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的进展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医学影像学的进展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医学影像学的进展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随着放射学发展为医学影像学,该专业从临床医学中的一个辅助性学科跃升为支撑性学科。现代的医学影像学对先进科学技术依赖之深决定了它必将随着现代科技的前沿迅猛发展,进而对临床医学整体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医学影像学对临床医学的宏观影响

(一)形态学信息显示方式的改变

医学影像学目前显示的信息类型已经从简单的二维的模拟影像转

科有重要的意义;脑功能性成像已

开发了若干年,且已在广泛的临床

应用中;CT与MRI的肿瘤灌注成像

已逐步开展,以提供参数性诊断信

息;心脏与其他实质性器官,如肝

脏,灌注成像将提供相应器官微循

环改变的更直观的信息;心脏的

MR向量成像是研究心腔内循环状

况的新方法;分子影像学与基因影

像学的出现反映了医学影像学几乎

同步地冲入了这些崭新的医学领域。

这些还只是新的信息模式的一部份。

这些新的信息模式给临床医生提供

了大量新的有用的诊断信息,直接

影响对疾病的病情与预后的判断。

(四)对医学基本理论的冲击

医学影像学的迅速进展和新的

信息类型涌现,对临床医学乃至基

础医学的冲击已经到了必需改写教

科书的程度。如MR皮层功能定位研

究已发现了传统的解剖学与生理学

不了解、甚至描述不正确的神经反

射投射路径;脑与心肌的灌注成像

可直接提供缺血的脑或心肌存活状

况,从而需要彻底修改传统的治疗

方案;介入放射学的多种技术开发

使教科书中很多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的描述要作重大修改。事实上,

介入放射学的开展是当前外科手术

中蓬勃发展的微创技术的先驱。

二.医学影像学对主要应用领

域的影响

(一)中枢神经系统

1.卒中 传统的CT检查对缺血性

卒中诊断的时间盲区达24小时或更

久;传统的MRI诊断缺血性卒中的

时间盲区也为12小时左右;MRI扩

散成像、MR灌注成像以及发展较晚

但应用更普及的CT灌注成像可提早

到发病后2小时作出诊断。缺血性卒

中的溶栓治疗是公认的介入性治疗变为:

1.数字化影像 可用为各种重

建、重组和数字化存贮与传输的基

础;

2.复杂的重组影像 可作2D、3D、

4D显示、内窥镜显示、曲面重组、多

平面重组、最大强(密)度投影、最小

强(密)度投影、遮蔽表面显示、容积

再现等;

3.除形态学信息以外还可作功

能性信息和代谢性信息的显示;

4.可作不同类型信息(CT、MRI、

PET……)的融合显示与形态学、功

能性与代谢性信息的融合显示。

当代的影像学信息可以把相当

于大体解剖学的形态学信息乃至远

较大体解剖学信息丰富的各类信息

直观地提供给临床医生,使临床医

生免去解读常规的二维模式信息以

及横断层面信息的困难,得到丰富

的、很多是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提供

的信息类型。

(二)形态学信息显示时相的改变

信息显示中时间分辨力的提高

已从早期的“实时重建”,发展为动态

器官的实时动态显示和多期相采集,

从时间的概念上扩大了采集到的信

息的“质”与“量”。如肝脏的多层CT

动态扫描已经可以准确地分辨动脉

早期、动脉期、动脉晚期、门脉流入

期、门脉晚期等期相,从而可捕捉到

以往不能显示的病变和/或表现。

此外,MR扩散成像、MR灌注成

像、CT灌注成像等除特定应用外,也

具有显示时相方面的优势,如可以

显著地提早脑缺血病变的显示时间,

从传统CT的发病后24小时提早到发

病后2小时。

(三)新的信息模式不断涌现

近年开发并日趋完善的脑白质

束成像(tractography)是基于MR扩

散成像发展的扩散张量成像(tensor

imaging)的直接结果,对神经内、外

方法,但该疗法的时间窗为发病后6小时之内。MR扩散成像、MR和CT的灌注成像对缺血性卒中诊断的提早则为及时实施介入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时间窗。

此外,缺血性卒中的部位、供血障碍的程度、侧枝循环的发展等因素不同,具体病例在卒中发病后不同时期的可恢复性也有差别。MR扩散成像中“缺血半暗带”的概念和MR与CT灌注成像中的相关参数则可进一步指导介入性治疗与其他治疗措施的实施。

2.脑肿瘤 脑肿瘤的形态学改变已有很多的研究。CT灌注成像已用于脑肿瘤的更精确的定性诊断,通过灌注成像中相关参数的改变,可进一步明确肿瘤的血管生成特征、血管结构与循环动力学,借以提示病变的性质。表面渗透成像是CT增强检查方式的新进展,可以设定特定的延迟扫描时间,对照不同时相的影像,反映对比剂在组织或病变表面渗出的状况,借以推断病变的性质。

脑肿瘤是MRS最早应用的领域,尽管目前尚不能单独对大多数不同病理类型的脑肿瘤作出定性诊断,但对区分原发与转移性肿瘤、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肿瘤术后复发(或残存)与术后反应以及通过检测某些特征性化学成份提高定性诊断的精确性等方面已有很多经验。

MR扩散成像也已用于脑肿瘤的诊断。晚近的研究已注意到,恶性脑肿瘤的范围并不完全与CT或MRI增强检查中的强化范围一致,在周围的水肿区内仍可有肿瘤细胞,也即为日后复发的根源。MR扩散成像则可根据各部份的扩散行为和ADC(表观扩散系数)等各种参数值,对肿瘤的范围和性质作出更精确的判断。

在MR扩散成像基础上发展的“扩散张量成像”

(tensor imaging)可在多个方向上采集水分子的扩散各向异性特征,目前可在多达6 ̄128个方向上采集,从而可以极好地显示脑白质束的形态,即白质束成像或示踪成像(tractography)。示踪成像除显示白质束自身的特征外,还可以明确显示脑

肿瘤或其他病变与邻近白质束的关系及指导手术(图1)。

3.癫痫 MRI可以确切地发现癫痫灶的结构性改变,对肿瘤、动静脉畸形,特别是对海马硬化和神经元移行障碍有很高的敏感性。斜冠状平面、薄层厚(≤2mm)全脑容积扫描伴高分辨和高对比的敏感序列可发现微小病变和海马硬化的表现。海马结构的容积测量可以客观地判断海马体积的细微变化,同时也有关于海马以外其它相关部位,如杏仁核和前颞叶体积改变的研

究。海马的T

(弛豫时间)测量可定量地评价T

(弛豫时间)的变化,可以发现轻微的、进行性的和双侧的海马硬化而无需做双侧对比。

扩散加权成像(DWI)可反映癫痫急性期的能量代谢障碍与慢性期的神经元丢失而导致的ADC值的变化;扩散张量成像(DTI)可望通过局部脑白质束的扩散各向异性与脑细胞电活动的密切关系显示癫痫异常脑活动的神经传导通路。

