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择偶的性别差异研究_基于进化心理学视角

短期择偶的性别差异研究_基于进化心理学视角
短期择偶的性别差异研究_基于进化心理学视角

社会发展 Social development

短期择偶的性别差异研究

基于进化心理学视角

张秋棠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410081)

摘 要!进化论观点认为,短期择偶行为之所以存在性别差异,是因为男女在性交往过程中面临不同适应问题,因而采取不同择偶策略。男性选择短期择偶策略获得的繁殖收益远大于女性,为此付出的潜在代价却小于女性。因此,男性比女性更渴望或更可能发生随意性行为,男性渴望拥有的短期性伴侣数量比女性多,且择偶标准也与女性不同。关键词!短期择偶策略;性别差异;性伴侣;繁殖收益

当今社会,性观念日趋开放,诸如?一夜情#、婚外恋、短暂私通之类的短期择偶(或称短期性交往、随意性行为)现象屡见不鲜,引发许多婚姻和情感危机,并引起婚姻专家、性学专家以及心理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尽管发生过短期择偶行为的男女人数均呈攀升趋势,但调查显示无论是从择偶意愿还是行为上看,男女都存在显著差异。以?一夜情#为例,新浪网做过一项网络调查,参与调查的23.4万人中,71.89%的人选择会发生?一夜情#,其中男性占57.93%,女性只占13.96%。另有研究表明,已婚男性比已婚女性更有可能发生婚外性关系,且出轨次数与频率远多于女性。

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想或更容易发生短期择偶行为呢?本文选择一个新颖而独特的视角 进化心理学视角来解析短期择偶存在性别差异的原因。

一、短期择偶心理机制的进化论解释

人类在繁衍过程中因面临不同适应问题而产生不同策略,我们把这种策略称为择偶策略或性交往策略。远古男性选择尽可能多的性伴侣的短期择偶策略是对?繁衍#这一特定适应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之一。也正因为这样,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男性就进化出?喜欢与多个配偶发生短期性行为#的心理偏好,生物学上把男性这种追求配偶多样性的偏好称为柯立芝效应。根据达尔文的遗传进化论观点,现代男性很可能遗传这种心理偏好,从而对短期性交往或随意性行为表现出比女性更大的欲望。在现代社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奉行的?一夫一妻#制不允许合法拥有多个性伴侣。因此,人们往往通过?一夜情#、外遇等道德和法律不认可的短期择偶策略来满足这种心理偏好。

二、短期择偶策略的元假设

T riv ers(1972)的亲代投资理论提出元假设:男性选择短期择偶策略所获得的繁殖收益远大于女性,付出的潜在代价却小于女性,所以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选择短期择偶策略。

1、男性短期择偶的繁殖收益远大于女性

男性在人类繁衍中扮演一次性投资者的角色,即男性只要与女性发生一次性交行为就有可能得到自己的后代。女性就算与多个男性交配,都必须经历十月怀胎,且只能得到一胎后代。从投资与收益的关系上看,如果一对男女发生一次繁衍行为并产生一个后代,该行为中的男性投资比女性少,而繁殖收益却与女性相同。换句话说,在一个繁殖周期内(约1年左右),如果男性只拥有一个固定的配偶,那么性交次数再多也只能产生一个后代,要想增加自己后代的数量只需增加性伴侣数量。历史上的诸多证据也表明,男性是主要是通过增加性伴侣的数量来增加后代的,而非通过让某一位配偶多生育子女来实现。由此可见,面对繁殖这一特殊适应性问题,男性选择短期择偶策略则是遵循了?收益最大化#的原则。

2、男性短期择偶所付出的潜在代价远小于女性

男性选择短期择偶策略获得的繁殖收益巨大,同时也可能为此付出一定代价。如,增加性伴侣数量可能使感染性病的风险增加,缺乏父亲的投资和保护有可能降低后代成活率等。但总体上来说,繁殖收益要远大于潜在代价,因此男性的性选择就很可能偏向短期择偶策略。女性选择短期择偶获得的繁殖收益与选择长期择偶策略相当,但潜在代价却比男性大得多。首先,男性在发生短期择偶行为后所面对的社会舆论压力比女性小。面对短期择偶行为,对男性的评价往往比较宽容,对女性则比较苛刻,认为女性一旦犯错就是放荡淫乱、不守妇道。其次,女性采取短期择偶策略的危险系数比男性大。经常进行短期性交往的女性容易遭受性侮辱、性虐待、堕胎以及感染性病等人身伤害的几率比只拥有长期配偶的女性大。再次,男性为短期性行为承担的责任比女性小。男性选择短期配偶可以不必像选择长期配偶那样,对短期性伴侣无需承诺和承担长期责任,这些均符合男性在繁殖中?投资最小化#的原则。

与男性相比,女性选择短期择偶策略并不能实现繁殖收益最大化,潜在代价却比男性大。因此,显然不能用?与更多异性发生短期性交往是为了最大限度获得繁殖收益#的元假设来解释女性的短期性行为。

三、短期择偶存在性别差异的具体表现

1、男性选择短期性伴侣的数量多于女性

在现实生活中,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与多个异性发生性关系。因为在繁衍过程中男性主要通过增加性伴侣数量来增加后代数量,而短期择偶策略是男性增加后代数量的有效策略。现代男性虽不能合法拥有多个性伴侣,但仍从祖先那里遗传了与很多女性发生短暂性关系的心理偏好。实际的调查数据也支持这一论断。一项对13551名被试进行的跨越世界十个主要地区的研究发现,任何地区的男性都比女性渴望更多的性伴侣。也就是说,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随意地选择更多的性伴侣,相对于性伴侣的质量而言,他们更注重性伴侣的数量。

2、男性选择短期性伴侣的标准与女性不同

基于男性在繁衍过程中为了追求繁殖收益最大化的元假设,他们寻求短期性伴侣的数量也要求最大化。要使数量达到最大化,短期性伴侣的标准就要比选择长期配偶低。因为选择性伴侣的门槛过高将会导致很多女性因不符合条件而被排除在外,大大减少了性行为发生的次数,从而大大降低繁殖收益。此外,与选择长期配偶

社会发展 Social development

不同的是,男性不喜欢一本正经、行为保守的性伴侣。对于这类女性,短时期内难以实现性交行为,按男性在繁殖中?投资最小化#原则,选择这类女性显然不符合他们的短期择偶策略。容易发生婚外情、?一夜情#等短期性行为的男性选择的对象通常是那些衣着暴露、举止放荡、性观念开放,比较容易在短时间内与其发生性关系的女性。女性的这些信号似乎在提示着性的易接触性,男性选择这些女性意味着获得性行为所需的时间短,成功可能性大,自然繁殖收益就大。在选择短期性伴侣时,男性还比较倾向于选择那些具有较强繁殖力特征(如乳房丰满、臀部圆润)和无需承诺的女性。

