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一)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一)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一)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一)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基础良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一批新的工业基地迅速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但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2002年,东北三省总人口为1.2亿,占全国的8.3%,GDP则占全国的11.25%。东北三省的原油产量和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1/2,商品粮占全国的1/3,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其中重型卡车产量占全国的1/2,造船产量占全国的1/3,钢产量占全国的1/8,重型装备制造业,以苏27、苏30为代表的军用飞机、核潜艇等重要的军品生产任务均在东北。辽宁省的造船产量居全国第2位,内燃机车、变压器、工业锅炉均居全国第3位,微型计算机居第4位,组合机床和数控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0%和10%,工业机器人、医疗用CT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也分别达到1/3和1/4。据测算,目前在辽宁省投资装备制造业,新增1亿元投资,可以产出4.16亿的工业增加值、15.77亿元的销售收入和1.15亿元的利税总额。

此外,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科教优势明显,积累了大工业生产的丰富经验,培养了一大批训练有素的高素质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辽宁省集中了一批全国一流的科研院所,形成了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科类齐全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其中,万人科学家工程师数列全国第4

位,普通高等学校总数列全国第3位,初等教育普及率紧随京、津、沪之后。再有,辽宁省的城市化水平是全国最高的,达到54%。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困境在于制造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竞争力在下降

尽管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辉煌的历史,但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总体环境的阶段性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都未能相应地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技术水平也未能得到相应的提升。结果,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原材料与装备工业主导产品的地位相对下降,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与全国七大行业主要经济效益相比,总资产贡献率为4.3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8%;资产利税率为2.7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4.03%;产值利税率为4.9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8.34%;人均利税375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1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140.21元/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03%;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0.86次,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16次;资产负债率为67.7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1个百分点。(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计划经济意识依然浓厚,市场经济观念不强

作为最先迈入却最后走出计划经济时代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长期计划经济和国有经济体制下,人们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意识。虽然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但东北老工业基地人的市场经济观念仍然淡薄,适应市场能力较差,产业创新能力弱,有了问题还是找市

长多而找市场少。

2.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指令过多

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还是社会资源的配置,都还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市场化程度不高。数据表明,东北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总指数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2000年辽宁省在内地31个省份中排名第10位,吉林省第18位,黑龙江省第21位;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市场化指数方面,辽宁排在第15位,吉林第20位,黑龙江省第27位。近些年,不论是投资,还是年度工业产值,政府指令干预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的现象在东北地区依然存在,东北被称为“最后的计划经济堡垒”。

3.国有经济比重过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国有企业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国有企业数量多,国有经济比重高且涉及领域过广。2001年底,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国有经济比重分别为78.2%、86.2%与87.2%,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3、21.3与22.3个百分点;据2002年初步统计,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最高的黑龙江为89.3%,最低的辽宁为62.7%,均远高于全国52.8%的平均水平。国有企业包袱沉重、冗员过多、机制不活、效益低下,致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发展无力。相反,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特别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过少,外资企业不多。2001年,东北三省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民营企业仅有33家,而浙江

省就有167个。

第1章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

第1章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 辽宁省简称辽,是我国东北地区南部的一个沿海省份。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3′—125°46′之间。南部为伸入我国渤海、黄海的辽东半岛,有绵延2920公里的占全国12%的海岸线。隔海与我国的山东半岛以及韩国、日本相望;陆地部分自西向东分别与河北、内蒙古、吉林交界。按地理位置划分,居东北亚中心部位,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辽宁现有人口4238万人,占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的3.3%,土地面积14.7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辽宁矿产资源丰富,铁、菱镁矿、金刚石、硼等7种矿产保有储量居我国首位,石油、滑石等共13种矿产保有储量居我国前5位,人均矿产资源拥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使辽宁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之初,辽宁就有了纺织、印染、火柴等轻工业,不久又有了机械制造乃至军事工业;20世纪30年代以后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建国前,初具以钢铁、采煤、发电、炼油为主的工业基地雏形。但是,作为名符其实的现代工业基地,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唱雄鸡天下白”,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与共和国的成长壮大相随相连。 表1-1 1934年、1940年辽宁地区企业情况表

