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一(2)

美学学科的基本情况

1.美学研究的对象

观点一:美(毫无意义)

观点二:美学就是艺术哲学——黑格尔(排除了艺术之外的美)

观点三:审美心理——鲍姆加登:人的感觉领域;经验主义:审美经验;心理学美、精神学分析:主观的心理结构(审美心理之外的现象,美学是否应该视而不见?)【审美经验】: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感受、只觉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愉快的心理体验,是人内在心理活动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

观点四:将美与哲学等同起来,讨论抽象意义上的美的价值——尼采:人类通过艺术来理解世界与生存;海德格尔:艺术中包含人类生存的价值(具体的美呢?)目前美学的研究对象:(1)现实中的艺术审美活动;(2)美和艺术现象的历史变化和社会内涵;理解分析人类的审美活动的意义,进而理解人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2.美学的学科性质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是关于人的生活的知识体系。也需要结合社会科学有关人的知识。

美学研究的特点:(1)概念与形象相结合;(2)抽象与具体相结合;(3)逻辑分析与个体经验相结合。

美学的学科性质:运用体验与概念推理分析方式的人文学科;同时也需要吸收社会学科的相关基础。

3.美学是什么:

美学是运用体验与概念推理分析方式来研究现实与艺术中的美的现象的人文学科,探讨这些现象所体现出来的、有关人的存在和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美学——人的现象和问题

4.美学的理论体系:没有公认统一的美学体系(个么那你讲个屁啊)

5.美学的研究方法

(1)哲学的——概念推理型

典型代表:古希腊美学、德国古典美学——先找一个逻辑起点,一个关于美的基础概念,然后进行推导。

(2)心理学的——实验+推理方法(对产生美感的过程进行推理再做概念性描述)

心里美学:心理距离、直觉过程、移情、内模仿

【心理距离】:英国心理学家布洛认为,美的纯粹客观性并不存在,使用客观标准、准则和范畴来界定美,将会抹杀掉许多丰富多彩的美感事实,因此他主张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说明美感乃是出自人们对艺术品的观赏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而此效应则是生于心里距离。心理距离是观赏者对于艺术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所保持的距离。设喻者在情感方面对本体怀有关心、热爱、同情等善意情感或怀有厌恶、憎恶冷漠等恶意情感。

【移情】指直观与情感直接结合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融合的过程,是人的意识活动的结果,是主体把自己的感受、感情和思想注入对象使之染上主观色彩的结果

【内模仿】认为审美主体在欣赏活动中,总是同情地分享着旁人或外物的姿态和运动,总会有一种内模仿的运动神经活动,从而在主体的心灵中产生一种自觉或主动的幻觉,仿佛要把自我变形到旁人或外物中去。一般认为是移情说的分支或者变种。

(3)艺术分析——艺术体验+作品分析

语言论的美学流派、形式主义艺术论

(4)文化分析——从作品分析审美现象背后蕴含的社会机制、政治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和意识形态分析、伯明翰学派的文化描述

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

(5)人类学——从艺术起源来求解艺术意义和价值

希尔恩、格罗塞

(6)目前没有统一的方法

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以体验与概念方法为主导,采用综合性的方式是目前的前沿做法。

6.美学的学科构成

哲学美学

历史美学:审美意识的历史或趣味流变的历史(如人类的审美起源);艺术风格史;美学思想史

科学美学:基础美学(心里美学-审美心理;艺术美学;分析美学)

实用美学:文字欣赏的一般美学;艺术门类美学(电影美学、绘画美学)装饰美学(园林、服饰);科技-生产美学;社会美学(涉及社会生活、文化、风俗);艺术审美教育

7.美学的学理基础

1. (西方)美学的三个基础:(1)对事物本质的追求;(2)对人类心理结构与功能作出知、情、意的划分;(3)对各个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

2. 西方艺术美统一观的提出:(波兰)塔塔凯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

1747年,查尔斯·巴托《论美的艺术的界限及其共性原理》提出:“美的艺术”

3. 中国古典文化为何没有“美学”?

(1)不追问本质:言不尽物、言不尽意;

(2)心理整体把握:心、性、意、志、情

(3)关于艺术和美的而分散性、随意化的探讨:各门类等级高下,从未统一论述;乐论、诗论、画论;建筑、工艺等技法经验的总结,缺乏概括性、哲理化的探讨,知识形态模糊、分散性

1.如何理解美

宗白华《论中西画法之渊源与基础》

中国绘画画卷的卷收和展放之间蕴含的意义:时空无限流展

中国章回体小说:“章”、“回”具备可独立欣赏的可能,既独立,有属于整体(戏剧的“折”、“出”亦如是)

与西方小说、戏剧的逻辑结构性对比:结构上,时空的“部分”与整体联系;阅读与欣赏中“移动视点”;下回分解:借留白起承转会

【小结】:美与艺术作品的形态和内容相联系;美与观赏者的位置、视点有关;美还与不同民族的时空观念等文化传统有关。

2.在艺术中遭遇艺术

《肖申克的救赎》中直接引用了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这一歌剧段落:“那声音飞扬,更高、更远,超越任何在灰色地带的人所梦想的,如一只美丽的小鸟,飞进了这灰色的鸟笼,让这些围墙消失了,令铁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这里的《费加罗的婚礼》象征着自由和希望(《费加罗的婚礼》本义是揭露和讽刺封建贵族)

【小结】(1)在作品1中引用作品2,存在着改变被引用作品2的本义、审美环境、审美效果的可能;(2)对被引用作品2的审美,存在者两种导向:遵从作品1的审美环境,或者作品2;作品1和作品2 的审美竞争

3.古代中国对美的认识

1. 《论语》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艺术中的情感应合乎“礼”的规范,有节制、有限度;审美心理包含感觉和理性的内容。

2. 《老子》

天地万物,虚实流动,有无相生,生生不息;人要排除主观欲念与成见,方能内心虚静,关照万物变化及其本源。

3. 顾恺之:“传神写照”“以形写神”

4. 谢赫《古画品录》:“气韵生动”

【小结】(1)无美之学;(2)从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万物本原来理解美和艺术;(3)对美的现象,人需要虚静、体悟,方能进入一种奇妙与不可言传的境界,有所得道。

4.西方思想对美学的解释

1. 柏拉图:

尘世中的美模仿理式世界中的美,理式世界中的美堕落成尘世世界中的美

美的理式(理念)——美的欣赏;美的等级化

2.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美在于美的感性事物本身(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外在特征)

