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案

美学教案
美学教案

《美学》教案

课程编号:C02043

理论课教学类型:32课时安排:学时第一章美从何处寻——西方古代美学观点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数的和谐为美、美和效用的关系、柏拉图的美学观和《大希庇阿斯篇》熟悉亚里斯多德的美学观

了解对柏拉图提问“美是什么”的现代应答

◆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

和谐为美、美和效用的关系、柏拉图的美学观和《大希庇阿斯篇》;亚里斯多德的美学观;对柏拉图提问“美是什么”的现代应答

*重点:柏拉图的美学观和《大希庇阿斯篇》

#难点:亚里斯多德的美学观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采用多媒体课件,重视美学理论、观点的阐述、结合具体艺术作品、案例进行分析;

手段:

(1)重视各时期、各派美学理论的讲解、评价;(2)重视各美学观点的文化背景分析;(3)明确审美心理、美的本质、美的欣赏、美感在美学体系中的地位;(4)社会美、自然美、人的美三大块来整合美学

◆过程设计:

(1)和谐为美、美和效用的关系、柏拉图的美学观和《大希庇阿斯篇》;(2)亚里斯多德的美学观;(3)对柏拉图提问“美是什么”的现代应答;(4)小结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的关系、美是理式、美是价值的命题

◆讨论、思考题、作业:

思考题:

1、中西方对宇宙美的欣赏有什么区别?

2、分析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

3、怎样理解柏拉图的“美是理式”?

4、亚里斯多德对美的论述有什么特点?

5、分析“美是价值”的命题。

◆参考书目:

1、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亚里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教师姓名:王美艳

职称:副教授 2006-9-9

《美学》教案

课程编号:C02043

理论课学时教学类型:课时安排:32第二章我见青山多妩媚——中国古代美学观点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从致用、比德到畅神的美学发展历程

熟悉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了解人物的品藻(晋人的美、《体相学》、人体美学)

◆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

从致用、比德到畅神的美学发展历程;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人物的品藻(晋人的美、《体相学》、人体美学)

*重点:从致用、比德到畅神的美学发展历程

#难点:晋人的美、《体相学》、人体美学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采用多媒体课件,重视美学理论、观点的阐述、结合具体艺术作品、案例进行分析;

手段:

(1)重视各时期、各派美学理论的讲解、评价;(2)重视各美学观点的文化背景分析;(3)明确审美心理、美的本质、美的欣赏、美感在美学体系中的地位;(4)社会美、自然美、人的美三大块来整合美学

◆过程设计:

(1)从致用、比德到畅神的美学发展历程;(2)美不自美,因人而彰;(3)人物的品藻(晋人的美、《体相学》、人体美学);(4)

◆讨论、思考题、作业:

思考题:

1、比较比德和畅神的自然审美观?

2、怎样理解“澄怀味象”和“澄怀观道”?

3、分析“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命题?

4、怎样欣赏自然美?

5、什么是晋人的“人物品藻”?

6、怎样看待人体美学问题?

◆参考书目:

叶朗:《胸中之竹》,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梭罗:《瓦尔登湖》,徐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亚里斯多德:《体相学》,载《亚里斯多德全集》第6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

罗丹,《罗丹艺术论》,傅雷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教师姓名:王美艳

2006-9-9

职称:副教授.

《美学》教案

课程编号:C02043

理论课教学类型:学时课时安排:32第三章审美心理学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审美距离说、审美移情说

熟悉美感的心理因素

了解美感的本质和特征

◆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

审美距离说;距离说如何分析艺术活动;移情说、格式塔同形同构说;内摹仿和美感的生理基础;美感的心理因素:知觉和表象、想象和联想、通感;美感的本质和特征:美感的产生和发展、美感的特征、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重点:审美距离说;距离说如何分析艺术活动;移情说、格式塔同形同构说

#难点:格式塔同形同构说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采用多媒体课件,重视美学理论、观点的阐述、结合具体艺术作品、案例进行分析;

手段:

(1)重视各时期、各派美学理论的讲解、评价;(2)重视各美学观点的文化背景分析;(3)明确审美心理、美的本质、美的欣赏、美感在美学体

系中的地位;(4)社会美、自然美、人的美三大块来整合美学

◆过程设计:

(1)审美距离说;距离说如何分析艺术活动;(2)移情说、格式塔同形同构说;内摹仿和美感的生理基础;(3)美感的心理因素:知觉和表象、想象和联想、通感;(4)美感的本质和特征:美感的产生和发展、美感的特征、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小结适当的距离为什么能够产生美、美感特征、美感的心理因素及其特征5(.

◆讨论、思考题、作业:

思考题:

1、适当的距离为什么能够产生美?

2、距离原则载艺术活动中起什么作用?

3、谈谈你对移情说的理解

4、什么是格式塔同形同构说?

5、美感有哪些心理因素?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6、美感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7、谈谈你对美感特征的理解。

◆参考书目:

1、朱光潜:《谈美》,载《朱光潜全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载《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4、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教师姓名:王美艳

职称:副教授 2006-9-9

《美学》教案

课程编号:C02043

理论课教学类型:课时安排:32学时第四章审美鉴赏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如何培养审美鉴赏力

熟悉审美鉴赏活动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

了解如何培养纯正的趣味;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的学术历程和审美活动.◆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

培养审美鉴赏力的培养;审美鉴赏活动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纯正趣味的培养;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的学术历程和审美活动(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美不在心,也不在物,而在于心物关系上;美是物的意象,物的意象是人的情趣返照。

*重点:审美鉴赏活动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纯正趣味的培养;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难点: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采用多媒体课件,重视美学理论、观点的阐述、结合具体艺术作品、案例进行分析;

手段:

(1)重视各时期、各派美学理论的讲解、评价;(2)重视各美学观点的文化背景分析;(3)明确审美心理、美的本质、美的欣赏、美感在美学体系中的地位;(4)社会美、自然美、人的美三大块来整合美学

◆过程设计:

(1)培养审美鉴赏力的培养;(2)审美鉴赏活动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纯正趣味的培养;(3)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的学术历程和审美活动(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4)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5)美不在心,也不在物,而在于心物关系上;美是物的意象,物的意象是人的情趣返照。(6)比较美学的双子星座朱光潜先生和宗白华先生的学术历程和美学思想

◆讨论、思考题、作业:

思考题:

1、欣赏艺术需要什么样的主观条件?

、为什么说“欣赏是一种创造”?2.

3、谈谈你对纯正的趣味的理解。

4、分析朱光潜先生西方美学史研究的特点?

5、比较美学的双子星座朱光潜先生和宗白华先生的学术历程?

