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山水美学

儒家山水美学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山水美学强调山水比德的思想。孔子对天地之美胸怀道德虔诚之心,他曾经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里明确把山与水并提,并把山水之乐与人的德性、智识联系在一起。后来的儒家学者充分发挥了孔子“乐山”、“乐水”的思想。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山川颂》堪称儒家山水比德思想的第一篇名正言顺的公开文献,他明确将山水视为至善至美的象征。汉代刘向在《说苑·杂言》中将“水”视做儒家仁义礼智的完美象征,将“山”视为万民敬仰的政德象征。可见,儒家传统思想对自然山水景观的理解与接纳是以道德为中心,却不失审美体验的性质。

最新整理论应用文写作的审美特征.docx

最新整理论应用文写作的审美特征 应用文的起源先于文学艺术。人类创造文字的本意即最初的意图是记事,使用的就是应用文。到目前为止,记事的作用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见证,是今天人们了解历史的主要根据。通过文字,把人类的经验积累起来,得以从书面上了解自己未能经历的事、未曾有过的知识和经验。而传达这些内容的书面文字,基本都是应用类文章。像实用器皿先于艺术品一样,最早 的文字记载,无论是一般的记事、占卜,还是规矩、铭文,都属于应用文范畴。 具体的应用文概念,许多研究论著多有诠释:“应用文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处理公共事务或私人事务所使用的具有某种惯用格式和直接应用价值的文章,包括机关应用文和私人应用文两类,或可称之为公务文书与私务文书。”[1]这就是我们对起源早、使用广泛的应用文在今天的理解。应用文在今天,广泛地被使用于国家政务和一切公私事务中。虽然被看作是“艺文之末品”,可又确实是“政事之先务”、“经国之大业”。应用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有人以清康熙年间的吴乔在《答万季野诗问》中的一段话说诗与文之区别:“又问:‘诗与文之辨?’答曰:‘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制辞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啖饭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喻“意为米,文为饭,诗为酒”说诗与文的作用,确实是既形象又有道理。意为米,

“文”乃米而为炊、炊而为饭,可果腹、养生、尽年,“为人事之正道”,足见其地位的重要。 事实上,正是由于人们对应用文认识越来越深入,所以对应用文及应用文写作也给予了越来越充分的重视。这不但体现在应用文写作规律的研究上,也体现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上。 但至今人们对应用文写作审美规律的重视还是很不够的。出于“美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认识,人们一般都接受“应用文写作具有审美特征”这个观点。但仔细考虑,应用文写作到底美在哪里,认识则大不一样。多数人认为应用文写作中的美,只不过是表现在文本上的一些形式美而已。包括一些对应用文写作进行审美研究的人,也多在应用文的形式美上下功夫。有的人则认为,应用文写作中美的现象是存在的,但和文学艺术相比,对应用文写作的美学研究不值得“小题大做”。甚至有人对应用文写作中所谓“审美”研究不屑一顾:应用文美学没有什么学问可言。研究应用文审美特征究竟有什么意义、价值,这方面的研究是否值得、是否必要,应用文写作过程究竟体现了怎样的审美特征?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进一步澄清和明确的。 人们需要应用文,就像饥饿时需要吃饭一样,并不在乎饭的外表性状。吃的时间长了,就要开始品一品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不再停留于以米为炊,简单的炊而为饭,人们开始讲究“美食”,把通常的饮食做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成为“色、香、味、型”俱佳的美食。在应用文起到它的实际作用的情况下,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饱,而有更进一步的要求。这就像人们在不改变饮食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要进一步考虑它的“色、香、味、型”,使之成为既可用又可

浅谈儒家审美文化

浅谈儒家审美文化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家,其文化底蕴是极其深厚的,也是世界文明中唯一的其文明史是同一和连续的没有突然停顿的文明,是最为独特的一个。东周时期诸国征战社会秩序混乱是我国思想文化变动而又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史称“诸子百家”时期,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探讨流传了几千年,对我国文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几大思想学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 儒家是孔子创立,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又经孟子,荀子等人的丰富加工成为现今影响世界的学说。其内容博大精深,从个人到社会到自然规律无所不有。下面我将以孔子孟子为对象,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就我所喜欢的,了解的儒家文化做一浅谈。 孔子 一,孔子的比兴,比德与天人合一 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刘向《说苑杂言》。 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 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孔子家语》。比兴,是文学里常用的手法,也是古人常用的抒情言志的方法。上文中都是孔子关于君子德行的论述,借自然流水和美玉表达自己对个人品德的追求天人合一也是对一个人品德的审美和品评。 二,孔子的人生观审美 孔子的人生观是以顺情适性的自然之道为前提的。孔子认为顺应自然,并将自然规律发扬光大,是成就人生最高境界的前提。“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矩”既包括宇宙的生命法则,有包括人类的生命法则,体现了和规律与合目的统一。这种对自然的顺应,即能动地适应对象,是人生审美价值的重要内涵。人生情调:“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即在生命畅达的大好春光里,在闲适的生活中,孔子力图让自我活泼泼的生命与宇宙生命沟通起来,在外在形态中流露出内在情怀,使人的生命在”万物一体“的物我契合中得以畅达。这是一种顺情适性得自然之趣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自然境界及其自然这道的表现。 三,孔子的“尽善尽美”与“文质彬冰”的文艺审美 “文质彬彬”的文艺标准包含了形式之美与内容之美相结合的原则,是“尽善尽美”说在另一层面上的表述。都体现了孔子“仁”的精神。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原本是就个人道德修养而言,强调君子的文质皆备,即内质和外在纹饰的统一,“文”最初是指不同色彩的线条交错形成客观之视觉形象,也变成后天的文化包括礼,乐对人的造就,是一种形式美;“质”指基质和内容,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彬彬”朱熹注为“物相杂而适均之貌”,即文与质恰当的配合,“文质彬彬”不仅是道德评价也包括审美评价。 四,孔子独立不迁的人格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即其人格特立不迁之志;“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见其热情痴迷之境乐观进取之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见其教人之心;“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论语泰伯》,见其为公之情。