感性事物:美的感性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主要是形式,,即“秩序,匀称和明确”3. 休谟、柏克:“快感经验”

(1)美不仅是事物的性质,也与人有关

(2)美就是人的内在心里所产生的愉快的情感(休谟);或,事物能引起人的愉快情感的性质(柏克)

4. 狄德罗:“美在关系”(他还编写了一本《百科全书》然后坐牢了,法国启蒙主义)(1)《关于美的根源即其本质的哲学探讨》:“美总是随着关系的产生而产生,而增长,而变化,而衰退,而消失”“一个物体之所以觉得美是由于人们观察到它身上的各种关系。(大概是比如说整体比例,色彩搭配之类的吧)”

(2)一件事物孤立地看是无法看清的,需要放在一定的环境、一定的关系中才能看清其性质,包括美丑。(大概比如说一个人的美要通过另一个人的丑才能看出来)

(3)只有人对这种关系的感知与领悟,才能意识到美。

5.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生活与美学》(《艺术与现实美学的关系》)

凡是有利于生活的。能够充分显示生活意义的,就是美的。

6. 弗洛伊德:“美是无意识的欲望及其想象的满足”(求而不得就是好的)

(1)艺术美是欲望的升华

(2)艺术创作的动力——俄狄浦斯情结(与命运对抗)(俄狄浦斯杀父娶母)

(3)艺术作品就是经过改装之后的梦境,艺术美的本质和源泉就在于艺术表现了人内在最深沉的无意识的欲望

【小结】以上都是从美的本质来解释美,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形式、快感、理念

西方解释美的新思路

20世纪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批评(维特根斯坦)

(1)语言的意义:美的本质没有意义

(2)词的运用方式:美的本质思路不适合

(3)仅仅解释美的本质只是解释了美的事物的某一方面的性质,并不全面

美的多样化存在方式

5.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美(现代心里美学入门)

1. 朱光潜的经典举例

人生的三种态度:认识态度——求知识

功利态度——求实用

审美态度——求形象

审美态度(也称“美感”):是审美现象得以发生的前提。

是人们在审美活动进行之初的特殊的心理状态。主体对审美对象所持的态度,就是心理状态。它受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影响,亦受心境、情绪等主观心理因素影响。审美主体要求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与现实、功利无关的态度。它不涉及概念思维,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时,一旦开始有意无意地用概念去分析它、评判它,审美态度便不复存在了。(就是不要事先用已学的知识把审美对象放入到条条框框里,比如听到《费加罗的婚礼》就先想啊呀它是莫扎特的喜剧,是讽刺封建贵族的)

2. 美感如何使物成为美学对象?

着眼于物的想象,促使从日常生活跃升到审美情境中

3. 美感与审美现象的关系

(1)美感的产生推动了审美现象的产生,所以美依赖于美感。

(2)审美现象与美感无所谓前后,可以说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美与美感的共时性与共在性”

6.对美感的解释

1. 心理距离(上面有了,但还是弄一下)

(1)什么是心理距离:主体心里与无之间的非攻利的关系

心理距离的效果:使纯粹的感性方面的联系凸显出来

(2)心理距离说:[英]布洛

《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

审美现象必须介于人自身与物体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前提

心理距离是人的主体活动。人专心于某一方面,暂时忘记心理的其他方面,这是人在主观态度上与生活的间隔,即人对事物采取非攻利的态度

通过保持心理距离这一心理转换过程,主体转换为审美主体,客体转换为审美客体。审美观系由此建立。

对象的美是心理距离造成的,美就在于主观的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说揭示了审美现象中人的主观心理活动的作用)

2. 审美直觉

(1)直觉:人们在认识过程中获得概念以前、头脑中只有个别表象或幻想的那一阶段,是感性认识的最低阶段。——克罗齐(比如我忘记了回家的路具体是哪一条,可是直接告诉我就是右边那条)

(2)审美直觉:审美过程中,人转换为审美的人之后,从审美对象那里获取的一种意象性的感受。(我觉得这个东西真他妈的好看,但是就是说不出来为什么)

克罗齐“艺术直觉论”《美学原理·美学纲要》

3. 内模仿[德]立普斯、谷鲁斯

(1)内幕仿:主体面对客体时,知觉按照客体的性质进行模仿的活动(我看到一个人在骑马,于是想象自己骑马的样子)

(2)内幕仿活动的性质

知觉-身体-心理三位一体活动,筋肉运动

主体模仿客体,突出客体作用;主体与客体的动态联系

4. 移情

(1)移情:主体面对客体时的一种心理反应活动。

当客体因为某种关系引发了主体的某种联想,主体恰好处在特定的心境当中,把没有生命和情感的客体当做有生命和情感的对象来看待,从而体验到对象的生命和情感的价值,达到物我两忘的自有境界。(拟人,白杨树好像战士一样保卫这边疆)(2)移情活动的性质

以内模仿为基础,承接内模仿

移到客体上的情感性质与客体性质有同质之处;由主体移向客体,突出主体作用;主客体浑然合一

(3)移情说

19世纪德费舍尔父子立普斯

观点:○1移情是主体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转移到客体上;○2美感就是这种移情在客体上感受到主体的自我力量和价值;○3美就在于移情。

优缺:突出了人类主观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自由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实践和客体在

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5. 主客同构——主客同一

(1)◇1同构:出于审美关系中的人与物在内在精神气质结构上相近、相似与相同。并非是指外在或肉体的结构。(比如我欣赏狂草是因为自己内心也是一个糙汉子?)这时的物在人的观察、联想中承载着人的情感,作为人的感觉的依托。是与人的感受、情绪有密切关联的“拟人化的物”,对主体而言的审美对象。

◇2同一:处于审美关系中的人与物在精神气质与活动上的融合与同一,并非是指外在的物质或肉体的结构和活动。(我欣赏夕阳的壮美可能是因为在那个情景下我的内心被渲染了)

此时,在人类看来,自身与审美对象已经达到了情物交融、物我相忘的境地。

(2)主客同构、同一的结果:

审美的人达到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审美自由”

康德《判断力批判》:“美是自由的感性游戏”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美在于人的游戏冲动”(过剩精力)

两者都表达了审美无功利

康德术语:直知解力:推理、分析、综合能力(理性)

【审美判断】一般指人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有根据的审美评价,它通过知觉感悟或理论论证什么是美的,没在何处等表现出来。

先判断后快感(脑海里先觉得啊!美,然后才产生快感)