女性选择短期性伴侣的标准明显与男性不同。无论是选择长期性伴侣还是短期性对象,女性更倾向于选择比原配偶拥有更优秀基因、占有资源较多和保护能力较强的男性。选择这些男性不仅可以使女性繁殖的后代获得比原配偶更优越的基因,而且还可以使她们获得保证后代存活与成长的更多资源(如食物、金钱和其它服务等)以及受到更多保护。

四、结 语

综上所述,男性采取的短期择偶策略是应对?繁衍#这一特殊适应性问题、实现?繁衍收益最大化、投资最小化#的最佳策略之一。他们尽可能多地追求性交往对象,形成异性多样化的心理偏好,并在进化过程中将这种心理偏好遗传下来。因此,在现代生活中男性比女性更渴望发生短期择偶行为、短期性伴侣的数量也比女性更多。

从进化心理学视角来探讨短期择偶存在性别差异的原因无疑是新颖的,值得重视的,对研究其他复杂性社会心理具有启发意义。但是,用进化论观点阐释短期择偶行为心理机制的研究侧重于元假设的构建而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有待今后的研究者寻找更多的证据来验证这一元假设。

参考文献!

[1]Athanasiou,R.,Shaver,P.,&Tavris,C.(1970).Sex.Psychology T o

day,pp.37-52.

[2]Brow n,R.E.(1974).Sexual arou sal,the Coolidg e effect and dominance

in the r at(Rattus norvegicus),Animal Behaviour22(3):634-637. [3]T rivers,R.L.(1972).Paren tal investm ent and sex ual selection.In B.

Campb ell(E d.),S exual selection and the descent of man:1871-1971 (pp.136-179)421.Ch icago:Aldine.

[4]Betzig,L.L.(1986).Despotism and differential reproduction:A Darw in

ian view of history.H aw thorne,NY:Aldine.

[5]S chmitt,D.P.,Couden,A.,&Bak er,M.(2001).T he effects of sex an d

temporal context on feelin gs of roman tic desire:An experimental evalua tion of sexual strategies th eory.Pers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 Bu lle tin,27,833-847.

(上接第39页)

会的连接点。加强基础教育课程及专业教育课程的教育,是如何构筑21世纪新型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观的落脚点。这一切将为新型的复合型、综合型、开拓型、进取型的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以社会需要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主干学科(社会体育学、社会体育管理学、公共关系学)为支撑,把发挥整体最优育人功能作为指导思想,更要着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个性发展,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3.2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课程体系状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落脚点。体育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使课程综合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让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进行深造,课程结构应围绕促进合理人才结构的形成寻找平衡点。构建以必修课程为基础,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主干必修课和一般必修课程授予学生最核心、最基本、最精华的知识;公共必修课程确保?两课#地位,确保外语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的学时;选修课程系列化,专业选修课程进行模块分类,由体育产业开发、体育经纪人、体育娱乐三个模块组成。

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需要大量的体育专门人才,专业技能要求高,并且专业分工非常细。然而,体育专业的学生从业形势不容乐观,本专业就业率低,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不突出,专项业务能力不强。这就要求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因此,加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变?样样会,样样都不精#?什么都懂,又什么都不会#?宽口径#的普遍适应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综合素质过硬,专项能力特别突出、实践操作能力特别强的专业型、实用型人才。定期进行市场调查,以社会需求和市场为导向,调整相应体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克服课程结构的设置与社会之间的脱轨,以减少人才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从而提高就业率。

4 结 语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以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素质为标准,培养具备一定体育运动经验,系统掌握体育产业管理基本知识、技能和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体育产业管理人才。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尤其要考虑体育产业的行业特点,即体育产业是实践性强、行业众多的服务型产业。因此,体育产业管理专业不仅要注重学科的基础理论的教育与研究,更要注重对行业业务操作能力、行业所需知识结构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项目来源: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项目编号:06C282)]

参考文献!

[1]段鹏,肖德,赵汉华.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决定因素的定量分析 以

湖北为例[J].体育科学,2007(5):36-40.

[2]吴超林,杨晓生.体育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顾海兵,石红艳.体育经济学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

2005(3):81-86.

[4]周道仁.对高校体育专业设置?体育法学#学科的探讨[J].郴州师范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4(2):98-100.

[5]金先军.论体育院系体育法学课程与素质教育的融合[J].吉林体育

学院学报,2007,23(5):116-124.

[6]鲁信.确立和谐教育理念引领特色办学实践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

术学院和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N].中国教育报,2008-5-25(2).

心理行为与文化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1.1 心理、行为与文化绪论 1 谁提出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D) A、孟子 B、孔子 C、王守仁 D、老子 2 马克斯·韦伯曾说过“具有惊叹世界多样性的能力,是探索世界意义的前提”,表现了(C)。 A、我们应该了解“异文化” B、我们应该从文化视角研究国际关系 C、用一种新的视角观察世界,看待世界

D、探索人类行为的心理逻辑 3 《心理、行为与文化》的课程特点是(AB)。 A、从文化和心理两个方面研究人的行为 B、比较文化的视野 C、采用的是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D、以几个小规模的文明社会为背景 4 《心理、行为与文化》这门课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 5 学习《心理、行为与文化》的目的之一也是培养我们自己对人类多元本质的容忍度。(√) 2.1 心理文化学的发展脉络 1

心理文化学的发展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是(B)。 A、心理人类学 B、文化与人格学派 C、哥伦比亚讲座派 D、国民性研究 2 在二战时期,最具有国民性研究的作品是(C)。 A、《社会化研究领域指南》 B、《种族:科学与政治》 C、《菊花与刀》 D、《美国梦的挑战》 3 从许烺光的作品(D)出版后,心理文化学进入到“心理人类学”阶段。 A、《文化模式》 B、《种族:科学与政治》

C、《文化人类学新论》 D、《心理人类学》 4 哥伦比亚讲座派的代表人物有(ACD)。 A、林顿 B、博厄斯 C、卡迪那 D、克拉克洪 5 心理人类学主要研究那些内容?(ABCD) A、儿童社会化 B、知觉和认知 C、文化与人格 D、心理健康 6

以博厄斯为代表文化学派认为人的文化进化和人的种群有关系。(X) 7 文化与人格学派是人后天接触到的各种训练决定了人的性格和这个族群的文化性格。(√) 8 《菊花与刀》是一位日本作家描写日本人的文化性格的作品。(X) 9 国民性研究过分注重人幼年的肚面起眼,得出的负面结论较多。(√) 2.2 心理文化学视角与文化的定义 1 科学和技术属于文化定义的(D)。 A、物质层面 B、精神层面 C、社会层面