1H-MRS在癫痫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可检测各种化合物的变化,N-乙酰天门冬氨酸盐(NAA)的减低与神经元的减少有明显的相关性;胆碱(Cho)和肌醇(Mi)的升高可反映胶质细胞的增生;乳酸(Lac)可反映癫痫发作时的能量代谢异常区域。更有意义的是,通过MRS技术可以检测脑内某些具有神经递质活性的小的氨基酸分子,如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与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Glu)的变化,对于二者的研究将更好地揭示癫痫造成的病理生理改变。最新的多体素MRS技术(MRSI)

利用相位编码技术可以

图1脑白质扩散张量成像

同时进行多个体素的采集,从而可反映不同解剖结构间的代谢异常。

脑功能成像(fMRI)是最新的应用于癫痫诊断的MR技术之一,可测量神经元活动导致的氧消耗量和血流灌注量变化。研究显示,其可能在以下方面具有潜在价值:①癫痫灶的定位;②术前语言乃至记忆功能区在大脑半球的定侧;③切除癫痫灶前的功能区的定位。但其在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方面尚需更多的研究。

除此以外,放射性核素技术,包括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和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可以用来发现脑组织内局部的能量代谢、血流灌注和神经递质功能异常。发作期以及发作间期可见皮层或皮层下结构,如基底节、丘脑和纹状体等的血流灌注和糖代谢异常改变。神经递质的研究显示,GABA能和谷氨酸能神经元的密度可以有改变,但此方面的研究尚存在较多的争论,因而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

(二)心脏检查

1.冠状动脉 MRA与CTA均已可于冠状动脉成像,但目前CTA在冠状动脉的显示中具有更大的优势,除可应用多种重组方式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学改变外,对钙化和软斑块的显示为其独有的功能。冠状动脉钙化的积分显示是从电子束CT移植到多层螺旋CT上的功能,目前除可自动实施外还可直接预测其临床价值和危险性。软斑块为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最危险的因素,但在MRA与DSA上均不能直接显示,CTA则已可检测到小至0.16mm的软斑块,指导及时的介入治疗。据此,CTA已有望取代DSA作为冠状动脉(及其他一些血管)检查的“金标准” (图2)。

2.心肌灌注成像 MRI和CT已均可实施心肌灌注成像,其基本原理是在注射对比剂后,通过提取一系列功能性参数,量化地反映心肌在毛细血管水平的灌注状况,尤其是在缺血状态下的灌注特征,以提示预后及治疗指征。由于心肌是运动的结构,灌注成像的实施要比相对静止的脑灌注成像困难的多,需要高时间分辨力的采集设备及前瞻性触发(trigger)或回顾性门控(gatting)或前瞻加回顾性滤过处理。

3.心腔成像 MRI与CT均可直接在长轴位、短轴位或其他位置显示心腔,从而进一步显示血流状态、心瓣膜的形态与功能、心肌运动状况,以及人工瓣膜及其功能(图3)。

图2 CT冠状动脉成像

右冠状动脉及其后降支

右冠状动脉钝圆支

图3 MR心脏成像

4.心脏功能分析 心脏功能显示,如室壁厚度、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心腔容量等,在若干年前即可施行,但实施这些功能对于采集速度、心脏的生理与病理状况及分析软件等因素依赖性很强,尤其是采集速度和相应的触发或门控方式。如前所述,新一代CT与MRI均可以极短的时间采集

(如电

子束CT可达30F/s),因而可实施更精确的心脏功能分析。新的MR成像系统还可实施心脏向量成像,可反映瞬时心脏各腔内血流运动的向量。目前,此类分析均需专用的心功能软件包。(三)腹部检查

1.肝脏检查 对于大多数应用目的来说,精确地反映肝的血供特征最为重要。因此,目前CT在肝脏检查中的应用比MRI的价值要高。多期相、快速采集的信息可精确地重组肝动脉、门静脉系统的各种二维、三维影像,以及明确病变的血供来源。同样的检查方式也可用于胰腺等器官。目前CT提供的肝脏血管系统的影像信息几乎是外科医师术前与术后不可缺少的(图4)。MRI也已能提供期相分明的肝脏血供特征。

肝脏(以及胰腺)的CT与MR灌注成像已经开始临床研究,希望相关的灌注参数提供更多的临床有用的信息。目前尚没有较为成熟的应用结果。已可应用MRCP取代传统的ERCP行胆胰管成像。MRCP已可在大多数MR设备上实施,除其无创性的优势以外,成像也不受ERCP检查中的技术与病理状况制约,尤适于重复检查。因MRCP系一水成像技术,其成像效果要受胆道系统(和胰管)扩张、郁滞程度的影响,正常且已排空的胆系在MRCP影像上的显示则较差。2.中空器官 胃和结、直肠近年来应用CT成像的报道渐多,主要是应用3D和透明化显示技术作宏观显示,也可作仿真导航内窥镜显示。CT结肠成像中可使用粘膜展平技术更仔细地观察各部位的粘膜,但由于和常规X线胃肠道造影相比空间分辨力较低的限制,CT技术显示粘膜微细改变方面不及常规胃肠道检查,也不能完全取代内窥镜检查,但宏观显示及可同时显示腔内、外病变则是其特点。也有使用MRI作上述检查的报道。迄今,中空脏器的检查还需综合应用几种成像方式,以求信息互补。CT或MRI尚不能独自承担中空器官成像的任务。3.妇科与盆腔病变 妇科与盆腔病变的CT与MRI检查已有很长历史。由于X线剂量问题,CT不适用于胎儿检查,但MRI在提高采集速度的基础上可克服胎儿的运动,作胎儿成像。其信息可与超声检查互补(图5)。4.前列腺 前列腺形态学检查开展已久。除脑之外,前列腺是少数已经开展MRS研究且已可临床应用的器官之一。体素体积减小(目前可为1cm3

)及多体素MRS、多核MRS研究是前列腺MRS应用日益增多的因素,超高场MRI(3.0T或更高)、直肠内线圈及以伪彩作模拟显示的技术也使研究进一步深入。前列腺的MRS

检查目前为热点研究的领域之一。(四)普查

CT和MRI均已开始应用于疾病的普查,以CT为多。最早提出和实施的CT低剂量普查或筛选性检查的部位是肺部。以往以X线胸片作肺部普查,由于其二维成像中的盲区及

分辨力的限制,结果的可评估率

(ECR)不足。多层螺旋CT基于薄层、全肺一次性屏息采集及使用低的

mA条件(25 ̄35mA或更低),可明显提高ECR,特别有利于检查和识别小的肺内结节。肺的CT普查迅速被接受和推广,在2002年的RSNA上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美国和欧洲较发

达国家的医疗保险机构基于早期发现病变(尤其是肺癌)在卫生经济学上的宏观利益,已将肺的CT普查纳入医疗保险内容。结肠在含气时也可实施低剂量CT检查,故近年也被引入普查范畴,并且发展了的“粘膜展平显示”等专用技术以提高细节的显示。MRI结肠

普查的工作也有报道。曾有以MRI作全身普查以筛选或早期检出疾病的报道,除ECR因素外,

价格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应用限制。

(五)计算机辅助检测(CAD)CAD是美国R2公司率先开发的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最早应用的领