6、怎样理解宗白华先生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参考书目:

1、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教师姓名:王美艳

职称:副教授 2006-9-9

《美学》教案

课程编号:C02043

理论课教学类型:课时安排:32学时第五章审美范畴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作为审美范畴的悲

熟悉朗吉弩斯的《论崇高》;美学史中的悲;

了解悲的本质;悲剧快感

◆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

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朗吉弩斯的《论崇高》;作为审美范畴的悲;美学史中的悲;悲的本质;悲剧快感

*重点:作为审美范畴的悲;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

悲的本质;悲剧快感#难点: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采用多媒体课件,重视美学理论、观点的阐述、结合具体艺术作品、案例进行分析;

手段:

(1)重视各时期、各派美学理论的讲解、评价;(2)重视各美学观点的文化背景分析;(3)明确审美心理、美的本质、美的欣赏、美感在美学体系中的地位;(4)社会美、自然美、人的美三大块来整合美学

◆过程设计:

(1)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2)朗吉弩斯的《论崇高》;(3)作为审美范畴的悲;(4)美学史中的悲;(5)悲的本质;(6)悲剧快感;(7)比较刚性美和柔性美;比较美学史上的若干悲剧理论

◆讨论、思考题、作业:

思考题:

1、朗吉弩斯的《论崇高》在美学史上有什么意义?

2、怎样理解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

3、比较刚性美和柔性美。

4、分析美学史上的若干悲剧理论?

5、谈谈悲剧的本质

6、怎样理解悲剧的快感?

◆参考书目:

朗吉弩斯:《论崇高》,载《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李泽厚:《美学论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张隆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年版1981节,商务印书馆3部分第C册下卷3,朱光潜译,第《美学》黑格尔:

教师姓名:王美艳

职称:副教授 2006-9-9

《美学》教案

课程编号:C02043

理论课教学类型:课时安排:32学时第六章科学美与技术美学——社会美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科学中的美;科学活动的美学动力;

熟悉技术美学的研究范畴(研究人周围的环境和人造物品的审美改造和艺术改造的规律,通过艺术设计这个中介来实现);

了解技术美学和理论美学的关系;美和效用的关系

◆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

科学中的美;科学活动的美学动力;技术美学的研究范畴(研究人周围的

环境和人造物品的审美改造和艺术改造的规律,通过艺术设计这个中介来实现);技术美学和理论美学的关系;美和效用的关系;以美导真;

*重点:科学活动的美学动力;

#难点:技术美学和理论美学的关系;美和效用的关系;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采用多媒体课件,重视美学理论、观点的阐述、结合具体艺术作品、案例进行分析;

手段:

(1)重视各时期、各派美学理论的讲解、评价;(2)重视各美学观点的文化背景分析;(3)明确审美心理、美的本质、美的欣赏、美感在美学体系中的地位;(4)社会美、自然美、人的美三大块来整合美学

◆过程设计:

)技术美学的研究范畴(研究人周3()科学活动的美学动力;2()科学中的美;1(.

围的环境和人造物品的审美改造和艺术改造的规律,通过艺术设计这个中介来实现);(4小结技术美学和理论美学的关系;美和效用的关系

◆讨论、思考题、作业:

思考题:

1、怎样理解艺术设计是生活方式的设计?

2、比较功能美和式样美?

3、怎样理解“美是销售成功的钥匙”?

4、什么是科学美?科学美有哪些特点?

5、分析“以美导真”的命题。

6、举例说明美学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参考书目:

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科学之美》,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李政道文录》,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教师姓名:王美艳

职称:副教授 2006-9-9

《美学》教案

课程编号:C02043

理论课学时课时安排:32教学类型:第七章艺术美——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艺术美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艺术的不用之用——艺术功能;

熟悉艺术概念的历史发展;艺术殿堂的建构;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了解艺术功能的研究概况;

◆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

艺术美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艺术功能的研究概况;艺术的不用之用——艺术功能;艺术概念的历史发展;艺术殿堂的建构;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重点:艺术的不用之用——艺术功能;

#难点: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采用多媒体课件,重视美学理论、观点的阐述、结合具体艺术作品、案例进行分析;

手段:

(1)重视各时期、各派美学理论的讲解、评价;(2)重视各美学观点的文化背景分析;(3)明确审美心理、美的本质、美的欣赏、美感在美学体系中的地位;(4)社会美、自然美、人的美三大块来整合美学

◆过程设计:

(1)艺术美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2)艺术功能的研究概况;艺术的不用之用——艺术功能;(3)艺术概念的历史发展;(4)艺术殿堂的建构;(5)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艺术样式发展的不平衡、艺术体裁发展的不平衡;(6)比较艺术摹仿说与艺术表现说(7)比较艺术的三功能:教育功能、净化功能、补偿功能

◆讨论、思考题、作业:

思考题:

1、比较艺术摹仿说与艺术表现说?

2、怎样对艺术进行分类?

3、举例说明艺术的样式和体裁的发展不平衡。

4、艺术三功能说有什么局限性?

、谈谈你所理解的艺术功能。5.

6、艺术最基本的功能是什么?请加以说明。

◆参考书目:

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卡冈:《艺术形态学》,凌继尧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

朱光潜:《谈美·谈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斯托洛维奇:《生活·创作·人——艺术活动的功能》,凌继尧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教师姓名:王美艳

职称:副教授 2006-9-9

《美学》教案

课程编号:C02043

理论课教学类型:32课时安排:学时第八章人生的艺术化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人生艺术化”的命题;生命的意蕴;人诗意地栖居

熟悉从工具本体到情感本体

了解蔡元培和美育;美育的内涵和实施

◆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

“人生艺术化”的命题;生命的意蕴;人诗意地栖居;从工具本体到情感本体;蔡元培和美育;美育的内涵和实施;分析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题;美育的内涵及其功用

*重点:“人生艺术化”的命题;人诗意地栖居

#难点:从工具本体到情感本体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采用多媒体课件,重视美学理论、观点的阐述、结合具体艺术作品、案例进行分析;

手段:

(1)重视各时期、各派美学理论的讲解、评价;(2)重视各美学观点的文化背景分析;(3)明确审美心理、美的本质、美的欣赏、美感在美学体系中的地位;(4)社会美、自然美、人的美三大块来整合美学

◆过程设计:

(1)“人生艺术化”的命题;(2)生命的意蕴;(3)人诗意地栖居;(4)从工具本体到情感本体;(5)蔡元培和美育;(6)美育的内涵和实施;分

析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题;美育的内涵及其功用

◆讨论、思考题、作业:

思考题:

1、怎样理解“人生艺术化”的命题?

2、解释“人诗意地栖居”的概念?

