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第二讲: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第二讲: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第一讲: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世界政治是指在国际社会中各种政治力量在世界政治领域中相互关系的总和,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和平、强权与民主、合作与对抗等政治现象。

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是国际社会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主权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因素错综复杂,主要有:(1)经济因素;(2)科技因素;(3)军事因素;(4)意识形态因素;(5)自然环境因素。等等。

第一节: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与斗争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各种政治力量(包括主权国家或

国家集团)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政治形势最根本的特征,是把握国际风云变幻的最基本的脉络,是认识世界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主要依据。研究世界政治格局是我们研究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开端。

世界政治格局包括:单极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和无极格局四种。世界格局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的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质量互变规律。

研究世界格局的意义十分重大:

1、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整个世界;

2、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在国际舞台上活动的各种角色,特别是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的角色;

3、有助于我们把握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自从17世纪40年代出现了第一个世界格局以来,到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两极格局终结,人类历史经历了350年的发展,其中的世界格局也发生了五次大的变化:

1、威斯特伐利亚格局(1648年—1815年)

2、维也纳格局(1815年——1914年)

3、凡尔塞格局(1919年——1939年)

4、雅尔塔格局:

5、两极格局:

战后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1、美国的独霸政策导致苏联的反对,美苏两个大国由原先的合作逐渐演变为对抗为两极格局的出现埋下了伏蔽。

2、20世纪50年代,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3、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个国家的对峙与斗争。

4、20世纪7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激烈地争霸世界,并出现了疯狂的军备竞赛,力量的不平衡也开始显露。

5、20世纪80—90年代,美苏之间由紧张转向缓和、由对抗转向对话,最终

使两极格局彻底瓦解,世界从此进入新旧格局的交替时期。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战后初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6年,卷入的人口达20亿,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战争死亡达6000万人。直接后果是:打败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严重削弱了英、法,使欧洲衰弱,美苏崛起。原先那种欧洲中心的世界格局不复存在,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主宰世界的格局已经水到渠成。

1.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雅尔塔体制的含义:

是指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大国首脑在德黑兰(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雅尔塔(1945年2月4日—2月11日)、波茨坦(1945年7月17日—8月2日)等国际会议上所达成的关于彻底击败法西斯国家、战后世界秩序安排以及三大国在战后世界中权力划分的协议、协定和规章而建立的体制。由于这些关于战后世界秩序的规章和三大国势力范围划分的协议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的,故称为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

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重新作出安排。雅尔塔体制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它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开了先河。

雅尔塔体制的历史作用:

雅尔塔体制曾经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①缓和了战时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矛盾,对于增强同盟国的团结,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起过重要作用;

②对战后清除德国法西斯主义势力、日本军国主义势

力,防止法西斯主义势力复活,维持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一欧洲的稳定起过一定作用;

③对防止世界大战重新爆发,维护战后世界和平,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战后世界和平是一种美苏激烈争夺下的“恐怖和平”。

消极作用:

①雅尔塔体制体现了美苏等大国的强权政治。

②制造了军事上的两极分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长期对立,成为战后世界紧张局势和世界战争危险的根源。

2、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对比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

(2)、英、法两个世界强国的实力遭到了极大地削弱;

(3)、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

(4)、美国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得到空前膨胀,成为“称霸世界的强国”;

(5)、苏联经受住了战争的严峻考验,成为拥有巨大实力、享有崇高国际威望的社会主义大国;

(6)、欧洲、亚洲一大批人民民主国家相继建立,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7)、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预示着民族独立国家的大批涌现。

帝国主义阵营形成的过程:

(1)“冷战”的爆发:

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给美国国务院发了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提出了一整套“遏制”苏联的政策。同年3月5日,反共老手丘吉尔在美国的富尔敦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呼吁美英合作,建立军事同盟,对付苏联的威胁。同年9月,杜鲁门的白宫助理白拉克-克里福德起草了一份长达50页的报告《美国与苏联的关系》,正式提出对苏“冷战”的纲领。为“冷战”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和舆论准备。

(2)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作了关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演说。在演说中,杜鲁门声称希腊和土耳其受到了共产党领导的几千名武装人员的威胁。他要求国会批准给予希腊、土耳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帮助他们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他公开打出了反苏、反共的旗号,标志着美苏战时的联盟正式破裂;是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第一个重要步骤。

