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溪法师讲佛教人生观

月溪法师讲佛教人生观

月溪法师讲佛教人生观序

众生虽万类不齐,而有同具之情焉,其情为何?曰:离苦得乐是也,佛之成佛,与菩萨之为菩萨,其出发点亦不外是情。此释迦世尊,既先以事行教化吾人矣。试观其为悉达太子时,岂非因见有老病死苦,而发出家求道之心乎?夫生老病死,是众生皆有之苦,是最普遍而不能免者。而佛法均能了决之,故知佛法者,是出于至情,而为人生所本当需要者也。以方便言之,亦可说「佛者,成就离苦得乐之事业者也。菩萨者,为此事业者也。是故我等凡夫,欲了生脱死,出离诸苦,非依佛法修行不可。否则任汝有掀天揭地的奇才;随汝立惊世骇俗的伟业;哲学家,任汝聪明寻求真理;宗教家,任汝热诚信拜真神,终不能跳出生死苦海的范围。何以故?根本在迷故。在迷而不自知故。忘本逐末故。妄执颠倒故。认假作真故。以虚为实故。不内返心源,而向外驰求故。佛法是出迷启悟,证真求实之学也。佛法不使人厌世,亦不使人乐世。惟教人认真识妄,不为世迷而已。而吾人之学佛法。实分内中最重要之事也。今者,得在月溪法师座下,听受佛法,此善根未知从何生所种也。法师讲经在未开讲之前,或先讲人生的真义,以示此重要的切身的大问题,最值吾人之研究,而孔老庄墨诸先哲,程朱陆王等学派。耶回婆罗门各宗教,

乃至一般文人杰士,欧西哲学,所不能完全答复者,而佛法可以美满解决之。所以引起听众研究佛法之兴趣,斯法师之善导也。或先讲佛教唯心的人生观,以示吾辈凡失,举止语默,感觉忆念,思想起伏,清静烦恼,起居饮食,应酬交际,大小事业,高下品格,善恶是非,喜怒哀乐,括而言之,全部生活,都以吾人虚伪梦幻迷妄心识为枢纽,莫不是妄心的作用,所以不得自在。吾人本有真心,不过为无始根本无明之所盖覆,而不显露。若依法修行,则无明可破,真心可见。一见真心,即得究竟解脱,所以令听者猛醒觉悟也。其中说明妄心如何构成,真心如何可证,中阴之测验,无明之境界,学佛易犯之病,外道错走之途,凡此等等,法师既一而再,再而三,苦口婆心,详为开示矣,其为重要可知也。爰敬述之如左,题为佛教人生观。学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而法师慈悲度众之愿方不负也欤。至人生真义所示各家学说,前即有翟镜铭居士笔记。兹故不赘。而各家之所以不究竟,人生观亦有论及也。弟子叶智尊敬述

月溪法师讲佛教人生观弟子叶智尊编录

篇中所述之言,与法师所说者,当有先后互相调乱,及有语体不同之处。因此等开示,法师先后说过数次,其言辞均是大同小异,或先有后无,或先无后有。而此篇既非笔记,不过是略为汇集数次所说者,而追述其大意而已。现在我想和各位导论的题目是「佛教人生观」。人生观有两方面的讲法,

有唯物的,有唯心的。唯物的一方面暂且搁置不讲,我们现在单导论唯心的一方面。

编者敬识

人生祇求衣食吗究竟应该怎样呢

吾侪须知,人生在世,其目的,不是祇求衣食住而已。虽然此三者,为人生所必需要;士农工商是我侪应该所操之业。但是吾人若只知有男女饮食之事,士农工商之业,则人之生活,值等于牛马之生活而已矣!是无意义,无价值矣!夫牛马亦饮食,亦工作,亦住房子,亦生儿女。虽所饮食者不同,而能饮食则一也。虽所工作者有别,而能工作则同也。则与牛马奚择哉?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盖人是有理性者,应有高尚思想。人为万物之灵,当有异于禽兽也。吾人除衣食工作诸事之外,尚有无穷无尽光明大道,应当研究者,以解答人生真实意义。大众当知。世间一切学问,都是有穷有尽的。惟有佛教高妙的道理,是无穷无尽的,是超过一切的,是彻底解释人生真谛的,是大家本当研究的。佛教所说的话是怎样的对于人生有没有实用