3、什么是“情感本体”?

4、“美育”的概念是怎样产生的?

5、分析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题。

6、美育的内涵是什么,美育有什么功用?

7、怎样实施美育?

◆参考书目:

朱光潜:《诗论》,三联书店1986年版。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教师姓名:王美艳.

2006-9-

职称:副教授.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美术学专业) 课程编码:186522060 学时:28 学分:1.5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课 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美术史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学科之一。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美术作品是作者对生活认识的物化形态。美术史是通过具体作品对美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的概括及学术性研究。需要以科学的观点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美术的发展规律,它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该课程的讲述及对形象资料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除了典籍的文字记载,更是美术作品对历史发展中各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直观反映。美术的发展、演变和技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创新,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是完全和历史的发展同步的。它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了解美术的发展规律。从而转变学生对美术专业学习的单纯技巧观念,更加自觉地重视对祖国文明的了解和自身文化素养的形成。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1.1概述 1.2石器的制作与审美意识的萌芽 1.3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 1.4雕塑与绘画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美术学所涵盖的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各自研究目的、方法、互相之间的联系。 2、了解原始社会的美术现象及美术作品的特征。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重点:陶器艺术 难点:了解彩陶艺术各期特征及黑陶艺术特征。 第二章奴隶制时代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2.1概述 2.2灿烂的青铜工艺 2.3建筑 2.4绘画与雕塑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奴隶制时代青铜艺术所负载的强烈的政治与宗教的功能及工艺制作的灿烂辉煌。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对青铜纹饰的崇尚及区别。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青铜艺术 难点:青铜“礼器”的艺术精神及分期特征。 第三章战国秦汉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3.1概述 3.2绘画形势 3.3缣帛画 3.4画像石(砖)艺术 3.5壁画 3.6器物上的装饰绘画 3.7秦汉绘画的艺术特征 3.8雕塑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美术作品表现内容、技巧等与奴隶制社会的区别以及主要代表作品、风格。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3.3 3.4 3.8 难点:封建社会尤其是秦汉的艺术的功利性及其特征。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4.1概述 4.2人物画的新发展

dgs设计美学习题1

一、选择题 1.[ D ] 下列( D )书中指出建筑是一种最引人注目的工业艺术? A.《应用艺术和结构艺术的风格》 B.《艺术手工艺美学》 C.《通俗美学》 D.《艺术分析》 2.[ A ]材料、结构、形式和功能成为任何人工产品所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其中(A )是产品的物质基础? A.材料 B.结构 C.形式 D.功能 3.[ B ]完形心理学是由德国心理学家( B)开创的。 A.马赫 B.特墨 C.本泽 D.苛勒 4.[ C ]与产品相关的技术包括不同的三个方面,以下( C )个不属于这三个方面的? A.产品技术 B.生产技术 C.科学技术 D.操作技术 5.[ C ]所谓经济的合理性指可取得较大的经济效果,一下说法正确的是(C )? A.减少投入,增加劳动消耗 B.增加产出,增加能源消耗 C.提高产品的功能,降低原材料消耗 D.降低产出和能源消耗 6.[ A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 A )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面。 A.弗洛伊德 B.赫尔巴 C.费希纳 D.荣格 7.[ D ]( D )在建筑学领域中明确地提出了“形式依随功能”的观点? A.居维埃 B.达尔文 C.穆特修斯 D.沙利文 8.[ D ]波特兄弟在《市场要素设计》一书中列举了五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分别给出它们对使用性能、人机特性、审美要素和工艺性的侧重顺序。其中普及型高尔夫轿车是把( D )放在首位? A.使用性能 B.人机特性 C.审美要素 D.工艺性 9.[ B ]据有关统计,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各国文献中对文化的定义已经达到( B )多种。 A.164 B.250 C.264 D.150 10.[ A ]下列( A )不属于我国历史上不同地域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文化? A.中国文化 B.齐鲁文化 C.楚文化 D.两广文化 11.[ C ] 19世纪初叶,物质产品的生产出现两种不同的趋势,下列( C )符合手工艺单件生产的产品? A.设计简陋,能为广大消费者接受 B.注重装饰,价格低廉 C.精工细作,只能为少数有钱阶层消费 D.制作粗糙,价格昂贵 12.[ A ]设计美的性质、构成,设计美的类型、风格,设计的文化意蕴,设计的形式美,设计的创造性和设计美的境界等等属于( A )。 A.设计产品的美学性质 B.设计过程的美学问题 C.产品消费的美学问题 D.设计美学史问题 13.[ D ] “设计观念要从社会需求和技术可能性两者的综合中产生的”,这句话是( D )提出的? A.布鲁斯.阿舍 B.西蒙 C.阿西莫夫 D.麦克可若 14. [ A ]对美作出全面分析,从而使人能够区分美与善、审美价值与功利价值的第一位哲学家要算( A )? A.康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保罗.苏里奥15.[ B ]以下( B )不属于绘画形式构成的三大要素? A.色彩造型 B.色调关系 C.艺术变形 D.几何程式 16.[ D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其文化可以粗略的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包含以下四个层次,其中( D )是文化的核心层面。 A.物态文化层 B.制度文化层 C.行为文化层 D.心态文化层 17.[ D ]人文主义艺术的特点是( D ) A.再现性,非具象性 B.再现性,直觉性 C.具象性,直觉性 D.再现性,具象性18.[ A ] “语言比任何东西都更适宜于使人了解符号学的性质”是( A )说的? A.索绪尔 B.苛勒 C.海伦 D.查.桑.皮尔斯19.[ C ]设计美是一种特殊的美,涉及设计美感构成中快感地位问题,还表现在设计美具有理性美的 1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 学时:36 学分:2 适用专业:三年制美术教育 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本课程是师范学生的专业必修基础课,是学习、研究并应用艺术理论的一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各个时代风格、审美风潮基本的了解,熟悉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画家、画作及其技法特征,并对各时期比较重要的艺术理论有一定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并与技法教学相互参证,提高其艺术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各个时期的美术发展状况、美术发展的特点以及演变过程。 2、记忆中国各个时期美术发展的各种主要流派,其流派的代表画家、代表作品、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 3 理解并掌握中国各个时期美术的绘画成就以及对其后期美术的影响和作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原始美术 1、熟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纹样 2、了解不同类型之间的风格特征 二、先秦美术