琴者心也古琴美学思想中的道家思想

“琴者,心也”——古琴美学思想中的道家思想 道家对古琴美学思想影响深远。《老子》崇尚自然为美,排斥人为之乐、有声之乐,推崇“淡兮其无味”的音乐风格,倡导自然、无为、体现道之精神的“大音希声”。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自然观,主张“法天贵真”,对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的儒家礼乐思想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见《骈拇》、《马蹄》等篇)。但庄子并没有完全否定有声之乐,而是提出“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的命题,要求音乐表达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拘于人为的礼法。基于此,《庄子?大宗师》所载子桑“父邪,母邪?天乎,人乎”的悲歌在古琴审美中就不但实现了对情的肯定,而且实现了对悲乐的肯定,《庄子?让王》中提出的“鼓琴足以自娱”的命题,则强调了古琴音乐的娱乐作用、审美作用。 老、庄上述思想渗透在其后古琴美学思想的各个方面。《老子》“淡兮其无味”的思想被阮籍、嵇康、自居易、周敦颐、徐上瀛等人吸收、发展,在音乐审美上形成对“淡和”之乐的崇尚,限制了古琴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对古琴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 《老子》“大音希声”的思想则为陶渊明、白居易、薛易筒等人所继承,使崇尚“希声”之境成为众多琴人追求的目标;庄子“得意而忘言”的思想被陶渊明等众琴人所继承,使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成了古琴音乐审美中的重要特征;老、庄对自然之美的推崇为嵇康、陶渊明、李贽等多人继承,使古琴美学思想重视人和自然的联系,追求人和自然的统一;庄子以自由为美、音乐可自由表达感情的思想又被嵇康、李贽等人发展,提倡音乐要成为人们抒发心声的艺术,而不是封建统治的工具。另外,老、庄明哲保身、退隐出世豹思想也对古琴美学思想有一定的影响。《老子》“淡兮其无味”、“大音希声”的观点受到琴人的一致推崇,对古琴音乐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淡”出自《老子?三十五章》“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文献显示,《老子》提出“淡”的范畴后,在汉代之前并未引起大的反响。魏晋之后,经学受创,玄学盛行,“淡”之审美受到重视,所以阮籍说“道德平淡,故五声无味”,提倡恬淡之乐,排斥美声、悲乐。至唐,“淡”开始被较多地用于形容琴乐风格,“清泠由本性,恬淡随人心”、“曲淡节稀声不多”、“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等琴诗表明恬淡之音已被唐人作为古乐、雅乐的标志而受到推崇,在古琴音乐审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宋周敦颐援道入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对《老子》的思想加以吸收、融合,提出“淡 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的“淡和”说,从而使“淡和”成为儒、道两家尊崇的音乐审美观。“淡和”审美观既与道家恬淡的主张相符,又与儒家中和的主张相合,所以被众多琴人所接受。宋真德秀在《赠萧长夫序》中就竭力赞扬古琴“希微”、“寥寥”之风格,明严天池也说:“惟鼓琴,则宫商分而清和别,郁勃宣而德意通,欲为之平,躁为之释”(《琴川汇谱》)。徐上瀛则认为“琴之元音,本自淡也”,“琴声淡则益有味”,并说“淡”就是要“使听之者游思缥缈,娱乐之心,不知何去”(《溪山琴况》)。清汪炬更将“淡和”发展到极端,认为“先王之乐,惟淡以和。淡,故欲心平;和,故躁心释”(《立雪斋琴谱》),将“淡”作为一个居于“和”之上的重要审美准则。他将“淡”的标准定为“节有度,守有序,无促韵,无繁声,无足以悦耳”。《老子》“淡兮其无味”的主张与儒家思想结合,形成“淡和”审美观,既是以儒家思想改造道家思想的结果,也是道家思想本身局限所致。《老子》的目的就在于以无为否定有为,以“大音希声”否定有声之乐,所以它最终会由“淡兮其无味”发展至“淡和”,对音乐美

2016年浙江大学文艺学考研复习经验总结

2016年浙江大学文艺学考研复习经验总结 考研结束有一段时间了,直到今天,我才终于写下感悟!首先,不必在意自己平时学习成绩有多差或者有没有拿过奖学金这些,也不必在意自己平时是多懒惰多没有毅力的人,考研需要毅力,这份毅力,一定要使在刀刃上,要坚持该坚持的,做有效的事。其次,交代一下自己半年多的学习进程。 一、政治 第一步,通读大纲。第二步:完成真题,复习精编。第三步:背!往死里背(这一步可以贯穿始终)。第四步:做各类最后几套题,重点是肖秀荣最后的题!!一开始做题时,会发现自己错的很多,没关系的,错过的题要多看几遍,保证第二次不会错就好。政治复习,考前最后一天做题,依旧错了一大堆,这很正常。但不能轻视的是,要背,除非你有非凡的理解力,看一遍就可以记住,否则就记得要每天背一些。只要该做的都做了,政治结果不会差的。这个不用太担心。 二、英语 一定要重视,这大家应该是知道的。惟学浙大考研分数线几乎始终保持在60分,在全国看来是比较高的,如果你基础实在是太差,请三思。我每天做的就是背单词、做阅读。单词书不用太较真,哪本都行,都差不多。尽量多记,多看,看到想吐时就对了。单词是永远记不完的,只能尽可能的多多补充自己。总之,单词一定要记牢,反复记,反复看,一刻也不能停下来。要记得,无论题目难易,都不要轻易忽视,都要认真对待,不可有半点马虎。我的英语算是失败的,所以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经验。 三、专业课 3月开始看书。先说一下浙大文艺学的侧重点。西方文论,这是重中之重!!中国文论,了解即可。西方文论中,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格尔、康德四位,反复考大题,要仔细复习,搞清楚他们的文论思想。其他理论家,西方文论教程里涉及到的,也都要了解,做一下笔记即可。20世纪文论中,接受美学、俄国形式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文论要侧重复习。 第一遍看书时,要认真整理笔记。可以参看其他版本的考研资料书,哪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明白思想家们的思想。考前半个月最好每天自测真题。 以上这些内容还是很泛的,只有当你经历了考研的过程,才会感同身受。不要太听信于别人的经验,考上研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付出过艰辛与努力的,真正努力过,才值得收获。平凡的我做到了,你一定也可以做到。