我谈男女性别差异

我谈男女性别差异 ◆L 摘要:男女有别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男女的生理、心理方面,同样也体现在男女生的思维方式、性格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笔者此番详细采访研究了男女面对挫折时的不同表现及其对学习生活的影响。想从这个侧面,给教育者一些启发。 关键词:实地采访事实、社会影响因素、生理基础、解决方案 美国science杂志曾刊登文章说,在面对挫折时,男女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女姓多指向自己、行为方式也比较软性化,比如自责、自伤,自我暗示、自言自语、以泪洗面,疯狂购物、狂吃食物、蒙头大睡、倾诉、寻求他人的慰藉、自我幻想等:而男性反应多指向外界,且行为方式激烈,具有攻击性,比如摔东西、攻击小动物、攻击他人、拿老婆孩子出气、飙车、剧烈运动、大声喊叫、借酒浇愁、性侵害、自杀和杀人等。 对部分中小学教师、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的实地访谈也使笔者了解到:涉及到了男女生自身差异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女孩子好像更喜欢干净, 她们的校服不像男孩子那么脏兮兮的,她们喜欢做游戏,但是不会像男孩子那样动来动去,也很少跟别人打架、骂人。(陈某,女,小学三年级学生)我觉得男生性格更开朗,对很多事情不会像女生那样斤斤计较,“男儿心中有天地”嘛,女生总给人多愁善感的感觉,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好的,毕竟男女有别嘛。(黄某,男,中学二年级学生)女孩子字写得更漂亮,最起码比男孩子工整;男孩子的作业

本和考试卷总是乱七八糟的。男孩子也有自己的优点,他们喜欢帮助我们,班级里有什么活儿他们总是抢着做。(杨某,女,小学四年级学生)说起男女生的差异,我觉得还是比较大的。女生比较文静,在学校的表现总是规规矩矩的,很少为学校和教师惹麻烦。而男生则更活泼,虽然这样的性格没什么不好,但是却经常会因此而破坏学校和班级的纪律,遭到老师的批评。在学习上,女生的成绩要好一些,因为她们比较听话,上课听讲也更加认真,作业什么的也比男生做得仔细。(姚某,女,小学高级教师)相对来说男孩子可能更活泼一点,对新鲜事物更加容易感兴趣,也很讲“江湖义气”和“哥们义气”;女孩子跟大人和教师交往的能力要强一点,她们更容易受到大人和教师的喜欢,这一点男孩子是很难做到的。(黄某,女,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上述访谈中的种种观点,表明了在大多数人眼中男女生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只是上面的种种认识基本只停留在对男女生差异的表面解读和思考,那么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差异对男女生的对待挫折的方式又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呢? 1.脑结构差异 大多数研究结果指出,在一般智力水平上没有发现男孩与女孩之间有重要的、本质的区别。在一项具有说服力的元分析中,林与海德(LinnandHyde,1989)得出结论:男孩与女孩之间的差异总是很小的,并且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这种差异逐年缩小,而且当差异出现的时候,也能制定教育方案对之进行干预’。但是,就个性和生理特征而言,男女的性别差异是很明显的。现代脑科学、心理学等研究都己表明,男性与女性的大脑是有差别的。男性右半脑掌管空间能力,左半脑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1、个体过程 2、人际过程 3、群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阶段(1895-1934) 2、起步阶段(1935-1945) 3、发展阶段(1946-1969) 4、危机阶段(70年代) 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假设与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一)如何提出问题

(二)如何阅读文献 (三)研究方法选择 1、相关研究 2、实验研究 (四)收集数据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档案研究法 5、元分析方法 (五)研究的设计 (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七)论文的撰写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2、学习理论的特点 (三)诱因理论 1、理性决策论 2、交换理论 3、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五)角色理论 第三章自我概念 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 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 三、自我偏差 (一)焦点效应

进化人格理论与择偶观

进化人格理论与择偶观 摘要:进化论是科学界普遍承认的科学理论。从基因的利益来看,个体的生存只不过是达到其目的的一种手段。如果一个个体存活了100年,但是没有任何后代,对于基因来说,这是毫无用处的。一个个体并不能满足基因不断复制自身的目的。为了繁衍后代,就必须先找到一个配偶。找到一个配偶并非一项简单的任务。我们可以推断自然选择已经为我们设计了一套特别的心智机制,以帮助我们祖先解决这类问题。 关键字:进化自然选择亲代投资择偶 为什么那些年纪轻的、容貌较好的女性容易受到男性的青睐呢?为什么那些能挣钱、有抱负、事业心强的男性更具吸引力呢?进化人格理论的拥护者告诉我们,建立爱情就是同种族的雄性和雌性走到一起最终繁衍后代的过程。因此,选择伴侣部分地基于“亲代投资”的考虑。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种族的成员,必须考虑生育并把基因传给下一代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人们要选择能成功地繁衍后代并有效地抚育孩子的配偶。这并不是说在我们选择未来婚姻伴侣时一定要积极考虑成功繁衍后代的问题,而是一定的配偶选择偏好通过进化过程已经遗传给我们。[1]找到一个配偶并非一项简单的任务。首先,你得从许多可能的对象中选出一名适合的候选对象。其次,你得至少说服他们其中的一个也选择你。选择合适的配偶非常重要,因为配偶为你的后代的生存提供两项重要保障:基因和养育。后代的生存几率完全看这两个资源的质量如何。[2] 我们的祖先是如何选择携带良好基因的配偶并避免携带坏基因的配偶呢?很明显,我们没有一套直接的基因测试系统,所以就进化来一些间接的筛选方法。根据进化理论(可追溯到达尔文),由于早期选择压力的结果,男性和女性已进化出了不同的择偶偏好。这一理论基本上围绕着男女之间两个方面的基本差异。一是亲代投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相比男性,女性对子孙有更大的亲代投资,因为女性的基因传给更少的子孙。[3]相反,在大多数种族中雄性都能自由地与许多他们能得到的雌性交配。雄性这样频繁地与许多雌性交配增加了他们把自己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机会。在两者生育期都有限的前提下,女性的生育期和男性的生育期相比更受年龄范围的限制。在进化论术语中,选择配偶的投资主要用于女性而非男性。如果作出一个糟糕的选择,她失去的要比他失去的多。因此,才会有女性在择偶上比男性有更强的偏好的看法。也因此认为男性和女性在择偶上有不同的标准,前者更强调未来配偶的生殖潜能(如年轻),后者更强调男性的提供资源和保护的潜能。 二是父母身份可能性的问题。由于女性携带受精卵,她们总是能够确定自己是孩子的母亲。但男性就不能肯定孩子是自己的,所以他们必须采取措施保证他们的投资是直接指向自己的子孙,而不是其他男性的子孙。因此,会有这样的看法,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多地关注情敌,更看重未来配偶的忠贞。[4] 一、男性的择偶偏好 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男性应该选择可能为他生很多孩子的女性。即对男性而言,女性的“配偶价值”应该由她的生殖能力决定。从外表上如何知道女性是否具有高的生殖潜能呢?一个重要线索便是年龄。因此,进化心理学者认为,男性更喜欢年轻的女性。与年轻、健康有关的一些生理特点如光滑的皮肤、苗条的身材、浓密的头发、丰满的嘴唇等也提供了女性繁殖能力的有关线索,这些生理特点正是社会上公认的漂亮的特点。[5]简而言之,男性偏好于年轻漂亮的女性。为增加父亲身份的可能性,男性也更看重伴侣的贞操。 外貌长相为我们判断一个人基因的好坏提供了重要线索。其中,值得强调的有身体的对称性和所谓的“沙漏身材”的意义。心理学家史蒂夫?冈斯坦特和生物学家兰迪?桑黑尔测量了各种指标,包括脚的宽度、手的宽度、耳朵的长度和宽度,然后把这些数据整合起来组成了身体对称性测试的数据库。经研究表明,越是对称的人像,人们对其的好感度越高。进化心理学者认为,你的身体越对称,一般来说,你的基因也就越好。这是因为那些不太健康的