佛教所讲的话,是切切实实,正正当当的,是人情上通得过的,佛字是印度音,即是中国觉悟的觉字。顾名思义,佛教当然是使人生起正信,破除迷信的。是说人的话,不是说神的话的(说神话,如基督教言:天主或上帝是独一真神,创造天地者。又谓其教主耶稣是上帝独子。为圣神降孕,由童

女马利亚所生之类。)是说生的话,不是说死的话的。是使人生前得受用获利益的,不是徒然用死后得好果报的说话,来引诱人信奉的(如耶回所说之天国)。佛教所说的道理。是有凭有据的,是可修可证的,是人生上进的出路。

古人云:「人身难得。」倘若我人不向佛教的光明大道寻求出路,惟是终日营营役役,逐利求名。如是糊糊涂涂,醉生梦死,枉过一世,岂不甚可怜愍。大多数人,以为人生在世,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但求衣食丰足(祇作衣架饭桶)过去数十个寒暑,便算了事。上者有才能本事,则图谋多些钱财,以为夸耀;竞取高些权位,以为光宠。如是而已,殊不知,势力金钱,独可矜炫于庸俗;荣华福乐,终归欺骗乎己身(是何异于粪内虫中之大虫),而智者见之,既不胜其怜愍矣。人们徒向物质方面而走,是愈进而愈退,愈入而愈迷。如渴鹿逐焰,愈逐愈渴。若能及早觉悟,从佛教方面,研究上进的方法,方有真实的进化。依佛教找回人生本有的价值,总不辜负此难得的人身。如此在世上生活,才算来这世间,不枉走一遭了。有等人,以为在社会上,纷纷扰扰,没有意思。便逃入深山,享受清闲的福乐,隔绝尘世的烦恼。这种抱着各人自扫门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的宗旨的人,是没有用处的,是等于死人一样的了。世界是由我们众生公共业力所感招而成功的,人人都有责任维持的。如同我们中国,我们中国人个个都应该顾爱的一般。佛教是主张

积极救世的,为公的,利他的。进而言之,惟有用佛教殊胜的道法,才能够澈底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家只要明白佛法的好处,照佛法来修行。就作农工,为商学,当军政,各界都可以做的,都要做的(只要汝做好看的戏,不可做劣戏)。

佛教是唯心的学问能澈究人生的真相能打破人生的迷

刚纔说,惟有用佛法,才能侈澈底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甚么缘故呢?就是因为佛法的立场在根本上的,是在根本上来注目的。世间一切知识和学问,他们的根据地,都是在枝末上的。不大彻底的(佛法如纲,世法如网),佛法,是在治本上用工的;世间学识,如法律政治等,大抵是在治标上做事的。所谓本者何?就是心呀。我们看看,世界上好的事,坏的事,和各种的物件,一切的建设,不是从心里做出来的吗?倘然我们不起心动念,没有思想。那里会去做出事情来呢?所以佛经说:「一切唯心造。」故此想治理国家,平定天下。必定要从治理人心着想,由改造心理入手,才有把握的,才是根本的办法。能使人心善良,最有功效的,最美满的,莫如佛法。

还有一层。我们从外面感觉的事物,遇着的环境,都是我们的心助他成功才有的。啊哟,我们的心有这多么的本领吗?是的。我今说一个譬喻。我们夜里睡觉。在梦中,知道有我,

看见有人。其中有相识的,有平生未会见过面的。有时遇着顺的事,欢喜笑的;逆的事,悲哀哭的。有时又会看见山,看见水的。其中有到过的,和没有到过的地方的。我们个个都知道,梦境里人我顺逆的事,山河大地的物,是梦心造出来的,是幻化虚假的。但是我们做梦时,不会知道是梦的。等到醒来,才晓得的。我们看看。俨然的梦境,无非是梦心的作用。现在我们历然有的世界,也是我们众生心识现出来的。恰似梦境是梦心造出来的一样。佛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这样的意思。

上面所说。内而思想,外而感觉。一出一入,万事万物。总属心的范围。那么心对于我们这样的关大,是不可以不考究的。佛法是唯心的。佛学的焦点,是在心的一方面。所以最妥当,最靠得住的。故此专用唯心的佛学,来透透彻彻的,参究观察人生内容里面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的一回事?怎样来立人生唯一的标准,求美满的出路,达究竟的境界。这就是导论唯心问题,讲佛教人生观的宗旨。