(3)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于1947年6月5日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提出了美国帮助欧洲经济复兴计划。该计划在1948年4月被国会批准,从1948年--1952年间,美国共向西欧各国提供了约130亿美元的援助。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处于极端困难的西欧各国度过了难关,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同时也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另一方面,美国也为自己的过剩产品和资本找到了国外市场,通过援助,加强了对西欧国家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控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冷战的轨道,这是有利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的。

(4)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马歇尔计划之后,美国又策划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1949年4月,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葡萄牙、意大利和冰岛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这是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它是马歇尔计划合乎逻辑的发展,是美国称霸世界计划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5)第四点计划”

针对第三世界美国又提出了“第四点计划”,通过经济、军事援助的手段,加强对不发达国家的渗透和扩张,争取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1949年1月,杜鲁门作为第二任总统发表的就职演说中提出了美国外交方面的四点主要行动计划,其中第四点的内容就是针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故称“第四点计划”。他是“马歇尔计划”的补充,是杜鲁门主义合乎逻辑的发展。)

3、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莫洛托夫计划”的实施:

针对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苏联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强与东欧各国的经济合作。1947年7-8月间,苏联先后同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五国签订了贸易协定,他是苏联与东欧国家建立密切经济联系的第一步,对东欧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九国情报局”的成立:

1947年9月,在波兰首都举行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成立会议,出席会议的有:苏联、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和意大利九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该机构的成立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形成了中苏两个大国的军事同盟,从而把亚欧社会主义国家连成一片,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4)“经互会”的成立:

为了冲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1949年1月在莫斯科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参加成立大会的有: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六国,2月阿尔巴尼亚加入,1950年9月,民主德国加入。经互会的宗旨是:在与会国之间建立密切的经济联系,促进各国加速实现工业化,巩固整个民主大家庭。经互会的建立是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又一个重要步骤。

(5)“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1955年5月5日,西方国家不顾苏联的强烈抗议,批准了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组织的《巴黎协定》。因此,苏联就在1955年5月14日同东欧一些国家在华沙召开会议,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统称为“华沙条约”。1955年 6月4日华沙条约正式生效,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了(简称“华约”)。标志着苏联与东欧各国形成了正式的军事集团。至此,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二、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整个50年代)

两大阵营形成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种斗争贯穿整个50年代,主要表现在:

(1)政治上,社会主义阵营高举和平、民主的大旗,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和侵略政策,维护世界和平,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支持民族解放运动。

(2)经济上,帝国主义阵营妄图通过封锁扼杀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11月,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组织“巴黎统筹委员会”,专司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禁运。社会主义国家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并致力于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经济关系,以粉碎帝国主义阵营的经济扼杀。

(3)军事上,帝国主义阵营通过拼凑军事集团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军事包围、武力威胁、甚至直接发动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两次柏林危机等。社会主义国家则针锋相对,通过彼此互助反对帝国主义集团的安全威胁。

(4)意识形态上,帝国主义阵营希望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一代会发生“和平演变”,社会主义阵营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阴谋,保持着高度警惕。

第二节:两极格局的发展变化

一、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整个60年代)

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两大阵营对抗。6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发展中国家崛起;社会主义阵营走向解体;帝国主义阵营四分五裂。

(一)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1、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兴起的原因:

(1)德、意、日法西斯被打败,英、法等前殖民地宗主国被严重削弱,为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与壮大,极大地鼓舞和支持了民族独立运动;

(3)亚非拉人民被卷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开阔了眼界,受到了教育和锻炼,提高了政治觉悟。

2、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兴起与发展的意义:

①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结束了二百多年的殖民统治,深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步。

②为第三世界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战后初期,苏联的对外政策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亚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大国主义的倾向也相伴而生。早在斯大林时期就发生了苏南冲突。到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大国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霸权主义。1956年接连出现了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开始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事务。苏联的举动遭到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反对,苏波、苏匈关系因此变得十分紧张。60年代初,苏联与阿尔巴尼亚关系破裂。苏中关系也早已恶化。

社会主义阵营此时已经受到来自内部的严重威胁,面临解体的危险。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更加肆无忌惮地推行霸权主义政策,1968年8月,苏联悍然

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干涉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布拉格之春)。1969年3月,苏军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8月苏军入侵中国新疆,制造流血事件。至此,中苏关系完全破裂,并转向敌对。社会主义阵营完全解体。