表1-2 1932-1944年辽宁地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 1949年—1957年:辽宁老工业基地形成阶段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形成于1953年开始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49年到1957年,前后8年时间,确立了辽宁在新中国的工业基地地位。 1948年11月辽宁全境解放。在此之前,辽宁遭受日本帝国主义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当时辽宁的工厂、矿山、交通运输和大中型商业贸易企业几乎全是日伪经营的。面对满目疮痍的辽宁工业,辽宁地区的党委根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用三年时间恢复工农业生产的精神,迅速展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国家先后投入14.5亿元,将日伪经营的工厂、铁路、矿山全部没收,组建了574个国营企业,确立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而后,通过企业内部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工人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短短3年,辽宁工业生产就达到并超过日伪时期的最高水平,总产值比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43年高出40%。 1953年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基于辽宁的工业基础,国家把辽宁作为工业化重点省份予以倾斜。在前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中,辽宁占了24

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报告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全树仁主编.回眸与展望——辽宁五十年经济发展变革的思考.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10 2、周玉主编.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五十年.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12 3、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探索与实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10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威廉·德格著,冯为民译.西德鲁尔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6、李诚固.世界老工业基地衰退机制与改造途径研究.长沙:经济地理,1996(2):51-55 7、赵涛.德国鲁尔的改造——一个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典型.北京:国际经济评论,2000(3-4):37-40 8、柯文.鲁尔工业区的振兴及其启示.北京:管理世界,1992(2) 9、辽宁工业转型研究课题组.借鉴法国洛林经验,加快辽宁工业转型.北京:中国软科学,1998(10):99-103 10、胡魁编著.中国矿业城市基础数据库.北京:资源产业,2002年增刊 11、齐建珍等著.资源型城市转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 12、蔡来兴.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3、金太军等.寻求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北京:中国行政管理, 2003 (3) 14、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北京:经济日报,2004.02.06。 15、窦晴身.推进形成国有股合理流通机制.北京:经济日报,2003.07.25 16盛从锋,徐伟宣,许保光.中国省域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北京:中国管理科学,2003(6) 17、邵荣第.为国有资本流动搭建高效平台.沈阳:辽宁日报,2004.01.30; 18、王胜今.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中劳动力资源研究.长春:东北亚论坛,1992(1) 19、夏禹龙.中国亚太经济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2 20、李文溥.国有经济优化配置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 21、刘世锦.一项重大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北京:人民网,2003.10

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五周年回眸

飞越历史的光荣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五周年回眸********************************************************************* (小标题)第三步棋:老工业基地的光荣与梦想 翻开当今的中国经济版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东部地区发展并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以及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正凸现东西互动、带动中部、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而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既是东北等地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基于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我国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出发,对区域经济布局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作了重大调整,确立了以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指导思想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先后实施沿海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加快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在二十年间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带动了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通过第二步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2002年11月的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发展接续产业。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由此提出。人们形象地将这一战略称之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第三步棋”。 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东北为我国建设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 以大庆油田——这座号称支撑中国大半个世纪的血库为例,1960年4月14日,大庆第一口油井开钻后的四十多年间,大庆累计生产原油17亿多吨,接近全国陆上原油总产的一半,创造了连续27年每年稳产5000万吨以上的纪录,这在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算是奇迹。大庆成为中国经济的“血库”,支撑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工业化进程。在大庆油田勘探开发成果与“两弹一星”一同载入中国科技发展的史册时,大庆还向国家上缴了4061亿元税金,这是国家对大庆总投资的87倍。承担原油价差4190亿元,出口创汇495亿美元。 几十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铸造了共和国的辉煌。仅辽宁一省,从1953年到1994年,全省就累计上缴中央财政3234亿元,占同期地区财政收入的71.5%。 在“中国鲁尔”的英雄年代里,东北积聚了巨额工业资产存量和大量大中型骨干企业,拥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187户占全国的10.2%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13241亿元占全国的14.9%。此外,东北原油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二,