1、了解先秦青铜艺术及其美的特质 2、了解先秦绘画的概况 三、秦汉美术 1、了解秦汉绘画的主要作品及风格特点 2、熟悉秦汉雕塑的代表作品 四、魏晋南北朝美术 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及理论 2、了解佛教美术的特点 3、了解南朝的石刻艺术成就 五、隋唐美术 1、了解隋唐人物画的主要画家及成就 2、了解隋唐山水画的发展 3、了解鞍马画的主要作品 六、五代、宋元美术 1、了解五代、宋元山水画的发展及主要的画家和作品 2、了解五代、宋元花鸟画的主要风格 3、了解五代、宋元人物画的主要风格 七、明清美术 1、了解明清山水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风格特征及主要的流派 2、了解明清花鸟画的主要画家及作品 3、了解明清人物画的主要画家及作品 八、近现代美术 1、了解近代中国画的主要成就 2、了解近代外来绘画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及成就 四、教学实施和建议 1课时安排

从设计美学角度看设计作品.doc

从设计美学角度看设计作品 设计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对设计领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设计美学领域的审美学说,对设计师来讲,更是衡量其作品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下面,我就选取古今中外历史上几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从设计美学角度简要分析一下。 一、唐代曲辕犁 唐代曲辕犁设计精巧,同时亦符合一定的美学规律,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犁辕有优美的曲线,犁铧有菱形的、V形的,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下面,我就从功能美、形式美、材料美和结构美四个方面分析一下。 1、功能性分析 功能美不是“有用即美”,而是使用价值和技术美的结合,在注重物品使用价值的时候不能忽略了其技术性。 与直辕犁相比,唐代曲辕犁的设计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不仅可以通过扶犁人用力的大小控制耕地的深浅,还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有很高的劳动效率。犁架加大,显得更加稳定,便于在耕地时的控制,犁铧多为V形,尖头更加锋利,便于入土。曲辕犁的使用功能相当完善,使用性加强。同时,从技术美学角度看,唐代曲辕犁的设计更加先进,犁的规格、种类多样,形制亦因需要而有差异。犁铧、犁壁、犁头等也是根据需要而不断改进,技术含量可谓相当高。 2、形式美分析 唐代曲辕犁在形式上,可谓达到了一种均衡与稳定的美学效果。均衡与稳定,是美学规律中重要的一条。均衡是指造型物各部分前后左右间构成的平衡关系,稳定则是指造型物上下之间构成的轻重关系,给人以安定、平稳的感觉。 在唐代曲辕犁造型中,以策额为中线,左右保持着等量不等形的均衡;从色彩上看,木材的颜色是冷色的,而铁也是冷色,可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犁铧为V形,是一种对称,可以给人以舒适、庄重、严肃的感觉,对称本身亦是一种很好的均衡。稳定,则主要表现在实际稳定和视觉稳定两方面。无论从造型上看还是从视觉平衡上看,都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3、材料美分析 唐代曲辕犁的用材主要是木材和铁。二者皆为冷色,极易达到平衡。而且,唐代时候的冶铁技术已十分成熟,铁已经广泛运用于各种器物上。这样,唐代曲辕犁的设计,就更加经济适用,适合于普通老百姓的购买和使用。而且,木材和铁,二者均为冷色系的实物,搭配起来很容易,不会显得突兀。 4、结构美分析 在产品造型中,变化与统一是一条很重要的美学规律,为取得产品造型的变化与统一,主要采取的造型手法是:在变化中寻统一;在统一中寻变化。 在唐代曲辕犁造型中,虽有直线的犁底、压镵、侧额、犁箭和曲线的犁辕、犁梢,但它们的连接方式是相同的,大多用楗、梢、榫来连接固定,且主体以直线为主。这就是在变化中寻统一;以直线型为主,给人以硬朗稳定的感觉,但犁辕和犁梢的曲线又使造型富有变化,给人以动态的感觉,起对比和烘托作用。曲辕犁以木材为主,而铁质的犁铧与木质的犁架形成了对比,这就是在统一中求变化。 综上所述,唐代曲辕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不仅有着精巧的设计,精湛的技术,还蕴含着一定的美学规律,其历史意义、社会意义影响深远。 二、流水别墅 著名的流水别墅是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这座位于瀑布之上的别墅实现了赖特“方山之宅”的梦想。整个建筑构思是大胆的,因而它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现代建筑之一。下面,就从设计美学角度,从不同方面看着做瀑布之上的人居典范。

中国美术史教案概述

中国美术史教案 一、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中国历代美术品、画家、流派、观点等,以提高其艺术欣赏水平和分析理解能力,使所学的美术史知识应用于将来的美术教学工作或团体艺术交流活动,通过对古代作品的分析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综合分析比较能力,为以后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打好基础,并将所领悟到的表现方法与艺术形式应用于自己的绘画实践,以提高其表现能力和艺术品位。 一、课次与重难点 第一课:商周秦汉 重点:青铜器与汉画。 难点:青铜器的铸造与汉画特点。 第二课:汉画像石与画像砖 重点:汉画石与汉画砖的内容。 难点:形式与内容的分析。 第三课:三国两晋 重点:顾恺之的作品与观点。 难点:绘画典故解析。 第四课:南北朝 重点:南朝绘画典故与北朝的敦煌壁画。 难点:典故与敦煌壁画内容解析。 第五课:隋唐 重点:阎立本重点:明初院体画与明四家。 难点:作品内容与形式解析。 、吴道子、王维生平与作品。 难点:作品解析。 第六课:唐代绘画 重点:二李生平与作品、唐代壁画。 难点:青绿山水产生与发展、佛教壁画的内容解析。 第七课:五代 重点:山水画四大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徐黄异体。 难点:作品内容与形式分析。 第八课:北宋山水(一) 重点:李成、范宽、许道宁作品。 难点:作品构图与形式分析。 第九课:北宋山水(二) 重点:郭熙、韩拙的三远、米氏云烟。 难点:法则的分析与应用。 第十课:北宋人物与花鸟。 重点:张择端、李公麟、宋徽宗作品 难点:画面构图与技法分析 第十一课:南宋 重点:四大家生平与作品、梁楷的佛教绘画。 难点:山水画面形式的演变、画面内容分析。 第十二课:元代山水 重点:赵孟頫、元四家生平与作品。 难点: 赵孟頫的艺术观点与影响。 第十三课:元代人物 重点:道教绘画。 难点:作品内容解析。 第十四课:明代(一) 重点:明初院体画与明四家。 难点:作品内容与形式解析。