苦乐从何而有

人生在世,有苦有乐。人人都说,苦乐都是从身子和环境而来的。不错,但是木石和死人的尸骸,也有他的身子和环境,为甚么没有苦乐呢?就是因为木石是无情的死物,死人的尸体,因为他的心已离开了他,所以不知苦乐。我们现在了解,苦乐要经过心的知觉和主张才成立的。

我们的心在那里呢

心这件东西是甚么呢?多人都晓得是虚灵活泼的精神,不是呆笨无知的物质。但是心在那里呢?恐怕这个问题,不知道怎样的答复。在胸腔里面的,形如杏仁,色似蕉蕾的肉团心,当然不是我们所导论的心了。

大多数的人会说,心是在身子内面的。但是心是明白了知的。为甚么里面的东西,我们不看见,脏腑的情形,我们不晓得呢?在内的答复,是不对了。若果说心在身的外面,那么肚子的饱饿,我们怎样能够感觉呢?所以说在外也是错的。

或有人说。如此心必定是藏在根身,如眼耳等感官的中间了。所以眼睛见物,随即分别知道。若果这样说,心在眼根里。为甚么不看见眼呢?故此说在根中,还是不合。

又有人说。心当在尘境,如目之于色,耳之于声,和合之处而生。因为心随境有,景见情生。此说合是。这样解说,还要辩问,心从内出,抑从外入?若从内出,还见房内;若从外入,当先见面。今二俱否,在境之说,何由成立?

讲到这里。一定会有很多人辩着说。能够看见的是眼,能够知道的是心。所以不可以说,心能够看见的。哈,汝看死了的人,他的眼睛还存在的,何以不会见物呢?当知眼睛于心,犹如工具于手然(心不在焉,视而不见。眼祇司视,觉还在心)。

我侪之心了不可得岂无心乎

如上所论,心之所在,内外俱非。尘处根中,二皆不是。纵使再事推求,终亦了不可得。然则我侪将以何物为心乎?若云以思想为心,即兹追寻心之所在者是。则思想有无边之数,而心体有无量之多耶?一身多心,何可说也。假言思想是用,而非其体。思想灭时,体存何处?如无自体,即是非心。

啊哟我们的心原来是假的吗

这样看来,我们的心,是仿仿髴(髟%弗)髴(髟%弗)的,杳杳冥冥的,生生灭灭的,糊糊涂涂的。为甚么这样的呢?就是因为这个不是我们的心呀!这个心是虚假幻化的。虽然是假,但是我们自己不知道的,以为是真实的。就好比梦里人,不晓得自己是做梦的,以为所梦见的是实在的一样。我们本有我们的真心,但是我们未会看见。现在先将我们的假心,讲得清楚。然后再将我们的真心,导论明白。我们真假要分的。若果不相信现在所用的心是假,那么就没有证得真心的日子了。如同睡梦人永远没有醒觉的机会一样了。

假心如何构成怎样组织

四部六根旧学家叫他做心,新学家叫他做脑筋(不是指生理等学所讲的神经系的脑髓。这个有色质的,会坏去的东西,不过也是如眼耳等同为一种工具,为重要的总器具就罢了)。我们的脑筋,是怎样构造,和组织的呢?就是由里面的见、闻、觉、知四个部分和外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根身(新学家所用的名称,为感觉器官)合成的。眼睛(视根新学称他

为视官)所看的,入见的部份。耳朵(听根听官)所听的,入闻的部分。鼻子(嗅根)所闻的。舌头(味根)所尝的,和身子(触根)所感觉的,入觉的部分。意思(念根)所想念的,所知道的,属知的部分。

六尘八识和六根对着的东西,叫做六尘。(尘就是尘垢,有污染的意思。根属内身,尘为外物。)和眼根对的叫做色尘(有颜色和形状的)。耳根的声尘,鼻根的香尘,舌根的味尘;身根的触尘(即冷暖濇滑等,能用皮肤触摩而知的物性)。意根的法尘(法就是方法,即是用见解来分别物的长短、好丑;事的善恶、是非。如同用尺度斗量的方法,来测验物数的多少一样)

