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民教育的发展-最新教育资料

浅谈公民教育的发展-最新教育资料
浅谈公民教育的发展-最新教育资料

浅谈公民教育的发展

一、公民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公民概念的梳理 公民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

公民”这一概念不仅历史渊源较长,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社

会条件下,被赋予了不尽相同的含义。

公民概念最早产生于古代希腊,古希腊的“公民”(polites)

一词来源于“城邦”(polis),原意是“属于城邦的人”。公

民是“参加司法实务和职权机构的人”,是城邦中的少数。

拥有参政权,对国家、社会的形成承担公共作用和责任,这一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形成于15世纪前后。现代意义上的公民

概念,已完全超越了其最初的内涵,现在意义上的公民是指:

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

等公共事务的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二)现代公民教育的概念界定

由于研究者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界定的公民教育概念

也自然不同。但根据概念形成基本的逻辑要求,我们认为公民教育概念中应包括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第一点,要明确公民教育的主体。第二点,要确定公民教育的目标。第三点,要区分公民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第四点,要表明公民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位置。第五点,要说明公民教育与公民教育课程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公民教育概念表述为:是社会通过培养使公民成为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责权主体,成为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中有效成员的过程。公民教育具有基础教育、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性质。

(三)公民教育的目标

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公民教育实践所要达到的目的。公民教育体系是其教育实践的基本框架。公民教育目标的确立和体系的建构,是公民教育实践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

一般认为,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权责意识,使其具备思考个人与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关系的能力,培养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态度、实践能力和价值观念,使其在实践中成为权责主体的有效公民。

(四)公民教育的内容

公民教育的内容大体包括四个方面,公民人格的培育,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能力的训练和公民美德的养成。

(1)公民人格的培育

公民人格是一种意识自觉,这种意识自觉是对于权利和义务的存在统一体而言的。同时与之相适应的人格应该是独立人格。 (2)公民意识的培养

公民意识是指作为公民所具有的觉悟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公民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是公民意识的确立和培养。

(3)公民能力的训练

公民能力的训练主要包括公民知识、公民行为和公民技能的训练。

作为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法律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公民行为是指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公民行为。公民技能包括的能力有很多,如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参加社会活动和关心社会的能力等。

(4)公民美德的养成

公民教育除了要培育公民人格,培养公民意识,训练公民能力,同时还注重公民美德的养成。要养成公民美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律。自律就是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

其次,宽容。宽容是一种精神,是基于平等和自由精神而表现出的。

再次,诚信。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正常和谐关系的基础。呼唤诚实与守信是现代社会的迫切要求。

最后,责任感。责任感与负责的态度是公民行事能否成功的基础性条件。

二、公民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古希腊罗马公民教育的特点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公民教育的发源地。古希腊的公民教育与古希腊的城邦建制是分不开的。它们都是现代公民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根源。

斯巴达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城邦之一,它是一个具有封闭和保守型特征的内陆型城邦。希腊其他城邦的蓬勃发展和多彩的文化生活很少对它产生影响。斯巴达的公民教育的全部特征也都是由追求军事效率的愿望和智慧所决定的。斯巴达人创造性地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

与希腊的公民教育相比,罗马公民教育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务实的共和精神,勇敢、严肃、虔诚、质朴的美德教育和法定的权利义务观念。罗马精神在许多方面是对希腊精神的传承,而其最大的特点是他们的务实精神。

(二)欧洲中世纪公民教育的消失

从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期间的中世纪。基督教神权、教皇君主制的君权以及封建等级特权渗透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公民的权利和地位荡然无存,公民教育也出现了历史的断层。

在中世纪,基督教徒们不再有城邦公民那种对于国家或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感,而只给予国家以有限度的承认,他们不愿担任公职,也不愿意参加军队。基督徒共同的政治心态是对政治的疏远和对国家的冷漠。由于基督教的一统天下,中世纪的教育只有教会教育而没有公民教育。

(三)现代公民教育的发展及特征

17世纪以来,资产阶级革命陆续在西方取得成功。为了培养新兴的国民,巩固新的社会制度,西方各国的资产阶级征服对未来一代的国民进行了具有资产阶级思想倾向的公民教育。

首先,现代形式的公民教育,使人们具有民主意识,它的发展是与民主政治的发展紧密相联的。

其次,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是指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过程,它包括政府控制所有公共领域的过程、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过程以及国家主权和民族观念的建构过程。在欧洲各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公民教育被看成是培育公民精神、民族意识的手段。