201x文艺美学(尔雅期末考试题)

1 古典音乐最重视音乐三要素中的()。(1.0分) A、旋律 B、和弦 C、节奏 D、和声 2 中国古典乐曲《十面埋伏》中的主要乐器是什么?()(1.0分) A、二胡 B、古筝 C、竖笛 D、琵琶 3 《红楼梦》中()的名誉被描述为“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1.0分) A、妙玉 B、黛玉 C、惜春 D、宝玉 4 不对任何问题加以判断,不对任何是非问题表态的写作方法叫做()。(1.0分) A、零度写作 B、红色写作

C、高度写作 D、白色写作 5 形式主义结束于20世纪()。(1.0分) A、40年代 B、50年代 C、60年代 D、70年代 6 ()认为“世界是绝对理念的体现,理念就是本体。”(1.0分) A、叔本华 B、胡塞尔 C、康德 D、黑格尔 7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出自诗人顾城的哪个作品?()(1.0分) A、《远与近》 B、《弧线》 C、《春天的谣曲》 D、《一代人》 ()是后现代主义美学风格特点。()(1.0分)

A、雅俗共进 B、粗俗坦荡 C、精致 D、雅 9 ()在美术学术界被称为“本体论年”。(1.0分) A、1986年 B、1988年 C、1990年 D、1992年 10 ()提出人最好不要出生,其次是早死,再次就爱艺术吧,艺术会使人快乐地过一生。(1.0分) A、尼采 B、黑格尔 C、叔本华 D、维特根斯坦 11 ()被誉为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1.0分) A、契诃夫 B、欧·亨利 C、马克·吐温 D、海明威

12 下列选项中关于“本体论”的转向叙述错误的是?()(1.0分) A、由“客体论”(必然)转向“本体论”(自由) B、由传统实在的自然绝对本体论转向人类生命本体——个体感性生命本体 C、由逃避自由转向人的自由 D、由恒定不变的存在转向人的感性生成 13 音乐要素中的“和声”又被称为()?(1.0分) A、附体 B、伴体 C、织体 D、并体 14 ()认为现代主义的作品“往往象征着通往地狱的旅程,象征着向无意识的沉沦以及对人世的辞别”。(1.0分) A、弗洛伊德 B、艾略特 C、黑格尔 D、荣格 15 “艺术反映论”的倡导者是以下哪位学者?()(1.0分) A、本雅明

儒家审美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儒家审美思想对我们的启示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强调物质,因为大部分人看来,这才是最实在的追求。在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提升的今天,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审美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异,这时回首古时,才发现古人们留给了我们许多启示,令人深思。 在两千多年前,儒家文化的出现和发展,从“焚书坑儒”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在发展中不断壮大,与时俱进,留给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以善为美,和是善,仁是善,义是善,礼是善,都是由意念、伦理、道德等思想境界的修为而出现的感受。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仁者爱人,此种核心思想可以说是对人启发最大的一种思想,让人形成一种博爱的胸怀与处世态度,拥有一种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上云卷云舒的闲适心境。在面对生活的顺境时可以一笑置之,不骄纵不浮躁,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也能泰然处之,以一颗宽容的心包容一切,并且始终对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与希冀。 除了“仁”的思想,儒家还主张“和”。“和”的观念,和谐为美的思想,经过孔子的倡导,再经过孟子、荀子以及后世的传播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审美理想,其中包含了几种不同的审美境界,这些审美境界在今天仍然令我们神往,也能给我们以启示。 第一种审美境界是天地自然之和。第二种审美境界是社会与艺术之和。第三种审美境界是审美对象的内容与形式之和。第四种审美境界是审美主体的情思与理性之和。儒家经典十分重视文艺作品对人的

情感与理智的陶冶和调适作用,一方面肯定文艺作品要真实地抒发诗人的内心情感,并且以情感人,让读者受到情感的洗礼,另一方面又反对在作品中过分宣泄情感,要求诗人的写作应当“发乎情,止乎礼义”,就是要表现合乎伦理道德的情感,而不是无节制、非理性的情感。这似乎是要在文艺作品表现情感与表现理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创造一个情与理相统一的审美境界,目的是更好地发挥文艺作品对人的陶冶、净化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观点到后来演变成“以理节情”,甚至是“持人性情”的理学说教,就反而变成了对文艺创作的束缚,背离了文艺创作的美学规律。四种境界不断深入、发展,呈递进状态。孔子在和谐为美的内涵中增加了“中庸”“中和”“适度”“节制”等方面的观念,使它成为更加体现儒家思想特点的审美观。比如孔子评论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据说《诗经》是经过孔子删改编辑过的,他就是按照中庸和谐的审美观念来删改的。 同时儒家的审美体系中也有以体制、秩序、关系为中心意识的特征。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此种的指导意义在于,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体现一种原则性,比如在与同学、同事的相处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方法,经常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以此培养自己善解人意的性格,收获友情,扩大人脉,获得更好的交友圈子;在与上级相处中时刻体现一种下属对上级的尊重与礼节,而不是盛气凌人不懂得大小尊卑,从而培养人的气节与原则性,而不是一种墙头草的小人的处事方式;在于亲属家人的相