辽宁老工业基地百题问答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百题问答 https://www.360docs.net/doc/3712565320.html, 2003年10月31日08:57 千华网-鞍山日报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振 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意义和时代 背景,明确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增强为振兴老工业基地而奋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有关部门编写了《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百题问答》,本报从今天起将陆续刊发。 1.什么是老工业基地? 老工业基地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至60年代中央政府重点投资开发和建设的以战略产业、骨干企业和工业城市为代表并形成比较发达现代工业体系的地区。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56个重点项目,其中东北开发和建设了58项。经过几个五年计划,东北建设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为主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建成了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鞍山、抚顺、本溪、吉林、齐齐哈尔、大庆等一批重要工业城市。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我国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过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但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也暴露了深层次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严重地束缚了老工业基地的发展。 2.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是具有战略性。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具有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也是我国战略产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突出重要的战略地位。二是具有主导性。东北国有经济的重要地位在统筹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强国有经济主导地位和国家经济领域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性地位。三是具有优越性。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存量资产、良好产业基础、明显的科技优势、众多的技术人才和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潜力大的特点,极富后发优势,有条件成为新型产业基地和我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区域。四是具有示范性。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比重大,大中型国有企业数量多,搞好东北国有企业,对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3.辽宁为何有“共和国长子”的美誉?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开发和建设,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开始的。1953年至1957 年,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省是全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国家“一五”计划156个工程项目中24个重点项目落户辽宁,与此相配套,我省还安排了620个省、市重点工业投资项目。经过“一五”启动大规模经济建设,我省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石油、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辑.

2004年第 1期税务与经济 No. 1Jan. 15,2004 (总第 132期 T axation and Economy (Serial No. 13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新思维刘力臻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 吉林长春 130024 [摘要 ]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改造 , 国家曾经制定和实施过一系列的变革措施 , 然而却没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必须与传统体制及观念彻底决裂 , 建立完善的市场制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 首先需要重新认识和界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经济。 [关键词 ]东北 ; 工业基地 ; 国有经济 ; 市场经济体制 [中图分类号 ]F4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 改革开放以来 , , , 曾经制定和实施过 三年脱困” 、 “ 企业减负” , 规划没少做 , 钱没少花 , , , 大部分国有企业依旧困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口号喊了十几年 , 。原因何在 ? 从制度上看 , 上述种种改革措施 , 都是对传统体制的修补、扶植、输血和输氧 , 而不是对传统体制的最终突破和经济体制上的真正转轨。从思想根源上看 , 传统的计划经济的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东北必须与传统体制及观念彻底决裂 , 建立和完善市

场制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 首先需要重新认识和界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经济。 一、赋予“ 国有经济” 新内涵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经济有着本质差异。前者以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为微观主体 , 企业从属于各级政府 , 整个生产的组织仰仗国家的经济计划 , 并由各级政府直接部署、管理和经营。因此 ,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经济必然是通过国有企业、国家直接管理和经营企业加以体现的。它的最大弊端是缺少内在的发展动力、低效、体制僵化及由此导致的供给严重不足 , 物质短缺匮乏。后者以产权明晰的私人企业、合资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为微观主体 , 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劳动力、资金、技术、各种产权、各种资源等均由市场调节和配置 , 并在其要素的自由流动中 , 在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中优化配置 , 以保证各种稀缺资源始终能够被最能加以有效利用的经济主体占有和使用 , 从而使经济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然而 , 市场并不是万能的 , 市场也有失灵、失效和失败之处 , 主要表现为“ 外部性” 、“ 公共产品” 、 “ 垄断性” 、 “ 不确定性” 、 “ 贫富两极分化” 、 “ 生产过剩造成的资源浪费” 、 “ 经济过度波动” 等等。随着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古典体制” , 向加入了政府干预机制的市场经济“ 现代体制” 的过渡 , 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及适度干预成为克服市场失灵的重要机制。在市场经济“现代体制” 下 , 国有经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 并主要通过以下七个方面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结构加以体现 :(1 国家税收和国家支出 ; (2 国家运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对宏观经济进行有效调控 , 以促进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平稳增长 ; (3 政府在大企业适度控股 ; (4 资产社会化、共有化、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 (5 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 (6 健全的经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关政策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一、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一)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东北地区企业联合重组涉及“债转股”资产处置的,应根据实际情况试行新的处置方式,合理处置“债转股”股权。支持中央大型企业集团和地方企业相互联合重组。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投资主体参与老工业基地企业改革重组。优先支持实现兼并重组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推动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经济的融合,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职工在企业改制中持有一定比例股份。完善中小企业创业融资服务,继续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东北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扩展业务。 (三)做优做强支柱产业。提高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的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比例。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势产业、骨干企业、重要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大力发展东北地区具有优势的大型铸锻件、核电设备、风电机组、盾构机械、先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大型农业机械、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高档数控机床等市场急需产品及关键配套件。鼓励采购国产设备和推广应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进出口银行每年安排一定的信贷额度用于支持东北地区重大技术装备出口,人民银行和外汇局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努力促进东北地区汽车产业调整结构,重点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小排量汽车、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继续调整钢铁工业产品结构,加强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和对外合作

