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经济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分析

演化经济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分析
演化经济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分析

演化经济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分析3

王立宏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摘要:演化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是经济转变,经济转变是一个演化过程。而新技术、新经济活动的创生是经济演化的开始,经过演化过程,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技术将胜出,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技术。演化经济学对制度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习惯和惯例上,认为习惯和惯例是嵌入于特定的社会制度中,并由社会制度所强化。学习型经济的理论解释了人类的选择过程是一个适应性的搜索过程,这一过程改变了知识的状态,进而推动了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创生。而创新经济学阐释了创新的过程、性质,以及创新对于社会经济制度和技术的影响。演化经济学不仅发展了经济学理论,而且对于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各种现实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演化经济学;学习型经济;创新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08)03-0130-06

一、经济增长的演化原理

演化经济学探索了一种新的研究经济增长的方法。经济转变是这种方法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正是因为转变,增长才能成为可能。经济转变具有质和量两个维度,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是演化的主线,质量维度与创新过程、新经济活动的引入和老经济活动的退出密切相关,而数量维度则与持续的经济结构变迁过程是不可分的〔1〕(P41-46)。经济转变是一个演化过程,它包括三个要素:行为变异或微观多样性;将变异转变为经济变迁型态的选择过程;产生和再生行为变异的发展过程,这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确定了经济转变的过程。经济演化正是通过发展过程,才有了产品和生产方法的创新,通过选择过程,才有了不同经济活动相对重要性的连续变化。选择过程和发展过程是相互依赖的,选择过程的结果塑造了发展过程,发展过程为进一步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发展过程是通过创新、企业家精神及其与竞争过程的关系实现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是竞争过程的结果,同时也是为新奇的生成提供可获得资源的重要决定因素。市场规模和市场上形成的相对价值诱导发展过程沿着适当的方向进行,通过这种方式选择过程影响着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发展改变了相关的选择特征,进而将不同的选择优势在群体间进行再分配。选择和发展之间的这种关系是正反馈关系,发展是与选择相关的自动催化过程,是一个新知识驱使经济远离均衡的过程,这也是经济体系的未来是不可预测的原因。马歇尔也认识到,经济活动直接和间接地改变了知识,知识的每一次改变都为行动的改变创造了条件,这又进一步导致了知识的改变,永无止境,人们对此无法预测。

演化经济学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在于它解释了新技术是如何成为主导技术并成为经济增长源泉的。由于企业具有不同的选择机制和发展过程,新的技术分岔在单个企业间形成了,它们影响着企业的选择,决定着企业是引进某种技术还是不引进某种技术,企业也可通过了解竞争者的技术,决定是否采用某种技术,市场环境也会选择出好的企业。在演化历程中,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和盈利能力的技术在两个方面实现对低生产率技术的替代。

2008年5月

第36卷 第3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L iaoning Universit 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 ciences)

May.2008

Vol.36 No.3

3收稿日期:2007-12-10

作者简介:王立宏,男,辽宁昌图人,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劳动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SH021)。

一方面是使用具有高生产率和高盈利技术的企业得到成长;另一方面是具有高生产率和高盈利能力的技术被其他企业竞相模仿和采用,这种演化理论既与大量的经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产业内、企业间存在大量的持续差异”相一致〔2〕,又与对新技术扩散的经验研究相符合,而新古典增长理论则难以与经济增长的这些因素相一致。

在技术的演化过程中,长期生存下来的企业很大程度上都受随机事件的影响,而这些事件在演进中是最初发生的,在某种程度上,企业专注于某种特定的技术,而哪种技术将生存下来是受到早期随机事件的影响。在一些模型中,“动态报酬递增”使路径依赖的效果表现得特别强烈。企业对某一种技术使用得越多,它在技术上就越精湛,对使用该技术的其他企业而言,学习的“溢出”就越多。一种技术被使用得越多,相对于竞争技术而言,它就变得越发有活力。按照多西等人的研究,新的替代技术尽管具有潜在的优势,但在它的潜在优势发挥出来之前仍然需要一些发展和学习。在发展过程之前需要一段时间学习,如果运气不好,发展过程将永不会发生。但总的来说,潜在的较好的技术将胜出〔3〕(P1530-1547)。收益递增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演化的观点认为,每种竞争技术都包含着温特所称的积累性技术,在积累的技术中,今天的技术进步以最初阶段可获得的技术为基础并不断得到改进,反过来,明天的技术进步又以今天为基础,这种累积效应就是技术的专门学习过程。这一学习过程是在企业的主导设计出现之前开始的,在主导设计之前,几乎不存在旨在改进生产过程的研究和开发支出,因为产品设计不稳定,任何一种产品设计的市场都很狭小,企业要进行搜寻主导设计,通过采用更为有效的方法来获得可观的利润,有效的生产过程的发展常常包括对潜在规模经济的开拓,同时对于某个特定设计的生产过程的改进将对它进行锁定,其他竞争性设计将处于不利的地位,这种技术的演化导致了企业主导技术的出现,随着这种主导技术在企业间的扩散和模仿,整个产业的技术得到了提高,进而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二、制度分析的演化原理

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一开始就是演化的分析方法,它虽没有建立一种统一的理论模型,但它采用的是生物学的类比而非物理学类比的分析方法。正如制度主义的创始人凡勃伦提出的经济学为什么不是一门演化的科学?这种演化方法的研究范围是从人类能动作用、制度与经济过程的演化性质的一般思想到与特定经济制度和经济类型相关的特定思想和理论,因此存在着多重分析层次和类型。制度分析的关键概念是习惯和制度,凡勃伦把制度归结为人们主观心理的基础上产生的思想和习惯,认为制度本身就是由“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固定的思维习惯”所组成并用受这种心理支配的一般制度来代替社会经济制度。在他看来,经济制度是人类利用天然环境以满足自己物质需求所形成的社会习惯,而一切习惯又来自于人类的本能,本能树立了人类行为最终的目的,并推动了人类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做的种种努力。思想和习惯是逐渐形成的,因而制度也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但制度的本质是不变的,改变的只是制度的形式,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演进,而无突变〔4〕(P373-397)。

制度主义主要分析了一套特定的共同习惯怎样嵌入特定的社会制度之中,并由它所强化,通过这种方式达到由抽象到具体。比如定价理论,主流经济学是用局部均衡的供求模型来分析市场价格是如何形成的,但制度主义者认为现实世界中价格形成过程是多样化的制度过程,价格是社会习俗,它由习惯所强化,并嵌入特定的制度之中。这类习俗是多种多样的,反映了不同种类的商品、制度、计算模式和定价过程。既然价格是习俗,那么它必然依赖于思想和定价习惯,否则就不能对价格进行解释。宏观经济学中的杜森贝里的消费函数理论也深受凡勃伦的影响,它强调了习惯在消费者行为中的作用,杜森贝里的消费函数理论是建立在这种假定之上:某种已经达到消费水平与流行的文化规范产生了习以为常的消费行为模式,遵循这一模式,消费者是模仿性地和适应性地采取行动的,他们的行为是建立在根深蒂固的习惯基础上的。总的来说,制度经济学家们通过研究人类行为的模式和规则性对宏观经济系统进行分析,发现大量的模仿行为、惰性、锁定和累积因果关系,在复杂系统中,宏观稳定性可能依赖于微观的多样性,而微观多样性又受系统性约束的影响。宏观经济秩序及其相对