美学与美育教案

《美学与美育》教案 课程介绍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美学与美育》课程是培养学员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素养、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能力的课程。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美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课程主要内容及特点 本课程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新型综合型人才的专业目标要求,在性质和内容构架上具有鲜明的特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美学;美及其形态;美感;什么是美育;形式美与美育;艺术美与美育;审美文化形态与美育;青少年发展与美育;教师角色与美育。 本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人文性、渗透性、实践性和辅成性,在知识内容上涉及了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内容,在人才素质培养目标上着力于促进其综合素质和审美修养的提高,在能力表现上体现于学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它不是直接获得某学科单一的、独立的教育效应,而是作为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到全面渗透和辅助作用,提高其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能力和水平。 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内容任务与一些必修课程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但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在主要任务上,《美学与美育》是立足于美学理论对美育这一现代专门教育方式的具体研究。在内容上,《美学与美育》中关于儿童审美心理的部分内容与《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有关内容有细部关联;与《阅读与写作》在关于文学体裁这一局部上有交叉,其区别是,《阅读与写作》只从文体特征及相关阅读方法角度进行介绍,《美学与美育》则重在研究文学作为主要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及美育功能。 4.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是:理解和掌握美学与美育的基本理论知识。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分析和鉴赏生活、自然以及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审美塑造的自觉性和在教学中贯彻美育的能力。 《美学与美育》第一章辅导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教学重点: 1、了解美学的历史; 2、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含义; 3、理解和掌握美学的性质和对象 ◆内容: 第一节美学的历史 一、美学在西方

艺术设计审美分析

艺术设计审美分析 发表时间:2012-08-30T15:15:09.670Z 来源:《时代报告》2012年第6期作者:牛艳君 [导读] 这一层面的审美来自用户维度的评价,是产品的基础审美,是产品最先应该达到的。 牛艳君(新密市园林局;河南工业大学,河南新密 452370) 中图分类号:J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6-0109-02 摘要: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有设计的造型活动,不只是技术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的心里过程。无论是设计者的美学构思和创作,还是接受者的审美感受和鉴赏,都是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的多种心里矛盾的统一体。对于艺术设计的审美创作和鉴赏者而言,就不仅需要具备上述四种审美心理因素,还缺少不了艺术设计的审美需要、动机和个性等心理要素。 关键词:感知;想象;情感;理解;个性;设计 一、工业产品:The Light Drop(水滴灯) 设计师:Rafael Morgan(巴西) 品质卓越的工业产品固然是好的,而具备一定艺术设计感的工业产品更是能使产品本身在实现其使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趣味性的升华,因此各类工业产品在设计规划、实施生产和服务运营的过程中,亦是需要诉求艺术美感以达到由内至外的卓越。 总体来说,工业产品的审美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直观评价和直接感受的审美。是根据产品外观,或者用户交流体验产生的审美。这一层面的审美来自用户维度的评价,是产品的基础审美,是产品最先应该达到的。 2.深刻理性的审美。是在产品的设计和工程现实允许的情况下,实现产品的各功能细节和配置的平衡之美。这个审美来自设计师的科学技术和工程水准的客观评价。 3.设计理念的审美。是产品的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最有力和最值得尊敬的产品诉求和真正价值的体现。一个具备卓越品质符合科学理性的产品,在是否尊重人性、体现社会责任、蕴藏文化内涵的方面,同样不可或缺。 下面就通过这三个层面对“水滴灯”进行审美分析。 1.外观审美。 按照风格的差异,可以简单地把灯具分为欧式灯、中式灯、美式灯、现代灯。根据资料介绍,这款“水滴灯”即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现代灯具。水龙头和水滴在日常生活中本是平平常常不惊不奇的,但设计师把这些普通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并且赋予其新的表意和功能,整个物件就变得不再普通,甚至是令人啧啧称奇的。 另一方面,根据产品的外观特征,造型可分为三类:模仿;变形;抽象。由此看来,此款“水滴灯”只是套用了水龙头的自然造型,对水滴进行了简单的变形再加以组合,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独特灯具。其外观造型虽并无过多奇异变化,却使人眼前一亮,散发着足够的彰显力和震撼感。 2.理性审美。 想必看到这款“水滴灯”的人们都能猜到,其照明开关配置应该是在水龙头上,事实也正是如此。就和水龙头能够通过不同方向的旋转取水停水一样,这款“水滴灯”也是通过对其水龙头造型的开关进行旋转以实现开灯灭灯的命令。由此可见,其操作性非常符合人们的潜意识习惯,令人能够使用自如。 3.理念审美。 “水滴灯”的设计师Rafael Morgan在官网里针对这款灯具如是说:“The Light Drop is supposed to make people think about how we are dealing with our natural resources,in this particular case,the water,which is the main source of energy for every living organism in this fantastic world。Water is energy indeed。I really hope that people really get my message。” 其大意就是希望人们在使用这款灯的时候,能够由于他直白的外观表意产生一种环境资源缺失的危机感,从而使自己产生节约用水的行为。这何尝不是一种奇妙的潜在联系,由发自内心的设计所带来的神秘力量。 二、视觉艺术:Animals’Eyes(摄影) 摄影是光的艺术,用光线、线条、影像有机地组合,通过画面把空间感、立体感、质感、运动感、节奏感表达出来。镜头是摄影师交流的武器,是自己身体的一种延伸。 摄影师:Suren Manvelyan(亚美尼亚) 世界摄影史是摄影摆脱绘画,形成独立的艺术手段的斗争过程。摄影发展到今天,无论从摄影器材、参与人数、摄影技术、画面风格来说,都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辉煌的时期。由于拍摄器材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技术支持,因此除了人们所熟知的人物、风景、纪实等摄影类别,当今又有一种另类的摄影风潮悄然兴起——微距摄影。 微距摄影是近距离捕捉画面的技术,专门从事这项技术的人通常还会使用特殊的镜头,这些镜头擅于捕捉微小动物或物体的细节。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这些微小的细节常常被肉眼所忽视,但得益于微距摄影技术,我们可以欣赏到更多的细节画面。 Suren Manvelyan是一名出色的摄影师,他曾推出过一组惊人的人眼超近距离摄影《你美丽的眼睛》。Suren发布的《动物的眼睛》这组作品,由于其超近距离的拍摄角度令人感到逼迫和震撼。一方面,它们有力地说明了最自然即是最美丽,另一方面,Suren也是通过这些美得让人瞠目的眼睛告诫人们动物需要更加安全、自然地存在。 三、室内设计:anzas(舞蹈工作室)为例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延伸”,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生活、科学和艺术三方面的内容。一间尚未装修的毛坯房在室内设计师的手中就如同一张白纸,铺墨着色后,或体现着业主的风格,或透着设计师的风格。 室内艺术设计是艺术文化知识与室内设计之间的融会贯通,一般需遵循以下原则: 1.功能性设计原则:满足使用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以及整个室内空间功能设计必须层次分明、统一协调、简单实用、朴素而又不过分奢华; 2.室内空间的整体性设计原则:做室内设计规划时,必须了解使用者的文化与社会背景,选择适合他们的社会身份的艺术设计风格。