中国老工业基地城市的确定

中国老工业基地城市的确定 2009-11-26 我国老工业基地城市,是指那些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投入较多而形成较大工业规模的城市。由于各种原因,部分老工业基地城市正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困难,已成为西方工业化国家所称的“问题地区”。因此,促进这类“问题地区”的振兴,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和完善区域政策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中国老工业基地城市界定的探讨 笔者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对老工业基地概念的理解出发,提出界定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原则,并通过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方法来界定我国老工业基地城市。 关于中国老工业基地的概念 顾名思义,老工业基地这一概念,笔者认为有两个基本内涵:一个是“工业基地”,另一个则是“老”。所谓“工业基地”,就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活动的集中地,它要求有较大的工业规模,既包括资产规模、生产能力规模,也包括从业人员规模。关于这一点,大多数专家学者没有太大的意见分歧。关于老工业基地中的这个“老”字,是指其主要工业形成的时间较早。但究竟早到什么时间,从已有成果看,不同学者认识不一,有的认为是新中国建立前及建国初期(即“一五”时期);有的则认为,不仅包括前者所指的时间,而且还包括“二五”及“三线”建设时期。笔者赞成后一种观点。 根据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我国老工业基地的定义是:指在“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投入较多、国有工业企业比较集中、城市规模较大、对我国工业化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城市或地区。 界定中国老工业基地城市的主要原则 根据以上老工业基地的定义,笔者认为,界定我国老工业基地城市,应把握好如下主要原则: (1)定量界定为主的原则:老工业基地的界定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为了做到科学、客观、公正,防止过多的主观因素干扰,避免相互攀比,原则上应尽量采用定量指标予以确定;(2)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布点的原则:国家重点建

改造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思路和建议.

改造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思路和建议 内容提要:改造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经济形势和国内外环境变化,采取新的思路和措施;要从区域经济繁荣的角度出发,把东北建成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要从促进社会发展、增加就业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出发,推动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要加强战略分析和长期规划,重新评估东北地区的发展条件;要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和引导民间和外部资本在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东北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浮现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为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发展和改革中形成的不断加深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中央和各有关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实施债转股、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行政策性破产和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改革,显著地改善了东北地区的经济运行状况。目前,东北地区一批大中型国有企业先后完成了主辅分离、下岗分流、资产重组、上市融资、技术改造、分离企业办社会等改革任务,一些资源性城市和地区也初步完成了产业转型和接续产业的发展,整个地区的经济开始 扭转长时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出现了新的增长。 但从总体上看,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依然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煤炭、石油、木材、铁矿等资源日趋枯竭,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新的市场压力在逐步增强;国有企业负债率普遍较高,投资能力严重不足,更新改造资金缺乏保障;重工业为主、传统产业比重大和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等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民营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新增就业机会少,贫困人口数量多,社会保障压力大;许多历 史遗留问题和欠账仍然较多,经济增长的基础还很不牢靠等。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温家宝总理2003年三次到东北考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迎来了新的重大的历史机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改造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在总结和吸取以往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经济形势和 国内外环境变化,采取新的思路和措施。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新思路 第一,要从区域经济繁荣的角度出发,将东北老工业基地建成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等经济增长极。在21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经济必须继续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这既要继续依靠原有快速增长地区的支撑,又需要新的地区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条件较好,生态容量较大,工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科技实力较强,文化和教育水平较高,发展潜力较大。通过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并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思路与对策.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思路与对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温家宝、曾培炎等中央领导同志今年又先后视察辽宁,就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战略意义作了重要指示。辽宁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辽宁的振兴和发展对全国其他老工业基地是一个重要借鉴。 一、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以及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为契机,以推进全省产业、产品、劳动力和资本结构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就业、发展开放型经济、多元经济和环境建设为主要任务,以全面推进体制创新和对内对外开放为动力,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发挥科技教育的综合优势,用两个十年即本世纪头20年,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主要经济指标、综合经济实力达到全国一流水平,成为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行省份。 (二)主要目标——彻底卸掉国企包袱,实现国企良性发展;——基本完成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任务;——形成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实现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 ——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构筑辽宁全方位大开放的新格局; ——历史遗留的金融、债务、不良资产等突出矛盾得到基本解决。 按照全省经济发展总体战略部署,上述目标按三个阶段分步实施:第一阶段,基础准备期。大体完成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职能转变基本到位,时间为2005年左右;第二阶段,为大规模改造调整期。这一阶段,支柱产业、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接续产业、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三次产业以及各类经济之间,结构趋于合理,比例关系基本理顺,时间为2005年至2010年;第三阶段,即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为全面振兴期。经济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跻身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第一集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一)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一)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基础良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一批新的工业基地迅速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但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2002年,东北三省总人口为1.2亿,占全国的8.3%,GDP则占全国的11.25%。东北三省的原油产量和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1/2,商品粮占全国的1/3,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其中重型卡车产量占全国的1/2,造船产量占全国的1/3,钢产量占全国的1/8,重型装备制造业,以苏27、苏30为代表的军用飞机、核潜艇等重要的军品生产任务均在东北。辽宁省的造船产量居全国第2位,内燃机车、变压器、工业锅炉均居全国第3位,微型计算机居第4位,组合机床和数控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0%和10%,工业机器人、医疗用CT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也分别达到1/3和1/4。据测算,目前在辽宁省投资装备制造业,新增1亿元投资,可以产出4.16亿的工业增加值、15.77亿元的销售收入和1.15亿元的利税总额。 此外,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科教优势明显,积累了大工业生产的丰富经验,培养了一大批训练有素的高素质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辽宁省集中了一批全国一流的科研院所,形成了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科类齐全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其中,万人科学家工程师数列全国第4