131

 第3期 王立宏:演化经济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分析

稳定性与微观经济层次上的变异与多样性相互强化,个人的习惯既强化了制度,又被制度所强化。正是通过这种相互加强的循环,制度就具有了一种稳定和惰性的禀赋,并且,在把信息转变成有用知识而提供智力习惯和惯例上,制度发挥着基本的作用,制度对个人认知的强烈影响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产生了明显的稳定性。

制度主义的习惯和惯例的分析方法在纳尔森和温特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纳尔森和温特在他们的著作中分析了惯例。经济的演化过程是一个惯例的学习过程,惯例是程序化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说不出来的知识,并且往往是自动进行选择的,它控制、复制和模仿着经济演化的路径和范围。纳尔森和温特的演化理论主要是论述了在市场环境中经营的企业能力和行为,并建立了符合这种理论的许多模型,这些演化模型对于制度的演化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分析方法,这对于分析与经济变迁有关的众多现象是用的。正如凡勃伦自己所提出的,演化范式为一种把连续和变化、惰性和新奇包容于其中的框架提供了基础。当行为者尝试着有目的的改进之时,惯例和习惯可能慢慢地适应性变化或突变,某些习惯和惯例被保留和被模仿以及其他的则被废弃不用。这一过程就是学习和认知的过程,学习不仅是信息的获取,它是有关认知、计算和评价的新手段和新模式的发展,这意味着行为者建立了新的习惯、新的偏好和新的概念框架创造的一种转变和重构过程。当前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除了借助于习惯和惯例的方法之外,还强调了文化分析和多层次分析。制度主义的传统并没有把它自身限制在从个人到制度的“向上的因果关系中”既制度取决于个人行为,但个人也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也存在着“向下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人性不是给定的是变化的,这就把学习与偏好的改变纳入到制度系统中〔5〕(P166-192)。

三、学习型经济演化原理

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是最主要的战略性资源,学习是最重要的战略过程,这一结论对以稀缺作为基本经济前提的经济理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并且它意味着经济过程只能被理解为社会性的嵌入过程,明确地阐明在知识基础方面的新趋势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是重要的。尽管信息技术革命使更多种类的知识成为可整理的,但对于经济绩效的提高和企业经营的成功来说,尤其是意会性的知识比以前更重要了。如阿罗所指出的混合型的知识———既不是完全个人的,也不是完全公共的知识已变得日益重要了。学习型经济代表了一种学习能力,它对经济成功具有特殊的意义,知识,作为学习的产物,是一个比信息更宽泛得多的概念,信息是能够转化为字节(bit s)并通过计算机网络方便传递的那部分知识,而学习所产生的诀窍、技巧和能力经常是意会性的,而不是可以明确阐述的,很难通过电子网络传播的。学习不同于信息传递,学习主要是掌握人类的知识,知识区分为不同的类型:诀窍性知识,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谁拥有知识的知识〔6〕(P3-42)。诀窍性的知识典型地是在各个企业的边界之内得到发展和保存的。但由于知识基础的复杂性日益在增长,在这个领域中,一种在组织间分工与合作的混合形式逐渐发展起来了。组织间长期关系和产业网络得以形成最重要的基本理由之一就是企业能够分享诀窍性知识并对其要素加以组合,这种知识要通过实践来学习———通过边干边学,才能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形态。知识通过代代相传在传统和惯例中层层积累,人类的学习导致了诀窍知识的增长,而且增加了人类知识的总量。另一方面,人类的学习能把意会性知识转化为可整理的知识,并将可整理知识在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扩散,而在实践中又会发展出新型的意会性知识,这种循环运动正是个人和组织学习的精髓。并且在现实中,意会性知识和可整理知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很清晰。在任何时点上,总有一定量的知识正处于转变之中,或者处于整理的过程中。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后果并不在于它导致了知识的运用,而在于它使学习成为一种比从前更为基本的和更具有战略性的过程。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依靠相当有限的和不变的技能度过他们的一生,但是现代社会,这种情况就不存在了。在变化速度和学习速度之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关系,变化引起学习,没有变化就没有学习,变化背后存在着学习,企业的日常活动经历构成了一个有关变化的议程,这些经历有助于指导变化的过程并加速这一过程,在技术和组织创新方式上的变化根植于交互学习的

231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过程。

按照西蒙的观点,人类的学习采取的是一种选择性的试错搜寻的形式〔7〕(P151)。如果一个人试图解决一些问题,该当事人这样做的努力被假定是受解决该问题的过去的失败(错误)的“负面”影响,以及解决类似问题的成功尝试的“正面”影响,后者给当事人指出了解决问题的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它们将指引该当事人如何处理进一步的问题。当一个搜寻中的当事人偶然发现了对问题的一个满意的“解决”时,当遇到同样的(或相似的)问题时,该当事人将倾向于再次尝试这个解决办法。对西蒙来说,学习或适应性指的是以下过程:“逐渐地并且以对过去曾经有最频繁回报的选择做出更为频繁回应的经验为基础(Simo n,1959)”。西蒙声称,人类学习主要通过一个适应性反馈机制发挥作用,这种“测试过程”可与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中的选择机制相比,过去的结果决定了选择所作用的物质在其后的复制比率。适应性差的变异将被清除。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和适应性学习的概念都假定了现存物质的复制,并且都需要通过反馈环来运行,因此,这两者可被认为是有相同的运行模式:它们都是向后看的而不是向前看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适应性学习可被称做是一个演化机制。

四、创新经济学的演化原理

熊彼特最先提出了创新理论,并把创新看做是“创造性毁灭”。他认为,竞争性创新总是被描述成一项不确定性的活动,是一项创新者不可能明确地预测其结果的活动,创新活动是非均衡的,甚至是紊乱的,既会有成功者,也会有失败者。熊彼特又提出由创新推动的经济发展是一个进化的过程,熊彼特的创新思想成为后来创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克兰和罗森堡认为,创新过程必须被视为一个完整系统中的一系列变革,这一完整体系不仅包括硬件,还包括市场环境、生产设备、知识和创新组织的社会关系等。在过去的10年中,演化经济学已经发展出了一种以创新为核心的系统观,并形成了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具体经济理论,很明显,这是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理论的一种挑战。从演化的观点来看,在许多情况下,正是市场的不完善性———知识不对称、外溢性、垄断和不均衡状态才刺激了创