文艺美学尔雅满分答案

————————————————————————————— 文艺美学(上)已完成 1 审美对象不包括? A、自然美 B、心灵美 C、社会美 D、艺术美 正确答案:B 2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 A、审美对象 B、审美经验 C、审美体验 D、审美提升 正确答案:D 3 不属于文艺学研究的内容是 A、文学文本 B、文学史 C、文学批评 D、社会学 正确答案:D 4 美学主要谈什么 A、自然美 B、社会美 C、艺术美 D、都是 正确答案:D 5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先生的重要著作。() 正确答案:√ 6 自然美没有阶级性 正确答案:√ 7 孔子删定以后《诗经》多少首 A、100.0 B、205.0 C、305.0 D、450.0 正确答案:C

8 不属于审美经验特点的是 A、客观的 B、共通的 C、历史的 D、个人的 正确答案:D 9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统称为什么 A、审美原则 B、审美主体 C、审美对象 D、审美经验 正确答案:C 10 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的区别就是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的区别正确答案:√ 11 美学主要谈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正确答案:√ 12 美学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自然美 B、社会美 C、艺术美 D、心灵美 正确答案:D 13 审美对象的内容包括四类。 正确答案:× 14 审美体验指的是个人的。 正确答案:√ 文艺美学(下)已完成 1 关于审美经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客观的 B、共通的 C、变化的 D、历史的 正确答案:C 2

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用什么看艺术美? A、审美经验 B、审美体现 C、审美体验 D、审美对象 正确答案:C 3 审美主体包括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 正确答案:√ 4 朱光潜是哪个大学的教师 A、清华 B、人民大学 C、北大 D、川大 正确答案:C 5 宗白华是艺术美学论 正确答案:√ 6 朱光潜是主客观统一论 正确答案:√ 7 《美学散步》作者是谁 A、朱光潜 B、宗白华 C、李泽厚 D、高尔泰 正确答案:B 8 《西方美学史》作者是谁 A、朱光潜 B、宗白华 C、李泽厚 D、高尔泰 正确答案:A 9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是艺术论美学 正确答案:√ 10 哪位学者的美学是主客观统一论 A、朱光潜 B、宗白华 C、高尔泰

南开大学文艺学专业考研真题

天津考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43233704.html,) 南开大学文艺学专业考研真题 南开大学文艺学专业考研复习都是有依据可循的,考研学子关注事项流程为:考研报录比-大纲-参考书-资料-真题-复习经验-辅导-复试-导师,缺一不可。 经过重重考验,我终于成功的考上了南开大学文艺学专业,我花费了我一年的光阴把时间与精力全部都投入在考研上面而且我也得到了回报,我想没有比这样的事情更让人欣慰的了,而我认为我能够考研成功主要归功于我在复习期间做了大量的试题真题。 试题真题资料一直都是我们考研者最为需要的东西,无论是什么专业,理科类还是文科类,真题都能够为我们的复习提供巨大的帮助,从知识点的强化巩固,认知、了解等等方面都会让我们获得一个极大地提升,但是自从南开大学的一些相关政策出了以后我们就很少能够从学校哪里拿到一些真题资料了,所以现在的我们都是需要自己从网上慢慢的挖掘出到底那一套真题是完整的,是真实的,这都需要我们需要很强的眼力去辨别,在这里我能够为大家省下这一部分的时间,我曾经使用过的天津考研网主编的《南开大学文艺学专业(文学基础+文学理论与批评)考研红宝书》 https://www.360docs.net/doc/343233704.html,/Shop/data/nankai/wen/wenyi/13284.html这套资料当中就含有相当详细的真题资料,从2003-2016年的历年真题全部整理好了,方面同学们能够更快地更好的掌握自身所学的知识点,而且真题都是以考研试卷的形式出现,能够让我们了解出题的框架以及重点,让我们总结一些答题思路以及复习重点,这都是为我们考研成功提供一些帮助,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看个人的领悟能力了。 最后呢,大家估计也都能够做上这些历年真题,到底能够产生多大的效益也就看各位自己的悟性了,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能够从当中收获更多的东西,但是也不要光收货,最重要的是需要应用,才能够成功考上南开大学文艺学专业,让我们的考研生涯没有任何的遗憾。

论儒家美学思想的特征和演变(一)