审美是主观判断,可传达的就不是认识对象,而是审美中的心境了。

美不涉及概念而普遍使人愉快,凡是不凭借概念而必然使人愉快的就是美的。(什么是美)主观的合目的性:事物符合我的审美;客观合目的性:自然物结构形式符合其(概念)本质,即完善。

二律悖反:美的事物虽然没有明确的目的,但是却具有主观的合目的性。

1.审美类型(形态范畴)【什么是美?】

范畴:人类思维对外在客观现实的普遍性质的概括与反映,是观念性的产物。(我觉得这一类是美的,那一类是丑的)

类型: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具有现实实在性

1. 审美类型:人类在审美活动中所创造的境界的感性表现形式与存在状态,及其在逻辑上的归类与总结

不同的审美类型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不同层次上所体现的人的感性存在方式或人生境界。

审美类型的发展和演变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活动形态的需要与构建的发展演变。这体现出人类的现实生存状态与生存意识、审美心理结构的历时性发展和演变。

2. 审美范畴:在理性思维上,对不同的审美感性形式与存在状态的理论概括与概念的成型。(一般意义上,与审美类型近似。)

2.审美类型的划分方式(重点掌握!)

1. 根据不同领域中美的存在(审美领域):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时尚美)

2. 根据人类审美活动中的而不同的感性表现形式:优美、崇高、丑、荒诞等

3. 根据不同的文明、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思想文化:

(1)古希腊文化:优美

(2)古希伯来文化:以崇高为代表(哥特式建筑)

(3)儒家文化“中和”

(4)道家文化“妙”“味”“冲淡”

4. 根据艺术风格或审美体验: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法)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

3.审美类型与文化精神的关系

(1)与宗教的关系(西方)

中国审美类型与宗教关系并不密切,中国审美文化具有世俗化特征(世俗享乐,现实)(2)与哲学的关系

西方哲学思想的变迁制约着西方审美类型的形成、发展和变化

古希腊:柏拉图,理式说,要求审美与道德合流——悲剧与优美以精神性为核心亚里士多德,形式与质材二分,注重美学关注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黄金分割点,弧形,球形,“形式”范畴出现

文艺复兴:理性,审美类型不再限于适度得体——17-18世纪,“崇高”作为审美类型,其意义在康德等人那里获得充分的阐释

现代西方哲学:非理性思潮崛起,怀疑文明,反传统浪潮——“丑”和“荒诞”脱颖而出

三(2)

优美与崇高(重点!!)

(一)西方美学史上的优美

1.古希腊—中世纪

“优美”的探讨零碎而不成体系,甚至被等同于美的本质

柏拉图托马斯·阿奎那

美与节奏、对称、各部分的和谐相联系;优美亦如是

2.近代

柏克:从对象的角度、从形式规则上概括优美事物的外部特征

康德:从审美效果,也即从对象给人以快感的角度分析,认为优美给人“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将优美视为生命处于放松状态时的审美类型。

席勒,观点近似

(二)作为审美类型的优美

1.优美的内涵

在感性形式?上,完全体现形式美的原则:单纯、整齐、对称均衡、调和对比、富于节

奏韵律、多样统一等

优美的形象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易于被接受,在感性心理层面引发主体的审美愉悦。优美具有肯定性的价值内涵。

中国传统的意象:花好月圆芳春柔条、扶梳杨柳、诗情画意

2.优美的特征

完整与和谐是优美的总体形态结构特征

完整,意味着是一个统一、单纯而自足的整体,并无缺陷或累赘。这种“完整”的效果依赖于内在的“和谐”

内在的和谐,指事物内部结构因素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完整”的结构关系

宏观上、外在的和谐是指人与客体世界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

3.优美与壮美的区别

(1)空间上的大与小;(2)时间上的疾速与缓慢;

(3)力量上的强与弱;(4)性格上的柔与刚

小清新

优美在当代的变异

一种极致化的唯美的追求和标准

最初指一种以清新唯美、随意创作风格见长的音乐类型,也就是独立流行乐,之后逐渐扩散到文学、电影、摄影等各种文化、艺术领域。

“小清新”是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以自然纯朴、淡雅脱俗、超脱静谧为审美标准

(三)美学史上的崇高

1.古罗马朗吉弩斯《论崇高》

2.柏克《论崇高与美》 18世纪

崇高感产生的原因崇高事物的特征

3.康德《判断力批评》

(1)有两种有意味的形式,一种是感官可以把握的有限形式;一种是无法把握也无法与之较量的无限形式。前者包括优美,后者属于崇高。

(2)崇高在形式上无限,没有秩序,巨大。

崇高的事物主要存在于自然界。

(3)崇高的巨大表现在两个方面:○1体积或数量上的大。“数学的崇高”

(即为崇高的两种类型)○2力量的巨大和不可抗拒。“力学的崇高”

(4)崇高的原因不在于外界

崇高与人的生命体验相关:首先引起人的生命力阻碍的感觉;接着是更强烈的生命力的爆发,从而克服生命力的阻碍

4.席勒:

将崇高与优美一样,视为人的审美对象来把握,把崇高看作是悲剧题材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的快感,从而使崇高从审美形态降为艺术效果。(《美育简书》)

5.黑格尔:

崇高应存在于“象征型艺术”中。

内容大于形式,形式只能是内容的象征,通过形式,内容才得以呈现。

(四)作为审美类型的崇高

1.崇高的内涵

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震撼

人的精神意志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之后,受到强烈的激越,最终通过审美实践活动获得全面高扬和完整体现,人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和扩大

肯定性价值

2.崇高的特征

外在感性形式上:巨大、雄壮、险峻、恐怖、粗壮、浩瀚、阴暗、厚重、奔放不羁……

内在心理的两个阶段:最初阶段:望而生畏、深感渺小、巨大失落

高级阶段:强烈刺激、压抑转化、激情澎湃、精神自强、神圣感产生(例如:哥特式建筑)

“崇高”作为一种审美类型或艺术风格目前是否存在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中?