六根对于六尘的作用(注意:作用二字是方便借用,不是科学所讲的唯物的、所谓生理作用的作用)叫做六识(认识的识,有晓得和能够做的意思)。能够看东西的是眼识。(新学叫做视觉)能够听声音的是耳识(听觉)。能够闻香气的是鼻识(嗅觉)。能够尝味道的是舌识(味觉)。能够感觉温冷痛痒的是身识(肤觉)。能够分别知道的是意识(心理学又称他为心象)。眼耳鼻舌身,五种的识,叫做前五识。意识叫做第六识(心理学所讲的祇此六识而无下二种)。还有第七识,叫做末那识。第八识,叫做阿赖耶识(二种详下)。我侪的心,有这样方便的分解,析为第八识。其实不可以分开的,所以又总称他,叫做心识。

七识八识略解末那二字,是印度音。中国译为传送识。他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觉知的事物,传入到见闻觉知四部分里而去,或将命令送给意识,转交前五识来去做事,所以得这名称。阿赖耶,译为藏识。内面的见闻觉知,外面身子所做的,嘴吧所说的,意思所想的,一切善恶事业的种子(即所谓因素,若形声因,如影响因还变果,如种生芽)都包含藏在这识之中。故此叫做藏识。

各识的再说明我们为甚么会记得旧时的事情呢

我们的心识,怎样的构造,前头已经说完了。现在将各识的性质和功用,再说明一下。前五识祇有感觉,而无知觉。比方眼睛看见青山,只有青色的感觉,没有青色的知觉,也没有大小方圆的分别,更没有这是山的见解(不带名言)。等到意识得了他的报告(科学所谓视神经报告),才有以上种种的知觉的。耳朵所听声音的高低,鼻子所闻气味的香臭,舌头所尝口味的甘辛,身子所穿衣服的轻暖,都从意识来辨别的。但是六识种种的执着,又以七识先天的成见为基础。七识末那,又译做执我识。我们分辨汝我人物,就是这识的成见。第八阿赖耶识,又名含藏识。此识,内的根身、外的世界,无一不包涵的(即耶教所信拜的至高至上,万权万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独一无二,创造天地万物的大主宰,亦在此识范围之内。为其六、七二识所造成的相分中的无形偶像)。第七传送识,将所有由前五识所得来的印象,都搬

入八识里面的见闻觉知内头去,或又将他再搬出到第六意识里面来。我们能够记忆从前所见闻的事物,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这样看来,阿赖耶识,一方面对于末那的传入送出,就好比栈房一样。一方面对于业力的种因结果,就好比田地一样。各识的大略情形,就是如此。

幻想是六尘的影子妄念为五阴之作用

因缘所生我们要晓得,我们的脑筋,完全是从因缘合拢得来的。怎样叫做因缘呢?因是一件事物的主因(不说主者昔,互为因,互为缘,毕竟无主故)。缘是成就事物的助缘,譬

如说:这张桌子是因缘所生的,想做桌子的人,就是因;工作,器具、木料等,就是缘。或者说,田中的禾稼,是因缘所成的。稻种就是因;人工、肥料、泥土、雨水等,就是缘。世间一切的事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所起的。通通都没有自己的体性的。我们的心思,也是假和合的东西。就是以眼、耳、鼻、舌、身、意为因;色、声、香、味、触、法为缘。比方眼看东西,眼看为因,东西为缘。见了之后,就起种种的念头,生种种的见解。想着道:这是甚么?是怎样的?好看不好看?我喜欢他不喜欢他?凡此等等思想,都是因缘合成的。

心因境有我们每天所起的思想,莫不是导源于外境的感觉。所以说:「心本无生因境有。」思想停息时,就不觉得有所谓心;思想纷起时,就可以说得出,我的心现在思想甚么。没

有思想,就没有心了。但是这个心思,都是从外面得来的。看见甚么,就有甚么的思想。听闻那样,就有那样的念头。遇着顺境,就生欢喜的心。遇着逆境,就生恼怒的心。这个道理,人人都明白的。

六尘缘影这个心,既然是从外缘生起的。那就当然不是我们本来自己有的真心了。这个不是我们的心,是甚么呢?是虚假幻化客尘的影子呀!不过凡夫在迷,妄将他作为自己的心就罢了。好比镜子,以映在里面的物象,为自己的身相一样。佛经说:「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就是说众生有识无智。将眼、耳、鼻、舌、身、意,攀缘色、声、香、味、触、法,所得客观的印象,作为主观的心,这是不对的。虽然六根是我们要用的,除非死了,才可以不用。思想也不由汝不起的。譬如肚子饿时,就会想吃饭。身子冻时,就会想穿衣。但是只要知道这些吃饭穿衣的思想,都是妄识,不是真心才好。