新和经济增长。因此,演化经济学重新引入了主流经济学在分析市场时所忽略的或排除的一系列力量、行为者和影响因素。企业已经被广泛地看做是创新、技术扩散和技术变迁的主体,而社会和法律机构规制着各种创新行为模式,社会历史环境也给企业的外部活动和内部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或限制。对创新的演化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技术创新的主要特征:首先,大多数新技术在扩散时存在增量变革,不仅仅是新技术在扩散和采用时不断地被改造,较老的技术也通过变革以重新发挥作用并与新技术相竞争。新技术并不总能在竞争中获胜,有时老技术的改进也会击败新技术,或者至少在实质上减缓了新技术的采用,而有时新老技术则会结合起来被采用。其次,技术变迁并不是简单的“完全新的”发明,而是通常产生于包括专业技能和经验在内的不断变革着的一系列技术中。新技术的成功必然涉及到综合性的或一系列新的开发活动,因为新技术的实施过程通常向新技术使用者要求开展更深入的工作、实质性的变革和发展新的能力,而某些次要技术则在开发或采用时可以进展缓慢一些。再次,特定部门的某种技术体系有可能通过变得过分自闭和自我强化的方式,反对激进的变革,以至于限制了公司所面临的种种高效选择的机会,这种现象被描述成技术锁定。从更广的范围看,相关的基础设施,服务和强大的利益集团的发展,都会把整个经济锁定在某种形式上的技术上。最后,对于特定的技术而言,还存在着一个显著的文化问题,当它们被移植到一种不同的环境时,新的技术或方法的采用或许是不成功的,问题就在于这种环境具有根深蒂固的观念或预期,或者缺乏它们在发源地所具有的行为方式。

创新过程的社会性质: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过程,高效的创新与个体成员的认识和学习能力高度相关,这种能力就是吸收知识并把它投入到实践之中去的能力。组织内部的高效创新与该组织对个体成员的知识吸收和能力的提高高度相关,组织内部的程序和管理实践必须与知识、竞争力和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吸收新知识的能力相融合,否则创新过程是不可能成功的,通过这种方式建立高效率的“学习型组织”并非是轻而易举的,这是因为许多知

331

 第3期 王立宏:演化经济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分析

识是意会的,不容易被整理,而且新的思维习惯不易于通过指令而形成。意会性知识隐藏在专家的技术、能力、员工的专长和组织中,尽管整理好的知识扩散起来相对容易,但意会性知识的传播却要受到较高壁垒的制约,因为这种传播需要较高水平的交流和深层次理解能力的发展(因此需要更多的时间),高效的面对面的交互作用无论对组织内部还是组织之间都是重要的,因为这会产生交互学习,通过交互学习则能产生创新观点〔8〕(P29-41)。

创新经济学的结论:在宏观层面上,长期经济增长取决于创新,包括有利的技术变迁和有利的社会、法律制度变革。在微观层面上,企业的创新活动对经济增长有着更为直接的意义,企业的成功依赖于技术和组织的创新。鉴于创新对于增长的重要性和企业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政府尤其应该支持和鼓励创新行为,政策定位应该是过程导向的,并聚焦于系统设计和社会、法律制度的改进,其目标是通过鼓励行为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以降低交易成本并且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总之,创新经济学作为一个新的经济理论流派认识到了技术变迁的重要性和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五、演化经济学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启示

演化经济学主要采用生物学类比的研究范式,而非新古典经济学所采用的物理学的类比范式,演化经济学分析方法是个体群的思维方法,这一方法是将总体按照相关的特征划分成若干个子群体,然后用生物学的方法分析特定群体的行为模式,数量特征和变化的方式。演化经济学重点强调事物的动态性,该理论认为,在某一时间和地点所观察到的事物必须被解释为一种持续不断的演化过程中的转变或者突变的产物,这一过程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它的历史性,演化意味着在时间历程中新质会凸现,因此强调时间是重要的,即便有可能展现出周期性的模式,但这个过程本身也不会完全相同地重复,也就是时间进程中的新质的凸现是不可改变的。第二个特征是变迁过程的无止境性。永无止境的变迁可能是从经济体内部产生的,这就是新奇的创生,它在凸现后会通过系统或系统的某些部分进行扩散。在经济学领域中这种新奇是新发现行动的可能性,有关这种新奇的消息可能会传播,或者通过模仿而扩散,一旦一种新认识到的行动可能性被接受,所产生的行为被称为创新,演化经济学的不同分支、不同的研究领域都把创新置于重要的地位。

目前演化经济学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在如何完善演化理论体系上和分析框架上还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演化理论动态的、演进的分析方法对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主流经济学的经济理论作出了修正,使经济理论对现实的解释更为准确,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新古典的经济理论。按照新古典的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就是市场经济移动均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技术进步持续地提高了投入的生产率,资本存量相对劳动投入也得到增长。这两种现象共同解释了作为增长衡量标准的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的提高,综合起来,他们解释了作为经济增长的实际工资的上升。最近的新增长理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新增长理论仍保留了传统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技术和其他方面许多相当不现实的假定,因而,遭到了批判,但这两种理论继续依靠生产函数的模型解释技术变迁,尽管新增长理论具有报酬递增的含义,但技术被看作是资本的一种形式,这两种理论仍然假定获取技术是一个相对容易的过程。与新增长理论相比,技术进步的演化理论特别强调了意会性知识在技术能力形成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而学习最根本的方面是把意会性知识转化为可整理性知识,并将可整理知识再运用于实践,而在实践中又会发展出新型的意会性知识。由于知识的不断积累、储存和传播而形成一个创新体系,在这种情境中,企业不断地获得新知识和新能力,并形成创新体系的主体。创新企业强化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盈利,当创新被普遍模仿时,普遍的经济增长就出现了。然而企业对于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搜寻、模仿等行为模式又受到企业的习惯和惯例的影响,不同习惯和惯例对企业行为结果的影响是不同的,不同的惯例和习惯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因此,企业的学习过程也被看做是一个新习惯、新惯例、新偏好和新概念框架的创造过程和重构构成,学习不仅学习新技术还要学习新的行为模式,才能更具有有适应性。从国家的角度来讲,社会经济制度的

431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创新和经济政策的制定,重点在于鼓励企业的创新,推动新知识、新技术的创生和传播和学习型组织的创立,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演化经济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我们必须从一种复杂的、动态的、演化的视角来把握未来经济发展的路径,而不是遵循某种一成不变的标准。演化经济学提供了一套关于制度变迁、技术创新、经济增长和市场运转的新理论和分析方法,它的许多新成果,为阐述市场经济运作所出现的现实经济现象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为有效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思路。把握演化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对于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

〔1〕M ETCA KFE.J.S.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Crea 2

tive Destruction 〔M 〕.Routledge ,London ,1998.

〔2〕RICHARD UM EL T.P.How Does Industry Matter ?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1,12(3).〔3〕DOSI.G.Opportunities ,Incentives and the Collective

Pattern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J 〕.EconomicJournal ,1997,107.

〔4〕V EBL EN.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in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M 〕.Macmillan ,New Y ork.1899.