再次,现代公民教育与国民教育体系同步而生的。19世纪早期,欧洲各国国家教育体系的形成,标志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学校教育的开始。学校教育成为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国家办学也是公民教育发展的现代形式。

第四,现代公民教育是由国家上层积极建构的。公民的现代形式,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公民教育体系与国民教育体

系也大多形成与19世纪,这种教育是随着民族国家的诞生由国家或政府上层积极建构的,是国家自上而下地组织展开的。

最后,各国公民教育体系发展的不平衡。世界各国公民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不平衡的,这是因为各国具有不同的国情,而各个国家性质以及国家建构的历程也有很大的差异,国家对公民教育重视和依赖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各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不仅在时间上,而且在小学入学率、小学后入学了

、教师待遇、扫盲等方面,也存在着各自不同的差异。这印证了19世纪各主要民族国家国民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型,也印证了1 9世纪各主要民族国家公民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张瑜(1987-

)女,辽宁省锦州市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政治哲学。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对比分析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对比分析 公民教育是西方国家实现政治社会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从逻辑的角度看,它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相当的交叉,又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探究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看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从产生条件、传输的理念、教育方式和效果四个方面的不同。 标签: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比分析 公民教育是一个舶来之物,它是西方国家实现政治社会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从逻辑的角度看,它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相当的交叉,又有本质的区别。探讨公民教育并将它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对提高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民及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 公民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涵义也不尽相同。公民一词最早使用于古希腊,后被古罗马所沿用。这时的“公民”主要指在法律上享有特权的一小部分自由民。进入中世纪以后,西方受到宗教势力和封建君主专制的束缚,整个社会陷入长时间的停滞。教会和封建君主成为国家和人民的主宰,个人是上帝的子民和封建君主的臣仆。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公民才被明确赋予特定内涵并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当中。西方学者对“公民”的含义给出了狭义和广义两种界定。狭义方面将公民认定为一个政治的概念,而且将其落归到一套特定的政治制度和价值上,强调公民身份与政治自由的关系。广义方面的界定则是把“公民”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在狭义理解的基础上扩大了公民概念的外延。“一方面,公民的身份几乎被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个意义上,每当个人做出决定或者采取行动,不论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有意的或无意的,都是作为公民在行动。另一方面,公民的身份又超出了国家事务的范围。个人是许多团体的成员,是家庭、学校、宗教机构、工作场所以至世界的公民。”〔1〕由此可见,在西方,公民首先是一个政治概念,是民主政治原则向其他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延伸。在我国,公民“通常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2〕这也仅是从法律层面来界定的,在政治层面对公民这一概念还没有比较明确的界定。虽然在1953年的选举法中开始使用“公民”的概念,并且1954年制定的第一步宪法中就确定了公民的法律地位,但是随后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应用和发展。笔者认为,公民首先是一个社会人及政治人,他的身份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就意味着在这个国家的社会公共生活中享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公民应是一个个性自由独立发展的人,他具有强烈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负责意识,富有社会批判和建设精神。 公民教育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与公民概念相伴而生的。有些学者认为,最早提出“公民教育”(civileducation)并论证公民教育理论的是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他认为国家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造就公民。公民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为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培养合格的公民。由于人们在公民教育概念的理解上和使用

美国公民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浅谈美国公民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摘要:公民教育在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和促进美国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国的公民教育中很少有强迫和灌输而注重推理和引导,其教育模式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特点。我国几十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任存在着许多问题,因而充分认识美国的公民教育, 借鉴其中的合理成分, 可以为我们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 关键词:美国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启示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教育所特有的概念。美国学校和社会虽然没有明确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美国政府、美国社会到美国学校,都十分重视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美国一般把“思想政治教育”称为“公民教育”, 其实质等同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国通过公民教育、爱国教育、道德教育、宗教信仰、历史教育等,使美国人的公民意识不断增强。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的大国,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对美国公民教育的研究,我们可以和本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比区别,借鉴其精华,去除其糟粕。第一、美国公民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美国公民教育,是指美国国家的一种教育形式,是美国所有的合法公民有权享有的一种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权利,具有目的的隐蔽性、内容的渗透性和方式的实践性等显著特征。公民教育是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美国公民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公民教育是指一个美国采取多元的途径,培养国民具有效忠国家的意识,获得有效参与公民生活必需的知识、态度和技能,进而发挥其责任心和荣誉感,成为良好的公民。狭义的公民教育,是指美国各级学校中强化与公民教育相关课程,以及训育活动等;在美国庞大的教育体系中,我们很难看见“思想政治教育”的字眼,因为自美国成立以来,从社会到政府再到学校,一直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公民教育”。美国公民教育注重培养有积极性、有影响力的公民。然而,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意识形态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都不尽相同,但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上都是一致的,即服务于不同阶级、组织的统治者。纵观美国的公民教育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其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实施方式等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浅谈中国从古至今教育发展概述