域是乳腺普查及乳癌的诊断。随着

图4 肝脏CTA

图5 胎儿的MRI

多层螺旋CT在肺癌普查中的应用,肺癌的CAD则是下一个积极开发的领域。同样,其他领域,如结肠癌、冠心病等的诊断也均可利用CAD系统。一些新型号的设备已可选配CAD软件,从而易化诊断和提高ECR。

CAD实际上是一个以从累积的资料归纳出的概率为依据,对输机的新的病例的规范化信息作出分析,最终提供各种诊断可能性的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或专家系统。以肺癌检测为例,对每一个新的病例将需依系统要求规范化提供:肿块(或结节)大小、形态、密度、钙化、边缘、部位、和血管的关系、和支气管的关系、淋巴结情况及一些重组影像的信息,系统最终提出定性诊断的各种可能性。CAD系统的结论仅为提示性的,需经放射科医师确认,并补充临床情况、实验室资料等信息,最终由放射科医师作出最后诊断。据报道,CAD的诊断准确性可达到或略高于有经验的专家水平。但是,CAD永远不可能代替医生独立作出诊断,因为它只是一个逻辑分析的软件,原始累积的数据要依赖医师提供和适

时修改,其逻辑性结论则需医生和计算机专家依医学原理编程,它不可能自动更改分析的结论。比如:若以传统的肺结核分型标准为依据制作出肺结核CAD软件,则今天的肺结核中大多数会被错误诊断或错误分型。因此,CAD应用中的一个最大的误区将是过份“相信”CAD的结果而不结合其他相关信息。

(六)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

PACS代表了放射学的数字化革命,这也是2002年RSNA年会的主题。国内的大多数大型医院及相当一批中型医院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发自己的网络系统。我国PACS发展中成功与失败并存,归纳起来以下几个问题似应注意:1.我国目前尚没有自己的相关的国家标准,这将会影响下一阶段更广泛的信息联网;2.医院信息系统(HIS)和放射科信息系统(RIS)的整合是一个比想象中困难的工作,这也是2002年RSNA年会上强调的问题之一;

3.医院在运行中如何体现PACS的投入与效益,从而使管理者可保

持对持续投入的热情和力度是一个需要认真分析和对待的问题,后者是保证网络生存的基本条件;

4.医院在网络的建设与运行中需要有稳定的、长期合作的、技术条件具备的合作伙伴,以保证网络自身的质量与生存。

参考文献1.祁吉,戴建平,章宗穆.2001年北美放射学会第87届年会大型影像学装备的技术进展.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9):860~864.2.祁吉,戴建平,徐家兴.1999年北美放射学会影像学设备的进展.中

华放射学杂志,2000,34(4):282~285.3.祁吉,戴建平,徐家兴.1998年北美

放射学会年会影像装备展简介.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3):212~216.《中国CT和MRI杂志》 (CN44-1592/R,ISSN1672-5131) 是2003年3月国家科学技术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复国内

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国家级科技学术期刊。该杂志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承办。

本刊刊登有关CT和MRI方面的各类文章,主要栏目设论著、论著摘要、实验研究、技术交流、经验介绍、讲座、综述、病例报告、临床病例讨论、国外文献介绍等。具体要求请参照本刊稿约。

本刊2003年10月出版创刊号,2004年为季刊。每册定价12元。需创刊号的可直接向编辑部邮购 (每本加邮寄费2元) 。2004年起由邮局发行,全国发行代号46-276,可查阅2004年全国报刊邮发目录,直接在当地邮局征订,也可向本编辑部邮购。

地址:518036 深圳市莲花路1120号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内《中国CT和MRI杂志》社 电话:(0755) 83923333-5558,6668;传真:(0755) 83900872;E-mail:ctmrizz@sina.com

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中国CT和MRI杂志》社

《中国CT和MRI杂志》 征订启事

【收稿日期】 2003-08-12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现状

医学影像发展与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形成 医学影像是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每1~2年就出现一项新技术。显著的特点是从疾病的形态学诊断发展到疾病的功能诊断,从大体形态诊断发展到分子水平诊断,以及定性和定量的诊断,从诊断的临床辅助科室发展到临床治疗的介入科室。以致在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治疗学和医学影像技术学等亚学科。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并把X线用于人体检查,开创了放射医学的先河。在此后的100多年内X线检查占着主导地位,幷广泛地用于临床,使得放射医学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对临床疾病的诊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的放射科医生来源有二,在大的教学医院的主要是医疗系毕业的学生,中小医院主要是放射中专班毕业的学生。此时放射科技术人员,在大的教学医院有解放前教会医院培养的技术人员和自己培养的学徒,中小医院的放射科诊断和技术没分家。在20世纪60~80年代,放射科医生基本上是正规学校毕业的学生,而技术人员则是招工顶职、复员军人、护士改行,或者是初高毕业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发展很快,新的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涌现,新的影像技术不断产生,医学影像检查和治疗在临床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60年代出现影像增强技术,使得放射科以上在黑暗房间的检查彻底解放出来;20世纪70年代出现CT成像技术,该设备以高的密度分辨率使得放射科结束只能观察人体的骨骼和骷髅的历史,还能够观察人体的软组织病变,解决了传统X线难以解决的诊断难题,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广阔的前景;20世纪80年代出现MR 成像技术,它以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多参数的检查技术,能够观察人体更加细微的病变,解决普通X现、CT和心血管造影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具有无辐射损伤和无创伤的特点,在人体的功能成像和分子水平有其独特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出现介入放射学,它通过微小的创伤解决了临床上某些疾病难以处理或创伤大的问题,使得放射科成为继内科和外科后的第三大治疗学科;20世纪80~90年代出现CR和DR成像技术,使得放射科进入全面的数字化X线检查,在成像质量、工作效率、图像保存和劳动强度等方面显示极大的优越性;20世纪90年代出现激光打印技术,使放射科技术人员彻底告别暗室手工冲洗胶片的历史,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图像质量,幷实现了数字化图像的传输和打印;超声技术近来发展越来越快,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以无创伤、效率高、诊断准确而受到广大的临床科室亲眯;核素扫描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功能水平和分子水平的成像。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PACS,实现了医学影像的大融合,将各种数字化的图像串联起来,可进行数字化图像的远程传输和远程会诊,并与医院的HIS、CIS、RIS等进行联网,实现了数字化医院。 由于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的CT、MR、介入、普放,超声和核医学等亚学科逐渐建立,医学影像技术学科也逐渐形成。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X线的临床应用,放射学的形成,医学影像学的形成。总体走向是建立现代医学影像学:从大体形态学向分子、生理、功能代谢/基因成像过渡;从胶片采集、显示向数字采集/电子传输发展;对比剂从一般性组织增强向组织/疾病特异性增强发展。;介入治疗,以及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具体走向是:影像信息更加具有敏感性、直观性、特异性、早期性;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由显示诊断信息向提供手术路径方案发展;图像采集与显示:由二维模拟向三维全数字化发展;图像存储由胶片硬拷贝向软拷贝无胶片化,乃至图像传输网络化发展;从单一图像技术向综合图像技术发展