〔5〕GEOFFREY.M.HOD GSON.Economics and institu 2

tions :A manifesto for a mordern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M 〕.Polity Press ,Cambridge ,1998.

〔6〕L UNDVALL and J O HNSON the learning economy 〔J 〕.

Journal of Industry Studies ,1(2).December ,1994.

〔7〕杰克.J.弗罗门.经济演化〔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8〕克瑞斯提诺.安东内利.创新经济学———新技术与结构

变迁〔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The Theoretical Summary of the Main R esearch Fields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s

WAN G Li 2hong

(S chool of Economics ,Dongbei Universit 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5,China )

Abstract :Evolutionary economics is a new met hod of economic analysis ,which mantains dynamic a 2nalysis and biological analog.Evolutionary analysis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morden conom 2ics.In view of evolutio nary economics ,t he key to economic growt h is economic t ransition ,which is an evolutionary process.But t he creation of new technology and new economic activities is t he beginning of economic evolution.Through evolutionary p rocess ,t he technology wit h higher profit 2earning abilities will win and beco me t he main technology in economic growt h.The analyses on social instit utions in evo 2lutio nary economics mainly concent rate on custom and habit s ,t he main idea being t hat custom and hab 2it s are imbeded in specific social instit utio ns and intensified by t hem.Learning 2style economic t heory has explained t hat mankind selective process is an adaptive searching one ,which can change t he condition of knowledge and p ut forward t he formation of new ideas and new technology .Innovation economics has explained t he nat ure of innovation process and t he effect s on social economic instit utions and technology.Evolutionary eco nomics not only has devoloped economic t heory ,but also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t he changing of social economic instit utions and t he solving of all kinds of act ual p roblems.

K ey w ords :evolutionary economics ;learning 2style economy ;innovation economics

【责任编辑:裴鸿池 责任校对:文 新】

5

31 第3期 王立宏:演化经济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分析

发展经济学-新系统-作业题及答案-2012.8

发展经济学-新系统-作业题及答案-2012.8

发展经济学-在线作业_A 一单项选择题 1. 两缺口模式理论认为,如果投资___b____储蓄,则出现储蓄缺口。 (5.0 分) a 等于: b 大于; c 不等于; d 小于; 2. 两缺口模式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积极弥补储蓄缺口: b (5.0 分) a 减少出口或扩大进口; b 引进外资。 c 减少投资或扩大储蓄; d 扩大出口或减少进口。 3. 发展中国家大量引入外资的理论依据: b (5.0 分) a 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 b 两缺口模型; c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d 大推进理论; 4. 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劳动生产率低下,除此以外,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下述问题: a (5.0 分) a 生活水平低;

b 需求不充足,产品过剩; c 国家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d 文化落后 5. 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__c____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总需求水平并增加国内就业量。 (5.0 分) a 3。 b 0; c 1; d 2; 6. 如下哪些论点是两缺口模型的结论: a (5.0 分) a 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外资解决国内的储蓄缺口; b 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外汇缺口和GNP缺口; c 外汇缺口的存在一定会产生储蓄缺口; d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产生了发展中国家的外汇缺口。 7.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a (5.0 分) a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b 一个阶段的发展能够自动生产一个阶段的发展; c 经济增长能够自我维持; d 在发展过程中尽量提高经济增长率; 8. 在经济核算理论中,国民收入增长率大于国民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长率之差被称为: c (5.0 分) a 劳动剩余; b 储蓄缺口;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1.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A)。 A.斯密; B.李嘉图; C.凯恩斯; D.萨缪尔森。 2.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C)。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3.下列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的“疾病”(D)。 A.高失业; B.滞胀; C.通货膨胀; D.价格稳定。 4.表示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A)。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5.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根据价格变化调整后的数 值被称为(B)。 A.国民生产总值; 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6.实际GDP等于(B)。 A.价格水平/名义GDP; B.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7.下列各项中属于流量的是(A)。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债务; C.现有住房数量; D.失业人数。 8.存量是(A)。 A.某个时点现存的经济量值; B.某个时点上的流动价值; C.流量的固体等价物; D.某个时期内发生的经济量值。 9.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存量?(C)。 A. 国内生产总值; B. 投资; C. 失业人数; D. 人均收入。 10.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利息率的灵活性使得(B)。 A.储蓄大于投资; B.储蓄等于投资; C.储蓄小于投资; D.上述情况均可能存在。

1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是(C)。 A.政府管制; B.名义工资刚性; C.名义工资灵活性; D.货币供给适度。 12.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价格水平降低导致下述哪一变量减少(C)。 A.产出; B.就业; C.名义工资; D.实际工资。 13.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A)。 A.有效需求不足; B.资源短缺; C.技术落后; D.微观效率低下。 14.下列各项中不是流量指标的是(D) A.消费支出; B.PDI; C.GDP; D.个人财富。 15.在国民收入核算账户中,下列各项中除了哪一项外均计入投资需求(D)。 A.厂商购买新的厂房和设备的支出; B.居民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C.厂商产品存货的增加; D.居民购买股票的支出。

微观经济学图示分析汇总完整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分析 1,需求的变动(教材P22)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2,供给的变动(教材P21) 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P D 1 E 4 D 2 P 1 P 2 E 1 E 2 E 3 S 1 S 2

4。需求弧弹性的五种分类 5。需求点弹性的五种类型 在需求的价格点弹性中,上述分析的五种基本类型也同样存在。见下页说明。

6。供给弹性的几何测定: 供给的价格点弹性也可以用几何方法来求得。在此用图2-8以线性供给函数为例加以 在A 点的点弹性值: Esp =Q P dP dQ ?=OB AB AB CB ? =OB CB 7。供给价格弹性的分类及几何表示 8。支持价格的含义及影响 图2—21表示政府对某种产品实行最低限价的情形。政府实行最低限价所规定的市场价格为P 0。由图可见,最低限价P 0大于均衡价格P e ,在最低限价P 0的水平,市场供给量Q 2大于市场需求量Q 1,市场上出现产品过剩(过度供给)的情况。 A B e s >1 (a ) P O Q S C A B e s <1 (b ) P O Q S C A B e s =1 (c ) P O Q S (C )

政府实行最低限价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扶植某些行业的发展。农产品的支持价格就是西方国家所普遍采取的政策,在实行这一政策时,政府通常收购市场上过剩的农产品。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根据表3—1所绘制的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曲线如图3—1所示。 图中的横轴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效用量,TU 曲线和MU 曲线分别为总效用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由于边际效用被定义为消费品的一单位变化量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又由于图中的商品消费量是离散的,所以,MU 曲线上的每一个值都记在相应的两个消费数量的中点上。 在图中,MU 曲线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而成为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应地,TU 曲线则随着MU 的变动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动特点。总结MU 与TU 的关系: 当MU >0时,TU 上升 当MU <0时,TU 下降 当MU =0是。TU 达极大值。 从数学意义上讲,如果效用曲线是连续的,则每一消费量上的边际效用值就是总效用曲线上相应的点的斜率。这一点,也体现在边际效用的定义公式(3.3)式中。 2,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及图形(Indifference Curve ) 图2-20 最高限价 S D P e O Q 1 P Q Q 图2 -21 最低限价 S D P e Q 1 O P Q 2 Q 2