论儒家美学思想的特征和演变(一) 儒家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流派,它与道家美学、楚骚美学和禅宗美学构成中国美学史上的四大思潮。儒家历来把“诗”、“乐”、“艺”看作“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重要手段,看成实现仁学、安邦定国的必由之道。因此,美学(诗论、乐论、文心、艺境)在儒家学说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儒家美学思想的持征和演变作一番整体性的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深入地了解儒家学说的整体思想,也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文化的根本特征。 孔子是儒家美学的创始人,他继承和发挥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乐传统、以“仁学”作为分析和解决美和艺术的根本立场,为儒家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孔于以恢复和维护“周礼”作为自己追求的理想,把基于氏族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看成“仁”的根本。在他看来。只要人人都能按本性欲求唤起亲亲之爱,注重孝,泛爱大众,那么,“礼”即可以恢复,天下可大治,而“仁学”也就可实现。孔子的美学是他的“仁学”的延伸、发展,其目的仍是为了“礼”的实现。他强调人的心理欲求的满足必须符合礼义,同时也肯定符合礼义的心理欲求是合理的。孔子美学的基本点在于:一方面充分肯定满足个体心理欲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处处强调把这种心理欲求的满足导向伦理规范。根据这一基本观点,艺术的愉悦作用被认为是必要的,可以发挥的,但这种作用同时也被认为只有使群体和谐发展才有真正意义。美学的合理性在于能导向伦理目的,个体的心理欲求必须与社会的伦理规范达到统一。 孔子正是根据这个基本观点解决他的一系列重要的美学命题的。首先,孔子把“诗”、“乐”、“艺”看成是实现“仁”的一种手段。他认为,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技艺的自由、熟练的掌握,只有依据仁义道德、对人的成长完善才有真正的意义、他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①。在他看来,吟诗习乐对于掌握礼义是十分重要的,“诗”能激发人兴起扬善去恶之心,“乐”有助于陶冶人的性情,唤起道德之心,这与强调以“仁”作为立身的根基是统一曲,目的都在造就仁人君子。:所以,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艺”(“诗”、“乐”)统一,育入至善,美学统一于伦理学。其次。孔子很重视艺术的美与善的统一。他在评价《韶》乐时,强调既“尽美”又“尽善”。认为音东艺术尽可能既给人以审美愉悦,又使人提高道德修养。《韶》乐尽美尽善,所以孔子对之很欣赏,“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②。对艺术的美善统一的追求是儒家美学的一大特点,而这一美学特点根源于孔子的“尽美尽善”论。再次,孔子还把美善统一的要求运用于人格修养,强调文质统一,提出了著名的“文质彬彬”说。在他看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④。真正的仁人君子,修养必须是全面的,只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不够。还须有审美和文化的素养;同样,仅有文饰之美也不够,还须有仁的伦理品质。孔子在人格修养方面所强调的仍然是美与善的统一,在这方面,儒家美学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作了深刻的发挥。此外,孔子还依据他的美学基本原则,即美善统一的要求,提出美学批评的“中庸”尺度,以“过犹不及”为准则,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心理效果。他认为诗和乐的情感表现应该是适度的,如果超出适度,欢乐的情感表现就成了放肆的享乐,悲哀的情感表现就成了无限的伤痛。艺术情感表现中只有情与理的和谐统一才是最理想的,超度的情感表现不符合“中庸”原则,达不到美善统一的标准。 孔子的美学思想受其恢复周礼的最终目的的制约,有明显的保守色彩,且过多地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强调美统一于善,但孔子对美善统一的艺术基本原则的阐述以及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美学命题,为儒家美学建构了基本的理论框架,从根本上规定了儒家美学的基本特征的形成。 首先,儒家美学最典型地继承华夏民族古老的礼乐传统,对远古的巫术礼仪进行改造、扬弃,使“诗”、“乐”及各类艺术成为“仁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礼乐传统是以氏族血缘传统为根基的。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之后,原始氏族社会的遗风并没有被消除,反而是长期地保留下来,氏族血缘宗法关系和统治关系紧密结合。血缘关系的长期留存使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

2021华南师范大学文艺学考研经验真题参考书

一战进入华南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以初试第一、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录取,备考期间积累了许多经验,特在此分享自己的考研经历和学习方法,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2017年4月7日,华南师大录文学院拟录取名单出炉,当找到我的名字,看到自己初试第一,复试第二,总分第一被拟录取的一瞬间,真的想仰天长啸,日子终于熬到头了。 ?专业选择 我选择华南师范大学,原因是它是我高考的目的,可惜没有达到。我至今仍然记得高考填报志愿时,我还去参观过华南师范大学,可惜成绩出来的一瞬间,真的有种梦想破灭的感觉,这是题外话。 关于专业选择,我认为遵循八个字,兴趣为重,量力而行。 兴趣这个不用说了,量力而行是指专业有热门和冷门之分,自己要对自己的能力进行一个估算,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去考热门的专业。华师热门专业当然是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录取人数多,分数也高。冷门专业就有美学,文艺学和古典文献学。我本来是想报古代文学的,可是后来实在对自己没啥自信,就改成文艺学。 到了复试那一刻我真的很感激自己的决定,首先我初试分数378分,在古代文学中只能排一个中等偏后的名次,在文艺学里妥妥地排在了第一名。最重要是复试只有五个人,一点紧张感都没,你试想一下十几个人一起竞争,你的分数还是中等偏后的,稍不留神就被刷了,那种紧张感真不是盖的。 我自己是一个心理素质比较差的人,考试时人数不多让我缓解了很多紧张感,在面试时可以轻松地回答导师问题,面试的问题在下文再慢慢讨论。因此,如果你觉得自己不是大神,对偏冷门的专业又不是没有兴趣的话,可以选择偏冷门一点的专业,因为不仅是初试没那么大压力,到了复试一样没有那么紧张。 ?考研是一场心理战 这一条是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我考研时,师兄师姐就提醒过,考研时一场心理战,此言不假。一开始所有考研的人都坚定着考研的志向,可以到了十月中后旬开始,很多面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信息便陆续开始,宿舍的同学和班级同学都纷纷为准备教师招聘而忙碌着,甚至传来很多某某被某公办学校录取了的消息,