医学影像学职业生涯规划范文

医学影像职业生涯规划书 目录 1自我认知 1.1职业生涯规划测评 1.2360 度评估 1.3橱窗分析法 1.4自我认知小结 2职业认知 2.1外部环境分析 2.2目标职业分析 2.3职业素质测评 2.4SWOT 分析 2.5职业认知小结 3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3.1 确定目标和路径·计划 3.2 动态分析调整 3.3职业规划结束语

一、自我认知 1、职业生涯规划测评 我一直在想,人生在世的意义是什么?只要浑浑噩噩地走一遭就可以了吗?这显然是不行。我认为我们在世至少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即使不能,也应该为之而奋斗,而追逐。实现梦想有很多途径,但我认为至少要一个基点,这个基点就是职业。 如果我们想为患者减轻痛苦,我们可以以医生为职业;如果我们富有正义感,想为受害者讨回公道,我们便可以以律师为职业??但关键是我们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梦想、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即使有些人知道自己的梦想,但如果梦想高于自身条件是,不管怎样奋斗都徒劳无功,只能徒添伤心。所以我们需要为自己做一份职业规划书,通过对自己梦想、能力等的分析,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好后,我们便要勇往直前。我们要记住,要想实现梦想,就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写这份职业规划书,就是为了使自己对以后人生的发展道路有一定目的性和明确性。我觉得这非常有意义。

2、360 度评估

3、橱窗分析法: 橱窗1:“公开我”:我的一般学习能力较高,英语能力较高(我的英语学得比较好),空间判断能力一般(我有点喜爱立面几何,并学得不是很好,空间想象能力很一般,解题时常需要借助建立坐标系)形态知觉能力一般。 橱窗2:“隐藏我”:愿意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工作;动手能力强,做事手脚灵活,动作协调;不善言辞,不善交际。 橱窗3:“潜在我” : 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不愿动手;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 橱窗4:“背脊我” : 喜欢以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具有特殊艺术才能和个性;乐于创造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艺术成果,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 4自我认知小结:由优劣势能力比较知我并不太适合创业,所以我决定舍 弃我的创业梦想。根据职业能力与个人特质知我最适合且最能胜任会计、办公室人员这些工作,也比较适合医学类工作,但并不适合当临床医生(因为临床医生对空间判断能力要求很高,但我所具备的空间判断能力却一般)但我现在所学的专业是影像专业,而我又非常想当医生,所以我想继续学下去,如果经过我的一番努力学习,我的专业知识很差,,我再考虑转专业。(但我相信勤能补拙,通过我的努力学习,我一定会成为一个好的医师的。 二、职业认知 1、外部环境分析 家庭环境分析:1)经济状况:家庭并不富裕,所以他们并不能对我的就业有所帮助,一切要靠我自己 2)家人期望:父母希望我能学有所成,在大城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每个月工资有4000 元左右就行了 3)对我的影响:父亲送我读书颇不容易,所以我只能将来能找份工资

全国实用医学影像新技术

2012年全国实用医学影像新技术培训班在南通开课,通过这次学习,受益匪浅 会议邀请了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分会委员、南京市医学影像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南京鼓楼医院硕士生导师刘广月主任技师在会上做了“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中的新技术应用”。江苏省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通市医学影像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南通附属医院影像科主任技师周学军做了“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肺部的应用”。徐州市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陈新沛副主任技师在会上做了“电子版三角函数眼异物定位报告书的设计与制作”的专题讲座。该论文的研究成果,改变了原有三角函数眼异物定位报告书手写手绘的状况。新的电子版三角函数眼异物定位报告书,利用了先进的计算机软件设计而成,可在医生工作站的计算机上,对眼球异物进行测量计算和填写填画工作,当诊断报告书写完成后,可通过打印机成文,也可通过网络系统将定位诊断报告书传输到临床医生办公室,还可以存储到计算机内,达到了现代化医院需要电子版病例检查结果的要求。该项创新技术经江苏省医学情报研究所查新证明,国内未见利用电子版三角函数眼异物定位报告书的文献报道。该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江苏省2010年医学新技术成果引进二等奖和徐州市近日颁布的2010年徐州市科技成果三等奖。该篇论文还被今年1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19次全国学术大会暨国际影像技术论坛会议选为大会宣读论文,该论文也是在本次会议上我省唯一一篇数字X线摄影技术方面被选入大会宣读的论文。 会上还传达了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19次全国学术大会暨国际影像技术论坛会议的有关精神,介绍了2012年将在我国长春召开的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20次全国学术大会的信息和征文状况。 与会代表还就医学影像设备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降低辐射剂量、提高医学影像技术质量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规范等有关学术问题进行了广泛认真的研讨。

医学影像学发展及应用

医学影像学发展及应用作者:陈郑达指导教师:王世伟摘要:医学影像学在医学诊断领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过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上是非常广泛的,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的科学和直观的依据,可以更好的配合临床的症状、化验等方面,为最终准确诊断病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很好的应用在治疗方面。关键字:医学影像发展正文:1895年德国的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线,不久即被用于人体的疾病检查,并由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近30年来,CT、MRI、超声和核素显像设备在不断地改进核完善,检查技术核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影像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技术如心脏和脑的磁源成像和新的学科分支如分子影像学在不断涌现,影像诊断学的范畴仍在不断发展和扩大之中。 X射线是波长介于紫外线和γ射线间的电磁辐射。X 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辐射,其波长约为(20~0.06)×10-8厘米之间。由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于1895年发现,故又称伦琴射线。伦琴射线具有很高的穿透本领,能透过许多对可见光不透明的物质,如墨纸、木料等。这种肉眼看不见的射线可以使很多固体材料发生可见的荧光,使照相底片感光以及空气电离等效应,波长越短的X射线能量越大,叫做硬X射线,波长长的X射线能量较低,称为软X射线。波长小于0.1埃的称超硬X射线,在0.1~1埃范围内的称硬X射线,1~10埃范围

内的称软X射线。自从X射线发现后,医学上就开始用它来探测人体疾病。但是,由于人体内有些器官对X线的吸收差别极小,因此X射线对那些前后重叠的组织的病变就难以发现。于是,美国与英国的科学家开始了寻找一种新的东西来弥补用 X线技术检查人体病变的不足。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发现人体不同的组织对X线的透过率有所不同,在研究中还得出了一些有关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为后来CT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1967年,英国电子工程师亨斯费尔德在并不知道科马克研究成果的情况下,也开始了研制一种新技术的工作。他首先研究了模式的识别,然后制作了一台能加强X射线放射源的简单的扫描装置,即后来的CT,用于对人的头部进行实验性扫描测量。后来,他又用这种装置去测量全身,获得了同样的效果。1971年9月,亨斯费尔德又与一位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在伦敦郊外一家医院安装了他设计制造的这种装置,开始了头部检查。10月4日,医院用它检查了第一个病人。患者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朝天仰卧,X线管装在患者的上方,绕检查部位转动,同时在患者下方装一计数器,使人体各部位对X线吸收的多少反映在计数器上,再经过电子计算机的处理,使人体各部位的图像从荧屏上显示出来。这次试验非常成功。1972年4月,亨斯费尔德在英国放射学年会上首次公布了这一结果,正式宣告了CT的诞生。这一消息引起科技界的极大震动,CT的研制成功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