抑郁症性别差异的成因分析

抑郁症性别差异的成因分析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王瑶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化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激烈的竞争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社会压力,导致抑郁症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美国有数据显示女性患抑郁症的人数大约是男性的两倍。因此,本文将从生物学角度、性别角色期望、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对抑郁症性别差异进行成因分析。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发现即使面对同样的压力源,女性比男性往往更脆弱、更容易抑郁、更易患创伤后应激障碍,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女性特有的生物学基础。张丽欣在《抑郁症性别差异的成因及研究进展》一文中指出,“荷尔蒙的调节作用尤其是肾上腺素对压力的反应。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通过调节多种荷尔蒙的水平,包括皮质醇的水平,来调节机体对压力的反应。皮质醇的水平影响其他的生物化学物质,这些生物化学物质影响人的情绪。抑郁的人面对压力时皮质醇水平升高了,预示着HPA 的失调。”有研究推断说,由于女性会面对更多的创伤性事件,HPA更容易失调,且女性存在生理期,卵巢激素的变化也可调节HPA。在卵巢激素的变化期,当女性面对压力时,她们更容易抑郁,因为卵巢激素使压力应对失调了。 女性特殊的生物基础为抑郁症的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其成为可能更多的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从性别角色期望来看,首先,从出生起,父母针对不同性别的孩子给予不同的性别期望,对于女性来说,她们常被灌输女生是乖巧懂事、文静的、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而这种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与之会产生矛盾。其次,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青春期到来的年龄会提前,这会导致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平衡,且女性的青春期一般比男性早,会引起女性身心发展更不平衡。但她们要开始适应她们的性别角色,正视身体的变化,变得更女性化,这令她们因不良认知和这种性别角色要求她们扮演的是一种弱者的角色,而变得不自信,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比较低,在遇到不良事件时更容易责怪自己。而男性的性别角色则正好相反。在学校学习期间,有很多的老师存在性别刻板印象,他们认为女生在数理化等方面不如男生,在对其进行这些科目的辅导时不会有过多要求,加之老师认为女生比较懂事,遵守纪律,能自行完成学习任务,对女生的关注度就会减少,根据罗森塔尔效应,教师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由于老师存在对女生不利的性别刻板印象,将会导致女生自信心的下降。弗洛伊德指出,人在某一时期发展不完善,将会固着在这个时

简述社会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取向择偶理论

简述社会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取向择偶理 论 1 关于择偶的定义 择偶,简单来讲是指选择配偶,而配偶又称夫妻,指合法婚姻中男女双方的关系,它是建立婚姻的第一个程序。从本质上说,择偶是基于两性亲密关系而建立的正式的承诺性法律关系。最先对择偶进行解释的,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强调择偶行为是个人生理心理需要的满足性选择,而非社会决定。社会学家爱德华进一步明确了择偶需要的内容,择偶双方资源交换,实现利益最大化。温奇的需要互补理论也明确表示,择偶与两性心理需要相辅相成。进化心理学在择偶行为中首次引入情感的概念,认为择偶时双方生理、心理、认知层面共同建立的情感回应。我们可以将择偶定义: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寻找满意的、相爱的婚姻伴侣的过程。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为方便取样,近年来的择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群体,研究取向集中于择偶标准方面。研究发现,大学生择偶呈现轻物质、重精神的倾向,重视相爱双方,看重人格品质、兴趣匹配等,贞操观念有所淡化,不太在乎家庭经济等社会背景因素。但大学生群体比较特殊,他们文化层次相对较高,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社会人身份,年龄偏小,还未进入择偶阶段,更多地选择恋爱对象而非婚配对象,思想偏理想

化,信效度有待考证。 2.2 社会媒体信息采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择偶方式也呈现多元化,90 年代研究主要从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的征婚广告或婚姻介绍所登记信息中收集数据。近年来电视相亲节目如《我们约会吧》、《非常勿扰》中也提取了大量有效素材,而随着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收集更加具有时效性和普遍性。大量数据统计发现,随着信息媒介的更新换代,择偶从追求物质满足转变为个人情感需要的满足。但是,跟踪调查发现媒体征婚的成功率普甚至不足0.1%,说明问卷调查研究结果与实际择偶决策有很大的偏差。 2.3 实地考察研究 实地考察主要针对特定地区或特殊民族择偶行为,研究者深入实地与当地人同吃同住,使用田野法研究当地人择偶形态。此类研究可信度较高,但必须破费大批的人力、物力,且考查时间漫长,不是目前择偶研究的主流。还有少数研究者采取实验室实验研究,严格设定变量,从更加微观的角度考察择偶线索。 3 择偶理论 择偶包含了个体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社会心理学择偶代表理论经过了社会交换理论、需要互补理论、婚姻市场理论的发展。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进化心理学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理论依据,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择偶理论。 3.1 社会心理学取向择偶理论