附:中苏关系由友好到破裂的历程

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6年2月苏联召开苏共20大,中苏之间开始产生分歧(分歧有两个:1、关于斯大林的评价问题;2、和平过渡问题。),但是没有公开化;

1958年连续出现了“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军事技术转让合同,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技术;

1960年7月,中苏两党的分歧扩大到两国关系上来,苏联在一个月时间里撤走全部在华工作的专家,撕毁了343个合同,废除了257个科学技术协定;

1963年9月至1964年7月,中共中央先后发表了“九评”文章,中苏论战开始;

1966年3月,苏共23大召开,中共没有派代表出席,两党关系中断;

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爆发,中苏两国变为敌对状态。

(三)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严重削弱了英、法等资本主义大国。为了对付本国共产党,稳定资产阶级统治;应付战后经济困难,实现经济复兴;遏制苏联军事威胁。西欧和日本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通过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签订军事合作条约等方式控制了西欧和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美国与日本和西欧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西欧、日本独立自主倾向的发展导致帝国主义阵营出现分化。表现在:

1、1958年,戴高乐出任法国总统,坚决执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内的霸权,提出了“戴高乐主义”。

2、1969年,联邦德国改变了一贯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为了德国自身的经济政治利益和德意志民族的统一而推行“新东方政策”。

3、日本人民开展了收回被美国占领领土、修改不平等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斗争。1972年,日本宣布实施“多边自主外交”。

二、美苏激烈争霸(整个70年代)

战后美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争夺世界霸权。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划分势力范围,战后大体按照这种势力范围划分争夺世界霸权。争夺的战略重点在欧洲,在发展中国家的争夺最为激烈。但由于受美苏两国各自实力地位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改变的影响,美苏争霸在不同时期也显示出了不同特点。

1、1945年一1955年,美国企图独霸世界,苏联反霸

2、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期,美苏争霸。争霸态势是美攻苏守

3、20世纪70年代,美苏激烈争霸。争霸态势是苏攻美守

三、20世纪80年代,美苏既对抗又对话,既争夺又缓和。美苏关系缓和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际政治的主要特点

20世纪 70年代,苏联大肆对外侵略扩张,使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从 20世纪 70年代中后期开始经济增长率明显下降,农业自 1979年以来连年欠收,同美国争霸越来越困难。美国虽然在里根政府第一任期内(1981年---1985年)经济一度有所发展,军备、实力有所增强,在与苏联争霸斗争中重新赢得了一些主动,但好景不长。扩军抗苏,一轮胜似一轮的军备竞赛和对抗加重了美国经济困难。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双方需要,也由于苏联领导人的更换,美苏对抗逐步走向缓和。世界出现了既对抗又缓和,以缓和为主的局面。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苏联经济进行根本改革,试图改变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停滞不前的状况,保住苏联超级大国地位。但由于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路线,使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引发了苏联经济、政治、民族和社会危机,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第三节:两极格局的终结

1985年11月,美苏首脑在日内瓦会晤,这是美苏关系从紧张转向缓和的标志。从1985年11月日内瓦首脑会晤到1990年赫尔辛基首脑会晤,在短短5年时间里共进行了8次美苏首脑会晤,46次外长会晤和多次军事领导人的会晤。人们一般把1989年12月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作为冷战结束的标志。

随着美苏关系的缓和,世界许多热点地区的形势普遍降温。1986年,苏联开始从阿富汗撤军,1989年2月15日,苏军全部撤完。1988年8月20日伊朗和伊拉克宣布停火,从而结束了持续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1989年9月21日,越南一夜之间全部从柬埔寨撤军从而结束了侵柬战争。安哥拉战争也因1988年12月22日安哥拉、南非、古巴在纽约签署正式和约而宣告结束。1990年2月,尼加拉瓜举行大选,内战随着结束。

80年代中期以来,东欧国家的形势日趋恶化,最终酿成严重的经济危机。各国共产党在这种危机面前感到束手无策。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形势发生巨变,政权更迭,执政的共产党纷纷垮台,国家的性质都变为资本主义。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被联邦德国吞并,两德统一;1991年6月28日,经互会宣布解散;7月1日,华约宣布解散。至此,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不复存在。

1991年,苏联在全面危机下,共产党被迫解散,个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国领导人签署了《明斯克协议》,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21日,俄罗斯等11国在阿拉木图签署了〈〈关于独立国家联合体议定书〉〉,宣布苏联不复存在;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不复存在;苏联解体。最终完成了两极格局的终结过程两极格局终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

