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教案知识讲解

老子【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熟读老子[道德经]

2、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

二、老子及《老子》

老师介绍以下情况。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德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章。

2、讲解老子在本章中的辩证思想和无为自然的人生态度。

3、联系现实,谈谈自己对本章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出示一个太极图,让学生谈谈对太极图的看法,由此引入中国古人对事物的辩证认识,引出伟大的思想家老子。

2、《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反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

三、读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四、讲解老子在本章中的辩证思想和无为自然的人生态度。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有与无相互对立而得以产生,难和易互相对立而形成,长与短相对立而得以体现,高与下互相对立而存在,音与声相对立而和谐,前与后互相对立而出现,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对一切问题,实行“不言”的教导,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自恃己能,立功而不甘落后自居,也只有他不居功,其功绩才不会失去。

五、联系现实,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章的认识。

《道德经》第三章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进一步地熟读《道德经》第三章,背诵《道德经》第三章

3、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翻译简单了解内容

4、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熟读课文第三章,能在了解第三章的内容的基础上流利地背诵第三章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读或齐背诵已学的前两章,接着导入第三章

二、屏幕展示: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三、指导朗读并出示译文

1、听读录音

2、跟录音朗读

3、学生齐读

4、男女分角色朗读

5、个别朗读

6、自由读

(朗读要注意节奏,情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试着通过翻译来试背课文)

7、试着齐背课文

8、抽查个别背诵情况

四、问题探究:

结合你学过的知识、阅历和文章所给的翻译,在通过这多次的朗读、诵读的过程中谈谈你对这一章节内容的一些体会或想法(换个角度来说,你读到了文章中的什么内容或者说有哪些句段不理解)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1、熟背课文,下一节上课继续抽背课文

2、预习下一节内容《道德经》第四章。

《道德经》教案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二、学习要点

1、老子的思想主张;

2、《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三、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

作者生平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是一本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在中国,儒教大体上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当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间出现鲜明的对立时,中国人大都遵从后者。但是老子大体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况且在许多情况下,道教思想直接被儒教思想所吸收,因此对数以百万计的自称非道教徒的人都有影响。同样,道教对于佛教哲学,特别是对禅宗佛教的发展有着

显著的影响。虽然今天没有几个人自称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没有哪一位中国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像老子那样广泛和持久。

四、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老子其人其书,自学教材第20页“阅读指南”之“《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以及“儒道两家的思想为什么能够互补。”

五、【翻译】凡是可以言说的道理,都不是永恒的道理。凡是可以被命名的名称,都不是永恒的名称。无任何名称,正是天地的元始。有最初的命名,乃是生育万物的神母。所以:从永恒普遍的虚无,可以理解道的消隐。从永恒的存有,可以观察道的连续。两者出自同一根源而名称不同。它们竟是如此玄奥。玄奥呵,玄奥!这正是洞察宇宙间一切神秘的大门。

《道德经》教案

一、导入:

老子的《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明百姓,都从这部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立人处事的精髓。今天我们继续第三十三章。

二、屏幕出示: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三、指导读

1、请同学们自由读

2、谁来勇敢的站起来读。指名读。

3、老师读,范读幷标出重读和休止符。

4、自己读

5、指名读

6、男女分角色读。

7、全齐站起来读。

四、大家读读入情境,结合屏幕的内容,说说您读懂了什么?

(出示译文)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体死亡而精神思想永存人间才算是真正的长寿。

五、背诵

1、自由背,

2、填空背。

3、开火车背。

4、齐背。

六、有许多名人饱读史书,深受经典的熏陶,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人生,他们也从自己的经历中悟出人生哲理。

名言拓展:

1、必须自己和自己搏斗,才能够征服自己。——罗曼罗兰

2、只要你能够自信,别人也就会信你。——歌德

3、有志者,事竟成。——郭沫若

七、小结

老子的文章言简义丰,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们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希望我们大家读千古美文,做翩翩少年。

《道德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诵《美言不信》一章。

2、讲解《美言不信》一章。

3、谈谈自己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和“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

与人,己愈多”的看法。

二、教学过程:

读诵《美言不信》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三、讲解

诚实可信的话不一定好听,花言巧语不一定是老实话。

善良的人不会巧言令色,巧言令色的人不一定善良。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一定真有知识。

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他不会为自己而积累财富,而是尽力帮助照顾别人,反过来别人也会帮助照顾他,他自己也会更为充足了;他会尽力给予

别人,反过来别人也会尽力给予他,自己反而更丰富了。

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利益均沾,而不是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按照法则行事,而不会争天下先。

四、谈谈自己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和“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看法。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用辩证法的观点告诉我们辨别“真”“伪”的方法。

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点,大公无私的人反而能够成就至高无上的荣誉。

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自然之道是减少多余的部分,以补充不足的部分,从而维系着自然平衡法则。这个平衡法则是自然调节的,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之间都是保持着即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立统一”的辨正关系,不管哪一方面发生了变化,都会自然调节弥补,从而又会达到新的平衡。

五、给学生2分钟展开背诵竞赛。

六、布置作业:直面人生的两个题中任选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