(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消退)

崇高在中国作为革命话语的形式存在,意为“战胜丑陋,迎向光明”。

崇高在革命话语的主导下,显示出革命话语的崇高性。

革命话语在中国并没有完全消失。

当代西方依然存在崇高类型,宗教组织给了崇高类型生存环境

3.崇高与壮美(阳刚之美)

(1)壮美(阳刚之美)与优美(阴柔之美)皆为中国古典审美风格类型;

崇高,西方在18世纪才开始注意

(2)相通之处:皆为雄伟壮阔之美

(3)崇高的对象包括丑、恐怖、神秘因素

壮美是单纯的雄伟壮阔,不包含丑的因素,仍属于和谐美(eg.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设计美学考试题

设计美学考试题 简答题: 1、简要说明“设计审美”即使物质活动也是精神活 动? 答:设计审美的核心是融合了“迪扎因”是融合了科学的理性和艺术的感性,技术美和艺术美创造性活动。设计是一种构思与计划,以及把这种无形的构思与计划通过一定的视觉化手段化为有形的产品过程,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包括促使产品产生的整过思维过程和行为过程。设计什么的中心问题是人与物的和谐,强调了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人是研究设计审美的主导因素。设计审美是把美学原理运用于生产技术领域,是美学与技术达到和谐统一,美学产生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为实用功能和与审美功能以及物质效能和精神效能的统一提供了新的方法,新的途径,同时也为理性通往感性开拓了现实的道路。劳动条件、劳动环境适应了劳动者的生理机能,市劳动生产中形成生理上的快感、舒适感、安全感,从而激起劳动者心理活动的愉悦感。劳动条件符合人的生理结构,促使劳动中的快感上升为美感,使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精神状况向更高境界发展。因此,设计审美即使物质活动也是精神活动。 2、为什么说设计是人类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物质 创造? 答: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科技的影响,设计是设计者通过对人们生活的方式和习惯结合美学因素而创作的,它给人们带来实用和美观结合的产品,给使用者带来愉悦。设计的产品要考虑实用性,美学的审美性应当寓于实用性之中。因此在设计创作时,都应当围绕着实际使用的要求来考虑和设计,从材料的选择、外部造型、色彩装饰等多方面,都要结合实用要求来考虑艺术处理和加工等问题。实用工艺品应当适用、经济、美观。就是要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的同时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在具有实用功能的同时也具有审美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不仅希望日常生活用品坚固适用,而且希望这些用品精致美观,甚至把美观放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上。所以,未来设计的范围和领域正在不断扩大,人类科技与艺术的结合造就了然泪设计的发展。 3、简要说明设计审美的本质是如何体现的? 答:设计的本质是○1设计是人类创造的○2设计是人类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物质创造。设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依据实际需要设计出既实用又美观的实物体。审美的本质是不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2010.12 试题类型: 判断题:2’X5 简答题:20’X2 论述题:20’X1;30’X1 1、先秦至两汉是我国设计美学形成的基础阶段,许多设计美学观念在这时开始形成。 2、先秦时期理论上较为突出的成就就是设计典籍《考工记》的出现。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4、墨子的“先质后文”、“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进一步强调了实用功能,反对浪费奢靡。 5、杨雄的“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提倡一种博大精深、富于崇高色彩的美。 6、按照郭沫若对青铜器的说法,青铜器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人化——神化——礼化——人化。 7、简要论述《考工记》设计学思想。 答:1、“阴阳五行”的道器统一观。是说各种事物现象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关系。2、“天人合一”“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天时”、“地气”指的是自然方面的客观因素,“才美”、“工巧”则强调的是主体和主观因素。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强调工艺制作要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并认为自然规律可以制约设计的优劣。3、“制器尚象”。《周易》中就已提到“制器尚象”,主张把有形之器与卦象等抽象符号联系起来,运用象征手法表现抽象的“意”。 8、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创作原则。 9、简要论述宋代哲学特征。 答:中国哲学美学在宋代现实儒道释三学融合,完成了以道德为本体和主题的中国人格美学.既不向往神仙或宗教的热狂境界,也渴慕治国平天下的世工业绩,它面向现实人生,高度重视生活情趣,任情感自然地流露和表现,鄙视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雕琢伪饰。宋代美学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提倡“平淡天然的美”,以欧阳修、苏轼、严羽为代表;另一派是提倡客体化的、具有伦理道德性质的“理”,以邵雍、程璟、程颐、朱熹等哲学家为代表。 10、中国设计美学思想来源。 答:道家美学的思想对设计美学的影响。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及其学派,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绝对自由的境界。这种心境与自然融合、与道同行的境界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佛教美学对中国设计美学的影响,中唐时期的禅宗,通过直觉、顿悟以求的精神解脱、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的理论。 11、中国传统设计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 P32 (结合课本适当张开论述答题) 答:1、中国传统设计中的“精气神” 2、中国设计中的“意”与“象” 3、中国设计美学中的“和”与“合” 12、苏格拉底被认为是西方设计美学思想的鼻祖。(P37) 苏格拉地论述美和效用的关系问题对设计产生了较大影响。 13、古希腊简述基本上是三种主要柱式,即多利克、伊奥尼亚和科斯林三种柱式结构。 14、多利克柱式、伊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的特点。 答:(P39) 1、多利克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又被称为男性柱式 2、伊奥尼亚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由于曲线明显, 这一柱式结构又被称为女性柱式。 3、科林斯柱式的特点是装饰性强,但是在古希腊建筑中的应用并不十分广泛,典雅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是科 林斯柱式。 15、奥古斯汀的美学著作《论美与适宜》中把美区分为“自在之美”和“自然之美”两种类型。 答:(P41第四段) 即事物本身的美和一个事物适宜于其他事物的美。奥古斯丁罗列出美的较为具体的特征和规律,它们包括平衡、类似、适宜、对称、比例、和谐等原则,统摄这些原则的“整体”。美不在于各种成份的量,而在于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与参考答案(2015-1-8)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015-1)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 C )首次提出来的,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A、康德 B、阿多诺 C、鲍姆嘉通 D、黑格尔 2、柏拉图在其美学名著( A )中,明确提出“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两个不 同性质的命题。 A、《大希庇阿斯篇》 B、《理想国》 C、《判断力批判》 D、《走向科学的美学》 3、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 感的( A )。 A、直觉性 B、情感性 C 、逻辑性 D 、社会性 4、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 ) A、毕达哥拉斯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 D ) A、德谟克利特 B 、休谟 C 、博克 D 、康德 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 B ) 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 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 7、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 D )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 、维柯《新科学》 C、鲍姆加登《美学》 D 、黑格尔《美学》 8、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因为它是( C ) A、人生教育 B、思想教育 C 、情感教育D、智慧教育 9、我国第一次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人是( B ) A、王国维 B 、蔡元培 C 、鲁迅D、毛泽东 10、美育的最终目的是( D ) 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B 、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 D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1、叔本华说: " 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 " 。这是在强调( B )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12、美感产生于( D ) A、游戏 B 、摹仿 C 、巫术 D 、社会实践 13、“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 C ) A、席勒 B 、柏拉图 C 、亚里土多德 D 、尼采14、俗话说“对牛弹 琴” ,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 B ) 1

美学原理资料整理.