文艺美学整理

美学、来源、提出背景、关于美的争论、古今美学的不同、美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美学”一词,英文为Aesthetics。它本来的意思是“感知学”。 这个词儿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在1750年提出来的(《埃斯特惕卡》 哲学家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将美的现象与“美本身”区别开来,认为在美的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个终极的美的本质――“美本身”。 “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我们们常常认为“美”是一种凭着我们的感知就可以领悟的东西。因此,我们对美的追问常常发生一个逻辑上的颠覆。即—— 美是到底一种原因还是一个结果? 按照伊格尔顿的看法,“美学”是一个矛盾的概念。一方面扮演着解放主体的角色,为中产阶级提供了政治理想的通用模式,起到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是一种统治的方式,把“社会统治更深地置于被征服者的肉体之中。” 关于美的争论 历来美的问题争论无外乎在这几个方面:1,客观论;2,主观论;3,主客观统一论4,社会论;5,语言论。 “美存在于客观的世界” 人们相信,“美”是一种客观条件或者客观质素,只要满足这个条件或者存在这个质素,“美”就会出现。所谓的“美在客观”正是这个意思。 “美离不开人的感觉和精神” 从主观精神或主观感受出发去探求美的本质,是美学史上的另一传统。人们认为美的根源在于个人的感觉、趣味和鉴赏力,因而美在心灵。(吕荧和高尔泰) “美在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似乎是为了摆脱客观论和主观论的片面性,一些美学家认为美既不在客观自然属性,也不在主体的精神和感受,而是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狄德罗和杜夫海纳) “美的本质在于社会内涵” 被人们认为美的东西,显然与人的生活相关。花也好,水也好,只有当它们暗示生活时才会成为人的情感的寄托。所以,美学史上一些人从事物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追问美的本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 “从语言学角度探讨美的问题” 首先,美的本质是不是一个真问题? 其次,我们用来谈论美的语言是否本身就出了问题?花、水、蓝天、白云,它们都是美的,但有什么“共同本质”呢? 这就产生了如下语言论本质观:宣布美的本质是伪问题,认定美学的唯一问题是清理语言。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哲学和美学发生了重要的“语言论转向”(linguistic turn)。这使得“语言”成为一个中心问题:不再是传统美学的理性与感性问题、而是新的语言与意义问题,成为各种美学思潮和流派共同关注的一个中心。 “语言既是中心,又意味着理想境界”,因而“语言及相应的语言论成为美学的中心和理想境界”,从而出现了以追问语言问题为特征的语言论美学 美在客观说中国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 蔡仪在《新美学》,他提出:“美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在于