1、军备竞赛拖跨了美国,拖死了苏联是两极格局崩溃的直接原因。

2、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两极格局崩溃的根本原因。

3、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也严重冲击了美苏两极体制,是促成两极格局解体的重要原因。

第四节:当今世界政治的发展

一、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

推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演进的主要动力是:

大国国家内部政治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的矛盾运动;

大国之间安全利益和其他重要利益的矛盾运动;

大国或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对比关系的变化。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就是这些矛盾运动由量变到质变的客观发展过程演变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危机阶段、过渡阶段、稳定阶段。

此次世界格局转换具有不同于以往世界格局转换的特点:

1、此次世界格局转换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

2、此次世界格局转换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时期,也比以往任何一次格局转

换复杂得多。

3、此次世界格局的转换斗争的焦点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

此次世界格局转换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时期。理由在于:

1、此次世界格局转换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没有什么战胜国和战败国之分,不可能像以往世界格局转换那样,若干大国通过召开国际会议,谈判协商重绘世界政治地图,确立新的世界格局,只能通过各大国或国家集团力量的消长和分化组合逐步自然地形成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2、此次世界格局转换并非多极格局已经发育成熟所致。

3、目前世界上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很多。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一周知识概述 二战结束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战后国际关系演变 1、变化原因: (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反对法西斯。 (2)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帝国主义力量削弱;人民民主力量增长。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 (4)西方对苏联和东欧实行“和平”演变。 2、演变的表现: (1)世界反法西斯盟国打败了德、意、日。 (2)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原则,建立了联合国。 (3)美国推行冷战遏制苏联,对亚洲实行局部战争。(侵略朝鲜和越南)(4)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5)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6)苏联推行霸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7)西欧、日本迅速发展,经济上日、西欧、美三足鼎立,政治上不再唯美国是从。 (8)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增强。(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3、基本格局: (1)第三世界崛起和西欧、日本的实力增长,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2)美苏冷战是战后四十年国际关系的核心。 (3)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1、冷战政策 (1)原因: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冷战政策的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美国的根本目的是称霸世界) (3)信号: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4)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目的一: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发生;目的二:通过美国的援助,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在军事方面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1955年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标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至此,世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峙。 (6)美苏冷战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 2、美苏争霸 (1)开始与结束的标志: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后,美苏展 开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 束。 (2)根本原因:美苏两国意识形态的不同和各自国家的利益。 (3)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4)过程: 第一阶段: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美攻苏守。原因:五六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优势。事件: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苏攻美守。原因:美国受经济危机(1974-1975)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美国深陷越南战争,难以自拔,尼克松于1969年执政后,实行了战略收缩。而苏联在7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加,转而采取进攻战略。表现:苏联把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作为扩张的对象。1979年12月,出兵占领了阿富汗。 第三阶段:80年代到90年代初,双方实行有限缓和。原因:长期争霸,使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联负担沉重。8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备控制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美国因为大规模扩充军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它的经济也遇到西欧和日本的激烈竞争。因此,美国同意实行有限缓和。表现: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江苏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解析)

两极格局的形成 1.(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一模·19)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的15年后,赫鲁晓夫以丘吉尔谴责共产主义的力度批评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两个体系的和平竞赛过程中,我们所有人都会看到资本主义在道义上已经遭到重大失败。人们日益意识到对于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资本主义一个都不能解决。变得越来越显而易见的就是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新全球史》)此时的苏联( ) A.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B.瓦解了帝国主义阵营 C.强调意识形态的优越性D.获得了第三世界支持 【考点】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铁幕”演说的15年后应该是指1961年,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A项错误;1961年当时还处于两极对峙格局时期,没有瓦解帝国主义阵营,故B项错误;从材料“资本主义一个都不能解决”、“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说明苏联强调意识形态的优越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第三世界支持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江苏南通、扬州二模·17)右图为英国政府印发的海报,画面上妇女身上的文字为“一个欧洲”,这个妇女站在两个高跷上,高跷上写着“马歇尔计划”,上方葡萄下的文字意为“更好的生活水准”。由此可知英国政府( ) A.希望欧洲各国共同推动联合进程 B.宣传美国援助对欧洲经济的重要性 C.积极呼吁西欧国家与美国共同遏制苏联 D.揭露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英国的阴谋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

