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政治徐涛必备分析题整理打印版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大学生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3)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所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意语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社会历史趋向(规律)与主体选择(能动)的关系: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决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规律作为一种必然趋势是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

(1)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2)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3)自然规律的存在制约着人类的实践活动。

(4)人可以在认识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地改造自然,同时改造自己。

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是单纯的自然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习近平指出,在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2)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1)矛盾的普遍性简单来说可以表述为"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现在: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其次,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最后,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也来源于实践。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第一,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第二,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1)真理的概念: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2)谬误的概念: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3)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a、相互区别:

由于真理与谬误的区分取决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与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b、相互联系:

真理与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与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相互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1)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扩展背诵内容

习近平指出海南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是

(1)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3)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4)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要求

(1)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2)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3)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

(1)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党,取决于党的领导。

(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4)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要继续朝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努力,着力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

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1)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2)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坚持边实践边总结,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这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

·所谓顶层设计,就是要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作出统筹设计,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

(3)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4)处理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

(5)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开放发展的要求

坚持开放发展,就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

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

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

同体。

"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1)坚持主动开放,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

(2)坚持双向开放,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3)坚持全面开放,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4)坚持公平开放,构建公平竞争的内外资发展环境。

(5)坚持共赢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6)坚持包容开放,探索求同存异、包容共生的国际发展合作新途径。

创新的必要性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坚持创新发展,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

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创新的要求

坚持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创新的做法

(1)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到2035年跻身

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

(2)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3)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科技力量,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

(4)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5)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水平。

(6)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人

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举措

(1)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

强盛的重要支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2)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4)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

(5)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6)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

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如何完善:

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使各级人大及其微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中共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

个明确"。

(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

世界一流军队。

(7)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4)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5)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8)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1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12)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维护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

(1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成

第一,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第二,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第三,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第四,要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第五,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第六,要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第七,要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以上几个方面是个统一的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怎么做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衣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1)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2)重要性: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丰富了民主的内涵。

(3)做法:

发展协商民主,必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及社会组织协商;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

(2)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体系发挥兜底作用,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要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贵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4)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5)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