浅谈中国从古至今教育发展概述 摘要中国从国至今的教育已经发展很多年,本片论文主要针对中国古代教育、近代教育以及中国的现代教育展开论述,在这里每一个阶段的教育都体现出他所具有的独特气息,如中国从古代的教育就提倡尊师重道原则,近代教育则是提倡教育立国、科技兴国原则,而现代教育我们则是提倡创新理念原则,当然近代教育包括古代教育原则,现代教育包括古、近代教育原则,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的教育一直都是呈发展趋势逐渐上升高度. 关键词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创新教育 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这五个阶段。以下主要就按这五部分展开说明,从古至今的探讨它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大约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教育源自人类的生产劳动,服务于人来的发展和生存。起初,人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劳动,如打猎、捕鱼等活动,这逐渐便成为我们实际生活中所必需的保障,劳动即是教育,随着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变化教育的形式也随之变化着,随后人们逐渐开始发展畜牧业,人们学会了架设栅栏、赶羊喂牛,这些都只是他们生活所必须的教育,除了这些,他们还有原始宗教的教育和原始艺术教育。首先,他们对自然很崇这些崇拜都是原始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拜、对图腾很崇拜以及对鬼魂也很崇拜。其次,他们对音乐和舞蹈像是有一种天赋一样,对于艺术教育体现出原始文化正逐渐变化着,在后面就逐渐形成了文字,文字的形成标志着教育的升级,为以后产生学校建立了基础。总之,原始教育呈现多方面的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教育内容为多方面的生活经验; (3)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 (4)言传身教为主要的教育手段; (5)男女教育分工明确; (6)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 有以上诸多内容,使得原始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开始。 二、奴隶社会的教育 奴隶制时期大约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四百七十六年,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夏代为奴隶制初期,它是由夏部落首领的儿子启建立的,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注重军事训练和人伦道德; (2)其次,便是商代,这一时期文字已经基本达到成熟阶段,文字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并有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理论,这使得商代的教育上升为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第4期2011年8月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 al of N orth China Electri c Power U niversit y (Soci al Sciences )No .4 A ugust 2011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王威威 (华北电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北京 102206)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研究方向主要有两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利用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整理中国传统文化,阐释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二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可应用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解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掘古代思想的积极意义而避免其中的消极因素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教化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3(2011)04-0121-05 收稿日期:2011-05-09 作者简介:王威威,女,华北电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哲学博士。 C 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 new Research Direction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Wei -w ei (Teaching Dep .of Ideo 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 ry Course ,No rth China Electric Pow er Univer sity Beijing 102206,China ) Abstract :The relatio nship betw 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 ith ideo 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new research direction .The m ain research contents of this research directio n are as follow s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ased o n modern ideolo 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 ry ;research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 antag es of traditio nal culture for ideo 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 .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 gical and po 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directio n ;civilization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对其含义也有不同的理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列宁提出了“政治教育”的概念:“在各方面的教育工作中,我们都不能抱着教育不问政治的旧观点,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1]399 “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1]403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使用 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2] 列宁所讲的“政治教育”与毛泽东的 “思想政治工作”实质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教育工作,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政治均属于上层建筑,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为政治服务的思想教育即是为维护国家政权所进行的思想教育。而上层建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5770367.html,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卢翠英 来源:《学周刊·下旬刊》2015年第02期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是大学教育学生的中心工作环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社会时代在不断发展,新的时代对大学生们在个人素质涵养方面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规范。因此,当代的大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思想政治信仰、理想信仰、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处在模糊与迷茫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学校就应该抓住时机,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时期,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启蒙和教育,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解决学生在生活中思想政治的问题,耐心倾听学生的合理倾诉,为学生的实际问题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案。不断地加强与促进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关键就是在于要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创新和发展,要及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进行关注、了解和分析,才能够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者。下面,笔者浅谈一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及其对大学生的作用 1.含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者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作用。高等学校的性质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表现出来的。而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主要就是靠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目标的必不可少的步骤。经过实践的一再证明,即使是在社会主义思想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旦有所松懈,就会有很多的不正确的思想冒出来寻找自己的领地。因此,高校大学生必须要经过专业的、系统的、深入的、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具备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中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富有活力和生机的社会群体,是实现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强有力的主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怎么样,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顺利实现伟大复兴。 所以,加强和促进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工作中就变得十分的迫切和重要。如果现代高校的大学生都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那么就会对我们的社会