位,普通高等学校总数列全国第3位,初等教育普及率紧随京、津、沪之后。再有,辽宁省的城市化水平是全国最高的,达到54%。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困境在于制造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竞争力在下降 尽管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辉煌的历史,但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总体环境的阶段性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都未能相应地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技术水平也未能得到相应的提升。结果,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原材料与装备工业主导产品的地位相对下降,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与全国七大行业主要经济效益相比,总资产贡献率为4.3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8%;资产利税率为2.7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4.03%;产值利税率为4.9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8.34%;人均利税375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1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140.21元/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03%;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0.86次,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16次;资产负债率为67.7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1个百分点。(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计划经济意识依然浓厚,市场经济观念不强 作为最先迈入却最后走出计划经济时代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长期计划经济和国有经济体制下,人们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意识。虽然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但东北老工业基地人的市场经济观念仍然淡薄,适应市场能力较差,产业创新能力弱,有了问题还是找市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 一、土地政策 (一)提高建设用地审批效率,为经济建设提供优质用地服务 1、需报国务院批准的建设用地,在用地报批阶段,政府主 管部门主要审查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年度土地利用计划、耕地占补平衡和征地补偿安置是否落实。报批资料可以根据审查的内容相应简化。征地补偿安置要符合《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规定,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2、对经国家批准的基础设施项目的控制性工程,经省级国 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国土资源部审核同意后,可以先行用地。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转型改造项目,优先办理用地;对于重要的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可以作为单独批次报批用地。属单独选址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涉及补充耕地的可以依据经审查批准的补充耕地方案边占边补。 (二)加大土地利用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1、国有企业依法使用的原划拨土地,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企业改革前可 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改革后的企业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仍保留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根据产业性质、企业类型和改革的需要,经批准,可采用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合理处置企业使用的划拨土地资产。 2、企业需要改变所使用的原划拨土地用途的,应当依法办 理批准手续。改变后的用途符《划拨用地目录》的,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应当依法办理有偿用地手续。 (三)实行稳定的土地政策,促进生态建设将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内容,促进"生态省"建设。鼓励利用宜林宜草荒山、荒地造林种草,改善生态环境,实行谁造林种草、谁经营、谁拥有土地使用权和林草所有权。国有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地依法出让给单位和个人进行造林、种草等生态建设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期为50年;在土地使用年期内,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可以依法申请续期。利用农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地进行造林、种草等生态建设的,可以依法通过承包、拍卖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在土地使用年期内,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继承、转让(租)、抵押;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抵押权,应当及时办理土地登记手续。 二、税收优惠政策 (一)所得税优惠政策