【解析】欧洲联合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而图片中强调了马歇尔计划的重要性,故A 项错误;画面中的妇女踩上“马歇尔计划”的高跷,才能达到“更好的生活水准”,说明了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 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图片未涉及苏联,故C项错误;图片妇女虽然踩着高跷,但行动自由,并未受控制,且二战后英国急需美国援助,政府就算知道美国的阴谋,也不可能在此时揭露出来,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江苏南京、盐城一模·23)(13分)二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演变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冷战结束,制造出观察家称之为“单极的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 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美国比十年前更占优势,可是够讽刺的是,权力也更加分散。因此,美国能够运用来改造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实际上也减弱了。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大外交》材料三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复习提纲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复习提纲 一、知识梳理: A: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俄国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出现了和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主要权力掌握在。 俄国十月革命:时间,地点在彼得格勒,领导人。起义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主席是列宁。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了,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同德、奥议和,退出一战。1918年3月,苏俄迁都到莫斯科。 新政权的巩固:进行了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完成。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性质: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列宁:新经济政策:时间:1921年,内容(新在什么地方): 。意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新经济政策的“新”是相对于而言的。年苏联成立,年,苏联解体。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20世纪20到30年代苏联所取得的建设成就:完成了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重点是,苏联由变成了。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标志着的形成,其特点是。 这段内容比较重要的材料有:“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请回答:我国较早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杂志和文章有哪些?十月革命的性质是什么?这反映了十月革命的什么意义?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所说的“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是什么政策?为了改正这一错误,又采取了什么政策?具体内容是什么?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请回答:新经济政策的“新”是相对于什么政策而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里是说的“苏联的模式”是指什么?形成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特点是什么?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凡尔赛体系:会议:,去操纵作用的是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的,美国的。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内容包括:领土:。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考试比较容易考的是:殖民地、政治。以此为主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统治的新秩序。 国联成立于年,被控制。 华盛顿体系:会议,起主要作用的是三国,调整的是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最尖锐的是矛盾。1922年签署了,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上有利于。因为 。所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维持下去。 C:经济大危机:1929年经济危机,在爆发。特点是。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习题详解

(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内容标准】(1)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006年武汉市中考思想历史卷及答案(大纲卷) 28.学习历史需要准确掌握基础知识。下列关联正确的一组是 A. 林肯——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 B. 拿破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 C.杜鲁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代言人 ?2006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历史试卷 25.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华约和苏联解体后,北约实际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你认为普京此话的含义是 A.国与国之间应该友好合作 C.世界局势日趋缓和 B.世界两极格局已经终结D.经济全球化趋势日 湖北省黄冈市2006年初中升学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非实验区) 24.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 A.多极化??? B.“一超多强”? C.“五强并立”??? D.单极世界?? 2006年福州市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会考、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试卷 20、从下图中你所能得到的信息是 美苏争霸B、日本成为经济强国C、出现了众多跨国公司D、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2006年泰州市二〇〇六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23.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多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其中“多强”除了中国、日本外,还有 A.意大利、英国 B.欧共体、德国 C. 法国、加拿大 D.欧盟、俄罗斯 2006年安徽省濉溪县初三毕业会考历史试卷(开卷) 24、当今世界新旧格局交替的显著表现是()A、由国际经济旧秩序向国际新秩序过渡 B、由两级格局向多极化发展C、由美国称霸到美日欧三足鼎立 D、由意识形态对立到政治军事对抗 ?2006年湖北省黄冈市初中升学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题(课改区) 24.下列关于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B、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C、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已经定型 D、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成为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江苏省盐城市二○○六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统一考试史地试卷 23.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格局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独霸世界 B.西欧、日本和美国三足鼎立 C.形成了多极化格局 D.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湖北省宜昌市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题(课改实验区使用) 20.某班开展以"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明同学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其中不准确的是A.罗斯福新政?????? B.美苏"冷战"???? C.多极化趋势?????? D.科索沃战争 2006年河南省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卷 20.当前世界格局的特点是 A.两极对峙 B 多极化形成 C “一超多强” D 和平共处 2006年山东省中考试题 15、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二战结束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战后国际关系演变 1、变化原因: (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反对法西斯。 (2)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帝国主义力量削弱;人民民主力量增长。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 (4)西方对苏联和东欧实行“和平”演变。 2、演变的表现: (1)世界反法西斯盟国打败了德、意、日。 (2)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原则,建立了联合国。