公民教育的性质、理念、思路

课程性质: 本课程的性质是集理论学习、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理论学习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最基本的理论;社会认识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国家和政府的性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当代国际社会的概况;公民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公民意识的培育、权利义务责任意识的熏陶、遵纪守法等行为规范的引导和公民国际视野的培养等。课程内容的核心价值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政治观点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引导。其中,对学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政治观点的教育包括政治观、国家观、民主观、政府观、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国家利益观等。 课程的基本理念: “做一个什么样的公民”是一个涉及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严峻问题,现代化的根本含义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公民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公民教育要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公民教育的核心是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功能,应明确提升为国家意志的层次。将塑造培养现代公民上升为国家意志,进一步完善和明确我国教育目标方针,构建以学校教育为重点的现代公民教育社会体系,奠定和谐社会的公民基础与精神基础。 公民教育活动的思路: 以“爱国”为核心、“守法”为重点、“诚信”为关键、“知礼”为基础,以突出群众性、注重针对性、强调实效性为基本要求,通过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短期内努力使爱国主义教育、知法守法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知礼向善教育工作水平取得明显成效,学生间的风气发生显著改善,学生的精神风貌更加蓬勃向上,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更加健康协调。

浅析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浅析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通过这些教育人才会变得有知识、有技能、有经验,才能在这个世界上存活,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蔡元培说过:“良好的社会需要良好的个人。良好的个人需要教育。”这边说命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大的作用。 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根据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训练,开发其体力和智力的活动,他是影响人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但不论哪一种教育,都会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是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制约着人的发展方向。 现代社会是一个十分繁杂的社会,所以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错综复杂的。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作用,有负面的作用。而教育就是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起着筛选、过滤和调控的作用,以保证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所以,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择影响条件,排除和控制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影响性质和方向的一致性,以保障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所以说,教育能够调节和选择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使人们能明辨善与恶,对与错,朝着好的、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 人们会接触到不同的教育,但其中较普遍的也是较重要的就是学校教育。因为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有计划的、全面的和系统的。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影响相比,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我是中国公民 教学设计.doc

我是中国公民教学设计 导入:<叙述>无论哪个人,无论在什么场合,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角色或身份,那是什么? 学生回答 新课:<展示>材料:公民辨析 <提问>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公民?什么是中国公民 2、公民与人民有什么区别?图25、26中哪些不属于人民 3、图27、28中的人,都是公民?他们都享有全部的权利与履行全部义务? 4、在古代社会里的君主、贵族、主人、平民、仆人,与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有什么区别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师生沟通 <小结>公民是种普遍的法律身份,其权利和义务依法而定的,在中国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 <提问>下面我们来回答以下几个判断题 1、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是公民 2、未成年人不属于公民 3、外国人不是我国的公民 学生回答 <承转>既然公民享受权利,履行义务,那么他所享受的权利与履行的义务之间有何关系? <展示>材料:小保姆与百万财产 <提问>1、为何老人有权把财产赠送给小保姆 2、为何小保姆有权得到老人的遗产 3、为何老人的子女没有继承老人的遗产? 4、你还知道我国继承法中的其他哪些内容 5、作为子女,你从本案例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师生沟通 <承转>在家庭生活中,公民享有一定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其实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如此。我们结合P103中的四幅所反映的生活为例,举例说明权利与义务关系 学生结合图片,说出每个场景中享有的权利有哪些,履行哪些义务 <小结>公民的权利是法定的,不容非法践踏、不可非法剥夺,公民的义务也是法定的,不容推卸的 课堂小结: <小结>现我们了解公民与人民区别、公民与臣民等历史概念的区别,我们知道公民是现代社会个人的普遍的法定身份,公民概念的出现是人类争取人权斗争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公民意味着权利和义务,因此我们要珍重公民的称号。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3.1当前关于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几种看法 在我国社会快速转型及公民社会逐步发育的背景下,伴随着西方公民教育理论的引入以及人们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之间的关系逐渐被提上讨论日程。对于二者关系,理论界存在“替代说”“转型说”“融合说”几种不同的呼声,本论文在分析这几种主张后,比较赞同“融合”这一说法,并进一步讨论分析了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3.1.1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替代说” 部分研究者,从我国社会急速转型和时代变化发展出发,针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强烈主张用公民教育理论和做法来修正思想政治教育。他们一致认为思想政治课应当以公民教育为发展形态,甚至应该被公民教育取代。(笔者称此类观点为“替代说”)持“替代说”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的身份“从‘革命者’到‘公民’目标的转换,意味着传统的政治教育必将被现代公民教育所融合”,“作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政治社会化’途径一一传统的政治教育大当代发展就必然要向着‘公民教育’转化”。们的基本主张是思想政治教育当以公民教育为基本定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要向公民教育延伸转与轨,并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为公民教育服务。他们一方面指出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民主社会中面临的缺陷以及公民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挑战,另一方面指出国外公民教育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公民教育在现代政治民主化方面的优越性以及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与功能上的相似性,从而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需要了,应当以公民教育来修正甚至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的结论。 “替代说”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迁,直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敲响了警钟,并且有利于寻找思想政治教育陷于困境的原因及对策。但是"替代说"取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性,也挑战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学界一致认为,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依凭的社会结构不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语境下的产物,二者均与公民的政治生活相关连,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後,具有传递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功能。一国政治社会化的途径选择要本国当前的社会结构紧密契合。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典型的现代社会结构初见端悦,但并未完全成型。公民社会虽说正在充分发育,但并不成熟仍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带有政府主导的色彩。而公民教育的出场主要依凭社会的公共领域,要求完全成熟的现代社会结构作为其发展土壤,它的基本目标是培养能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公民,所强调的是公民个人独立自主参与国家政治与公共生活,摆脱政府的控制,这与我国当前尚未完全成型的社会结构存在着无法解决的矛盾。因此,我国当下社会结构现状决定着由国家推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旧发挥着重要社会作用,公民教育无法取代思想政治教育。 3.1.2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转型说” 部分学者在看到德育向公民教育成功转型后,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要向公民教育转型,以公民教育作为目标定位的的想法。他们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在实践发展中巳显现出其局限性,因而主张思想政治教育转变理念,将公民教育作为基本定位,并逐渐向公民教育转轨。他们还提出应该在高校引入公民、公民教育与公民意识的概念,这“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与创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历史转型”“公民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正曰益为人们所认识,在我国特别是在高校全面推行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乃是大势所趋”? “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调整其教育目标,按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把开展现代公民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持“转型说”者与持“替代说”的理论立足点基本一致,也是基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现代社会结构逐步构建,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浅谈公民教育的发展-最新教育资料