第一章 朱立元:“美存在么?它是怎样存在的?”因为只有“美”存在了,然后才能言说“美”是什么等其他问题,而传统美学不问美是否存在或怎样存在就直接问美是什么,绞尽脑汁给美下定义,结果陷入理论误区,因为连是不是有美都没有解决,就问美是什么,这在逻辑上也说不通。因此,美的存在问题是美的首要问题。 美概念不是一个合理的名词性概念,因为现实中没有一个可以被美概念指代的美事物。 美概念是其他事物的符号,不是实际中一个独立事物的符号 美本质问题研究的终结 建立在错误判断的基础上的问题,造成回答的吊诡。 所有对“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都在证明这一回答是不正确的,因此不成为一个回答;所有试图说明“美”确实是个存在物的理论,都表明“美”不是个存在物;只要说明美是什么事物了,这个事物就肯定不是美;只要对美是什么命题做出回答了,这个回答一定在进行着自我否定。 美概念是一个代名词!(概念的概念 审美知觉的建立 人类具有一般审美能力之后,并不是把所有事物都当作审美对象。 美学研究应该清晰地揭示:事物自身的因素是怎样的,起什么作用;人的因素是怎样的,起什么作用。 第二章 由美本质转向审美

世上原本没有美事物,美的事物怎样形成?世上原本没有美感,美感怎样形成?世上原本没有审美,审美怎样形成? 审美活动的特征 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它是对事物外在形式、形象相对独立地加以知觉并因此而产生愉悦性情感体验的过程。 由于审美活动带有形式知觉的特征,不是实用需要得到满足的活动,因此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非利害性。 所谓审美发生,就是非利害性形式知觉活动的发生。利害与非利害?? 人的需要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与生存活动相关的实用性的需要,是利害性的;一类是不与生存活动相关的非实用性的需要即审美需要,是非利害性的。 审美活动完成之后的社会功用不能等同于审美活动本身的性质,不归于审美活动本身的利害属性问题。 利害性?? 美学中的“利害性”概念专指与人的生存需要直接关联的价值属性。 生存需要可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生理性需要,与人的自然属性相关; 第二类是社会性需要,如对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的需要; 第三类是精神需要,如荣誉感、道德感、幸福感等等。 利害性快感与非利害美感的体验性区别 到目前为止,利害性快感与非利害性美感的区别都只能是凭借人的主观感受来划分的。凡是利害性的需要及其满足都会被体验为同一类感受,可称之为“生存感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04026)

艺术设计与美学复习资料 一、人名、成就、名言、作品 伽利略2——科学家。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奠基人 培根2——科学家。被誉为“自然大臣”;书籍《新工具》、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笛卡尔2——科学家。笛卡尔二元论逻辑 牛顿2——科学家。三大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法拉第、麦克斯伟3——科学家。电磁理论 阿尔文·托夫勒4——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书籍《第三次浪潮》 塞尚7——印象派画家。现代艺术之父 莫奈7——印象派画家。《阿尔让特依大桥》 修拉7——印象派画家。点彩画法;《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毕加索7——立体主义画家。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艺术家M. 金兹堡9——俄国构成主义设计师;书籍《风格与时代》艾尔·利兹斯基30——俄国构成主义主要代表。海报《红楔子攻打白色》 康定斯基9、43——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包豪斯教师 杜斯伯格28——“风格派”理论家、发言人 蒙德里安9、29——荷兰“风格派”核心人物,画家。《红黄蓝》系列油画 里特维德29——“风格派”家具、建筑设计师。《红蓝椅子》

鲍姆伽通16——德国哲学家。书籍《美学》 康德16——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15——德国哲学家 彼得托齐纳16——捷克设计师,提出技术美学的概念 鲍列夫16——苏联美学家 泽姆佩尔16——德国建筑学家,最早研究美学的学者,其理论成为现代设计理念形成的基础 约瑟夫·帕克斯顿21——“万国博览会”英国“水晶宫”的设计师 拉斯金23——英国艺术理论家。把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设计称为“小艺术” 莫里斯23——英国艺术设计家、作家。拉斯金思想的传承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书籍《乌有乡消息》、《乔叟集》(书籍装帧第一书);设计史上第一次提出整体设计概念 穆特修斯、凡德·威尔德27——德意志制造联盟成员,双方发生著名的争吵 沙利文31、54、134——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提出“形式服从功能” 斐迪南·保时捷32——电动汽车之父,开发出“大众汽车”、“甲壳虫” 弗兰克·皮克34——30年代英国工业设计代表人物,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主席 “七人集团”35——意大利现代主义建筑师团体,强调“理