《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指南

《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指南 一、课程介绍: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运用X线、CT、MRI等成像技术来研究人体组织器官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成像,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判断病变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诊断依据的一门学科。随着医学影像医学检查手段和方法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诊断学内容亦在不断丰富和更新,成为包括超声、X线、CT、MR、ECT、PET 和介入放射学等一门独立而成熟的临床学科。在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除反映国内、外医学影像学的现状和成熟的观点外,还兼顾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系统为主线,在每系统中均以总论、正常X线、CT、MR表现和基本病变的表现为主,适当地编入了部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学诊断,以保持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忌片面求新求深。 本课程讲授中,为适应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查阅外文文献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学习中还需讲授重要名词和术语的英文单词。 二、课程学习目标: 1、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2、熟练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范畴内的各项技术,掌握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原理 和疾病诊断合理方法的选择、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基础(包括常规放射学、CT、MR、超声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 3、能够运用影像学的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 4、了解影像诊断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三、课程学习内容与安排 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要求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成像原理、检查技术,掌握各系统正常和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掌握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诊断,了解本专业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按照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二大模块。 在理论课中按系统分为11个部分共78学时,实践课教学分为实验课、见习和实习3个部分。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新进展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新进展 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是一类由各种脑血管源性病因所致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时间规律性不强,多数患者起病急、症状明显,由于CT的广泛应用,能得到及时的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多数凌晨发病,起病缓慢,症状逐渐加重,所以往往延误诊治时机。要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水平,就要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脑缺血进程和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现代影像诊断学在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CT和MRI诊断新进展 一、头颈动脉血管狭窄影像诊断 (一)头颈动脉CTA 1.基本原理和方法 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是螺旋CT 的一项特殊应用,是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在循环血中及靶血管内对比剂浓度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内,进行螺旋CT容积扫描,经计算机最终重建成靶血管数字化的立体影像。 扫描方式为横断面螺旋扫描,根据需要头颈CTA扫描范围可从主动脉弓到颅底或全脑;经肘静脉以 3.5ml/s的流速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50~60ml;选主动脉层面,使用智能触发技术,CT值设为150HU~200HU。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MPR,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 C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容积重组(volume rendering,VR)。应用机器配有高级血管成像功能与计算机辅助诊断相结合的病变发现和诊断软件,全面显

示血管。 2.头颈CTA应用现状临床实践表明,合理应用CTA能提供与常规血管造影相近似的诊断信息,且具有扫描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势。报道显示颈动脉CTA和常规血管造影评价颈动脉狭窄的相关系数达82%~92%。颅内动脉的CTA能清晰显示Willis环及其分支血管。可以用于诊断动脉瘤、血管畸形及烟雾病或血管狭窄。应用螺旋CT 重建显示脑静脉系统,称脑CT静脉血管造影(CT venography, CTV)。目前,此技术在脑静脉系统病变的诊断上已显示出重要价值。 3.头颈CTA新进展-64排螺旋 64排螺旋CT扫描速度很快,可完成3期以上外周静脉注入对比剂的增强扫描和大范围血管增强扫描成像,如脑、颈部、肺动脉、主动脉及四肢血管等,可采集纯粹的动脉或静脉时相数据,这些都有助于对血管的观察和分析。而且它配有高级血管成像功能与计算机辅助诊断相结合的病变发现和诊断软件,使其在血管成像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总结其在头颈、脊柱CTA上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血管成像范围广,能很容易完成头颈部联合或长段脊柱、脊髓CTA; (2)可同时显示血管及其相邻骨结构及其关系,如钩椎关节增生对椎动脉压迫,根据程度可分为级:I级,椎动脉平直,无压迫;II级,椎动脉受压迂曲,管腔无狭窄;III级,椎动脉受压,管腔狭窄。(3)可同时显示血管内硬化斑块,特别是在颈动脉CTA;0.6mm~0.625mm层厚的原始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血管壁硬化斑块,并根据CT

医学影像学的进展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医学影像学的进展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9-03-21T13:23:33.20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0月20期作者:于昊扬 [导读] 医学影像学为放射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其采用超声波、X光等,将人体组织通过影像使得模式表现出来,使得医生可以对患者身体开展诊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学在医疗诊断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促进了临床医学的进步。 于昊扬 (荣成市第六中学年级:高三二班;山东荣成264300) 【摘要】医学影像学为放射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其采用超声波、X光等,将人体组织通过影像使得模式表现出来,使得医生可以对患者身体开展诊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学在医疗诊断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促进了临床医学的进步。为此探析医学影像学对临床医学的影响与作用,意义重大。 【关键词】医学影响;临床医学;医疗诊断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0-0271-01 引言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很多新技术开始应用到医疗领域,很多基本得到有效的诊断,保证了人们的健康。临床医学为医疗领域的关键组成,影响学的出现、应用与深入发展对临床医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1.医学影像对临床医学的宏观作用 1.1改变信息的呈现模式 医学影响如今可以显示的医学信息已经从传统的二维模式转变为数字化显示模式,可以开展各种图像的重建、重组以及数字化变换等;显示的复杂程度逐渐提升,可以通过3D技术、曲面重组以及密度投影、面积再现等。除了形态学信息之外还可以做功性信息以及代写性信息的实施显示。可以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融合显示,可以将形态学、功能性以及代谢性融合显示。 如今的影像学信息就是将大体解剖学的形态学信息乃至大体解剖学信息等直观的展示给临床医生,使得临床医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模式解读常规二维模式信息与横断面的信息,进而可以开展细致而丰富的开展医疗诊断。 1.2形态学信息改变时相 信息显示内部的时间分辨能力的提升已经从实时重建逐渐的发展成为动态显示,多个时期重叠显示,进而在时间的概念上扩大了采集信息的质量。比如对于肝脏的多层动态扫描可以准确的判断各个时期动态图片,进而可以捕捉到不同时期的病变与具体情况。同时采用扩散成像等独特的应用外,还可以具有显示时相方面的功能,比如可以较为显著的提升脑病变的显示时间,进而大幅度的提升抢救的效率。 1.3信息显示模式多样化 试着目前逐渐深入引用的扩散成像后,对于神经内外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脑功能成像已经成为可能,在临床中已有深入的应用,可以提供可靠的诊断信息;心脏以及其他器官等,通过灌注成像可以提供相关器官具有的循环可以直观的了解其内部具有的信息;分子影像学以及基因影像学的出现,使得医学影响技术几乎进入到了新的医学领域之中。这些还仅仅是信息显示模块中的一小部分,这些新的信息模式给临床医生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诊断信息,进而可以直接的判断病情的情况。 1.4对于医学理论的影响 医学影像学的深入发展与新的信息呈现模式出现,对临床医学乃至于整个医学的影响十分深远。譬如在皮层影响研究总中,已经发现了传统的生理学与解剖学所部了解甚至理解错误的神经反射路径。脑与心血管的成像可以直接的了解缺血的脑或心肌的存活情况,进而需要彻底的改变传统治疗模式;接入放射等多种技术的联合开发使得教科书内部多种诊断技术与治疗技术得到更新。总体来说,介入放射学的开展为目前外科手术内部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 2.具体影响分析 2.1疾病的普查 伴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其已经广泛的应用到疾病的普查上,欧美等医疗机构已经将肺部的CT普查纳入到医保范围,同时在骨科的检查中,这两种技术也得到了较为深入的应用,使得人们可以对于自身的疾病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 2.2腹部检查 首先对于肝脏的检测,可以提供肝脏的血供应情况,通过二维、三维的信息显示,明确的得到病变部位,这是所有医生手术前必要的资料。其次为中空器官,比如胃、直肠等通过透明化技术了解详细情况,了解内外病变特征,同时还可以综合应用几种成像的模式,以求做到信息的互补。最后为妇科与盆腔的病变检查,在提升采集速度的基础上可以克服胎儿运动的影响。 2.3中枢神经系统检查 传统的CT检测对于缺血性诊断的时间盲区比较长,通过扩散成像技术使得病患的诊断时间缩短为2小时,缺血性中枢被认为是介入性治疗方法可以提早或者是及时的开展介入治疗,为其提供有效的方案。对于脑肿瘤的形态学改变研究已经很多,扩散成像技术可以对其开展更为精确地诊断,改变相关参数之后可以明确肿瘤血管具有的基本类型、血液循环的结构以及动力学等,进而提示出病变具有的基本特征,还可以通过延迟拍照技术等,分析不同时期具有的影像资料,进而推断得到病变的实际情况。 2.4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 计算机辅助检测最早出现在美国,应用到乳腺癌以及乳癌的诊断中,随着其在肺癌普查之中的应用,为其应用打开新的领域。同时在结肠癌、冠心病等多领域的诊断之中也得到了深入的应用。随着计算机辅助检测的应用,大幅度的降低了工作的强度。 计算机辅助检测实际上为从累积的资料作为依据,对于输入病例开展细致的研究,最后得出智能化的检测结果,构成综合诊断与专家分析系统,使得每个病例都得到标准化的检测。计算机辅助系统的结论仅仅为提示性的,经过医师的确认之后可以很好的补充临床的实