浅谈公民教育的发展 一、公民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公民概念的梳理 公民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 公民”这一概念不仅历史渊源较长,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社 会条件下,被赋予了不尽相同的含义。 公民概念最早产生于古代希腊,古希腊的“公民”(polites) 一词来源于“城邦”(polis),原意是“属于城邦的人”。公 民是“参加司法实务和职权机构的人”,是城邦中的少数。 拥有参政权,对国家、社会的形成承担公共作用和责任,这一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形成于15世纪前后。现代意义上的公民 概念,已完全超越了其最初的内涵,现在意义上的公民是指: 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 等公共事务的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二)现代公民教育的概念界定 由于研究者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界定的公民教育概念

也自然不同。但根据概念形成基本的逻辑要求,我们认为公民教育概念中应包括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第一点,要明确公民教育的主体。第二点,要确定公民教育的目标。第三点,要区分公民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第四点,要表明公民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位置。第五点,要说明公民教育与公民教育课程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公民教育概念表述为:是社会通过培养使公民成为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责权主体,成为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中有效成员的过程。公民教育具有基础教育、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性质。 (三)公民教育的目标 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公民教育实践所要达到的目的。公民教育体系是其教育实践的基本框架。公民教育目标的确立和体系的建构,是公民教育实践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 一般认为,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权责意识,使其具备思考个人与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关系的能力,培养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态度、实践能力和价值观念,使其在实践中成为权责主体的有效公民。