发展经济学试题

发展经济学一、单项选择题 1.几种不同形式的平衡增长理论共同强调的是( b ) A.经济增长率是第一位的 B.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全面平衡的增长 C.不采取国家干预 D.通过引致投资最大化项目带动其它项目 2.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d )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差 3.以下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是( a ) A.金融比率 B.流动性金融资产 C.国民生产总值 D.净金融资产 4.发展中国家税收中的征收成本较低的税是( a ) A.进口关税 B.所得税 C.土地税 D.农业税 5.以下关于政府政策失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扭曲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反应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C.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 D.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 6.( d )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A.资本决定论 B.技术决定论 C.人力资本决定论 D.制度决定论 7.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发现,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d ) A.资本存量的增加 B.土地的增加 C.劳动力数量增加 D.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 8.发展中国家就业增长严重落后于工业增长的原因是( a ) A.现代产业部门容纳就业的数量有限 B.工业增长速度太慢 C.发展中国家对就业问题不够重视 D.发展中国家就业人口增长过快 9.学生为了就学由个人或家庭直接承担的各种费用及机会成本称为( b ) A.教育的社会成本 B.教育的个人成本 C.教育的直接成本 D.教育的间接成本10.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特有的市场不完全性、刚性、短缺、过剩、低供给 弹性等固有经济特点,这正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现实与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 ( c ) A.内在联系的表现 B.基本相同之处 C.重要区别 D.毫不相干的论述 11.新古典主义回潮理论建立在两种理论基础之上,这两种理论基础是( b ) A.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和新增长理论 B.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C.新增长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D.公共选择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 12.功能分配也叫要素分配,它最注重的是在总体国民收入中( c ) A.各个个人从各要素中获得收入是多少 B.各个个人从某个要素中获得收入是多少 C.每种要素获得的收入所占的百分比 D.各个个人从某个要素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 13.如果发展中国家政府采纳现代微观经济学家庭理论分析所得出的政策建 议,就可能( c ) A.提高生育的质量 B.实现人口优化 C.降低生育率 D.减少死亡率 14.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 b ) A.战后多边贸易的迅速发展 B.战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C.战后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 D.布雷顿森林会议体系崩溃 15.实施“次级进口替代”战略的基础是( d ) A.先进的科学技术 B.更多的劳动力 C.发达的金融市场 D.更多的自然资源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 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6.为了发展经济,发展中国家在人口问题上应采取的政策是( ABCDE ) A.开展计划生育运动 B.降低人口数量 C.提高人口质量 D.改善社会经济条件 E.提高妇女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7.吉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一个广泛应用的指标,但 其缺陷是( AC ) A.两个国家的吉尼系数即便是相同,但其代表的涵义可能不同 B.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总体比较有时误差较大 C.对低收入组状况的巨大改善反映不够敏感 D.不能准确反映高收入组状况的变化 E.还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18.国际依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发达( ABCD ) A.主要是它受自身各种制度僵化的困扰 B.是因为它处于对世界富裕经济国家的依附关系的包围之中 C.是它受到国际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D.是由于贫富高度不平等的国际资本主义制度历史演进的结果 E.主要是这些国家愚味落后和饥饿灾荒造成的 19.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主要问题是( ABCDE ) A.人均公共教育费用很低 B.入学人数增长迅猛 C.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被忽视 D.教育内容不合理,教育与实际严重 脱节 E.教育体制扩大了不平等 20.用于进行教育成本——收益分析和决策的主要指标是( BC ) A.期望收益 B.净现值 C.内部收益率 D.预计成本 E.净现金流 21.托达罗人口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有( ABC ) A.发展中国家必须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就业机会的不平等 B.发展中国家应当更加重视农业的开发 C.发展中国家必须理顺扭曲的要素价格 D.发展中国家应该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E.要从根本上消灭城乡差距 22.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意义有( ABCDE ) A.提出对经济持续增长有决定意义的是知识的积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 B.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 C.解释了技术进步与投资相互促进的机制 D.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促进技术进步具有很大的意义 E.在国际分工中,各国通过对知识和人力资本施加影响来取得和强化比较优 势 23.为加强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各个国家可采取的经济手段有( ABCD ) A.税收手段 B.建立和实行收费制度 C.财政金融手段 D.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E.行政管制手段 24.发展中国家所得税不重要的主要原因是( ABCDE ) A.纳税收入的界限难以确定 B.公民纳税意识较弱

论微观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论微观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摘要: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资源配置问题。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体系社会资源配置 一、微观经济学的产生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以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性质原因的研究》为标志,至今已经有231年的历史了。亚当·斯密通常被学术界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已的,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追求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但每个人都不能独立生存,通过分工使交换成为可能,并接受“看不见的手”的约束,实际这种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抽象描述就是经济学范式研究的对象逻辑,因此,在此观念范式层提供的逻辑空间上,亚当·斯密提出了货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工资、利润等经济范畴,构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规则范式。斯密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放任自由政策,取消限制经济自由的种种障碍,建立起合乎规律的“ 自然秩序”,使每个人追求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协调起来,最终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这些促使财富增长的主张,构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操作范式。当然以观念范式为基础,还可演绎出更多的定理,从而使其理论更加完善。 亚当·斯密通常被学术界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微观经济学从创建到目前不断有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充实到微观经济学的知识框架中,使得微观经济学的体系更庞杂,内容更丰富,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更加多样化。微观经济学由对经济问题的定性分析为主发展到要采用大量的定量分析才能得出相应的定性结论。现实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学问题的解释和说明需要借助建立经济学模型并运用数学、微积分、运筹学、概率论等相关学科中的概念和工具分析才能完成。使得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越来越抽象,越来越深奥,其逻辑性也越来越强,甚至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对某一问题的分析,因为假设条件不同,结论会差别巨大。有时对于同一个经济问题,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观点与结论竟然截然相反。这就使得微观经济学成为财经类学生学习的难点,使得众多的初学者无从下手。对部分微观经济学教学人员而言,他们在讲授微观经济学的时候,往往迷恋于介绍复杂的经济学模型,繁琐的数理推导过程,忽略了对经济学基本思想的介绍,造成微观经济学成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习难度系数最大的一门课程。 二、微观经济学的逻辑体系 微观经济学是一个严格的演绎逻辑体系。演绎逻辑的好处是只要给定前提假设,其结论的正确性就一定得到保证。它从反映人类偏好的最简单的5条公理出发,描述出人类偏好的效用函数,即无差异曲线,从而决定了人类经济行为中至关重要的主观交换比率,即边际效用替代率。在既定预算约束的前提下,客观交换比