五阴炽盛我们的脑筋,受看外界附激刺。就蝉联不绝的起着思想。一念刚止,别念又来。这念未离,那念重到。恰以海面因风而起波澜一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浪纔落,一浪再兴。有时思想起得很厉害的,要将他止住不起,是不容易的。因为有生来就有的(先天的习气)五阴的种子,埋伏在里面,时时会起作用的缘故。五阴或五荫,又叫五蕴(又叫五众)。这三个字,都有盖覆遮藏的意思。说这五样事情,

是蒙蔽我们的真性的。是那五样呢?就是色、受、想、行、识(头一种是色法,科学所谓自然界现象;下四种是心法,所谓心理现象)。色,是众生迷惑执着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为我),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为我所)。受,是受纳所迷的色在心。想,是心为所容纳的东西所转,而起思想。行,是心为所念的事情所牵动,而迁行不息。识,是认识、见识,就是分别那种种东西,种种境界,这样好,那样坏的心。有了这种五阴,就自然而然,生起那贪爱、瞋恨、痴愚,三极坏心来了。五阴迷惑人,像干柴引火一样,容易造出业来。所以用炽盛两个字,来形容他的猛烈,好比火势旺得这样厉害。这就是五蕴约略的解释。也是妄心的情形。

心思聪明不外想相相想顺逆得失无非欺自自欺

想相相想我侪受着五蕴的驱使,六识六尘,互为因缘,而起思念。(楞严经云:「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由此所得印象,甚多甚多。此种印象,统称为想相相想。例如眼见一吻,而得其形色大小。耳闻一事,而喻其情状层次。此从外界而入之印象,谓之想相(新学称为感觉影像)。他时回忆此等事物,此由内界所起之印象,谓之相想(记忆和想象)。又如幼年读书和学艺所得知识为想相,壮年做事业,所用学问或技术,为相想。

聪明鲁钝印象(无论得之先天或后天)多而复杂者,为聪

明之人;少而简单者,为鲁钝之人。世俗不察,以为聪明本事,是了不得的东西。岂知聪明蠢笨,但是假名,都非实体。纵有绝世聪明,皆为末那传入、送出尘垢的虚影;惊人才智,无非假合内因外缘构成的妄心(颜居士说:「妄想如垃圾,末那似挑夫。」)。

事业大小印象多而富于相想者,则做大的事业,担当多些事情;印象少而贫于相想者,则做小的事业,担当少些事情(盛器容量深广些,则载多些东西;容量浅窄些,则载少些东西,不外如是而已)。丰功伟绩,不足为奇(昔禹治水有功不自矜伐,舜美之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豪杰英雄,何堪夸耀(英雄不自为英雄,是因缘时会的产物)。当知才略聪明,不过前尘相想;功勋事业,都是翳眼空花。

身心都假我们现在明白,这个脑筋,无论精巧蠢拙,都是客观的,虚假的东西,不是我们的真心。讲到这个身子也是不实在的,过渡的东西。更不是我们的本体。不过是地(俗学所谓固体)、水(流质)、火(暖气)、风(动力)四大(凡物皆有故名大)和合的假相。四大分散时,骨肉归地,脓血归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这个身子就完全消灭没有了。虽然各有各的身子,但是谁也不能自己作得主的。四大不调就病,四大分解就死(想不病偏要病得厉害些,想不死偏要死去早一点)。所以这个无情的肉体,也是客观的东西。

名利为谁刚才讲了,身心都是假的。虽然是假,但是要呢还是要的,不要是不成功的(只要善利用他)。我们生在世间,身心是正报;衣食住等和眷属亲戚,朋友社会,国家世界等为依报,都要维持的。各人都要量自己的力,来做事情。有多么大的力量,就做多么大的事业。但是不可错认自己的身子,是究竟的东西。来自私自利,损害旁的人。翻转来,还要亏己利他的。这样就做小的事业也好,做大的事业也好。做平民也好,当大官,也好。都是无得无失的。如此这个世界。坏的就会变好的,乱的就会变治的。惟独是众生,偏偏如佛经所说:「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为着这个会坏的肉体,生起贪瞋痴的坏心,造出杀盗淫的恶业来,各逞自己的机谋,彼欺此骗,汝诈我虞,为利为名,相争相夺,颠倒成败荣辱之间,迷惑势力金钱之内。在财利,愿为石崇之豪。或效陶朱之富;在名声,不能留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此财此名,谋得如许辛苦,看得这样高大。到底是为谁呢?为自己吗?为儿孙吗?名利为汝身而有乎?抑汝身为名利而有乎?内