论影响中国古代设计的儒家美学思想

052 A RT&D E S I G N 2005年拾壹月?总第151期 内容摘要: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两千多年来意识 形态领域的主流思想,渗透到了每个中国人的 头脑中,并在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行 为和生活方式。儒家美学思想是促成中国传统 设计美学形成的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因素。本文 通过对古代设计美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三个主要 儒家美学思想进行分析,以期在揭示儒家美学 与中国传统设计美学的关系上做一些尝试。 关键词:设计 儒家美学 美 善 中和 天 人合一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中的审美判断都源于中 国传统美学,传统美学源于礼乐传统的儒家美 学,并在发展中逐渐与老庄、玄学、佛禅等美 学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一个相异于西方酒神型 为主体美学体系的美学系统,这个美学系统影 响到设计的各个领域。中国文官选拔制度较早 成熟,文士阶层成为了社会文化代表,是设计 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因此文士阶层审美取向最 大程度地影响了设计美学的方向。由于儒家思 想是通向文士阶层科举考试的最主要内容,所 以,研究儒家美学对研究古代设计美学具有非 常重要的、基础性的意义。 一、 尽美尽善,“善”是“美”的内容 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主张美和善的高度 统一,他的全部艺术观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 上的。《论语?八佾》中记载:“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 也。”近代学者杨树达在《论语疏证》中认为, 孔子说《武》“未尽善”主要是因为武王伐纣采 用的是武力,而孔子眼中的至德是“以天下 让”的泰伯、文王二人。由此可见,孔子认为 艺术也必须符合于政治教化、倡导高尚道德的 目的,否则不管艺术上多么完美,也都是有欠 缺的。 从设计定义角度讲,功用原则是设计最基 础的层面,但把目的性的满足这种功利上的 “善”当作是美的重要依据,这是儒家美学在 美的范畴上与西方美学一个很大的不同。在儒 家思想家眼中,“美”跟“善”的关系是非常密 切的,在许多场合下,甚至是等同的。在孔子 之前,就有人提出了功利性上的“善”为“美” 的主张。春秋时的伍举认为,“夫美也者,上 下、外内、小大,远迩皆无害焉,故曰美,若 以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 而瘠民也,胡美之为?”他将“无害”认作是 “美”的,而将“瘠民”这种道义上的“不善” 认作是“不美”的。孔子将这种观点借为己用, 强烈要求将自己所推崇的“仁”、“礼”、道德、 伦理态度当作“至善”,渗透到各种艺术和设 计的审美价值判断中,并希望以此来“美教 化”(《毛诗序》)。 孔子的政治、美学思想源于他对古代圣王 和西周礼乐统治下全盛时期的向往。西周时期, 礼乐传统所引导的以伦理道德的“善”为内容 的审美观,已经在建筑和器物的设计上烙下痕 迹。《周礼》中对于“礼”在器物上的贯彻有着 详细的规定。这种规定从阶级上来看,上到天 子,下到平民;从器物种类来看,大到皇城, 小到碗筷,覆盖了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 种设计原则最初是为了维护周王朝宗族家法的 统治秩序,具有非常明显的宣扬伦理道德的功 利性倾向。孔子以古代圣王的礼乐传统为基 础,加之他自己对社会、人际关系思考所得出 的“仁”的道德准则,建立了一套来源于古人, 却更为成熟、系统化的美学观念。 儒学主张以“礼”治国、人人自约以“德”, 因而在器物的设计中就会包含很大程度的对于 “德”的表现,道德上的“善”也就顺理成章地 成了器物“美”的内容,成了衡量美的一个基 础性标准。这一审美标准在建筑及城市规划设 计上体现得最为突出,它们具有讲究秩序,注 重等级的原则,即所谓“主次分明,秩序井然” 的位序观,这一点是儒家伦理道德之“善”的 集中体现。古长安城、故宫紫禁城都是典型的 代表。不能体现伦理道德至“善”的建筑被认 为是不“美”的,例如孔子有对管仲在自己的 房子中使用国君专用的“树塞门”的批评。孔 子“尽美尽善”的思想是对春秋以前我国古代 艺术思想中美与善相统一特点的继承和发展, 随着孔子在思想界地位的提高,这一思想又深 刻地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各个艺术门类。 西方有些美学家,如柏拉图和康德,也曾 提到道德上的“善”对于美的重要意义。康德 认为道德上的善是美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说美 的形体是:“统治着人内心的那些道德观念可 以眼见的表现。”但在长久以来西塞罗“美在形 式”的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西方美学界,他的 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究其原因, 是中西方在看待美的社会性跟个体主观情感体 验哪个更重要的不同态度所导致的。儒家强调 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价值要在社会中才能得 到体现,因此要求在美学实践中首先体现人的 社会性和伦理道德价值。而西方酒神型美学更 重视个体的感官体验,这样中西方美学理论就 出现了关于“善”在“美”中地位的不同定位。 由于儒家的这些礼教思想过于强调人的社会性 而忽视个体的主观情感需求,因此包含着许多 对人性的禁锢和落后的等级观念,在个体得到 解放的现代民主社会,这已经明显不合时宜。 但他们对于社会的高度关注,以及希望通过设 曰:帛不里布。王制曰:五十衣帛。今寻常之 人有不衣帛者乎。而可以里布哉。”战国时期, 人们因三十升的细麻布太贵,改用三十升的丝 绸来做帽子。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而言,丝易 成,而三十升细麻布较难生产。从西汉马王堆 出土的纺织品来看,442号香囊缘饰绢帛的厘 米经密可达164根,可见当时丝织技术已达到 很高的水平。 综上所述,周以前的冕冠,原来是用三十 升的细麻布衣覆。到了战国时期,古人易麻以 丝,其质料的不同,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 的提高而在冠服制度上产生损益变通的结果。 注释: ①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第 161页。/②(清)江永:《飨党图考》。/③陈茂同:《中国 历代衣冠服饰制》,新华出版社,北京,1993,第5页。/ ④陈维稷:《纺织科技史》,科学出版社,北京,1984,第 14页。/⑤丁凌华:《中国丧服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第73页。⑥郑玄注:“谓其缌者,治其缕细如丝也。” 可见“缌”通“丝”。/⑦同⑤。/⑧同⑤第15页。/⑨沈 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2002,第29 页,原文为:“史称唐尧时‘冬日麋裘,夏日葛衣’(见《韩 非子?五蠹》)。/⑩同⑨第29页。 包铭新/贾玺增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

儒家道家与禅宗美学论文

儒家,道家与禅宗美学论文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源远流长,儒道互补,庄禅相通,三者共同构成 了历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和艺术精髓。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儒家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流派,它与道家美学、楚骚美学和禅宗美学构成中国美学史上的四大思潮。儒家历来把“诗”、“乐”、“艺”看作“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重要手段,看成实现仁学、安邦定国的必由之道。因此,美学(诗论、乐论、文心、艺境)在儒家学说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儒家美学思想的持征和演变作一番整体性的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深入地了解儒家学说的整体思想,也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文化的根本特征。从儒家美学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厚意韵。孔子是儒家美学的创始人,他继承和发挥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乐传统、以“仁学”作为分析和解决美和艺术的根本立场,为儒家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正是根据这个基本观点解决他的一系列重要的美学命题的。首先,孔子把“诗”、“乐”、“艺”看成是实现“仁”的一种手段。其次,孔子很重视艺术的美与善的统一。再次,孔子还把美善统一的要求运用于人格修养,强调文质统一,提出了著名的“文质彬彬”说。孔子的美学思想受其恢复周礼的最终目的的制约,有明显的保守色彩,且过多地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强调美统一于善,但孔子对美善统一的艺术基本原则的阐述以及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美学命题,为儒家美学建构了基本的理论框架,从根本上规定了儒家美学的基本特征的形成。孟子和荀子作为孔子美学在先秦的最重要的继承人,从两个不