发展经济学_在线作业

发展经济学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7-11-08 22:12:13 一、单选题 1. (5分)在经济核算理论中,国民收入增长率大于国民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长率之差被称为: A. 就业不足; B. 余值增长率; C. 劳动剩余; D. 储蓄缺口;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发展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2. (5分)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______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总需求水平并增加国内就业量。 A. 0; B. 1; C. 3。 D. 2;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发展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3. (5分)两缺口模式理论认为,如果投资_______储蓄,则出现储蓄缺口。 A. 小于; B. 大于; C. 不等于; D. 等于: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发展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4. (5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 A.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B. 经济增长是由经济发展促成的; C. 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是人均产量的增加; D. 只要经济增长了,也就意味着经济发展了;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发展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5. (5分)阳光、空气、水分等属于:

A. 生态资源; B. 生物资源; C. 不可再生资源; D. 矿产资源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发展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6. (5分)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受到的冲击比较小,其主要原因之一是: A. 中国的外债非常少; B. 中国在金融自由化上采取了审慎的政策,将自由化的程度限制在 与金融部门发展相适应的水平下; C. 中国经济的规模足以抵御危机的冲击。 D. 中国意识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提前采取了防范措施;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发展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7. (5分)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棉花生产,这种现象被赫尔希曼称为: A. 前向联系; B. 后向联系;

宏观经济学原理复习重点

宏观经济学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答: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活动或宏观经济现象为考察对象。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差异和联系。 答:差异: ①表现在研究对象上不同;②表现在研究的变量不同;③对待政府的态度不同。 联系: ①首先,微观经济分析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离开了微观分析这一基础,宏观分析 将成为空中阁楼;; ②其次,从根本目标上看,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经济分析也是一致的; ③再次,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虽然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但二者是不能分开的; ④最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基本分析方法上也存在一致性。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与方法 3、在宏观经济学中,考察经济总量的各种指标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等。 4、GDP核算的方法。 答:对于一国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的核算可以通过三种方法来得到:①产品法,即计算已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②支出法,即计算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购买者的总支出额;③收入法,即计算要素所有者得到的所有收入。 5、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划分问题。 答:最终产品和劳务是指作为整个生产过程的最终结果而进入人们的消费或使用领域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与劳务则是指已经生产出来,但在同期中就在其他产品的生产中被用掉的产品和劳务。(注意:在GDP的核算中,资本品和存货投资都视为最终产品) 6、净利息是指个人从商业和国外渠道得到的利息收入减去为借款所支付的利息。 7、名义GDP与实际GDP。 答:在宏观经济学中,以现期市场价格计量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称为名义GDP;以在一个特定的基年或基期盛行的市场价格计量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称为实际GDP。名义GDP=实际GDP×物价指数;实际GDP=名义GDP/物价指数。 8、价格指数。 答:对于一个特定的商品和劳务组合,相对于一个特定的基期,计算其报告平均价格水平的变化即为价格指数。现期价格指数是现期某些物品的价值与基期同样物品的价值的比率,并乘以100%。价格指数主要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生产价格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注意: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100%) 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均衡 9、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答:两部门经济是指只有厂商和居民的经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关系为:AD=AS或者C+I=C+S(AD代表总需求,AS代表总供给,C代表消费,S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

发展经济学在线作业

发展经济学-在线作业_A 最终成绩:85.0 一单项选择题 1. 两缺口模式理论认为,如果投资_______储蓄,则出现储蓄缺口。 小于; 不等于; 大于; 等于: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大于; 知识点: 2. 两缺口模式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积极弥补储蓄缺口: 引进外资。 减少投资或扩大储蓄; 减少出口或扩大进口; 扩大出口或减少进口。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引进外资。 知识点: 3. 发展中国家大量引入外资的理论依据: 两缺口模型; 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大推进理论;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两缺口模型; 知识点: 4. 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劳动生产率低下,除此以外,发 展中国家还存在下述问题: 国家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生活水平低; 需求不充足,产品过剩; 文化落后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生活水平低; 知识点: 5. 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______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总需求水平并增加国内就业量。 2; 1; 3。 0;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1; 知识点: 6. 如下哪些论点是两缺口模型的结论: 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外汇缺口和GNP缺口; 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外资解决国内的储蓄缺口;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产生了发展中国家的外汇缺口。

外汇缺口的存在一定会产生储蓄缺口;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外资解决国内的储蓄缺口; 知识点: 7.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一个阶段的发展能够自动生产一个阶段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尽量提高经济增长率;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经济增长能够自我维持;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知识点: 8. 在经济核算理论中,国民收入增长率大于国民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长率之差被称为: 储蓄缺口; 劳动剩余; 余值增长率; 就业不足;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余值增长率; 知识点: 9. 凯恩斯经济学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条件出发,把萧条时期的劳动力失业和资本闲置归因于: 市场机制不完善; 储蓄不足;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一、 1、宏观经济学:以涵盖国民经济整体的宏观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方式、相互联系与变动规律,分析并应对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经济波动等问题,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目标。 2、国民经济核算帐户:用来定义基本宏观经济变量关系,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账户,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前提知识。 3、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帐户基本概念,度量一定时期一国生产并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的总产出价值。 4、名义GDP:采用现行物价衡量总产出价值。 5、实际GDP:采用不变价格衡量总产出价值,用物价指数对名义GDP进行通缩。 6、支出法:通过对一定时期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进行加总,计算这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7、收入法:把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加总得到国民收入。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费-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8、部门法、生产法: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增加值计算GDP,从生产角度反映了GDP来源。政府部门劳务按其收入计算。 9、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利用一国国民拥有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所提供的产出总量。 10、个人收入: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即国民收入中不包括公司利润等的部分。 11、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12、劳动生产率:一个单位的劳动在一定时间内能够生产的产出量。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速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13、社会生产函数:生产理论研究资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具有以下一般形式生产函数:Y= AF(L,K)。 二、 1、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从短期看问题”分析角度,体现在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中,

微观经济学图示分析汇总 (2)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分析 1,需求的变动(教材P22)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2,供给的变动(教材P21) 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P D 1 E 4 D 2 P 1 P 2 E 1 E 2 E 3 S 1 S 2

4。需求弧弹性的五种分类 5。需求点弹性的五种类型 在需求的价格点弹性中,上述分析的五种基本类型也同样存在。见下页说明。

6。供给弹性的几何测定: 供给的价格点弹性也可以用几何方法来求得。在此用图2-8以线性供给函数为例加以 在A 点的点弹性值: Esp = Q P dP dQ ?=OB AB AB CB ? =OB CB 7。供给价格弹性的分类及几何表示 8。支持价格的含义及影响 图2—21表示政府对某种产品实行最低限价的情形。政府实行最低限价所规定的市场价格为P 0。由图可见,最低限价P 0大于均衡价格P e ,在最低限价P 0的水平,市场供给量Q 2大于市场需求量Q 1,市场上出现产品过剩(过度供给)的情况。 A B e s >1 (a ) P O Q S C A B e s <1 (b ) P O Q S C A B e s =1 (c ) P O Q S (C )