有的身心,尚属虚假,况外来的名利岂是真实乎(庄子曰:「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在佛教观之,不但是实之宾,而乃宾之宾矣!)。即使利尽天下,享用几何;名盖世间,能传几载。口气不来,一文莫带。盖棺定论,毁誉由人。黄金累累,堪作败儿折堕之因。大名鼎鼎,岂为朽骨光荣之用。当知财利为无常外物,声名乃予夺由人。况且势位富厚,但

足以欺愚人,而不可以罔智者。

生于汝意祸国殃民,遗臭万年,当然是不应该的;福国利民,流芳百世,当然是应该的。但是纵使做到流芳百世的地位,也不算是希奇的事。须知世间一切名目,都是骗人的东西(庄子曰:「呼我为马者,应之以为马;呼我为牛者,应之以为牛。」此虽属放荡不拘的偏见,亦可为破世人迷执之一助)。不是叫汝不做流芳百世的事业,不过叫汝不可被这个名字所愚弄。好像王莽、桓温等一般。我们看看,多数的人,摆架子,撑面光。不是做富贵名目的傀儡吗?又如很多的人,得人家称赞一句,就非常的欢喜,听见有人用平常的名目来称呼他,就不满意,以为这样称呼,不配他的身分。哈!殊不知世间事物,虽是千差万别,其实都是虚假的现相,本来没有名称的,不过众生安他一个名字就罢了。譬如说:这是好,那是不好;这样是得意,那样是不高兴。这些好丑得失,都是从意根造出来的。意思说这样就是这样,本来安了一切的名字,也是不要紧的。独是可惜世人,往往为名字所转,将名字来自己欺骗自己。那好名的人,希望流芳百世。和小孩子穿一件鲜艳的衣裳,来给人家称道他:「排长好看。」就好了不得的写意,有甚么分别呢?也是无非自家来骗骗自家呀!

标准何在大众当知,是非得失,顺违苦乐,都是众生的妄想,不是真实的东西。所谓英雄造时势,伟人创大业,无非

是末那识搬入搬出的想相相想。在迷的众生,莫不为想相相想所颠倒、所欺骗。惟是各人所得的想相相想不同,所以有时各人的意识见解有别。甲以为是的,乙就以为非。丙以为乐的,丁就以为苦,很没有标准的。甲说:游山玩水,是快乐的事情。尤其是在春末夏初,大雨傍陀的时候,这种趣味难得难得;乙说:跋涉山川,非常苦楚,道路崎岖,加之大雨,苦何可当?丙赞打毯快意;丁叹游水称心。至到是非得失的主张,更加说不尽他的差别了(淮南子曰:「天下是非无所定,世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

相对不实众生的想相相想,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可以用两字来包括他,就是「相对」这两个字。若果相对,当下便是假了。怎样叫做相对呢?就是互相对待而有,相因而生。(粗而言之,譬如一物,除了他的颜色、性质、分量、形状等等条件之外,就一无所存,而此诸条件又与他条件互相对待而显,且每一条件中,又有他的条件,互为因缘而成就他。)不能独自有,独自成立的,没有自性,没有本体的世间万事万物,无一不是相对的。有大就有小,有长就有短,有上就有下,有多就有少,有始就有终,有生就有死,有善就有恶,有是就有非。没有愁苦,那里有快乐。没有蠢笨,那里有聪明。没有平民,那里有大官。没有庸人,那里有豪杰。有小人,才有君子。有贫贱,才有富贵。各种差别,各称阶级,都是互相显彰,互相成就的。顺境是逆境所成就的;得意是

失意所显彰的。由此众生跟着差别的万事万物来走,循环不息。但是通通都是不真不实的,都是自己来骗自己的,都是众生的虚妄相想。譬如梦境所现的千差万别,都是梦心所为。乐未必乐苦就是苦