性别差异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男女性别差异资料 男女有别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男女的生理、心理方面,同样也体现在男女生的思维方式、性格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举几个在在平时生活与学习中的例子,比如女孩子好像更喜欢干净,姻门的校服不像男孩子那么脏兮兮的,她们喜欢做游戏,但是不会像男孩子那样动来动去,也很少跟别人打架、骂人。男孩子总是对周围的空间充满好奇,活泼好动,喜欢挑战;女孩子比较安静、情绪化,注重秩序、合作和友爱。女生比较文静,在学校的表现总是规规矩矩的,很少为学校和教师惹麻烦。而男生则更活泼,虽然这样的性格没什么不好,但是却经常或因此而破坏学校和班级的纪律,遭到老师的批评。在学习上,女生的成绩要好一些,因为她们比较听话,上课听讲也更加认真,作业什么的也比男生做得仔细。相对来说男孩子可能更活泼一点,对新鲜事物更加容易感兴趣,也很讲“江湖义气”和“哥们义气”;女孩子跟大人和教师交往的能力要强一点,她们更容易受到大人和教师的喜欢,这一点男孩子是很难做到的。 在更深层次上有研究发现,在面对挫折时,男女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女姓多指向自己、行为方式也比较软性化,比如自责、自伤,自我暗示、自言自语、以泪洗面,疯狂购物、狂吃食物、蒙头大睡、倾诉、寻求他人的慰藉、自我幻想等:而男性反应多指向外界,且行为方式激烈,具有攻击性,比如摔东西、攻击小动物、攻击他人、拿老婆孩子出气、飙车、剧烈运动、大声喊叫、借酒浇愁、性侵害、自杀和杀人等。 以上几个例子表明了在大多数人眼中男女生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只是上面的种种认识基本只停留在对男女生差异的表面解读和思考,那么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差异对男女生的学习成绩又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呢?本节以下的内容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 。男女面对挫折反应不同受4个因素影响: 1.在性格上,男性比女性更争强好胜、固执、紧张和多疑;而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幻想、自律、谨慎和随和。因此,在遇到挫折时,男性比较主动、好强,能直面挫折,不轻易放弃,但也容易妄自尊大、固执己见、狂热冲动;女性则严于律己、耐心细致,但也容易藕断丝连、产生幻想、飘忽不定、优柔寡断、缺少主见,渴望得到外部的帮助、暗示和建议。 2.在男女性别的社会期望上,人们对男性角色的期望是自立、自强、精干、乐观、冷静、有权势等,而对女性的期望是温柔、贤惠、文雅、富有情趣,小鸟依人、多愁善感等。因此,从孩童时代开始,男孩子表现出摔打、攻击他人等行为,人们的容忍度要高于女孩子;而女孩子表现出哭哭啼啼的行为,人们的容忍度则要高于男孩子,甚至会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安慰,结果强化了双方各自的行为。 3.在对挫折的归因上,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而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把败因归结为个人的因素。比如,同样是面试失败,男性会认为是由于考官对自己有偏见或者有人做手脚,继而迁怒他人,发泄自己的不满,或者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千里马,总会遇到伯乐,而女性则容易认为这是由于自己能力不行或者自己不适合于这个职位,因此会将宣泄指向自己,并苦练内功。 4.在对外界的依赖性上,遇到挫折时、男性相信自己完全能够解决,较少求助于他人而女性则更喜欢求助于他人的力量,来化解挫折造成的压力和负面情绪,比如倾诉、寻求朋友的安,等等。

心理行为与文化2019尔雅答案100分

。。。。。。。。。。。。。。。。。。。。。。。。。。。。。。。。。。。。。。。。。。。。。。。。。。。。。。。。。。。。。。。。。。。。。。。。。。。。。。。。。。。。。。。。。。。。。。。。。。。。。。。。。。。。。。。。。。。。。。。。。。。。。。。。。。。。。。。。。。。。。。。。。。。。。。。。。。 心理、行为与文化绪论 1 谁提出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D) A、孟子 B、孔子 C、王守仁 D、老子 2 马克斯·韦伯曾说过“具有惊叹世界多样性的能力,是探索世界意义的前提”,表现了(C)。 A、我们应该了解“异文化” B、我们应该从文化视角研究国际关系 C、用一种新的视角观察世界,看待世界 D、探索人类行为的心理逻辑

3 《心理、行为与文化》的课程特点是(AB)。 A、从文化和心理两个方面研究人的行为 B、比较文化的视野 C、采用的是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D、以几个小规模的文明社会为背景 4 《心理、行为与文化》这门课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 5 学习《心理、行为与文化》的目的之一也是培养我们自己对人类多元本质的容忍度。(√) 心理文化学的发展脉络 1 心理文化学的发展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是(B)。

A、心理人类学 B、文化与人格学派 C、哥伦比亚讲座派 D、国民性研究 2 在二战时期,最具有国民性研究的作品是(C)。 A、《社会化研究领域指南》 B、《种族:科学与政治》 C、《菊花与刀》 D、《美国梦的挑战》 3 从许烺光的作品(D)出版后,心理文化学进入到“心理人类学”阶段。 A、《文化模式》 B、《种族:科学与政治》 C、《文化人类学新论》

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对性别引起的消费行为区别的设计分析

设计心理学课程设计论文 姓名:马龙晨 学号:2 指导老师:王晓娜 班级:工业设计12-1

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对性别引起的消费行为区别的 设计分析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待工业消费商品的设计关注的内容越来越多。一件现代工业设计消费商品,要想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不仅要体现出商品的使用价值,更要满足人们的审美情感,男女性别的差异导致了男女在购买物品的时候关注点的不同,因此男女在消费行为方面有很大差异。设计心理学充分考虑到设计和男女消费心理的关系,从而能够为工业设计提供良好的指导作用,使得企业在设计产品时达到更好效果。本文在研究了男女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区别,以及男女性别特征在工业设计中的作用,从多角度的探讨设计心理学中性别差异对工业设计的影响。 关键字:设计心理、性别、差异、影响 一、男女性别特征性 女性的胼胝体大于男性,女性左右脑之间的沟通较男性强。 男性与女性相比较,性别特征差异较大。女性天生感情细腻、善解人意、对人和事体察人微、温柔、可爱、优雅、善良、文静,而男性是勇敢、果断的、威猛的。显然,曲线意味着秀美的形态具有女性特征,是女性设计意识;相对于直线形式,雄伟造型就具有男性特征,是男性意识。从审美心理学角度讲:“感觉‘秀美’时心境是单纯的,始终一致的。感觉‘雄伟’时心境是复杂的,有变化的。”人类两性是自然的造化,设计的两性意识也是自然的赋予。只强调任何一种“性别意识”,或一种“风格”一种形式的设计都不能成为“人性”的设计,都不是“以人为本”的设计。如今,社会观念思想的日渐开放、多元化。因此,如何利用性别差异,建立两性的和谐关系,以此为基点为人们提供真正的人性关怀,设计出符合两性的社会价值观以及审美心理和人机特点的产品是产品设计的目的所在。 男女性别特征的趋同与互渗事实上,性别之间不是一成不变的对立,而是相互交融的。除了由男、女两性构成社会主体之外,不容忽视的是逐渐演变形成的两性共存地带,既指男性和女性气质没有明显的分化,兼具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如女性不乏热情、泼辣、豪爽、刚烈;男性同样温柔、感情丰富、体贴细腻。具有双性化特点的男女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性别角色限制这便是我们常提到的中性。我们常可以发现一个身材娇小的女性开着外型粗犷的吉普车,或是参加高强度的户外运动;男性也使用护肤品,进美容院,穿印花衬衣等等。 如前所述,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男女两性的性别特征已发生了明显的淡化与互渗。应当承认在现代社会里,虽然男女无论在自然生理特点方面,还是社会角色特征方面的确存在差异,大多数常规社会组织,其成员的性别倾向的分布是平衡的,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自身传统性别角色于性别特征开始颠覆。但这不是对自身性别的贬低,也不是性别角色的混乱,而是男女两性对在自身的性别特征中塑造两性均能接受的特点的需要。是社会发展,两性平衡的心理需要。 二、男女心理的性别差异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探析自我接纳