公民教育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公民教育简介 第一节西欧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 西欧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近代以来,它曾长期居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因此,西欧文明,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在整个世界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西欧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可以说传统丰厚。历史证明,各个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不遗余力地把本阶级的政治思想及价值观念,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灌输给社会成员,创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以及诸多有效的方式、方法、渠道和途径。 一、古代西欧的思想政治教育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上溯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公元前8-前4世纪的古代希腊。这是有文字记载的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开端。古代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历经古希腊、古罗马以及中世纪,为后世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石。 1、古希腊时期 众所周知,古希腊是西欧文明的发祥地。史料表明,在当时形成的许多奴隶制城邦国家内,奴隶主阶级都以自己的方式开展着思想政治教育。在几个最强大的国家里,奴隶主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发展到相当完善的程度。这里我们将只讨论斯巴达和雅典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斯巴达是一个军事贵族专政的国家,出于对内镇压奴隶暴动和对外争夺地区霸权的双重目的,它在统治阶级范围内统一实施“战士教育”。斯巴达人独有的教育制度和生活方式只有一个目的,即培养合格的、能够献身国家的公民和军人。由于斯巴达公民都是职业军人,所以,他们把对军人的要求诉诸团结、服从、尚武、吃苦、禁欲、牺牲精神,贯彻到公民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斯巴达,(1)所有7~30岁的贵族子弟都被组织起来,按年龄编进若干层次的训练团(一种半军营、半学校性质的机构),由国家委任的官员负责把他们培养成“真正的战士”。战士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军事体育训练,它还包括严格的政治道德灌输。为此,负责战士教育的官员经常向青少年讲解奴隶制国家的政治、法律、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生活准则,并让他们直接参加各项实际活动,如祭神、竞技、执政者的就职庆典等仪式,以巩固学习的成果。(2)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国王和长老,还亲自找青少年进行“政治道德谈话”,要求他们能迅速而准确地答出某人是好公民还是坏公民,某事是好事还是坏事,否则就给予惩罚。(3)诗歌艺术的全部价值几乎就在于灌输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思想感情。斯巴达的“战士教育”在实现公民内部统一和培养优秀军人方面确实获得了巨大成功。它

浅谈我国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趋势

浅谈我国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趋势 [摘要]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活动。我国古代自孔子时期就开始了教育的发展,随后而来的官学到私学,中国的教育发展同国外一样,先后经历了古代,近代以及现代的种种历 程,这其中,有传承,有改变,也有新的发展。当今社会,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全球经济 的快速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新的方式,不断变换的引导着教育发展多元化的趋势。本文旨 在对教育发展历程的总结中,对于我国教育现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式并提出对未来教育发展趋 势,指出创新并且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也能更好的继承教育的发展,不断前进。 [关键词]科技创新教育现状发展历程未来教育 当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逐渐风靡于而今世界的各个角落时,随其而来的是各个国家或者说 整个社会对于科学技术以及信息化产业的一种深切关注,因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知识 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一种代表性的表现形式,而教育事业作为知识经济发展的 一种前提条件,这样的社会境况对于它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会。 传统意义上认为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 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而从 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 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① 在我国,对于教育的关注,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潮流性的话题,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文 化底蕴,这就意味着,教育这一话题也随之有着深远的历史,随着文化的前进,不断地更新 变革。近些年,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我国的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教育制度、体制、方式等多方面也在与时俱进。今天,我们能看到一些详细的,优质的教育 第1页共6页

中国公民教育观发展脉络探析

2006年第12期(总第323期 )EDUCA TIONAL RESEARCH No.12,2006 General,No.323 中国公民教育观发展脉络探析 朱小蔓 冯秀军 [摘 要] 通过对中国公民教育观的发展脉络进行溯源性追寻,可以看到,中国公民教育观与西方公民教育观在公民与国家、社会关系,公民权利与义务关系,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等方面呈现相向运动的趋势,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在本体基础、教育机制、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相互融通的可能。 [关键词] 公民教育观;权利;义务;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 朱小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 100088);冯秀军,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研究人员 (石家庄 050091) 公民及公民教育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在与民主政治相对的封建专制体制下,只有臣民与私民,没有公民,遑论公民教育。对于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传统的中国来说,“公民”是一个于近代自国外传入的非本源性概念,公民教育则是在近代中国由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所引发和启动的宪政进程中,借鉴西方民主思想与制度形式,寄望通过教育造就“新民”、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诉求。因此,把握中国公民教育观的发展脉络,需要在中西公民教育观的关联交汇中进行溯源性追寻。 一、与西方公民教育观相向运动 一定的公民教育观基于相应的公民观。公民概念在不同学科中有特定的内涵。作为法律意义的公民,是指在法律上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受国家宪法和法律管辖与保护的人;作为政治意义的公民,是指行使一定政治权利的人;作为伦理学意义的公民,是指具有符合公民权利和义务所要求的个人行为态度和品质的人。虽然公民概念有着多样性与歧义性,但从根本意义上讲,公民是指一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角色归属,公民概念则是在公共领域对“我是谁”,“我应该做什么”之类的问题给予答复。①因此,任何一种公民观,其基本内涵都应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公民在所属共同体内所牵涉各种关系的性质与形式,二是公民在上述关系中的实践。与此相对应,公民教育观的主要内涵也应包括两个基本维度,即通过教育使公民认识在共同体内所牵涉的各种关系,以及学习如何处理、对待这些关系。 (一)西方公民教育观的历史变迁 西方有两种主要的公民观传统,一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共和主义公民观,一是以洛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公民观。在多元文化论的讨论尚未兴起之前,这两种公民观主导西方的公民教育理论。②之后,又逐步发展起了社群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思想。 1.共和主义公民教育观 大致说来,共和主义公民观有古典共和主义、自由共和主义与公民共和主义之分。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共和主义公民观建立于希腊城邦概念基础之上,认为公民身份与城邦共同体密切相关,公民必须融入政治共同体,共同参与、遵守公共决策。公民身份意味着共担责任与共享益处。这种公民