政府实行最低限价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扶植某些行业的发展。农产品的支持价格就是西方国家所普遍采取的政策,在实行这一政策时,政府通常收购市场上过剩的农产品。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根据表3—1所绘制的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曲线如图3—1所示。 图中的横轴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效用量,TU 曲线和MU 曲线分别为总效用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由于边际效用被定义为消费品的一单位变化量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又由于图中的商品消费量是离散的,所以,MU 曲线上的每一个值都记在相应的两个消费数量的中点上。 在图中,MU 曲线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而成为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应地,TU 曲线则随着MU 的变动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动特点。总结MU 与TU 的关系: 当MU >0时,TU 上升 当MU <0时,TU 下降 当MU =0是。TU 达极大值。 从数学意义上讲,如果效用曲线是连续的,则每一消费量上的边际效用值就是总效用曲线上相应的点的斜率。这一点,也体现在边际效用的定义公式(3.3)式中。 2,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及图形(Indifference Curve ) 图2-20 最高限价 S D P e O Q 1 P Q Q 图2-21 最低限价 S D P e Q 1 O P Q 2 Q 2

西南大学《发展经济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西南大学《发展经济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1:[论述题] 简答题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的基本内容. 3、佩鲁发展极理论的主要内容. 4、怎样认识新经济增长理论对认识经济增长源泉和决定因素的贡献? 5、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有哪些? 6、国家财政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经济增长是指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 即社会财富的增长; 经济发展则是指随着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的优化、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维持、技术的进步和体制的变革, 即社会经济状况的多方面改善。显然, 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仅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尽管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而经济发展又以经济增长为基础,没有经济增长, 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问题,首先或者核心是一个经济增长问题。 通常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表明的是产出的增长和生产的速度,意味着一个国家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经济发展则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不仅强调产出的增长和生产的速度,而且更为强调随着产出增长和生产加速而出现的生产、就业、消费等结构上的变化和体系、分配上的变革。 2、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的基本内容?

刘易斯在他的著名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建立了一个二元经济的"古典”模型。刘易斯认为,在二元经济体系中,并存在两大经济部门。一个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的仅够维持生计的部门,包括农业、小型商业和某些服务业;另一个是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代部门,包括制造业、采矿业和种植园。由于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甚至是负数,因此,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要高于生计部门,他假定,资本主义现代部门以现行工资率增雇工人时,愿意就业的人多于需求的数量,生计部门由于劳动力转移而减少的数量为新增加的劳动力所填补。因此,在传统的维持生计的部门中。在生计工资条件下劳动的供给超过了对它的需求,因而劳动供给是无限的。这种供给无限的劳动力大部分来自农业中的隐蔽失业者、小商小贩和妇女参加劳动。现代部门为了吸引仅够维持生计的部门中的劳动力。其工资水平一般要比后者高30%。? 刘易斯认为,在他的劳动无限供给的发展模型中,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利用资本主义的剩余,即通过利润的再投资来增加新的资本和吸收更多的非资本主部门的劳动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如此反复进行,不但资本主义现代部门不断扩大,而且利润、储蓄和资本积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也逐渐增加,直到多余劳动力吸收完毕,其实工资相应上涨时为止。在刘易斯的经济发展模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过程的持续,通过两种在时空上并存的形式而最终实现的。一种型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即社会劳动力从传统的自给农业部门流向现代资本主义工业部门;另一种形式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地域转移,因为传统的、自给性的农业部门主要分布在农村,而先进的现代资本主义部门主要在城市。因此,农村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过程,从地域上讲,就是农村劳动及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3、 简述佩鲁发展极理论的主要内容。

微观经济学图示分析汇总

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分析 1,需求的变动(教材P22)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 2,供给的变动(教材P21) 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A.结论: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3,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化引起的均衡价格变动:

4。需求弧弹性的五种分类 5。需求点弹性的五种类型 在需求的价格点弹性中,上述分析的五种基本类型也同样存在。见下页说明。 图2-16 需求和供给的同时变动 P D 1 E 4 D 2 Q P 1 P 2 E 1 E 2 E 3 S 1 S 2 O

6。供给弹性的几何测定: 供给的价格点弹性也可以用几何方法来求得。在此用图2-8以线性供给函数为例加以 在A 点的点弹性值: Esp = Q P dP dQ ?=OB AB AB CB ? =OB CB 7。供给价格弹性的分类及几何表示 图2-7 线性需求曲线点弹性的五种类型 P S P S A B e s >1 (a) P O Q S C A B e s <1 (b) P O Q S C A B e s =1 (c) P O Q S (C)

8。支持价格的含义及影响 图2—21表示政府对某种产品实行最低限价的情形。政府实行最低限价所规定的市场价格为P 0。由图可见,最低限价P 0大于均衡价格P e ,在最低限价P 0的水平,市场供给量Q 2大于市场需求量Q 1,市场上出现产品过剩(过度供给)的情况。 政府实行最低限价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扶植某些行业的发展。农产品的支持价格就是西方国家所普遍采取的政策,在实行这一政策时,政府通常收购市场上过剩的农产品。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图2-20 最高限价 S D P e O Q 1 P Q Q 图2-21 最低限价 S D P e Q 1 O P Q 2 Q 2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麦当劳折扣券 另一种解释是:麦当劳想借此进行价格歧视——把顾客分开。要获取麦当劳的优惠券,总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的,而不是随手可得——上麦当劳的网站浏览寻找优惠券,打印优惠券,或者阅读麦当劳的宣传报纸,或者到路边索取,都是需要花费少许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通常是什么人才愿意花费这些成本呢?是时间成本比较便宜的人。能上麦当劳的人中,什么人时间比较便宜呢?显然是一些收入偏低的人——工薪阶层。另外,优惠券能够购买的通常是某种指定的商品组合,而不是随意购买。也就是说,使用优惠券的顾客,是要付出代价——不能随意挑选商品的代价。这也是一种成本。总而言之,使用优惠券,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者成本也。 通过上述种种方式,麦当劳成功地把麦当劳的顾客中的富人和穷人分开,然后,对于富人——不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供给他们的商品就比较贵(没有优惠),而对于穷人——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给他们打折。时间地点商品相同但价格不同,这就是典型的价格歧视。通过价格歧视,麦当劳向消费者榨取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利润。 关于大学生占座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占座”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在大学校园里更是司空见惯。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我们假设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时,理性人就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制度本身不涉及道德问题,一项制度的制定如果能够满足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体现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它就是一项合理的制度。下面将运用经济学原理对占座行为的合理性予以分析。 (1)占座——理性人的选择.“占座”意味着你可以拥有令你满意的座位,当你和你的同学同样用心时,你比他们更容易集中精神,获得更好的听课效果,最终得到更优异的成绩。 当然,你需要为占座付出一定的低价,即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这里的关键在于机会成本与收益比较孰轻孰重。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取得好成绩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占座的机会成本,当你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它们时完全可以被压缩到很小,甚至为负值——早起有益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而把时间浪费在早饭上是没有必要的。这么看来,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是很小的,而得到的收益却大得多,因此占座无疑是理性人的最佳选择。 (2)替他人占座——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如果你已经前赶到了教室,多占个座儿对你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因为你为此付出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但这一行为的边际收益则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你的室友可能会认为你很体贴,并因此提高对你的评价;其次,即便是你所服务的人不认为这是美德的表现,而将之视为一项投资,那么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在适当的场合时,他也必定会为之付出某种方式的回报。这种情况,通俗地讲叫做“顺水人情”,本小利大,何乐而不为呢?