医学影像学的进展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随着放射学发展为医学影像学,该专业从临床医学中的一个辅助性学科跃升为支撑性学科。现代的医学影像学对先进科学技术依赖之深决定了它必将随着现代科技的前沿迅猛发展,进而对临床医学整体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医学影像学对临床医学的宏观影响 (一)形态学信息显示方式的改变 医学影像学目前显示的信息类型已经从简单的二维的模拟影像转 科有重要的意义;脑功能性成像已 开发了若干年,且已在广泛的临床 应用中;CT与MRI的肿瘤灌注成像 已逐步开展,以提供参数性诊断信 息;心脏与其他实质性器官,如肝 脏,灌注成像将提供相应器官微循 环改变的更直观的信息;心脏的 MR向量成像是研究心腔内循环状 况的新方法;分子影像学与基因影 像学的出现反映了医学影像学几乎 同步地冲入了这些崭新的医学领域。 这些还只是新的信息模式的一部份。 这些新的信息模式给临床医生提供 了大量新的有用的诊断信息,直接 影响对疾病的病情与预后的判断。 (四)对医学基本理论的冲击 医学影像学的迅速进展和新的 信息类型涌现,对临床医学乃至基 础医学的冲击已经到了必需改写教 科书的程度。如MR皮层功能定位研 究已发现了传统的解剖学与生理学 不了解、甚至描述不正确的神经反 射投射路径;脑与心肌的灌注成像 可直接提供缺血的脑或心肌存活状 况,从而需要彻底修改传统的治疗 方案;介入放射学的多种技术开发 使教科书中很多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的描述要作重大修改。事实上, 介入放射学的开展是当前外科手术 中蓬勃发展的微创技术的先驱。 二.医学影像学对主要应用领 域的影响 (一)中枢神经系统 1.卒中 传统的CT检查对缺血性 卒中诊断的时间盲区达24小时或更 久;传统的MRI诊断缺血性卒中的 时间盲区也为12小时左右;MRI扩 散成像、MR灌注成像以及发展较晚 但应用更普及的CT灌注成像可提早 到发病后2小时作出诊断。缺血性卒 中的溶栓治疗是公认的介入性治疗变为: 1.数字化影像 可用为各种重 建、重组和数字化存贮与传输的基 础; 2.复杂的重组影像 可作2D、3D、 4D显示、内窥镜显示、曲面重组、多 平面重组、最大强(密)度投影、最小 强(密)度投影、遮蔽表面显示、容积 再现等; 3.除形态学信息以外还可作功 能性信息和代谢性信息的显示; 4.可作不同类型信息(CT、MRI、 PET……)的融合显示与形态学、功 能性与代谢性信息的融合显示。 当代的影像学信息可以把相当 于大体解剖学的形态学信息乃至远 较大体解剖学信息丰富的各类信息 直观地提供给临床医生,使临床医 生免去解读常规的二维模式信息以 及横断层面信息的困难,得到丰富 的、很多是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提供 的信息类型。 (二)形态学信息显示时相的改变 信息显示中时间分辨力的提高 已从早期的“实时重建”,发展为动态 器官的实时动态显示和多期相采集, 从时间的概念上扩大了采集到的信 息的“质”与“量”。如肝脏的多层CT 动态扫描已经可以准确地分辨动脉 早期、动脉期、动脉晚期、门脉流入 期、门脉晚期等期相,从而可捕捉到 以往不能显示的病变和/或表现。 此外,MR扩散成像、MR灌注成 像、CT灌注成像等除特定应用外,也 具有显示时相方面的优势,如可以 显著地提早脑缺血病变的显示时间, 从传统CT的发病后24小时提早到发 病后2小时。 (三)新的信息模式不断涌现 近年开发并日趋完善的脑白质 束成像(tractography)是基于MR扩 散成像发展的扩散张量成像(tensor imaging)的直接结果,对神经内、外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现状