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摘要:辽宁老工业基地是一个产业集群概念,目前正处于实施“沿海经济带”以及“辽宁中部城市群”等战略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从辽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状、特点入手,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及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政府主导;产业结构优化;企业集聚 一、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化发展特点 第一,从优势产业看,多集中在资源的开采、加工以及机械设备制造业。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辽宁在有色金属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石油开采加工、船舶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产业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二,从产业群发展阶段看,虽然辽宁某些产业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比如辽宁中部中心城市沈阳的汽车产业,大连的软件外包业等都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总体上辽宁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雏形阶段。可以说辽宁的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完成了产业集中,即宏观层面的或者广义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更加地域化的、专业化的产业集群还在发展过程中。 第三,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致使产业集群发展不均衡。辽宁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率先开放的大连,经济发展凭借制度创新及优惠政策的支持,逐步形成了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经济总量保持在全省领先水平。而辽西部分地区经济仍处于低速运行状态,部分地区甚至仍未摆脱贫困,这充分体现了区域政策的巨大效应。 第四,与地方优势禀赋相吻合。辽宁工业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加工业、装备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3个领域。在重点产业集群中,装备制造业(包括航空制造、汽车零部件加工、船舶产业、电子信息产品等)最多,达到18个,占产业集群总量的36.7%。其他产业的集群数量分别为:石化行业5个,冶金行业4个,建材行业4个,农产品加工业3个,纺织行业6个,海洋产业5个,能源产业4个。这些产业集群大都秉承比较优势原则,主要围绕地区主导优势产业的孕育和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二、辽宁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浅谈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优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712565320.html, 浅谈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优势 作者:陈玉民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12期 [摘要] 本文从东北发展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优势,论证东北 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然性以及党中央所做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正确性。 [关键词]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历史优势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发展接续产业”;2007年8月2日,国务院发布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进一步明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阶段性目标、实施步骤和战略重点;2009年9月9日,国务院再次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为全面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出了28条意见;2013年3月6日习近平同志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要大力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建设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这些都充分说明“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不仅是东北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政府继开发大西北以后又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这些都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工作基础。可见,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条件已经具备。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优势。 一、雄厚的工业基础。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始自20世纪初。当时沙俄、日本出于侵略中国的需要,在东北地区搞了一些工业。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为巩固其在东北地区的统治,也搞了一些工业(其中军事工业占了很大成分)。 1949年后,新中国政府开始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重大工业项目中,有52项摆在东北。自建国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我国的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我国工业的许多“第一”都源自东北。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机电工业的主要基地。以沈阳、哈尔滨为中心的机床、电机生产企业为我国工业企业提供了许多重大成套装备。抚顺、阜新、大庆等是我国能源、矿产的重要基地。东北地区还有国内高水平的军事工业。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开放后,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我国工业中的地位逐步下降,但仍然是我国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产业基地,其某些优势依然存在。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 东北地区资源相对丰富,煤、木、粮、油在全国举足轻重,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重组的能源、电力和原材料支撑。全国已探明的主要矿藏储量中,东北地区的石油储量占45%,原煤储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研究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研究 ------------------黄迎兰2003年9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政策措施。但是这个众人皆知的口号提出七年以来,成效却并不大,东北三省工业依旧没能迅速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假期里,查阅了一些资料,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首先,我们都知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重要的意义,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资本存量巨大,战略地位突出,但其调整改造的过程具有特殊性和艰巨性,因此需要国家从全局战略上进行整体规划。1、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势,可以为全国推进新型工业化探索方向。2、从发展态势看,东北可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的翻两番做出重要贡献。3、适应WTO需要,东北地区将为提高我国市场竞争力做出突出贡献。4、解决东北国有企业和资源型城市的问题,可以为国家长治久安做出重大贡献。 东北地区工业目前的现状是,自从中央启动振兴东北战略,祖国东北角,异常振奋。东北憧憬,可以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之后的中国内地经济“第四增长极”,并将开创一个“新东北时代”。但是,目前的东北老工业,重工业是主体,10大行业合计占东北工业的7成以上,而且,国有经济仍然是东北工业的主体,大中型企业在东北工业中占支配地位。 究其原因,主要的问题有:1、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相对缓慢2、债务包袱比较沉重。3、近4成的企业生产能力闲置问题比较突出4、效益较好的企业比重不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下,东北新工业之路步履艰辛。东北落后的最根本原因其实是体制上的落后,是市场经济观念、形态、体制在东北的发育不良、甚至不发育,是国企集群的巨大历史包袱和民营经济的盘子太小。东北能否振兴,取决于能否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培育发展民营经济的市场生态和体制环境来。仅靠政策扶持,或者单靠资金扶持,难以让东北老工业实现复兴。目前国家采取的扶持政策有:债转股、清理三角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 由于东北受前苏联经济模式影响较大,计划经济色彩较重,虽然改革已20多年,但政府、企业和个人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整个社会有浓重的官本位意识和以上思想。加上那些所谓的既得利益者创造的巨大阻力,改革寸步难行。 然而,改革依然有着独特的有利形势,例如,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都为改革带来了新机遇,科技革命也带来了迎头赶上的好机遇。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调整、改造和振兴老工业基地,要解决国企问题,同时发现非国有经济,发展过由于非国有相互融合的混合经济。其次,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有必要的投入,但主要用于转换机型,改善环境,而企业发展所需资金要靠市场。再次,既要重视发展装备工业,也要通过市场选择发展其他优势产业。同是发挥老工业地区的现实和潜在优势,引入外不可移动要素,促进区域经济上新台阶,抓住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期,加快调整、改造和振兴进程。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条曲折向前的道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三年多来,国家现有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已经基本到位,东北三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积极可喜的成绩,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东北三省目前取得的成绩只是阶段性的,与全国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较还有较大差距,经济总量仍呈下降趋势、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深化国企改革战略重组困难重重、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面临考验、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缺少政策保障、就业民生和社会保障压力大、诸多风险依然存在等,尤其是东北三省