美学教案

《美学》教案 课程编号:C02043 理论课教学类型:32课时安排:学时第一章美从何处寻——西方古代美学观点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数的和谐为美、美和效用的关系、柏拉图的美学观和《大希庇阿斯篇》熟悉亚里斯多德的美学观 了解对柏拉图提问“美是什么”的现代应答 ◆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 和谐为美、美和效用的关系、柏拉图的美学观和《大希庇阿斯篇》;亚里斯多德的美学观;对柏拉图提问“美是什么”的现代应答 *重点:柏拉图的美学观和《大希庇阿斯篇》 #难点:亚里斯多德的美学观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采用多媒体课件,重视美学理论、观点的阐述、结合具体艺术作品、案例进行分析; 手段: (1)重视各时期、各派美学理论的讲解、评价;(2)重视各美学观点的文化背景分析;(3)明确审美心理、美的本质、美的欣赏、美感在美学体系中的地位;(4)社会美、自然美、人的美三大块来整合美学 ◆过程设计: (1)和谐为美、美和效用的关系、柏拉图的美学观和《大希庇阿斯篇》;(2)亚里斯多德的美学观;(3)对柏拉图提问“美是什么”的现代应答;(4)小结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的关系、美是理式、美是价值的命题

◆讨论、思考题、作业: 思考题: 1、中西方对宇宙美的欣赏有什么区别? 2、分析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 3、怎样理解柏拉图的“美是理式”? 4、亚里斯多德对美的论述有什么特点? 5、分析“美是价值”的命题。 ◆参考书目: 1、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亚里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教师姓名:王美艳 职称:副教授 2006-9-9 《美学》教案 课程编号:C02043 理论课学时教学类型:课时安排:32第二章我见青山多妩媚——中国古代美学观点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从致用、比德到畅神的美学发展历程 熟悉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了解人物的品藻(晋人的美、《体相学》、人体美学) ◆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 从致用、比德到畅神的美学发展历程;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人物的品藻(晋人的美、《体相学》、人体美学) *重点:从致用、比德到畅神的美学发展历程 #难点:晋人的美、《体相学》、人体美学

中国美术史 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010009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数】 2 【适用专业】美术学 【学时数】32 一、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过程 《中国美术史》是为美术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理清中国美术发展的历程和脉络,以及对各个时期、流派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艺术作品的特征、风格的阐述能力。通过课程中知识性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的艺术史观,具备独立的思考和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丰满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为其进行艺术创作奠定理论基础。 2.技能与方法 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中国美术史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美术创作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理论内涵、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背景;了解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流派、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风格,并具备对其特征风格的阐述能力;提高学生美术理论的涵养,基本具备观察艺术文化现象、分析艺术发展规律、评论具体艺术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的、系统的美术史观,以形成赏析、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同时深刻理解艺术创作中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去思考美术与社会、与生活、与心灵的关系。 二、课程重点、难点与解决办法 课程重点:掌握中国美术各个时期的艺术代表作、艺术风格、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家的基本特征。 课程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各个艺术现象产生的潜在性因素,理解艺术创作于社会生活、与经济水平、与艺术评论的关系。 解决办法:在讲解上尽量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细致分析,增加学生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整体学时分配

章节序号章节名称 理论 学时实验学时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石器的制作与审美意识的萌芽、新石器时代陶 器艺术、雕塑与绘画 2 0 第二章奴隶时代的美术:青铜工艺、建筑、绘画与雕塑 2 0 第三章战国秦汉美术: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艺术、壁画、绘画、雕塑 4 0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人物画、山水画、早期佛教艺术 4 0 第五章 隋唐美术:人物画、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的兴起、中晚唐花鸟画、 佛教壁画和陵墓壁画、佛教雕塑与陵墓雕刻、“唐三彩” 4 0 第六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宋代的画院与院画、花鸟画与山水画的发 展、人物画的繁荣、风俗画和历史故事画、巴蜀佛教造像 4 0 第七章 元代美术:“复古”思潮、“元四家”的山水画艺术、水墨花鸟画 的兴盛、寺观壁画 4 0 第八章明清美术:“院派”和“浙派”、吴门画派和“明四家”、松江画派 与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水墨大写意花鸟画派、明末的人物画大 家、清初画坛、扬州画派、清代宫廷绘画与仕女人物画、明清版 画艺术、西洋画的输入、明清的建筑成就 4 0 第九章 中国近代美术:清末“海派”名家、新美术观的形成与发展、中 国早期的美术留学生、中国早期的美术教育 2 0 第十章专题:四川画派 2 0 四、课程内容安排 (一)总论 主要内容:中国美术史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讲解,以及它在学科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要求:多媒体课件 重点难点:使学生明确史论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其它教学环节:课题讨论、分组汇报 (二)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

美育教案

美育基础教案 教学课题:美育基础知识(2) 教学目的:1、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掌握美育的基础理论、 定义;美育的产生和发展。 2、学习美育包含的范畴和层次,审美标准等。 教学内容:艺术美的基本知识——艺术美的含义: 1、美育的产生和发展 2、什么是美 3、美感及审美标准 教学重点及难点:美育的标准和表现形式。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方式:讲授、欣赏、示范、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引入课题: 一、让学生懂得艺术给人带来的美,生活中离不了音乐、美术、影视、实用造型艺术等形式,艺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它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包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等...

二、通过观看美术作品、影视作品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欣赏美的艺术价值,以及创作手法等... 三、分步讲解: 1、美的产生:为劳动而生;古希腊神话:画陶人; 2、美的本质:美是什么?和人的大脑电波相适应。 3、美的特征: .形象性 .感染性 .创造性 .社会性

美育基础教案 教学课题:美育基础知识(3) 教学目的:1、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理解并掌握美的形态、按不同条件的分类; 2、掌握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的定义及特 征,同时学习人的审美感受的分类。 教学内容:按美的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分类: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按人的审美感受分类:优美、壮美、悲剧、 喜剧等。 教学重点及难点:美的各种形态以及其呈现的特征;艺术美的特征和审美形式。 教学课时:8课时。 教学方式:讲授、欣赏、示范、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引入课题: 一、自然美的审美特征: 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的美。自然美是千姿百态的,按照自然物与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关系,自然美可以分为两大类:未经人类加工和改造的自然景物,如江河湖泊、日月星辰、高山大海的等;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景物,如绿色的田野、美丽的公园、培育的花草、驯养的动物等。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对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这种看法,我以为太狭窄了。 这涉及对美学对象的看法。美学不限于研究“美”。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