(3)美国推行冷战遏制苏联,对亚洲实行局部战争。 (4)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5)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6)苏联推行霸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7)西欧、日本迅速发展,经济上日、西欧、美三足鼎立,政治上不再唯美国是从。 (8)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增强。 3、基本格局: (1)第三世界崛起和西欧、日本的实力增长,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2)美苏冷战是战后四十年国际关系的核心。 (3)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二)冷战中的对峙 1、冷战政策 (1)原因: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3)信号: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4)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至此,世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峙。 2、美苏争霸 (1)开始与结束的标志: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后,美苏展开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②丧失原因:a、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在发展。 原因:两极格局的结束;日本、西欧经济的发展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1、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P48 )阶段特征 2、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P52)欧盟 3、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P54) 4、西欧和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点:(P56) 5、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4、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策略: 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间: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3)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5)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的统治秩序。华盛顿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附解析

易混易错点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错因归纳: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掌握不准确。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 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2.(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D 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1945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不能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项错误。 4.(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四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四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历史坐标】 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世界历史某一时期发展线索示意图,其中1919—1921年建立的“体系”是(A)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的体系 C.“一超多强”的国际体系 D.世界多极化格局 2.它改变了中国战争的性质,也改变了外来援助的结构,英、美对日宣战和中国对轴心国宣战,使亚洲的战争成为一场世界规模的反侵略和反独裁斗争的组成部分。可见,“它”是(C)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珍珠港事件 D.斯大林格勒战役 3.下图是1947年美国人画的一幅漫画。其中“?”处对应的内容是(B)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两极格局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敌对堡垒。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D) A.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找到了以下三幅图片,他研究的主题是(A) A.美苏的对峙 B.殖民体系的瓦解 C.欧洲的联合 D.世界格局多极化 6.“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具有更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是独立活动。”“世界新秩序”指的是(C) A.区域性组织活跃 B.两极格局解体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霸权主义盛行 7.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其他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描述反映的是(C)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形式 C.“一超多强”的局面 D.多极化格局形式 8.图示法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图示中,最能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是(D) 9.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你认为反映的主题是(C) A.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 B.殖民地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 C.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 10.有人评论冷战时期的联合国:“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的迎面冲突。”可见,他认为联合国(A) A.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B.加快了两极格局的终结 C.推进了世界的多极化 D.促进了美、苏两国的联合 二、材料解析 11.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矛盾下的和平】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确立:通过巴黎和会(1919年1~6月)和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建立了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2、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 3、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英、法操纵)。 5、影响: (1)凡尔赛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2)华盛顿体系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 6、有损中国利益的条约:《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7、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给人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共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 1、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经济、军事实力强大,苏联成为唯一能与之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正式形成: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4、结束标志: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5、主要内容:处置德、日等战败国;重新确立战后欧、亚政治地图。 6、维护工具:联合国 7、评价:两极格局以美苏实力均势为基础,实质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 1、出现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称霸世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2、主要力量中心:“一超”(美国);“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 3、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 4、决定因素:经济实力。 5、发展趋势: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四、重要国际组织 1、国际性政治军事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华约和北约等。 2、经济合作和其他组织:国际联盟、联合国、欧盟、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 五、对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 1、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变化。期中,前两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直接关系,第三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关。 2、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强国主导的前提下,体现了强权政治色彩。在当今条件

第二讲: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第一讲: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世界政治是指在国际社会中各种政治力量在世界政治领域中相互关系的总和,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和平、强权与民主、合作与对抗等政治现象。 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是国际社会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主权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因素错综复杂,主要有:(1)经济因素;(2)科技因素;(3)军事因素;(4)意识形态因素;(5)自然环境因素。等等。 第一节: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与斗争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各种政治力量(包括主权国家或 国家集团)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政治形势最根本的特征,是把握国际风云变幻的最基本的脉络,是认识世界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主要依据。研究世界政治格局是我们研究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开端。 世界政治格局包括:单极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和无极格局四种。世界格局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的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质量互变规律。 研究世界格局的意义十分重大: 1、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整个世界; 2、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在国际舞台上活动的各种角色,特别是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的角色; 3、有助于我们把握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自从17世纪40年代出现了第一个世界格局以来,到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两极格局终结,人类历史经历了350年的发展,其中的世界格局也发生了五次大的变化: 1、威斯特伐利亚格局(1648年—1815年) 2、维也纳格局(1815年——1914年) 3、凡尔塞格局(1919年——1939年) 4、雅尔塔格局: 5、两极格局: 战后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1、美国的独霸政策导致苏联的反对,美苏两个大国由原先的合作逐渐演变为对抗为两极格局的出现埋下了伏蔽。 2、20世纪50年代,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广东省普通高中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教案岳麓版