第1章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 辽宁省简称辽,是我国东北地区南部的一个沿海省份。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3'—125° 46'之间。南部为伸入我国渤海、黄海的辽东半岛,有绵延2920公里的占全国12%勺海岸线。隔海与我国的山东半岛以及韩国、日本相望;陆地部分自西 向东分别与河北、内蒙古、吉林交界。按地理位置划分,居东北亚中心部位,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辽宁现有人口4238万人,占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的3.3%,土地面积14.7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辽宁矿产资源丰富,铁、菱镁矿、金刚石、硼等7种矿产保有储量居我国首位,石油、滑石等共13种矿产保有储量居 我国前5位,人均矿产资源拥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使辽宁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之初,辽宁就有了纺织、印染、火柴等轻工业,不久又有了机械制造乃至军事工业;20世纪30年代以后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建国前,初具以钢铁、采煤、发电、炼油为主的工业基地雏形。但是,作为名符其实的现代工业基地,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唱雄鸡天下白”,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形成 和发展,与共和国的成长壮大相随相连。

表1-2 1932-1944 年辽宁地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 1949年一1957年:辽宁老工业基地形成阶段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形成于1953年开始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49年到1957年,前后8年时间,确立了辽宁在新中国的工业基地地位。 1948年11月辽宁全境解放。在此之前,辽宁遭受日本帝国主义长达14年的殖 民统治和经济掠夺。当时辽宁的工厂、矿山、交通运输和大中型商业贸易企业几乎全是日伪经营的。面对满目疮痍的辽宁工业,辽宁地区的党委根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用三年时间恢复工农业生产的精神,迅速展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国家先后投入14.5亿元,将日伪经营的工厂、铁路、矿山全部没收,组建了574个国营企业,确立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而后,通过企业内部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工人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短短3年,辽宁工业生产就达到并超过日伪时期的最高水平,总产值比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43年高出40% 1953年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基于辽宁的工业基础,国家把辽宁作为工业化重点省份予以倾斜。在前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中,辽宁占了24 项,其中钢铁工业 2 项(鞍山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有色金属工业 2 项(抚顺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思考