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后记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我觉得不很可取。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这就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的“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我决定采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比那种不分轻重主次,把大大小小的人物、著作并列起来介绍的方法,更能显示中国美学遗产的精华和价值,也更便于我们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因为如本书《绪论》所说的,每个时代的美学思潮,总是集中地反映在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著

浅析设计美学的创新性

浅析设计美学的创新 摘要:设计美学的创新是现代设计的基本要求,如果缺少发明,设计将失去价值;如果缺少创造,美学将失去生命,人们的审美心理蕴含着求新、求异、求美的特征,所以就决定了设计必须做到求新、求异、求变。设计的创新是一种创造行为,设计美学研究的就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独创性是设计美学区别于其它学科门类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理论思想创新根源意义 一.理论思想的创新 (一)、古代美学思想 1、古代西方的美学思想的发展创新 古希腊美学发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发展丰富于赫拉.克里特和苏格拉底,鼎盛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就是数与数之间的和谐,苏格拉底认为美是人与神之间的合适,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先于人外于人而存在的客观理念。 2、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创新 在先秦时期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社会制度变革,给当时的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艺术形态带来强烈的冲击和碰撞。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思想学术界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思潮,美学思想也在各种学派中露面,其中以“儒家、道家、墨家”等为首的美学思潮涌现对当时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有着思想后盾的设计品到先秦时期才真正出现,先秦时期可谓是中国美学思想及设计的发展萌芽期。由专

制的美学思想中孕育出向往和平的理念,孔子提出了“执两用中”以求其和的处事原则。“中和之美”是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儒家思想认为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从而会打破情绪的平和,这样是不美的。这种审美取向反映在设计上,就要求设计作品应让使用者在精神和心理上达到平和,不能显得突兀,不能在事物、概念的任何一个对立方面走向极端。 中外古代美学思想在设计上的创新体现往往是追求和谐之美,正好与当时的专制纷乱的社会背景想对应,体现出时代特点的创新。(二)、现代设计美学思想的创新 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从手工业时代进入了先进的工业时代。设计艺术的主流也随即发生了从手工业设计向现代工业设计发展的重大 转折,人类社会生活与审美活动也步入了更高的层次。现代设计在全球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设计的理念与流派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但是,力求美学思想上的创新成为设计的象征,使人们在面对产品时 获得一种美感的愉悦则是现代设计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现代设计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它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的审 美需求息息相关。美学是现代设计的思想和灵魂。 二、实践上的创新 从漫长的原始社会,一直沿革到现代化的今天,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物质生产第一步的设计,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艺术美学的创新追求。人类自古迄今的设计品无法计数,从远古的兵器、礼器、乐器、食具、车马船轿,到现代的家具、工具、玩具、电器、

(完整版)中国美术史教案

中国美术史教案 第1周 教学内容:史前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史前美术。 教学重点: 彩陶 授课过程: 第一章史前美术 概述 史书中被称为“帝王”的人,都同文化创造和劳动工具创造有关:燧人氏发明火;伏羲氏作八卦;神农氏造耒耜,作陶器。苍颉造文字;史皇作图画,曾画过蚩尤的像,并把“神荼”、“郁垒”画在桃木板上以御百鬼;禹铸九鼎,上面雕饰着鬼神百物之形,使民分辨“神奸”。 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体现在石器工具上。新石器时代陶器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发展了美的造型和装饰,所以新石器时代的美术绝大部分都与陶器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也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上得到表现。 第一节、石器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是把砾石的边沿加以敲打,现出厚刃,可为敲砸之用,没有进行第二步加工。 继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之后的磨光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以磨和钻孔技术和极整齐对称形式成为石器工具发展的高级阶段。 先民已有多种多样的审美创作活动,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装饰品,是约三万年前的一件石墨装饰品, 中央有穿孔,可系绳佩挂。钻孔是人找到深度和厚度的劳动,钻孔突破平面,发展了第三空间,是雕塑造型的基本因素。山顶洞人已采用赤铁矿粉末与红色泥岩作染色材料。 第二节、玉器 我国古代有极发达的玉石工艺,玉石器具有多种形式:圭、笏、璧、环等,在古代社会的宗教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及审美价值。儒家哲学中关于玉的学说,成为古代美善合一的美学思想的一部分。 良渚玉器造型宏大雄浑,风格严谨深刻,纹饰以神秘莫测的神人兽面引人入胜,阴线雕刻和浮雕完美组合。 “神似”是红山文化古玉最大的特色,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典型玉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27 实践学时:9 学分:2 先修课程:文学概论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任选课。授课对象为汉语言专业的本科生。它以审美关系与人类审美活动为主要对象,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的审美关系,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通过“美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与问题,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正确地分析古今中外的 各种文学现象,为学生学习其他文学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美学要有总体的把握。 牢固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对不同的美学原理、重要美学概念的内涵、重要文论家的观点等有清晰的认识。

(三)学时分配 注:实验和实践课程合计按加权计算;课程学时量与教学计划中保持一致。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美学导论(2课时) 本章重点、难点: 1.美学的课程性质 2.学习美学的方法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 2.掌握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1课时) 1. 美学的研究对象 2. 美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美学(1课时) 1.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

2. 学习美学的方法 3.美学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美的本质及特征(4课时)本章重点、难点: 1.美的本质 2.美与真善之间的关系 3.美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美的本质。 2.掌握美的主要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美的本质(2课时) 1.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之间的关系 2. 美和自由创造 3.美和真善 4.美与丑 第二节美的主要特征(2课时) 1.美是一种具有感染力、创造力、生命力的形象 2.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3.形式是构成美的形象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三章美的形态(4课时)

城市建筑设计的美学分析

城市建筑设计的美学分析 摘要:建筑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很好融合了建筑设 计和美学,并且对建筑艺术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把握。本文主要分析了形式美内涵,城市建筑美学特征,城市建筑设计美学的实施。 关键词:城市建筑;设计;美学 、形式美内涵 形式美基本上包括了全部事物的特点,具体是物质材料 的自然属性以及其自身规律体现出的美学性质。形式美是个较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人们只有利用具体物质形式,才可以感觉事物特定物质功能及其携带的精神功能。形式美仅是单一的形式,已经彻底脱离了物质内容。城市建筑的形式美并不是空洞、缺乏根据的,而是存在于具体建筑设计中,其中包括了建筑物的色彩、质感与材料的科学处理。 二、城市建筑美学特征设计美学理论定义的设计美是:设计 美是人类设计活动 以及产品所体现出的美,设计美的特性促使设计美不但拥有艺术美,还包括技术美。对于所有设计成果来讲,都需要综合考量艺术美与技术美,仅是拥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青岛西部和东部城区建筑的综合对比来讲,西部老城区的建筑重