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

1.比较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它可以是投入的生产要素增加所致,也可以是投入要素的效率提高。经济发展:除了人均收入增长以外,还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制度结构,文化法律结构的根本变化。 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增长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物质条件,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持续、健康、和谐的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增长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经济发展包涵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包涵经济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不断涌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导致“无发展的增长”出现,经济发展要比经济增长有着更广的外延。 2.什么是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是什么?发展经济学的基本任务和特点如何? 含义: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学科,或者说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经济不发达状态向经济发达状态演化的条件和规律的学科,是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科学依据。 主要内容: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条件、路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结构的转换过程、结构变化内在规律和发展因素各种内在关系;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发展战略等。 研究方法:(1)发展经济学主要考察系统不均衡的形态、形成原因及变化趋势和原理,是动态角度(2)侧重结构分析(3)侧重于制度分析方法(4)较多的应用经验、比较和模型分析方法(5)重视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 任务:研究分析经济发展的一般条件和特殊国情,揭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指导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有关的发展政策,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成本最小、时间最短、最节约稀缺资源地完成从经济不发达到经济发达的过渡,即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特点:(1)更注重长期的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2)更注重国际经济的比较研究(3)更注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具体国家的特殊性。 3发展中国家有那些基本特征?为什么说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1)生活水平低下(2)生产率水平低下(3)人口增长率高和赡养负担沉重(4)失业率高(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6)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突出(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的本质特征(8)对国际经济的依赖、受支配和脆弱的地位 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人均GDP在世界上的名次较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城市化水平仍然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同时,社会领域的发展也比较滞后,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4.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你认为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推进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这“两个全面”、“两个加快”,体现了发展、改革、转变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首先,发展必须转变。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较大,粗放的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时候。转方式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转变必须改革。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制约转方式的最大障碍,转方式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现在转方式、促发展,还要靠改革开放。第三,改革未有穷期。我们已进入转方式的关键期、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区。在这个阶段上,改革的诉求与期待增多,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但改革的空间和潜力依然很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六

管理经济学在线作业

1. 完全垄断厂商和行业的收益曲线为(B) A. 一条平行于纵轴的垂直线 B. 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C. 为正 D. 为0 满分:2 分 2. 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几何意义是(B) A.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B. 等产量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 C. 边际产量之比 D. 总产量之比 满分:2 分 3. 在生产理论中,长期内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可以表述为(A) A. 两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等于要素的价格之比 B. 总产量最大 C. 边际产量为零 D. 边际成本为零 满分:2 分 4. 完全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为(B) A. 一条平行于纵轴的垂直线 B. 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C. 为正 D. 为0 满分:2 分 5. 机会成本告诉我们(A)。 A. 选择的代价,我们应该进行最优而不是次优选择:所谓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B. 选择考虑边际成本 C. 选择考虑会计成本 D. 选择考虑边际收益 满分:2 分 6. 管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A) A. 微观经济学 B. 宏观经济学 C. 计量经济学 D. 发展经济学 满分:2 分 7. 完全垄断厂商提高价格的唯一途径是(A. A、削减产量与销售量 B. 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C. 改变消费者偏好 D. 改变市场结构和市场需求 满分:2 分 8. 垄断竞争厂商提高价格的唯一途径是(A) A. 产品差别化

B. 改变其它厂商的行为 C. 改变消费者行为 D. 改变市场结构 满分:2 分 9. 管理经济学关于市场结构分类的标准是(A )。 A. 竞争的程度,如厂商的数目、定价权、产品差别和进出行业的难易 B. 地理位置 C. 产品的自然属性 D. 以上都不正确 满分:2 分 10. 等成本线平行向内移动表明(B) A. 产量提高了 B. 成本减少了 C. 生产要素价格提高了 D. 都不正确 满分:2 分 11. 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 A. 企业和企业决策 B. 家庭 C. 政府 D. 经济主体 满分:2 分 12. 需求理论的理论基础是(B) A. 均衡价格论 B. 消费者行为理论 C. 基数效用论 D. 需要层次论 满分:2 分 13. 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消费者对某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C) A. 市场的供求双方 B. 市场中的竞争结果 C. 商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 D. 个人欲望 满分:2 分 14. 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A) A. 常数的导数为0 B. 常数的导数为负 C. 常数的导数为正 D. 常数的导数是没有规律的 满分:2 分 15. 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为(B) A. 一条平行于纵轴的垂直线 B. 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 C. 为1

《宏观经济学原理》知识要点

《宏观经济学原理》知识要点 第23章一国收入的衡量(问题与应用:1、5、8、11) 基本要求掌握四个基本概念:GDP、名义GDP 、实际GDP 、GDP平减指数; 掌握一个恒等式:Y = C+I+G+NX GDP——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衡量的是市场价值——用货币衡量 真实GDP衡量的是数量——用“不变价格”(基年价格)衡量 通常用Y代表GDP因此,Y既代表总支出也代表总收入。由于一个国家的所有产出都参与了交易(剩下的——即“存货”,假定被老板自己买下了),因此,Y也代表一个国家的总产出。 GDP平减指数——衡量的是从基年到现年物价水平的变化。 计算方法:(名义GDP/真实GDP)×100。 Y = C+I+G+NX ——用“支出法”表示的国内生产总值 一个国家的总产出被分成四类:家庭支出C、企业支出I、政府支出G、外国人的支出NX 。 —1—

第24章生活费用的衡量(问题与应用1、4、6、7、9、10) 基本要求三个基本概念:消费物价指数CPI、名义利率、真实利率 两个关系: CPI与GDP平减指数、名义利率与真实利率 一个计算公式:$现在=$T年×(现在的物价水平/T年的物价水平) CPI定义为:(当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 其中“一篮子”的物品与劳务典型消费者经常消费的那些物品与劳务(我国大约是700余种),不是全部的物品与劳务。其“种类”和“数量”是固定在基年的,而不管“当年”的实际消费的种类和数量。 消费物价指数CPI和GDP平减指数,都是衡量物价水平的。 不同的是。CPI只按基年已经固定的种类和数量计算物品与劳务;而GDP平减指数是按照当年实际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计算的。 名义利率是银行挂牌的利率,是用货币衡量的 ——当一笔存款到期后取出来的时候,钞票数量变化的比例。 真实利率是购买力变化比率,是用产品数量衡量的 ——当一笔存款到期后取出来的时候,能够购买的产品数量变化的比例。 两者的关系:真实利率 = 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