医学影像发展与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形成 ◆医学影像是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每1~2年就出现 一项新技术。显著的特点是从疾病的形态学诊断发展到疾病的功能诊断,从大体形态诊断发展到分子水平诊断,以及定性和定量的诊断,从诊断的临床辅助科室发展到临床治疗的介入科室。以致在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治疗学和医学影像技术学等亚学科。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并把X线用于人体检查,开创了放射医学的先河。在 此后的100多年内X线检查占着主导地位,幷广泛地用于临床,使得放射医学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对临床疾病的诊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的放射科医生来源有二,在大的教学医院的主要是医疗系毕业的学生,中小医院主要是放射中专班毕业的学生。此时放射科技术人员,在大的教学医院有解放前教会医院培养的技术人员和自己培养的学徒,中小医院的放射科诊断和技术没分家。在20世纪60~80年代,放射科医生基本上是正规学校毕业的学生,而技术人员则是招工顶职、复员军人、护士改行,或者是初高毕业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发展很快,新的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涌现,新的影像技术不断 产生,医学影像检查和治疗在临床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60年代出现影像增强技术,使得放射科以上在黑暗房间的检查彻底解放出来; 20世纪70年代出现CT成像技术,该设备以高的密度分辨率使得放射科结束只能观察人体的骨骼和骷髅的历史,还能够观察人体的软组织病变,解决了传统X线难以解决的诊断难题,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广阔的前景;20世纪80年代出现MR成像技术,它以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多参数的检查技术,能够观察人体更加细微的病变,解决普通X现、CT和心血管造影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具有无辐射损伤和无创伤的特点,在人体的功能成像和分子水平有其独特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出现介入放射学,它通过微小的创伤解决了临床上某些疾病难以处理或创伤大的问题,使得放射科成为继内科和外科后的第三大治疗学科;20世纪80~90年代出现CR和DR成像技术,使得放射科进入全面的数字化X线检查,在成像质量、工作效率、图像保存和劳动强度等方面显示极大的优越性;20世纪90年代出现激光打印技术,使放射科技术人员彻底告别暗室手工冲洗胶片的历史,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图像质量,幷实现了数字化图像的传输和打印;超声技术近来发展越来越快,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以无创伤、效率高、诊断准确而受到广大的临床科室亲眯;核素扫描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逐渐超出了传统X线摄影的 范畴,已经具备了CT、DR、MRI 等多种医学影像技术。这些设备提供了巨大的信 影像信息,为临床提供大量的诊断数据,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学影像学科和临床 医疗水平。本文谈了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史,归纳总结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3-0260-02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应用工程学的概念及方法,并基于工程学原理发展起来的 一种技术,其实医学影像技术还是医学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物理学的概念 和方法及物理原理发展起来的先进技术手段。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DR、MRI 等多种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和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创新和突破。借助 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医护人员对解剖结构的成像更为详细,对病变组织的 形态了解更为清晰。本单位拥有的影像技术设备是西门子1.5tMRI、GE64排螺旋CT、上海DR、超声、核医学等。本文主要是探讨和分析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1.1X线发现伊始即用于医学临床,基于X线的物理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和人体组织间的密度、厚度的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不同的组织结构时,被吸收的程度不同,到达荧光屏或胶片的X线量有差别,就形成了黑白对比不同 的图像。X线检查首先是用于密度差别明显的骨折和体内异物的诊断,以后又逐 步用于人体各部分的检查。于此同时,各种X线设备相继出现[1]。 1.2计算机X线摄影,计算机X线摄影(CR)是使用存储荧光体技术的数字化X 线摄影技术,在传统X线机上就可以操作。它实现了X线摄影信息数字化,使数 字图像数据可用计算机处理、显示、传输和储存,优化了影像质量,突出感光趣 区的诊断信息,提高了X线利用效率。计算机体层成像,自从1972年英国工程 师Hounsfield发明了计算机体层成像(CT)并正式应用于临床以来,在近30年的时 间里,CT从最初每单层数分钟扫描、5~8分钟重建以及较小的象素、有限的图 像分辨率发展到今天的大容积多层螺旋扫描、每0.5秒旋转360度、实时图像重 建技术以及在轴、冠、矢状位上获得各向同性分辨率的图像,并从单纯的形态学 图像发展到功能性检查。 1.3后来基于人们对于质子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MRI设备用于临床。 其物理基础是磁共振技术。他通过测量人体组织中的氢质子的MR信号,实现人 体任意层面成像。医学影像技术中的MRI图像,也可称为磁共振或者核磁共振成像,此项技术借助电子计算机和图像重建的功能重新建立成像的医学影像技术, 表现于灰度呈现度不同,反映相对应的组织结构情况的数字化影像技术。MRI 的 检查范围比较广,非常适合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位以及心脏血管等检查,但是 对于体内有磁性物质的病人则失去检查功能,而且MRI没有CT适合对钙化的效 果检查,对肺部和骨皮质的现实也比CT的检查效果差。西门子1.5tMRI 的软组织 分辨率较高,无放射线,因而对人体的身体基本无害。扫描过程中,检查对象平 躺在检查床上以得到轴位、冠状位、矢状位以及斜位的体层图像,还可以做无创 性全身血管成像、脑弥散、等功能成像,西门子1.5tMRI具备高分辨率胰胆管水 成像、输尿管水成像等优秀的影像学检查功能,为检查者提早发现病变情况。

医学影像学专业实习总结范文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 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实习期总结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工作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 医学影像技术 13影像301 ABC 2015411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恩格斯曾说过“没有计划的学习,简直是荒唐。”一个人如果没有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且不清晰自己的目标,即使他的学历很高,知识面很广,那么也只能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庸人,又或者只能一辈子做别人的跟班,做一个等着时间来把自己生命耗尽的人。一个不能靠自己的能力改变命运的人,是不幸的,也是可怜的,因为这些人没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反而成为命运的奴隶。而人的一生中究竟有多少个春秋,有多少事是值得回忆和纪念的。生命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我们去描绘,去谱写。 不少人都曾经这样问过自己“人生之路到底该如何去走?” 记得一位哲人曾这样说过:“走好每一步,这就是你的人生。”人生之路说长也长,因为它是你一生意义的诠释:人生之路说短也短,因为你生活过的每一天都是你的人生。每个人都在设计自己的人生,都在实现自己的梦想。一路上,不光需要有着克服困难的勇气,更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否则再辛苦的奔忙也只能是毫无收获的徒劳。而职业生涯的规划就是指引人生道路的北斗星,使我们的生命释放更加灿烂的光芒。