同的方面对孔子的学说作了发展。孟子和荀子虽然都继承仁学、都主张推行“礼”。都强调实行仁义,都是儒家美学的杰出代表,但他们的观点有重大区别,发展方向大相径庭:孟更重视人与人的关系,荀则更重视天人关系;孟持“性善”说,所关心的主题是人格修养,荀主“性恶”论,所兴趣的主题是实用功利;孟发展了孔子关于人格的思想,荀则发展了孔子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观点。在美学思想方面,孟子更多的是以先天的道德规范去改造和制约人的感性欲望,使美服从于善;荀子则更多的是以现实的人间规则去同化和统一人的功利欲望,想以善来兼容美。孟子希望能修养成一种“浩然之气”,以理想的人性来实现“礼”;荀子则力图把功利需要的“人之情欲”与“礼”统一起来。显然,儒家美学的美善统一原则在孟、荀的美学学说中的表现是明显不同的。 道家主要是一种"妙”的状态。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相信世界有自己运行的"道”,他要人们充分认识"非人力”的奇妙与神奇。老子的美是一种赤诚自然的美,纯粹幽深的美。通过忘却与超越,获得一种自然与逍遥的境界,他们所获得的美就是一种畅神;庄子采取一种自然本性之道,倡导是自由美,自然美,反对人工雕琢。要达到这些,最重要的是要"忘"和”游",它是庄子美学的核心。 禅宗哲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命哲学,它与美学血脉相通。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推崇自性体悟,在直觉中悟见永恒佛性。禅是一种境界,看似答非所问不合逻辑的对话,却潜藏着人生历练和聪颖感悟,这种悟只可会意,一个人静静体味,说出口就索然无味了。

文艺美学完整版

一、选择 1、文艺美学这个学科的名称首先由中国台湾学者王梦鸥提出。 2、《声无哀乐论》作者是嵇康 3、盛行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的新批评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开始流行,学术界对文学艺术的内在审美特性及其规律重新重视。 4、审美经验论之发端是英国的经验主义美学。 5、真正打出艺术的审美经验旗帜的则是杜威,1934年,杜威出版《艺术即经验》一书,标志着经验派美学逐步走向成熟。 6、经验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鲍姆嘉通有关美学是"感性学"的一种恢复。 7、列宁在《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一文中认为,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 8、现象学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其创始人是胡塞尔。 9、审美对象只能存在于具体的审美活动之中,也就是存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遭遇、相互作用之时。 10、杜夫海纳说:"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的区别是:要有审美对象的呈现,必须在艺术作品之上加上审美知觉 11、艺术的审美经验就是在审美主客体" 相遇"的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是一切审美活动的最基本形态。 12、中国古代美学始终以文艺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 13、"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很明显,这里说的"境界"就是对中国古代文学体现出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经验的理论提升。 14、古希腊时期所说的"艺术"包括了一切 "技艺性" 的活动。 15、1746年法国学者查理斯*巴托首次提出了"美的艺术"的概念。 16、欣赏与创作这两种形态的审美经验的心理过程是相反的。 17、"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为刘勰所说。 18、欣赏和创作这两种审美经验由于心理指向的不同而导致的诸多差别。 19、创作的审美经验是欣赏审美经验的前提,欣赏审美经验又是创作审美经验的延伸。 20、心理经验主义一派包括:格式塔、原型、移情、内模仿。 21、克罗齐的"直觉表现说"。 22、人的心理功能的三个方面认知、情感、意志。 23心理愉悦是指人的想象力受到鼓舞。

儒家思想 尽善尽美

谈儒家美学思想之“尽善尽美” 11401班23号宋丽 “尽善尽美”是儒家美学思想的重要标准,它强调美和善的高度统一,儒家肯定审美和艺术对于社会人生的重要作用,同时对美又有规定性,那就是美的标准一定要包含道德的因素,美的追求必须与善的目的相一致,当代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思想资源,有其现实基础和积极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儒家美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尽善尽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追求之一,它的提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西周末年到孔子,中国美学基本上是从对“五味”、“五色”、“五声”等给人带来感官愉悦的美的认识,发展到认为美是对立因素的协调(“和”)。这种协调又很快扩展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进而认识到美不同于一般的感官愉悦,特别是认识到美的社会性、功利性及美与伦理道德的密切关系,即美与善的深刻联系。因此,“尽善尽美”不是一个单一的范畴,而是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其他许多核心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内蕴非常丰厚的美学范畴,深刻而多方面地影响了后世美学思想和艺术表现的发展。 孔子是有非常高的音乐修养的,而且他还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在人格培养方面的作用的。“乐”是孔子思想中一个常与“礼”同时出现的核心概念。孔子“尽善尽美”的思想也集中的在对音乐的欣赏中表现出来。《韶》之所以尽善又尽美是由于《韶》是舜乐。而舜行禅让,是以天下为公,也就是行的是仁义之道。而《武》之所以

尽美未尽善是因为孔子认为武王伐纣是用武力征讨,这与“仁”的精神不相合。孔子能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完全是因为《韶》中包含有“仁”。礼和乐都具有很强的审美功能,但孔子重视它们是因为它们包含有“仁”的内容。因此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失却了仁的内容,礼乐就都失去了价值。 儒家美学理论将“善、美”的哲学范畴创造性地引用到自己的美学观念中,既肯定善和美的联系,但又首次将二者加以区分,体现其思想体系中道德至上的内容,并且成为中国文学乃至其他艺术形式以道为首的思想形成的关键因素。“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由于《韶》乐早于《武》乐,而且内容表现尧舜禅让之事,对于崇尚古代礼乐的孔子来说,《韶》乐表达了他仁义礼治的理想,故而评其为尽善尽美;而对《武》乐,则评为尽美而未尽善,因其表现战争内容而下了一个档次。从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评价,第一次将善和美作了区分。这种区分实质上是将儒家至善的德行,形象地贯穿到了美学理论中,善表达的是人的内在美,也是理想人格的最终体现;美则是其形式表现,只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才是最高境界。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自汉朝以后,一直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基础。我们对儒家思想的关注,更多地趋向于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亦即人格问题方面。事实上,儒家思想,不仅以它博大精深的“仁、礼”之道德内涵,引领中国2000年的文化体系,而且将其特有的美学思想,渗透 到了中国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果撇开抽象释义的记述,从我们具体的生活实践来考虑,儒家美学思想在现代的意义依然是非凡的。面对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