广东2015年自考设计美学课程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自考设计美学课程(04026、单项选择题一 现代科学观的缔造者之一(伽利略)在天文学、运动的原理和定律、数学与经验的关1 联、实验科学或科学实验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年出版的《新工具》,16202 (培根)被同时代人赞誉为“自然大臣”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是(马克思主义)3 现代之父(塞尚)向世人揭示了新的“看”的方法。4 (毕加索)是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现代艺术家。在现代设计史上,5 热的抽象代表为(康定斯基)6 冷的抽象代表为(蒙得里安)7 .帕克斯顿8 英国“水晶宫”的设计者是约瑟夫.保时捷9 纳粹时期素有“电动汽车之父”斐迪南DIA”10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简称为“BIIA”11 英国工业艺术院,简称“CAI”12英国美术与工业委员会“NRD”13英国国家工业艺术注册设计师“世纪二三十年代意大利设计界最有代表性且最富才华的人物。.庞蒂是2014吉奥GM 美国通用公司的简称为15年19231882—德1934年出版的菲德里柯..奥尼斯的《16“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西班牙、拉美诗选》中;文丘里。在建筑上最早提出后现代主义概念的是美国建筑家罗伯特.17 .解构主义的始作俑者是法国当代哲学家雅克德里达。18 .盖里是世界公认的杰出的解构主义大师。19美国建筑师弗兰克-----上海土山湾工艺院20中国最早的西洋美术摇蓝21《癸卯学制》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年正式废除了科举,成立学部。22清政府于1905 北京美术学校创立,设立图案系。1918年成立第一所国立美 术院校—23中国近代于24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一书作者是培根。--二、多项选择题 1 为努力探索而牺牲的科学家有(布鲁诺)(伽利略) 2 莫奈的作品有(卢昂.大教堂)(阿尔让特依大桥) 3 商品有计划的废止方式主要有三种:A不断增加产品的新功能,使前期的产品不断老化;B不断更新产品的流行形式,使前期的产品很快过时;C直接控制和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 4 设计美学包含了设计的(功效性、审美性、伦理性)设计美的特征:(功能性、艺术性、技术性、商业性)5 6 设计美学的分类:(环境设计类、工业产品设计类、视觉传达类) 7 现代设计的三大范畴:(现代建筑及环境设计、现代产品设计、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建筑与绘画》约翰·拉斯金设计作品有《建筑的七盏明灯》、8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一、美学学科的诞生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正式以“Aesthetik”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来表明感性认识的理论,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鲍姆嘉登因此被后人称为“美学之父”。Aesthetik的原意是“感性学”。鲍姆嘉登在此规定了美学的研究对象,认为美学是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是“感觉的科学”,并且明确地把审美活动归结为感性认识,认为应该有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感性的审美,应建立专门的“感性学”,这就确立了作为感性认识的“美学”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存在的合法性。 二、康德论述美的四大特点 康德从质、量、关系和情状四个方面分析了审美判断和美的特征,揭示出其中的一系列二律背反: 1.美不涉及欲念和概念。康德提出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他认为趣味判断是以情感为内容的,它不同于单纯的快感。它与逻辑判断也不同,逻辑判断涉及概念,趣味判断不是一种理智的,而是一种情感的判断。 2.审美判断是单称、主观的,但仍普遍有效。审美判断是个人的意见和单称判断,然而却有普遍性。因为我认为美的不是从我自身的利害计较出发得来的,而是引起我的认识功能的和谐的自由活动。这是人人都有、人人相通的“共通感”。 3.美是没有明确目的却又符合目的性的。判断一朵花的美,并不要先弄清花的概念、用途,这就是没有目的性的概念,但却能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所以它是美的。因此美就是那种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没有概念的纯形式,而又必然为一切人所喜爱。 4.凡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因为美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原因造成的,美作为合目的性形式,不存在于现实对象的形式本身,而是在于审美判断者的心境和快与不快的情感之中。

《美学原理》整理版说课讲解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

独立本科段《艺术设计》专业 《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04026) 主编:罗礼平、潘日明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12 年 2 月 《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 04026) 指定用书:《设计美学》徐恒醇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7 月第一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设计美学》课程是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术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必修课,是检验学生对设计美学理论掌握情况而设置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这门课程对如何从美学乃至艺术哲学的高度对设计艺术的审美现象进行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视点和方法。本课程主要包括形态构成论、功能转化论、文化整合论、审美范畴论、符号表现论、风格变迁论等内容。 设置本课程具体的目的要求在于使学生在接受技术教育的同时,系统地了解设计美学原理,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继而建立起一个现代性的、面向文莱的、开放的设计观,更好的做出高质量的设计。 二、考试目标 考核要点 (一)第一章形态构成论 1.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 2.人的感知特性与完形理论

3.技术形态与艺术形态 4.产品形式的构成与意境(二)第二章功能转化论 1.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 2.产品的功能及其划分 3.功能转化原理 4.审美创造与意象生成(三)文化整合论 1.文化的形态构成 2.设计文化的构成 3.生态文化与大设计观 4.文化取向与市场取向(四)审美范畴论 1.形式美 2.技术美 3.功能美 4.艺术美 5.生态美 (五)符号表现论 1.符号与传播 2.建筑语言与产品语言 3.产品造型的符号学规范 4.商标与广告的形象设计六)风格变迁论

1.风格范畴的内涵 2.中国器物风格的演化 3.西方工业产品风格概略 4.装饰的审美趋向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建议 为了使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特作如下说明和实施建议。 (一)关于考试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一定的考核要点,这些要点便可视作考核目标,目的在于使应考者能够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系统地学习本科目,也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同时,能够更加明确其命题范围,从而比较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的准确度。 《设计美学》是一门理论性强、涉及知识内容广泛的科目,在本大纲考核要求中,按照考核要点分成若干部分规定应考者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应考者应全面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识记与理解相结合。 (二)关于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设计美学》,徐恒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7 月第一版。 (三)自学方法与社会助学提示 无论是应考者还是社会集中辅导,应以本大纲对知识点与考核要点做出的规定为纲,认真专研制定教材,明确本课程的学习要求,重点把握形态构成论、功能转化论和文化整合论等。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设计美学理论基础,以及学生的理论思辨和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意识。孤立地识记一些零散的知识

美学专题复习题答案

2013年秋期成人教育(专科)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第三部分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鲍姆嘉通在1750年出版的专著《美学》中首次提出“美学”这一名称,这被认为是美学学科产生的标志。 2.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依据唯物主义哲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著名的美学命题。 3.马克思说,“(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4.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5.在认识论美学的五种形态中,德国古典美学最为重要,它的代表性人物是康德、席勒、黑格尔。 6.在中国现代的美学家中,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7.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美学观的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 8.王维国从20世纪初年起关注“美学”问题,借鉴西方自学观念和术语陆续撰写一系列美学与美育论文,由此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始人。 9.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宗白华倡导并亲身实践体验美学,提出了“艺术意境(意境或境界也对)”、“节奏”等重要概念,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10.清末明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接受了德国唯意志论思想家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说”,发挥了审美无功利观念。 11.在《古代社会》一书里面,(美国)摩尔根(L.H.Morgan)依照物质生产方式中技术发展的程度,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12.我国在上世纪 50年代出现过短暂而热烈的“美学讨论”,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形成了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和社论等多种不同学说及其争鸣场面。 13.美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形象性和感染性。 14.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 15.“泛审美”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趋向生活化、实用化、通俗化、和商业化,变成了人们生活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16.美感不是心灵所固有的,也非天然的禀赋,更不是神赐的迷狂,美感来源于