专题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历史背景 (1)二战后确立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 (2)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3)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2.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含义 (1)对立双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2)对立方式: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4.表现

(1)国家分裂:德国分裂和朝鲜分裂。 (2)局部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核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4)阶段特征 ①二战后,世界在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间交替。 ②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学考真题对练] 1.(2019·广东学业水平考试)为了在经济上对抗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苏联与东欧国家在1949年成立了( ) A.经互会B.亚太经合组织 C.欧共体D.共产国际 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在经济上对抗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苏联与东欧国家在1949年成立了经互会,故A项正确;B项是1989年成立的,故排除;欧共体是1967年成立的,故排除;共产国际又名第三国际,列宁领导创建,存在于1919—1943年,故排除D项。] 2.(2019·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到1947年,西欧各经济体就已经接近在各自战前的生产水平。然而美国的援助仍然是必需的,因为西欧只有靠美援才能继续购买所需的食品、燃料、原材料以及恢复经济必需的工业设备。”为此,美国( ) A.出台杜鲁门主义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经互会D.建立北约 B[根据材料“西欧只有靠美援才能继续购买所需的食品、燃料、原材料以及恢复经济必需的工业设备”可知是实施马歇尔计划,故选B项。] 3.(2019·广东学业水平考试)1949年,美、英、法等国就共同防御达成多项协议,由此建立的军事同盟是( ) A.“华沙条约组织”B.布雷顿森林体系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欧洲经济共同体 C[从材料“1949年”“美、英、法等国”“军事同盟”中可以看出,该军事同盟是指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故C项正确;A项是1955年建立,故排除;B项是1945年成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故排除;D项是1967年成立的,故排除。] 4.(2018·广东学业水平考试)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前夕说:“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这里的“新敌人”是指(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专题《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为: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在世界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国际政治格局变动的角度看,它既是新航路开辟以来延续四百多年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彻底终结,也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序曲。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对比,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两个超级大国在将近半个世纪中的斗争与妥协,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的紧张与缓和。同时,在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中,也孕育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并随着苏联最终的自行坍塌,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从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来看,冷战格局也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重要背景。在两极对峙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较长的时间段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从而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从整体上来看,二战以来,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在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在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和发展逐渐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主题。于此同时,冷战使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也在增长,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需要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因此当前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更加显得及时而有力量。 史学界对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的研究成果颇丰,文字、图片、视频资料都很多。许多历史学家的著述多有提及,不少文学作品也多有反映,网站上的资料更是多如牛毛。这些都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和探究。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即将推行的新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一学生相对初中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他们还不善于主动构建学科的知识体系;对历史现象的

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与冷战:雅尔塔体系确立于二战后初期,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于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它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它是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在局部地区则发动“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 4.苏东剧变仅仅说明的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 5.“独联体”是由苏联解体后大多数共和国组成的、多边合作的独立国家联合体,是一种国家之间非常松散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 6.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直接因素是两极格局的瓦解。 7.多极化出现于两极格局形成后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解体后,多

极化的格局并未形成,而是处于向多极化演进的过程中,目前则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8.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趋于平衡,势均力敌时,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国际格局(或称世界格局);而国际局势则是一种政治形势,国际间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导致国际局势的恶化,但不一定会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化。 9.二战以来的美日关系是不断变化的。战后初期,日本从属于美国;1948年后为伙伴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既有联盟又有摩擦。

