德意義,在性上迥異於李華諸人的文學思想。[1]還有學者指出具有文體意涵的「古文一詞是韓愈提出的,以前無人使用。[2]其次,唐代,古文只是個人提,少數人附和,不足當「運動」之名。[3]日本者小野四平特別強,「古文」文體的確韓愈、柳宗元等人手中完成,但在們之前的先驅,並沒有一致而明確文學理念,只能算是零星的頭。何況唐代古文在韓柳後很快就衰落了,若「古文運動」之名,怕只有歐陽修以後的北宋古運動足以當之。[4] 以上引述的對「唐代古文動」一詞的質疑,有助於學更深入考慮中唐

思想與文學的一基本問題,但依個人之見,乎還不足以動搖這個概念的在基礎。這個概念還是有使價值的。對於「古文動」之說最根本的質似乎是,明確的古文思想──別是有關文、「道」關的看法,以及成熟的古文文體,是韓愈、柳宗元這一輩人立的。把韓愈以前張文章復古的文士當作古文家,一種時代倒錯的說法,這種觀忽略了韓愈的世代與先文士之間的斷裂性因此,在「唐代古文運動概念的課題上,關鍵點是韓柳等人的主張和寫作與前十年的某些文人有有緊密的歷史關聯?如果有,些關聯是否能說構成了某種潮流這兩個重大的問題,當然不是此處短的導言所能充分討論這也不是本文的目的。個人是想提出一個看法:如果們對古文思想的內涵採取較寬鬆的認定,以上問題的答案應是肯定的。 從宗天寶末年到憲宗朝的七十年左期間,所謂古文家的思想確有不小的變化,即使同時代的文倡導者,也常有觀念關懷重點上的差異。不過,這人之間也有明顯的相之處。譬如:他們大都重要的作家,在文寫作上成就尤高,並少對文體的創新有所嘗;他們對六朝以下講究駢儷律的文風都很不滿;他們大都張在創作意旨和文字格上,文學應該以六經為歸依這些相似性應該能顯示學者一般所說的古文運動,是一有整體性的思潮,在觀念紛歧的底,有一些根本的、持續的特性此外,中唐古文運動的參與之間也常有親密的關係,例如,穎士和李華是密友,穎士、蕭存為父子,獨孤及和梁肅師生,韓會與韓愈為兄。這也可視為古文潮流具有續性的一個徵候。[5]相對而,在初期古文家如蕭穎士、李崛起之前,文章(歌除外)復古的思想與創作實,就顯得

中唐诗歌概述

中唐诗歌概述 中唐诗歌主要分前期唐代宗大历时期(766-779)和后期唐宪宗李纯元和时期(806-820)两个阶段。 大历时期,元结和顾况以诗歌反映现实,是杜甫的同调,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猗玗子,河南(今洛阳附近)人。“上感于上,下化于下”代表作《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 顾况(727-815?),字逋翁,苏州人。主张作诗要注意“声教”而不仅仅追求“文采之丽”。代表作有他根据《诗经》的讽喻精神写的《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是模仿《诗经》四言格式写的反映现实的讽刺劝戒之作;还有他吸收了民歌俚曲创作的《竹枝词》。 大历时期,山水田园诗人有刘长(zhang)卿和韦应物。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曾自称“五言长城”。其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练,接近王孟一派。代表作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P152)。 韦应物人称“韦苏州”、“韦江州”或“韦左司”。其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形式多五古,如《寄全椒山中道士》(P150);五律也有佳作,如《淮上喜会梁川故人》;还有七绝名作《滁州西涧》(P98)。 大历时期,边塞诗人主要有李益。 李益(748-827),字君虞。其诗以七绝见长,人们长把他与王昌龄相提并论。他的诗形象完整丰富、韵味含蓄深长,音韵和谐宛转,语意精练自然。代表作有《夜上受降城闻笛》(P102)、《从军北征》;此外他的七律,如《盐州过胡儿饮马泉》,五律《喜见外弟又言别》(P150)和小诗《江南词》也颇为人传诵。 大历时期还有以卢纶、钱起为首的所谓大历十才子 元和时期,影响最大的就的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诗人。除了白居易外,还有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人。他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文学观点也完全一致。反对“沿袭古题”,主张“美刺见事”这很大地推动了新乐府运动。代表作有可与《长恨歌》并称的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元稹的七律悼亡诗三首《遣悲怀》(P165)感情真挚,通俗易懂,较之潘岳悼亡诗尤为人喜爱。其小诗如《行宫》也含蓄有味。 张籍(766?-830?),字文昌,又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其乐府诗约七八十首,用古题约一半,但内容精神却和自创新题并无二意。代表作有《野老歌》、《征妇怨》、《节妇吟》(P164)等。 王建(766?或768-830?),字仲初,与张籍是好友,乐府也齐名,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水夫谣》等。其《宫词》一百首特别出名。还有一些小诗,如《新嫁娘词》(P164)李绅(772-846),润州无锡人。为人短小精悍,人称“短李”。他是第一个以“新题乐府”标榜和传统的古题乐府区别开来的第一人。他写了《新题乐府》20首,元稹和了20首,白居易则扩至50首,并改名《新乐府》。李绅20首不传,但其《悯农》诗二首十分有名。 韩愈(768-824),字退之。“奇崛险怪”。其代表作有《听颖师弹琴》。韩愈的诗多古体诗而少近体,但也有出色近体诗,如《左迁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P139)。 孟郊(751-814),字东野。其诗和韩愈并称韩孟诗派。金代元好问说:“东野(孟郊字)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贾岛世称贾长江,人称“郊寒岛瘦”,其诗风格不同于孟郊,特点是“清奇苦僻”代表作如《剑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