美学概论复习重点

美学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文献记载表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的开始思考美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因之成为 西方从形式角度研究美和艺术的滥觞。 ◆2.柏拉图的对话《大希庇阿斯》,是西方历史上第一篇企图给“美”下定义的文章,代表作《理想国》。 3.维柯提出“诗性智慧”。 ◆4.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50年出版了以“美学”命名的书,从此开始了美学的学科 史。 ◆5.康德主要著作是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趣味判 断就是它的美学。 6.如何理解“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 首先美是与人相关的,是属人的现象,没有人也就不会有美。 “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是研究美学必须恪守的第一底线,这就意味着: ①在没有人之前,世界上不会有美的现象,一个物理事物如果不与人发生关系,也不可能具有任 何审美意义。 ②美的现象不会出现在其他非人类的活动领域,如一只蝴蝶在花丛中嬉戏,但它却绝不会感受到 花的美。同样,一只蜜蜂虽然在建巢方面,可以与最伟大的建筑师相媲美,但它筑巢时绝不会 使用“美的尺度”。 ③凡是说到“美”时,都意味着它是指一种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独特的“关系”,除了这个独特 的“关系”领域外,美不可能出现在别的任何关系。 ◆7.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所谓审美活动,就是人在其历史性的生存展开中所形成的生存境况的形式表达,即“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它包括:审美活动的起源、审美活动的经验形态、审美活动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的形式呈现(符号形式、艺术)等主要方面。 8.研究美学所适用的方法:①哲学的和逻辑的分析方法②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③心理学的方法。9.美学的目的是成就人自身。①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自由②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完善③培养审美能力,创造美的生活。 10.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曾说过:只有感性的人是野人,只有理性的人是蛮人,而真正自由的、完善的人则 是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和谐的人。 课后思考题: 1.“这朵花是红的”和“这朵花是美的”是两种不同的判断,前者属于性质判断,后者属于趣味判断。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吗? 2.你同意“美不是物理的事实”这一判断吗?为什么? 3.在你的阅读或观赏经历中,是否有一部作品深深地触动你?思考一下这种触动是否改变了你? 第二章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1.神话一般分为三类:①起源的神话②诸神的神话③英雄神话 2.“手艺”:就是身体劳作的有目的性活动与事物在这种劳作中所显现的“合目的性”的本性之间、身体劳作的活动方式与事物的“合目的性”本性的显露方式之间的完美契合。当这种契合达到炉火纯青、巧夺天工的境界时,就是“艺”。 3.使得诗性直观从巫术直观中分离和解放出来的力量,是理性思维的崛起。 4.在苏格拉底死后,神话世界开始崩溃,他所主张的“认识你自己”“知而后幸福”等理性原则,成了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原则。 5.巫术直观的意义(30页) 6.神话运思的特征(37页) 课后思考题:

最新整理美学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 (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设计美学试卷(A)

设计美学试卷(A) 学校____班级____姓名____分数____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阅卷人____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题2分,共20分) 1、被称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4) ①毕达哥拉斯②苏格拉底③柏拉图④鲍姆嘉通 2、青铜器的美是一种什么形式的美?(3) ①原始的美②铜的材质美③狞厉的美④粗犷的美 3、设计艺术的首要功能是(3) ①认识功能②道德功能③审美功能④娱乐功能 4、技术美的核心是(2) ①形式美②功能美③色彩美④线条美 5、工业设计与其它精神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 ①工业设计在创造上需要一定的技术②工业设计是一种人工制品③工业设计是意象思维的结晶④工业设计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材料 6、设计活动产生于(4) ①模仿②巫术③游戏④实践 7、在西方美学史上,主为“数或数量的关系是万物的本源”的美学家是() ①柏拉图②康德③毕达哥拉斯④黑格尔 8、西方美学从古典形式向现代设计形态转变的时间是()

①18世纪末期②19世纪中期③20世纪初期④20世纪中期 9、设计美学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其中最重要的是() ①社会中的审美对象②自然中的审美对象③产品中的审美对象④人生中的审美对象 10、“人是世界的美”这一命题内涵是(2) ①人为美而存在②有了人,世界才有美③有了世界,才有人的美④人是世界中最美的 二、多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正确答案有三个或三个以上,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2分,共10分) 1、设计的本质是(1、 2、 3、4) ①设计是人类智慧的结晶②设计是人类创造的③设计是人类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物质创造④设计是将理念变为现实的物化过程⑤设计是现代艺术 2、工业美的结构要素是(1、2、 3、4) ①功能的结构②材料的结构③机体的结构④形式的结构 3、设计美的本质特征是(1、2、3、 4、5) ①功能性特征②社会性特征③形象性特征④历史性特征⑤交易性特征 4、设计美的构成要素有(1、2、4、5) ①材料美②结构美③色彩美④形式美⑤功能美 5、产品结构的特征有(1、2、3、5) ①层次性②有序性③艺术性④抽象性⑤稳定性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形态构成论 一、名词解释 1、形态 P12 ?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的外在特征。 2、结构 P14 ?是指产品中各种材料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产品结构的特点:层次性、有序性、稳定性。 3、结构的层次性 P15 ?是指根据产品复杂程度的不同,它的结构可能包含零件、组件、部件等不同隶属程度的组合关系。P15 4、结构的有序性 P15 ?是指产品结构要使各种材料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即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组成。 p15 5、结构的稳定性 P15 ?是指产品作为一个有序的整体,无论处于静态或动态过程中,它的各种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都能保持一种平衡状态。p15 6、产品的功能 P17 ?产品的功能是指产品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对人发挥的效用。产品动态系统产生一定活动方式的能力,即将一定的输入转化为特定输出的能力。 7、感觉 P18 ?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8、知觉 P18 ?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它是以感官刺激引发的,经过组织化的个人经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总体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 9、良好图形 P25 ?所谓良好的图形,是指它的构成成分可以沿着已确立的方向连续下去,或者导致整体的对称或平衡。 10、同形论 P26 ?经验到的空间秩序在结构上总是和作为基础的大脑过程分布的机能秩序是同一的。 ?知觉经验的形式与刺激经验的形式之间的相互对应。 11、技巧 P35 ?艺术家必须具备一定的专门化形式的技能。 12、产品技术 P38 ?以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功能目的,具体表现在产品所采用的结构方式和技术原理上 13、生产技术 P39 ?如何把产品生产制作出来所涉及的技术内容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015-1)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C )首次提出来的,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A、康德B阿多诺C、鲍姆嘉通D黑格尔 2、柏拉图在其美学名著(A )中,明确提出“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 A、《大希庇阿斯篇》 B、《理想国》 C、《判断力批判》D《走向科学的 美学》 3、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感的(A )。 A、直觉性 B、情感性 C、逻辑性 D、社会性 4、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A ) A、毕达哥拉斯 B 、苏格拉底C、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 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D ) A、德谟克利特 B 、休谟C、博克D 、康德 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 B ) 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 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 7、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 D )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 、维柯《新科学》 C、鲍姆加登《美学》 D 、黑格尔《美学》 8、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因为它是(C) A、人生教育B思想教育 C 、情感教育D智慧教育 9、我国第一次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人是(B) A、王国维 B、蔡元培C 、鲁迅D毛泽东 10、美育的最终目的是(D 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B、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 D、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B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12、美感产生于(D A、游戏B 、摹仿C 、巫术D 、社会实践 13、“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C A、席勒B 、柏拉图C 、亚里土多德 D 、尼采 14、俗话说“对牛弹琴”,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B )