浅谈如何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

浅谈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各类高校大幅度扩招,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许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称的思想。主要表现: (1)政治思想观念淡化。有些学生思想上不关心政治,认为“政治可有可无,唯有金钱是真的”,在他们的思想上认为“谁富谁光荣,谁穷谁狗熊”,“谁赚大钱,谁发大财谁就是英雄好汉”等等,对政治理论学习缺乏热情,没有兴趣,感到厌倦、没有动力;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志向;认为考上大学了,个人理想实现了。因此,对待学习,马虎从事,抱着“60分万岁”的思想,到了要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甚至考试作弊。 (2)集体主义观念弱化。部分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很薄弱,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奋斗,不顾集体、国家利益,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甚至有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3)人际关系僵化。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事业的成功和发展。因此,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同学与社会人之间都应建立一个健康向上、互帮互爱,彼此尊重的和谐氛围。这对于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工作的开展大有益处。 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之一,就是要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内部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环境的和谐。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创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培养诚实守信,奉公守法的公民,造就讲文明,懂礼貌,有知识,乐于奉 献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是必不可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1)坚持正面引导,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应该从培养其自我教育的途径入手,大学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人,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加强用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来教育和启迪新时代的大学生,例如:参观革命烈士馆,参观毛主席故居,请石战辉等模范人物作先进事迹报告,观 看革命历史故事片等。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心灵贴近、思想有促进。活动结束后,组织同学讨论,谈体会写心得,出黑板报、墙报,写广播稿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知、情、意、行方面触动学生的灵魂,激发出高昂的学习热情,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和择业观的形成,从而为树立远大的抱负、志向和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走向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和应对职场的挑战,鼓足勇气、加强斗志、增添信心。 (2)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价值观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忽略和否定。“跟着感觉走”一度被许多人当成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大学生处在各种思想观念冲突和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也难免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于是,有的同学懈怠了,学习不上进,纪律不遵守,思想不提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针对大学生可塑性较大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世界

读《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有感

读《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有感 这段时间有幸读了由王啸著、檀传宝主编的《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一书,尤其是2月19日在四方坪小学的多媒体教室听了檀传宝教授的主题讲座后,又把这部书翻了一遍,以前总把自己的教育局限于小学范围内,认为公民教育与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形成尚有一定的距离,虽然这部书字数不是很多,但是看过这本书后,觉得自己能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公民教育了。 王啸先生著的《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一书,逻辑很严谨,从全球化这个主题来看公民教育,它确是件迫在眉睫的事,该书从教育的新视角,给中国公民教育准确定位,并将公民教育的目的、内容维度、教育的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全球化中国公民教育的问题,值得提出的是,我认为王啸先生所阐述的中国公民教育问题与檀传宝教授的讲座中提到的“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是一致的。 第一章提到的是“全球化:现代性的当代状态”,实际上提到“全球化”,就是解答“WHY”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公民教育。第二章讲到的是“全球化时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定位和内涵”。全球化不仅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更是人类用以思考问题的一种新形式,如何从全球的视野来研究、考察、审视公民教育的内涵、维度和方法,是这个“地球村”共同的课题,但是公民教育不是照抄、挪用他人的东西,也决不可能把西方或一些强国的思想变成这个“地球村”的公民教育,所以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来研究这个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因为地区、历史、文化、民族等各种不同,公民教育的内涵丰富的,我们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们做公民教育的研究时是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我们开福区现在正在进行区域性开展公民教育的课题研究,在进行区域课题研究时,我们就应该很好地把握这一点,不要因为别的国家怎么做,你就跟着怎样做,做之前,要思考,这样是否符号我们的国情,是否具有科学依据等。 第三章“全球化时代中国公民教育的目的”和第四章“全球化时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内容维度”,这两章的内容解决了“WHAT”的问题,即我们进行公民教育,要培养出怎样的公民,我们的公民教育有哪些主要内容?尤其是内容维度里,特别提到了五个方面:人道主义与人权教育、和平教育、环境教育、生活教育、理解教育,前四个方面我们见得很多,也听得很多,但是对于“理解教育”,我们平时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理解教育在其诞生之日起其实是一场以人权为核心的教育运动”,理解万岁,其实,理解教育贯穿在方方面面,和平教育、环境教育、生活教育等都有理解教育,理解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民主与正义的思想。 第五章“全球化时代中国公民教育的方法”,即解决中国公民教育要真正落实所采取的变革的方法。我们正在做课题研究,看了这一章,应该收获是很大的。我们的公民教育不是简单的灌输,我们应该在课堂内外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看过全书后,我在思想上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对中国公民教育的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存在的意义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存在的意义——读《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有感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经济不断提升,生产力大大解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人们不再为吃穿而犯愁的同时,社会上各种激荡思潮却层出不穷。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在幸福起来的人们,尤其是那些大学生们,他们不再因求学而穷苦不堪,他们风华正茂,他们思想先进,但他们却不断质疑社会,质疑现行的体制制度,甚至抨击现在的执政党。他们说:“世界上开设政治课的国家只有中国和朝鲜(而朝鲜的境况大家可想而知),而且,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学生来到内地是免修政治课的。”正因为如此,有人偏激得说,执政党在进行愚民政策,为所有人“洗脑”。用西方反动势力的话说,这是在“赤化”,而西方反动势力只是企图实行资本主义,或是其他的什么道路,改变中国的“现状”,让中国有“真民主”。 在这里,我以一名军校大学生的身份来谈谈我对中国共产党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政策的看法。不过这也许只是一家之言,若有不妥之处,望予以指正。 一.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无产阶级的专利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在搞思想教育,人家西方就不搞这东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早在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欧洲奴隶制城邦国家中,思想政治教育就开始出台。斯巴达在贵族子弟中进行