2009年第6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 6,2009 (总第118期) JOU RN A L OF M U D AN JIA N G CO LL EG E OF EDU CA T IO N Serial N o 118[收稿日期]2009-07-15 [作者简介]陈红艳(1980-),女,甘肃兰州人,陕西理工学院讲师,心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人格与社会认知。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探析自我接纳 陈 红 艳 (陕西理工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摘 要] 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我及其一切特征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它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本文从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取向 进化心理学角度,探析了自我接纳的起点、途径、机制、特性等,并进一步提出增进自我接纳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 进化心理学;自我接纳;适应;模块化[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09)06-0099-02 一、引言 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我及其一切特征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简言之就是能欣然接受现实自我的一种态度。自我接纳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能确认和悦纳自己身体、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正面价值,不因自身的优点、特长和成绩而骄傲;二是能欣然正视和接受自己现实的一切,不因存在的某种缺点、失误而自卑。自我接纳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标准。进化论的基本原理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进化心理学是近年来在西方心理学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它运用进化论对人的心理的起源和本质及其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化心理学认为,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人的生理和心理机制都应受制于进化的规律。自我接纳是人类在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的过程中演化形成的,科学的进化论对个体的自我接纳有着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接纳1.了解过去是自我接纳的起点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 过去是了解现在的钥匙 ,要充分理解人的心理现象,就必须了解这些心理现象的起源和适应功能。 过去 不只是指个体的成长发展经历,更主要的是指人类的种系进化史。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过去不仅在人类的身体和生存策略方面刻下了很深的烙印,同样也在人的心理和相互作用策略方面留下印记,成为探索心理机制的基础。自然选择确定个体的部分生理特性和心理特性,如血型、外貌及气质类型等。按照卡特尔的观点,在同一个文化中的群体成员有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之分。了解个体所属的种系和家庭的背景信息,熟知地域和社会文化渊源,就会发现每个生命既是唯一的、独特的,又是连续的、共同的。 2.适应是自我接纳的途径 人是适应的产物。适应是通过进化形成的解决生存的方法,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也是适应的产物,某种心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解决某种适应问题。心理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去发现、描述或解释人的心理机制,而确定和理解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是功能分析, 功能分析就是要弄清某些机制或特点是用来解决哪些适应 问题的。自我接纳就是要解决个体对自身、人格及与他人人际关系等心理机制问题,伴随个体的成长与发展,通过心理机制的适应功能,不断学会与环境相处,以自然选择增强人的适应能力,进而接纳自我。 3.解决问题是自我接纳的机制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机制是演化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心理机制以目前的方式存在是因为它在人类进化史上解决了与个体生存及繁殖有关的某个特征问题。从环境中积极提取或消极接受某些信息或输入,输入有些是外在的,有些是内在的。通过一定的程序把输入的信息转化成输出:调节生理活动、给其他心理机制提供信息及产生明显的行动解决某个适应问题。同样,自我接纳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演化物,自我通过各种输入信息调节自身的心理活动,从而欣然接受或正视现实的一切。 4.模块化是自我接纳的特性 进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由大量的特殊但功能上整合设计的处理有机体面临的某种适应问题的机制构成的,不同的适应问题会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Cosmides 和T oo by 认为,人类的心理主要由一簇专门化的机制 即具有领域特殊的程序,对领域特殊的表征进行操作。他们进一步提出,人的认知构架类似于成百上千个功能上专门的模块的联盟,被设计用来解决某种特有的适应问题。每一个这样的装置有其自己的程序,自我接纳的装置负责个体对自身及且特征的积极态度,并对现实中的不同部分施加自身特有的组织和处理。 5.行为是自我接纳的结果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所有社会行为都是心理机制与环境互动作用的产物。社会行为的产生需要心理机制接受环境输入的信息,经过一系列的决策加工产生明显的行为。心理机制是社会行为的前提,但它不是一种盲目的本能,它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高度敏感的,而社会背景影响着心理机制的表现方式和强度。自我接纳是社会文化及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心理机制。受这种特殊心理机制的影响,人类不断地认识自我、(下转第113页)

心理、行为与文化(版本一)超星尔雅满分答案

心理、行为与文化(版本一) 1 下面关于《心理、行为与文化》这门课程的特点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A、比较文化的视野 B、比较行为的角度 C、单一文化的视角 D、兼容并包的原则 正确答案:A 2 下面关于学习《心理、行为与文化》这门课程的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了解“异文化” B、了解一种把握人的方法 C、满足个人兴趣爱好 D、为研究国际关系提供深层背景 正确答案:C 3 《心理、行为与文化》的课程特点之一是从哪两个方面研究人的行为: A、文化和质疑 B、文化和心理 C、素质与心理 D、素质与发展 正确答案:B 4 “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这句话出自: A、卢梭 B、马克斯韦伯 C、泰勒 D、麦克利兰 正确答案:A 5 《心理、行为与文化》的课程内容不包括: A、社会要求 B、亲属集团 C、交换模式 D、价值观 正确答案:D 6 我们与异文化背景下的人打交道应遵循的原则不包括下面哪一项:() A、各美其美 B、张扬个性 C、美人之美 D、自知之明 正确答案:B

7 能够解释群体极化现象的理论除信息影响外,还有? A、法律影响 B、道德影响 C、规范影响 D、策略影响 正确答案:C 8 “自知之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和而不同”是了解异文化所追寻的原则。正确答案√ 9 教育的目的是不让人发问。 正确答案× 10 《心理、行为与文化》在学理上的定位属于心理文化学。 正确答案√ 11 苏格拉底认为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正确答案× 12 学习《心理、行为与文化》课程的意义是: 正确答案: 学生答案: 学习与人相处之道,掌握人的心理。 心理文化学:源流、原则与方法(一) 1 关于心理文化学,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研究心理、行为与文化关系的学问 B、是从心理人类学分离出来的 C、用的是许烺光倡导的心理与文化相分离的视角和方法 D、主要从事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的学问 正确答案:C 2 心理文化学发展大体经历的第三个阶段是: A、博厄斯的文化与人格学派 B、二战前后的国民性研究 C、哥伦比亚讲座派 D、1961年的心理人类学 正确答案:B 3 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作品不包括:

中医心理学论文 男女心理之异同

中医心理学论文 题目:男女心理之异同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年级:2009级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3班 学号:P091812923 姓名:郭栋

男女心理之异同 日常生活中,经常有这样一些说法:“女的语言能力比男的强”,“男人理性,女人感性”,“女人的方向感不好”等。男女之别在生理特征上是天生就有的,但前面说到的这些性格、思维和感情等心理层面的差别是否也是天生的呢?这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 弗洛伊德著名的观点之一是“Anatomyisdestiny”,也就是,我们的主要性格由性别所决定。至今这个结论仍富有争议性。我们知道,某种心理特征往往在特定的性别上更容易出现,而在异性的身上则比较罕见(如男性较少哭泣)。诚然,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多多少少都同时存在着某些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而且看起来,随着女人在经济上越来越独立和社会地位的逐步提高,男女间的心理差异在现代社会中似乎已越来越小。显然,女性的身上会有更多的传统意义上男性的才有的心理特征;与此同时,男性会有产生更多传统女性的才有的心理特征,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毫无疑问,人类的本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我们的心理特征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改变。然而,男女生理上的根本区别所造成的男女心理特征的差异是永远不可能完全消失或融和的。毕竟,男人永远不可能成为母亲,对于绝大多数的男人来说,他们也从不希望成为繁殖的对象。这或许才是弗洛伊德的本意吧。 男女之间在心理上的差别包含很多方面,比如大部分男人最担心的是自己看起来不像一个男人。因此男人一直很努力证明自己看起来像一个男人。“要面子”、“男儿有泪不轻弹”就是其中最好的写照。大部分女人最担心的是自己看起来只是一个女人而已,因此女人一直竭力证明自己的价值远不止这些。 而在众多的差异中,男女之间最典型的心理差异主要有: 1.女人的自我意识通常要比男人的强得多。男人一般不会像女人那样注意外界对自己的看法或想法。在这点上我们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 2.男人在压力之下的反应通常是喜欢独自一人琢磨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女人在同样的情况下更喜欢和别人讨论她所面对的问题。 3.礼物对于男人和女人往往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男人通常视礼物仅仅为物品的一种,并没有什么特别其他的代表意义。而礼物对于女人,通常超越了物品原有的价值。在她们的潜意识下,礼物往往被人性化,即是爱的象征,也是衡量爱有多深的标准。 4.女人通常喜欢对外界,如自己的家人,朋友或同事高兴宣布自己订婚或结婚的消息,而男人这样做的则少得多。婚姻对于女人,是新生活的开始,是与自己相爱的人的最终团聚。而对于男人,婚姻往往有不同的意义。它更多时候意味着责任,义务,努力和工作-常常甚至只是工作,而不再玩乐。从这一点看,我们或许可以推断出为什么有许多的男人根本不想结婚。 当然,除了存在差异,男女之间的心理也有很多相同之处。荣格的人格分析理论学说认为,在男性身体里存在女性的成分,即阿尼玛;而女性身体里也存在男性的成分,叫做阿尼姆斯。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存在,是两性相互理解的基础。因为只有两性间存在相同之处,才有进一步相互理解个性的基础和可能性。“女

社会心理学课本框架

第一章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研究对象 1.心理学的定义胡济南: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念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1)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重视关于社会情境的探讨(3)也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 2.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1)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2)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3)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 二、学科性质 1、社会心理学是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介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之间 2、与心理学的关系 (1)传统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2)洛莫夫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之一 (3)吴江霖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大支柱 (4)班特纳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总称 3、与社会学的关系 (1)社会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2)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在理论与方法上彼此相通(3)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在研究课题上同中有异 4、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三、基本理论与基本内容 1、基本理论 (1)社会学习理论

是在行为主义—反应学习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着重阐明环境与教育因素在人们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a、强调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b、强调认知因素 c、强调观察学校 d、强调自我调节过程 (2)社会认知理论 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形心理学),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主要观点是:强调认知结构的意义,认为认知是个体以已有的知识结构来接纳新知识,同时,旧认知结构也从中得到改造与发展。 (3)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动力学说,人格结构学说 新精神分析,主要反对泛性论 (4)符号交互作用理论 三个假设:a、人对外界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b、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c、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是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与修正这些意义的。 (5)社会交换理论 a、 b、 c、基本观点:五个命题 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与满足命题、侵犯与赞同命题 2、基本内容 (1)不同层次的社会心理现象 a、个体社会心理:个体的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学习等 b、群体社会心理:人际互动、群体内聚力、群体的社会心理气氛 c、大众社会心理:如流行、模仿、暗示、流言、舆论、经济恐慌、大众骚扰等 (2)应用社会心理学

男女差异论文(0)

男女思维的差异 摘要:男人和女人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如:思维,情感等等。在这里想谈一下男女思维的差异。首先通过试验了解男女思维的差异的生理心理学本质,然后通过现实和解释了解男女思维的差异。也就是主要是通过思维的一个方面”直觉”来进一步了解探讨男女思维的差异。 关键词:男女差异,思维,直觉 正文: 在俄罗斯联邦基础科学研究基金的资助下,俄罗斯科学院进化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试验发现,男女思维的差异与大脑左、右半球的发育程度有关。在童年时代,女孩通常比男孩拥有更好的记忆力;但随着年龄增长,男孩通常表现出较强的联想与思维能力。 研究人员的试验对象是74名年龄在5岁—8岁、9岁—11岁和12岁—15岁的女孩与男孩。在试验中,科研人员让孩子们记住15个来自不同词组但词义互有联系的单词,比如月亮、太阳、地球或早餐、稀饭,痛苦、疼痛等,然后让孩子们按照一定顺序将所记住的单词复述出来。试验中不仅仅需要记住单词,还要记住单词排列的顺序。 试验结果发现,上述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女孩记住的单词比男孩要多一些,并且年龄小的女孩记住的单词并不比年龄大一点的女孩记住的少;12岁—15岁男孩的记忆力已经比年龄小一点男孩有所下降。在记忆单词排列的顺序方面女孩也优于男孩,并且在11岁达到顶峰,

12岁后开始有所下降;男孩则表现出不同,年龄小一点的对单词排列顺序的记忆力比较差,但随着年龄增长,这方面的能力开始提高。 科研人员认为,童年时女孩和男孩在记忆力方面之所以有不同表现,取决于孩子大脑左、右半球的发育程度。女孩的大脑左半球发育要早一些,而大脑左半球的发育程度与语言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到12岁—15岁期间,右半球的发育要快一些,相对表现出联想和思维的能力开始提高。对男孩来说,他们经常用同义词来代替所记住的单词,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孩记忆力在下降,但联想与思维能力在增强。大脑联想方面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帮助记住单词,还能很好地记住单词的排列顺序。 通过这个心理学实验,我们可以看出男女差异有它的生理基础。下面是关于直觉的一些事实和解释。 如果男人对一个女人有好感,掩饰起来是很难的,因为那种朦朦胧胧的爱恋,总能被女性直觉的利剑击中;如果男人做了亏心事,瞒也是瞒不了的,因为那言行间的忐忑,总能被女人敏锐地捕捉到。 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心思被外人猜透,但女人就是有这种天赋,能体察他人的心思。为什么女人的直觉那么准确? 这与女性对感情格外关注有关。女人更感性,更愿意花精力去记忆事物的细枝末节。当这些细节与惯例不符时,她们就会动用联想,集中精力对这些“异常情况”进行类比和分析。敏于观察让她们产生了奇特的判断能力。 另外,感情的发展本来就很难理性分析。一次情感表达要由念头、