2014年7月设计原理试题和答案

2014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设计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 09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按照孟塞尔色彩理论,每种颜色都有三种性质,不包括 A. 色相 B. 亮度 C. 纯度 D. 明度 2.达到设计统一的三种方法不包括 A. 整体支配部分 B. 连续 C. 对比 D. 重复 3.设计思维的三种类型不包括 A. 想象性设计思维 B. 叙事性设计思维 C. 典范性设计思维 C. 程序性设计思维 4.可口可乐瓶外包装箱的设计者是 A. 托马斯?奇彭代尔 B. 沃尔塔?提格 C. 亨利?德雷夫斯 D. 雷蒙德?罗维 5.“O”型剪刀的设计者是 A. 斯丹纳克?科维尔 B. 欧拉福?贝克斯托马斯 C. 查尔斯?伍德 D. 雷蒙德?罗维 6.设计的基础价值 A. 文化价值 B. 精神价值 C. 实用价值 D. 审美价值 7.柏林的犹太博物馆的设计者是 A. 柯布西耶 B. 赖特 C. 贝聿铭 D. 利伯斯金 8.被称为“红屋”的住宅是为自己设计的新婚住宅。 A. 约翰?拉斯金 B. 拉幅?贝克斯托马斯 C. 威廉?莫里斯 D. 查尔斯?伍德 9.提出以“住房就是居住的机器”为宣言的“机器美学”理论的设计师是 A. 勒?柯布西耶 B. 弗兰克?赖特 C. 雷蒙德?罗维 D. 维克多?巴巴纳克 10.乌尔姆设计学院的第一任院长是 A. 米斯?凡?德?罗 B.沃特?格罗皮乌斯 C. 马克斯?比尔 D.托马斯?马尔多纳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

最新影视艺术概论期末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论述1:电影的综合属性: 艺术性、商业性、科技性、意识形态性 艺术性: 电影的艺术审美特性: 1、高度逼真性: 2、假定性:以二维平面空间表现三维立体空间 艺术取舍加工后的影像 艺术真实 3、综合性:多种艺术有机融合 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性 视觉与听觉的综合性 电影中的艺术性多体现在镜头对人物或风景的处理上以及服装造型等方面,如《黄土地》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影片表现的是翠巧的悲剧,黄土高原上人们生活的贫困落后状态与精神的麻木愚昧。作为中国电影艺术性的代表,给观众心灵的触动和启迪。 商业性 电影具有浓郁的商业性: 1、从世界电影诞生时开始切入——公开售票卢米埃尔梅里爱 电影的拍摄制作,商品发行放映,后产品开发 2、电影由浩大的社会群体创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 3、电影生产在现代工业生产的背景下,具有现代企业的特征,并且快速完善的进入电影文化产业的阶段 电影的消费和需求、供需和价格体系、运作模式和分配比例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运行机制和经济规律 电影的商业性体现在制作上及目的。一般商业片制片商为挣钱所以会请时下受欢迎的明星,拍大家喜欢看的,拥有大场面,即使剧情老掉牙。近年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几部弘扬国家主旋律的影片,充分利用了市场化的商业运作模式,这主要包括覆盖式的集中宣传、全明星阵容、视觉奇观的追求与营造等。 电影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关系: 1、电影本身是具有艺术性的产品 2、电影的生产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 3、电影的艺术性需要通过其商业性得以实现 4、电影的商业性又需要艺术性的保障 电影事实上是一个商业与艺术的辩证统一体,商业性与艺术性两者在电影这个母体里相互交融,互为依托,因此任何对电影商业性或是艺术性的压制都是对电影本性的扭曲。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商业性和艺术性在电影中是能够和谐相处的。电影既然作为商品,就避免不了被资本所掌控,不过我们也不必为这种状况而感到悲观。因为电影生产虽然是一种商品生产,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生产,它同时还是一种艺术生产。而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精神性生产,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程序。电影生产虽然不能不受到资本的控制,但是,它毕竟是由编剧、导演、摄影师和演员等诸多方面的人员共同参与的精神性劳动,资本控制不了每一个电影生产者个体的精神,控制不了每一个具有能动性的人,这就为进步的电影生产者打破资本的控制提供了可能。事实上,电影史上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亦大有人在,例如卓别林,他的电影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打闹喜剧形式出现,在保证电影商业成功的同时,也充分反映了现代大生产状况下大众的生存境遇,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性被扭曲异化的深层事实,从而为

美学概论复习作业答案_百度文库

《美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 形成性考核(一 一、填空题 1.就美学的内容而言,基本上包括(美学理论、(美学史和(门类美学三个部分。 2美论、美感论和美的形态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骨干”。 3艺术美论、审美论和美育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丰满的“血肉”。 4.人通过劳动培养了自身精神能力的专注性,并且在不同方面发展 了自身的感观的特性,包括概括性、联系性、情感性和创造性。 5.审美关系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_的统一;是_真_与__善_的统一。 6.人同世界的精神关系,我们可以把它分作三种:认识关系、功利关系_和审美关系。 二、名词解释 1.美学:哲学的一个分支,论述美和美的事物,尤指对审美鉴赏力的判断。 2.审美直觉:审美直觉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建立在审美观察和审美体验之上的高级的审美感知能力,是一种以主观的情感体验去观照自然和现实,让审美对象激发主体的情感,又将主体的情感溶入审美对象之中的表象运动。 3.美感: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形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 4.审美个性:审美个性是通过群体的审美意识的渗入和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而展现丰富的、多样的审美特征。

三、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美在于客观形式”。 答:此观点错误。 这种观点只是对美作了一些经验性的描述和归纳,缺乏普遍意义。因为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在劳动实践中,对象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体现了美的本质。 2.“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 答:此观点错误。 这种观点主要是用精神分析美学,它最基本的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它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主观的形式去理解。 四、简答题: 1.简述黑格尔关于美的基本观点。 (1从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考察美; (2从历史主义方法出发去考察美的本质 (3从以“劳动”为中介的主体和对象统一出发去考察美。 2.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 (1车尔尼雪夫斯基看到了现实美本身,认为生活本身就是美; (2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突出了美与人类生活的本质联系; (3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人本主义”出发,模糊地感到了美的现实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