东北地区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 战略思考 陈 才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东北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24) 摘 要:东北是我国最为典型的大经济区,对全国的贡献最大,但投入十分不足。东北地区存在的困难与矛盾最为突出,“东北现象”与“新东北现象”集中说明了这一点。但东北地区经济基础雄厚,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进行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造及其体制、机制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接续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走农业工业化的道路。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包括:大东北战略,大力度的举措,切实可行的组织保证。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11(2003)06-0060-(05) 党的十六大做出了“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继产业”和“支持粮食主产区的发展”等重大决策,得到了新一届“两会”代表和委员们的积极响应和热烈支持,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予以充分肯定。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与振兴是涉及国家全局的大事,是改革开放和国内、国外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省、区、市均以极大的热情在谋划各自的发展战略并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那么,从全国来看,对东北地区的特殊重要性如何认识?从东北全局的角度,如何理解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振兴的任务以及应该给予哪些特殊的关照并赋予哪些特殊的政策?针对东北地区的特点,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几个重大关系问题的如何处理好以及相应的战略、对策与建议等,都是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些战略性的探讨。 一、东北地区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东北地区是国内外公认的较为典型的大经济区,它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及兴安盟,面积为124.3万平方千米,人口为1.175亿(2000年),其地域面积及人口规模均达到世界中等国家水平。 (一)特殊性 1.东北是我国最为典型的大经济区,资源十分丰富,遍布于东北各省区的工业和工矿业城市有明确分工,且大中型企业众多,形成相对完整的重工业体系。这与全国其他老工业基地,如上海、重庆、关中、六盘水、内蒙中部、京津唐和湖南长沙—株洲—湘潭地区等,就规模、实力和产业结构的完整性等方面,都是无法比拟的。 2.对全国的贡献最大,但投入十分不足。长期以来,东北地区走的是一条资源型经济的发展道路。国家主要是将东北作为能源、原材料和粮食基地来对待,源源不断地将钢铁、原油、原煤、原木、基本化工原材料和粮食等运往全国各地或者出口。经加工后,再将附加值高的一些产品运回东北,形成不等价交换。在对全国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它所付出的资源与环境代价也是巨大的。“二五”以后,由于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内地,之后又转向东部沿海,从而长时期对东北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严重不足,造成设备严重老化和经济逐渐走向衰退的局面。其严重程度是全国其他工业地区少有的。 3.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东北地区得到的实惠甚少。党的特殊政策首先是在深圳实施,继而东南 2003年11月第6期 东北亚论坛 Northeast Asia Forum Nov1,2003 No16

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 辽宁省简称辽,是我国东北地区南部的一个沿海省份。南部为伸入我国渤海、黄海的辽东半岛,有绵延2920公里的占全国12%的海岸线。隔海与我国的山东半岛以及韩国、日本相望;陆地部分自西向东分别与河北、内蒙古、吉林交界。按地理位置划分,居东北亚中心部位,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辽宁现有人口4238万人,占中国大陆人口总是的3.3%,土地面积14.7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辽宁矿产资源丰富,铁、菱镁矿、金刚石、硼等7种矿产保有储量居我国首位,石油、滑石等共13种矿产保有储量居我国前5位,人均矿产资源拥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一、1949年——1957年:辽宁老工业基地形成阶段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形成于1953年开始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49年到1957年,前后8年时间,确立了辽宁在新中国的工业基地地位。 1948年11月辽宁全境解放。在此之前,辽宁遭受日本帝国主义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当时辽宁的工厂、矿山、交通运输和大中型商业贸易企业几乎全是日伪经营的。面对满目疮痍的辽宁工业,辽宁地区的党委根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用三年时间恢复工业生产的精神,迅速展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国家先后投入14.5亿元,将日伪经营的工厂、铁路、矿山全部没收,组建了574个国营企业,确立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而后,通过企业内部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工人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短短三年,辽宁工业生产就达到并超过日伪时期的最高水平,总产值比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43年高出40%。 二、1958年——1965年:辽宁老工业基地初期发展阶段 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其间经历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和三年调整。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偏差,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一度受到挫折,后来中央及时提出“调整、固定、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通过1963年到1965年饿三年调整,辽宁老工业基地重新恢复了良好发展态势。 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时,中央对辽宁的要求是:不继续打发展,而应以大部分力量帮助其他协作区;本身可以搞一点缺门和地区不平衡的东西,可以搞一点中、小型的加以补充;除支援全国外,还要为农业服务。据此,这一时期辽宁经济发展战略总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基础,进行必要的填平补齐,搭理挖掘企业潜力,更好滴支援全国社会主义新建和扩建,主要是向提高质量、增加品种,特别是向高级、精密的方向发展;第二,搞好工业各部门的技术改造,提高机械化、半自动化、自动化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