的“战士”教育就包含有严格的政治道德灌输,其目的就在于灌输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思想情感;在中世纪欧洲的封建专制和基督神权统治下,思想道德教育是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服务的;14至16世纪,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这是思想政治领域的一场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为资产阶级进行经济政治变革做了思想舆论准备。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资产阶级的任务由推翻制度变为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其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要反映服务于这一任务;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普遍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加强了对公民的政治道德与宗教教育。就是美国这个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也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1994年末出台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明确地将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的教育列为国家八大教育目标之一。各级各类学校方面通过开设课程,加强辅导,开展活动,强化了美国历史价值观和西方文明史教育。 综上所述,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不同,内容方式各异,但这一活动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国外剥削阶级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抽象的“人性”出发研究如何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却回避了人们在社会中不同的经济、政治地位这一根本问题,因而,其教育活动是具有极大的虚伪性与欺骗性。二.无产阶级如何理解革命理论 无产阶级,也就是受资本家剥削的工人群体。工人群体都是来自劳苦大众,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利用自己的劳动为自己获取生存必需品。而在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从14世纪至16世纪才开始出现,但是

浅谈我国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趋势

浅谈我国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趋势 【摘要】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活动。我国古代自孔子时期 就开始了教育的发展,随后而来的官学到私学,中国的教育发展同国外一 样,先后经历了古代,近代以及现代的种种历程,这其中,有传承,有改 变,也有新的发展。当今社会,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全球经济的 快速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新的方式,不断变换的引导着教育发展多 元化的趋势。本文旨在对教育发展历程的总结中,对于我国教育现状提出 了一些解决的方式并提出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指出创新并且有针 对性的 教学,同时也能更好的继承教育的发展,不断前进。 【关键词】科技创新教育现状发展历程未来教育 绪论 当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逐渐风靡于而今世界的各个角落时,随其而来的是各个国家或者说整个社会对于科学技术以及信息化产业的一种深切关注,因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一种代表性的表

现形式,而教育事业作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一种前提条件,这样的社会境况对于它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会。 传统意义上认为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而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1 在我国,对于教育的关注,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潮流性的话题,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这就意味着,教育这一话题也随之有着深远的历史,随着文化的前进,不断地更新变革。近些年,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我国的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教育制度、体制、方式等多方面也在与时俱进。今天,我们能看到一些详细的,优质的教育方案,正是我们的教育成熟的结晶,当然这之中还有许多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的东西和要素,需要我们用很长的时间来完成这一在变化发展中前行的伟大事业。 社会发展背景不同,各个区域的教育状况和形式也不尽然相同,以我国为实例,在我国古代,原本没有文字的产生,人们从远古时期的打猎,到刀耕火种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进步,不仅表现在劳动分工上,更重要的是,人们学会了,用文字去记录信息,也正是由于文字的出现,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因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