2019年——2023年大学本科结业、考取: 英语6级、计算机三级、大型仪器上岗证 2024年争取考上研究生 此时,参加工作满五年,可以考主管技师 2015年-2016 年实习一年 2016.9 —— 2024.9去往定向单位上班八年2017.2报名放射技师考试 2018年机动,同时准备本科的成人考试 2025年——2026年争取到三甲医院工作 2045年,工作30年,考得副主任技师 2050年,55岁,退休。 2050年一一2060年,在医疗设备公司担任指导操作工作,进行设备使用人员的培P 训工 作。- ^■7 4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新进展.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新进展 高勇安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科 100053 脑血管病(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 )是一类由各种脑血管源性病因所致的脑部 疾病的总称。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时间规律性不强,多数患者起病急、症状明显,由于 CT 的广泛应用,能得到及时的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多数凌晨发病,起病缓慢,症状逐渐加重, 所以往往延误诊治时机。要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水平,就要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脑 缺血进程和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现代影像诊断学在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 CT 和MRI 诊断新进展 CTA 扫描范围可从主动脉弓到颅底或全脑; 50?60ml ;选主动脉层面,使用智能触发技 MPR 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 CPR ,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 projection , MIP ) 和容积重组(volume rendering , VR 。应用机器配有高级血管成像功能与计算机辅助诊断相结合的病变发现和诊断软件,全 面显示血管。 2. 头颈CTA 应用现状临床实践表 明,合理应用CTA 能提供与常规血管造影相近似的诊 断信息,且具有扫描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势。报道显示颈动脉 CTA 和常规血管造影评价颈 动脉狭窄的相关系数达 82%?92%。颅内动脉的 CTA 能清晰显示Willis 环及其分支血管。 可以用于诊断动脉瘤、血管畸形及烟雾病或血管狭窄(图 1)。应用螺旋CT 重建显示脑静脉 系统,称脑CT 静脉血管造影(CT venography, CTV 。目前,此技术在脑静脉系统病变的诊 断上已显示出重要价值。 3. 头颈CTA 新进展-64排螺旋64排螺旋CT 扫描速度很快,可完成 3期以上外周静脉 注入对比剂的增强扫描和大范围血管增强扫描成像,如脑、颈部、肺动脉、主动脉及四肢血 管等,可采集纯粹的动脉或静脉时相数据,这些都有助于对血管的观察和分析。而且它配有 高级血管成像功能与计算机辅助诊断相结合的病变发现和诊断软件,使其在血管成像方面的 优势更加突出。总结其在头颈、脊柱 CTA 上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血管成像范围广,能很容易完成头颈部联合或长段脊柱、脊髓 CTA (图 (2) 可同时显示血管及其相邻骨结构及其关系, 如钩椎关节增生对椎动脉压迫, II 级,椎动脉受压迂曲,管腔无狭窄; 特别是在颈动脉 CTA 0.6mm ?0.625mm 层厚的 原始图 CT 值分为,富脂软板块(CT 值V 50HU )、纤维化 一、头颈动脉血管狭窄影像诊断 (一)头颈动脉 CTA 1.基本原理和方法 CT 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 )是螺旋CT 的一项特殊应用, 是指静脉注射对 比剂后,在循环血中及靶血管内对比剂浓度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内,进行螺旋 CT 容积扫描,经计算机最终重建成靶血管数字化的立体影像。 扫描方式为横断面螺旋扫描,根据需要头颈 经肘静脉以 3.5ml/s 的流速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 术,CT 值设为 150HL ?200HU 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 2); 根据 程 III 级,椎 度可分为级: I 级,椎动脉平直,无压迫; 动脉受压,管腔狭窄(图 ( 3)可同时显示血管内硬化斑块, 像可 以清晰显示血管壁硬化斑块,并根据 3)。

医学影像学研究进展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 (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 二OO八?二OO九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程编号23130006 课程名称生物医学工程导论主讲教师陈思平/汪天富评分 学号2006041034姓名涂远游专业年级大三工商管理(1)班 题目:医学影像学研究进展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归纳与综合而作出疾病诊断的一门学科。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它已由以前单一的,传统的X射线诊断学扩展为包括X射线,CT,MRI及超声的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形成了集医学诊断和介入治疗学为一体的诊治并存的新模式一一医学影像学。至今,医学影像学科已成为医院中作用特殊。任务重大,不可或缺的重要科室,同时,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其它临床各学科的发展。 自从伦琴1985年发现X射线以后不久,X射线就被用于人体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形成了放射诊断学这一新学科,并奠定了医学影像学的基础。至今放射诊断学仍是医学影像学中的重要内容,应用普遍。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又相继出现了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 核共振成像(MRI)和发射体层成像(ECT),包括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与正电子发射体层(PET)等新的成像技术。这些成像技术都是通过数字化探测器,将X射线影像直接转化为数字化信号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将该影像还原在显示器上,由医生观察显示器而无需拍片。现在数字成像已由CT和MRI等扩展到X射线成像,使传统的模拟X射线也改成为数字成像。数字成像改变了图像的显示方式,图像解读也由照片观察过渡到兼用屏幕观察,

到计算机辅助检测(CAD )。影像诊断也试用计算机辅助诊断(CAD ),以减轻图像过多,解读费时的压力。图像的保存,传输与利用,由于有了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使远程放射学成为现实,极大地方便了会诊工作。随着信息放射学的发展,远程放射技术作为传送图像信息的一种新方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远程放射技术分别采用普通电话线,同轴电缆,光纤电缆,激光与通讯卫星相连的微波发射装置和远程通讯系统传送图像。远程放射技术的应用在今后还会有更大的发展,采用远程放射技术进行医学影像的诊断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图像数字化,网络和PACS 得应用,影像科学将逐步成为数字化和无胶片学科。虽然各种成像技术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不同,诊断价值与限度亦各异,但都是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成像,借以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都属于活体器官的视诊范畴,是特殊的诊断方法。 而近几十年来,由于微电子学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以及分子医学的发展,致使影像诊断设备不断改进,检查技术也不断创新。影像诊断已从单一的形态成像诊断发展为形态成像,功能成像和代谢成像并用的综合诊断。继CT与MRI 之后,又有脑磁源图(MSI)应用于临床。分子影像学也在研究中。 影像诊断学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图像引导手术导航系统是医学影像技术取得的重大进展。利用图像引导技术可显示出器官的内部构造,便于脑部肿瘤。动脉肿瘤和其他缺陷的诊疗,增强了诊断和治疗之间的联系。用图像引导可缩小外科计划和实施两者之间的差距,结合先进的示踪技术,可在数字化的图像上测出外科器械的精确位置,使医生能观察到内窥镜或激光纤维之类的器械在体内的部位。

医学影像学综述

肺孤立型结节影像诊断研究现状及进展 作者:沈丽娜08102412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湖州,313000 【摘要】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是胸部放射线检查中最常见的病变之一。大多为胸部X片或CT偶然发现。它的诊断和评价一直是当代医学所面临的挑战。判断肺孤立性结节的良恶性质,是放射科医生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设备和技术的发展,以及基础医学研究的深入,SPN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关键字】孤立型肺结节层螺旋CT 体层摄影术线计算机 肿瘤血管成像数字化影像技术 CT灌注成像 肺部孤立性结节(SPN)定义肺内单发的直径2~30 mm的圆形或卵圆形的肺实质性病灶,同时不合并淋巴结肿、肺不张和肺炎对于肺部孤立性结节的处理主要在于尽早切除恶性肿瘤和尽可能少的对良性病变实施手术[14]。因此,发现SPN及鉴别其良恶性是影像学的主要任务。全世界每年通过筛查检出SPN约15万例。在检出的SPN中,恶性肿瘤占10%~70%,良性病灶中80%为炎性肉芽肿,10%为错构瘤。早期肺癌手术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中晚期的5年生存率低于5%[1]。影像学评价标准有助于提示SPN的良性或恶性可能性本文将在介绍SPN影像学诊断原则的基础上重点综述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以往SPN主要依赖于胸部常规X线摄片和透视,CT的主要作用在于确定结节的良恶性。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改进和提高,低剂量螺旋CT在胸部的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即在减少受检者射线照射的前提下提高肺癌结节的检出率[2]。有研究指出,低剂量螺旋CT发现的病灶数是普通X线片8倍。胸部平片正位观察时,将有20%~25%的肺野被遮盖,侧位观察时,会有15%~20%的肺野被遮盖。还有学者发现,低剂量CT发现的亚临床小肺癌,76%在X线片上无法显示。所以,许多学者认为肺癌筛查的工具应当选择CT而不是X线片。对于低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