苦多乐少上边所讲,世间千差万别的事情,都是不真不实的。但是我们凡夫,在迷梦之中,不能不受他支配的。如作梦人,要受梦境支配一样(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我们生世间上,有苦有乐。快乐多呢,还是痛苦多呢?当然是痛苦比快乐多得很。个人之中,忧苦的时间,多过安乐的时间。群众之中,受苦的人数,多过享乐的人数。尤其是在今日的世界。

乐假苦真这个世界,乐少苦多,还不算。就那少的乐,还是假的呀。虽然苦乐相对,苦本来也是假的。但是苦是假,那么乐就是假中的假了。何以故呢?一、乐为苦因。风流折堕,世俗都会说了。兴尽悲来,文人也会写了。可知乐即是苦。二、乐中有苦。享的福乐这样多,就有这样多的忧苦发生的。譬如多财是乐。但是有些穷子,会谋算汝的,汝便忧愁了。三、乐待苦显。没有受过痛苦,就不知道有快乐。譬如富家子弟,生来就养尊处优,已不晓得贫穷的苦楚,也不觉得自己是享福的。四、乐久生厌。譬如一个人,说做到某地步,达到某目的,那就安乐了。等到既然得偿所愿,日久就不觉得是乐。或者反以为苦了。五、乐无标准。知足的人,

反多些安乐的日子。那些恣情纵欲,利乐物质的人,全无餍足,得了这样,又想那样。不知道他既然被物缚住,不得自在。莫讲难遂其欲,徒增抑郁。即使得遂,亦无止步的。究竟怎样才算他安乐的地步呢?名叫享幸福,实在就是自造枷带。

八苦普遍观察起来,乐未必乐,苦就是苦。最普遍的苦,肉体上有四,精神上有四。肉体的是生、老、病、死;精神上是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盛。生苦,就是住娘腹,和出娘胎时的苦。经过产门时,犹如被两座山夹着一般;落地时,恰似从山上跌下来一样,所以小孩子生出来就哭的。这苦人人都受过,但是个个都忘记了。老苦,年老就会受的。看他行路艰难,饮食不易,眼蒙耳聋,诸多不便。就知他的苦了。病苦,人人都难免的。死苦,世间的人,谁也不能免的。四大分解时,百苦交煎。傍的人都可以看得出死者的苦的。求不得苦,就是所求不遂,所愿不就,所为不成的苦。爱别离苦,是和亲爱的眷属戚友等,生离死别的苦。怨憎会苦,是不想和他相见的仇敌冤家等,偏要无意中和他相会着的苦。五阴盛苦,五阴前边既讲过了,是苦恼的根。就是迷迷糊糊,观想不停的苦。

无量诸苦上面所讲的八种苦,不过是普通的苦,还有其他的,那就说不尽了。譬如有成就有坏的苦,有盛就有衰的苦,有誉就有毁的苦,有得就有失的苦,有福就有祸的苦,有利

就有害的苦,有水旱等天灾的苦,有贼兵等人患的苦。世界上难找没有苦的人,但是世人往往以苦为乐,乐明明是假的,他就认作是真。苦明明是有的,他不肯求出离。所以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是印度音,即是中国堪忍两个字。说这世界的众生,颇能堪当忍耐痛苦。

怎样安心立命呢各家的主张

世界既如上面所讲,苦多乐少,乐假苦真。有甚多的人,因为被苦乐所迷,环境所转,遇着失意,就觉无生趣。有些打击,或竟然自杀。汝生不能解决,死就可以了事吗。这很是可怜愍啊!我们众生,大抵非贪则瞋,非瞋则痴。这三种东西,是烦恼的因,苦乐的来源。但是这三种毒,都是脑筋有的。那么脑筋是欺骗我们的了,不要他吗,是不可以的;要他又被他欺骗了一世;就算吗,也是不对的。如此怎样来找个安心立命的标准呢?现在略将各家的主张,导论一下(法师举了十多派来讲,这里不过将其中最有势力的三家列出,其余无庸再述。)。

婆罗门教(即印度宗教,既盛行于释迦牟尼佛降生之前,或谓犹太教及耶稣教均由此教脱胎而来)说:人类本生在天上大梵(梵是净的意思)天王那里的。只因有了爱欲,才堕落在凡尘。故此想超凡入圣,必须断除爱欲,若能精持净戒,洗脱污染,就可以恢复本有的神我,再为大梵的儿子,和他合而为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