专题八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八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考点内容】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影响、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和当今世界格局及其影响 【知识点梳理】 一、从封闭到联合再到多极化: 1.15世纪—17世纪,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之间的封闭,加强了欧洲、美洲和非洲之间的交流。 2.18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两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各国联系,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3.一战后到二战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具体历程:1919年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确立了凡尔赛体系;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确立了华盛顿体系,构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二战后到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1945年2月召开了雅尔塔会议,确立了二战后的国际体系, 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发表,标志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结束。 特点:美苏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5.20世纪60年代开始,挑战“两极”,多极化趋势开始。 (1)1967年,欧共体成立,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西欧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2) 日本走向经济大国之路:内部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外部原因:美国的援助。 (3)亚非拉第三世界的崛起: ①印度独立: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尼赫鲁出任印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②非洲独立运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30多个国家获得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世界殖民体系也最终瓦解。 ③古巴革命和巴拿马人民的斗争:1959年,古巴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亲美政府的独裁统治。1999年,巴拿马人民逐步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 6.1991年,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雅尔塔体系(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特点:霸权政治依然存在,国际关系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二、认识: 1.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 2.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地区冲突不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 代表事例: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 3.维护当今世界和平的建议: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4.面对复杂的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中国应对措施: ①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地位;②大力发展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③强国际合作;④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 【重点难点突破】 世界历史上,国家之间的结盟,不同利益集团间的较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界初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示意图 材料二 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 材料三(右上)《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漫画)》

(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历史复习第十六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检测

第十六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姓名: 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 用时: ________ 分钟 頁题輻选 一、选择题 1 . (2018 ?张店一模)二战后美国外交官凯南形容:“美国是鲨鱼,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 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凯南评述的是 () A. 美苏都成为超级大国 B .美苏军事实力接近 C.美苏共同对付法西斯 D .美苏“冷战”对峙 2. (2018 -郴州中考)二战后,美国凭借极度膨胀的经济军事实力,积极谋求全球霸权,而苏联的强大及 共产主义的影响阻碍了美国全球霸权的实现。于是美国采取了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稳 定资本主义的“冷战”政策。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A.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3选项 史实 结论 A 苏联成立 打破资本主义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 B 德日法西斯政权建立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崩溃 C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两极格局由此形成 D 苏联解体 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4. (2018 ?长春中考观察下图,对其中“善意”的实质理解正确的是 5. (2018 -博山一模)下面是不同时期世界形势示意图,其中能够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世界格局形 成的是() C.北约组织的建立 D.华约组织的建立 ①控制西欧国家 ③提升欧元地位 A. ①④ C.②④ ②体现无私奉献 ④遏制苏联力量 B. ②③ D.③④

6. (2018 ?高青二模)二战后,西欧对美国的态度不断变化。在朝鲜战争中,西欧参与美国组织的联合国 军;1973年,西欧不支持甚至批评美国的中东政策; 2003年,西欧明确反对美国避开联合国对伊动武。 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B. 苏联对西欧的强力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力后盾 C. 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反目成仇 D. 西欧国家一贯坚持欧洲中心论,反对美国侵略弱小国家 7. (2018 -莱芜中考)当今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出现了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 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这反映了 () A. 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 B. 欧美强国传统优势完全丧失 C. 多极世界格局已正式形成 D. 世界格局出现“一超多强” & (2018 -聊城中考)下边的漫画《“拯救”人权》的寓意是 () “拯救”人权 A. 科索沃地区的民族矛盾异常尖锐 B. 美国名为拯救人权实为武装干涉 C. 美国试图恢复科索沃地区的和平 D. 北约与俄罗斯在科索沃冲突加剧 9 . (2018 -日照中考)2004年的圣诞节,美国人萨拉发现, 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生活会怎么样?萨拉突发奇想,决定在 后,萨拉不得不感叹:不买中国产品的日子实在太难了,这则故事反映了 () 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的有 25件。 2005年全家不买中国产品,一年的尝试结束 A B C D

主题: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中考历史部分主干知识 一.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冷战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前两次国际格局的实质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影响新的世界格局形成的因素又有哪些? 实质: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结束:1、1939二战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结束; 2、1991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影响因素: 1、经济实力(决定性因素); 2、科技的发展; 3、军事实力的变化; 4、重大国际组织的建立等 三、第三次演变有何特点? 1、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 2、它不是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而建立的; 3、多极化格局的建立需要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4、第三世界在新的世界格局确立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三次变动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第一次原因:①一战打破原有格局,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 ②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 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第二次原因:①二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②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 ③苏联实力强大,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 ④美苏冷战,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两极格局形成 3、第三次原因:①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世界经济结构的多级化 ②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③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盟、中、日、俄等实力不断增强 ④第三世界的崛起等 五、三次国际格局变动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 ②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从根本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 盾,因此这一体系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第二次:①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②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③美苏势均力敌,防止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第三次: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②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威胁世界和平。 六、怎样认识当今正在变化的世界格局: ①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②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