视表现艺术美,东部新城区的建筑则重视表现技术美。 一)老城区的艺术美 青岛历史上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是1900 年德国人推出 的青岛城市规划。德国人联系本地地形对青岛城市的道路交 通系统进行了规划,具体侧重设计中心城区,目标是将青岛 打造成为一个特别舒适的住所。中山路区就是一个最具代表 性的欧洲建筑文化特点的地区,这个地区的中枢是天主教堂,并且向四周进行辐射,整个区域的建筑都采用自然地形,借助天然的海岸线景观和山地结构实行设计,建筑造型特色是地道的德式建筑风格。在该区域中青岛填筑教堂是标志建筑,通过黄色花岗岩石与钢筋混凝土砌成,表面雕饰了优美简洁的图案,采用半圆拱形窗户,线条十分流畅,突出庄重且朴素的特点。 我们都知道,德国是哲学美学的故乡,世界最著名的美 学家都是的德国人。德意志民族体现出极高的美学修养,他目标的。由于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德国建筑设计界在当时已经出现了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思想,很多设计师大量运用玻璃、钢和混凝土等材料。可是青岛城市在这一时期却很少出现这一新技术材料的建筑,具体原因是德国人当时的思想是建设自己的家园,是想建造一座具有家园归属感的城市。因此,建筑形式与设计表现出浓厚的民族建筑文化特点,与德 国侨民的审美观相符。从这些设计美学角度分析,设计手法再现了德国传统建筑艺术美,造成青岛老城区建筑城市设计最终体现出更加重视设计艺术美的特点。 们对青岛建造与设计过程中,是抱着建造自己城市与家园的(二)新城区技术美 相较于西部老城区来讲,青岛东部新城区建筑更加重视 现代感和技术美的设计特点。青岛市政府在动迁过程中,决策者就已经提出规划设计新区思想:绝不能对老城区的欧式风格进行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美学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s 课程总学时/学分:48/3 (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学 一、课程简介 中国美学史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包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对读者心理人格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本课程主要从中国文化、哲学切入,研究、揭示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主要讲授有关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与理论知识,以历史上的思想形式为主,注重哲学分析,辅之以基本的学术史和艺术史背景。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中国美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美学史上各个时期的主要学派、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把握中国美学演化发展的脉络和原因,把握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对中国人在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艺术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美学史的缘起、中国美学史的学科进展、中国美学史的原则与框架。 2.了解并掌握远古美学嬗变中的“礼”、“文”、“中”、“和”、“观”、“乐”。 3.对于儒家、道家与佛家美学(哲学)的争论以及各家美学的基本特点,有基本的掌握; 4.掌握先秦时代背景与美学思考的关系,把握先秦美学的基本问题“天人之辨”、“古今之争”、“名实之辨”等;尤其要把握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儒家先驱的基本思想;把握老子、庄子作为道家创始者的基本思想;了解墨家、法家等诸子学的基本理论; 5.理解两汉时期的唯物论与神学论的争论、斗争,理解汉朝从崇老到独尊儒学的发展,基本把握董重舒、王充的思想; 6.了解、认识隋唐时期佛学的发展以及儒、释、道的进一步融合; 7.掌握宋明道学出现的历史与理论根源,把握宋明道学在“理欲道器”问题上的主要思想观点,把握理学与心学的基本特点及二者的不同;掌握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夫之对道学的总结; 8.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唐代美学、宋元美学以及明清美学中的各种“论争”。 1

中国美术史课程

《中国美术史》课程 教学规范 第一部分教学基本要求 《中国美术史》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院校美术专业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美术的变迁和发展,探讨美术同社会历史以及其他文化现象的关系,加深学生对中国美术的认识,提高审美鉴赏力,懂得珍惜人类的文化艺术遗产。 一、原始社会的美术 1、原始美术概述 要求: (1)了解艺术起源的原因和学说。 (2)掌握原始社会的时期划分与主要文化体系。 (3)掌握原始美术的基本特征:艺术先于审美、混沌性与不确定性。 2、石器的制作与审美意识的萌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 要求: (1)从社会生产力、宗教习俗等方面探讨古代石器、陶器美术形成的原因。 (2)了解原始社会建筑、雕塑的基本内容。 (3)了解原始社会和绘画的基本内容。 二、奴隶制时代的美术 要求: 1、掌握灿烂的青铜工艺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2、讲解绘画与雕塑的基本内容、形式和观念,分析其时代特点; 3、了解该时期建筑的特点; 三、战国秦汉美术 要求: 1、了解绘画(种类、艺术特征、墓室艺术)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2、讲解帛画(战国楚帛画、西汉帛画)的基本内容、形式和观念,分析其时代特点; 3、了解画像石(砖)艺术(山东、南阳和四川画像石、砖艺术)的特点; 4、了解壁画(殿廷和墓室壁画)、器物上装饰绘画(铜壁、漆器装饰画)的内容和特点; 5、了解雕塑(大型纪念性石雕、陶涌、铜雕)的内容和特点;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要求: 1、了解该时期战乱的历史背景; 2、了解人物画的新发展;

3、掌握宗教美术的发展和原因; 4、讲解美术理论的新发展和主要内容; 5、掌握山水画的起源和影响; 五、隋唐美术 1、人物画 要求: (1)结合政治、经济、文化为背景,了解该时期美术的总体特征。 (2)掌握阎立本、周枋、张萱、孙位等任务画家和作品; 2、青绿山水的发展与水墨山水的兴起 要求: (1)了解青绿山水的早期发展脉络; (2)掌握青绿山水的代表画家与作品; 3、中晚唐花鸟画的兴起 要求: (1)了解花鸟画的早期发展脉络; (2)掌握花鸟画的代表画家与作品; 4、佛教壁画与陵墓壁画、雕塑 (1)了解该时期佛教壁画与陵墓壁画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背景和主要作品;(2)掌握该时期雕塑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5、画论中的美学思想 (1)了解该时期画论的主要篇目、观点和作者背景; (2)理解画论中的美学特征; 六、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1、宋代的画院及院画 要求: (1)了解宋代的画院及院画的主要人物、内容; 2、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的高峰 要求: (1)了解理学对绘画的影响; (2)掌握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的代表作品和人物; 3、辽金西夏绘画、巴蜀佛教造像的兴盛 要求: (1)了解辽金西夏绘画的代表作品; (2)掌握巴蜀佛教造像的代表作品和人物; 七、元代美术 要求: 1、了解元初画坛的“复古”思潮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掌握“元四家”的山水画艺术的美术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3、了解水墨花鸟画的主要成就; 七、掌握永乐宫寺观壁画的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