生活中的偏见现象解析-社会心理学

治安1402 陈澍楠201402110224 生活中的偏见现象解析 经过了一个学期社会心理课程的学习,学到了不少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知识,通过关于偏见与刻板印象一方面的学习,不难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偏见现象,我就主要对生活中的偏见现象及其原因作出一些自己的分析。 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偏见又不同于态度。态度包含三个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与态度的认知成分相对应的是“刻板印象”,它代表着人们对其他团体的成员所持的共有信念。偏见则是与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它对他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不是认识上。从这一点来看,偏见即不和逻辑,也不和情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路上有时会遇到有的车开的缓慢而扭捏,这个时候,常常我们就会有这样的想法,这可能是个女司机,但是这却是没有任何道理和科学依据的,“男性开车技术比性强”是我们广泛可见的一种偏见,即使并没有任何数据显示男性开车技术更强,甚至的确有开车很好的女性或者开车技术差劲的男性,但是很多人依然持有这样的观点。 偏见,是一种缺乏客观依据、固定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和态度。在心理学上,它不仅仅是一种意见或信念的陈述,更是一种包括像轻视,反感,嫌恶等感觉的一种态度。而通常偏见的产生,都来源于“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原本是指用来复制一个印刷过程,后来被比作「脑子里的图片」或者现实的心理复制品,专指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人、事或物的一种概括性看法。刻板印象其实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捷径,就像标签一样,帮助大脑归类和整理。但如果完全用刻板印象替代了现实,忽略了现实中某个群体内部的差异,或无视某个群体的变化和发展,还用早就过时的刻板印象套到现实里,那就有问题了。一方面,你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可能会有严重的偏差而你却不自知,最后可能会伤害自己伤害他人。另一方面,拿某个群体的平均特征或某个群体中一小部分人的特征去代表这个群体中的所有个体是对每个个体的不尊重,且这种不尊重往往与刻板印象是否负面没有关系。你对女生说“你是女生,你肯定做事很细心吧”和“你是女生,你肯定觉得数学很难吧”都是不尊重的表现。只不过在一些相对更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比如美国),人们对这种不尊重会比较敏感,会觉得“我就是我,我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我有独立人格,而不仅仅是女生中的一员,别的女生怎么样跟我有什么关系,你凭什么拿她们来代表我?” 而在一些不是那么强调个人主义的社会,人们可能没那么敏感,甚至会觉得一些正面刻板印象是对自己的褒奖。 「女性开车技术差」或「男性开车技术好」就是一种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的产生原因较多,从深层次来讲,这是一个基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延伸。我们的社会通常有「女性不太理性」和「女人更适合做家务」这类刻板印象,延伸到各个领域当中,可能就是女性既不适合当外科医生,也不适合做一名律师,当然也不会好好开车了。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地加强人们这种刻板映像。新闻的报道,在报道车祸的时候,如果是女司机,会刻意的加上一个“女司机”的标签,让大家产生一种女司机车祸几率更高,车技更差的感觉,但是事实上,根据数据统计,男司机车祸几率更高。除了“女司机”,我们的身边还有“富二代”“00后”这些标签。 其实刻板印象本身不一定有害,可以有正面的“刻板印像”,如德国人的严谨,法国人的“浪漫”这些不会产生偏见或者歧视。 从上可知,偏见源自于刻板印象,简答的说,就是偏见的产生源于经验、传闻、个人偏好、价值判断,天时地利人不和偶发因素。人很多根深蒂固的东西是很难去除的,如果没

大学生恋爱观的性别差异分析

浙江树人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任务书 题目大学生恋爱观的性别差异分析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社会工作 班级063班 学号200603004309 学生姓名姚灵燕 指导教师金卉(讲师) 发放日期2009年11月16号一、主要任务与目标

(一)完成开题报告,字数在2000以上; (二)完成文献综述,要求参考文献在15篇以上,外文翻译两篇; (三)按时完成论文初稿和论文定稿。 二、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一)研究背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校园内的恋爱现象越来越普遍,恋爱已经成为大学校园内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解除了在校大学生的婚禁后,大学生恋爱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我国学者对于婚恋问题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课题才开始增多,研究成果逐渐丰富。其中调查研究多以整个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以大学生恋爱心理、恋爱现状等为研究内容,并对其进行整体的描述性分析,缺少从性别角度进行具体调查分析。因此,以大学生群体中男女两个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男女生比较分析,了解当代在校男女大学生在恋爱观上的异同,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异同存在的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引导大学生健全心理素质、树立健康理性的恋爱观。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对象是在校大学生。问卷法:自制问卷,采用抽样的方法,在杭州各大高校抽取1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在调查的150个样本中,男女比例为1:1。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恋爱动机、恋爱原因、性观念和择偶观五方面,收集数据以说明男女生的恋爱观的异同。

访谈法:主要采用结构式访谈法,从原有的150个大学生中抽取30名有代表性的个体作为深入访谈对象,男大学生15个,女大学生15个。涉及大学生恋爱动机(选择人生伴侣、满足自己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还是打发时间)、恋爱原因(满足虚荣心、赶大流、只想拥有大学恋爱史、打发无聊时光还是两情相悦)、性观念(同居、婚前性行为以及性道德)和择偶观(择偶原则与标准)等方面内容,通过深入调查以了解当代男女大学生恋爱观差异及其原因。 文献法:总结国外学者恋爱、性心理、择偶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国外大学生对于恋爱的态度很积极,同时他们的性观念较为开放)作为调查研究的背景资料;整理出现有文献对大学生恋爱动机、恋爱原因、性观念和择偶观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为调查的辅助资料。 (三)结论:由于男女大学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社会文化对男女大学生不同的看法,还有男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不同,使得男女大学生在恋爱动机、恋爱原因、性观念和择偶观四个方面都存在了很大的差异。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得出各方面具体的差异。 基本要求:查阅和论文关联度较大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梳理;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完成调查,收集的资料真实准确;独立完成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恰当运用文献资料和实证调查资料。 三、计划进度 (一)2009年11月27日,确定最终选题; (二)2009年12月6日,完成任务书,第一次开题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